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公共政策(共12篇)
世界贸易组织公共政策 篇1
摘要: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中以法律为基础的、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众所周知, 关贸总协定历经八年商谈, 最终结果为关税大幅度降低同时并限制一些补贴的使用, 这些措施均对成员方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本文据此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以及战略性贸易政策。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救济措施,战略性,政策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 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 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 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 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 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 归根结底,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 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 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 (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 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 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 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 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 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 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
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 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该体系中, 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 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 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 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
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然而,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 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
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 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 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 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 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 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 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 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 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 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 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 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 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 提高竞争优势, 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 关税大幅度降低, 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 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兆祥;《关于“贸易中心”与流通中心作用的几点意见——兼论城市批发渠道》[J];工业品贸易中心理论研讨会论文集[J];1985年
[2]赵喜臣;《适用世贸组织基本原则可能对我国社会治安的影响及法律对策》[J];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J];2000年
世界贸易组织公共政策 篇2
在我经常坐的公交车上,我注意到售票员阿姨工作认真、耐心、热情......而且,她也非常关心我们,比如:有老人或者残疾人上车了,她会热情地招呼着让座。车要转弯时,她会一遍一遍的提醒大家抓好扶手,以防我们摔倒。
不过,她也有生气的时候,那是我们在车上吵吵闹闹、推来推去时售票员阿姨就会发脾气,有时还火冒三丈地说我们。过后,我仔细的一想,她也是为我们的安全着想。
历次贸易政策审议回顾 篇3
2006年4月19日,WTO对中国的首次贸易政策审议在日内瓦举行。这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次面对全面的贸易政策审议,犹如“大考”。
会前,WTO秘书处发布了一份长达303页的《中国贸易政策审议报告》。如此长篇幅的报告在WTO并不多见,大大超过了对其他成员审议报告的篇幅,加之中国收到的创WTO纪录的1100多个问题,足以彰显中国受关注的程度。从报告基调来看,对中国来说十分积极的,可以说给中国的表现“打了高分”。除大量篇幅介绍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的显著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之外,还高度赞扬了中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
面对中国的第一次贸易政策审议,美国以中美存在大量贸易逆差为由,提出了一系列指责。出席会议的中方代表团团长易小准进行了澄清和反驳,以详尽的数据表明中国认真履行了加入WTO时所做出的广泛承诺,是国际贸易大家庭中负责任的一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巨大商机,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还传达了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维护和弘扬WTO宗旨和原则等信息。而中国传递的信息也取得了成效,很多成员代表在发言中表达了对中国的理解。可以说,中国初次应对“大考”,成绩不俗,效果非凡。
第二次贸易政策审议(2008年):中国审议成范例
自2006年起,由于当时中国贸易额位列世界第三,按照世贸规则每两年需接受一次贸易政策审议。2008年5月21日-23日,中国第二次贸易政策审议在日内瓦顺利结束。
第二次贸易政策审议,中国收到900多个来自各成员提出的问题。包括中国政策的透明度问题、进出口方面的某些限制措施、政府对某些投资领域的非直接干预、知识产权问题、服务业开放问题以及金融改革问题等。带领中国代表团与会的时任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在发言中全面回顾了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状况以及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和转变经贸发展方式方面所做的努力。她还阐述了中国关于多边贸易体制、多哈回合谈判、区域和双边贸易关系的立场以及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很多成员表示,中国在加入WTO后商业环境大幅改善,不仅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使其他成员也从中受益。审议会议结束后,WTO贸易政策审议机构主席对本次中国贸易政策审议工作进行了总结,高度评价两年来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肯定中国在经济、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政策透明度等方面的重大进步,赞赏中国与WTO之间的密切合作、对多哈回合谈判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给予的帮助,认为这是中国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自由化而做出的贡献。此外,许多成员也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已为其他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范例”。
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2010年):从容应对“WTO史上最难大考”
2010年5月31日和6月2日,经过两天的会议,世贸组织进行了第三次对华贸易政策审议。此次审议是在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进行的。WTO成员充分利用WTO机制,全面表达了对中国的关注。中国接到的问题清单共有1500多个问题,创下了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创立以来的记录。
此次审议的最大亮点是中国在外向型经济受外需骤降的沉重打击下,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内需,不仅使中国经济止跌回升,而且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各成员较为一致地予以了高度评价,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稳定作用得到确认。此次审议的另一个两点是中国长期以来倡导的“南南合作”得到了发展中成员的广泛赞誉。
此外,中国代表团就政府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坚持对外开放成员关注的议题等作出了说明,表示,中国鼓励和吸收外资的政策没有改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开放都将是中国不变的主题”。审议工作组主席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世贸组织成员赞赏中国在世贸组织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同时注意到顺畅运行的多边贸易制度也帮助中国维持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此次审议问题之多,被媒体称为“WTO史上最难大考”,但中国从容地回答了海量的问题,再一次以开放、积极的姿态赢得了绝大多数世贸成员的高度评价。同时,经历过3次贸易政策审议的中国更加成熟,更加懂得利用这个平台与其他WTO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展示自己负责任贸易大国的形象。
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2012年):中国进一步成熟
2012年6月12日和14日,WTO对中国进行了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此次审议是在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后接受的审议,是世贸组织2012年上半年最主要的关注点之一。
审计会议前,中国收到1700多书面问题,这一数字远超欧美日等大国,也在中国历次审议中再创记录。这充分显示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危机弥漫全球的艰难环境下,中国当机立断采取财政刺激政策,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得到了世贸成员的的广泛赞赏。此外,中国切实履行义务,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开放的市场,推动多哈发展议程、促进南南合作,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入世、对36个最不发达国家实行零关税等政策获得成员赞扬。
总体而言,世贸成员对中国过去两年来的表现作了客观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也有公开的或者隐晦的批评。例如,美国在审议中指责中国自2006年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倒退,并积极推行国家资本主义。中国代表团对此予以驳斥。
在此次审议中,中国代表团深刻认识到借助审议平台增进与各成员间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把握机遇,积极沟通,沉着应对挑战,以更为坦诚和负责的成熟姿态,展现出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开放的作为与成效,获得了世贸组织成员的认同与赞誉。而随着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的结束,各方意识到,中国在世界经济特别是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公共政策 篇4
我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主要看到两个问题:一是谁来提供像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这样的全球性公共产品;二是一项涉及到众多主体的公共政策能不能做出, 如何做出。
在公共经济学中,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是标准的教科书理论。姑且搁置种种争讼, 假定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 那么像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公共产品谁来提供?有没有一个超越于各国之上的世界政府可以做这件事?回答当然是没有。虽然联合国马马虎虎也算是一个世界性组织, 但其松散联盟性质决定了在涉及各国切身利益的问题时, 其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君不见此次气候大会上常见各国领导人激烈交锋, 而不见潘基文的身影, 以至于有的国家很不满意地将其称作“狡猾的鳗鱼”) 。因此, 由于没有一个世界政府, 这次世界气候大会就变成了192个国家的吵架大会。
这192个国家出于各自的利益又分成了三个集团, 一是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集团, 二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集团, 三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小岛国集团。由于小岛国集团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 是以“受伤者”的形象出现的 (可不能小看“受伤者”, 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弱势群体, 往往占据道德制高点, 是其余两方要力争的对象) 。因此, 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双方争论的焦点有三个:一是如何防止气候进一步变暖;二是相关资金、技术问题如何解决;三是如何监督各方减排的实施情况。其实另外还有一个被回避的问题:谁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但这个问题太过敏感和刺激, 所以被主办方有意从问题清单上屏蔽了 (不过发展中国家仍常常拿这个来说事) 。
双方都有自己偏好的协议文本, 其中《丹麦协议文本》是偏向于发达国家的, 主要内容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 而发展中国家则坚持延续《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 因为后者明确要求发达国家的减排量。减排量之所以如此关键, 是因为它与各国内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直接相关, 更多的减排意味着消耗更少的能源和更少的产出, 也即意味着更低的经济与生活水平, 对政治家而言, 就可能意味着更低的政治支持。
关于资金问题就更敏感了。美国一上来就宣称其援助资金不会流向中国, 中国则反驳说美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大推手, 理应为此买单。美国等承认在其工业发展过程中, 确实破坏了气候与环境, 负有一定历史责任, 但坚持“人们不应为当时不知道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反过来将了新兴经济体一军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比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恶劣) 。美国等还认为在减排问题上, 还要有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透明机制, 中国等则坚持国内自主减排, 拒绝与任何条件挂钩。
对于观察者而言, 国际政治的好处在于各方都很直接、很火爆, 少了许多对当事人的心理揣摩以及可能发生的错误。于是就有了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连续三次莫名其妙被拒入场后说“我不高兴!”、“我很不高兴!!”、“我非常不高兴!!!”这样在国内政治中极难一见的直率表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尽管各方都在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但每一方都知道谈判的最终达成需要妥协, 于是又都在心里设定了自己最低的底线。所以别看吵得厉害,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只是表演, 只是前奏。到会议临近结束、各国领导人将要出场时, 真正的大戏才开始。
协议必须达成。所有领导人都明白如果这次哥本哈根大会什么协议也没达成, 是难以向全世界人民交差的, 特别是那些在谈判中跳得最高的国家, 一旦协议失败, 就会被视为不顾别人生死和全人类未来、自私自利、眼光短小的“坏人”。因此, 就有了大会结束前各国领导人之间的连续密集会唔, 有了奥巴马与基础四国的彻夜讨论。减排量说不好, 行, 先放到一边;资金议不下来, 好, 先放到一边;关键在于找共同点。
这就是最后出台的《哥本哈根协议》, 只有两条核心内容, 一是各方承认并接受地球升温不应超过两度 (比工业化以前) , 二是先提供100亿的初期资金。而会前纷纷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量化表达在这个协议中一点影子也见不到。至于透明机制, 新兴国家最终做出了有限度的让步。
这就是公共政策如何做出的生动阐释。第一, 每一项政策都有赢家和输家;第二, 各种利益集团穿梭其中;第三, 固守底线, 坚持核心利益;第四, 要有必要的妥协;第五, 求同存异, 协议必须达成;第六, 输家下次还有机会。
这样吵吵闹闹的场景似曾相识。其实, 这就是所谓的公共选择、所谓民主的表现形式之一。有人很不喜欢, 认为它不够优美、不够文雅。可惜公共论坛从来就不是庄严神圣的殿堂, 从来就是人们带着自己的利益而来, 为自己的利益相互争吵的地方, 但吵归吵, 一旦达成协议, 则各方均表示认账。所谓“事先没有人知道结果, 事后也没有人能改变结果”, 比起一个集团的利益压倒所有人的利益而言, 这的确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哥本哈根大会当然与国内政治有别, 但也可以说是没有世界政府情况下就气候变化这一公共产品而进行的另一种民主决策与讨论。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 篇5
课程任务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一门自西方引进的社会科学学科。由于绩效管理起源于私营组织的管理实践,其后被公共部门在改革和创新实践中所采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理论完全来自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它不以理论建构作为终极目标,而要求服务于现实、改善社会、追求应用。所以,仅仅让学生了解理论是不够的。我们设计了案例教学的模式,通过收集大量典型反映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案例,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更深入的思考问题、学会应用。如在第二章中,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实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有更为具体的感知。我们在教学中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力争用理论剖析实践,用实践解释理论。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理论知识,并具备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绩效管理与评估工作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公共部门改革与创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目次
教学内容
教学基本要求(用熟练掌握、掌握、熟悉、了解等关键词来描述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熟练掌握绩效和绩效管理的实质;掌握绩效管理在政府管理实践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了1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导论
解为什么要在政府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方法。
熟练掌握政府行为的四种治理模式;熟悉西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
方国家行政改革;掌握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了解绩效管理思想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运用。2
践
熟练掌握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目标及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掌握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工3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基础
