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2024-06-14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精选12篇)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篇1

一、引言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均排名世界第3, 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行列, 但与此同时, 我国的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近97亿美元的逆差,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总出口9%的现有水平, 还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性决定了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要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关键要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 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 影响力强, 辐射面广,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 (2) 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占据明显的竞争优势” (魏浩, 2003) 。对于第一点, 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来看, 贸易大国也难逃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 虽然我国在一定程度上的服务贸易逆差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但是服务贸易在较长时间内 (1997~2004) 连续在运输、保险、金融等服务行业出现较大数值逆差绝不能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力强, 辐射面广;对于第二点, 从传统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发,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某种程度上, 规模大, 影响力强, 尤其是在L-L型 (劳动密集、低技术) 产品, 但是“只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发展对外贸易的国家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只是潜在的优势, 竞争优势才是现实的优势, 竞争优势体现为动态的比较优势” (魏浩, 2003) 。相对于货物贸易, 我国的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 由于服务产品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 我国不仅不具备比较优势, 更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 我们还不是贸易强国, 而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服务贸易是突破口之一。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1.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势态良好

从1997~2006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无论是进口、出口额还是进出口总额都呈逐年增长趋势 (见图1) 。199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38亿美元, 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2%, 居世界第1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313亿美元, 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8.9%, 居世界第12位。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排名已上升到第9位。2004年, 我国服务贸易进口为721.33亿美元, 增长速度为30.42%, 出口为624.34亿美元, 增长速度为33.60%, 进出口总额为1345.67亿美元, 增速为31.88%。

2.服务贸易逆差逐年增大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指数) 是指某国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额差额与总额之比。

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但是自1995年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连年出现逆差, 并且逆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见表1) 。从1995年起TC指数一直小于零, 2000年到2003年连续4年为-0.8, 到2004年达到-0.7, 2005年和2006年有所减少, 分别为-0.06和-0.04。这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其竞争力仍然较低。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比较劣势, 适当减少并扭转服务贸易逆差, 改善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 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早日成为贸易强国, 已经被提上日程, 并且得到了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2004年统计手册

三、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相关关系分析

1989年, Waterloo大学国际贸易专家詹姆斯·梅尔文 (JamesR.Melvin) 教授通过一个模型提出, 当开展要素服务贸易时, 出口服务的国家必然会在货物贸易上出现逆差。尽管这种相关的逆差不明显, 但可以构成服务部门比较优势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美国在其货物贸易上的逆差可能是美国在服务贸易上顺差的反映。在此意义上, 惟有减少服务贸易出口才能修正货物贸易的不平衡。从自然禀赋角度分析, 一个国家, 特别是经济大国, 在一定时期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货物贸易顺差的同时, 服务贸易的逆差是受其内部既定数量资源限制的, 反之亦然, 因此一个国家很难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在我国, 这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存在呢?笔者收集了从1997~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有关数据, 并且对服务贸易逆差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 发现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见图2) 。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BOP)

从1997~2004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差额 (DTS) 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 (TWE) 的波动来看, DTS和TWE的增长趋势呈现出了高度的吻合 (见图2) , 从图2我们看出DTS和TWE呈现出线形增长趋势, 笔者建立模型并利用Eviews3.0对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如下:

建立模型并估计:

DTS=A1+B1TWE+U1 ①

(其中:被解释变量DTS为服务贸易逆差, 解释变量TTW为货物贸易总额, A1为截距项, B1为斜率, U1为随机误差项) 。利用该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估计的结果为:

DTS=3567853+0.007357TWE

(4.0145) (4.0683)

R2=0.66379;F=16.51497;

其中方程①下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在此回归方程中, 自由度为8, 临界值F0.05 (1, 8) =5.32, 而F检验值为16.51497, F>F0.05, 说明方程①的线形关系在95%水平下显著成立;临界值tα/2 (α=0.05) =2.4469, 而t的检验值为4.0683, t>tα/2, 说明变量TWE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R2=0.66397说明DTS与TWE之间的拟合优度相对较高。这一回归方程表明,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 假设在影响对外贸易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出口总额每增加1000美元, 则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逆差约增加7.35美元。

四、服务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分析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两种主要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 这两种策略之间的联系也显得日益重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表2数据对FDI和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之间的趋势进行模拟 (见图3) , 进而建立模型并对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如下:

建立模型并估计:

TTS=A2+B2FDI+U2 ②

(其中:被解释变量TTS为服务贸易总额, 解释变量, FDI为对外直接投资, A2为截距项, B2为斜率, U2为随机误差项) 。利用Eviews3.0对表2数据进行估计的结果为:

TTS=-1803.855+5.4760FDI

(-3.9687) (6.1821)

R2=0.826907 F=38.21794

其中方程②下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在此回归方程中, 自由度为8, 临界值F0.05 (1, 8) =5.32, 而F检验值为38.21794, F>F0.05, 说明方程②的线形关系在95%水平下显著成立;临界值tα/2 (α=0.05) =2.4469, 而t的检验值为6.1821, t>tα/2, 说明变量FDI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R2=0.826907, 说明TTS与FDI之间的拟合优度也较高。该方程表明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下FDI每增加1000美元, 服务贸易总额增长5476美元。

五、对比分析及政策建议

1.我国服务贸易收支逆差5年来首次减少

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逆差达39亿美元, 同比减少33%, 是5年来的首次减少。中国货物出口迅猛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运输和保险收入的快速上升, 运输逆差也由上年同期的同比增长转为同比减少, 保险项目的逆差增速也有所缓解。此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加深, 中国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猛, 旅游顺差的扩大已成为目前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减少的最主要因素。中国服务行业的对外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但由于金融、保险、专有技术和技术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的对外竞争力提高幅度有限, 因此近期内中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的状况仍将持续。

2.正确看待逆差, 采取科学措施

货物贸易主要是资源、能源、材料之间的贸易, 服务贸易主要是资源、技术、劳动力之间的贸易, 两者之间的交叉决定了一国在现有既定资源前提下, 很难同时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出现顺差, 从这一点上来看, 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因其在货物贸易领域的顺差而出现的逆差就可以理解, 但我国自1997年到2004年, 连续在运输、保险、金融等服务行业出现较大数值逆差却是极不合理的, 必须减少并消除这种不合理的逆差, 方法不能是让货物贸易裹足不前, 而应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调整贸易结构, 加快实现从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的初级贸易模式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的高级贸易模式转变。第一, 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 增加政策透明度。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 对有关国家及国内服务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措施都要予以公开, 以便国外的服务提供者更加了解中国服务市场的情况, 寻求合作机会。第二, 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应重点发展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

3.外商直接投资是拓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最理想形式

通过外商投资我国服务业, 可以满足我国国内对服务的需求, 加快我国经济转轨和发展的进程;随之而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 通过外资进入形成的强大竞争压力会迫使国有服务企业提高效率, 达到国内制度难以起效的对国有企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打破原有比较优势的局限, 改善自身的服务贸易状况。这是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转型经济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市场自由化过程。应该注意的是, 过去的招商引资, 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招商选资, 破坏资源、破坏环境的外资等于是人家淘汰工业的大转移, 坚决不要。同时为那些可以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外资创造更多的外部环境条件和政策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锦明.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高峰, 高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4) .

[4]史小龙, 张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J].亚太经济, 2004 (3) .

[5]郑吉昌, 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讨论.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5 (2) .

[6]温耀庆.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篇2

高二历史教案 美国国父华盛顿教案

教学目标

课标: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只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教学重点: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担任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

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一、维农山庄的主人:

出生:1732年,出生于弗吉尼亚洲的一个大种植园家庭;

童年: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培养起优秀品质;

少年:掌握多项技术,学会本领;

青年:继承维农山庄,经营较大种植园;参加七年战争,积累作战经验与领导艺术

二、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1、背景:(1)原因:英国加重了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影响了,引起北美人民的不满。

(2)导火线:1773年,2、进程:(1)开始:1775年4月,的枪声,北美人民,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在 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

(3)整顿大陆军: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

(4)首次胜利:1776年初,攻占,这是北美人民取得的首次大捷

(5)建国: ,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悦考网 悦考网

宣告

(6)保卫纽约失利,但的胜利,大大鼓舞士气;

(7)转折:1777年10月,取得

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8)战争结束:1781年取得的胜利,英国向美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结束;

(9)胜利: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其为

三、主持制宪

1、背景:(1)1781年3月生效的,确定美国为一个

政府

(2)1786年,起义,震动整个统治集团,是他们认识到

2、制订:1787年,在费城召开

,通过,取代

它规定。

四、担任美国总统

1、就职:1789、4、30,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就职仪式在纽约举行

2、第一任期:

(1)时间:1789--1793

(2)形势:

羽翼尚未丰满,国库债务累累,海陆军名不副实

使各集团意见在政府中都有所反映;

(3)措施

② 建立

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

③ 改善同

的关系,与

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④ 创立

;

3、第二任期:

(1)时间:1793--1797

悦考网 ,邦联。

;

悦考网

巩固

内的成果;

(2)政绩:

宣布

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

展开

--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

1796年,公开发表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教诲;

(3)引退:

1797年,辞官回家,不当终身总统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

主立宪制的异同。

1.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2.知道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美国联邦政府的构成情况。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考试说明】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二、教学过程

(一)背景: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独立后的美国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政治、经济、军事),导致美国社会的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2.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颁布时间、地点、机构

2.主要内容: 悦考网 悦考网

(1)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①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举例);

②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家权力三权分立。(参见P41示意图)

①立法--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②行政--总统(产生;地位;权力--法律、行政、外交);

③司法--最高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三者关系:独立平等,相互制约(目的?);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评价:

(1)进步性:

①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②它加强了国家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2)局限性:1787年宪法有许多不足,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等等。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4.联邦政府的成立:

(1)依据:1787年宪法

(2)成立:1789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不久,第一届国会也经选举产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本课问题检测

1、回答下列有关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问题

悦考网 悦考网

(1)1787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内容(两方面)?作用?局限?

