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目标的分析(通用8篇)
面向目标的分析 篇1
面向空间目标监视的星图模拟器设计与实现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应用于光学空间目标监视地面仿真实验的目标模拟器系统.目标模拟器系统以高性能图形工作站和液晶显示器为硬件,通过软件方法,动态表现恒星、日、月、地球等自然天体对敏感器的光学特征,并通过建立球面光反射模型,模拟出自然环境中的.空间目标航天器.系统可作为空间目标监视敏感器的地面仿真实验的目标模拟器,亦可以应用于星敏感器的地面实验.
作 者:王兆魁 张育林 WANG Zhao-kui ZHANG Yun-lin 作者单位:王兆魁,WANG Zhao-kui(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长沙,410073)
张育林,ZHANG Yun-lin(清华大学宇航中心,北京,100084)
刊 名:系统仿真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年,卷(期):18(5)分类号:P11关键词:空间监视 星模拟器 仿真软件 星敏感器
面向目标的分析 篇2
1 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内涵、作用及特点
建设项目的复杂性造就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最终导致了项目团队知识需求量的庞大, 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 投资大、建设工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 具有组织复杂性、技术复杂性、环境复杂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给建设项目管理带来了相应的难度, 同时也需要项目团队通过知识学习来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难题。而项目团队知识学习的首要问题便是学习何种知识?项目团队的知识需求是怎样的?
1.1 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内涵
一直以来, 需求理论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也被称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成为需求理论的奠基石, 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这一理论来自于其著作《人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依次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求要等5类。其中, 生理需求包括食物温度、空气、性等;安全需求包括职业稳定、生活保险、环境有序等;爱和归属感需求包括爱、情感、归属、友谊、社交等;尊重需求包括成功、力量、权力、名誉等;自我实现需求包括潜能的发挥、理想的实现、事业的成就等[1]。
1962年罗伯特·泰勒对客户需求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客户角度提出了4个层次的用户知识需求理论:内在要求、意识要求、形式化要求以及提交给信息系统中的需求[2]。
之后, 需求理论被应用到各个领域, 尤其是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的需求研究。目前, 鲜有关于建设工程项目的知识需求研究。借鉴其他领域关于知识需求的内涵的分析, 如信息系统中对知识需求的解释为:知识需求是指用户在基于知识的环境或系统中提出一个查询后, 该查询所蕴涵的用户想知道或学习的知识内容的需求[3]。本文对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作出以下定义:建设项目团队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 为完成项目的建设目标 (包括质量、进度、成本等) , 项目团队成员所必须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
1.2 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作用
进行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分析的目的是要了解项目团队成员需要学习何种知识, 是为项目管理及项目团队知识学习服务的, 具有如下作用:
(1) 是项目团队知识学习的开端。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分析是建立在项目团队知识存量分析的基础上来完成, 只有在掌握和了解了项目团队所拥有的全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对项目团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作出系统梳理之后, 才能组织团队成员或团队成员自发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学习。因此, 项目团队知识存量分析和需求分析一起, 成为项目团队成员知识学习的开端。
(2) 指导项目知识管理工作的展开。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寻找、获取知识源[4]。而寻找知识源的前提就是要准确定位要学习何种知识, 这个工作也就是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分析的工作内容。同时, 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分析本身也是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做好知识需求分析是完成项目知识管理目标的必要前提。
(3) 提高项目团队知识学习效率。目前项目团队的知识学习普遍具有效率不高的特点, 重复地学习已掌握的知识, 学习超出项目、岗位所需的知识, 因为知识学习的时效性和遗忘性特点, 某些无需掌握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之后会被遗忘, 也就是说之前的知识学习做的是无用功。因此针对项目管理需要和岗位工作需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学习, 不但可以过滤掉那些无用知识, 又能使团队成员在项目工期要求内学习到需要的知识,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知识学习效率。
1.3 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特点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综合性、约束性等特点, 项目知识管理的综合性、复杂性特点, 以及项目管理知识本身的特性使得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时效性等特点[5]。
1.3.1 综合性强、覆盖面广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知识需求的综合性。建设项目涉及到的专业众多, 于是项目团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 也需要学习涵盖项目各个专业的知识, 如铁路工程项目涉及到路基、桥涵、隧道、机电、信号系统等专业, 项目团队就需要学习以上专业中其本身不具备的知识。同时, 项目团队所学习的知识来源也具备综合性与多样性特点, 团队成员不仅可以进行团队内部的知识学习, 还可以通过团队外部人员、媒体、网络等途径进行知识学习。
1.3.2 动态性与时效性
知识需求的动态性与时效性是由建设项目的阶段性以及阶段的目标所决定的。建设项目一般包括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阶段目标, 每个阶段所进行的项目管理工作都不相同, 因此每个阶段团队所要学习的知识也会不同, 也就是项目团队的知识需求会不同。例如在施工阶段,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需要团队成员去学习了解新材料的性能, 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操作方法。同时, 知识需求的动态性也意味着其时效性, 在管理方法与施工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那些旧的方法和技术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项目, 尤其是复杂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 因此需要项目团队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2 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需求影响因素分析是进行知识需求分析的前提, 只有了解了影响项目团队知识需求的影响因素之后, 才能分析出知识需求的形成机理,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影响因素, 也有学者称之为诱发因素[6],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项目团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一般包括企业战略、项目目标及任务、技术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而外部因素又可以分为外部主体和外部环境, 外部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项目参与方 (监理方、设备材料供应商等) , 外部环境主要有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影响因素所形成的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原理如图1所示。
