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蹦床运动员

2024-09-21

少儿蹦床运动员(精选5篇)

少儿蹦床运动员 篇1

1、引文

蹦床属于早期进行专项化训练的一项竞技项目,其训练的开始时间应是少年儿童时期。少儿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核心是基础训练,这就决定了应加强对少年儿童运动员在基本技术动作与身体素质房门的训练,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应以严格要求与训练为基础加强对不同技术环节的训练与强化,同时还应要求少年儿童运动员应准确并熟练的掌握全部基本技术。对于蹦床运动员来说,其在少年儿童时期对基础训练功课做的好坏,对运动员以后的成长以及运动员技术的提高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科学的选材

蹦床运动从其自身来看,运动员只有做到准确性、完成性以及复杂性都高得动作才可能才蹦床比赛中得到高得分数,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蹦床运动员应具有高素质,这就要求经过训练得到后天的改进,当然有的也是后天无法改进的。因而,蹦床运动的选材是进行合理训练所应有的先决条件。

2.1、进行入列前系统的体检

在蹦床运动员的选材,还要了解初选对象的个人伤病史,确定所选择的人受没受过伤。对其肌肉系统在检查的基础上,确定肌肉的发育特征。对其的关节系统进行检查,当其在立正站立时,确定该运动员的体形体态、四肢发育、胸部以及各关节是否发育正常。确定蹦床运动员的心脏血管系统是否存在问题,确保心率快慢与节率是正常的。除此以外,还应对呼吸系统、肝功能以及血常规进行检查。

2.2、进行发育程度与发育分析监制

在蹦床运动员的选材,还要对初选对象的发育程度和发育分析进行监制,具体的包括:定期拍摄骨龄片;进行入列测试同时建立初选对象的测试档案;运动员的出生时间、开始训练时间以及家庭情况等基本情况;对初选对象的形态、机能以及运动素质等进行测评。

2.3、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对队员的基本身体条件、健康情况、遗传因素、发育程度、身体训练程度、技术水平、胜利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品德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3、科学的训练

3.1、合理安排基础训练内容

少年儿童运动员的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专项运动素质与基本技术。蹦床的专项运动素质指的是对运动员所具有的柔韧、力量以及协调灵敏性等的要求很高。基本技术内容包括单周空翻动作,各类单周的转体技术;腹、背弹技术,运动员在对网性熟悉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在网上控制好身体等等。蹦床项目应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有身体姿态方面的练习,因而对少年儿童应有以蹦床专项需要为基础的相关舞蹈课程。

3.2、重视少儿蹦床运动员的心智教育

竞技体育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其进行的是力与智两者的抗衡,也就是说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蹦床运动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应在进行体能训练的同时,对少年儿童蹦床运动员进行思想政治、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正是从整个层面出发,教练员需要对少儿蹦床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对运动员在心理素质方面的锻炼,进而培养出能够不断提升自己运动技术水平的运动员,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4、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4.1、优化训练课结构的比例

训练实施的根本保障是课时训练计划,其是以周计划或者阶段性的训练计划作为基础并确定内容的,其是对运动员周计划训练或者阶段训练计划的具体内容的安排。少儿蹦床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应以基本技术与身体素质为核心进行合理的确定。在运动员的基础训练教学中,应从少儿身体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身体素质发展、蹦床运动的发展趋势以及优秀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指标为基础确定训练计划。

4.2、强化评价措施

通过强化少儿蹦床运动员在基础训练中得阶段性评价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对运动员进行基础训练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等方面的问题。

4.3、建立安全防范意识

调查显示,蹦床运动发生损伤部位多分布在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以及尺骨或桡骨等处,其中以腰椎、踝关节以及膝关节为主。导致运动员存在上述损伤主要因素包括运动员的准备活动不合理;运动员的运动量过大;在学习新动作和复习动作是保护不当等等。而导致损伤出现的最直接原则则是蹦床的动作技术不正确。这就决定了在进行蹦床训练时,应有正确的指导理念,在训练中不能存在盲目求成以及拔苗助长等方式的训练;其次,在训练时还应做到基本技术应正确,尽可能的降低由于错误技术而导致对运动员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应合理的确定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基本技术以及运动负荷之间的应用比例,科学的安排恢复性的调整运动;除此以外,应通过辅助性练习的应用加强对运动员的保护和帮助,在运动员的初学阶段就应确立正确的技术要领以及空中概念。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少儿蹦床运动员来说,应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训练。从运动员的选材开始,通过科学性、系统性以及规范性的训练手段与训练手法的应用,进而为省、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优异的蹦床方面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任钊等.论蹦床运动中的美[J].体育世界.2010,(3):26-27.

[2]谭成清.蹦床运动训练与伤病[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4(3),:335-337.

