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探讨

2024-10-26

世界贸易组织探讨(共12篇)

世界贸易组织探讨 篇1

国际贸易合同条款较国内贸易合同复杂、繁琐, 但它们在交易货物的本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物资在空间和所属权上的转移。国内贸易物资采购进行国内物资交易, 主要采购的物资品种主要与他们从事的专业密不可分, 都是一些具有专业性的专用设备、配件、化工原材料等等, 而采购这些物资的合同的文本基本上采用《工矿产品购销合同》的格式, 在形式、内容上比国际贸易合同简单, 但主要条款如:产品品名、品质、价格、数量等方面是一致的。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以及在实际业务中遇到的案例, 并通过对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学习, 深感合同的重要, 认为国内贸易物资采购合同应采用国际化标准。合同作为物资交易的书面凭证, 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 双方当事人一旦发生争议, 证据的作用尤为明显。因为无论提交仲裁还是诉讼, 仲裁员或法官都会先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 以确认合同关系是否存在, 如果仅是口头协议, 则不足为凭, 很难得到法律保护。虽然《合同法》承认口头合同的效力, 但在实践中, 应签订书面合同以立字为据。国内贸易物资采购与其它分承包方签订的物资采购合同在格式和内容上都比国际贸易合同简单, 有些条款如包装、不可抗力、罚金等往往被忽视、甚至在合同中没有反映, 一旦发生争议, 无据可查。因此, 我们应按国际贸易合同条款来规范物资采购合同, 细化合同条款, 尽量避免发生合同纠纷。下面对照国际贸易合同条款就国内贸易物资采购合同文本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国内贸易物资采购合同应象国际贸易标准一样细化合同条款。

合同的约首部分一般包括合同的名称、编号、供需双方单位名称、鉴订地和时间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供需双方的单位名称应与合同的约尾部分所盖合同章相符.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合同签订地,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合同中规定诉讼或仲裁地点时都首先力争在我国, 那么在国内贸易中, 我们在签定合同时也应将诉讼地或仲裁地定在当地, 这样做对我方有利, 一旦发生纠纷, 我方当事人不必长途跋涉去外地应诉。合同本文是合同的主体, 包括合同的各项基本条款, 如品名、规格、数量、价格等内容, 商订合同主要是指磋商如何规定这些基本内容, 因而这些条款充分体现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由于经济、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和影响, 买卖双方在履行合同中有时难免产生争议, 在国际贸易中解决争议的方法有协商、调解、诉讼和仲裁四种, 这一点同国内贸易相同。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品名条款, 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格式, 但非常明确, 我们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物资名称必须准确具体, 实事求是。品质条款非常重要, 它既是构成商品说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买卖双方接受货物时对货物品质进行评定的重要依据。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有两大类, 一类以文字来表示, 如规格、等级、标准等, 另一类以实物表示, 如看货、样品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了TS09O00质量管理与保证系列国际标准, 我国近几年来也在大力推广执行150系列标准。并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 商品的标准分为四种, 即国家标准、国内贸易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我们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明该种物资的质量标准及援用标准的版本名称及年份。如果是看样订货, 要妥善保存好样品, 作为物资入库的验收标准。订立品质条款时既要考虑到买方对所要购买物资的具体要求, 同时还要兼顾卖方的供货能力, 因此品质指标必须符合实际情况, 既不能订得过高, 也不宜过低, 以免影响合同的顺利履行。

二、国内贸易物资采购合同应象国际贸易标准一样注意对物资包装的要求

在国内贸易物资采购合同中, 我们往往忽视物资包装。物资包装也是构成商品说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包装材料、包装方式的规定必须具体包装材料要适应商品特性和运输方式, 并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如石油行业一个物资采购部门购了一批水泥, 由于包装袋不符合国家标准, 受到了地区技术监督局的处罚, 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 在订立包装条款时一定要注意适应性、合法性。为了弥补因货物包装不良造成损失, 在合同的包装条款中, 应对此损失的赔偿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按照国际习惯做法, 包装费用一般包括在货价中, 在合同的包装条款中无需作出规定。但如果买方要求对商品进行特殊包装时, 则应在合同中规定, 由此而增加的包装费用应由买方负担, 并同时订明费用的支付方法。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内贸易物资采购合同应象国际贸易标准一样注重对索赔和罚金要求

索赔是指买卖合同中的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 致使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害, 受损方因而向违反合同一方要求给予赔偿的行为。在国际货物买卖中, 产生索赔的原因多种多样, 有因卖方违反合同而导致的买方索赔, 如卖方不交货或不按期交货;卖方所交货物的品质、数量等条件与合同规定不符。也有因买方违反合同而导致的卖方索赔, 如买方不付款、无理拒收货等。除此之外, 还有的是由于合同条款规定的不明确, 致使当事人在一些问题的理解上产生争议, 进而导致索赔的发生。为了防止争议和处理己经》发生的争议, 买卖双方需要订立索赔条款。需要注意的是索赔时必须提供法律和事实两方面的依据, 如果证据不足、责任不清, 或出证机构不符合规定, 均可能遭致对方拒赔.索赔方必须要在合同规定的索赔期内提出索赔, 否则, 违反合同一方可以不予受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有罚金条款, 又称违约金条款。它主要是针对卖方延期交货、买方延期接货或付款等情况而订立的。罚金条款一般应包括罚金的数额和计算方法两项内容, 如果卖方不能按期交货, 在卖方同意从买方支付的货款中扣除罚金的条件下, 买方可同意延期交货, 延期交货的罚金, 不得超过延期交货部分金额的5%。如果卖方延期交货超过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十周, 买方有权撤销合同, 而卖方仍需交纳罚金。这是国际货物买卖中通行的做法, 这样可以有效督促卖方按时交货, 维护买方的利益。在国内工矿产品供销合同中没有此条规定。我认为我们应该借鉴国际合同中的这一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在合同中规定索赔条款、延期交货的罚金以及合同撤销的条件, 对卖方按时交货形成约束力。同时也能及时撤销合同而采取重新订货的办法保证工程进度。某钢铁行业物资采购部门2008年签订了一份阀门合同, 对延期交货没有规定, 交货期已过了很久也未见卖方交货, 经再三催问, 供方也一再承诺马上到货, 一等再等还是没有到货, 致使整个工程停工待料。后来该物资采购部门采取了马上重新订货的措施, 一星期内组织货到工地, 但还是无法挽回前期已经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 如果我们在签订合同时规定了延期交货的罚金和撤销合同的条件, 就会有力地制约卖方按时交货, 不会造成被动的局面。

四、国内贸易物资采购合同应象国际贸易标准一样增加不可抗力要求

在国际、国内货物买卖中, 合同一经签订, 买卖双方均应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否则就要承担法律后果.但有时合同订立后, 不是买卖双方任何一方的责任, 而是发生了双方无法预料又无能为力的意外事故, 使得遭受事故的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时履行合同。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避免因此种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纠纷, 双方当事应在合同中正确订立不可抗力条款.不可抗力是合同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它是买卖合同中一项免责条款。一般来讲, 导致不可抗力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力量和战争、罢工等社会力量。不可抗力事故造成的法律后果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解除合同, 另一种是变更合同。一般的原则是:如果事故的发生使履行合同成为不可能则可以解除合同:如果事故的发生只是暂时阻碍了合同的履行, 待不可抗力事故消失后, 仍可以继续履行合同, 那么就只能变更合同而不能解除合同。在签订不可抗力条款时可先将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的事故列举出来, 然后再加上“或其它不可抗力事故”, 尽管在国内贸易物资供需合同的执行中很少发生此类事故, 笔者认为应增加该项条款, 使合同更加细致完善。

如果我们按照国际贸易合同的条款标准规范国内贸易物资供需合同条款, 就会使合同更加完善、面而俱到, 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即使发生了争议, 也有据可查, 有章可依,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世界贸易组织探讨 篇2

摘 要: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大多支持石油、化工、大宗商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与现在提倡的“碳金融”理念相悖。文章以临海户外休闲用品行业为例,浅述农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如何给低碳的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提供有效的绿色信贷支持,实现银企双方的共赢。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金融 户外休闲用品行业 国际贸易融资

一、倡导低碳金融,农行积极推进绿色信贷

农业银行台州分行一直以来致力于推进“绿色银行”建设,推进“绿色信贷”。践行“低碳金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银行’,既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银行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的内在要求。

户外休闲用品行业为临海市的五大特色制造业之一,尤其在2003年9月22日,临海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荣誉称号后,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了齐抓共管,促进休闲用品礼品行业更快发展的共识。据台州海关2009年的统计数据:临海市全年进出口总值14.13亿美元,其中出口实绩13.25亿美元,进口实绩0.88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出口总值超5.83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额的41.25%,在全市进出口十强企业中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占了50%,分别排第1、4、5、6、9位,五家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出口总值合计达到4.13亿美元,约占该行业进出口总值的70.84%。可见,户外休闲行业已经成为临海市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增长点。

户外休闲用品行业是指生产户外旅游用品太阳伞、帐篷、户外家具等产品,为户外旅游业发展提供消费品的生产企业。该行业具有低碳、低耗能、高经济效益等特点。

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大多支持石油、化工、大宗商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与现在提倡的“碳金融”理念相违悖。作为践行者,临海农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给低碳节能的户外休闲用品行业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

二、农行国际贸易融资助推临海市户外休闲用品行业的发展 农行为临海市户外休闲用品行业提供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有以下几种:

1.进口押汇。进口押汇是指农行收到信用证、进口代收项下单据或汇款项下客户提供的相关单据后,以进口货物的物权做质押或抵押,为申请人用于支付该信用证、代收或汇款项下金额所做的短期资金融通。

2010年6月,有家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A公司需要从韩国进口原材料,但由于生产旺季,资金周转比较紧张,笔者所在的农行临海市支行得知此情况后,建议A公司以进口信用证结算,并向我行申请办理进口押汇,期限为3个月。我行审查后,开证前与A公司签订进口押汇合同,我行开出信用证。1个月后,国外银行寄来单据,单证相符,A公司签定信托收据,我行放单,同时对国外付款。A公司提货后加工生产,销售产品,回笼资金,3个月到期日后归还我行押汇款。这样,A公司就获得了3个月的资金融通。流动资金是企业正

常运转的新鲜血液,由于我行的绿色国际贸易融资支持,满足了A公司的利益需求。

2.打包放款。打包放款是出口商在提供货运单据之前,以供货合同和国外银行开来的以自己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向农行抵押,从而获得用于该信用证项下出口商的进货、备料、生产和所需周转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是我行给予出口商的一种“装运前融资”。

2010年8月,临海一家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B公司同德国的进口商签订了一份金额为60万美元的订单。签约后,由于资金周转紧张,B公司凭德意志银行开来的即期信用证,向我行申请金额为300万元人民币的打包放款,用于生产该信用证项下的出口产品。我行对信用证真实性、条款等内容及B公司提交的出口合同等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审查了B公司的信誉及履约能力后,考虑到该公司资金周转紧张的实际情况后,为其发放了300万元人民币的打包放款。

