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精选10篇)
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1
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
班级:热能C103姓名: 苏光宇学号:105857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成为21世纪耳熟能详的词汇。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浪潮席卷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知识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创新将成为影响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技能。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资源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解释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具体来说,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
二、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迫在眉睫。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信息素养教育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法方
1.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单靠一个部门不可能做好,必须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各单位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有明显效果。实施以图书馆为主导,以文献检索课为龙头,计算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为支撑,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发出适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时,才能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
2、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
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只有当专业教师具备整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联系和照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做好引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要全面,转变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错误的评价理念。把信息素养的中人文素养和信息伦理道德的放在评价内容的重要位置。同时要坚持量化评价,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可测量性的原则、公开性的原则。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选择适当的信息素养评价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技术,如测验、调查、观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评价技术。目前较常用的有:学习契约([earning Contact)、量规(Rubric)、范例展示(Example-Presentation)、概念地图(Concept Map)、电子档案袋评价等。这些评价在不同的场合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选用。
4、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中国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是发展力度还不够。应彻底改变传统的书库、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等服务方式,加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服务方式。
图书馆必须参与,并取得合理的位置。高校图书馆员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手段和场所,图书馆里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又熟悉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馆员,他们是教育的重要“后台”力量。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员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能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利用的主要群体,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是其成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担负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4
[2]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3] 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3)
[4] 胡家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措施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第1期
[5] 陈娬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
[6] 陆芳 骆雪超《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及实践》[J]
[7] 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
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2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
(一)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笔者深入到学生中去, 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道德、知识和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出了如下结论, 见表1。
(二)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
发达国家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20世纪90年代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合作培养的迅速发展期, 到目前为止, 已经出现了一批深入研究学院教师和图书馆管理员合作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文献。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和实践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目前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论文已有几十篇, 但这些论文只简单介绍了信息素养的定义、评价标准和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数据也相对陈旧, 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很少。
一个合格的21世纪人才, 仅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不够的, 还要有获取提高专业信息的能力, 便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 一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案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道德、知识和能力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表现为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信息能力指理解、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及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是依据以上几个方面制定的, 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素养、通用学习信息素养、专业学习信息素养、研究性信息素养、创新性信息素养。基础信息素养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效获取信息的技能;通用学习信息素养教学的对象是大二、大三时期的学生,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对专业信息的分析、检索和评价能力;专业学习信息素养教学的对象是大四或硕士时期,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利用信息进行创新;研究性信息素养、创新性信息素养主要指博士研究生和工作阶段, 是指学生毕业后能利用大学时期掌握的信息素养为工作服务, 能用专业的信息检索工具检索信息并进行创新研究。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案
