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2024-07-12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精选12篇)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1

中国的国际贸易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张骞开辟了路上“丝绸之路”, 将西汉的丝绸、精美瓷器等物品销往中东、欧洲等地区。不过当时更多的是以交换为主, 并不以贸易盈利为目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兴盛, 以增加国家财富为目的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利益, 各种贸易保护主义也层出不穷。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提高进口关税和对进口商品数量的控制, 来达到本国企业不受或少受进口商品竞争的目的。不过, 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各国经济发展普遍放缓, 继续采用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将导致其贸易伙伴国家的不满, 甚至加深贸易摩擦。因此, 发达国家开始采用更为隐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寻找除关税壁垒以外的有效保护工具。毋庸置疑, 不管是传统贸易保护主义, 还是新贸易保护主义, 对中国的贸易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

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1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背景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西方国家经济进入缓慢发展时期, 货币危机、石油危机、债务危机以及世界性的经济衰退给发达国家以沉重的打击, 各国又重新考虑对国内市场保护的问题。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税壁垒不同, 新贸易保护主义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护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

到了20世纪90年代, 以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和技术转让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 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为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各国对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更加重视。同时, 为了少受或不受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击, 各贸易伙伴之间为维护本国利益进行的较量, 势必造成贸易摩擦, 继而造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和盛行。

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各国经济面临巨大灾难, 为摆脱经济危机, 各国纷纷采取救市措施, 新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 导致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产生。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

1.2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1.2.1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经济全球化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 在以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助推下, 部分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相应的, 其国内经济产业结构等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新兴出口产品可能会对其他国家的出口造成干扰, 导致国家间摩擦升级, 国际竞争加剧, 各国开始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作为指导, 利用WTO相关协定以及本国的法规政策, 限制进口, 以保护本国企业以及国民就业免受外国商品和外国劳务人员的竞争。

1.2.2 双边贸易的兴起和区域经济体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自由贸易协定”在双边层面中形成, 其在初期有促进双边贸易增长, 消除贸易壁垒的作用, 被很多国家广泛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了缓解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各国纷纷利用双边协调和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实行自由贸易。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其贸易伙伴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 事实上, 全球经济就被分割成了多个小经济体。各个经济体之间依然存在着贸易壁垒并同时加剧了贸易摩擦。

进入21世纪, 区域经济的发展明显加快。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盟等区域经济联盟的发展, 实际上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构成了障碍, 对外构筑了新的贸易壁垒, 既保护了成员国的市场, 提高整体竞争力, 又共同应对外部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毫无疑问, 这一行为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色彩, 也说明新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向双边化、集团化和区域化发展。

1.2.3 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提高

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 即使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低迷的情况下, 依然保持着上升的经济增速。与此同时, 以“金砖四国”和越南、墨西哥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和低价原料。在一些中低端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 对发达国家的原有份额造成冲击。

在发展较为成熟的国际体系里, 存在着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划分, 核心区代表着世界经济增长集中的地区, 往往处于世界经济的主导支配地位, 而边缘区处于从属地位, 并向核心区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等。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其出口产品对以前拥有绝对优势的核心区, 即发达国家造成一定影响, 而发达国家也不再拥有绝对优势, 由此,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不断增加。此外, 核心区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获得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的支持, 而采取一些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或建立起有益于本国经济的体系以应对新兴经济体的挑战。

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及新特征

2.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

(1) 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国家贸易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速度而做出的反应。特别是以美国、欧盟为主的地区或国家, 在对华贸易中, 总是以产品技术上的严格标准来限制进口。2004年, 欧盟出台了一项规定, 即中国在欧盟的中医药企业必须在规定时期内完成注册, 否则将会被强制退出欧盟市场。而6年过去后, 到2011年, 大多数在欧中医药企业没有完成注册而被迫退出了广大的欧盟市场。究其原因, 除了部分中医药企业对注册积极性不高之外, 更为重要的就是欧盟变相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对所有中药药材成分的标准做了严格的要求, 但是事实上, 很多中药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些标准, 这一客观因素决定了中医药企业在欧洲市场的黯然退场。

(2) 反倾销。

由于部分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远低于进口国的市场价格, 使进口国的国内相关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 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 通过反倾销这一合法的方式去实现其贸易保护的目的。

就全球的情况来看, 反倾销的案件逐年增多。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 现在, 更多的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韩国、墨西哥等, 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据WTO统计资料显示, 2008年至2012年, 中国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数分别是78、78、44、51和60。从1995年1月1日至2012年上半年底, 印度共发起反倾销诉讼案件数为513, 比传统的反倾销诉讼主要经济体美国和欧盟的各自318和293要高出很多。

(3) 绿色贸易壁垒。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绿色贸易壁垒面前, 损失尤为严重, 美国对华征收“碳关税”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主要是因为在中美贸易里, 中国出口产品中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和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的比重较高。美国征收“碳关税”, 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节能减排, 但在现阶段其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

(4) 蓝色壁垒。

蓝色壁垒, 即劳工壁垒。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从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对社会条款的争论开始, 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各国采用相同标准的社会责任认证条款, 发达国家积极推进SA800标准, 即社会责任标准的直接动机, 并不在于维护劳工的权利和消费者的权益, 而是为了维护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但是, 发展中国家要想履行SA8000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 企业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劳工条件;另一方面, 企业对产品生产中应遵循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漠, 政府对企业的约束力也不够。

(5) 金融保护主义。

金融保护主义是指金融行业里的贸易保护, 主要出现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日等国家中央银行要求本国的商业银行不能将贷款贷给国外, 只能贷给国内企业。这也是商业银行能否得到央行救济的首要因素。因此, 许多商业银行只将贷款业务瞄准国内企业以获得央行给予的救济补贴 (王旭, 2010) 。除此之外, 很多发达国家的央行决定抵制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 因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的资金来源表示质疑, 且认为其主权财富基金由政府控制, 不利于遵守市场规则运作。

2.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征

(1) 保护对象的领域扩大。

传统的贸易保护存在于实物产业, 或是弱小的新兴工业, 主要涉及有形货物和农产品。而新贸易保护的对象, 除了一些正在衰落的垄断产业, 如钢铁业, 还有看不见的第三产业, 如上文中提到的金融保护主义, 还有劳动力雇佣的领域。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 对劳动力的来源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相比外国的短期合同工, 它们更愿意招聘本国的劳动者。这就减少了其他国家的劳务输出, 相应地减少了资金的外流。此外, 新贸易保护主义还鼓励出口, 由国内市场的消极防御转为向国外市场的积极进攻, 并形成出口信贷、国家信贷担保等一系列的体系化制度。

(2) 政府干预增加。

2008年金融危机后, 全球经济陷入低迷, 为了尽快度过萧条期, 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本国企业的支持。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 决定对美国国内的钢材产业进行补贴保护, 限制进口使用其他国家的钢材产品。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经济复苏。但是, 在不同时期, 经济学家们对一个国家是否应该执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各有见解。不过, 在对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进行国家和世界福利分析时, 得到的结论总是自由贸易使国家和世界的福利水平增加, 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时, 各国因各自在贸易中的角色不同而福利有所不同, 但是世界的福利水平都下降。因此,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 过多的政府干预带来的只能是世界福利水平的下降。

(3) 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实施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 国际贸易的发展始终具有超前性, 但是不可否认, 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因此为了发展本国贸易又减少贸易摩擦, 区域经济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旦相关区域经济策略制定, 成员国的相互协作使其可利用区域经济来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这可谓一举两得, 既可以增强区域内部经济实力和国家间的关系, 还可以有效地限制区域外的国家贸易对本区域的影响 (张立, 2010) 。

3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3.1 出口贸易量下降, 增速放缓

金融危机后的低迷状态, 让许多国家更加注重国内市场和企业的状态, 还有本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较重的国家开始运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降低进口, 保护本国企业。因此, 对于外贸依存度较大的国家, 例如中国, 短期内会受到很大影响。各个国家都对进口产品制定了更加高要求的标准, 对进口产品的生产过程、包装、环境生态等因素都考虑到其中, 实际上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但对中国企业来说, 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达到这些要求的, 因此, 贸易量下降, 增速放缓。

受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上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萎缩, 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 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 同比下降16%, 虽然中国政府的救市措施起到一定效果, 但是影响仍在蔓延, 2011年, 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下降到个位数, 不超过3.5%, 2012年的出口增速继续下滑, 出现负增长。

3.2 贸易摩擦频发

发达国家应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 而由此引起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激烈。中国曾连续13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2010年1至5月, 共有14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制造”发起31其贸易救济调查, 总案值达到18亿美元。同时,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调查案件数量也在上升中, 比如印度、阿根廷、南非等国。数据显示,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实行的反倾销调查站到了总案件数的41%。中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第一目标和最大受害国。除此之外,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针对知识产权、劳动福利、产品安全等问题上, 提高对中国的检测标准和进入门槛。

3.3 增加了出口成本并导致出口企业失业率上升

对外贸易量和贸易额的下降, 都体现出中国贸易行业的萎缩状况。由于市场上不需要这么多产品, 为了维持一定量的出口额, 出口企业必须花更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去生产产品, 出口成本大大提高。相应的, 因为国际市场需求变小, 企业不再需要这么多员工, 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了裁员。这在中国沿海地区更是普遍。很多民工或者临时工甚至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都被解雇, 失业率居高不下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3.4 金融保护主义导致吸收外资困难增加

因为金融保护主义的出现, 许多国家的银行都不愿意贷款给其他国家。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 新兴经济体迫切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国内建设的各个行业, 由于本国不能创造足够多的财富, 而有能力的国家又不愿意将贷款外流, 这就让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面临了一个困境。中国现今的经济发展绝大部分归功于外商的直接投资, 由于金融保护主义, 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再有足够吸引力, 外商也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进行海外投资, 无疑放缓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4 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4.1 国家角度

