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竞走运动员

2024-10-15

少儿竞走运动员(精选3篇)

少儿竞走运动员 篇1

1、研究目的

竞走是中国田径中极具竞争力的优势项目, 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世界大赛中, 中国竞走都取得过优异成绩, 尤其在20公里这个项目上先后涌现出了陈跃玲、王丽萍、陈定、王镇等优秀运动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 陈定、王镇更是取得男子20公里第一名和第三名的佳绩;切阳什姐、刘虹分别取得女子20公里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本文通过分析今年最重要的竞走比赛—2014太仓竞走世界杯男子20公里前八名运动员和参赛中国运动员的单圈用时、单圈平均速度, 来反应不同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变化特征以及竞技能力特点, 对比找出我国运动员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竞走运动水平和保持在20公里竞走这个优势项目上的强大竞争力提供供理论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4太仓竞走世界杯男子20公里比赛的前8名运动员和中国运动员的单圈用时、单圈平均速度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网络检索及文献查询有关竞走方面的文 章, 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2.2、专家访谈法:利用国家队跟队机会, 访谈国家竞走队多名教练员, 了解竞走比赛中速度变化特征和技战术安排的相关理论, 进而对本文的理论探析提供有力支持。

2.2.3、数理统计法: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运动员单圈用时 和单圈平均速度进行数据统计、整理。

3、结果与分析

3.1、男子20公里中外运动员速度变化特征

3.1.1、男子20公里中外运动员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变化特征可以通过单圈用时和单圈平均速度直观的反应出来。从表1来看, 2014太仓竞走世界杯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前8名运动员后半程 (11—20公里) 比赛用时均少于前半程 (1-10公里) , 表现出“前慢后快”的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 排名第15位的中国运动员陈定同样如此。

排名第21位的中国运动员于伟前半程 (1-10公里) 总共用时40分24秒, 后半程 (11-20公里) 总共用时40分26秒, 后半程比前半程多用时2秒;排名第45位的中国运动员边通达前半程 (1-10公里) 总共用时40分32秒, 后半程 (11-20公里) 总共用时42分07秒, 后半程比前半程多用时1分35秒。这两名中国运动员表现出“前快后慢”的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 这与前8名的优秀运动员有着显著的差异, 也是本次比赛未能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

3.1.2、男子20公里中外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由表1和表2得出, 冠军鲁斯兰·迪川科的全程速度变化呈现以下特征:第1圈用时8分10秒, 平均速度4.08米/秒, 是全程单圈用时最多和单圈平均速度最慢的一圈;第2圈和第3圈他开始加速, 单圈用时在8分05秒左右, 单圈平均速度提高到4.11米/秒;第4和第5圈他继续提速, 单圈用时7分57秒, 单圈平均速度提高到4.19米/ 秒, 平稳的完成前半程10公里的比赛;第6圈他突然提速, 以7分44秒完成单圈, 单圈平均速度达到4.31米/秒;第7圈和第8圈他稍稍降速, 单圈用时7分50秒左右, 单圈平均速度降到4.23米/秒;最后两圈他全力加速, 分别用时7分37秒和7分29秒, 最后一圈平均速度达到4.45米/秒, 是全程最高速度。对比分析前8名中的其他运动员, 不难发现大家的速度变化特征和比赛技战术的安排和冠军鲁斯兰·迪川科基本保持一致:基本呈现第1圈速度最慢, 第2、3圈开始加速, 第4、5圈继续平稳加速, 第6圈较大幅度加速, 第7、8圈稍稍降速的特征。但差异在于大部分运动员的最高速度出现在第6或9圈, 最后一圈难以保持或冲击最大速度反而出现速度下降的特点。

中国运动员陈定前8圈基本遵循上述速度变化特征, 但是最后两圈分别用时8分13秒和8分14秒, 平均速度由第八圈时的4.21米/ 秒降到4.05米/秒。这种“虎头蛇尾”的状态也体现出陈定本场比赛后程体力不足, 速度下降过快, 加速能力不强的特点;中国运动员于伟、边通达仅在前4圈基本保持上述速度变化特征, 从第5圈开始就出现速度下降的趋势, 第6圈在本应较快提速阶段速度继续下降, 分别降到4.00米/秒和4.01米/秒, 这与前8名运动员有着较大差距, 第7、8圈及最后两圈于伟虽然稍稍提速, 但单圈用时和单圈平均速度均与前8名运动员有明显差距;边通达从第7圈到第10圈持续降速, 最后一圈用时8分33秒, 平均速度3.90米/秒, 速度降到全程最低点。这反映出于伟和边通达两名运动员在整体能力上与中外优秀运动员还有较大差距。

