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

2024-05-18

世界贸易组织(精选12篇)

世界贸易组织 篇1

摘要: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中以法律为基础的、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众所周知, 关贸总协定历经八年商谈, 最终结果为关税大幅度降低同时并限制一些补贴的使用, 这些措施均对成员方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本文据此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以及战略性贸易政策。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救济措施,战略性,政策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 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 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 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 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 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 归根结底,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 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 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 (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 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 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 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 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 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 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

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 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该体系中, 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 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 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 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

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然而,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 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

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 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 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 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 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 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 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 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 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 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 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 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 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 提高竞争优势, 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 关税大幅度降低, 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 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兆祥;《关于“贸易中心”与流通中心作用的几点意见——兼论城市批发渠道》[J];工业品贸易中心理论研讨会论文集[J];1985年

[2]赵喜臣;《适用世贸组织基本原则可能对我国社会治安的影响及法律对策》[J];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J];2000年

世界贸易组织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世贸组织成立的基本概况;了解世贸组织成立的影响;理解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世贸组织成立的影响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影响,提高历史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影响,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世界贸易成立的影响。

【难点】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

教师展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图片,提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个组织的标志吗?这一组织的成立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国有没有加入这一组织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进入新讲授。

环节二:新讲授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教师播放关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归纳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和宗旨等信息。学生观看视频归纳后,师生总结:

199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其宗旨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2教师再次展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介绍其含义。

3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与讨论,探究世贸组织成立的影响。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学生分享看法后,师生总结:

积极方面:世贸组织的成立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成员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改善国内经济结构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消极方面:成员国国内企业面临更多挑战,经济风险增加。

4教师强调: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家贸易组织,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1教师展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视频片段,之后教师组织新闻发布会,请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播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史实,最终明确经过漫长的谈判,我国于XX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教师展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和遇到挑战的相关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发展而言机遇与挑战共存,一方面我们获得了更多平等、自由和规范的贸易机会,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来自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勇于接受来自世界市场的挑战。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所学知识。

2作业:调查你的父母、亲戚或者其他人,请他们说一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他们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

四、板书设计

世界贸易组织 篇3

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日落复审规则研究

刘 芳 蒋 娟 华东交通大学

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执行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以下简称《反倾销协议》)中引入日落规则,是反倾销法律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日落规则对原本可能无限期实施反倾销措施引入了时间的限制:任何最终反倾销税应在征收之日起5年内的某一日期终止,是《反倾销协议》中的一项强制性规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成果的反倾销日落复审条款,已被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反倾销国内法所采纳,并且发展为具有差异性的反倾销日落复审制度。

一、世界贸易组织引入日落复审规则的初衷及实施效果

(一)引入日落复审规则的初衷

反倾销措施是对本国遭受倾销损害产业的一种保护性的暂时限制贸易的措施,从贸易政策上分析,反倾销措施是促进贸易自由化的例外;而从法律意义上分析,反倾销措施是针对出口国不公平贸易而采取的制裁性的措施。《反倾销协议》从法律地位上肯定了反倾销措施执行的合理性,但是从法律理论角度研究救济性质,反倾销措施应当在其违法或损害行为得到更正时予以撤销。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若没有合理的时间期限,不但不能够缓解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扭曲”问题,反而会降低自由贸易体制的运行效率,形成新型贸易壁垒。因此,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反倾销协议》引入日落复审条款无疑是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法的一项重大进步,它对反倾销措施在法律效力上作出的时间限制,旨在促进自由竞争贸易格局向更为广阔开放的空间发展,有效维护公平竞争的自由贸易体制。

(二)日落复审规则的实践效果

《反倾销协议》中引入的日落规则是各成员国基于自身贸易利益基础上作出妥协而达成的初级谈判成果,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可以在不违背《反倾销协议》的前提下自由地对其国内有关日落复审的法律法规进行构建。由于《反倾销协议》中日落规则的模糊性以及各成员国反倾销日落复审国内法的自由裁量,使得日落规则的例外情形:即延长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限,在日落复审中频繁地获得肯定性终裁。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资料统计,自2003年起至今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提起的140多起反倾销日落复审案件中,最终真正实现了反倾销税5年期后顺利终止的案例屈指可数。一些案件甚至反复经历了2至3次的日落复审依旧未能顺利终止反倾销措施,反倾销措施执行时间长达十多余年,例如美国对我国生产的高锰酸钾、氯化钡、二氯硝基甲烷、铸铁件等产品的反倾销日落复审案于2009年进行了第3次日落复审调查,并作出肯定性终裁。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反倾销案件中启动日落复审程序而最终获得肯定性裁决的比例远远高于反倾销初审调查中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比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是反倾销原始调查的简易程序,日落复审规则远远不如原审程序的规则要求严格和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为合法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捷径。

二、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日落复审规则的缺陷

(一)日落复审启动规则不明晰

《反倾销协议》第11条第3款要求调查机关基于复审中的肯定性证据而作出有关倾销是否可能继续或重现的合理性裁定,但是该条款并未对主管机关自动发起日落复审的条件作出明确规定,即如何对主管机关主动发起日落复审的必要性进行审查,这一点尚无明确的规则标准。《反倾销协议》第6款中虽然规定反倾销原始调查的有关证据和程序的规则适用于日落复审,但该条款并未对日落复审适用原始调查的启动标准作出任何指引。这也导致了各成员国在理解日落复审的相关程序规则上带来了诸多灵活性和差异性,日本诉美国抗腐蚀碳钢板日落复审案的争端解决案例中,日本与美国关于启动日落复审的证据标准上的理解上就产生了争议。

(二)日落复审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尚不明确。

《反倾销协议》中规定调查机关应该在合理取得的充分证据基础上裁定倾销和损害继续或重现的可能性,该条款从字面含义可解释为着调查机关理应在日落复审中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尽管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各成员国都在此问题上作出妥协达成共识,但是日落条款在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上没有明确责任承担主体,致使成员国的反倾销国内法倾向于将实际由调查机关承担举证的责任转移到国外的出口商身上。例如较为争议的美国国内法的“弃权”条款和“快速复审”条款,明显是赋予了出口方更多的举证责任,而且最终裁定为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的可能性也更大。2010年3月,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天然猪鬃漆刷作出反倾销快速日落复审终裁,维持反倾销措施。这已经是美国商务部对该案进行的第3次的日落复审,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出口商多为中小企业,无力承担了过多的举证责任,从而在“快速复审”上屡屡失败。同样的案件比比皆是,今年美国对华皱纹纸、镁金属等低端产品也采取了快速日落复审,并最终裁定为继续征收反倾销税。

(三)日落复审申请期限及审理期限具有模糊性。

申请期限及审理期限的模糊性实际上延长了反倾销措施的执行期限。《反倾销协议》中关于复审申请期限及审理期限,只是给出了模糊的原则规定:一是没有明确申请期限中“合理期限”究竟是多久,成员国实际在复审中的调查期限是从6个月到18个月不等;二是仅规定日落复审应迅速进行,通常应在自复审开始之日起12个月内结束。由于不是强制性规定,各成员国即使不予遵守期限的规定,也无法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因此,通常情况下,日落复审案件如果最后裁决终止反倾销措施,实际的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期限基本上都是超过了5年期限。

(四)可能性审查方式缺乏客观性。

日落复审环节中对于倾销和损害事实的审查要求与初审有着较大差别,在初审程序中要求确定倾销事实、损害事实等确凿的证据支持,而在日落复审环节上采用前瞻性的预测方式来进行评估与审查,即是对未来倾销和损害事实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复审期间的倾销和损害事实方面的考察在复审环节中并不是关键性的决定因素。即使出口商倾销行为消失,也并不意味调查机关会作出否定性裁决。欧盟和美国就可能性审查的理解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分别采用“可能”标准和“不可能”标准,其中美国的“不可能”标准明显增加了日落复审顺利通过的难度。

(五)可能性审查的考察因素缺乏统一标准。

可能性审查追究的是未来一段合理期限内倾销和产业损害的可能性,而目前是否存在倾销事实不是日落复审的关键考量因素。关于倾销可能性审查的考察因素,主要是征税期间的倾销幅度和进口量;有时还需要参考出口商的出口意愿和出口能力、涉案产品的价格、成本费用及其它经济因素。但是大多数日落复审案件中,倾销可能性审查结果是通过进口量和倾销幅度两者的数量关系来裁决的。关于产业损害的可能性考察因素上,《反倾销协议》中虽明确了在可能性审查中无需证明倾销和损害的因果关系,但对于“合理期限”造成损害的规定尚无明确的指引,也未明晰日落复审的具体调查方法,例如对于损害认定中“累积评估”的适用、倾销幅度的计算方法、微量倾销幅度、“公共利益”问题、反倾销税吸收问题等考虑因素在各成员国的反倾销日落复审国内法中的采用标准不尽相同,以至于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日落复审贸易争端案件。例如在倾销幅度的计算方法上,“零位调整法”的适用在欧盟对原产于印度的棉麻床上用品进行反倾销审查案件中被确认违反了《反倾销协议》,而在美国从日本进口的抗腐蚀碳钢板反倾销日落复审案件中却没有确认是否违反《反倾销协议》。