(1) 积极扩大内需。

金融危机造成各国经济增长放缓, 国际市场需求下降, 这使中国一部分企业海外订单减少, 并陷入经营困境, 一些企业甚至破产倒闭。因此, 在出口下降的情况下, 中国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 加大公共投资, 拉动国内消费, 积极扩大内需, 消化一部分过剩的产能, 以抵御世界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尽快走出低谷。

(2) 建立贸易预警及对话机制。

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 如果信息不畅, 就无法适应变化。因此, 中国政府应该尽快建立有关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组织专门的人力和物力, 加强对国外贸易保护政策和法规的研究, 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和绿色贸易壁垒等, 建立起有关贸易壁垒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和面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根据国际市场的新动向, 及时向国内企业发布预警信息, 并帮助知道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

(3) 加强金融体系管制和优化。

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从有形产品转至无形产品, 那么掌握这一国财富资源的金融体系就应该进行优化升级。我们应该出台相应的金融保护政策, 在本国国内需求没有满足的情况下, 尽量减少财富的外流。不过, 金融创新虽然会带来新的契机, 但同时也有着风险, 如果政策不合理或者政府过度干预, 那么对国内市场甚至国外市场都有着负面的影响。

4.2 行业角度

(1) 健全自身管理和协调机制。

首先, 完善行业协会的组织机构, 健全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和日常职能部门, 健全和强化决策机制, 充分体现协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其次, 行业需要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运用电子网络信息系统, 加强数据库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奖惩制度和人才流动。最后, 行业协会应该根据国际市场发展动态, 及时向相关出口企业发布最新信息, 调整其出口规模, 规范出口秩序。

(2) 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 各国对进口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标准化水平也提高了很多, 对中国的出口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 行业协会要加强国内标准化体系建设, 制定标准化法规和实施细则, 增强企业标准化意识, 规范其市场行为。同时, 广泛收集和研究国际上相关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的信息, 加快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接轨, 通过技术和学术交流提高行业内产品标准化的整体水平。

4.3 企业角度

(1) 开拓新兴市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特点非常明显, 即出口目的地很集中。而且多为欧美等发达国家, 这样其实很有风险, 就如同“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样, 要是我们的出口目的地太过集中, 那么受到的风险也就增大。因此, 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争取将出口目的地的范围扩大, 例如非洲、南美、中美。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产品需求很大, 而且出口地分散的话, 风险也就降低了 (李武歌, 2010) 。

(2)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创建自主品牌。

长期以来, 中国出口企业主要依靠低价多量的贸易方式获得利润, 参与国际竞争。这种竞争方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且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导致中国企业遭受国外反倾销案件的迅速增长。

首先, 企业应该意识到单纯的低价并不是长远之计, 要有变“以价取胜”为“以质取胜”的观念, 跳出低价竞争的圈子, 这也是规避反倾销的关键之处。

其次,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实施出口品牌战略。这需要企业拿出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和开发新技术, 提高生产水平, 同时, 研究国际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也很重要。这样, 才能使中国企业提升自主品牌的价值含量。最后, 企业也需要学会运用相关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 中国作为世界出口贸易第一大国, 导致中国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程度日渐加深。反倾销的对象逐渐从发达国家转为发展中国家, 并且案件逐渐增多, 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不小的冲击。另外, 技术性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等新贸易保护主义形式的出现, 也要求中国讨论并研究在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时应有的对策。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出口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传兴.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原因及对策[J].国际商务, 2006, (4) :44-46.

[2]程小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J].商品与质量, 2012, (7) :30-31.

[3]栾信杰.国际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333-356.

[4]王旭.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8) :33-35.

[5]张宁军.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演变及其理论依据[J].当代财经, 2005, (1) :101-104.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2

摘要: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化越来越激烈,现在就以美国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增长

一、美国外贸政策调整的主要体现

美国不仅是经济大国,同时也是贸易大国。在世界十大贸易国家或地区中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都雄居榜首,尤其是进口贸易额几乎是排名第二位的德国的2倍。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对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起到重大影响。克林顿执政后,将传统上一直以“自由贸易”为荣的美国转变为目前更为体现实用主义的“公平贸易”上来。克林顿将“经济安全”列为其对外政策三大支柱之首,把外贸视为“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主张政府积极介入对外贸易。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施新的“国家出口战略”

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公布了国家出口战略,确定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业。采取的措施包括减除政府对技术领先产业出口的管制、开拓新兴市场、提供贸易融资、设立中小企业出口协助中心、提供贸易咨询等,将出口的焦点集中于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环境科技、服务业、科技咨询等产业上。美国政府实施的“国家出口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92—1996年,美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6.2%,高于全球5%的平均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

(二)推动双边、多边、区域贸易,积极扩展美国对外贸易的空间

1.致力于多边贸易政策。美国充分发挥其影响力,积极参与GATT与WTO的各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谈判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关税减让、劳工标准、基础电信、金融服务、海运服务等方面。同时,美国积极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贸易纠纷,从1995年11月到1996年11月,美国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申诉了21起纠纷,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关税、农业政策、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倾销等。

2.推进区域性贸易自由化。20世纪末北美三国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克林顿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领大西洋自由协定的行动纲领。

3.采用双边贸易政策。美国还积极利用双边贸易谈判机制迫使主要贸易伙伴国做出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让步,使其成为美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输出的开放市场,达到削减贸易赤字,促进出口的目的。克林顿执政的第一个四年间,美国就同别的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二百多个双边贸易协定。以日本为例,仅1993—1995年美日签署二十多个贸易协定,促使美对日出口增加了85%。

第1页

(三)克林顿在加强与贸易伙伴合作的同时,对与其有贸易争端的国家采取大棒政策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以“对等”贸易和“公平”贸易为借口,以本国的“综合贸易法”和“301条款”为依据,尤其是利用“特殊301”和“超级301”,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同时,美国还广泛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保护本国的企业和市场。如1993年美国曾宣布对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钢材征收109%的惩罚性关税。

(四)美国政府顺应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构筑全球网络贸易战略 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和网络已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和魅力。1993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技术和国家利益》、《全球电子商务框架》、《IT2计划》等战略,这些战略有力地引导产业中的应用。美国国际竞争力也因此迅速增强。

二、贸易保护主义弊端

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阻碍美国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相应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以此来释放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就成为新形式下新保护主义的三副面具,需要引起各方的警惕。

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一)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绿色壁垒”

关贸总协定作为世贸组织的主要协定在第20条中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为保存有限的天然资源,允许对贸易进行限制。在其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亦允许各成员建立自己的卫生、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标准,限制不符合该国标准的产品进口。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对本国的市场甚至某些夕阳工业加以保护,构筑起所谓“绿色壁垒”,其主要形式有:

1.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是由政府部门、公共或民间团体依照一定的环保标准,向申请者颁发并印在产品和包装上的特定标志,用以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直到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

2.绿色包装

又可以称为无公害包装和环境之友包装,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它的理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保护环境,另一个就是节约资源。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保护环境是核心,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又密切相关,因为节约资源可减少废弃物,其实也就是从源头上对环境的保护。从技术角度讲,绿色包装是指以天然植物和有关矿物质为原料研制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有利于回收利用,易于降解、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环保型包装,也就是说,其包装产品从原料选择、产品的制造到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应从绿色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和大力发展绿色包装产业三方面入手实现绿色包装。

3.环境成本

第2页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发生起因于环保环境成本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1)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

当前我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问题,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2)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我国在这方面还亟待加强。

(二)技术认证

CE认证、美国的UL安全认证等都是影响广泛的认证制度。随着著名的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该体系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识,规范其环境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过于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全面推广尚有一定难度,这就自然而然地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障碍,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三)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

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阻碍美国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相应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以此来释放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就成为新形式下新保护主义的三副面具,需要引起各方的警惕。

新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干预本国对外贸易,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最著名的是1988年美国国会修订并通过的《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从法律上标志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该法案授权政府对贸易对手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可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减少国内产业的压力,从而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外贸易调控的合法性。该法案301节包括了所谓“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前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世界上美国认为“自由贸易”方面做得不够的国家和地区提出名单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谈判”迫使其采取符合美国要求的开放措施,否则将对其进行报复;后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未适当有效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国家以及未给予依赖知识产权的美国企业公平进入市场机会的国家进行调查和考虑实施报复。以上条款在事实上已成为美国政府频频威胁别国的具有“进攻性”的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新贸易保护主义另一表现形式是把“反倾销”作为控制进口的有效而便利的手段,恣意滥用,为所欲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反倾销战略,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受指控方原本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比较利益优势消除殆尽,彻底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协议所规定的准则。除此之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和“灰色区域”措施等也

第3页 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只有用相应的高科技手段“以强制强”,才能成功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四、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一)扰乱自由贸易秩序,破坏自由贸易成果

WTO为各国提供了公平贸易与自由贸易的国际竞争大环境,这是几十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国际贸易保持正常秩序的前提。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许多国家执行两套不同的标准,一方面要求别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对别国进入本国市场的管束,如果在政府敏感期,还会出于政治的需要,通过贸易设限达到满足某些政府利益集团的目的。

另外,许多国家还在寻找WTO规则的漏洞,利用WTO规则中赋予各成员一定的贸易保护空间,作为自己贸易保护主义设限的依据。比如WTO的《反倾销协议》允许一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但WTO中的这一条款表述过于笼统,导致反倾销常常被滥用。

(二)经济体相互效仿,掀起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2008年G20(二十国集团)首脑的华盛顿峰会,在总结经验教训与商讨如何付全球金融危机之时,同声要排除保护主义,维护自由市场机制。言犹在耳,几周,印度尼西亚已宣布对至少五百项产品实施进口管制,要求进口产品必须申请特别许可,并须加税。俄罗斯也要调高汽车、家禽和猪肉的关税。法国则拟设立一项国家基金,防止本国企业被外国企业并购。巴西和阿根廷亦计划提高餐酒、纺织品以至皮革制品的进口税。关税、反倾销、技术壁垒等限制进口的措施,都必然加剧经济的不景气,更会影响到本国消费者的利益。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住2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政府抬高进口价格,关税每年让美国消费者多花去320亿美元。即使把税收的收益考虑在内,其总社会成本也高达102亿美元。