蹦床、体操运动员脊椎裂的探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9年12月, 对山西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参加蹦床、体操项目专业训练的120名运动员进行普查。其中, 男性58名, 女性62名;男队员年龄最小10岁, 最大18岁, 平均年龄 (13.7±1.5岁) , 训练运动员年限最少5a, 最长达11a, 平均训练年限在 (7.4±1.8) a;女队员年龄最小9岁, 最大年龄16岁, 平均年龄 (12.3±1.4) 岁, 训练年限最少3a, 最多9a, 平均训练年限 (6.2±1.5年) 。普查中发现大多数患脊椎裂的运动员有明显腰痛史, 少数有1个月--3个月腰痛史, 部位均在腰骶部, 其中20名运动员有1年以上的腰痛史, 且20名队员均患有腰椎椎板骨折 (峡部不连) 。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设计损伤问卷, 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 损伤部位、性质、时间、致伤因素, 同时还向运动员了解从事专项训练以来的运动损伤史、时间、性质、致伤因素, 然后对相关运动员进行认真的临床检查。

1.2.2 临床检查法

先行问诊, 在有腰痛史和压痛点的基础上, 进行体格检查, 排除其他部位患痛的影响。多数病例在运动量大、过累或多站多坐情况下出现腰部发僵酸痛, 且腰部过伸时痛, 前屈时较少出现。一般认为, 腰部无明显压痛点时过伸痛是诊断的重要依据。X线检查:X线摄腰的正侧位及双斜位, 多可确诊。斜位像时神经弓、关节突、椎板及棘突构成一似狗的影像, 上下关节突之间为狗劲, 分离或断裂即为椎板骨折 (峡部不连) , 正、侧位像时可见在椎板及脊突上出现大小范围不等的裂隙, 即为脊椎裂。

2 结果

120名运动员中, 患有脊椎裂者共有56名, 占46.67%。其中男性27名, 女性29名;骶椎裂者42名, 占35%, 第5腰椎棘突裂者14名, 占11.7%;腰椎椎板骨折23名, 占19.17%。骶椎裂患者多并发腰椎椎板骨折, 第5腰椎棘突裂者, 几乎均有骶椎裂。

3 讨论

3.1 蹦床、体操运动员的慢性损伤与脊椎裂的关系

邵宣报道, 脊椎裂发生率新生儿约为1%, 不同国家发病率为2.5%-4.5%, 日本、北美、澳大利亚发病率较低[1], 新生儿脊椎裂属于先天性变异, 某些学者通过不同的实验研究, 认为脊椎裂与妊娠期接受某科药物或营养缺乏有关, 也有人提出神经组织过度增生, 第4脑室顶开口延迟均可导致脊椎裂[2]。

在我们这次普查中, 蹦床、体操运动员发病率高达46.67%, 如此高的集中人群发病率, 且都是在青少年阶段, 可以说明蹦床、体操运动员参加专业训练形成的慢性损伤与脊椎裂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蹦床运动的技术动作主要由空翻类和空翻转体类动作组成。蹦床空翻的正确起跳技术和连续技术要求运动员直体落床, 身体保持适度的紧张, 尤其是腰部, 上体不能前倾。而运动员在完成起跳动作时, 普遍存在着网前屈腿, 屈髋过早, 起跳缓冲阶段上体过于前倾, 蹬伸阶段上体过于后倒, 形成向前屈膝顶髋的背弓, 从而形成骶骨表面慢性挫裂伤, 使骶骨表面血运循环障碍, 持续产生慢性炎症反应, 造成骶骨表面发育障碍[3]。

如今体操运动员多在4-5岁就开始业余体操的专项训练, 这个年龄段正是少儿骨骼发育的阶段, 骶骨与一般椎骨相似, 但各个椎体与弓的愈合时间不同, 上部骶椎为5岁左右, 下部为2岁左右, 所以在骶骨上部未愈合的发育过程中, 幼儿体操的专项训练, 后软翻, 小翻, 压腿后弯腰等动作, 因幼儿柔软性强, 在腰部过度背伸的情况下, 第5腰椎棘突直接压迫骶二骨背有面未愈合部位, 反复重复这类动作时, 造成骶骨表面长期集中慢性损伤, 使骶骨表面发育障碍, 形成左右椎板不联合以致骶椎裂和第5腰椎棘突裂。所以我们认为就体操运动而言, 脊椎裂是过早参加专业体操训练引起慢性运动损伤而引发的发育畸形。