打包放款对出口商有如下好处:扩大贸易机会——在出口商自身资金紧缺而又无法争取到预付货款的支付条件时,帮助出口商顺利组织货源、开展业务、把握贸易机会;减少资金占用压力——在生产、采购等备货阶段都不必占用出口商的自有资金,缓解了出口商的流动资金压力;为企业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了融资渠道,特别是在当前美元利率低于人民币利率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打包放款结汇,获得人民币资金的融通,降低资金成本。

3.福费廷业务。福费廷(FORFEiTING),又称票据包买,是指农行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的买入有进口方银行承兑的或担保的远期汇

票或本票。

福费廷业务对出口商的好处:

(1)开展福费廷业务,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贸易融资途径。当前临海户外休闲用品企业主要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差异性,且大多处于买方市场,赊卖方式较多,外贸企业在现金流上普遍存在问题,迫切需要银行融通资金。福费廷业务不同于一般的贸易融资业务,其所占用的是银行额度而非企业授信额度,有高达100%的融资,既能有效地规避客户风险,又满足了企业对资金融通的需要。

(2)办理福费廷业务能满足出口企业的利益需求。第一,福费廷业务将远期应收账款变成现金销售收入,解决了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问题和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同时可以减少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金额,从而改善了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了资本的良性循环使用;第二,由于包买商无追索权地买断出口商的应收账款,因而承担了收取债款的一切责任和风险,出口商将原先面临的进口商信用风险、国家风险、汇价风险等都转移给了包买商。第三,采用福费廷业务的方式除给出口商带来上述收益外,在我国特定的外汇管制之下还有其独有优势,即按照我国外汇政策,银行对企业的远期收汇不论是提供打包贷款、押汇还是贴现,均视为向企业提供融资,银行不能向企业即时出具相应的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而必须等到实际收汇后方可出具。企业拿不到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也就无法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核销和出口退税,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大量资金占用在税款上。而采用福

费廷业务的方式,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外汇指定银行对境内出口企业以此取得的外汇资金,视为已收汇并可为企业出具收汇核销专用联。出口商无需等到货款实际收回后即可办理相关核销和退税手续。

(3)办理福费廷业务也可以使出口商增加贸易机会。由于国际贸易的特殊性,对国外进口商的资信并不了解,临海的大部分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一般不敢跟高风险地区的进口商贸易往来,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订单全盘拒绝。但是有了福费廷业务后,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对方银行包买票据,银行信用高于进口商信用,通过我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支持,企业可以考虑在高风险地区贸易,因此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贸易机会。

目前福费廷业务市场运作情况良好,在严格的银行内控管理下,基本上没有银行到期拒付现象的发生。且农行大都采用代理福费廷业务,由第三方银行包买,我行从中赚取差价,在此方式下,我行可既不承担资金收汇风险,确保一定的银行收益,又帮助企业融通了资金,可谓“多赢之举”。同时可通过福费廷业务带动其他相关的贸易融资业务的整体发展。企业办理福费廷业务的同时,带来了信用证议付和出口托收的业务,真正实现银企双方的共赢。

与此同时,我行为户外休闲用品行业提供的贸易融资的方式还有出口押汇、出口贴现、国际保理、提货担保、海外代付等。真正实现不论是在出口方面还是在进口方面,我行均践行“低碳金融”,对临海的户外休闲用品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贸易融资支持。

参考文献:

1.贾健.发展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

世界贸易组织探讨 篇3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 关系

融资指的是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资金的流动同时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在国际贸易领域,融资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分别是银行和进出口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出口商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贸易回转,确保进出口贸易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是提高银行业绩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融资具有收益高、利润丰厚的特点,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应用既能够有效解决进出口贸易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为银行提供一个理想的资金运用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化时代,国际贸易融资已经成为促进股价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笔者主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简介

(一)概念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给予国际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服务,是一种既能够解决进出口商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有效提高银行业绩和效益的双赢举措。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可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推动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推动力和辅助工具。

(二)分类

国际贸易融资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就是银行给进出口商放款,所以可以根据融资的期限长短分为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其中的短期融资指的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贸易融资,这种短期融资方式在企业运动资金周转方面最为常用。中长期融资则是相对于短期融资而言的,融资期限超过一年的贸易融资形式。这种时间比较长的贸易融资一般金额都相对比较大,所以主要是用在企业扩大规模方面。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是进出口商,所以细分起来可以分为进口商的融资和出口商的融资。进口商融资的银行为进口方当地的银行,常见的贸易融通服务有开立信用证。出口商的融资主要是出口方当地银行为其提供的融资便利,比较最常见的有出口押回。国际贸易融资方式除了可以分为这四种类型之外,还可以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商业贸易融资和财政预算融资。总之,无论是按照何种方式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分类,其根本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即均是为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贸易融通便利。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概况中可以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虽然在出口信用保险以及贸易信贷等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融资方式单一(以信用证结算为主要形式);资金供给后劲不足(体现在政策性银行是将重点放在需要扶持的资本性货物出口上,而拥有更多资本的商业银行却主要是投资在有较大回收利润的大型企业上);中小企业不受重视,融资难(与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润低有关)等[1]。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法律不健全、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低以及我国企业信用相对比较低几个方面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从完善配套法律和条企业信誉等方面出发。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家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开展的一种资金融通便利活动,在保障国际贸易更加顺利进行和推动其不断扩大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没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也就不复存在。同样,没有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也将难以得到更好发展,所以两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互助互利的管理。有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额探讨后指出,衡量金融发展可以发展规律、效率以及结构三个唯独变量进行探讨。且金融发展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金融中介能够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为贸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融资就是金融企业提供的一种最主要金融支持服务。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去探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结果都是指向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盟友”关系[2]。下面就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影响方式以及影响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

影响机制。分析金融发展的性质可以发现,该活动具有储蓄动员、加大监督、减少风险以及实现有效配置的功能。储蓄动员指的是金融机构,比如银行通过动员人们将储蓄转入投资,使储蓄成为一种流动性的、可产生交易的投资资金的方式。金融发展的这些功能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资本积累之外,还能够通过将这些积累资本投入到流通领域的方式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际贸易融资是通过风险分散、资金配置以及便利交易三个介质作用与金融贸易,推动金融贸易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他们通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将这些资金以融资的方式向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业务,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使资金短缺企业能够更好的开展贸易工作,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3]。在国际贸易中最常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受资金约束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资金融通支持的主要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所以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够具有更多优势,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结构方向。

(二)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可以从对企业的影响和国家乃至国际的收支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企业的影响方面

从企业方面看,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金额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资金能力的相对比较差、信誉也不如大型企业,商业金融结果在这些的企业中投入的资金回收利润较低也风险更高。加上这些中小型企业一次性的业务量都比较小,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无法为金融投资机构带来更大利润。且金融投资银行在确定投资对象之前均会对不同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也就不免会产生一些成本,而这一成本对于单匹业务量较少也资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还相对比较更好[4]。另外,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也就是国际贸易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金融投资企业在发放贸易融资过程中也会优先选择资金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以,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或者的贸易融资概率也就远远低于大型企业,久而久之,中小型企业也就逐渐被排齐出国际贸易。这种中小企业被排齐的现象的前提是贸易融资方为商业金融机构。若贸易融资方为政策性银行,且政策性银行有目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便利,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政策新干预,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将能够有机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一展拳脚,推动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5]。

2.对国家乃至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大的方向看,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结构进行有力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在国内已经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则应该适当的控制其进口量,通过不给予或者给予较少贸易融通服务的方式限制其进口量,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不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国际贸易融资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政治色彩,很多情况下是国家对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若能够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进行贸易融资选择和控制,那么将能够决定何种类型企业能够进出口,进出口的数量如何等,直接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改正国际贸易秩序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贸易融资除了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之外,还会对一个国家的GDP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会能够利用贸易作为中介促进一个国家的GDP增长,使国家之前实现一种双赢的目的[6]。比如日本协力银行,该银行主要是以提供出口信贷为主,且其主要投资方向是在日本的设备出口企业上,是专门为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企业提供的贸易资金。由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日本的货物无论在技术水平或者样式方面都处在先进行列,所以当这些具有多样性和先进性技术水平的资本货物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后,也就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整个工业的基础水平。但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性,所以若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都是私人,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健康[7]。所以,国家贸易融资必须要有国家政府政策支持和控制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合理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真正发挥推动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作用,实现两者共同促进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两者是一种相互依托、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应用国际贸易融资,能够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者受约束的外贸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外贸企业进出口产品实施风险分散,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多优势,赢取更大的经济利润创造良好条件。且这种贸易融资形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GDP值的乘倍增长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20(06):362-363.

[2] 张平.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3] 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4] 樊薇.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5] 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22):325-326.

[6] 王敏.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0,30(12):554-556.

学习型组织探讨 篇4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需求的结果,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特点需求。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依赖与资本、资源以及硬件的数量、规模和增量, 而是直接依赖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 能够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有效的生产和服务。所以, 在知识经济时代, 管理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 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管理对象的急剧重大变化使得过去建立在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的传统管理理论模式面临着转型的迫切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管理理论的新理论、新视点——学习型组织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一) 什么是学习型组织理论。

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最具权威性的阐述是创立者彼得·圣吉作出的。他认为,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 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 由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 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 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 不断创造、持续蜕变。在这一过程中, 组织的个体胸怀大志, 心手相连, 相互反省求真, 脚踏实地, 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 不为眼前近利所诱;同时, 以令组织成员振奋的远大共同愿景以及政策与行动, 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 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从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工作的意义, 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认同感。因此, 倡导创建学习型组织并不是简单地强调对知识的学习, 而是管理组织的一次深刻变革。这种变革既包括经营理念的改变, 更包括组织运行和管理机制的革新。

(二) 学习型组织:

对传统管理理念的彻底变革。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各类企业的发展都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企业的平均寿命缩短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残酷和激烈, 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得企业的生存周期也越来越短。据统计, 在美国62%的公司存活时间不超过5年, 寿命超过20年的企业只占全部企业的10%左右。不可否认, 其中原因固然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传统组织和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传统管理理论和模式是建立在亚当·斯密所提倡的分工理论之上, 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基础。一百多年来, 它一直沿用了按照职能进行分工、条块分割, 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的科层组织结构。这种管理模式在物资资料的生产较为疲乏的历史上曾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国际企业界和学术界都普遍认识到:必须把企业原来金字塔形的传统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 形成以任务或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专业人员的组合, 形成多个创造性的团队, 并使这种团队成为最基本的单位。在这种团队中, 成员需要彼此的配合。组织所有的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合作来达到的。决策权向组织机构的下层移动, 即最大可能地将决策权下放到离最高管理层最远的地方, 让最下层的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并对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负责。

这种扁平化结构是近20年来人们不断探索找到的企业组织变革和更新的最佳模式, 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快速要求, 能够应付日益激烈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变幻莫测的市场挑战。

二、学习型组织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一) 学习型组织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 企业的每项进步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的。譬如, 开发一种新产品、引进一项新技术、发明一种新方法或者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推行新的管理制度, 都需要企业更新原有知识、吸收或创造出新知识, 这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学习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企业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生存、发展, 企业必须顺应市场的变化, 不断地对自身进行调整, 不仅要对产品、流程或结构等外在要素进行调整, 而且要对影响组织进行的各种内在要素, 包括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经营目标进行改革, 其实质就是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学习。

(二) 学习型组织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和未来发展空间。

与“等级权利控制型”组织不同,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非等级权利控制型”组织。它不是以等级为基础, 而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 淡化了权利的等级和分配;不是以权利为基础, 而是以团队学习为基础;不是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纵向线性系统, 而是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横向网络系统;不是通过制度与控制来提高效益, 而是通过学习与激励来创造价值。所以, 学习型组织必定具有更高的效益。美国知名财经杂志《财富》就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最成功的组织模式就是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快速要求, 能够应付日益激烈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变幻莫测的挑战, 从而具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

(三) 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源泉。

竞争优势并不是来源于产业结构和市场网络中企业间的关系, 而是对难以模仿的知识、技能、资源的占有, 企业经过整合了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 长期的竞争优势需要企业比竞争对手能更持久地创造出核心竞争力。因此,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环境条件, 组织就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 形成企业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结果。现有核心竞争力和运气能为企业带来短期竞争优势, 但是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赖于被强化了的核心竞争力, 而核心竞争力不能短期内给予, 也没有现成的可用, 只能从企业内部长期地构建。有两种途径来开发核心竞争力:学习新的能力和强化现有的能力。而这两种途径都必须通过组织学习来完成和实现。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应运而生, 并成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和重视的管理理论, 对知识时代下各类企业和组织的成长和长远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

参考文献

[1]胡昱.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文化[J].中外企业文化, 2004.8.