(三)贸易保护措施抵消了经济刺激付出的努力,推迟经济复苏

为阻止经济下滑,许多国家采取了经济刺激计划,美国的刺激计划中保留了“购买美国货”条款,无疑使计划的执行充满悬念。其实经济刺激计划关键就是把钱尽快花出去,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复苏,而附加条款或者说计划中天生夹带的保护主义倾向决定了政府在进行采购时,会优先选择本地供应商,但对于美国来说,会存在两个障碍首先,要认识到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复杂的。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既和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有关系,又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看,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或当一个国家贸易和财政赤字过度膨胀、失业率又居高难下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增长。

五、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增长

首先,要认识到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复杂的。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有关系,又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看,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或当一个国家贸易和财政赤字过度膨胀、失业率又居高难下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增长。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重要时期。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材料、工艺以及资金方面占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占有优势。实行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政府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和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来遏制和抵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优势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和绿色产品的呼声普遍高涨,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也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难反对和最为“合理”的壁垒了。

第4页 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有些劳动密型产品几乎全部是由国外进口的,这些产品国内几乎已不生产。比如在加拿大市场上,主要的家电品牌多为国际巨头,如通

用电气、伊莱克斯、惠而浦、松下、夏普、三星等。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为什么还要发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呢?原因有三:一是为了维护当地健康的市场秩序;二是出于其他出口国的压力和要求。比如在加拿大家电市场上,美国产品以绝对优势占据首位,这是加拿大对发展中家电产品进口设置壁垒的重要原因;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市场占有率增长太快。这些国家不希望看到市场上其国商品居于垄断地位的局面。

其次,为了战胜国外的贸易壁垒法杖发展中国家应当树立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限制本国出口的增长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现在,由于内部价格战,如“中国制造”在海外已经受到重创。日本曾被称为中国肉鸡分割品的“黄金市场”,但100多家中国企业轮番挑起价格战,每吨肉鸡由几年前的3000美元降到2003年初的1100美元,“这个价连本都不够”。一辆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上平均利润仅为50元人民币,跟卖废铁差不多。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今后10年,我国向世界各国的出口将会遇到更大困难。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将给我国出口带来更多的损失。

在美国对我国硝基甲烷反倾销案中,起诉方的理由很不充分,但他们认定中方不会应诉。果然,初裁阶段我方涉诉企业因不愿应诉而耽误了抗辩的最佳时机,致使在初裁中,美国商务部按起诉方的要求对我方裁决了233%的反倾销税。在最后阶段,我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行动,聘请了美国律师,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在“损害”问题上进行了成功的抗辩。最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损害”的裁决否定了商务部关于倾销幅度的裁决,使我方获得胜诉。

六、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它们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国内幼稚产业采取动态的保护措施,对在国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产品,实施鼓励出口措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进口配置,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保护贸易政策—发展,从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对外贸易政策可归纳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型。所谓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放宽或是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对本国进口商品不给予特权或优惠,使商品能自由进口和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限制 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即奖出限入。一个国家选择哪一种对外贸易政策,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的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实行的贸易政策会不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贸易政策也不会相同。

参考文献: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3

【关键词】贸易投资;贸易保护对策

所谓贸易投资一体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当代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高度融合、相互交叉与依赖、合为一体的一种国际经济现象。从狭义上看,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调控资源,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围绕着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价值链,表现出相互依存、互相推动、共生增长的一体化现象。

一、贸易投资一体化对贸易保护的负面影响

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传统的贸易保护前提基本不复存在,导致传统的贸易保护思路过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战略性产业为借口实施保护愈发困难

高科技产业因其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而被称为战略性产业。为了提高国际分工地位,获取更多的利润转移,对战略性产业加以保护也就成为当代贸易保护的一个重要理由。但是,在贸易投资一体化背景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正变得愈发困难。

2.以民族产业为界限实施保护已不可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快速推动,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发展迅速。由于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跨国并购此起彼伏,导致各国产业、企业的相互渗透更加深入,企业、产品的“国籍”日益模糊了。在一国境内从事某种产品生产的,不含外资成分的“纯本国企业”越来越少,而且有外国独资企业、本国与外国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等各种企业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很难再明确区分民族企业与外国企业、民族产品与外国产品。政府如果出于民族利益对某一产业加以保护,受保护的很可能不是本国企业,而是进入该产业的外资企业。

3.关税作为传统贸易手段的保护效果弱化

(1)从关税的名义保护率来看,它主要取决于对受保护产品所规定的关税率。关税率越高,保护程度越高;关税越低,保护程度越低。随着跨国公司推动下的全球产业链条将各国纳入国际分工的不同环节,各国市场日益融合,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强,在此情况下,一国制定关税的自主权不仅受到贸易伙伴的制约,而且受到跨国公司的牵制。从国际范围来看,全球关税水平不断降低,发达国家的平均工业品关税已降低到3.8%,发展中国家降到2.3%,中国2005年已从1992的43%降到9%。

(2)从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来看,对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程度不仅取决于对最终产品进口征收的名义关税率,而且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使用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情况下,还取决于一整套的关税结构。在贸易投资一体化下,关税有效保护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跨国公司可以借助加工贸易的发展暗度陈仓,借助投资在东道国建一条装配线就可以将中间品迅速转化成产品,从而规避东道国对最终产品的保护。

4.非关税保护手段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1)在贸易投资一体化下实施非关税壁垒牵涉到的利益主体比较复杂。由于本国对某种产品进口的限制将可能招致外国对本国其他产品出口的报复,本国出口集团因而成为反对贸易限制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东道国增设非关税壁垒时,一旦影响跨国公司的利益,他们往往会动用各方力量使政策制定偏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并巧妙利用东道国各部门利益的不统一,削弱或避开非关税壁垒。

(2)在贸易投资一体化下实施的非关税壁垒可能是一种自伤行为。投资的流向是双向的,一国不仅吸引外资,同时也对外投资。例如美国是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国。一国在通过非关税壁垒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时候,保护了国内厂商的利益(包括在国内投资的外国厂商的利益),但同时又可能限制了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因为其贸易壁垒限制的进口中很可能有部分甚至相当一部分是本国厂商在国外投资生产的。

(3)贸易投资一体化下反倾销手段的采用困难重重。在贸易投资一体化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因为在当地注册,取得国内生产商的资格,当其产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传统意义上的“国内生产商”就很难得到WTO要求的代表25%产量的生产上的支持,不能发起法倾销调查,只能由国内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规范。如果缺乏完善的竞争政策,保护就难以实施。

二、解决对策

1.贸易保护政策应由单纯注重商品流动转向兼顾商品和要素流动

贸易投资一体化下,要素流动性增强,一国的要素已不再成为其独有的“专利”,而可以被国外通过投资所利用,同样,一国发展经济、增进居民福利的手段除了依靠国内要素外,也可以借助国外要素。国际贸易分工中比较优势地位下降,竞争优势地位上升。一国贸易政策的重点应由依靠贸易保护以发挥静态比较优势,向鼓励要素流入以弥补比较劣势、创造竞争优势转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因为其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资本和技术的缺乏资本的积累需要过程,技术的研发需要人才和高昂的费用,通过引进可以迅速到位。

2.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的综合使用是新时期贸易保护的有效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引进国外要素一方面可以帮助东道国发展新的产业(如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已有产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东道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要素开展加工贸易,可以解决东道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资本输出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减少其对东道国直接的商品出口,从而减少东道国进口竞争的压力,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更为有利。

3.对本国比较弱势产业的保护要更新观念,采取新的标准

当代的贸易保护毫无疑问不能再漫无边际,而只能是遵守国际规则条件下的适度、动态保护。保护对象只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具有显著的产业间联系的主导部门,如中国的汽车、金融、保险等部门;关税水平只能是与已处于同一发展层次的国家的平均水平,对WTO成员国而言,还要遵守通过双边、多边贸易谈判所达成的关税约束;而非关税壁垒的使用也要符合国际规范。另外,适应关税水平的不断下调,为了提高关税的实际保护率,逐步升级的关税结构虽然效果相对于以前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胡建梅;;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创新;2010年01期

[2]周力;应瑞瑶;;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协调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3]郑剑波;;浅谈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J];魅力中国;2010年01期

作者简介:

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4

(一)贸易保护的广泛性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贸易保护组织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各个国家在谴责美国的自私条款的时候,也都在实施相关的政策进行贸易保护,因此贸易保护的范围已经从贸易领域扩大至商品的生产,劳动力的雇佣以及金融的领域。

(二)贸易保护的集团性

伴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的加剧,很多国家都在结成多种多样的经济贸易组织,区域性的贸易组织具有很强的排他性,集团之间和区域的内部可以取消关税,使商品和一些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随意的流动,但是对外却实行限制政策。

(三)贸易保护的合法性

国际贸易组织已经存在了好几十年,虽然制度上已经相对完善,在杜绝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上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是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使各国钻到空子合法的大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二、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下,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只是一种没有长远打算的行为,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伴随着贸易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强,就会使贸易自由化的速度减慢,政府对外贸的活动的协调都带有排他性,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平等运作。另外就是各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妨碍了商品服务和投资的流通,使消费者无法买到最合理的商品,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还导致很多跨国公司陷入了危机甚至倒闭,这就增加了全球的失业人口,增加了各国的经济压力。

(二)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使中国遭遇更多的反补贴反倾销,各种政策的限制也导致了国内存货的外贸企业生存条件恶劣,损失惨重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另外一些小的出口企业更是直接面临破产,导致大部分员工失业,我国的失业率增高。同时贸易保护组织导致各国贸易之间的摩擦增多,经济形势变得严峻。