三、完善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日落复审规则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明晰日落复审规则适用问题。《反倾销协议》明确了日落复审制度适用《反倾销协议》第6条关于证据和程序的规定,而在日落复审的其他规则上给予各成员国过度自由裁量权构建日落复审国内法。因此,各国日落复审的规则不仅差异性大,而且各国的日落的规则、程序和方法与初审有较大差别,损害了法律的稳定性和反倾销日落复审的透明度。反倾销原审程序和日落复审程序上的不同,实际上构成了反倾销审查的双重标准,严重削弱了反倾销规则。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反倾销原审程序和日落复审程序上适用条款的相关规定,如有不能适用的,则应另立相关规则以统一规范各成员国的裁量标准。

第二,明晰程序性规则,限制过度自由裁量权。《反倾销协议》中对于日落复审程序性规则过于原则化,亟需修正与完善以限制各成员国的自由裁量权,明确主管机关立案审查的细节、准予立案的标准程序、证据“充分”的具体标准以及明确“合理性期限”等问题。首先,明晰日落复审启动的标准,建议由本国国内产业或国内产业代表申请启动日落复审程序,尽可能避免由主管机关依据职权自动发起复审。其次,要确认5年后反倾销措施会自动终止是日落规则的真实含义,使得日落复审案件中延长反倾销措施真正成为“例外”,切实履行反倾销协议中引入日落复审条款的宗旨。再次,合理公平配置举证责任,申请复审并以期延长反倾销税征收期限的一方应当承担举证责任,而被诉一方需要积极配合调查,以及搜集证据以作申辩,即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最后,日落复审的“合理”期限应给出明确规定,并且建议将延长反倾销措施期限缩减至2至3年。

第三,完善实体性规则,细化考察因素。《反倾销协议》中日落复审制度的实体性规则的完善,主要在于日落复审程序中可能性审查方式需要再斟酌和进一步规范,同时明确倾销可能性审查中征税期间的进口量和倾销幅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考察,清晰界定倾销和损害继续或再度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其他因素的考察,建立统一标准以减少主管机关的主管随意性。其次,在损害可能性审查上关于损害可能性裁决的期间标准,即所谓的“可预见的合理期限”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再次,在日落复审实施环节上,近年来关于日落复审案件的贸易争端案件日益增多,从而需要加强成员国反倾销透明度,进一步规范各国的反倾销日落复审国内法,以约束其在复审环节的过分自由裁量。

第四,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澄清并发展日落复审规则。由于各成员国的反倾销国内法上的差异性,导致了日落复审的程序性规则和实体性规则在运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争议,争端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协调矛盾并形成统一意见,进一步完善日落复审规则在反倾销法中的应用。目前,典型的关于日落条款的争议在争端解决机构中解决的案例,有日本诉美国耐腐蚀碳钢板产品反倾销日落复审案和墨西哥诉美国的石油国管状产品反倾销日落复审案等。争端解决机制有助于协调各成员国反倾销国内法上的不同意见,并作出中肯的修改建议,为日落复审规则的澄清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帮助各成员国在进行反倾销日落复审问题上获得更为合理统一的意见。同时,也为随后解决日落规则的争议和新一轮谈判中关于修改和完善世界贸易组织日落复审规则提供了依据和重要借鉴主要是有关日落复审是否需要计算倾销幅度,以及使用怎样的计算方法;日落复审是否需要对每个生产商、出口商进行调查;日落复审的证据要求等问题。

四、结论

反倾销日落复审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原始裁决程序,它决定着行将终止的反倾销措施是否继续有效,也意味着实施国国内产业受保护期限的长短。虽然各成员国都先后确立了日落复审制度,但在实践中还是倾向于维护着本国产业的利益,渐渐使其成为了一项新型的贸易保护非关税壁垒。因此,研究WTO日落规则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杨方.WTO反倾销法日落复审制度探析——欧盟、美国与中国的立法和实践之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09(2)148-150

[2]刘芳.美国反倾销期终复审国内法之分析?[J].企业经济,2005(7)14-15

[3]马光.世贸组织和主要各国的反倾销期终复审制度研究[J].法治研究,2008(10)16-20

[4]陈立虎.论反倾销法上的日落复审制度 [J]. 法学家,2007(6)144-150

[5]孙立文.WTO《反倾销协议》改革中的日落规则问题[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9)30-35

世界贸易组织授权条款研究 篇4

授权条款 (Enabling Clause) 源自1979年11月28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 “东京回合”谈判中通过的《差别和更优惠的待遇、互惠和发展中国家更充分的参与》 (Differential and more favourable treatment reciprocity and fuller particip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的决定, 该决定的第一至四段被概括为“授权条款”。依据授权条款, GATT缔约方可以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差别的和更优惠的待遇”, 而无须按照最惠国待遇原则 (1) 将这种待遇给予其他缔约方, 也无须得到总协定的批准。

授权条款的适用范围包括: (1) 普遍优惠制 (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GSP) 简称普惠制, 是指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 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 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 这种税称为普惠税。所谓普遍的是指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 所谓非歧视的是指应使所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不受歧视、无例外地享受普惠制的待遇, 所谓非互惠的是指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关税优惠, 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提供反向优惠。 (2) 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有关非关税措施的协议。 (3) 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区域性或全球性的优惠关税安排。 (4) 对最不发达国家成员的特别优待。

授权条款共9条, 实质内容集中在第2条第2条分 (a) 至 (d) 4款: (a) 款规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关税优惠, (b) 款规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非关税优惠, (c) 款规定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安排关税和非关税优惠, (d) 款规定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的前提下可对最不发达国家提供进一步优惠。授权条款同时规定了提供差别和更优惠待遇的条件: (1) 提供的这些待遇不应妨碍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减少或撤除关税和其它限制; (2) 提供的这些待遇应促进发展中国家成员的贸易, 但不应损害其它成员的贸易利益; (3) 随着发展中国家成员经济贸易上的积极发展, 可酌情修改这些待遇。所以, 授权条款的主要意义在于: (1) 在贸易关系和国际经济法上, 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优惠待遇奠定了稳定的法律基础; (2) 给普遍优惠制以法律地位; (3) 给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实行优惠待遇以法律地位; (4) 取消了必须满足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严格要求, 或申请解除义务的规定[1]。

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通过增加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 而从当时GATT几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结果来看, 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仍很突出, 极大地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在1964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 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贸易优惠的要求, 并认为此类优惠应该是“普遍、非互惠和非歧视性的”。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和经合组织 (OECD) 等国际组织就此进行了讨论, 并最终形成了普惠制 (GSP) 。从理论上来说, GATT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为最惠国待遇。若要不违反GATT的最惠国待遇原则, 根据GSP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关税, 发达国家必须非歧视性地给予其缔约方同样待遇, 但这并不符合建立GSP机制的初衷。欲使GSP切实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就必须将此类贸易优惠有选择性地只给予发展中国家。由于当时GATT1947最惠国待遇的例外条款无法涵盖GSP, 即无法提供相应的法律基础, 实施GSP就必将背离最惠国待遇的原则。一方面, 这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提出了重大挑战;另一方面, 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 GSP体制的稳定性也值得怀疑。因此, GATT缔约方必须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完整性前提下, 就满足这一特定历史政治需要找到解决办法。1971年6月25日, GATT缔约方根据GATT1947第25条 (联合行动) 规定, 通过了一项有关豁免的决议, 旨在促进“建立一个普遍的、非互惠的、非歧视的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体制”, 并豁免这一体制对最惠国待遇的违反, 当时缔约方决定该豁免的适用期为10年。1979年11月28日就这一问题, GATT缔约方全体通过了另一项决议, 即《差别和更优惠的待遇、互惠和发展中国家更充分的参与》,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权条款”。这一条款到现在仍然适用, WTO成员仍然根据该条款对有关贸易优惠进行通报[1]。

二、关于欧共体的关税优惠案

授权条款是GATT和WTO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差别和更优惠待遇”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 授权条款地位的特殊性对WTO争端解决具有特别意义, 涉及授权条款的争议采用特殊的举证责任规则。如欧共体关税优惠案 (2) 是关于授权条款最经典、最权威的案例, 本案争议涉及欧共体在2002至2004年期间给予发展中国家关税优惠方案的条件问题。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该案件的授权条款的法律性质做出了详细分析和论证, 最终裁决授权条款为GATT1994的一项例外, 应由被申诉方承担举证责任。

争议源于欧共体第2501和2001号条例, 该条例包含对关税优惠的一般性安排, 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安排以及反毒品, 环境保护和劳工权利的三种特别奖励安排, 其中针对毒品的制作和运输, 采取了只适用于毒品问题严重的12个国家的“反毒品特殊奖励安排” (“反毒品安排”) , 这是引发争议的焦点。申诉方印度认为“反毒品安排”只对12个国家给予特别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 既违反GATT1994第1条的最惠国待遇, 也不符合1979年授权条款第2 (a) 段脚注3中的“非歧视”要求。被申诉方欧共体认为“反毒品安排”符合授权条款, 若专家组认为其违反最惠国条款, 则“反毒品安排”属于GATT第20 (b) 条下的例外。