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要求项目团队所掌握的全部知识 (期望知识量) 与项目团队知识存量之间的缺口就形成了知识需求。知识存量包括项目团队所拥有的全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首先, 内部因素中最高层次的就是企业战略, 它是企业为保持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长远规划, 企业内部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围绕企业战略来展开, 项目团队的知识学习也包括其中。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 项目目标及项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也是影响知识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项目团队知识学习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完成项目目标服务。项目团队目前的技术及人力资源决定了一部分的知识存量, 而这一知识存量往往与要完成项目目标所需的知识有一个缺口, 这个缺口就是知识需求。项目团队依靠管理制度来指挥项目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管理制度决定了团队成员工作的方向, 不同的管理制度对团队成员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 团队成员为达到管理制度的要求需要进行知识学习, 从而产生知识需求。
其次, 影响项目团队知识需求的是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影响知识需求的同时也影响着项目团队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又分为主体和客体 (外部环境) 。外部主体中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为也是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为配合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 项目团队必须增强相关的知识学习。建设项目中项目团队之外的项目参与方也是形成知识需求的因素之一, 与监理方、设备材料供应商等参与方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是形成知识需求的重要原因。同时, 任何项目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下, 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 项目团队只有通过知识学习来了解、遵循和适应各种环境, 才能使项目目标顺利完成。
3 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分析
本文试图借鉴软件开发需求工程中的面向目标的需求分析方法, 并基于角色 (岗位) 来对建设项目团队的知识需求进行分析。
3.1 面向目标的需求分析与RBAC
面向目标的需求分析方法是面向本体的需求分析方法中的一种, 而面向本体的需求方法是近年来需求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7,8]。因为本文研究的是基于角色 (岗位) 的项目团队知识需求, 因此在对建设项目团队进行需求分析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进行对象、对象类及其关系的识别, 也就是角色、角色类及其关系的识别[9]。对象 (角色) 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语法;对象 (角色) 到项目团队知识学习的映射, 即需求模型到知识学习的转换, 称之为语义;对象 (角色) 到项目团队知识需求的映射, 称之为语用。如图2所示。在软件工程中, 语法是指由程序语言的基本符号组成程序中的各个语法成分 (包括程序) 的一组规则, 语义是程序语言中按语法规则构成的各个语法成分的含义, 语用表示了构成语言的各个记号和使用者的关系, 涉及符号的来源、使用和影响。
在软件开发的需求工程中, 面向目标的方法通过形式化的语言进行需求分析, 借助细化、分析系统目标帮助软件开发者对软件需求进行定义、分析与获取。而建设项目的目标也是项目团队成员展开一切跟项目有关的活动的根本宗旨, 这其中就包括知识学习及知识需求的获取。
李昭等[10]问提出的角色与目标注册元模型 (Role and Goal Registration)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属于面向目标的软件工程需求分析模型。在具体的用例以及软件开发情境下, 该模型主要用于获取需求阶段人-软件、人-业务事件, 或用例中所涉及的角色、目标、其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相关的管理信息, 并对所获取的信息派生出具体的需求模型 (实例化的过程) 。本文拟借鉴此模型对建设项目团队知识需求的前期进行分析, 如图3所示。
角色 (Role) 或岗位 (Position) , 是一种元类, 是建设项目团队中负责某个岗位的成员, 所有的角色在一起就组成了项目团队。角色-目标 (Role_Goal) 是一个角色所要完成的项目目标。而一个目标主要由3部分组成:动词 (知识操作:Operation) 、名词 (指示操作所处理的对象:Object) 、前缀或后缀 (操作的方式:Manner) 。在本文中, 动词 (Operation) 指的是建设项目团队知识学习;名词 (Object) , 也就是知识学习的对象, 指的是岗位所需知识;前缀或后缀 (操作的方式:Manner) , 建设项目团队成员的知识学习方式可以是集体学习, 也可以是团队成员个体自发地以各种方式进行的学习。图3中的1..*在软件工程学中代表对象的“多重度”, 例如Role/Position (1..1) →Role_Goal (1..*) 是指一个角色或岗位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角色目标, 而Project Team (1..1) →Enterprise Strategy/Project Goal (1..*) 就是指一个项目团队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项目目标。项目团队由不同的角色所组成, 项目目标的完成建立在角色目标完成的基础上。
图3项目团队角色与目标注册元模型同时融合了角色目标注册模型和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岗位知识需求分析模型。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 (RBAC,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最初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Rav-i Sndhu教授等[11]提出用于解决软件系统中的访问权限管理的模型。原始的RBAC模型的访问权限是由管理员统一授权管理, 而且这种访问是一种强制访问控制和非自主型访问控制[12]。也就是说, 这种访问授权是管理员统一强加给角色的, 而且角色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主访问[13]。结合项目团队成员知识学习的可自主性学习特点, 本文拟对原始的RBAC模型加以改进, 以符合项目团队成员知识学习的特点。
3.2 项目团队成员知识需求分析
基于角色目标注册模型与角色访问控制的角色 (岗位) 知识需求分析一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 确定角色 (岗位) 。岗位的确定是进行项目团队成员知识需求的前提条件[14], 具体方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组织结构图来确定项目团队具有的工作岗位。
(2) 企业战略、项目目标及岗位目标的确定。企业战略 (项目团队成员所在企业) 及项目目标是既定的, 可以在相关文件中查找到。岗位目标要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及项目团队任务安排来确定。
(3) 角色 (岗位) 知识需求分析。在确定角色 (岗位) 以后, 可以根据项目目标、岗位目标, 加上访问调查的办法得出该项目团队成员的确切知识需求。此步骤完成的是由岗位所属部门依据岗位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建立岗位与具体知识间的关联[8]。
4 案例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访问调查方法与基于改进的RBAC知识需求分析方法, 分析的角色对象是某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在斯里兰卡某电站二期工程项目的商务助理。案例的简介如下:
(1) 角色 (岗位) :商务助理, 主要负责现场工程验收, 商务例会、谈判, 文件管理等工作。
(2) 所在单位名称:某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3) 企业战略目标:创建国内一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工程公司。
(4) 所在项目:斯里兰卡某电站二期工程。
(5) 项目简介:斯里兰卡某电站位于斯里兰卡西北部沿海卡尔皮提亚半岛上, 距首都科伦坡130千米, 紧邻海岸线。本电站项目容量为3X300MW, 分两期建设, 一期为1X300MW电站及附属设施, 二期为2X300MW电站及附属设施。该项目总投资为13.46亿美元, 其中一期中方提供4.55亿美元混合贷款, 二期中方提供8.91亿美元优惠买方信贷。该项目是斯里兰卡建国以来最大的工程建设项目, 也是迄今为止中斯两国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项目建成后, 将成为斯里兰卡最大、最经济的电力生产基地, 对斯里兰卡的经济发展、降低电价、保证稳定的电力供应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6) 项目目标 (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 :
1) 质量管理目标。项目部将通过科学管理、精心组织、严谨实施、优质服务, 首先要满足合同要求, 确保项目各项性能指标达标;此外要满足相关的中国国家标准和斯里兰卡当地法规要求, 努力把该项目建设成为一个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2) 进度管理目标。在项目经理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 合理制定项目各级进度计划, 并根据计划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通过每一步具体工作的妥善落实, 积小成为大成, 以周进度保月进度、以月进度保年进度, 最终确保项目总工期的如约实现。