三、我国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采取的措施

我国政府应该坚守自己的立场,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且为国际社会遏制贸易组织的活动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的谈判力度,躲过不断的外交政策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要改变出口增长的方式,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对进出口的商品的监督力度,提高出口的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注意增强版权和专利意识,出口的品牌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积极创新,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

(二)企业层面采取的措施

我国的企业要全面的学习和了解WTO规则,掌握各种不同的贸易保护措置的实质,学会通过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使用来有效地保护企业自己的权益,不能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实施置之不理的态度。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产品出口国的经济政策的研究,方便及时对产品进行调整从而提升竞争力。

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同时企业要注重自身品牌的宣传,企业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增强责任意识,从而使企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行业协会方采取的措施

行业协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建立完善的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行业协会使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帮助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可以对行业内的重要的商品的出口数量,价格地区进行监控,通过有效的调控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行业协会还要做协调组织的工作,在企业遇到反倾销的调查时,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企业通过应诉的方式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企业提供一些技术上的信息上的和具体的对策咨询等服务,积极帮助应诉的企业搜找证据,将本行业的全部资源信息都提供个企业,避免出现有些企业因为觉得自己势单力薄就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情况的发生,从而帮助企业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渡过难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下由于很多国家缺乏长久的打算,使贸易保护组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保护主义的增长给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不仅仅使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还有失业人口的增加等一系列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为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锡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研究[J].商,2015.

[2]赵丽娜,孙宁宁.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14.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利弊分析 篇5

1、充分利用国内廉价而又丰富的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根据自由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往往出口需求大,以这种产品所需要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就得以发展,以前闲置的资源能够被利用,可以使国内一些资源的价值提高。

2、补充稀缺资源,带动国民经济和谐发展

除了固有的资源分布所导致的部分资源短缺外,各国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机器设备,中间投入品、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资源也存在大量缺口。通过贸易可使国家获得这些必备的短缺资源,并由此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带动其他产业行业的发展

出口的增长,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较大拉动作用,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降低贸易领域的交易成本,增加了整个社会福利。

5、加强竞争,减少垄断.,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与外国同行进行竞争,这样就消弱或消除垄断势力,从长远来看,能促进一国经济增张

6、有利于提高利润,提高资本积累

对外贸易可组织国内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通过商品进出口的调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资本积累,是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不利方面

1:贸易自由化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全球化带给各国的并非都是“甜果”,许多小国和穷国还必须接受全球化带来的“苦果

2:全球贸易失衡,破坏本国劣势产业,3:对当地政府来说自由贸易情况下是免关税的,政府收入要减少。

4:对于当地的企业来说,尤其是刚刚起步的民族企业来说是一种灾难

不利方面

1、贸易保护不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一国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会降低世界的福利

2、使贸易壁垒林立,各国大打贸易之战,从而破坏国际贸易环境和贸易秩序的恶化

3、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

4、危机下一国或多国集团的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性措施,使世界经济更加恶化。贸易保护政策不仅阻碍了其他国家向该国的出口,使其他国家的产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也会影响该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本国产业陷入困境,因为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经常会引发其他国家类似的报复政策。

5、为抵制自由贸易必须进行大量的设备与人力投入,改善劳工待遇和经营管理环境,加速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在跨越这些新贸易壁垒的同时,也势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6、坚持保护主义的做法则阻碍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损害亿万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 反倾销 出口企业

1. 倾销与反倾销的概述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国外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1.1倾销的定义

根据乌拉圭回合《反倾销协议》的定义:所谓倾销,是指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他国出口商品,由此导致进口国国内某一企业的重大损失,或存在此种威胁,或者严重阻碍进口国内某一产业的建立,应受到处罚的商业实践。

1.2反倾销的定义

所谓反倾销也成为反倾销措施。是指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依法对给进口国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

2. 欧美对我国出口贸易反倾销的表现及原因

2.1欧美对我国出口贸易反倾销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一直面临着欧美等国对我国的反倾销问题,其主要特点有:我国遭受反倾销诉讼的次数明显增多,涉及商品种类多、范围广,反倾销税率普遍较高,对华反倾销的国家不断增加,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等。具体表现如下:(1)不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利用反倾销措施限制我国的出口贸易。(3)滥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2.2我国出口产品被认定为倾销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欧美借用反倾销措施达到保护本国贸易目的。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为了遏制中国商品的出口,保护本国贸易,许多国家不惜采取种种手段,如法律的、政治的、舆论的等等。仅2010年10月1日至15日半个月的时间,美国商务部对华贸易救济和相关案件就多达24起。这些数据有利的证明了欧美等国对我国的不公平对待,通过对我国的反倾销来发展本国贸易的目的[1]。(2)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不力。由于我国入世时间不长,在应诉对外反倾销方面工作刚刚起步。而应诉反倾销又是一项专业型强,复杂程度高的工作,需要精通外语、法律、会计、外贸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才能完成。而我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对外应诉方面缺少专业的指导。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我国企业在遭受反倾销时应诉消极。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中经常出现无人应诉的局面,结果使对方不战而胜。

3. 反倾销保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对农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面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頻繁地提出了反倾销诉讼,不仅给我国相关企业及产业的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最终将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

3.2对工业出口的影响

欧美等国对我国工业领域的反倾销给我过工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高额的反倾销关税使我国出口产品失去了竞争力,这就迫使我国工业企业退出该国市场,并且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造成国内市场严重供求失衡及物价非正常波动,从而影响我国工业市场稳定与工业出口贸易发展。其次,频繁的反倾销使得大量的出口产品受阻而积压国内,必将转向国内市场销售,导致国内市场饱和,增加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同时,产业结构与价格体系也将受到严重威胁,不利于我国工业市场的健康法展[2]。

3.3对服务出口的影响

今年来我国发展服务贸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受到国外反倾销的威胁,特别是纺织业领域。由于我国纺织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市场集中,对外依存度大,因此受到许多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这使得使我国纺织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大降低,影响了外商的投资信心,并且引发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反倾销诉讼恶性循环[3]。不仅我国纺织业受到影响,还有鞋业、陶瓷业、服装业等等都受到反倾销的冲击。因此导致我国服务业出口贸易额不断减少,从而影响我国服务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4. 我国应对出口贸易反倾销保护的策略

随着反倾销保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加大,我国在各个领域应对反倾销应采取的措施,为今后更好地应对外国对我国反倾销问题垫下基础。

4.1政府应对反倾销保护的策略

在某种程度上,反倾销是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较量,作为宏观层面的政府其应对反倾销应注意:(1)深化国有企业非国有化改革。近年来,由于我国一直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导致我国出口企业频频遭受反倾销并处以高额反倾销税率,因此我国要尽快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健全市场经济价格机制,促进企业产品的成本要素和产品价格以市场供求为导向。其次,我国政府还应加强与国外政府的交涉,就“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进行相关贸易磋商和谈判,改善在欧美等国市场上我国企业出口商品的外部法律环境,争取早日获得外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和国际通行规则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外经贸行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也是推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整顿外贸经营秩序的需要。我国目前需加快完善应对反倾销的法律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反倾销咨询机构,提供反倾销信息咨询与疏导;与有关的法律机构、律师事务所建立联系。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使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3)建立完善的反倾销应诉和起诉机制。我国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欧美等国的反倾销。一方面,建立反倾销应诉激励机制。通过应诉与收益对称的机制提高企业应诉的积极性。

4.2企业应对反倾销保护的策略

(1)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自律、有序竞争,以合法的竞争策略、合理的竞争价格开拓海市市场;另一方面,企业要有荣辱与共的意识,通力合作、信息共享,共同开拓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2)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健全完善信息资料。企业除了在质量体系、技术专利、人员素质提升、市场拓展、经营策略方面随市场竞争而发展之外,还应做好两方面工作:按照国际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健全商务档案。包括公司的各种协议合同、商务信函、收支票据;及时收集国外市场商情相关资料,为企业进行无损害抗辩时提供证据。(3)积极应诉并配合反倾销调查。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反倾销,不要惧怕,认真充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其运行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信息沟通系统,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管理规范的会计管理基础将有利于及时向外方提供“正常价值”资料,能够使企业在遭受反倾销调查时,迅速调用有关产品生产、营销的信息,以便于正确决策、迅速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积极应诉反倾销调查。

参考文献:

[1] 郭媛源.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原因与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165~166.

[2] 张嫣竹,马剑凯.论欧盟对华反倾销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1):199~200.

[3] 代威宇.我国纺织业遭遇反倾销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11,(208):384~385.