3.2 腰椎畸形骶椎裂与椎骨骨折的关系

患骶椎裂运动员多并发腰椎椎板骨折, 这与腰骶部的解剖特点和骶椎裂造成的解剖弱点有关。从解剖特点看腰骶部位于活动度较大的腰椎与甚少活动的骨盆交接处, 同时又位于腰椎生理前凸和后凸交接处, 杠杆作用特点大, 容易受到损伤。而棘突裂或腰椎板裂的腰椎是解剖上的弱点, 其承受下关节突撞击或剪式应力负荷的能力差, 同样腰后伸动作, 畸形椎就容易发生骨折。同时腰骶裂者棘突过小或缺如, 第5腰椎峡部也容易发生应力骨折, 因为要后伸时, 棘突阻挡因素消失, 第5腰椎后伸范围加大, 其峡部遭受的撞击力及剪式应力也随之加大, 容易产生应力骨折[4]。所以说腰椎畸形骶椎裂易并发椎骨骨折。

隐性脊椎裂畸形较轻, 常不引起注意, 绝大多数为腰椎摄片偶然发现, 而无临床症状, 运动员的这类损伤虽然有少数人有腰痛史, 但需仔细检查, 明确症状真实来源, 从我们普查的结果发现, 脊椎裂所引起的腰痛, 多由并发伤腰椎椎板骨折所产生, 绝少数为脊椎裂本身所引起。

参考文献

[1]邵宣.实用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342.

[2]郭世绂.骨科解剖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56.

[3]李思民.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 .

少儿蹦床运动员 篇3

关键词:蹦床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情况,成因,建议

蹦床运动在我国是一项新开展的竞技体育项目, 在我国仅有十余年的历史, 虽然开展时间较短, 但发展迅速, 参赛人员越来越多,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如北京奥运会陆春龙、何雯娜分别获得男女金牌, 这表明蹦床已经成为我国夺金的热门项目。近年来关于蹦床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 然而在运动员人才资源的研究方面还较为贫乏, 而研究蹦床运动员人才资源的分布情况, 能为蹦床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理论支持。鉴于此, 本文从地域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为各省市蹦床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为选择优秀人才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6年全国注册蹦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 查阅大量国内相关文献及论著, 阅读与蹦床有关的学科知识, 充分了解国内蹦床地发展现状与趋势, 同时, 国家体操管理中心公布的注册蹦床运动员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提供了依据。

1.2.2 访谈法

针对研究的问题走访了多名教练员, 主要涉及的内容是有关我国蹦床运动发展状况, 蹦床运动员分布状况, 以及对影响我国蹦床运动员分布的一些因素进行探讨和交换意见。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分析法, 对资料信息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对2006年全国蹦床注册运动员数量、年龄、首次注册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人才资源的地域分布

2.1.1 运动员全国分布情况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 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政区。分析2006年我国注册蹦床运动员分布情况可知, 我国蹦床运动员实际分布在湖南、广东、江苏和上海等15个省市。在这些省市中湖南、广东、江苏和上海等地人才资源分布较多, 而像陕西、云南和重庆等地人才资源分布相对较少一些。根据我国最全面的区域划分原则, 将我国蹦床运动员分布区域划分为东北地区、北部边疆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及大西北地区。各地区蹦床运动员分布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地区蹦床运动员分布情况为东北地区为27人, 占总人数的5.5%;南部沿海地区为132人, 占总人数的27.0%;黄河中下游地区为72人, 占总人数的14.8%;长江中下游地区为218人, 占总人数的44.7%;西南地区为24人, 占总人数的4.9%;西北地区为15人占总人数的3.1%。因此, 可以把蹦床运动员地域分布划分为三大阵容: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地区为第一阵容,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第二阵容, 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为第三阵容。第一阵容, 从区域特点来看,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迅速, 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有力支持, 而第三阵容中的西部地区, 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 限制了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对体育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起到了阻碍作用。域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辽鲁、晋、津湘、皖、浙、苏、沪粤、闽、桂云渝陕114011368109省市性别人数比例 (%) 湖南男4216.7女52 21.9广东男4417.5女3715.6上海男20 7.9女16 6.8江苏男187.2女166.8安徽男176.8女13 5.5

2.1.2 各省市运动员人数分布情况山西男16

2006年全国蹦床运动员人数共488人, 其中男子运动员251人, 占总人数的51.4%;女子运动员237人, 占总人数的48.6%。其分布如表2所示。5.5%14.8%44.7%27.0%4.9%3.1%山东男156.0女125.0男114.4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各省市运动员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湖南、广东和上海运动员人数较多, 湖南运动员共有94人, 具有较强的后备力量, 而云南仅有运动员10人, 不到湖南的九分之一, 蹦床运动员在各省市分布中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这表明蹦床在我国开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性。有的地方开展较为活跃, 有的地方开展较为欠佳, 这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关系。尽管各省市运动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但运动员男女比例在总体分布上是基本持平的, 男子运动员占总人数的54.1%, 女子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8.6%, 说明总体分布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表明我国男子蹦床和女子蹦床运动开展较为平均。

