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炎/中医药疗法论文

2024-07-23

输卵管炎/中医药疗法论文(共4篇)

输卵管炎/中医药疗法论文 篇1

奶牛乳房炎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乳腺和乳头发炎, 并且造成乳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的一种常见的疾病。

1 病因分析

病原微生物经乳头管口侵入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临床较为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以及真菌中的念珠菌属等。

物理、化学、机械性因素, 如冷、热挤压、冲撞乳房等也可以引起本病;也可由内源性感染而继发乳房炎;另外患子宫内膜炎及生殖器官疾病的奶牛亦可继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2.1 浆液性乳房炎

浆液性乳房炎一般呈急性经过。其特征是乳房间质充血, 有大量的浆液性渗出物及白细胞游出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患叶增大, 坚实而疼痛, 皮肤发红, 增温、食欲减退, 体温升高, 产乳量减少。当炎症波及到乳房的腺泡部位时, 乳汁稀薄且含有絮状物。乳上淋巴结肿大。

2.2 卡他性乳房炎

特征是腺泡上皮及其他上皮变性和脱落。病变部分具有渗出物和白细胞游出, 由于侵害部位不同又可多分以下2种, (1) 乳池和输乳管卡他炎症, 通常不引起全身反应, 患叶也无炎症表现。开始挤出的乳汁稀薄, 含有絮状物或凝块, 以后挤出的乳汁反变为正常, 产乳量略减。发病后输乳管由于被乳汁凝块阻塞而扩大, 触诊发现柔软或有波动的结节, 结节大小, 由豌豆到核桃大; (2) 腺泡卡他炎症, 患部体积增大, 挤乳也不缩小。乳头基部可感到有弹性的硬固结节, 大小如鸽卵, 这种结节是由其中聚积乳凝块扩大乳道而形成的。

2.3 纤维素性乳房炎

特征是纤维素渗出乳池和输乳管黏膜的表面或者沉着在组织深处。患叶体积敷大, 触诊有热痛和硬块。患侧乳上淋巴结肿大。病初产乳量显著下降, 至第2~3d以后, 仅能挤出极少量的乳清和带有纤维素性的脓性渗出物。病畜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体温增高至40.0~41.5℃。

2.4 化脓性乳房炎

化脓性乳房炎包括 (1) 脓性卡他性乳房炎, 特征是乳池、输乳管及腺泡发生卡他性渗出物和脓汁流入乳池和输乳管腔中; (2) 急性者患叶发红、肿大、增温, 触诊时有疼痛。泌乳显著减少或完全停止, 乳汁变为水样, 呈淡红色, 常混有脓液。患侧的乳上淋巴结肿大, 病畜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体温升高到41℃; (3) 慢性者, 局部炎症显著减轻, 患叶逐渐缩小, 疼痛消失。但乳汁仍然稀薄, 呈浅黄色, 泌乳量逐渐减少, 最后仅能挤出少量乳汁或完全停止, 体温一般正常; (4) 乳房脓肿, 为乳腺内形成大的或许多小的脓肿。患叶发红、肿大、增温及疼痛且乳量减少。

2.5 出血性乳房炎

特征是输乳管或腺泡组织中发生出血。通常为急性经过, 榨乳时剧痛, 乳汁呈水样淡红色或红色, 混有絮状物及血凝块, 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病畜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体温升高到41℃。

2.6 慢性乳房炎

常有急性乳房或某此传染病所继发, 如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口蹄疫等均可继发乳腺腺泡萎缩及结缔组织增生, 乳房内常形成硬结, 乳房局部症状时好时坏等变化。

3 中医疗法

治疗该病可用以下各方:

方1栝楼60g, 牛蒡子、蒲公英、天花粉、金银花、连翘各30g, 黄芩、陈皮、栀子、皂角、柴胡各25g, 青皮、生甘草各15g, 水煎灌服或为末冲服。乳汁雍滞不通加漏芦、王不留行、木通、路路通, 乳房胀大加大量生麦芽、焦山楂, 恶露不尽加当归、川芎、益母草, 乳房肿块明显加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