(2)美国1787年宪法和英国《权利法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有哪些?

提示:相同点:都初步确立了法治的原则;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不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更为全面、充实、完善;如确立美国联邦体制,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各州的权力;明确地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分配;而《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制约王权。

★雅典的民主政治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各自实质与联系?

(3)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请对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作一简要评价。

提示: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相同,但政体有差异。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即有。但在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较大权力,但要受到政府中立法和司法分支的制约。

四、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的是

A.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

B.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C.各州之间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

D.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

2.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的机构是

A.总统

B.参议院

C.众议院

D.联邦最高法院

3.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着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悦考网 悦考网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4.下列关于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B.国会复议总统否决的法律时可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

C.总统有权解散议会

D.国会可以弹劾总统

5.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据此,美国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体现了以下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

②分权制衡原则

③消灭奴隶制度

④人权之上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美国新型贸易壁垒 篇3

一、案情简介 2006年3月,Crocs公司向ITC起诉,主张Double Diamond 、Distribution Ltd等11家公司违反美国关税法第337条规定,被告制造并进口到美国的运动休闲凉鞋,侵害美国6,993,858号(下称858号)发明专利和美国D517,789(下称789号)设计专利(见图1),构成不公平竞争行为。2008年4月,行政法官认为,858号专利不具有非显而易见性,宣告该专利无效,被控侵权产品未侵害,789号设计专利,且认为Crocs公司没有达到“国内产业要件”的实施高度。原告Crocs公司不服,向ITC申请复核,但ITC维持原决定。2008年9月原告Crocs公司向CAFC提起上诉。 ITC与CAFC的主要争议点在于:858号专利是否具有非显而易见性、被告产品是否侵害789号设计专利以及由此衍生的是否符合“国内产业要件”。 CAFC认为,858号专利制造出新形态、不上脚跟的鞋型,应具备非显而易见性,ITC不能仅以“各技术特征已分别存在于现有技术中”为由否定其非显而易见性,原告Crocs公司使用的858号专利制造的Beach、Cayman和Kids Cayman款在商业上获得重大的成功,可以推断该专利在现有技术上的研发具备非显而易见性。CAFC在判决中批评ITC在判断是否侵害789设计专利时,认为ITC过度的强调了二者的细微差异对整体视觉效果的影响,背离一般观察者的常识。CAFC认为原告Crocs公司自身产品虽然与789号设计专利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仍为相似的外观设计,因此原告Crocs公司应当已经符合“国内产业要件”,要求ITC重新审理。 图1:789号设计专利(左),Crocs Beach(右) 2012年2月12日,ITC做出最终裁决,认为被告违反“337条款”,判令被告赔偿,同时还发出停止令和普遍排除令。 二、“国内产业要件”的适用标准 Crocs案是一个典型的由于在337调查中涉及专利而被处以重罚的案例。从337调查开始实行至今,已发起851起,多数案件涉及专利,少数涉及注册商标与版权,极少数涉及未登记的知识产权如商业外观或商业秘密(见表1)。 表1:377调查涉及内容表 337条款(1994年法,下同)规定:以不公平竞争方式和不公平行为将货物进口到美国,由其所有人、进口人、收货人及其代理人在美国销售,对某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损害威胁,或阻碍该产业的建立,或限制和垄断商业贸易,这种不公平竞争方式和不公平行为即属非法。即一旦违反337条款的基本要件:(a)诉讼案件存在不公平竞争方法或行为;(b)诉讼案件包含产品的进口或进口产品的销售;(c)不公平行为损害了美国国内已经存在或正在形成的产业。ITC或申诉方都可以提交启动“337调查”的申请。 Crocs案中,ITC在一审和复核时认为原告没有达到“国内产业要件”的实施高度,而CAFC在二审时却又以认为原告Crocs公司达到了“国内产业要件”高度为由驳回重审,最终ITC认定被告违反337条款,判令被告赔偿,同时还发出停止令和普遍排除令。可见在337条款中,对于“国内产业要件”判定的重要性。 337条款对美国“国内产业”定义如下:(a)对工厂和设备有重要(significant)投资;(b)重大雇佣劳工及投入资金;或(c)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有相当程度的投资,包括设计、研究开发、授权使用或许可(licensing)。其中,(a)(b)两项是对重大投资标准(significant)的规定,(c)项是对实质性投资标准(licensing)的规定,只需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即可达到“国内产业要件”的实施高度。相对于(a)(b)项而言,(c)项的标准显然更容易达到。 1、重大投资标准(significant)。大多数情况,在美国制造产品的美国公司可以满足技术和经济要求。但337调查并非只有美国企业可以发起。近年来,外国公司向ITC起诉外国公司,甚至外国公司起诉美国公司的情况越来越多。一个重要的判断方式是将申诉方的与被诉知识产权使用相关的外国活动与国内活动的性质和意义进行比较,如与国内活动相比,外国活动数量上要大的多,那么国内活动就不能认为是重大的投资,除非国内活动对整体运营非常关键。 以特定陶瓷电容器及其内产品一案为例,原告必须首先证明在美国进行了重大投资。ITC最终认定:原告为跨国集团,其于美国境内进行的投资涉及上百专利的组合,投资与涉案专利关联微弱(判定因素见表2),且在美国境内无其他研究或发展活动,更无如技术指导的附加授权活动,因此该授权投资未达重大程度,未达到“国内产业要件”高度。 表2:判定涉案专利与组合专利的关联程度的因素表 实际上,这一标准是一双刃剑。对于美国本土企业而言,固然增加了受到保护的机会,但是对于外国公司,也增加了应对竞争者包括美国本土公司的对策。如果应用得当,外国公司一旦达到了“国内产业要件”高度,可以反客为主,转而利用337条款打击其他外国厂商甚至美国国内厂商。 2、实质性投资标准(licensing)。这一规定是针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有相当程度的投资,但开发利用者在美国境内并无相关的制造或服务行为。其目的在于鼓励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如大学)积极将其知识产权授予生产商。相对重大投资标准,达到这一标准要容易得多。在考量实质性标准时,ITC 不会像重大投资标准那样与外国活动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相反,它会考虑与知识产权利用相关活动中国内投资的绝对数量。实践中,一个申诉者可以以更少的国内投资活动满足实质性投资标准。 以Crocs案为例,CAFC最终认定:由于原告的产品应用了789号设计专利的外观(虽有细微区别,但两者仍然是极为相似),即该专利已经被实际应用,达到了“设计、研究开发或授权使用”的程度,符合“国内产业要件”。从该案可以发现,“国内产业要件”中的“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不仅包括本专利的实施,还包括与本专利相似的专利的实施。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仅许可专利使用本身也可符合(c)项的规定。在特定半导体集成电路元件一案中, 申诉方在国内仅雇佣了几名员工,专门从事监督和拓展其专利许可的活动,ITC最终认定:不必证明专利的实际实施,由于申诉者已经做出实质性投资来许可专利,因此符合“国内产业要件”。也就是说,就(c)项规定的“设计、研究、开发或者许可”,法官在审理时的解释和认定都是比较宽松的。也正由于增加了实质性投资标准,无形中降低了“国内产业要件”的适用标准, 扩张了337条款的保护范围。事实上,这正是美国贸易政策转向保守的一种体现。表面上宣称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并且赋予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手段,达到了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这种新型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远比之前的关税壁垒更为隐蔽和更难以对付。对于这一标准,应当引起我国的重视。 三、337调查对诉讼双方的影响 1、对原告而言,337调查有其特殊的优势。 (1) 337调查比反倾销调查在程序上更为简捷。 337调查一般不超过15个月,只在ITC里进行,而且原告只需证明进口产品对它的知识产权构成侵权,对已颁证的专利以及注册的商标或著作权,甚至不需证明损害。反倾销调查的案子即使在ITC与美国商业部仲裁确定之后仍有年审, 每五年还有日落审查,持续十几年很普遍,一般还需要整个行业的支持。所以337调查与反倾销调查相比,难度低、诉讼成本低、程序简捷。 (2)337调查的打击面大于一般法院中的侵权诉讼。 在337调查中胜诉的原告,可以有效地阻止不正当竞争者的货物进入美国,这不仅限于被告,有时(在普遍排除令中)甚至包括非被告的产品。但在侵权诉讼中,针对的仅是被告已进入美国的产品。 由于337调查具有以上特点,它成为美国原告阻止竞争者的货物进入美国的最省钱省时的法律途径。换言之,如果一个美国企业感到其他国家某类产品的竞争压力,它可以单独发起337调查,一年零半个月就达到将所有这类其他国家的产品都排除在美国境外的目的。 2、对被告而言,败诉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在美国一般法院的侵权诉讼中,其他国家的被告可以不应诉,即使对方拿到缺席判决,也只是针对涉及该案的产品,并不影响被告企业向另一进口商出售同一产品,原告获得的赔偿判决也无法在其他国内执行。但是,在337调查中败诉的被告将失去美国市场的订单,这对企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四、应对337调查的启示 过去10年中,中国已连续7年位居337调查涉案国家(地区)的首位。在中国已加入WTO 而无法实施关税壁垒的今天,非关税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国企业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时必须正视和面对的现实。因此,更应当注重对337条款内容的研究,提高对337条款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是笔者对“国内产业要件”的理解,因此亦从这方面得出一些针对337条款的应对启示: 1、建立和加强预警机制,完善相关法律。 可以说“国内产业要件”标准的制定和重要修改(见表3),都过分关注了国家利益,其目的都是为美国企业能在竞争中更占优势,国内产业的适用与美国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337条款诞生于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中,337调查的数量在历史上有两个高峰期,1983年的43件,以及2010年的56件、2012年的69件(见图2),均是美国经济发生危机且尚未复苏的关键时间。