本案探讨的重点是1979年授权条款, 在专家组程序中针对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 印度强调其实质性诉请是“反毒品安排”构成对GATT1994第1.1条的违反。由于授权条款允许WTO成员背离第1.1条下的义务, 欧共体有可能援引授权条款来证明其措施合理。在欧共体援引授权条款的情况下, 授权条款本身构成了一项“肯定性抗辩”。因此, 举证责任在欧共体, 欧共体应证明其措施在授权条款下合理 (3) 。欧共体主张GATT1994第1.1条不适用于为授权条款所涵盖的措施, 因为授权条款排除了第1.1条的适用。因此, 应由印度承担举证责任, 证明欧共体违反授权条款。针对上述争议, 专家组认为有必要决定: (1) GATT1994第1.1条是否适用于授权条款下的措施; (2) 确立印度违反第1.1条的诉请是否充分; (3) 由哪一方来承担证明欧共体的措施与授权条款不符或相符的责任。因此, 应首先分析授权条款的性质及其与第1.1条的关系。

对于授权条款的性质, 印度认为它是GATT1994第1.1条的一项例外, 对授权条款的援引构成了一项“肯定性抗辩”;欧共体认为授权条款并不是一项“肯定性抗辩”, 而是一项自治权 (autonomous right) 。对此, 专家组认为授权条款是GATT和WTO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差别和更优惠待遇”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 在对授权条款的规定进行解释时应尤为谨慎, 双方的分歧在于授权条款的性质究竟是一项确立义务的积极规则还是一项例外。按照通常的理解, “例外”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相对于规定义务的条约主要的积极规则而言的, 本案的争端各方均同意授权条款是GATT1994的一部分。因此, 专家组决定在GATT1994的整体背景下来考察授权条款的法律功能, 而且在法律功能上对授权条款与GATT1994下已经确立的例外规定进行比较也是必要的。

首先, 专家组回顾了美国羊毛衬衫案的上诉机构裁决。上诉机构在该案中指出第20条和第11.2 (c) (i) 条是对GATT1994某些其他规定下的义务的有限 (limited) 例外, 而不是自身确立义务的积极规则[2]。专家组认为授权对自身确立义务积极规则的有限背离是使第20条和第11.2 (c) (i) 条成为例外的决定性因素, 授权条款的措辞与GATT1994第20条、21条和24条相似, 而这些条款已经被确立为GATT1994的例外, 即为背离确立义务的某些规则提供授权, 但这种背离没有为确立义务的积极规则的存在和适用“所阻止” (prevention by) ;授权条款的表述各有不同, 但这并不会使授权条款的性质或法律功能与第20条、21条和24条这些已确立的例外不同, 而GATT1994第1.1条显然是一项“确立义务的积极规则”。因此, 授权条款的法律功能即是授权对第1.1条进行背离, 从而使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普惠制待遇。由于授权条款本身并没有为成员设定义务, GSP的给予只是发达国家的一种选择而非义务;由于GSP的给予必须是“普遍、非歧视和非互惠的”, 这种授权同时又是一种有限的授权。基于上述分析, 专家组认为授权条款已满足了上诉机构在美国羊毛衬衫案中所确立的标准;授权条款与那些已经被上诉机构定性为例外, 与其他GATT1994规定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 专家组裁定授权条款在性质上是GATT1994第1.1条的一项例外。

其次, 专家组分析了授权条款的举证责任问题。由于一项措施的具体目标并不一定总是明确地在该措施中阐明, 专家组认为对于申诉方来说想准确了解一项措施所要达到的立法目标是困难的。由于欧共体为其措施援引了授权条款和GATT第20 (b) 条, 印度只需证明争议措施违反第1.1条, 例外应由被申诉方欧共体来援引和证明。在美国羊毛衬衫案中, 上诉机构确认第20条和第11.2 (c) (i) 条是GATT1994义务的有限例外, “它们在性质上是肯定性抗辩, 只有让主张这样一项抗辩的成员方承担证明它的责任才是合理的”。因此, 专家组裁定如果欧共体援引授权条款作为抗辩, 则应由欧共体作为对印度提出的违反第1.1条的诉请的肯定性抗辩, 提出授权条款, 并证明措施符合授权条款[3]。因此, 欧共体对专家组的裁定提出了上诉, 认为专家组错误地定性了GATT1994第1.1条与授权条款的关系, 并错误地分配了本案的举证责任。

首先, 上诉机构分析了GATT1994第1.1条和授权条款间的关系与举证责任分配的关联性, 认为正如上诉机构在美国羊毛衬衫案所确立的, “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以及事实上大多数法域, 一条被普遍接受的基本证据规则是:不论是申诉还是抗辩, 举证责任均在于主张一项肯定性的特定诉请或抗辩的一方”。本案应由申诉方提出有关一项特定义务的诉请, 并证明被申诉方违反了该义务;如果被申诉方选择进行抗辩, 那么作为对该指控的回应, 应由被申诉方提出一项抗辩, 并证明其受到置疑的措施满足该抗辩的条件。

其次, 上诉机构考察了授权条款的性质。在分别考察了GATT1994和授权条款第1段的原文后, 上诉机构指出适用于其授权的所有措施的授权条款第1段, 允许成员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差别和更优惠的待遇”;“尽管”有第1.1条下的最惠国待遇义务, 该类待遇在其他情况下将与第1.1条不符, 因为该待遇并不是“立即和无条件地”扩展至所有WTO成员。因此, 为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差别和更优惠的待遇, 授权条款第1段“排除了” (笔者注) 成员方遵守GATT1994第1.1条中所包含的义务, 但前提是该待遇与授权条款所列明的条件相符。授权条款本身作为第1.1条的一项“例外”而运作。上诉机构强调将授权条款定性为一项例外, 并不会削弱其在WTO涵盖协定整体框架下, 以及作为增强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经济发展的一种“积极努力”的重要性, 也不会因此“打击”发达国家根据授权条款采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措施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 在上诉机构看来, “将授权条款定性为一项例外, 无论如何不会减损成员方提供或接受‘差别和更优惠待遇’的权利。因为一项特定规定的地位和相对重要性, 并不取决于其为分配举证责任之目的, 被定性为一项需由申诉方证明的诉请, 或一项应由被申诉方确立的抗辩”, 各成员方在授权条款下的权利并不因要求给惠国 (被申诉方) 在争端解决中确立其优惠措施符合授权条款的条件而被削弱;将授权条款定性为一项例外, 也不会减损其在鼓励向WTO发展中成员方提供特殊和差别待遇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 上诉机构维持了专家组的裁定, 认定授权条款是GATT1994第1.1条的一项例外。

完成上述分析后, 上诉机构考察了GATT1994第1.1条和授权条款的关系对本案举证责任分配的影响。上诉机构指出一项“例外”的举证责任在被申诉方身上, 如上诉机构在美国羊毛衬衫案中所陈述的, 举证责任在“主张一项肯定性的特定……抗辩”的一方。根据这种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通常应由被申诉方首先提出抗辩, 并且还要证明受到置疑的措施满足抗辩规定的要求。因此, 上诉机构认为欧共体必须证明反毒品安排满足授权条款中列出的条件, 欧共体的责任在于提出足够的证据, 支持其关于反毒品安排与授权条款相符的主张。对于提出授权条款的责任 (responsibility) , 尽管存在上述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但考虑到授权条款在WTO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授权条款的内容, 上诉机构认为本案应采用特殊的方式来处理, 应授权发达国家成员方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 给予比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更宽松的市场准入, 旨在使发展中国家从其不断增长的出口中获得不断增加的收入, 而这些收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授权条款并不是一项典型的“例外”或“抗辩”, 它不同于GATT1994第20条以及上诉机构在此前的案件中曾确认的其他例外规定。

此外, 授权条款的历史证明了其在涵盖协定中的特殊地位。为了豁免GATT1947第1条下的义务, 根据普惠制向发展中国家成员方提供优惠的关税待遇, 缔约方通过了1971年豁免决议 (1971Waiver Decision) , 并授权在为期10年的时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关税优惠待遇。1979年授权条款将1971年豁免决议提供的授权扩展至一些额外的优惠措施, 并将该授权认定为GATT的一项永久性特色。1994年通过将授权条款并入GATT1994, 成员方再次确认了授权条款的重要性。因此, 上诉机构认为授权条款在WTO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对WTO争端解决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授权条款采取的任何一项措施必然违反GATT1994第1条, 但因为该措施满足授权条款的要求, 其不必符合第1条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 对一项根据授权条款采取的措施提出置疑的申诉方, 不能仅仅提出措施与GATT1994第1.1条不符, 因为仅仅这样做并不能传达“足以清楚展示问题的诉请的法律基础”。如果申诉方试图主张争议措施在授权条款下不合理, 那么其仅宣称该措施与GATT1994第1.1条不符是不够的。虽然授权条款鼓励成员方背离最惠国义务, 给予发展中成员更优惠的待遇, 但是这种背离只在符合授权条款列出的一系列要求之内才受到鼓励。