通过笔者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 我国大学生有较高的信息意识, 但信息理论知识和信息获取技能有待提高, 信息道德水平有待规范。国内大部分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 学习完文化基础课程后, 大部分学生只会简单应用办公软件、聊天、玩游戏等。据有关调查, 大学生中完全不会用office的学生比例为26.37%, 对于所学专业知识的获取的能力有待提高。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将信息素养课程融入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去
第一,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基础课程中去, 首先通过《思修》、《毛概》等课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将信息素养融入到这类基础课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础类课程的同时, 能将信息素养内容也加进来。例如, 在讲到唯物辩证思维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通过各种媒介得到的信息, 通过分析信息的本质, 发现问题的根本, 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再如, 在讲授法律和道德修养类的课程的时候, 要同时对学生进行信息法律法规及信息道德教育, 让学生明白坏的信息素养会使人走上犯罪道路, 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的信息行为, 遵守信息道德标准。
第二, 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基础课程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结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还有待提高, 可采取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首先,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定期开设信息检索类培训课程。其次, 各专业课程中融入信息素养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介绍根本专业相关的学习网站、核心期刊、好的著作、主要的数据库等信息源, 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 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所学专业的信息, 利用得到的信息进行创新。
(二) 让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培养的摇篮
2002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和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履行教育职能信息服务职能, 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可见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 让他们定期对新生进行图书馆使用方法的培训, 培训内容可以是图书馆目录、图书分类、文献资源的查阅规则、查阅方法等,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获取所需知识。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可以以主题讲座的形式, 对他们的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训, 提高他们从中获取信息的效率, 为他们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服务。
(三) 定期举行信息素养大赛
除了正常的课程考核方法以外, 还可以采取大赛的方式, 推动学生信息素养技能的提高。大赛应从信息获取、分析、使用和道德四个方面来考核。通过大赛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很好地衡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微软公司主办的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大赛就能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信息素养培养方案实践保障
(一) 学生自身努力
中国有句古话, “活到老, 学到老”, 这句话用到现代的信息素养教育仍然适用。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更新飞快, 使人们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
(二) 学校各职能部门合作
1. 图书馆管理员与专业课程老师合作
专业课老师讲解专业知识并安排相关作业, 由图书馆管理员讲授如何通过图书和电子数据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 很好地完成专业课程老师安排的作业, 这样做毕业设计的时候, 学生同时具备了专业知识和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2. 实验室管理员与专业课程老师合作
大学各专业都有相应的实验室, 专业课程的实践课程可由实验室管理员和专业课程老师共同辅导学生完成, 充分发挥实验室管理员的专业优势, 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及信息检索方法, 为学生顺利完成实践课程提供充分的资料。
3. 学生各社团与老师合作
大学社团丰富多彩, 社团组织活动要搜集相关活动信息、张贴海报等, 特别是记者站的同学, 要报道学校新闻及社会热点,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老师可以定期给社团以指导, 为活动成功举办提供帮助。社团活动组织多了, 参与的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结语
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高效获取信息、正确分析信息和评价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毕业后自身具备信息素养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自身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 学校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学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升的关键, 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也必须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所以, 应该在学生毕业前将他们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培养到专业层次,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磊, 罗秀娟.大学生信息素养合作培养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01) .
[2]何林.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及实现途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03) .
[3]王运显.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05) .
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培养
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也成为了现代化人才评价的指标,尤其是对即将面对社会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对于他们今后面对社会也有着直接影响。
一、信息素养具有的特点
(一)交叉性
信息素养不单是反映在信息学领域,作为一个具备了学科交叉性的修养,信息素养是在经过了信息技术素养、传统文化素养、美学素养等多方面的作用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能力、涵养与内在素质。
