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竞走运动员

2024-11-02

优秀竞走运动员(共9篇)

优秀竞走运动员 篇1

摘要:竞走是我国竞技体育传统优势性项目,同时在我国田径项目中始终处在优势性地位,但近年来在世界大赛中不断出现的“黄卡”、“红卡”以及被罚导致整体运动成绩大幅度下滑,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金牌乃至奖牌无缘,更是惨痛的打击。其中有不可推卸的客观原因、内部原因、运动员个体原因,但不可否认竞走项目的技术特点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从而推出技术是竞走运动的灵魂,抛开优秀的技术是无法达到世界优秀水平的。

关键词:竞走,竞走技术

竞走项目是裁判主观性用肉眼判断技术规则的项目,技术是竞走的灵魂和生命。我国选手曾经一度采取固“小步幅、快频率”的技术特点在同国外选手“大步幅,频率稳,动作流畅”的技术表现面前,暴漏出较大的缺陷。这也是我国竞走运动员、教练员在技术上急需改正的地方。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好运北京”2008年国际竞走挑战赛男女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件,以“竞走”“竞走技术”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络数字资源搜索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竞走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专著、期刊、以及相关学位论文。阅读国内外目前有关竞走技术的理论知识和科研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技术的热点问题,从而确定了论文的科研方向,为论文撰写学术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

2. 实验法

在2008年举办的“好运北京”竞走挑战赛中采用高速摄像、平面摄像等运对运动员竞走技术进行分析

3. 数据统计发

对获得支撑阶段的距离、时间、速度、腿与轴距的角度、脚掌与地面夹角;后支撑阶段的距离、时间、速度、腿与轴距的角度、脚掌与地面夹角;腾空阶段的距离、时间、速度、腿与轴距的角度、脚掌与地面夹角等指标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分类,整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腾空特点

我国优秀男女竞走运动员每一步的腾空时间、单步步频、支撑时间等特征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较证明目前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都在利用合理的腾空时间,这说明在较短的合理的不被肉眼所见的腾空时间内,可以有效的增加步幅,并且在腾空时间内前摆动腿迅速前摆缩短了前支撑时间,有效的增加了步长。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我国竞走优秀男女运动员腾空时间是我国优秀金钩运动员腾空时间相差不大,处在犯规、判罚的下限。

(二)我国优秀进攻组运动员脚着地角度特点

足跟着地角度大,脚尖明显上勾是竞走技术动作的重要标志。着地脚仰角的大小取决于竞走运动员踝关节柔韧性、力量等因素,着地瞬间勾脚尖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以及比赛过程中的体能状态。

(三)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两腿间夹角特征

两脚间夹角与竞走运动员在竞走过程中沉髋幅度,膝关节屈伸程度、小腿前摆幅度,这些都是竞走运动员竞走技术外部特征重要原因,可见竞走运动员支撑阶段两脚的夹角与竞走速度密切相关。

现阶段我国国内一些竞走专业教练员认为我国竞走运动员步幅已经明显提高,已经同国外优秀选手接近。但根据科研检测数据结果来看,我国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步幅就现阶段还是客观存在的,相对于差距而言并没有实质性改观。

(四)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技术上存在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2008年“好运北京”国际竟走挑战赛男女20公里前八名运动员的速度、步幅和步频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在技术上和国外选手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被判罚的主要原因。我国竞走运动员长期采用“小步幅、快频率”尤其是高个子运动员没有发挥其腿长步幅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男子、女子优秀竞走运动员目前的技术存在相对小步长,较高频率的技术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竞走训练主要采用一字排开纵队走的训练队形,后面的运动员总是习惯性的套前面运动员的步幅,节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高频率的技术。其次,在疲劳情况下运动员更是提高步频来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时间久了,变形成了这样的技术现象。

三、结论

(一)目前我国优秀20公里竞走运动员在比赛成绩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技术上因为采用“小步幅、高频率”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否在大赛上得到裁判员的认可,还需要在步长,动作结构,蹬地摆合等技术环节方面进行完善,在日常训练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二)目前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在步频上明显高于国外优秀运动员;但在步长上明显低于国外运动员,在比赛中中外运动员并排进行行走,必然会引起裁判员的注意,因此在大赛上必须在技战术上加以揣摩。

参考文献

[1]陈亮,孙晋海.1990—2004年中外男子竞走项目发展态势及2008年成绩预测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14).

[2]张晖,陈波,刘勇.1990—2008年世界及中国竞走成绩发展态势及预测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6):(3).

[3]赛庆彬,田中原,王加新.1991—1998年中外竞走运动发展的态势及其致因分析.山东体育科学,2000,22(4):(3).

[4]于奎龙.从2009年全国竞走大奖赛透视我国男子50km竞走项目的经济现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2):(4).

[5]韩国辉,王洪志,马超.从太仓世界杯看中国竞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辽宁体育科技,2014,36(6):(5).

优秀竞走运动员 篇2

关键词:竞走运动员 专项训练 身体素质

在体育项目的运动过程中,竞走是耗时较长、运动量相对较大的有氧运动项目。对于竞走项目的运动员而言,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运动员掌握基本的竞走技巧,还要进行严格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通过专项运动的项目开展,可以锻炼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踝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身体的柔韧性,从而促进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各项机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协调,在最终意义上提高项目运动的整体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对竞走运动员专项训练的基本方式及专项运动的基本内涵等内容,通过与实际发展现状相结合,做了简单的阐述。

一、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是基本内涵

所谓专项运动,就是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可以在专项运动中得到全面的体现。而对于竞走运动中的专项训练,是指相关教练员要根据竞走项目的基本特点设置与运动技术相连的运动项目,而在专项运动的过程中,可以使竞走运动员提高运动速度及耐力,通过专项运动的训练可以更好的掌握竞走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此同时,通过专项运动的项目实施,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使竞走运动员在项目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展现竞走运动的基本特点,展现其超人的耐力及竞走速度,从而为竞走运动员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竞走运动中专项运动的基本训练模式

对于现阶段竞走项目的发展现状而言,教练员在进行专项训练时,可以通过专项训练的模式提高竞走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从而使其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可以不断激发自己的运动意识,为竞走项目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练员在竞走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面对学生们进行项目训练,从而实现竞走运动的最终目的。

(一)竞走项目中的速度训练法

对于竞走项目中的速度训练法而言,教练员在安排训练内容时可以采用均匀训练法以及变速训练法。其中的均匀训练法主要是通过训练可以提高竞走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要采取匀速训练或与加速训练的基本模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能力,提高竞走的速度。匀速训练可以适应人力的基本机能,同时也符合人们从进入工作状态到稳定的工作状态,以至于在工作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高峰状态,所以,通过专项的运动训练可以使运动员提高耐力,从而可以完成较大的运动负荷,在运动的过程中也不太容易产生疲劳的状态。首先,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在训练开始时,教练员设定的训练速度要相对较慢,随着运动员水平的逐渐提高,再在一定程度上匀速的提高训练的速度。其次,是变速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是要求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训练过程中掌握的有效规律,进行合理的变速运动,这就要求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状况进行变速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自我判断能力,从而使其在比赛的过程中更全面的发挥自己的实力。