作者简介:郑宏雷(1975—),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物流。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7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及展现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环境条件下, 体现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及其发展途径和展现形式。观察当下新贸易形式的发展, 很多西方国家会将绿色的贸易壁垒制定成具有体系规范的制约性条件进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阻碍。主要先在出口市场中不断的增设不符合实际生产环境、条件的产品要求, 专注要求绿色的产品外在条件或者是降低环境生产资本等。其次, 新贸易保护主义会在技术层面设置壁垒, 主要是针对出口的商品设置更多的检验和认定标准, 检验项目不断增加, 名称也是不断变化。这种情况下的监管和检验并不是明确透明的, 严格的标准形成了产品生产技术上的阻碍因素。最后, 新贸易主义可以控制自身国家对外贸易的往来, 实现对经济的调整和监督。同时, 新贸易主义也可以表现为反倾销的情况, 通过反倾销的形式将原本存在的制度和体系逐渐消磨, 影响了世界贸易经济准则。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引导的贸易模式

1.资源整合协调发展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加速的过程中, 也推进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使, 在新贸易保护的体系中逐渐实现了对贸易方式的主观引导, 资源的整合、协调运作就是其中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引导新型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首先需要增加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贸易往来, 实现充分的合作交流, 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贸易发展方式迅速的与国际接轨, 实现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变。推动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改变传统的贸易环境, 在传统贸易经济往来的理念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以此实现对大环境的改革, 并积极推定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增强我国社会的经济竞争实力, 需要不断的关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实现对我国市场内部经济经营调整的宏观决策。另外, 观察到当下全球化经济不断融合, 我国社会发展国际贸易同时需要加速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强化地区建设, 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发展, 也保证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的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集团化发展模式

新贸易保护主义引导新型的贸易发展方式不单单要进行资源的调配和运作, 另外一方面还需要针对经营的模式进行整合, 需要观察到集团发展的形式化科学有效性。如何建立科学的经营模式, 需要努力转变销售方向, 不光光需要进行内部销售, 还应该切实的将出口的贸易运作转变为向内部销售的需求。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初期, 社会会将创造经济收益的希望寄托于出口贸易, 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将外汇充分的引入到国内, 但是适应的时间段是有限的, 仅限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良好的转变, 积极的运作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经济收益。这样的时间阶段, 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目标就应该从出口贸易的角度向内部回收, 考虑到内部需求的贸易量不断的再增加, 以内部销售的形式逐步减低出口贸易量, 是更加适合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式。出口贸易向内部销售的转变方式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是一种保护的政策, 同时能够增加内部的经济收益, 也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

3.贸易保护主义价值创新发展

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行使的过程中也在侧面推动新时代环境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同时也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刺激我国经济价值不断上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今天, 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销售, 还需要不断的创新, 推定自主发展, 希望能够以全新的理念和生产模式巩固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根基力量。传统的经济运作模式停留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 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转变角度观察当下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下的经济运作模式可以发现, 当下的产品销售已经更加注重企业的品牌效应, 更加关注销售的策略和方式, 转变了传统的销售途径, 当下我国企业和产业链条希望以综合的实力提升品牌效应, 希望能够在管理的层面更上一层楼, 紧紧追随世界的先进管理理念。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交流中可以发现, 我国产业链条管理层面上的缺失会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这是造成贸易壁垒的重要因素,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企业和相关的产业链条能够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 在世界市场竞争的舞台中以优越的质量战胜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时代贸易。

4.注重风险管理与控制

防患于未然是发展的基础,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单单需要注意不断的创新和提升, 还需要关注到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产业链条的发展需要关注到风险的预防和管理控制。建立科学、及时的预警体系, 对于实际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有利, 从贸易交流执行的前期进行相关的出口贸易保护更加有效, 提前优化的体系对于贸易的监督和管控更加具有优势。伴随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发现, 出口贸易的经济收益额不断增加, 因此也加速了贸易壁垒的形势发展。如何解决当下出现的贸易壁垒问题, 需要进行严肃的考量和观察。关注贸易壁垒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应该切实深入的发现造成贸易壁垒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可以制约和预防贸易壁垒的方式和途径, 进而实现归纳总结经济运作问题, 吸取经营缺点的预防和解决途径, 从深入内部的体会经验教训实现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预警体系建立, 进而实现完善体系增加经济经营参考价值的目标。其次, 我国社会产业链条应该也提供积极的辅助和协调运作, 实现对检验检疫工作的支持, 以全面、科学的途径辅助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运作。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建议

1.在宏观层面上政府部门的举措

以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下我国社会经济贸易发展的先决环境条件, 展开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分析和研究, 采取切实有效的建设性对策希望可以提升我国经济贸易市场的价值, 并且不断的完善我国新型贸易的整体构架, 促进我国经济收益质量不断上升。在调整和执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宏观层面的指导, 政府职能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占据主要位置, 需要进行政策上的规划和调整, 并且积极的宣传和推广新贸易保护主义, 向下级积极传达保护主义理念, 实现对下层管理和培训的目标。政策的完善和推进主要是为了抵抗贸易壁垒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硬性, 通过积极的方式去观察和解决问题才是真正发展市场经济的科学途径。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关注到与社会产业相融合的发展需要, 不能单一的进行调整, 应该客观、科学的整合两者的整体参与程度。除此之外, 政府在作用还在于能够产生良好的指导和激发作用, 只有充分利用政府的职能才有助于提升预警系统的技术水平, 才能够提升产业链条的工作效率,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我国经济增长的要求。

2.在中观层面上行业协会的职能发挥

如何强化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执行, 不光需要在宏观的制度体系上进行调整, 还需要进行中观层面上的协助, 如何行使辅助职能就需要行业协会积极作为。造成我国社会对外贸易出现壁垒的主要原因就是质量上的问题, 提升产品质量成为至关重要影响经济收益和市场价值体现的因素, 通过行业协会的监督和管理提升产业链条的完善, 才能够实现产品质量的完善, 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往来。行业协会还需要在世界贸易经济往来的过程中积极的交流沟通, 通过合理的调解和信息传递解决贸易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实现增加贸易往来的需求, 实现对企业的高效管理。行业协会不单单能够推动经济贸易往来的成功, 还可以辅助政府推行宏观的制度执行, 实现了优质服务的同时还兼行了监管的工作内容。

3.在微观层面上出口企业发挥市场的主体功能

促进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推广不光需要从宏观上进行监督和指导, 还需要进行中观层的协助, 另外还需要坚持微观层面的辅助, 以此确保出口贸易行业的稳定发展, 出口贸易企业的实际市场运营离不开技术的提升, 也不能脱离监督管理的需求, 只有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和销售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才能够充分的实现对贸易壁垒的控制, 从营销的多角度途径出发, 实现对生产链条的完善, 整合资源节约生产消费, 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价值, 也使企业的实际效益得到整体上的提升。目前我国社会对于企业生产技术和品牌效应的体系构建能力缺失, 影响了实际的企业职能维护工作稳定进行, 只有增加对企业品牌效应的推广, 并且积极的提升国内生产工艺, 提升产品质量才能够改善当下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现状, 促进与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交流和沟通, 奠定我国综合实力的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和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及展现途径, 了解并掌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引导的贸易模式, 希望通过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建议改善当下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进而实现对经济收益的提升, 也满足我国市场发展的需求。

摘要:观察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使现状, 可以发现, 事物发展都具有双方面的影响, 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迎接挑战都需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准确的行使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技术。本文就针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观察展现途径以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引导的贸易模式内容, 并采取积极思考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建议, 希望能够维护世界贸易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参考文献

[1]高虎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J].求是, 2011, 02:60-62.

[2]杨励, 韩倩倩.经济全球化与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历史脉络、根源与前瞻[J].国际经贸探索, 2011, 02:7-12.

[3]赵树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辨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2:85.

[4]封媛嫄.经济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及应对措施[J].特区经济, 2010, 01:206-208.

[5]毛群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因及对策探析——新政治经济学视角[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 06:1-6.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8

因此, 在经济贸易地区的建设过程中, 有必要针对其环境问题进行立法研究, 构建适合我国经贸区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模式, 进而推动我国在资源、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协调、持续性发展。

一、经贸工业地区环境保护立法必要性分析

(一) 为环境一体化提供法制保障

经济贸易地区, 顾名思义, 比之近邻地区具有经济发展优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不仅仅注重的是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 还应该包括自由、环境的生态平衡一体化。笔者调研中国的主要经贸地区, 其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土地资源的紧缺、宜居环境的缺失、土壤水质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剧增……这些问题累计起来, 逐渐凸显的社会生态矛盾, 必将会严重制约该地区的发展。

现阶段, 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并未对区域环境治理立法进行较为详尽的规定。因此, 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框架和依据主要源于区域政府间合作协议、诸如《某某经济开发区区域规划》《某某经贸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定》《某某经贸区与某某地区生态共建协定》等。这些规定虽然界定了某些权限的制约和合理的生态保护规定, 但是由于制定的利益主体是当地政府, 因“投鼠忌器”, 生怕因立法的严苛, 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缓慢, 最终导致这些法规在实践中, 政府和经贸区域、厂区之间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为此, 针对经贸工业区的环境保护立法, 能够在法制层面上, 为环境一体化提供必要的法制保障。

(二) 化解区域间“立法冲突”与“立法趋同”并存现象

区域间的“立法冲突”呼唤相对统一的法律出台。立法冲突本质上属于地区间各种差异因素而产生的横向法律冲突。针对经济贸易地区, 制定起来的多角度的地方性法规, 不仅内容较为丰富, 数量也颇为巨大。但同时, 也正是由于区域内立法主体多元性, 导致地方法规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复立法、形式不协调、内在冲突等。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 各方的选择都是制定有利于各自地区的法规与规章制度, 最终陷入“囚徒困境”。

此外, 区域间的“立法趋同”呼唤地方环境立法资源的整合。一部地方性法规的制定, 从立项起草、调研、征求意见、提出议案、审议等各环节都需要立法者进行大量繁杂、细致的工作。而每一项环节本身就需要付出很大的立法成本, 诸如为立法机关运转及人员调配所支付的费用, 收集立法信息和立法资料以及形成立法草案的费用, 审议立法草案以及修订、制作立法文本的费用, 还有公布与传播法律、法规的费用等, 这些都直接决定了立法成本的高低。而经济贸易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各省市的相关环境立法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基本上都是在做重复的立法工作。因此, 有必要统筹经济贸易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立法工作, 共享立法信息, 整合立法资源, 尽量避免经济贸易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重复。

二、经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立法的可行性分析

(一) 法律基础

地方区域立法是立法活动的一部分。环境类的区域立法, 对保障我国宪法和法律在地方的实施、补充国家立法以及各地因地制宜自主解决本地方的事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前文中, 我们提到了区域间生态立法存在的相应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 每个立法都对当地的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作用。且立法所含的文本也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文本规范。