方2陈皮、香附各120g克, 枳壳100g, 柴胡、川芎、白芍各80g, 甘草60g, 水煎候温灌服。乳房肿大疼痛加当归、郁金、乌药, 肝郁化火加栀子、黄芩、蒲公英、川栋子等。

方3黄芪60g, 川芎、王不留行各45g, 当归、熟地、白芍、炮穿山甲、皂角、茯苓、陈皮各30g, 水煎灌服。疼痛严重者加元胡、乳香、没药、川栋子, 溃后流清稀脓汁者加山药、天花粉、贝母、党参等。

方4瓜萎60g, 栀子40g, 连翘30g, 双花30g, 当归30g, 皂角15g, 川芎20g, 柴胡30g, 青皮30g, 赤夕20g, 蒲公英50g, 地丁40g, 黄芩30g。共为细末, 开水冲调, 非妊娠牛可加入白酒200m L, 侯温灌服, 1次/d, 连用5~7d。

方5金银花60g, 当归45g, 陈皮30g, 防风20g, 白芷20g, 甘草15g, 浙贝母25g, 天花粉30g, 乳香25g, 没药25g, 皂刺20g, 赤芍30g, 穿山甲 (蛤粉炒) 30g, 黄酒150m L为引。共研末, 开水冲, 候温加黄酒150m L灌服, 1剂/d, 视病情连服数剂或者隔天1剂。

方6蒲公英60g, 金银花、连翘、丝瓜络45g, 柴胡、生栀子、黄芩、陈皮各30g, 甘草15g, 共研末, 开水冲服, 1剂/d、连服4剂。

方7当归、熟地各45g, 白芍、川芎、补骨脂、川断、杜仲各30g, 枳实、青皮各20g, 红花15g, 水煎灌服, 1剂/d, 连用3d。

输卵管炎/中医药疗法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0月诊治的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11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5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 (28.17±5.63) 岁;病程11个月~5年, 平均病程 (3.16±0.13) 年;有生育史者21例, 流产史者18例, 无孕育史者16例;输卵管通而不畅44例, 输卵管阻塞1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 (27.26±5.02) 岁;病程10个月~6年, 平均病程 (3.52±0.42) 年;有生育史者19例, 流产史者17例, 无孕育史者19例;输卵管通而不畅15例, 输卵管阻塞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只要符合以下标准之一则被排除本组实验: (1) 配偶患有无精或者弱精症; (2) 夫妻双方染色体病变; (3) 严重生殖道畸形及排卵障碍; (4) 其他疾病引发的不孕患者。