3) 成本管理目标。项目预算表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 在确保项目质量与进度的同时努力实现项目预期利润。在项目部内部, 采购部和现场工程部是实现项目成本管理目标的关键部门, 其他部门也都有责任把成本控制的意识和习惯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 全体项目人员共同努力, 尽可能争取实现项目的最佳效益。
4) 安全管理目标。以人为本是执行本项目的原则之一。重视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安全管理, 确保在制造、装卸、运输、安装、调试各个环节中的人身、设备安全, 特别要重视现场人员的安全, 安全管理要严格, 安全措施要落实, 在工作、生活、出行、休闲等各类活动中都必须以安全为基本原则, 确保在项目执行期间不发生人身或设备的重大安全事故。
(7)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如图4所示。
(8) 需求分析。根据团队成员所在公司的企业战略、项目具体情况、项目目标及岗位任务, 此岗位的知识需求包括: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工程项目专业英语和日常口语;建设工程项目中国国家标准和斯里兰卡建设法规;商务谈判知识;工程预算软件的操作与使用 (如广联达) ;安装工程知识;工程索赔相关知识。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设项目团队成员的知识需求, 整个项目团队的知识需求可以对所有成员的知识需求进行求和, 然后剔除掉重复的知识需求, 剩下的就是整个项目团队的知识需求。
5 结束语
面向目标的分析 篇3
关键词:工程图学;教学改革;工程实践能力;表达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27-02
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手段等的改革都已经做了多方面的尝试,目前已形成了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为使该课程满足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新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重点对工程图学课程进行了“教学过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原改革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形成工程图形学课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程图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满足先进生产方式的需要,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制图教学中引进了计算机技术,目前逐步形成了现代工程图学的教学模式。我国工程图学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把画法几何、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融合为一体进行教学,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工程图学教学改革开始进入以设计为主线、三维为核心的现代工程图形学的新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1]。新的教育理念重点强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针对传统的工程图学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从设计方案的描述、零件造型、部件预装配,到生成二维工程图这一过程,将徒手轴测图、计算机几何造型、仪器图等图学内容与工程设计紧密结合为一体,培养学生设计思维方式,掌握先进的设计表达方法。这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方式将计算机应用与传统的工程图学融为一体,改变了以二维图形为核心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具有时代特点。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教学改革的课程内容以加强基本理论为根本,以设计思想为主线,以培养在工程设计中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其主要内容为:
1.经典内容与现代技术融合。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融合为一体,优化教学内容,增加手绘轴测图、现代设计表示方法等内容,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缺乏的缺点,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设计理论的结合,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使之充分体现时代的特色。
2.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提出与课程新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改革过去只针对表达技能培养的传统教学措施。集中进行手绘轴测图、测绘草图、尺规工作图、计算机绘图表达技能和设计思维的训练。
3.改革过去单一闭卷考试评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层次、多环节的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按培养目标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具体方法是将工程图学课程改革分为的工程图学A和工程图学B两个部分,分别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夯实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拓宽、扎实学生工程图学的理论知识
工程图学A(56学时)为课堂教学,配有习题集作业,用于掌握、夯实工程图学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保留课程的基础理论,削减由于传统绘图工具的局限而产生的课程内容,针对现代设计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充分体现时代特色,满足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中注意,教学中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发现问题更重要。教授知识的基本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和学习的能力。本课程以图学理论为核心,重点学习原理和方法,培养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将典型机构的功能、设计、仿真等过程融入零件图和装配图等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产品设计、制造的过程及所涉及的前沿技术,引导学生的工程意识。开展课堂讨论、开放式专题训练等多种教学环节进行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工程表达意识。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的设计基础知识、投影知识及技能等内容,夯实课程的理论知识。
四、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图学B(48学时)为实践教学,集中进行实践训练。掌握以徒手、尺规、计算机绘图为工具的徒手绘制轴测图、测绘草图、尺规工作图、计算机绘图的技能和设计思维及方法,以设计为主导思想,以投影理论和计算机造型理论为核心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徒手绘制产品构思、利用现代设计技术进行设计表达的能力,形成工程图学课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系列训练内容:①徒手绘图。学习徒手绘制轴测图的基本技能素质,培养学生表达产品设计构思的能力。②尺规绘图。包括几何作图、图样画法、零件图、装配图等,培养学生基本尺规绘图技能,特别是严谨的工作作风。③测绘实验。通过对典型零部件的认知和测绘,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基本工程交流和动手能力,加深了解课程内容与其他行业专业技术的联系和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④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通过不同的典型CAD软件,不仅训练学生绘图、三维造型及其表达的技能,而且培养学生按真实零件加工时的工艺过程进行零件仿真制作,引导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标准和规范,加深多学科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徒手测绘信息进行实体三维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样,形成与反求工程相一致的从三維产品到三维模型的建模过程,使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在三维实体造型及其表达部分,加强了工程意识的引导,按照零件形成的加工工艺流程引导学生进行三维零件的特征设计;按照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启发学生进行工程图的生成与制作。