授权条款列出了广泛的要求, 当一个申诉方认为另一成员的一项优惠体制没有满足其中一项或多项要求时, 申诉方宣称的优惠体制没有满足授权条款的特定规定就构成了“诉请法律基础”的关键部分, 并且构成了争端“事项”的关键部分。因此, 申诉方不能忽视这些规定, 并且必须在其成立专家组的请求中确定这些规定, 以“通知对方和第三方案件的性质”;如果申诉方未能提出授权条款的相关规定, 则将给被申诉方带来不合理的责任。这一正当程序要求也适用于申诉方在书面陈述中对其案件情况的描述, 该描述必须“明确地”详细阐述一项诉请, 从而使专家组和争端的各方可以“明白申诉方已经提出一项特定请求, 了解其范围, 并有充足时间对其进行处理和作出回应”。因此, 尽管被申诉方必须就其优惠体制与授权条款条件的相符性进行辩护, 并证明这种相符性, 但申诉方必须界定被申诉方必须在何种维度内作出这一抗辩, 申诉方在这种情况下的责任 (responsibility) 不应被夸大。该责任仅限于明确其主张的优惠安排违反了授权条款的哪一 (些) 规定, 而不承担证明支持此种违反的事实的责任, 该责任由援引授权条款作为抗辩的被申诉方承担。

鉴于以上考虑, 上诉机构认为印度必须在设立专家组的请求中明确反毒品安排违反了授权条款的哪些义务, 并提出支持该指控的书面陈述。然而, 要求印度提出这种论证并不意味着印度必须证明反毒品安排与授权条款的规定不符, 因为证明反毒品安排符合授权条款的最终责任在欧共体。因此, 针对举证责任的分配, 上诉机构认为印度在提出与第1.1条不符的诉请时应该提出授权条款, 一旦印度在其设立专家组的请求和书面陈述的论述中明确提出反毒品安排没有满足其所宣称的授权条款的相关义务, 则选择授权条款作为抗辩的欧共体就会被要求证明反毒品安排满足了这些义务。基于以上原因, 上诉机构修改了专家组的认定, 并裁决印度在提出反毒品安排与GATT1994第1.1条不符的诉请中应提出授权条款;为证明反毒品安排在授权条款下的合法性, 欧共体应该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反毒品安排满足授权条款的条件[4]。

三、授权条款的法律性质

本案的裁决完全颠覆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为识别WTO中的“例外”规则所确立的“等级标准”, 这表明法规制订者对一特定规定给予的重要性是决定该规定是否为一项例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暗示在WTO规则之间存在一种“重要性等级”, 而例外则在“等级金字塔”中被置于一种较低的位置。这一标准可简称为“等级标准”, “等级标准”的适用造就了两类享有不同法律地位的规定:如果成员方打算使一项规定成为权利和义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则成员方就不会使该规定作为一项例外而运作。这一规定也将被定性为一项“排除其他规则适用的规则”, 并因此将举证责任分配给申诉方。在本案中, 虽然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均认可并反复强调授权条款在WTO规则体系中的重要性, 但都认为“将授权条款定性为一项例外, 不会削弱其在WTO涵盖协定整体框架下, 以及作为增强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经济发展的一种‘积极努力’的重要性”。此外, 上诉机构还指出“一项特定规定的地位和相对重要性并不取决于其为分配举证责任之目的, 被定性为一项需由申诉方证明的诉请或是一项应由被申诉方确立的抗辩”。所以, 上诉机构已经完全推翻了美国羊毛衬衫案所确立的“等级标准”, 这或许是因为“授权条款在WTO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对WTO争端解决具有特殊的意义”, 纵使授权条款具有这样极端的重要性仍将其定性为一项“例外”, 但是即便被定性为“例外”也不会影响授权条款本身的重要性。

另外, 上诉机构在分析授权条款的性质时还指出“授权条款第1段‘排除了’成员方遵守GATT1994第1.1条所包含的义务”。根据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实践, WTO中一些非常相似的规定均包含了使成员方免于遵守更为普遍的一般性原则的特定规则而划分为不同的两类: (1) 为一项规定确立“例外”的规则, (2) “排除”其他规定适用的规则。在第一种情况下, 申诉方应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被申诉方违反了一项普遍性规则。一旦这一点被确立, 被申诉方即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满足了该普遍性规则的例外规定的条件。在第二种情况下, 申诉方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被申诉方不属于排除普遍性规则适用的规则的情形或不符合其要求。如果申诉方就排除规则完成了举证责任, 则其应继续尽力证明被申诉方违反了普遍性规则。换句话说, 当一项规则从普遍性规则的适用中将一成员方排除时, 试图就违反该普遍性规则获得一项裁决的成员方必须证明对方没有满足排除规则所预设的条件。因此, 涉及授权条款的争议采用特殊的举证责任规则, 授权条款地位的特殊性对争端双方的举证责任产生了特别的影响, 不符合GATT1994第1条的措施未必不符合授权条款的要求。所以, 上诉机构提出了一种特殊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通过举证责任规则一分为二, 指出申诉方的举证责任应该扩展到“提出”授权条款, 这样才充分构成诉请法律依据的“争议事项”。另外, “证明”被诉措施符合该条款的责任依旧归于被申诉方。至于何为“提出授权条款”, 上诉机构将其限定为在申诉中指明受到置疑的措施违反了授权条款的哪些相关规定, 并提供一定解释支持该主张。因此, 上诉机构从平衡法律依据充分性以及应诉双方诉讼责任的角度, 推进了WTO争端解决中对举证责任分配问题的探讨, 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5]。

摘要:授权条款是GATT和WTO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差别和更优惠待遇”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 是WTO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授权条款在WTO体制中的独特法律地位涉及授权条款争议采用特殊的举证规则, 授权条款是由被申诉方承担举证责任, 研究授权条款对我国主张差别和更优惠待遇, 以及在未来的WTO争端中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权益意义重大。

关键词:授权条款,差别和更优惠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例外

参考文献

[1]参见WTO官方网站http://www.wto.org/english/docs_e/legal_e/enabling1979_e.htm[EB/OL].[2013-06-17].

[2]US-Wool Shirts and Blouses, Appellate Body Report, WT/DS33/AB/R, adopted on 23 May 1997, p.14.

[3]EC–Tariff Preferences, Panel Report, WT/DS246/R, adopted on 20 Apr.2004, paras.7.21-7.42.

[4]EC–Tariff Preferences, Appellate Body Report, WT/DS246/AB/R, adopted on 20 Apr.2004, paras.87-125.

世界贸易组织的简称 篇5

总部所在地:瑞士/日内瓦;

主要作用:组织实施各项贸易协定;为个成员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并为多边谈判结果提供框架;解决成员间发生的贸易争端;对个成员的贸易政策与法规进行定期审议;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关系。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简称:IOC;

总部所在地:瑞士/洛桑;

主要作用 :据《奥林匹克宪章》,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地发展;鼓励组织和发展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保证奥运会的正常举行;鼓励青年参加体育活动并从中受到教育,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

欧洲联盟的简称:EU;

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布鲁塞尔;

主要作用:实现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政治合作制度、基本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建立政治联盟、实行了共同的渔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建设经济货币联盟等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北约、NATO、OTAN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布鲁塞尔; 主要作用: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地区拓展影响,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简称:欧佩克(OPEC);

总部所在地:奥地利/维也纳;

世界贸易组织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WTO 多边贸易体制 RTAs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促进和交替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特征。一方面,WTO的创建和运行,不断地促进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集团也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掀起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热潮。无论是加入WTO还是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是各国出于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选择。因此,就目前国际贸易摩擦日趋激烈化的情况下,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WTO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1.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迅猛发展趋势,到现在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可以说区域组织已经遍布全球。总的来讲,区域经济—体化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微观原因:①实现规模经济,增强竞争实力;②要素自由流动,提高经济效率;③防御战略,形成集团。(2)宏观原因:①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曰益密切,相互依存曰益加深;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提高,客观上需要跨越国界,走向经济联合;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范畴,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接并形成为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WTO的积极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热潮为WTO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它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易协调各方的立场和利益,做出令各方都能得到满足的安排,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实现。

2.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试验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奉行较少国家间的互惠原则,这使得区域内的自由化协议易于达成,成果易于评估。通过这样小范围的“试验”,就可以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大有裨益的经验教训,为国际贸易自由化提供可供借鉴的先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成员的一致性行动可以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的顺利进行,达到相应的谈判目标。区域贸易协定(RTAs)构建基础的拓展和深化使得更多的国家在诸多方面都有了共同利益。一方面,广大的成员基础意味着多边贸易谈判实际上不是在100多个国家间进行,而是由几大区域国家集团主导;另一方面,成员间广泛的共同利益能更有力地保障区域内部的一致行动。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对WTO的挑战

