女子运动员论文

2024-10-19

女子运动员论文(精选12篇)

女子运动员论文 篇1

1、前言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国在该项目的世界地位依然很有优势。然而在近几年来看,我国女子后备力量遭到“海外军团”怪胶打法的冲击,对于国球发球前景,要保持住优势地位相当重要,中国年轻女子选手如何应付将来“海外军团”踊跃出的强力对手很重要。通过对王越古、唐娜、姜华珺比赛中的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从中可以发现她们的优缺点,让我们能更好的研究生胶打法的运动员。有针对性的参考价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王越古、唐娜、姜华珺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生胶打法以及女子乒乓球技战术的文献、期刊和著作,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

(2)录像观察法:观看2008-2013年,世乒赛、奥运会以及公开赛等6场国际比赛。

(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3,统计分析三名运动员比赛各项技战数使用情况与得分。

3、结果与分析

3.1、姜华珺发抢段、接抢段、相持能力的分析

通过对第49届世乒赛对彭陆洋以及韩国公开赛女单决赛对林菱的比赛中发现,姜华君在发抢段的得分率还是比较可观的,先从发球来说姜华君的发球落点变化较少落点太单一,旋转变化不大,不利于姜华珺突击下旋球的这一特长。抢攻意识很积极,但稳定性还有待提高。接台内球的表现比较突出,判断准确出手果断,但接长球落点过于单一,被攻较多。在相持中和两面反胶的运动员对抗显得占下风,反胶选手利用旋转在相持中建立节奏的优势,使得回球质量和稳定性下降。但她以正手挑打直线、正手拉中路、侧身位拉直线、扣杀、反手位抹直线等技战术的运用还是非常有特点的。

3.2、王越古发抢段、接抢段、相持能力的分析

通过50届世乒赛王越古对刘诗雯、福原爱的比赛中发现,她的发抢段的使用率与得分率都不如姜华珺,老将王越古大赛经验丰富,稳中带凶,反手突击失误较多。在接抢段,她利用反手挑打建立了主动优势,同时结合正手弧圈技术与对方形成相持,利用速度压制对手,对于不出台球主要以劈长为主。在相持段,各项技术使用率与得分率都很高,反手弹击和正手连续进攻能力较强,正反手衔接准确得当,近台对攻和反弹弧圈球是其看家本领。

3.3、唐娜发抢段、接抢段、相持能力的分析

在50届世乒赛和韩国公开赛对李晓霞与李佼的比赛中,唐娜的发球落点变化较多,旋转变化明显,为发球抢攻战术的实施提供保障,由于李晓霞的实力高于唐娜,对手接发球控制较好,正手抢拉的得分率明显高于反手突击下旋球,因此,在发抢段并不占优势。在接抢段表现较为突出,凭借优良的手感,摆短结合劈长伺机抢拉的策略,逐步建立优势。但风格过于保守,凶狠不足,缺乏发力和搏杀,回球质量和反打威胁不够。由于厚实的基本功与飘逸的手感,在相持中显得非常优秀,但在当今的女子选手男子化的潮流下,强对抗、高负荷的时代,光靠稳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对手的攻击力不强,唐娜在台内的快弹几乎是致命的攻击手段,完全靠手腕发力就能压制对手。不过在主动进攻上相比前面两位选手唐娜显得略逊一些,对于进攻性选手来说少了杀伤力就等于没了杀手锏。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姜华珺反手弹打技术突出,反手突击下旋球杀伤力强,但稳定性不足,技术弱点在于前三板的回球质量不高,相持中的攻防转换能力有待提高。

(2)王越古发球抢攻积极,稳定性强,有连续的进攻能力,但发球变化不多,台内小球处理不够果断。相持中生胶压制效果明显,正手攻防转换有待加强。

(3)唐娜手感出色,有连续对抗弧圈球能力较强,防守比较出色。不过进攻手段较单一,杀伤力相对不强。

4.2、建议

(1)对于姜华珺突击球要进行过早防守的准备,加强盯球意识,注重回球落点和线路变化。

(2)王越古步法移动有缺陷,相持中正手空当较大,从中路和正手进行突破。

(3)唐娜在防守和反打能力较强,要加快回球的速度,并利用旋转对其进行牵制,伺机发力搏杀。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J].乒乓球,1992.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2000,5.

[3]徐寅生.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4]曹静茹.杨小勇.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横拍反手生胶的接发球技术[J].2008,7.

[5]黄安平,王金灿.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研究[J].2010,10.

女子运动员论文 篇2

2. 古有木兰征沙场,今有苏莉短跑强;欲问米谁称王,且慢,马涛童鞋正登场!

3. 诺大的竞技场期待着你矫健的身影 瑟瑟的秋风为你送来爽朗的气息。在你踏上跑道的那一刻,告诉自己,将信心进行到底。请微笑着跑完全程 只要年轻的心还在蓬勃的跳动,就要大声告诉自己----将信心进行到底!

4. 在你脑中,有一个梦。要用努力为支部增添荣誉。茵茵运动场,谁是真的英雄?努力拼搏的你带给我们太多感动。八支部的健儿们加油!

5. 这是意志的拼搏,这是速度的.挑战,胜利在向你们招手,胜利在向你们呼唤!冲刺吧兄弟!

6. 惊天枪后疾如飞,勇往直前不后退。风驰电掣似闪电,勇士出发何言诲。加油!加油!!加油!!!

古代女子也运动 篇3

蹴鞠

蹴鞠又称“蹹鞠”“蹴球”“蹴圆”,“蹴,足蹴之也;鞠,以韦(熟皮)为之,中实以物”。有说蹴鞠为黄帝所创,有称与兵事有关:“蹹鞠,兵势也,所以练武事,知其材也,皆因嬉戏而讲陈之。”从“鞠”的早期形态上看,我们猜想,蹴鞠的起源应该与原始民族的狩猎生活有关:“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中嘘气闭而蹴之。”早期的“鞠”是结毛而成,后用毛填充皮囊,再后才出现充气的皮球。

蹴鞠很早就流行于民间。在《战国策·齐策》中,纵横家苏秦看到了齐国都城临淄的富庶与民众的闲适,提到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其中“蹹鞠”就是蹴鞠。此后,蹴鞠传承了下来:在军队,是“陈力之事”;在民间,则“穷巷蹹鞠”。

女子蹴鞠早见于汉代画像石中,至隋唐时,成为一时之风尚,后宫女子蹴鞠,“寒食内人长白打(不设球门的蹴鞠)”;民间女子也蹴鞠,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装褴褛,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到了宋代,甚至有了女子蹴鞠队: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明代女子蹴鞠高手彭云秀精通16种踢法,可以全身触球而球不坠地。

蹴鞠男女皆习,女子蹴鞠别见风致。宋徽宗赵佶善蹴鞠,他看了宫女蹴鞠后曾写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清代文人李渔在《美人千态诗》中更是写尽了蹴鞠女子的妩媚之态:“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曳起露金莲。几回踢罢娇无语,恨煞长安美少年。”

荡秋千

有关秋千的起源,一说是北方匈奴人的创造,春秋时传入中原;一说是汉武帝时的后宫之戏:“汉武帝后庭绳戏,本云千秋,祝寿词也。词讹转为秋千,后人讹为秋千。”隋唐之后,此戏风行民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秋千类型多样,有荡秋千、纺车秋千、磨秋千、磨担秋千等。流传最广的则是荡秋千:植木为架,上系两绳,下拴横板,人立于板上,作前后摆动。

秋千为古代女子所钟爱。汉时,“乃以彩绳悬树立架,谓之秋千”。唐代时盛行于后宫:“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

民因而呼之。”南方称其为“施钩”:“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楚俗亦谓之‘施钩’。”古人认为女子荡秋千既可“摆疥”(除疾),也可“释闺怨”。

古人咏女子荡秋千的作品不少,有赋、有诗也有词。如宋代诗僧惠洪14岁时写的《秋千》:“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把女子荡秋千的美尽呈眼前。再如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其上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把少女荡过秋千后的神态传神地勾勒出来。