2.实践教学环节:①选题阶段。教师提供多个与工程相关的设计命题(或由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命题),学生分组选题、查找资料、确定设计方案。通过开放式专题训练等实践环节,进行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工程意识。②由轴测图展示设计方案阶段。徒手绘制三维草图,描述产品的设计结构及方案。轴测图不仅仅只是作为工程上的辅助图样而存在,它还是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画图与看图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③计算机辅助设计阶段。利用先进的CAD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虚拟预装配,并投影成二维工程图等。不仅训练学生绘图、三维造型及其表达的技能,而且在三维实体造型及其表达部分,加强工程意识的引导,按照零件形成的加工工艺流程引导学生进行三维零件的特征设计,按照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启发学生进行工程图的生成制作,引导学生的工程意识,加深多学科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④拼画装配图阶段。根据前述产品设计方案和零件图,拼画部件的二维装配图。上述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掌握先进的设计表达方法,引导了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
五、改革单一闭卷的考核方式
一般制图课的成绩评定由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确定该学期的成绩。这样传统的考核方法,特别是对这样一门培养表达工程思想能力、设计动手能力的课程,是不准确的,缺乏对学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评价。为此,考核方式改革中采用综合大作业的形式取代了原部分的卷面考试,通过学生完成综合大作业的过程,来全面地考核学生在工程图的原理知识、读图、画图以及掌握绘图等方面的情况和能力。将学生的成绩考核延伸到整个教学过程,将单一的闭卷考试改革为其与平时作业、手工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综合大作业、自我测试等多样化考核方式结合起来作成绩评价,较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探索对学生课程学习其能力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方法,本着理论知识需要考试、能力方面需要综合考核的原则制定考核方法。
教学改革以加强基本理论为根本,以设计思想为主线,以培养在工程设计中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满足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机械基础课程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后继课程的需求,与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系统性。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案在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推广价值,在人才培养中可发挥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光,刘静华,宋子玉,马金盛,王运巧.以设计为主线、三维为核心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7-61
[2]姜杉,徐健,安蔚瑾,喻宏波,陈东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与实践,2011,26(5):10-11.
[3]徐健,陈东祥,李佳,徐慧,周琪.基于技术创新的系列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8,29(2):99-103.
[4]丁伯慧,陈东祥,何改云,郑惠江,田颖.将CAD基础引入工程图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9):122-124.
面向目标的分析 篇4
1.1 软件成本越来越高
计算机最初主要用作军事领域,其软件开发主要由国家相关部分扶持,因此无需考虑软件开发成本。随着计算机日益普及,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软件开发大多面向民用,因此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开发成本,且计算机硬件成本出现跳水现象,由此导致软件开发成本比例不断提升。
1.2 开发进度难以控制
软件属于一种智力虚拟产品,软件与其他产品最大不同是其存在前提为内在逻辑关系。相较于计算机硬件粗生产情况,传统工作中的加班及倒班无法应用到软件开发中,提升软件开发进度无法通过传统生产方法实现。且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因素,影响软件开发流程,导致软件开发未按照预期计划展开。由此可见不仅软件项目开发难度不断增加,软件系统复杂复杂性也不断提升,即使增加开发人手也未必能取得良好效果。
1.3 软件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软件开发另一常见问题就是在软件开发周期内将产品开发出来,但软件本身表现出的性能却未达到预期目标,难以满足用户多方位需求。该问题属于软件行业开发通病,当软件程序出现故障时会导致巨大损失。在此过程中软件开发缺乏有效引导,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往往立足于自身想法展开软件开发,因此软件开发具有较强主观性,与客户想法不一致,因此导致软件产品质量难以让客户满意。
1.4 软件维护成本较高
与硬件设施一样,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维护。软件被开发出来后首先进行公测,发现其软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重新编辑提升软件性能,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其次软件需要定时更新,若程序员在开发过程中并未按照相关标准执行会导致其缺乏技术性文档,提升软件使用过程中的维护难度。另外在新增或更新软件过程中可能导致出现新的问题,影响软件正常使用,并可能造成新的问题。由此可见软件开发成功后仍旧需要花费较高成本进行软件维护。面向服务体系架构原理
2.1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定义
面向服务体系构架从本质上是一种应用体系架构,体系所有功能均是一种独立服务,所有服务均通过自己的可调用接口与程序相连,因此可通过服务理论实现相关服务的调动。面向服务体系构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一种服务,是服务方通过一系列操作后满足被服务方需求的结果。
2.2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优点
面向服务体系构架具有较多有点,抽象性较强,可操作性想,功能强大,可在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其主要优点如下:
(1)面向服务体系构架可为开发方提供更具操作空间的开发模式,开发方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提升软件开发商开发方法先进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面向服务体系构架可充分利用软件提供者和使用者间较为松散的耦合关系,将复杂的逻辑关系屏蔽掉。相比于系统表示层,可在仅照顾服务接口的基础上实现软件开发,不需重视自身细节。通过标准接口可实现多种服务相互应用,无需进行平台开发语言等,极大提升软件开发效率。
(2)面向服务体系构架另一个优点是可在现有软件基础上进行研发,无需进行软件体系重建。且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利用现有软件开发框架可有效提升企业服务质量,该种方式可从根本上降低软件开发商的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便于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在此基础上将企业服务项目进行整合。面向服务体系构架忽略自身细节性问题,在复杂数据传输及软件开发中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实现软件批量生产。面向服务体系构架的ECC系统总体设计
在进行面向服务体系构架的ECC 系统总体设计中可利用XML Web Services 实现对技术的展开。整个系统中每一部分均拥有其独立功能,均可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客户通过网络接口便可享受到这些服务。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业务流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提供单个服务,另一种是将多种服务整合在一起。
当前各种服务客户端中,多数可利用标准化网络服务接口实现面向对象的业务逻辑服务。通过设计可保证系统外部用户享受和内部用户一样的服务,这样便于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合作伙伴的业务整合。如在进行链子系统构建时可通过产品查询功能实现外部客户调动企业内部产品信息,此外企业不仅可实现为合作伙伴提供相应服务,还可在服务同时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即企业自身也是受益者。
当系统涉及到业务逻辑为可借助第三方服务帮助完成工作。例如企业需要在系统中加入采购、销售、仓管、财务等方面内容,该过程工作重点就是通过企业自身需求展开客户端设计,开发商通过远程连接向企业提供服务,这样不仅可降低软件开发周期和工作量,还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为后续软件批量生产奠定坚实基础。结束语
面向目标的分析 篇5
面向对象的知识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的探讨
该文通过应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方法对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了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实体对象及接口对象、控制对象之间的关系,为中小企业开发知识管理系统,解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的自然过渡提供一个带有共性的解决方案.