作分析方法;了解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有哪些参与者及其各自扮演的角色。
熟练掌握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步骤、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模式;掌握公4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指标
共部门绩效指标的特点;了解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熟悉掌握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开发的工具;掌5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开发 握公共部门绩效观念;了解公共部门绩效观念的引入;
熟练掌握公共部门绩效信息的收集;掌握公6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施与运作 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施;了解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监督。
熟悉掌握公共部门激励机制与绩效管理;熟7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 悉激励机制的理论;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
熟练掌握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方法;掌握公8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特点;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困境。
熟悉掌握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践;熟悉政9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践 府职能部门;了解地方政府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
绩效管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企业管理领域,绩效管理是一个与企业生产效益、顾客满意度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息息相关的概念。作为企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怎样提高效率和获得利润的问题。绩效管理是对绩效的管理,以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为基本目标,为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空间,并以组织服务对象的满意为衡量指标的一种管理方法。进入21世纪后,绩效管理成为各国企业管理的流行做法,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关于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共分九章,绪论主要介绍绩效的内涵、方法及公共部门绩效的理论和实践;第三章介绍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基础;第四章介绍公共部门绩效的指标;第五章介绍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开发;第六章介绍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施与运作;第七章介绍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第八章介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第九章介绍公共绩效管理的实践。本书具有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也有理论性与应用性、前瞻性与操作性富于一体的特色。本书可作为管理、经济类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MBA选用教材,还可作实际部分及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学习参考。第一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导论 第一节 绩效的内涵
第二节 绩效管理方法的引入 第三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第二章 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变迁国家的治理理论
第二节 行政改革先驱--英国绩效管理策略 第三节 美国绩效管理战略的实施 第四节 其他国家绩效管理战略的实施
第三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基础 第一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角色 第二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目标 第三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工作分析
第四章 公共部门绩效的指标 第一节 公共部门绩效指标的特点
第二节 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第三节 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模式
第五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开发
第一节 引入绩效观念:公共部门绩效开发的基础 第二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开发的工具
第六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施与运行 第一节 公共部门绩效信息的收集 第二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施 第三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监督
第七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 第一节 关于激励机制的理论
第二节 公共部门激励机制与绩效管理 第三节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
第八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第一节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 第二节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方法
第三节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现状及完善
第九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践 第一节 温州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
第二节 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 第三节 磐安县尖山镇机关效能建设的调研 第四节 幸福工程的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一)绩效
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CEO罗纳德·坎贝尔指出,“绩效是行为,应该与结果区分开,因为结果会受系统因素的影响”,他在1993年给绩效下的定义是,“绩效是行为的同义词。它是人们实际的行为表现并能观察到。就定义而言,它只包括与组织目标有关的行动或行为,能够用个人的熟练程度(即贡献水平)来定等级(测量)。绩效是组织雇人来做并需做好的事情。绩效不是行为后果或结果,而是行为本身„„绩效由个体控制下的与目标相关的行为组成,不论这些行为是认知的、生理的、心智活动的或人际的”。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一)绩效
Brumbrach(1988)给绩效下的定义即“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一)绩效
1.从绩效的本质规定性来看,绩效反映的是组织整体或者个人在履行其职能或岗位职责的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内以某种方式实现某种结果的过程;在职能或职责履行以外所产生的结果不能视为绩效。
2.从行使职能或职责、产生绩效的主体来看,绩效包括组织整体绩效或部门绩效、项目绩效、个人绩效。
3.从绩效的质与量的规定性来看,绩效并不等于产出本身,也不等于任务或产品本身,绩效不仅有数量的规定性,而且也有质的规定性。
4.从绩效形成的过程来看,绩效具有一定的周期,具有从投入——到获得中期结果——再获得最终结果的周期性发展过程;时间对绩效形成具有影响作用。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二)公共部门的绩效
臧乃康在《政府绩效的复合概念与评估机制》(参见《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政府绩效是评判政府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重要依据。政府绩效意指扣除政府成本后的盈余,一般用于衡量政府工作业绩。政府绩效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还包括着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的含义在内。从框架上而言,政府绩效主要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二)公共部门的绩效
(1)经济绩效。经济绩效表现在经济持续发展上,国民经济不仅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有质的提升。考察经济绩效要以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利率和汇率作为重要衡量指标。
(2)社会绩效。社会绩效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全面进步内涵丰富,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社会公共产品供应及时到位,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社会群体、民族之间和谐发展,没有明显的对抗和尖锐的冲突。
(3)政治绩效。政治绩效是公共部门绩效的集中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绩效最经常地表现为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或社会秩序的维护是一种政府制度安排,政府制度安排的能力越强,政治绩效就越容易凸显。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三)绩效管理
美国著名绩效管理专家罗伯特·巴克沃将绩效管理定义为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其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未来工作达成明确的目标和理解,并将可能受益的组织、经理及员工都融入到绩效管理系统中来。
理查德.威廉姆斯在其《组织绩效管理》一书中指出:绩效管理是把对组织的绩效管理和对员工的绩效管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体系。
行政学者夏夫里茨和卢塞尔就认为,绩效管理是组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达成其目标的行为,绩效管理区别于其他方面纯粹管理之处在于它强调系统的整合,它包括了全方位控制、监测、评估组织所有方面的绩效。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三)绩效管理
美国绩效评估中的绩效衡量小组曾为绩效管理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由收集绩效信息,确定绩效目标、划分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改进绩效等流程构成的行为体系,是持续提高管理绩效、不断促进有效管理的过程。它既包括对组织绩效创造过程的管理,也包括对组织绩效结果的评估;既包括对个人绩效的考核,也包括对组织绩效的考核。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发展背景(1)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2)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实践(3)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2、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涵义
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信息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帮助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其结果与目标符合的程度的管理过程。”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作为从私人部门引入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指的是以公共部门为关注对象,以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公民满意为目标,其内涵是以任务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以社会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将公众的需求作为公共部门存在发展的前提和部门改革、组织设计方案应遵循的目标。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3、公私部门绩效管理的差异(1)环境差异(2)目的差异(3)理念差异
(4)功能差异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内涵
(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
效率、公正、自由、民主和秩序,它们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效率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对公共管理绩效量的要求;公正、自由、民主和秩序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对公共管理质的要求。
中国政府绩效报告首度发布 否定“惟GDP论” 与会专家表示,中国正处于全方位的经济转型期,“惟GDP论”的“数字经济”、“胖子经济”可以“再见”了,以提高自主科技能力为核心、讲质量讲效益的“健康经济”是当下目标。这意味着,对各级政府绩效的评估,将不再只照顾经济发展单一指标,而是以民生为重、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为参照系。评估体系有五大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考评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以公务员个人总结代替部门考核,以会议代替绩效目标制定,以单项评比检查代替综合绩效评估。二是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法规保障。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工作的启动和开展主要取决于领导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容易造成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持续性不强、经验交流和推广不够。
三是评估体系不健全,有片面追求GDP倾向。
四是评估方式开放度不高。评估的主体主要是上级机关,社会公众参与少。五是评估理论基础薄弱,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尚未建成。
片面地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全部,会导致以下明显弊端:
1.GDP等经济指标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而判断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还要看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和协调程度。
2.经济发展过程违背经济发展的目的。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国内生产总值却无法反映社会福利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只反映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能反映因为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相反,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地区发展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等社会问题。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问题反而日益凸显。
4.片面地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全部,对政府行为的误导作用十分明显。
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绩效指标的分类
1.根据绩效评估的内容分类
(1)行政业绩评估指标。所谓行政业绩就是指公共部门履行职能与职责所产生的结果及其社会影响。具体表现为公共部门完成工作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行政效率指标以及成本费用指标。
(2)行政能力评估指标。
(3)工作态度评估指标。
(一)绩效指标的分类 2.硬指标和软指标
(1)硬指标。所谓硬指标指的是那些可以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把统计数据作为主要评估信息,建立评估数学模型,以数学手段求得评估结果,并能够以数量表示评估结果的评估指标。硬指标也就是可以量化的定量指标。
(2)软指标。软指标指的是通过运用人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和主观评估方能得出评估结果的评估指标。在实际的绩效评估过程中,这种主观评估往往表现为专家评估,由评估专家对系统的输出作出主观的分析,直接给被评估对象进行打分或作出模糊评判(如,很好、好、一般、不太好、不好)。
(二)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的是要求被评估者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在各个指标上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绩效要求。绩效标准包括基本标准和卓越标准两个方面。
(二)绩效标准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4E”标准(1)经济(Economic)(2)效率(Efficiency)(3)效能(Effectiveness)(4)公平(Equity)
二、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一)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般认为,设置绩效评估的通用指标,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综合、全面性原则(2)可操作性原则
(3)独立性和差距性原则(4)“硬”指标与“软”指标相合的原则
指标设计的SMART原则
S代表的是SPECIFIC,是指绩效指标要切中特定的工作目标 M代表MEASURABLE,是指绩效指标或者是数量化的
A代表ATTAINABLE,是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 R代表REALISTIC,是指绩效指标应该与工作高度相关
T代表TIME—BROUND,是指在绩效指标中要使用一定的时间单位
(二)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步骤 1.明确公共部门绩效内涵与外延
(1)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2)公共产品供给数量。
(3)公共产品供给的外部正效应。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因素主要依据三个方面: 一是公共部门目标。这是政府绩效评价的基本依据。二是由公共部门职能决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工作任务是绩效目标的具体化。三是公共部门职能分工。界限清晰的部门职能分工是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决定因素。2.确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 3.构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
(二)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步骤
(三)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1)职能依据
(2)公共部门的服务承诺(3)管理绩效(4)公众的满意度
三、公共部门绩效指标体系构成(1)量的规定性
效率比例。包括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单位时间内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比例、单位物质投入内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比例、无形损耗与一定的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之间的数量比例,以及这种比例的发展趋向。频率大小。频率大小作为绩效评估量的标准是指公共部门活动节奏的快慢。它包括公共产品提供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共服务提供之间的时间间隔、公众提出要求与公共服务供给者做出反映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这种频率变化的情况和趋向。环节多少。环节多少是指公共部门从开始进行某一项活动到这项活动全部结束之间的距离远近、步骤多少和所经过部门的多少。(2)质的规定性
