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2024-11-02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共12篇)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篇1

1 SOA的概念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也叫面向服务架构.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 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 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 (称为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 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 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 (Business Logic) 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应用开发人员或者系统集成者可以通过组合一个或多个服务来构建应用而无须理解服务的底层实现。举例来说, 一个服务可以用.NET或J2EE来实现, 而使用该服务的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之上, 使用的语言也可以不同。

2 SOA的特征

在Internet这样松散的使用环境中, 任何访问请求都有可能出错, 因此任何企图通过Internet进行控制的结构都会面临严重的稳定性问题。SOA非常强调架构中提供服务的功能实体的完全独立自主的能力。传统的组件技术, 如EJB、COM或者CORBA, 都需要有一个宿主 (Host或者Server) 来存放和管理这些功能实体;当这些宿主运行结束时这些组件的寿命也随之结束。这样当宿主本身或者其它功能部分出现问题的时候, 在该宿主上运行的其它应用服务就会受到影响。

对于.NET Remoting、EJB或者XML-RPC这些传统的分布式计算模型而言, 他们的服务提供都是通过函数调用的方式进行的, 一个功能的完成往往需要通过客户端和服务器来回很多次函数调用才能完成。在Intranet的环境下, 这些调用给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带来的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在Internet环境下这些因素往往是决定整个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因此SOA系统推荐采用大数据量的方式一次性进行信息交换。

由于Internet中大量异构系统的存在决定了SOA系统必须采用基于文本而非二进制的消息传递方式。在COM、CORBA这些传统的组件模型中, 从服务器端传往客户端的是一个二进制编码的对象, 在客户端通过调用这个对象的方法来完成某些功能;但是在Internet环境下, 不同语言, 不同平台对数据、甚至是一些基本数据类型定义不同, 给不同的服务之间传递对象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基于文本的消息本身是不包含任何处理逻辑和数据类型的, 因此服务间只传递文本, 对数据的处理依赖于接收端的方式可以帮忙绕过兼容性这个的大泥坑。

虽然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但它却是更传统的面向对象的模型的替代模型, 面向对象的模型是紧耦合的, 已经存在20多年了。虽然基于SOA的系统并不排除使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来构建单个服务, 但其整体设计却是面向服务的。由于它考虑到了系统内的对象, 所以虽然SOA是基于对象的, 但是作为一个整体, 它却不是面向对象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口本身。SOA系统原型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通用对象请求代理体

系结构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CORBA) , 它已经出现很长时间了, 其定义的概念与SOA相似。

3 SOA的优势

(1) 编码灵活性:可基于模块化的底层服务, 采用不同组合方式创建高层服务, 从而实现重用。此外, 由于服务使用者不直接访问服务提供者, 这种服务实现方式本身也可以灵活使用。

(2) 明确开发人员角色:例如, 熟悉BES的开发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在重用访问层, 协调层开发人员则无须特别了解BES的实现, 而将精力放在解决高价值的业务问题上。

(3) 支持多种客户类型:借助精确定义的服务接口和对XML、Web服务标准的支持, 可以支持多种客户类型, 包括PDA、手机等新型访问渠道。

(4) 更易维护: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使用者的松散耦合关系及对开发标准的采用确保了该特性的实现。

(5) 更好的伸缩性:依靠服务设计, 开发和部署所采用的架构模型实现伸缩性, 服务提供者可以彼此独立调整, 以满足服务需求。

(6) 更高的可用性:该特性在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使用者的松散耦合关系上得以体现。使用者无须了解提供者的实现细节, 这样服务提供者就可以在Web Logic集群环境中灵活部署, 使用者可以被转接到可以的例程上。

4 SOA的使用

对SOA的需要来源于需要使业务IT系统变得更加灵活, 以适应业务中的改变。通过允许强定义的关系和灵活的特定实现, IT系统既可以利用现有系统的功能, 又可以准备在以后做一些改变来满足系统之间交互的需要。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一个服装零售组织拥有500家国际连锁店, 它们常常需要更改设计来赶上时尚的潮流。如果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的系统不兼容, 那么从一个供应商到另一个供应商的更换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软件流程。通过利用WSDL接口在操作方面的灵活性, 每个公司都可以将它们的现有系统保持现状, 而仅仅匹配WSDL接口并制订新的服务级协定, 这样就不必完全重构它们的软件系统了。这是业务的水平改变, 也就是说, 它们改变的是合作伙伴, 而所有的业务操作基本上都保持不变。这里, 业务接口可以作少许改变, 而内部操作却不需要改变, 之所以这样做, 仅仅是为了能够与外部合作伙伴一起工作。

另一种形式是内部改变, 在这种改变中, 零售组织现在决定它还将把连锁零售商店内的一些地方出租给专卖流行衣服的小商店, 这可以看作是采用店中店 (Store-in-Store) 的业务模型。这里, 虽然公司的大多数业务操作都保持不变, 但是它们现在需要新的内部软件来处理这样的出租安排。在这种情况下, SOA模型保持原封不动, 而内部实现却发生了变化。虽然可以将新的方面添加到SOA模型中来加入新的出租安排的职责, 但是正常的零售管理系统则如往常一样。

5 结束语

SOA不同于现有的分布式技术之处在于大多数软件商接受它并有可以实现SOA的平台或应用程序。SOA伴随着无处不在的标准, 为企业的现有资产或投资带来了更好的重用性。SOA能够在最新的和现有的应用之上创建应用;SOA能够使客户或服务消费者免予服务实现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SOA能够升级单个服务或服务消费者而无需重写整个应用, 也无需保留已经不再适用于新需求的现有系统。总而言之, SOA以借助现有的应用来组合产生新服务的敏捷方式, 提供给企业更好的灵活性来构建应用程序和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王卫.SOA, 别忘记网络[J].IT时代周刊, 2007 (13) .

[2]徐涵.SOA十大原则[J].程序员, 2007 (5) .

[3]丁兆青, 董传良.基于SOA的分布式应用集成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7 (10) .

[4]李春旺.SOA标准规范体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7 (5) .

[5]李勇.SOA内涵四大要点[J].程序员, 2007 (6) .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篇2

实现电子政务从面向公务员服务向面向公共服务的转变

作者:刘明泰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战略指导下,着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使其在基础性、公共性以及重要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为市委、市政府60多家单位提供互联网统一安全接入服务和骨干传输服务;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已整合了市级5家单位专网,为其提供上连省、下联县的骨干网络传输服务和横向的市级所有部门的国库统一支付结算等的服务;市政府网站已经建起了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网站,以23家党群部门网站、53家政府部门网站为子网站的市政府网站集群; 电子公文传输平台已有1200多个单位加入,实现了市、县、乡全面覆盖;金财、金税、金盾、金保等12金工程大部分都已经完成了一、二期建设,党政机关和各行业信息化装备条件大大改善,由此带来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大提高,网上办公、网上处理信息、网上交换信息的条件基本实现,电子政务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阶段。

但由于管理体制问题、资金争取渠道问题、以及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规划和标准滞后等原因,我市乃至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中,统一平台建设落后于各部门专网建设,而专网建设又都是各自为阵,自上而下,条条连接,好比各买各家车,各修各家路,而只有统一平台能够提供公共道路的作用一直被忽视,造成资金浪费,资源不能共享,网络服务范围窄,更不能面向公共服务等,概括起来,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信息孤岛”的普遍存在。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分散建设、独立运行的,而且数据格式与标准互不相同,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监管、规划和互联,本来可以向公众公开的文件、信息、资源依然被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不能由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

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政务信息资源上网普遍较少,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功能较弱,由于没有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无法形成所有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的机制,公众通过网络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态势还未形成。

政务信息资源网络安全隐患严重。根据去年开展的全省政府网站安全评测认定工作显示,我市有20%的政府网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个别政府网站被大量“挂马”。缺乏统一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薄弱,安全隐患严重,无法达到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等“五防”要求。

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资金需求。由于目前各部门自行建设独立的业务系统,包括建设独立的机房、网络设施、安全设施、存储设施等,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形成巨大的资金需求,阻碍了电子政务健康持续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据省工信厅公布数据,目前省级已有24个部门建成专网,每年仅线路租用费一项支出为2650万元。2009年和2010年,省级54个部门提出建设专网的需求,如按此需求开展建设,网络建设资金需求量2.52亿元,每年形成的线路租金需8000万元。如果这些专网延伸到市县,我市财政至少要承担540条市县专线租金每年600至1000万。

追求部门利益和权力。追求部门利益和权力是造成信息难以共享的深层原因。为了垄断本系统信息资源,有些部门将取得的信息资源作为部门私有财产,以安全保密的理由,不让本部门所有的信息以予公开,或不允许其他部门共享,人为制造”信息壁垒“,导致了严重的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网络建起后,由于管理、维护体系难以建立,技术维护、培训等工作跟不上,操作水平低,网络利用率很低,造成大量资产闲臵或浪费。

纵观国际上电子政务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的国家,基本上是把以面向居民的服务和面向企业的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电子政务从应用阶段向“互联治理”转变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势。通过“互联治理”,以加强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以及政府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以构筑一种新型的网络关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

我国电子政务在十二五时期发展趋势总体上概括为十个字:整合,对已有系统的深入整合;协同,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克服条块分割,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在整合、协同、互联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重构,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我省电子政务在十二五时期提出要加快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便民利民计划、政务服务计划、融合兴业计划”三大应用计划,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化法规标准体系”三大支撑体系,制定了《陕西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办法》(陕办发„2010‟13号),明确提出通过机房资源共享、网络资源共享、数据备份资源共享、安全保障资源共享、运维服务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等,形成共用、共享的全省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电子政务应用的开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和服务。

面对电子政务建设新阶段,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要以电子政务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应用水平为主线,实现电子政务从面向公务员服务向面向公共服务的转变,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统一规划,规范建设。统筹规划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资源,规范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资金和资产管理,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资源建设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化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实现以最小财政投入换取最大效益的目标。

统一平台,规范交换。依托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公共基础网络资源,形成连接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电子政务统一传输网络,规范互联网安全接入,集中承载各专有业务系统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

统一标准,规范应用。针对公共性、通用性、基准性、标识性较强的基础性业务系统和数据库建设项目,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开发、一数一源、多家共享、集中部署、规范应用的方式开展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采集。

统一监管,规范运维。建立全市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监管运维体系,对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相对集中的安全防御、技术防控、密钥管理、灾难备份和应急救援等技术服务和支撑,完善全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市电子政务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要围绕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业务应用: 面向政务: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按需设计的思路,重点满足政务部门在科学决策、公共突发事件处臵、行政监察、文件管理、政策法规等五个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政务部门通用办公、电子公文传输、内网业务应用、领导个性化服务、督查督办系统、并联审批等政务工作应用等系统,以实现政务流程和管理的数字化,实现党政机关部门之间协作办公、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最终实现无纸化办公,增强宏观调控和决策能力;

面向社会:使用信息化手段满足各类面向城镇居民的公共性服务业务需求,使社会公众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按需得到服务,主要有政府外网门户及站群、市民邮箱系统、社会保障、卫生和教育等信息系统;