(二)竞走项目中的耐力训练法

对于竞走项目而言,对运动员要求较高的就是其耐力素质。其中的耐力素养可以简单的分为三种,分别是有氧代谢耐力、有无氧的混合代谢耐力以及无氧代谢耐力。首先,对于有氧代谢耐力的培养而言,在这种训练模式的进行过程中,可以改善运动员的呼吸系统以及整个代谢系统等功能,而且也可以促进运动员步伐频率的提高。其次,是有无氧的混合耐力培养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的开展过程中,可以为运动员提高速度的耐力,通过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合理结合,实现反复交替的运动模式。最后,通过无氧运动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整体代谢速度耐力。其中的无氧代谢主要是一种相对较宽的范围,而在这中运动模式的建立过程中,必须根据专项比赛的基本特征以及运动员的基本特征制定相关的训练项目,同时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可以在根本意义上改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从而通过专项训练的方式改善原本的训练环境,实现综合运动的最终目的。而对于无氧运动而言,只有运动员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并根据自身的身体机能才可以将有氧训练与混合训练相结合,从而实现无氧训练的最终目的。

(三)竞走项目中的其他专项训练

在竞走项目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注意培养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以及身体的柔韧素质。对于竞走运动员而言,身体的协调能力以及柔韧素质是运动中较为重要的基本项目,在运动员各项训练中都要有所体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走运动员的基本素质。所以,教练员在专项训练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分解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内容,全面的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其中,分解训练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将完整的技术动作进行合理的分解,或是将整个战略战术分成若干部分,让运动员在训练的工程中逐一掌握基本的技巧,从而使竞走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相关的项目训练,通过战术的完整配合提高其整体能力,可以在运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效果,而这种分解的训练方法主要是在技术动作或相关战术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分组的训练,使运动员可以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技术技巧。间歇性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指在充分训练以及重复训练之前,运动员在休息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间歇性的训练方法,而随着相关训练内容的逐渐深入,可以适当地缩短间歇性的时间,这种专项的训练手法,主要可以提高竞走运动员的速度,从而使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竞走技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现阶段竞走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科学性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而且在分项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发展现状制定科学性的项目训练计划,在训练的过程中既要要求相关的运动员掌握基本的技术技巧,也要提高其综合能力。通过分项训练内容的制定,使运动员在训练时提高自己的身体素养,从而为我国竞走项目运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庆文.从我国竞走队训练析耐力项群的负荷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05):54-58.

[2]王林.现代竞走技术与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优秀竞走运动员 篇3

竞走是中国田径中极具竞争力的优势项目, 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世界大赛中, 中国竞走都取得过优异成绩, 尤其在20公里这个项目上先后涌现出了陈跃玲、王丽萍、陈定、王镇等优秀运动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 陈定、王镇更是取得男子20公里第一名和第三名的佳绩;切阳什姐、刘虹分别取得女子20公里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本文通过分析今年最重要的竞走比赛—2014太仓竞走世界杯男子20公里前八名运动员和参赛中国运动员的单圈用时、单圈平均速度, 来反应不同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变化特征以及竞技能力特点, 对比找出我国运动员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竞走运动水平和保持在20公里竞走这个优势项目上的强大竞争力提供供理论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4太仓竞走世界杯男子20公里比赛的前8名运动员和中国运动员的单圈用时、单圈平均速度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网络检索及文献查询有关竞走方面的文 章, 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2.2、专家访谈法:利用国家队跟队机会, 访谈国家竞走队多名教练员, 了解竞走比赛中速度变化特征和技战术安排的相关理论, 进而对本文的理论探析提供有力支持。

2.2.3、数理统计法: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运动员单圈用时 和单圈平均速度进行数据统计、整理。

3、结果与分析

3.1、男子20公里中外运动员速度变化特征

3.1.1、男子20公里中外运动员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变化特征可以通过单圈用时和单圈平均速度直观的反应出来。从表1来看, 2014太仓竞走世界杯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前8名运动员后半程 (11—20公里) 比赛用时均少于前半程 (1-10公里) , 表现出“前慢后快”的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 排名第15位的中国运动员陈定同样如此。

排名第21位的中国运动员于伟前半程 (1-10公里) 总共用时40分24秒, 后半程 (11-20公里) 总共用时40分26秒, 后半程比前半程多用时2秒;排名第45位的中国运动员边通达前半程 (1-10公里) 总共用时40分32秒, 后半程 (11-20公里) 总共用时42分07秒, 后半程比前半程多用时1分35秒。这两名中国运动员表现出“前快后慢”的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 这与前8名的优秀运动员有着显著的差异, 也是本次比赛未能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

3.1.2、男子20公里中外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由表1和表2得出, 冠军鲁斯兰·迪川科的全程速度变化呈现以下特征:第1圈用时8分10秒, 平均速度4.08米/秒, 是全程单圈用时最多和单圈平均速度最慢的一圈;第2圈和第3圈他开始加速, 单圈用时在8分05秒左右, 单圈平均速度提高到4.11米/秒;第4和第5圈他继续提速, 单圈用时7分57秒, 单圈平均速度提高到4.19米/ 秒, 平稳的完成前半程10公里的比赛;第6圈他突然提速, 以7分44秒完成单圈, 单圈平均速度达到4.31米/秒;第7圈和第8圈他稍稍降速, 单圈用时7分50秒左右, 单圈平均速度降到4.23米/秒;最后两圈他全力加速, 分别用时7分37秒和7分29秒, 最后一圈平均速度达到4.45米/秒, 是全程最高速度。对比分析前8名中的其他运动员, 不难发现大家的速度变化特征和比赛技战术的安排和冠军鲁斯兰·迪川科基本保持一致:基本呈现第1圈速度最慢, 第2、3圈开始加速, 第4、5圈继续平稳加速, 第6圈较大幅度加速, 第7、8圈稍稍降速的特征。但差异在于大部分运动员的最高速度出现在第6或9圈, 最后一圈难以保持或冲击最大速度反而出现速度下降的特点。

中国运动员陈定前8圈基本遵循上述速度变化特征, 但是最后两圈分别用时8分13秒和8分14秒, 平均速度由第八圈时的4.21米/ 秒降到4.05米/秒。这种“虎头蛇尾”的状态也体现出陈定本场比赛后程体力不足, 速度下降过快, 加速能力不强的特点;中国运动员于伟、边通达仅在前4圈基本保持上述速度变化特征, 从第5圈开始就出现速度下降的趋势, 第6圈在本应较快提速阶段速度继续下降, 分别降到4.00米/秒和4.01米/秒, 这与前8名运动员有着较大差距, 第7、8圈及最后两圈于伟虽然稍稍提速, 但单圈用时和单圈平均速度均与前8名运动员有明显差距;边通达从第7圈到第10圈持续降速, 最后一圈用时8分33秒, 平均速度3.90米/秒, 速度降到全程最低点。这反映出于伟和边通达两名运动员在整体能力上与中外优秀运动员还有较大差距。