踢毽子

毽子也作“鞬子”,“抛足之戏具也”。按宋人高承的说法,踢毽子是“蹴鞠之遗事”。如果这一说法属实,踢毽子则与蹴鞠一样古老。至汉魏六朝时,人们踢毽子的技艺已相当娴熟。唐人道宣所撰《高僧传》记载,北魏有个高僧,在路过洛阳天街时,见12岁少年慧光在井栏边反踢毽子,一连五百,众人喧然。反踢就是用脚外侧踢,也叫“拐子”。至唐宋时,毽子踢法更为多样:“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到了清代,有人更以踢毽子为业:“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

踢毽子趣味性强,运动量大小可控,为妇女尤其是女孩子所喜爱。清人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描绘了清代女子踢毽子的情景:“缚雉毛钱眼上,数人更翻踢之,名曰‘撵花’,幼女之戏也。踢时则脱裙裳以为便。”

放风筝

“风筝,纸鸢,又名风鸢。”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原》称风筝为汉将韩信所做:刘邦建汉后,陈豨造反,韩信与陈豨交厚,欲为内应,制作了纸鸢,想用它丈量未央宫的远近距离,以便闯入宫中捉拿刘邦。计谋未得逞,陈豨和韩信皆被杀身亡。

事实上,风筝的前身是“木鸢”,也叫“飞鹊”。最早的木鸢、飞鹊是为刺探情报而作:“(公输般)尝作木鸢以窥宋城。”据《杂俎》记载,公输般制作的木鸢“飞天三日不下”。一直到五代时期,纸鸢才演变成真正的游戏。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称“风筝”,此后风行全国。

放风筝讲究季节。北方一般从元宵节后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所以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

放风筝为妇女、儿童所喜好。清代诗人高鼎有《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人认为,放风筝有益小儿健康:“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望观,以泄内热。”

跳绳

跳绳,唐朝时称“透索”,宋元时称“跳索”或“跳白(百)索”,清代称“绳飞”,跳绳是民国以后的叫法。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施门户。故汉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也就是说,后世的“百索”是由“止恶气”的朱索演化而来的。

跳绳是儿童特别是女孩子喜爱的运动。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民风》中介绍了北京地方儿童跳绳的情景:“十六日,儿以一绳长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凝视,似乎百索,其实一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则为索所绊,听掌绳者绳击为罚。”清人彭蕴章在《松风阁诗抄》中对此也有生动描绘:“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

【责任编辑】王 凯

女子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 篇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女子拳击运动员14人, 年龄16~20岁;运动年限2~4年 (表1) 。其中, 全国冠军2名, 全国第二名5名, 全国第三2名, 全国第五2名。

(二) 研究方法

1) 调查访问法。

2) 文献资料研究法。

3) 统计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不同种类损伤发生情况

1) 手指关节挫伤与腕关节挫伤。挫伤是指人体某部位遭受钝性暴力作用而引起该处及深层组织的闭合性损伤, 其主要表现为:轻者局部仅有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重者, 可因皮下出血形成血肿或淤积, 疼痛和功能障碍都较明显。一般是在与在与“对手”击打时或在打沙袋练习时, 最容易发生第一指骨、腕骨和掌指关节的挫伤和掌骨骨折, 本调查发现损伤发生率为 (7.14%) , 一般是因为手指包缠绷带的方法或拳击技术不正确所致。

2) 脑震荡。即头部受外力冲击而引起的、影响大脑的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由直接外力作用到头部、面部、颈部而引起, 如拳击手通过突然迅速、攻势凌厉的拳法向对手发动进攻, 问卷调查显示, 14名运动员 (100%) 均表示最喜欢的进攻部位为头面部 (100%) , 在这种情况下, 脑震荡的发生就比较常见了, 神经系统电生理的研究认为, 脑震荡可使脑干网状结构受损, 影响上行性活化系统的功能, 从而造成意识障碍。

3) 面部擦伤与鼻出血。面部擦伤 (78.57%) 是一种开放性的损伤, 多发生于眼角、口唇、额部、眉弓部等, 其主要症状是表皮剥落, 有小出血点和组织液渗出。鼻出血是拳击中最常见的一种小创伤。是鼻部被击打后使鼻粘膜微血管破坏而引起的。

4) 踝关节扭伤。在拳击过程中, 必须灵活地移动身体, 因此踝关节的灵活性在拳击运动中显得非常重要。在五天的观察中, 有一里运动员进攻中迅速回防后撤而发生踝关节扭伤现象, 在三分钟的时间里, 一名运动员的前脚移动次数竟达到193次。从踝关节生理结构分析, 踝关节是一个滑车关节, 距骨滑车前宽后窄, 当踝关节跖屈时, 关节活动度增大, 关节的稳定性相对降低。在脚尖着地时, 脚容易内翻, 造成踝外侧扭伤。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治疗, 踝关节本体感觉减退, 踝关节不稳定状态会加重, 容易再次损伤。

5) 眼伤。另外还有眼伤7人 (50%) , 有过击昏现象者5人 (35.71%) , 胸腹伤者4人 (28.57%) , 等等眼睛是视觉器官, 在拳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眼睛位于颅骨内的眼眶内, 其结构是由眼球和附属结构组成, 由于面部为拳击时的主要进攻目标, 所以眼睛就成为被攻击的主要部位, 因为人的眼睛承受外力打击程度极其弱小, 一旦拳头打在眼睛上, 轻则泪水模糊, 重则暂时失明, 严重的会伤及眼球构造和视神经。

6) 击昏现象。在拳击比赛中, 往往会出现运动员被击昏而摔倒导致失败的场面, 这是运动员受了最后一次打击以后, 在10秒钟或更多的时间内不能起立重新比赛时, 就称为“被击昏”, 即休克现象。我们调查发现, 有5人 (35.71%) 曾发生过击昏现象。人体中有些部位抗击打能力强, 如胸大肌;有些部位则是抗击力弱, 如下颌、太阳穴等哪怕轻轻触打都有不同程度的震颤感, 在重拳重腿的打击下会发生“击昏现象”, 一般而言, 人体眼角太阳穴、鼻梁、下颌颈部侧面、喉结处、两侧肋下几腹腔神经等处均属薄弱部位, 在重击下均可引发击昏现象, 部分部位在重击下, 8~10秒都难恢复常态。

躯干受击中尤以腹部太阳神经丛部受击时, 更容易发生击昏。上腹部受击倒地或被击昏多为平勾拳击打所致。主要原因是由于刺激传到迷走神经中枢, 可使心脏活动大为减慢, 甚至停止心跳, 呼吸也明显变慢。有时刺激颈交感神经, 可引起呼吸加快、加深。

7) 胸腹伤。问卷调查显示, 14名被调查者中有7人选择胸腹部为最喜欢进攻的部位, 仅次于头面部, 胸腹部有心、肺。肝、脾、胃等许多重要器官存在, 内脏受伤, 可使人轻则昏迷, 重则死亡。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运动员手指关节挫伤, 脑震荡, 面部擦伤, 鼻出血, 腕关节挫伤, 踝关节扭伤等运动损伤发生较多, 且多为软组织损伤、急性损伤以及闭合性损伤。实际训练时, 一些运动员还是不能时刻注意戴好头盔、护齿、护裆、手套等防护用具以及使用标准手套, 结果造成运动损伤。

(二) 建议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需注意戴好头盔、护齿、护裆、手套等防护用具以及使用标准手套, 以尽可能的避免给部位的运动损伤。要合理安排运动量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 科学指导训练。

参考文献

[1]罗兴华, 冯云辉.足球运动头部损伤及预防[J].辽宁体育科技, 2004.

[2]武兵.散打面部损伤与防治[J].中华武术, 2003.

[3]赵少聪.谈武术散打中的重击[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4.

