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贸易

2024-10-10

保护贸易(精选12篇)

保护贸易 篇1

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全球资源和人力技术的最佳配置是世界经济发展目标,也是WTO的努力方向。二战后世界各国均或多或少地融入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并因此而获益。虽然世界各国均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随着经济周期的更迭交替,保护贸易时隐时现。特别当危机到来,世界经济低迷时期,贸易保护抬头势所必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对区域性或全球性新的贸易保护,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应积极回应,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外交等手段,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化解贸易冲突,保护国内产业及国民经济,维护我们的民族利益。

一、自由贸易之利

自由贸易是西方古典学派的主流观点。当一个国家发展到工业化高级阶段,当拥有足够的财富而且国力强大后,就大力倡导自由贸易,在国内外市场采取无所限制的竞争,使其“从事农工商业的人们在精神上不致松懈,并且可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于保持既得的优势地位。”这并非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厢情愿,贸易自由化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积极参与的自由化,而不再为发达国家和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所独享。“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3%,到2004年已达到前所未有的43%。近年来,虽然世界贸易总量呈下滑态势,但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却逐年攀升。自由贸易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融入不断扩展的全球性市场搭起了跳板。首先,自由贸易带动了空前规模的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资本的流动和技术的外溢,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不无益处,都是自由贸易不同程度上的受益者,并凭借后发优势逐步实现经济“腾飞梦想”。其次,贸易自由化的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范围内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以及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机遇。资本投资领域更广,投资规模更大,增长更迅速。同时,也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而且正逐步加深。工业制成品、农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工等商品与生产要素均已被纳入跨国界自由流动范畴。第三,自由贸易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发展壮大,跻身于世界跨国公司之列,不仅在贸易领域发展迅速,其活动已经渗透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呈现出强势的竞争力,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起了挑战。最后,自由贸易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贸易自由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扫除了诸多限制性的贸易障碍。各国在贸易自由化的安排上不只局限于关税税率的降低、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减少或拆除,而且还体现在各国自愿遵守的共同经济运行规则的确立,如建立为确保贸易自由、公平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提供了多种制度保障。这些规则在制定和调整共同的贸易政策、调解和仲裁贸易争端、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由贸易,提倡公平竞争,显而易见为参与各方带来莫大好处。但切莫对此乐以忘忧,作为主要参与者,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变相解读贸易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积极推进多边自由贸易,避免贸易保护抬头的呼声依旧强烈。

二、保护贸易之害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保护贸易为世界各国所不齿。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是本身的利益。在国际贸易层面上,为一国之利益,不惜“以邻为壑”。根据国际贸易是在一国国民与外国人间进行,保护主义因而引入了贸易歧视。从这意义上讲,保护主义是规定的民族主义。

首先,贸易保护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及消费者利益。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未受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埋单,必然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造成不均衡利益分配。

其次,贸易保护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滑。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出口国的贸易迅速萎缩而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使之快速滑坡。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第三,一国或多国集团的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恶化世界经济。贸易保护政策不仅阻碍了其他国家向该国出口,不利于其他国家的产业,同样也会影响该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本国产业陷入困境,因为一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经常会引发其他国家相应的报复,结果是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只能局限在本国市场内部,造成世界整体经济进一步萎缩。

第四,贸易保护会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世界性市场的形成,使资本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格局,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程度。正是这种分工体系,使每一个国家都很难独立完成一件完整的产品。而贸易保护必然会打断全球化所形成的生产价值链,这也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倒退。

总之,对于陷于金融危机而无力自拔,只有合作共赢方能摆脱困境的世界各国而言,保护政策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已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谁先拿起保护主义利剑必将遭世人所诟病。

三、积极应对各种新贸易保护

理论上贸易保护对解决危机起不到根本性作用,但并不排除某些国家为了本国利益背弃自由贸易协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现代保护政策有别于传统措施,其理论依据、政策手段、目标对象和实施效果都与传统的贸易保护有着显著的区别。具有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一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等特点。发达国家通常以知识产权、低碳经济和金融投资开放等为借口构筑无形贸易壁垒。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经济和贸易大国,针对新贸易保护固然要冷静应对,趋求自由贸易之利,避保护政策之危害。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人士建言献计,在此,简作归纳补充:

对内,一是发挥预警机制作用。发挥经济团体的力量,采取组织海外专业考察访问团、派遣专业研究和研修人员、组织召开国际会议等方式,与国外政府要员和国外企业高管建立联系,调查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补充政府信息。分析研究各国的现行贸易政策,特别是重点出口国贸易政策及隐蔽性贸易壁垒动向,保证信息渠道顺畅。二是继续完善有关立法,为应对贸易纠纷提供有效服务。随着开放的扩大,企业与国际经济事务的联系和来往日益密切,各种法律和社会服务需求也愈来愈多。仅就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就不仅仅是要求有法律服务,还需要一系列社会服务,应对各种名目的贸易纠纷才能游刃有余。要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准确解读相关法规,把握尺度,因势利导。三是继续扩大内需。目前,扩大内需显得依然尤为紧迫和必要。继续提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我国出口需求上升缓慢的背景下,扩大消费为主的内需,以缓解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上升缓慢的牵制。降低过高的储蓄水平,压缩贸易缺口,减少贸易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四是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换代,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侧重点,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努力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链中的价值地位。要降低初级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不断完善我国的技术保护体系。五是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扶持相关出口企业,促使外贸的整体格局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商会、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协调配合,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六是创新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在打造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推进城镇化步伐,将主要力量放到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上。应用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对某些产业提供合理的补贴,避免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对外,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中国经济地位上升,周边贸易伙伴对中国市场兴趣越来越大,只要我们运作得当,通过推进区域一体化逐渐消除不利条款的影响是有很大回旋余地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WTO规则是发达国家制定的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要善于利用WTO规则为我所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出口区域结构分散化。我国要进一步降低出口区域的过度集中与依赖,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出口市场,包括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减缓美国进口调整对我国出口带来的负面效应。促使出口区域结构更加多元化、分散化,构建我国出口稳定增长的结构。

长远看,扶植有竞争力的企业,打造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实现微观基础的再造,才是避免贸易保护冲击的关键。也是应对目前危机的着力点,也是把应对危机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结合点。

结语

一个悖论,即保护主义似乎是有害无益的,然而它却是普遍存在。“保护贸易是国家执掌者为照顾某些个人利益运用强制权力的表现,所以它像国家一样始终存在是正常的。”“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是经济政策史上的一个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消除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也不可能改变各国内部产业发展不平衡状况,所以随经济周期的交替更易,自由贸易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必然交互应用。

都说贸易保护是把“双刃剑”,其实采取保护政策是一种短视行为,就保护者而言,能够起到暂缓危机作用,另一面,贸易保护不仅会造成各国间贸易摩擦加剧、货币流通混乱、世界贸易总额的急剧下降等问题,还会使世界各国陷入互相猜忌的怪圈。长期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要付出的代价是远期经济成效难以弥补的。在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在人们对发达国家建立的诚信体系受到质疑的今天,缩窄或关闭“贸易通道”并非明智之举。

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是孪生态,具有兼容性。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决定了贸易保护上的针对性和歧视性;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和超国家经济组织,是影响一国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关系的外部制约因素,另外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的关系还应站在国家和产业层面上去把握。

发达国家采取保护政策,是一种不公平竞争,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维护民族根本利益,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却在情理之中。经济振兴之路并不平坦,在庆幸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之时,随着危机的到来,发展中国家必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贸易保护政策不应成为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长期选择,它终将会被自由贸易政策所取代。

参考文献

[1]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

[2]诺贝尔特·冯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贸易性投资措施[J].国际商务,1995(1).

[3]陈晓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与资源配置[J].经贸论坛,2006(1).

[4]帕斯卡·萨兰.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M].肖云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帕斯卡·萨兰.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M].肖云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Eli F.Heckscher Mercantilism Vlo.I Garland Publishing,Inc.New York&London 1983 P19.