作 者:彭建平田宇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年,卷(期):22(2)分类号:F27关键词:知识管理 系统分析 企业
面向目标的分析 篇6
u M L 是编制软件的标准语言, 拥有着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定义, 主要特点有统一性、非过程性和面向对象性等。R at io n al or s e 是由美国软件公司R at i on al 所研发出来的, 它目前对面向对象分析, 设计和建模市场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是重要的可视化软件研发工具。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支持面向对象建模分析u M L、支持上升螺旋式研发开发过程、支持往返研发工程、支持多种语言设计程序和团队的研发开发。行为用例的划分, 从而产生交互时间及动态的用例顺序图。其次在此基础上, 将系统的类抽象化, 弄清各模块的中间联系, 从而画出适当的类图, 再在分析完后形成构建图,这些步骤都不需要去考虑具体实践的过程, 使用者会用自己的眼光分析和建立起完整的模型, 形成编码时所需的大概框架。
二、统一建模语言U M L 概述
2.1 u M L 的主要内容和建模机制。
u M L 吸取了目前许多的新技术, 是建模语言的可视化标准, 并且在面向对象分析上还吸取和发展了非面向对象分析的优势, 提出了建模机制, 在实际应用中对系统大量的可视化图形进行了阐述进而使开发人员和使用客户全方面准确的认识系统, 防止开发过程中的描述不明确的情况发生11 1 , 从而满足客户的真正的需求。u M L 和具体的过程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因此可以运用在各个开发过程和软件系统中。规范U M L 面向对象分析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和方法, 提供面向对象分析中的高级概念的条件支持, 强调软件开发框架和组建的重要性。u M L 主要重视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客户的需求作为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与关键, 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系统与客户需求的一致, 准确表达和适用客户所需, 从而提高系统效率, 简化思路和规范方法来指导软件的来发, 用统一的方法分析系统的静动态的各关系中的逻辑关系。它可以被用于U S e Cas e 的驱动开发也可以适用在其它的软件开发中, 建立起系统的模型。2 U M L 的表示法。
通过运用各式各样的模型图来描述系统, 充分表现出u M L 可见化建模语言的特点。一组元素的图形代表着图, 将图画变成顶点和弧的组合连通图, 从不同角度来画图将系统变成可视化的投影。在理论基础上,任何事物和它们的关系都可以组成要素形成一副图, 但在现实中, 只存在一些少量的常见图和组合。
2.3 运用u M L 进行系统软件建模的过程。
在运用u M L进行描述系统软件建设的总体需求的过程中, 搭建起用例模型及静态模型的系统结构体系。依照面向对象的基本原则运用高级试图用例视图, 以功能区分的角度实现系统.三、统一建模语言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
3.1 u M L 及其与面向对象分析的集成。
u M L 是包含多方面的通用标准可视化的面向对象建模语言, 是计算机技术领域中的非常重要的成果, 极其强调结构模型中的系统对象的操作属性和类的关系, 及其行为模型中的交互作用和合作性历史状态的对象12 1。身为一种可视化系统建模语言工具, 是一种独立的开发过程, 可以适用于各个阶段的过程。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分析中最关键和最基本的活动便是建模,它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开始和关键。按照不同阶段的要求和行为来选择不同形态的行为模型。2 u M L 面向对象分析过程。
首先, 通过利用u M L 的模型用例图来确定出系统边界和活动功能, 识别出系统的准确需求。然后运用用例模型的分析和描述识别出问题的本质类和对象。再通过U M L 的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组成。
3.3 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面向目标的分析 篇7
文献[4]首先将基于案例推理的动态联盟机制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同任务分配。文献[5]提出基于仲裁的动态联盟机制, 简化了动态联盟的生成过程。文献[6]应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求解Agent联盟生成问题。文献[7]将整个监测区域划分成若干小块, 并基于遗传算法对每个小块进行联盟生成求解。
目前对动态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联盟的生成, 且是基于事件触发的:依据新出现的任务, 动态地选择若干节点, 生成一个联盟, 由该联盟协同处理任务, 联盟随着任务的完成而解散[8]。
然而, 在移动目标跟踪应用中, 动态联盟将随着目标的运动不断完成联盟生成、解散的循环。在此过程中, 由于联盟的离散建立, 旧联盟耗费相当大的网络通信和节点资源等成本收集起来的历史信息[9]将就此丢失, 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造成有用信息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新联盟完全依据目标新的状态和信息建立起来, 而相关研究表明[10], 联盟的这一建立过程涉及目标探测、寻优选点、节点协商、任务分配以及联盟初始化等多个过程, 是网络通信及能耗最大的环节之一。若能有效避免联盟的反复生成并合理保持和利用跟踪过程中的目标历史信息, 将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移动目标跟踪中的应用具有切实意义。
因此, 本文在联盟生成的研究基础之上对联盟的切换进行研究, 提出一种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方法。在联盟初次生成后, 通过交接的方式实现联盟的平滑切换, 不再进行反复的联盟生成、解散过程, 从而有效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和通信成本。且交接过程中保持和利用目标的历史信息, 提高了目标跟踪的精度。
1 问题描述与假设
在面向移动目标跟踪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 系统随机高密度分布N个同构传感器节点, 二维平面监测区域内有M个目标[11]。设为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构成的集合, Sn为网络中第n个传感器节点, r为传感器节点的感知半径, 为监测区域内M个被跟踪目标构成的集合, 对M个目标分别组建M个对应的动态联盟U1, U2, …, UM。
基于动态联盟机制的目标跟踪是在目标出现区域附近动态地选择传感器节点组建监测联盟, 执行监测任务[12]。联盟由一盟主节点 (Head of the Coalition, HC) 和若干盟员节点 (Member of the Coalition, MC) 组成;盟员对目标进行跟踪和监测, 并向盟主提交监测数据, 盟主负责管理整个联盟, 并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融合和历史信息记录, 同时再向汇聚节点提交任务结果, 以此实现跟踪任务。
为更明确地对本文提出的联盟平滑切换方法进行研究, 对场景作如下假设:
(1) 节点已完成自身定位, 相对监测区域静止, 设节点Sn对应的位置坐标为 (xns, yns) 。且所有节点具有相同的感知半径r、通信能力以及初始能量。
(2) 目标的定位基于三边定位法[13], 因此一个动态联盟由一个盟主和两个盟员节点组成, 即且。
(3) 节点间的网络通信是可达且可靠的, 另外, 通信延迟远小于联盟切换时间。
(4)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联盟的切换, 并非联盟的生成过程[14], 因此假设动态联盟已根据目标的出现初始化建立完成。