运动会女子跳高加油稿 篇5

蚂蚱似的起跳,

空中的走步表演,

引起阵阵惊叹, 落地的瞬间, 你触到了沙的柔软, 不管怎样, 荣誉永远属于你。感受明天含苞的花蕾感受明天—— 湛蓝的小花摇曳着纯真的梦幻. 浴血的夕阳感受明天—— 喷薄而出的红日宣告奋争的凯旋. 感受明天—— 寻觅一丝慰藉 把泪儿轻轻擦干,把微笑奉献. 感受明天—— 越过坎坷就是平坦. 斩除荆棘就是鲜花烂漫. 感受明天—— 你会发现 成功原来并不遥远. 无题 古老萌动了青春 激情涌动着大地 我仿佛感到碧玉泛清凉

难老泉淙淙向山下流淌

我佛见翠羽相冲撞

绿莎萍轻轻在不底摇晃

心地纯净得了无纤尘

眼睛晶莹得浓浓风光

凡是泉水潺潺流过的

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 篇6

力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其他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在速度、灵敏度、动作技巧性等方面要求极高的项目,其中力量素质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女子跆拳道训练必须注重力量的发展。

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女子跆拳道训练和比赛的经验及体会,我想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观点。

跆拳道运动员用力的特点是细腻而敏捷。由于跆拳道运动员必须随时根据场上千变万化的形势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因此适度和灵敏地用力是成败的关键。通过训练增长力量,是产生良好的相应的协调能力的前提。在比赛过程中,如何使用力量取决于客观形势。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所面临的阻力,主要是自身体重、不同的场地和气候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与对手身体接触中对手所实施的力等。在克服这些阻力而完成各种动作时,跆拳道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主要表现为对快速而富有弹性的爆发力的需求。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对跆拳道运动员来说,虽然下肢力量显得更为明显和重要,但几乎任何动作的形成都包含着上肢、躯干等部位的同时协调用力。在身体素质水平要求非常高的跆拳道运动中,在力量素质的发展上,女子在青春期时力量仍会持续增大,但增速缓慢,到了近20岁时力量增长达到最高峰。从当前女子跆拳道运动的实践看,由于力量素质满足不了高质量技能的要求,速度冲刺、身体敏捷性、踢腿时身体晃动的动作幅度以及运动时支撑腿的降低与身体稳定程度等,都受到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女子跆拳道训练必须注重力量的发展。但局限于女子身体的特殊性,女子发展力量有着区别于男子的地方,在发展女子力量素质时应遵循以下的训练原则。

1?郾力量训练不仅仅局限于下肢。因为女子上肢肌、腰腹肌、骨盆底肌的力量更为薄弱,同时跆拳道运动中大量技能,诸如起腿、转身踢等,也离不开这些部位强有力的力量素质的支撑,所以力量训练应结合跆拳道特点,注重全面发展。

2?郾女子力量训练中,应根据其心理特点,明确告诉她们力量训练可使肌肉力量明显增加,但肌肉体积不会像男子那样容易增大,这是因为女子缺乏对肌纤维体积变化起作用的雄激素,以排除女子担心肌肉体积增大而影响女性美的不必要担心。

3?郾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女子力量训练应采用接近最大负荷的训练法,但必须适可而止,这是因为如长期负大重量进行杠铃练习,有可能导致子宫下垂等不利变化,以致影响生殖机能。

4?郾在进行力量练习的同时,还应注重发展与此能力密切相关的冲刺速度、变向转身、敏捷晃动等素质技能。

力量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一名跆拳道运动员来说,特别是对于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任何一名运动员和教练员都不能把提高力量的训练放在一边,而只注重其他方面的训练。对于跆拳道运动员来讲,没有力量也就意味着没有适应高水平的激烈的比赛的条件,这样最终会失败。在对待女子跆拳道运动力量训练的问题上,一是要讲究科学方法,二是要针对女子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只有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刘强)

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选材实践研究 篇7

1 科学选材的重要性和意义

1.1 科学选材是成材的重要基础

选材、育材、用材是运动员得以成才的三部曲,科学选材是我国篮球运动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着竞技运动水平的高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体育训练方式、方法及条件的差异日益减少,以前用来提升运动成绩的物质基础,已经不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优势;国际比赛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多,快速传播的体育信息,使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及训练理论的保密性降低[1]运动天赋的先天优势逐渐显现,科学选材变成了运动员成才、成功的重要基础。

1.2 科学选材可显著提高成材率

科学训练使运动员达到一流水平线的年龄提前,一般运动员在17~23岁成材,然而一名运动员在一开始到变成水平一流大概要9~13年的系统训练[[2],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把科学选材关,将优秀的“苗子”尽快步入专也的训练与系统的培养。一名一流的运动员培养需要大把的物力、人力以及财力,以前的选片面、盲目,很容以在物力、人力、财力及时间浪费太多,未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而科学的选材,能使淘汰率降到最低,使成才率升高,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2 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选材项目

2.1 形态类

(1)身高: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形态指标,反映人体匀称度和体型特点。(2)目测身体高度:骨龄鉴别法。(3)体重:反映人体横向生长、围、宽、厚度及其重量的整体指标。(4)指距——身高:两臂水平方向充分展开时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减去身高的数值。值越大,说明手臂越长,用手来控制、支配与争抢球的优势就越大。(5)体脂百分比[3]:体脂成分越高,人体中肌肉含量就越少,预示着日后肌肉系统潜在的发展能力就越低,若体脂百分比过低,则发育会受到影响、延迟或营养不良。

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要挑择脚大、小腿长、手臂长、身材高大、身体匀称皮下脂肪少、肩宽胸阔、腿长躯短、手大指长且能分得开、指距大于身高、跟腱长而清晰、且脚弓隆起、体重一身高指数大[4]、踝关节细。

2.2 机能类

(1)脉搏:脉搏对早期发现人体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血压:血压的测试是检查和评价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3)心电: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也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和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4)肺活量:肺活量是测试人体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5)视野:视野是指两眼固定不动时余光所看到的范围。(6)台阶试验:通过观察定量负荷持续运动的时间、运动中心血管的反应及负荷后心率恢复速度的关系(台阶指数)评定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应选择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优秀,其工作能力直接影响运动员承担运动负荷的大小、持续工作时间的长短、恢复速度的快慢和程度的高低[5]。同时,篮球比赛中95%以上的信息来自于视觉,且比赛往往安排在晚上灯光下进行,运动员必须有较好的视力与视野。

2.3 素质类

(1)握力:握力主要测试前臂及手部肌肉的力量。(2)坐位体前屈:评价躯干、腰、髋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3)纵跳:通过测试受试者的纵跳高度,反映下肢的弹跳力。(4)闭眼单脚站立:用于评价位置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的协调能力。(5)仰卧起坐:主要反映受试者腰腹部肌群力量。

身体素质是防病、抗病和保持长期参加系统训练的重要保证,身体素质提高的程度不仅关系着训练的效率,而且决定着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幅度及达到的最好成绩[6],选材过程中需重视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的基础素质。

2.4 心理类

(1)手动稳定性:手的稳定性反映肌肉的用力感和手臂的动觉方位的准确性及精细动作的稳定性。(2)反应时:评价受试者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应和动作的综合能力。比赛时无论是在投篮、突破和传球的选择与变换方面,还是在配合中主攻与助攻的变化方面,甚至在攻守的突然转换方面,都需要从感知到注意、从注意到选择应答的迅速变换和交替,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3)方位辨别:反映受试者神经支配肌肉的本体感觉。(4)操作思维: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和表现运动技能都需要发达的操作思维作为认知基础。运动员必须正确的预见自己及对手或同伴最可能采取的行动,必须发现双方可能采取的行动之间的关系及可能造成的行动结果。(5)竞技心理能力诊断及性格分析:采用问卷形式对受试者个性特征、竞赛情绪、注意特征、感知能力、比赛动机水平、意志品质、自信心水平和中枢神经疲劳八类指标进行分析。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高水平竞技能力稳定发挥的重要条件。由于激烈对抗、长时间作战、比赛情况瞬息万变、集体配合的相互依存与制约等独特的比赛环境,要求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坚定,沉着、勇敢、机智、善于应付复杂局面的心理素质[7]。因此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选材尤应重视心理素质。

2.5 生化指标类

(1)血象指标: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血清睾酮[8]。(2)肝功(乙肝):降低乙肝病毒的传染几率,保护运动员健康。(3)肾功(尿常规):肾功能指数的初步检查。