1.3 方法

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四联疗法治疗, 具体如下: (1) 中药组方:蒲公英16 g, 路路通、金银花、当归各15 g, 丹参、赤芍、香附各12 g, 川芎、穿山甲各10 g, 甘草6 g, 以上药方在月经干净3 d后以水煎服, 1剂/d, 分早晚2次服用, 持续10 d为1个疗程。 (2) 中药保留灌肠方:蒲公英、败酱草、金银花、活血藤各30 g, 路路通15 g, 桃仁、莪术、黄柏、三棱各10 g, 以上药方煎成100 ml浓汤, 当温度适宜时使用中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5 cm左右进行灌注, 在肠道内行约半小时保留, 1次/d, 10 d为1个疗程。 (3) 中频药物导入及穴位贴敷:首先选择两片药垫浸湿活血化瘀药汁, 其次通过HY-D电脑中频将药物导入治疗仪, 并分别于两侧阿是穴、归来穴、关元穴上贴敷, 扣紧下腹, 调至中频, 1次/d, 30 min/次, 10 d为1个疗程, 保留药垫13 h, 经期停用。 (4) 外敷:艾叶250 g, 活血藤20 g, 防风、寄生各12 g, 当归10 g, 红花、千年健、血竭各6 g, 将以上药碾磨加少许麻油炒热用布包扎好热敷于小腹, 30 min/次, 1次/d, 1袋可用1周。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输卵管通液技术治疗, 每2天1次, 共2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规定:痊愈指患者在2年内成功受孕;有效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改善, 可以基本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但2年内未受孕;无效指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 2年内未受孕。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55例患者痊愈37例, 占67.27%, 有效13例, 占23.64%, 无效5例, 占9.09%, 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55例患者痊愈21例, 占38.18%, 有效17例, 占30.91%, 无效17例, 占30.91%, 总有效率为69.09%, 由此可见,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输卵管性不孕症的诱因众多, 一般包括环境污染、子宫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等, 其发病机制在于输卵管由于盆腔炎而引起的积水、闭塞及粘连等, 从而导致输卵管丧失输送卵子、精子的功能, 或者壶腹部发生扭曲使精卵结合发生障碍, 最终造成不孕不育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在临床治疗中, 西医多用腹腔镜, 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中医常用四联疗法, 其优势在于费用较小、对患者创伤小、副作用小、可操作性强等。本文药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穿山甲、路路通、丹参有祛瘀通络之功效, 金银花、蒲公英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甘草可以调和诸药, 共达活血化瘀目的[3];中药保留灌肠, 利用肠壁进行药物吸收, 对输卵管、盆腔炎的治疗有利;中频药物导入及穴位贴敷, 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 加快炎性组织的新陈代谢, 促使血管扩张, 以治疗组织粘连;中药外敷, 利用热效应使药性直接作用于腹部, 从而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4,5]。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本院110例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采用中医四联疗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91%, 采用常规输卵管通液技术的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9.09%,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四联疗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观察中医四联疗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效果。方法 110例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5例, 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四联疗法治疗,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输卵管通液技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91%,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9.09%,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中医四联疗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四联疗法,常规输卵管通液技术,输卵管性不孕症

参考文献

[1]刘鹤玢, 臧志华.中西医结合诊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现状及研究进展.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7) :1037-1038.

[2]张娅珍, 邵竞艳.中药灌肠联合超声通液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 (4) :605.

[3]刘敏.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35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 (9) :140.

[4]李德红, 沈海燕, 吴玲.宫腹腔镜检查与输卵管造影在输卵管性不孕症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1) :3322-3323.

输卵管炎/中医药疗法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采取宫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患者共80例。年龄23~41岁, 平均30.4岁, 不孕年限2~7年, 平均3.5年。原发不孕12例, 继发不孕68例。既往均有自然流产、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病史, 其中部分病人合并感染, 急性盆腔炎等病史。部分患者伴有下腹及腰骶部坠胀、疼痛, 白带增多等症状。妇科检查时部分患者子宫体活动受限, 附件区增厚或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物或囊性包块。

1.2 诊断标准

(1) 婚后夫妇同居1年以上, 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不孕; (2) 流产、分娩后1年以上不孕; (3) 排除生殖器官畸形、肿瘤, 经生殖内分泌激素检测等排除无排卵性不孕; (4) 男方精液检查正常, 女方单侧或双侧输卵管梗阻。具备前3条或第1条, 第4条者即诊断为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2]。

