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研究管理

2024-06-28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管理(共12篇)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管理 篇1

知识促进了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是决定组织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的战略资源, 知识的创造、共享和利用, 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创造知识来创造价值”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准则, 也是现代企业注重组织学习的原动力。

但若组织不善于甄别知识的价值性, 无法避免损害组织竞争力的知识, 不遗忘已存在组织中的逐渐减弱组织竞争力的固有知识, 不会有选择性的遗忘, 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反而会受到阻碍。

一、组织主动遗忘的概念

Pablo Martin de Holan等在《管理组织遗忘》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 中, 对知识管理中的组织遗忘作了系统研究, 将组织遗忘从新旧知识来源和遗忘是否主动这两个维度分为记忆衰退、无法捕获、忘却学习、避免恶习四大类。其中组织主动遗忘分为两个方面:主动遗忘旧的过时知识和主动遗忘新的有害知识。

1、主动遗忘旧的过时知识:忘却学习

忘却学习是指主动遗忘旧的过时知识, 指组织能辨识已过时知识并将它们抛弃的一种工作方法。

在组织内部, 过去的学习并非完全正确。即使在特定时期, 组织的某种知识是积极正确的,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需求转变紧密扎根在组织文化中的学习就很有可能从有用的向导的角色转变为阻碍组织前行的绊脚石。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 组织必须对过去观察和办事的方式提出质疑, 并且果断将不利的知识抛弃, 及时进行新知识的补充和更新。

2、主动遗忘新的有害的知识:避免恶习

尽管组织不具备个人那样的思维模式, 但是它同样可能学习到其反作用的知识。比如说, 不良的企业文化或者是较为落后的惯性行为。

公司必须必须辨认出有用的知识和可能有害的习惯之间的区别, 必须设置相应的体系, 确保组织记忆库当中没有这些恶劣知识的存在。

二、组织主动遗忘的管理

1、组织主动遗忘管理的流程

组织不能真正进行人脑如遗忘等那样的心智活动, 组织主动遗忘首先要靠个体成员去主动遗忘, 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主动遗忘的发生。企业的主动遗忘过程可以从结构上分为两个层次:

(1) 个体主动遗忘。主动遗忘首先要靠个体主动遗忘,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主动遗忘的发生。

个体主动遗忘是指组织提供利于观点交流的环境, 从而促进个体主动遗忘。学习和变化都是从不满或困惑开始的, 创造性混乱可以被利用来产生张力激励组织成员进行主动变化。

(2) 群体主动遗忘。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整合、知识共享三个主要方面, 与此一致, 群体主动遗忘从结构上可分为知识分离、知识分享、知识丢弃三个阶段。

2、组织对知识好坏的辨别是关键工作

组织学习最大特点是以共享的知识基础为中心。组织遗忘与组织获取信息过程相反, 它是组织从已有的知识库、组织记忆中丢失知识的过程, 包含有意遗忘和无意遗忘。

企业进行主动遗忘管理的时候, 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对知识好坏的识别能力。这种辨别主要建立在组织成员对企业精神文化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深刻认识理解之上。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借助自身的思维能力, 正确辨别好知识和损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坏知识, 果断取舍。

三、组织主动遗忘管理和吸纳能力的关系

吸纳能力最初是用来标志企业的创新能力, 后来又定义为包含组织日常事务流程的一种动态能力, 吸纳能力最新的模型由Todorova和Durisin提出。该模型形象的解析了吸纳能力与组织主动遗忘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者相关点在于价值识别和吸收变革这理解外部新知识的潜在价值而没有动力去吸收新知识的陷阱可能被忽视。只有通过主动遗忘管理后, 组织腾空了旧的过时的知识, 才可以留出空间去吸收新的知识。

四、影响组织主动遗忘管理的因素和解决方案

1、知识与权力

在组织当中, 很多重大的决策都需经高层管理人员审核、讨论而最终批准。但由于知识体系不一致, 以及各方面利益牵制, 还有旧组织机制制约, 导致对有用信息的筛选、转化、吸收过程出现偏差, 大大降低执行效率和主动遗忘管理的有效性。

2、文化价值观

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多成员都能接受和坚持的隐形的行为和思想准则。若组织文化开放度和包容度较低, 就会趋于保守, 在面临变革时固步自封, 难以及时更新和提升, 最终在竞争中被动受牵制。

3、激励程度

忘却学习避免恶习, 个体进行主动遗忘行为会耗费成本, 如果不能够有所补助和收获, 个体的积极性可能会削弱, 对组织主动遗忘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4、其他因素

五、总结与展望

组织主动遗忘包括忘却学习和避免恶习, 由个体主动遗忘和群体主动遗忘两方面构成, 同时组织对知识好坏的识别是关键所在。组织主动遗忘管理与吸纳能力的相关点在于价值识别和吸收变革。组织应该从权利因素、文化因素和激励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组织主动遗忘比组织学习还重要, 极大的影响组织的竞争力, 必须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来管理。在以后的研究中, 可以将组织主动遗忘管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丰富组织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

摘要: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管理中的人性化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从忘却学习和避免恶习两个角度对组织主动遗忘管理进行阐述, 然后简要介绍知识管理中的组织主动遗忘管理流程和组织对知识好坏的识别, 论证主动遗忘管理和组织吸纳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最后分析影响组织主动遗忘管理的因素, 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知识管理,组织主动遗忘,模式策略,内部因素,吸纳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灿.基于行为的组织学习机理与过程研究[M].西安交通大学.2002

[2]、金智慧.施建军知识管理中的主动遗忘管理——员工情绪及主管行为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13)

[3]、LINTHICUM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2004

[4]、张茉楠等.基于认知资源观的企业家创造行为决策研究[J].中国软件科学, 2005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管理 篇2

作者:陈定湾

时间:2007-11-23 17:43:0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 24.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5.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26.卜长莉著.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2 27.白玥,卢祖洵.社会资本与社会医学新发展观.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八次社会医学学术年会

论文汇编:276-279

28.蔡海荣,杨廷忠.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和学术失范.自然辨证法通讯,2003.2

29.孙立平著.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261-262 30.[美]林南著/ 俞弘强译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31.Rose,J;Jones,F;Fletche,B.C.The impact of a stress management program on stuff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 at work.Work and Stress,1998, 12(12):112-124.32.Siegler,IC.Promoting health and minimizing stress in mid

life.In: Lachman,M.E;James J.B(Ed).Multiple paths of midlife development.Chicago, IL, US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243-255

33.郝振君.试析当前教师的生存状态及其调适.美中教育评论 2005,2(4):16-20 34.刘志成.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9-71 35.Smith TW, Limon JP, Gallo LC, Ngu LQ.Interpersonal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goals, behavioral expression,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ex.J Pers Soc Psychol.1996,70(5):1012-24.36.Lepore SJ.Cynicism, social support,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Health Psychology.1995, 14:210–216.37.The ABCs of Managing Teacher Stress http://educating-nm.coe.unm.edu/2003Fall/teacher-stress/ABCs%20of%20Teacher%20Stress.pdf 38.Austin V, Shah S, Muncer S.Teacher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used to reduce stress.Occup Ther Int.2005;12(2):63-80.39.候玉华.某中专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04,18(6):335-336 40.王金道,SCL-90和SRHMS对教师心理健康评定结果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04-306 41.Cohen S,Kamarck T,Mermelstein R.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 1983,24:385-396

42.杨廷忠.社会转型中城市人群心理压力研究.中华流行病学,2003,23(6):473-475 43.Jarvis, M.Teacher Stress: A critical review of recent finding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tress News.Retrieved March 10, 2003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水平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的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对外资的利用程度,最能体现这种情况的就是我国对世界银行资金的利用。世界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 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其一开始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各机构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可以解决我国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快发展。但是我国在资金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利用效率,不利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在管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时存在的问题,并且介绍一下具体的解决措施。

1. 我国管理世界银行货款项目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部门数量过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现在,我国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管理主要分四个级别,即国家管理机构、省级管理机构、地级管理机构和县级管理机构。其中地级管理机构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带头组织建立起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在这个领导小组中,投资计划的申报工作、投资计划的审批工作、地方配套资金的拨付以及项目贷款的偿还和管理工作都是由地方政府、财政等部门负责的。而省级项目管理机构和省级计划部门主要负责引进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设备和物资的供应工作。

经过实践表明,这种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缺陷,严重制约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管理。在具体工作中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各个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制定明确的职权责任,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比如说,某地区世界银行贷款水利项目存在着项目供应材料时间滞后,钢材规格、标号不对,引进的大型挖掘设备质量、性能均未达到规定要求等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由于我国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管理部门数量过多,而且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一旦遇到问题,各个部门就相互推脱责任,使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第二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这样就会导致管理政策存在漏洞。一些人就可以在这些漏洞中钻空子获得不义之财,这样就会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物资达不到实际需求的标准,存在质量和规格上的问题,使大量资源遭到浪费。

1.2管理机构之间关系不够理顺,项目配套资金未能如期到位。除了管理部门过多以外,我国各个管理机构之间也存在关系不顺的问题。比如,某地区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存在所需药品、设备的供应时间较迟(收到时已近失效期)及搭配供应问题。尽管项目实施单位多次与省级管理部门协调,但此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机构之间关系不顺,管理中工程设备招标和物资供应等环节相互脱节。另外,地方配套资金拨付不及时,也严重制约着项目效益的发挥。例如,我国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1994年计划应拨付地方配套资金122万元,实际没有到位,因而项目工程未能实施。这个问题会

严重制约我国对世界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不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3项目管理缺乏科学预测,造成偿债困难。

科学的预测对世界银行贷款的利用十分重要,尤其是对汇率变动等指标的预测。世行贷款项目评估、立项阶段,由于缺乏对于汇率变动的科学预测,加之项目自身管理不严格,造成项目还贷比较困难。例如,某地区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94年12月到期应还贷款4997万元,实际偿还2621万元,逾期债务2376万元。因为没有科学的预测,导致我国在还款时存在极大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要完善预测机制,做到及时预测各方面发生的变化,使我国能更好的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

1.4管理方式较落后,效益不够理想。

多年来,政府管理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经济,项目管理上忙于搞审批,分钱物,未能从根本上转变职能,项目管理缺乏宏观调控意识与手段,导致项目实施后,监督检查工作不配套。具体执行单位遇到资金困难等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影响了项目投产效益。例如,某县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果品加工项目,项目投产后,因项目管理部门负责招标、引进的两条流水线主要部件不合格,项目效益未达到设计要求,至1994年底已累计亏损40多万元。

2. 强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的措施

目前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日益增多,如何减少或避免因管理不善带来的各种弊端,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本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由管项目审批、资金拨付、设备、物资供应,变为指导、协调、服务,定期监督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而促进达到项目总目标。具体地说,提出如下几条改进措施:

2.1加强宏观管理,建立综合的项目管理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宏观管理对于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进行宏观的指导,完善各部们的职责。在管理过程中应建立综合性的项目管理机构,解决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政府部门过多,职责不清,监督不力等问题,减少项目投资的盲目性。政府管理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与法制观念,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定必要的奖惩措施,以确保制度的正常执行。这样才能及时解决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2.2理顺部门关系,切实保证配套资金的按期到位。

理顺关系,主要是指政府应当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即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工作中搞好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一是部门之间做到职责分明,加强内部约束机制,学会用经济、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特别要搞好物资、设备的招标、供应工作,促进廉政建设。二是统筹兼顾,确保配套资金按期到位,避免资金拨付中的“寅吃卯粮”现象。