[2]张伟.学习机制—产学研结合型组织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J].经济管理, 2006.17.

城市换乘枢纽交通组织方法探讨 篇5

摘要:本文主要从方便乘客换乘与快速疏导交通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型、综合性换乘枢纽交通组织的复杂与混乱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总结了站前广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社会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公交停靠站、长途客车站及自行车停车场的布置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抑制社会车辆泊位需求,出租车停车场靠近出站口,公交站点设在外围以及完善行人诱导系统、简化行人流线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大庆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改造中得到初步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换乘 停车场 交通组织 诱导系统

1.引言

长期以来,像火车站站前广场一类的城市主要换乘枢纽在最初的设计中,设计者均是首先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把换乘枢纽的主要功能放在第二位考虑,这导致了当前国内多数城市的火车站站前广场产生了一些交通问题,影响其作为城市对外窗口的作用。随着城市保有车辆的增长,部分大、中城市的站前广场已到了需要改造的地步。笔者曾参与哈尔滨与大庆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改造,积累了部分经验,本文试图以哈尔滨火车站和大庆火车站的改造为例,对换乘枢纽的各个交通组成部分的组织方法进行探讨。

2.换乘枢纽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交通工程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城市中的换乘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由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来承担,缺乏专业的交通工程师介入。在早期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类枢纽的交通问题还不算明显,但是在我国汽车拥有量经过长达的高速增长后,旧的城市换乘枢纽暴露出一系列的交通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五方面:

(1)停车泊位不足

由于设计者最初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预测过于保守,导致现状换乘枢纽内停车泊位的容量不够。停车场地不足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枢纽周边道路停车场化,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

(2)公交站点设置混乱及用地分配不合理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公交站点的用地相当混乱,突出表现在站点不集中,陌生乘客寻找站点困难。另外,换乘枢纽中配置的公交线路也缺乏合理规划。

(3)出租车管理混乱

大型换乘枢纽,尤其是像火车站站前广场一类的枢纽,出租车是交通混乱的主要因素之一。出租车在大部分城市的站前广场均受到严格的管理,许多的管理条例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出租车加剧站前广场的交通混乱,但是其最终结果却是出租车为了营业利润而甘冒违章的风险,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进一步混乱了广场的交通。

(4)行人组织混乱

火车站这样一类的交通换乘枢纽一般都面积庞大,如若广场的视野不好,又缺乏有效的指示标志标牌,将导致陌生的乘客在站前停留延误的时间增加,甚至有部分乘客会迷路。

另外,国内的大部分换乘枢纽均没有针对残疾人而专门设计无障碍通道,个别城市即使有,也还不完善。

(5)缺乏自行车停车场

由于长期以来对公交-自行车换乘缺乏重视,绝大部分公交中转站点均没有设置自行车停车场,自行车基本上停放在人行道上,挤压人行空间,迫使行人走入机动车道,即影响市容也带安全隐患。

3.换乘枢纽交通组织原则

站前广场是个综合了火车、公交车、长途客车、出租车、私人车辆及自行车等诸多交通工具的换乘枢纽,比较有代表性。以下将以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来阐述这几种交通工具在换乘枢纽内的组织方法。

站前广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交通功能,站前广场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有机连接各种交通工具,顺利而高效处理人流和物流的中转。在规划和设计站前广场时,如何妥善处理集中在广场及其周围人和车的辐辏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应特别考虑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则:

①行人流动线简单、明确。

②行人流动线尽量与车辆流动线分离,保证行人安全。

③交通工具之间相互顺利连接。

④不同换乘工具之间的冲突最低。

⑤完善诱导系统,快速分流。

⑥周边道路与内部道路相协调。

落实在具体的设计中,这几方面主要体现在静态的停车场地的布置和设计、动态的人流组织、车流组织以及相关的控制性管理措施。

4.静态交通组织

站前广场的静态交通组织中最主要的就是各类停车场地的规划布局。停车场地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站前广场的交通秩序。

4.1 社会车辆停车场布置

(1)社会车辆停车场的容量

满足配建指标。社会车辆停车场的泊位容量不仅要满足城市规划中大型公共建筑物的配建指标,更应该满足火车站实际的接送旅客的需求。

修建地下车库。停车场的泊位需求应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一般规划年限取20年。如果调查与预测的数据表明需求已远远大于地面上可供应的泊位数,那么修建地下停车库将是必须采取的措施。地下停车库可以分多层。这样代价比较大,但是效果将是显著的,以广州站为例,修建地下停车库后,广场上的拥挤状况明显改善,广场上视野开阔,秩序井然。

抑制需求。从长远来看,轿车进入家庭的趋势是无法避免的,若不采取措施,社会车辆停车场的泊位需求将会很快突破停车场的容量。目前建议采用的手段是将社会停车场内的收费提高到和乘坐出租车的花费一样,将部分人群分流到出租车上。

(2)社会车辆停车场的位置

从方便大多数乘客的角度出发,公交车辆停车场应离站房最近,其次是出租车停车场,最后才应该是社会车辆停车场。但是实际布置中,由于公交车辆较为庞大,用地较费,常常被布置在广场的边缘,社会停车场反而布置在最靠近站房的位置上。笔者在参与哈尔滨与大庆的站前广场改造设计中,曾考虑过把公交停车场放在最近的位置,但因其庞大的用地面积及车辆掉头所需要的大半径曲线,并且公交车辆深入站前广场大大增加了其线路上的延误,最后不得不放弃这种方案。

因此建议社会停车场还是设在靠近站房的位置,通常的做法是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出租车辆停车场并列排放在站房的周围。采用这种布局的站前广场比较典型的有北京站(见图1)、北京西站、哈尔滨站及大庆站。广州站虽然把社会停车场放在地下,但其公交站点依然是放在广场的外围,把站前的空地全部作为人行广场。

图1 北京站

站前广场停车场布局

(3)社会车辆停车场停车泊位的尺寸

社会停车场场内的标准车型是普通小轿车,泊位大小采用5.4×2.8m,通道宽度采用7.8m.考虑到团体旅客接送站问题,场内应该设置数个大型客车的停车泊位,具体泊位个数及泊位尺寸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目前常用的停放方式有三种:平行式、垂直式、斜放式。考虑到垂直式用地最紧凑,并且较为整齐,因此建议场内主要采用垂直式,边角地带若无法采用垂直式,可考虑采用其余两种形式。

以大庆站为例,现状站前广场停车场现状泊位为91个,根据现场的调查资料高峰时段停车需求为112个。改造后的社会停车场拥有118个泊位,并且在周围留有最大可供扩充至150个泊位的余地。具体的布置见图2大庆站西侧布局。

4.2 出租车停车场布置

出租车是比私人轿车更高效的运输工具,其发展应当被支持。为出租车辆提供良好的运营空间是站前广场规划设计中关键的环节。

停车场布置形式--出租车辆在站前广场的布置形式可考虑采用停车场与接送站台相结合的方式。小火车站没必要设出租车专用停车场,甚至还可以接、送客合用站台。而流量特别大或者站前用地宽松的火车站一般都把出租车停车场、接客区和送客区分开来设置。以北京西站为例,除了设有泊位达150个的停车场,还另设有接、送客站台。广州站比较特别,只设有接、送旅客区,其接客区为“U”型,候客车辆排队进入,如果接客区已停满,后到达的出租车则不得进入,必须离开。

图2 大庆站西侧布局

接客区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大庆站和哈尔滨站站前广场的调查中发现,出租车接客区的位置对于出租车司机是否愿意自觉遵守站前广场的交通规则起关键的作用。现状大庆站的出租车接客区离出站口较远,停在场内的车辆几乎接不到客,这种状况导致大批出租车违章停在站前的道路上拉客,使广场的交通陷入堵塞。因此出租车接客区应设在尽量靠近出站口的位置。

改造后的大庆站站前广场未设专门的出租车停车场,而是设置了一个面积较大的接客区,兼做临时停车场,可以临时停放约50辆出租车。接客区布置在站前人行广场左侧(见图2),接客区的出口离出站口非常近。送客区设置在人行广场右侧,形式同接客区一样。一般的,建议接客区布设2-4条候客车道,为保证广场的整体性,车道之间可以不设置分隔栅栏,只划分地面车道标线就可以。

4.3 长途客车停车场地布置

为铁路-公路换乘的方便,国内的城市在站前广场的外围基本上都配设了长途客车站,如广州、哈尔滨。长途客车站作为换乘枢纽内的一种换乘方式应该放在整个站前广场中来考虑。长途客车站内的泊位数量及尺寸应根据长途客车公司所提供的资料来定。场内可以采用设候车廊或不设候车廊两种形式。若需要设候车廊时一般采用垂直式(见图3a),而不采用平行式。长途客车停候车场又分室内和室外,两种形式各有优点,这要根据长途客车站的需要而定。例如,哈尔滨、大庆采用的为室外停车,而广州采用的形式为室内停车。

4.4 公交站点布置

如前所述,实际上公交站点布置一般都设在站前广场的.外围地区。公交站点设在外围的优点主要有:

①不需要掉头或者可利用周边道路掉头,节约用地;

②避免因深入广场内部而导致延误增加。

小城市的站前广场,因其配置的公交线路不多,完全可以采用路边港湾式停靠站,减少建设的投资。但是大、中城市的站前广场因其庞大的公交线网,路边港湾式停靠站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了。因此配备专用的公交停车场地是站前广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为保证候车乘客的安全,公交停靠站应该有专用候车廊,宽度应满足行人通过及候车时站立等待的要求。带有候车廊的公交停车场场内的布置方式一般有垂直式和平行式两种。垂直式在长途客车站比较常见,市区公交车站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不建议采用。平行式是最常用的形式,平行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带超车通道的,另一种是带有可超车通道的,具体形式见图3的b)和c)。前者一条候车廊对应一条线路,前车要等后车走后才能上前接客;后者一条候车廊可对应多条线路。由这两种可演变出多种组合,设计时应针对具体情况采用最为合理的组合,并可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种形式根据需要做细部的改进。例如在日本广岛,站台形式改进为锯齿状(见图4),方便车辆进出站。

图4 日本广岛的锯齿状站台

同样的面积,设置超车通道的公交站台布设的线路比不带超车通道的站台要多,但前者可停放车辆数不及后者。两种方式的选择应该结合相关部门实际要求来定。仍以大庆站为例,依据公交公司的要求,站前公交始发站要安排近四十条线路,如若采用不带超车通道的方式,则必须设置四十条候车廊,显然这是很困难的,而且站内景观效果也不会好,因此我们在推荐方案中将配置的线路降为30条,并采用带超车通道的形式,场内多余的空地改为绿地。大庆站站前广场公交始发站的布置见图5.