态度。它包括指导公共部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行政理念;对公众提出的要求和抱怨是否及时予以回答、解释、处理与解决;处理与解决的程度等方面。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包括管理自由裁量权的使用与限制;吸收公众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机制;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力、与社会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过程等方面。管理结果。这是指公共部门通过实施公共管理活动所使用和消耗的各种投入、所取得的中期和最终成果、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节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系统过程及方法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一、绩效管理的系统过程
(一)准备评估资料
评估资料的准备是指全面收集、整理涉及被评估对象的各方面信息和资料。这些信息与资料包括政府部门的服务承诺、工作计划与方案、工作报表、回复与解释公众提出问题或抱怨的信件和电话数量的统计与记录、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实际取得的服务结果与社会效果、会议记录、物质投入与消耗、成果鉴定结果、管理方法的改进与调整等。
(二)确定绩效目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绩效标准
绩效目标是指公共部门在行使职能过程中投入应当获得的产出与社会效果; 绩效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的是在绩效计划过程中根据绩效目标在不同的绩效等级上要求被评估者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在各个指标上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绩效要求,正是绩效标准将绩效区分为不同的绩效等级。
例如:在对环境管理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估的时候,假如其绩效等级可区分为A、B、C三等,具体评估项目可划分为:a空气的质量指标和污染指标;b水的质量指标与污染指标;c毒素的防治要求;d废物的管理要求和利用要求。根据评估项目的划分,确定A、B、C三个等级分别在a、b、c、d各个评估项目上的具体绩效要求就是绩效标准。
绩效评估过程就是按照绩效目标而确定的绩效标准来对实际的管理和服务结果进行比照测量后区分为不同绩效等级的过程。
(三)划分与确定绩效评估项目
划分与确定绩效评估项目应根据公共府部门的具体职能。具体来说: 一是要根据每一个公共部门的管理职能,这样就会使不同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不同的评估项目。
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和公众最大的社会需求,这样就会使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绩效评估,即使是对同一类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绩效进行评估,也会有不同的评估项目。
(四)选定评估方式
评估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评估方式也是多样的。评估方式是指评估主体所采取的绩效评估形式、手段和方法。它包括: 1.公共部门的自我评估方式
公共部门的自我评估方式是指公共部门对公共管理活动及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量与质进行自我测定的方式。公共部门自我评估方式的主要内容:(1)评估部门内部的自身管理。(2)评估部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2.专门评估机构的评估方式
专门评估机构的评估方式是指由国家、政府根据法律与组织原则,按法定程序建立的专门绩效评估机构,或依据各类社会组织、教学科研机构的章程,经申请批准而成立的社会性专门绩效评估中介机构,根据效率、公平、管理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的满意程度等价值取向,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以及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输出、输入、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做的等级评定与划分。因此,专门评估机构的评估方式包括政府类专门评估机构和社会性专门绩效评估中介机构的评估两种形式。
(五)公布绩效评估结果和改进公共管理
绩效评估结果的公布就是评估者通过制作评估书或评估报告,客观地再现整个评估过程、再现被评估者的绩效等级,根据评估的任务与要求得出结论。
二、绩效管理方法
1990年,哈佛大学会计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波士顿公司的管理咨询师戴维·诺顿两人共同对12家公司进行了一项研究,以寻求新的绩效评价方法。这项研究的起因是人们越来越相信绩效评价的财务指标对于现代企业组织而言是无效的。卡普兰和诺顿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开发了计分卡这种囊括整个组织各方面活动(包括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员工活动和股东利益)的绩效评价系统,即平衡计分卡。随后,平衡计分卡进入了广泛应用的阶段。
对平衡计分卡的评价
(The Balanced ScoreCard,BSC)《哈佛商业评论》(1922)在庆祝创刊75华诞(1997)之际,隆重评选推出了“过去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平衡计分卡名列第二。
调查表明:在世界500强中有80%的企业在应用BSC。
《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70%的公司采用了平衡计分卡系统。
全球许多公共部门也已开始导入平衡计分卡系统。
中共中央组织部平衡计分卡项目(2006)
它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营运方面及学习和成长方面。
(1)财务层面:由营业收入成长与组合、成本下降生产力提高、资产利用投资策略等指标构成。
(2)顾客层面:由市场占有率、顾客延续率、顾客争取率、顾客满意度及顾客获利率等五大核心指标构成。
(3)企业内部流程层面:可以分解为创新、营运、售后服务等三大流程。企业通过界定一个完整的内部流程以发展新的解决方案,满足顾客与股东的需求。
(4)学习与成长层面:包括企业通过增强员工潜力、信息处理能力、明确权责和目标来提升员工满意度、员工留职率及员工生产力。
由于平衡记分卡所具有的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便于操作的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初一经卡普兰教授提出,便迅速被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所采用。虽然平衡记分卡最初的焦点和运用是改善私营企业的管理,但是平衡记分卡在改善公共部门的绩效上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平衡计分卡的主要特点
1、战略管理工具
——新的管理体系:联系战略与运营
2、绩效管理及绩效考核工具 ——衡量战略执行情况
3、管理沟通的工具 ——全员沟通
4、重视平衡的重要性 ——重视组合
5、重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本质特征,没有因果就不是BSC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流程:六个阶段
平衡计分卡的特点:平衡(指标)
公共部门的平衡计分卡
公共部门平衡计分卡实施步骤 计划阶段
•为运用平衡计分卡寻找理由 •确定资源的需求与可用性
•决定从何处着手构建第一个平衡计分卡。•赢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和保证 •组建平衡计分卡团队
•为团队成员和其他关键利益相关者提供培训 •为平衡计分卡的实施制定一个沟通计划 准备阶段
•制定或确定你的使命、价值观、远景与战略 •绩效管理框架中明确平衡计分卡的角色 •选择平衡计分卡的维度 •讨论相关的背景材料 •开展高层会谈 •创建战略地图 实施阶段
•收集反馈信息 •设计绩效评价指标 •制定未来实施计划
例:海林市环保局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战略 使命:
保护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核心价值观:
廉洁
勤政
公正
务实 愿景:
到2020年,实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 战略:
严守环境准入标准,加大污染整治力度,为海林可持续发展提供 良好的环境保障
例:东莞市科技馆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战略 使 命:
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核心价值观:
崇尚科学、力行创新;精心服务、用心做事 愿 景:
到2015年,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题)科技馆 战 略:
通过引进、培育和整合人力资源,持续创新科学传播模式,打造科普 教育知名品牌
消费者银行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管理)
绩效考核量表(考核)
外联部战略地图
美国亟须贸易融资政策稳定 篇6
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分歧,不仅推迟批准关于延长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权,还在伊朗核交易的持久性等问题上产生争议。据全球广播公司外交事务首席记者安德里亚·米切尔的观点,美国政府需要立刻行动起来,消除国际贸易伙伴们的疑虑。
“美国国会内部的僵局致使国际伙伴们开始怀疑,与美国的谈判内容是否能够切实可行。”安德里亚于2015年4月出席美国进出口银行在华盛顿召开的会议时说。
然而,美国进出口银行方面坚信,在6月30日截止期限前,政府一定会重新授权给他们。发言人还称,终止出口信贷机构的经营权,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每4~5年,出口信贷机构(ECA)的经营权需由美国政府重新授权。这道手续以前相对简单,但现在已经被赋予强烈的政治化倾向。共和党人指责这是美国进出口银行的“企业福利”,并不断游说各方将其终止。美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者则称,这一举措不仅为美国本土创造就业机会,还为海外建厂的出口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至此,美国进出口银行成为美国极化政治时期的一个标志。
“如果我们打算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美国进出口银行的作用十分关键。目前全球有60家出口信贷机构, 中国和印度于日前宣布,他们将投资数十亿美元,大力扩建本国出口信贷机构。”北达科他州民主党参议员海蒂·海特坎普说,“我们相信目标能够达成,我们正在拼尽全力。”
目前,众议院和参议院各有两项不同的法案待审议,参议院的两法案都建议延长进出口银行的经营权。美国进出口银行的主席佛雷德·霍赫贝格说,他对于经营权一事持乐观态度,其中一项法案有望通过审议。
大小企业的代表们纷纷表示支持延长进出口银行的经营权,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告诉GTR记者,他们无法接受美国进出口银行可能关门打烊的事实。
波音公司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吉姆·麦克纳尼补充说:“如果进出口银行经营权失效,对企业的不利竞争因素显而易见,这完全没有意义。我们只会回到西部荒原时期。波音公司也许能够存活下来,但竞争力将会严重受挫。”
国会众多议题中的意见分水岭是,当前进出口银行对燃煤发电厂的融资限制是否应放宽,包括之前的融资限制规定,都是由参议员海特坎普提出的。海特坎普称,美国政府曾于2013年12月决定采取新的方针,严格限制进出口银行为海外煤炭项目融资的权限,但美国煤炭企业应该符合获得进出口银行海外支持的条件。
她在一份声明中为该观点辩护,将其描述为一次有可能通过参议院审议的“现实主义的妥协”,尽管白宫方面反复表态支持煤炭限制令。
美国进出口银行出席霍赫伯格在4月份出席伦敦的圆桌会议时,重申了美国政府对出口信贷机构环境标准的支持,并且告诉GTR,他相信,放宽这些限制将不会成为进出口银行重新获得授权的必要条件。
油价的影响力
会议的其他议题还包括石油价格走低。与会人员认为,这不会对美国的页岩油工业造成不利影响,相反会加强行业发展。
很多石油行业业内人士则希望,油价走低导致页岩油产量减少,供应量势必随之减少,油价从而得到尽快回升。一名专家在华盛顿会议发言时称,业内将会被页岩行业的恢复力震惊。
“我们对当前形势的考虑,没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所认为的那样乐观。我们认为,美国页岩油没有减产,世界各国将会为如此强大的技术而震惊。我们很乐意看到该行业得到稳固发展。”能源咨询机构Wood McKenzie负责整合能源的副总裁斯基普·约克说。
工程咨询企业西图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奎琳·赫曼也看到了行业稳固发展的前景,她解释说:“油价走低的影响取决于时间周期。对美国有利,对其他国家也一样有利。我们发现,行业内部形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效率,一个更具竞争力、更高效、运营良好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形势由此形成。我们很快会看到不同个体之间在价值运作方面的差距。”
那么,在短期内,全球范围内的大型石油、天然气项目将暂停,几年之内才会再有需求;本世纪末,需求重新增加之时,原油也许会处在风险之下,价格强势走高,达到峰值。
“石油市场一直参与其中,前瞻性很强。几年之后大型项目的需求将增加,这也是我们现在供应过剩的原因之一。最后,油价开始回升到合适的价位,使这些项目得以实施,因为其他的市场反馈,像美国页岩油,其速度不足以应付本世纪末即将突然爆发的强大需求。”约克补充说。她的预期是,油价在2018~2020年回调到90美元/桶左右。
可再生能源
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专家学者们广泛讨论了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指数。在过去3年全球增加的新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占到一半以上,达到临界规模,但是政策层面可能再次面临挑战。约克称太阳能是“一种破坏性的技术”。
“加利福尼亚的太阳能市场竞争力十分强大,甚至到了最炎热、阳光最充足的季节,它可以破坏能源的定价方式。”他说。
帕迪·帕特马纳坦是沙特能源巨头ACWA电力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也认为,可再生能源正处在转折点上。他提到阿拉伯拟建设一座200兆瓦光伏发电厂,直接和迪拜水电局(DEWA)签订25年之久的电力采购合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补助性投资。该电厂的电价创历史新低,达到5.84分/千瓦时。
“2015年1月份,光伏发电厂提交了一份十分有竞争力的价目表,没有任何补贴,25年特许权。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正在下降,光伏板越来越高效,而且这个项目建在迪拜,光能资源十分充足,供应链天衣无缝,商业信誉良好,我们有能力给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价格。”帕迪说。
“我们正在投资资本密集型产业,投入产权资本,同时借入大量贷款,预计在20~25年的时间里卖掉百万瓦特的电量,收回投资。因此,我们在签合同的第一天所给出的价格和接下来的25年密切相关。”帕迪说。
然而,与会人员强调,有必要在可再生能源融资方面统一政策。杜克能源公司前董事会主席吉姆·罗格斯称,政府的政策是该行业的“头号阻碍”。业内许多人担心美国政府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而另外一些人则倡议把“补贴”一词改成“奖励”,以平息共和党的反对意见。
最后,美国新能源设备出口企业对来自中国的竞争表示关注。太阳能生产商 Suniva全球销售市场副总裁迈特·卡德说:“作为一个美国企业,我们不得不清醒,场内的秩序并不公平。在某个地理区域市场,客户希望我们的成本降为零,我们知道这种市场氛围不健康,不可能做到诚实无欺。结果就是既挣不到钱,又带坏产品质量。我希望看到一个更加平衡的环境。”
世界贸易组织公共政策 篇7
近年来,在WTO的多边谈判中,关于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越来越成为政策争论的焦点。一方面环保主义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会破坏环境,这是因为,贸易使得一国开放国内市场或扩张利用非友好的环境技术进行生产的产品的产量,从而增加污染。因此主张用污染税和绿色关税政策的组合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争论焦点。知识产权保护者认为,由于落后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贸易自由化会导致落后国家侵害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因而,一些环保主义者主张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和自由贸易问题联系起来,通过不同的政策组合来协调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对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三者关系的研究中,Markusen(1993)第一个探讨了企业选址与环保政策间的关系,在其模型中,包括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个企业。企业通过比较在本国和外国的选址成本、运输成本和环保政策而决定在哪个国家投资建厂。此时企业有三种选择,或根本不进入市场,或在国内建厂而服务于两个国家,或在两个国家分别建厂同时分别服务于两个国家。其研究表明,环保政策对于企业的选址决策具有很强的影响[1]。而Michael Porter(1995)则研究了对于R&D的环保管制而产生的正外部性。他指出,环保政策通过所谓的竞争优势能促使国内企业开发绿色技术,以加强其长期盈利[2]。但C.Carraro和D.Siniscalcl(1994)则认为,更严厉的环保政策会对利润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增加生产成本的直接效应,一是通过刺激创新而降低可变成本的间接效应,通过比较这两个效应,他们得出环境管制不一定能增强产业竞争力[3]。而Alireza Naghavi(2006)则把贸易自由化、各国环境政策的协调性、企业选址和减污R&D放入一个模型,研究了这些因素的在规范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他建立了一个包括不对称环保标准的两国模型来检验绿色关税或者环保标准的一致性是否能刺激更多的减污R&D投资和更洁净的环境[4]。分析表明,绿色关税能增加发达国家(环保标准更严格的国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并导致其增加减污R&D投资,同时,认为贸易自由化并不一定导致企业的重新选址,绿色关税能降低企业重新选址的激励并鼓励企业增加R&D来作为减少成本的一种替代。由更高的减污R&D投资带来的更低的单位排放和更低的竞争程度以及由绿色关税引起的更少的全球污染,增加了人们对于环保协调性和贸易自由化的双重政策的有效性的怀疑。
但是,笔者认为Alireza Naghavi的模型存在以下两个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到进行减污R&D投资时所带来的知识外溢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是因为,由于知识外溢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South)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完善,企业进行减污R&D投资以应对污染税、绿色关税时可能并不有效,South国企业能轻易的对其技术进行模仿或复制,从而使North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及成本优势丧失,进而降低其减污R&D投资的激励。二是没有考虑到两国间的成本差异,如果North国和South国的成本差异过大,足以弥补由于绿色关税所引起的成本差,那么North国仍然有重新选址的激励。因而,笔者在Alireza Naghavi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成本差异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使模型能更接近于现实并更具解释力。
在模型中,笔者通过构建南北双方的博弈论模型,比较了企业在不同政策组合下的产出水平和减污R&D投入水平等行为。相对于已有研究,本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探讨了环保政策、贸易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二是用博弈论和赋值法相结合来求解相关问题,这是方法上的创新;三是得到了一些富有价值并与现实相符的结论。
2 模型的基本假设
模型包括两个地区,North国(发达国家简称N)和South国(发展中国家,简称S),N国对产品征收污染税来实施环保标准,而S国可能征收,也可能不征收。此时,存在三种可能的政策环境:政策Ⅰ为N国征收污染税,但S国不征收污染税,这时,N国对S国产品征收绿色关税作为惩罚;政策Ⅱ为N国征收污染税,如果S国征收同样的污染税,则N国对S国免征绿色关税;政策Ⅲ时,N国和S国都征收污染税,但N国需考虑S国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假设,S国并不存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故N国为保护本国企业,增加本国企业的减污R&D投资有可能采取措施对S国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即在S国征收污染税时,N国对来自S国的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模型同时假设有两家企业即N企业和S企业,分属于两个国家,他们生产同质产品并以Cournot寡头形式竞争。N企业、S企业决定其在不同政策下的各个市场的最优产量和最优减污R&D投资。
企业的需求曲线为线性,即
i=N、S,Qi是第i个国家的总的需求量,N代表N国的需求量,S代表S国的需求量。每国的总的需求量为:
i=N、S;k≠i,j=E、F、D.第一个下标代表生产企业,第二个下标代表其产品销售市场。E(export)表示N企业在N国生产并部分出口到S国,F表示N企业在S国进行FDI并供给S国,D(delocation)表示N国企业完全在S国投资生产并出口到N国。在N国生产的非污染相关的单位成本为CN,在S国生产时其单位成本为CS,且CN≥CS(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要低得多),与S国企业一样,成本被假设为固定,与规模无关。与单位产出相联系的污染排放为
i=N、S,且Ai≤e02.e0为每单位产出的基本排放,与排污投入无关,Ai为i国的减污技术水平。式(3)表示技术越高,污染排放越少。不存在技术外溢或S国有着严格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时(假设当N企业采取E即出口形式时不存在技术外溢),有
x为企业投入的减污R&D金额,A0为自然技术存量,为分析的方便,假设A0=0,Ai是个递减函数,表示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当存在技术外溢(假设当N企业采取F或D形式或且S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时存在技术外溢),此时N企业的技术函数有:
但对于S企业来说,它可以模仿或复制N企业,从而其技术函数为:
δ为技术外溢并被S企业模仿的程度。表示S企业的减污技术来自于自主投资和由于技术外溢带来的技术进步.