保护贸易 篇2

------------------

进口设备因检验条款制订不合理导致重大损失案

【概要】

某年,河北省一家大型企业从J国进口了一台用于纸浆生产的专用生产线,工厂计划为此专门建造专用厂房。合同签订后,工厂即开始基建工程,合同货物也按时到位。但是,基建工程开始不久,由于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基建工程款没能及时拨付到位,致使工程出现较长时间的停工。后来经过工厂的积极奔走努力,款项终于筹齐并重新开工。但未等到厂房建好,设备规定的检验索赔期限已经截止。厂方与外方协商延长检验索赔期限,但遭外方拒绝。后来在外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设备顺利安装调试成功并投入正式生产。但不久设备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运转,中方认为是设备内在质量问题,要求外方解决,但外方坚持认为是中方操作人员的误操作致使设备损坏,因此拒绝负责进行免费维修。双方为此发生纠纷。

【案情】

1994年5月,河北省一家造纸厂(以下简称S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与J国的一家造纸设备制造商签订了引进纸浆生产线的进口合同,合同规定引进该制造商具有80年代末先进水平的纸浆生产线,合同货值约为120万美元,到货时间为次年的3月,由外方负责安装调试,并保证在当年6月份开始投入正式生产。合同规定,合同签订后30天内由中方负责将货款的20%做为订金汇入外方指定的帐户,然后货款的60%通过S工厂开出的即期信用证结算,余下的20%由S工厂对设备进行调试安装并投入正常生产后的30天内付清。合同还规定,进口厂家如果对设备质量有异议,可以在设备调试安装完毕并投入正常生产后的90天内出具有关的质量检验证明,并在1995年9月30日之前提出索赔。

合同签订后,工厂立即着手专用配套厂房的基建工作。原计划基建工作在6月初开始,第二年的2月份结束,设备安装调试在5月底之前结束。但由于基建项目审批手续及前期准备工作的衔接等多方面的原因,基建工作拖了两个多月到了8月初才实际开始。然后到10月初,由于国家压缩基建规模,项目资金没能及时到位,致使工程在开工后不到两个月便又陷入了停工。后经工厂多方奔走筹措,终于申请到技改项目配套工程贷款,使得工程在12月底才重新开工。

95年3月初,基建工程才进行了刚过一半,外方设备便按原计划运抵S厂,但由于专用厂房还未建好,只好将设备未拆箱而原封不动地暂时存放起来。除了部分关键的精密电子仪器部分放在仓库进行专门保管之外,其余的较大的部分均露天堆放在工厂的院内,任凭风吹日晒。

3月初,外方来电询问有关设备安装调试情况,中方回电告知因配套厂房未完工,设备安装调试需延后,具体时间由中方另行通知。同时中方还提出希望外方将货物质量索赔的期限顺延,但遭外方拒绝。对方请中方对产品质量放心,同时提出为了照顾中方的利益,索赔期限

可以从原订的9月底之前延至12月31日,余下的20%的货款仍需在正式投产后的30天内付清。中方对此表示了接受。

1995年8月中旬,S厂的专用车间建成,比原预定工期晚了近6个月。8月22日,外方技术人员一行三人到厂进行安装调试。在对设备开箱检查时,发现在露天存放的设备部分已经出现了许多锈迹,且有部分箱有被人撬开过的痕迹,经过核对货物清单,确认部分特殊螺钉螺帽及连杆等部件出现丢失,致使安装不能如期进行。外方对此情况非常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工厂最初打算在国内加工,但后来因材料达不到技术要求。于是又紧急从原出口厂空运,使得安装调试工作到了9月10号才实际开始,比原计划晚了半年。

经过中外双方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安装工作在10月下旬结束,然后进入调试阶段。11月10号开始试运行。进入正式投产阶段已经是11月20号。这样,原定的正式投产后90天的索赔有效期实际上只有40天的时间。于是,中方提出索赔有效期的问题,外方技术人员表示应该按原约定,即使要更改他们也不能做主。就这样外方安装调试人员返回了本国,中方也未再提及此事。

12月14日,S厂在对方的一再催促下将余下的20%的货款汇至对方。

1996年1月初,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设备的专用继电器被烧坏,国产继电器不能配套,通知外方后,外方坚持认为这是由于中方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所致,不同意免费更换。经过与外方的多次交涉,外方终于同意在中方承担50%的费用及运送费用的前提下予以更换。但此后,设备运转出现了严重的不正常,故障频频,不断停机,班班完不成任务。工厂又与外方联系,外方派人前来维修,设备勉强运转起来。但外方前脚刚走,设备又出现了不正常。于是工厂又与厂家联系,对方又派人前来修理,如此往复了三次。

2月初,中方经商检部门检验,认定设备质量存在重大缺陷,要求厂方予以彻底修理,否则要求退货。

对方接S厂的电函后态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回函中对方表明了以下的观点:故障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中方在设备安装之前对设备的保护措施不当,露天堆放致使货物的一些关键元件出现锈损,影响其性能的正常发挥,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违反操作规程,致使设备受损,这一切已经由负责安装的技术人员予以证实;况且设备故障发生在1995年12月31日之后,索赔期已经截止,买方无权再进行索赔;对方承担损毁继电器的50%费用完全是出于对客户的照顾,等等。对方还说,鉴于以上的原因,对方在今后对该设备进行维修时,所发生的费用应由中方负责。如果中方对原来的设备不满意,对方可以提供更好的设备,并可以提供优惠价格。对方在这封电函中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针对对方的这种态度,中方发出电函,态度非常明确,对方的设备存在明显的内在缺陷,我方是在正常操作中出现的故障,完全不存在所谓的“误操作”问题。另外,中方在设备开箱前的存放保管工作上也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因为所有设备的关键与敏感部分均在仓库内存放,露天存放的只是一些支架、料斗及辅助部件,即使有锈蚀也完全不影响设备的技术性能。因此对方的所谓“造成故障的责任在中方”的论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S厂还指出,索赔有效期应是设备投入正式生产后的90天内,即1996年2月20日之前,而不是对方所说的1995年12月31日之前。

这样,中方S厂和外方在设备质量问题的责任所在上发生了尖锐的对立,最终形成了一个始终没能解决的遗留问题。

【分析】

这是一个由于合同条款规定不严谨以及中方工作环节衔接上的失误造成的纠纷。在这起纠纷中,外方生产厂家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产品责任问题推诿搪塞,也是造成纠纷的重要原因。但分析中方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吸取的教训对我们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1.中方的第一个失误应该说是合同中的索赔期限制订得过短。一般说来,机械设备的质量问题具有很多特殊方面,不像一般商品可以在短期内经过商检可以发现,因此在规定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将索赔期限适当制订得长一些,而成套设备更是如此。本文中的纸浆生产线的索赔期限只规定了投产后的90天内,这显然是不符合惯例的,对买方也是不太公平的。在外贸合同中,出口商往往倾向于将索赔期限规定得短一些,这样可以使自己少承担责任。但进口商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往往希望把这个时间规定得越长越好。本案中只规定了90天,显然是进口商没有很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是一个较大的失误。

2.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打乱原有的计划。对这些情况的出现应该有合理的预测,一旦出现问题之后及时采取妥善的对策,使事态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本文中,企业在配套厂房基建工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S工厂对于项目实施的规划做得不好,资金没有完全落实的情况下就盲目地上项目铺摊子,结果遇到突然情况后措手不及,导致工期拖延,引起了一连串的麻烦。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企业家们应该好好地学习一下日本企业家的严谨作风。日本企业家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注重规划,笔者在日本时就亲眼目睹一位日本朋友在搬家时的计划过程:他先用本块儿制造了一个按一定比例缩小了的自己新家的平面模型,然后又把一些较大的家具也同比例缩小,然后试着摆来摆去,一直到最后自己满意后,才通知搬家公司动手。结果家具放进去以后根本不用变动,效果非常满意。日本人的这种国民性充分反映到了日本企业家的行为方式中,那就是对工作的每一步都制订出严密的规划。

3.意外情况出现后采取的应对措施有误。当设备不能按预期计划进行安装调试时,没有对设备采取很好的保管措施,致使设备出现锈损,部分部件还有散失。这样一来,即使真得没有对货物质量形成影响,但也给外方推卸责任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出现意外情况之后,企业在以后的合同相关条款修订问题上缺乏重视,使合同的检验与索赔条款出现了脱节。检验可以在正式投产后90天内进行,但索赔期限却是到1995年12月31日截止。这样,在1995年12月31日之后,即使进口商检验出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也因已经丧失索赔权而变得毫无意义。