我们在看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相容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的负面影响,对WTO提出的挑战: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成员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更加难以妥协。一方面,国家个体的谈判自主性因其背后区域集团的存在而受到限制,身份的交错重叠也使单个国家面临更复杂的利益取舍,谈判立场趋于保守;另一方面,几大国家集团实力相当,一旦形成对峙,多边贸易谈判就很容易陷入僵局。

2.WTO中的“授权条款”规定了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之间建立区域贸易协定时,可利用“授权条款”的规定给予区域内成员更优惠的待遇。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时可能成为规避多边贸易体制中最惠国待遇义务的工具,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多边性。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对多边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具有潜在的干扰性。传统区域贸易协定(RTAs)的区内外歧视待遇与WTO非歧视原则的矛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日益复杂并深化。区域贸易协定(RTAs)多样化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全球范围内缺少统一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其正面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是次要的,。因此,WTO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域经济集团的监督和约束,协调好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改进和完善其倡导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同时,各区域经济集团也要不断扩大自身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自身运作纳入WTO的监控范围,充分发挥集团经济的优势和特长。只有如此,才能尽量消除或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成为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漓高郑昭阳齐俊妍:全球化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曹宏苓: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刘田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N].金融时报,2007~02~12

[4]周道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5]胡剑波:关于WTO框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7(2)

[6]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姚利民:WTO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刘田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N].金融时报,2007~02~12

[9]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世界贸易组织 篇7

1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 发展电子商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国务院成立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 于2000年2月颁布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纲要》, 并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基本形成覆盖全国大容量、高速率、光纤为主、微波为辅的传输网络, 以及公用数据通信网, 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通信网络平台。中国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也以高于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速度递增,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为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据统计, 1999年全国通信业务销售额达到2800亿元, 比上年增长24.6%;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300亿元, 增长了27.7%。其中电信业务收入完成2433亿元, 增长24.1%。固定电信用户新增2139万户, 总量达1.1万户, 移动通信用户新增17%万户, 总量达4324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3%, 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了28.4%, IP电话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公用通信网加快向综合化、宽带化方向发展, 综合通信能力和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亚欧、中美等国际光缆工程的建立, 使我国已经成为区域网络中心。

近年来, 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信息化重大工程, 以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国家批准成立中国网络通信公司, 并在部分城市开展宽带互联网的实验。一批从事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的企业也快速成长。目前国内已经建立600多家电子商务网站, 并且以每天开通两家的速度飞速发展。ISP达到300多家, ICP达到1000多家, 互联网专线拔号用户有890万户, 宽带网上中文站超过1.5万, 已注册的各级政府网站达到2300多个, 利用公用网组建的全国性计算机信息系统达到了88个。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 国内企业也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在外贸领域, 实施了海关、外汇、统计、银行、运输、商检、税务、保险等部门的来往, 实施了从领证、保管、投保和索赔等顾客环节的电子商务的管理。中国航运业也建立了远洋运输集装箱信息系统。中国商品交易网商品定货系统等电子网络也相继建立, 交易通过远程交易专网和中国公用数据网同时进行。1997年中国商品交易网每天的成交额是4~5亿元, 1998年每天超过10亿元, 1999年每天达到20亿元, 现在每天的成交额接近30亿元。

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影响

网络贸易的免税有利于全球电子虚拟大市场的形成, 有利于缔造全球最大的网上自由贸易区, 这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网络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一般认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对我国的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将是一场革命, 无论是对电子商务的内容和形式, 还是对电子商务的文化与行为, 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

2.1 为中国电子商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展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 进出口贸易会显著增加, 国内外的商业往来日益频繁, 企业开展外贸活动的积极性与日俱增。事实上, 国际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在国内贸易中, 由于商品交易的范围较小, 派员上门推销、来人来函订货、货物运送、现金和支票支付都比较容易实现;而在国际贸易中, 这些传统的商品交易方式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而且国际贸易中对商品的个性化和快节奏交易的要求很高, 传统的商务模式和手段难以满足这些要求。然而, 电子商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现商品交易中的快速与互动, 从而满足国际贸易中对商品的个性化和交易快节奏的要求。

2.2 对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影响

我国电子商务正处在起步阶段, 网络贸易的零关税有助于计算机软件进口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的下降, 我们通过网络贸易进口一些软件, 在我国软件开发实践中, 通过对国外先进软件的学习, 即在“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 从而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 这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但与此同时, 网络贸易的零关税对我国的信息产业, 特别是软件、视听产品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具有强大的优势, 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产品的出口国, 过去的10年, 计算机软件、娱乐产品 (包括电影、录像带、音乐、CD、游戏软件等) 及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年出口额超过4万亿美元, 其中47%销往国外, 而且能够迅速占领国外市场, 从而窒息目标国的民族产业。我国的信息产业十分落后,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若网络继续实行零关税, 国外的信息产品将通过网络贸易, 迅速占领我国市场, 这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基础——信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2.3 对我国电子商务经营的影响。

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将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ICP) 的开放作为最优先考虑的行业, 再加上我国承诺外国电信公司可以投资中国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而且允许占有49%的投资份额, 自投资之日起两年后可增加到50%。所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将对我国的电子商务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 由于市场的开放, 全球大型电信企业、网络公司以及电子商务经营商将全面进入我国, 如美国在线 (AOL) 参股“中华网”, 从而提高我国电子商务的经营水平和国际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国外的网络投资多是采取跨国兼并与收购 (M&A) 或联盟的方式, 这对我国信息技术网络行业自身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2.4 对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与文化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由于国际网络公司的进入, 中国网络接入瓶颈的制约将会大改善, 网络内容的提供与信息传递的速度将大为提高, 中国网民的人数将激剧增加, 估计今后五年我国的网民会增加到2000万。同时, 电子商务的发展, 国外的电子购物的消费习惯将会对我国的网民起着强烈的示范效应, 再加上我国允许外国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 也允许中国百姓以人民币兑换美元等外币, 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运输、保险、商业、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 我国电子商务网上商店的网上支付、网下运输、网中平台、网络成本将迅速溶入世界的标准化, 将极大刺激我国电子商务文化的发展, 改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外在环境。

2.5 对我国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上出口将会部分替代传统销售渠道, 精明的出口企业将都是互联网企业, 届时, 约2000亿美元的出口额将会有相当一部分转到网上进行。

可见,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应用趋势, 是国际经贸全新的一种形式, 也是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手段。因此, 各国企业都应从自身情况充分考虑, 冷静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式, 使电子商务真正成为企业腾飞的翅膀。

摘要: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助于全球贸易自由化, 电子商务是基于Internet上的交易平台, 可以实现交易全球化, 国际贸易凭借国际互联网特有技术及平台优势, 突破了传统易货时空限制, 实现易货渠道全球日夜畅通。

关键词:世贸组织,电子商务,影响

参考文献

[1]同剑飞.现阶段国际发达电子商务浅析[J].商业文化, 2009, 08.

[2]陈伯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影响[J].商贸经济, 2001, 06.

世界贸易组织 篇8

1 虚拟企业文化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苏勇教授指出,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导向作用, 可以凝聚员工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有必要为虚拟企业建立属于它自己的企业文化, 从而更好地推动虚拟企业的发展。

虚拟企业的特殊性及其发展又要求我们从原有单一企业的文化中跳出来, 建立新型的、适应其需要的企业文化来推动自身的发展。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 虚拟企业的特殊性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基础、组织结构的动态性以及企业边界的模糊性, 等等, 原有企业单一企业文化的简单直接加总已经无法满足虚拟企业发展的需要, 所以, 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切入点, 找到这些单个企业文化中拥有的、能够共同促进虚拟企业发展的、属于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点。由此, 我们想到了国际组织。

2 从国际组织视角研究虚拟企业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国际组织的定义。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组成的一种国家联盟或国家联合体, 该联盟是由其成员国政府通过符合国际法的协议而成立的, 并且具有常设体系的一套机构, 其宗旨是依靠成员间的合作来谋求符合共同利益的目标。

从定义上看, 国际组织与虚拟企业就有很强的相似性, 比如二者的成员数都是两个以上, 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为了某种共同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这就使得我们想到, 二者之间是不是还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呢?国际组织所具有的文化对于构建虚拟企业文化是不是也有可借鉴之处呢?通过对国际组织和虚拟企业的相似性的比较来说明这两个问题。为了比较的方便, 也为了进行更清晰的比较, 在下面的分析和比较中, 选用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世界贸易组织 (WTO, 以下用WTO代替) 作为国际组织的代表, 来与虚拟企业进行相似性的比较。

(1) 目的相似, 二者都是参与者为了完成共同目标和共同发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结合起来的。WTO各成员国是在维护主权平等的基础上, 为实现共同的经济发展而结合在一起的;而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则是为了抓住市场机遇, 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加入进来的。

(2) 基础相同, 都是以契约为合作基础的。WTO的本质是契约, 它以议定的协议来限制各成员国政府;而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行为, 都是通过大量具体和非具体的契约形式来进行的。