2.3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进行科学的预测。

对世界银行贷款的管理是通过目标决策、程序安排、目的要求、奖惩措施等对组织参与者产生刺激,并以必要的监督形成诸制约因素,从而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其中的目标决策离不开预测。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评估、立项应搞好预测,严格管理,以减少各种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

2.4转变政府职能,提高项目效益。

政府是管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主要负责部门,所以要想更好的利用世界银行的资金就要转变政府职能。各级管理部门要改变旧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实实在在地为项目实施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并从发挥项目效益出发,搞好综合平衡,真正管好、用好世界银行资金,努力提高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结语

世界银行对我国的贷款可以促进我国各个项目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对世界银行贷款的利用效率很低,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管理部门数量过多,管理方式落后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对世界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所以必须要起到足够的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合理的利用这些资金,使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展会观众组织与管理研究 篇4

1 展会观众重要性分析

展会活动涉及到的利益主体众多,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主办方、参展商和观众, 主办方通过展会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交流平台, 邀请参展商到展会上展示产品, 同时以自己的服务邀请更多的买家和行业内人士到场以满足参展商产品展示及现场成交的要求;参展商主要通过展会达到行业交流、企业宣传、获得同行业信息、新产品测试市场、产品展示、扩大成交额、扩展新客户等目的;观众一方面在展会现场了解产品和行业内信息、购买产品与客户联络感情, 另一方面, 他们也是潜在的参展商。展会观众有普通与专业之分, 普通观众是指参加展会但并不一定购买和采购, 或采购量非常少的观众;专业观众又称贸易观众, 是指在展览会上从事产品的设计、开发、采购、销售、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科研、政策研究的人士[1], 主要包括采购商、代理商和零售商等。

通常, 展会主办方收益的高低取决于参展商;参展商参展收益的高低则由观众的数量、专业观众所占比例、观众对其产品的购买数量、观众对其产品以及公司形象的关注程度等决定;观众收益的高低则主要由参展商以及参展产品决定。主办方—参展商—观众, 形成了一条利益的链条, 在整个链条中, 处于基层的利益主体是观众。

展会观众数量决定了展会的人气, 观众数量越多, 展会人气指数越高;但展会不仅需要参观者, 更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专业参观者, 对专业展会而言更甚, 专业观众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展会的交易额, 影响着参展商的参展效益, 决定了参展商满意度, 决定了下届展会参展商的回头率和各项工作是否能够走向良性循环, 也是展会主办方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

一个展会是否具有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展会活动开展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展会的观众邀请工作至关重要, 它关系到展会的生命力, 决定着展会的成败。

2 展会观众组织与管理现状

观众组织与管理对展会质量和品牌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 就招商招展阶段而言, 展会观众组织与管理在利润上是只出不进, 再加上观念、认识等多方面原因, 许多展会主办方在展会组织与管理过程中不愿意将展会观众组织作为重点来做。当前, 展会主办方在观众组织与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费用投入少

全国上万家会展公司中专门成立展会观众项目管理组的公司屈指可数, 观众邀请通常是作为招展结束后的一项附属工作进行, 许多大型会展公司也是如此, 在展会招展结束后才抽调业务组成员打电话联系一些专业观众, 难以保证展会观众质量。据调查, 在济南市众多会展企业中, 专门设立观众组的只是个别企业。

目前多数会展公司观众组织以电话邀请为主, 在媒体杂志和网站上的宣传主要是通过与媒体合作互换logo和链接, 工作人员也主要以短期实习人员为主, 甚至还有部分是在招展组中能力不足被淘汰下来的。

2.2 定位不明确, 针对性不强

目前, 我国展会多以综合性为主, 一些宣称专业性展会的也多是某个行业的展会, 行业上下游企业均列入参展商范围, 目标观众不明确, 甚至有时会出现招展组和观众组客户冲突。如2011年9月中旬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的2011中国 (山东) 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 主办方对参展商的界定是, 与老年人生活相关的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 对观众的界定是养老机构和社区老人, 养老机构作为主要专业观众但同时也是参展商对象, 导致在工作过程中养老机构每天接到多人多次电话, 甚至让负责人产生了厌烦情绪。

2.3 宣传管理方式粗放, 效果难以取得

展会主办方在展会宣传上除了配合招展在一些专业性媒体上宣传外, 其他宣传手段主要是依靠大众媒体、门票派发和邮寄等方式。

大众媒体客户面广, 对于一些消费类展会来说, 在吸引人气上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对一些工业性展会并不能取得良好作用。此外, 大众媒体在吸引专业观众上效果并不好。

在门票派发上, 展会主办方倾向于外包给一些专门发放海报的一些中介公司, 虽然主办方经常宣传发放了几十万张的门票, 但由于发放人员素质不高, 对展会本身了解少, 门票难以发到专业观众手中, 而且也难于被接受与重视, 效果往往低于预期。

2.4 观众认可度低

因会展管理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 全国各地重复办展、主题雷同展会遍地开花, 企业接触的展会太多, 对于展会观众邀请工作并不重视, 甚至感觉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打扰。在山东制博会观众邀请中, 企业负责人在接到工作人员邀请时, 多表示自己有时间会去看看, 但在工作人员要求是否可以回执时, 企业负责人多表示没必要, 甚至对于主办方这一做法表示很不理解, “这还要门票吗?到时候直接进去不就行了吗”, 这是工作人员听到最多的话。

3 展会观众组织与管理策略

3.1 提高认识, 成立观众组

观众组织工作已经越来越成为展会组织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主办方在展会组织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观众组织工作, 同时, 随着会展业的不断完善, 观众组织团队建设也将成为展会主办方组织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观众组成员要根据公司展会的情况具体确定, 在人员组成上, 要保证每个展会观众组中有一名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 这样不仅能激励其他成员, 在其他成员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给予指导, 也能保证项目组工作的高效完成。

在人员分工上, 要有专职的观众数据库管理人员, 负责观众数据库的收集和更新, 每天分配观众信息到成员手里, 并及时整理反馈信息。

在工作职责上, 观众组成员要保证每天的电话量, 同时, 在找到相关负责人和核实信息后, 要及时邮寄展会相关资料。观众组的工作不仅仅是通过电话等方式将观众邀请到现场来, 同时还要负责展会的大众宣传工作, 重视海报、门票和参观证等面向观众的资料设计, 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在展会现场, 观众项目组要认真做好观众接待工作, 考虑全面, 尽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还要把展会现场到场观众的信息收集整理好, 做好数据库的整理工作。

在薪酬分配上, 观众邀请有别于参展商邀请, 不可能像招展组那样按照展位提成取得薪酬。观众组的业绩可量化性稍弱, 因此在观众组薪酬管理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 采取“量化+个性化”相结合, 保证观众项目组成员工作的积极性。观众组可量化的最直接的是观众回执量, 这可以成为观众组成员取得薪酬的一个关键量化指标。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展会发展不成熟, 观众对于提前登记还有一定的排斥性, 以及观众在展会开幕几天内的具体安排都有很大不确定性,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回执量作为评价观众组业绩的唯一指标。观众满意度和展会现场人气也是观众组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展会结束后, 展会负责人要根据展会现场气氛、质量以及观众和参展商的反馈对观众组的工作业绩给予客观的评价, 从展会利润中提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观众组的分配。

3.2 树立专业性展会理念

因展会“多、乱、杂”, 企业、经销商和个体经营者等接到的参展参观邀请不计其数, 导致企业对一些展会认可度低, 展会观众邀请工作更是得不到他们的认可, 对邀请工作中各项事务并不配合, 这不仅仅是一个展会的问题, 更是一个行业性问题, 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 才能打造品牌展会, 让企业对参展质量认可。

会展行业应该尽快建立起行业自律体系, 努力实现展会的专业化, 保证一个城市在三个月内无同类展会召开, 为打造品牌展会提供基础。而在展会准备阶段, 就要定好目标, 明确展会目标观众, 不可电话漫天飞。在观众邀请工作中, 工作人员要耐心向对方做好解释工作, 让他们认可展会, 明确展会是个信息平台, 主办方就是个媒介, 愿意尽最大努力将他们的需求告知参展商, 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让他们认识到配合邀请工作中各项工作的重要性, 认真记录他们的需求, 保证及时将展会相关资料让他们了解。

3.3 观众组与招展组分工协作

因多数展会专业性不强, 多是一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综合展, 观众组和招展组在工作中难免会有所冲突, 因此两者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沟通。在展会策划阶段, 要尽量明确展会的参展主体和观众主体, 方便各方面初期工作的展开。在展会进入招商、招展阶段以后, 观众组与招展组要做好沟通, 观众邀请与招展是展会过程中两项重要工作, 二者要相互合作, 共同促进展会的发展。

在宣传上, 招展组通过专业媒体吸引参展商的同时, 也可以帮观众组吸引专业观众, 观众组通过宣传可以为展会提升人气和知名度, 有利于提升展会在展商心目中的定位和认可。在日常招展工作中, 招展组及时将没有参展意向的客户交与观众组, 让观众组保持与企业的联系,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企业对展会的关注, 还有利于企业与展会的下次合作。而观众组的日常电话中也会有一些企业对展会参展感兴趣, 为招展组提供参展商资源。总体来说, 在展会过程中要保证招展组和观众组“比翼双飞”, 让观众组为展会积聚人流, 邀请专业买家, 招展组邀请参展商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商品, 满足观众的需求, 这样才能促进展会的品牌打造, 提升观众和参展商的满意度以及展会质量。

3.4 观众组织手段

对于观众组织, 除了在与招展组紧密配合, 定位专业观众外, 在观众邀请手段上,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加强对展会宣传,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行业内人士在展会期间光临现场。因此, 在展会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好各种邀请手段的效果, 将展会观众邀请工作做到最好。

(1) 数据库营销。观众数据库是展会主办方最大的财富, 在观众邀请工作中, 主办方要充分利用好数据库。每次展会启动前, 项目经理要及时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调出, 交给专门项目组成员与客户沟通, 将展会信息及时传递给观众, 同时也要验证数据库内容的准确性, 将不正确和过时信息及时更正和淘汰。在展会结束后, 也要重视数据库的建设, 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更新数据库, 将最新数据库整理保存, 以备下次使用。

(2) 宣传造势。展会过程中, 观众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 将展会各种信息及时告知相关行业内观众。在展会招商招展阶段, 展会专业观众邀请工作要与展会宣传工作紧密结合, 结合不同宣传媒体的优势。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 合理布局, 在展会不同时间段投放不同方式的广告, 尽可能地让行业内人士了解, 让他们能够在展会期间光临现场, 提高展会质量, 增加展会知名度。

(3) 专门拜访。此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展会项目行业的产业园和相关行业集中地区, 组委会定期到相关行业集聚区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 将展会相关进度情况告知, 对参展企业情况和所带展品简单介绍, 将组委会相关的观众优惠政策给予解释, 同时, 及时了解客户需求, 与业务组人员及时沟通, 两者相互合作, 提高参展商和观众的满意度。

(4) 与行业协会、行业网站合作, 组织专业买家。行业协会在本行业中具有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 主办方可以通过它联系众多行业相关企业前来观展, 既保证专业观众的质量又能保证观众数量。行业网站不仅了解行业内当前市场情况与技术信息, 而且也有着一批行业内及相关行业客户资源, 主办方在观众邀请工作中通过与网站多方面合作, 在展会期间举办论坛、推广会和颁奖典礼都可以吸引行业内人士参与到其中, 也可以提高展会的附加值, 提升展会的品牌知名度。由网站统一组织相关采购商, 在展会期间到展会现场采购, 可以提高展商的满意度, 也有利于提高展会的专业性。

