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研究

2024-07-30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研究(精选6篇)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研究 篇1

1 网络贸易的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 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开始形成。可以预见, 网络贸易在未来的21世纪内, 将会成为主导性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产生的客观基础, 从根本上讲是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要求经济关系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众所周知, 科技进步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 正在把世界经济融合成以全球为一体的“网络经济”, 经济活动的国内国际界限逐渐模糊,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已开始突破时间概念和空间界限, 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成为信息社会中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全球经济网络一体化趋势, 给传统贸易的改造与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机会。网络贸易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 它的产生与发展必将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网络贸易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领域,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 网络贸易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为了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纷纷主张对网络贸易实行全面自由化。一些国际性经济组织, 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 也开始就网络贸易问题进行政策对话和信息交流。因此, 网络贸易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这将极大地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

企业战略联盟与虚拟经营这一跨国公司创新型合作竞争经营方式, 揭开了信息社会公司组织及运作方式变革的序幕。同时通过非资本参与型的自发协议而联结成的信息网络, 打破了传统公司组织机构的层次和界限, 使跨国公司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这种外部资源“虚拟”内部化的形式, 使公司的经营向柔性化、弹性化的方向发展。跨国公司的所有生产环节都被纳入现代信息网络, 利用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直观的生产协调。这不仅淡化了公司活动的地域边界, 而且有效地利用了公司的经营资源和经营能力, 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增长, 也带来了国际贸易总体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由原来二维、平行的实物流动变成开放化、立体化、多维化、网络化的物质与非物质共同组成的流动, 从而引发了对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厂商理论等更深层次的思考, 同时也使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从传统的“单赢”向着“双赢”的合作型竞争模式演进。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发展, 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法规提出了挑战。传统上的贸易合同必须由书面订立, 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来辨别身份。但在网络交易中, 由于大量运用电子货币和电子签名, 有形合同的法律规定很难适用网上无形的合同, 而无形的网上合同如何确定权利和义务, 尚待进一步明确规定。此外, 网络信息的隐私权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电子数据及网上信息的证据效力问题;电子签名和认证问题;无形产品的网络交易对征收海关进出口关税和国内其他财政贸易政策与市场准入等问题, 都要求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 使之有利于保护贸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国际贸易遵循统一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运行。因此, 要为“数字市场”建立基本的游戏规则。网络贸易法律法规的制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 要促进其产生和发展, 就需要国际社会广泛的全球性合作。

2 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对策

我国网络贸易的发展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看, 网络贸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而且是挑战大于机遇。为了推动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积极对策:

2.1 转变观念, 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网络时代已快步向我们走来。网络将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 只有及早融入全球数字化竞争, 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的运行, 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目前, 我国居民和企业对网络贸易的观念淡薄, 传统的购物习惯和销售方式仍根深蒂固, 认识上的滞后将会阻碍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 大力宣传网络和信息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居民和企业转变观念, 重视网络贸易的发展, 构筑推进网络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

2.2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是制约网络贸易发展的“瓶颈”。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投资建设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 实现了互联互通。虽然我国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 但与国外相比, 国内信息基础设的投资仍严重不足, 其建设仍是初步的, 金融电子化和商业电子化的目标还很遥远, 我国必须切实有效地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以便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建设,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单靠传统管理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宴。上网开拓市场, 已被全球大公司认为是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的经营手段。目前, 世界上企业之间的兼并浪潮发展迅猛,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参与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使其在利用信息资源方面与大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仅花费很低的成本就能在因特网上实现跨国经营。因此, 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就是如何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 对自身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并充分利用网络贸易带来的商业机会,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对于众多的中国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4 加强对网络贸易的研究, 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

网络贸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领域,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 如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的发展, 而且由于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 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本身的新进展, 又有与现有体制的冲突, 这给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必须对市场的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 加强对网络贸易的研究, 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法律和法规, 保证和规范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总之,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兴起, 是国际贸易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随着新世纪的来临, 人类社会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场变革中, 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 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正面临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更有效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我们应高度重视网络贸易的发展态势, 认真研究和探索网络贸易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 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使我国对外贸易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 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 世界经济逐渐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 国际间开始出现了信息产品贸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 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 信息要素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走向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诞生, 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流动, 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国际贸易,网络贸易,创新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研究 篇2