3.1.3、中外优秀运动员速度变化特征的差异性

本次太仓竞走世界杯中国队总共派出5名运动员参赛, 其中蔡泽林和王镇分别获得第2名和第6名, 证明了我国男子20公里运动员依然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对比分析这两名运动员的和冠军鲁斯兰·迪川科速度变化特征的差异性, 对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由表1、表2分析亚军中国选手蔡泽林和冠军乌克兰选手鲁斯兰·迪川科速度变化特征的差异性。计算得出, 鲁斯兰·迪川科前18公里总共用时71分21秒, 平均速度4.207米/秒;蔡泽林前18公里总共用时71分25秒, 平均速度4.202米/秒。前18公里鲁斯兰·迪川科比蔡泽林仅仅快了4秒, 两人平均速度几乎相同。最后2公里, 鲁斯兰·迪川科单圈用时7分29秒, 单圈平均速度4.45米/秒;蔡泽林单圈用时7分40秒, 单圈平均速度4.35米/秒。不难发现, 最后2公里鲁斯兰·迪川科的加速能力比蔡泽林更强, 最终以单圈11秒的优势锁定了冠军, 蔡泽林以全程15秒的劣势屈居第二。这体现出乌克兰运动员鲁斯兰·迪川在比赛最后阶段良好的体能基础, 强大的保持速度能力和加速能力。比赛的最后2公里往往是竞走比赛中犯规判罚高发的阶段, 疲劳的积累加之最后时刻的冲刺加速很容易造成技术动作的变形和犯规。然而鲁斯兰·迪川科依然有能力在高速状态下完成比赛而不犯规, 这也反映出他这样的世界优秀竞走用动员过硬的技术基础;蔡泽林显然已具备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的较高水平和能力, 然而在未来的训练中要格外重视耐力训练基础之上的短距离速度训练以提高无氧耐力和冲刺阶段的加速能力, 同时加强技术的规范化。

注:竞走比赛每圈2KM

注:竞走比赛每圈2KM

由表1、表2分析第六名中国选手王镇和冠军乌克兰选手鲁斯兰·迪川科速度变化特征的差异性。计算得出, 鲁斯兰·迪川科前18公里总共用时71分21秒, 平均速度4.207米/秒;王镇前18公里总共用时71分29秒, 平均速度4.198米/秒。前18公里鲁斯兰·迪川科比王镇仅快了8秒, 两人平均速度相差不大。最后2公里, 鲁斯兰·迪川科单圈用时7分29秒, 单圈平均速度4.45米/秒;王镇单圈用时8分01秒, 单圈平均速度由第9圈时的4.28米/秒降到4.16米 /秒, 速度大幅下降, 最后一圈32秒的差距是巨大的。数据如实反映出王镇和鲁斯兰·迪川科速度变化的差异性就体现在最后一圈, 如何提高冲刺阶段的加速能力也成为王镇未来训练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中外优秀男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后半程 (11-20公里) 比 赛用时均少于前半程 (1-10公里) , 表现出“前慢后快”的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我国优秀运动员蔡泽林、王镇、陈定的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与之一致;于伟和边通达的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则相反, 说明在整体能力上跟优秀运动员还有较大的差距。

4.2、中外优秀男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第1圈 (1-2公里) 以全程最慢的速度开始比赛;在第2到第6圈 (3-12公里) 逐渐加速并在第6圈 (10-12公里) 达到途中阶段最高速度;在第7到第8圈 (13-16公里) 小幅度降速以便为最后冲刺阶段的加速做好体能基础;在第9到第10圈 (17-20公里) 全力加速, 达到全程最高速度并有极强的保持速度的能力。我国优秀运动员蔡泽林、王镇、陈定全程速度变化特征无明显差异, 但是在最后2圈 (17-20公里) 的加速能力上还略有差距。建议未来训练中在长距离体能训练的基础上, 加强短距离速度训练以提高无氧耐力和冲刺阶段加速能力。

4.3、竞走运动对体能和技术的要求都很高, 疲劳的积累加之最后时刻的冲刺加速很容易造成技术动作的变形和犯规, 竞走比赛中也曾多次发生在最后2公里因犯规被罚下的案例。我国运动员在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又是短板, 所以要重视竞走技术的训练, 先进合理的技术是完成最后阶段冲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统朋.中国竞走科学化训练的理论探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3:90-92.