3 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选材评估

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XXX(1990年出生)选材评估。

3.1 心理指标评价

神经类型为兴奋平衡灵活型;意志品质中等;性格因素分析各方面评分较高,进取、情绪、灵活、坚韧品质非常突出。进取性较强,情绪反应较高,坚韧性强,灵活性较高,思维灵敏;反应速度快(中上等水平)而准确;方位感较强(正常水平);注意力中等;速度知觉较好;手动稳定性好。

3.2 身体形态指标评价

身高体长、躯短肢长,指间距正常,围宽厚度不大,皮下脂肪较少,手大脚大,跟腱清晰,足弓正常。

3.3 运动素质指标评价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对抗中的短距离往返位移速度较好,全身力量较好,弹跳力好,速度耐力和其他专项耐力好,灵敏性、柔韧性较好。

3.4 心肺功能指标评价

心肺功能正常、血象指标较好,最大摄氧量能力水平偏上,血液的携氧能力较强,有氧代谢能力较强,能够适应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力竭运动后从血乳酸清除速度显示,其恢复速度较好,不存在疲劳积累,但是力竭后CK值较高,怀疑可能是膝伤引起的肌酸激酶活性过高的原因。

综上该运动员优势为:心理品质全面、良好,其它方面均处于中上等水平,无重大缺点;心理品质非常突出,身体形态、素质,比较全面,具备根据不同对手特点发挥相应克制特点的潜力。

4 结论与建议

科学选材的目地是挖掘有潜力的好苗子,进行科学训练和系统培养[9],促进其成才,但“潜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选材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练员需结合执教经验抓住选材的“主要矛盾”,辨证地处理选材中“全面性”与“个性差异”的关系[10],选出篮球项目的好苗子。

摘要: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重要性日益量现,黑龙江省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选材从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生理等多方面进行测试,并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发展潜力,为教练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可科学训练和系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子篮球,选材,实践

参考文献

[1]柴立森.篮球运动员选材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2,33:100- 103.

[2]李明慧.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发展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29-30.

[3]史凤云.如何对篮球队进行选材、管理及训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190.

[4]金赛英.篮球运动本土化的经验与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 2012:39-44.

[5]温兴满.运动选材研究需要整体论思路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 2012,14:96-99.

[6]邹玉铎.哈尔滨市青少年篮球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

[7]王军.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8]翟强.对篮球运动员选材的新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2:216-217.

[9]邓松.论篮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 6:204-206.

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研究 篇8

(一)人体解剖结构方面的特点

解剖学研究表明,女性关节柔韧性与灵活性相比于男性要好,关节可活动的幅度较大。但女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较少,雌性激素分泌较多,因而,身体脂肪含量较高、肌肉含水量较大,关节韧带组织与肌肉组织的力量、收缩速度也同男性有很大差距。这些均需要在日常的力量训练中不断加强、弥补。

女性的躯干相对较短,因此,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腰肌、腹肌等参与躯干运动的肌肉训练负荷要大于男性运动员。加之,女性运动员的体型都较为纤细,肌肉横断面不及男性,对于强度较大的力量训练往往应付不来,因此,女性运动员的训练周期还应比男性长,否则,就比较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二)生理机能方面的特点

女性特有的生理期会带来身体的一系列变化。在排球运动中,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到训练的效果,但由于人与人之间都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部分女性运动员在训练时,其所产生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教练员要同队医做好沟通,对每一位队员的身体情况、生理周期有所了解,合理安排她们的训练内容与训练强度,争取在不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保证训练质量。

女运动在赛场上的反应时间与适应时间比男运动员长,进入兴奋状态的过程也比较迟缓。因此,教练员要额外增加一些准备活动内容,帮助队员快速适应周围环境,做好临场鼓动工作,帮助她们快速进入状态。

女性血红蛋白数为11~14g,男性为12~15g,女性血红蛋白一般都低于男性。这就使得女性血液的氧气运送能力不如男性,爆发力和耐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训练质量,应合理调配膳食营养、积极引入恢复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弥补这种差距。

(三)心理状态方面的特点

女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可分为正面特征和负面特征两方面:从正面来看,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叛逆心理较少,服从性较好,感情细腻、随和。尤其是亚洲女运动员,性格较为内向,坚韧朴实,忍耐力强,比较具有吃苦精神。从负面来讲,女运动员依赖性较大,感情较为脆弱,遇到瓶颈或障碍容易动摇信心,主动性较差,冲劲儿小。这就需要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多培养她们的意志力,从根本上调动她们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二、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一)身体训练方面

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加强运动员快速移动、及时制动、变向移动的灵敏度与速度训练,提高运动员中枢神经的协调性,弥补女运动员在反应能力上的不足。(2)掌握好女运动员的生理期规律,针对具体情况设置训练目标、训练内容与训练强度。在生理期内,训练工作既不能完全停止,也不能强度过大,教练员可减少力量训练,安排一些小肌肉群训练、带球技术训练或战术战法训练等。(3)加强全身训练,强化运动员肩、腰、膝、踝等重点关节与韧带的训练,尤其要加强腹肌、肩带肌群的训练,提高女运动员的扣杀力度。

(二)技术战术训练方面

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训练需注重以下四方面:(1)加大后排防守训练比例。女排运动员扣球的力度与飞行速度均不如男排,统计显示,女排的平均扣球球速为18m/s,男排的平均扣球球速为32m/s,球的飞行时间,女子为0.5s,男子为0.28s。由此可见,女排训练必须加强后排防守,这样才能提高接球转扣杀的成功率,创造更多反攻机会。(2)加强接发球训练。女排运动员在拦网高度上同男排差距较大,但却具有男排运动员不具备的网低特点。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弥补拦网缺陷,加强女排运动员的接球与发球准确度训练。(3)加强快速反击战术训练。女排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使她们不用起跳很高就能达到扣快球的高度,加之,后排防守的到位率较高,因此,在应用快速反击战术方面较有优势。(5)改变防守阵式。由于女排运动员击球点与过网点较低,球的路线较长,比较容易被拦截、反攻,因此,教练员要改变以往的防守阵式,将后卫位置向后推,避免过早前冲,影响防守效果与攻击质量。

(三)心理训练

教练员要帮助女排运动员消除心理上对训练的惰性与恐惧感,培养她们对排球运动的热爱;提高女排运动员的兴奋性,激发她们在赛场上的冲劲儿;沟通好师生感情,建立队员之间的信任感,培养她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语

女子排球训练要从女性身心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发挥女排运动员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制定科学的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的效率。

摘要:女子排球运动在战术打法、得分规律、技术要领、比赛规则等方面同男子排球基本相同,但由于女性身体构造与心理形态的特殊性,其训练方法上又区别于男子排球。从女子排球运动员与男子排球运动员的差异谈起,从身体训练、技术战术训练、心理训练三方面详细分析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旨在为广大教练员与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子排球,女子训练,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明禧.运动解剖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J].武汉体院学报,1984(4).

[2][日]石河利宽.运动与运动生理[J].刘醒豪,译.体育译文,1986(2).

女子运动员三联征研究现状综述 篇9

近些年来,体育界的专家学者们对女子运动员的这一健康问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但目前大部分人仍认为月经紊乱属女子运动员训练比赛所致的正常生理变化。但研究显示,月经紊乱的根源乃是长期的能量负平衡所致,这极大地危害着女子运动员的健康,尤其当“三联征”中的3种征状同时出现,这需要引起运动员本身以及相关人员的特别注意。

1、女子运动员三联征的界定

“女子运动员三联征”是1992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提出的,它包括了相互联系的3个征象,即进食障碍、闭经和早发骨质疏松(Eating Disorder,Amenorrhea,and Osteoporosis)。虽然这三种病症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但它们往往是存在内在联系并可能同时发生。

1.1、进食障碍

根据《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的诊断标准,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简称ED)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简称AN)、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简称BN)和未确定的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Not Oherwise Specified,简称EDNOS)。

相关研究表明,导致进食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与优秀运动员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且女性运动员中进食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男运动员。其中部分运动员甚至通过滥用药物来达到减轻体质量的目的。Sundgot调查发现,在挪威,发生进食障碍的运动员8%曾使用过利尿剂。

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显示,运动员比非运动员更易出现进食障碍的相关症状,尤其是那些从事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项目的女子运动员。而进食障碍往往会导致H2P2G轴功能紊乱,进而引发“三联征”中的闭经的出现。