另外,各地公交停车场内泊位的尺寸是不同的,因为各地公交车辆的车型都不一致,比如大庆的公交车辆以中型公交为主,而哈尔滨则以大型公交为主,具体尺寸应在参考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车型来确定。

4.5 自行车停车场布置

对于站前广场这类主要对外且交通复杂的换乘枢纽来说,自行车交通是不被鼓励的。但是实际上各个城市站前广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行车换乘量,另外站前广场周边的商业网点及上下班人群也带来不少自行车停车量。因此在站前广场按需要配置相应的大型自行车停车场是必须的,自行车停车场一般设在站前广场外围的左右两侧,泊位数量应该根据实际调查确定。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性措施,比如停车收费,来控制自行车停车辆的增长。

对于市区的公交换乘站,自行车-公交的换乘方式是目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比较流行的一个趋势。这类换乘枢纽应该设置大型的路外自行车停车场来吸引人们采用这种高效的换乘方式。一般的这类自行车停车场不收费,但是不收费的停车场一般也无人管理,这就带来自行车容易被盗的问题。

5.动态交通组织与管理

站前交通流组织除了应该配合停车场地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站前广场和相连的城市道路的关系。为

此,交通组织的重点应该是:

①排除过境交通;

②交通线路简单、顺畅;

③人、车流动线分离。

从通向广场的道路的连接关系及与广场连接的角度来考虑,广场与相连道路关系可分为:垂直型,平行型,复合型(见图6)

图6 广场与相连道路的连接类型

垂直型多适用于小规模站前广场,过境交通较少,但有时交通处理比较困难;平行型广场前的道路过境交通压力较大;复合型适用于大型的站前广场,哈尔滨、广州、北京均采用这种型式。

5.1 行人组织

人行空间--广场上的行人应该有明确的通行空间,由人行道砖铺砌的地面应该连续,跨越道路时应设有人行横道。广场上的行人流线应尽量直接简单;广场内不希望行人通行的地区建议采用绿地阻隔,不建议采用栅栏,除非在一些比较危险的地带,如地下通道入口附近。因为采用栅栏不仅降低了广场的整体性,并给行人心理上带来压力,无助于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

诱导系统--广场上应设置齐全的标志牌,引导行人通向指定的目的地。设有地下通道的广场,通道最好直接,在地下通道两侧开辟地下商业街的做法应慎重采用,这将导致地下通道复杂化,达不到安全快速疏导过街行人的目的。

无障碍人行系统--依据8月施行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新建的或者改造的广场应该设置齐全的无障碍行人通道。

5.2 车辆组织

(1)控制过境车辆通过站前广场

相关道路连接型式为垂直型的站前广场最容易避开过境交通,但是复合型要完全阻止过境交通通过广场前的道路几乎是不能的,因为很难判断车辆是否只是过境而不是来接送客的。但是完全可以禁止货车(≥2吨)进入站前广场,行李房接送行李的小货车(≤2吨)可以允许进入,有特殊需要的大货车应持许可证进入。

(2)社会车辆组织与管理

由于接送客的车辆来自城市的四面八方,每条相连的道路都可能有交通需求,因此原则上不对这些相连的道路作限制。但是对于那些连接道路很多、交通压力特别大的广场,就有必要对某些入口作限制,比如采用单行措施,甚至可以封闭入口,将道路改为步行街。

(3)出租车组织与管理

对于垂直型或复合型广场,如果交通压力较大,针对出租车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但是不应该影响出租车接送客:

①站前道路出租车单行;

②某一条或数条连接道路禁止出租车通行;

③严格禁止出租车在路边上、下客。

(4)长途客车行车路线组织

长途客车因其对外运输的特殊性质以及便于管理的特点,进出广场的路线完全可以固定在某一条或几条道路上,避开拥挤的入口,减少广场内的冲突点。

6.结语

目前换乘枢纽在空间布局上,因自身扶梯、垂直电梯等先进设备的广泛使用,已进一步朝立体化、综合化的枢纽群体方向发展。本文只是针对国内换乘枢纽的平面交通组织方法作了一些适合国情的、较粗浅的探讨。结论如下:

①在开辟新的停车空间的基础上,采取诸如收费的措施对进入换乘枢纽的私人车辆进行抑制;

②通过把出租车接客区改设在出站口附近,改善出租车的运营环境;

③公交车站配置在广场外围,采用平行式(带超车通道)的候车廊布置方式,节省用地;

④建立完善的诱导系统,快速分散出站人群;

⑤采取诸如单行、禁行等管理措施,控制广场的进出口,降低广场内的冲突点。

参考文献:

1.[日]松下胜二,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

2.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修订版),人民交通出版社,.3

3.徐尉慈,城市交通规划论,同济大学出版社,.3

4.裴玉龙,城市道路与立体交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4

对丁香组织培养研究的探讨 篇6

【关键词】丁香;组织培养;问题;建议

1 丁香属植物的繁殖研究

本属植物的繁殖方法很多,有播种、扦插、嫁接、分株、压条等,由于其重要的观赏性,其组织培养技术作为当今大量扩繁的一种生物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繁殖、保存和培育丁香新品种。有人对欧丁香(S.vulgaris)进行过组培研究,并在茎尖培养中获得成功;李容群等人研究了丁香雜交的组织培养;刘建斌等对紫丁香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腋芽萌生、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阶段的适宜培养基。小叶丁香的繁殖方法包括播种、扦插、嫁接、分株、压条等,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2 丁香属植物的器官培养

器官发生途径包括直接器官发生和间接器官发生两种, 一般要经过不定芽的增殖、伸长和生根三步。丁香的器官培养包括离体的茎尖、茎段、叶片、根、种子等器官的无菌培养,以器官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是丁香组织培养中的主要方面。

直接器官发生是指不经过愈伤组织阶段, 直接从外植体上诱导产生不定芽或不定根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再生的植株,其遗传稳定性较好,但是有关丁香直接器官发生的报道甚少。间接器官发生是先从外植体上诱导出愈伤组织,然后再诱导不定芽或不定根的过程。外植体的不同部位诱导所产生的愈伤组织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形成的不同细胞系也有所不同。小叶丁香(Syringa pubescens Turcz.),将消毒灭菌处理后的外植体放入附加植物生长调节剂(PGR),并经过灭菌的培养基表面,置于培养箱中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在添加有1.0 mg.L-1 KT和1.0 mg.L-1 NAA的LS培养基上,嫩叶有浅绿色愈伤组织,呈块状,较松散,触之易碎;而用幼茎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则相对较硬并有较深的绿色,含水量较低。 2.1 茎尖的组织培养

腋芽生枝途径是指利用茎尖、腋芽或其分生组织培养而直接获得1 株或1 丛试管苗的增殖方法。丁香茎尖组织培养是建立组织培养程序中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关研究以紫丁香的根颈部萌生枝条为材料,取其茎尖接种到4种不同的培养基中(MS+6-BA 1.0mg.L-1、MS+6-BA 1.0mg.L-1+NAA 0.1mg.L-1、MS+6-BA 0.5mg.L-1+IAA 0.2mg.L-1、MS+6-BA 2.5mg.L-1+NAA 0.1mg.L-1),14d后,茎尖的基部截断处生出许多愈伤组织。腋芽增殖效率比较低,但是得到的植株却有两个优点,即遗传性状比较稳定、自发变异频率很低,且再生所需要的时间短、植株健壮、适应性强、移栽成活率高。

2.2 茎段的离体培养

紫丁香(Syringa oblata)根颈部萌生枝,除去其顶端幼嫩部分和下部木质化较强的部分,只保留靠近顶端的茎段,接种到培养基MS+6-BA0.5mg.L-1+IAA0.2mg.L-1中,腋芽增殖数和试管苗长势均较佳。小叶丁香(Syringa microphylla Diels)又名四季丁香,以当年萌蘖条上部幼嫩的茎段为外植体,诱导培养基为WPM+6-BA1.0mg.L-1 (单位下同)+IBA0.1,平均每个茎段长出 10~15 个芽,出芽率在 90%以上。增殖培养基用MS+6-BA1.0+IAA0.1,壮苗培养基为MS+6-BA1.0+IAA0.2,生根培养基则用1/2MS+NAA0.1,30d时,生根率达 100%。

2.3 胚的离体培养

丁香幼胚培养的最佳胚龄为50~60d,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onnier,其次为MS和L,在培养时必须严格把握好培养时期,以求最高的萌发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提高幼胚的萌发率和成苗率,浓度以BA 0.01 mg·L-1为好,生长素以NAA 0.01 mg·L-1为佳;对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var.mandshurica)的无性繁殖研究以暴马丁香的下胚轴作为外植体,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5mg.L-1(单位下同)+IBA 0.05-0.5,每个外植体上即形成5~6株无菌小苗;增殖培养基为MS+6-BA 5+IBA 0.1,继代3次后,增殖能力并没有下降;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1,生根率达100%。

3 悬浮细胞培养

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发现培养细胞中含有各种特殊的代谢产物,如药用成分、饮料、色素、香精等,其中有些是微生物或人工不能合成的,因此,可用大规模细胞培养来生产这些有用产物,使大田农业生产走向工厂化生产。选择小叶丁香(Syringa pubescens Turcz.)的叶、茎、芽为外植体,在MS和LS等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与培养,并在继代3次以后转入悬浮细胞培养,测定悬浮培养的细胞生长周期,首次建立了小叶丁香的悬浮细胞培养体系。

丁香的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有效的丁香离体培养系统不仅对该优良品系无性繁殖有意义,而且也是对其进行遗传改良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丁香的组织培养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深入研究:研究体细胞胚的诱导及人工种子的制作;探索原生质体培养与杂交技术;利用组织培养与诱变处理筛选各种不同抗性材料;研究高频遗传转化技术。

我们应重视丁香组织培养的基础研究,不断完善丁香组织的培养技术,充分发挥其在生理、遗传、细胞等研究中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三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350.