3 企业在各种政策下的产出和减污R&D投入
3.1 政策Ⅰ下的产量和减污R&D投入
政策Ⅰ下,由于N国与S国政府未能就环保达成一致协议,此时N国由于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而对在该国生产的每单位产品征收污染税τ,但S国由于环保措施较宽松,对本国产品不征收污染税。N国政府为平衡由于污染税带来的成本差和向S国施加环保压力,故对来自S国的每单位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税率为t,此时,N企业在E(即在本国生产并部分出口到S国)条件下的利润函数为:
式(7a)表明N企业要为其全部产出支付污染税。当N企业在S国建立分厂,进行FDI时,它只对在本国生产的产品支付污染税,此时,N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Γ为N企业在S国进行FDI时的固定投入。如果N企业完全搬迁到S国进行生产,此时它可以规避污染税,但其产品返出口到其母国N国时,每单位要被征收t绿色关税,此时,N国的利润函数为:
S国企业的利润函数则为:
j=E、F、D;cN、cS分别为N国、S国企业的单位成本。可以据此求出企业在各种条件下的产量和减污R&D投资x.
(1)N企业采用E方式时,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各自产出为:
N企业采用F方式时,它维持在国内的生产以供应国内需求,同时在S国投资以供应S国,此时,各自的产出为:
在D下,N企业完全在S国生产,而返出口回本国,S企业也在S国生产,此时存在技术外溢效应,且各自的市场供给为:
比较(8a)、(8b)、(8c)可以看出,当N国在国内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时,绿色关税t能降低从S国的进口并增加N企业在本国的生产;同时,在D下,绿色关税的存在能减少S国产品出口到N国,这就是说,绿色关税在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还可以看出,污染税τ能降低E、F下N企业的产出,但会增加S企业的产出。但污染税在D下不起作用,原因是N企业搬到了不征收污染税的S国生产。在E、F下,成本方面的差异也对各自的产出有影响,对方企业的成本对己方的影响是正的,而己方成本对己方的产出影响是负的理由是对方成本越高,其产出越少,因而己方面临的竞争压力就越低,从而可以产出越多,而己方的成本将直接降低己方产出。S国成本越低,产出由N国转移至S国的数量则越大,即从“洁净国”到“脏国”的产出转移越多,从而世界变得越不洁净,这从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不断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实可以看出。由此,得到
结论1绿色关税能降低从南方市场(“脏国”)的进口,使世界变得环保;而成本差异会使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世界环境恶化;不对称的污染税亦恶化世界环境。
(2)在第二阶段,企业决定其减污R&D投资以减少污染排放和降低生产成本。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算式和式(8)的产出结果中,可以得出E时减污R&D投资为:
在F下,存在技术外溢效应,S企业可以模仿或复制N企业在S国的技术,如果不存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话,N国将降低减污R&D投资的激励,此时,各自的减污R&D投资为:
在D时,由于S国不征收污染税,此时企业都没有进行减污R&D投姿以减少污染排放从而降低成本的激励,故有
在E、F下,对于非污染密集产业来说,xNE和xNF关于τ呈单调递增,因为此时减污成本不高,且τ对于量只具有边际影响;但对于污染密集产业来说,减污R&D关于τ呈倒U型(1)。对xNE和xNF关于t求导,有,这表明,绿色关税能促使N企业进行环保技术投资,其原因是t减少了从S国的进口,使得N企业在国内的供应增加,而进行减污R&D投资能降低N企业由于污染税而产生的成本。xNE和xNF关于cS求导,有,这是因为cS的存在降低了S企业的生产,增加了N企业的市场供应量,从而使N企业有激励通过环保研发投资来减少因污染税而带来的利润损失,但cN越高则会降低N企业进行减污R&D投资的激励。(1)由此,得到
结论2绿色关税能有效刺激N企业减污R&D投资,而N企业成本上的劣势却会减少其减污R&D投资的激励以应对国内的污染税。但绿色关税对于S企业锦污R&D投姿没有作用。
3.2 政策Ⅱ下的产出与减污R&D投入
如果S国与N国就环保政策达成一致,采取一致的环保措施,即对在本国生产的每单位产品征收污染税,此时,N国不再对S国的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此时N、S国在E、F、D下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其中,j=E、F、D,利用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求解,可以得出D时的各自产出为:
(1)在N企业进行E方式时,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通过计算有:
在F下,则存在技术外溢,此时,各自的产出为:
在D时,N企业全部在S国生产但返出口回本国,S企业在本国生产并出口N国,此时,存在技术外溢,且各自的市场供应为:
比较(11a)、(11b)、(11c)可以看出,N企业在E、F、D下其国内的供给相同但考虑成本差异时,E、F下要低于D时其对国内的供应,原因是D时在S国的生产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减污技术的高低对产出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减污技术越高,产出越高,因为由此能规避更多的污染税。由此,得到
结论3在环保政策协调一致即各国都征收对称的污染税时,决定各国企业产出的是成本差异和减污技术的差异,成本越低的国家其产出越高,减污技术越高的企业其产出也越高;同时,成本差异是导致污染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假设cN>cS)。
(2)在E下,不存在技术外溢,i=N、S,把它代入式(11a),可以得到。在F、D时,分析的结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F、D时,存在知识技术的外溢,外溢效应为δ,把式(6)代入式(11b)和式(11c),并把QFN、QDN关于δ求导,有,即技术外溢程度越大,N企业的产出越低,而S企业的产出越多,这是因为由于技术外溢,使得S企业收益,从而降低其污染成本,增加其产出;而S产出的增加会导致N产出的降低。由此,得到
结论4在环保政策对称下,一国企业增加其减污技术投入,会增加自身的产出,而减少竞争国的产出。技术外溢程度越严重,技术领先国的产出会由于技术外溢而降低,而技术落后国的产出会因为技术外溢而增加。
(3)把式(11)和式(5)、式(6)代入式(10),通过求解,可以得出在E时企业的减污R&D投资xNE、xSE(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以及在F、D下,由于存在技术外溢,S企业能模仿N企业的排污技术,即S企业的每单位产出的排放为,经过计算可得出xNF、xSF、xND、xSD值的函数形式(2),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发现:xNE和xSE关于τ呈倒U型(即在τ较小时,,但在τ较大时,其导数小于0,投资随τ的增加而减少),对xNF、xSF,xND、xSD关于τ的函数亦呈倒U型,原因与政策I时的论述类同。在E下,没有技术外溢,所以此时技术模仿程度不会影响企业的减污技术投资。对xNF、xND、xSF、xSD关于δ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随着技术外溢、模仿程度的提高,各企业都会降低其减污技术的投入,原因是对于N国企业来说,技术外溢程度越高,它投资于研发的外部性越大,投资越多,并不能为其带来越大的竞争优势,相反还好因为技术外溢造就竞争对手竞争力的提升,使自己的市场份额下降,故N国企业没有减污技术投资的动力;对于S国企业来说,模仿的可能性越大,其进行自主研发创新的激励就越低,因为模仿比创新的成本低。在成本差异情况下,对xNE、xNF、xND关于cN求导,对xSE、xSF、xSD关于cS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对xNE、xNF、xND关于cS求导和对xSE、xSF、xSD关于cN求导,其导数也大于0。可得到
结论5在环保政策对称时,污染税的提高会加大各企业对减污技术的投资(在污染税率较低时),但技术外溢程度δ的提高会降低各企业减污技术的投资;同时,成本对企业的影响与环保政策不对称时是一样的。
3.3 政策Ⅲ下的产出与减污R&D投入
N国和S国实行协调对称的环保政策,都对单位污染征收污染税τ,此时N国不对S国征收绿色关税,但由于存在技术外溢问题,N国对S企业出口到N国的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η,但对N企业的返出口不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此时N、S企业在E、F、D下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其中,j=E、F、D.