1.2、闭经

闭经被认为是女子运动员由于超负荷训练而患有的常见病,这也是“三联征”中三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据Kimberly报道,运动员的月经失调发病率高达30%-35%。长跑运动员中月经失调发病率达36%,而普通女性月经失调的发生率仅为2-5%。

在有关女子运动员闭经的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运动引起下丘脑性闭经。目前运动保健的专家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女子运动员闭经这一现象的严重性。闭经往往伴随着各种症状的同时发生,其中也包括血清雌激素的降低,这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早发骨质疏松等。因此,及时对闭经运动员骨密度情况进行评估是极为必要的。

1.3、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目前已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特殊人群的独有症状。但由于训练过度而造成的骨质疏松现已成为体育界研究人员为保证运动员健康所面临较为棘手的问题。

Robinson等研究显示,闭经的长跑运动员的腰椎骨骼矿物质密度比月经正常长跑运动员或不活动组,腰椎的骨骼矿物质低12%。在Lloyd等人的研究中,他们检查了207名大学运动员的医疗记录后发现,经过X线确诊月经正常的女子骨折发生率为9%,而闭经女子却高达24%(未指出骨折类型)。根据Drinkerwater等人的研究,要恢复月经必须降低运动量和强度以及随之增加体重(合理的膳食,充足的能量摄入)。

2、三联征的生理机制

月经紊乱是女子运动员三联征的突出表现,也是其关键所在。其发生病理过程涉及多个功能轴、多种激素、多个作用环节,其根本环节为下丘脑。王人卫等的研究提示,垂体GnRH受体自身调节紊乱为导致月经失调的重要因素。任何影响HPO轴某一环节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失调、甚至闭经及一系列激素的变化。Warren指出,女运动员GnRH抑制的主要原因是热量限制。综上所述,体脂量少、训练初始年龄过早、训练负荷及强度超高等均可能导致闭经的出现。“女子运动员三联征”的发生机制说法不一,其是由长期的机体能量负平衡所致这一观点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赞同。

3、三联征的防治

进食障碍是较为复杂的生理性和心理性疾病,这就需要医生、心理专家、营养专家与教练员等人相互配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到个人,针对不同性格不同项目不同原因的运动员制定个人治疗方案。治疗闭经,一般都是通过降低运动量与强度,调整训练计划并合理安排饮食,此外再辅加心理辅导就可以缓解症状或达到恢复月经的效果。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发现针灸、中药等治疗月经失调具有一定疗效。目前,骨含量低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法、鼻腔内给降钙素法和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法。

三联征严重影响女子运动员的健康,其中,进食障碍是核心,闭经是其外在表现。研究得出,治疗方法是通过增加饮食摄入,消除能量的负平衡状态,降低训练强度,恢复月经并降低骨质的丢失。

4、结语

目前,就“女子运动员三联征”这一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能量失衡为“三联征“的根本诱因受到大多数研究人员的普遍赞同。但如何制定可行的监控制度,如何协助患有三联征的女子运动员恢复健康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Sundgot—Borgen J,Klungland M,Torstveit G,et al.Prevalence of eating disorders in male and female elite athletes[J].Med.Sci.Sports Exerc.1999,31(suppl):5.

[2]Kimberly G,Harmon.Evaluating and t relating exercise related Menstrual irregularities[J].The Physician and Sport s medicine,2002,30(3), 1242128.

[3]郑陆.运动性月经失调的病理机制过程及其特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53256.

[4]王人卫.递增负荷训练对大鼠HPOU轴超微结构和性激素及β2EP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亚洲女子田径运动员竞技实力分析 篇10

在第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亚洲女子田径运动员尽管取得较好成绩,但与亚洲飞速发展的经济、文化,以及48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60.7%的人口的极不相称。同任何事物一样,田径运动发展有其历史的连续性,其竞技实力的总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科学科学等因素的集中反映。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竞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是通过重大比赛表现出来的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既包括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胜负或名次[1]。比赛名次在田径世界大赛上其意义远超过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人们常用金牌数、奖牌数以及总分这 3 个指标来评价和比较重大国际赛事中参与国的竞技实力。金牌集中地反映着参赛国(地区)顶级选手的数量;奖牌及前8名奖次反映着参赛国家(地区)优秀选手层的厚度;前3名总分与前8名总分则更为贴切地反映参赛国(地区)的总体竞技实力[2]。基于此选取亚洲女子田径运动员的世界大赛成绩和亚洲纪录等具体数据对其发展进行历史回顾与分析。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和世界杯是世界田径三个最重要的赛事,田径世界杯赛是以洲际为代表参加的赛事,为更客观反映各国实力,本文世界大赛主要是奥运会和世界田径锦标赛,前8名运动员的得分统计,按第1名8分、第2名7分—第8名1分计算。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亚洲运动员在奥运会(1928年-2008)和世锦赛(1987-2011)前8名成绩、破世界纪录情况、亚洲纪录。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 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亚洲女子田径运动发展轨迹

运动成绩的动态发展不仅取决于运动员培养系统,而且取决于一系列随时间推移而在各方面变化的因素,如政治、文化、经济等其他因素,由此运动成绩的多年动态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特点。现代竞技运动大致经过了自然发展阶段、新技术阶段、大负荷阶段和科学训练阶段[3]。

3.1.1 在新技术阶段(1896-二战结束)和大负荷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初)成绩表现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初期,对女子存在偏见,常从理论上低估女子参加田径运动的能力,认为女子不能参加技术复杂和长距项目[4]。直到1928年第9届奥运会,才有女子运动员参与,但仅5个项目(100米、800米、4×100米接力、跳高和铁饼)。随后逐渐增加,1984年23届奥运会增至17个项目。从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角度,20世纪20-30年代属于注重改进技术和对训练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新技术阶段,但总体属于运动成绩发展的初创阶段,表现为运动成绩起点相对较低,训练专项化并不突出,运动成绩增长很快[5]。绝大部分亚洲国家这一时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阶段,无缘奥运会,仅极少国家有机会参与奥运会。如1928年日本获得800米跑亚军。之后1932-1936年间在投掷项目的铁饼和标枪项目上获得少数名次。二战给亚洲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运动成绩受到极大影响。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更多亚洲国家参与到奥运会中去,但是成绩一般。新中国成立后,部分项目达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政治原因,直至1984年才首次参加奥运会,使得我国优秀运动员未能在世界大赛上展示实力,对亚洲整体实力也有很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约20世纪70年代初,表现为训练投入与成绩增长基本上是相称,成绩呈现直线上升趋势,技术训练主导成绩增长,大“运动量”训练逐渐突出,至本阶段末期几乎达极限。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大部分运动成绩呈现出徘徊状态[3][5] 。亚洲女子田径运动员在1952-1984年有中华台北、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参与,但获奖运动员数量有限,且成绩一般。

在1928-1984年奥运会期间获奖项目9个。获奖国家:4个国家(日、中、印度、以色列)和1个地区,其中1928-1964年仅日本一个国家获奖。奖牌情况:仅获得1928年的800米银牌和1968年中华台北纪政获得80米栏的铜牌。

3.1.2 科学化训练阶段亚洲运动员大赛表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为促进田径运动发展,使更多国家和运动员参与世界大赛,1983年首次举办的世界锦标赛,自1991年后两年一届。以往认为女子不适宜参加的项目如三级跳远、撑杆跳高、链球等也逐渐列为奥运项目,至2008奥运会,女子共有23个项目,仅比男子少50公里竞走1项。在这一时期,亚洲田径事业发展迅速,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基础上,有些项目取得质的飞跃。另外,90年代中亚的加入以及西亚一些国家接受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移民,也促进了亚洲地区田径整体实力的发展。从竞技体育角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学科理论的创新,对人体机能活动过程的深入认识,各门学科新知识的介入,运动成绩取得了较重大的突破,并再次表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而且记录更新时间较以往更快。进入90年代以来,更重视审视以往训练的经验和注重高科技的运用,监控手段更多、更科学化[5]。