3.1.3、中外优秀运动员速度变化特征的差异性

本次太仓竞走世界杯中国队总共派出5名运动员参赛, 其中蔡泽林和王镇分别获得第2名和第6名, 证明了我国男子20公里运动员依然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对比分析这两名运动员的和冠军鲁斯兰·迪川科速度变化特征的差异性, 对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由表1、表2分析亚军中国选手蔡泽林和冠军乌克兰选手鲁斯兰·迪川科速度变化特征的差异性。计算得出, 鲁斯兰·迪川科前18公里总共用时71分21秒, 平均速度4.207米/秒;蔡泽林前18公里总共用时71分25秒, 平均速度4.202米/秒。前18公里鲁斯兰·迪川科比蔡泽林仅仅快了4秒, 两人平均速度几乎相同。最后2公里, 鲁斯兰·迪川科单圈用时7分29秒, 单圈平均速度4.45米/秒;蔡泽林单圈用时7分40秒, 单圈平均速度4.35米/秒。不难发现, 最后2公里鲁斯兰·迪川科的加速能力比蔡泽林更强, 最终以单圈11秒的优势锁定了冠军, 蔡泽林以全程15秒的劣势屈居第二。这体现出乌克兰运动员鲁斯兰·迪川在比赛最后阶段良好的体能基础, 强大的保持速度能力和加速能力。比赛的最后2公里往往是竞走比赛中犯规判罚高发的阶段, 疲劳的积累加之最后时刻的冲刺加速很容易造成技术动作的变形和犯规。然而鲁斯兰·迪川科依然有能力在高速状态下完成比赛而不犯规, 这也反映出他这样的世界优秀竞走用动员过硬的技术基础;蔡泽林显然已具备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的较高水平和能力, 然而在未来的训练中要格外重视耐力训练基础之上的短距离速度训练以提高无氧耐力和冲刺阶段的加速能力, 同时加强技术的规范化。

注:竞走比赛每圈2KM

注:竞走比赛每圈2KM

由表1、表2分析第六名中国选手王镇和冠军乌克兰选手鲁斯兰·迪川科速度变化特征的差异性。计算得出, 鲁斯兰·迪川科前18公里总共用时71分21秒, 平均速度4.207米/秒;王镇前18公里总共用时71分29秒, 平均速度4.198米/秒。前18公里鲁斯兰·迪川科比王镇仅快了8秒, 两人平均速度相差不大。最后2公里, 鲁斯兰·迪川科单圈用时7分29秒, 单圈平均速度4.45米/秒;王镇单圈用时8分01秒, 单圈平均速度由第9圈时的4.28米/秒降到4.16米 /秒, 速度大幅下降, 最后一圈32秒的差距是巨大的。数据如实反映出王镇和鲁斯兰·迪川科速度变化的差异性就体现在最后一圈, 如何提高冲刺阶段的加速能力也成为王镇未来训练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中外优秀男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后半程 (11-20公里) 比 赛用时均少于前半程 (1-10公里) , 表现出“前慢后快”的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我国优秀运动员蔡泽林、王镇、陈定的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与之一致;于伟和边通达的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则相反, 说明在整体能力上跟优秀运动员还有较大的差距。

4.2、中外优秀男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第1圈 (1-2公里) 以全程最慢的速度开始比赛;在第2到第6圈 (3-12公里) 逐渐加速并在第6圈 (10-12公里) 达到途中阶段最高速度;在第7到第8圈 (13-16公里) 小幅度降速以便为最后冲刺阶段的加速做好体能基础;在第9到第10圈 (17-20公里) 全力加速, 达到全程最高速度并有极强的保持速度的能力。我国优秀运动员蔡泽林、王镇、陈定全程速度变化特征无明显差异, 但是在最后2圈 (17-20公里) 的加速能力上还略有差距。建议未来训练中在长距离体能训练的基础上, 加强短距离速度训练以提高无氧耐力和冲刺阶段加速能力。

4.3、竞走运动对体能和技术的要求都很高, 疲劳的积累加之最后时刻的冲刺加速很容易造成技术动作的变形和犯规, 竞走比赛中也曾多次发生在最后2公里因犯规被罚下的案例。我国运动员在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又是短板, 所以要重视竞走技术的训练, 先进合理的技术是完成最后阶段冲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统朋.中国竞走科学化训练的理论探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3:90-92.

[2]董思建, 李建军.第29届奥运会优秀竞走运动员速度变化的生理学分析[J].运动, 2011, 14:30-32.

[3]张军波.北京奥运会世界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5:66-69+74.

[4]王林, 任占兵.2007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中外优秀选手速度变化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5 (3) :95-98.

优秀竞走运动员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策略;研究

竞走运动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在比赛中具有特殊的规则要求。对于大生学竞走运动员来说,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竞走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需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激发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

(1)观察法。根据大学生竞走运动员与竞走教练员在实际竞走训练中的具体表现,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出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的影响因素。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大学生竞走运动员与竞走教练员对竞走训练的态度,得出研究的相关数据。

(3)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关于大学生竞走运动员与竞走教练员关于竞走训练态度相关文献资料,作为本文问卷调查分析的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

高校大学生竞走运动员、教练员共20人,大学生运动员训练时间大约为三至十年,教练员执教时间大约在五年以上。

二、影响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因素

运动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而大量枯燥、重复性的训练,一方面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竞走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竞走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进而降低了竞走训练质量。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造成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下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教练员的训练意见与大学生竞走训练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自身因素、群体因素、教练因素、其他因素四种影响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指标。影响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教练,因此,提高教练专业技术、综合素质等能力水平,对激发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自身影响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许多大学生竞走运动员懒散、怕吃苦等现象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三、激发大学生竞走训练积极性的策略

通过对激发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教练与大学生竞走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结合竞走训练教学管理经验,对现有大学生竞走训练进行调整,进而提高大学生竞走训练积极性。

1.自身因素

(1)养成良好的竞走训练习惯。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与运动员自身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想要提高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就必须克服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自身懒散、怕吃苦的不良习惯,使大学生竞走运动员养成良好的竞走训练习惯。

(2)加强与教练员的沟通。大学生竞走运动员与教练员沟通较少。许多大学生竞走运动员在平常的训练中表现的比较出色,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很好的解决,降低了训练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竞走运动员与教练员的沟通,及时发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练的指导下,主动克服与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

2.教练因素

教练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竞走运动员的训练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练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竞走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1)提高大学生竞走运动员实际训练能力。由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应根据运动员自身的情况,挖掘出运动员的长处,对运动员的进步,给予一定的肯定与表扬,进而提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

(2)提高教练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教练员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教练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如何对运动员的训练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教练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对运动员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3.群体与其他因素

大学生竞走运动员无论是在训练还是比赛中都会受到其他群体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长期在一起训练的运动员,相互之间具有很大的影响。运动员在训练、生活过程中,常常会形成一种相互攀比的态度。因此,在训练时,如果有一个运动员好吃懒做,其他运动员也会效仿,因此,需要提高竞走群体训练的积极性,使大学生竞走运动队伍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

总之,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造成的,其中教练员是主要因素。因此,想要提高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就必须从运动员自身因素、教练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效解决策略,进而激发大学生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陆艳梅,徐海明,袁家林.对激发竞走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11):121-122.