(二)渗透性
渗透性主要是包含在信息素养的信息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发展观对于信息时代人才行为方式以及思维习惯所产生的影响,也成为了一种内涵,逐渐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小方面。信息知识与能力素养主要是渗透在解决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问题的过程中,信息道德修养渗透在信息的行为价值以及行为结果之中,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信息素养所具备的无限外延以及深刻内涵的渗透,对于信息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动态性
在《辞海》中,素养被解释为:经常修习的涵养,如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等,并且强调了素养的形成也是一个修养的过程,体现了素养的发展性与动态性。并且,信息素养的形成也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后天养成过程,与先天素质有着实质性差异,从而成为了与时俱进的动态概念[1]。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信息知识素养
大学生信息知识素养调查主要包含了基础文化知识、信息理论与技术知识。由于国内义务教育基础工作的扎实,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基础文化知识,同时,也具备潜在的学习能力。
在信息理论知识方面,有58%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本质、特点以及运动规律没有明确的认识,更没有去研究的欲望,但是却有8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在生活、学习、工作遇到问题时,运用信息源去解决,并且能够分辨信息源中无效或者是虚假的信息,选择有效、真实的信息。70%左右的大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知识,但是理论方面有所欠缺,缺乏系统性,绝大部分人没有听说过信息组织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对其了解较少。
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45%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技术术语有所了解,但是却无法准确地掌握其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能够了解基本的硬件使用知识,可以利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和伤亡软件,并且也能够做到简单的维修与维护,但是在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上还有待继续深入。
(二)信息能力素养
就信息能力素养现状的分析而言,有70%的大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身的信息需求,但仅仅局限于关键词的描述上,32%的大学生能够在诸多信息源当中确定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范围,掌握信息的基本性质,能够通过多种信息的整合,创造性的生成新的信息,并且将新信息发布出去,在认识到信息传播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有效传播。
在通过关键字搜索所需信息时,大学生都会大量的查找相关的信息源,在海量的信息源当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源,但是仅仅有27%的大学生具备识别各种信息来源的能力,而能够确定出潜在信息源的学生就更少了。但是对有兴趣的知识,学生对其信息源的掌握程度、熟悉程度达到了80%以上。
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只有24%的大学生能够做到使用工具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90%以上的学生只会使用MSN、QQ等最常见的交流软件,其中,35%的大学生会选择将获取的信息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并且通过创新整合,创造出新的信息,以此来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面临的问题。[2]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公众网络硬件设施建设
如果大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也具备更多信息的选择范围、处理加工条件和最终利用信息来解决自己生活、工作中面对的各方面问题的优越条件,也能够高效地使用信息。作为大学生主要的信息获取平台,互联网主要是依靠计算机与网络作为核心来推动学生信息情感的塑造以及主观认识,并且其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视。信息技术、网络、网络文化的普及程度、发达程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很难想象,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大学生所能够获取的信息素养有多少。因此,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就需要完善公众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使得大学生在设施的使用上更加的得心应手。具有强大功能的硬件配套设施,才能够提供给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提升大学生信息的运用效率,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二)注重大学生信息实践能力的培养
抓好大学生信息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要确保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让大部分学生得到科研方面的锻炼,能够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上,要教会学生信息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能够引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大学生的信息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方可形成。通过课外的科技实践活动、信息交流会、社会实践等,通过信息收集利用能力的锻炼,来解决自己面对的实际问题,从而拓展信息的素质教育空间。之后,再结合专业实习,进行有关信息资源的查找、整合,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实习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信息实践能力[3]。
(三)发挥自身优势,强化高校以及其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快完善高校图书馆基础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强化开放性信息化的建设;第二,在新生入馆时,需要通过专题讲座、公开课等方面,加深新生对于图书馆信息学习的认识程度,尽可能地培养新生大学式的独立学习习惯,能够单独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来独立完成学习;第三,通过舆论、媒体的宣传,将图书馆对于大学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积极意义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信息实践活动中去,能够从实践中获取自己所需[4]。
四、结语
总之,本文站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背景之下,考虑到国内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将终身学习、全面学习作为基本目标,考虑到诸多可能因素,提出了有关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阐述,分析大学生信息环境的实际情况,找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之路,从而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发展2011(08):77-78
[2]张红岩,张爱丽,潘秀山,等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06)
[3]刘双燕信息时代合作是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动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4):96-97
从孔子谈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 篇4
从孔子谈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