这一时期奥运会上获奖项目增至17个,获奖国家增至8个但以中日两国表现突出,获奖最多为中国、日本,其余朝鲜获奖2次(1992和2000),叙利亚、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各获奖1次。奖牌情况:金牌8枚(其中马拉松2枚、100米栏、10000m、5000 m和10km 竞走、20km竞走和七项全能各1枚),银牌4枚(铅球2枚、马拉松和10000米各1枚),铜牌7枚(马拉松和10km竞走各2枚,铅球、1500 m和链球各1枚。

在历届世锦赛上获奖项目20个。从奖牌分布:金牌12枚(中国铅球2枚、标枪1500米、3000米、10000米、马拉松、20公里竞走各获得1枚;日本和朝鲜在马拉松项目上各获1枚,巴林在1500米获1枚)。银牌11枚(马拉松6枚、10000米跑2枚、铅球、3000米跑和20公里竞走各1枚);铜牌枚13枚。获奖国家7个,在1987-1997年仅为中日两国,近2届2005-2009年增加至6个(哈萨克斯坦、朝鲜、印度、塞浦路斯、巴林)。

总之,这一时期亚洲获奖项目具有明显项目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女投掷项目成绩更为突出,90年代中后期出现滑坡,但近年在链球和铁饼上成绩突出。目前亚洲运动员在两个大赛上的成绩主要来自马拉松、竞走以及投掷项目。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亚洲女子运动员在奥运会和世界田径锦标赛上马拉松共获奖牌17枚,金牌5枚(奥运2枚),银牌7枚(奥运1枚)和铜牌5枚(奥运2枚),无论是奖牌数还是得分均列第一位,且远远超出第二位,可以认为女子马拉松是亚洲传统优势项目。尽管近年由于中亚加入以及西亚采用直接引进“移民”运动,使在洲际田径赛事上,亚洲各国田径奖牌分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但在世界大赛上,亚洲女子运动员获得名次仍以中日两国为主。

3.2 亚洲纪录和世界纪录(截止2011.09)

3.2.1 亚洲女子田径运动员历史上创造世界纪录情况

百余年间亚洲有3个国家和1个地区女子运动员在14个奥运项目上创造或平过世界纪录。首先表现为在一些新兴项目开始阶段,与世界同步或略超前于世界,创造一些优异成绩,但随这些项目成为正式大赛项目得到各国重视,优势逐渐消失,如女子跳远、撑杆跳高和三级跳远等。其次,20世纪60年代前后大负荷阶段,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以及坚强隐忍的民族性,在一些项目上取得突破,如短跨项目、跳高等。再次,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由于教练员正确掌握训练规律,使部分周期耐力项目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女子中长跑。进入21世纪亚洲仅在马拉松和竞走个打破1次世界纪录。有些项目由于开展较早,有恰好适合亚洲运动员的特点,而逐步成为传统优势项目,如马拉松、竞走和铅球等项目。

3.2.2 亚洲纪录与世界纪录对比

田径的最高纪录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一个项目运动员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该地区田径运动的开展情况。目前亚洲女子田径运动员保持2项世界纪录(1500米和10000米)。亚洲纪录与世界纪录在多数项目上差距很大,亚洲运动员最高成绩在世界各大洲中所处位置,除少数项目外,均较靠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田联正式承认的世界纪录中,亚洲运动员曾创造和保持多项周期耐力项目的世界纪录,目前保持(3000m、30km、100km和马拉松松接力)4项。尽管是非奥运项目,但是为亚洲女子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取得成功打下良好基础,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子竞走曾涌现大批优秀运动员,多人多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世界记录。其中徐永久还获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田径世界冠军。日本在不同距离的长距离跑的优异成绩,也为日本在世界马拉松舞台占有重要地位做出极大贡献。

目前亚洲纪录(奥运项目)保持者分布4个国家,依次为中国(18)、哈萨克斯坦(3)、日本(1)和叙利亚(1),表明亚洲地区女子田径运动开展仍不均衡。

3.3 亚洲女子田径运动发展建议

3.3.1 根据亚洲地区运动员特点选择适宜项目

首先,在相同条件下,运动成绩首先产生于运动员的天赋,不同的地域、民族人文环境塑造人们不同的身体素质和民族性,使得他们在某些竞技项目中处于先天的优势地位。长期以植物为主的膳食结构,使得东方人习惯于食用糖、淀粉和植物蛋白,进化的结果形成了东方人特有的肌肉、脏器结构和能量供应系统,因而影响了东方人的身材、体重等解剖结果和力量、速度等能力的发展,在大多数田径运动项目上难以与欧美和黑人匹敌,但是在耐力和灵敏等项目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6],如三级跳、马拉松、长跑等。因此,亚洲运动员在坚持科学训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结合民族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身体条件和民族性的项目。其次,亚洲人口优势为参加田径运动提供了条件。尽管欧洲是田径运动的发源地,项目的起源、精神、规则和竞赛模式均来自欧洲。但近年由于大量的更受人们喜爱的项目占据越来越大的体育市场,田径运动的发展遇到了巨大困难 [7]。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东欧的大部分区域,出生率为1.3或更少,这将给包括田径在内众多竞技运动的发展带来参与危机 [8]。亚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7%,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学及人类学特点为田径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3.3.2 完善并坚持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运动员培养系统

影响运动员成绩增长最直接的因素是运动员的培养系统,首先,作为社会现象,物质条件是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保障,但物质因素与运动成绩提高并不直接相关,其关键是在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其次,科技投入在训练中的作用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其重要作用,是当今运动员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第三,运动竞赛的作用不仅在于其准备,也具有培养功能。田径运动发展水平与该地区赛事组织和项目社会认知度等有关。中国、日本和韩国都先后举办过大型综合赛事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日本1964东京奥运会、1991和2007世界田径锦标赛)韩国(1988年汉城奥运会、2011世界田径锦标赛),我国(2008北京奥运会、已获得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举办权)。但是区域内的田径赛事仍相对其它项目仍然较少。缺乏赛事是造成亚洲田径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亚洲运动员要多参加比赛以提高他们的水平[9]。因此,应加强区域内合作,多举行田径赛事以利于本地区运动员的培养。

3.3.3 充分调动亚洲运动员参与田径训练的动机

二次大战以前,亚洲除日本外,其余国家大都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二、三百年的殖民统治严重地妨碍了亚洲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10]。二战后,绝大多数国家获得了独立,各国经济有了很大改观,但发展中国家仍占多数,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亚洲很多国家还存在温饱问题,要促进亚洲田径发展还是着重在解决温饱与发展体育之间的矛盾[11]。因此,摆脱贫困,向往美好生活的恒心和决心,仍是许多欠发达地区青少年从事体育运动的原动力。目前世界大赛上获得奖牌较多的国家和地区除了具有经济和科技发达的特点外,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部分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上依靠种族遗传、个体身心素质以及必要的资金和科技的资助取得了优异成绩。如非洲中长跑运动员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和科技支持创造的一系列优异成绩。积极动机是推动运动员从事长期艰苦训练的内部动力,有必要正确运用精神和物质动力,激发运动员积极参与田径运动训练的动机。

3.3.4 优秀运动员的榜样作用和成功经验传承

某一国家或地区杰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其榜样作用会大大鼓舞青少年从事这一项目的信心和决心。而训练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成功经验的传承则可极大促进这一项目进一步提高。当前世界女子运动员训练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对女子运动员训练特点和规律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得益于先于女子开展的男子训练的实践和探索。几十年来有着辉煌运动生涯的运动员退役后仍然在积极从事这一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并一代又一代地将积累的训练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下一代运动员,是日本马拉松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13]。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女子马拉松在奥运会和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共获奖牌14枚),其中金牌4枚(奥运2枚),银牌6枚(奥运1枚)和铜牌4枚(奥运1枚),其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国家这一国家重视训练知识和经验的传承。同样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在竞走、中长跑和投掷项目部分运动员在世界大塞上成绩突出,曾屡创辉煌,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项目这一时期在我国的开展。但部分项目成绩起落或渐渐失去优势,其中原因很可能与没有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知识和经验有关。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5.

[2]田麦久,等.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J].体育科学,2002,(3):1-5.

[3]徐本力.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0-135.