贸易保护陷阱 篇3

当然,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贸易摩擦有可能演变成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卷土重来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各国经济不同程度的衰退,民怨也在积聚。各国政府在挽救经济的同时,不得不兼顾民心问题。所以,贸易保护这一缓解民怨且提升地区经济的“良方”,又卷土重来,且多将矛头指向了中国。

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中美轮胎特保案。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第一次对华特保案,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对华最大的特保案。

此后,欧盟、印度等区域和国家,也发起了一系列的反倾销调查,由于中国是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各国贸易保护的矛头或多或少地指向中国。

到今年11月初,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01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贸易摩擦仍将延续

当前,全球经济尚难言彻底企稳回升,二次探底的风险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仍在,促使短期内贸易摩擦仍将持续不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但演变成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

以美国为例,就业压力的存在,使得奥巴马政府执政压力不减,继续选择贸易保护这一权宜之计来缓解国内的压力的可能性很大。

而作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美国,如若继续实行贸易保护,基于“囚徒困境”的道理,西方其他国家也将会继续效仿,这是贸易摩擦继续存在的推动因素。

另一个支撑贸易保护继续盛行的因素是全球经济的不乐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投资、消费等经济发展因素尚未明显好转,企业经营环境仍然比较恶劣,国家收支状况也有待平衡。

所以,在经济衰退、生产萎缩之际,各国政府必然需要尽可能扩大国内需求和生产,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采取贸易保护来实现贸易平衡,进而缓解本国经济状况,是通行的做法。所以就有了欧盟和阿根廷的反倾销调查,奥巴马政府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的绿色壁垒等等。

不过,这些贸易摩擦不会演变成贸易战。因为,当前国际分工的格局已经基本完成,在全球分工的背景下,任何一国都需要依靠进口和出口来实现经济系统的运转,任何国家实行过度的贸易保护,乃至贸易战,只会令其陷入孤立的境地,对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弊大于利。以美国为例,其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来自中国等区域的进口。

保护贸易 篇4

(一) 自由贸易主义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地需要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自由贸易理论学说应运而生。其支持者认为, 实行自由贸易能够使得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 促进国际专业化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

亚当·斯密 (1776) 在《国富论》中系统阐述了绝对优势理论, 主张对于贸易双方都应集中资源, 专业化生产对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参与国际贸易可使双方获益。在此基础上, 大卫·李嘉图 (1817) 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 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 (1931) 创立的要素禀赋理论从生产要素的禀赋角度解释了这种优势的根源所在。他认为, 一个国家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进口相对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然而, 当里昂惕夫 (1953) 运用实际资料进行检验时, 却产生了“里昂惕夫之谜”:按照要素禀赋理论, 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为了解释这一谜题, 一些学者提出了新要素理论, 即将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都概括进生产要素的含义中, 试图以此修正要素禀赋理论。此外, 以保罗·克鲁格曼 (1978) 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 认为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利益的决定因素。二战后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以及GATT和WTO所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都深受自由贸易理论的影响。

(二) 贸易保护主义

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可以看作贸易保护理论的早期学说。重商主义认为, 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一国要使财富增加, 必须在贸易中保持出超。18世纪末, 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了使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发展本国经济, 强调要用关税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面对高举自由主义大旗的英、法等发达国家, 李斯特 (1841) 提出了幼稚工业保护论, 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应选择具有潜力的幼稚工业, 加以适当的、暂时的保护, 帮助其实现规模效应, 增强国际竞争力。凯恩斯 (1936) 在经济大萧条后转变为贸易保护论者, 鼓吹通过扩大贸易顺差以扩张有效需求, 救治失业危机。劳尔·普雷维舒什 (1949) 针对拉美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 成为发展经济学家主张落后国家工业化的直接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 美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下降, 为摆脱困境采取了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劳工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二、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统一基础

基于贸易方式和手段上的各种分歧, 传统观念总是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站在截然相反的对立面上。然而,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二者能够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相互统一。

首先, 两大类型的贸易政策最终目标趋同。不论是自由贸易政策, 抑或是贸易保护政策, 都是为了发展一国经济。自由贸易主义反映的是作为先发国的利益, 而贸易保护主义则是基于后发国的角度出发。贸易政策归根结底都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一种干预方式, 贯彻了政府的价值观念, 力图弥补市场的缺陷, 维护国内经济秩序, 调整对外的经济关系。自由贸易主义者并不是绝对自由的, 因为他们并不排斥必要的保护, 二者都是为了本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考虑的。

其次, 两种理论的根本方法相同, 都提倡参加对外贸易。自由贸易政策自不必说, 它主张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各种限制和障碍, 使产品能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大大推动了国际间贸易和产品在国际范围的流动。而作为保护贸易理论的早期学说的重商主义则是主张通过贸易, 积极主动地追求外贸顺差。其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1630) 主张:“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由此可见贸易保护从源头上讲也绝不是提倡闭关锁国的政策。同样地, 李斯特主张保护幼稚工业, 也是为了有朝一日成熟的产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贸易保护是一个阶段性的政策, 实行这种政策的国家首先不会在所有产品上都实行贸易保护, 而是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其次, 不会一直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其最终结果仍是要回到对外贸易中去。

三、贸易保护理论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刘东勋、翟志成、陈多长 (1998) 提出这样的论点:“贸易保护理论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修正与发展。”自由贸易理论的提出建立在一系列不现实的假定之上, 如国际贸易收支完全平衡、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等。这些假设太过苛刻, 从而不能很好对地现实做出解释。

反观贸易保护理论, 幼稚工业保护论修正了贸易各国都处于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假定。亚当·斯密在工业革命后所提倡的自由贸易, 反映的是英国彼时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的利益。但事实上, 现实中国家与国家间的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 对于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 奉行自由贸易主义会使其完全受限制于发达国家的优势之下。幼稚工业保护论主张实行有节制的保护, 应按照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保护程度, 也不主张一直实行保护, 一旦本国工业成长起来, 或是超过30年仍不能形成竞争力, 就要放弃保护政策。由此可见, 保护贸易理论不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完全推翻, 其目标是使产业在经济落后阶段加速发展, 当其成熟以后, 自然会放弃保护政策而主张自由贸易以继续扩大影响力。

四、自由贸易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各有利弊、交替主导、相互完善

实行自由贸易从理论上可以使得贸易双方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促进各国乃至整个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 ;也能够使得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但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 贸易条件恶化使之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得应有利益, 国家经济安全难以保证, 幼稚产业和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陷入困境, 国内就业压力剧增。

而贸易保护主义则能够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保护一国的幼稚产业, 缓解就业压力, 但不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也将使贸易壁垒林立, 各国大打贸易战, 造成国际贸易秩序恶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世界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及各个国家, 这两个理论都各自交替占据过优势。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盛行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保护贸易政策;工业革命后, 对外贸易的基调变为自由贸易;经济大萧条后出现了超贸易保护主义;二战后各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又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而此时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则推行保护贸易主义。

由此可见, 实际生活中,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贸易保护理论曾对自由贸易理论作出修正, 比如说李斯特提出的“幼稚工业保护论”为经济落后的国家指明了一条发展道路;反过来说, 自由贸易理论也曾对保护贸易理论作出修正, 比如二战之后各国都有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 而超贸易保护主义在彼时就显得不合时宜因而退出舞台。

五、自由贸易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之争的现实意义

平新乔 (2006) 评述了现时代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争, 引用了2000年以来美国最著名的一些经济学家之间关于美国贸易政策所引发的不同观点的争论作为一个例证。两位世界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2004) 与鲍莫尔 (2000) 主张适度的贸易保护, 而巴格瓦蒂 (2004) 则主张全球化、自由贸易, 鼓励基于“外包”的比较优势理论。他指出, 在存在规模报酬、沉没成本, 产业可持续性的现今, 国际贸易均衡的可能结果已具有巨大的多样性。

因此, 一国制定贸易政策要权宜应变。贸易政策的实施必须要建立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之下, 因时、因地、因国、因产业制宜。一项贸易政策的好坏的评判标准应是有没有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有没有推动一国经济的发展和能不能实现长远的可持续的利益。通常来说, 一个国家会并用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政策, 各国总希望或要求其贸易伙伴国给予贸易自由, 而对本国经济实行适度保护。

从长远来看, 自由贸易无疑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根本目标, 从短期来看, 各国应该结合自身情况, 合理利用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政策组合, 为自身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平新乔.现时代的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争——一个理论述评[J].贸易与发展, 2006, (02) :28-34.