对这种形式上合法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尤其在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复苏之际,不能排除ITC 降低国内产业要件的适用标准甚至提出对美国企业更为优势的适用标准,从而阻碍竞争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我国政府和企业首先应时刻警惕“国内产业要件”标准的修改,建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美国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关反应,分析对我企业所持态度,及时发布相关修改要点,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时空差距带来的失误判断或经济损失。 在加强防御的同时,也应当适时考虑如何保护我国企业,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许多遭遇337调查较为频繁的国家或地区也积极地采用这一方式进行应对,例如欧盟就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对337条款的“国内产业要件”等提出了挑战。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虽然赋予了知识产权的持有人有权对侵权进口产品提起诉讼,但是并不完善,没有表明这种调查将如何进行,或者将采取何种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补充制定详细的操作规则,对侵权进口产品等进行明确区分,从而使我国企业也能通过法律来应对国外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强化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提高运用能力。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日本公司也曾频频遭受337调查,并付出了巨大代价。从90年代开始,他们加大专利网络的铺设,对于重要专利和竞争企业可能运用到的相关专利,在全球主要贸易区域都进行了申请或注册。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之后,学会了利用337条款中的“国内产业要件”这一前提,通过自身在美国的大量投资和专利网络,变被动为主动,频频向ITC提请337调查,打击其他国家乃至美国的竞争对手。从美国同日本的专利诉讼来看,最后大多以互相交换、互相许可专利为结局,即“专利交叉许可”。由此,双方不但无需支付高额的诉讼费,还可形成默契,共同来稳固市场地位。日本的经验,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很有借鉴意义,可以说是以保护来应对竞争,以保护来促进发展。 随着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层次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正在快速提高,337调查败诉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企业也应当学会以保护来应对竞争,以保护来促进发展,通过保护这种手段,达到发展这一目标。在保护上,不但要完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制度,也要防范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假冒、非法利用,还要防止和避免在自己的产品中非法冒用或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诉讼。企业应当投入资金发展自有知识产权,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利防御能力;应当加大对本国以及其他国家专利网络的建设,对于核心专利,不但要在本国进行相关专利申请,还要在美国申请。通过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在美国的专利网络,学会利用“国内产业要件”对其他国家有利的方面,正面应对337调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篇4

1.1美国能源部 (DOE)

美国能源部 (DOE) 是美国联邦政府的能源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具体职责包括:收集、分析和研究能源信息, 提出能源政策方案和制定能源发展与能源安全战略, 研究开发安全、环保和有竞争力的能源新产品, 管理核武器、核设施及消除核污染, 负责石油战略储备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 对油气资源开发、储运、油品加工、环境治理等方面作监管分析、经济分析和市场分析等。该部下设14个职能部门, 约有1万多名政府雇员。除能源部外, 美国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矿产管理局、联邦环保署、劳工部及运输部等其他政府部门也有部分油气资源管理的职责。

1.2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 (FERC)

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 (FERC) 是一个内设于美国能源部的独立监管机构。FERC所有的决定可由联邦法院审议, 而不是由美国总统和国会审议。FERC实行自筹自支, 通过收取其所监管的企业上缴年费来支付其运行成本。

委员会主席由总统提名, 国会批准, 任期5年。委员会共有5名委员, 下设6个专业监管办公室, 总计有各类专业人员1200名左右。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依法制定联邦政府职权范围内的能源监管政策及实施监管, 具体包括监管跨州的电力销售、批发电价、水电建设许可证、天然气定价和石油管道运输费。还负责批准和许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跨州的天然气管道和非联邦的水电项目。

为了加强和规范能源监管工作, 美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能源监管法律体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 美国就制定了《天然气法》, 此后又陆续制定了《菲利普斯决议》、《天然气政策法》等法律法规。此外, 美国还有与能源监管相关的反垄断法律法规, 如《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克雷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等。

2美国能源监管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FERC的前身是成立于1920年的联邦电力委员会 (FPC) , 主要职责是协调联邦水利开发。

1935年, FPC被改组为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 负责监管水电和跨州的电力。

1938年通过的《天然气法案》赋予FPC管理天然气管道和天然气批发业务的权力。

1942年, FPC的职能扩大到发放天然气设施建设许可证。

1954 年, 最高法院决定, FPC的职能扩展到跨州贸易中的所有天然气井口销售。

1977年, 众议院通过了《能源部组织结构法案》, 将各类与能源有关的机构并入能源部, 以应对能源危机。同时, 众议院将FPC更名为FERC, 并保留了其独立的监管地位。该法案还将监管跨州石油管道的职责从州际商业委员会转给了FERC, 但是, FERC失去了管辖天然气和电力进出口的权力。

1978年, FERC 被授权协调各州内和跨州市场的天然气井口销售。 FERC还负责加强新的热电联产项目和《1978年公用事业监管政策法案》规定的小型发电项目。

1983年, 众议院取消了对天然气井口价格的监管。同时, FERC 承担了加强天然气和电力行业竞争的工作。

《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授权FERC对主干传输系统实施强制的可靠性标准, 并对操控电力和天然气市场的实体处以罚款。FERC的职能还包括:

监管用于跨州贸易的天然气的传输和销售; 监管跨州贸易中的管道石油的运输;监管跨州贸易中的电力传输和批发; 私营、市和州的水电项目的许可和核查; 批准跨州天然气管道和储备设施的选址和废弃, 保证LNG接收站的安全运行和可靠;确保跨州的高压输电系统可靠性;监控和调查能源市场;对于违反FERC能源法规的能源实体和个人处以民事惩罚; 监督与天然气和水电项目有关的环境事务以及重要的电力政策倡议;管理受监管公司的会计、财务报告和行为。

3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能源监管方面的分工

美国的能源监管权分属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 它们各自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FERC和各州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 (Public Utility Commission, PUC) 通过市场准入监管和价格监管、受理业务申请和处理举报投诉、行使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权力等监管手段, 实施对资源、产业、市场的有效监管。

以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管理为例, 跨国和跨州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的管理工作, 如对国际和州际大中型管道建设及运营企业的经济、技术、环保能力的审查, 对跨州管道建设地点的选择和放弃运营后的设施清除的审查和监督, 对跨州管网运输公司制定的运输服务质量、数量标准和服务费率的审查和监督等, 由FERC承担。完全位于一州境内的油气运输管道管理工作则由州政府负责。

此外, 以下事务也主要由各州PUC负责:监管向消费者零售的电力和天然气销售;批准发电、输配电项目的实体建设;不包括水电站和一些位于“国家电力传输走廊”的电力传输项目;监管市政电力系统、田纳西流域管理委员会等联邦电力营销机构的行为, 大多数的农村电力合作社;发放州水质证书;监督石油管道的建设;石油设施的退役;石油企业的并购;穿越或位于外大陆架的管道安全或管道运输;监管地方天然气配送管道;开发和运营天然气车辆等。

4FERC实施监管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FERC主要拥有以下权力:市场准入审批, 价格监管, 受理业务申请, 受理举报投诉, 行使行政执法与行政处罚等。此外, FERC还负责就监管事务进行听证和争议处理等。

4.1市场准入

如对石油市场的准入, 监管内容包括从业资格的认证审定, 组织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招标和许可证发放, 对矿权使用和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施监督管理, 对作为矿区使用费征收依据的油气产量水平进行评估等。

4.2价格监管

主要监管管道输油公司的运营和费率、管道服务和开放;监控天然气管道输送价格, 制定费率或价格公式, 提出最高限制或最低限价等。

4.3受理业务申请

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和各州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对能源市场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受理业务申请和处理举报投诉这两种形式实现的。企业要办理业务许可事项, 如更改电力价格、天然气价格或者服务条款, 要求监管机构对纠纷进行裁决, 或者消费者要求相关的公司进行赔偿等事项, 都需要向监管机构提交文字申请材料。对重要公共设施和重大项目实行监管, 包括审批长距离油气管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建设和运行, 决定海上石油设施的建设与停用, 监管长距离油气管道的运营等, 对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发生的纠纷进行调解和仲裁。

4.4受理举报投诉

主要有两种方式:热线电话和书面举报投诉。对电网接入、互联纠纷、供电服务质量、电费账单等的投诉举报案件, 90%以上通过非正式的程序进行解决。如果非正式协调不能解决, 则进入监管机构的正式程序, 通常由监管机构的行政法官进行听证和裁决, 直至最终上诉到法院判决。

4.5行政执法与处罚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篇5

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摘要: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极具不平等性,尤其是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致使我国创外汇较高的几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因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而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应对绿色壁垒,促进出口贸易,是我国贸易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界定了绿色壁垒的涵义,分析了绿色壁垒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贸易空前开放,加上一些贸易条约、协定和贸易组织的影响,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在传统的关税壁垒起不到较好作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生产与经济发展,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隐蔽的、灵活多变的非关税壁垒贸易措施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我国环境破坏已经危机到外贸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绿色贸易壁垒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外贸出口,如何跨越国际贸易领域中绿色贸易壁垒这个障碍,确保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须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减少以所谓的绿色环保为借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涵义。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自此后许多国家开始仿效。绿色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的环保标准,如制定相关的条例法规,也可以是较高的技术限制,或者是繁琐的海关检验、审批程序等,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目的。

二、产生背景。

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最初是在关贸总协定时达成的决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 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规定。由于全球各国不同的环境标准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导致了环境与贸易间的矛盾。环境与贸易矛盾在社会分工产生与交换活动伊始便存在,表现为具有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且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中被激化起来。各国为环保执行的限制或禁止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甚。

三、绿色壁垒特征。

(1)表现内容的合理性和表现形式的合法性;

(2)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实施中的传递性;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4)实施效果的歧视性。

四、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绿色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且极富变化性,有关国家可根据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特征或是国际经济面临的突发性事件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贸易。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绿色关税与市场准入。

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环境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产品的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国就对石油销售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使进口石油比国内同类产品每桶多缴纳几美分的附加税。这种做法对保护国内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使生产商在控制成本的驱使下尽可能地少用进口产品。