(5) 参展商邀请。一些大型企业在参展前, 一般会主动邀请本地区相关客户到展会现场了解一下公司的最新产品, 向客户展示一下公司实力, 增进一下感情, 这类观众到达展会现场不仅是参展商最想看到的客户, 而且可以保证观众的专业性, 在展会现场也会多有采购意向, 对于展会效果的保证也功不可没。在第七届山东制博会展会期间, 上海亚德客、SMC等企业在展会期间与组委会合作, 在展会现场召开了新产品发布会和研讨会, 邀请了相关客户二三百人在展会期间到达展会现场, 取得了良好效果。

3.5 展会观众组织与管理实施方案

展会观众组织与展会活动一样, 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 在展会不同阶段要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吸引行业内相关人士参与其中。

(1) 观众的会前管理。第一阶段:做好展会整体推销方案, 如广告的投放时间等;整理现有观众数据库, 并通过网站、杂志等渠道收集新的专业观众信息, 分类整理。第二阶段:撰写邀请函, 邀请函分为通函和各种专函, 通函适合所有受众, 而专函则针对重要的专业观众, 如大买家或协会会长;邀请函尽量个性化, 避免公文的生硬面孔。第三阶段: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邮寄、拜访等方式, 将展会信息有效、准确地传递给专业观众。对于重要的专业观众, 也可以邮寄两次或是三次。第四阶段:将前段工作汇总, 给确认前来的观众邮寄参观证、参观指南, 距离较远的可以询问、帮助其解决住宿等问题。根据展会性质的不同, 各会展企业准备阶段划分有所不同。

(2) 观众的现场管理。一方面做好现场服务, 适当开展各类增值服务与论坛活动, 加强观众的兴趣与积极性, 如快速办理观众注册手续、行李寄存、住宿办理、订票服务, 免费上网区、现场贸易撮合, 为参展的专业观众提供参展商产品发布会、行业研讨会、专业发展趋势论坛、座谈会等。另一方面, 做好现场专业观众的登记工作, 请其详细填写观众卡, 保证观众卡信息收集的有效性, 另外还要开展随机访谈等。

(3) 观众的会后管理。展会结束后一个月内, 及时向到会的观众发送感谢信并撰写展会分析报告, 系统地向目标观众提供展览会所取得的成绩;召集主要的观众组团单位与观众的座谈会, 利用座谈会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展览观众组织工作中的细节问题, 获得评价信息;整理专业观众信息, 修改数据库, 刻成光盘邮寄参展商;撰写展会总结、展会花絮等软性新闻, 投放相关媒体或直接发布广告, 巩固展会效果, 促进展会结束后的交易;发布下一届展会信息。

总之, 展会主办方要办好展会, 创建展会品牌, 获得效益, 就要提高认识, 重视展会观众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艳.专业观众组织对于中小型会展企业发展的意义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11) .

[2]刘助忠, 龚荷英.会展观众参展动机研究[J].当代经济, 2007 (1) .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管理 篇5

摘要: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在组织和管理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首先,对社会资本理论在企业与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发展做出回顾,就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主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述评,归纳社会资本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分析与展望,提出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与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企业社会资本;组织管理

1引言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当今最具潜质的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领域,还是在政治学与教育学领域,学者们都在教育与健康问题、社区与家庭问题、民主政治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竞争优势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寻求社会资本视角的解释。

引入社会资本理论进行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管理学研究方面的最新发展之一,当它扩展到企业层次之后,企业管理领域对其显示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可以发现,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成员之间运行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Coleman,1990; Burt, 1992; Granovetter, 1973等)现已成为管理和组织的主流理论;它的出现为包括管理在内的许多研究领域的学者反思以往理论研究的局限性,转换理论研究的视角,深化对原有研究议题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由于社会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是重视并综合反映社会行为方面的各种关系,管理研究有可能通过借用这一概念来超越传统的静态分析。因此,有理由相信,社会资本理论对当今一系列管理和组织领域的热点问题仍具有强大的解释能力,据此展开研究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2文献回顾

2.1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者Bourdieu(1977)提出,此后研究学者对此概念作出了广泛的定义。其中被广为引用的是Coleman(1990)的`定义,他指出,社会资本是多种实体,具有以下两个共同特征:它们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所构成,而且它们有利于处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各人的特定行动。简言之,社会资本就是嵌入网络结构中的网络资源和能力。

社会资本的最初研究,是以社会结构中的个人为主体的,后来许多学者发现,社会资本可以在很多层面上进行研究,如个人层次、组织层次、组织间层次以及整个国家层次等(Tsai & Ghoshal,)。对于社会资本层次的划分,被广为采用的是Brown所提出的构架,他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的分析作为观察社会资本的方式。微观层次社会资本是个体通过社会连带的对外连接,对外寻求情绪支持、信息交换、交易机会等资源;中观层次社会资本探讨的是网络的结构,包括个体的结构位置和集体的结构形态,以及结构特制能带来的资源;宏观社会资本的观察中心在于社会系统中的文化、规范、领导、组织以及政经制度等。其中,组织社会资本(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是组织拥有的结构的某些特质,可以带来特定的行动或资源,最终为组织作为一个群体带来整体的利益(Luo,)。组织的社会资本即包含了组织内部的宏观社会资本,又包括了组织的外部社会资本。

对于社会资本的构面及其在管理学界如何衡量,最常被引用的当属Nahapiet和Ghoshal(1998)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是群体中的人际连带网络发展处的信任、合作进而为行动者带来资源,其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1)结构:网络连带(构成网络结构的社会连带)、网络构型(网络结构)、可使用的组织;(2)认知:共有编码、共同语言、共有故事;(3)关系:包括信任、规范、认同、义务。 2.2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世界许多著名管理期刊刊登了许多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管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国外学者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应用于工作绩效、资源交换、组织创新和组织间合作等许多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内较早研究企业社会资本的是边燕杰等人,此后,还有一些学者如陈传明、郑胜利、周小虎、张方华及武志伟等,分别探讨了企业社会资本的主体、企业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企业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的区别、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与内部社会资本、企业资本与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等。

1.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在企业管理的宏观领域,社会资本理论被用于解释企业联盟行为、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企业在行业关系网中的地位等方面。

(1)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弗泰恩和阿特金森()则通过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影响的研究后指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的创新更多的是来自于合作、快速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网络,这三者又必须以良好的社会资本为基础。随着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更重视关系和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战略重要性。在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中,社会资本是创新的重要因素。

(2)社会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Burt(1992),Roger,et al(),Akdere()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3)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这一经济组织拥有的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类型。而企业社会资本包括了企业制度、企业网络、企业关系、企业信任和企业秩序等多方面要素。企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作为联系紧密的跨企业网络,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战略联盟的互信及协作,形成联盟组织的长期信任关系(Adler,;Cullen,Johnson,Sakanq,2000等)。除此之外,社会资本理论还被广泛应用于区域产业创新和产业集群治理等方面。

2.知识管理研究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管理 篇6

关键词:创意产业 组织评价 实证研究

近年来,浙江创意产业积极促进浙江文创企业间的交流协作,促进文创产业各门类、文创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完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浙江文创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在促进产业融合上发挥作用。作为对浙江创意产业起到助推器作用的管理控制评价一直是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热点,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一、相关研究述评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已经无法描述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类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将其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但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创意产业理念的明确提出者,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命名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素质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增长速度逐渐放慢、要素制约持续加大、发展潜力不断下降。为此,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优势、转化劣势,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浙江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转变。相比浙江其他产业研究,针对浙江创意产业建设及评价研究显得十分薄弱,为了避免未来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管理控制评价也出现这种状况,必须从对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管理控制结果的评价转到对内部评价的过程的评价,从非数量化评价转到量化评价上。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选取与界定(见表1)

1、因变量

从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出发,将管理控制有效性分解为控制环境情况和内部监督情况2个变量。控制环境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当局的态度、雇员的诚实性和道德价值观、人力资源政策、内部监督、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文化。内部监督是浙江创意产业组织对其管理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测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

2、自变量

将风险评估要素设定为自变量是因为当环境发生变化,过去确立的控制机制可能已经过时,不足以迎接当前的挑战,使得浙江创意产业组织面对很多风险,这些风险会影响到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目标的实现。

3、控制变量

将控制活动要素设定为控制变量。控制活动是指那些确保浙江创意产业组织财务报告(无论是对内报告还是对外报告)数据完整性的政策和程序。

(二)研究假设

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管理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组织运作的合法合规,维护公共资源安全,兼顾效率与公平,主动应对危机与风险。结合上述观点,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资源配置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与内部监督情况正相关。在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管理控制的控制环境上应加强主要负责人的廉政、道德观,增强职员的胜任能力建设,控制环境作用越强,组织中资源配置的比例越高。同时,内部监督的效果越明显。

2、资金投入与使用效益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与内部监督正相关。在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管理控制的控制环境上应建立权责明晰且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提高浙江创意产业组织资金投入与使用效益。

3、预算管理效益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与内部监督正相关。预算管理的侧重点就在于预算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等过程,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结果较为忽视,只管过程而不管结果。

4、收入控制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与内部监督正相关。确定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收入控制的重点是:收入业务应注意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收入应进行严格分类,区分应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

5、支出控制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与内部监督正相关。从目前看,浙江创意产业组织存在支出预算不合理,项目支出不够细化等突出问题。针对支出控制中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对成本费用支出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以降低成本费用支出、提高支出效益。

6、货币资金风险概率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与内部监督正相关。浙江创意产业组织应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盘点核查制度。对往来资金的控制应注意:明确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科学配置相关人员;往来资金业务的发生依据应当充分适当。

(三)估算方法

本文分别以控制环境情况和内部监督情况作为因变量,以反映浙江创意产业组织面临风险的两个层次的6个指标作为自变量(见表1),构建了两个logistic回归模型,对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的管理控制有效性进行回归拟合,并对有关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中,模型1用于检验管理当局对控制环境情况的影响;模型2用于检验管理当局对内部监督情况的影响。

模型1:

(四)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本文是基于浙江创意产业各单位2010—2012年数据进行分析,涉及上述单位的年报数据及组织结构方面的数据以及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等,并结合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最终统计研究数据。对问卷调查部分,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为98%;若扣除漏填、误填或填答错误的问卷9份,整理后实际有效问卷286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5%。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

三、回归结果、检验与分析

(一)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由于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会干扰多元线性回归的准确性,所以,检验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性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认为,若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8或0.9,变量之间就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表2表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756,小于0.8,由此可见,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二)管理当局对控制环境情况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利用浙江创意产业组织面临风险因素各变量对Control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并对方程的总体回归效果、拟合优度及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进行相应的检验。其次,利用回归结果对前面的假设进行检验。为了全面检验前面所提出的假设,笔者将因变量Control与反映浙江创意产业组织面临风险因素的有关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主要是针对步骤、模块和模型开展模型系数的综合型检验。由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9的卡方临界值为16.91898,而本模型的卡方值为27.235,大于临界值,并且相应的Sig.值小于0.05,因此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模型通过检验。

从回归结果看,以下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且结果显著:1、资源配置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2、资金投入与使用效益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3、预算管理效益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4、收入控制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5、支出控制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6、货币资金风险概率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

(三)管理当局对内部监督情况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因变量Internal与多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如果与资源配置比例、投入与使用效益比例、预算管理效益、收入控制比例、支出控制比例、货币资金风险概率之间正相关,这为进一步作多元回归研究提供了线性的基础。为了全面检验前面所提出的假设,我们将因变量Internal与有关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

表3为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其中F值检验的Sig.值为0.000,远小于0.01,因而模型的整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四、研究启示