[2]刘东勋, 翟志成, 陈多长.保护贸易理论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修正和发展[J].1998, (09) :6-10.

[3]魏栋.自由贸易理论的演进:一个文献综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J].2014, (02) :31-35.

[4]霍影, 张凤武, 孙辉.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双层博弈[J].金融与经济, 2009, (09) :8-10.

[5]王迎波.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之争[J].领导之友, 2009, (03) :7-8.

[6]刘建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辩论[J].科技咨询, 2008, (30) :164-167.

[7]雷达, 刘元春.新贸易理论与自由主义:冲突与融合中的发展.世界经济.2005, (05) :62-72.

[8].罗腾蛟.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利弊分析[J].致富时代, 2010, (07) :126.

保护贸易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有这样两个案例:一位美国华侨研制出一种新型变压器,欲在其家乡广东某市寻找受让方。某厂有意受让,但要求对方先介绍该变压器的技术性能或提供有关技术资料,方可作决定。对方未作反应,不了了之。另一案例涉及专有技术加工贸易。美国某家具五金公司有意与珠三角一家外向型家具五金公司签订来样加工贸易协定。在建立正式贸易合作关系之前,美方公司要求中方公司必须与其先签订《技术保密协议》。由于该协议的标的是专有技术,因此,美方公司没有明细拟委托中方公司进行加工的产品式样,而是概括性地要求中方公司对其提供的所有专有技术产品式样承担保密义务。中方公司不得生产加工与其提供的式样相同或相似的产品,不得允许他人参观其技术产品的生产流程,不得泄露其技术秘密(包括中方公司的员工),等等。任何违反保密协议的行为一经发现,中方公司必须向对方支付50万元人民币的违约金。中方公司经过慎重考虑之后表示不能接受对方的概括性保密义务条款,只同意就某一具体专有技术加工协议所涉技术承担保密义务,并且要求美方公司对协议项下的专有技术提供说明和图示,理由是:如果美方公司提供的专有技术式样与中方公司已拥有的专有技术产品式样相竞合,一旦签约,中方公司便不能再生产自己原有的专有技术产品,否则就构成对美方公司的违约或侵权。由于双方在保密问题上互不相让,磋商无果而终。上述两个案例都涉及到专有技术保密这一关键性问题。为何保密问题在专有技术贸易中如此重要?怎样从法律的角度增进国际专有技术贸易当事人的互信以利贸易的顺利进行?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专有技术的特质作扼要介绍。

二、专有技术的涵义及其秘密性特征 “专有技术”译自英文“know ~how”,又称“技术秘密”、“技术诀窍”、“非专利技术”等,其法律定义,迄今也不统一。目前,对专有技术作出的较有影响且被许多国家采用的定义为1969 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保护工业产权国际联盟会议上通过的匈牙利代表团的提案:“专有技术指享有一定价值的、可以利用的、为有限范围专家知道的、未在任何地方公开过其完整形式和不作为工业产权取得任何形式保护的技术知识、经验、数据、方法或者上述对象的组合。”我国未对专有技术的定义作直接明确的规定,而是从工业技术和生产管理及商业经营几个方面有所侧重地作出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规定的技术„„包括

(二)以图纸、技术资料、技术规范等形式提供的工艺流程、配方、产品设计、质量控 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专有技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中未明确规定“专有技术”,但对“商业秘密”的界定里明显涵盖了专有技术的内容: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可见,专有技术是一种以秘密性为重要要件、事实上占有而又未取得专利权、未经法律授权的技术。由于未申请专利,所有者只能依靠自身严密的保密措施来维护其对技术的专有权,因为一旦被公开,该技术便进入公有领域,其商业价值随之 丧失。有鉴于此,国际上成功的企业无不对其专有技术秘密特别重视。美国斯诺敦公司总裁桑德拉?斯诺敦女士在她的《全球优势---你的公司如何在世界市场取胜》一书中,论述了参与国际贸易应遵循的若干基本原则,其中一条就是提高警惕性。IBM公司面对外国间谍的猖狂活动,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保密措施,建立稳定化、规范化的保密制度。而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叱咤风云上百年,其对配方实行的“限定知悉范围”原则是关键。对于可口可乐的关键配料,公司总部的三个高级职员各管一样,而且这些人互不知道另外两样配料是什么。分设在世界各地的生产厂使用的原料是公司总部提供的“浓缩液”,根本不知道配方秘密。

三、国际专有技术贸易中秘密的保护 1.法律保护 据统计,国际技术贸易总量中的90%都涉及专有技术(技术秘密)的许可,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专有技术虽然处于秘密状态,不象专利那样直接申请法律保护,这并不等于专有技术不受法律保护。反对“不公平致富”、“不正当竞争”、或者“恶意行为”,主张“任何人不得靠有意损害他方的行为来牟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立法价值。迄今,对专有技术的法律保护体系已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立法中展开。(1)知识产权国际协定 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首次将“未披露信息(undisclosed information)”作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普遍认为,TRIPS中有关“未披露信息”的规定就是对商业秘密的规定,其中涵括了专有技术的法律特点,可以说是对专有技术持有人的权利第一次在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中予以保护。后于TRIPS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完全照搬“未披露信息”条款的内容,只是将“未披露信息”换成了“商业秘密”。(2)反不正当竞争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其1996年起草的《反不当竞争示范法》中明确规定“侵犯商业秘密”为不正当竞争。该《示范法》第6条第3项对“侵犯商业秘密(secret information)”的解释与TRIPS第39条“未披露信息”的含义一致,显然,专有技术也被纳入其调整范围。虽然该《示范法》尚未获得通过,但其作为示范法对知识产权国际国内立法的作用不可忽视。(3)国际技术贸易规则 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国际社会在多国集团分头努力的基础上,形成了《国际技术转让守则草案》,旨在建立调整国际技术转让行为国际统一法。由于在许多主要问题上各国立场相去甚远,未能在联合国贸发会第五届会议上获得通过。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当时提出的10多份有关专有技术转让的文件,如着重于专有技术转让合同谈判受让方可提要求的1979年《合同评价指南》等,则为各国进行技术贸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合同蓝本。(4)我国立法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也没有制定有关保护专有技术的专门性法律,对专有技术的保护分散地规定在不同的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48条规定,“技术秘密转让合同的受让人应当按照约定使用技术,支付使用费,承担保密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2条规定,雇员在受雇期间及解雇或离职后一定时期内,对其因职务上的原因所接触到的一切技术秘密,承担保密义务。《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理》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受方应当按照双方商定的范围和期限,对供方提供的技术中尚未公开的秘密部分,承担保密义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明确规定了侵害专有技术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应予以制止。《刑法》第119条、220条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刑事责任。2.自我保护(1)必要性 TRIPS前言明确指出,知识产权是“私权”。私权的保护主要由权利人利用国家现有法律体系的救济手段维护权益。就专有技术而言,法律保护的范围只限于对非法获取的秘密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泄漏的秘密加以禁止使用,如果秘密是意外发现的或由平行工程或反向工程发现的,法律则不予禁止。这就给专有技术权利人提出了如何加强技术秘密自我保护防止他人意外获得的问题。上文所述可口可乐公司配方的保密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例子。众所周知,专有技术持有人之所以不将其核心技术申请专利法保护,就是想通过自身严密的保密措施牢牢地永久地保持其对该核心技术的独占,因为,如果申请专利就必须在《专利申请说明书》中公开其技术秘密,而法律保护主要是通过对侵权或违约行为的事前禁止和事后责任追究及对受害人的损害赔偿等方式