(二)、绿色包装和标签规定。

一些国家对在本国市场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进行规定,包括包装材质、包装方式、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另外还有绿色标签条例。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才能进口,但这些规定无疑会增加进口商品成本,削弱其竞争力。美国从1999年开始禁止中国将未经处理的木质包装输往美国,他们认为未经薰蒸处理的木质包装会将天牛带到美国危害森林。许多国家对包装上的文字说明也有要求,如法国要求进口商品包装的说明文字必须是法文。所谓的绿色标签规定是进口商品的“绿色通行证”,它是一种印刷在商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或标志,是由进口国的相关管理部门按严格环境标准审批并颁发给制造商的,如果进口商品上无此标志则不予进口,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等。

(三)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研发生产方面投入较大,科技水平较高,所以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极其苛刻的技术标准,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没有达到该标准就会被限制进口或是禁止进口,而这些技术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较难达到,或者会增加其生产成本,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带来一定的困难。早在1990年美国就利用绿色技术标准与墨西哥产生过贸易纠纷:当年10月,美国政府借口墨西哥在捕捞金枪鱼的过程中没有实行保护海豚的作业规范,下令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事实上,美国这种做法是毫无根据的且有些霸道,如果美国的这种做法能成立的话,那么任何国家就都能随便找一个理由、立一个法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口,国际贸易秩序也就乱了套。所以绿色技术标准实际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幌子。

(四)、绿色卫生检验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贸易战的加剧,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进口商品的卫生检验,一些国家借口卫生检验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这些国家要求进行检验的商品越来越多,检验标准也越来越严,不仅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检验成本,而且限制了一些国家的商品进入。比如早期对于农副产品主要是检验六六

六、滴滴涕的残留,现在则要求检验放射性污染、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等,且残留物不得超过百万分之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对花生及其制品进行黄曲霉素检验,对化妆品进行铅、砷等元素检验,对玩具、陶瓷制品进行铅、汞含量检验,对肉类进行荷尔蒙技术检验,等等。这几年国际上又发现鸡肉中残留二恶英,再加上疯牛病、禽流感、H1N1病毒的全球性蔓延,因而各国都加强了对进口肉类的检验,甚至禁止进口病源国的肉类。

(五)、环境成本和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口保护资源和环境,认为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在成本之内,即环境成本内在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于是形成高环境标准产品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而一旦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这些生产绿色产品的中小企业环境补贴或优惠贷款的话,发达国家则会以此为名对其征收反补贴税。而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跨国公司将一些高污染产品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使发展中国家商品的环境成本提高,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环境贸易制裁。

环境贸易制裁指对违反国际环保、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

五、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外贸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其出口份额约占80%,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成员,现已从环保立法阶段转向了环保执法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技术标准比较高,如针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苛刻的环境标准,这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着缩小的危险。

(二)、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国际上针对工业品贸易、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品和投资等提出了环境方面的规范,而这些贸易为我国外贸中比重较大的出口贸易,若发达国家对这些类的产品进口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产生的环境贸易壁垒,将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

(三)、对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的制定影响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要求其过程为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企业缺乏资金,环保技术落后,为了达到进口国家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保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支付相关费用,还需对产品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做大幅度的调整,这势必将增加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使出口产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四)、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而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与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其中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抵制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案例甚多,这样便形成了只有发达国家存在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自由贸易区,使我国无法介入。

(五)、实例。

1、包装行业。

2006年1月开始执行的“环境包装制品的回收率要达到85%以上”这条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包装行业冲击很大。我国的一次性餐具因没有“绿色标准”而被禁止出口欧美市场,许多商品出口欧美还要支付高额的包装废弃物处理费用等。

2、家电行业。

国际贸易中我国家电产品进口关税被削减,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国外品牌在质量上的优势添补了价格上的差异,从而对我国家电产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上海2006年8月份小家电出口欧盟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欧盟实施《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回收指令》后,上海小家电出口量降低到当年的最低水平。又如欧盟实施的《生态设计指令》的技术壁垒,进而对电气电子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到回收利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突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这也将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构成较大的影响。

3、纺织服装工业。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我国加入WTO后,该行业受惠较大,但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据案例了解,因服装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而被处以罚款或被迫回销等情况常有发生。例如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就对进口服装的甲醛、重金属、防腐剂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这些规定对中国服装出口形成了技术性的环境贸易壁垒。

4、农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也是农业,我国农产品出口现存问题很多,主要是国内动植物疫情、农畜药残留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涉及到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技术贸易壁垒有40多项,其中涉及出口问题的有17项,80%的出口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日本是中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政府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后,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量大幅下滑,因该项检测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制度涵盖了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以及54 782个限量标准。而各项标准大约是现行全部规定的3-5倍,且限量指标更为严格。这份名单涵盖了大部分我国的输日农产品。

5、化学工业。

国际贸易中对化学工业中的化学产品与医药产品的出口有较严格的规定,此类产品的出口主要受到对危险化学品分类管理、严格的化学品管理、对进口新化学品的管理、对农药的管理、对合成洗涤剂的管理等规定的影响。例如美国在很早就开始限制和禁止中草药的进口,进口药品到美国必须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检查,而我国国内单项品种能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检查的生产厂家仅有20多个企业,直接影响了该行业产品出口。

6、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贸易中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经济发展,因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也只有在其中方可解决;二是经济发展过程必须考虑到来自环境与生态资源的支持与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在于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只有良好的贸易和环境政策才可促使环境资源有效的配置,使环境与贸易互惠互利。

六、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从以上几点看来,绿色壁垒一般都是打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幌子,实施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且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歧视性。它还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人为引导消费者对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或生产消费过程不“绿色”的进口产品产生抵触心理,设置进口障碍。尽管绿色壁垒与贸易自由化相冲突,但是其对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以环保为借口侵害我国合法权益的绿色壁垒要坚决反对、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实行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制定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秉承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

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力武器。我国关于环保的国内法虽然对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应对绿色壁垒还远远不够,环保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单纯的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还应该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甚至消费过程进行监控,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使之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动我国贸易的发展。另外要坚决贯彻“污染补偿支付”和“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谁污染谁买单,使环境成本内在化。此外,我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严格遵守公约,并使国内立法与相关公约互相呼应。

(二)、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作为WTO成员国,在面对绿色壁垒损害我国贸易利益的事件时,我国要依据WTO规则与有关方面进行磋商,或向相关组织提出抗辩。这就要求我国能利用WTO的透明度原则积极收集各国的绿色壁垒信息和相关国家对抗绿色壁垒的案例,总结别国经验,一方面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帮助我国制定有效的绿色措施和制裁手段,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绿色壁垒纠纷案,在磋商、调停无效的情况下,我国也可根据WTO有关规定实施贸易报复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还要培养熟悉WTO机制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企业服务,改变我国企业过去在国际贸易战中消极、不应诉的被动观念,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三)、建立环境标志制度,构筑绿色环境标准。

环境标志已成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证,我国也应切实考察建立环境标志制度的可行性,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使国内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能得到相关认证,而对进口商品实施该制度既可以进一步保证进口商品的品质,又可以为我国增加相关收入。同时,我国还要用相关法律来保障该制度的实施,以确立其权威性、可靠性,构筑绿色保障体系,保护国内绿色产业。

(四)、开发绿色产品,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危害小或无危害,以及可回收利用的产品。我国企业必须实施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产品进行专业化研究,使之真正有利于生态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同时考虑回收利用,并要结合国情和消费者承受能力来确定绿色产品的“绿度”,不可盲目追求绿色而使商品成本过高失去市场。

七、结语。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利用WTO机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贸易保护救不了美国 篇6

2012年下半年以来,先是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称华为和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建议阻止这两家企业在美开展投资贸易活动。紧接着就是奥巴马以危害美国本土安全、涉及美国军事机密为由签署行政法令,禁止三一集团旗下公司罗尔斯在美国俄勒冈州一处军事基地附近兴建4座风力发电厂。再就是美国商务部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为“双反”中国光伏产品扫清道路。最近的一起则是卓越航空公司欲以17.9亿美元收购美国飞机制造商豪客比奇的谈判,终因政治等复杂的因素而宣告破裂。

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仅2012年上半年,美国共发起“337调查”29起,其中,涉华337调查11起,占37.9%。在这一轮美国大选中,不管是奥巴马还是罗姆尼,似乎都将对华贸易保护作为提升美国经济、增加就业进而获取选票的筹码。

对华贸易保护真的是为了增加就业吗?事实上,在中国人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的吸引正在下降,《德勤中国竞争力调查报告2011》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成本平均比美国要低22%,但到2008年底已收窄至只剩下5.5%,美国制造业逐渐显现“回流”趋势。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就预测,制造业回流将为美国带来200万-300万个就业机会。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美国制造业的根本是核心技术与专利,两者优势互补,错位竞争。而随着中国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进步,一些中国企业已经与美国制造企业形成了正面竞争。这显然不是美国企业希望的,而美国政府的背后正是这些美国企业——美国贸易保护成风的“黑手”,或许就是一些在中国市场闷声发财的美国企业。

如果“世界是平的”真的是大势所趋,那么美国的贸易保护只能说明美国的竞争力在下滑。贸易保护救不了美国经济,也阻止不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步伐。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中国—东盟,贸易关系,贸易互补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是双方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贸易关系和投资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对外有着较强的竞争关系,但在出口产品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投资总量不是很大,然而发展速度喜人,这也将成为中国东盟发展深层次贸易关系与贸易产品互补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国际贸易应该从竞争和互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鼓励公开公平的产品竞争,而且要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产品的内部分工和贸易互补性。就国际贸易条件下对中国东盟贸易关系与贸易互补进行分析,将两者有机结合,以互补分析为主,可以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合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中国—东盟国际贸易的历史进程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具有实质性的贸易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中,1975年到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19%以上的较高速度,1975—1988年,年平均增长18.8%,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5.24亿美元增加到49.2亿美元。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2000年,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WTO承诺基础上,建设更加互惠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倡议。2001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当年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拿出更为充实的议案,终于与东盟达成了自贸区共识。“10+1”宣布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年,《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1134亿美元,是2004年贸易额的1.94倍,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9.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达到一个历史高度。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得以顺利实施。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拥有19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东盟18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签约金额48.96亿美元。此后,随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邦交的深入发展,在对话伙伴关系基础上,双方贸易进入更快发展阶段。同时,区域内部分工也为加强双方的贸易依赖,不断调整和优化双方的贸易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扩大了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