[2]陈正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3]李容辉,臧淑英,张治明.丁香杂交胚离体培养研究[J].园艺学报,1992,19(2):187-188

[4]刘华英,沈海龙.暴马丁香下胚轴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4):351

[5]刘建斌,赵祥云,王俊娟,李月华,邵文风.紫丁香的组织培养[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14(4):42-45.

[6]吴鸣建.小叶丁香的悬浮细胞培养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25(3):22-25.

[7]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世界贸易组织探讨 篇7

一、组织高层与组织文化塑造

在塑造组织文化时,组织高层特别是组织的最高领导者拥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

已故的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一个组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组织)应该将“立宪主义”和“君主教育”这两种治理方式融为一体,前者强调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清晰的架构,以便权力交接井然有序和避免暴政,后者重视统治者的性格和道德操守。一个组织要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组织高层特别是最高领导者就应该有能力、有意愿将这两种治理方式浑然融为一体。用中国式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优秀的组织领导者应该注重“德法兼治”,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所谓“法治”,主要是指确立组织的法度,即制定实施体现组织文化精神的一系列合理的成文规章制度。在“法治”的基础上,如果能辅之以“德治”,依靠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推动合理的规章制度顺利出台、实施、延续和变革,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理一个组织时,“德治”绝对不能僭越“法治”的界限,尤其要警惕以“人治”这种“德治”的极端形式取代“法治”。

根据德鲁克的观察,曾经长期担任美国通用汽车最高领导者的艾尔弗雷德·斯隆是将上述两种治理方式融为一体的杰出榜样。斯隆在担任通用汽车公司最高层领导者的近4 0年时间里,不仅创造性地探索制定了基于市场研究的组织发展战略,推行了让关键员工分享组织成长收益的红利计划,打造了既能充分激发各个事业部主管的工作主动性、又能根据公司整体利益对各个事业部进行适度整合的“协调的分权管理模式”,而且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凝聚人心,领导塑造了通用汽车公司的文化。从今天来看,“百年老店”通用汽车公司的长期成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该公司在“青少年”和“青壮年”时期(这是塑造组织文化的重要阶段),也就是在组织价值观形成和定型这一重要时期,幸运地拥有斯隆这位杰出的领导者。反观很多失败的组织,它们失败的原因要么是没有严明的法度,要么是领导者只有地位赋予的权力,而没有人格魅力带来的权威。

很显然,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要塑造成形,成为组织成员共同的习惯,决非一日之功。斯隆积4 0年之功,精心塑造了通用汽车公司的组织文化。反之,如果包括最高领导者在内的组织高层变动频繁,对于组织文化塑造是相当不利的。近年来,我国很多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组织文化塑造方面遭遇困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组织高层极不稳定。在集权治理模式下,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下属组织,高层领导职位很不稳定,往往是政府主管领导说换就换,不断“空降”和轮调高层领导,这直接导致了“空降”的高层领导的大量短期行为,费心、费时、费力的组织文化塑造工作也必然被各种跟风式的思想政治活动所代替,组织因此而受到伤害,明显缺乏良好文化支撑下的长期发展后劲。

不过,组织领导职务终身制同样也不利于组织文化塑造,这往往是“家长制”的温床。如果组织最高领导者企图一统到底,誓不退休,那么由于个人寿命有限,个人精力旺盛的最佳工作年龄时段更为有限,组织往往会非常快地走下坡路和最终消亡。一个组织要打造“百年老店”,要长期保持活力,不仅组织高层领导应该知进退,该退则退,而且必须有良好的内生型的接班人培养机制。通用汽车公司的事业部分权管理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接班人培养机制,独立承担全面决策和领导职责的各个事业部主管为公司高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后备力量。从国内来看,近年来比较为人称道的就是联想集团柳传志主动逐渐淡出最高领导层,并在“赛马”中“选马”的做法。

二、组织中层与组织文化塑造

组织中层是连接和沟通组织高层与基层的重要枢纽环节,在组织文化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中层不力,不仅会导致高层塑造组织文化的努力事倍功半,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没有雨点”的情况,而且会压制基层在组织文化塑造方面的合理诉求,致使民怨沸腾。

就中层本身而言,在不同的中层领导之间往往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非良性竞争使得中层内部龃龉和内耗不断,今天“东风压西风”,明天“西风压东风”,就会严重危害组织的发展。

要使中层领导的行为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必要前提之一就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精神。在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中,高层领导起着重要的典范作用。可以设想,如果高层领导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在“一言堂”、“家长制”这样恶劣的文化氛围熏染下,中层领导为了保住职位,在高层领导面前必然违心地唯唯诺诺,在同级之间则勾心斗角,在下级面前则模仿高层领导,报复性地大搞“一言堂”、“家长制”,这样的组织很难有光明的明天。反之,如果只讲民主没有集中,从高层到中层,谁也不敢承担作决定的责任,这样的组织也必然前景黯淡。事实上,斯隆在领导通用汽车公司构建和完善组织管理模式时,曾经一遍遍地研读美国宪法,充分吸收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方面的思想精髓,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的“协调的分权管理模式”很好地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分权与集权之间达成了精妙的平衡,非常值得借鉴。

从国内来看,联想集团所倡导实践的“发动机文化”,能够比较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中层的在组织文化塑造中的正面作用。根据柳传志的解释,所谓“发动机文化”,就是他作为联想的一把手,是一个大的发动机;他的副手们以及各个子公司和主要部门的负责人(中层领导)则是同步的小发动机,而非没有动力的齿轮。如果只有一个发动机带着一大堆齿轮,那么无论发动机如何强大,齿轮如何润滑,合在一起的系统所能提供的总能量都是极为有限的。反之,如果副手们和中层领导是一组同步运行的小发动机,与最高层领导联动的力量就极为强大。柳传志认为,一个组织要形成发动机文化,高层就要为在参与式管理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副手们和中层领导提供充分宽广的舞台,而后者则要具备责任心、上进心和事业心这“三心”。柳传志特别强调,“发动机文化”中所说的发动机必须是“同步”而非“异步”发动机,这其实也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精神的体现。为了做到同步,联想总裁室设有企划部,负责协调各个部门,保证同步、一致。联想文化十分强调“德”和“才”,讲“德”就是要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第一时间坚决打击宗派主义的苗头。具体来说,当一个部门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发生无原则纠纷时,如果这个部门的绩效是中等以上,就会在把第二把手调走的同时,告诉该第一把手,如果第二把手调到其他部门后表现很好,那个部门工作和谐的话,就会重新评估原先这个部门的第一把手,以此警告其设法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这样的“发动机文化”在激励中层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中层内耗,有利于提高各个部门进而整个企业的绩效,是近年来联想绩效不断提升的有力保障。

三、组织基层与组织文化塑造

在塑造组织文化时,传统上主动权主要集中在组织高层和中层,基层则相对被动。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基层成员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知识型脑力劳动者转型,基层成员在工作中的主动参与意识日渐增强。当组织文化氛围以“一言堂”、“家长制”为特点时,基层成员经常在工作中遭受中层的欺凌,主动参与意识倍受打击,心灰意冷之余消极怠工现象往往如瘟疫般四处蔓延,组织整体绩效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要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组织就应主动满足知识型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组织高层和中层就必须切实践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精神,扩大基层成员的民主参与范围和力度,最大地焕发他们的工作活力。

此外,目前比较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把组织文化塑造活动理解为与工作内容不相关的唱唱跳跳等业余文娱活动。在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都比较快的地方,在组织成员们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在一些组织成员家有正在上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的孩子的情况下,参加组织的业余文娱活动往往会给组织成员带来诸多不便。实际上,传统文娱活动只是组织文化的非常次要的载体,组织文化的主要载体应该是每个组织成员的具体工作,组织的文化精神应该体现在每个成员的工作面貌、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上,组织成员的敬业精神和优秀业绩才是组织文化的最佳“名片”。

四、结束语

对于任何一个追求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组织来说,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都是一项无法绕开的重要任务。只有组织高层、中层和基层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协同努力,才能塑造出足以支持组织发展成为“百年老店”的组织文化。

摘要:在塑造组织文化时, 各个层级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组织高层特别是组织的最高领导者拥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 组织中层作为连接和沟通组织高层与基层的重要枢纽环节起着关键作用, 基层成员也日渐从被动转向主动。组织文化成功塑造的重要标志之一, 就在于高层、中层和基层都能围绕各自在组织中的主要工作, 尽心尽力、多年如一日地做好本职工作。

关键词:组织文化,塑造,层级,高层,中层,低层

参考文献

世界贸易组织探讨 篇8

一、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新特征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影响下, 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以寻求在内需不振情况下实现出口增长引领经济复苏的战略目标。此时, 调整关税政策也成为主要但非唯一的贸易保护政策。

尽管各国政府按惯例调整相关关税及税率, 兑现了部分承诺 (包括WTO及区域贸易协议等承诺) , 客观上达到了关税削减的目的, 也反映了各国当前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但同时, 各国政府通过调整关税政策措施, 特别是提高关税措施, 可以视为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举动。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在其发布的第九份“全球贸易预警”报告 (2011年7月20日) 提供的数据显示 (2009-2011年1季度) , 在各国政府最常使用的10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 关税政策调整所占比重超过20%。

从目前看, 世界各国政府都对关税政策进行了调整, 这一关税调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或产业调整的方向展开。

首先, 进口关税的调整:一是为了增强本国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和促进其发展, 对本国国内缺乏的相关技术、资源及进口产品, 主要措施是采取降低进口关税, 鼓励进口以满足本国的国内市场需求;二是对本国缺乏竞争优势或为了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生产的相关产品, 主要措施是采取提高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及税率, 或给予本国产品一定补贴。

其次, 出口关税的调整:一是对本国资源丰富或有充分竞争优势的相关出口产品, 通常采取降低出口关税, 促进相关商品的出口增长;二是出口产品对本国而言是相对稀缺的, 该产品在境内外价格又持续上涨, 主要措施是采取提高出口关税税率, 限制这类产品出口或通过加征关税获得新增的超额利润。

当然, 以关税政策调整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 是一种弱式贸易保护主义, 因为关税政策调整的针对性明确, 如果各国政府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调整关税, 特别是提高进口关税等措施, 结果是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与反应, 这种博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二、非关税措施的最新特点

事实上, 为了促进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 采取共同、全面的关税削减已经成为当前各国的共同需求, 随着削减关税的多边关税谈判不断进展, 世界各国的总体关税水平一直且普遍呈下降趋势, 世界各国因此转而采取非关税措施来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由此, 具有灵活、隐蔽和限制性强等特征的非关税措施, 成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 世界各国政府通过采取和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 保护本国产业或产品的利益, 排斥其他国家的产业或产品, 结果是在世界范围内诱发了诸多贸易争端事件。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下世界贸易的一个主要特征。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轮胎特保案”。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 (USW) 在2009年6月29日提出对中国轮胎启动特保措施的申请,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ITC) 对中国轮胎采取特保措施, 提出对乘用车、轻型货车用中国制轮胎征收3年特别关税的方案, 第1年至第3年额外征收的关税分别为55%、45%和35%。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11日签署通过对华轮胎特保案。在美国政府违反世贸组织原则悍然对中国轮胎采取特保措施后, 中国被迫采取反制措施。据2009年9月14日《经济参考报》, 中国被迫反制美轮胎特保案———商务部对美部分汽车、肉鸡产品立案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该反制措施在涉案金额上与“特保案”不相上下。