(一)建立管理控制评价制度

由于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所处环境的变化会使得一些原本令人满意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不再恰当、合理,甚至失效。因此,浙江创意产业组织必须对管理控制的相关政策和程序进行定期评价,以确定管理控制是否已经进行了恰当的设计,并能够达到实现的目标;是否已经按照设计去实施;是否仍然在按照设计运行;是否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所处的控制环境仍然是适当的,也就说是否浙江创意产业组织对风险进行了持续评估。

(二)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督促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风险、危机意识。通过绩效的奖惩可以促进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其在经济、效益、效果、公平方面的绩效。通常,有效的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绩效考核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敏感性。评价系统可以明确区分高效和低效。2、可靠性。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时所得结果应基本相同。3、准确性。工作成败的界限应把工作标准和组织目标相联系,以及把工作要素和评价内容相联系。4、可接受性。得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认可。5、实用性。绩效考核的收益必须大于其成本。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培育力度,为创意产业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将浙江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业作为浙江省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逐步实现以执业资格管理替代行政审批,以协会行业管理替代政府行政管理,为中介组织创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按照“有限政府”的管理模式,把社会性、经济性、服务性工作交给中介机构,加强部门扶持和服务,浙江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对重大创意产业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要进一步依靠浙江创意产业中介机构,逐步开放政府行政管理公共信息。

参考文献:

[1]张迺英. 创意企业的文化与绩效[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2]孙福良,张迺英. 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李柏洲,徐涵蕾. 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4]王海林. 企业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研究[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5] 《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组. 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赵黎明. 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盖文启. 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厉无畏. 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B044)、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管理控制能力评价研究”(项目编号:ZMYB201309)、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医药产业发展与创新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X13C—19)阶段性成果〕

(赖俊明,1981年生,浙江丽水人,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三、回归结果、检验与分析

(一)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由于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会干扰多元线性回归的准确性,所以,检验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性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认为,若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8或0.9,变量之间就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表2表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756,小于0.8,由此可见,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二)管理当局对控制环境情况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利用浙江创意产业组织面临风险因素各变量对Control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并对方程的总体回归效果、拟合优度及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进行相应的检验。其次,利用回归结果对前面的假设进行检验。为了全面检验前面所提出的假设,笔者将因变量Control与反映浙江创意产业组织面临风险因素的有关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主要是针对步骤、模块和模型开展模型系数的综合型检验。由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9的卡方临界值为16.91898,而本模型的卡方值为27.235,大于临界值,并且相应的Sig.值小于0.05,因此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模型通过检验。

从回归结果看,以下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且结果显著:1、资源配置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2、资金投入与使用效益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3、预算管理效益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4、收入控制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5、支出控制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6、货币资金风险概率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

(三)管理当局对内部监督情况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因变量Internal与多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如果与资源配置比例、投入与使用效益比例、预算管理效益、收入控制比例、支出控制比例、货币资金风险概率之间正相关,这为进一步作多元回归研究提供了线性的基础。为了全面检验前面所提出的假设,我们将因变量Internal与有关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

表3为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其中F值检验的Sig.值为0.000,远小于0.01,因而模型的整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四、研究启示

(一)建立管理控制评价制度

由于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所处环境的变化会使得一些原本令人满意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不再恰当、合理,甚至失效。因此,浙江创意产业组织必须对管理控制的相关政策和程序进行定期评价,以确定管理控制是否已经进行了恰当的设计,并能够达到实现的目标;是否已经按照设计去实施;是否仍然在按照设计运行;是否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所处的控制环境仍然是适当的,也就说是否浙江创意产业组织对风险进行了持续评估。

(二)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督促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风险、危机意识。通过绩效的奖惩可以促进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其在经济、效益、效果、公平方面的绩效。通常,有效的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绩效考核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敏感性。评价系统可以明确区分高效和低效。2、可靠性。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时所得结果应基本相同。3、准确性。工作成败的界限应把工作标准和组织目标相联系,以及把工作要素和评价内容相联系。4、可接受性。得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认可。5、实用性。绩效考核的收益必须大于其成本。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培育力度,为创意产业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将浙江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业作为浙江省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逐步实现以执业资格管理替代行政审批,以协会行业管理替代政府行政管理,为中介组织创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按照“有限政府”的管理模式,把社会性、经济性、服务性工作交给中介机构,加强部门扶持和服务,浙江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对重大创意产业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要进一步依靠浙江创意产业中介机构,逐步开放政府行政管理公共信息。

参考文献:

[1]张迺英. 创意企业的文化与绩效[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2]孙福良,张迺英. 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李柏洲,徐涵蕾. 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4]王海林. 企业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研究[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5] 《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组. 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赵黎明. 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盖文启. 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厉无畏. 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B044)、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管理控制能力评价研究”(项目编号:ZMYB201309)、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医药产业发展与创新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X13C—19)阶段性成果〕

(赖俊明,1981年生,浙江丽水人,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三、回归结果、检验与分析

(一)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由于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会干扰多元线性回归的准确性,所以,检验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性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认为,若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8或0.9,变量之间就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表2表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756,小于0.8,由此可见,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二)管理当局对控制环境情况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利用浙江创意产业组织面临风险因素各变量对Control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并对方程的总体回归效果、拟合优度及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进行相应的检验。其次,利用回归结果对前面的假设进行检验。为了全面检验前面所提出的假设,笔者将因变量Control与反映浙江创意产业组织面临风险因素的有关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主要是针对步骤、模块和模型开展模型系数的综合型检验。由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9的卡方临界值为16.91898,而本模型的卡方值为27.235,大于临界值,并且相应的Sig.值小于0.05,因此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模型通过检验。

从回归结果看,以下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且结果显著:1、资源配置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2、资金投入与使用效益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3、预算管理效益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4、收入控制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5、支出控制比例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6、货币资金风险概率与控制环境情况正相关。

(三)管理当局对内部监督情况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因变量Internal与多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如果与资源配置比例、投入与使用效益比例、预算管理效益、收入控制比例、支出控制比例、货币资金风险概率之间正相关,这为进一步作多元回归研究提供了线性的基础。为了全面检验前面所提出的假设,我们将因变量Internal与有关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

表3为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其中F值检验的Sig.值为0.000,远小于0.01,因而模型的整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四、研究启示

(一)建立管理控制评价制度

由于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所处环境的变化会使得一些原本令人满意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不再恰当、合理,甚至失效。因此,浙江创意产业组织必须对管理控制的相关政策和程序进行定期评价,以确定管理控制是否已经进行了恰当的设计,并能够达到实现的目标;是否已经按照设计去实施;是否仍然在按照设计运行;是否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所处的控制环境仍然是适当的,也就说是否浙江创意产业组织对风险进行了持续评估。

(二)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督促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风险、危机意识。通过绩效的奖惩可以促进浙江创意产业组织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其在经济、效益、效果、公平方面的绩效。通常,有效的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绩效考核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敏感性。评价系统可以明确区分高效和低效。2、可靠性。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时所得结果应基本相同。3、准确性。工作成败的界限应把工作标准和组织目标相联系,以及把工作要素和评价内容相联系。4、可接受性。得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认可。5、实用性。绩效考核的收益必须大于其成本。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培育力度,为创意产业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将浙江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业作为浙江省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逐步实现以执业资格管理替代行政审批,以协会行业管理替代政府行政管理,为中介组织创造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按照“有限政府”的管理模式,把社会性、经济性、服务性工作交给中介机构,加强部门扶持和服务,浙江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对重大创意产业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要进一步依靠浙江创意产业中介机构,逐步开放政府行政管理公共信息。

参考文献:

[1]张迺英. 创意企业的文化与绩效[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2]孙福良,张迺英. 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李柏洲,徐涵蕾. 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4]王海林. 企业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研究[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5] 《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组. 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赵黎明. 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盖文启. 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厉无畏. 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B044)、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管理控制能力评价研究”(项目编号:ZMYB201309)、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医药产业发展与创新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X13C—19)阶段性成果〕

组织层项目管理评估研究 篇7

项目管理评估起步较晚, 其发展很不均衡, 一些评估方法不够规范、科学。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总结项目管理评估的发展现状, 旨在使项目管理评估的内容更加清晰, 易于理解。

1 项目管理评估的概念和体系

马旭晨在《现代项目管理评估》一书中, 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项目管理评估的概念。项目管理评估是指项目管理的价值主体以其自身价值准则对项目管理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判断的过程。进一步讲, 就是项目管理评估人员依据相关的准则, 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评估对象的项目管理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评定, 进而对项目管理做出综合判断, 确定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行为和过程[1]。项目管理评估的体系和层次如图1所示。

(1) 对项目管理者的评估

对项目管理者进行评估项目管理者取得公认的项目管理资格认证。目前国内项目管理资格主要有3个认证体系, 即CPMP、PMP和IPMP。CPMP是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4级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质认证体系;PMP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PMI) 推行的一种认证体系;IPMP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 (IPMA) 在全球推行的四级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体系的总称。2005年,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了《软件过程能力及成熟度评估管理办法》[2], 办法中规定必须要由专业的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进行软件过程能力及成熟度评估。2006年, 中国 (双法) 项目管理委员会开展国际 (中国) 项目管理大奖赛, 通过对国内项目管理专家的培训认证, 组建了首批中国项目管理评估师队伍。

(2) 对项目层项目管理的评估

项目 (大型项目) 的管理评估主要是指通过项目管理卓越模型、质量管理奖模型, 对已经结束的项目 (大型项目) 在管理过程及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提高项目绩效,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和各类组织的国际竞争力。

(3) 对组织层项目管理的评估

组织项目管理, 是指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 对项目、项目群、项目组合的系统管理, 以达到战略目标。“组织”扩展了项目管理的范围, 不仅仅包括单一项目的成功交付, 还包括项目组合管理 (Program Management) 和项目投资组合管理 (Portfolio Management) [3]。单个的项目管理可以认为是战术水平的, 而组织项目管理已上升到战略高度。

在项目管理领域, 组织层项目管理管理评估主要是通过应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展开的,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发展是由项目级组织模型逐渐向企业级组织模型过渡的。本文借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发和应用的神州项目管理模型, 将组织层项目管理评估分为侧重于评估项目管理过程的项目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估和侧重于评估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提升过程的企业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估。

2 项目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始于1987年。最早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CMU) 软件工程研究所 (SEI) 受美国国防部委托研究制定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 CMM) , 这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发展的基础, 研发的目的是指导软件开发组织或项目逐步提高其软件开发能力[4]。

随着人们对CMM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他学科也结合自身的特点, 陆续推出了具有本学科特点的CMM模型, 如人力资源能力成熟度模型 (P-CMM) 、系统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SE-CMM)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PMMM) 等。在此之后, 有多个国家的组织或个人从项目管理的角度, 参考CMM模型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使用不同的标准和依据, 提出了各自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也逐渐成为项目管理界研究的热点。逐渐形成的项目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主要有美国项目管理解决方案公司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Project Management Solutions, lnc.’s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PMS-PM3) [5]、Young Hoon Kwak和C.William Ibbs的伯克利项目管理过程成熟度模型 (Berkeley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Maturity Model, 简称 (PM) 2) [6]、国际项目管理协会 (IPMA) 提出的项目管理成熟度蛛网模型 (简称IPMP-PM3) 、美国微构技术公司 (Micro Frame Technologies, Inc.) 和项目管理技术公司 (Project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Inc.) 开发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简称MF-PM3) 、澳大利亚克纳谱和摩尔私人公司 (Knapp&Moore Pty Limited) 的模型 (简称KM-PM3) 。总结上述各成熟度模型的成熟度层次级别、成熟度衡量指标和模型特点, 如表1所示。