(5) 本文假设联盟可利用滤波技术[15]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目标的移动速度v和移动方向的方位角θ, θ∈[0, 2π) 。且目标在短时间内的移动可通过线性拟合近似为直线移动。
如图1所示, 在t0时刻, 目标Tm的位置坐标为, 其移动速度为vm, 移动方向为, 系统当前为其分配的动态联盟为Um, 其中节点Sn为联盟盟主HCm, S2和S3分别为联盟成员MC1m, MC2m。目标Tm沿图中虚线路线移动, 动态联盟随着目标的移动而不断变动。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 随着目标的移动, 如何实现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 以避免联盟的反复生成。
2 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方法
2.1 算法思想
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过程是当目标超出当前联盟的监测范围时, 盟主根据目标移动轨迹的预测, 计算出其在下一时刻所处的位置, 并在该位置附近寻找某个候选节点作为新的盟主, 一旦新盟主确定, 旧盟主将联盟信息及已收集到的与跟踪目标相关的所有信息交接给新盟主, 从而使联盟跟随目标的移动实现动态、平滑地切换。
2.2 联盟切换的触发过程
目标的移动可能导致其逐渐移出当前联盟的监测范围。盟主节点同时负责监测目标和管理联盟的双重任务, 是联盟中最重要的节点, 目标超出其监测范围将导致整个联盟的失效。因此, 联盟切换的触发主要由盟主节点决定。盟主节点随着目标的移动不断检测目标是否已超出自身的监测区域, 当目标超出其预期监测范围时, 便开始准备联盟切换。
联盟切换的具体触发过程如下:
首先, 对目标 (假设为Tm) 进行从当前时刻起Δt间隔的预测, Δt时间后目标移动的预测位置为
然后, 由此可计算出Δt时间后该目标距离盟主节点 (假设为节点Sn) 的预测距离Dmn
最终, 由Dmn产生联盟切换的触发因子τ
当Dmn超过盟主节点的最大感知半径时, 表明目标Δt后将超出当前联盟的监测范围, 触发因子τ=1, 当前联盟开启联盟切换进程, 准备联盟的切换。当τ=0时, 说明当前联盟在未来Δt时间内仍可有效监测目标, 无需进行联盟的切换, Δt时间间隔后再次循环进行该触发检查过程。
触发检查流程如图2所示。
触发检查的时间间隔Δt选取与节点的感知半径r及目标的移动速度vm有关
其中, ξ是相对于感知半径的比例系数, 本文取0.01。目标移动速度越快, 节点感知距离越小, 触发检查的时间间隔就越短, 反之则越长。
2.3 新联盟盟主的选择
当联盟检测到触发因子τ=1, 进入联盟切换进程。根据对目标Tm移动轨迹的预测, Δt时间后, 目标的预期位置为 (x'mt, y'mt) 。因此, 以之为圆心, 节点感知距离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成为选择新盟主节点的候选区域Am。Am内可能分布多个节点, 这些节点构成了新盟主的候选节点集合Cm。
如图3所示, 图中节点Sn为当前盟主节点, 节点S2和S3为当前盟员节点, 虚线圆圈表示候选区域Am, 节点S3、S6、S7、S8和S9构成了Cm。
新联盟盟主的选择即需要从候选节点集合Cm中确定唯一节点作为新的盟主节点。动态联盟选择距离目标较近的节点作为盟主[16], 不仅可提高目标跟踪的精度, 且联盟内各盟员将以内聚的方式向盟主汇聚数据, 这将有效降低网络通信成本。此外, 盟主节点与目标距离越近, 目标脱离其监测范围的时间间隔就越长, 从而有效延长了当前联盟的生存时间。因此, 本文根据候选节点与目标预期位置的距离给出了选择新联盟盟主的第一个目标函数
其中, Si∈Cm, m=1, 2, …, M, 下同。
另一方面, 目标的移动一般均带有一定的方向性, 选择盟主节点时, 应优先考虑顺沿目标的移动方向而非背离方向, 这样可有效延长联盟的生存时间。利用方位角 (需要作相应的象限转换) 的偏差可有效衡量出候选节点与目标移动方向的偏离程度, 因此选择新盟主的第2个目标函数
此外, 盟主节点需负责管理整个联盟, 与各盟员节点通信, 并汇聚所有盟员的监测数据, 而通信能耗主要取决于通信距离。因此, 盟主节点到各盟员节点的距离之和决定了联盟协同工作时的通信总能耗, 为使联盟工作能耗最低, 给出选择新盟主的第3个目标函数
其中, D (MCm, Si) 表示盟员节点MCm与候选节点Si间的通信距离。
对各目标函数作无量纲归一化处理, 并为每个函数分配各自权重因子ω。最终, 新联盟盟主的选择函数如下
其中, ω1+ω2+ω3=1。
2.4 新旧盟主的交接
盟主节点管理整个联盟, 保持和更新联盟内所有节点的信息, 同时记录和保存跟踪过程中关于目标的信息, 例如目标的位置、身份、信号属性等。这些信息对于目标的跟踪以及运动轨迹的预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传统动态联盟的离散生成方式无法保持和利用之前联盟收集的有用历史信息。本文通过新旧盟主之间通信交接的方式实现对历史信息的保持与更新, 并在新旧盟主交接完成后, 平滑地切换整个联盟。
新盟主节点确定后, 旧盟主将当前联盟及其对应目标的所有信息交接给新盟主。新盟主节点被激活后, 开启联盟盟主工作状态, 并通知旧盟主, 自己已准备好接替其盟主工作。旧盟主收到新盟主反馈的就绪消息后立即向联盟内所有盟员公布新盟主身份, 通知联盟易主。联盟内所有盟员节点便主动向新盟主发送盟员身份确认请求。新盟主节点根据旧盟主交接的联盟信息, 对所有盟员身份进行验证, 一旦身份验证通过即将该盟员加入到新的联盟之中;待联盟中所有盟员节点均已加入到新联盟中时, 表明新联盟切换成功。旧盟主就此退出该目标的跟踪联盟, 而新盟主接任后, 负责继续接管该联盟。图4是新旧盟主交接的时序图。
2.5 联盟成员的变动
在动态联盟交接的过程中, 随着目标的移动, 难免存在目标超出联盟中盟员节点的监测范围;或盟员节点由于自身能量耗尽而失效, 这些都将导致该盟员节点退出当前动态联盟。盟员节点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动态联盟的稳定性和目标跟踪的精度及其他应用服务的质量。为实现联盟的平滑切换, 必须保证联盟内成员数量的稳定, 当旧盟员退出联盟时, 盟主需重新选择新的盟员进行补充。本文将该过程叫作“招募新盟员”。
盟主在有盟员节点退出时, 立即在目标当前位置有效范围内开始选择新的盟员节点。候选节点集合类似上文的Cm, 记Cm', 提出了一种盟员节点选择算法。
为保持整个系统的负载均衡, 优先从候选节点集合Cm'中选择剩余能量较大的节点
其中, Si∈Cm', E (Si) 表示节点Si的剩余能量。
目标的移动方向决定着整个动态联盟的转移方向。因此, 盟员节点的选择与盟主节点的选择类似, 也优先选择顺沿目标移动的方向, 记g2 (m) ·f2 (m) 。
此外, 同时考虑盟员节点与盟主及目标的距离因素。盟员节点与盟主节点间的距离越小, 通信能耗就越少;同时, 盟员节点离目标越近, 其监测精度就越高。而以上两者通常不能同时最优, 根据目标的移动速度确定其影响因子λ。
其中, Si∈Cm', D (HCm, Si) 表示盟主节点HCm与候选节点Si间的通信距离;λ是二者的影响因子;k为速度v与感知半径r的比例系数, 本文k=1。当目标移动速度较快时, 盟员节点与目标的距离对监测精度的影响较小, 而其与盟主的距离对通信能耗的影响则反而较大。
盟员节点选择算法对以上函数做无量纲归一化处理, 并为每个函数分配各自权重因子μ。最终, 新盟员节点的选择函数如下
其中, μ1+μ2+μ3=1。
2.6 目标丢失后的修复机制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 目标可能由于实际运动情况与预测结果不符, 或上述联盟平滑切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而导致丢失。本文分析目标丢失的可能情况, 并针对各种情况, 给出对应的修复措施, 提出了联盟修复机制。
当目标丢失后, 首先判断联盟内是否有节点能有效监测到目标。若有, 则启动盟主重选进程, 选择距离目标最近的节点作为新的盟主。盟主重选后, 如上文所述, 进行新旧盟主的交接。当联盟内盟员数量少于标准数量时, 盟主开始按上节所述, 选择新的盟员节点加入联盟;至此, 丢失目标的联盟得以修复。若联盟内无任何节点可监测到联盟,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目标移动速度减慢, 还未到达下一步预期监测范围, 在等待一个特定时间间隔Δt' (Δt'<Δt) 后, 若联盟仍无法监测到目标, 则宣布解散联盟, 并通知系统该目标丢失, 由系统负责全局搜索该目标, 并进入动态联盟的重新建立阶段。
3 实验仿真与分析