面向农村:农村信息化的重点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除农业管理部门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外,从农民及时获得有效信息角度出发,按照“一站通”和“一网通”的两种手段整合各类涉农应用;

面向工商企业:以满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需要为出发点,重点解决找生意、做生意、管生意的需求,着力打造公共的交易、物流和管理平台;

基于基础数据库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省级四大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基础信息数据库),深化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应用服务,完善共享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建设市级共享数据库,并依据这些共享数据库建设跨部门、跨平台的应用服务系统,全面推进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篇3

关键词:数字知识环境 知识服务体系 科研用户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041-04

Study on Architecture of Knowledge Servi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rs under Digi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

Zhang Hongli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Library,Beijing,10003)

Wu Xinnian Zhang Fu (The Lanzhou Branch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Gansu,730000)

Abstract:In Digi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ervices must focus on the requirements of users and abide to the overall strategies of the institute, in which users' experiences must be valued, and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ayered academ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s, in combination with effective technologies and human resources. Moreover, the new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culture system are utilized to ensu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ervices system, whose target is to provide the high value-added knowledge services products or solutions to scientific use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transfer knowledge and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Key words:digi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 knowledge service architecture; scientific researchers

CLC number: G250.73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041-04

1 引言

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了科研用户的传统研究环境,用户科研过程所涉及的文献、数据、设施、机构、群体、活动、过程和工具等信息对象全面走向数字化,这些数字化对象在网络化空间中通过信息分析、挖掘和融合等技术关联起来,形成信息时代综合集成的新型科研环境——数字知识环境[1 ]。在数字知识环境下,通过对数字对象的进一步解析、重组、统计和集成,能够产生新型知识关系、知识结构和知识集合。数字知识环境给科研用户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导致科研用户的知识需求较之传统环境下的需求出现较大的差异。本文将重点分析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的新需求,以此为基础构建满足科研用户新型知识需求的知识服务体系。

2 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的知识需求

2.1 综合集成的跨平台检索和分析工具

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的研究过程可能涉及各种类型的STM全文资源、重要的规章制度、国内外研究计划、科研项目、领域专家资料、关联产品等,这些资源所涉及的载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图书、期刊、专利文献、数据库、多媒体资源、超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甚至是实验数据等。服务机构必须对上述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并对这些分布、离散、异构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动态链接和系统集成。此外,目前各知识服务机构提供的集成检索、同步浏览、馆际互借、参考咨询和扩展检索等检索或分析工具,种类繁多,特点各异。科研用户更倾向于一站式地利用所有科技资源与服务,避免逐一访问第三方平台完成该过程,服务机构应实现上述众多服务项目的无缝融合,使得科研用户从任何服务接入都可通过一次认证、一次输入、一个工作流程或一个逻辑系统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并可经由第三方系统和用户自主系统调用公共集成服务平台。[2 ]

2.2 知识密集增值型服务

数字知识环境实现了高性能计算资源、海量科学数据库、科学数字图书馆、野外观测站台、大型科学装置和计算模拟软件之间的交互连接,使得科研过程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呈指数级速度增长。一方面,这种规模急速增长的信息资源带来所谓的“信息超载”和“知识饥渴”,使得用户知识需求的重点和瓶颈不再是简单地检索和物理的获取文献资源,而是希望直接获取文献、数据、信息等资源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关联。这就要求服务机构对信息资源的内在特征和价值进行析取、集成、创新以得到其中的核心知识内容,为用户提供知识密集度较高的知识服务产品;另一方面,数字知识环境扩展了传统科研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基于数据和内容的知识发现成为基础的科研实验方法,服务机构应基于海量信息资源和科研数据,利用多种知识挖掘和内容计量手段,为科研用户提供发展态势分析、竞争态势与对手分析、研究异常与变化分析、热点追踪、新兴或潜在主题发现等深度咨询服务。

2.3 融入用户科研环境、嵌入用户科研过程的服务

数字知识环境下,对大规模的各类信息对象经过解析、关联、重组、统计和集成等处理后,可生成嵌入科研过程的知识计算服务,支持科研用户随时调用、组织和定制相应的知识计算。顺应科技创新系统平台的变化,科研用户希望知识服务能够实现与科技创新中各种对象、资源、工具、活动、过程等的充分融合、组织和链接,同时综合集成科研过程涉及的文献、数据、机构、设施、人员和项目等各类科技资源,提供嵌入科研过程和用户系统的数据分析工具,发掘隐藏在各种数字信息对象及相关集合、过程和交互活动中的内在知识资源,支持灵活的知识发现,使得科研用户能在自己特有的科研过程中便利地集成数字化的科研信息平台。同时,数字知识环境下,跨领域、跨机构的团队合作成为基础研究方式,面向离散、分布团体的虚拟组织成为新环境下科研活动的重要主体。[3 ]这就要求知识服务提供可灵活定制、扩展、移植的知识管理平台,支持个人、课题组、研究所和虚拟研究组织等对各种知识对象组织和管理,支持即时交互式知识交流,支持各个层次的知识资产管理和长期保存。

3 数字知识环境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服务体系

3.1 数字知识环境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目标

知识服务以信息资源的搜寻、组织、分析和重组为基础,根据用户的具体问题和环境,提供提升科研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效率的服务。[4 ]科研环境的变化引导着用户需求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科研用户希望更加智能化地利用科技资源与服务,实现知识服务与科研过程的无缝融合,进而实现集成化、个性化、知识化、可视化地获取科技资源与服务,甚至希望借助此类服务预见本领域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及可能遇到的潜在问题。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服务建设目标必须以满足新环境下科研用户的知识需求为中心,创新组织管理和文化理念,利用前沿信息技术将服务机构的基础知识资源、服务产品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构建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动态知识服务体系,支撑、辅助、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5 ]

3.2 数字知识环境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服务体系

3.2.1 知识资源保障体系

知识资源为知识服务提供基础资源或资源获取渠道,是知识服务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基础保障。知识资源主要包括各类传统资源库、各种电子化或网络化数据库和机构知识库等。

数字知识环境下,必须建立用户需求导向的、实现机构隐性资源充分共享的层次化知识资源保障体系:(1)改变传统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充分考虑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用户体验。[6 ]变“订购→服务”的被动资源建设模式为“需求分析→多源知识资源组织→服务推送”的基于用户需求和体验的协同保障模式;(2)扩大资源保障类型和途径,构建满足用户各类复杂需求的科研信息资源体系。首先,高度重视对科研过程产生的事实和数据信息的管理;其次,知识资源保障体系应从科技信息向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等范围扩展,进一步加强对科技论著的保障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解决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技术和产品;最后,持续监测主要科技领域和重要科技机构的发展趋势,建立覆盖主要文献数据和监测采集数据的科研计算资源仓库,为满足科研用户的热点追踪、新兴或潜在主题发现等高层次科研咨询需求提供最前沿素材;(3)综合集成和深度揭示分布异构信息资源,形成广泛、深入的知识链接网络。将目前基于文献层面的“整合集成”深化到对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内容、知识对象及其逻辑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语义描述,通过单一语义映像和多层语义互联,实现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资源深度挖掘和结构重组。同时提供知识地图,消除“知识孤岛”,可视化地展现知识和知识对象及其各种关联关系;(4)建设机构知识库和专家地图,促进机构隐性知识资源的高效管理、揭示与共享。机构知识库为科研用户交流科研成果提供知识共享平台,同时便利服务机构分析用户的基本行为模式和需求特征,建立用户知识模型,指导服务开展。专家地图是为便利科研用户或知识服务人员快速找到问题求解所需要的专家线索而设计的专家分类示意图,专家地图不仅包含知识内容本身,而且指示知识所在位置或来源。

3.2.2 技术保障体系

技术保障为知识服务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知识服务开展各个过程中引入并投入使用的各类信息处理技术、知识管理系统或知识服务平台等。

面对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的新型知识需求,服务机构必须加强服务技术创新、开发支撑集成化知识服务的技术体系和工具平台,通过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扩展知识服务向用户科研过程延伸和嵌入的能力:(1)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改善现有对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和重组水平,提升服务产品的知识内容附加值。比如,采用机器学习、搜索引擎、实时内容更新、实时信息采集和RSS等技术自动化记录科研数据,完整记录和保存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与资料,实现数据内容的标准化、开放化及信息资源库中基础知识节点的同步更新;利用信息自动化处理技术、概念分类、词汇控制和知识地图等技术建立基于知识节点互联的知识资源网络;运用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知识发现和智能检索等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为用户提供综合集成化的一站式检索服务;采用网格、组件以及各种异步信息交流技术和同步信息交流技术(包括远程会议、MSN、QQ等即时通讯手段)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通过推送技术、导航技术、群件技术和智能代理技术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知识服务;(2)引入语义网技术、中间件技术、智能代理技术、门户系统技术和知识呈现技术等,实现知识服务与用户科研创新过程的平滑衔接,方便用户随时调用所需要的知识服务;(3)利用工作流管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等建立协同运转的知识共享平台、任务分发与流转平台,在技术实现过程中突出情感认知、信念、美学艺术、人际关系和协同合作等人的因素,为科研用户提供人性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知识交流方式,实现资源组织和调用的社会化,建立多方协作联盟扩展服务能力,提升知识服务效果。[7 ]

3.2.3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知识服务人员是知识服务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到知识服务的效能和效果。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机构的知识服务人员和团队。

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新需求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是知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机构需从三方面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工作:(1)引导服务人员由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知识服务转变。服务人员服务意识的转变是开展知识服务的重要推动力,必然要求其改变过去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态度,牢固树立知识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与用户的沟通反馈环节更直接地融入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8 ](2)提升知识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知识服务者应具备甘为人梯、敢为人先的职业素质,拥有较完整的专业领域知识结构,对学科发展前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良好的信息挖掘、删选和资源整合能力;灵活掌握前沿知识分析方法和工具;拥有主动服务的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较好,外语知识素养较高,具有坚持不懈地学习精神等。知识服务机构应着重从上述几个方面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3)组建主动服务的知识服务团队,组织合理的团队内部结构。按照服务领域组织人力和资源建设专业知识服务团队,团队结构随着任务和功能的不同随时变化。在团队建设中注意对年轻服务人员的培养,形成传、帮、带的可持续发展氛围和机制,避免知识服务团队产生断层。随着融入用户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需求越来越明显,知识服务团队可加入到科研队伍中,作为科研团队的团队成员提供信息处理、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等知识服务。

3.2.4 知识服务产品体系

知识服务产品是机构知识服务能力大小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到用户对知识服务的接受和认可程度。知识服务产品体系包括服务机构向用户提供的各类知识内容、服务产品或问题解决方案。