(3) 各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在合作过程中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收益。在WTO的各项基本原则中, 自由、平等、公平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其中;虚拟企业各成员之间, 由于各自具有不同的核心优势, 大家都没必要受别人的指使, 所以他们之间也都是平等互利的关系。

(4) 环境相似。WTO和虚拟企业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主体, 他们的行为都属于自由的社会行为, 他们参与进组织都是一种合意行为, 都面临着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传递飞速和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 只是WTO面临的是国际这个大环境, 而虚拟企业面临的是略小一些的小环境。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虚拟企业与以WT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因此, 可以从国际组织的视角来分析和构建虚拟企业的文化。

3 国际组织视角下虚拟企业文化的构建

世界贸易组织 (WTO) 是世界上唯一的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 其核心是《WTO协议》。这些协议是世界上大多数贸易国通过谈判签署的, 为国际商业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则, 其本质是契约, 约束各国政府将其贸易政策限制在议定的范围内。在WTO的各项基本原则中, 自由、平等、公平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其中, 而这些规则又约束着各成员国, 使得他们彼此相信其他成员必将在WTO法律框架内活动;多边贸易谈判机制促使各成员国在矛盾与妥协中求得共同意志, 并在信任机制的保障下信守承诺。

根据对WTO组织相关背景的了解, 我们总结出构建虚拟企业文化过程中应当树立的主要一些理念, 即:契约思想、相互之间的信任、各种文化的融合以及合作共赢等四个方面。下面, 我们来具体地谈一谈在构建虚拟企业文化时对这四个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3.1 契约型文化

契约从语义上来说, 可以被定义为两个或多个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规定了每个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并对遵守或不遵守契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的协议。契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它被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去, 比如哲学、比如法律等, 从这些方面可以发现契约所具有的共同的一些东西:一是要求主体拥有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二是要求主体富有理性自主精神;三是要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订立契约的目的;四是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守诚信原则。

虚拟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就是各独立自主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 为了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通过协商而建立起来的, 而这些又恰恰是契约关系的基本特征。因此, 我们认为, 为了促进虚拟企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应当将契约思想纳入到虚拟企业文化中来, 形成契约型文化。契约是虚拟企业各成员之间合作的基础, 是其法律保障, 因此契约文化的建立有利于规范各成员的行为, 有利于牵引和提升各成员企业的信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契约型虚拟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 树立契约信念。契约信念的基础就是承认个人人格的平等, 它体现了人对人的文化理解。人之所以进入市场与他人进行交换, 并以契约的形式对这种交换行为加以规范, 乃是源于人对人的文化的理解。契约信念要求交换者在全面履行契约的基础上, 依靠自身努力, 在公平竞争中决出胜负。

第二, 培育契约意识。契约意识是契约信念系统化、理论化的思维表现, 契约意识的培育需要形成以下几种观念:意识自主观念、理性观念、公平竞争观念以及法律约束观念等。

第三, 完善契约道德观念。在契约型文化的建设中, 契约道德观念的完善主要是对个体道德观念的完善和对群体道德观念的完善。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为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而虚拟企业中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为企业带来员工敬业尽职和奉献精神的增强, 也为企业带来创新的动力。

第四, 构建契约制度。契约制度是契约文化在实际操作中物化了的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对于契约制度的建构, 主要是要确立经济上的市场制度、政治上的民主制度以及契约的法律制度, 为契约的履行提供法律保障。

3.2 信任型文化

管理运动先驱爱德华·戴明 (Edwards Deming) 博士曾说:“一个系统要想实现效率最大化, 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信任, 人员、团队、部门以及分公司之间就不可能合作。如果没有信任, 每个成员都将致力于保护自己的眼前利益, 这将会对自身以及整个系统造成长期的损害。”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形成一个群体。WTO各成员国为了实现国际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利益最大化, 必须要做到对其他成员国的信任。对于虚拟企业而言, 信任同样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虚拟企业中, 信任的作用体现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虚拟企业组建初期, 需要信任作为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基础;在虚拟企业运行的过程中, 信任是克服工作困难的有效润滑剂, 能够促使企业健康有序地运营;在虚拟企业解散时, 来自组织环境的信任将会继续延续下来。

虚拟企业成员的相互信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有时决定着虚拟企业的成败。因此, 在构建虚拟企业信任型文化时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承认个体, 即对个体的技能、态度、行为、文化背景等的接受、认可和尊重, 同时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强烈意识。因为我们只有尊重别人、了解别人, 才能够较容易地获得别人的信任。信任是相互的, 只有相互的信任才能带来共同的利益。

第二, 要建立起全体成员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具有进取性的远大目标。在这种目标体系下要求企业成员有强烈的责任感, 努力学会自我管理, 培养出企业成员间的信任, 建立起知识共享平台。现代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信用经济, 也倡导诚信为本, 信用直接关系着交易成本, 信用与交易成本成反比, 即:信用程度低, 意味着交易成本高;信用程度高, 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收益。

第三, 作出相应的制度保证。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都是有代价的, 因为信任是将自己的东西放到别人手里, 这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为了形成有效的信任型文化, 使得大家都有动力去信任别人, 有必要从制度上作出相关保证, 以保证信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3 融合型文化

虚拟企业普遍实行并行作业, 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把工程项目分解成若干独立模块, 再根据成员企业的技术优势来各自承担相应模块的研制开发工作。这改变了传统的以时间为序的串行工作方式, 使得员工们的工作地点呈现出离散化的特征, 员工们可以散居在世界各地, 来自不同国家、种族, 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 但这也为管理和协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不利于虚拟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我们提出要构建融合型虚拟企业文化。融合型文化的构建, 主要是围绕虚拟企业成员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开展的, 我们需要首先知晓企业文化冲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般来讲, 虚拟企业成员间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虚拟企业的员工可能分布在各地, 可能来自不同国家、种族或组织, 他们所具有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不同, 受到教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每个成员都习惯于从自身的认知点出发去理解别人, 这样很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上的失误。

二是价值观念不同。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况的一种判断和持久信念。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他们的价值观念一般是不同的, 其行为方式和态度也是不同的, 而作为多企业联合体的虚拟企业自然也就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三是语言、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不同, 自然导致人与人或企业成员之间在语言、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语言上的差别, 会让员工之间不能完全把握住对方所提供的信息, 甚至造成信息丢失;长期处于某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会有思维定势, 不利于接受新鲜事物;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企业, 各成员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 不能够弥补语言和思维定势带来的缺憾, 更容易阻碍虚拟企业的发展。

因此, 构建有效的融合型虚拟企业文化要求我们要协调并处理好以上所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并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 为员工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提供有效的帮助, 建立虚拟企业战略目标,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因为有效的沟通是虚拟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虚拟企业文化形成的前提, 只有让成员之间彼此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 成员企业才会形成共同目标, 员工也才会有集体意识、有相同的价值观念, 从而推动虚拟企业快速发展。必要的时候, 可以进行相关的文化培训, 增进了解。

3.4 合作共赢型文化

对于国际社会而言, 大多数国际性组织的存在都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 即每个组织都预先假定有一个其成员共同享有的利益。WTO各项基本原则, 比如:非歧视原则、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等, 都是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其最终是以各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虚拟企业也有一个共同发展的原则, 那就是合作共赢的原则, 即各成员企业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 共同谋求发展, 共同进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使得人们的经营意识和管理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单一的企业已经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 虚拟企业的出现正是在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的条件下, 实现了满足多企业利益共同发展的要求。可以说, 虚拟企业的出现, 本身就是多企业为了实现合作共赢的结果。

合作共赢型虚拟企业文化是强强联合的文化, 它要求各企业在保持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作出一定的牺牲。因此, 在构建合作共赢型文化时应做到:

第一, 树立合作竞争观念。在新经济时代, 合作比竞争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首要战略。为此, 企业必须克服“击败对手才是胜利的”传统竞争观念, 转而树立一种务实的“共赢”的合作观念, 在市场角逐中不仅要学会竞争, 更要学会合作。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法则是以合作方式共享资源, 而不是以竞争方式掠夺自由。企业为了生存, 必须首先学会合作和彼此依赖, 为竞争而合作, 靠合作来竞争, 树立合作竞争的长远思想和新观念。

第二, 要学会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相应的资源整合。虚拟企业是建立在成员各自拥有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动态组合, 虚拟企业要学会集合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 充分利用各企业在管理、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通过分享市场机会和顾客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4 结束语

以上所述的四种文化中, 契约型文化是整个虚拟企业得以运行的保证, 是其他文化建立和实施的强制性保证;信任型文化是虚拟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融合型文化为其他文化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从国际组织视角来研究虚拟企业文化的构建, 尚属一种尝试, 但也不失为一种思考问题的好方法。只是, 在构建上述虚拟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比如:我国仍然存在非契约配置现象以及契约的选择有一定的限制等, 这些都不利于契约型虚拟企业文化的构建;又如, 虚拟企业的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有成本的, 有时某些企业需要做出牺牲甚至是丧失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违背了当初建立虚拟企业的目标, 也不利于合作共赢型虚拟企业文化的建设;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理论研究和构建过程中慢慢加以改进。

摘要:虚拟企业作为信息时代中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态, 和国际组织在建立目的、基础、环境及成员责任义务等方面具有相似性。通过分析从国际组织视角研究虚拟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提出了构建虚拟企业文化的四个方面:契约型文化、信任型文化、融合型文化和合作共赢型文化。从国际组织视角研究虚拟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尝试, 对于虚拟企业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虚拟企业,企业文化,国际组织,契约

参考文献

[1]黄花.浅谈虚拟企业文化及其目标模式的构建[J].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 :22-24, 91.