本文从考察渗透着人文精神、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的孔子学说切入,剖析了现代教育人文精神失落现状及其危机,指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并结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个体生存发展需要,阐述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实性.
作 者:胡秋琴 沈慧虹 作者单位:浙江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33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5(3)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学说 高等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5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简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指的是应用电子数字技术, 对信息进行传递、收取、处理、加工、转换及应用的科学, 包括通信技术、信号处理和传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组成部分, 对信息进行科学控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已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成为渗透力强、活跃度高、规模庞大的科学与技术, 在现阶段它呈现着如下特征:
(一) 应用智能化。
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 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化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通过信息、网络、数字等技术对人类的行为、思维、感知等活动进行有效模拟, 设置智能化的程序, 帮助人们进行集约化的操作, 科学精确的处理各类数字信息。
(二) 表现网络化。
电子信息科学的外在表现集中在各类网络的发展和应用上, 信息的传递、获取、发出、交流、加工、共享及利用, 都在利用计算机网络, 利用数字处理技术进行网络化运行。
(三) 处理高效化。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应用, 使得信息的处理比起传统手工操作, 效率要高很多, 反应要敏锐很多。同时, 不仅是应用, 系统综合的整合、加工、存储资源的过程中利用电子技术, 也是一样高效。
(四) 内涵综合化。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 是综合的学科技术, 它汇集了信息、电子、网络和数字技术等结构化技术, 并对其进行高度的整合和系统的调用。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建设现状
总的来说,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从20世纪之初的新兴起步至今的大规模快速发展, 已经是时代生产力发展重要的标志。在现代电子信息科学时代背景之下,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已经趋向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目前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广泛、深入的在通讯、国防、化学、建筑、航空航天、医学等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进行渗透, 并且, 这些领域和行业的发展也已离不开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尽管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飞速, 但由于我国相关科学技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 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环境存在制约因素, 包括政策环境的制约, 如对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于相关侵权惩戒法律法规以及利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进行不良商业行为等行为的惩罚办法等, 并没有完善和健全的制度规定;真正的高精尖技术人才的缺乏;缺少自主创新能力等。
三、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展望
对应于目前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现状特征来看, 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一) 应用更加智能化。
相对于传统手工作业,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品已经非常智能化。智能化指的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下的产品在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具有人类的感知、思维、行动的能力, 甚至可代替人类进行一些动作的产品, 如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试图统一软硬件设备设施, 由某一中心点进行全局控制, 将信息资源与各级终端进行交流和转换, 进而实现全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菜单化、智能化。若要朝着这个大方向发展, 真正实现电子信息产品的更加智能化, 就要摆脱纯模仿技术的水平, 而是要从基础技术抓起, 逐步实现领域技术的创新, 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 网络化飞速进步。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各类网络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互扶互助, 相互促进。我国局域网和互联网的发展, 有利于国内各领域、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也有利于国际上技术交流互动的范围扩大和深入展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使得网络渗透在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 它让人们之间的交流突破了空间和地域的界限, 并且及时、高效、精准的实现人力、财力、技术资源的最优, 这些配置可以有效降低生产、交易、回笼成本。因此, 我国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应更加致力于网络化的发展, 着力于完善网络体系, 让其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发展。
(三) 综合性发展迅猛。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会朝向业务范围扩散广、内容多、容量大的方向发展, 语音、影像、数字的网络化、融合化发展, 是其跳不出的框架。同时, 国内各领域之间、国家之间、国家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协作会更加频繁和密切, 甚至将电子信息技术全球系统化、一体化的发展进行深入和拓展, 节约了研发成本, 扩大了经济效益。
结语
综上, 可见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里程碑, 它的广泛应用影响着全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 需要正视缺陷、努力创新, 突破现有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宁紫微.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探析, 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2015.
[2]李小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刍议.新教育时代, 2015 (11) .
当代大学生环保素养的现状与调查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环保素养;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32-01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需要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努力,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投身其中。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环保在普通人民中的实践性,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大家园做出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现对大一学生的环保素养作一次调查,认真研究目前我校学生的环保素养情况,根据其特点,探索并提出新思路和方法,提高大家的环保素养,致力于创建一个美丽的校园。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对我身边的132名大一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实际参与网上问卷调查人数为132人。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项,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内容