(1)求解式(12),可以得出E、F、D下,N、S企业的产出为:
从式(13)可以看出,η对N企业的影响是正面的,η的增加能促使N企业生产更多,而η却能有效的抑制S企业的生产,这是因为,η是针对S企业征收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税,能有效的保护N企业,抑制S企业的侵权行为。同时,也可以得出,η的实施,会减少N国的产品供应,但对于S国的供应却没有影响,原因是η的征收是单向的,不对称,只对S国企业出口到N国的商品征收(考虑成本差异时,有QNE<QNF<QND,QSE>QSF>QSD.)。由此,可得到
结论6当两国采取对称一致的环保政策,为保护知识产权,N国对S企业征收不对称的知识产权保护税时,其影响是不对称的,能有效的降低S企业的出口,增加N企业的产出。
(2)求解此时的环保研发投资可以得到xEN、xES、xFN、xFS、xDN、xDS值的函数形式。并且,在政策Ⅲ时,对xEN、xES、xFN、xFS、xDN、xDS关于τ求导,可得出与政策Ⅱ下类同的结论,即在τ较小时各导数大于0,τ较大时,其导数小于0,原因亦与政策I/Ⅱ下类同。τ对xFN、xDN、xFS、xDS关于δ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随着技术外溢、模仿程度的提高,各企业都会降低其减污技术的投入,这结果与政策Ⅱ下类同,原因亦类同。对xEN、xFN、xDN关于η求导,其导数都大于0,即;对xES、xFS、xDS关于η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因而,可以得到
结论7在政策Ⅲ时,污染税率和技术外溢水平对各企业投资的影响与政策Ⅱ下类同,即污染税的提高会使得各企业增加减污技术投入,技术外溢水平的提高则会降低其投资激励。而不对称的知识产权保护税则会抑制S企业的减污投资,增加N企业的减污投入。
4 不同政策环境和生产方式下企业的产出及R&D投资比较
不同的政策会使得企业出口选址的条件发生变化,为减少问题的复杂性和论文篇幅,假设企业进行选址的条件是满足的(选址问题,读者可参考Alireza Naghavi(2006)的模型,在该模型中已有很好的论述);同时,为突出比较不同政策对企业产出的影响,略去对不同国家企业差异的分析,即假设cN=cS=0(当考虑成本差异时,结果并不受影响);且,假设污染税税率τ、绿色关税税率t、知识产权说税率η是相等的,即τ=η=t,a=1。
4.1 在E时和政策Ⅰ、Ⅱ、Ⅲ下的企业投资和产出的比较
(1)在N国企业采取E策略且cN=cS=0,τ=η=t,a=1时,比较式(9a)、(11a)、(13a),并对N国企业在政策Ⅰ、Ⅱ、Ⅲ下的投资进行赋值比较(1)。从中可以看出xEⅢN>xEⅡN>xEⅠN,即N国在政策Ⅲ下的减污投资大于政策Ⅱ下的,政策Ⅱ的大于政策Ⅰ的(污染税、绿色关税和知识产权保护税一般都较低,现实中不会超过20%)。同样的,对S国企业的投资也进行赋值比较可以看出xEⅠS<xEⅢS<xEⅡS,即S企业在政策Ⅰ的投入最小,政策Ⅱ下的研发投入最多。加总N、S国在E时和政策Ⅰ、Ⅱ、Ⅲ下的减污投资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税率较低时,政策Ⅱ的投资最多、政策Ⅲ居中、政策Ⅰ最少。但随着税率的增加,Ⅲ政策下的总投资会逐渐超过Ⅱ的总投资。
(2)在N国企业采取E策略时,由式(8a)可得出政策Ⅰ下企业N和企业S的产出:
在政策Ⅱ下各自的产出为:
在Ⅲ下各自的产出为:
对式(14a)、式(14b)、式(14c)中的N企业和S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产出分别进行赋值比较,可以看出,N企业在政策Ⅲ的产出最多,Ⅰ的产出最小;而S企业在政策Ⅰ时的产出最多,Ⅲ最小。这是因为,政策Ⅲ对N企业的保护最大,而对S企业的征税最严重,政策Ⅰ时则正好相反。加总N、S企业在三种政策下的产出并进行比较可得,政策Ⅰ、Ⅱ、Ⅲ的产出依次递减,这是因为政策Ⅰ、Ⅱ、Ⅲ下企业的税收负担依次加重,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故会降低其产出。因而,可得到
结论8随着税收政策的加重,N企业的减污投资和产出会逐渐增加,但S企业的投资在政策Ⅱ时最多。加总的产出随税收政策的加重而递减,但减污投资会递增。
4.2 在F和D时,N和S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投资和产出比较
根据赋值法,得出和4.1节相同的结果,即N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减污研发投资依次递增(F和D情况下走势相同);而S企业在政策Ⅱ下的投资最多,Ⅰ下的投资最少。N企业在F和D时的产出与在E时的产出类似,都是在政策Ⅰ、Ⅱ、Ⅲ下其产出递增,而S企业在正好相反,其产出依次递减。总和的减污研发投资在F和D时都是在税率较低时政策Ⅱ的投资最多,政策Ⅰ最少,政策Ⅲ居中。而总和的产出与E时的情况类同,都是政策Ⅰ产出最多,政策Ⅲ最少,政策Ⅱ居中,其原因与E下类同。因而以得出
结论9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强,N企业都会享受政策的保护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其产出会随保护的增强而增加,其投资的激励也会加强。但S企业的产出则会递减,其研发投资以政策Ⅱ时最多。总和的减污研发投资以政策Ⅱ最多,总和的产出以政策Ⅰ时最多,政策Ⅲ最少。
5 各种政策下的世界总体污染水平的比较
5.1 E情况时政策Ⅰ、Ⅱ、Ⅲ的总体污染程度比较
世界的污染水平由各国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的加总决定,加总的污染物越多,世界的环境状况越差,总体的污染程度越高。由前面的分析可以计算出E情况下政策Ⅰ、Ⅱ、Ⅲ的总体污染程度PⅠE、PⅡE、PⅢE.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后,可以得出E时,政策Ⅰ、Ⅱ、Ⅲ的世界污染状况,其中,政策Ⅰ下的污染最严重,政策Ⅲ下的世界最洁净,而政策Ⅱ居中。这是因为,政策Ⅲ下的环保政策最严厉,政策Ⅰ下的环保政策最缺少约束力,故政策Ⅲ下的世界最洁净,这与直觉是相吻合的。
5.2 F情况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比较
经计算,可得:PIF、PⅡF、PⅢF,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可得出F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有PIF>PⅡF>PⅢF.
5.3 D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比较
经计算,可得:PⅠD、PⅡD、PⅢD,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可知D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为PⅢD<PⅡD<PⅠD,原因同E时。由此得出
结论10世界的总体污染水平在政策Ⅰ时最严重、政策Ⅱ时居中、政策Ⅲ时最低,即随着政策的越来越严厉,世界会变得更加洁净。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贸易政策、环保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组合对于企业减污投资水平、产出水平和世界污染状况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了10个具有很强逻辑及和现实一致结论,表明了不同的政策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治理结果。因此,一方面,要努力协调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环保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使之既有助于世界污染的减少,也能促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既能增加总产出和增加对技术的投资,又能促进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要努力协调好国内的贸易、环保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使这三者间的冲突降到最小,同时,也要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加强理论的研究,有理有据地表达有利于中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主张。
由于计算的复杂和篇幅的限制,本文未能分析企业在E、F、D之间进行选择所必要满足的条件,只是简单的假设了满足该条件;同时,本文也未能分析各情况时的各政策下的社会总体福利(包括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政府税收和环境洁净水平)及政府应该选择的最优税率及各种税率间的组合,而这是把这些问题简单地留给了后续的研究。后续的研究应该加入本文所忽略的上述内容,同时,还可以加入不确定条件下的政策组合问题。
参考文献
[1]Markusen J R,et al.Environmental policy when market structure and plant location are endogennous[J].Journal of Enviro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3,24:69~86.
[2]Michael E.Porter,Claas van der Linde.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1:1~16.
[3]Carraro C,Siniscalcl D.Environmental policy reconsidered: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4,38:545~554.
世界奇闻异趣之“公共禁忌” 篇8
When shopping in the mall, you are not allowed ( 允许) to check out with all the coins. The Currency Act passed in 1985announced: Goods worth of $10were not allowed to buy with only coins; while goods worth of more than $20 were not allowed to check out with all the $1 bills.Since then this rule has been used.
1. 加拿大
在商场购物时不允许全部用硬币结账。加拿大在1985 年通过的货币法案规定:价值10 美元的商品不允许全部用硬币购买;价值20 美元以上的商品不允许全部用1 美元结账。自那时起该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2. Singapore
Chewing gum is prohibited ( 禁止) . Since 1992, importing, m a k i n g o r s e l l i n g c h e w i n g gum have been banned. Until2004, the government allowed pharmacies ( 药店) to sell nicotine gum ( 尼古丁口香糖) , but the consumers have to register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when they buy it. In addition, people who spit or throw rubbish e v e r y w h e r e i n p u b l i c p l a c e s will be fined of 300 Singapore dollars, while those who were repeatedly fined are subject to heavier penalties ( 处罚) , such as imprisonment ( 监禁) for 12hours, or sweeping the street in a red vest with words“I am a dustbin”on it.
2. 新加坡
禁止吃口香糖。自1992年起, 新加坡就禁止进口、制造或销售口香糖。直到2004 年政府才允许药店出售尼古丁口香糖, 但消费者在购买时必须登记个人信息。此外, 在公共场所乱吐乱丢者要罚款300 新加坡元, 而屡教不改者将受到更重的处罚, 比如罚12 小时的监禁, 还要穿着印有“我是垃圾桶”字样的红背心到大街上去扫地。
3. Thailand
Driving with upper body naked ( 裸体) is illegal ( 不合法的) . Don’t lose your patience because of this tropical ( 热带的) country’s hot climate. If you drive a car or motorcycle w i t h u p p e r b o d y n a k e d a n d come across the police, you are supposed to be fined undoubtedly.In addition, leaving home without underclothes is illegal . You mustn’t step on Thai Baht ( 泰铢) .
3. 泰国
光着上身开车是违法的。不要因为这个热带国家的炎热气候而失去耐性, 如果你赤裸着上身驾驶汽车或摩托车被警察逮住的话, 那必定要吃罚单了。此外, 不穿内衣就离家是违法的。你也不能用脚去踩泰铢。
4. Switzerland
In an apartment building, flushing ( 冲刷) the toilet after ten o’clock in the evening is banned and men are not allowed to pee ( 小便) while standing up, either. The Swiss government believes that, compared with olfactory ( 嗅觉) pollution, noise pollution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which should be prohibited by official order.