此后, 类似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案例不断。在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第九份“全球贸易预警”报告中指出, 从2009年到2011年1季度, 有10种贸易保护措施被各国政府广泛使用, 从贸易救济措施所占各国政府最常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所占比重约为22%中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说传统的关税壁垒更容易被识别, 但当传统的非关税措施也不断被削减时, 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转而采取了隐蔽性更强、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征的新非关税措施———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等, 以达到促进出口和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目标。可以说, 当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阴云仍未散去的情况下, 这些新型非关税壁垒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限制进出口的重要手段之一。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碳关税”的提出。“碳关税”最初被提出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 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 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 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但是, “碳关税”的这一最初主旨却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被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曲解利用, 成为以绿色环保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贸易壁垒。2009年6月底, 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 实质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进口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 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 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2009年7月4日, 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因为, 第一, 中国高能耗的出口产品将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第二, “低碳”标准的实行, 将淘汰我国不能达标的企业;第三, “碳关税”的征收还将给中国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带来负面效应。

上述分析, 基本反映了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调整关税政策及非关税措施的一般情况。可以说, 无论是调整关税政策还是采取非关税措施, 仍然是有限度实现“限制进口、促进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战略的重要选择。

三、RTAs和FTAs快速发展对削减关税作用显著

所谓“区域贸易协定”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s) 是指区域间签订优惠性贸易协议, 使区域内贸易比区域外的自由化程度更高。由于RTAs使成员国尽量降低关税税率甚至最终实现零关税, 关税的变化对各国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 2009年以来, RTAs和作为RTAs的基本类型之一的自由贸易协定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s) 的蓬勃发展对各国削减关税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WTO统计, 2009年包括双边贸易协定和区域间自由贸易协定在内的RTAs增加了37个, 这是WTO建立以来RTAs数量增加最多的一个年份, 全球范围内共有457个RTAs;2010年, 又增加了18个RTAs, 全球范围内共有484个RTAs, 其中生效的有198个RTAs。2009-2010年期间RTAs数量快速增加, 其中亚太地区近年来经济快速融合, 也成为全球RTAs和FTAs成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确实, 近年来世界贸易体制中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快速增加, 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出现这一发展趋势, 一方面, 是因为签署RTAs或FTAs, 有利于各国就关税及税率削减等问题迅速达成协议, 并可以规划和实施关税削减的工作日程表;另一方面, 是因为关税是国际经济活动中一种特殊的交易成本, RTAs或FTAs的签署与实施大幅降低了这种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甚至可能趋向于零, 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流通费用, 从而促进区域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这对促进世界贸易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反过来也促进了新的RTAs或FTAs的不断诞生与发展。

正是由于对削减关税和促进贸易发展有突出影响, 近年来RTAs才获得了快速发展。首先, 区域贸易协定通过区域性承诺将伙伴国联系在一起, 通过区域贸易协定谈判, 各国政府可以实现从区域“贸易一体化”向区域“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当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负增长且内需短期内难以启动时, 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尝试以促进出口增长战略推动本国经济复苏, 发展RTAs恰好符合这一政治目标;其次, 多哈回合谈判一直停滞不前, 但区域贸易协定可以在小范围内避开谈判各方的较大分歧, 或协调各方利益与立场的相互冲突。有选择性地取消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贸易壁垒仍是有可能和有意义的, 对各国政府来讲, 签署RTAs特别是FTAs或为次优的选择;再次, 区域贸易安排对内取消关税和实现完全的自由化, 使得RTAs给予成员国的优惠待遇要优于WTO成员国的待遇, 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制度安排, 这些因素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总之, 仅仅加入WTO是不够的, 还必须根据本国的战略利益, 探索同世界上重要贸易伙伴建立RTAs的可能性, 以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这也体现了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尽管RTAs或FTAs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特别是集中它们与WTO之间的竞争与替代关系的讨论上, 甚至有研究认为各国参与RTAs或FTAs的真正动机是政治而非经济, 因而对世界贸易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但是, 鉴于RTAs或FTAs并不直接违反WTO规则, 相反RTAs或FTAs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 对积极推进WTO谈判进程也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 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 特别是出口增长战略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战略时, 选择调整关税政策与非关税措施, 以及推进区域贸易协定发展等政策工具, 确实对世界贸易有一定的“结构性影响”。不过, G20峰会及其他国际组织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关税政策及非关税措施调整对世界贸易的负面影响有限, 一方面, 中国、美国和欧盟等主要国家的实施关税与约束关税之间的调整空间有限;另一方面, WTO在其2010年年报中已指出, 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全球贸易进口的负面影响仅为0.8%。相反, RTAs或FTAs发展对削减各国关税作用显著。所以, 贸易保护主义的有限负面, 当然还有区域贸易协定快速发展的正面影响, 非但没有抑制反而在全球经济增长复苏推动下促进了2010年世界贸易的复苏与增长。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 世界各国通过选择和使用关税政策调整、非关税措施调节及推进区域贸易协定等政策工具, 影响进出口贸易增长。但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有限, 区域贸易协定发展, 在全球经济复苏推动下促进了2010年世界贸易的复苏与增长。

关键词:关税政策,非关税措施,区域贸易协定,贸易保护主义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00.

[2]世界银行.发展、贸易问题与世界贸易组织手册[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 003.

[3]范爱军, 陈晓文.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4]WTO:WORLD TRADE REPORT 2009-Trade Policy Com-mitments and Contingency Measures (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reser_e/annual_report_e.htm.)

[5]WTO:WORLDTRADEREPORT2010-TradeinNaturalResources (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reser_e/annual_report_e.htm.)

传媒组织成本核算方法探讨 篇9

一、成本核算的现状和原因

目前, 我国传媒的成本核算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 很多传媒组织对硬件成本相对重视, 却忽略了一些软件成本的管理。比如对管理成本、销售成本等软件成本缺乏足够重视, 在成本控制上存在许多盲点。 (2) 传媒管理者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对效益、成本和收益比例的不协调不够重视, 整体的经济效益或良性循环往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成本核算的意识很淡漠和成本控制的动机不明确。对传媒组织财务状况的评估停留在依靠经验标准和相对比较的标准之上, 缺乏客观的、科学的评估体系, 没有理性的、量化的评估方法。在推行企业化管理条件下混乱的成本管理现状, 反映出媒体体制机制改革的薄弱、产权主体不明晰, 以往的旧模式影响了成本改革进行的深入。同时也反映出制度窘迫与实务悖论, 长期的事业单位性质管理导致观念的落后和管理方法粗放。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 成本优势对媒介产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明确成本的构成

1、常规成本构成

要进行成本核算, 首先要摸清成本的构成。宏观经济学认为, 生产成本是单位商品中的物化劳动耗费加上活劳动耗费。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理解, 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C) 和可变成本 (V) 之和。 (3) 传媒组织在企业化管理的意义上, 参照我国的会计准则的要求, 传媒组织的成本不能说成是其费用支出, 而是指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信息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产品制造费用和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其总成本同样由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构成。不变成本就是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成本。在信息产品的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的直接材料费用和产品制造、传输费用就是不变成本。变动成本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比如直接工人费用则是可变成本。总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总成本=不变成本总额+可变成本总额 (4) =不变成本总额+单位可变成本×业务量

这个公式对应的成本习性模型是个很重要的模型。设总成本为y, 不变成本为a, 单位变动成本为b, x代表业务量, 则

上式中x是自变量, y是因变量, 求出a、b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来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其他短期决策。

2、特殊成本构成

传媒组织提供的媒介产品与一般的商品在成本构成上是有区别的。首先, 在我国, 传媒组织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 政府的喉舌功能具有重要的位置, 因此我国的传媒组织必须面对一项特殊的成本, 即政府成本。 (5) 政府成本就是传媒组织为完成执政党和政府所下达的各类任务与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所付出的成本总和。其次, 绝大部分的生产成本沉淀在提供的第一份产品上, 一旦第一份产品被提供出来, 复制更多产品发生的成本相对而言微乎其微。传媒提供的第一份信息产品的不变成本很高, 可变成本很小, 因而复制的边际成本也就小, 从而平均成本就越低。也就是, 传媒组织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 (6) 第三, 信息产品的不变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沉默成本。也就是说, 即便是能够终止生产, 支付的前期的固定投入价值大多不能收回。这样的特点就增加了信息投资产业的风险。第四, 社会责任成本。传媒组织的社会责任成本不像其他成本项目那样容易给出定义和界定, 但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传媒组织必然为促进社会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 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主动承担起传媒组织的社会责任。传媒组织必须建立起“五重底线”理念, 即注重财务、顾客、雇员、环境及社区, 综合衡量传媒组织的业绩, 而不仅仅是财务利润。 (7)

三、传媒组织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的高低不仅制约着传媒组织利润的高低, 而且还关系到传媒组织的竞争力, 因此, 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成本核算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当前体制机制之下, 在成本核算制度改革进行得不够彻底或还没有进行的情况下, 作为特殊文化创意产业的传媒组织, 不能照搬已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怎样根据企业成本核算探索出适合传媒组织的成本核算科学方法, 是当前传媒组织财务工作的难点。

1、作业成本法在传媒组织引用的必然性

传统的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传媒组织是不太适用的, 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 企业里更多的是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但是传媒组织由于其产业特殊性, 间接费用的核算占了很大的比重。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有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分批、分部成本法等等。这些方法不能精确核算间接费用, 通常是整个企业采用一个间接费用的分配率, 这对于传媒组织名目繁多的间接费用是无法精确衡量的。

第二,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和方式的改变, 成本核算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改变中。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 以往那种大量大批生产产品以待销售的传统做法已经过时, 取而代之的是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弹性制造系统。这种背景之下, 传媒组织必须提供更多的呈现小批量、多样性、复杂化和非标准化特点的信息产品。这种生产方式在制造型企业中也被称为“柔性生产”。“柔性生产”配置灵活, 反应迅速, 可以很好地应对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采用这种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 产量往往比较低, 所耗费的直接人工工时和直接机器工时往往比较少。如果仍然以传统的直接人工工时和直接机器工时为基础对间接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进行分配, 就会造成节目成本计算的扭曲。前者的成本会被高估, 而后者的成本则会被低估。这种扭曲会严重影响到传媒组织的管理策略和长期发展战略决策的制定。

2、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要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合理基础——作业, 并引导管理人员讲注意力集中在发生成本的原因——成本动因上, 它强调的是成本的直接追溯和动因追溯, 这样就弥补了传统成本核算集中分配 (基本忽略因果关系) 的不足。

“作业”是作业成本法下的最基本的概念, 是进行作业成本的核心和基础, 简单地讲, 作业就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 e d Cas ting, ABC) , 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 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在于把“作业量”与传统成本计算中的“数量”区别开来, 并主张以“作业量”作为分配大多数间接成本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罗宾·库帕和罗伯特·卡普兰等人首次提出“成本动因”的概念, 他们认为作业成本法要把间接成本与隐藏其后的推动力联系起来, 这种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所谓成本动因就是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和事项。成本动因可以是一个事件、一项活动或作业, 它支配成本行为, 决定成本的产生。 (8) 所以要把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去, 必须要了解成本行为, 识别恰当的成本动因。