由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双方每年贸易额都是2世纪80年代末的2倍以上。尤其是最近几年,双方贸易呈现几何式增长。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1993 年及以前的统计数据来自东盟秘书处网站,东盟国家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1994 年—2005 年的数据根据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由于尚未加入,1994 年的东盟不包括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995 年、1996 年不包括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997 年、1998 年不包括柬埔寨;2006 年、2007 年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网站。

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来看,双边市场的扩展有以下两个特点:

1.双边贸易额基数小,但增长速度快。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出口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近几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比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高,从而导致了近几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的现象。同时,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东盟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表明东盟对中国的市场扩展远比其他市场要快。相比之下,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东盟市场的扩展速度不如世界其他市场快。从2003年开始,双边贸易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东盟对华的出口增长速度。

2.双方出口中的双边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双边贸易的比重尽管还不是很高,但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发展迅速。根据《国际贸易统计年鉴》中描述:中国在出口方面对东盟的依赖在1970年为0.9%,1980年为1.2%,1990年为2.12%,到2000年提高到3.65%,2005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为8.88%。比较2005年和2000年的数据,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越来越大。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联合国 COMtrade 数据库,2006 年 。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01 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商务部网站 2007 年进出口统计。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产品互补的分析

东南亚地区属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烟草、咖啡、大米、木材、蔗糖、椰产品的产量以及出口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木棉、柚木、橡胶、金鸡纳霜、棕榈油的产量以及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东南亚国家矿资源富饶,有色金属蕴藏丰富,世界上1/2的锡产量来自于这些国家。中国属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大物博,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就相对稀缺。同时,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因此东盟的种植业、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金融服务业对我国十分重要。国内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使得中国对各种能源和原材料供不应求。东盟成员国大多数处于热带地区,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在农产品方面,因双方主要的种植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正是因为这种资源互补性,使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产品。

1.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专业分工特征。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存在着内在必然性,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各有优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布局,贸易互补逐渐过渡到产业内的互补,因而双方在商品贸易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从国别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东盟成员国中越不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的专业化分工越明显,分工程度越高。这是因为,如印尼和菲律宾这些越不发达的国家,对本国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因此,这种以自然禀赋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的比重也较大;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东盟国家对于中国的产品需求量较大,这促使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提高。具有专业化分工产品类别的减少,说明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降低,双边的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减少了专业化的分工,转向提高产业内分工和互补程度。

2.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补性分工结构。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分工,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重要的是在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双方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的贸易转向产业内的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的贸易互补程度与产业分类的选择密切相关,互补的产业分工结构更容易在高位的产业分类中表现出来的产业内的贸易指数中看出,且更具有说服力。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表明其程度越高。

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贸易理论研究表明:各国在进行专业化生产时应利用技术、资源或规模上的比较优势,然后通过贸易的形式满足各自需求。同时,还可以从贸易理论研究中看出,贸易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然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收益,同时也会致使一部分利益阶层遭受损失。在比较优势上,东盟各国的贸易具有一定的差异,加强其相互间的贸易关系必然会加快各国产业调整。而这一调整对各国贸易在行业上的互补性以及对各国本身所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如果两个国家的贸易具有互补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需要进口的产品与另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产品相同,那么两国之间贸易发展将维持各自现有的生产模式,双方的收益可以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与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在发展水平上,虽然具有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某些产业上贸易有不平衡现象,但这种形式下的贸易不仅可以使各国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减少同行业因过度竞争所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产业调整的成本。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利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用Cij表示,用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其中RCAMjk=(Mjk/Mj)/(Wk/W),Mjk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Mj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RCAMjk越大表示国家j进口产品k的比例越大,说明这个国家在这类产品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如果国家i在产品k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CAMjk大),则i国产品k的出口与j国的进口呈现互补性。其互补性的大小可以用RCAXjk+RCAMjk来衡量。

因此,可以推测:当一个国家集中进口产品种类与另一个国家集中出口的产品种类相同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大,当一个国家集中进口产品种类与另一个国家集中出口的产品种类不同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小。该互补性指数就为1时,说明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同。同时,互补性指数也间接地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往来中所占的比重。互补性指数大,表明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互补性指数小,表明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从二分位的商品来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较大,具有较强互补性(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2)的比例约占商品种类的58%。分别为已加工动物油脂(43类)、金工机械(73类)、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部件(74类)、车辆(78类)、照明器材(81类)、鞋(85类)等。除此之外,贸易互补性指数介于1和2之间的商品双方具有相对弱的互补性。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互补体现在原材料矿产、初级加工品、化工类产品、机械设备、农产品及轻工业品上。中国与菲律宾贸易互补性较强的占其商品种类的44%,主要是机械设备、农产品和矿产原材料。在以自然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中国和新加坡的互补性较弱,主要体现在杂项制品(8类)上,具有互补性产品占其商品种类的43%。

四、结语

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篇8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部贸易发展史, 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史。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国家之一, 直到明代和清代前期仍保持着经济贸易规模世界第一的位置。1840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 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外贸易也由此丧失主权, 成为半殖民地对外贸易。新中国的成立, 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对外经济贸易主导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对外贸易开始艰难起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 对外贸易迸发出蓬勃生命力, 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我国对外贸易始于先秦, 盛于宋元, 衰于晚清,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的快速发展, 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的奇迹。30多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几乎每4年翻一番, 是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力量。1978~2013年,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6万亿美元, 年均增长16.4%。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8%左右, 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 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

我国对外贸易真正让13亿人的中国梦和70亿人的世界梦息息相关。我国已经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从南太岛国到非洲大陆, 从欧亚大陆东端到大西洋两岸, 全世界都在享受着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 让中国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离不开世界, 世界离不开中国, 已经真正变成现实。

实践充分证明, 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走上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道路, 开创了发展中大国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发展壮大的成功范例。我国对外贸易的丰富实践,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的,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 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向国际社会传播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正能量, 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正视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在带给我们喜悦的同时, 更多的是冷静和忧思。当前, 世情、国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审视我国对外贸易, 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成为贸易强国, 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创新发展的基础亟待加强。创新是支撑对外贸易发展的活力源泉。当代国际市场竞争, 根本上是创新能力之争。长期以来, 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 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附加价值低。2013年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达到57.3%和29.9%, 但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 机电产品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 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的, 65.3%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

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我国虽已成为货物贸易大国, 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 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 但也是世界第一服务贸易逆差大国, 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84.6亿美元。我国服务出口结构也不够优化, 金融、保险等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出口占比还比较低。

贸易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多年来, 国家不断改革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通关便利化等政策措施, 营商环境总体上有了显著改善, 但单向鼓励出口的政策手段比较多, 有促有限、有出有进的双向调控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倾向。如何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 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外贸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从外部看, 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 总的看国际市场需求很难再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持续高增长阶段。国内方面,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 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 尽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是发展对外贸易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开拓进取, 建设贸易强国

登顶之路, 殊为不易。要将世界第一的位置保持下去, 更加艰难。我们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以培育新优势为重点, 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 以互利共赢为宗旨, 加快调整进出口战略, 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坚持开放引领, 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贸易强国是质和量的统一, 有量还要质, 有大还要强。要立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现实,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思维, 按照布局平衡、以质取胜、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原则, 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 切实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 注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实施创新驱动, 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只有夕阳产品, 没有夕阳产业。要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和时尚内涵, 稳住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促进贸易与科技、产业融合, 鼓励外贸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贸易业态创新, 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鼓励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 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体现新时期外贸发展要求的外贸促进政策, 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贸易促进体系。加快进口促进政策体系建设, 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 促进进口与出口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自由贸易园 (港) 区建设、投资协定谈判和涉外经贸法律法规修订, 深化财税、投资、金融、外汇、流通等领域改革, 释放制度红利, 激发外贸主体活力。健全反垄断、贸易救济和产业安全审查等工作机制,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坚持互利共赢, 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大国意味着责任, 意味着担当。今后, 我们必须更多走向国际治理前台, 发挥世界贸易大国影响力, 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继续把多边贸易体制作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的主渠道, 旗帜鲜明地坚持贸易自由化, 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 参与区域贸易合作, 发展布局全球的自贸网络。完善全球价值链, 加强贸易政策协调, 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经过外贸战线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 贸易强国目标一定能实现, 对外贸易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美国对华实施贸易救济的思考 篇9

一、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分析

1. 反倾销仍然是最主要的贸易救济手段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水平相对比较低, 生产成本也比较低, 导致中国产品价格就比较便宜。但由于我国在入世时承诺允许WTO成员国在中国入世15年内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尽管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 但美国目前还是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于是就会选择一个替代国的同类产品价格作为参照价格, 而利用“替代国”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使中国极易遭受来自美国的反倾销诉讼, 同时也最容易被裁定存在倾销。所以反倾销成为了美国进行贸易救济的主要策略。截止到2010年7月美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涉案产品共计104种, 其中反倾销的数量为85。

2. 反补贴使用频率不断提升, 双反调查成为贸易救济的重要形式

以前我们通常认为美国一般不会对我国产品提起反补贴的诉讼。一方面是反补贴的政治敏感性比较强, 一旦启动调查不仅要调查企业, 还要对国家政府进行调查, 另一方面西方的发达国家认为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由政府控制生产资料价格, 难以将政府补贴和实际生产成本区分开来, 所以在2006年以前美国没有对中国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但是, 在2006年11月, 应国内产业申请, 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同时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首次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发起反补贴调查。美国自2006年对华启动反补贴调查以来, 截至2008年, 已达到13起, 而且均与反倾销调查相“伴随”。2009年新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为10起其中7种为合并调查。反补贴正在成为美国实施对中国贸易保护的新的内容和形式, “双反”措施已成为近两年来美国限制中国产品的主要手段, 也成为了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最大的障碍。从目前已终裁的案件来看, 除铜版纸胜诉, 非公路用轮胎案个别企业税率较低外, 其他各案的裁决结果对中国产品出口美国极为不利。