[2]李卫国,刘晓玲,李嘉丽.对激发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0,26(25):131-132.

[3]王传平,李建民,张双城.我国男子20km优秀竞走运动员心理训练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13):143-144.

优秀竞走运动员 篇5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前人竞走研究中的各类反映国内外优秀竞走运动员技术的数据进行整理,以我国部分优秀竞走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的技术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首届国际竞走论坛材料等资料为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03软件将诸多文献资料中的关于国内、外优秀竞走运动员技术数据(步长、步频、单步腾空时间、各关节角度和重心垂直位移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步长、步频及单步腾空时间的分析

竞走的运动速度=步长×步频。步长与步频是决定竞走成绩的主要因素。步长与步频是矛盾的统一体,片面加大步长将会减慢步频,片面加快步频将会减小步长。

表1显示:我国7位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平均步长为109cm/步、步频3.74步/秒。与国外选手单步步长115~125cm/步、步频3.33步/秒[4]相比步长偏小,步频较快。但刘宏宇、王妍两名运动员的单步步长在115cm以上,已经达到世界优秀水平。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5],在步长方面,我国运动员在近十年也有所提高(见表2),我国个别优秀运动员在步长上已达到世界优秀水平。但是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第10届全国运动会女子20km竞走前五名单步平均步长(107cm)比1995年世界杯竞走比赛女子前8名单步平均步长(112cm)还小,说明整体而言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在步长上和世界优秀运动员还有差距,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步幅偏小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我国女子选手应该在继续保持步频优势的同时,继续提高步长水平。

国际田联竞走委员会仍然坚持用人眼来判罚竞走技术是否犯规,而人的肉眼视别率存在视差,这就是间接地允许了竞走时合理腾空现象的存在。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员在比赛中腾空时间在60ms之内是人眼所发现不到的,小于42ms为合理腾空时限、42-70ms为模糊时限、大于70ms为犯规腾空时限[6]。我国7位优秀女子选手的单步腾空时间平均为44.6ms(表1),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腾空时间整体上在判罚的模糊时限内,是合理的。而单纯地从腾空时限去控制犯规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技术规范化的训练。

(数据引自文献[1]、[2]、[3])

(数据引自文献[5]、[6])

2.2 竞走过程中运动员的几个关节角度对技术的影响分析

2.2.1 踝角、足触地角和踝关节蹬伸幅度对竞走技术动作的影响分析

踝角是脚尖至踝关节中心与踝关节中心至膝关节中心连线间的前夹角。踝角屈伸幅度越大,后蹬用力就越充分,能产生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推动人体向前运动。蹬伸幅度越大,蹬伸时间越短,用力效果越好[7]。从第17届世界杯竞走比赛技术调研报告中得知: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支撑腿踝角蹬伸的幅度在40°~45°[7]范围,从表3可以看出,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女子运动员存在蹬伸幅度偏小,蹬伸不充分,左右脚蹬伸不平衡等问题。

(表7根据文献[7]、[8]材料改编)

足触地角是指运动员足跟触地瞬间,脚掌面与地面间所构成的夹角。足触地角越大,足跟着地时就会使大腿和小腿的伸肌肌群伸展得越充分,这就越有利于膝关节在足跟触地瞬间伸直;着地角是支撑点与身体重心的连线与地面形成的后夹角。着地角较大可以产生较小的制动,使竞走时的速度损失率较小,但着地角过大就不仅会使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过近,造成步长偏小,而且还使着地至垂直支撑阶段时间缩短,无法给裁判足够的观察膝关节伸直动作的时间,所以容易被判罚犯规;着地角较小有利于加大步长和延长直腿时间,但过小则会使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容易使运动员疲惫,同样得不偿失。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的足触地角为38°[4],适宜的着地角为70°[9]。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女子优秀运动员的和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相比,着地角、足触地角没有明显差异。

(数据引自文献[10])

2.2.2 膝角对竞走技术的影响分析

竞走的定义明确指出“前腿从触地瞬间至垂直部位应该伸直(即膝关节不得弯曲)”[11]。我们主要研究摆动腿着地瞬时至身体垂直面时段的膝角和支撑腿离地时的膝角。前支撑阶段和垂直阶段膝角大于180°的时间至少为84ms,才能使人的眼睛清楚地觉察到着地瞬间至垂直支撑瞬间膝关节伸直的动作[4],才不容易被裁判员判罚屈腿犯规。支撑腿离地时的膝角反映了小腿的折叠程度,此时适宜的膝角有利于放松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股四头肌肉,有利于完成接下来进行的后摆动作。

表5显示: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支撑腿膝角着地时基本处于180°,垂直瞬间膝角大于或等于180°,着地瞬时至垂直瞬时膝关节是伸直的,符合竞走的定义。刘宏宇、王妍、王丽萍的膝角大于180°的时间都大于84ms,裁判员能够清楚地看清运动员膝关节的伸直技术,离地时支撑腿膝角都在150°以下。

2.2.3 躯干前倾角、后仰角及左、右偏角对竞走技术的影响分析

躯干是人的主体部位,竞走运动员竞走时的躯干前倾角、后仰角、及左、右倾角不仅会影响到竞走时的用力效果和技术外形,同时对裁判员判罚腾空技术犯规产生重要影响。依据第17届世界杯竞走技术调研报告的结果: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的躯干后仰角为1°~3°,躯干前倾角度为2°~5°。表6显示:我国4位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竞走时的躯干前倾角均值为3.2°,躯干后仰角均值为2.3°,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前倾角、后仰角相比无差异,在前俯后仰角的正常角度内。四名女子运动员的前倾后仰角相差不大,说明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躯干纵轴始终控制在垂直线前后。

(根据文献[12]、[13]材料改编)

躯干的左、右倾角过大会影响到身体的平衡,破坏向前用力的效果,消耗过多的体能。同时,由于身体左右晃动带动头部左右摇摆,造成头部上下起伏,容易被裁判员判罚腾空犯规。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王丽萍复步躯干最大左倾角为8°,躯干最大右倾角为9°[8],左右倾角过大;刘宏宇的躯干左、右倾角为11.6°和6.4°,王妍的躯干左右倾角为10.2°和8.3°[14],她们的左右偏角过大,且不平衡。李建臣、吴玲敏在“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后半程竞走技术的运动学研究”中也指出:我国运动员左偏角大于右偏角,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运动员存在左右脚蹬伸用力不平衡的状况;另一方面反映了运动员身体的左右晃动现象。

2.3 身体重心垂直位移与头顶垂直位移对竞走技术的影响分析

身体重心垂直位移是指身体重心在垂直方向所出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身体重心和头顶起伏是反映竞走运动员动作的重要指标。第17届世界杯竞走赛调研报告显示: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身体重心最大垂直位移为3~5cm;裁判员观察不清的身体重心起伏的距离应在5cm以下[12],世界优秀运动员头顶垂直位移为4-6cm[4]。

表7显示:我国4名著名女子竞走运动员中的三名身体重心垂直位移大于5cm,刘虹的重心位移更是达到8.30cm,容易被裁判判罚腾空犯规。田中原等人在“对我国女子竞走运动员竞走技术诊断及未来发展的探讨”中发现:

(根据文献[3]、[12]材料改编)

备战2000年奥运会期间,王妍的重心垂直位移为7.5cm,其头部垂直位移更为明显,为12.9cm。我国女子优秀运动员身体重心和头顶垂直位移过大,应该引起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1. 我国女子优秀竞走运动员步幅偏小,但较快的步频是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的优点。建议我国运动员在保持步频优势的同时,继续加大步长。

2. 我国女子优秀竞走运动员前腿从触地瞬间至垂直部位膝关节是伸直的,符合竞走的定义,身体前倾后仰角和着地角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无差异。

3. 我国女子优秀竞走运动员竞走时踝关节蹬伸幅度偏小、蹬伸不充分,既影响竞走速度,又导致步长偏小,容易被判罚屈腿犯规。建议我国优秀竞走加强髋关节前送、踝关节蹬伸和维持身体平衡的训练。

4. 我国女子优秀竞走运动员竞走时蹬地不平衡,造成上体左右偏角过大、身体重心和头顶垂直位移过大,建议加强对“足踵领先触地、踝关节背屈”滚动式着地技术和支撑腿脚尖离地技术的训练。

优秀竞走运动员 篇6

就竞走项目而言,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体能类项目,技术优秀且体能强是竞走运动员取胜之关键,技术优秀而体能不强或者体能强而技术不精都不可能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在竞走技术与体能之间,动作技术优先是竞走项目的精髓。希望通过对优秀女竞走队员的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提高队员的动作技术。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比赛前七名运动员(十一运会女子20km竞走),表1。

1.2 研究方法

实验法:用美国的两台faster500高速摄像机把十一运动会比赛现场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的一个复步的完整动作用平面定机法给拍摄下来。

说明:这次的比赛路线是从田径场出发,行走121.8m之后到奥体北路,绕着奥体北路行走九圈,平均每圈1987.16m,然后再返回到田径场.摄像机就架在距离起点2.75km的地方进行拍摄,共分成九段距离,每一圈平均过弧51m,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每一段距离称为圈,至于每一分段距离与圈数的关系可看图1.

2 结果与分析

女子步长的结果与分析。几乎所有关于竞走技术的研究都会涉及到步长、步频和单步时间的分析[1,2,3]。有学者指出,因为国际的大步幅与我国的小步高频相矛盾,所以我们跟世界上裁判员公认的惩罚尺度意见不能统一,致使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总是以失败而告终[4]。

从表3、表4中可以了解我国女子竞走20km优秀运动员在分段距离的群体步长的平均值约为1.05±0.04m,步长最小的时候一般出现在第四圈,最大值一般出现在第七圈,分段距离的前半程一般平均值在1.03±0.05m,后半程步长的平均值一般是1.05±0.02m,群体的分段距离前后半程步长进行T检验P=0.569,可以看出群体的分段距离前半程步长小于后程步长,但两者的差距并不明显。李燕飞达到了个体分段距离步长的峰值,只有周康出现在分段距离的前半程,其他的全部出现于后半程。分段距离的最小值也出现在分段距离的后半程,他们是刘虹、王珊珊、李莉。李莉的步长是1.16±0.05m,周康的分段距离步长均值最小是0.96±0.07m。进行T检验个体分段距离前程步长大于后程步长的有李燕飞与李莉两位运动员,其他的都是前半程小于后半程。前半程步长的距离与后半程步长的距离没有很显著的差异。

分析图1分段距离步长变化图,从女子运动员20km分段距离步长曲线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群体步长的变化呈现前半段下降,后半段上升的趋势,从个体分段距离步长变化曲线图我们可以判断出在运动比赛中大多数运动员的步长变化曲线是在前半段减少,后半段增加的趋势,其中刘虹可作为其中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有控制调节步长的能力,即使在后半段体能下降的时候依然可以增加步长,提高比赛成绩。但也有运动员并不能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步长,比如运动员李莉在后半段就呈现出步长缩小的情况,这是因为体能下降的情况决定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步长的变化是很明显的,这说明运动员在分段距离上步长变化离散的程度是很大的,使体能得到了很大的消耗。对于离散程度较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于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当中,这应该是我们训练时加强改进的方面。

3 结论

优秀女竞走队员应对步长控制加强练习,因为技术运动的稳定需要步长的稳定,我们可以采取加快步频的方式,前提是在稳定合理步长的基础上,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摘要:通过平面定机摄影获得优秀女子竞走队员竞走技术的部分生物力学特征。发现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变化值离散程度均较高,训练中应当加以改进。建议在固定合理稳定的步长基础上加快步频,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关键词:竞走项目,女竞走队员,技术特征

参考文献

[1]葛长钰.竞走定义变化对技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1):72-74.

[2]李卫,李建臣.竞走运动员技术犯规的生物力学成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10):23-24,38.

[3]杨金田,张殿亮,杨银田.对竞走技术中腾空犯规临界值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10):25-26.

优秀竞走运动员 篇7

关键词:第30届伦敦奥运会,20km竞走,全程速度变化特征,比赛特点,供能特点

竞走作为中国奥运军团在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 曾在历届国际顶级赛事上取得过优异的成绩, 并曾在奥运会上取得过2块金牌。由于竞走项目是以体能为主导的周期性耐力性运动, 所以, 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水平对比赛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体能的作用更为关键。因此, 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战术的研究大都指向体能分配, 实质就是探究如何安排速度分配的问题。就此, 从速度变化特征角度对20 km竞走运动员比赛战术进行系统分析, 对提高我国男子20 km运动员的整体竞技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20 km竞走项目的比赛特点

2011年, 国际田联修改了规则, 修改之后的竞走定义如下:竞走是运动员和地面始终接触在一起、不间断地向前迈进的过程, 肉眼不能看见腾空。前腿从接触地面的那一瞬间开始到垂直部位都需要保持伸直状态。所以, 在所有的比赛项目中, 竞走是有特定要求的一项, 在这个比赛过程中, 运动不但要快速的完成全部过程, 而且还要确保动作规范, 以免出现技术犯规, 从而对比赛的结果造成影响[1]。

从历届的奥运会来看, 都存在技术犯规的情况, 不管是不是世界上优秀的竞走运动员, 都存在因为这个原因导致被罚下场的情况。当运动员身处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 因为存在求胜的心理, 并且这种心理作用还非常的强, 极易出现技术犯规, 最终导致被迫离开赛场。比如:在该次奥运会比赛过程之中, 俄罗斯选手卡纳金获得金牌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在比赛后程 (18 km) 由于出现了技术犯规而被罚下场, 非常遗憾的结束了其该次奥运之旅。因此,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一是必须具备非常强的竞争实力;二是要有非常强的心理素质, 做到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免受来自其他对手的干扰, 坚持完成比赛。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日常训练过程中, 重视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竞走速度节奏的使用指的是在比赛的过程中, 运动员通过调整自己的速度节奏, 让自己合理的分配自己的体力, 顺利的完成比赛。