我国在项目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多, 国内学者多以介绍理论模型及其应用为主, 主要研究成果有:李鹏 等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综述里对主要的项目管理成熟模型进行了阐述, 对其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7];陆巍总结了几种不同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并指出它们大多以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基础[8];曾伟 等将CMM与创新性企业文化结合, 以此得出创新性企业文化的5个级别[9];李强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同房地产项目相结合, 总结出适合评估房地产项目的成熟度模糊评价方法[10];还有一些学者将项目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同人力资源、物流、ERP、建筑施工项目、国防项目、科研项目等相结合, 应用项目级成熟度模型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

3 企业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从CMM模型的出现到项目级组织成熟度模型研究, 这一过程经历了数十年。从概念上讲, 项目级组织成熟度模型大部分基于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 (SEI) 开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和项目管理协会 (PMI) 的知识体系。然而, 研究者逐渐意识到把单个项目作为评估对象的局限性。企业往往运行多个项目, 对单一项目的成熟度进行评估无法反映企业的整体项目运作水平。因此成熟度的概念被引入到企业级组织的项目管理领域, Jessen等人提出了组织中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认为应该根据项目管理在企业组织中不同的应用层次构筑成熟度模型。在企业级组织的项目管理中不仅包括单一的项目管理, 而且还包括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投资组合管理。因此, 进行一个企业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的评估会与企业内部多个项目级组织的成熟度评估相关联。目前企业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有:美国项目管理学会 (PMI) 提出的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简称PMI-OPM3) 、美国Harold Kerzner博士提出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K-PMMM) [11]、英国APM集团的OGC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Portfolio, Programme &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简称OGC-P3M3) 、日本的项目和项目群管理成熟度模型 (Project & Program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 Maturity Model, 简称P2M) 、美国项目管理解决方案公司的项目组合管理成熟度模型 (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简称PP-MMM) 和神舟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Shenzhou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简称SZ-PMMM) [12]。总结上述各成熟度模型的成熟度层次级别、成熟度衡量指标和模型特点, 如表2所示。

对于企业级成熟度模型的研究还处于引进和消化模型阶段, 只有少量企业组织进行了应用。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将项目级组织和企业级组织一起进行研究的, 研究成果主要有:吴之明 等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与组织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重点介绍了PMI-OPM3模型的背景、组成、特点和用法, 并给出了应用实例[13];袁家军 等提出了神舟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SZ-PMMM) , 给出了模型的应用步骤和应用方法[14];邱菀华 等总结了OPM3和K-PMMM模型并且介绍了SZ-PMMM的应用情况[15];马奉公将OPM3应用到房地产企业中, 建立了符合房地产企业的成熟度模型, 对北京市15家房地产企业的项管理成熟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16];张名清基于Kerzner模型对一家建筑设计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帮助企业认清自身的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薄弱环节[17]。

这些学者对成熟度模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 把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运用于国内的组织中, 为研究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但是, 现有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不适合我们的国情和实际情况, 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评价方法过多采用定性方法, 并没有和定量的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方法相结合;国内还没有开发出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和方法评估组织的项目管理成熟度。

4 结束语

(1) 本文研究的意义

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按照神舟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分成两大类, 即项目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和企业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把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经过总结后分别划分到项目级和企业级两类中, 概述了国内对于两类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情况, 旨在使研究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也为深入地研究项目管理评估做一个铺垫。

(2)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 其意义不仅在于评估项目管理现状, 还可以帮助企业改善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 并且取得企业外部和内部对于其项目管理能力的信任。目前很多大型电信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都被要求提供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水平, 把它作为招标评分的一个指标。

从模型的角度来说, 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也正在由项目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向企业级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过渡, 项目级组织的项目管理评估工作将逐渐由企业内部绩效部门自行展开, 而企业级组织的项目管理评估由于其专业性要求和复杂程度高, 还将会由专门的评估咨询企业进行开展。

传统小企业组织管理研究 篇8

传统性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生存环境不言而喻:他们面临着来自行业大佬, 还有数以万计的像他们一样的同行间的竞争。他们没有大企业的融资渠道, 他们在低端市场同质化严重。然而, 我想这就是传统性小企业的现实:他们在其一出生就与大企业不同, 他们或源自小企业主的偶然机会, 或是小企业主为了生计。他们的目的也与高成长性企业不同, 也许他们需要的是企业在市场中灵活的运转, “为了获得满意的收入, 并且希望将企业的增长控制在个人可以很舒适地控制的程度”。笔者曾经坚信不能说一个品牌带动了一个公司, 不可否认, 很多时候是一个大公司推动了一个品牌。基于如此现实, 小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如何站稳脚跟呢?也许只有坚持, 下一秒就会有华丽的转身。

一、小企业组织管理相关概念

小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于内于外, 一个需要加强企业组织建设、管理, 一个需要积极拓展业务。显然前者在小企业还不够被重视, 或还不知道如何来做。这其中有几方面因素:一是小企业主主观认为自己不同于大企业, 企业业务还没有搞好、做大做强, 学什么大企业———“今天我搞了个培训, 可能还没等到绩效改进, 底下员工都换了大半”;二是客观上小企业人员流动确实比较经常、频繁,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讲也确实不同于大企业, 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管理员工, 满足员工不同的需要;三是在小企业工作的人力资源专员大都不具备很强的业务素质、能力, 甚至很多在做的仅仅是近似办公室文员、总经理秘书之类的工作, 谈不上专业、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

组织建设是组织存在、发展的前提, 对组织卓有“成” (成绩) 、“效” (效率) 的管理是组织“长治久安”的保障。广义的企业组织管理包括对人、财、物的管理。人是构成组织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同样是组织管理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狭义的组织管理指的是人力资源规划中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职权的明确等。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基于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设置及职责职权的明确、任职资格 (等级) 标准……这些对小企业来说却无不是在网上随手可搜的管理文件模板之上。一个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能会有如下几个基本层面:一是人力资源规划:针对组织结构, 分析现有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是否合理、高效、岗位职责职权是否明确、各岗位人力资源供需现状;二是依据人力资源规划, 依据岗位职责要求招聘配置人才;三是依据任职资格等级标准对员工培训;四是依据岗位职责对员工绩效考核评估、面谈……

我们可以看到, 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设置, 以及职责职权的明确在其中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小企业组织流程管理

首先, 我想先跟大家讨论“一个基本假设类的问题也是一个根源性的问题”, “到底是组织决定流程, 还是流程决定组织呢?”在《流程优化那点事》一书中戴黔锋先生为我们描述了这么一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先有组织再有流程, 理由是, 当一个组织开始建立时, 很多时候不需要流程, 通过任务的分配、过程的跟踪, 大家分头行动, 自然就能出成果, 所以是先有组织再有流程。”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根据劳动分工的原理设置职能机构, 实行职能管理。但如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流程管理理论设计工具实践》一书指出:

◆根据垂直职能的不同划分部门, 流程在各职能部门分解, 无整体性;

◆职能部门之间经常出现职能重叠、职能空缺的现象;

◆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经常会出现缺少共同目标, 导致目标不一致的现象;

◆职能管理中缺少时间尺度, 主要靠领导 (人) 确定;

◆管理层面以控制 (扼杀创造力) 、协调 (效率低下) 性的工作为主;

◆重叠、交叉的层级体系导致信息流通发生阻碍。

笔者想试图阐述这么一个观点:试想, 在一家“夫妻”型零售商店实际的店面管理过程中, 店内所有的工作:进货、销货全部都由夫妻一两个人完成;但对于一家稍具规模的零售企业自营的便利连锁店来说, 同样的由夫妻一两个人完成的店内所有的工作可能却需要通过职能分工、岗位设置, 组织员工一起完成。同样是进货这个工作, 对组织来说, 可能是被划分成了由店内完成报货这项职能、公司采购部完成采购这项职能、……, 一个由几个不同部门岗位共同完成的工作流程。如果采购这项职能没有报货这项职能对应, 该什么时候采购、为什么采购, 采购什么? (报货相当于制定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 同样也是一个基于战略要求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流程。) 组织所有的这些职能分工目的是共同协作完成一个工作 (流程) , 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单独来看某一项职能可能毫无意义。再比如说我们人力资源工作, 彭剑锋教授指出, 我们的人力资源工作就是向我们的顾客、各部门及其员工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这件产品。例如, 招聘这项职能工作就是由我们为我们的顾客——用人部门创造价值, 招聘到部门所需要的人才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一项职能, 如果单单把招聘看作是人力资源部的一项职能, 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共同目标:用人部门的目标是找到一个所需要的人才而人力资源部的目标是尽快完成招聘这项工作, 那么招聘工作便无法完成, 组织的目标亦无法实现。

组织的岗位设置以及职责职权的明确无非是需要有一个岗位来承担组织流程节点上的某项具体职能。在一家“夫妻”零售店实际的店内管理中进货、销货的过程由一两个人来完成, 谈不上设计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以及各岗位职责职权的明确;但如果是一家稍具规模的自营便利连锁店的零售企业, 显然就需要设计整个组织的组织结构, 设置岗位以及明确各岗位职责职权了。同样是店面管理, 进货销货交给一个企业组织来做, 假设我们的零售企业进货流程是店内提交商品需求→公司采购, 这意味着我们在这个流程的这两个节点有两项职能需要完成。 (这两项职能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 (有效) 采购, 并且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如, 我们是想做一家以食品为主的便利店和我们要做一家日用品便利店所需要采购的商品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设置两个不同的岗位并明确其各自岗位职责职权。现在, 小企业也经常会出现职能的合并, 如:信息技术的应用, 公司采购相关部门可以共享店内商品销售及库存情况, 我们无需再要求店内每天提报日常供销信息。所以, 为什么设置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职权, 正是因为每个企业的岗位设置以及岗位的具体职责职权需要是不尽相同的。

三、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逻辑

一个企业组织结构大致可以分为这么三个层面, 可以说再复杂的、再多层级的组织结构亦无不基于这三个层面。我们组织内部管理的范围不脱离这三个层面:战略的思考 (企业战略管理系统) 、经营流程 (企业的核心经营流程) 、管理支持 (管理支持系统) 。

企业战略管理系统:企业组织经营什么业务是由企业的战略管理系统确定的, 其最终决定业务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核心经营流程:主要是指具体从事企业生产或商贸销售的生产/销售人员直接创造价值的过程。

管理支持流程系统:包括企业财务、人力资源 (管理) 、采购、信息 (管理) 等的管理支持。企业一般业务流程框架图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企业战略管理系统、核心经营流程、管理支持流程系统三个层面, 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逻辑。 (图1)

企业组织管理就是基于企业战略要求, 通过核心经营流程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企业战略要求的过程。企业组织的结构设计、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职权的明确无不遵循这一原则。

制造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

顾客需求信息→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

商业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

顾客需求信息→商品进货→商品销售→制造厂商售后服务

摘要:传统性小企业是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主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小企业不同于高成长性、高技术性企业。其外部生存环境有时可能要比大型企业更加严峻。小企业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的人、财、物, 如何有效地对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如何进行组织结构初步的设计、岗位的设置, 以及岗位职责职权的明确, 组织流程再造等, 本文对此提出研究建议。

关键词:传统性,组织设计,流程

参考文献

[1] (美) 季洛姆.A.卡茨, 理查德.P.格林.小企业创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2]戴默峰, 周培栋.流程优化那点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5.