服务机构应以新环境下的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的知识服务产品应充分考虑各层次科研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服务产品的知识内容附加值,构筑融入用户科研环境的知识服务体系:(1)加强用户研究,提升服务工作的效果和针对性。通过观察、用户访谈、人机系统分析和模拟实验等信息收集方法,准确把握目标用户群的结构特点和需求特点,为服务设计提供精确的用户信息,提升已有服务的服务水平,寻找突破点以推动新服务的开展;(2)针对不同用户,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服务模式。如基于网络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服务模式、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团队协同化知识服务模式、知识信息导航和知识信息评价模式等等。及时捕获用户需求变化的动向,深入了解用户新型知识需求,并快速制定响应策略。同时,通过调查分析把握目标对象知识需求的规律与特点,研发相应的辅助工具与平台,超前部署一些特色化知识资源与服务体系;(3)建设与用户科研过程高度融合的知识服务模式与机制。建立具体用户服务记录责任制,提供从需求分析、知识发现到知识获取、评价、吸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科研全程一体化服务。以学科咨询专家为龙头,建立面向科研一线的学科知识服务专门小组。构建信息资源建设人员、信息技术研发人员、情报研究人员和学科咨询专家密切协作的机制,优化力量组合,形成强势的学科化专业化知识服务能力,切实保证提供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的、符合科研用户需求的学科知识服务。

3.2.5 管理保障体系

机构管理体系为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主要包括与知识服务相关的管理、政策、工作制度、工作标准与规范、绩效评估系统、业务结构设计与职责分工、工作流程设计等。[9 ]

知识服务机构必须把可获取的资源优势、可扩展的人才优势、可继承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知识服务优势,构建信息交流更为及时、资源整合更有针对性、组织内部协调更加有效、对知识服务任务回应更加敏捷的管理保障体系[10 ]:(1)创新管理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的新型知识需求制定恰当的发展策略和管理模式,对于不适应发展的管理机制,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必须不断地学习并不断地改进;(2)淡化“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界限,形成多样化的组织结构模式。在管理上进行明确的、完备的组织设计与再设计的思路,根据知识服务的性质和任务,科研用户的具体知识需求及管理环境的变化,建立以多样化任务目标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形式;使得组织结构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能够在管理环境发生变化时,仍然可以继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维持正常运营和管理活动;(3)实现组织从基于部门(岗位)管理到基于团队(项目)管理的转变。高层领导应为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时间支持、经济支持、决策支持和管理支持,建立针对团队个性特色和群体特色的激励机制,激发成员的事业感和成就感,保障团队协调互补功能的充分发挥;(4)实施成效卓越的制度管理。现代管理的效果依托于科学的规章和制度,如科学的服务政策,完善的工作制度和业务标准规范,合理的业务结构设计,良好的互动沟通流程与机制,能对群体合作及团队化服务起正面激励作用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机制等。

3.2.6 组织文化保障体系

组织文化对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约束能力和导向功能,影响着组织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组织文化包括知识服务机构所拥有的价值体系、信念、制度和规范等内容。

知识服务机构应该重塑机构的组织文化体系,形成有利于推进知识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基于知识共享和团队合作的学习型文化:(1)建设新型知识服务文化。推进机构文化创新,使得提升知识服务能力成为机构资源建设和优化配置的中心。鼓励员工广泛开展知识服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敢于打破知识服务的传统甚至经典模式,形成全面支持知识服务开展的创新型文化氛围;(2)提高知识服务团队的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意识。组织管理制度由高层主管制定,个人知识共享动机、团队运作形式与组织文化会受到高层领导的影响,领导者或团队负责人在知识学习和共享中应该以典范的形象出现,有意识地营造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向团队成员积极宣传并辅以实例说明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让服务过程中沟通交流重要性的认识深入人心;鼓励员工之间合作完成项目,定期举办学习交流会,对积极共享知识的员工予以奖励;(3)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促进团队交流合作与知识共享氛围的持续形成。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可以直接影响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绩效考核可强化机构所规定的“必须”行为的执行力度,激励机制则能激发成员朝着组织所“期望”的行为方向努力,从而促使组织成员修正个人行为或培养相关能力来获得良好的绩效成果。

4 结语

科研环境的变化带来了科研用户知识需求的变化,在数字知识环境下构建知识服务体系必须以用户知识需求为中心,将知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机构的整体战略之中,注重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用户体验,构建以层次化的科研信息资源体系为基础,以强有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为支撑,以新型组织管理和文化体系为保障的新型知识服务体系。向科研用户提供高知识附加值的知识服务产品或问题解决方案,提高科研用户的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能力、提升科研用户科技创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静海.李静海副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领导班子届中考核大会上的讲话[R].2008.

[2]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0.

[3]张晓林.重新认识知识过程和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9,(1):6-8.

[4]张红丽,吴新年.知识服务及其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3):23-27.

[5]周倩.科技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292-321.

[6]吴新年.加强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A].第四届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团书馆分会[C].2009.

[7]曾民族.构建知识服务的技术平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13-119.

[8]徐丽晓.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85-88.

[9]吴新年.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体系结构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9,(6):41-45.

[10]党跃武等.开发支持知识服务的现代图书情报机构组织管理机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21-24.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研究 篇4

关键词: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结构(SOA),Web Service,面向服务的分析与设计

1 SOA的定义

从总体上来讲,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是一种结构模型,它可以根据需求并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现在关于SOA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的定义,甚至有些还相互冲突。目前大多数人将SOA定义如下:“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用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2 SOA与传统架构的比较

由于SOA是在计算环境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分散的逻辑(服务)单元的一种规范,这就决定了SOA的广泛性。SOA要求开发者从服务集成的角度来设计应用软件,即使这么做的利益不会马上显现。SOA要求开发者超越应用软件来思考,并考虑复用现有的服务,或者检查如何让服务被重复利用。

SOA被认为是传统紧耦合的、面向对象模型的替代者。像通用对象代理架构CORBA和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DCOM。与传统架构相比,SOA具有更多优势:基于标准、松散耦合、共享服务、粗粒度和联合控制。SOA与大多数通用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着重强调软件组件的松散耦合,并使用独立的标准接口。

SOA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而是对更传统的、紧密的面向对象模型的另一种选择。而且SOA并没有排斥面向对象,系统的总体设计是面向服务的,但是具体到某个服务的实现可以是基于面向对象设计的。SOA是允许对象在系统内存在的,所以SOA其实也是基于对象的,但是SOA作为一个整体就不是面向对象的,可以说SOA是更高层意义上的架构。SOA和面向对象的区别在与接口上,面向对象的接口是给其他对象使用的。而SOA的接口是可以给从组件到系统来使用的,SOA的接口一般使用web服务、EJB、CORBA等分布的技术来实现。

3 SOA的元素

3.1 SOA参考架构模型

SOA的模型描述了三个角色(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库和服务请求者),执行三种操作(发布、查找、绑定),具有简单、动态和开放的特性。图l简明地表述了SOA模型。

SOA模型中的角色包括:

1)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从企业的角度看,是服务的所有者。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是被访问服务的运行平台。服务提供者是一个可通过网络寻址的实体,它接受和执行来自服务请求者的请求,它将自己的服务和接口契约发布到服务注册中心,以便服务请求者可以发现和访问该服务。

2)服务注册中心(Service Registry):服务注册中心是服务发现的支持者,它包含一个可用服务的存储库,是可搜索的服务描述的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在此发布他们的服务描述,同时服务请求者也可以从服务注册库以外的其它来源得到服务描述,例如本地文件、盯P站点、Web站点等。静态绑定中,服务注册库是可选的,因为服务提供者可以把描述直接发送给服务请求者;在动态绑定中,服务请求者通过查找(Find)动作实现对服务的查询并获得在服务描述中的绑宁信息。

3)服务请求者(Service Request。r):从企业的角度看,是要求使用某些特定功能的企业。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是寻找并调用服务的应用程序,或是启动与服务交互的应用程序。服务请求者是一个应用程序、一个软件模块或需要一个服务的另一个服务,它发起对服务注册库中的服务的查询,通过传输绑定服务,并且执行服务功能。

SOA中的每个实体都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注册库这三种角色中的某一种(或多种),在这些角色之间使用三种操作:

发布(Publish):为了使服务可访问,服务提供者需要发布服务描述以使服务请求者可以发现和调用。

查找(Find):服务请求者定位服务,方法是查询服务注册中心来找到满足其标准的服务。

绑定(Bind):在检索完服务描述之后,服务请求者根据服务描述中的信息来调用服务。

3.2 SOA的组成元素

基于SOA的参考模型,我们抽象出SOA的4个组成元素:应用程序前端、服务、服务库和服务总线,如图2所示。

“应用程序前端”是业务流程的所有者。“服务”提供业务功能,可供应用程序前端和其他服务使用。服务的“实现”提供业务逻辑和数据。服务的“合约”为服务客户指定功能、使用和约束。服务的“接口”物理地公开功能。“服务库”存储SOA中各个服务的服务合约。“服务总线”将应用程序前端和服务连在一起。

4 SOA与Web Service

为了能够实现SOA,业界给出了一套SOA的标准。用服务作为建模单元并非最近才有的,正如前文所说DCOM和CORBA等都是在早期萌发SOA雏形的初步设想阶段的产物,但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使SOA发扬光大。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更主要是随着Web Services的出现,大大刺激了SOA的发展。它给出了一个目前最好的实现SOA的方式。Web Services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满足SOA提出的要求,比如Web Services本身也是基于Internet的、基于标准的消息描述语言或网络传输协议等。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Web Services这种技术终将被另一种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

4.1 Web Service与SOA的关系

SOA与Web Services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前者是概念模式,面向商业应用;后者则是实现模式,面向技术框架。SOA概念并没有确切地定义服务具体如何交互,而仅仅定义了服务如何相互理解。其中的区别也就是定义如何执行流程的战略与如何执行流程的战术之间的区别。而另一方面,Web服务在需要交互的服务之间如何传递消息有具体的指导原则。从战术上实现SOA模型是通过HTTP传递的SOAP消息的Web服务模型。

Web Services建立在开放标准和独立于平台的协议的基础之上。Web Services通过HTTP使用s OAP(一种基于XML的协议),以便在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通信。服务通过WSDL(服务描述语言)定义的接口来公开。UDDI是一种语言无关的协议,用于和注册中心进行交互以及查找服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Web Servi。es仅仅是实现S以的一种技术,与SOA是血与肉的关系。只是因为Web Service S的发展,在很多层面满足SOA的实现需要,所以使得web Services成为目前开发SOA应用程序的优秀选择。

从本质上讲,Web Servces是实现SOA的具体方式之一。基于Web Services的SOA具有以下优势:

1)它是基于标准的,这意味着机构不再需要对专有解决方案进行投入,以免受制于个别厂商。

2)它支持解决方案间的互操作,令你可以使用不同厂商的、具有单项优势的产品,以显著降低成本。

3)它支持机构内的集成,而且可被扩展为支持跨机构和机构间的集成。

4.2 基于Web Serv1ces的SOA集成模型一WSOA

随着Web Services技术的成熟,尤其是所依托的XML,SOAP,wSDL,UDDI均已成为开放行业标准,使得基于Web Services的SOA实现,成为了公认的实施SOA架构最好的方式,是很多企业采用的一种应用集成方法。本文将SOA与Wob Services结合起来,提出了个基于Web Services的SOA集成体系架构模型一WSOA,如图3。