一、中小企业概况

截至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3 200万家,较1 100万家翻了3倍。20,工业领域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4.9万家,比增长50.1%;工业领域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实现税金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税金总额的54.3%;完成利润2.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66.8%,是20的2.4倍,年均增长18.9%。

自年,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完成从一般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展的转变。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比重持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升级中,中小企业充当产业转移的重要角色,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

尽管过去五年中小企业发展平稳快速,但在十二五期间,依然面临许多挑战:(1)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中小企业扎堆现象严重,部分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以传统产业发展为主,创新服务型产业较少,高耗能行业占比高。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落后。总体上中小企业依然比较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结构待优化。(2)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中小企业代工生产较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从事耗能、污染行业。随着资源、环境、人力成本的上升压力,传统的模式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未来中小企业发展更加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技术为先导。(3)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市场越来越国际化,进出口优惠政策减少,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逐渐收窄。如果在技术上没有创新优势,靠过去的成本利差很难生存。(4)融资难依然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没有资金扶持,很难进行新产品的投放研发。繁琐的融资手续,苛刻的抵押担保条件,中小企业顺利融资的大门依然很难打开。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特点

《巴塞尔协议》(-6)认为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运用短期性结构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款等资产的融资。简而言之,围绕着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通统称为国际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融资涉及进口和出口企业,通过银行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短期和长期的融资,常见的融资产品有:即期(远期)信用证、进口押汇、离岸代付、出口双保理、假远期信用证、外保内贷等。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为: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中占比小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始发展,得益于成本优势,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2.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2012年达到了3.87万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2010年中小企业出口总额已达到1.57万亿,占据进出口总额50%的份额。但是金融机构对于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支持却进展缓慢。一是门槛较高,二是产品落后。刘春兰指出国际贸易融资在中国外贸企业各种融资方式的 20%,在这1/5的比例中,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小。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强

国际贸易融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种成本较低的融资产品,随着中小企业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逐年提高,中小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持续增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赖商业银行,但从商业银行获得的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

3.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

信用证结算是当前用的最多的一种融资方式,与国外层出不穷的融资工具比较,金融机构的创新度不高,不能适应金融发展趋势的变革,进口押汇、打包借款、票据贴现等传统模式已经广泛应用,银行间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从没有降低过。即便是同样一笔业务,各个银行的标准不一,导致时效性降低,贻误企业的贸易商机。

4.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多以间接融资为主

2012年全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5 841亿元,首次公开发行A股154只,筹资1 034亿元。全年公开发行创业板股票74只,筹资351亿元。上市公司累计筹资 6 780 亿元,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47 亿元。2012年募集的资金中,创业板占整个上市公司的6%,可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微乎其微,融资还是主要靠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

三、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国外经验借鉴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比例达到97%,吸纳就业人数占比60%。即便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GDP总量的50%。中小企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不同经济条件下,其融资模式存在差异,以美国的市场主导直接融资模式和日本的银行主导间接融资模式最为典型。

1.美国经验

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达,国际贸易融资金融机构多,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式有许多可选的`空间,目前主要依靠的融资方式路径有:(1)进出口银行:分为直接向外国买主借款,间接向外国买主借款,对外国买主提供支付担保,对流动资本提供担保。当进出口贸易融资遇到障碍时,通过它提供资金支持,整个融资业务受国家政策的约束。(2)私人基金公司:主要为从事国际贸易的进口商或出口商补充资金来源,其融资金额大、期限长,而且多是商业银行不愿承担的项目,市场适用性广泛,条件是所有借款须必须由进出口银行担保。(3)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向国际贸易往来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作为贸易信贷的担保人,让进出口贸易公司融资更快捷。(4)信贷保险协会:1961年成立,主要是防范风险,因政治或经济原因发生坏账蒙受损失进行担保。对美国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或融资。(5)贸易开发署:帮助美国出口商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解决中小企业对风险把控不强,对项目投资不明问题,开发署出具可行性研究计划,在计划阶段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2.日本经验

作为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日本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融资和创业板市场。(1)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对银行的依赖度达到93%,其中进出口银行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支持最强,为企业提供的资金占全部融资金额的80%。日本进出口银行主营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采取专业化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可以向进出口银行申请贸易融资、再贴现、借款担保等基础业务,还可以化解还款风险,降低违约风险。进出口银行密切跟进国家产业政策,优先执行符合国家政策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2)创业板市场。日本推出的股票新兴市场,又名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提供了直接融资的通道。通过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金融库,有效筛选新兴技术中小企业,鼓励投资资金培育,优先推荐创业板市场融资。有点类似美国的纳斯达克,对有技术、有发展潜力但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帮助较大。

参考文献:

[1] 陈卫华.中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融资瓶颈的思考[J].价格月刊,,(7):62-65.