2.2 蹦床运动员人才的年龄分布

2.2.1 蹦床运动员各年龄分布情况

2006年全国蹦床注册运动员共488人, 年龄从1978年到1998年共21个年龄段。经过对各个年龄段的分析得知, 各年龄段的人员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大多数运动员年龄分布在1990年左右, 两端的年龄分布较少。其分布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 男女运动员的年龄基本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倒U型, 男子运动员年龄分布大多数集中在了1986—1995年之间, 1986年之前和1995年之后的人数分布较少;女子运动员年龄分布大体与男子相似, 其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987—1995年之间。出现倒U型的主要原因与运动员的参训年限和出成绩的时间有关。竞技成绩与训练时间一般呈正相关的关系, 随着运动时间的加长, 竞技能力也不断提高, 当到达最高点时成绩不再提高或开始走下坡路, 即运动训练中所说的“高原现象”。

2.3 蹦床运动员首注情况

不同省市首注运动员人数的多少, 可以有较好地反映该地区蹦床运动项目的发展情况, 运动员的参与情况, 以及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2.3.1 我国蹦床运动员首注数量分析

据我国体操管理中心2006年公布的蹦床运动员注册资料显示, 目前, 我国有17个单位共488名运动员注册。2006年首次注册的只有69名运动员, 其中男运动员共计31名, 女运动员共计38名。总体来说, 男女运动员在注册人数上差异不大。200年与2005年相比, 注册单位少了5家, 但在总人数上增加了人。在注册单位上仅仅集中在湖南、辽宁、浙江这三个省份, 其他十二个省市没有运动员注册, 其首注情况如表4所示。

从表4注册单位平均注册人数看, 男子平均10.33人, 女子平均12.67人, 总平均23人。各注册单位在平均数以上的只有湖南一个单位, 为60人, 而浙江和辽宁共9人。从表4中可以看出, 2006年我国首次注册蹦床运动员主要集中在湖南, 其最大差值为57人。这表明湖南蹦床运动开展得较为活跃, 具有强大的后备力量, 蹦床运动员人才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省市的运动成绩。

从男运动员注册人数看, 湖南最多, 25人;辽宁最少, 仅有1人, 湖南是辽宁的25倍。从女运动员注册人数看, 湖南35人, 辽宁2人, 浙江1人, 湖南是浙江的35倍。

从我国男子蹦床运动员首注分布情况看, 首注情况出现极不平衡的现象, 其中湖南注册人数最多, 为25人。其次是浙江和辽宁。注册人数超过平均数的 (10.33) 只有湖南一家单位。我国2006年女子蹦床运动员首注情况也出现严重不平衡的现象, 湖南高达35人, 占总人数的92%, 而浙江仅1人, 级差达到了34人, 大于平均数的 (12.67) 也仅仅只有湖南一家单位。虽然湖南运动员的男女比例与辽宁浙江运动员的男女比例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湖南一家单位的男女比例总体上基本是持平的, 这为湖南男女项目的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员基础, 从运动员数量上考虑男女项目的协调发展是一支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2.3.2 首次注册运动员年龄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最小的注册年龄为11岁, 最大的注册年龄为20岁, 男女首注运动员年龄主要集中在12—16岁之间, 说明在这一年龄阶段运动员具有较好的竞技能力和身体素质, 可以年代份表该辽地宁方的广西蹦床山竞西技天水津平湖。南而福建岁浙以江后安注徽册广的州运人动数员很少20, 0157、18、179这4三个2年龄4没有注5册1人0数, 020岁10注册18的仅6有03人, 这年说龄明171岁1以1后2不1论3身体14素质15还是16竞技17能力18都有19所下2降0, 尤其20是06女运动3员, 0随着0年龄0增大, 60逐步0进入6青春0期, 身0体素69质会明显下降, 必然会影响运动成绩。分析男女运动员注册年龄发现, 女孩注册年龄比男孩注册年龄一年, 这与女孩的身体发育有关系, 在这一年龄段女孩身体发育比男孩身体发育要早。

2.3.3 首次注册人数对比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2005年和2006年的首注情况, 从总体看2006年首注人数高于2005年的首注人数, 但是2006年的首注人数大部分集中在湖南、辽宁、浙江三个省市, 共69人。2005年主要集中在广州、安徽、福建等九个省市。而且2006年比2005年首注人数增加了8%, 但城市由2005年的八个省市集中成了三个省市, 人才分布也比较集中, 说明湖南、浙江、辽宁三个城市蹦床开展情况较好, 不断增加新的后备人才, 为蹦床运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保证了该项目健康持续发展。