WSOA架构模型仍然是基于SOA架构的三类主体(角色)的,即离散Web服务资源的服务提供者、UDDI注册库、通用客户端的服务请求者。根据WSOA模型,我们在对企业进行SOA的实施时,首先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和服务界定,把原有系统的一些需要对外暴露的功能进行Web服务封装,部署到应用服务器。这样,现有应用系统既能被其它应用程序通过Web服务进行调用,又能保证原有应用的运行不会受到影响;然后服务提供者对应用服务器上的Web服务进行WSDL描述,通过SOAP协议将其在UDDI注册库中进行注册和发布,如果这些Web服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则UDDI注册库管理系统对注册服务之间进行关联和动态组合,以便服务请求者调用服务;通用客户端就是服务的请求者,通用客户端通过到UDDI注册库查找并发现服务,再通过SOAP消息动态、按需地获取服务的WSDL文档的地址,然后解析WSDL文档,调用Web服务,进行服务集成。

在图3所示的模型中,我们把服务划分为遗留系统所封装的服务,和新开发的单独的服务,或者是由其他厂商提供的服务。客户端可以是任何一个需要进行SOA实施的应用。如果是对遗留系统的改造,则可以与左边的遗留系统提供的服务进行交互,如果是己用SOA架构开发松耦合系统,只是需要扩展现有功能,则可以采用和右边的新增服务及其他服务进行交互的方法。当然客户端也可以是一个待构建的全新SOA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完全通过在UDDI注册库中查找所需服务来构建一个新系统。UDDI注册库是一个可用服务的存储库,存储了所有可用服务的信息,以供请求者查找。

5 总结

SOA作为一个新兴的软件体系架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技术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与更新之中。全面应用Web Servies及ESB/SOA的开发方法仍然有不足的地方。对于旧的系统,需要进行改造才能支持SOA,这个修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需要资金,用户还需要时间、勇气、理念,以及抗风险的充分准备。另外开发人员己经习惯旧的设计和开发模式,采用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和工具,需要重新培训。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开发调试的问题,基于SOA的系统一般需要集成很多的系统或者模块,还会使用很多包装好的控件、服务,这些都是经过很多层包装的组件,开发人员很难深入了解这些组件,当他们抛出错误的时候(例如底层跑出NullPointer Exeeption),由于信息不够明确或者stacktrace太长,将会很难找到问题的所在。但是,SOA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IBM,微软,oracle,Bea等多个大公司在SOA方面加大力度,更多的优秀产品投入市场,我相信在未来几年SOA将迅速成为企业级Web应用的主流技术架构。未来的Web应用系统的开发就会好像桌面应用系统开发那样简单。

参考文献

[1]IBM.What is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EB/OL].http://www-128.ibm.com/developerworks/webservices/newto/#1

[2]Principles of SOA Design[EB/OL].www.webservices.org.

[3]O’neil M.Web服务安全技术与原理[M].冉晓旻,郭文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篇5

1·2 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具有丰富的馆藏。各高校图书馆都拥有大量文献资料,门类齐全,内容广博,同时还有许多磁盘磁带、影碟光盘、电子读物等非图书资料,且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其次,具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大都具有功能齐全的网络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图书资料流通、咨询、检索计算机一体化,并且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容量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不仅能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可以向社会开放服务。再次,具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图书管理、文献收集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开发出各种层次的信息产品,开展不同类别的信息服务。此外,功能齐备的服务设施、幽静舒适的阅读环境等等都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便利条件。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既有利于扩大自身影响,吸引社会力量来支持建设,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补充图书资料,提高藏书质量,促进图书馆各方面的建设。同时,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可以增加实际收入,有利于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图书馆的发展实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上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信息服务机构发挥快速反应机制和即时服务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的信息用户,并在服务过程中发展壮大,它们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竞争对手。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拥有自己稳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很容易形成保守的思维方式,不愿意参与信息服务的竞争。

而随着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信息服务的竞争已不可避免,高校图书馆能否冲破原有的服务范围,实行开放性的社会服务,这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高校图书馆只有更新观念,服务社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快的发展[1]。

1·3 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师生员工,一般不对外开放,从提高文献利用率的角度看,是不科学的。评价一所图书馆的价值,不但要看图书馆建筑怎么样,馆藏文献多少,珍贵文献收藏情况如何,更要看它的文献资源利用率,看它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带来了多少效益。目前,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平均只有30%左右,有些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甚至只有5%。

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篇6

关键词:档案馆;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archives department. The archives should exert its advantage on the basis of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policy, forming the new citizen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And the archives should use technology to support the extension archives service, strengthen the collective memory, in order to provide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new citizen to help them better in the city.

Keywords: Archives; New Citizen;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新市民也被称为准市民[1]、半市民,是指未完成市民化状态的城市新移民,包括“就地城镇化”及“农村流向城市”两个主要群体。作为城镇化的产物,新市民这一特殊群体“市民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户籍身份、地理空间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熟悉城市文化、学习在城市的生存技能、内化新的规则和价值取向的过程[2]。在这一艰辛的过程中,新市民因其自身能力有限以及群体劣势,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面临着社会选择危机;在市民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又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如何满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市民档案利用的需要,帮助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发挥档案部门在城市管理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档案部门的资政价值,成为当前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课题与新挑战。

1 档案信息服务面向新市民的社会价值

“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更是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此背景下,档案部门根据新市民群体的特殊性,结合其流动性、多重弱势、内部文化差距大等特征[3],提供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1.1 强化身份认同,促进社会融入。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缺失,造成了新市民城市生活记录的不完善,导致了其群体“失忆”状况严重,使其在城市社会文化和社会群体中处于被边缘化和自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无法很好地在城市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面向新市民主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新市民寻回属于他们的连贯准确的生活记录,证明其在城市社会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避免成为“走过这个时代却没有留下痕迹的一群‘隐身人”[4],强化其身份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将乡村档案资源与城市社区档案资源统筹起来,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作用,促进新市民与原市民的沟通和交流,唤醒城乡二元文化中的同一性,满足新市民的情感需求,加强城市居民对乡村文化的了解,促进新市民的城市融入。

1.2 保障公民权利,激发参与意识。新市民在迫切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不仅争取自身的经济、社会权益,也希望在城市拥有自己的“话语权”[5]。但是由于其自身权利意识的缺失以及现行社会服务的不完善,使他们“在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拿出维权的证据,从而遭遇种种不公,加重了他们与城市的疏离感” [6],并被排斥在城市的边缘。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以新市民诉求为出发点,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凭证工具价值,保障新市民这一弱势群体在面对社会矛盾和纠纷时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合法合理地保障新市民权利,而且还能够促进新市民就业信誉度的提高,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扩宽其就业渠道与范围,激发其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1.3 优化社会管理,服务政府决策。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也是优化城市社会管理,服务政府决策的题中之义。新市民拥入城市后,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稳定、就业医疗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新市民档案包含了大量有效信息,不仅可以为企事业单位用工管理提供便利,还“可以作为政府宏观规划的依据,给职能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7],为政府部门如何管理新市民提供决策服务。实现新市民城市落户数量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之间的协调;实现新市民就业岗位类型与城市劳动力配置之间的协调;实现新市民城市生活需求与城市综合管理政策之间的协调。此外,新市民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动态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建立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也是党和政府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助推器。

2 面向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

档案馆拥有丰富可靠的资源、科学先进的技术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些基础优势能为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提供充足的内部支持和环境保障。但是,新市民档案工作涉及范围广、难度大,在服务方法、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其档案信息服务状况并不乐观。

2.1 新市民档案建设不完善。新市民人数多、流动性强,分布较为分散,档案形成的区域跨度大,导致了新市民档案建设的难度较大。同时,各地对于新市民档案建档内容,管理标准等缺乏统一的规范。另外,大部分地区只建立了城市大范围的流动人口档案,包括就业、健康医疗等,比如浙江湖州逐步建立针对工作半年以上外来者的健康档案,济南市建管局全国率先为建筑农民工建立“个人档案”等[8],而对于新市民这一即将成为城市居民的群体,缺乏有效的关注,其在城市的生产、生活过程也缺乏有效的记录,更没有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纳入城市市民的统一管理体系,致使新市民档案建设的数量不足、门类不全、成效不大。

2.2 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方式落后。现有的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还停留在传统的被动式服务或浅层次服务状态。一方面,忽视了新市民群体的特殊性,没有对新市民群体内部进行分类,采取了“一刀切”式的档案信息服务。服务的内容也仅限于传统的档案利用,包括档案借阅、复制、展览等,而对于与新市民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类档案信息服务却涉及不多,比如针对新市民政策的现行文件查阅服务等。另一方面,“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服务方法落后。忽视了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力量,没有采用微博、微信等备受年轻用户青睐的社交媒体提供主动式的档案信息服务,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致使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2.3 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缺乏合作。区域档案部门掌握着科学的建档规则、保管方法和服务方式,政府部门拥有新市民城市生产生活广泛的记录,而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是新市民接触最为频繁的集体互动空间,掌握着新市民基本的动态。但是,三个主要服务主体并没有形成良性的服务模式,各主体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无法实现机构间优势互补,他们所掌握的资源也不能实现共建共享,极大地削弱了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效力。

3 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实现策略

档案部门开展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是贯彻落实和谐社会建设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为了缓解新市民遭遇的社会选择危机及身份认同危机,进一步提升城镇新市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笔者认为应该形成多方参与的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机制,以技术为支撑,延伸档案服务,强化集体记忆,全方位、立体化地为新市民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3.1 多方联动,资源共建。首先,全面构建以区域档案馆为主体,城市社区积极参与,以地方政府为协调的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如图1)。一方面,广泛吸纳社区的力量,把档案馆与社区的力量联合起来,档案馆以主动服务者的身份向社区输送档案信息,特别要发挥社区档案室的力量,指导社区建设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平台;而社区则根据服务状况向档案部门反馈,以完善档案信息服务,社区不但是被服务者,更是档案信息服务的建设者。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档案馆及社区足够的支持,而档案馆则可根据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情况,指导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新市民档案,并向政府输送其所需要的档案信息产品,构建政府决策档案知识库,以辅助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社区则可以根据新市民具体需求动态,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

其次,以新市民需求为着力点,合力共建新市民档案资源网络。一方面,档案馆作为平台的主导者,必须及时督促政府民生部门建立新市民档案,诸如医疗、社保、教育等部门要遵守新市民档案工作规范,并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再者,档案馆要联合城镇社区力量,指导社区建立各自新市民档案库,包括社区生活、家庭健康、婚姻证明等均应该在其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要将区域内所有档案部门,包括城市地方档案馆及新市民原住地档案馆(室)的力量结合起来,与地方政府民生部门及城镇社区共建新市民档案资源网络,共建共享,互通有无,保障新市民档案接收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3.2 技术支撑,创新方法。首先,转变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为了改变其被动式服务及浅层次服务的服务状态,亟须整合技术与方法,丰富服务渠道和服务形式。一方面,充分借用已有的各地档案网站、微信、微博服务平台,在其服务平台中增设“新市民档案服务”栏目,并开设网上定制、网络推送等主动服务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新市民流动性较大,因此要重视新市民基层社区档案的建设,可以从城乡接合部及城市社区等新市民聚集地的建档工作抓起,加强新市民“一人一档”“一户一档”工作。