我观察了身边同学们在寝室、教室、食堂的行为,针对性的将以下10作为本次调查内容。具体如下:①寝室里的垃圾几乎不做分类;②寝室空无一人时,有些用电器(如饮水机、电灯)也时常处于工作状态;③某些电器(如空调)在不使用时插头也一直插在插座上;④在食堂吃饭时,食物大多情况都是不吃完的;⑤打包食物大多使用食堂提供的一次性用品;⑥有时会踩踏草坪以超近路;⑦在食堂或者寝室,不能及时关闭水龙头;⑧纸张只使用一部分或一面就废弃;⑨在校园小超市等地购物时较多的使用一次性塑料袋;⑩寝室内的水资源几乎不重复利用。
三、结果与分析
132名受调查学生中有上述10项行为的比例为:(单位:%)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84.0938.6470.4538.6488.6454.559.0920.4540.9172.73
10项行为按调查结果排序为:⑤>①>⑩>③>⑥>⑨>②=④>⑧>⑦
由此数据可知,大一学生们较多的使用一次性制品,尤其是在食堂;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寝室垃圾分类情况比较不好;循环利用意识较为薄弱,如循环利用水资源,但少有自发地做出浪费水的行为;节电意识较为薄弱;破坏校园植被问题较为严重;浪费粮食的行为颇多;对纸张的利用较为奢侈。
四、建议与措施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环保从身边做起的重要性,培养环保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的意识。环境保护简称环保。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环境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遭受着各种痛苦,如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等,而我们人类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环保事业中。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现在可能还不能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方式进行环保活动,但是我们每时每刻在各种环境下都可以做的一件对环保贡献巨大的事——就是从身边做起。环保就在我们身边,捡起掉在地上的一张纸,人走灯灭,购物使用购物袋,垃圾分类,及时关闭水龙头,纸张双面使用,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碗筷,空调温度不要开得过低,不要浪费粮食,生活污水不随意乱倒,回收废纸等等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事,而这些小事也是环保的一部分。
或许你觉得你只是浪费了一张水,一张纸,一个塑料袋,一度电,而这些都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事实是,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人人这么做的话,那浪费的水、纸、塑料袋、电等等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但如果庞大的大学生群体能够逐步培养环保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的意识,那么我们所做的贡献也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开展环保的相关教育,也可以开展以班级、寝室或个人为单位的环保知识竞赛,来鼓励同学们投身环保,培养环保意识。
(二)提倡自带购物袋、饭盒,减少一次性制品的使用。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塑料制品,具有毒性较低、熔点较高、可塑性强、生产简便等特点,成为随用随弃的一次性餐盒的极佳材料。然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还会产生多种副作用构成对人体的直接污染和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一次性发泡餐具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属臭氧层消耗物质的发泡剂,从而危及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有些一次性制品需要上百年时间自然降解,对土壤造成巨大危害。作为大学生,自带购物袋、饭盒并不是难事,难得是我们有没有这个意识和行动。
(三)提倡寝室垃圾分类,共同保护环境。寝室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寝室是我们大学生活中较长时间所处的地方,因为做好寝室垃圾分类是极其重要的。
(四)珍惜粮食,珍惜土地和劳动。我们已经离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很遥远了。从来没有体会过粮食得来不易,也很少亲自种过水稻种过高粱种过蔬菜水果的我们,慢慢的忘记了粮食是上天赐予我们生存的礼物,是农民辛辛苦苦劳作的产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诲,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甚至有时候还不如小学生把这一切记在心里。食堂中浪费粮食的行为屡见不鲜,被人遗弃的餐盘里往往都留着许多残羹冷炙。这种浪费,也是对地球的大破坏。作为学术知识不断增长的大学生们,让我们开始珍惜粮食的行动吧!
五、总结
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2-03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维度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不仅是其作为未来合格媒介公民的公共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的刺激作用之下,受者所产生的有关媒介的各种心理变化及其结果,其实就是个体如何处理与媒介的关系,表现为个体对媒介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
就大学生某一时点的媒介素养来看,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维度:一是接触媒介,表现为对媒介的选择和接触倾向,以及选择、接触的能力;二是认识理解媒介,表现为对媒介及其信息的知晓、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媒介知识;三是评估媒介,表现为对媒介提出质疑和批判,以及与受者原有的需要、态度相比较产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新的媒介态度或巩固旧的媒介态度,最终凝结为价值观、道德观等个性心理;四是使用媒介,表现为对媒介的应用能力(包括创造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等)和媒介习惯,以及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反馈能力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媒介意志。这四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本文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兰州地区的6所高校(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治学院和兰州商学院)的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20份,有效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为94.9%。
二、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接触情况
从表1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或手机)的接触率非常高,几乎是100%。大学生接触短信、飞信的比例是99%,接触网络(QQ)的比例也是99%。二是大学生对新媒体D1接触存在一些差异,接触性最高的是手机短信、飞信(99%)和网络QQ等即时交流工具(99%),处于中等接触性的是门户网站和微博,比例分别是65%和66%,接触较少的是电子邮件、BBS和网络电影电视,接触最少的是网络报告或手机报(经常接触率仅为11%)。三是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社交需要处于优势地位,通过短信、飞信、QQ等即时交流工具、微博等新媒体达到与他人交往目的的人数都接近或超过三分之二。
从接触的新媒体信息内容来看,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信息内容依次集中在:人际交流(54%)、休闲娱乐(52%)、关注社会(39%)、生活健康(35%)、时政新闻(21%)、专业学习(19%)。可见,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为满足专业学习需要的媒体选择较少,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任务不一致。