[4]文超,主编.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延烽,主编.实用运动训练学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5-6.

[6]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30.

[7]Chris Turner.Athletics'future is in the east[J].New Student inAthletics,2004.(2).7-14.

[8]Helmut Digel.Challenges to athletics[J].New Student in Athlet-ics,2004.(4).7-13.

[9]专访国际田联主席迪亚克:中国应让田径走进[EB]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9-11-13.

[10]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新编实用世界地图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2004.9.

[11]亚田联秘书长.浅析亚洲田径发展[EB].http://www.olympic.cn/news/2009-11-15.

女子运动员论文 篇11

【关键词】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年龄特征

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包括跳马、高低杠、平衡木、自由体操4个单项,它展现的是运动员的综合竞技实力,无论在身体能力、运动技能、战术能力、心理素质,还是运动智能等方面,对运动员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女子竞技体操各单项难度的不断加大,成材周期的不断延长,运动员的初训年龄也随之不断提前。国际体操联合会从保护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出发,规定年满16周岁的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才可以参加世界体操大赛,奥运会前一年的世锦赛允许年满15周岁的运动员参赛。为了更好地把握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优秀运动员年龄变化的总体特征及获奖运动员年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1958-2009年间获得世锦赛个人全能项目奖牌的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年龄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训练周期的合理安排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1958-2009年间获得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奖牌的优秀运动员的年龄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

2优秀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年龄变化特征数据分析

2.1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优秀运动员平均年龄变化的时限特征

图1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优秀运动员

平均年龄变化趋势图

从图1可以看出,1958-2009年间获得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奖牌的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时限特征。1958-1981年间获得该项目奖牌的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呈现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曲线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平均年龄处在17-25岁之间;1983-2003年间获得该项目奖牌的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处在15.67-18.67岁之间,曲线呈现逐渐上升的波状结构,1983年的平均年龄降到最低谷;1983年-1991年间世界优秀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呈现一个较稳定的平台期,平均年龄处在15.31-16.42岁之间;经过1991-1993短暂的上升期,1994-2001年又呈现出一个较稳定的平台期;2005-2009年间获得该项目奖牌的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处在16.33-16.67岁之间,较2003年有所下降,曲线变化比较平稳。

1958—2009年间世界优秀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呈现如此明显的时限变化特征,这与近年来国际体操联合会根据竞技体操技术难度的不断发展,结合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促进女子竞技体操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发展,不断地修改女子竞技体操的规则,并加强对参加世界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年龄限制有密切关系。

2.2获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奖牌运动员年龄频数变化特征

图2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优秀运动员

年龄频数变化趋势图

1958-2009年间在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上共有67人次运动员获得了奖牌,我们通过对这些运动员的年龄的统计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运动员的年龄处在13-28岁之间,其中年龄在16-18岁的运动员共39人次,约占获奖牌运动员总数的58.2%。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优秀运动员年龄变化的时限特征,我们以其平均年龄变化趋势所划分的三个时期为依据,具体分析和归纳各个时期内年龄变化的时限个性特征。

1958-1981年间在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上共有21人次运动员获得了奖牌,这些运动员的年龄范围处在14-28岁之间,其中年龄在20-24岁的运动员共11人次,约占该时期获奖牌运动员总数的52.38%。

1983-2003年间在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上共有33人次运动员获得了奖牌,这些运动员的年龄范围处在13-24岁之间,其中年龄在16-18岁的运动员共有23人次,约占该时期获奖牌总数运动员的69.7%。

2005-2009年间在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上共有13人次运动员获得了奖牌,这些运动员的年龄范围处在15-18岁之间,其中年龄在16-17岁的运动员共11人次,约占总体的84.6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获得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奖牌的优秀运动员的年龄具有显著的时限特征,1952-1992年间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年龄逐渐集中化,而1993-2004年间则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年龄离散程度也在增大,2005-2009年间又出现减小的趋势,年龄又出现相对集中。综观1958-2009年间获得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奖牌的优秀运动员的年龄变化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

2.31958-2009年间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冠军运动员年龄变化的时限特征

图3 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冠军运动员

年龄变化趋势图

世锦赛单项运动冠军代表了运动员在某个时期内在该运动项目上其竞技能力处于世界的巅峰,研究世锦赛单项冠军的年龄对于该项目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总结归纳优秀运动员的成才规律都具有显著而非凡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分析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冠军运动员年龄变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将整个年龄变化态势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即1958-1979年,1981-2003年,2005-2009年。

我们通过对图3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58-1979年间获得奖牌的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8岁,获奖主体年龄围绕着22岁上下波动,曲线呈现锯齿状结构,在该时期内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竞技实力较强的国家有前苏联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其中前苏联有4名运动员分享了该时期的6枚金牌,前捷克斯洛伐克仅在1966年获得1枚金牌,由此可以得出,在该时期前苏联在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上竞技实力独占鳌头。

1981-2003年间获得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金牌的运动员的年龄较1956-1968年间有所下降,年龄处在14-24岁之间,曲线的变化趋势呈现逐渐上升的波状结构,其中1983-1999年间获奖年龄变化比较集中,年龄处在15-18岁之间,年龄围绕着16岁上下波动。在该时期内竞技实力较强的国家有前苏联、罗马尼亚、美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其中前苏联获得5枚、罗马尼亚获得2枚、美国获得3枚,乌克兰获得1枚,俄罗斯获得3枚。以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罗马尼亚、美国、俄罗斯等国女子竞技体操竞技实力的逐渐增强,在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上逐渐打破了以往一国独大的霸主局面,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新的竞争格局。

2005-2009年间获得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金牌的运动员的年龄较2003年间有所下降,年龄处在15-17岁之间,其中2005-2007年间获得金牌的年龄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而2009年间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年龄又提升到17岁,使得年龄变化曲线呈现“V”字型结构。在该时期内竞技实力较强的国家有美国和意大利,其中美国获得3枚,意大利获得1枚。随着美国在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上竞技实力的不断增强,近几年该项目的金牌主要被美国选手夺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从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冠军运动员的年龄变化趋势来看,获奖年龄呈现由大变小而后逐渐增大最后又有变小的现象。1958-1979年间获奖年龄处在18-28岁之间,1981-2003年间获奖年龄处在14-24岁之间,2005-2009年间获奖年龄处在15-17岁之间。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各个国家为了获取奖牌,逐渐压低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初训年龄。这与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年龄越小,身体灵活性也就越高,也就越容易完成高难度动作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国际体操联合会规定参加国际体操大赛的最低年龄为16岁,只有奥运会前一年的世锦赛才可以降至15岁。由此可知,随着国际竞技体操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获得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金牌的运动员的年龄可能会出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3优秀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年龄变化特征数据分析结论

3.1年龄变化时限特征

年龄变化的时限特征主要体现在:从女子竞技体操平均年龄的整体变化趋势分析,1958-2009年间世界优秀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年龄呈现先变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从女子竞技体操不同时期获奖运动员主体年龄变化情况分析,1958-1964年间获奖主体年龄最大,主要集中在27-31岁之间,而1966-2009年间获奖主体年龄主要集中在16-18岁之间。

3.2适宜获奖年龄时限特征

在1958-2009年间,获得女子竞技体操奖牌的运动员的年龄集中在13-35岁之间,适宜的获奖年龄主要集中在16-19岁之间,不同项目在不同时期获奖主体年龄不尽相同,体现出明显的时限变化特征和项目变化特征。

3.3年龄频数变化特征

从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年龄频数变化趋势来看,获奖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年龄跨度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获奖主体年龄范围出现逐渐变小的现象。

3.4冠军运动员年龄变化特征

从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冠军运动员的年龄变化趋势来看,不同时期获奖运动员年龄变化趋势不同,1958-1979年间呈现逐渐变小的锯齿状结构,1981-2003年间呈现逐渐上升的波状结构,2005-2009年间先呈现逐渐下降、后又有所上升的“V”字状结构。

4优秀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年龄分配优化的建议与对策

4.1国际体联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则

随着越来越多未成年女子参加到竞技体操项目中来,国际体联应切实从保护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出发,加大力度修改和完善女子竞技体操竞赛规则,严把运动员参赛年龄关,使竞技体操完全成为成年人的运动,以促进竞技体操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此外,为避免少数国家虚报运动员年龄的情况出现,国际体联还应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则和处罚机制,严格监督各国运动员的选报工作,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把好年龄检查关,从根本上解决年龄虚报问题。