其次,积极引进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人机交互技术,不断满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市民多样化需求,适应信息动态变换,提升新市民利用档案信息的效率。而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简化操作程序的同时,也要及时规避“技术墙”[9]的产生,联合社区、政府部门及社会媒体做好对相关服务程序及服务技术的宣传解读工作,进一步推进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人性化和无障碍化。此外,网络化服务及新兴技术的应用也对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标准,比如软硬件标准和元数据标准,统一规范地管理新市民档案,保障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 延伸服务,立体辐射。首先,面向新市民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空间和内容应当有所延伸。一方面,囿于档案馆人力、物力的有限性与新市民流动性大、需求多样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可借助上海奉贤区庄行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模式[10],由上至下建立档案信息服务网络,或者与各地新成立的“新市民服务中心”合作,将档案信息服务纳入服务内容中,比如常熟新市民服务中心、佛山新市民服务中心等已经开展了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延伸档案信息服务内容,从传统档案信息服务扩展到档案知识服务。新市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现实性问题。档案馆通过对新市民档案资源的广泛收集和整理,在充分理解新市民需求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处理和服务机制对信息资源进行二次挖掘、聚类和重组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11],比如针对新市民医疗健康档案及政府新市民政策形成的专题知识信息产品。

其次,新市民群体在职业、年龄、教育程度及市民化程度上的差异性决定了档案信息服务的多样性和多维性。一方面要保证服务可以横向、纵向、立体辐射到各个档案信息需求层次的新市民,真正做到均等、公平。另一方面,新市民来源地泛而广,对信息接收的方式及参与的积极性不同,因此需要结合新市民特点及地方特色,区别化、针对性地服务。比如对新市民的下一代群体,可加强互联网、社交媒体方面的档案信息服务,以提高其参与的热情;对文化素质不高的新市民,可利用方言提供档案咨询服务等。

3.4 强化记忆,扩大交流。首先,档案馆要通过档案资源强化新市民群体的集体记忆,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一方面及时收集,整理出新市民为城市作出贡献的活动档案,广泛开展宣传展览活动,帮助其建立城镇生活的归属感、市民身份的认同感及城镇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为了保证新市民群体记忆的连贯性,档案馆应该借鉴哈尔滨农民工档案馆的经验[12],设置专门的“新市民档案馆(室)”,并广泛收集新市民在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档案记录,展现不同时期新市民的历史风貌,扩大档案信息服务的范围,深入新市民的生活。

其次,以档案信息服务为契机,扩大新市民与城市原住民的文化交流。一方面,档案部门要多方统筹新市民来源地乡村档案,包括民俗民情、宗教文化及地方文娱等。同时,对新市民在城市的民俗、宗教等文化活动要及时记录和保护起来并在特定时期进行宣传和展览,加强原市民对新市民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档案的文化功用,开展科普教育、群众娱乐等文化活动,积极引导新市民参与进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来,形成团结互助、友善和谐的社区风尚,扩大双方的文化交流,丰富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 结语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给档案部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新市民档案工作范围广,难度大,区域档案馆面向城镇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需要档案馆与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相互支持,更需要全体档案工作者以主动服务的姿态,齐心协力推进档案服务社会民生的进程,为地方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03:87~94.

[2]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05:117~141+244~245.

[3]孙红蕾,郑建明.新市民社区信息服务创新与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5,05:74~81.

[4]冯惠玲.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01:96~103.

[5]苏昕.“城市新移民”公民权的缺失及回归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05:46~50+97.

[6]冯惠玲.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01:96~103.

[7]王晶.农民工档案的建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上海档案,2010,11:18~19.

[8]成杏丽.中国新型流动人员——农民工档案初探[D].山东大学,2010.

[9]孙红蕾,郑建明.新型城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5,08:63~67.

[10]严永官.奉贤区庄行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在全区推广[J].上海档案,2010,05:25.

[11]牛力,王为久,韩小汀.“档案强国”背景下的档案知识服务“云决策平台”构建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05:74~77.

[12]闫金立.哈尔滨市建立第一个农民工档案馆[J].兰台世界,2012,01:36.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前湖校区)

浅析面向服务架构体系的搭建 篇7

一、SOA的定义

SOA, 是一种基于服务的业务组建模型, 它通过服务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采用中立的方式定义, 独立于具体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 使得架构在这样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使用统一和标准方式进行通信。

SOA架构的基本元素是服务, 服务是代表着一定业务功能且可以被其他方请求调用。服务是独立而自治的, 它屏蔽了平台、语言、业务流程等具体技术问题, 具有标准化的接口, 使用服务的用户只关心服务给出的结果, 而不用关心业务细节和技术实现方式, 可以在未来很方便的加入或取消服务。

二、SOA模型的角色关系

万维网联盟 (W3C) 给出了SOA模型中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服务代理者等角色的关系。

服务提供者主要提供符合契约的服务, 并将它们发布到服务代理;服务请求者也叫服务消费者, 它发现并调用其他的软件服务来提供商业解决方案, 消费者可以是终端用户、应用程序或者别的服务;服务代理者, 作为储存库, 产生由服务提供者发布的软件接口。

这三种SOA参与者通过3个基本操作:发布、查找、绑定相互作用。服务提供者向服务代理者发布服务。服务请求者通过服务代理者查找所需的服务, 并绑定到这些服务上。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着之间可以交互。

三、SOA体系搭建

SOA体系包括服务的提供、使用、说明、中介等四个方面。

搭建SOA体系, 首先要定义原子服务, 从业务角度讲, 每一个原子服务可以是每一个基本的业务单元, 将原子服务进行合成为可以使用的服务, 当然, 单独的原子服务也可以为服务, 然后, 对服务进行编排, 定义各自的业务流程, 最后构建服务消费者访问和使用服务的方法。

为了更清楚地描述SOA的搭建过程, 我们通过实现银行业IT系统的例子来进行分析说明, 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为SOA角色中的服务提供者, 企业服务总线系统为SOA角色中的服务代理者, 而使用服务的系统, 如网上银行、ATM、柜员、手机银行、中间业务平台等系统则为SOA角色中的服务消费者。核心业务系统向企业服务总线系统发布服务, 企业服务总线系统则对这些服务进行合成、编排, 组成很多的业务流程, 并分别发布给网上银行、ATM、柜员、手机银行、中间业务平台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以供使用。如简单的ATM取款交易, 客户在进行取款交易时, 客户触发取款动作后, 在拿到现金以后, 同时可以自动看到自己账户的余额, 这就是通过企业服务总线系统将核心业务系统的取款、余额查询等二个原子服务编排成一个简单的业务流程对ATM系统进行发布。而同样的取款交易, 通过柜员系统进行取款时, 企业级服务总线系统则可能只将核心业务系统的取款原子服务组成一个业务流程对柜员系统进行发布。这是不同的业务需求对业务流程的不同要求。

一个成功的SOA系统应该总在变化之中的, 可以很灵活、敏捷的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 服务总是位于业务和技术之间, 通过业务驱动服务, 服务驱动技术。

四、SOA的特征

通过对SOA体系的搭建, SOA体系具有一些特征:

封装和重用性:原子服务可以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不同的封装, 封装可以隐藏复杂性, 服务发布后可被很多服务消费者重用, 这种设计降低了业务变更成本, 使变更便的更为简单、可行。

自治性:SOA体系屏蔽了平台、语言、业务流程等具体技术问题, 强调架构的自我管理和恢复能力。SOA体系应该良好的支持事务处理、队列冗余部署、集群管理等技术。

松藕性:服务消费者可以在未来很容易的加入或取消服务, 或者选择新的服务, 而不需关心服务提供者实现的技术细节, 甚至不必知道响应自己需求的服务的位置及原子服务。

五、小结

SOA体系已被做为一种通过对齐IT和业务来促进业务敏捷性的方法而被广泛接受, 通过SOA架构可以相对较低成本的获得某种敏捷性, 适应业务的快速变更、灵活发展, 但SOA并不是适应于各个业务系统的, 它只是一种基于业务复用的架构方法, 如果对业务变化理解力不足, SOA带来的麻烦可能比普通系统更多。为了尽早达到后期低成本的多次业务迭代愿望, 在项目实施早期为此目的而构造企业架构是非常有意义的。

摘要:面向服务架构 (SOA) , 是一种形式化的方式分离服务的架构风格, 在构建弹性架构强烈的需求背景下发展起来, 对整个企业级软件架构设计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SOA的定义进行简单介绍, 并对SOA模型的角色关系、体系搭建及特征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SOA,体系搭建,服务

参考文献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篇8

C4ISR系统, 我军也称之为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是涉及到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导航、电子对抗、综合保障以及作战人员等多种军事资源的分布、异构的复杂军事信息系统[1]。体系结构设计作为C4ISR系统顶层设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 针对C4ISR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基于作战视图、系统视图、技术视图等多视图的描述方法, 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 指导新建系统的设计开发, 是保证C4ISR系统综合集成的关键技术之一。

现有的C4ISR体系结构描述方法主要从分析作战目标、作战任务过程分解建立作战视图, 通过作战活动与系统功能之间的映射建立作战视图和系统视图之间的关系, 作战视图中作战过程的业务逻辑确定了系统视图中各类军事资源之间的连接关系, 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面向具体作战任务过程的紧密耦合关系。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战场瞬息万变, 作战双方的战场态势随着战争的进程处于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 指挥员需要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作战任务过程, 要求系统视图中描述的各类军事资源需要根据作战视图中作战任务过程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现有的C4ISR体系结构描述框架主要侧重于C4ISR系统静态结构的分析, 难以描述为适应作战任务过程的变化系统视图中各类军事资源的动态连接关系。

面向服务的思想和面向服务架构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将各类军事资源系统以服务的形式封装, 服务之间以松耦合的形式互联和互操作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需求, 同时调整服务间的交互关系可以实现其功能的调整, 快速的适应作战任务过程和作战环境的变化。本文结合面向服务的思想对原有的C4ISR体系结构描述框架进行了扩展, 加入服务视图的描述内容, 同时对服务视图的产品划分、产品描述内容及底层数据元素模型进行了分析。

1 相关研究

目前体系结构主要采用基于多视图的描述方法, 为规范体系结构描述语法, IEEE1471-2000建立了体系结构描述概念模型, 提出基于多视图的体系结构描述框架[3]。在C4ISR体系结构研究领域, 以美军的体系结构框架发展最早, 影响最大。

美军早在1996年和1997年就颁布了C4ISR体系结构框架1.0、 C4ISR体系结构框架2.0。上述体系结构框架采用作战视图、系统视图、技术视图三视图结构, 分别从作战需求和应用、系统设计、技术三个视角描述C4ISR体系结构。经过多年的推广使用后, 美军对C4ISR体系结构框架2.0进行修改完善, 2003年8月, 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工作组发布了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1.0 (DoD Architecture Framework 1.0, 简称DoDAF1.0) [7]。DoDAF1.0强调体系结构数据, 视图产品建立在一组公共的体系结构数据元素基础之上, 保证了体系结构描述的一致性, 便于各种体系结构描述之间的集成。