来实现的,其对侵权人的威慑力是可以预见和有限的,而受害人为此遭受的损失则可能是无法预计和无限的。试想,可口可乐公司如果将其配方申请专利保护情况会怎样?势必:官司不断,耗时费力,损失巨大!(2)贸易中秘密的保护 专有技术贸易过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及后续工作。在合同签订之前,需要对对方进行调查。对于许可方(提供方)来说,需要对被许可方(受让方)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对方的信用等级比较低,那么即使对方开出的条件很优厚,也应当谨慎从事。因为技术秘密具有“一旦公开就永远丧失”的特点,对方一旦获悉或泄密,技术秘密就不复存在。在合同磋商过程中,被许可方往往要求对方披露一定的秘密信息。许可方可以在对方作出保密保证的前提下,披露一定的秘密信息。同时应当采用确认书等方式将披露的信息确定下来。签订的合同条款应当完备。不论是专有技术转让合同还是许可使用合同,都需要包含“保密条款”,明确约定保密范围、保密措施、保密期限、泄密的责任等重要事项。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 篇6

2月19日,印度决定继续对中国青霉素工业盐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可能对其下游产品6-APA发起保障措施调查。这一行动无疑将加大中国原料药出口的难度,给“保增长”目标的实现又设置了—重障碍。

贸易保护主义又回来了

经济萧条从来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滋生的温床,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燎原”。

据悉,目前,在医药贸易领域,贸易摩擦明显增加。去年6月,巴西对中国的一次性注射器提起了反倾销调查,7月,乌克兰国际贸易跨部门委员会也对中国出口的一次性注射器提起反倾销调查,紧接着11月,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对中国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Penicllin-G)提起反倾销调查,最近,俄罗斯也对拟对中国出口的一次性注射器发起保障措施调查;另外,据最新消息,印度可能要对中国出口的6-APA提起保障措施调查,医药领域中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纷至沓来,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6-APA被印度锁定

关于印度可能对中国出口的6-APA产品提起保障措施调查,生产企业认为,这是印度保护本国产业的又一措施。其实,在过去十几年时间内,涉及与中国的贸易问题上,印度“贸易保护”的声音从来就未停止过。据统计,1990年以来,中国医药保健品共遭遇国外反倾销达52起,其中,印度是对中国发起调查最多的国家,原料药又是对华反倾销涉及最多的产品。

医保商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对印度出口6-APA产品3518吨,占全球出口市场的59%,比2007年同期数量增长了67.75%,出口金额达1.2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59.18%,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山东鲁抗医药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张正海认为,“印度此举在于控制6-APA的进口数量,因为,通过保障措施可以直接增加进口关税,如此以来,便增加了中国该类产品出口至印度的难度,从而遏制了该类产品的进口”。

“限制进口数量,征收高额关税是保障措施的直接结果”,商务部官员表示。据悉,保障措施的提起一般基于进口产品数量急剧增加,致使国内产业遭受“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而2008年中国出口6-APA数量的大增应该是此次保障措施的直接原因。该官员介绍说,6-APA并不是今年印度提起的第一次保障措施调查,从1月开始,印度已经相继对中国出口的纯碱、铝箔和帘子布提起了三起特殊保障措施调查,正在进行政府间的磋商和交涉。

有专家认为,印度之所以频繁提起贸易保护,主要是源于国内形势的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超过了预期,国内恐怖主义抬头,另外,与中国的贸易长期保持较大的逆差,这些因素致使印度频繁使用贸易保护。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贸易保护主义不同于正当的贸易保护,它是对多边贸易规则中救济措施的滥用。商务部高度重视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力争通过政治交涉、法律抗辩。业界合作等手段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医药贸易发展要多赢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贸易保护主义自打有了国际间贸易活动以后就从未消失过。

业内人士介绍说,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贸易保护主义已经由早期赤裸裸的关税,贸易壁垒转变为被绿色环保,能源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等漂亮外衣所掩盖,形式更加隐蔽。但是,无论早期还是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全球贸易中获得利益,同时又不用经受竞争的压力。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贸易保护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它会使产品、设备、技术因为贸易壁垒而分隔起来,如此以来,世界经济就不是流动的活水,而是一潭死水,是极为危险的,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共同繁荣。

在医药贸易领域同样如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西药原料药的出口额达175.81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9.59%,为世界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如果一旦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了中国医药产品的出口,必将对国际医药上下游产业链产生巨大冲击。

医药企业须直面挑战

虽然各国医药行业的贸易保护是企业不可避免的,但是企业所能做的是,应该积极从“危机”中寻找机会,采取措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首先,企业要直面危机,内外兼修。从内部来看,引导企业加强供应链的管理和完善公司内部结构的调整,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同时抓紧时间进行企业的转型升级,创新产品,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符合对方规定的标准。从外部来看,引导企业寻求突破,通过产品多样化和市场多元化降低风险。

其次,发挥商行业协会引导和监督作用,促进行业良性有序竞争,出口企业应注意,不要因对方市场好,就过于集中出口,造成短时间大量产品涌入国外市场。尤其要避免过度集中开拓新兴市场,以防在新兴市场也遭遇贸易壁垒。

再次,企业应该动态监测进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进出口定价主动权。同时,企业应当加强行业出口自律,防止出现无计划生产、无序出口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贸易保护的魅影 篇7

愈烧愈旺的火苗

贸易保护主义火苗从欧美“重灾区”向新兴市场国家蔓延, 其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令人眼花缭乱——

禁止进口。印度在今年年初明令对中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之后, 前不久又宣布在未来6个月中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尽管随后对中国玩具的态度有所软化, 但其限制中国产品的意向却是有目共睹的。

提高关税。在日前阿根廷政府提高农产品出口税率的同时, 埃及提高了砂糖进口关税, 巴西与阿根廷还将连手提升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对外进口税率。俄罗斯在提高汽车与收割机进口关税之后, 日前又分别将牛奶、乳脂、黄油、炼乳的进口关税分别提高15%到20%。

反倾销。印度自2008年10月以来的短短几个月内, 已经向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热轧钢、汽车转向轴等17种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 涉案金额达15亿美元。几乎同一时间, 阿根廷就纺织、制鞋等产品对巴西和中国提出了反倾销调查, 而且阿根廷日前已经作出了对中国自行车车架及把手等部件每公斤征收3.02美元关税且施行时间长达5年的决定。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等也对越南鞋采取了反倾销行动。

特保调查。与传统的反倾销措施“先调查, 后保护”相比, “特保”不仅具有“先保护, 后调查”的特点, 而且出手很快。正是如此, 印度在过去一个月内向中国发起了七八起有关特保调查。其中近期对于进口中国的纯碱产品从发起调查到作出初裁只用了10余天时间, 对进口中国的铝板及铝箔的特别保障措施从立案调查到做出初裁只用了5天时间, 而且分别加征31%和35%的从价税。

货币贬值。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最近半年以来, 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采取了货币贬值的做法。如俄罗斯自去年8月至今已使卢布累计贬值55%, 哈萨克斯坦也创下了本币一次性贬值25%的记录, 韩元兑美元在进入2009年以来已经累计贬值20%, 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国货币也都出现了大幅贬值。

国有化。为了达到对贸易价格的直接干预和收取更多的出口关税, 阿根廷政府日前组建了一个用来控制包括谷物、面粉、油料和牛肉在内的农产品贸易的国有机构。无独有偶, 委内瑞拉政府接管了国内所有的大米加工厂。

综上所述, 金融危机期间新兴市场国家发起的贸易保护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 发起者主要是以往经常制造贸易摩擦和纠纷的国家;第二, 与欧美等主要采取技术性壁垒从而具有隐蔽特点相比, 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具有赤裸色彩;第三, 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具有蔓延和升级的趋势。

博弈中两败俱伤

世界贸易组织在2008年全球贸易报告中指出, 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由于自由贸易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 带来规模效益, 因此自由贸易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由此不难看出, 在贸易自由化程度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 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都以保护本国产业为名相互收窄甚至关闭贸易大门, 其后果最终只能造成两败俱伤、整体受损。