(二)对新媒体的认识理解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新媒体是现实生活中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89%),承担着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76%),同时具有娱乐功能(52%)和文化传承(49%)功能。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认识和理解比较全面、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就其负面影响来看,大学生除了认识到新媒体的“虚假信息”会带来不利影响(72%)之外,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对新媒体的过渡依赖会影响到专业学习(4%)和人际交往(7%),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发展(2%)。特别是,对新媒体的技术知识了解的人非常少,仅占3%,如果将计算机或网络专业学生排除在外的话,这个比例就更低了,说明大学生对新媒体本身的认识比较肤浅,知识相对贫乏。
(三)对新媒体评估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八个媒介中,除门户网站的信任人数没有达到一半之外,其他媒介信息的内容真实性几乎不受大学生的怀疑,信任的人数均达到2/3以上。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的对媒介批判、质疑的精神较差,很少去考虑信息是否真实,而是一味地接收,甚至是接受,几乎对媒介信息不进行过滤。即使有的大学生会考虑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但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想想而已,不会深究。他们往往会天真地认为,媒介中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把关人”严格筛选。就对新媒体信息内容的信任情况来看,他们认为最真实的是时政新闻(91%),其他依次为:社会事件报道(87%)、生活健康知识(85%)、专业知识(76%)、教育培训与广告(23%)。可见,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事件、民生问题等高度关注,而且深信不疑,这与大学生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调查还发现,几乎全部的大学生对新媒体持肯定态度,表示出极度的喜欢(98%)。受这种积极的感情支配,他们更加积极地接触新媒体,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反复的循环运作,使大学生形成了稳定的对新媒体的观念,包括价值观、世界观等。
(四)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媒介的使用层次包括应用能力和应用习惯两个主要方面。应用能力是指大学生应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应用习惯是指应用能力的发挥成为一种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有51%的大学生发表过微博,转载过信息,发表过评论。有65%的大学生利用BBS发表过信息或至少浏览过信息,有5%的大学生给新媒体提过意见或建议,仅有13%的大学生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媒介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在浅层次的新媒体使用方面比较积极,也具有相应的能力。但是,在建设性或创造性地使用新媒体方面,能力不足,而且也没有形成习惯性。调查发现,仅有1%的大学生思考过或建立过网站,成为网站管理员的也只有2%;有18%的大学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然而仅有4%的大学生会搜集身边的信息并发表在微博、BBS等新媒体上。
三、讨论与建议
第一,大学生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网络或手机,特别是即时性、交互性强、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的手机,更是他们的“宠儿”。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说明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情况具体普遍的相同性。不但反映出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与兴趣,而且也反映出他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的愿望非常迫切。然而,在网络或手机的具体媒介接触的频率和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迅捷、方便的手机短信、飞信和QQ等交流工具受热捧,而网络报刊和手机报等很少被使用。一方面,这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参照群体有关,也与他们接触媒介的动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媒介及其信息的接触是否付费有关。
第二,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将媒介接触与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仍然比较单一,缺乏从新媒体获取知识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还不够积极,应付的思想依然存在,这不利于大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三,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社会功能有清晰的认识,但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批判与质疑,不能正确、准确地理解新媒体本身。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了不加批判地接受知识的习惯,这种心理定势也会迁移到他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上。当然,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不足,缺乏质疑的勇气,甚至是能力。
第四,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对新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对媒介信息的价值、意义缺乏客观评价。评估是一个主观过程,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评价事物。就新媒体而言,大学生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娱乐和社交方面,所以,难免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媒介的价值与意义。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决不应该是一个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的一代。
第五,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多数情况下处于较浅层次,深层的创造性应用和建设性应用较少,而且能力不足,也未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大学生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媒体打交道也会是家常便饭,因此,必须很好地正确使用媒体,发挥其对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
为此,高校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立足现有基础,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为重点,恰当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彻因材施教的策略,有计划地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遵从内因、外因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与责任人,科学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宏刚.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46.
〔2〕陈娟.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2011,(4):110.
〔3〕张娓娓,王韦达,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探析[J].新闻传播,2012,(8):131.
〔4〕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9.