为了描述美军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网络化作战概念”[4,5]等新的作战样式和作战理念, 2006年10月, 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工作组引入了面向服务的思想, 将DoDAF1.0中系统视图扩展为系统和服务视图, 颁布了DoDAF1.5[7,8,9]。虽然DoDAF1.5加入了面向服务的相关描述, 但是系统和服务视图中系统与服务相关的描述内容混淆在一起, 并且服务元素与原有的体系结构描述内容之间关系缺乏有效的描述, 仅仅给出了部分服务相关的描述模板, 难以描述网络化作战过程中要求系统视图中各类军事资源动态连接支持作战视图中作战任务动态变化的问题, DoDAF1.5未来发展预测中提到, 这些问题预计将在2010年DoDAF2.0中进行改善[8]。

英国国防部在借鉴美国体系结构框架的基础之上, 融入本国的实际和新的思维, 提出相应的英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 (MoDAF) 。在原有6个体系结构视图的基础之上, MoDAF1.2[10]版又新增了一个服务视图, 相比于DoDAF1.5, MoDAF1.2服务视图由专门体现面向服务思想的产品组建而成, 给出了单独的服务视角描述, 但其缺乏对服务视图描述产品之间底层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描述, 缺乏一致的服务描述规范。

北约在DoDAF和MoDAF基础上, 结合北约各国在未来“网络化使能作战 (Network Enable Operation) ”[4]中的联合作战需求提出了北约体系结构框架 (NATOAF) , 并在NATOAF v3.0[12,13]中加入了服务视图, 主要借鉴了MoDAF服务视图的描述方法, 由专门体现面向服务思想的产品组成服务视图, 并对服务视图产品底层数据元素进行了分析, 但其缺乏服务视图与作战视图、系统视图等其它视图产品之间的关系描述。

国内, 国防科技大学C4ISR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开展了我军军事电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技术的专项研究, 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2]。本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针对现有体系结构框架在描述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过程中, 缺乏有效的描述方法支持各类军事资源适应作战任务动态变化的问题, 结合面向服务的思想对C4ISR体系结构描述框架进行扩展, 并对服务视图描述框架进行了分析。

2 C4ISR体系结构服务视图描述框架

2.1 C4ISR体系结构中服务定义

本文借鉴北约体系结构框架 (NATOAF v3.0) 中扩展的服务定义: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和程序, 服务提供者能够给服务消费者提供功能或完成实际的作战任务[11]。这里的服务不同于Web Service等分布式系统中服务的定义, 其服务提供者涵盖了C4ISR系统中涉及到的各类信息资源、武器装备系统以及作战人员等众多的军事资源。

2.2 原有的C4ISR体系结构基本 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

为了保证C4ISR体系结构内部数据的一致性和不同C4ISR体系结构之间的可集成性, 本文在前期工作中将C4ISR体系结构所涉及到的底层数据模型作为基本的语法规则, 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视图分类和定义相关产品。采用表示层模型 (视图、产品描述) 与底层数据分离的原则, C4ISR体系结构框架结构分为表示层和数据层两层结构, 见图1。表示层从不同的视角、视点对C4ISR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容进行可视化模型描述, 建立了作战视图、系统视图和技术视图等相关的视图产品, 底层数据层确定C4ISR体系结构基本数据元素、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及属性。

在数据层, C4ISR体系结构最基本的数据元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其中数据元素包括: 作战节点 (Operational Node) 、作战活动 (Operational Activity) 、作战信息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物理资源 (Physical asset) 、组织资源 (Organizational Resource) 、 系统数据 (Data) 、 系统 (System) 、 系统功能 (Function) 、 系统连接 (System Connection) 以及所涉及的技术 (Technology) 、所涉及的标准 (Standard) 等。其中作战节点、作战信息、作战活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作战视图的描述基础;系统、系统功能、物理资源、系统数据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系统视图的基本描述;约束系统、系统功能的相关技术和相关标准构成了技术视图的基本描述。

2.3 加入服务之后的C4ISR体系结构 基本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

上面分析了原有的C4ISR体系结构框架基本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 为了保证C4ISR体系结构数据的一致性, 扩展C4ISR体系结构加入面向服务的描述内容, 必须分析服务相关的基本元素, 并确定服务元素与其它体系结构基本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引入服务元素之后, 服务元素与其它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其中扩展的服务相关元素描述如下:

服务 (Service) :对C4ISR系统中涉及到的众多军事资源的封装, 能够根据接收到的信息, 提供信息分发、信息处理等功能或根据接收的命令完成作战任务。

服务接口 (Service Interface) :描述服务消费者访问服务的机制, 对服务的接收信息格式、语法进行定义。

服务之间连接线 (Services Needline) :描述两个或多个服务之间的连接关系, 其上可以加入服务交互的信息描述。

服务规则 (Service Policy) : 描述服务提供者完成服务的规则约束, 对应于作战视图中作战任务过程中的作战规则描述。

服务属性 (Service Attribute) :描述服务的相关属性, 譬如可用性、服务质量 (QoS) 等相关属性

服务层次 (Service Level) :服务在整个C4ISR体系结构描述中所有服务分类的层次, 便于实现C4ISR系统中涉及到众多服务资源进行层次化分类管理。

服务行为 (Service Behavior) :描述服务能够提供的功能或完成的作战任务。

通过分析服务相关元素与C4ISR体系结构基本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确定C4ISR体系结构服务视图的描述框架, 根据描述关系的不同, 分为服务内部描述、服务之间的关系和服务与其它体系结构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等三类描述, 如图4所示。其中服务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描述可以从静态逻辑结构和动态交互过程两个视角进行分析;服务与体系结构其它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描述可分为:①服务元素与作战活动之间的关系, 描述了服务视图与作战视图之间的关系;②服务与系统、军事组织人员及物理资源之间的关系, 描述了服务与系统视图中具体军事资源之间的映射关系。为了避免与系统视图产品名称混淆, 服务视图命名取Service Oriented View, 简称SVO, 具体产品划分如下:

SOV-1服务描述, 主要描述服务自身相关内容;

SOV-2服务分类管理, 从服务与服务之间的静态逻辑结构关系进行描述, 包括服务的层次关系、组合关系、不同资源的分类等;

SOV-3服务交互描述, 主要用于描述服务与服务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

SOV-4服务与作战活动映射, 主要描述服务视图与作战视图的逻辑关系;

SOV-5服务与系统资源之间的映射, 主要描述服务视图与系统视图的逻辑关系。

下文将对C4ISR体系结构服务视图中的具体产品进行描述, 包括产品的主要描述内容、底层数据元素定义以及服务视图产品之间的关系。

3 C4ISR体系结构服务视图产品描述

3.1 SOV-1服务描述

SOV-1服务描述产品是服务视图的基础, 服务视图其它产品都依赖于SOV-1的描述内容。从体系结构自顶向下的设计角度分析, SOV-1需要描述能够支持作战任务的服务相关属性, 包括服务的接口、功能以及非功能参数能够满足作战任务需求, 作为底层系统视图中具体资源的设计需求约束; 从C4ISR体系结构集成的角度分析, SOV-1是对系统视图中底层遗留系统的封装, 通过分析军事资源所能提供的功能以及非功能参数建立服务的接口、功能等服务描述内容。SOV-1涉及的体系结构基本数据元素如图5所示。

3.2 SOV-2服务分类管理

SOV-2服务分类管理, 主要分类管理C4ISR系统中涉及到的众多服务, 从服务与服务之间的静态逻辑结构关系进行描述, 包括服务的层次关系、服务的组合关系、服务对不同资源的分类等, 便于体系结构设计过程中查找相关的服务。SOV-2涉及的基本数据元素见图6。

3.3 SOV-3服务交互过程描述

SOV-3服务交互描述, 主要用于描述服务与服务之间的交互过程, 可艺从时序跟踪、状态转移、服务交互规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服务交互规则描述影响 务与服务之间交互过程的规则约束; 服务状态转移描述在事件响应下的服务与服务之间交互过程的状态变化; 服务时序跟踪描述了服务与服务之间的时间序列、响应等事件跟踪过程。SOV-3涉及的基本数据元素见图7。

3.4 SOV-4服务与作战活动映射

SOV-4服务与作战活动映射, 主要描述服务视图与作战视图的逻辑关系, 可以分析服务能够支持作战视图中哪些作战活动, 作战视图中的活动可以有哪些服务来完成等相关信息。SOV-4涉及的基本数据元素见图8。

3.5 SOV-5服务与系统资源之间的映射

SOV-5服务与系统资源之间的映射, 主要描述服务视图与系统视图的逻辑关系, 可以分析服务视图中的服务是由系统视图中哪类军事系统资源的封装, 也可以分析服务在系统视图中的部署信息。SOV-5涉及的基本数据元素见图9。

3.6 服务视图产品之间的关系

服务视图产品之间的关系, 如图10所示, SOV-1服务描述作为服务擞图的基础, 通过SOV-5完成与各类军事资源的封装, 通过SOV-2对体系结构中涉及到的服务进行分类管理。SOV-3服务交互描述作为服务视图的核心, 通过对服务之间的数据流转和逻辑转移流程进行抽象描述, 可以使得这一层的服务并不与封装具体军事资源的服务实例进行捆绑, 而在系统具体运行时自动绑定和执行, 使得作战视图中作战任务过程与具体支持作战任务过程的军事资源分离, 提高C4ISR体系结构的动态适应性。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面向服务的思想对C4ISR体系结构框架进行了扩展, 为保持体系结构数据的一致性, 在分析原有体系结构基本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加入服务元素, 通过分析服务元素之间的关系、服务元素与其它体系结构基本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了C4ISR体系结构服务视图描述框架, 并对服务视图产品的描述内容、数据元素以及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篇9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今国际上备受关注、涉及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成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了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网络三大技术。传感器网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军事国防、工农业、城市管理、生物医疗、环境监测、抢险救灾、防恐反恐、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等重要领域都有潜在的使用价值[1]。传感器网络为人类对物理世界的监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范围。

现在的传感器网络一般都是相互独立的,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开发和网络的应用环境是紧密联系的。这是当前研究传感器网络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这些问题首先减慢了传感器网络到实际应用的进程,其次也可能在相同的硬件平台上产生了多个不同的应用并且互不兼容。为了能将传感器网络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并与现阶段已经普及的Internet相互融合,就需要一种结构框架,使得独立的传感器网络之间能够相互联系、相互通信。现阶段很多的工作[2,3]主要集中在从传感器节点到汇聚节点的数据收集和融合上。但是如何将传感器网络内部的数据传送到外部其它网络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对于从众多的传感器网络中,直接按需查找出数据,没有现成的方法。另外,由于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开发和网络的应用环境过于紧密的联系,使得传感器网络的开发有一定的特殊性。往往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就需要传感器网络有不同的接口。