贸易保护必然带来贸易额的萎缩。由于贸易保护排斥的是公平竞争, 其在短期或者一定范围内能够促进本国产品销售额的提高, 但贸易保护国的贸易总量势必同时出现下滑和递减。如由于阿根廷政府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从巴西进口产品, 导致了今年头两个月阿根廷和巴西的双边贸易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四成之多。受此影响, 阿根廷2009年1~2月的工业生产同比下降了9.2%。同样, 由于俄罗斯逐步提高国内原木出口关税, 许多中国木材企业从俄进口木材受到很大限制, 导致今年以来俄对华进、出口额双双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

贸易保护必然导致产品的供给不足, 从而抑制消费拉动经济的功能。贸易保护以支持本国产品销售为目的, 但与此同时势必引起产品总量供给的短缺, 从而破坏市场均衡。以印度为例, 由于印度80%的玩具从中国大陆进口, 自今年1月印度对中国玩具实施进口禁令后, 印度进口商和批发商的玩具库存大量减少, 商户全面面临断货危机。在市场的压力下, 印度政府又不得不放松对中国玩具的进口禁令。无独有偶, 由于阿根廷对中国廉价的纺织品蓄意反倾销, 导致了该国消费者不得不使用加倍的消费成本购买国产品, 其本已十分羸弱的消费功能由此受到进一步抑制。

贸易保护极易导致贸易报复。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贸易保护所损害的对象多为“敏感产业”, 因此就必然引起受损国的还击和抗争, 并最终伤及彼此。

贸易保护可能使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市场危机。由于新兴市场的许多成员国都是以大宗商品的出口作为工业化的最重大依赖, 但在贸易壁垒日渐抬高和贸易报复力量作用的前提下, 这些产品的出口需求势必受到抑制, 加之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不断跳水, 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大宗产品必然出现大幅贬值。在这种背景下, 原先以追求这些大宗商品升值为主要目的的发达国家资本就会加速抽逃, 从而导致新兴市场资金供给进一步吃紧并恶化金融市场状况。

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势必产生“后遗症”。如以驱动货币加速贬值的贸易保护主义必然埋下通货膨胀的“种子”, 国有化必然对民间资本产生“挤出效应”, 经济复兴的前景因此而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强化他律与自律

虽然贸易保护可能给本国带来更大的风险, 但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仍然执意逆风而行,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性选择, 即贸易的“被绑架”。前不久, 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通过的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明确提出了“购买美国货”的条款, 而法国政府在救助本国汽车业过程中则要求汽车厂商不得关闭位于法国境内的工厂以保护本国就业, 同时要求法国汽车厂商获得政府补贴后不得在捷克等其他国家增资设厂。在世界经济强者纷纷谋求“自卫”的前提下, 作为弱者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进行被动“自保”——通过最大程度的贸易保护以避免自身利益的进一步被侵害。

当然, “没有永恒的朋友, 只有永恒的利益”是许多国家对外关系的根本规则。如同发达经济体一样, 新兴市场也饱受金融危机的煎熬, 它们中有的出口大规模回落, 有的面临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带来的外汇收入减少, 有的在外国资本撤资之后面临金融和产业困境。以上诸种因素都可能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主动寻求贸易保护主义的理由。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之间还面临着产业与产品结构趋同的矛盾, 更使得它们在金融危机下难以顾及贸易均衡和国际舆论了。

不过, 无论是被动寻求贸易保护还是主动的抬高贸易壁垒, 其对自身和整个新兴市场乃至全球经济所产生的风险和危害都是不可小视的。在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和世界各国经济前景并不确定的情况下, 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只能借助于外界的权威性干预和各国间谋求新的合作。

一方面, 应当在全球范围内强化权威机构的监督与协调。按照新兴市场国家都企图规避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冲击从而提振国内经济的心态来看, 受害方试图以谴责、抗议等舆论压力的方式应对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肯定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为此就需借助第三方力量——及时启动和发挥W TO的干预作用。具体而言, W TO主要是通过跟踪、监督和审议各国振兴经济的计划和具体措施, 敦促各成员继续奉行贸易开放战略的有效机制和手段。而一个可喜的现象是, WTO不久前已经发布了《经济金融危机及贸易发展相关问题的报告》, 决定审议2008年9月以来各成员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新的贸易措施, 在此基础上准备督促各成员国切实履行贸易开放的承诺。同时, WTO将启动新一轮的多哈回合谈判, 如果成员国能在农业等关键领域达成一致, 对于减弱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发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新兴市场国家应当主动规避摩擦和纠纷而谋求合作的可能。一是各国应该在共同的原则基础之上, 联合起来制定经济刺激计划, 以使每个国家刺激经济的计划都拥护开放的市场。二是成立区域性的“反危机基金”或建立共同外汇储备库, 基金和外汇储备可以交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成立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监督使用, 以增大抗御危机和贸易波动的协同性。三是互相主动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各国可在体现自身自然禀赋与技术优势的基础上, 创造可以弥补他国市场需求的产品, 同时通过彼此协商调剂产品进出口余缺。

中国的防御与应对

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样, 中国对外贸易也深受金融危机之害。据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在2009年1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7.5%、进口同比下降43.1%之后, 2月进出口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20%, 而且进出口均已连续4个月出现下降。然而, 面对如此惨淡的数据和恶劣的生态环境, 中国不仅没有独善其身和闭门自保, 而且主动组织企业扩大进口, 推进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除了向欧洲企业派发130亿美元订单和继续组织前往欧洲的投资团外, 在新兴市场阵营中, 中国对外贸易合作也是风生水起。日前, 中国与巴西就石油贸易和融资支持等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同时与俄罗斯签署了一份价值2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不仅如此, 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中-巴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 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内容的自贸区正式建立。

但是, 中国在不断敞开贸易大门的同时也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为此, 中国必须进行积极防御和应对。

第一, 实行差别化的新兴市场贸易策略。即在对新兴市场贸易规则研究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贸易地理方向, 形成有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笔者认为, 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双边贸易代理结算公司的成立, 中国可将汽车等装备组装与出口对准俄罗斯, 小物件、成衣、鞋子、建材的贸易对准巴西, 家电制造业组装和卫生洁具、橱具贸易对准印度。关键是要利用中国的资金信贷优势, 人民币比较坚挺和双边互换的人民币影响力优势, 制造业技术领先及熟练工和配套产业链齐全的优势, 针对各国具体情况来为双边贸易出口量身定做一套政策。

第二, 实现国内产品的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国内出口企业应加强研发投入, 不断开拓新的产品,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 以占领新兴市场国家的高端市场, 增大与进口国产品与市场的互补性。同时, 实施名牌战略, 彻底改变中国产品形象, 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保护贸易 篇8

1反对滥用WTO规则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 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壁垒等。我们并不反对使用WTO规则允许的各种保护措施, 但我们反对各种措施的滥用。因此, 我们坚持推行透明度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1) 贯彻透明度原则

WTO的透明度原则, 是世界贸易组织将原来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货物贸易领域的透明度原则的范围扩大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 是其对关贸透明度原则的继承与发展。透明度原则的目的就在于使各缔约方及时公开其制定和实施的有关贸易政策和法律, 以便WTO相关机构和其他成员方了解, 从而监督该成员方履行WTO项下的国际义务, 为国际贸易营造一个公开的、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 增强国际贸易交往行为的可预见性, 确保国际贸易环境的稳定性, 进而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WTO的透明度原则是WTO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是WTO法律制度的基石。透明度原则充分体现了统一、公正、合理的要求。

(2) 坚持公平竞争原则

在WTO法律体系下, 公平竞争原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成员方及其企业不得在货物贸易领域、服务贸易领域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领域中采取扭曲市场竞争的措施, 或进行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而是应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平竞争可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不断完善管理, 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新产品。也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并最终为消费者和全社会带来福利。

2灵活运用WTO对发展中国家优惠安排, 维护国家利益

我国已经加入WTO, 一方面必须按照国际贸易通行的规律和惯例办事, 建立开放性的市场机制, 最终迈向自由贸易。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我们的自由贸易不可能一步到位, 所以我们的贸易政策必须既立足于国情, 又符合WTO惯例和规则, 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保护, 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1) 运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保护国内产业