[2] 徐洪水.中小企业金融促进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金融与经济,,(6):3-6.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办学方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教育,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办学包括国外高校假期短期实践、出国学习继续深造和高职院校与国际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工作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增加与国外一流高职学院或者职业认证系统联合培养学生,从而促进与国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零距离对接,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的主要形式

1.1 教师互换的对外交流模式

虽然我国高校教师出国培训越来越多,但还是应该争取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到国外参观培训,不仅要出去学习,也要派教师到国外交流讲学,使教师在学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签订人才互换培养的协议。以中德交流办学为例,两个国家虽然政体和国情都不相同,但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大致相同,所以两国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可以拓展到对方院校授课,熟悉对方的社会环境、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的认定,这有利于双方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突破语言障碍、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授课能力。

1.2 “2+2”继续深造的交流模式

两所院校签订委培协议,在本国家读本专业两年之后,再到对方学校继续本专业的研读,毕业后颁发两国联合认证的学历证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自由择业。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能力和适应能力。虽然这种继续教育的学习模式很好地综合了专业知识,缩短了学习时间,但是学生的语言和专业知识都需要达到较高的标准才可以实施,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使之逐渐具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1.3 共享教学资源的交流模式

国内高职教学更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国外教学,尤其是德国,更强调的是工作的德行操守,简而言之就是操作流程的规范和专业技巧的深入剖析、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专业考核的多元化。两国合作办学,可以将国外的教学优势逐步渗透到我国的高职院校。以我院为例,我院与美国荷晶大学联合办学多年,硕果累累。中美双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学生考核、教师互访、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紧密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为我院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学生拓宽了发展途径,也为地区建设提供了有用的人才。

1.4 加强师生短期国外培训的交流模式

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国外短期交流培训,这个培训可以是项目的共建,也可以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研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两个手段:一种是靠引进,另一种是靠自己培养。所以学校应不断地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树立“教书育人、德行为先、扎实专业”的教育思想,培育良好的行为规范,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培训,可以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教师之间、职教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

2 国际交流办学应具备的条件

2.1 完善的師资队伍结构建设

根据院校特点,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老、中、青的梯队建设,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引进专业带头人。为了适应国际交流办学的要求,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更新教育观念,组织教师专业能力的锻炼,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提高科研转化能力,提高教师在国际交流和企业中的认可度。

2.2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中外合作项目所招收的学生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有参加项目意愿的学生迫于以后求学的压力,在进入项目前将对自身英语有一定程度的强化练习,在国内学习的第一年,学校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强化英语的措施。参加合作项目的学生较一般学生有更多和更早的机会接触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除了根据专业的地域特点、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设置外,还要根据国际交流院校的国家政体和国外当地针对行业的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环节中既要考虑到两个国家的企业要求,还要结合两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连同学生自身的语言特点共同设置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

2.3 借用企业平台,建立完善的国际共享教学资源

国际交流办学除了可以了解国际市场、扩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国际声誉之外,最大的优势在于共享国际资源,但是单纯依靠学校将所有专业的实训设备准备齐全,不仅投资巨大,而且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都将面临巨大挑战。所以我们更需要依靠企业的力量,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必须要结合专业的特点,细化到每一节实训课到哪个基地完成都要事先做好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到外国际交流办学提供学习保障。

3 建立“三方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交流办学的过程中,建立“三方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结合企业、国际形势、学生自身要求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根植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服务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共赢”;与国际交流办学,共享国际教学资源和平台,完善课程体系,拓宽专业领域,建立国际声势,多方位的打造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 综上所述

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的调整,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具有扎实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加强中外交流办学,与企业深度合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市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我国高职学生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对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蕾.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

[2]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研究开发工作[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

[3] 宋学善.开展对外交流促进教学改革[J].新美术,1994.