3、作业成本在传媒组织的应用

传媒组织与传统的制造企业相比, 其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在全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大大降低, 而间接制作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则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 传媒组织的生产经营具有其自身复杂性、特殊性, 与传统企业相比, 传媒组织的行政管理、技术研究、技术维护、后勤保障、设计策划、营销推广、公关宣传等非生产性活动大大扩展和强化, 由这些活动发生的非生产性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上述这些要素成为传媒组织生产要素的主要要素, 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一般将这些直接摊入到管理费用, 没有计入到成本。作业成本法改变以往按产量作为单一间接费用分配基础的方法, 从认识导致成本发生的根本因素入手, 将传媒组织的生产经营过程视为一个前后一贯、上下关联的各种作业构成的链状结构, 它找出了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因果联系。为将间接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准确地归属于产品找到了可行的途径。

根据以上所说的传媒组织成本核算费用的特点和作业成本法费用分配的原理, 可以简要得出传媒组织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基本程序。

首先, 在作业分析的基础上, 确认作业、主要作业, 划分作业中心。具体来说, 要对传媒组织的经营全过程进行作业分析, 确认作业、主要作业, 并以主要作业为主体, 将同质作业合并建立作业中心, 以便按作业中心建立成本库。作业的划分要明确资源耗费的原因, 将资源耗费和各项资源合理联系起来。

其次, 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归集费用。根据作业分析所确定的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 建立成本库的时候要保持归集到一个成本库的成本项目的同质性, 也就是归集到一起的成本, 可以用相同的成本动因来解释。这个步骤是作业成本法中比较重要的一步, 传媒组织发生费用名目繁多, 如何正确地确认各种费用的成本动因从而准确地计入应归集的成本库中, 关系到整个成本核算的成败。

最后, 将各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成本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上, 计算出产品或劳务的成本。

4、作业成本法引入传媒组织的优缺点

4.1 优点

将作业成本法引入传媒组织, 可以改变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的问题, 它从成本对象与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入手, 根据成本动因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 再按作业动因将作业计入成本对象, 从而揭示了资源和成本对象之间一对一的本质联系, 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按单一的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所造成的对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 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另外, 作业成本法对传媒组织的业绩评价体系能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标准。传统成本核算忽视了可供资源与实际需用资源之间的差异, 将未用资源和非增值资源作业耗费也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 这样就影响了业绩评价的客观性。作业成本法在评价作业时, 可以利用具体的作业信息提高增值作业效率, 力图规避无效作业。作业成本法下的业绩评价清晰地反映了作业、资源在增加传媒组织价值中所起到的作用, 揭示了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以及可供资源、实际使用资源之间的差别, 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用的信息。还有就是作业成本法有利于调动各部门挖掘盈利潜力的积极性,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过程是贯穿于传媒组织生产始终的因果分析过程, 便于明确与落实各部门的岗位责任, 揭露存在的问题, 从而推动各个环节不断挖掘盈利潜力, 优化经营管理决策。

4.2 缺陷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作业成本法也有其局限性。第一, 作业成本动因能否明确认定。在成本动因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主观性, 在成本计算过程中, 关键的一步是确认作业, 建立成本库, 并为每个作业成本库选择最佳的成本动因。这种选择和确认并不总是客观和可验证的, 特别是对于传媒组织而言, 名目繁多的间接费用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类归集, 是很难进行的。第二, 作业成本计算的实施使传媒组织成本信息的横向纵向可比性降低。 (9) 目前有很多传媒组织, 比如电视台的成本核算甚至直接以历史数据为标准进行计算。作业成本法因为其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 在两种不同的核算体系之下, 不仅是同一个传媒组织的前后信息会不一样, 同一种信息产品的不同传媒组织之间也会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 会使传媒组织资产价值的计量以及企业损益的计算发生变化, 而这一变化, 会使传媒组织前后期会计信息, 以及与其他同类传媒组织的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

四、结语

作业成本法的采用不仅可以使传媒组织成本计算结果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大为提高, 而且还为传媒组织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由于它是依据“产品生产引起作业发生, 作业消耗资源导致成本发生”这样的逻辑关系分析作业、确定作业成本库的, 因此在确认、归集和分配成本的过程中, 也就充分明确了为生产传媒组织产品而发生的一系列作业及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生和衔接的顺序与结构系统。这样, 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节目成本的同时, 确定了信息产品与成本之间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传媒组织的最终产品, 凝集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消费者的价值, 因此作业链同时也表现为价值链。在此基础上, 传媒组织就可以进一步研究, 哪些非增值作业是多余的或者不必要的, 一旦明确了, 就将其取消或压缩。作业链的缩短可以节约传媒产品生产的时间和所消耗的资源, 从而降低传媒组织的生产成本。对于增值作业, 也可以分析其资源耗费的水平是否过高, 找出节约其资源耗费的途径。这种工作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就可以收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实效。

参考文献

①周鸿铎、赵立文:《媒介财务管理》,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年①周鸿铎、赵立文:《媒介财务管理》,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年

②李建国:《成本管理:撬动电视市场的支点》, [J].《当代电视》, 2006年第5期, P.80~81②李建国:《成本管理:撬动电视市场的支点》, [J].《当代电视》, 2006年第5期, P.80~81

③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年③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年

④冯巧根:《成本会计》,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三版, P.240~241④冯巧根:《成本会计》,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三版, P.240~241

⑤朱毅:《中国内地电视媒体成本控制机制研究》, [J].《现代传播》, 2007年第4期, P.89~92⑤朱毅:《中国内地电视媒体成本控制机制研究》, [J].《现代传播》, 2007年第4期, P.89~92

⑥卢峰:《经济学原理》 (中国版) ,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4版, P.103~104⑥卢峰:《经济学原理》 (中国版) ,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4版, P.103~104

⑦王立彦、徐浩萍:《成本会计:以管理控制为核心》,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P.270⑦王立彦、徐浩萍:《成本会计:以管理控制为核心》,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P.270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探讨 篇10

1 河池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2008年, 河池市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6个 (专业合作社24个) , 其中种植业78个, 养殖业30个, 水利188个, 林业4个, 其它行业有16个。入会 (社) 员79787人, 带动非会 (社) 员人数139014人。基本覆盖粮食、桑蚕、甘蔗、毛葡萄、食用菌、蔬菜、肉牛、肉羊、生猪、家禽、水产养殖及商品林等多个特色主导品种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形成了合作领域拓展, 合作链条延长, 合作规模扩大的良好发展态势, 作用发挥日益明显。

(1) 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统一购买生产资料, 降低了交易成本, 促进农民增收。如都安县竹藤编织专业技术协会引领地苏乡大定村群众大力发展竹藤编织传统产业, 全村共有村民1021户、4288人, 其中有980户、3018人从事竹藤编织加工, 占该村总人口的70%。2008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94万元, 其中竹藤编品收入955万元, 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9.9%;农民人均纯收入4058元, 高于全乡农民人均纯入3227元的21%。

(2) 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合作意识。农户成员参与合作组织, 通过共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增强了集体组织观念, 有了更为明确的生产和生活目标, 从而激发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当面临同样的困难时, 又使得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学习, 共同解决难题, 不仅提高了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还提高了农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合作意识。

(3) 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为成员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 有的还直接到科研院所引进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 解决了政府包不了、村集体办不了、农民又迫切需要的大问题。如宜州市洛西镇桑杆食用菌协会因地制宜引进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新技术, 通过内引外联的办法先后投资400多万元, 创办全国第一个桑杆食用菌研发基地, 成功地研发出桑杆食用菌三个系列多个品种, 使桑树全身变宝。而且, 经过种植食用菌后的桑杆菌筒已经变成有机肥, 可直接作农田的基肥, 使该市的桑枝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再利用, 既延长了桑蚕产业链, 又开拓了一项新产业。

(4)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动“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 组织会员和群众进行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 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集群, 推动了“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的发展。2008年, 在河池市产业化经营程度相对较高的桑蚕产业发展中, 就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个, 发展桑园面积41666.8 hm2, 辐射带动23.3万养蚕户, 蚕茧年产量143.56万担, 农民养蚕收入10.77亿元。

2 河池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 河池市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多种宣传措施, 但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还没有形成声势。部分干部没有认真领会法律的精神实质,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性质不够了解, 对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认为合作社无资金扶持创办难;有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的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的扶持和税收政策, 否则无意义;有的认为农民素质低合作意识差, 不具备应有的组织能力。出现了政府引导、扶持不够, 管理不规范, 活动不正常, 群众创办或参与的热情不高等现象。个别专业合作社刚登记成立不久, 就马上退缩, 办理注销手续, 宣布解散。

2.2 政策环境不宽松

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河池市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 但落实到位难, 特别是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 缺乏具体的、有效的落实措施。

2.3 运行机制不规范

目前全市所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虽然大部分制定了章程, 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 (代表) 大会等组织机构, 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 活动不正常, 不仅影响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也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2.4 周转资金不足

大部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反映运作资金严重短缺, 社员集资有限, 银行贷款困难, 经常为资金问题感到力不从心, 合作组织发展后劲乏力。

3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3.1 明确目标, 加强扶持和指导

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初期, 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推动非常关键。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促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紧抓好, 明确目标任务, 稳步推进。农业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 认真做好指导、扶持和服务的各项工作, 并加强与财政、工商和税务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 形成各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3.2 广泛宣传, 强化培训

要继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农业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专业合作社法》, 广泛营造舆论氛围, 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专业合作社法》的认识, 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3.3 尽快完善配套政策, 落实好法律规定

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实施以来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真正把法律的精神落到实处。同时,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 密切合作,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3.4 加大扶持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产品认证、市场营销、会员培训等工作,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县两级农业部门也要在项目安排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

3.5 典型引路, 抓规范促发展

贸易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11

一、娄底市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省内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煤炭等资源性行业,进出口货物主要为铁矿石、煤炭、钢材等大宗商品,外贸量长期稳居全省前列,贸易融资需求旺盛。2012年以来,一方面随着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和跨境人民币结算推广,贸易融资便利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国内货币信贷政策趋紧,企业贸易融资需求也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近年来辖内贸易融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并呈现一些新特点、新变化:

1.贸易融资总量快速增长,融资比率大幅上升

2011年以来,娄底市外汇指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迅速增多,目前,共有海外代付、进口押汇、进口项下境外银行融资、出口项下境外银行融资4大类13种贸易融资产品(见表1),贸易融资总量快速增长,2011-2015年,全市贸易融资发生额从6亿美元增加至12.08亿美元,增长了1倍多;对外贸易的融资倾向不断提高,剔除单笔贸易组合融资因素后,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率从6.8%提升至61.8%。

2.贸易融资表外化特征明显

2012年以前,娄底市外汇指定银行表外贸易融资产品主要为海外代付。2013年来辖内银行推出了7种“境内担保+境外融资”模式的新型表外融资产品,如委托付款、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等,2015年全年办理表外贸易融资7.86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30.7%,表外融资占到贸易融资总量的40.8%,同比上升10.2个百分点。