[3]葛星, 黄鹏.流程管理理论设计工具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

中国世界遗产管理研究评述 篇9

关键词:遗产管理,研究评述,管理方式

式, 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激励机制是企业将其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手段。我们应认真分析当前形势, 结合本企业实际, 在工作中不断了解职工的需求, 及时将职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即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地使用, 又要根据不同的员工而有所侧重, 并通过合理途径来实现。这样员工的积极性才会极大提高,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企业就能具有充沛旺盛的活力,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企业的员工激励管理, 既有一定的规律性, 也有很强的技巧性。管理者要善于因地制宜, 深入分析、研究本企业经营管理及员工队伍特点, 采取灵活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 使员工的内在活力得以全面激发, 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3]庞爱卿, 贾锦云.激励理论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34-36.

[14]姚国荣, 陆林.古村落开发与旅游运营机制研究—以安徽省黟县宏村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4) :68-71.

[16]徐嵩龄.遗产管理的非营利制度·市场营销·门票:兼论中国问题[A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17]周海炜, 罗佳名.论建立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监控体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31-35.

[19]邓华陵, 彭岚嘉.世界遗产的管理体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美国COSO颁布了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对内部控制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扩展。

1992年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企业董事会、经营者以及其他成员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的合理可信的程序”。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包括四类目标和八大要素。四类目标有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八大要素是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

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比,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有很大的改进和完善, 具体表现: (1) 内部控制目标的定位更高, 内容更宽泛, (2) 更加突出了对企业风险的关注, (3) 更加强调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四、BCBS《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

行监管委员会于1998年发布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框架》, 这一框架比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更具有指导意义。

BCBS《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提出了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的13项原则:公司董事会对于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负有最终的责任;高级管理人员对董事会认可的内部控制政策、方针、实施、评估和监督执行负有全部责任;在企业内普及内控意识;对风险的认识与监测;明确各管理层在执行内控制度中所负有的职责;对利害相关职责的岗位分离;有效的信息来源;信

[7]路秀平.民营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研究[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会计类核心期刊) , 2012, 1, 1.

[8]蒲伟.企业的激励机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7) .

[9]张亚琼.企业激励机制失效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 2011, 9.[10]王秋云.浅议企业员工激励机制[J].群文天地, 2012 (08) :276.

[11]傅蔚雯.浅议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

[12]付玮.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J].群文天地

[13]温玉国, 刘义梅.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06) .

【作者简介】

刘晓锋 (1990—) , 男, 河北省武安市人,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学。

[20]谢元鲁.世界遗产:公共产权的专业与约束[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04 (1) 23-27.

[21]符全胜.中国文化自然遗产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初探[J].人文地理

[22]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

[23]李双杰.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国际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

[24]孙静, 苏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 2004.19 (4) :37-40.

[25]苏杨, 李树平.福建省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其对全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 2006 (3) :16-22.

>> (上接第410页)

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沟通渠道;对内控系统的监测;对内控缺陷的处理;监管机构的责任。

BCBS《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与COSO内部控制报告的内部控制观念是密切相关的, 它阐述了内部控制、外部稽核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 比后者更加具体化。

公司治理无论对一般的公司、金融业机构, 还是对金融控股公司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上述规定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对其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通过以上阐述, 希望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自身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凌涛, 等.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3]夏雪冰.公司治理机制的国际比较[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3) .[4]李燕.公司治理模式理论之国际比较研究[J].学术界, 2010 (9) .

[5]巴塞尔委员会颁布.强化银行公司治理指导原则, 2010年10月4日.

[6]宋建明.金融控股公司理论与实践研究——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地区经验借鉴[M].人民出版社, 2007:263, 271-272.

【作者简介】

赵杰 (1987—) , 男, 汉族, 山东临沂人,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

>> (上接第411页)

□周威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

【摘要】随着“申遗”的不断升温, 遗产旅游逐渐走向大众化对世界遗产管理的研究做以综述发现:对于遗产管理的研究, 学术管理基础和执行依据的立法以及反馈系统中的大众参与、遗产危上, 针对目前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改

【关键词】遗产管理;研究评述;管理方式

截至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 (2012年7月) , 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3项, 总量居世界第三位。“申遗”正日益受到国内学者、官员、媒体和一些社会公众的关注, “遗产旅游”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一大趋势。随着遗产旅游的火热, 遗产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 遗产商业化和大众化愈发严重。但遗产旅游的迅速升温和遗产管理的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而在学术界, 遗产管理虽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 但无论数量还是全面性方面都缺乏力度。缺少理论支撑的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 存在着严重问题, 亟待解决。

一、遗产管理内容

遗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产地研究 (包括遗产的价值、属性特征、保护、规划、营销等方面) 、遗产旅游者研究 (包括旅游者的时空规律、行为特征等方面) 、遗产地的社区、政府/组织、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研究、以及遗产地旅游活动的管理等几个方面。而中国学术界对中国世界遗产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权体制改革、规划管理等方面。

二、国内研究综述

1、立法与政策

杨锐强调了“遗产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管理法》;明确各保护单位的使命、边界、管理方针, 并针对各保护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遗产地特许经营法》的基础上, 构建中国遗产资源地的特许经营制度。杨锐借鉴美国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善中国遗产管理, 首先应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指出几乎每个美国国家公园都有自己独立的立法作为保障, 而我国应早日将遗产保护纳入法制轨道。袁正新等肯定了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审美和启智价值。但指出,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安排下, 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要解决矛盾必须加强立法, 尽快出台《世界遗产保护法》以确保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规范化和法制化。

姜敬红认为各省市遗产管理应参照峨眉山—乐山的管理模式, 设立世界遗产综合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 并授权其对该地的世界遗产—实施综合管理。而做好综合管理的前提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保护法》, 综合执法是世界遗产地环境行政执法的发展方向。王晓梅等认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遗产保护方面出现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 基本上都是由于遗产经营缺乏具体而明确的法律依据所致.且在我国尚无法定的财政支持的情况想啊, 更应利用相关的法律政策加以调控。

2、产权与制度

王兴斌在比较分析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国际模式前提下, 针对旅游服务特殊性提出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全“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徐嵩龄讨论了中国遗产管理的体制改革问题, 既对中国“产权转移派”和“中国公园派”之争进行论证和评述, 突出可行的改制思路。它包括:遗产体制, 遗产经营, 经营权和特许经营问题。张朝枝等对旅游发展背景下是由政府管理还是由市场来经营遗产资源这一争论焦点, 分析认为这两种争论实际上归属于规避公共资源的两种模式——政府强权干预和产权明晰化的争论, 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而是解决问题的两种途径, 其关键在于适合的制度安排。

徐嵩龄在遗产的价值特性和权属特性以及遗产事业使命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管理研究评述

岁月

航空分院, 四川成都611731)

然而, 中国的遗产管理体系却严重滞后。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20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和产权以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作为13

理和游客管理等关键要素却鲜有关注或关注不足。在综述的基础02措施和方法。月

的基础上, 讨论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 认为遗产区的“遗产的旅游展示类服务”事务应由遗产单位进行非营利性经营;遗产区外的“非遗产展示类服务”事务应由旅游公司、当地政府、周边社区进行营利性经营;当遗产区内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事务规模较大时, 可以特许经营方式交由非遗产单位进行营利性经营, 进而讨论了“四权分离与制衡”观点的不合理性。

朱建安认为“国家公园论”和“经营权转移论”的分歧在于政府是否直接提供遗产旅游服务, 借助规制经济学分析工具说明改革中国遗产管理模式首先要打破行政垄断, 并利用拥挤性俱乐部产品模型论证了遗产资源市场化经营的可能性。罗佳名在总结国内外现阶段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组织现状的基础上, 概括了遗产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约束系统, 并对我国遗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诸多组织改革的建议。

庞爱卿等认为, 将自然文化遗产资源除归属权外的其他全能都交给地方政府是激励地方政府保护资源的最好方法, 而地方政府对企业保护资源的激励开发规划进行审批。姚国荣等以安徽省黟县宏村为例探讨了古村落遗产的运营机制谋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以及旅游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袁正新等在提出加强立法保证遗产资源开发建设的法制化的同时, 提出了淡化行政直接干预;精简武陵源遗产区内的行政管理机构;武陵源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应直属于中央管理或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等体制改革的方法。黄秀娟针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使用权出售中出现的寻租现象, 提出了加强国家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工作;加强国家旅游资源使用权出售程序的立法工作;健全监督机制等对策。徐嵩龄在《遗产管理的非营利制度·市场营销·门票:兼论中国问题》一文中提出了“非营利体制”的概念。指出: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 遗产既为“公共物品”又为“不纯公共物品”也为“混合财产”并提出了中国遗产管理制度应该向现代遗产管理制度转变。即包含着市场营销机制的非营利制度。

3、技术支持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管理 篇10

一、企业项目化管理组织概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及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 我国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从传统的市场占领延伸到资源的获取及有效利用, 因此这就对我国企业的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资源的占有情况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至关重要, 在这种环境下, 许多企业的经营活动开始指向以目标为导向。在这种经营理念的转向下, 项目化管理应运而生。

所谓的企业项目化管理组织模式, 即在对企业进行总体管理的基础上, 对具体的项目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指导, 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调整、融合、组织, 从而为企业的长远战略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的企业项目管理实践来看, 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特点:

1. 企业项目管理采取项目管理与整体管理相结合的手段。

虽然项目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多项目管理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 但在其具体的管理实践中, 仍旧包含对企业的日常管理, 这样就使得企业的项目管理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统一。

2. 由于在企业项目管理中, 其是在“多项目管理”理念下所进行

的, 因此其实质所涉及的是一种能够面向企业管理目标的管理方法, 从而能够踧踖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 在企业项目化管理系统中, 其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将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的整体环境纳入其中, 并给予其相关的支持帮助。

项目化管理的产生, 使得企业改变了传统的对于项目管理的狭隘理解, 并将其纳入整个企业运行的整体中, 从而使得项目化管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二、企业项目化管理组织模式的建立原则和结构

1. 项目化管理组织模式的建立原则

从当前的企业管理中来看, 项目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好坏, 因此在项目化管理组织模式的构建中, 要将这一项目纳入其建立原则之中。由于项目化管理的关键是“按项目管理, 多项目运行”, 因此首先要将项目管理的观念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及业务开展中。这样既可以方便员工进行项目活动和团队的相关合作, 同时还有利于员工在工作程序进行时, 遇到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反映, 并使得员工在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对其各自的项目进行负责。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 其实行的是单一的项目管理模式, 这既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又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因此, 在项目组织化管理模式中, 要遵循灵活性的项目管理原则, 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具体的项目管理制定中, 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项目目标进行项目管理, 促进企业长远经营战略的实现;其次, 要根据相关的项目结构进行层次的划分, 细化到具体的岗位和人, 明确职责和权利, 使得责权统一, 明晰各方面的人事关系,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项目化管理的效率。

2. 项目化企业管理组织模式的建立结构

项目化管理的关键是多项目进行, 因此在进行项目化管理时, 要建立起适合其企业项目组织的结构。从大体看来, 企业项目化管理主要有两大层次, 一个层次是企业项目化管理层级, 另一个企业项目化管理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的项目团队组织层次。

企业项目化管理层级, 其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办公室、职能部门、项目部门等, 其主要职责有:

(1) 对于项目管理委员会来说, 它可是说是企业项目管理中的灵魂。其主要的职责一方面在于制定公司的整体战略, 这既包括对多项项目进行管理, 也包括各个部门所分解到的职能对具体的项目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是对具体的项目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 项目委员会由企业的总经理来担任, 同时其还包括一些固定的委员会成员, 如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助理。