1.3 方法

手术方法:采用美国生产的史塞克宫、腹腔镜系列设备。患者月经干净3~7d, 完善术前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 患者取头低臀高位, 下肢外展。膨宫液为5%葡萄糖液。利用宫、腹腔镜联合诊断, 先探查患者的子宫大小以及形态, 患者的双侧输卵管及卵巢的大小形态。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 注入亚甲蓝液, 在腹腔镜监视下向导管内注入含有亚甲蓝液的生理盐水, 进行输卵管通畅度检查;观察输卵管梗阻程度、部位、形态改变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进行宫腔镜输卵管口插管加压注液 (药) 术、宫腔镜输卵管间质部疏通术、腹腔镜下输卵管粘连松解术、输卵管伞成形术、输卵管造口术等。术后运用中医三联疗法, 汤剂内服、下腹部中药塌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一周, 预防粘连、梗阻复发。内服红藤败酱散, 每日1剂, 分2次服。处方:红藤30g, 败酱草30g, 三棱10g, 莪术10g, 紫花地丁30g, 五灵脂15g, 牡丹皮10g, 赤芍15g, 茯苓10g, 炒白术20g, 广木香10g, 广陈皮10g, 延胡索15g, 生山楂15g。加减:兼肝肾不足者, 加川断10g, 杜仲15g;兼脾肾虚弱者, 去红藤加补骨脂12g, 肉桂3g[3]。灌肠方:海藻20g, 昆布20g, 橘核20g, 荔枝核20g, 红花20g, 赤芍20g, 延胡索20g, 皂角刺20g, 莪术15g, 桂枝15g, 紫草30g, 生薏苡仁30g, 水煎至150m L, 温度降至38~39℃, 注入灌肠袋中, 患者排空膀胱和直肠, 左侧卧位, 稍曲双腿, 肛管插入直肠内约15cm, 慢慢注入药液, 抬高臀部30min后平卧入睡[3]。

术后1个月, 月经干净后3~7d进行输卵管通液检查, 并指导怀孕。术后3~6个月复查有停经史、血或尿HCG检查和B超检查证实为妊娠者计为妊娠。随访时间3~12个月, 记录患者的受孕情况。

1.4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手术后随访3~6个月即有妊娠反应者;有效:患者手术后随访7~12个月有妊娠反应者;无效:患者手术后随访12个月仍无妊娠反应者。有效率= (显效+有效) ×100%。

2 结果

术前输卵管情况:80例患者共146条输卵管, 其中120条有梗阻、积水、通而不畅、系膜囊肿或伞端粘连、闭锁, 26条输卵管原本通畅 (表1) 。术后输卵管疏通情况:共疏通慢性输卵管炎69条;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 疏通输卵管3条;生殖器结核3例, 疏通失败;疏通率达60% (表2) 。

3 讨论

输卵管因素是引起女性不孕症的最常见原因, 而输卵管因素中炎症是造成女性不孕的最主要原因[4]。输卵管梗阻大部分是急慢性盆腔炎所致, 由于炎症不仅影响纤毛运动, 影响输卵管蠕动, 而且可引起输卵管阻塞、扭曲或闭塞, 使卵子无法与精子会合而导致不孕。慢性盆腔炎病程较长, 缠绵难愈, 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而中医的综合疗法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认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属“癥瘕”“积聚”范畴, 病机为邪毒内侵、湿热阻络、湿毒蕴结, 瘀阻胞脉, 气滞血瘀, 久而成瘕, 或失治误治, 余邪未净致病情缠绵久治不愈, 导致输卵管炎症阻塞, 碍于受精致不孕。治疗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 佐以清热解毒, 软坚散结。三联疗法中的内服方红藤败酱散, 主要成份红藤、败酱草、五灵脂清热解毒、祛瘀止痛, 三棱、莪术破瘀散结, 牡丹皮、赤芍行气活血, 消肿止血, 抑制纤维蛋白形成, 改善微循环, 软化增生的纤维组织以改善粘连。茯苓、炒白术健脾益气, 以固后天之本。全方通过促其血脉畅通、清热解毒化瘀使瘀血炎症消散, 对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有明显治疗作用。因子宫、输卵管与肠壁仅“一壁之隔”, 直肠给药, 药物通过直肠黏膜直达病所,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抗菌消炎。灌肠方中海藻、昆布软坚散结;橘核、荔枝核行气散结。红花活血化瘀, 瘀血祛除, 新血方生;皂角刺散结行气, 消肿排脓;辅以桂枝、香附温经化瘀疏肝通络, 延胡索辛散温通, 治一身上下诸痛[3]。