[2]孟凡波, 孟华.虚拟企业文化相关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 2005 (8) :173-174.

[3]潘一禾, 张丽东.认识现有国际组织的西方组织文化背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 (12) :67-71.

[4]解树江.虚拟企业的特征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12) :11-13.

[5]耿改智, 杨亮才.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文化建设[J].理论月刊, 2004 (4) :35-37.

[6]赵光侠.契约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J].广西社会科学, 2004 (4) :73-75.

[7]梁文艳, 刘耀中.全球虚拟团队的跨文化冲突和沟通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 2006 (12) :20-21.

[8]袁文霞, 徐桂红.虚拟企业应构建诚信企业文化[J].绥化学院学报, 2005 (1) :48-50.

[9]孙建华.论中国信任文化的传统与现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135-138.

[10]胡峰.文化多元性、时间性与全球虚拟团队[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8) :12-14.

[11]王硕, 黎仁贵.虚拟企业文化构建[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9-11.

世界贸易组织 篇9

关键词:政府采购,世界贸易,对策

一、我国加入GPA的进程

GPA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 即政府采购协议, 这是世界贸易组织 (以下简称WTO) 就政府采购方面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该项协议由政府采购委员会管理, 委员会成员包括WTO成员中加入GPA的缔约方, 从而在该项协议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2012年3月30日政府采购委员会正式通过修订版协议。

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时就承诺将尽快启动加入GPA谈判。2002年2月, 我国成为WTO政府采购委员会的观察员, 2007年底, 我国向WTO提交了GPA所规定的附录清单, 针对我国的第一次出价, 各成员国提出了要价, 由此启动了加入谈判的进程。2010年7月我国提交了修改出价。2011年11月我国提交了第3份出价清单, 其中包括地方实体, 采购范围和主体有所扩大。[1]截止到2012年7月10日, 共42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GPA。[1], 这种法律的整合可以帮助我国建立更为规范的政府采购体系。

3.加入GPA可以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政府采购可以由国内外供应商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标, 使得采购方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 有利于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更有利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同时, 采购的全过程都将处于监督之下, 这样将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有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二) 挑战:消极影响

1.加入GPA将使现有政府采购制度面临调整

我国政府采购法制是以《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为主。近年来, 这两部法律内在矛盾日益明显, 迫切需要加强管理。同时, 金融危机也加大了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和扩大内需的责任。

2.加入GPA将使我国企业遭受冲击

如果我国开放国内政府采购市场, 那么发达国家的企业凭借多年来运作所获得的优势必会对我国企业造成冲击。而且由于GPA的非歧视原则, 我国在对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领域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将变得极其困难。[2]。如果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和有关中介不能有效利用GPA则, 那么前述加入GPA所带来的市场潜力也必然会成为一纸空文。

三、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 国内立法较为分散, 存在内部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在1999年实施, 主要管理中国境内的招标投标项目。[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则是在2002年实施, 主要是规范我国政府采购行为。这两部法律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矛盾, 2010年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 (征求意见稿) [3]

3.救济制度不同

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51条至第58条, 如果就政府采购事项有疑问, 供应商可以询问、质疑和投诉。供应商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理由有两个,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在法定时间内没有处理投诉决定或者投诉人不满意处理决定。这说明供应商必须先投诉才能进行后续的救济措施, 比如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而GPA则是鼓励通过磋商解决问题, 供应商可以准备和提交争议, 且由一个独立的行政或司法结构接受和审查质疑。

四、我国加入GPA的应对措施

(一) 统一我国政府采购法律规范

我国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中, 从适用范围到争端解决机制都有矛盾。以《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为例, 在适用范围上, 前者以资金使用性质来确认适用主体范围, 后者则是以项目特征来判断适用主体;在采购模式上, 前者以集中采购为一般、分散采购为例外的原则, 后者仅规定了分散采购模式;在争端解决机制上, 前者可以在投诉未果后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而后者并没有规定行政诉讼的救济方式。[4]因此笔者建议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 建立和完善一个多层次、系统性的政府采购法制体系。

(二) 扩大我国的政府采购适用范围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而GPA (2012年版) 第1条适用范围明确规定, 本协议适用于附录一中所列政府采购机构所有以合同形式进行的采购。而2011年底我国向GPA提交了第三份出价清单, 其中包括地方实体, 针对这份清单, 美国和欧盟都纷纷提出希望中国将采购主体进一步扩大, 包括将国有企业和更多的地方政府机构列为采购主体, 将更多的服务品类列为采购范围, 降低所涵盖的采购合同标的额的门槛价, 消除其他广泛的排除。[5]当然这些要求并不都合理, 但是不能否认我国政府采购的适用范围和GPA相比确实太过狭窄。因此笔者建议修改我国《政府采购法》第2条, 在政府采购主体中增加“其他实体”这样的兜底条款, 并在司法解释或实施条例中明确“其他实体”的认定标准, 为我国的最终谈判结果预留空间。

(三) 改进我国政府采购救济制度

我国可以借鉴GPA中第20条质疑程序的规定, 改进政府采购救济制度。

首先, 在救济制度的类型方面, GPA的救济制度核心在于质疑程序, 其包括磋商和质疑。在磋商阶段, GPA鼓励供应商通过磋商解决问题, 让更多的缔约方都能知晓和参与进来, 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我国的询问和解答是一对一的, 这就会造成询问的效果辐射面太小, 只限于提出询问的供应商, 效果不佳。在质疑阶段, GPA要求缔约方通过书面方式来确定供应商能在采购活动中获得预期利益的有效程序, 而且还保证由独立公正的审查机构来监督实施。[6]在我国, 《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中, 质疑不是强制的, 但财政部《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第7条却规定, 供应商必须先向有关机构提出质疑。可见我国立法上存在矛盾, 这会延迟政府救济时间。因此笔者建议借鉴GPA第20条第1款的规定, 改询问为磋商, 并将政府救济程序简化, 及时救济当事人权益。

其次, 在受理的机构方面, 根据GPA第20条第6款的规定, 处理质疑的机构应当是独立于政府采购部门且不受干扰的审议机构。而我国目前受理质疑和询问的主要是采购代理机构和代理人。这就会造成供应商在权益受到损害后, 很难真正通过该程序来进行救济。因此笔者建议依据GPA第20条第6款的规定, 设立此类独立的机构作为受理投诉的核心机构, 充分保障供应商的权利。

最后, 在审查程序的时限方面, 两者相较, 我国规定的时限较短。笔者建议我国关于审查程序的时限与GPA的规定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 (中英文对照) [M].北京: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印制, 2009 (7) .

[2]张小瑜.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的机遇与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 2009 (11) .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7) .

[4]肖北庚.WTO《政府采购协定》及我国因应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1) .

[5]Robert D.Anderson, Steven L.Schooner, and Collin D.Swan.The WTO’s Revised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An Important Milestone To-ward Greater market Access And Transparency In Global Public Procurement Markets[J].Public Law and Legal Theory Paper, 2012 (7) .

世界贸易组织 篇10

该课程是一门研究WTO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科, 重点介绍WTO的基本法律规则。这些规则可分为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实体规则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基本规则;程序规则主要包括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WTO的现有法律规则的立法机制、理念和内容。这对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遵循WTO规则, 从而更规范、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维护本国经济利益, 促进中国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该课程却以其枯燥繁杂令许多教师和学生望而却步。事实上, 《WTO概论》是一门实务性、技术性十分突出的课程, 作为教师, 不能简单地重复抽象的法律条文, 而应该将案例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头戏。

一、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case study) 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以案例为基本教材, 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见解, 作出判断和决策, 借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的, 最早属于医学领域, 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 后逐渐在全世界推广, 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实践表明, 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WTO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国民待遇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 (MFN) 同时构成WTO的非歧视待遇原则, 在WTO的基本法律原则中居于主要地位。在讲授该原则时, 首先应该交代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理论: (1)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WTO成员保证其给予其他WTO成员的产品、服务和国民的待遇不低于其给予本国产品、服务和国民的待遇; (2) MFN强调外外平等 (各成员间的平等) , 而国民待遇原则强调内外平等 (成员国与本国国民间的平等) ; (3) 就其适用范围而言, 主要包括两块:国内税收和政府管理; (4) 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

如果课程讲授至此, 则学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法律条文的严肃与理性, 如不加以形象案例的解析, 将变得生冷而抽象。我在讲完基本理论后, 列举了大量案例, 来具体分析如何把握这一原则。