2 20 km竞走项目的供能特点

竞走项目属于典型的周期性与耐力性项目, 其特殊的项目特点决定了它的供能特点, 即有氧代谢、糖酵解和磷酸原三种供能系统兼有的混合代谢。由于竞走运动比赛时间长, 要求运动员有极高的耐力, 其主要能量来源是有氧供能, 除此之外, 不可或缺的是糖酵解和磷酸原对身体能量的供应[2]。在竞走过程当中能量供给对速度的变化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主要变化情况如下:开始竞走时, 由于运动强度不大, 随着身体的运动, 机体内的慢收缩单位先活动起来, 运动的骨骼肌是由慢收缩单位支配的, 而骨骼肌是有氧代谢进行供能, 所以, 在接下来相当长的运动时间内, 机体都是进行有氧代谢从而达到供能。然而, 机体内部对刚进行运动的骨骼肌内的血液供应量很小, 运动机体对氧供能的需求量远远超过结合在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上的储存氧所提供的肌糖原氧化产能的产量, 因此, 这个时候ATP-CP及糖酵解供应的能量显得至关重要[3]。当竞走运动进行到一半时, 由于机体内的血液进行了重新分配, 流经骨骼肌的血液为骨骼肌有氧代谢提供足够的氧气, 保证了机体的氧化供能, 这时以有氧供能为主的竞争机体在接下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与此同时速度也保持上升的状态。20 km竞走全程需要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时间比较长。虽然在竞争过程中有氧供能功不可没, 占主导地位, 但无氧供能途径也很重要, 不可忽视[4]。无氧供能主要的方式有磷酸供能及糖酵解供能。这样的无氧供能途径具有疲劳快、恢复也快的特点, 而有氧供能, 疲劳速度慢、恢复也慢。所以当机体进行竞争运动时, 有氧供能与无氧供能可以交替工作, 各取所长, 为机体进行供能, 维持运动能力, 同时使得一方工作时, 另一方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 获得恢复的时间, 更好地发挥彼此的供能作用。

3 竞走项目中的能量与速度

在竞走项目的比赛中, 选手们的体能和技术水平对整个比赛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又以体能为主导[5]。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看, 竞走项目是以有氧代谢为主, 同时伴随有氧、无氧混合代谢。此外, 竞走又包括在体能竞速类项目的范畴之内, 速度节奏的变化对比赛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速度节奏是指运动员通过改变其运动速率以及能量输出的比率来控制速度变化的过程, 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体能竞速类项目, 要求选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赛所规定的路程距离。尽管速度节奏宏观上反映的只是速度大小的波动, 然而从微观上看, 速度节奏实际上反映的却是能量代谢的变化[7]。这种能量与速度的关系在实际的比赛中更能体现[8]。因此, 研究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 对未来我国竞走项目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伦敦奥运会男子20 km竞走冠军陈定 (中国) 和第7名选手贾里德·塔伦特 (澳大利亚) 的全程分段成绩对比如表1所示。

从图1中的速度曲线可以看出陈定与贾里德·塔伦特在比赛前半程 (0~10 km) 都处在加速过程, 即2~4km时由于身体机能处于有氧供能阶段使得速度缓慢上升, 4~8 km时将速度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 在到达10 km时又开始提速, 并达到了其前半程速度的一个峰值。但是在10~12 km区间, 2名选手的速度特征都表现为明显下降, 这是由于机体已经开始疲劳, 产生大量的乳酸并堆积, 致使肌肉内的酸性升高, 抑制了体内糖原的分解, 阻断了能量供应的途径。然而, 由于内脏器官所固有的生理惰性, 使得此时血液循环和呼吸这两大系统的功能大幅提升, 使得供氧量增多, 脂肪、蛋白质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一步转化为CO2和H2O, 并释放出能量, 从而为身体运动继续供能, 所以,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14~16 km阶段两者的速度又回升到了原来的水平。综上, 2位选手在前16 km的速度波动主要是受选手自身机体供能系统的影响。在16 km以后, 两者的速度变化特征开始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陈定在16~20 km区间持续提速直至终点, 而贾里德·塔伦特在最后一个2 km尽管速度稍微有所提升, 但由于其之前 (16~18 km) 的大幅降速, 该阶段的提速也无补于事。从2位选手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可以看出:当比赛进行至16 km处时, 由于此时选手们体内的高能磷酸物被大量的消耗, 致使血糖含量下降, 从而导致糖原含量下降, 这使得能量供给的速度减缓, 再加之体内大量代谢产物的堆积, 直接引起了选手体能和速度的下降。鉴于陈定的个人能力和水平较高, 并且具有较强的夺冠意志力, 从而其在比赛的最后阶段仍能将体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不降速, 甚至可以持续加速至比赛结束, 所以, 陈定一举夺冠, 而贾里德·塔伦特由于自身的能量利用率、体能水平远低于陈定, 所以, 此次比赛只获得了第7名。

4 伦敦奥运会男子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的分段速度

通过竞走比赛中每个分段平均速度的标准差可以反映比赛中运动员采用的是变速走还是匀速走[9]。标准差作为反应大量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变量, 如果所得标准差越大, 则说明速度变化越大, 选手此时采用的是变速走;如果标准差越小, 则说明速度变化越小, 选手此时接近于匀速走[10]。

表2为伦敦奥运会男子20 km竞走前20名运动员的分段平均速度 (m/s) 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 一共有14名选手的分段平均速度标准差大于0.09, 标准差在0.050以下的为0人, 这充分说明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趋于在比赛中采取变速走的方式。

此外,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 前11名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表现为:前半程慢, 后半程快, 平均速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后半程。第12~20名选手中, 除1名选手的平均速度表现为后半程大于前半程 (仅相差0.03 m/s) 外, 其余8名选手都表现为前半程大于后半程平均速度。全程平均速度最大为4.23 m/s, 最小为4.07 m/s。综上所述, 男子20 km竞走项目中, 成绩较好的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都表现为:前半程速度慢, 后半程速度快, 后半程速度的大小与最终的比赛成绩是密切相关的。而对于其他选手, 之所以出现后程降速, 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后半程体能水平的下降, 这说明选手的后半程耐力水平成为了影响竞走项目比赛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

5 第30届伦敦奥运会优秀男子20 km竞走运动员速度节奏表现形式

在总数56人参加的第30届伦敦奥运会男子20 km竞走比赛中, 顺利完成比赛的参加人员共有48人, 其中因犯规或体力不支等原因没有完成比赛的运动员有8名, 占总参加人数的1/7。没有完成比赛的原因, 各不相同, 除去个人能力不足之外, 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因为, 运动员没有根据自己的运动习惯, 而是受外界干扰, 脱离自己的速度节奏反而跟随其他选手的速度节奏进行比赛, 最终因为身体不适, 无法完成比赛。2008北京奥运会竞走冠军博尔钦 (俄罗斯) , 在这届奥运会距离竞走比赛终点2 km时, 因为由于体力跟不上, 未能完成比赛很遗憾的中途退出。博尔钦在比赛过程中忽视自己身体供能特点, 追求中国军团也就是为陈定、王镇、蔡泽林组成的速度节奏, 导致体能消耗过快, 未能完成比赛。比赛结果是陈定夺得了奥运冠军。比赛开始初期, 排在前8名的运动员开始时运动速度不大, 但是是保持加速的状态的, 进行到一半里程时, 4~8名运动员已经以个人最大平均速度进行运动, 运动到中后期时, 在12~14 km阶段, 8名运动员的运动速度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到达14 km之后, 又纷纷开始加速, 最终一直保持加速状态直到比赛结束的运动员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在距离终点2 km处速度出现小幅下降的运动员最终排名第3, 从14 km之后4~8名的运动员的速度就没有升过, 一直下降, 在距离终点2 km时, 冠军和亚军以个人最大平均速度完成比赛, 抵达终点, 赢得比赛。