现阶段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集中于传感器网络仅仅充当数据生产者。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4,5]在应用集成中被广泛关注,IBM,Microsoft、Oracle等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6]。文献[7,8]中提出了一种支持集成传感器网络到IP网络的中间件Agimone。文献[9]中提出了融合无线传感网络和网格。本文的工作更进一步,将传感器网络抽象为一种服务,将其封装为一种Web服务,传感器网络除了承担数据产生者的角色以外,还能响应外部网络的命令,使得传感器网络如同其他的Web服务一样可以按需输入和输出。本文的目标是定义一种通用服务接口,使得所有类型的应用可以通过该接口访问传感器网络,而不用考虑该服务在传感器网络中如何实现。

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主要处理来自不同网络的数据命名、数据查找和运行管理以及数据过滤和融合。对于其他网络而言,传感器网络被封装成Web服务,像些典型的Web服务一样,传感器网络通过HTTP来进行信息定位、绑定和交换。

2传感器网络和协议栈

2.1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数目通常庞大(上千甚至上万),节点分布密集;由于环境和能最耗尽,节点更容易出现故障;同时也造成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特性:

(1)拓扑结构动态性强。由于电源能量的限制,传感器节点能量耗尽将势必影响到网络的拓扑结构;此外,新节点的加入或是正常工作的节点由于外界干扰造成失效都会影响到正在运行网络的拓扑结构。而除了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之外,被感知对象和观察者也都可能具有移动性。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动态特性是固有的,是无法避免的。

(2)自组织性: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多应用于人不能或不易到达的地域,而且网络的动态性也很强,网络结构难以事先规定,因此节点间通信宜采用非人工的、随机的自组织方式,是一种无基础设施的网络。这就要求传感器网络具有足够的容 错性能,即使网络中某些节点失效整个网络仍然能够正常运行。

(3)网络的分布式特性:对于分布在很广范围内的大量节点,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可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的智能单元。网络没有控制中心,但可以选择某些节点作为数据转发的中心,将采集的数据发送到远程的控制中心。

(4)传感器数量巨大、分布范围广、感知数据量大: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密集,数量巨大,可能达到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其网络可以分布在很广泛的地理区域。其相应的感知数据量也将非常巨大,而且数据传输又有实时性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有限的节点通信能力、有限的节点计算能力和分布式网络结构环境下,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都要有很高的健壮性和容错性,数据查询和管理要具有高效性。

2.2协议栈

因为传感器网络使用的协议栈必须具有能量感知、数据融合、适应不可靠链路等的功能,所以该协议栈必须在传统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组成的基础之上,并且同时包含能量管理、移动管理和任务管理功能[3]。

(1) 物理层。

负责数据传输的介质规范,如是无线还是有线;还规定了工作频段、工作温度、数据调制、信道编码、定时、同步等标准。为了确保能量的有效利用,保持网络生存时间的平滑性能,物理层与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应密切关联使用。

(2)数据链路层。

由于网络无线信道的特性,环境噪声、节点移动和多点冲突等现象在所难免,而能量问题又是传感器网络的核心问题。因此,该层除了要完成传统网络数据链路层数据成帧、差错校验和帧检测等功能外,最主要的是设计一个适合于传感器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MAC)。以减少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损耗,或者说减少无效能耗损失。

(3)网络层。

实现数据融合,负责路由发现、路由维护和路由选择,使得传感器节点可以进行有效的相互通信。“路由算法”是网络层的最核心内容。

(4)传输层。

按传感器网络应用的要求,传输层维护数据流。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传感器网络传输层协议。如果传感器网络要通过现有的Internet网络或卫星与外界通信,必然需要将传感器网络内部以数据为基础的寻址,变换为外界的以IP地址为基础的寻址,即必需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

(5)应用层和三个管理平面。

应用层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处理传感器网络基站和应用之间的交互。与传输层类似,应用层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传感器网络协议栈的三个管理平面,应该在传感器网络协议栈的五个层次中都有所体现。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能量管理平面和移动性管理平面的研究虽没有系统化,但在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都有所考虑和体现;而任务管理平面更多体现的是传输层和应用层问题。

3传感器网络的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3.1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SOA基于web服务,在Internet时代,是软件开发的主要技术之一。在本文的体系结构中,软件开发者或者服务供应者可以将其软件作为服务,以标准的服务注册过程来注册该服务。服务使用者能够对所需服务进行信息查询、绑定和交换。服务供应者、注册机构和服务使用者的关系如下图:

3.2核心服务

传感器网络中,最明显和最直接的需求就是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使得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能够通过传感器网络到达外部网络中。另外,还需要些其它服务,例如:定位服务和计划管理服务。通过将这些服务融合在一起,应用就可以从传感器网络得到其所需的数据。

下面列出了一些核心服务,是本文提出的体系结构所必须提供的接口。

(1) 查询服务:

该服务允许应用获得数据和传感器网络的状态。事实上,查询是一系列的应用行为,需要由一组传感器产生的环境信息。为了对传感器网络进行有效查询,应用将规定一些传感器节点参数。

(2) 定位服务:

该服务提供传感器节点在网络中的空间位置信息。传感器网络中一般使用节点位置作为一个关键参数,例如,在查询中,应用使用位置来规定节点的范围。位置信息由一个二元组来定义。按位置不同,传感器节点被划分在不同区域中。区域的形状可以是方型、球型、圆柱型或者其它更为复杂的类型。另外,一个区域可以包含或者交叠于另一个区域。一个节点可能属于1个或者多个区域。区域还可能包含层次结构。

(3) 计划管理服务:

传感器节点可能有不同的数据计划,例如,它们可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目标,采集不同的环境属性信息。这就需要能提供的服务能管理不同计划,使得它们可以有效的工作。计划管理服务将维护一个仓库,其中包含了网络和节点的计划列表,同时也需要考虑这些计划是否被网络所支持。计划管理服务将管理下面的概念:

属性:不同传感器节点将有不同计划。当有新节点加入或者当有节点失效的时候,传感器网络的属性将被更新。

组织:指出某组节点的拥有者。当在同一区域,节点执行同样的功能,但是使用者和任务不同的时候,使用组织来区分节点是很有必要的。组织也可能是有一或者多层结构组成。

3.3通知机制

由于传感器网络的特性,当异常事件发生的时候,应用需要获得通知。如此就可以避免传感器节点不间断的监听传感器网络。对于能量受限的节点,可以节省大量的能量,避免节点过早死亡。所以通知机制非常有必要。由于主要是以web服务为主,所以这里使用WS-Notification(Web服务通知,WSN)。

WS-Notification是一系列规范,它制定了在web服务环境中创建事件驱动系统的标准流程。它们是与web服务资源框架(WSRF)一起开发的(后者提供了一种在无状态环境中使用状态的方法),但是它们也可以在普通的Web服务中使用。

WSN包括三个规范:

(1)WS-BaseNotification::这个文档的目标是解决基本的功能,它定义了NotificationConsumer(通知消费者)、NotificationProducer(通知生产者)、通知和订阅,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它还描述了暂停订阅和恢复订阅的过程,以及控制订阅的长度的方法

(2)WS-Topics:当用户订阅一个NotificationProducer时,该订阅就与一个特定的主题或多个主题关联在一起。这个文档就解释了用来定义和创建多个主题所使用的结构。

(3)WS-BrokeredNotification:在有些情况下,创建通知的实体并不能管理各种订阅。这个文档定义了创建一个发布者的过程,发布者可以简单地创建一些消息,并通过一个单独的 NotificationBroker来发布这些消息。

WS-Notification服务的基本机制非常简单,其核心是事件和通知的思想。每个NotificationProducer都可以接受订阅请求,并将产生的事件发送给相应的订阅者。一个订阅请求中包含了订阅者所感兴趣的事件主题以及对订阅者本身的一个引用。事件的产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NotificationProducer重新生成由其它实体所产生的事件,这由WS-Brokered Notification定义。另外一种方式是NotificationProducer自己直接产生事件,这属于WS-Based Notification。

使用WS-Notification,客户端按其从web服务上所需的数据注册特定的兴趣,比如,当温度大于30℃的时候,计算平均温度。当数据从传感器网络采集过来的时候,应用将使用规定的兴趣做检查。如果满足这些兴趣,那么数据将被应用继续处理,否则将丢弃。

通过WS-Notification框架,数据产生者和数据消费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被打破了。遵循通知框架的接口,应用能独立发展所需功能。所以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重用性。

4实验环境和特定的应用场景

4.1实验环境

实验是基于Visual Studio.Net和MicaZ传感器节点的。传感器网络可以采集温度、湿度和光强度等信息。并通过串口和计算机相连接。由Crossbow提供的串行软件将转换在传感器网络和计算机之间的串行通信,按不同的Web服务和实例将这些通信绑定到基于并行共享的套接字中。

WS-Notification是基于WSRF.Net[5]的。这些服务用WSDL(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描述。并且注册到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服务注册中心,集成到Microsoft Windows 2003。JUDDI服务注册中心在Linux平台上运行,JUDDI是开源UDDI注册中心的实现。应用客户端可以根据对所需服务的描述,通过在UDDI注册机构查询来发现合适的服务。通过SOAP来绑定和交换服务信息。下图是按照本文提出的体系结构开发的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应用。

4.2环境监测应用场景

环境监测的应用场景非常具有通用性,比如在煤矿安全、智能家具、工业控制等等方面,都可以归结为一种环境监测。该应用场景的实现原理图如图3所示:

4.3实验数据

环境监测应用的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实验一共使用了20个节点,按所设定的温度、湿度和亮度进行测试,测试的次数为30次,以上的计算结果为30次结果的平均值。其他的核心功能和辅助功能也进行了相应的测试,由于是功能上的实现,所以本文未能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

5结束语

传感器网络从产生到现在己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并没有真正开始。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提出了传感器网络和Internet的应用接口。相信通过在应用层定义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不仅能按实际情况方便的开发出适当的应用,并且也有助于将现实世界的信息转化到计算机应用中。

摘要:集成了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网络三大技术而形成的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传感器网络和Internet之间的互联以及应用成为研究的重点。面向服务的传感器网络应用体系结构,将传感器网络应用的接口和交互作为一种网页服务进行封装,用户可以通过HTTP来查找、定位和唤醒这些服务。描述了该体系结构的实验环境,并与典型应用场景相结合,融合核心服务和辅助服务。

关键词:面向服务,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栈

参考文献

[1]邱桂芳等.传感器网络研究及初步实现.微计算机应用,2007,28(7):349~353

[2]J.Hill R.SzeWczyk,A.Woo and etc:System Architecture for Networked Sensors.Proc of the Int'l Conf on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Cambridge,MA:ACM Press,2000.

[3]I.F.Akyildiz,W.Su.And etc: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Survey.Computer Networks.2002,38,393~422

[4]Yan Xinqing,Li Wenfeng and Chen Dingfang.The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 of Web Services.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2,4

[5]M.Humphrey,J.Gawor,J.Bester and etc.State and Events for Web Services:AComparison of Five WS-Resource Frameworkand WS-Notification Implementations.14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HPDC-14).