1. 案例介绍。

案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外商直接投资高于本国国民投资的待遇, 如中国对外资企业一直采取税收优惠、投资优惠、外汇管理优惠等许多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对当时中国更多地吸引外资起了重要作用。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 中国于2010年12月开始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案例二:根据韩国酒税法, 韩国对国内烧酒征收35%的税, 而其他进口蒸馏酒 (威士忌、伏特加、郎姆酒等) 的税率是100%。欧共体和美国认为韩国违背GATT1947的第3条第2款, 即国内税的国民待遇条款。案例三:银幕配额制度 (Screen Quota) 也被称作国产电影义务上映制度, 强制规定所有影院的每一个影厅, 每年都必须放映一定天数以上的国产电影。韩国的规定是国内影院义务播放国产影片146天。2004年的韩国票房总收入达到120亿元, 中国电影2004年上半年50部电影加在一起才1亿元多一点。2010年, 中国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将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发行放映, 并认真落实年放映国产电影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2/3的规定。

2. 案例分析。

案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掌握国民待遇原则时, 一是要注意定义中的“不低于”的内涵;二是要进一步了解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范围。案例二的焦点在于确定威士忌、伏特加等蒸馏酒和韩国的传统烧酒是否是相同产品。若是不同产品, 则韩国的做法无可非议;若是相同产品, 则韩国违背国民待遇原则。此案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了解, 不论是国民待遇原则, 还是MFN, 其要点在于对于相同产品 (like product) 的认定。在案例三中, 作为WTO成员的韩国、中国能够采取银幕时间配额制度 (screen time quota) , 关键是该制度是WTO所允许的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原则。GATT第4条明确指出影像制品具有特殊性质, 并将其纳入第3条款 (“国民待遇”) 的例外范畴, 允许成员使用影片银幕时间配额制度。通过这样的阐述, 学生就能进一步感性地理解国民待遇原则例外的含义及其适用。

3. 案例讨论。

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案例讨论环节必不可少。在讨论时, 我将学生的“生生互动”作为主要方式, 通过设问、暗示等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扩展他们的思路,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讨论。具体做法是:先由一部分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 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评论, 允许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通过讨论, 学生基本上明确了本次讨论所包含的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对该原则有了更为全面和更为形象的理解。另外, 就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三中的电影问题, 我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讨论银幕时间配额制度作为国民待遇原则例外的合理性, 例外原则在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中国如何利用这一例外原则促进中国电影业得发展。

三、对于《WTO概论》案例教学的体会

1. 关于案例的准备。

在准备案例时, 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 切实体现每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教学目标, 使得案例有针对性、可读性; (2) 紧密地和中国的在WTO框架下的贸易实践相结合。2002年12月11日,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正式成员。在将近10年的对外贸易实践中, 中国在WTO的框架下, 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 也坚定地坚持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切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3) 案例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得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到知识; (4)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搜集资料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2. 关于课堂教学方法。

世界贸易新常态 篇11

联合国最新预测,世界贸易增长将在今后两年有所改善,但世界贸易增长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比率仍将只有1.5:1,无法完全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趋势。

关键问题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贸易增长放缓除了周期性变化因素之外,是否反映了全球经济和贸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中肯定有周期性因素。例如,主要发达国家复苏乏力,特别是欧元区一直在衰退边缘徘徊,导致进口需求疲软。欧洲的进口需求目前仍低于其在2008年水平的7%。 发达国家需求不足直接影响世界贸易。从中期来看,发达国家进口疲软的趋势恐怕很难扭转,其中不少发达国家平均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这将一直会对进口增长产生下行压力。

再如,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国家推出了一些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允许范围内的临时性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了贸易流动。其中,20国集团成员国自2008年以来通过了10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至2014年只取消了其中的200多项。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对世界贸易的限制还在不断积累。

然而,世界贸易增长和世界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确也发生了一些结构性变化。世界贸易增长可以持续不断地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其前提条件是国际贸易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相对各国国内贸易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呈不断下降趋势。而促成这种相对价格不断下降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国际运输成本,新的贸易协定减少了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回顾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之所以能够以2:1以上的比例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的确受益于这些因素。 例如,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取得的成果;前苏联解体后转型经济体国家、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对世界贸易的推动;欧盟尤其是欧元区货币一体化降低了贸易成本,不但促进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也促进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贸易;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降低了贸易成本;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将制造业生产流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再分布到不同国家,同样促进了世界贸易。这些因素都导致在全球范围内,世界贸易增长比世界生产总值增长高出两倍以上。

如今,上述这些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驱动世界贸易强劲增长的因素似乎都已结束了它们的使命。例如,世贸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在过去14年进展甚微,未能给国际贸易提供新的动力。有些分析人士可能会有疑义:多哈回合自2001年以来一直处于僵局,但为什么世界贸易直到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仍然能够保持高速增长?这是因为世界贸易直到2008年仍然继续受益于早期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滞后效应。例如,尽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发生在2001年,但中国在2001年之后仍有五年的宽限期逐步取消或降低大量的贸易壁垒。目前,多哈回合之前贸易协定对国际贸易增速的作用已基本消失。虽然各种区域贸易协定仍可促进一些地区贸易,但区域贸易协定对世界贸易的长远和整体效果并不确定。

同时,中国及前苏联和中、东欧转型经济体国家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加速阶段之后,可能已经达到稳定状态。很显然,中国对外贸易经过二十多年平均20%以上高速增长之后,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已经从微不足道增加到12%,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随着工资明显增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制造业部门转移过程的逐步完成,以及与工业化相关的环境成本上升,预计中国出口不会再以20%的速度增长。当然,从乐观角度来看,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仍可以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给世界贸易带来新的动力,但恐怕很难达到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的速度和规模。

因此,即使世界贸易增长有可能从过去几年的低迷中有所恢复,也很难重现金融危机之前二十年世界贸易的强劲增长。世界贸易增长与世界总产值增长之间的关系或许进入了新常态。

世界水泥贸易总况 篇12

2011年各国的水泥贸易量中, 通过汽车和内河航运的边界贸易量约占三分之一, 而海运占三分之二。其中25%为熟料, 60%为散装水泥, 15%为袋装水泥。

世界水泥最高贸易量在年, 约为1.60亿吨, 当年最大输入国为美国, 该年进口3560万吨, 而最大的水泥出口国为中国, 年输出约3500万吨。

1干散装物料贸易中水泥所占的比例

干散装物料主要有铁矿石、钢铁、焦碳、木材、粮食、烟煤、水泥等, 其中与钢铁工业有关的铁矿石、钢铁、焦碳分别占总量的29%、8%、8% (合计占45%) 而水泥仅占3%。这表明各国水泥主要是以自产自销为主 (图1) 。

2 水泥价格

各地区的水泥平均价格差别较大, 1997年单位吨水泥价格最高的为拉美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分别为102美元和100美元。最低的是东欧和中国, 分别为36美元和39美元。而后水泥的价格逐年上涨, 至2012年, 最高价格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印度, 分别为145美元和110美元, 最低的是中国和中东北非地区, 分别为52美元和67美元 (表1) 。

2012年, 主要国家水泥出口的熟料离岸价 (FOB) 均低于45美元, 其中低于40美元的有日本、韩国、中国和越南, 而最低的为中国、越南, 约37美元。这种情况表明, 随着人民币的逐年升值, 再加上我国近期要将NOx降至450mg以内, 将增加水泥生产费用, 我国水泥的离岸价 (FOB) 将会进一步增加, 水泥出口必将面临压力。

3美国水泥进口状况

21世纪初, 美国水泥进口高居世界首位, 最高年份高达3560万吨, 随着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呈现, 水泥进口大幅下降, 2012年为70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 2006年, 与美国相邻的加拿大和墨西哥, 向美国出口水泥约700万吨, 其余均为海运, 而2012年, 加、墨两国向美出口水泥接近500万吨。

4中国水泥出口情况

中国水泥出口最高年份为2006年, 出口量为3500万吨, 随着原燃料、工资等因素造成生产成本上涨, 利润下降以及人们对水泥耗能及产生大量CO2等污染物的认识提高, 水泥出口数量逐年下降。2012年估计约1000万吨左右。

5世界水泥主要进口国家2012

2012年世界水泥十个主要进口国家中, 最多的为孟加拉, 其次为伊拉克、尼日利亚, 分别为1200万吨、800万吨、700万吨, 十国进口总量超过7500万吨。上述进口水泥国家意味着可能在近期兴建水泥生产线才能满足其需求。此外, 战乱中的伊拉克、阿富汗也需大量进口水泥, 此类国家近期难于新建水泥生产线, 而在其周边交通运输方便的国家, 可能新建水泥生产线。

6世界主要出口国家

年世界主要出口国家中, 最多的是土耳其、泰国分别为1400万吨、1200万吨。西欧的德国、西班牙、比利时也有出口, 分别为800万吨、400万吨和200万吨。北美和西欧的一些生产线主要是上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 其运转时间均已接近或超过50年, 技术性能有待改善, 目前虽有出口, 但难于长期保持竞争优势。这些国家近期会出现生产线改造的需求。

7对中国水泥出口的看法

上一篇:高专院校体育下一篇: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