4. 瑞士
论公共组织成本核算管理 篇9
一、公共组织成本费用与成本核算管理
从经济角度出发,任何组织、项目或业务经营都有其投入与产出。投入须支付一定的代价或成本,产出可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效益。所有经济主体的业务活动都因其投入而在客观上存在成本及其核算的问题。政府组织是依托政治权力,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来履行管理社会经济秩序、加强政权建设等职责的公共组织。非政府组织则是依托自身的业务优势,以提供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的方式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上层建筑服务的公共组织。尽管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性质、运作方式等方面有区别,但二者都是为社会生产或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组织,是公共产品的“生产”单位。公共组织生产的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因而,使公共产品的生产具有外部经济的特征,致使公共组织不能以利润为驱动力,缺乏利润等衡量单位业绩的综合财务指标。虽然公共组织的效益难以进行归集与评估,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组织运作不存在成本,公共组织获取信息、决策谋划、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等,都要耗费稀缺的经济资源,或造成或多或少的效率损失,形成公共组织业务运作的成本。
实行成本核算管理,是公共组织支出管理的重要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公共组织在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在有偿服务的前提下,必然存在着以收抵支的问题。一部分非政府组织的经费来源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能够从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或对外提供有偿服务而取得收入,公共组织也存在着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问题。为了正确反映公共组织的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全面真实反映公共组织生产经营过程的效率,要求对产品开发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成果,以求获得最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共组织的成本费用是指公共组织在生产公共产品、开发公共项目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及损失。主要包括业务活动过程中耗用的各种材料、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及按规定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以及管理费用等。成本核算,就是核算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消耗、劳动报酬以及有关费用支出的数额、构成与水平。公共组织发生的支出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有的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而有的费用则应由不同资金来源开支,公共组织成本核算就是生产费用支出和产品成本形成的核算。
二、公共组织成本核算的主要特征
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有产品生产或对外有偿服务业务的各公共组织,应该实行产品、劳务的成本核算。但由于各公共组织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情况不同,进行成本核算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公共组织与企业的业务运作过程中资源耗费都构成各主体的成本,都应进行成本核算,但这两类不同的主体生产的产品属性有别,企业生产私人产品,公共组织生产公共产品,成本核算存在较大的差异。绝大多数公共组织实行的内部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1. 从内容上看,公共组织成本核算是不完全的成本核算。公共组织的成本核算与企业不同。企业实行制造成本法,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成本费用划分为直接材料、工资、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成本核算的内容是完整的。而公共组织的成本核算内容没有企业那么完整,有些费用项目可能没有发生,有些费用项目发生了但又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
2. 从形式上看,公共组织成本核算是内部的成本核算。内部的成本核算是公共组织加强支出管理的一种手段。公共组织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公共产品的出售确定定价依据,而是通过监督和调节资源的耗费,进行成本控制,缩小实际耗费与标准耗费之间的偏差,促使劳动耗费的节省和成本的下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 从方法上看,公共组织成本核算是不严格的成本核算。企业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按配比原则要求,与销售收入相配比的生产经营费用区分为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各项成本费用的计算分配方法是非常严格的。而公共组织一般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成本核算条件,有些成本费用的界限无法划分,计算分配方法也不严密。
三、公共组织成本核算的成本项目
公共组织内部成本项目和计算分配成本的核算方法,一般可参照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结合本单位业务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公共组织应以确定的核算单位和核算对象,按照规定的核算项目开展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
1. 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是公共组织制造过程中为生产产品所耗用的各种材料,包括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以及公共组织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各种燃料与动力。
2. 直接人工。
直接人工是指直接参加制造产品的生产人员工资,以及按工资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3. 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是公共组织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非直接费用,包括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车间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运输费等。单位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不得计入产品成本。
为了便于产品成本的考核和成本资料的汇总,各公共组织应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其经济用途进行分类,按成本项目归集和计算产品成本。
四、公共组织成本核算的要求
从成本的角度看,经营收入是一种成果,为取得该成果所付出的代价,表现为材料的消耗、设备的折旧以及人员的工资等。按配比原则的要求,经营收入应和经营成本相配比,凡有经营收入的公共组织的经营支出,应从经营收入中获得一定的补偿,以反映经营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结果。成本核算应做好以下工作:
1.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是费用归集和分配的目标,是考核经营成果的前提条件,每一对象归集和分配的费用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对应补偿来源。公共组织内行业分类较多,并非所有的公共组织都需要进行成本的核算。实行成本核算的对象大致如下:一是有产品生产或兼有商品营销的部分公共组织,应对其产品或商品进行成本核算;二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科研单位一般应该实行以科研课题、项目、产品或研究室、事业部等为主要对象的成本核算;以社会科学或其他科学为主的科研单位一般实行支出核算,具备条件的项目或单位,应积极推行成本核算;三是对外提供技术咨询等劳务服务活动的公共组织应进行服务费用的核算。
2. 严格划分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的界限。
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划清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的界限,既是成本核算的起码要求,也是一项重要的财经纪律。公共组织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正确区分各项费用的用途,确定是否列入产品成本。一切属于成本开支范围的费用均应计入产品成本,不应少计漏计;一切不属于成本开支范围的费用,均不应挤占成本。要坚决制止乱摊成本和任意扩大成本开支范围的错误做法,以保证产品成本计算的真实性。
3. 在不同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费用。
成本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取决于间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因此经营活动的成本计算可以比照企业的“制造成本法”。凡能分清直接承担对象的各项成本费用,直接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不能分清直接承担对象的各项间接费用,先归集,再定期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各成本项目中。凡发生与研究、试制、技术、生产产品无直接关系的期间费用则不应计入产品成本。所以,并不是公共组织的一切费用都可以计入产品成本的。
对于不以取得收入为目的的业务成本核算,可以比照经营活动成本核算的程序、方法进行。所不同的是,该项成本支出没有相应的收入可配比,不存在经济效益的考核问题。它所产生的全部支出可以和预算相比较,凡符合规定列支的,可在年终申请核销。跨年度的项目在项目完成后计算累计总成本,以便于成本资料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候江红.公共组织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8.
[2]李明安.事业行政财务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0.
[3]刘力.财务管理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12.
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 篇10
社会组织面临的会计公共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 二是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其中, 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最先接触, 也是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公共关系。它的状态如何和工作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组织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运行, 从而影响着组织整体工作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 它还会对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开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社会组织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 始于内部会计公共关系。“内求团结, 外求发展”, 搞好内部会计公共关系是整个会计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和起点。
2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的结构与特征
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的会计公关部门、会计公关人员与本组织内部会计公众之间所开展的一种会计公共关系活动。社会组织的会计公关部门、会计公关人员在开展会计管理活动时, 经常会与组织内部的许多部门或个人发生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工作关系。稍有处理不当, 就可能对会计工作乃至组织的整体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 只有以会计公共关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审视和处理这些关系, 才可能取得良好的公关效果, 为会计工作赢得和谐的公关氛围。由于组织内部会计公众分别处于不同的部门或岗位, 职责范围不尽相同, 角色定位也不尽一致, 因此根据内部会计公众的不同, 对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进行简单地结构划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 与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相比, 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具有某些明显的特征, 以下也将对此作一简单地剖析。
2.1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的结构
在社会组织内部, 会计公关部门开展会计管理活动, 会接触到各类会计公众, 从而形成各种具体的内部会计公共关系。从纵向上分析, 内部会计公众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处于决策层的组织领导者、处于管理层的职能部门、处于基层或作业层的职工群众, 根据以上分析, 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与组织领导者的会计公共关系、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会计公共关系、与职工群众的会计公共关系以及会计系统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会计公共关系研究。
2.2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的特征
与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相比, 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客体角色的复杂性、主客体利益的一致性、主客体关系的稳定性。社会组织与内部会计公众之间这种主客体关系稳定性的特征, 为社会组织开展内部会计公共关系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 内部会计公众作为组织中的成员, 对于组织的要求和指令还是比较乐于接受和服从的, 对于会计公关部门代表组织开展的会计公共关系活动也是能够自觉配合的;另一方面, 社会组织的会计公关部门和会计公关人员在开展内部会计公共关系活动时, 相对于外部会计公众来说, 比较容易控制和引导内部会计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向有利于社会组织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 因为它们之间毕竟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
3与组织领导者的会计公共关系
一个组织的会计公共关系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 组织领导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取得组织领导者的重视和支持, 主动与它们进行信息沟通, 是社会组织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的首要环节和必要保证。
3.1与组织领导者会计公共关系的涵义
会计部门与企业总经理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 会计部门职能的发挥会直接受到总经理的领导和制约。对会计部门来说, 企业总经理是其会计公共关系的直接公众, 而且是权力型公众, 因此, 必须要慎重、妥善地加以协调和沟通。搞好与组织领导者的会计公共关系, 对于会计部门来说意义重大。只有协调好与组织领导者的会计公共关系, 使它们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才有可能赢得它们的信任和支持, 从而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顺利地开展会计工作并取得成效。
3.2与组织领导者会计公共关系的方法
3.2.1加强会计部门与组织领导者的信息沟通。
3.2.2协调与组织领导者的公共关系。
3.2.3在组织领导者面前塑造良好的会计形象。
4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会计公共关系
会计部门要想顺利地开展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 圆满地完成组织赋予它的工作任务, 取得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从现代管理“三论 (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 ”的角度看, 各种职能管理都是整个组织管理系统中的各个专业子系统,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需要相互配合, 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目标。因此, 会计部门必须要十分重视并努力开展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会计公共关系活动, 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4.1与相关职能部门会计公共关系的涵义
职能管理是随着生产经营的发展, 管理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会计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供应部门等都是十分重要的部门, 分属于各个专业子系统。而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各个子系统都是开放式的信息系统, 它们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 以维持和保证整个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 对会计部门来说, 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会计公共关系, 也就是探讨如何沟通协调与它们之间的公共关系, 以便更好地推动会计工作的开展。
4.2与相关职能部门会计公共关系的方法
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 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信息沟通、协调利益关系、塑造会计形象。
5会计系统内部会计公共关系
在社会组织内部, 会计系统是会计公共关系活动的实施主体, 代表组织与组织内外部会计公众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但同时,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 在会计系统内部同样需要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具体说来, 会计系统内部会计公共关系可以分为总会计师的会计公共关系、会计机构负责人 (或会计主管人员) 的会计公共关系, 以及一般会计人员之间的会计公共关系等。
5.1总会计师的会计公共关系
5.1.1总会计师与会计部门之间的会计公共关系
总会计师对会计部门主要还是起着领导、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并不过多地干预日常事务, 因此它与一般会计人员接触并不多, 更多地还是与会计机构负责人直接联系。
5.1.2总会计师与一般会计人员之间的会计公共关系
总会计师应该主动地深入工作实际, 深入到群众中去, 搞好调查研究, 与一般会计人员和其他职工群众交流沟通, 听取意见和建议, 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帮助他们协调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并把一些关系重大的问题或建议及时反馈给组织决策层, 以便研究解决。这样, 既可以促进组织的会计工作, 又融洽了群众关系, 塑造了良好的会计形象。
5.2会计机构负责人 (或会计主管人员) 的会计公共关系
会计机构负责人指在那些没有设置专门会计机构的组织中, 在有关机构配备的专职会计人员中指定的, 负责组织管理会计事务、行使会计机构负责人职权的负责人。其目的在于强化责任制度, 防止出现会计工作无人负责的局面。会计机构负责人 (或会计主管人员) 是组织中比较重要的中层管理人员之一, 在总会计师或其他组织领导者的领导下, 承担着整个组织会计管理具体工作的重任。
结论
在21世纪来临之际, 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 会计公共关系研究正是这诸多研究课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公共关系研究, 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也是会计系统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还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兴山.现代管理学观念过程方法.北京现代出版社, 1998.
世界贸易组织公共政策 篇11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外贸发展;影响及对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它一改过去旧贸易保护主义以关税措施为主要保护手段的传统,转而实行以配额、许可证、补贴等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的保护政策并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跌入低谷,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些旧有措施的作用逐渐削弱,但发达国家并没有放弃贸易保护,而是趁势调整措施,采取了以公平贸易和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面目出现的更为隐蔽和“合理”的新贸易保护措施,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当代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和充分认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般特征及特征演变,这对于分析目前盛行的各种贸易保护现象,研究与把握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积极提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歧视性政策取向
随着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即:在区域内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区域外则实行歧视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如欧盟不仅通过关税同盟与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外筑起贸易壁垒,而且将这种区域保护范围扩大到联系国(如对46个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的洛美特惠税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标志着美国由片面的全球自由贸易退到强调“互惠”的區域自由贸易的立场上。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1.保护商品的范围日益扩大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一方面是本国正在哀落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另一方面是本国已经高度发达的具有竟争优势的产业如金融业等,因此保护范围不仅扩大到货物贸易的一切领域,而且扩大到服务、技术、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近年来在商品的保护上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对于服务行业的保护日益趋于严厉。当前,服务行业的世界贸易额增长迅速,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已接近30%,其中美国的金融和快餐等行业对世界的扩张最为突出,这也促使世界各国加强对本国服务行业的保护。另一个是高技术产品领域的保护不断加强。
2.从国家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贸易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加强。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
区域化和集团组织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性,组建区域性经贸集团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自由贸易以促进内部经贸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外构筑贸易壁垒,抵制贸易对手的入侵,保护成员国的市场。同时,可以凭借组建经贸集团力量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性竞争。在当今世界上,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安第斯条约组织、东盟、西非共同体等等经贸集团遍布全。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外实行严格的保护,从而严重削弱了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化。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1.外国出于对我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嫉妒和报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外贸出口速度更快。高于全球贸易同期增幅的一倍多,与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遭到西方国家的打击是必然的。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会与外国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客观上会导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
2.反倾销措施中的反吸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反倾销案件中的吸收行为是指在采取反倾销措施后,出口商或生产商可能与进口商达成协议,将本应由进口商承担的反倾销税由出口商或生产商来承担,从而继续向进口国倾销出口,使反倾销措施无法达到抵消倾销的目的。反吸收措施就是在存在吸收行为时进口国所采取的一种保护贸易措施,它对贸易存在着反面影响,也是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一大困难。
3.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受到了对象国的技术性规章和规范、包装和标签的要求、检和检疫的规定、环保等方面的限制。
四、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1.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国家应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对国际及外国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及时跟踪、研究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企业,让他们做好防范工作,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应该共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2.树立“绿色”新理念
绿色产品是21世纪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保证。企业要注重绿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企业应通过绿色营销观念、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计划、将绿色环保标志导入企业的识别系统等途径来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
3.实施主动灵活的国际谈判策略
近年来,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大国实力,在WTO中积极斡旋。我国在WTO的国际活动中,应坚持原则,团结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纳入多边国际贸易规则,在策略上“主动出击”;在标准的内容与实施方式上据理力争,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林狂:《试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J].世界经济研究,1994(6)
[2]梅俊杰:《新贸易保护主义何新之有?》,《社会观察》,2004
世界贸易组织公共政策 篇12
日本经济界长久以来都有两派:通缩派主张保持稳定, 通胀派则希望刺激增长。过去十几年来, 日本主流经济界都是通缩派占上风, 这次安倍代表的则是通胀派的全面胜利。
过去日本长达20年都处在零利率、零通缩的停滞性阶段, 这就是著名的“日本病”, 即负增长的经济、负增长的薪资和超级低利率。为了救经济, 日本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 已经喊出8次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也就是不停地印钞, 因为日本国内已经进入“流动性陷阱” (即利率过低, 货币政策失灵, 再多的扩张和刺激都无效) 。为了财政扩张, 日本发行了占GDP (国内生产总额) 220%的国债, 金额之高位居世界第一。
而且雪上加霜的是, 曾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 到现在还是外资货币避险与投机的目标。长期以来, 强势的日元让日本出口产业失去竞争力, 被迫倒闭或外移。这就是为什么安倍内阁以达成通胀为目标, 而且第一个先拿日元开刀的原因。
要从长达近20年的衰退中复活, 安倍自然得出险招, 即实现2%的通货膨胀目标。但要达到这个目标, 安倍所面对的困难比5年前还要大得多。其实, 安倍这样做, 自身并没有十足的取胜把握, 而更像是在经济领域投下一场最后的豪赌, 其结果将有可能从此改变日本国家的未来。
日元能否贬出竞争力?