3. 成因分析

3.1 因素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竞技体育的财政投入在提高竞技体育方面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充足的资金投入为蹦床运动地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一是保证必要的人力, 包括蹦床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引进等;二是保证必要的物力, 包括蹦床场馆的建设、器材设施的购买和维护等;三是保证必要的财力, 提供蹦床运动员和教练员训练和比赛费用、管理人员的管理费用与其他的基础性费用。从上述分析的人才资源区域分布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 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等地的人才资源分布较多, 这些省市, 其国内生产总值都在全国前十五名之内, 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场地器材设备, 而大西北、西南及东北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薄弱, 其发展速度也比较慢, 因而这些地区的人才资源分布较少。因此, 对于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 首先要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3.2 政治因素分析

为贯彻我国奥运争光计划, 确保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和运动项目发展的指导思想, 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组织、宣传、普及当地的重点和传统项目。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奥运会重点项目布局, 促进了重点项目的巩固, 加强了竞技体育趋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不少地区成立了专门机构, 划定重点区域, 改革竞赛制度, 扩建场地设施, 增加经费投入。有些省市, 如湖南、湖北等都把竞技体操列为竞技体育重点发展项目。为实现湖南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湖南省体委在资源配置和人员编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加强了该省重点项目的投入和人员的配置。资金投入:奥运会项目、非奥运会项目的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为7∶3, 后来在调整为8.5∶1.5;相关人员 (教练员、运动员) 编制的比例由原来的8∶2调整为9∶1, 后来在调整为9.3∶0.7[1], 逐步形成了资源配置项重点项目倾斜, 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集约式竞技体育发展格局。另外, 体育决策部门利用冠军的明星榜样作用, 积极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气氛, 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本地区蹦床运动的发展。

3.3 信息与文化因素分析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人类社会迈入信息时代。信息成为在社会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之一, 信息的来源和传播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由于蹦床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 因此, 丰富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与文化对运动员的区域分布起着重要影响。经调查分析, 像广东、湖南和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信息与文化产业也较发达, 相应的体育发展也较广泛和普及;而像云南、陕西等地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信息文化产业发展也相应较慢, 体育的发展相应的也受到影响。信息业文化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省市或地区的经济状况, 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情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

3.4 地理与遗传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2], 人体结构特征服从于伯尔格曼和阿尔林气候法则, 即在恒温动物范围内, 人类身体尺寸通常随环境气温的降低而增加。不同地区人体体格特征的变化表明, 人的身体结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由于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身体形态、素质与心理等方面都会带有区域性特征, 这也造就了北方人性格豪放、身体健壮, 而南方人性格则谨慎小心、身材灵巧的特点, 例如, 湖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带, 省内多山,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理环境在久了湖南人的生物特征——“小、巧、灵”。湖南人的身材比较矮小, 但身体素质较好, 尤其是在力量、灵巧性方面。不同的地域、遗传学特点与历史传统, 为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多种运动项目提供了良好条件。运动能力遗传有两个层次, 包括个体家族性遗传和群体地域性遗传。人体的运动能力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在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有许多指标是后天不易改变的, 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度。

3.5 体操训练理论对蹦床项目发展的影响

3.5.1 运动员因素分析

作为蹦床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 蹦床运动员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某一区域后备力量的充裕程度。从2005年和2006年的蹦床运动员注册情况中可以看出 (表5) , 我国蹦床运动员的数量在各单位的分布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像湖南注册的就多一些, 说明该地方蹦床运动有良好的基础, 开展得也较为广泛。而有些地方的运动员是从其他专项转项而来, 对蹦床运动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牢固。在选拔运动员时应从多方面进行选拔, 以挑选出优秀运动员。

3.5.2 教练员因素分析

教练员的执教水平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蹦床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 我国第一代蹦床教练员大多是从竞技体操中转项过来的, 对蹦床运动的训练和研究还不够深入, 但体操和蹦床在训练方法和管理中又有着一些相同的地方, 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体操的训练方法和管理经验。如今教练员还存在着一些地域性差异, 这也是造成人才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之一。充足的基层教练是一个地区蹦床运动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但是教练员的质量更是我们所关注的, 拥有优秀的蹦床教练员就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蹦床运动员。所以在教练员的执教过程中, 应及时对其训练水平进行考核, 定期对教练员进行业务考试, 优胜劣汰, 能者上庸者下, 便教练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5.3 体操训练方法对蹦床训练发展的影响

蹦床和体操、技巧、跳水同属技能类难美性项群, 相似项目有相同之处, 这为蹦床运动水平得以快速提高提供了先天条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 我们还应借鉴我国体操、技巧、跳水等项目的成功经验, 尤其是竞技体操与蹦床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竞技体操为蹦床运动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 由于它们同属于一个项群, 因此, 在训练理论与管理经验等方面可以借鉴竞技体操成功的经验。