(2) 项目管理办公室是项目化管理的具体组织形式, 它对整体的项目化管理效率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提供的业务是企业内部咨询或者业务的支持。项目办公室是在企业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来进行具体的工作展开的, 其主要工作时对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协调, 并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最为有效的优化分配, 与此同时, 根据各个项目的轻重缓急, 级别高低进行资源分配。而骑在人员管理方面, 主要是对没有参加具体项目管理的人员进行组织安排, 并将其规范化, 这样一旦有项目需要, 就可以进行人员支援。其在项目组之间的职责是进行相应的纠纷调解, 并根据其具体需要进行相关的小组设立, 从而保障各个项目组工作的良好开展。

(3) 职能部门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就存在, 但随着企业进行项目化管理, 其具体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职能部门的工作不再仅限于完成其部门内部的工作, 还包括为具体的项目部门提供有借鉴意义的相关资源, 从而使得项目团队更好地进行项目工作, 而其工作进行的好坏也是由各个项目部门的相关评价来衡量的。与此同时, 职能部门还应将各个项目部门所需要的具体资源进行综合的考虑, 并对其资源需求和企业资源储备情况进行详细的反馈, 因此项目化管理中的职能部门其职责及工作考察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4) 项目部门是在项目管理的直接领导下所成立的, 其成员是由各个项目经理及其具体的成员组成的, 其主要的职能是对企业的具体项目进行负责, 因此在项目化管理中, 其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项目的具体管理部门, 其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进行的好坏。在现阶段的企业项目化管理中, 由于其是多项目管理, 因此企业的每个项目都会有具体的项目部门, 每个项目部门根据其项目的特点来进行具体的工作制定, 并积极与管理办公室进行协调, 从而使得其项目能够严格按照企业项目的规定进行具体的项目管理, 与此同时, 由于项目话管理职权十分清晰, 因此对于项目所出现的问题, 其责任也应该由具体的项目部门来承担。

三、项目化管理组织的发展趋势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项目化管理很好地适应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 因此很多企业都采取了项目化管理模式, 因此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1.采用项目化管理的企业将会增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采取项目化管理模式。由于项目化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确化, 并促使其决策朝向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实行项目化管理还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文化的建立, 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 项目化管理也将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2.项目化管理的内容将会得到不断的丰富。一方面, 随着项目化管理研究理论的不断发展, 其将会逐渐丰富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的项目化管理将会由之前的短期、任务形真正转变为长期的企业日常管理。从目前许多大型企业的应用实践来看, 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将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营销手段、结构组织优化等应用于其中。因此, 相信不久将来, 在项目化管理中, 多项目合作、多人合作及扩部门合作将会出现在企业项目化管理中。

3. 项目化风险规避能力的增强。虽然项目化子啊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 但在企业的具体管理中, 其仍旧免礼这很多风险。但由于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的需要, 很多企业都积极展开了对项目化管理风险的规避, 从而在整体上进行项目化管理的优化, 规避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 全面提升企业经营水平。

四、结语

企业的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尤其是随着国际贸易交往的频繁, 全面提升企业的项目化经营水平就变得十分必要。通过本文的相关分析, 对企业的项目化管理有了更好的认识。虽然我国目前企业的项目化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 但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 相信不久的将来, 我国企业项目化经营水平定会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烨, 陈劲.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过程实施项目化管理的流程初探[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5) .

[2]胡滨.流程再造与企业项目化管理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10 (S1) .

[3]蔚林巍.项目化的管理与项目组合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 2004 (1) .

[4]陈殷华.企业项目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J].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加工贸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研究 篇11

关键词:加工贸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41-01

一、前言

结合过往实践经验论证,我国加工贸易共经历起步、高速和稳定发展三类阶段,因为不同阶段时间跨度较大,市场经济环境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最终管理制度自然不可能全然相近。持续到本世纪初,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经济数量达到8300多亿美金,实际增长幅度高达20%左右,几乎占据外贸进出口总体金额的一半。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氛围下,我国既有加工贸易体制,必须加以适应性地革新,否则必然会被时代淘汰。

二、 以往我国加工贸易管理体制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

为了有效稳固加工贸易自由发展局势,我国长期以来实施地区、企业、商品等宽松形式的保税政策,尽管从中衍生较多大规模跨国企业,以及高附加值IT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始终缺乏科学的导向路线,一时间令各类企业严重忽视守法诚信意识的重要性,包括加工机构偷税等现象屡见不鲜,整体管理挑战危机势必愈加严峻。有关细致性问题具体如下所示:

(一) 加工贸易管理政策难以跟进加工贸易相关性业务发展步伐。

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加工贸易管理方式,基本上参考于上世纪70年代的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企业补偿贸易规则。虽然说,长期发展以来已经做过多方面考量调试,可涉及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色彩还是过于浓厚。如单个加工合同作为审批依据的做法时而出现,这和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诉求已经产生严重冲突,只会令成本无限度增长。虽然说部分区域开始在加工贸易行政管理体制上灌输扩大出口服务引导理念,却不免和国际范围的先进化通行政策望尘莫及,毕竟其内部保留的产业导向和税收保障机制都是不完善的,使得一切饱含可观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企业难以形成标准规模。相比之下,剩余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样享受原材料进口免税的辅助性政策待遇,关于加工贸易管理体制内部的重复性建设现象,也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二) 加工贸易管理事务机理过于繁琐,政策衔接期间衍生得漏洞数量繁多。

透过我国加工贸易管理政策内容观察验证,其始终涉猎于外经贸部、海关、税务总局、银行等异质化部门事务,在系统跨越性如此之高、行业职责过于复杂的环境下,有关加工贸易管理思路自然千差万别,最终协调规范难度也就同步倍增,致使行政管理效能令人无法直视,某种角度上令政府管理成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如在加工贸易企业生产能力审核事务上,包括海关扣税任务无法在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加工贸易企业资质信誉核定的问题百般分布等。正是因为部门之间长期遗留分割隐患,才使得加工贸易管理效率骤然降低,不同部门职责模糊不清,无法发挥应有的管理合力。

三、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管理制度的主流改革方向定位研究

(一) 强化深加工结转出口货物的税收政策改革力度。

这里强调的深加工结转出口,主要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将税料件加工的产品结转到区域关区内,进行改良加工过后出口的经营流程。为了高效协调加工贸易领域中不同业务管理步伐,规划人员可以考虑针对深加工深加工结转出口货物征免税活动下的税务、商务、海关等多个部门加以协调配合,必要情况下实施短时间内的免税政策,杜绝出口过后的退税繁乱迹象。透过长期视角范畴界定,想要在合理时机空间下,令深加工结转货物税收政策过渡延展到出口加工区内部免税业务形式,最佳途径,便是在出口加工区域外部环境下覆盖落实内销征税规范守则。这样,便能够保证在推动出口加工区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强化不同税务协调交接能效。

(二) 稳固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信誉和海关风险管理的协调交接效率。

主要是联合企业产品特性、业务规范流程、技术指标,以及历史经营状况等,进行从事加工贸易企业内部风险问题的科学鉴定和客观评估,提供可信的信誉认证级别,使得处于同一等级的各类企业能够自主融合自控、海关风险管理能效,强化其今后通关成功几率。尤其对于海关来讲,其监管职务是否能够得到合理化落实,与涉足企业预期风险和不守法行为有着直接性关联。所以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想要在今后快速赢取改革发展先机,就必须针对各项生产部门实施细致化监管,督促内部管理主体和施工人员定期接受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活动。做好日常的风险防范准备工作,令各类企业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最终为企业通关便捷目标贯彻,做足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有贸易经济形式,在经营资格、进出境、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分别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形成一条“监管外链”。海关作为监管链条中的一环,只有紧紧依靠商务主管部门、国税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其他监管力量的配合和帮助,从企业的基本生产能力和生产状况、税务状况、外汇收付状况等角度获取尽可能多的企业实际生产水平信息,才能“无限逼近”企业的实际单耗。在此基础上,海关应进一步探索与上述职能管理部门建立起一种单耗管理的联动机制,或者说,在对加工企业进行以单耗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多层次、多角度监管活动中体现出“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的合力,以促进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经济竞争局势的不断严峻,我国加工贸易若想获得长效发展,就不得不针对其既有管理政策进行适时地改良调整,主要就是结合相关企业内部隐层风险问题,以及政策内容缺失细节进行补充;同时针对监管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强化训练,令其自觉遵纪守法,共同为今后产品顺利通关前进绽放而努力。相信长此以往,必然会为各类企业成本适度缩减和可持续发展机遇掌握,提供极为便利的适应先机。

参考文献:

[1]张小霓.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2]韩宝昌.重庆出口加工区功能定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

[3]谭冬.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4]华林锋.我国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制度的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0.

[5]万惊梦.中部地区海关深化加工贸易监管改革研究[D].复旦大学,2011.

虚拟企业组织管理与技术研究评述 篇12

虚拟企业 (Virtual enterprise) 或称企业动态联盟 (Dynamic alliance)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里海 (Lehigh) 大学艾可卡 (Lacocca) 研究所的三位学者肯尼斯·普瑞斯 (Kenneth Preiss) 、史蒂文·L·戈德曼 (Steven L. Goldman) 与罗杰·N·内格尔 (Roger·N·Nagel) 在1991年合作完成的《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企业主导的观点》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 主要是描述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 把握市场机遇, 实现成本及风险分担与资源及能力共享, 多个具有价值链不同环节核心能力的独立厂商, 以知识、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 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支撑, 通过契约合作方式所构建的不具有独立企业形态 (形式虚拟) 却实现特定企业职能 (功能完善) 的动态的协同合作与竞争的联盟体。客观地说, 企业间这种竞合并存的特殊关系由来已久, 并不是什么新组织。事实上, 从经济学鼻祖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对于企业间合谋的阐述我们就可以看见这种关系的影子。按照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说法, 社会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而交易费用的存在则使这一进程受到了障碍, 人们因此设计了各种组织制度安排 (按交易内部化由强到弱的程度排序:企业→中间层组织 (企业集团→企业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企业集群) →市场) , 旨在降低交易费用, 促进由于分工而带来的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与交易的顺利实现。如果说在市场经济的早期, 个人是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 研究人与人之间在竞争中如何实现生产协调与合作的制度安排——各种企业制度——是那个时代研究的重点, 那么在企业早已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今天, 我们将目光投向企业间 (中间层组织——虚拟企业联盟) 各种复杂、精巧的“新组织”制度安排几乎是理论发展演进的必然。经济学的这一逻辑显然也为问题导向的管理学界所认同,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1988年就曾预言了这种“新组织”的出现。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近年来, 虚拟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 企业动态联盟也成为理论界与工商界讨论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企业向这种组织迈进。

一个时代造就一种组织经营模式, 虚拟企业的产生有其自身的现实背景与实践动因, 虚拟企业的概念、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正是在市场需求、技术范式、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与动因下, 20世纪90年代初, 虚拟企业这一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被喻为21世纪企业组织管理的主流模式, 并迅速激发了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1 虚拟企业内涵界定研究

国外对虚拟企业所用词汇一般有“Virtual Enterprise”, “Virtual Corporation”, “Virtual company”, “Virtual Organizations”, “Agile Enterprise”和“Cybercorp”等, 文献检索分析国内对虚拟企业主要有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译为“虚拟企业”、“虚拟公司”或“虚拟组织”;另一种译为“动态联盟”。兰州大学包国宪教授认为这两种译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这种新型组织的特征:“虚拟企业”较好地反映了其联盟性和虚拟性;“动态联盟”较好地反映出动态性和敏捷性特点。为了进一步反映该组织的敏捷性, 还有学者将虚拟企业翻译为“敏捷虚拟企业”或“敏捷动态联盟”。由于“虚拟企业”的译法体现了这种新型组织模式的功能虚拟特征, 并且使得这种新型组织模式作为完整的企业形态被确认和界定下来,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因此, 本论文采用了“虚拟企业”的译法。