(二) 实践基础

各经济贸易区域间业已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通过召开经贸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方面的交流、合作、协调管理、概念认定等方式, 确定法规的相对一致性。这些无疑给生态立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此外, 由于经贸区的立法大都属于行政机构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规范性界定文件与法律法规相比, 缺失必要的执行力度和执行的权威性。因此, 通过必要的共同制定规范性文件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待立法时机成熟, 便可在此基础上启动经济贸易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立法程序, 将其上升为规章甚至地方性法规, 通过提高其法律位阶来保障其权威性和可执行性。

三、经济贸易区生态保护立法的思路

(一) 经贸地区立法的模式选择

经贸地区立法模式的选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共同起草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属于成员地区内存在共性或利益关系密切问题上的立法协调与合作) 、征询意见模式 (这种模式相对来说适应范围更广, 区域内的绝大多数立法项目均可采用此种模式来避免与其他地区在立法内容上的冲突或矛盾) 、事后协调模式 (立法权行使的合作与协调, 还应包括对各方已颁布的地方法规与政府规章中冲突的规范协调和修正) 。

(二) 区域立法的主体

笔者认为, 既然研究的区域立法, 那么立法的主体就应当是《宪法》《立法法》及《地方组织法》等其他国家法律规定拥有立法权的主体。具体来说, 经济贸易地区生态保护立法的主体有两类:一是区域内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省、直辖市和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二是区域内有权制定地方规章的省、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因此, 经济贸易地区所在的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才是经贸区域进行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适格主体。需要说明一点, 虽然这里讲到的立法主体存在层级的交叉, 但在经济贸易生态保护立法的过程中也不宜分为省和较大的市两个层级来分别进行。

(三) 区域立法的内容

1. 共商立法计划。

这是立法的基础。经济贸易区域内各立法主体在制定立法计划时, 可进行充分的交流以便相互了解各地立法动态和立法情况, 相互借鉴和学习;在确定立法项目时, 各方主体可就立法项目的衔接以及立法项目的前瞻性、科学性及效益性等进行深入地探讨, 以保证立法的质量。

2. 共享立法资源。

这是立法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经济贸易区域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 可实现区域内地方立法资源的共享, 有效减少立法成本。此外, 一些先行立法的地区, 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一些可取之处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 对以后各方的立法都是重要的经验与参考, 立法主体可充分利用这些重要立法资源, 有效避免一些问题的重复出现。

3. 清理法规规章。

这是巩固立法效果的重要措施。加强区域内生态保护立法, 不仅体现在制定新的法律规范方面, 也包括对已出台的法律规范的清理。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 对已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行彻底、全面的清理, 对违反上位法或协议制定的法律的, 应予以修订和废止。

四、经济贸易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保障机制

(一) 确定经济贸易特点框架, 设立专门立法机构

经济贸易角区域内各主体应当通过协商, 制定出一个经贸地区生态保护立法框架, 并以多地区协议的形式加以确认。框架协议应明确签署协议的经济贸易各地区的立法主体在立法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有关权利义务、具体实施立法工作的联络机构职责及其工作程序、立法的方式、立法争议的解决程序等。该协议应当分别由参与立法的经济贸易地区各成员的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审议通过, 并对各成员地区立法机关产生约束力。

当前, 经济贸易区域内实行的生态保护立法主要是一些政府间的协议, 缺乏权威性, 也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由于经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协调并不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的主要日常工作, 因此委员会有必要下设综合办公室, 其成员由法律、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和经济贸易各地立法机构负责人组成, 定期召开会议, 讨论由常设机构递交的生态环境保护议题, 或由区域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递交的重要立法项目, 形成大会的决议, 指导各地立法实践, 协调区域环境立法冲突, 从而有效降低各方环境法规和规章的壁垒。

(二) 制定经济贸易区域间统一法规

经济贸易地区由于具有较为相同的区域性经济特征和环境特征, 因此, 制定区域性统一法规, 不仅能有效消除现存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的冲突问题, 还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立法资源的互通共享, 有效降低立法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 制定统一的经济贸易生态保护法规, 并非完全要不注重因地域、风俗、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地区差异性。环境立法, 应在尊重环境差异、地域差异、经济基础差异的基础上, 实现平等发展的立法活动。因此, 笔者认为, 有必要为各经济贸易区提高法制文化的软环境建设。

(三) 应对生态保护立法配套机制进行必要的完善

应统一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 实行区域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制度。在经贸区项目准入、污染物界定、排放指标等主要影响环境要素要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更为严苛的治理收费标准。要进一步加快编制并实施经济贸易区域协调环境监测网络规划,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 科学合理布点, 建设并完善区域内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 合理构建区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以达到环境监测数据的互通和共享的要求。

(四) 完善利益区域补偿、风险应对机制

笔者建议, 经济贸易地区应建立起生态补偿综合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区域内生态补偿委员会的整体规划、协调和管理的作用。同时, 赋予其相应的管理、监督职责, 以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生态环境补偿工作进行全局性的指导、协调各地区之间的补偿关系。

与此同时, 建立和健全政府规避经济贸易地区环境污染风险的预防机制, 应在风险预警应急机制、生态经济互动机制、生态环境投资机制上进行必要的评估和界定。

五、结语

环境法律制度方面的深层改革, 从来都是艰辛的。不仅涉及到法制理念的更新, 还有针对环境方面立法方式自上而下的创新。针对经济贸易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工作要得到彻底的贯彻与落实, 也绝不是一部法律、一个机构就能够完全解决的, 它需要整个社会和全体民众环保理念的整体转变, 还有就是国家立法机关同地方立法机关就生态环境保护而进行深层的沟通与统筹。

参考文献

[1]常琳.区域行政立法协作:现实问题与制度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 2011 (6) .

[2]姬东芳.特色的区域法制协调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9

理论上很少有讨论不同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最早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是Maskus和Penubarti (1995) , 他们运用HelpmanKruagman垄断竞争模型, 就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效应进行评估。他们以“市场垄断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来解释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口中间品时, 首先考虑的是市场因素。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时, 发达国家受到的最直接影响是其出口产品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出口企业在当地市场会获得一种“垄断势力”, 通过提高价格, 减少出口来保证自身的利益, 其结果是出口市场的贸易规模相应减小, 即为“市场垄断效应”。与此同时,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厂商将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降低或丧失其仿制产品的能力, 这相当于对发达国家出口企业的贸易产品提供了保护, 使得出口企业有可能扩大对出口市场的贸易规模, 即为“市场扩张效应”。该效应在具有高度模仿能力的东道国最为明显。上述两种效应实际上体现了出口企业由强知识产权保护所赋予的市场势力与当地企业模仿能力被限制之间的一种权衡。由于这两种效应具有相互抵消的作用, 因而理论上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也就变得不确定, 需要实证来进一步检验。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进口贸易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历年进口贸易额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5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引用自饶艳的论文《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途径的门槛回归分析》, 2006、2007、2008年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各个地区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本文采用了饶艳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指标修正 (即加入执行效果) 后的量化方法, 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量化, 并搜集了我国相应年间的进口贸易额, 得到结果如上图。从图中我们看到,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增加, 我国进口贸易额也呈增加趋势,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了我国2001-2008年的各省的面板数据 (由于西藏知识产权数据部分缺乏, 没有将其统计在内) , 引入其他影响进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建立回归模型:

式中, i (i=1, 2, …, 31) 表示我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 t (t=2001, …, 2008) 表示年份, u表示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

其中, IMP:因变量, 表示各省进口贸易额;

CGDP:各省人均GDP, 表示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OPEN:各省贸易开放度, OPEN=[ (进口+出口) /各省GDP], 对于用美元表示的进出口值, 均采用当年的人民币对美元货币汇率进行折算;

POP:各省的总人口, 表示人口规模对进口贸易流量的影响;

R&D:各省的研发投入强度, 表示各地区模仿能力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IPR:各省知识产权保护强度, 是根据饶艳的论文《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途径的门槛回归分析》中的方法计算所得;

TAX:表示关税水平, TAX=进口关税总额/进口商品总值。

四、回归分析及结果说明

本文使用计量软件Eviews 5对我国30个省从2001—2008年的截面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利用从中国统计局中搜集的数据经计算后, 我们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得到结果如下:

从整个方程式的计量回归结果来看, 拟合优度达到了0.99, 也就是说, 该回归模型从总体上来说拟合得不错。接下来, 我们对各项回归系数的计量结果进行分析:

(一) b1=0.952, t检验值为39.23, 在1%的水平下显著, 说明人均GDP的增长会对进口贸易起促进作用。因为更高的人均GDP意味着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会吸引更多的国外企业把产品出口到国内来。

(二) b2=1.006, t检验值为100.58, 在1%的水平下显著, 即我国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增加会促进进口贸易的增加。从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该项系数最大, 也就是说, 对外贸易开放度是我国进口贸易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对进口技术和进口商品的需求都很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剧, 进口额也会越来越大。

(三) b3=-0.963, t检验值为90.19, 在1%的水平下显著。计量结果说明, 人口的增加对我国进口贸易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人口规模常常与市场规模相关,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大的市场, 会导致国内进口需求的增加。

(四) b4=0.023, 表示模仿能力的提高会促进进口贸易, 但t检验值为1.10, 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因此该结果不可靠, 有待进一步检验。

(五) b5=0.493, t检验值为5.66, 在1%的水平下显著, 这个系数也是本文重点要研究的数据。计量结果说明,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的进口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 且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每上升1%, 我国产业间收入分配不均减少0.493个百分点。这与我们在前图中所示的结果相同。这说明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进口贸易影响的市场扩张效应大于市场垄断效应, 市场扩张效应占主导地位, 使得出口企业有可能扩大出口市场的贸易规模, 从而增加中国的进口贸易额。

(六) b6=-0.085, t检验值1.99, 在5%的水平下显著, 表明关税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进口贸易起抑制作用。原因是关税水平越高, 跨国公司出口的成本也越高, 跨国公司更愿意以FDI替代出口。