[4] 李红卫.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

网络贸易兴起与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网络贸易,信息技术

贸易方式是指在国际贸易中采取的各种方法。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 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 以网络为媒介的国际贸易方式正日趋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式, 并将成为今后贸易发展的主导方式之一。

一、网络贸易兴起之由——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背景分析

(一) 计算机的发明和技术进步及人们日常交易行为的网络化。

计算机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不仅提供了较高的工作效率, 成为人类工作生活的重要助手, 而且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影响到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国际间开始出现信息产品贸易, 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由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向信息为主导的经济过渡的趋势。

(二) 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它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以浏览器/服务器的应用方式为基础, 交易双方不用面对面地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活动, 消费者利用网络购物、商户之间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其他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由于电子商务以电子及电子技术为手段, 能够把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通过互联网这一方式来实现, 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业务作业方式和手段, 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 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 打破了国家与地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贸易壁垒, 从而促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 网络化。

二、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具体表现

形式

(一) 交易市场虚拟化。

传统的交易方式, 以一定的地域为存在前提。无论是加工贸易、易货贸易展览会、博览会, 交易地点要么在买方, 要么在卖方, 要么在专门的世界商品交易市场, 往往还是需要相对固定的交易场所, 双方需要这一固定场所面对面的进行交易和业务交谈。而网络贸易则在网络上营造出了传统贸易市场的虚拟形态, 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一虚拟市场里, 商务活动中的交易方以数字方式进行信息交换。

(二) 交易工具网络性。

原先的交易方式下, 生产商若要宣传商品, 则要制作广告和宣传品, 或者直接转交或者邮寄交给买方。而买方要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也需要大量的搜集信息, 并对价格和商品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费时费力。双方的交易也要面对面进行谈判, 从而可以看到实物。而以网络为媒介的贸易则大大的减少了这些不必要的麻烦, 网上广告代替了电视、杂志、报纸等日常的一些宣传载体;多种视频会议系统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谈判、促销、会议等活动;电子邮件比以前的一些传统工具如传真、信函、国际长途来说, 不仅降低了成本和交易费用, 而且节省了时间。

(三) 物流方式信息化。

传统贸易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进行运作的, 且必须伴随实物的流动。而网络为媒介的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就款项支付来讲, 很多国际贸易可以依托网上银行系统在网络上实行电子付款, 在网络上进行资金的结算、转账、信贷等服务, 纸币流为无纸电子流所代替, 从而在客户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架起一座高速运转的桥梁。产品的交割也是如此, 以网络为媒介变得简单。有形的产品可以先通过电子网络传输开展洽谈、订货、付款、开发票、收款等活动, 然后在商定的地点进行实际产品的交割。无形的产品则可直接通过计算机完成整个交易。

(四) 营销方式互动化。

原有贸易的营销方式强调卖方的宣传, 买方更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缺少主动性和选择性。而以网络为载体的贸易方式, 基于网络的互动性促使客户参与到国际贸易营销过程中来成为可能。在这种网络互动式营销中, 卖方和买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式双向交流, 大大改善企业和客户的关系。

三、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意义分析

(一) 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以网络为载体的的国际贸易方式, 由于其在网络上进行接触并交易, 无需现实的场地等资金消耗, 同时, 减少了实物的损耗, 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获得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 大大节省了资金, 降低了成本。另外, 网络的开放性降低了市场上的搜寻成本, 也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支付的电子化加快资金周转, 节省了利息开支。

(二)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以网络为载体的国际贸易方式, 其买卖双方通过网络进行, 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 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同时, 现有的网络技术实现了商业用户间文件的即时传送和交换, 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 使整个交易快捷方便,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 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公司和厂商通过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 一方面可以利用网上多媒体的性能, 全方位展示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及付款条件等, 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地认识了商品及服务。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网页宣传企业形象, 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 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网络贸易下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挑战和应对

网络贸易取代传统贸易方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积极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贸易是全球性贸易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我国网络贸易的法律及人文环境不断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及支付环境进一步健全、对外网络贸易交易持续增长。但总的来讲, 我国的网络贸易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加快网络贸易的发展, 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研究, 注重网络贸易人才的培养, 不断完善政策条例和法规, 培育我国企业在网络贸易中的竞争能力, 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在新的挑战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二震, 马野青.国际贸易学 (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田运银.国际贸易实务精讲 (M)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