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拟企业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从组织与运行角度, 认为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是竞争对手, 以商业机遇中的知识、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 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支撑, 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 通过契约合作方式所构建的不具有独立企业形态 (形式虚拟) 却实现特定企业职能 (功能完善) 的动态的、网络型的协同合作与竞争的联盟体。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中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原理, 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半市场、半企业性质的组织, 它使企业功能市场化或市场交易内部企业化。虚拟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当交易成本低于实体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之后, 最合适的选择就是寻求外部合作, 交易费用节约是虚拟企业的动力机制。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 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学习型联盟组织, 学习型联盟是虚拟企业的最高形态。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获得是虚拟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因此虚拟企业被界定为若干个企业将各自核心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旨在学习和掌握合作伙伴的知识和技能, 且与伙伴共同创造新知识的动态联盟组织。

从生物仿生学视角界定虚拟企业, 是指企业为适应环境, 与其他优势企业共生在一起, 通过优势互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来提高生存能力的企业群落, 组成群落的企业间是一种共生关系, 并将其分为专性互利共生、兼性专性互利共生、附生模式和寄生模式四种。万伦来、达庆利基于企业仿生学原理对虚拟企业类生物机制及其生态位进行了深入分析, 将虚拟企业生态位分解为虚拟企业生存力 (虚拟企业的“态”) 、虚拟企业发展力 (虚拟企业的“态”和“势”的界面) 、虚拟企业竞争力 (虚拟企业的“势”) 三个层面及六个维度。还有学者对企业集群、供应链联盟、战略联盟等中间层组织共生机理与演进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

利用自组织理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界定虚拟企业, 是指由多家独立的企业为抓住和利用模糊、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 在紧密合作和高度信任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集成各自的优势资源, 形成一个没有界线的、超越约束的、统一指挥的合弄 (holon) 组织。虚拟企业时时处于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之中, 以分形的结构、根据市场变化, 通过自学习、自适应、自相似性、自组织和非线性的方式来响应环境的变化, 所以虚拟企业又称为分形企业。

2 虚拟企业组织结构、特征、运行与管理研究

关于虚拟企业组织结构, 陈红菊、叶丹博士等提出了以职能为中心的静态结构和以过程为中心的动态结构的二元结构模式, 并以此作为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 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组织模式。蒋山花、何跃等提出虚拟企业从静态上看是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结构功能性、层次序列性、分型结构的复杂巨系统, 从动态上看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 具有自组织性。陈志祥、陈荣秋、马士华提出的虚拟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中, 核心企业通过授权、控股或信息网络、中介机构控制专业化协作单位、单元化工厂组成虚拟企业, 相应的管理策略包括:集成化信息网、网络精神、职业文化、协调功能及群体决策。冯蔚东、陈剑、冯铁军、赵纯均围绕影响企业组织设计过程的六个关键因素——机遇、核心能力、伙伴、企业重构、敏捷性度量、组织运行模式, 运用IDEF0和IDEF3方法建立了虚拟企业的组织设计过程模型, 给出了各阶段的定性和定量工具, 提出了基于项目的虚拟企业混合型组织结构。田卫、徐晓飞、战德臣、叶丹等人的观点是动态联盟组织的构成可分成以下四个层次:动态联盟层、企业间合作层、伙伴企业动态组织层和现实企业基本组织层。而包国宪、贾旭东认为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从根本上是一种两层结构, 即整个虚拟企业由核心层 (还可称之为战略层) 与外围层 (还可称之为执行层) 构成, 核心层由一个或几个企业构成, 核心成员联系紧密, 比较稳定, 通过建立一个共同的协调指挥委员会 (Alliance Steering Committee, ASC) 或类似机构负责整个虚拟企业构建、内部协调、资源整合、战略决策等工作, 以知识、项目、产品或市场机遇为中心, 根据一定条件选择合作伙伴, 形成外围层, ASC 是虚拟企业的最高决策和协调机构, 是虚拟企业运行的指挥中心。关于虚拟企业组织结构还有许多成果, 大都是按功能区分层次结构, 也有学者从网络集成框架或基于类生物组织结构或基于虚拟企业业务流程来设计虚拟企业组织结构, 本文不再赘述。

张洁、李培根、王惠、郝文育等人认为敏捷虚拟企业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规模小型化、组织格局分权化、组织性质柔性化、组织形式网络化的特征。张旭梅等认为虚拟企业具有虚拟化、敏捷化、网络化、合作化、组织界限模糊性、组织存在的临时性、人员素质的独特性、管理职能开放性、生产经营灵活性、成员企业的相互信任性等特征。万伦来、达庆利、王志宏、包涵龄等则分别从自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仿生学理论角度阐述虚拟企业的自组织、学习型和类生物特征。

国内关于虚拟企业运行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企业运行、动力机制、伙伴选择、公司治理、信任机制、收益分配、风险管理与虚拟企业敏捷性评价等方面。

3 虚拟企业模型设计、敏捷制造、敏捷供应链等工程技术研究

近年来, 我国学者在国家863/CIMS主题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支持下, 在虚拟企业工程技术方面作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企业模型设计方面典型性的研究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徐晓飞、战得臣、李全龙、叶丹等人提出了一种由工作流视图、组织视图、物理视图、信息视图组成的动态联盟的多视图面向对象的企业模型 (VEM) , 并解决了多视图企业模型中各视图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在讨论动态联盟企业过程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 2000年李全龙、徐晓飞又提出一套面向对象 (OO) 的动态联盟企业过程建模方法;在上述企业模型研究基础上, 徐晓飞、张大勇等人于2002年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统一建模语言的虚拟企业联盟建模方法, 高阳对UML进行了扩展, 提出通过对UML消息的图形扩展和语义扩展, 构建基于合同网的多Agent协作机制, 并利用UML图实现了虚拟企业任务分配的多Agent协作建模。此外, 冯蔚东、陈剑、赵纯均提出基于IDEF系列模型方法;熊斌根据美国学者J.G.Miller的生命系统理论 (LST) 提出了基于LST的虚拟企业设计的工程技术方法;万伦来、达庆利采用仿生学原理对虚拟企业类生化模型的组织设计和系统集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徐旭珊等在我国首次将Petri网理论引入虚拟企业领域, 并提出了基于Petri网的企业模型;在此基础上, 周二辉为降低Petri网建模难度并增强模型的可读性, 提出一种通过消息序列表模型对虚拟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Petri网仿真建模的新方法等。

国内对敏捷制造的研究相当重视, 早在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国家863/CIMS发展战略研讨会上, 有关部门就将敏捷制造列为我国863/CIMS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并将CIMS与敏捷制造、并行工程、大规模定制等先进制造技术和敏捷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模式等统筹进行研究。同时面向企业、注重实际, 先后组织了200多家企业参加研究和运用示范工作, 形成了中国敏捷制造研究的特点;资助了清华大学等组织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敏捷制造中的使能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重点项目“敏捷制造的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在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体系结构、敏捷供应链、敏捷制造车间和制造单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它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与同济大学等也都在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敏捷供应链 (Agile Supply Chain, ASC) 一般指在竞争、合作、动态的市场环境中, 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理论界对敏捷供应链与虚拟企业的关系有不同的表述:Strader等人认为敏捷供应链是虚拟企业经营的某一阶段, 张申生认为敏捷供应链是支持虚拟企业优化的重要使能技术, 张晓东等人认为敏捷供应链相当于建立在所有结盟企业之上的一个完整的虚拟企业信息系统, 它可以根据虚拟企业的形成和解体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目前国内对于敏捷供应链的研究较热, 是国家863/CIMS主题计划关键攻关项目, 相关研究成果有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基于智能代理和可重构原理的敏捷供应链体系结构”;清华大学的“集成化敏捷供应链原形支持系统”和采用代理软件设计平台Agent Builder构建的“基于MAS的企业敏捷供需链多代理模型”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支持技术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问题, 提出了基于Extranet的供应链管理框架结构;武汉理工大学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侧重于供应链的管理集成研究, 探讨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和经营理念, 提出了基于价值增值和用户满意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另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重庆大学等也都多年致力于敏捷供应链的研究, 对于敏捷供应链的信息集成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合作伙伴的选择、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 虚拟企业理论研究自从1991年问世以来, 受到了国内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肯尼思·普瑞斯、史蒂文·戈德曼、罗杰·N·内格尔、瑞克·大卫以及保罗·T·基德是此领域的先驱和巨人, 十多年来他们在此领域耕耘不懈, 初步构建起虚拟企业的理论体系框架;国内的汪应洛、张申生、张旭梅、陈红菊、徐晓飞、战得臣、冯蔚东、陈剑、包国宪、达庆利等分别在虚拟企业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理论与技术、虚拟企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龙怒博士关于生态关系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达庆利教授关于虚拟企业结构模型及运作机制——一种类生物化的分析视角的研究也取得了成果。

由于虚拟企业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模式, 客观上要求其管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目前, 国内外关于虚拟企业, 特别是关于其本质、运行、演化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 一些基本概念 (即便是“虚拟企业”的内涵也是莫衷一是) 的界定至今尚未得到公认, 这对深入研究虚拟企业的本质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虚拟企业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

其一, 虚拟企业理论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前期研究阶段。虚拟企业理论是在新经济背景下提出的新的企业理论命题, 是一项世界范围内的前沿课题, 目前总体上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是在两个层面进行的:第一层面侧重从虚拟企业组织、结构、运营与管理的角度研究虚拟企业的实现;第二层面则侧重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虚拟企业模型设计、敏捷制造、敏捷供应链等实现方法和关键使能技术。但总体上讲, 我国对虚拟企业的探索更多关注技术层面, 对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与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其研究的进程、广度、深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文献检索分析国内研究虚拟企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共20篇, 技术方面的有14篇, 占70%;硕士学位论文共192篇, 技术方面的有117篇, 占61%;国内期刊论文数为1 399篇, 其中绝大多数也是从技术层面研究虚拟企业的 (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 检索时间:硕士博士论文为1999年至2008年1月;期刊论文为1991年至2008年1月) 。文献显示我国对虚拟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其二, 研究的系统性欠缺、学科面较窄。虚拟企业理论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要求由国家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 目前国内的研究者以机械制造工程、计算科学与通讯工程等专业技术的研究人员为主, 管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其它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与较少, 应适当增强虚拟企业研究的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

其三, 要积极探索理论研究的新方法。综观目前文献检索资料, 国际上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管理学界对于虚拟企业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尝试, 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自组织学习理论、重复博弈理论、竞争战略与价值链理论和网络经济学在内的诸多理论流派, 但对于虚拟企业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 传统理论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释其组织结构与演变机制, 对虚拟运营实践指导尚嫌不足, 这促使学者从新的理论视角开展研究。师法自然, 利用仿生学原理对虚拟企业进行研究就是一种重要的探索。尽管近年来从仿生学角度研究企业动态联盟有所进展, 但应用产生于生物科学领域的共生理论对虚拟企业进行深入探讨尚属鲜见。作者认为生物共生理论为深入研究虚拟企业范式的转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工具, 运用其来指导我国企业的虚拟经营管理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要:从组织管理与技术层面两个角度考察了国内虚拟企业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论述, 并对虚拟企业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分析与评论。

上一篇:人民陪审员制下一篇:用水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