五、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 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的进口贸易存在重要影响。而进口贸易是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加强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可以促进进口贸易的增加, 进而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这就要求在有法可依的同时, 要着手进行司法和行政管理的各项调整工作。为了保障知识产权体系的正常和有效运转, 中国应当加快相关法律和管理机构的建设, 对知识产权的审查和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同时加大对国民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培养国内企业和个人的法律意识, 提高对侵权行为的惩治效率。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10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产权已经在世界经济贸易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成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 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领域迅速扩大, 从而导致初级产品的比例逐年下降, 高科技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经济市场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 各国对外贸易中所涉及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问题也越来越多, 每个国家都利用本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本国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 并以此来阻止其他国家更强大的技术优势的冲击。从长远的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 未来国际贸易会越来越多地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将日益突出。我国“入世”后, 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 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在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中的问题也会不断增多, 所以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研究有着更为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2 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摩擦产生的原因

2.1 中国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由于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等原因, 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我国, 大部分人对知识产权的认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一些人把知识产权等同于专利, 并没有完整认识知识产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只是断章取义;第二, 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作为私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和人们的尊重, 但是在我国, 并没有得到好的保护和尊重, 大部分单位和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往往因为单方面追求效益, 而忽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三, 知识产权的正确运用意识淡薄, 具体表现为企事业单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没有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工作制度, 而且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能力较低, 核心技术严重缺乏, 大部分技术都是依靠国外引进, 缺乏主动权。

2.2 出口数量增长迅速

我国迅速增长出口数量的虽然不是导致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摩擦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迅速增加, 也会增加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概率。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向着高科技方向发展和关税壁垒受到抵制, 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 而知识产权作为新的贸易壁垒手段, 可以对本国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地保护。

2.3 中国出口结构调整

以往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商品, 产品主要以纺织品、电视机、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出口结构的调整, 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不断增加, 更重要的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严重影响其他国家贸易出口, 从2002年到2010年, 短短的 8年时间里, 贸易增长了4倍多;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 而高新技术产品所包含知识产权含量较高, 其核心价值就是知识产权。所以, 我国出口结构的调整, 使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快速增长, 因此掌握知识产权优势的发达国家会越来越多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对我国进行贸易限制, 这就势必导致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多的遇到知识产权壁垒。

2.4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创新能力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中国的专利大多是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 而绝大部分高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仍被外国企业所占据。所以, 由于我国在对外贸易中, 大多数产品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 出口商品越多, 出口面临更多的知识产权壁垒和更多的知识产权摩擦。

3 中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研究

3.1 转变观念, 提高专利意识,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应当改变以往依靠廉价的劳动力, 丰富的物产及广袤的土地、资源的市场竞争模式, 转变观念, 提高专利意识, 并不断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中, 注重对本国知识产权成果的保护, 这不仅是企业利益的问题, 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我国企业不能像以往一样, 要依靠使用已有的技术来创造企业的利益。不断的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独立拥有的科研成果, 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主动性, 关键还是要扩大自主研发能力。

3.2 注重对知识产权的统筹管理

由于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相继颁布了面向 21 世纪的本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我国加入WTO后, 国内市场充分开放, 与国际市场更近一步的接轨, 所以, 如何制定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用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国家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 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此, 我国必须不断地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处理国内外知识产权事宜的统筹协调机制。

3.3 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产业专利情报服务网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自己良好的信息渠道, 建立起连续系统的产业专利情报网络, 一方面, 采集并公布国外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规则信息, 以及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要求, 适时地提供产业专利趋势咨询, 出台推动与专利相关的激励措施或法规等;另一方面, 要及时将世界各国在进出口过程中因知识产权受到的警告和产生的纠纷进行通报, 以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 并提供其应对的经验教训供我国企业参考。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外国市场对我国产品出口的相关反应, 一有风吹草动, 立即通告和调集国内企业, 相机行事, 尽量减小信息不对称和时空差距带来的效率损失。

3.4 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从专业的角度看, 从事知识产权业务的人必须要掌握牢固的相关的法律知识, 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素养, 这些要求对从事知识产权的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际上, 国内从事知识产权的人员, 多数难以达到上述条件要求。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政府和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多种方式, 培养一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熟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专门人才。另外, 随着我国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问题, 我国亟须培养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业律师, 只有这样, 才能使更多的企业得到专业的指导, 在面对起诉时, 才不会被排除在国际市场之外。

3.5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国际化标准

我国政府和企业要积极与国际标准组织和相关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 使国际标准尽可能地反映我国的意见和要求, 并将我国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变化及时转为国际标准。积极建立与世界先进水平相一致的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认证体系, 不断改进与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标准, 尽量实现国内外基本一致, 使我国产品完全符合世界市场的需要, 从而合理规避对外贸易中有关知识产权的贸易壁垒与摩擦。

参考文献

[1]熊英, 施璟.我国知识产权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2011, 25 (9) .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11

该法案试图修改美国贸易法,赋予美国商务部更大权限,使之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把所谓“货币低估”行为视为出口补贴,进而对相关国家输美商品征收反补贴税。参与提出这项法案的议员称,中国人民币对美元严重低估,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影响了美国就业和经济复苏。在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国会中期选举的政治压力下,美国近期贸易保护主义行动进一步升温。

分析人士认为,美方的汇率法案将损害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说,目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大,需要各国协调合作。如果各国只想着本国利益,只会对全球经济不利。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美国密集对人民币汇率发起责难时,欧盟也显现出跟风施压的苗头。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前不久曾表示,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仍被低估,欧洲需向中方加大施压,以推动这一状况的改变。而美国财长盖特纳也曾表示,将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人民币施压。

中国有关专家就此表示,要谨防国际上形成对人民币施压的联合态势。不光是欧美,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目前也纷纷表态将采取“弱势货币”策略,压低本国币值,这些实际上是对人民币升值变相施加了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在明确表态的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对话和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从技术上看美元汇率仍有下降空间。而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维持对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专家指出,中国没有背负他国转移危机的义务,因此要坚持人民币汇改的调整方式和方向。中国应加强与美国沟通,同时国内要促进经济调整和转型,这是一个长远任务。此外还要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加强与国际经济体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国家利益、核心利益至上,这是底线,此外发展机遇要抓住。“原则不可丢,行为要低调”。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22日在纽约与美国企业、金融和学术界人士座谈时指出,造成美方对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而在两国投资和贸易的结构。只有从整体上加以考虑,采取综合性措施,这一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1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升, 服务贸易中的知识产权贸易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货物贸易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1]2013年8月22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实验区 (以下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 , 并于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成立, 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际上纷纷将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中国加入WTO相提并论, 认为这是中国“二次入世”的标志。上海自由贸易区在实现贸易便利化的同时, 产生了许多原本未有的知识产权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及对策制定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二、自由贸易区模式下知识产权面临的新形势

1973年, 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中将自由贸易区定义为“一国的局部领土内运入的任何商品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 被认定为在该国关境以外, 免予实施日常的海关监管制度”。除了税收方面的差异之外, 对于自由贸易区内的知识产权而言, 也显现出区别于自由贸易区外的特殊问题。

(一) 货物入境、过境转运的法律适用与监管新形势

根据他国的经验, 在自由贸易区内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主要集中于过境或转运过程中假冒或盗版产品。[2]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境内设置的自由贸易区, 其本质是FTZ, 除在关税意义上能够被视为“境内关外”之外, 在法律适用上我国的法律当然适用于其管辖的全境, 在政府监管方面也具备了“境内关内”的性质。自由贸易区内绝大部分知识产权问题都能通过现有机制解决, 区内出现的商标假冒、版权侵权等问题, 与境内区外出现的类似问题并不存在任何差异, 境内区外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同样可适用于处理自由贸易区内出现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然而, 对于自由贸易区特色的知识产权问题, 却无法简单地通过现有机制来解决。自由贸易区最大的作用之一在于过境转运, 所谓“过境”是指货物在海关控制下从一国/区海关运输到另一国/区海关的过程, 其运营指海关过境下从货物发出海关到目的地海关的货物运输, [3]即一国提供运输通道便利而货物不进入该国境内市场流通的现象。自由贸易区在海关监管方面不同于区外, 过境和转运为进行假冒、盗版物品贸易提供了机会。对于在国外制造的货物通过自由贸易区进入我国境内, 即使该货物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 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 法律适用却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地带,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职能被弱化

“入境”和“进口”属于不同的法律概念, 使得《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适用上存在问题, 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与监管实际上被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过境货物监管办法》 (海关总署令第38号) 明确指出过境货物是“由境外启运, 通过中国境内陆路继续运往境外的货物”。因而从境外进入上海自由贸易区, 再经此区运往境外, 并不进入我国市场的货物属于过境货物, 不属于进口货物。

在一般情况下, 货物的运输者只有先通过海关申报, 获得相应的报关审批单之后, 才能够将货物运输至中国境内。然而, 自由贸易区采用了与传统制度不同的做法, 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总体方案》 (简称《总体方案》) 中对监管服务模式有所创新, 推进实施“一线放开, 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模式, 允许企业凭进口舱单将货物直接入区, 再凭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向主管海关办理申报手续, 即货物从“先报关, 后入区”转变为“先入区, 后报关”, 这使得自由贸易区形成了独特的“境内关外”模式。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第二条在法律适用上进行了规定:“本条例所称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是指海关对与进出口货物有关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专利权 (以下统称知识产权) 实施的保护。”可以看出,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只适用于进出口的货物, 对于只是入境但并未通过海关报关进口的货物 (包括临时停放、转运货物等) ,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则无法适用, 这使得自由贸易区内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地带, 随着货物的直接入区, 过去在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措施将在实际上被弱化。