4. 结论与建议

4.1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 各地区在蹦床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地区为蹦床运动发展的强势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蹦床发展的次强势区, 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为蹦床发展的弱势区, 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的数量上。

4.2 我国蹦床运动在年龄存在着差异性, 14—23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数最多, 这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性别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建议在选拔运动员时, 注重男女运动员的协调发展。

4.3 我国蹦床运动人才资源产生区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条件、地理与遗传和政策导向等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共同影响蹦床运动的发展。

4.4 建议在选材时扩大选材面积,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经济投入, 高度重视运动员平衡持续发展, 以保持蹦床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锡海.追溯“湖南体育现象”[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19-22.

[2]李岩, 胡玉利, 王焕珍.中国竞技体操区域性差异及其致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6) .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编.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4]胡星刚.蹦床项目制胜因素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9) .

[5]周曰智, 王芹.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选材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

[6]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7]王文生, 李军.蹦床运动的起源、发展与2008年奥运会我国蹦床项目夺金的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

[8]黄艳红, 陈英军.我国竞技健美操少年运动员区域分布特征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7) .

中国蹦床运动发展现状综述 篇4

一发展现状分析

1. 世界的蹦床发展情况

自1964年国际蹦床联合会成立以来, 现已举办了24届世界蹦床锦标赛。蹦床具有高、美、准、难的特点, 技术发展追求着“难、美、稳”的和谐统一。主要表现为成套动作的难度值在不断增加, 空翻向多周方向发展, 动作的技术规格与质量不断提高, 运动员以个性化创意为主基调, 在赛台上充分展示个人的演技。从历届世界锦标赛得知, 参加比赛的国家愈来愈多, 动作难度愈来愈大, 具有争夺奖牌实力的国家愈来愈多。从技术水平和实力格局看,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法国、德国等国家的蹦床技术属世界一流水平。在亚洲, 日本开展蹦床运动较早且水平较高, 曾获得世界锦标赛第三名的好成绩。2000年悉尼奥运会将蹦床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从而使蹦床运动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目前, 世界蹦床的实力格局, 表现出男子项目以俄罗斯的综合技术实力最强, 处于领头羊的优势地位, 紧随其后的是白俄罗斯和加拿大, 对俄罗斯有较大的威胁。澳大利亚、法国、丹麦等国的运动员近几年进步也很快, 是一支争取奖牌的新生力量。女子蹦床目前也以俄罗斯为领头羊, 加拿大、乌克兰、白俄罗斯、德国、英国等, 实力相当, 水平接近, 构成第二集团。

2. 蹦床运动规则的变化情况

2005~2008年的奥运新周期, 蹦床新规则在200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变化是在第一套动作中增加了部分动作难度分的计算, 即在第一套动作中明确规定有两个动作计算难度, 计分方法为三个有效技术分之和再加上两个计算难度的动作难度分。并且, 这两个计算难度的动作不允许在第二套动作中出现, 如果出现, 将不计难度。这一变化对蹦床项目技术训练的直接影响是运动员必须掌握更多的难度动作, 否则比赛时在难度上就会先逊人一筹, 并最终有可能因此而败于对手。二是由于第一套动作规则的变化使第一套动作的“规定”性质完全弱化, 表现出了第二套动作“自选”的特征。随着规则的进一步修改, 第一套动作的评分办法完成向第二套“自选”动作的过渡只是个时间问题。根据此前我们对世界蹦床项目的认识、新规则的要求, 以及多次国际比赛表现出的一些技术特点来看, 我国运动员参加各类比赛将面临如下不利形势: (1) 第一套和第二套动作需要重新编排; (2) 我国运动员普遍掌握的动作数量和动作类型有限, 预赛两套动作的难度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给比赛带来了很大的不利; (3) 在当前形势下, 国内运动员必须学习一些新动作或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 高水平的比赛中难度是取胜的基础, 动作的质量是取胜的关键。动作的质量如果上不去, 难度再大也没有意义, 难度、质量、稳定性三者缺一不可。 (4) 我国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还不够全面, 表现为运动员所掌握的动作数量及动作类型均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一定差距。从蹦床规则的修改方向来看, 掌握多类型的不同动作是优秀蹦床运动员在未来的世界高水平比赛中必须具备的本领。

二蹦床运动动作发展趋势

自1997年蹦床运动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 蹦床运动发展很快, 开展的国家增多, 运动水平快速提升。现将蹦床运动的发展趋势归纳为四个方面: (1) 各国蹦床竞争实力重新排序, 旧格局受到挑战; (2) 整套动作的难度值在逐年上升; (3) 规定动作的技术趋于完美, 动作的个性化更为突出; (4) 难度值决定成绩的作用更加明显。