3.贸易融资存在本币化、长期化倾向

2013年以前,娄底市贸易融资的币种主要是美元,融资期限大多为3个月。2013年以来,辖内银行推出了订单融资、直融通等5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融资期限为6个月-1年,全年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折美元2.6亿,占同期贸易融资总额的21.4%,平均融资期限达295天;受此拉动,2015年辖内贸易融资平均期限140天,比2012年延长了近50天。

4.企业融资动机趋于多元化

娄底辖内外贸企业主要为华菱涟钢、冷钢、闪星锑业等大中型企业,2011年以前,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信贷环境相对宽松,企业贷款满足率较高,贸易融资更多是企业主动通过负债外币化套利的一种手段。如娄底市,2009-2011年银行机构贷款余额增长了38.8%,是同期贸易融资增幅的2倍多,企业贷款需求得到较好满足。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趋缓,整体信贷环境趋紧,部分企业将贸易融资当做国内贷款的替代渠道之一,融资动机趋于多元化。2012-2015年,娄底贸易融资增长了101.3%。尤其是“两高一剩”企业,银行贷款面临逐步压缩、退出,企业资金压力增大,为弥补流动资金缺口、节约财务成本,企业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剧、贸易融资套利空间缩窄的不利形势下,仍加大了表外贸易融资尤其是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力度。

二、主要问题

1.加剧短期跨境资金波动,影响跨境收支均衡管理

贸易融资主要从两方面影响短期跨境资金流动:一是提前或推后贸易收付款、结售汇时点,造成结售汇差额、贸易收支差额与进出口差额三者偏离。如进口押汇,推后了境内进口商购汇时点,造成结售汇差额与跨境收支差额偏差;又如进口海外代付,推后了境内进口商购付汇时点,引起结售汇及收支差额与进出口差额的偏离。二是扩大短期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如出口订单融资,是境外银行为企业出口应收账款提供的非买断式融资,境内企业出口收汇后,到期再归还境外银行,1笔出口形成3笔跨境收支,扩大了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当处于流入窗口期时,企业往往通过贸易融资等杠杆推进“负债外币化、境外化”,导致短期跨境资金净流入或结售汇顺差,当流入窗口条件消失后,企业又会实施剧烈的去杠杆化操作,造成短期跨境资金集中流出或结售汇逆差,贸易融资的这种内在波动性,导致短期跨境资金“大进大出”,加大了跨境收支均衡管理难度。

2.现行政策管理框架难以有效管控贸易融资

(1)管理政策欠完善,银行规避监管容易

目前,贸易融资管理主要涉及外汇局、人民银行及银监部门,其中,外汇局对银行贸易融资的管理主要涉及短债指标、担保指标、结售汇综合头寸与外汇贷存比挂钩等政策;人民银行规定本币贸易融资不纳入外债、担保指标;银监部门要求将同业代付纳入表内核算,但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资本监管要求较低,其风险权重仅为一般信贷的20%。贸易融资管理政策“本外币有别、表内外有别”,银行很容易规避。

(2)宏观调控机制缺位,难以管控过度融资行为

目前,我国贸易融资按币种分开管理,外汇局负责外币贸易融资管控,人民银行负责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管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制放松,跨境贸易融资对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目前尚未建立宏观层面的调控机制。一是外币贸易融资宏观管理工具缺失。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前,外汇局主要通过企业贸易信贷比例限制这个“总阀门”管控长期(90天以上)贸易融资规模,2012年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局对外贸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对占绝大多数的A类企业取消了贸易信贷比例限制,仅对B、C类企业贸易信贷及转口贸易有所限制,而且分类管理对下调企业监管等级的条件要求较严、流程时间较长、操作成本较高,一般仅能对无法合理解释其贸易信贷(融资)业务的企业实行降级,整个程序约需1个月,难以对企业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过度贸易融资行为进行调控。二是部门管理目标不一、管理政策欠协调。外汇局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促进跨境收支均衡,人民银行更侧重于“防通胀”,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提高,人民银行为调控货币供应量而运用利率、汇率、信贷规模等政策工具时,可能产生较强的溢出效应,改变贸易融资窗口条件,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贸易融资行为,冲击外汇主管部门贸易融资管理。

(3)商业银行柜台监管职责履行欠到位

贸易便利化改革后,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交由银行柜台执行,但由于银行管理理念转变滞后、相关技术手段缺乏,柜台审核职责履行欠到位,是导致贸易融资过度扩张的重要原因。一是理念转变滞后,银行不愿“管”。交易背景真实性是保证贸易融资自偿性和低风险的关键因素,由于长期以来银行“以信贷风险为纲”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对贸易融资风险的管理更多基于信用风险角度,忽视了对交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在审核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质,甚至部分银行在信贷规模紧张时,主动向企业推介用表外贸易融资代替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二是技术手段缺乏,银行很难“管”。如出口订单及转口贸易融资,是以贸易合同为质押进行融资,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业务信息及质押登记查询平台,银行很难防范企业同一合同多头融资、与关联公司虚签合同套取融资、利用一般贸易构造转口贸易重复融资等行为。

3.外贸企业过度贸易融资面临较大汇率风险

自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总体呈现升值走势。在长期升值环境下,企业形成了稳定升值预期,汇率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在长期的负债外币化过程中,累积了较大的汇率风险敞口。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步接近均衡水平,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企业面临较大汇率风险。以娄底市为例,辖内一企业外币负债规模达9亿美元,2015年企业预计因汇兑损失达1.2亿人民币。

三、对策建议

1.完善贸易融资微观管理框架,增强监管有效性

一是完善现行贸易融资管理政策。加强外汇局、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间贸易融资监管协调,增强政策在本外币之间、表内外之间的协同性。二是督促银行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督促银行加快管理理念转变,尽快形成以真实性、合规性审核为核心的贸易融资管理理念,实现由形式审核向实质审核转变;管理部门要搭建统一的贸易融资服务平台,为银行提供企业进出口业务、贸易收支、贸易融资等数据查询和贸易单据质押情况查询服务,为银行加强真实性、合规性审核,管控贸易融资授信风险提供信息支持。

2.探索贸易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机制,防范短期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一是健全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建立“1+1”(外汇局+人民银行)的贸易融资调控机制,不断增强外汇局、人民银行在管理目标、政策制定、业务改革等方面的统筹性,降低宏观政策溢出效应。二是完善贸易融资宏观管理工具。加强论证评估并适时推出托宾税,作为调控贸易融资的“刹车片”;进一步完善外贸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细化分类层级,增强管理灵活性,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并适当简化程序,便利批量操作。三是探索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构建以宏观容忍度为指引、市场化调控为主体、行政管理为补充的贸易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根据贸易融资占结售汇、跨境收支、进出口比重等要素设定贸易融资宏观风险容忍度指标,并制定贸易融资应急管理预案,将贸易信贷比例控制、分类管理作为应急管理手段予以保留。当贸易融资整体风险处在宏观风险容忍度内时,主要通过综合运用窗口指导、利率、汇率、信贷规模、托宾税等市场化工具进行调控,通过利益引导、预期引导改变企业贸易融资行为;当贸易融资风险超出宏观容忍度时,迅速启动应急管理预案,通过比例控制、分类管理等行政手段加强贸易融资风险管控。

3.加强对市场主体汇率风险和避险技能教育、培训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篇12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实践,实验教学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 已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 成为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1], 并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和医药业,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一门较有生命力的学科。植物组织培养是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和园林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模块之一,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最后达到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脱毒快繁的全过程。目前, 多数农林院校都已开设植物组织培养课程[2]。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系依托优秀的教学团队和植物组织培养良好的市场前景, 经过充分考察论证, 在2010年成立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 并于2010—2011学年在生物技术及应用、园林技术及应用2个专业2个年级3个班开设此课程, 经过1年的课程教学,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评价, 现就教学过程进行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实验课是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学生熟练掌握组织培养技术, 学院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上。为了保证学生在掌握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院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1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

传统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即学生在实验课上对课本中的实验结论进行验证, 这虽然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但不利于其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特别是对于学情复杂的高职学生。因此,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进行探索性实验, 效果会更好。如所用培养基配方不同, 植物生长效果也各异。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直接将这些实验方法告诉学生, 而是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索性实验, 最后通过实验和分析, 得出最佳的方案或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接种外植体、材料大小、取材季节、灭菌方法等均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提高了实验效果, 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资源, 改进教学方法, 变单一教学方法为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验实训室安装了投影教学设备, 教师可在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该门课程的讲授, 课程教学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用了讲与练结合、精讲与多练, 包括先讲后练、先练后讲、讲中有练及练中有讲等多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验室既是操作实践室又是多媒体教室,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上, 应加强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3], 以推动现代教学方式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参观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4], 但又离不开理论教学。理论部分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 同时配合录像、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 边实验边学习, 以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主,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讲到组培室的构造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时, 教师改变老式的讲授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对照设备看说明书, 并和同学一起探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打破了填鸭式的灌输, 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做的组培苗分类放置, 每次上课时都可以看到他们亲手做的组培苗发生的变化, 培养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动手的积极性。在讲到组培苗的褐化和玻璃化以及组培苗的污染时, 可把学生做坏的组培苗单独放置, 一边讲解, 一边答疑解惑, 和学生互动, 形象直观,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院还与汉中市植物研究所、汉中市农科所联系, 组织学生参观组培中心, 使学生对室外炼苗移栽和马铃薯微型种薯的培育等一整套组培技术有了系统的、直观的认识, 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快乐的实践。

3 因材施教, 突出重点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和园林技术同时开课, 教学团队根据实际情况, 重新编排教材, 设计为6个学习情境, 教学重点突出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组织培养技术, 但根据专业的特点, 内容有所侧重。生物技术专业偏重于马铃薯脱毒组培苗和甘薯组培苗, 而园林专业则偏重于花卉的组织培养教学, 如菊花、兰花的组培技术。教学过程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一步步掌握组培技术并上升到高层次的对整个专业认知。

4 人人参与, 培养集体意识

由于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学习态度不一。所以在组培课上, 把学生按照男女性别、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低进行交叉搭配分组, 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通过合作, 每个人都有了锻炼机会, 都参与到课程情境中, 增强了责任心, 提高了团队意识, 提升了班级凝聚力。

5 实行学习与考证相结合制度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该门课程采取学习与考证相结合的制度, 设有培养基制作工、接种工等工种技能鉴定, 考核合格后发放相应工种资格证, 通过率达到97%, 实现了技能训练和生产实战一体化, 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6 积极完善, 不断创新

虽然组培课教学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有了如此大的进步, 但由于条件有限, 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实验实训投入, 增加实验设备, 建立专用温室大棚, 为组培课的教学实训提供良好的配套条件。二是要进一步搭建产学合作平台, 和科研单位紧密合作, 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 开展社会服务, 走向社会化,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朱国兵.“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14) :117-118.

[2]李云.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 2004 (3) :59-60.

[3]张红.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上月刊, 2009, 15 (9) :228-229.

上一篇:图书馆员自我管理策略下一篇:中国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