从2004年起至2008年间 (除2005年以外) , 我国遭受反补贴案件急速上升, 作为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的反补贴很可能会成为继“反倾销”之后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又一道贸易壁垒。

(1) 完善符合WTO规则的补贴制度, 加大不可申诉补贴力度。WTO鼓励对一国经济的基础环节进行补贴, 因此, 我国可以利用明补变暗补的方式增加研发补贴、对落后地区的补贴和环保补贴。同时, 应事先控制受补贴出口产品的市场投向, 避免因在较短的时间内向某一特定市场投进大量某种受补贴的出口产品而导致的反补贴申诉。

(2) 加快调整国内补贴政策, 完善补贴立法。我国的补贴立法起步较晚, 因此我们更要结合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及各大贸易国的反补贴立法, 完善我国的《反补贴条例》, 逐步取消禁止性补贴, 如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增加WTO协议所允许的补贴制度, 即不可诉补贴, 把握可诉性补贴的数量及形式。

(2) 健全技术和环境标准

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在我国日趋增多, 成为国际贸易中最棘手、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因此, 我国要充分利用WTO赋予的权力, 利用产品法规、标准、认证和检验制度方面的非歧视规定, 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商品实行双重标准, 清除歧视性壁垒。

(1) 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家电、纺织品、茶叶等商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相对优势, 出口多、利润高、技术成熟, 具有制定标准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国际规定建立自己的技术和环境壁垒体系。目前, 北京铜牛针织集团、杉杉集团公司、报喜鸟集团等18家纺织企业都先后通过了中国生态标志产品的权威认证, 获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除此之外, 利用我国优势, 积极承担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如鉴于在茶叶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 我国已经开始承担绿茶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

(2) 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立法、严格执法, 将有利于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和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相关“标准”纳入到中国国内法规体系中, 通过国家强制力量进行推广;认真协调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促使两者相互促进, 推行以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开发绿色产业, 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专门为开发绿色产品出口建立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出口产品争取获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 以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同时争取取得贸易对象国的认证要求。

(3) 加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

与多边贸易体制相比, 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在短时间内达成协议, 我国应积极参与和发展双边及多边的FTA, 在不同范围、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从中获益。

(1) 加快达成与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组织的双边区域安排, 重点与贸易量大、与我国贸易利益密切相关、我国商品具有贸易优势的出口对象国进行区域贸易安排的谈判。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最重要的经贸伙伴, 处理好与它们的合作关系对我国而言至关重要。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 利用区域优势促进区内成员外贸更大的发展, 为我国外贸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

(2) 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技术含量、品牌和管理水平。WTO要求区域贸易安排各国对区域外国家设定的关税不能低于原先的水平, 这也就限制了区域贸易安排参与国无限制设置贸易壁垒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只要区域外国家的成本优势能抵消贸易壁垒带来的不利, 区域外的产品就可以进入区域内国家。为此, 我国要加快同行业企业重组, 实现规模效应, 在未来世界贸易中占据领先地位。

(3)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直接参与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 为我国外贸环境改善奠定良好基础。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利益, 例如应该通过发展中国家的联合一致, 抵制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挂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但农业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在目前世界农产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62%的现状下, 中国的农产品关税却只有15.3%。2002年启动的以推动国际农业贸易政策的改革为核心的多哈回合谈判, 成为我国致力于改变世界农业贸易格局的希望。2005年7月, 在大连召开的WTO小型部长会议上, 经过中方与有关成员的共同努力, 在农业谈判、服务贸易、发展议题和规则谈判等主要议题上, 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多哈回合谈判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次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作为世界贸易大国, 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勤.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01.

[3]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保护贸易 篇9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歧视性政策取向

随着经济区域化、一体化,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 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即:在区域内实行自由贸易, 而对区域外则实行歧视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如欧盟不仅通过关税同盟与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外筑起贸易壁垒, 而且将这种区域保护范围扩大到联系国 (如对46个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的洛美特惠税协定)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也标志着美国由片面的全球自由贸易退到强调“互惠”的区域自由贸易的立场上。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1. 保护商品的范围日益扩大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一方面是本国正在哀落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 另一方面是本国已经高度发达的具有竟争优势的产业如金融业等, 因此保护范围不仅扩大到货物贸易的一切领域, 而且扩大到服务、技术、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近年来在商品的保护上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对于服务行业的保护日益趋于严厉。当前, 服务行业的世界贸易额增长迅速, 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目前已接近30%, 其中美国的金融和快餐等行业对世界的扩张最为突出, 这也促使世界各国加强对本国服务行业的保护。另一个是高技术产品领域的保护不断加强。

2. 从国家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 贸易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加强。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 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区域化和集团组织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性, 组建区域性经贸集团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自由贸易以促进内部经贸的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外构筑贸易壁垒, 抵制贸易对手的入侵, 保护成员国的市场。同时, 可以凭借组建经贸集团力量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性竞争。在当今世界上,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安第斯条约组织、东盟、西非共同体等等经贸集团遍布全。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外实行严格的保护, 从而严重削弱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化。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1. 外国出于对我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嫉妒和报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外贸出口速度更快。高于全球贸易同期增幅的一倍多, 与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遭到西方国家的打击是必然的。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产品会与外国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 客观上会导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

2. 反倾销措施中的反吸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反倾销案件中的吸收行为是指在采取反倾销措施后, 出口商或生产商可能与进口商达成协议, 将本应由进口商承担的反倾销税由出口商或生产商来承担, 从而继续向进口国倾销出口, 使反倾销措施无法达到抵消倾销的目的。反吸收措施就是在存在吸收行为时进口国所采取的一种保护贸易措施, 它对贸易存在着反面影响, 也是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一大困难。

3. 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 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 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 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目前, 中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受到了对象国的技术性规章和规范、包装和标签的要求、检和检疫的规定、环保等方面的限制。

四、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1. 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国家应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 及时跟踪、研究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企业, 让他们做好防范工作, 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应该共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2. 树立“绿色”新理念

绿色产品是21世纪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保证。企业要注重绿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 企业应通过绿色营销观念、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计划、将绿色环保标志导入企业的识别系统等途径来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

3. 实施主动灵活的国际谈判策略

近年来, 在多边贸易谈判中, 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面对这样的局面, 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大国实力, 在WTO中积极斡旋。我国在WTO的国际活动中, 应坚持原则, 团结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纳入多边国际贸易规则, 在策略上“主动出击”;在标准的内容与实施方式上据理力争, 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

摘要: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指导, 利用WTO的相关协议和本国法规和贸易政策, 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弱势产业和就业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和冲击, 其关注的焦点由传统理论所关注的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 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类本身。同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政府与部门的合作计划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 创造比较优势, 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维护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外贸发展,影响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林狂:《试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J].世界经济研究, 1994 (6)

[2]梅俊杰:《新贸易保护主义何新之有?》, 《社会观察》, 2004

保护贸易 篇10

一、李斯特贸易理论基本内容

李斯特将国家经济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 畜牧时期, 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 农工商业时期。”李斯特认为, 国家的贸易政策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 他将贸易政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以谋求本国脱离未开化状态和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 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扶持本国幼稚工业迅速发展;第三阶段, 恢复自由贸易政策, 以本国已发展成熟的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获取更大的利益和优势。

李斯特在论述贸易保护阶段时强调, 虽然采取的是贸易保护政策, 但保护的并不是国内所有工业, 对于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以及扶持了很久也没有突破发展的工业部门, 无需保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李斯特的贸易理论基于国家这个层面, 保护政策仅仅是针对国际市场, 对于国内市场, 他认为应该自由贸易, 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促进国内工业部门的发展。