3. 实施贸易救济的措施多样化

除了上述谈到的影响最大, 使用最频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外, 针对中国的商品, 美国还实施了多样化全方位的贸易救济模式。我国产品除了受到反倾销调查外, 反倾销的调查的衍生手段“反规避、反吸收”调查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在保障措施领域, 美国除了对中国的一般产品实施保障措施外, 还对中国的产品实施了特保措施, 2009年, 中美贸易间发生的最轰动事件就是轮胎特保案, 也是针对中国的最大特保案, 涉案金额高达21亿美元。此外美国还利用“337条款”在知识产权领域在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 尤其对于中国出口量巨大的加工制成品威胁最大。

二、美国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原因

1. 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性

贸易摩擦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间贸易的不平衡性,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比较多, 是由于当时日本是美国的最大逆差国, 而现在中国成为了美国的最大逆差国, 美国必然会对中国的产品实施频繁的贸易救济措施。根据美国的统计, 1983年美方开始有逆差, 为3亿美元, 1988年中国开始进入美国的前10位逆差国行列, 1990年攀升到第3位, 1991年, 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2大逆差对象, 2000年以后,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超过日本, 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此后贸易逆差继续攀升。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显示, 美国2009年全年贸易逆差为3807亿美元, 但美中之间逆差额就达到了2268亿美元。对于近几年经济的衰退, 就业率的下降, , 美国不从自身找原因, 而归罪于中国对美国的巨大出口。

2. 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工会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商品进行贸易制裁, 根本原因是所谓保护美国人的就业。在针对中国产品的一系列贸易诉讼中, 都可以在起诉方中找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这不只是钢铁工人的工会, 该组织全称是美国钢铁、造纸、森工、橡胶、制造、能源以及联合工业和服务业工人国际工会。在许多诉讼中, 一些美国企业不参与其中, 而是由该工会组织出面。尤其在最近的两年, 在国内就业状况不断恶化的背景下, 工会组织会向政府提出诉求, 政府迫于其压力就会对进口产品实施限制, 从而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工人的利益。由于从中国进口的数额最大, 所以贸易救济的矛头直指中国产品。尤其在中期选举在即的情况下, 为了拉拢选民, 政府也常常会满足这些利益集团的要求。

3. 奥巴马政府的贸易保护趋向

去年初奥巴马上台后, 美国政府就开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棒, 先是“购买美国货”条款, 后又是轮胎特保案, ;而近来一波紧似一波的“双反”制裁, 让美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更是频发。今年的8月26日, 美国商务部网站又公布了有关贸易救济措施的14项建议。尽管美国商务部表示, 这些新措施的目的, 是为了保证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 使其可以依赖更加可靠透明的机制寻求救济, 免于遭受不公平贸易带来的损害。但如果所有条款都真正实行的话, 未来中国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胜诉的机会将非常小, 而且最终拿到的双反税率会非常高。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趋向必然导致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 贸易救济形式的多样化。

三、应对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策略

1. 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

在中美贸易关系格局中, 中国对美国的市场依赖度更高, 中国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 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仅占2%;美国出台的任何一项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措施就会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而且对美出口的严重依赖性使得中国很容易成为美国贸易救济的重点目标国之一。所以, 应该尽可能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一方面, 我国可以通过积极发展与其它国家和地区间的经贸往来, 扩大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国内扩大内需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

2. 有效利用我国的贸易救济制度适时反击

我国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应积极采取反制措施, 一味的被动挨打, 会让美国政府和美国工会觉得我国企业和政府的软弱, 会引致愈演愈烈的贸易救济案件的出现。要针锋相对, 在美国对我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诉讼的同时, 合理的利用我国的贸易救济措施, 对美国的进口产品实施打击, 达到提醒和震慑目的。而且由于美国对我国实施的贸易救济措施带有很强的连锁效应, 极可能引起其它国家的效仿, 所以只有有效的打击美国的贸易保护行为, 其他国家才不敢轻举妄动。

3. 建立海外贸易预警机制

任何一件贸易救济诉讼的发起, 都不是无声无息就直接提起诉讼, 通常都会先制造舆论, 再采取行动, 所以我国驻美机构包括使领馆、新闻机构和各种商业组织, 应该密切关注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动态。如果发现了不利用中国产品的舆论或动向, 就应该及时向国内反聩这些信息, 让国内企业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如面对反倾销, 我国出口企业通过放慢出口速度、提高出口价格等手段来进行预防, 因为一般反倾销认定的出口价格是以前三个月为准。有了这样情报预警机制, 我们可以尽可能降低各种贸易救济指控的风险。

4. 加强对话与沟通

伴随中美两国双边关系的日益深入,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在所难免, 尤其是在经济出现衰退之际, 摩擦更是出现了上升势头。如果双方只是单纯的通过贸易战或是诉讼来解决问题, 往往可能会让矛盾激化, 而对话才是解决中美贸易争端的最好方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总法律顾问莱福建议双方可以从政府层面入手, 通过对话和协商, 由相关行业的法律专家来共同界定问题, 弄清法律意义上的事实, 并寻求最终的解决方案。同时在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特保、知识产权领域上与美国进行有礼有节的谈判, 从而减少中国企业出口的障碍。

5. 采取措施降低各类贸易救济案件出现的可能性

首先由于我国对出口总量增长的偏好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刺激, 中国企业在出口过程中经常发生竞相压价抢占市场的行为, 我国应该尽快完善中介组织, 加强行业协调性和自律性, 达到以合理有序的价格出口, 避免反倾销的诉讼。其次, 出口企业应当关注优惠贷款、出口企业的税收减免等政策的使用, 降低反补贴诉讼的机率。此外, 出口企业尤其是加工制成品的出口企业应当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研发, 并及时到PCT (专利合作条约) 申请国际专利, 防止对美出口时涉嫌侵犯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王维:美国对华贸易救济的新趋势及其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1

[2]肖志勇张瑾:美国贸易救济措施与我国应对策略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8

[3]杨志龙: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策略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从美国俚语透视美国文化 篇10

俚语作为各亚文化群体的智慧结晶, 在美语中经常出现。它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词组, 俚语在美国人的口语交谈中被广泛使用。据统计, 美国俚语词汇占美国英语词汇的十分之一。美国俚语大多来自于民间, 形成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较为生动形象地反映着美国民众的观念、个性和意识形态, 同时, 美国俚语的发展也影响着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二、美国俚语的形成

美国俚语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其产生于二战期间, 最初的美国俚语是个别集团的暗语或行话, 是吸毒者、流浪汉、黑人、囚犯等下层人士使用的语言。它幽默、简短、形象生动, 有的则感情强烈。之后, 随着其来源和内涵的不断扩大, 亚文化群向主流文化群渗透, 其中一些词为大众所接受, 逐渐走入标准语的范畴, 而有些则只在小范围内流行。它的传播途径相当广泛, 以前是面对面的交谈, 但到了现在我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都能听到俚语。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是立意新奇, 幽默生动, 富有形象性, 易于表达情感, 言简意赅等。俚语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人的自由、随性、乐观、幽默和创新的性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现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包括社会上层阶级。大多数社会平民阶级喜欢从其常接触的语言中吸取词汇, 赋予新义, 有些则借自外来词汇, 很少自行构词。

三、美国俚语反映出的美国文化

较之英式英语, 美语更具有节奏感, 更富有韵律感, 发音也简短有力、容易记忆也易传播。创新的美国人发展创造了迥然不同的, 表达效果远比标准语更直接的, 更能体现美国人民善于创新特点的语言。比如third wheel (累赘, 电灯泡) ;in hot water (有麻烦) ;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 (祸从口出) 。This car is a real lemon.It has broken down four times!这辆车真次, 已经坏了四次了!lemon表示“次”。No bones about it.意思是:真实的, 诚恳的 (truly, sincerely or exactly) 。His wife is beautiful, no bones about it. (他的太太真是很漂亮。) 又如:Terry is so bullheaded;he won’t listen to anybody else’s opinion.特利这么顽固, 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bullheaded顽固, 牛脾气) 。It burns me up when people don’t do their job right.有人没把份内的事做好就令我生气 (burn someone up激怒某人) 。Scott certainly is a chip off the old block.He reminds me so much of his father when he was that age.斯克特酷似他爸爸。他让我想起他爸爸在他这年龄时的许多事 (a chip off the old block一个模子印出来的;酷似父母的人) 。诸如此类的说法着实令人捧腹, 也让人们在交流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人民风趣幽默的民族特征。俚语形象而使交际双方易于理解, 十分逼真或搞笑让枯燥的语言变得生动, 并且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产生出了最佳的修辞效果。当人们表达死亡等不宜说出口的事情时, 就可以用相应的俚语来说。如kick the bucket一短语为死亡的委婉说法, 具体出处尚不明确。有说法认为, 以前有人站在铁桶上上吊, 然后把桶踢掉, 由此引出了“死亡”的含义。也有说法认为, 人死后, 牧师会把装着圣水的桶子放在尸体旁边, 亲人来祭奠他时, 很容易踢到桶子, 于是发生kick the bucket的行为通常在某人的葬礼上, 它意味着某人的死亡;bite the dust:20世纪30年代, 与西部牛仔有关的电影热潮使得这一词汇在美国迅速流行。电影中西部牛仔们与人决斗都是在马背上进行的, 因而战斗者从马背上摔进泥土中的一幕常常出现, 摔下马, 嘴里“吃土”的一方就是失败者, 并产生了引申义“死亡”;go belly up:鱼若肚子朝天浮在水面上, 那么它八成就是死了, 因此这个词语有了“死亡”的意思;meet one’s maker:无论是见哪一个造物主, 上帝也好, 佛祖也罢, 也就是意味着某人在俗世的死亡。如此形象生动的表达让我们了解到美国人民个性开朗、乐观、风趣的特点。充分反映了美国人机智、幽默、自信、乐观、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有些俚语新颖、不落俗套, 正反映出了美国民族的主要特性:爱创新、崇尚自由、追求时尚。I am from Missouri.这句话有时后面要加一句:「I need to be shown.」或「You have got to show me.」意思是Missouri州的人很固执 (stubborn) , 不太信任别人, 一定要人家「证明一下」 (prove it to me) , 所以密苏里州也被称为「The Show Me State」。据说这句话所以流行 (尤其在美国中西部) 是因为美国一些名人都住过密苏里州, 包括Harry Truman, Mark Twain, Walt Disney等。后来老外不轻易相信别人时, 就使用这句话 (也有半开玩笑性质) 。例如:He is not easily convinced because he is from Missouri. (他是来自密苏里州, 所以不容易说服他。) Don’t try to fool me;I am from Missouri. (You have got to show me.) (别愚弄我, 我是来自密苏里州。) 美国人有较强的个性, 充满好奇心, 勇于探索, 偏爱新奇的东西。他们力图寻找生动活泼、绚丽多彩的词句以展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束缚而乐于自由创新的精神。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信心创造出自己的词汇, 让生活变得有趣。比如, “Zs”这个词, 本来是漫画中人物睡觉时的表情, 而幽默的美国人民则用它来表示睡觉, 所以词组“catch some Zs”就是“have a nap”小睡一会儿的意思。