[2]董思建, 李建军.第29届奥运会优秀竞走运动员速度变化的生理学分析[J].运动, 2011, 14:30-32.

[3]张军波.北京奥运会世界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5:66-69+74.

[4]王林, 任占兵.2007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中外优秀选手速度变化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5 (3) :95-98.

[5]翟波宇.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技战术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9.

优秀竞走运动员技术特点 篇2

关键词:竞走,竞走技术

竞走项目是裁判主观性用肉眼判断技术规则的项目,技术是竞走的灵魂和生命。我国选手曾经一度采取固“小步幅、快频率”的技术特点在同国外选手“大步幅,频率稳,动作流畅”的技术表现面前,暴漏出较大的缺陷。这也是我国竞走运动员、教练员在技术上急需改正的地方。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好运北京”2008年国际竞走挑战赛男女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件,以“竞走”“竞走技术”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络数字资源搜索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竞走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专著、期刊、以及相关学位论文。阅读国内外目前有关竞走技术的理论知识和科研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技术的热点问题,从而确定了论文的科研方向,为论文撰写学术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

2. 实验法

在2008年举办的“好运北京”竞走挑战赛中采用高速摄像、平面摄像等运对运动员竞走技术进行分析

3. 数据统计发

对获得支撑阶段的距离、时间、速度、腿与轴距的角度、脚掌与地面夹角;后支撑阶段的距离、时间、速度、腿与轴距的角度、脚掌与地面夹角;腾空阶段的距离、时间、速度、腿与轴距的角度、脚掌与地面夹角等指标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分类,整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腾空特点

我国优秀男女竞走运动员每一步的腾空时间、单步步频、支撑时间等特征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较证明目前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都在利用合理的腾空时间,这说明在较短的合理的不被肉眼所见的腾空时间内,可以有效的增加步幅,并且在腾空时间内前摆动腿迅速前摆缩短了前支撑时间,有效的增加了步长。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我国竞走优秀男女运动员腾空时间是我国优秀金钩运动员腾空时间相差不大,处在犯规、判罚的下限。

(二)我国优秀进攻组运动员脚着地角度特点

足跟着地角度大,脚尖明显上勾是竞走技术动作的重要标志。着地脚仰角的大小取决于竞走运动员踝关节柔韧性、力量等因素,着地瞬间勾脚尖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以及比赛过程中的体能状态。

(三)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两腿间夹角特征

两脚间夹角与竞走运动员在竞走过程中沉髋幅度,膝关节屈伸程度、小腿前摆幅度,这些都是竞走运动员竞走技术外部特征重要原因,可见竞走运动员支撑阶段两脚的夹角与竞走速度密切相关。

现阶段我国国内一些竞走专业教练员认为我国竞走运动员步幅已经明显提高,已经同国外优秀选手接近。但根据科研检测数据结果来看,我国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步幅就现阶段还是客观存在的,相对于差距而言并没有实质性改观。

(四)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技术上存在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2008年“好运北京”国际竟走挑战赛男女20公里前八名运动员的速度、步幅和步频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在技术上和国外选手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被判罚的主要原因。我国竞走运动员长期采用“小步幅、快频率”尤其是高个子运动员没有发挥其腿长步幅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男子、女子优秀竞走运动员目前的技术存在相对小步长,较高频率的技术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竞走训练主要采用一字排开纵队走的训练队形,后面的运动员总是习惯性的套前面运动员的步幅,节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高频率的技术。其次,在疲劳情况下运动员更是提高步频来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时间久了,变形成了这样的技术现象。

三、结论

(一)目前我国优秀20公里竞走运动员在比赛成绩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技术上因为采用“小步幅、高频率”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否在大赛上得到裁判员的认可,还需要在步长,动作结构,蹬地摆合等技术环节方面进行完善,在日常训练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二)目前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在步频上明显高于国外优秀运动员;但在步长上明显低于国外运动员,在比赛中中外运动员并排进行行走,必然会引起裁判员的注意,因此在大赛上必须在技战术上加以揣摩。

参考文献

[1]陈亮,孙晋海.1990—2004年中外男子竞走项目发展态势及2008年成绩预测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14).