下腹部中药塌渍是利用其热效应, 促使炎症组织的血管扩张,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减少炎性渗出并促进炎症的吸收, 加快病理产物的排泄, 加快组织修复之功, 使气血调和、肌肉松弛, 清除疼痛和输卵管肌痉挛等, 从而清除输卵管粘连, 解除阻塞。

目前, 宫腔镜诊断被誉为诊断宫腔内病变的“金标准”。检查过程中对患者的宫颈管、子宫前壁、左侧宫角、左输卵管开口、后壁、右侧宫角、右输卵管开口、子宫底以及整个子宫的形态进行观察。本研究中对输卵管开口粘连、输卵管间质部阻塞的患者直接用导丝疏通, 尤其对开口粘连者效果显著。

腹腔镜下可以进行各种操作。本研究中对慢性盆腔炎, 输卵管与卵巢、子宫后壁、肠管粘连者, 行盆腔粘连松解术, 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伞端闭锁者行输卵管伞成形术、输卵管造口术;输卵管积水者行开窗术;系膜囊肿者行囊肿剥除术;盆腔内膜异位症患者首先恢复输卵管和卵巢的解剖关系, 同时行异位病灶电凝或切除术, 剥除卵巢巧克力囊肿, 分离粘连;若发现盆腔脓肿, 可行脓肿引流, 增加抗生素疗效, 缩短应用抗生素的时间。腹腔镜在解除病因、分离粘连的同时, 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盆腔和腹腔, 能够去除对精子、卵子有抑制作用的免疫因素等, 为精子卵子的结合以及受精卵的发育创造条件, 有助于生育[5]。大量文献资料证明, 宫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 可大大提高输卵管再通率及妊娠率。

当然宫腹腔镜手术还有着特殊并发症。宫腔镜手术中大量灌流导致的过度水化综合征和心脑综合征以及术后宫腔粘连等。笔者近三年来对于宫腔镜术后患者常规口服戊酸雌二醇, 1mg, qd, 连续21d;如果术中发现宫腔粘连者, 术后戊酸雌二醇加量, 前3d为3mg, tid, 之后改为1mg, qd, 直至21d。随访发现效果良好, 宫腔粘连发生率及复发率低。腹腔镜手术可能导致皮下气肿、气胸、气体栓塞、腹壁大血管损伤, 以及电凝、切割等能量器械引起的相应并发症, 均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腹腔镜联合中医三联疗法诊治输卵管因素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80例输卵管因素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宫腹腔镜联合中医三联疗法诊治的情况。结果 80例不孕症患者中共146条输卵管, 其中120条有间质部阻塞、开口粘连、或伞端积水、闭锁, 26条通畅;术后输卵管疏通率达60% (72例) 。术后随访3~12个月, 已有23例患者受孕 (受孕率28.75%) 。结论 宫腹腔镜联合中医三联疗法能安全、有效地疏通输卵管, 防止粘连、闭锁复发, 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受孕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腹腔镜联合,中医三联疗法,输卵管,不孕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51-352.

[2]李建龙.子宫输卵管造影术诊治不孕症538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07, 36 (3) :334-335.

[3]汤传梅.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1, 32 (36) :7746.

[4]张志晓.未产妇人工流产术致继发性不孕19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5) :2103-2104.

输卵管炎/中医药疗法论文 篇4

管灸疗法是我院对古代苇管灸技术进行改良后的一种治疗方法。管灸的效应通过外耳道、鼓膜、鼓室及薄骨板直达面神经管, 消除面神经管内的局部炎症水肿, 解除受损神经的挤压, 调节神经功能紊乱, 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认为, 本病多由外邪侵袭面部经络以致气血凝滞, 肌肉弛缓不收, 管灸能祛邪外出, 使肌肉活动自如。本疗法经五年多的临床应用, 证实对疱疹性面神经炎的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且操作方便, 重复性好。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贝政平主编, 2 00 1年出版) 确定。