俚语来自于社会不同的行业和群体, 不同的社会群体使用各自特有的隐语或行话。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或是文化群的主要成员多是青年人, 他们赋予语言以独特的幽默和想象, 带来新的语言风尚的同时, 日益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情感的抒发在语言的创造中也得以体现。比如rap本是拟声词, 表示“敲打”, 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音乐主要表达街头的吹嘘语言。引申为俚语后就成了“责怪”之意, 又进一步演变为“谈话”。又比如大学生俚语 (college slang) :My roommate is a peach.软柿子;He is really a chicken.弱者;gag me with a spoon我快吐了;roll with the punches逆来顺受;right off the bat立刻;get one’s feet wet参与, 开始做;get after盯着, 责备;pan out成功, 奏效等。不同行业群体内部的行话、隐语也同时反映出美国民众的群体意识以及对同一群体内部成员关系平等、融洽的向往。

俚语丰富了语言, 使英语语言千变万化, 富于新意和创造性, 语言不再是呆滞死板的, 而是更富有生命、栩栩如生、传情达意、灵活生动。俚语来自于现实生活, 反映着人们最真实的生活, 因而俚语在歌词中的使用, 会使歌曲更加真实生动, 富有现实性, 让听者深切地感悟和体会作品中反映的社会不同层面的真实。Blue moon是一种非正式的用法, 意思是“很长一段时间、非常罕见的事”。从天文学角度讲, “blue moon”是指一个月中的第二次满月。由于月运周期 (月亮绕地球一周) 是29.5天, 而根据日历, 每个月大多都有至少30天, 因此大约每32个月左右则会轮到一次“blue moon”, 这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自19世纪后期以来, “blue moon”就有了“很少发生 (的事) ”的意思。Call someone on the carpet谴责某人, 此语的字面意思是“把某人传到地毯上”。据说, 在20世纪初, 每当某人被传讯到铺有地毯的上级办公室时, 被传讯的人就会被上级狠狠地批评一顿, 所以后来人们就将此比作谴责某人。还有人认为此语的意思是“把某人叫来让他跪在地毯上”, 这样也就有了目前的含义, 无论怎样解释, call someone to the carpet指谴责某人或训斥某人的意味是不言而喻的。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 需要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 而俚语的迅速发展正是语言变化的直接体现。学习语言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语言, 因此, 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俚语才能自如地利用地道的英语来进行交际, 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 学习美国文化。

摘要:俚语既是语言学中的一个范畴, 也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形式, 是特殊的文化载体, 直接反映着美国本土的社会文化, 它值得人们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本文通过对美国俚语的形成及其语言特点的分析, 探讨了俚语所反映出的美国文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美国俚语,美国文化,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恩铭.美国社会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 .

[2]杨慧.美国俚语特点简析[J].科技资讯, 2006, (35) .

[3]贺琴琴.浅谈美国俚语[J].职业圈, 2007, (12) .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篇11

服务的可贸易性一直是学界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与人们对服务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亚当·斯密认为,服务生产所使用的劳动并不将它本身固定或实现在任何特定的物体上。这样理解服务今天看来还是远不够全面的,学术界对于服务的理解也不断地深入。其中,Hill(1977)对服务的阐述具有重要的影响。Hill认为服务和商品属于不同的逻辑范畴,他把服务界定为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给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状态(人或物)带来改变。因此,Hill从这个角度把服务分为作用于物的服务和作用于人的服务。国际贸易文献中谈及服务之处颇多,但鲜有系统的阐述,下面将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按照传统的标准仅仅根据产品是否有形来区分商品和服务往往存在很大的困难。对此,Kravis(1983)教授提出了一个区分服务的标准,即服务的生产所使用的商品形式的中间投入的价值相对较低。并且,他进一步指出,服务贸易中所指的服务应该是非要素服务。Sampson,Snape(1985)认为服务与商品一样均由要素生产,所不同者,商品是要素服务的物质实体而服务则是由要素所有者更为直接地向客户进行提供。

Hindley,Smith(1984)认为,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很多服务可用作中间投入品,构成对生产和贸易的补充。Burgess(1990)也认为,服务除了可以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很多服务也被企业购买用在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充当中间投入品。Whalley(2004)提出,一些核心服务可以视作通过时间或空间的方式与生产的中间投入联系在一起。前者如银行、保险,后者如电信、运输、批发、零售等。这些学者所说的服务其实主要是指生产者服务。此类服务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总体来看,学界对于服务的内涵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这对于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必然带来极大的不便。正如Deardorff所说,“研究服务贸易的一个困难在于,对于什么构成服务缺乏共识,也即很难找到一个简约有效的标准将服务与一般商品完全区分开来,并以此作为服务贸易研究的基础。”当然,这个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对服务可贸易性的认识。

Hill(1977)指出,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法储存,其生产和消费必须同时发生。这个说法排除了服务的可贸易性,成为“服务不可贸易论”的主要基础。很多后来的相关研究都指出了Hill这一界定的局限性。Sampson,Snape(1985)等人指出,提供者和消费者的接触对于很多服务而言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要求。而且,很多时候,需要提供者和接受者接触的服务和那些没有这个要求的服务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重要。Bhagwati(1984)也指出,由于技术的进步,一些服务在提供过程中提供者和接受者相分离的现象不斷出现。Melvin(1987)指出,Hill的界定仅适用于接触性服务;其他很多服务,比如,金融,保险服务,数据处理,法律服务等,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故服务贸易可以在要素层面或产品产品层面上进行。Burgess(1990)认为,尽管服务所具有的生产和消费须同时发生的内在性质决定了其可贸易程度不如商品,但是通讯技术的进步已使得很多服务的可贸易程度大大提高,而且贸易成本甚至要低于一般商品。Wong,Wu and Zhang(2006)指出商品与服务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服务的可贸易程度更低,部分原因在于服务贸易要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近距离接触;部分原因归于服务产业中严格的政府管制。同时他们又完全认同Burgess的看法,即随着电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大提高了。

可见,虽然理论上对于服务和服务可贸易性的认识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服务是可贸易的这一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笔者仍坚持认为,对此问题的回顾和再思考并不是一种赘复,它对于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摸索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服务贸易的界定与贸易形式

最早提出服务贸易这个概念的是澳大利亚人Hugh Corbet,他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时代周刊上撰文明确提及服务贸易。但是时至今日,理论界仍然没有能够给出一个普遍接受的关于服务贸易的定义。Melvin教授(1989)提出过一个看法,服务部门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早已引起关注,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对于服务贸易理论的关注却鲜有发现。他认为,服务界定的困难是一个可能的原因;与此同时,服务贸易的界定即服务贸易中贸易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也是一个问题。可见,服务贸易的界定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如Melvin教授所言,如果要避免明显的矛盾和理论上的不连贯,这个问题其实很关键。另外,服务贸易的具体形式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基本理论问题。

Grubel(1987)认为,Hill(1977)关于当服务生产者改变其他人或物的状态时即意味着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发生的阐述对于理解国际服务贸易的本质有两点启示:一、当人员、资本或商品跨越国境短暂停留提供服务或接受以某种方式改变它们的服务时即发生服务贸易,比如旅游、运输等服务贸易;二、当包含有服务在内的物质实体跨越国界时亦发生服务贸易,比如音像制品。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包含服务的物品与一般的贸易商品区别甚微,那么,如何区别到底是商品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呢?Grubel认为,这主要取决于贸易对象价格中服务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服务贸易的特征是非要素服务增加值相对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比较高。

Sampson,Snape(1985)认为服务贸易应该在一国居民与另一国居民是否发生交易的基础上进行界定,而不能界定为地理范畴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这种交易完全可能发生在一国的地理范围内。他们对服务贸易作出的分类主要是基于服务如何以及何处生产和贸易。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服务贸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无需服务生产要素或服务接受者移动的服务贸易,比如咨询服务、建筑设计等;二是通过服务生产要素的移动产生的服务贸易,比如建筑承包;三是通过服务接受者移动产生的服务贸易,比如旅游、留学等;四是生产要素和接受者均发生移动的服务贸易,这往往发生在第三国。Stern,Hoekman(1987)的看法与Sampson,Snape极为相似,他们认为当本国要素因向非本国居民提供服务而获得收入即可认定为发生服务贸易,并且这与服务过程在何地完成无关。如此界定服务贸易相比传统的定义只局限于独立服务而言要更为全面。