[6]D.Krafzig,K.Banke and D.Slama.Enterprise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Best Practices.Prentice Hall PTR.No-vember2004.

[7]G.Hackmann,C-L Fok,G-C Roman and etc.Agimone:Middleware Support for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Sensor and IP Net-works.Technical Report,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2006.

[8]J.W.Branch,J.S.Davis and etc.Sentire:AFramework for Building Middleware for Sensor and Actuator Networks.Proc.Of the3rd Int’l Conf.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Workshops.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篇10

一、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与Web服务

在过去的40年里, 软件体系结构试图处理日益增长的软件复杂性.但是, 复杂性仍在继续增加, 传统的体系结构好像已经达到了它们处理此类问题的极限.在很多情况下, 问题在于缺乏一个一致的体系结构框架, 它能够装配组件和服务, 以便快速甚至动态地交付应用程序.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一个组件模型, 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 (称为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构建业务管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 比如经常改变的服务策略、业务级别、业务重点、合作伙伴关系、服务质

量参数以及其他与业务有关的因素We b服务是一系列标准和正在发展中的标准, 它们是由worldwidew ebc onsortium (W3C) 设计和指定的, 用来促进跨平台程序对程序通信。Web service作为实现SOA的一种方式, 能够提供高层的业务描述、注册和发现机制, 并进一步实现业务环境中的事务机制、安全机制和业

务流程.从更高的概念层面讲, 可以将Web服务视为一些工作单元, 每个单元处理特定的功能任务, 进而可以将这些任务组合成面向业务的任务, 以处理特定的业务操作任务。

二、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业务管理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业务管理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包括构建基于Web服务的业务管理体系结构、扩展功能模块、构建业务适配器等。

1、构建基于Web服务的业务管理体系结构

要实现网络管理模式由传统面向设备向面向业务转变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要问题是复杂性:面对构建传统面向设备的网络管理已经投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考虑到有限的预算, 替换的成本是高昂的.设计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业务管理框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求能够最大限度集成已有的网管功能, 为面向设备的网管迁移到面向业务的网管提供开放的、易于扩展的接口。

2、协议栈映射

典型的基于Internet/SN MP的网管体系结构由管理者Manager、代理Agent和管理信息库 (MIB) 组成, M/A之间的通信协议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如果把WSDL看作一种管理信息模型, 把SOAI作为通信协议, 对比SNMP协议栈与Web service协议栈, 可得出一个结论.该结论为传统网管向业务管理迁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Web service作为面向业务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思路是切实可行的.换言之, 借鉴Web service成熟的思想和理论, 可以有助于从参考模型、管理对象等方面系统化地进行新一代网管系统的理论探讨, 为研究实现业务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发路线和方法.基于这种思想, 自行设计和开发了业务管理原型系统SMAS, 实现了EMAIL, FT P, TE LNET和一个自定义业务。

3、扩展功能模块

从业务的角度来看网络管理的使用就引出了业务管理的概念[a].业务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业务的应用模型, 业务管理研究的目标是提高网络管理质量.但业务管理毕竟与传统面向设备的网管有很大区别, 因此在设计功能模块时需要根据业务管理的特点对传统网管进行扩展.主要体现在业务管理、服务级管理、工作流管理三个方面。.

三、结论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网络业务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网络管理系统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管理运行在网络之上业务的要求, 对面向业务的新一代网络管理系统的需求日渐强烈.许多企业都在设法将它们的旧网管应用改造成面向业务的系统, Web服务技术的使用为这种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本文重点描述了如何通过应用Web服务技术来构建基于SOA的业务管理系统, 以及新的面向业务的网管系统应该扩展的功能模块和相应的协议栈映射关系.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将围绕业务管理体系结构的细化, 业务管理中的流模型和业务资源管理以及如何提高Web服务的性能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RodosekG D.A genericm odelfo rI Ts ervicesa nds ervicem anagement[A].InI ntegratedN etworkM anagement V III-M anagingI tA ll2003[C].C oloradoS prings, U SA, 2003.171一184.

[2]TINA-C-1994, M anagementa rchitecturev ersion2.0.T INAb aselineT B_GN.010_2.0_94[S].

面向“三农” 延伸服务 篇11

日前,记者采访了太和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徐红光。徐红光思维敏捷,谦逊平和,其求真务实、开拓超前的工作作风,深受县委书记刘家坤的好评。在以徐红光为首的联社党委带领下,太和县联社围绕改革、发展的目标,认真做好三大业务。一是做大做优负债业务。积极吸收各类低成本存款,优化存款结构,巩固农村储蓄阵地;二是做大做稳资产业务。树立营销观念,细分信贷市场,改善信贷资产结构。面向“三农”,巩固农村市场;面向城镇社区,延伸金融服务,面向农村中小企业,培育黄金客户;三是做大做强中间业务,做实利润。

信贷支农 深入到户

近年来,太和县联社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全面服务于“三农”,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主力军作用。

徐红光告诉记者,联社以服务“三农”为己任,面向“三农”定位市场。要求信贷人员深入到村、组、户,谋划发展项目,安排生产资金,建立完善了农户经济档案,办理了小额信用贷款证。在农户小额信贷发放上突出“四优先”,即社员贷款优先、守信户贷款优先、农户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2006年,全县信用社累放农户小额贷款48957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李兴中中药材生产加工、税镇木线板材、双浮毛发、赵庙“三粉”、赵集树苗、朴人商厦、六本食品、三泰面粉等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商贸企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先后发放涉及医药、运输、加工业流动资金22989万元,办理贷款证177622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55%,发放小额信贷21480万元,新增农户小额信贷占各项贷款的70.2%,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队伍建设 主抓培训

安徽省太和县农村信用联社的队伍建设重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全面发展。

一是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作风、服务发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县联社先后举办了综合业务、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信贷业务操作与管理学习等多个培训班,为服务 “三农”做足了内功。

内部改革 激活潜能

徐红光强调,2007年票据兑付是太和联社的工作重点,县联社以专项票据兑付促进了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了经营机制转换。目前,徐红光和他的同仁们正认真对照票据兑付政策,精心准备,力争年内成功兑付。

主要工作:一是提高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质量。2007年在巩固已有信贷五级分类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了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在2006年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基础上,全面推进了客户经理业绩工作制,彻底打破了平均分配制,激活了员工的内在潜能;三是改革经营管理方式。为实现由传统组织形式向流程银行的根本转变,为客户提供快捷、满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篇12

SOA是工业界的一个热点主题。它是一个策略、实践和框架的集合, 能够为提供跨域注册、动态发现和自动机制提供内建的基础设施。并且提供的服务封装, 通过消息协议提供可由双方共同操作的服务。SOA也为服务质量控制和资源管理及其它的监控服务和异常处理机制准备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agility-pursued体系结构, SOA将企业逻辑从技术实现分离, 从而使围绕SOA体系结构建立的应用能够满足企业和技术领域持续变化的需求。它也将有益于可复用性和系统集成, 以及可扩展性、分布性和跨域注册。

1 问题发现

我们在SOA安全体系结构上的研究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缺少企业信息安全集成体系结构, 引入了不同的、相互独立的信息安全系统和解决方案, 这会导致整个系统的不兼容性, 导致无法达到期望的风险管理控制。

(2) 由于在信息风险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还处于半自动化阶段, 人工的信息采集过程会导致人为造成的错误。

(3) ISO/IEC 27002系统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提供非常好的方法和指南, 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工具进行管理, 无法很好解决企业信息安全。

(4) 我们需要注意SOA自身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

2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

根据上述问题, 提出本文的基于SOA的信息安全体系的设计。

通过研究, 我们提出了一个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它是底层基于数据仓库/数据集市技术, 并以安全服务总线作为hub, 为企业信息安全活动提供集成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 使用BPM (企业过程管理) 、规则引擎 (Rule Engine, RE) 和, 企业智能 (Business Intelligence, BI) 技术。它有益于企业公司达到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级别。并且建立一个PDCA (Plan-Do-Check-Act) 适配器, 以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活动, 能够进行自我优化。

2.1 体系结构的结构

参考七层OSI设计, 我们设计了五层的智能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自下向上为安全数据库层、安全应用层、安全服务总线、集成和智能层、信息安全框架。

(图1) 说明了智能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结构。

(1) 安全数据层。体系结构的底层是整个体系结构的基础层。这是因为安全数据易于被其它应用和服务使用。这一层的数据被分为两个部分:操作数据和分析数据。

(2) 安全应用层。应用层包括所有的信息安全系统, 如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反病毒系统, 以及被防护的设备, 如网络设备、服务器和桌面环境等。它也包括这些系统上的各种各样的操作系统。

(3) 安全服务总线。是基于SOA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中枢。我们在这一层定义SOA服务总线的结构和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安全服务。在面向服务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中, 我们能够将当前和未来的安全需求定义为安全服务, 但这些服务的实现是隐藏的。

(4) 集成&智能层。体系结构中数据、过程和应用都是在这一层进行处理实现的解决一个企业各种业务问题, 满足快速变化的环境。集成层具有“应用之间”和“过程之间”进行通信的能力, 通过适配器, 它还能够与其他企业过程、服务提供者或数据提供者通信。

(5) 信息安全辅助设计。这是信息安全对外的接口, 主要是由匀衡器、关键风险指示仪以及监控接口。

企业智能模型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例如报告、查询、OLAP、数据挖掘和多维分析。规则引擎, 作为工作流的一部分, 可以结合到BPM模型。因为有了规则引擎, 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PDCA适配器是一个特殊的工具, 它利用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公司达到信息安全管理中持续提高和自我优化的目标。

2.2 特点和优势

本文提出的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 集成。它也能够将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联合起来作为一个集成的框架。

(2) 可复用。体系结构是比较独立的, 适合于企业和小型组织。服务的封装使得可复用, 与其他服务联合使用。

(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体系机构的采用提供了服务的独立性、自我管理和自我弹性。

(4) 集成的数据环境。集成的数据结构使之适合于各种数据库进行对接。

(5) 企业智能。这个体系结构将企业智能应用到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主要使用了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技术。这可以大大减少由于人工误操作引起的损失, 增强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操作。

(6) 开放的体系结构。体系结构开放设计, 以满足整个企业的安全需求;面向服务的特征使得体系结构式开放的, 允许多个接口与外部应用通信。

3 结论

与传统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设计相比, 本文提出的体系结构设计具有几个优势, 包括开放、集成、可复用、面向服务、集成数据平台和商业智能。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可以自由地执行重要的任务, 如风险分析等。最后, 这个体系结构式我们建立集成和智能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开端, 以后会有更多的、更好的产品出现。

参考文献

[1]魏东, 陈晓江, 房鼎益, 等.基于SO A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5, 22 (6) :73-76.

[2]叶宇风.基于SOA的企业应用集成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6, 23 (5) :211-213.

[3]雷冬艳.SOA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33) :189-190.

[4]李益文.基于SOA的商业系统的信息安全技术探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 10 (20) :114-115, 154.

[5]霍林.基于SOA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上一篇:优秀竞走运动员下一篇:营销策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