[3].司林胜.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教程 (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4].李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于发展 (J) .经济纵横.2004-11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研究 篇5

以往的实践表明, 通过跨国并购难以获取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一方面是因为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进而获取超额利润的主要来源, 不会轻易让出;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本身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差距较大, 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认知、整合和利用能力不足。但是,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竞争能力提升, 我国企业正面临着良好机遇, 通过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跨国并购投入大、风险高, 稍有不慎, 会对企业整体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着旧有经济格局的挑战, 客观上使跨国并购还存在较多的困难。

一是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本身难度较大, 需要进行周密策划和付出艰苦努力;二是我国企业并购后整合能力不高, 难以充分把握通过并购获取国际创新资源并为我所用的机会。由于文化差异、法律法规差异以及管理问题, 导致企业并购后难以整合而导致失败的案例很多;三是国际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国家安全审查等多种手段, 阻挠我国企业在资源性及其他“敏感”技术领域的并购;四是我国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服务存在不足。跨国并购作为我国实现技术进步重要途径的作用日益显著, 但是, 由于体制机制约束, 对通过并购实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缺乏有效引导。

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和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给我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国外汇储备丰富的优势, 选择重点领域, 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获取国际创新资源, 把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跨国并购项目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引导企业有重点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并购, 结合国内创新战略部署, 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

加强部门协同, 使跨国并购成为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并购获取创新资源与现有研发体系和科技计划的衔接, 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充分考虑国际形势变化给我国带来的并购机遇, 立足于自主研发的同时, 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探索技术跨越发展的途径。

加强对企业跨国并购获取国际创新资源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 开展国际研发项目合作。引导企业建设海外研发机构, 形成全球研发体系。完善对跨国并购的技术、知识产权等相关信息服务, 加强对跨国并购中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评估工作, 尽早掌握和了解被并购对象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价值。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研究 篇6

一、进出口贸易形式的创新

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 电子商务优势在于消除了横亘于商务伙伴之间的时空差距, 将各个企业独立存在的信息孤岛以最便捷的方式连结在一起, 从而真正建立起一种贯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 以此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从广义上讲,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 可定义为: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从狭义上讲, 电子商务可定义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 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 系统化的运用电子工具, 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上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 (文件) 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 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方式。电子商务的确可以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 实现国际贸易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 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管理效率, 形成新的国际贸易管理模式, 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贸易和运输方式和结算方式革命的诞生, 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为我国外贸发展和经济振兴所创造的机遇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为我国外贸发展和经济振兴所创造的机遇可能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 (1) 我国有了相对较长时期的对外开放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 摸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对外开放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模式, 比许多刚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甚至目前仍然对外封闭的发展中国家更能够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所造成的更为开放的国际贸易经济环境。 (2) 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基本符合关贸总协定所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易体制, 从而减轻外部体制的冲击压力。 (3) 我国企业在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了磨炼, 为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 也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繁荣时期。我国在事实上参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范围和程度比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要大得多。这为我国更好地抓住和利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

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 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 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 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 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 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 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

四、进出口贸易创新带来的启示

从现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 得出下列启发性的建议, 它们能够引发众人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第一, 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 还可能变化经济贸易建设和起飞的环境, 现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模式的表面性转换, 得益于和平和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我国对内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我国政治环境的巩固。这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环境。第二, 果断地把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 我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日。现代国际贸易创新树立在现代国际经济互相依附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以上。没有这种依附关系, 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 假如一国经济脱离这种互相依附的国际经济关系, 那样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互相依附中获得好处。对于长期履行计划经济的我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看, 这乃是立于全球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参与世界市场程度的提高, 其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建立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 是保证我国经济在开放条件下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 为了推进中国企业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 不断培育企业适应最新国际贸易方式的能力, 最终保障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罗刚.自由贸易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视角.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7.4

[2]陈红蕾, 吉缅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财贸经济, 2005.1

[3]张曙光, 张燕生, 万中心.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 1997.2

上一篇:OBE理念下一篇:表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