Burgess(1990)认为服务贸易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在有些情况下,从事数据处理、和咨询服务的企业可以通过通讯来进行服务的跨国贸易;服务型企业有时也可以通过在他国开设分支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进行贸易,比如银行和金融服务;服务贸易有时也可以通过服务生产的特定要素暂时跨国移动的方式来进行,如管理和建筑设计服务。

服务贸易的内涵复杂且丰富;服务贸易的形式也不可能像一般商品通过实体跨境转移的方式进行贸易那样简单。相关的理论文献给我们勾勒出了服务贸易概念和服务贸易形式的大致轮廓,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服务贸易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既和服务自身的特殊性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理论探讨的多维度和分析便利性的需要是分不开的。也正缘于此,对服务贸易进行高度抽象的界定或将服务贸易的形式教条化对于理论研究而言可能都不是明智之举。

三、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认为,贸易发生的前提是产品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价格差异,即为贸易基础。主要的理论模型有斯密和李嘉图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及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模型等。这些理论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商品贸易的贸易基础,理论界对于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的研究不如对商品贸易的研究那般完善。其中,Deardorff(1980,1985),Melvin(1989),Hindley and Smith(1984)等人的研究最为系统,主要集中于讨论比较优势原理这一国际贸易纯理论中最为古老的命题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问题,值得略施重墨。

Deardorff(1980)将比较优势原理阐释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其自给自足相对价格与净出口模式之间必定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平均而言,自给自足价格较高的产品总是与进口相对应,自给自足价格较低的产品则与出口相对应。然后,他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贸易模型证明,在包含要素服务的情况下,比较优势原理依然是成立的。不过,要素服务和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贸易中的服务还是有所区别的,理论界对此基本也都予以认可。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Deardorff(1985)在其另一篇论文中提出,对于服务贸易是否完全遵从比较优势原理,很难给出一个确定性的答案。当采用某些方式界定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时,答案是确定的;但是,也总会存在一些情况使得比较优势原理不再适用于服务贸易。因而,Deardorff认为,比较优势原理应用于服务贸易时,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对比较优势本身的内涵重新进行设定,或者对服务贸易的构成进行澄清,方可使比较优势原理在解释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时具有说服力。但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仍属于概念层面的偏差,并不影响比较优势原理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

当比较优势用自给自足相对价格来衡量时,比较优势原理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都是一致的。Melvin(1989)详细分析了把生产者服务纳入标准H-O模型的问题,并以此来解释服务贸易的具体模式。结果表明,引入服务并不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框架,将比较优势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进行重新界定即可。从而很好地證明了比较优势原理在服务贸易中是成立的,可以很好地解释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

Hindley,Smith(1984)认为,将比较优势原理应用于解释服务贸易的基础并不存在什么困难。尽管和一般商品相比,服务具有显著的不同特征且值得细究。Hindley,Smith认为服务与一般商品的区别并不能构成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服务贸易这一说法的基础。而且,比较优势原理所暗含的逻辑是非常强大的,足以超越服务与一般商品的差别。他们明确提出,比较优势原理的标准理论为分析服务部门中的贸易和投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

从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来看,比较优势原理用来解释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是可行的,但是应该根据服务贸易的特点施加一些限制和修正。当然,也不能奢望用比较优势原理一劳永逸的解释所有类型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问题。众所周知,商品贸易的基础理论不断演进发展,用来解释贸易基础的理论模型除了斯密和李嘉图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及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模型以外,还出现了产品周期理论、基于偏好差异的需求模型和基于收入差异

的林德模型等。服务贸易的基础理论研究稍显滞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

四、结语

本文对服务贸易领域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服务的可贸易性、贸易形式和贸易基础。这些问题有些貌似赘复,有些不为人所关注,但其实都是服务贸易理论能够不断深入和体系化的必要的基础性铺垫。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学界对于这些基础的理论问题至今仍然纷争不断,难以取得一致认同。正缘于此,服务贸易理论体系的发展进步缺乏可靠的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了。若本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能够反映一些可称其为问题的问题,也便是意义所在了。

美国商人早期在远东的贸易 篇12

在独立之前, 美国土著们是通过转运到波士顿的茶叶和耐用的中国、印度棉布了解亚洲的, 美国与远东的贸易往来基本都是通过欧洲商人中转、间接进行的。美国独立后, 巨大的利润和强烈的冒险精神开始促使美国商人们开始驾船向远东进发。“中国皇后号”是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 它于1784年2月22日从纽约出发, 满载棉花、人参、檀香木, 绕过南非好望角, 跨越印度洋, 航行一万五千海里, 于8月28日到达中国广州, 货物顺利售出后利润达三万多美元, 占投资的四分之一, 并于1785年5月12日该船回到美国。这次航行获得了美国报界的极大赞誉, 都认为其对美国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皇后号”成功的激励下, “智慧女神号”、“哈利特号”、“土耳其皇帝号”等船只先后出发前往远东进行贸易, 尽管并不是每艘商船都能在这样的贸易中获利, 但从美国到远东的航线还是逐渐兴盛起来。

与美国商人们果敢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所驾驶的商船。它们多是单桅或双桅的小型商船, 载重一般只有100吨左右。比如载重80吨的“试验号”载着八个男子和两名幼童, 乘风破浪前往中国, 用十八个月的时间从中国运回一批茶叶、瓷器;1970年, 仓促建成、载重70吨的“希望号”在约瑟夫.英格雷汉的指挥下花费十三个月到达澳门;载重仅有62吨的“香客号”在1803年9月从波士顿驶入南太平洋捕猎海豹, 四年后载着一万多张海豹皮驶入广州。选用这样小型的单桅帆船、横帆帆船、双桅帆船来进行跨越大洋的贸易航行显然不是商人们的本愿, 这是美国商人们资本枯竭的证明, 这种情况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有了明显改观, 载重二百吨以上的货船开始普及。

驾驶这些商船的水手们大多来自美国本土, 年轻且身体强壮, 精通航海技术。他们的船长多是船舶所有者的家庭成员, 也有具备丰富经历的航海员。他们很多人日后会成为商人和银行家, 也有不少人会成为商船的主人, 并逐渐掌握一支船队。这些船长和船员们在航行中面对的不仅仅是冷漠残酷的海洋, 疾病、谋杀、敌意的土著都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生命, 年轻与勇敢是他们的凭靠, 他们是美国远东贸易的先驱者。

最初的美国商人与其说东方去贸易, 不如说是去采购。当时美国在远东的贸易并不是为了给他们的工业产品寻找市场, 而是为了满足对丝绸、香料、茶叶等商品的需求, 东方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因此用何种物品进行交换是令美国商人头疼的事情。聪明的他们很快发现不少白种人散居在亚洲各处, 他们需要西方的工业产品, 从毛里西亚到广州之间的各远东口岸所需求的商品是不同的, 所以运输路线上的每个港口都会需求一些美国本土或者途中采购的产品。美国人抓住了这个贸易机会。一艘驶往广州的商船, 最初可能装着粮食和面粉, 但这些货物在地中海口岸会被交换为毛里西亚、印度等地需要的商品, 途中这样的过程还要反复进行, 在船抵达广州时, 船上的货物已经被调换了三到四次;在广州采购了商品后, 返航途中美国商人会在欧洲对部分商品进行销售, 比如在汉堡出售茶叶、在西班牙出售生丝等, 这比在本国销售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这种辗转贩卖的贸易方式使美国商人在一次航程中可以多次获利, 以较少的本钱获得了较大的利润。美国商人的贸易航行无形中也促进了东西方的商品交流, 促进了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美国为数不多的输出商品中, 毛皮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毛皮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渔船在南太平洋、弗兰克群岛对海豹等动物进行捕杀来获得, 更多的是使用廉价的棉织品、步枪同印第安人交换获取。这些皮货在远东销售良好, 使贩卖者们获得了巨额利润。1790年至1818年间, 至少有108艘美国商船去过西北海岸, 满载着海濑皮到达中国广州。

美国早期的远东贸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市场行情的变化时风险之一, 比如在茶叶贸易中, 由于茶价波动太大, 商人们经常会遇到积货过多的问题。印度织物和丝绸的贸易相对比较稳定, 但是依然存在风险。同时, 由于航海设施落后, 船舶在运输中遭遇海难是经常的事情, 与之相关的保险费用高昂。当时的美国没有几人可以处理巨大的金钱损失和巨额赔偿, 1825年有一家费列德尔菲亚的商号破产, 拖欠政府税款竟高达九十万美元。巨大的风险和高昂的代价使美国的远东贸易结构逐渐出现转变, 大型的商业机构在竞争中开始占据优势, 小型商家多数面临着低利润无以为继的局面。进入十九世纪, 贸易开始由分散的商户逐渐集中于少数大商号手中, 据说1825年美国对华贸易的八分之七是由四家商号经营的, 1829年所有贸易的一半都掌握在普金斯商号手中。到19世纪30年代, 小贸易商的时代虽然还没有过去, 但是极少有小商户能保持较高的利润, 贸易先驱者的事迹已经成为历史。

摘要:从18世纪80年代第一艘美国商船驶往远东获取巨大利润开始, 美国商人们怀着强烈的冒险精神积极投入到远东贸易中。早期的美国商人, 多是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简易的小型帆船在汹涌波涛中艰难地进行航行, 他们绕过南非好望角, 跨越印度洋, 最终到达中国广州;通过贩卖毛皮, 并在航线途中的欧洲、毛里西亚、印度进行辗转贸易来获取高额利润, 但市场变动、海难事故也使早期的贸易充满了风险。直到19世纪30年代, 大商号掌握了大多数贸易, 早期冒险式的远东贸易也逐渐成为历史。

关键词:美国,早期,远东,贸易

参考文献

[1]泰勒.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 商务印书馆, 1959年。

[2]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三联书店, 1957年。

[3]S.F.比米斯:《美国外交史》, 商务印书馆, 1987年。

[4]L.H.Battistrie.The Rise of American Influence in Asia and Pacific.[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5]袁忠仁:《广州和美国的早期贸易》, 《岭南文史》, 1999 (1) 。

上一篇:变频交流辅助传动系统下一篇:粮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