二、重新审视李斯特贸易理论

目前, 在国内经济学界中许多学者有种倾向:只要有人赞同李斯特贸易理论, 那么这个人就是保守派, 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者, 这些学者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李斯特贸易理论的精髓。李斯特贸易理论精髓在于, 他清楚地将国家与世界加以区别。在他看来, 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确实能提高全世界的总体福利, 但是这个提高有个前提条件, 即没有国家的存在, 或者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国家。而无论是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还是当代, 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国家, 每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 就如同李斯特所提到的国家发展阶段一样 (虽然不尽相同) , 这就意味着必然存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摩擦。经济不像自然科学, 携带有大量政治成分, 每个国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本国在世界的地位, 发展本国经济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如果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 但又不至于损害本国地位, 这是双赢、最理想的状态, 但如果影响到了本国地位, 就势必会采取措施限制其他国家发展。

相比于贸易保护论, 更多学者倾向于自由贸易, 这种倾向的理论支持在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也是目前美国极力鼓吹的贸易理论。然而李斯特在一百多年前就已一针见血地指出, 通过贸易保护得以发达的国家, 如果在世界自由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时, 它将脱掉贸易保护的外衣, 并且以过来人的身份宣扬自己原先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是如何的错误, 而自由竞争才是最佳选择。

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采取重商主义, 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积累了大量财富。工业革命之后, 英国实力剧增, 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直接结果就是产量的激增, 随之而来的就是产品的销路问题。因此, 英国政府抛弃原先贸易保护政策, 不但如此, 它还通过各种途径 (不论是政策欺骗还是战争) 迫使其他国家降低或者取消关税, 使它们成为英国廉价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地。

三、李斯特贸易理论的局限

李斯特认为当一个国家在竞争力得到充分发展时, 可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这是他根据所处时代的国际形势得出的结论。李斯特于1846年去世, 他没有看到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的最终影响。

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最初非常成功, 欧洲各国和美国也相继效仿, 就算没有完全采取自由贸易, 但也多多少少降低了关税壁垒, 这给英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 英国依靠武力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大量殖民地, 为其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原材料和倾销场所。然而, 每个国家都以扩大自身利益为目标, 自由贸易政策使得大量英国廉价工业品进入国内市场, 摧毁了本国工业的发展, 因此德国、法国以及美国等国家又纷纷重新恢复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发展, 这些国家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恢复, 国内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生产能力逐渐超过英国, 冲击着英国贸易霸主地位。随后, 一战的爆发给英国带来巨大打击:海上霸权丧失、国内经济凋零等等。因此, 英国又重新恢复贸易保护政策, 对除个别商品之外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英国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美国一战后同样由自由贸易转向了贸易保护。所不同的是, 美国的做法更为隐秘, 因为它采取的是非关税贸易壁垒。一战前, 美国通过贸易保护极大发展了国内工业, 在1894年总体经济实力超过英国, 逐渐倾向于展开自由贸易。然而受到一战以及后来的经济大萧条的影响, 美国再次回归贸易保护政策。但是美国的保护力度过大, 引来了其他国家的贸易报复, 因此美国又不断降低关税, 对于个别商品甚至免税, 以此消除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又重新回归自由贸易。二战之后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如同一战之前的英国一样, 它需要国外市场来吸收国内庞大的产能, 而自由贸易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因此它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网络。然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钢铁、电子科技、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 对美国形成巨大冲击, 美国又重新加大贸易保护力度, 此时的贸易保护以更为隐秘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存在, 例如知识产权、公平竞争、国家安全、汇率等等, 这些政策都为国家干预国际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通过以上两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案例可以看出, 李斯特第三阶段的贸易理论存在着缺陷, 即使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也不能放弃贸易保护, 进行完全的自由贸易。英国由于自由贸易而衰败, 不复当年日不落帝国的风采;美国也曾因自由贸易而使国内经济受到重创, 但由于及时的恢复贸易保护, 才保住了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

四、结论

目前, 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正面临着英国和美国都曾遇到过的问题:如何扩大市场。我国长久以来的做法是依靠廉价出口来占领世界市场, 但是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我国出口战略受到极大限制。国内有些学者建议我国应积极参与美国主持的贸易协定, 不断开放国内市场, 甚至是金融市场, 以自由贸易姿态全方面融入国际市场。这种建议不可取, 且不谈我国还没有成为国际头号经济强国, 就算是,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就可看出, 自由贸易的最终威胁的是本国的经济地位。何况我国目前世界第二的GDP是以加工低端产业链, 以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耗换来的, 国内工业布局远不如当初英国和美国。

因此, 我国应看清美国等国家自由贸易的假象, 在贸易保护政策的保障下调节国内市场结构和产业布局, 逐渐摆脱出口依赖症, 将经济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弗里德利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2]邓会敏, 和芳芳.浅析李斯特政治经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3]林晓金.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2011

废旧立新突破贸易保护坚冰 篇11

2009年至今,向中国轮胎出口企业提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国家已达到十余个,涉案商品已经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扩散。

除此之外,除了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外,我国轮胎出口还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出口目的国的技术贸易壁垒保护。根据明年年底正式生效的欧盟新规,不能满足其最低标准的轮胎将不得在欧盟境内销售。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轮胎对外需依存度已高达40%,然而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这对于依靠价格取胜的中国轮胎产品来说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生产技术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下,我国轮胎业将逐步失去这些市场。

新形势下,轮胎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一方面要加强自律提高产品质量;一方面要开辟新兴市场,推行“多元化”战略,降低发展过于集中的风险;此外还需要增加节能、环保、智能产品以及品牌产品的比例,将生产高附加值轮胎作为主攻方向,培育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一次应对来自各方的技术贸易壁垒。

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重视研究目的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准则。这不仅是业务发展需要,更因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大量数据、材料调查落实、法律和技术问题,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灵活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技巧。2011年,河北兴茂轮胎有限公司告赢美国商务部就是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兴茂轮胎和涉案的十多家企业,还将过去5年来,美方向中国所发起的30多项反补贴调查案例都予以了纠正。

保护贸易 篇12

1.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贸易保护主义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的特点, 它主要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发达国家利用WTO的相关规则, 打着公平、公正的贸易旗号, 实行国际贸易保护, 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无论是在手段还是形式上更加隐蔽。

(1) 形式上的隐蔽性。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和其它为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理由的掩护下来实施贸易保护,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2) 保护主义手段多样化、范围全面化。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范围呈现出全面化的趋势, 涉及范围不单单包括传统的货物贸易, 还正在延伸到服务贸易、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另外, 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手段, 那就是通过汇率政策的变化对国内市场和企业进行保护, 通过汇率贬值来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 从而达到削弱其他国家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 加强对制造业的保护。金融危机爆发后,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地位凸显, 致使很多国家加强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力度, 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 如俄罗斯政府在危机中提高制成品进口关税并增加对制造业的各类补贴。

2. 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世界经济的低迷, 同时催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复苏期, 今后的一段时间中将是贸易保护主义频发时期。由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将对我国外贸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表现为:

(1) 对我国相关行业和相关区域产生不利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相关出口企业带来一些很难估量的损失, 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发生致使很多国家的市场我国产品不能进入, 严重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业绩。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 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不利于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2) 破坏了国际贸易环境, 干扰了国与国之间的正常贸易。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让一些本可以出口的企业不得不采取观望的态度。同时,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

(3) 影响我国贸易安全和经济运行秩序。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我国贸易安全和经济秩序产生消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 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主要以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这几种形式。其次, 很多发达国家利用自有技术和一些相关标准来限制出口国的产品, 无形中加重了出口国产品的成本, 从而削弱了出口国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 从贸易不平衡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一些小的贸易摩擦积攒成多就有可能引起大的贸易摩擦, 从而对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3.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采取的措施

历史经验证明, 在经济危机的时候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 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作为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贸易大国, 我国应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针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建议我国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1) 建立贸易预防机制。要时刻关注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研究、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 不断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同时, 要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外贸政策, 防止出现我国外贸过度地下滑。

(2) 扩大我国国内需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降低贸易保护对我国影响的根本办法, 在于千方百计扩大国内的消费和投资;而对出口部门, 则不能再通过种种优惠政策鼓励出口。

(3) 将贸易保护措施按其针对对象不同进行分类。其中, 反倾销针对的是企业产品的价格, 反补贴针对的是政府的经济政策, 绿色壁垒针对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我国要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制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进行产业升级, 这样才能有效跨越国际贸易保护设置的种种壁垒。

上一篇:掘进机自动化下一篇:着色与非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