国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汇率过高的日元是造成日本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自1985年广场协议后, 美国为控制自己的贸易赤字, 要求日元持续升值, 导致日元在3年内升值将近两倍, 从140元日元兑换1美元, 一路升值到75日元兑换1美元。过高的日元让日本产品丧失了竞争力, 导致日本企业加速向海外投资, 最后造成国内产业被迫外移, 致使过去20年国内经济一直萧条。
2012年, 日本贸易赤字创下近7万亿日元的纪录, 较前一年大增170%, 也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 连续两年出现贸易赤字, 凸显了过去日元强势的影响, 也让日本更有理由通过贬值来提振出口。
另一方面, 日本虽然面临衰退, 日元却成为外资作为美元和欧元等货币避险的重要金融工具。也因此, 日元在国际市场的需求一直存在, 这更让日元永无翻身之地。过去日本政府多次喊出无限量宽松来打压日元, 但结果都不长久。因为日本央行有超然独立地位, 并不会刻意操纵汇率。现在这个情况改变了, 日本央行总裁白川方明因与安倍政见不合, 被迫提前下台, 而主张以通过大规模抛售日元来干预汇率, 被冠以“日元升值战士”之名的现任亚洲开发银行总裁黑田东彦已被提名出任下一任日本央行总裁。
事实上, 日本央行与安倍政府在跳脱通货紧缩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只是日本央行以往都是以实现通胀率1%为目标, 希望逐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 以维持物价稳定。2007年后, 日本央行曾一度把贷款利率订在0.5%的水准, 但发生全球金融海啸后又回归到零利率政策。后来又设立了资产购买基金, 希望借助增加购买公债等方式, 促使利率长期维持在低档。然而时至今日, 仍不见企业增加贷款的迹象。
安倍很不喜欢日本央行的做法, 认为过去1%的通胀目标太低, 希望改变为由政府与日本央行共同协商的方式, 并且预先明确把物价上涨率目标订在2%, 再据以实施强力的货币宽松政策。
其实, 日本的银行根本不缺乏流动性, 而是缺乏愿意借钱的企业和个人。银行放在央行准备帐户的资金超过了40万亿日元, 是央行存款准备金所要求的5倍。自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来, 日本央行已经进行了不下20次的量化宽松政策, 且规模越来越庞大。然而, 日本经济停滞的痼疾在于其扭曲的经济结构和老龄化的人口结构, 而非货币政策。人口老化导致内需的消失, 经济不景气, 投资意愿低下, 房地产业委靡, 银行既没有强烈的贷款意愿, 也找不到愿意借贷的客户。而日本政治家们为了寻求国内的政治支持, 对于结构性改革往往知难而退, 而将量化宽松奉为良药, 结果造成了日本国内资金泛滥, 没有效益的财政政策造成政府债台高筑, 而经济增速和通胀却日元贬值引发全球货币战争没有任何上升迹象。这表明日本经济已经病入膏肓, 通过传统的货币刺激手段已经无力支撑经济发展。
安倍推崇的再度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 乃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在汇率。强势日元令日本大型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索尼、松下及夏普三家顶级家电企业的市值合在一起不到韩国三星的三分之一, 而这些企业是日本经济的命脉, 更是自民党的金主。直接打压汇率, 效果不佳, 更会招致汇率操纵的指责和反制。于是, 安倍暗渡陈仓, 借非常规货币政策来拉低汇率。但这一招解决不了日本国内的结构性困境, 过去不行, 加码之后未来也必将无功而返, 甚至可能提早引爆日本国债违约的定时炸弹。
贬值过度会伤及自身
日元的贬值, 确实可以为因长期升值一蹶不振的日本产业带来新动力。然而, 货币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长期靠货币贬值来改变经济的颓势。尽管日元贬值具有短多效应, 而态度坚决的安倍, 其实正面临骑虎难下的局面。日本进出口贸易现在还处于逆差阶段, 对国外需求很强烈, 特别是很依赖能源进口, 导致日本国内与能源相关的进口产品价格不断走高。如果日元过度贬值, 日本的贸易经常帐目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反而容易造成经济增长的阻碍。
与此同时, 日本经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贸易, 但贸易占GDP的比重并不大。同时, 由于日本的出口也依赖进口, 因此贸易顺差并不大, 对于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远远比不上其经济起飞时的水平。事实上, 日本的贸易逆差也是在近年才出现, 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 日本也基本保持着一定规模的贸易顺差, 而当时的日元却在不断升值, 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汇率并不是决定日本出口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汇率只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手段。由于日本是一个浮动汇率的国家, 控制汇率的最终目的是让民众充分就业, 提振经济。然而, 这个2%通胀率的政策目标也让安倍备受质疑。一派经济学家指出, 日本原本就不是因为通缩导致低增长, 而是因为无法脱离低增长才陷入通缩。通缩的根本原因是需求不足, 如果需求不足的因素不能解除, 光靠金融政策讨市场欢心, 效果无法长期持续。
如果硬性拉动通胀率, 能否救得了经济先不提, 首先通胀率一定会拉高债券殖利率, 进而压低债券价格, 这对日本金融机构来说, 恐怕先得面对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
长期以来, 因为日本国债的变现性高, 容易脱手, 所以很受日本金融机构的喜爱。目前, 日本私人的金融资产共有1500万亿日元, 所以金融机构可以很容易消化国债, 而金融机构也有满手的国债资产。但问题在于, 如果通胀率达到2%, 势必会让长期利率上升, 也就是公债价格下跌, 这代表日本国债70%的债权人, 即金融机构将会因为国债价格下跌而发生极大损失。根据日本央行估计, 利率每上升1%, 银行就会产生607万亿日元的损失;如果通胀时景气仍旧不好, 甚至会产生恶性利率上升。
或许就是基于上述原因, 即使安倍胜选, 但日本的债券市场似乎并不认为新政府真能让日本央行实现通胀率达到2%的目标, 公债殖利率反而下降, 显见日本投资人对安倍经济学带来的脱离通缩抱持怀疑看法。
安倍政府很想建立新的国家目标, 但想靠这样就让日本走出失落的20年并不容易。过去20年, 日本政府已经花了很多钱在刺激经济,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债务会超过GDP的2倍。安倍提出财政扩张政策, 要在未来用200万亿日元, 把增长策略当作经济政策的重点。但是到目前, 还看不到具体对策。
法国巴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河野龙太郎说得更直接, 他表示:“我们看不到持续提高增长率的良策。政府应持续努力放宽管制, 但是他们选择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只是单纯地提前释出需求, 或先吃掉所得。”
根据河野的计算, 假设社会保障相关费用每年增加1万亿日元, 即使消费税提高到25%也入不敷出。日本政府债务金额占名义GDP比率达236%, 已经高出全球许多国家, 如果应对速度太慢, 状况会更加恶化, 经济将无法如预期增长, 唯独通胀加速恶化。如此一来, 安倍提振的不是日本经济, 而是日本国债的总金额!
就目前来看, 日元贬值实际上不仅“吞噬”了日本国内进口企业利润, 导致其经营困难, 对国内经济其他方面的负面效应也在显现。由于进口成本的上涨, 今年1月份日本用于发电的天然气进口价格已经相应上涨了11%左右。
另外, 根据日本海关最新贸易数据显示, 虽然1月份日本出口额实现了8个月来的首次增长, 但是进口额也大幅增加了7.3%, 贸易逆差仍在继续扩大。也就是说, 日元贬值在扭转日本贸易逆差方面并未起到多大作用。
转嫁他人通胀压力
今年2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的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简称G20峰会) 上, 日元汇率再度成为焦点, 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都出来表态, 一致谴责日本正在掀起2008年金融风暴后全球最大规模的货币贬值大战, 从远在北欧的挪威、瑞典到德国, 从东北亚的中国大陆与韩国, 到东南亚的泰国和印尼, 均对日本采取的以邻为壑的货币宽松措施表示担忧, 对单方面采取的有利于出口的汇率诱导政策表达不满。与会各国一致认为, 应避免出现企图迫使本国货币贬值的所谓竞争性货币贬值。
为什么同样是印钞票救经济, 从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 美国发动4次宽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 (FED) 主席伯南克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2009年年度人物;欧盟也同样做了3次, 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2012年年度人物, 理由都是救市有功且都惠泽全球;却只有日本这次狂印钞票, 让世界各国都骂翻?