设定一个500 m×500 m的仿真监测区域, 传感器节点的感知半径r=100 m, 节点间直接通信的有效距离为200 m, 在监测区域内随机均匀部署500个节点。节点的初始能量e0=1 000 J, 单位通信距离的能耗δ=1 m J, 单位感知距离的能耗υ=0.6 m J。t0时刻, 监测区域内有一个目标所处位置为 (148, 216) , 该目标以v=8 m/s的速度, θ=36.5°的方向移动。预测间隔时间Δt=125 ms。在选择盟主和盟员节点时, 本文通过多次仿真实验确定了如表1选择函数的相关参数, 按此分配选择节点可获得最佳的系统性能和运行效果。
仿真实验分别从系统能耗、跟踪精度和网络吞吐量等3方面将本文平滑切换方法与传统动态联盟方法进行了对比, 其计算模型分别如式 (14) ~式 (16) 所示。仿真结果分别如图5~图7所示。
其中, 为目标跟踪时的估计坐标值;datan为节点Sn在Δt内接收到的数据字节数。
仿真结果显示, 本文方法在移动目标跟踪过程中实现了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 有效保持和利用了联盟和目标的历史信息, 降低了联盟切换过程的能耗, 提高了目标跟踪精度, 并保持了联盟切换过程中网络通信吞吐量的稳定。与传统的离散生成动态联盟的方法相比, 本方法在系统能耗、跟踪精度和网络吞吐量等方面均具有更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目标跟踪为应用背景, 对协同任务分配中的动态联盟机制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动态联盟反复生成过程能耗较大且历史信息丢失等问题, 提出了一种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方法。基于预测技术预估联盟切换的下一位置, 并通过联盟切换触发检测、盟主选择和交接、盟员变动及联盟修复等多个过程实现了联盟的平滑切换。在有效维持动态联盟的同时, 避免了联盟的反复生成, 并在切换中保持和利用了联盟收集的历史信息, 有效降低了系统能耗和通信成本, 且提高了目标跟踪的精度。同时仿真实验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针对传统动态联盟离散生成方式所导致的能耗较大且历史信息易失等不足, 提出一种动态联盟的平滑切换方法。首先, 预估目标移动的下一位置;然后, 检测联盟切换的触发条件;最后, 通过新盟主选择、新旧盟主交接以及盟员变动等一系列过程实现联盟的平滑切换。并在目标丢失后, 进行联盟修复。联盟的平滑切换将避免联盟因目标移动而反复生成和解散, 并保持和利用联盟收集的历史信息。仿真结果显示, 该方法能有效维持动态联盟, 实现联盟的平滑切换, 与传统动态联盟方法相比, 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和通信成本, 提高了目标跟踪的精度, 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面向目标的分析 篇8
关键词 社区文化 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发展状态下认识的发展,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三维结构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四维结构的过渡和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推进,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反映了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动态发展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宗旨和执政使命的本质要求。和谐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文化境界,是一种系统化的社会定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社会基础层面的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有逻辑起点性的工程。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分析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时尚的口号,而是一项有着丰富内涵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①。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因果互动的、双向递进式的动态系统演进的过程,该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依赖人民、受益人民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特质。
二、社区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是形式,文化是内容,文化建设是基础,而社区文化就更加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支撑。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基础性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同时,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社区是一个小系统,从系统论角度审视这两个系统,都需要控制和协调,而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协调社区系统运行,从而也协调了社会系统的效率与公平。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是合作和宽容的社会,需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为社区发展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区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区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和谐社会是民主和善治的社会,即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协调好各种社区关系,促使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社区通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在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保持权利的平等、利益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对社会公平本质要求,是衡量社区全面进步的尺度,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全社会之间拥有一种普遍的认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的纽带。这对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帮助与合作,就没有社区的团结,更加无法形成普遍的社区认同感,也就更勿需提及社区文化的和谐建设和发展,乃至和谐社会了。