4.2严格把握未成年运动员的资格考察标准

世锦赛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更多的未成年运动员参与进来,这就加大了训练和管理的难度。因此,各国在招收未成年运动员时不仅要注重身体素质方面的考察,而且也要注重心理素质方面的考察,把好考察关,不能一味地追求成绩。此外各国还应该注重年轻运动员的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4.3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方案及训练周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未成年运动员的培养,越来越多的未成年运动员参与到竞技体操项目中来,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因此,各个国家更加看重未成年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应严格遵守竞技体操规则,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竞技体操发展动态,把好年龄关,对未成年运动员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及训练周期,确保每个竞技体操运动员能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创造出优异成绩。此外,各个国家还应该注重新老运动员的接替,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而给未成年运动员带来过大的压力,根据国际体联规则,做好后备运动员的培养工作。

4.4注重并加强后备队伍的培养

在当今世界体操的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情形下,中国队应走年轻化的路线,在稳定一线队伍的同时,加强后备队伍的培养,做好队伍的衔接,为保持其竞争实力做好梯队准备。对二线队伍应早抓,在国际体联规则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选拔优秀的未成年女子运动员,早突出她们的优势项目,以点带面,带动全能成绩的提高。此外,对未成年运动员在狠抓全面技术训练的同时,根据队员的特长,从小打下良好的训练基础,在难度的连接上争取有新的突破。

5结语

随着一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以及国际间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水平以及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代表了运动员综合实力水平,对运动员年龄特征的分析对于完善运动员年龄结构,优化运动员组合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女子竞技体操个人全能项目运动员的年龄偏向于未成年化。为了优化运动员年龄结构,保证运动员持续、高校的运动能力,应注重对未成年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在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规则后,科学、合理地训练和培养,平衡未成年人与成年人运动员的比例,以便在未来的体育竞技中发挥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员的不同优势,力争取得最优成绩。

女子运动员论文 篇12

关键词:女子手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特征,计数训练

现代竞技运动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运动竞技水平越高,心理技能对运动起的调节作用日益重要。当前,在体育运动领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技能训练能提高个体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1]。因此,为了全面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技能,各国相继采用全面系统的心理技能训练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但目前我国针对手球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研究还较少,现有的心理技能量表还不能系统的评估女子手球运动员的心理技能[3]。因此,在全面研究我国女子手球运动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合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的心理技能量表,将对提高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即将参加全国运动会决赛比赛的18名女子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国际健将水平的运动员5人、健将水平的运动员4人、一级水平的运动员9人。最大年龄34岁,最小年龄16岁,平均年龄24.5岁。运动年限最高20年,最短5年,平均年限11.4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进行检索,搜集到我国有关运动员心理技能方面的文献资料50多篇,心理技能量表6个,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4,5,6,7]。

1.2.2 心理测验法

该文采用自己编制的《手球运动员基本心理技能量表》对运动员进行测评。编制这个量表之前参考了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5个量表,自编量表题目都来自这5个量表之中,并且结合手球运动的特点以及规律,对原始量表进行了微调和修改,使得量表能更加准确。

1.2.3 专家问卷法

当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手球运动员专门的心理技能量表,因此本研究以原有心理技能量表为基础,通过专家问卷对心理技能量表进行选择筛选,有心理学专家4人,手球方面的专家5人,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最终,从所提供的繁多因素中选择出了焦虑控制、注意力、信心、心理准备、动机、集体重要性、消极思维、主动应对、逃避、正面认识、应对压力这1 1个与手球运动有关系的因素。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0、EXCEL等相关软件对所统计出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不同场上位置心理技能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不同位置上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在主动应对一项上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当今女子手球运动发展飞速,对球员的技术要求更加全面化,球员场上活动的范围和空间加大,需要完成的技战术任务增加,位置分工趋于模糊化。而其他10项分量表项目上的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性差异。边锋运动员在集体重要性、逃避、消极思维这3个分量表的得分最高,分别为12.98分、8.99分、11.68分;内锋运动员在焦虑控制、心理准备、动机、主动应对这4个分量表的得分最高,分别为21.60分、17.59分、23.43分、17.24分;中卫运动员在信心这个分量表的得分最高,为17.90分;守门员在注意力、正面认识、应对压力这个3个分量表的得分最高,分别为21.30分、15.54分、23.93分。

注:*P<.05;***P<.001

2.2 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不同训练年限心理技能比较

我国不同训练年限的手球优秀女子运动员在注意力和动机这2个指标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也就能充分说明运动员接触训练时间越长,训练年限越久,运动员的注意力和动机水平也就随之会升高。手球比赛情况复杂,每一秒钟场上的情景就会可能出现变化,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阅读比赛出现时间差,跟不上比赛节奏,技战术任务完不成,失去最佳攻防时机,因此,女子手球运动员需要在场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把握住最佳时机,才是比赛获胜的重要基础。而其他9个因素方面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但是我们能看出,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其他各个因素的得分也会随之增长提高,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训练年限的长短能对运动员的心理机能水平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2.3 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不同年龄段心理技能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的女子手球运动员,在注意力和动机这2个方面的分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说明了注意力和动机水平会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其他分量表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在一些分量表中的得分是有波动的,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详细研究。

2.4 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主力与非主力心理技能比较

女子手球主力运动员与非主力运动员在信心分量表这一得分分别为18.02分和16.38分,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心理因素方面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主力运动员因为自身具有较高手球技术以及竞技水平,在信心方面肯定会较高的水平。而非主力运动员由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在信心方面必然不足,会与主力运动员出现差距。另外,通过观察表格,其他各项分量表得分,主力运动员均高于非主力运动员。

3 对策

3.1 技术训练要全面

随着当今手球运动的快速发展,球员的场上位置分工已经趋于模糊化。高水平运动员在位置上的相互交叉已经成为比赛的常态,且运动员技术的全面性也使得比赛过程的对抗性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一方面运动员在选材上要注意各项基本素质的均衡性;而另一方面,则要求运动员在做技术性训练时要全面化,不能在仅仅以传统上的位置来定义运动员的训练内容,要以比赛的需求进行全面的技术训练。通过多样化的技术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比赛适应性。

3.2 重视注意力的训练

具有良好的注意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高质量完成技战术任务的一个重要保证,是比赛胜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日常手球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球员注意力的训练。且这种注意力的训练一方面要对运动员的外部注意进行明确的指引,使运动员建立正确的技术分析层次和信息加工特征。而另一方面,这种注意力的练习要在对抗的模拟赛事环境下进行,让运动员科学的控制内部注意。促使运动员自觉的排斥掉来自场外的不良干扰更加专注的进行比赛,以此提高心理对抗能力。

3.3 加强心理训练安排的时空性

心理训练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性训练,是一个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心理状态进行测量和客观评价的过程。因此,在训练中应进行时空的协调发展。即一方面,以训练时间的长短提升运动员的心理适应性,从而提高运动员适应不同对手的心理对抗能力,提高运动技能的发挥水平。而另一方面,以训练空间的不同提升运动员的心理认知能力,保障运动员在不同的比赛环境中建立正确的视觉、听觉、动觉信息加工层次,从而形成对比赛过程的合理控制能力。

3.4 非主力运动员要注重信心的培养

比赛虽然是大部分时间依靠主力运动员在打,但是,随着球队之间实力的缩小,往往非主力运动员是比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挥的好坏是一场比赛胜利的催化剂。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加强非主力运动员信心的培养。如,在训练中要多和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对抗、在比赛中要坚决支持运动员的临场决策。通过在训练和比赛中多给机会、多给予其信任,让非主力运动员建立完成重要任务的自信,并通过良好的鼓励让运动员形成正确的心理自信力。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刘书勇,高俊.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赛前心理变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2):101-103.

[4]魏高峡.对赛前心理状态相关研究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8):101-105.

[5]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陈勇,闫万军.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现代理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90-91.

上一篇:物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下一篇:中国武术与书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