[2]张晖,陈波,刘勇.1990—2008年世界及中国竞走成绩发展态势及预测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6):(3).

[3]赛庆彬,田中原,王加新.1991—1998年中外竞走运动发展的态势及其致因分析.山东体育科学,2000,22(4):(3).

[4]于奎龙.从2009年全国竞走大奖赛透视我国男子50km竞走项目的经济现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2):(4).

竞走运动员心理训练探讨 篇3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和战术训练结合,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如果运动员缺乏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相应的心理准备状态,便不能顺利地完成比赛任务,更难以取得优异成绩。成功的心理训练对于完成训练任务,比赛时发挥运动员的最大潜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竞走是一项长距离、负荷大的耐力性项目,心理训练要根据竞走项目特点,有效地进行。

二、竞走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一) 明确心理训练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竞走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于优秀竞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要通过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明确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控制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运动员自我控制的依据。为达到目标必须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选择合理、适宜的训练内容。因此,教练员要有计划、分周期、分阶段、分主次、因人而异地确定心理训练内容。

(二) 培养竞走运动员良好的动机

训练中心理活动的紧张度,思维过程的速度,对运动员体力和神经等方面的疲劳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动机来源于运动员思想上有奋斗的目标,在心理上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有学会竞走技术的信心,渴望取得优异成绩的决心。当运动员的训练目的、动机不积极,缺乏力量特征,满足于现状时,则会出现与上述特征相反的现象。良好的心理素质也需要长期心理训练来加以培养。有些运动员在训练中坚持不下去,这是他们对竞走项目单一、枯燥、体能消耗大等特点在心理上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

(三)培养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达到既定的目的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奋勇拼搏以顽强的毅力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它与运动员良好的动机和训练态度有着直接关系。竞走训练中应特别注意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大运动量长时间走的消极感受。这些品质是运动员学好竞走的前提。克服这些困难,就是磨炼意志品质的过程。这对掌握竞走技术和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运动员良好的个性特征

研究证明,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与训练好竞走有密切的关系。具有良好个性的运动员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忍受力强,有良好的心理耐力,有良好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能严格要求自己。

三、竞走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竞走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除了遵循运动员的生长发育发展规律外,还应注意心理训练要与体能、技术、战术训练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做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由于心理过程的复杂性,心理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意志品质训练中应逐渐增大难度。心理训练内容的选择和方法采用上都应区别对待。这样心理训练才能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

四、竞走教学训练中的一般方法

(一)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通过实战模拟或者通过语言、录像进行表象模拟。经过模拟训练使运动员逐渐习惯比赛的特殊环境,在大脑中建立一个适当的动力定型。如超量模拟,根据比赛的要求和竞走项目的特点,在完成比赛任务的时间、动作、负荷等方面都要进行超过比赛实践和训练实践负荷量的模拟练习,增加目标的难度,提高运动员从事竞走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及信心。

(二) 生物反馈训练法

生物反馈训练法的特点是借助现代的仪器把生理信息传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例如,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出现了情绪紧张,会在生理方面反应出来,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机体部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心率加快,毛细血管扩张,血压升高等,电子仪器显示出各种视听信号,可告诉运动员在紧张情况下的一些生理机能反应,使运动员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和紧张情绪,从而使运动员得到更好的训练。

(三) 环境更新法

一成不变的训练环境与训练方法,是造成大脑皮质疲劳而导致机体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常改变训练环境,则能有效地延缓疲劳的产生提高训练的效果。如更换训练场地,到田间、公路、公园等空气新鲜、环境幽静、地形多变的场所训练运动员。在新奇多变环境里,运动员心情愉快,不知不觉中承受了较大的运动负荷,取得了理想的训练效果。

五、建议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竞走运动的心理因素,影响着竞走技术和战术的有效发挥。心理因素对体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果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信心不足等,会使机体的潜在力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在竞走比赛中心理紧张、急躁等,就会出现技术动作僵硬,关节不灵活,会直接影响竞走技术和比赛成绩。所以,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不仅要有体能、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还要具有心理方面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实力和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

摘要:成功的心理训练对于完成训练任务,比赛时发挥运动员的最大潜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竞走是一项长距离、负荷大的耐力性项目,心理训练要根据竞走项目特点,有效地进行。

上一篇:类固醇糖尿病下一篇:零部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