1.1.1 症状

发病突然, 病前多有面部受凉、吹风或外感史;患者常在晨起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 或进食时食物存积于齿龈间, 或因说话不便、闭目不全而被他人发现患病。部分患者有耳后、耳内、乳突区或 (和) 面部轻度疼痛、麻木感及出汗减少。

1.1.2 体征

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和 (或) 泪液分泌减少;蹙额、皱眉均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平坦, 口角下垂或张口、笑时被牵向健侧;病侧角膜反射消失;示齿、鼓腮、噘嘴、吹口哨均不能或不全;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或听觉障碍。部分患者在耳廓、外耳道、鼓膜等处可见疱疹, 乳突常有压痛。

具有上述典型症状, 不能蹙额, 且兼有示齿、鼓腮、噘嘴、吹口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者, 即可确诊为面神经炎。合并有疱疹病毒感染史, 有耳廓、外耳道疱疹感染的体征者可确诊为疱疹性面神经炎。

1.2 中医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朱文峰主编, 1999年出版) 口僻的诊断标准。

2 适应证

年龄18~65岁, 病程在7天内的疱疹性面神经炎患者。

3 禁忌证

有严重耳部感染性疾病;严重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对针灸过敏者。

4 技术操作方法

4.1 器械准备

4.1.1 纸管和管灸器

纸管长2~3cm, 直径约0.5cm, 由普通硬纸卷成。管灸器呈烟管状, 由上下两节套合在一起, 下节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木管, 内有铁钉, 形成托物架;上节为顶端封口的中空木管, 侧面有三个圆形开口, 直径约0.8cm, 其中两个为通气孔, 以保证艾绒有氧燃烧, 另一个为灸疗孔连接纸管。

4.1.2 针具选用一次性针灸针, 针长0.5~2寸, 直径2 8~3 0号。

4.1.3 艾条选择药用灸条, 3 0 g/支。

4.1.4 艾绒药用艾绒。

4.2 详细操作步骤

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针刺治疗。采用毫针治疗, 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经穴部位》 (1990年出版) 选取病侧风池 (或翳风) 、地仓、颊车、下关 (或听会) 、迎香、头维、合谷穴, 进针0.5寸,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手法轻柔, 留针30分钟。针刺后15分钟行针1次, 以患者有胀或酸痛感为度。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管灸治疗:患者取坐位, 将3克艾绒用纸裹紧, 放入下节管灸器托物架上, 点燃艾绒, 然后将上下两节管灸器套在一起。再将纸管一端接入灸疗孔, 另一端插入病侧外耳道中约1cm。嘱患者固定管灸器下节, 待艾绒燃尽为止。每日治疗1次, 6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 共8周。若患者临床痊愈, 结束治疗。

4.3 关键技术环节艾绒必须用纸裹紧, 不可完全填满管灸器, 以确保管灸器内空气流通, 艾绒可以充分燃烧。

5 注意事项

定时清洁艾绒燃烧后产生的灰烬, 避免烫伤患者。6可能的意外情况

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事件发生, 如患者出现晕针、滞针、皮肤损伤等情况, 主治医生可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复习题

1.面神经炎中医学称为 () A蛇丹疮

B口僻C水花D面风痛

2.管灸疗法的适应证 () A年龄1 8~6 5岁

B病程2个月内C病程7天内

D确诊为疱疹性面神经炎

3.管灸疗法的禁忌证 () A有严重耳部感染性疾病

B有严重高血压病病史C有严重糖尿病病史D对针灸过敏

4.纸管规格 () A长1~2 c m

B长2~3 c m

C直径约0.5 c m D直径约1 c m

5.针具规格 () A长0.5~2寸

B长1~3寸

C直径2 8~3 0号D直径3 0~3 2号

6. 行基础针刺时手法宜采用 () 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法D导气法

(组织推广: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收稿:2013-04-23)

上期本栏目复习题答案:

上一篇:中职学生课程教育改革下一篇: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