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共同体中逐渐凝聚起来的相同文化体验与认知,是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文化品位、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具有整合社区资源、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稳定人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明社区的示范作用,进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服务群众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也是以群众的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并要注重在工作中不断有所创新文化,具有普遍的接受性、认同性;具有教育、引导、愉悦和美化人的心灵的功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人心、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一个有效载体,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特殊功能,实现“以文化凝结温馨,以文化促进和谐”,通过建设社区文化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没有社区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社区文化建设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社区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共同前进的旗帜和灵魂,就不可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凝聚起来,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越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每个人来说,社区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灵魂。
三、面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文化建设
在面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性环节,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区居民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要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社区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先进的思想道德。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区文化的根本性质和社会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全面落实“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我们在社区建设中必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清除社区文化建设的糊涂认识,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现。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社区文化创建活动。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面向大众,由群众创造又服务于群众
当代中国文化最深厚的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来源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始终是我们党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社区建设的宗旨是服务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亦应服务居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组织社区文化活动要以满足社区居民为最终目标,要注意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考虑他们的精神需求,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从而调动他们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自觉地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社区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为社区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把握社区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和结构组成,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对社区文化不仅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它,也要注重狭义上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是社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意识形态成果。社区文化是由社区内部创造为主,外部文化输人为辅形成的不同形态的文化现象所构成的复合体系。它以社区精神为核心,以社区文化为理念,以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为主要内容,以社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为支撑,融社区宗旨、行为规范、伦理体系、价值准则、习俗信仰和制度规定为一体,是社区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有了这—认识,才能重视社区物质文化建设;才能构建适应社区文化发展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才能强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或归属感;才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
五、结论
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面向和谐社会构建的社区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任务进行了较具新颖性的认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从社会互动的观点看,和谐社会的功能体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色;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同样体现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思路。
参考文献
[1]阎向阳.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团经济研究,2006(216):14-15.
[2]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求实,2006(3):59-63.
[3]石忆邵,杨碧霞.城市文化与和谐城市建设.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4):55-58.
[4]王传满.以发展和谐文化为先导构建和谐社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10.
[5]杨柳,李海梅.和谐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法制与社会,2006(8):137- 138.
【面向目标的分析】推荐阅读:
浅析面向对象的多杆机构多目标多约束优化设计方法的论文10-08
面向对象的分析11-10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uml05-28
面向对象分析08-02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分析论文09-09
面向对象分析设计12-24
石河子大学 信息学院 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分析 OOAD考试总结06-14
面向服务的07-20
面向对象的思想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