6 结语与建议

(1) 第30届伦敦奥运会前8名选手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是:第1名和第2名选手均按提速、调整、冲刺的节奏进行变速走;第3名选手的速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一共有2次峰值;第4~7名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表现为加速、调整、降速的节奏, 但是他们每个人的速度下降幅度却截然不同, 这是由于选手们在各自提速的程度和距离上是存在差别的;第8名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与第4~7名运动员的相同, 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在最后2 km有一个冲刺, 但是由于第8名选手在比赛前程的速度比较慢, 所以, 导致其后程的冲刺对其比赛成绩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提高作用。以上这些速度节奏变化特征说明运动员的成绩差异主要表现在后程的速度差异上。

(2) 鉴于优秀的竞走运动员之间的成绩差异主要取决于其后半程平均速度的大小, 后程降速已然成为成绩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以运动员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增加后程速度耐力方面的训练, 以此增强最大速度的利用能力。

(3) 在赛前, 教练员应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 帮助其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特点, 为其合理安排比赛战术, 以及在比赛过程中如何做到免受其他选手干扰, 控制好自己的速度节奏, 发挥出自己真实的竞技水平。

(4) 应当提高执教教练员的理论专业知识水平, 增加与国外优秀教练员之间关于竞走项目的训练技术、技巧等方面内容的交流和探讨, 通过交流学习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田径协会.田径竞赛规则 (2012-2013)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2]王林.现代竞走技术与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147-151.

[3]黄达武, 刘占锋, 郭旭宙.全国竞走锦标赛成年女子20km竞走全程速度节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12, 34 (1) :23-26.

[4]邢富国, 张庆文.我国男女20km竞走面临的形势与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 :26-27.

[5]邬孟君, 刘进.第29届奥运会竞走比赛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8 (3) :42-45.

[6]佟胜志, 王林.竞走项目专项特点与制胜规律的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四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1.

[7]王平.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优秀女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技术现状和训练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 2012.

[8]宫婷.世界优秀20 km竞走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9]丛湖平.体育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31.

优秀竞走运动员 篇8

竞走是我国田径传统的优势项目之一, 19世纪从欧洲传入我国, 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王丽萍获得了20km竞走项目金牌, 王丽萍在2001年在第九届运会女子20km竞走亚军, 对王丽萍备战期间训练负荷进行研究分析, 为广大教练员和研究人员在竞走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大赛前训练的调控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王丽萍在2001年备战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期间赛前8周的训练计划、训练日记、个人访谈记录。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和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国内外有关运动训练负荷安排的文献资料, 对王丽萍多年的年度训练计划及训练日记进行分析总结。

1.2.2 个案研究法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法, 详细分析了王丽萍备战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赛前8周期间的训练负荷的情况, 包括训练的量、训练的强度、训练的手段以及训练的生理生化指标。

1.2.3 数理统计法

将收录的赛前训练负荷方面的数据运用spss、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分析与讨论

2.1 训练负荷量、参加训练课天数和课次的分析

训练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所承受的工作量[1]”。在备战九运会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训练, 在8周的训练过程中, 每周的训练总量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现象, 前4周的周训练量较大, 平均的负荷总量达到了163.5km, 从第5周开始训练的量逐渐降低, 直到参赛前的1周, 训练的量降到了98km, 从而为参赛做好充足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在8周的训练中, 王丽萍共参加了48天的训练和96次训练课, 基本上稳定在每周参加6天的训练和12次训练课的节奏, 为提高和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做好了充份地准备。

2.2 训练内容及训练手段分析

竞走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 是对技术有特殊要求有氧代谢为主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在运动训练中, “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已被作为公认的信条[3,4]。王丽萍备战九运会期间, 往往把下午的训练作为基本课训练内容大多是场地走以及公路走的专项耐力练习, 在补充课上, 进行了身体素质和一般耐力相关的练习。

王丽萍在这一周的训练中, 训练的天数达到了6.5天, 参加了13次训练课, 训练的总负荷量达到了167km, 主要进行了一般耐力、专项耐力、柔韧素质和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训练。在早操训练课中往往采用了低强度的练习方式, 训练后的即刻心率一般控制在120次/min, 发展了一般耐力和身体素质, 在下午的训练课中往往采用高强度的训练方法, 当然训练的强度并不是越高越能提高训练质量, 这缺乏科学根据, 有关研究表明, 训练强度的高低对身体疲劳造成大于训练时间长短, 短时间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训练内容更易造成机体的疲劳, 所以应针对不同的运动能力的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不同的运动项目采用相应的适宜运动强度

在耐力训练上采用了跑公路、走公路和走场地的训练手段, 训练的距离往往是10km-20km之间, 在早晨训练课上往往进行低强度发展一般耐力的训练, 在下午主要针对专项耐力进行练习, 训练的强度呈现出高低的变化, 在10月16日的下午训练课中采用了间歇训练法, 严格控制间歇时间训练后的即刻心率达到了174次/min, 但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只有两次, 在周训练中对训练强度和量做出了相应调整。在柔韧性方面的训练, 包括了各个关节肌肉的牵拉, 训练的方法采用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相结合的手段, 研究表明柔韧性练习不仅可以避免运动损伤而且可以加快身体疲劳的恢复。王丽萍在力量训练中采用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的手段往往是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和低负荷的抗阻练习, 例如每次做80个斜握撑或100个俯卧撑。练习的重复次数较多, 以发展肌肉的耐力为主, 每周练习多为3次。

2.3 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王丽萍在备战九运会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本文主要对血清肌酸激酶 (CK) 、血色素 (HGB) 、血尿素 (BUN) 三项在竞走项目中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

2.3.1 血清肌酸激酶 (CK) 变化的分析

运动对血清CK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不同的项目运动员血清CK值的变化也不尽相同, 研究表明负荷强度对CK的影响大于负荷量, 所以血清CK值可以很好的表明负荷强度大小以及疲劳恢复的状况。在训练实践中比较训练前和训练后血清CK值的变化, 可以很好的评定身体的恢复状况和对训练负荷适应情况。

王丽萍在赛前8周的血清CK的变化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只在10月25日和11月10日出现了2次高于300 UI/L的情况, 表明负荷强度总体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在前几周训练过程中训练的负荷强度不大, 到了10月19日以后训练的负荷强度逐渐提高, 在训练过程中负荷强度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符合人体科学训练的规律, 同时也反映出王丽萍对能适应每周的运动训练负荷量和强度。