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互联网,传播
1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49亿,学生是目前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总占比23.8%,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为21.4%,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举足轻重,因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以大学教育作为切入点。
为了使本文论点更有说服性,本次论文进行了问卷调查,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未包含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本次调查选取石家庄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科技大学,共随机发放问卷300份,每所学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89份。
1.1 对于媒介素养大概念的陌生
处于当今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生活中与新媒体联系密切,但在调查中发现,近2/3的学生对媒介素养的相关概念不太了解或是完全不了解。媒介素养包括对于新媒体的接触动机、对新媒体的接触使用频率、参与新媒体的传播制作能力以及对新媒体的评价与批判能力,受调查大学生全选这4项的仅有57人,占比19.7%。
1.2 新媒体信息接受碎片化,信息鉴别能力差
在互联网条件下,新媒体传播信息是海量。76.1%的同学(220人)表示在网络中得到的大部分信息是碎片化的,而信息的分散导致信息的准确度大大下降,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难对某些事件形成一些比较独特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观点。
1.3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要更多地与新媒体进行接触,而且是要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指导下进行高质量地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也要多接受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然而这种认识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是比较缺乏的。
1.4 公共媒体公信力降低
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部分媒体为了浏览量或是销量而忽视了所发布信息本身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长此以往的信息侵袭,大学生容易产成一种新媒体信息传播不准确的印象,导致新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调查结果显示,55.7%的学生(161人)认为微博部分账号所转发的信息并不可靠,这种行为已经给大学生造成了这样一种固有印象,公信力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与思考程度。
2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水平提高的方法
2.1 新媒体传播特征利于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自主提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者的主力军,需要使自身接触大量的新信息才能保证自身不被网络时代淘汰,他们想自己的观点被接受被传播成为中心,就必须使自己的观点不断权威化。新媒体的融合特征决定大学生需要对各种媒体的特征进行深入了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报网融合,报纸本身在深度报道方面有优势,网站在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丰富性优势更加明显,大学生只有了解了这种传播方式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利用新媒体。
2.2 技术建设,屏蔽网络素养低下行为
互联网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需要借助互联网等技术,信息传播过程的维护同样也需要,特别是涉及到媒介素养方面的维护。对于网络中一些不当言论或是淫秽色情的内容,互联网的技术开发人员可以进一步开发相应技术,与人力相结合,对于一些不当内容进行屏蔽。
2.3 高校重视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培养师资队伍,开设相关课程
在媒介素养研究方面,外国学者起步较早,相对于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较为权威的研究成果,建立和发展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对于国外的理论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借鉴,深入研究,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其一,媒介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二,高校应大力推进与媒介素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三,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 课程。
2.4 媒介加强公信力建设,发挥把关人作用
媒体从业者应加强媒介素养,并发挥公众引领和示范作用,媒体从业者,除了自身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再消化吸收,同时也应加强观众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研究,包括受众地位、需求等各个方面。媒体在进行报道时需要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来换位思考,在报道中增添更多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公众意识和良好的舆论形成,提升公众形象。
3 结束语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是属于“快餐式”的消费,长此以往,受众容易疏于信息的思考与整理,很可能会沦为信息的奴隶,因此媒介素养教育话题变得越来越热门,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被提在前列,这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而且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引导其他群体的网络规范行为。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其实是比较缓慢的,把媒介素养教育扎根于大学生乃至整体国民的思维意识的过程,将会是一个漫长但有意义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2]霍华德·莱因戈德.网络素养[M].张子玲,老卡,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9
1 网络视觉文化发展现状
媒体的发展与人类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以及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有记载的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活动一开始主要借助形体、实物和简单图形进行交流,这样的文化传承力比较微弱,也谈不上什么教化、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流范围逐步扩大,到最后在劳动中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像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开启了语言文字交流的新纪元。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新的符号诠释着世界,在文字符号出现之后,语言思考的不足得到了文字方式的及时补救,文字这种信息除了具有可超越时空的保留性外,还可以让思维活动演变成为一种打破时间和地域界限的集体活动,把思维活动从个人的范围中扩展开来,即文化的交流。
长期以来,人类生活的各种信息主要就是通过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进行传播和交流。因此,传统的教育也是基于这些媒介的对于大众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初期的广播、中期的电视以及在本世纪末产生的“第四媒体”的网络之后,人类社会因为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读图时代”悄然到来,“视觉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
纵观你的周围,商业街上五彩缤纷的霓虹招牌,公交车身上五颜六色的大幅广告,公交车站牌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房地产广告,书店里一本本图文并茂的书刊,无不以图像来讨好你的眼球。不管你承不承认,在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中,图像给你的眼睛带来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轻松感。当然,不用说,当你置身于一个被图像狂轰滥炸的境况中时,那你感受到的只能是“声一无听,物—无文”式的疲劳和麻木了。[2]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转型,使文字业沦为图像的“奴仆”而退居次席。“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通过看电视剧而不是阅读来了解这些名著。在这个图像横行的年代,电影一方面施行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在捧杀文学。小说家期待着电影导演的青睐,电影无疑捧红了一些作家,如今的法则是作家借电影来“增势”,图像的力量为文字壮胆!”[3]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视觉文化的产生是当代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志。视觉符号已然超越于语言符号之上,网络视觉文化的强势话语除了有在艺术上的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远古到未来,从乡村到都市,从微观到宏观,任何时空、任何范畴的事物都可以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可见,网络视觉文化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与生存优势,对人类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 影视素养教育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的重要性