2001年之后, 各国的竞争更加激烈, 格局难以确定;老牌的蹦床强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颗粒无收”, 德国男、女水平上升很快, 中国女子异军突起, 另外, 加拿大、英国的女子也大有超越俄罗斯的趋势。蹦床运动员培养周期缩短的过程应不会持续太久, 蹦床运动员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以在蹦床运动进入奥运会后运动员的培养周期有一个缩短的过程是因为蹦床进入奥运会前, 人们对蹦床运动的重视程度不强, 竞争不是特别激烈, 而一旦面临激烈的竞争, 自然会使教练员们加速对运动员的培养, 导致培养周期缩短, 最终, 运动员的培养会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进行。整套动作的难度值目前仍在继续上升, 难度已经从2000年的最高16.2增加到2004年的16.8, 国内运动员已经达到了16.7的难度。此前的规定动作目前在称呼上已经改为第一套动作。在规定动作的比赛中, 难度分能够达到27.5左右, 已经是这类动作的极限, 再提高已经很难。而且, 一般运动员的分数也达到了27分以上, 因此, 可以说规定动作从编排到完成情况, 已经趋于成熟, 没有太多的发展。因而一些运动员为了提高规定动作的层次, 开始在细节上创新, 形成动作个性化特点。

由于规定动作发展的空间有限, 出于创新和提高项目吸引力, 提高整套动作中的变化和提升难度成了近些年蹦床项目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实施新规则后, 中外运动员第一套动作的构成发生了三个主要变化: (1) 两周空翻明显增加, 一周空翻相对减少; (2) 第一套动作出现了三周空翻和多周纵轴转体的高难度动作, 其中转体动作以两周转体540°~720°居多; (3) 空翻动作采用团身和屈体姿势增多, 已成为第一套动作的主体姿势, 而直体姿势明显减少。

三小结

世界竞技蹦床的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 难度不断发展, 竞争日趋激烈, 基本格局发生了改变, 除了欧洲少数国家称雄世界蹦坛外, 中国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新的金牌增长点。我国女子优秀蹦床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已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但在难度水平、动作质量、稳定性、动作的高度等还需要继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兴.新规则对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9~12

[2]刘兴.竞技蹦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3]国家体育总局.国际体操联合会蹦床比赛评分规则 (2001-2004年)

蹦床运动初学者的帮助与保护 篇5

蹦床运动是新兴的项目, 在国外得到快速发展, 受到重视, 但蹦床运动又是一项比较危险的项目。由于蹦床的床有效面积窄而且有一定的高度, 通常训练的蹦床网的构造宽度与高度大约在, 框架长5米, 宽3米, 高115-120CM, 其中网长4.24米。宽2.14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动作稍有不正确就会导致着网床不准, 轻则破坏动作的连接, 重则人飞出蹦床网发生受伤事故。所以帮助与保护是在训练场上蹦床教练员培养运动员时必须始终重视的安全行为。帮助与保护虽然各有不同的意思, 但是两者也是有内在的联系。正确运用帮助与保护, 有利于提高人身安全与训练效益。当教练员通过多种方式方法, 经过层层筛选, 一名新的队员入队了, 对于一名初学训练者学习新动作来说, 有畏惧心理, 教练怎样培养他由不会到会, 由会到熟, 又由熟到精, 这每一个过程, 帮助与保护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这个课题谈对初学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同时提高技术水平作一些见解, 进行分析探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州市区业余体校运动员10人, 其中男运动员5名, 女运动员5名。选择国家及广东省、广州市蹦床与技巧队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12人作为访谈对象。

2.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任务, 通过书刊、网络查阅有关资料信息。

(2) 专家访谈法。蹦床国家级教练员和高水平运动员多名进行访谈。

(3) 经验总结法。对自己多年的专项训练体会及教学经验, 进行整理总结。

3、帮助

帮助也叫抄把, 是运动员在学动作时, 教练员所给予的有利正确动作技术的形成, 合乎技术要求的外力。特别是基层业余体校, 他们的训练场地器材简陋, 保护设施落后, 学习每一个技术动作几乎都是离不开教练员的帮助, 每一个动作都是从基本的起跳到一周类的前、后、侧空翻, 都必须教练抄把完成, 有的动作可以说, 要抄十几遍或几百遍不止, 运动员才能脱保独立完成这个动作, 如果没有教练员的帮助完成某个单动作或者某各单空翻动作, 靠自己练, 容易出现动作走形与受伤, 掌握不了正确的技术要领, 给以后学习高难度动作带来不利的因素, 或者受伤, 带来行动不方便等等问题。这些都会阻碍运动员将来动作技术的良好发展。所以有经验的老教练员常常说:“头应从手里出, 是教练员抄出来的。”既 (什么都不会的小丫头到成才这一过程, 都是教练员亲自用心栽培得来) 。