2.3.2 血色素 (HGB) 变化的分析

血色素又称血红蛋白, 是竞走项目经常使用的监控指标之一, 竞走是典型的有氧耐力运动。血红蛋白在体内主要发挥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的功能, 血红蛋白含量对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大于其它非耐力项目, 血红蛋白与机能状态关系密切, 一般人血红蛋白的范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5]。王丽萍备战九运会赛前8周血红蛋白值基本稳定在120-140g/L, 在正常范围之内, 没有出现过大的起伏, 表明王丽萍在这一期间身体状态处于良好的状态。

2.3.3 血尿素 (BUN) 变化的分析

运动训练会引起体内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进而产生代谢产物血尿素, 正常情况下血尿素浓度为1.8-8.9mmol/L。在以周划分的小周期训练中, 小周期中或结束后晨血尿素明显升高, 休息日后恢复到前一周的正常水平或略有升高, 即为合理的训练负荷[6]。血尿素变化幅度对负荷量的反应敏感度大于负荷强度, 因此, 通过对血尿素变化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量的适应情况。

王丽萍在8周所测的血尿素值变化幅度不大, 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变化的幅度在7-8mmol/L之间。研究表明, 当血尿素水平控制在8.4mmol/L以下时, 训练的负荷量较为适宜, 当运动后血尿素比运动前增加值超过3mmol/L, 说明运动员以达疲劳阈值, 如增加量为2mmol/L, 则认为运动量较大, 运动员基本能适应[7]。可以看出王丽萍血尿素的最高值出现在9月24日为8.3mmol/L, 最低值出现在赛前的一周为6.3mmol/L, 都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而且训练前后的变化值都在3mmol/L之内, 说明教练员安排的训练量比较适中。

3 结论

1.王丽萍在备战九运会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训练, 在8周的训练过程中, 每周的训练总量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现象, 在8周的训练中, 王丽萍共参加了48天的训练和96次训练课, 基本上稳定在每周参加6天的训练和12次训练课的节奏, 为提高和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做好了充份地准备。

2.在耐力训练上采用了跑公路、走公路和走场地的训练手段, 训练的距离往往是10km-20km之间, 在柔韧性训练方面, 采用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相结合的手段, 力量训练方面, 采用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和低负荷的抗阻练习, 练习的重复次数较多, 以发展肌肉的耐力为主, 每周练习多为3次。

3. 王丽萍在备战九运会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本文主要对血清肌酸激酶 (CK) 、血色素 (HGB) 、血尿素 (BUN) 三个在竞走项目中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 经分析王丽萍在备战九运会时这三项指标值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三项指标值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 没有出现疲劳现象。说明王丽萍比较适应赛前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 训练计划的制定和控制较为合理。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王丽萍在2001年备战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期间赛前8周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日记进行相关的统计和分析。参照王丽萍在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特点, 探索王丽萍对不同负荷量和强度的适应情况。以此探索王丽萍赛前训练负荷特点和规律, 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女子,竞走,王丽萍,赛前训练,负荷

参考文献

[1]熊焰.运动负荷本质论—运动负荷概念、定义与分类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0 (4) :75.

[2]陈小平.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3]延峰.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定性及定量[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9.

[4]田麦久, 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曲绵域, 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 (第1版) [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373.

[6]杨桦, 李宗浩, 等.运动训练学导论 (第1版)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256.

竞走运动员心理训练探讨 篇9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和战术训练结合,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如果运动员缺乏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相应的心理准备状态,便不能顺利地完成比赛任务,更难以取得优异成绩。成功的心理训练对于完成训练任务,比赛时发挥运动员的最大潜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竞走是一项长距离、负荷大的耐力性项目,心理训练要根据竞走项目特点,有效地进行。

二、竞走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一) 明确心理训练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竞走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于优秀竞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要通过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明确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控制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运动员自我控制的依据。为达到目标必须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选择合理、适宜的训练内容。因此,教练员要有计划、分周期、分阶段、分主次、因人而异地确定心理训练内容。

(二) 培养竞走运动员良好的动机

训练中心理活动的紧张度,思维过程的速度,对运动员体力和神经等方面的疲劳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动机来源于运动员思想上有奋斗的目标,在心理上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有学会竞走技术的信心,渴望取得优异成绩的决心。当运动员的训练目的、动机不积极,缺乏力量特征,满足于现状时,则会出现与上述特征相反的现象。良好的心理素质也需要长期心理训练来加以培养。有些运动员在训练中坚持不下去,这是他们对竞走项目单一、枯燥、体能消耗大等特点在心理上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

(三)培养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达到既定的目的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奋勇拼搏以顽强的毅力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它与运动员良好的动机和训练态度有着直接关系。竞走训练中应特别注意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大运动量长时间走的消极感受。这些品质是运动员学好竞走的前提。克服这些困难,就是磨炼意志品质的过程。这对掌握竞走技术和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运动员良好的个性特征

研究证明,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与训练好竞走有密切的关系。具有良好个性的运动员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忍受力强,有良好的心理耐力,有良好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能严格要求自己。

三、竞走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竞走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除了遵循运动员的生长发育发展规律外,还应注意心理训练要与体能、技术、战术训练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做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由于心理过程的复杂性,心理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意志品质训练中应逐渐增大难度。心理训练内容的选择和方法采用上都应区别对待。这样心理训练才能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

四、竞走教学训练中的一般方法

(一)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通过实战模拟或者通过语言、录像进行表象模拟。经过模拟训练使运动员逐渐习惯比赛的特殊环境,在大脑中建立一个适当的动力定型。如超量模拟,根据比赛的要求和竞走项目的特点,在完成比赛任务的时间、动作、负荷等方面都要进行超过比赛实践和训练实践负荷量的模拟练习,增加目标的难度,提高运动员从事竞走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及信心。

(二) 生物反馈训练法

生物反馈训练法的特点是借助现代的仪器把生理信息传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例如,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出现了情绪紧张,会在生理方面反应出来,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机体部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心率加快,毛细血管扩张,血压升高等,电子仪器显示出各种视听信号,可告诉运动员在紧张情况下的一些生理机能反应,使运动员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和紧张情绪,从而使运动员得到更好的训练。

(三) 环境更新法

一成不变的训练环境与训练方法,是造成大脑皮质疲劳而导致机体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常改变训练环境,则能有效地延缓疲劳的产生提高训练的效果。如更换训练场地,到田间、公路、公园等空气新鲜、环境幽静、地形多变的场所训练运动员。在新奇多变环境里,运动员心情愉快,不知不觉中承受了较大的运动负荷,取得了理想的训练效果。

五、建议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竞走运动的心理因素,影响着竞走技术和战术的有效发挥。心理因素对体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果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信心不足等,会使机体的潜在力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在竞走比赛中心理紧张、急躁等,就会出现技术动作僵硬,关节不灵活,会直接影响竞走技术和比赛成绩。所以,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不仅要有体能、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还要具有心理方面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实力和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

摘要:成功的心理训练对于完成训练任务,比赛时发挥运动员的最大潜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竞走是一项长距离、负荷大的耐力性项目,心理训练要根据竞走项目特点,有效地进行。

上一篇:驿城区郊区下一篇: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