2. 知识产权部门法在认定侵权时存在障碍

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 在面对仅处于“入境”但尚未“进口”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时, 其法律适用也存在障碍。对于专利权人的保护, 《专利法》仅在货物进口时才能够被认定为侵权, 也就是说, 如果在国外制造的货物只是简单的入境并在自由贸易区内停留, 在尚未通过海关报关进口到大陆市场的情形下, 并不能认定为是一种侵权行为, 权利人也无法依据《专利法》获得权利救济。只有当货物通过海关审批并进口到大陆市场时, 该行为才存在被认定为侵权的可能, 如果货物只是在自由贸易区内短暂停留之后转运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权利人无法获得《专利法》意义上的权利救济。

3. 判断转运货物侵权的标准有待明晰

对于转运货物而言, 判断侵权的标准与法律适用存在模糊地带。在一般情况下, 为实现知识产权边境保护, 应适用我国法律判断转运货物是否侵权并实施边境措施, 但在适用转运国法律会影响贸易自由的情况下, 为给合法贸易留下更大的空间, 应在我国与转运货物目的国有双边协议的情况下, 合理地适用转运货物目的国的法律。此时, 虽然货物已经在我国境内, 但由于并未真正投入市场, 其实并没有对我国市场上的知识产权相关权利人造成实际的经济损失, 如果侵权货物转运到目标国家, 实际上也只是损害了目标国家的相关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按照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立法及侵权判定标准, 认定侵权的难度极高, 并且也存在着法律适用上的障碍。

(二) 涉外代工、定牌加工货物出口贸易的新形势

定牌加工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 简称OEM) , 又称贴牌加工, 是指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标准和要求, 生产制造并交付带有定作人提供的商标的商品, 并由定作人向承揽人支付报酬的承揽合同关系。[4]

1. 大量代工、定牌加工平台开始建立

《上海自由贸易区总体方案》要求对自由贸易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 因此未来在自由贸易区内会有大量定牌加工企业。这些企业接受定做方委托, 加工使用特定商标或品牌的商品。如果企业在加工过程中未经许可使用了受我国法律保护的注册商标, 就有构成侵权的可能。对于以代工、定牌加工为主的企业而言, 自由贸易区实施“境内关外”的政策模式, 设立在自由贸易区内的企业在货物的制造、生产、加工等环节尽管与区外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其在税收优惠上无疑能够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 一旦这些货物出现知识产权瑕疵或侵权风险, 在缺乏合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情况下, 会使得自由贸易区内变成制假之源头, 损害自由贸易区及相关企业的名声。

2. 涉外代工、定牌加工的法律适用存在争议

如果对涉外代工、定牌加工货物的产生或出口过程监管不到位, 知识产权侵权现象频发, 上海自由贸易区可能会成为侵权、假冒、盗版商品的天堂,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OECD) 及国际商会也曾经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贸易便利化并不能够成为知识产权侵权的豁免之地。对国内定牌加工, 如果承揽人未经国内商标注册人许可而为定作人生产制造贴牌产品, 那么该国内定牌加工行为被认定为商标侵权, 并没有争议。对于涉外定牌加工, 如果定作人是外国企业且在其本国拥有商标权但不在我国拥有商标使用权, 国内承揽人接受委托为该外国企业定牌加工, 且所定牌加工的产品全部交付给定作人在国外销售,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涉外定牌加工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 则在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存在较大争议。

3. 对于商标“使用”和“侵权”的认定存在争议

涉我外代工、定牌加工货物出口的新问题主要集中于商标侵权之上,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关于商标“使用”的判定在法律规定与实践中存在争议。我国《商标法》的立法目的之一是“维护商标信誉”, 因此对于商标权的保护往往不是保护一种商标设计本身, 而是保护该商标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商业价值。《商标法》所称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 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 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

但是, 笔者在开展调研时, 许多企业表示在实践中仅将商标贴在货物之上, 并未将该货物投入市场, 尽管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商标使用, 但是由于该商标背后的商业价值并未得以体现, 也没有造成市场上消费者对商品的误认或混淆, 而商标侵权又要以产生实际混淆为前提。因此, 如果一家企业在自由贸易区内进行侵权货物的定牌加工行为, 且并未投入市场而是转运去了国外, 则很难认定其商标侵权。2004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3条也曾经规定:对于受境外商标权人委托定牌加工且仅用于出口的商品, 即使其商标与国内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 该定牌加工行为也不构成商标侵权。其理由是:“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误认是构成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前提。定牌加工是基于有权使用商标的人的明确委托, 并且受委托定牌加工的商品不在中国境内销售, 不可能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误认”, 因此, 不应当认定构成侵权。尽管该规定在2006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印发的《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被删除, 但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对OEM商标侵权纠纷的争论。

也就是说, 如果该货物并未投入大陆市场, 而是通过自由贸易区的渠道出口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将自由贸易区作为转运地和临时仓储地, 由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征, 该行为应当由目标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来调整, 无法根据我国法律来认定商标侵权。

因此, 对于假冒品牌的定牌加工行为, 自由贸易区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避风港”作用, 有可能会成为假冒品牌的定牌加工场所, 有损害自由贸易区的声誉。

三、上海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 “境内关外”产生的法律授权瑕疵亟需解决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本质是FTZ, 在对海关的调研中, 笔者发现除在关税意义上自由贸易区被视为“境内关外”之外, 从知识产权监管方面还是采用“境内关内”的模式, 即将“进出境”参照“进出口”的做法进行监管, 但由于法律授权具有一定的瑕疵, 该问题还应当引起立法层面的重视, 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方面更是如此。

我国海关已有多年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 TRIPs协议第51条要求各成员对涉嫌进口假冒商标或盗版的货物采取边境措施。这是国际条约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所规定的最低标准, 各个缔约国必须遵守。但是, 在自由贸易区模式下由于存在着“境内关外”的特殊监管地带, 使其职能有所束缚。笔者建议适当强化海关知识产权的监管机制, 争取在其职能范围上有所突破, 可否要求它将监管从货物进出口延伸到在整个自由贸易区中的产品制造和销售?可否要求其工作方式从主要依靠“主动发现然后通知权利人维权”的工作模式扩展到主动发现和高效处理并重的模式上?[5]对于出入我国边境但并非进出口的货物, 如果有证据表明存知识产权侵权事实, 也可以对其采取相应的执法措施。

(二) 在出入境环节实施海关监管需考虑的国际条约

修改法律法规并非易事, 根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GATT) 第5条第3款的规定, 过境国除未能符合可适用的海关法律和法规的情况外, 来自或前往其他缔约方领土的运输不得受到任何不必要的迟延或限制;TRIPs协议也规定了“各成员方无义务对过境货物采取中止放行程序, ”即TRIPs协议并不强制成员对过境货物采取边境措施。[6]因此, 对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修改, 往往需要经过数年的论证过程, 并且由于海关主要在进关、出关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对过境且尚未入关的货物实施监管, 也与自由贸易区“先入区, 后报关”的监管理念不一致, 在入区但未报关之前日常的管理由其他行政机关完成, 调整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条款的难度较高。

对于上述问题, 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参考负面清单的做法, 直接将禁止将具有知识产权瑕疵或侵权货物运输至自由贸易区内等条款写入禁止性条款, 并要求货物的所有人在运输至我国境内时告知其予以承诺。一旦发生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并被认定侵权, 需要承担的惩罚性赔偿则更重, 以此博弈机制来将侵权货物进入我国境内的风险降到最低。此外, 也可以考虑对入境货物采取跟踪的做法, 使得自由贸易区内执法机构与海关之间形成信息联网, 赋予海关主动发现并处理侵权商品的权力, 一旦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进入海关, 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予以处理。

(三) 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标准仍需不断调整

对于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的制度设定, 各国的焦点都落在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问题之上。这里所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标准并非在司法和执法环节的保护力度, 而是指在立法层面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条款。

但是, 这个问题又具有两个相对矛盾的地方。一方面, 自由贸易区的宗旨在于消除贸易壁垒, 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无疑会提高贸易壁垒, 贸易便利化要求的最佳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是零保护。另一方面, 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却对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

因此, 如果自由贸易区对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把握不当, 那么知识产权保护就有可能成为一种贸易壁垒, 进而阻碍自由贸易的发展。实际上,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度都是在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进行调整的结果, 例如, 作为自由贸易港的新加坡在建国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期间, 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不高, 之后, 主要是在美国以及WTO规则的推动之下, 才开始逐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7]但即使到了现在, 新加坡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尚不如中国。

四、研究展望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 关于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保护, 不仅可以作为立法、司法、行政部门长期研究的政策, 也可以作为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研究课题, 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上海自由贸易区挂牌成立尚不满一年, 随着贸易活动的增加,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知识产权纠纷也将逐渐显现, 目前的研究仅是对笔者所阅读和调研材料的分析, 尚不足以对未来问题产生规制或影响, 相关立法、政策应当不断完善, 共同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尤其是上海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制度创新献计献策。

摘要:2013年8月22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实验区, 并于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成立。对内, 标志着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的开始;对外, 标志着中国将深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贸易的里程碑。在实现贸易便利化的同时, 产生了许多原本未有的知识产权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由贸易区模式下货物入境、过境转运的法律适用与监管问题以及涉外代工、定牌加工货物出口贸易的知识产权问题。同时, 本文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在立法层面分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自由贸易区,国际条约,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周慧春.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保护[J].电子知识产权, 2014 (2) .

[2]马忠法.论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下的知识产权问题[J].电子知识产权, 2014 (2) :50-62.

[3]E4./F7 and E5/F6 of Protocol of Amendment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Simplification and Harmonization of Customs Procedures of 18May 1973

[4]林广海, 郑颖.涉外定牌加工中的商标权问题[J].人民司法·应用, 2007 (23)

[5]马忠法.论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下的知识产权问题[J].电子知识产权, 2014 (2) :50-62.

[6]张敏.WTO框架下欧盟知识产权边境措施适用于过境货物之合法性分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3 (1) :29-42.

上一篇:歌曲的作用下一篇:蛋鸡白冠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