帮助的方法如下:

(1) 帮助的方法有多种, 帮助对教练员的要求也很高, 在蹦床的网上, 运动员完成腾空动作时, 进行帮助的时机手法主要有三个:是运动员在起跳时的帮助。是运动员在空中翻转时的帮助。是运动员在完成一个动作落在蹦床网上时要站稳的帮助。

(2) 教练员进行帮助的要求:站位、移动要准确合理, 既不能影响运动员自身完成动作, 又要起到帮助的作用;教练员双手接触运动员的时机要恰到好处;帮助运动员完成翻转动作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宜, 用力大了易翻过头, 用力小了翻转不到位, 所以运动员在起跳的瞬间或起跳前, 教练就要单手或双手及时到位;在运动员向上起跳的同时, 给他一个向上的外力, 帮助他达到完成动作所需要的翻转角度与高度。这种手法对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运动员, 动作下落时教练要出手帮助运动员站稳或者在旁边给予信号, 如叫:“放开”, 提高运动员的站稳感觉。

4、保护

就是为保护运动员的人身安全, 而实施保护手法在训练时, 教练员应使运动员在得到安全保证的正常心理状态下, 正确完成各种单个难度动作或者一套完整成套动作。

4.1、保护的方法

(1) 徒手保护法:当运动员在做某个动作出现起跳时的高度不够, 翻转角度偏差, 翻转速度不够, 动作失败失去平衡等现象时, 在落地之前教练员用自己的身体或某个部位去保护运动员的绝对安全的一种方法。

(2) 器械保护法:主要是利用保护带来保护运动员完成某一难度动作, 此外还要海棉包、海棉垫子和海棉坑等。

(3) 自我保护法:是运动员自身具备的及平时训练积累的一种反应能力的体现, 运动员在训练时, 对自己所做动作技术的好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瞬间提前作出反应。自我保护是无意的或本能的, 也是有些通过基础训练慢慢的累积, 和教练常常指导, 在训练时首先要将自我保护的方法传授给他们, 培养运动员自我保护的意识, 提高运动员的自我保护能力, 减少受伤事故的发生。

4.2、保护的要求

保护运动员的绝对安全是每个教练员应尽的职责。所以教练员在做到保护好运动员不受损伤或降低最小损伤程度时, 应做到:对运动员完成动作时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应提前判断, 并作出快速反应, 要抢在问题出现之前;对运动员的保护, 教练员要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好运动员的安全;要有正确的保护手法。

5、帮助与保护的时机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帮助与保护, 不仅能反映出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情况, 也能体现出训练计划进展的情况。这里有一个时机的问题, 从帮助经保护到脱保 (即自己完成动作) 需要一个过程, 每个运动员的动作掌握的快慢, 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帮助与保护的时机掌握得是否准确。运动员做的动作已掌握成熟了, 教练员再过多地给予帮助是属多余, 容易产生运动员对教练帮助的依赖;如过早的脱保, 运动员对动作的技术掌握不够, 动作就会容易出现变形, 还会发生受伤事故, 过早的脱保还很容易给运动员增加心理压力, 产生不良的后果, 影响运动员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如运动员动作刚脱保的情况下, 心态容易出现大起大落还不稳定, 还需要教练员站在一旁随时给他一个精神上的保护, 这也是必要的有效措施。恰当的帮助与保护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正常心态的发展。教练员使用强硬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应全面综合考虑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调整运动员惧怕心理状态的发生。

6、结论

(1) 初学者运动员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同时加强力量训练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还有多在地面上多做基础技术的辅助练习有助于提高动作的技术规格得到自身的安全保护。

(2) 运动员学习一个新动作时, 可观看录象或自制一些教具, 如立体小人等。给运动员一个整体的动作概念, 保证运动员在做动作时头脑中有一种抽象的规范动作意识。

(3) 帮助与保护在运动训练中必不可少的, 只有正确的掌握和运用, 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才能更好的把帮助与保护运用到实际的运动训练中去, 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减少受伤事故的发生, 保证运动员的人身安全, 促进运动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戈炳珠等, 蹦床高级教导岗位培训班专项课程教材[Z].北京: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 2002.

[2]戈炳珠, 现代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M]沈阳: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2.

[3]刘兴, 竞技蹦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9.

【少儿蹦床运动员】推荐阅读:

蹦床运动06-19

少儿运动员08-22

少儿培训06-16

少儿出版07-26

少儿美术08-01

少儿训练08-11

少儿舞蹈08-26

少儿书法08-27

少儿节目08-22

少儿声乐教学05-23

上一篇:员工心理授权下一篇:修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