分析原因, 在于美联储与欧洲央行的出手是解决全球经济系统性风险, 但日本出手却是为了救自己加套利。日本是全球前五大经济体之一, 其10年期公债殖利率不到1%, 资金面来看更从不缺钱。尽管外界批评日本陷入失落的20年, 但日本国民储蓄总额将近16万亿美元, 几乎等于目前美国公债的总发行量, 即使最爱存钱的中国大陆, 民间储蓄还不到6万亿美元, 连日本的一半都够不上, 更别提人均收入的差别。
在经济方面, 虽然日本财务省最新公布去年12月出口较上年同期减少5.8%, 对中国大陆出口更重挫15.8%, 全年贸易逆差高达6.93万亿日元 (约合763亿美元) , 创历史新高, 但除部分出口大企业如夏普、松下等被迫裁员变卖资产外, 国内并未出现大规模企业倒闭潮。
拥有庞大的民间资金, 却被誉为“东亚病夫”, 全因民间不愿投资消费, 导致货币扩张系数年年屡创新低, 政府只好被迫发债来从事建设维持经济, 也造成了日本国债占GDP比率竟然高达200%以上, 却还不会破产的怪象。也因此, 新任日本首相安倍希望人为制造通胀, 让民众担心钞票可能缩水而提早花钱消费, 同时压住零利率, 逼资金外流海外赚取高收益, 以此来维持民众收入。
但是日本此举, 等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上, 因为日元贬值将引发周边经济体的恐慌性货币贬值, 与日本产品同质性最强的韩国和台湾首当其冲, 而且必须面对出口受到冲击、资产价格泡沫, 甚至对外债务攀升等经济问题。对于目前正在受到升值压力的人民币来说, 也无疑是釜底抽薪:如果允许人民币升值, 那么中国大陆的出口行业将面临更大困难;而如果过度干预汇率, 可能会导致国内流动性的大幅宽松, 引发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
不过, 对于中国来说, 动荡的日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货币之一, 日元的重要性已经开始明显下降, 而这正好可以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第三方使用”, 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以及市场交易中的份额, 尽快使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内基础设施融资货币。
一些专家认为, 日元贬值并不会对美国造成致命威胁, 虽然美国汽车制造业有可能受冲击, 但美元在金融海啸之后维持弱势高达5年, 弱势美元刺激出口 (出口占美国经济产值不到15%) 的效应早已淡化, 而且随着美国民间消费总额已经创下新高, 美国经济重心复苏的关键在于房地产与民间投资。当日元寻求套利, 推高美元反而会吸引更多资金购买美国资产, 启动资产上扬趋势, 对于解救美国庞大房贷套牢族是一大福音。
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在意美国汽车业者的施压, 迟迟不愿在日元贬值这件事上表态, 其实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之下, 内心高兴大过担忧, 有日本出面当炮灰, 正好救了美国。
货币战争一触即发
如今, 汇率成了各国提振经济、捍卫出口的武器。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指出:未来几个月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货币战争。如果日本进一步实行宽松政策, 让日元持续贬值, 造成欧元相对升值, 将冲击欧洲出口, 德国可能因此陷入衰退;日本制造在不少领域甚至可以挑战中国制造, 将对已在萎缩中的中国出口制造业雪上加霜。随着日元兑美元贬至90, 对各国经济都将产生“蝴蝶效应”, 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出口产业将加入战局, 引发的贸易战争恐一触即发。
日本央行释放的热钱大量涌入北欧国家, 但若降息驱赶热钱, 反倒会推高房市泡沫, 导致这些小国遭受两面夹攻, 因此也跳出来加入痛批日元贬值带来贸易不公平竞争的行列。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远隔上万公里以外的北欧国家瑞典和挪威, 他们担心的倒不是日本企业会抢了本地企业订单, 而是导致本国货币过度升值, 经济面临泡沫危机, 最后会走向经济衰退。
早在两年前欧债危机爆发之际, 瑞典与挪威就被热钱大举侵入。虽然同属欧盟, 但挪威与瑞典却都选择采用本国货币, 避免因为使用欧元, 被迫负担其他国家高额债务, 而且不论是债信评等或者债务占国内生产总额 (GDP) 比例都属优质, 因此成为欧洲资金避险的好去处。
原本要解决货币过度升值问题, 央行多会选择降息以对, 希望能降低套利诱因, 把热钱驱赶出去。为了反击热钱, 瑞典央行在去年12月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至1%, 为当年度第四次降息;挪威央行也从2011年底起连续降息3厘, 将利率调到1.5%。
但没想到去年底日本政府宣示贬值救经济后, 挪威克朗指数日前竟创了历史最高, 瑞典克朗兑美元也在今年1月达到15个月来的最高点, 对欧元则是维持去年8月创下的12年新高。强劲的升值, 让瑞典央行副行长不得不在1月22日表示, 目前的汇率水准已经让瑞典面临通缩陷阱, 央行已经准备调降利率来改变现况。
事实上, 自从美国、欧洲大印钞票后,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能够用来对抗热钱的“武器”已经全数出笼, 如果日元贬值再导致第三次大型热钱海啸, 将会让全球许多体质不佳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经济崩溃的压力。
例如挪威就面临了如此的处境, 央行政策本身即是双刃剑, 一利必伴随一弊, 低利率造就借款宽松环境, 加上对于房屋贷款限制宽松, 因此挪威民间贷款过去3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7%以上, 多数资金都流入房地产。根据挪威不动产经纪人协会统计, 去年挪威房价涨幅达8.1%, 已经创下历史天价。
资产价格越高, 债务也同步上扬。根据挪威央行预估, 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所得比例今年将突破2倍, 其中还有12%的家庭债务占比超过5倍, 比起经合组织 (0ECD) 成员国平均值135%高出许多。
同样情况也发生在瑞典, 从金融海啸发生至今, 瑞典房价涨幅平均每年达到9.4%, 这也使得瑞典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所得也一路攀升至173%, 而该数据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仅90%左右。
如果房价涨幅是随着人口增加而适度成长, 对于经济是有益的;但根据联合国统计, 从2005年到2010年, 挪威和瑞典的人口增长平均年增率连0.5%都达不到;换句话说, 这些高涨的房屋需求似乎都是热钱闹的。一旦未来央行突然改变政策, 大幅升息打压房价, 反倒会先吸引更多热钱, 最后因为经济无法支撑高利率而面临崩盘, 让央行陷入决策的两难。
别以为这只发生在北欧, 位于亚洲的泰国、韩国、俄罗斯以及台湾对此并不陌生。早在1995年到1998年就曾上演过类似的戏码, 当时也因为日元大幅贬值, 导致资产泡沫, 最后酿成亚洲金融风暴, 韩国甚至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的纡困。
因此, 当日本宣布大规模设定宽松目标后, 马上触动泰国央行总裁张旭州的神经, 他公开宣示:必要时将动用金融工具遏制泰铢涨势。韩国央行总裁金仲秀也表态:若日元大幅贬值, 将伤害韩国出口和实体经济, 央行在必要情况下会有反制的额外手段。俄罗斯央行第一副行长乌留卡耶夫更批评日本刻意压低日元汇率, 就是在制造金融战争。
战场最早出现在汽车业
日元贬值引发的第一场世界货币大战, 战场最早出现在汽车制造业。今年1月23日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 德国带头谴责日本。先是德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跳出来, 对日元贬值表达担忧;接着, 德国总理默克尔又直接点名批评日本操纵汇率, 大骂日本政府对央行事务的大举干预已危及央行的独立性, 结果可能导致汇率政策越来越政治化。其实, 德国攻击日元贬值的真正原因是德国在制造和出口领域与日本相互竞争, 日元贬值将损害德国制造的竞争力。
安倍晋三宣称, 日元兑美元汇率应贬至90, 以此确保日本出口企业的利润, 而率先获利的就是丰田汽车。由于丰田的获利预测是根据1美元兑79日元计算, 只要日元每贬1元, 丰田获利就增加350亿日元。在日元贬值带动下, 丰田股价在短短4个月内大涨36%。
从价格竞争力来看, 日元兑美元汇率若从77元贬到100元, 丰田汽车等于打了七折, 将强烈冲击德国、韩国和美国等汽车大厂的出口, 甚至造成欧美或东南亚市场重新大洗牌, 这就是为何德国率先针对日元贬值政策开骂的主要原因。
汽车业是日本、德国、美国和韩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后, 这些国家第一个倾全力去救的就是汽车业, 包括直接提供救援贷款、减免税金、发放补贴等。其中, 美国政府纡困汽车龙头企业通用和克莱斯勒, 德国针对新车购买者免征购置税, 日本则发放补贴, 韩国也采取以旧换新减免税金的措施。
当时各国把经济复苏的希望押注在汽车产业上, 原因在于它是创造就业的引擎。一辆汽车装备有2万多个配件, 涉及庞大的零件供应链, 能创造很多就业机会。以韩国为例, 汽车产业提供了160万个工作机会, 占全体就业人数的10%。过去的金融海啸, 造成全球汽车版图大洗牌, 现代汽车凭着弱势韩元打败日本汽车业, 在美国市场崛起;如今风水轮流转, 随着日元重贬, 又再次打乱全球汽车市场的牌局。
在出口产业中, 汽车业对汇率问题最为敏感, 安倍通过贬值救出口, 无形中对欧美国家的汽车产业造成打击。相比之下, 电子业的生产供应链多半是跨国分工, 因此汇率对电子业的影响不是太大。
不仅德国提出抗议, 代表底特律三巨头 (通用、福特、克莱斯勒) 利益的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 (AAPC) 主席布兰特也发表声明, 认为日本正在操纵汇率, 将令美国在创造就业方面更加艰难, 同时他要求美国总统奥巴马向日本政府施压。美国汽车业的强硬立场无非是担心日元贬值后, 日本汽车的价格竞争力大幅提升, 将会蚕食美国市场。
从数据来看, 2012年美国三大汽车厂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为44.8%, 比前一年下降2.3个百分点, 而日本三大汽车厂丰田、本田和日产的美国市场占有率却提高了2个百分点, 达到32.1%。市场占有率此消彼长, 代表日本汽车销售复苏, 对美国汽车制造业带来强大威胁。
过去一年, 日本丰田汽车在美国销量达到208万辆, 年增加26%以上, 本田汽车卖出142万辆, 年增加24%, 而去年美国车市新增的171万辆, 其中48%就由日本车囊括。
相比于德国和美国, 韩国则率先成为日元贬值最大的受害者。现代汽车集团预测, 今年全球销售量仅温和增长4.1%, 将是近10年来最低的销售增长业绩, 主要原因就是日元贬值导致韩元转强, 削弱了其海外竞争力。
去年12月以来, 日元贬值推升了韩元升幅达1.3%, 结果丰田股价大涨22.75%, 现代股价则下跌13.12%, 成为日元贬值效应下, 汽车业的头号受害者。
日本和韩国在出口市场中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除了汽车, 还有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瑞士信贷的报告指出, 日元兑韩元汇率每走低1%, 约6个月内, 韩国出口增长率就会下降1.1个百分点。
贬到多少才算完?
安倍猛踏油门, 让日元贬势, 既急又猛, 日元也一如安倍所愿, 贬到90日元附近, 而下一阶段日元走势会如何?
目前国际金融界最迫切的焦点议题就是:日元汇率会不会贬到100兑1美元?因为日元走势不仅关系到日本的出口和总体经济, 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足以引爆新一轮全球货币和贸易大战。
今年1月14日在香港举办的亚洲金融论坛上, 最受瞩目的与会人士并不是主要国家领导人, 而是日本财经重要官员, 他们不仅对外解释日本的汇率立场, 同时也回应各国领袖针对日元贬值提出的质疑与批评。
其中, 安倍内阁负责汇率事务的最高官员——日本财务省副大臣中尾武彦表示, 由于日元先前的升势过大, 目前日元走贬只是修正行情。言下之意, 日本政府将改变过去强势货币政策, 为日元续贬埋下伏笔。
安倍经济顾问浜田宏一也在会上明确指出:当日元贬破100, 对于日本其实是有伤害的。他重申, 安倍新政府的政策绝对不会由激烈的贬值来达成, “我们并不希望极端性的贬值, 85到95元之间的日元是很合理的, 好让为强势货币而受苦的企业可以修复资产负债表, 这是政府应该要维持的目标。”
1月23日, 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 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甘利明发言阐明, 日本央行应持续采取货币宽松措施来战胜通缩, 直到贬至100日元兑1美元为止。不过, 甘利明认为, 如果贬到110日元, 意味着日元贬过了头, 会使日元过于弱势, 将推升日本进口成本, 届时日本央行须设法放慢宽松步伐。这意味着, 安倍政府不会放任日元汇价一路下滑。
今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20国集团 (G20) 峰会上, 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就日本央行推进货币宽松政策是以尽快摆脱通缩为目的向各国进行了说明。但由于欧美目前也在狂印钞票, 所以难以单独指责日本;在经过了彻夜长谈之后, 各国财长以及央行行长原则上同意在公报中一致表示, 将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货币竞争性贬值手段, 同时也声明称:货币政策的实施目标仍将是维系物价稳定, 并推进经济增长。与会各方都已承诺, 不会去打响任何形式的汇率战争的第一枪。
有“日元先生”名号的前日本财务省财务官榊原英资认为, 日元急贬之后, 不太可能继续延续先前的贬势。他认为, 日元汇价贬到92日元, 已足够让日本制造商因货币贬值而得利。
事实上, 日本央行已经开始“踩刹车”。尽管日本央行于1月22日宣布, 通胀率目标从原先设定的1%提高至2%, 但却推迟至2014年1月才展开无期限、每月定额的资产收购计划。这意味着, 日元急贬后, 未来贬值力道将会逐渐减弱。
从2014年开始, 日本央行每个月将收购约13万亿日元的公债, 但扣掉到期的债务, 实际每月仅新增1万亿日元 (约合110亿美元) , 相比于美联储每个月砸下850亿美元购买资产, 在这场印钞票比赛中, 日本恐怕难以匹敌, 日元贬值力道也会跟着下降。
目前, 多数投资机构认为, 日元汇价将保持在88日元至92日元之间, 短期内不容易贬到100日元以上。其中, 预测日元最大贬幅的是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奥尼尔, 他认为日元兑美元在未来一两年内会贬到120日元的水准。
【世界贸易组织公共政策】推荐阅读:
世界贸易组织05-18
世界贸易组织探讨10-26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管理06-28
世界知识产权贸易09-12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12-04
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10-20
服务贸易政策09-01
自由贸易政策12-03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教学设计10-03
电子贸易政策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