铺天盖地的电影、电视、网络、广告充斥在我们周围,网络视觉文化呈现出的虚拟的“现实”世界,也将大学生包围在良莠不齐的由视觉色彩装扮下的影像环境中,以至于有些学生每天接触影视、网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读书的时间,无意识地模糊了虚拟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界限。大学生对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影像的热捧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高校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影视素养教育便提到日程上来。
网络视觉文化好像一把双刃剑,对当前影视素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如下:
1)网络视觉文化对人的素质优化的价值功能。
第一,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空间图景中,人作为个体,直接的生活体验毕竟有限,而通过广泛阅读、积极扬弃、充分挖掘,使网络视觉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伦理资源、价值资源得以吸收、利用,发掘了网络视觉文化的教化价值。
第二,网络视觉文化是一种开放型、平等参与的文化。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共享价值。
第三,在网络视觉语境中,影视以生动直观的形象画面吸引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蕴含的丰富的信息,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影响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创新能力、思维模式等,体现了网络视觉文化的认同价值。
2)网络视觉文化除了对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起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作用外,还产生了一些负作用。
影视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结合体”,也是制造方的“利益产生体”,总是体现了商品的价值。为了使商品价值最大化,制造方可能会采取一些非正当的手段进行夸张宣传,提高收视率。为了产生震撼效果,不惜制造宏大的场景,甚至用一些怪异新奇、色情暴力等吸引观众的注意,没有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外,影视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推动了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对物质文明的全新认识,直接影响了其消费行为。鲍曼这样论述这种行为:“寻求榜样、建议和指导的行为是一种上瘾行为,你寻求得越多,你就越需要这样做”[4],在网络视觉的引导下,人和影像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人被影像所表达的行为一次次同化,进而转变成一种上瘾行为,当人的行为表现为上瘾行为时,其已经演变为病态的非理智的的行为方式。
3 在网络视觉文化中加强影视素养教育的途径
当前,我国的影视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师资缺乏、对对影视类型的区分及对影视艺术的认识偏差等原因还显得非常薄弱,加强影视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设置相应课程,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通过课堂授课、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环节,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和业务素质全面培养,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充实了心智,还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品格得以完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抗腐拒变的能力。
2)在普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渗入影视素养教育。普通课程的授课大部分是围绕着以印刷品形式的教材为主展开的,在课堂知识传授与学生习惯图文感受生活的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师应考虑大学生对视听知识的敏感性,将知识“数字化”,既创新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3)社会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影视创作应本着民族化教育为主,对世界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创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的作品,防止庸俗低级文化的出现。
)大学生本人,也要注重自身影视素养的养成。自我约束、自我反思,克制诱惑,保持道德警觉,加强自我思维能力的提高。
摘要:当前,网络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文化景观,渗透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将人类从文字时代带到读图时代,给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审美教育接受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该文主要从网络视觉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途径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视觉文化,影视素养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56.
[2]陈占彪.以眼代脑:阅读风尚的走向与传统[EB/OL].http://www.culstudies.com/plus/view.php?aid=1935.2003-12-07
[3]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张凤涛.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探析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策略
分类号 G254.9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2.004
The Position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Guo Rongmei
Abstract The position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arri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it is a core problem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mechanism and mode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need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exploration of the posi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sychology, sociology, culturology and methodology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Education strategy.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素养教育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要求。信息时代的素养教育重点就是信息素养教育,它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终身学习的资本。各高校虽然在有意识试图挖掘自身优势竞相推动特色化、实效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模式,但对于自身的素养教育定位有点模糊,甚至出现迷茫和误区。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法学等几个视角进行定位分析。
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现状
定位是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有状况及未来发展远景的一种描绘,是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涉及个性心理、文化环境、办学特色、技术方法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定位能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影响力,铸成无形资产。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来看,其定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现状。
1.1 因循守旧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推行内容以手工检索为主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90年代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这种局面始终未得到根本改变,甚至有不少高校课程名称至今仍是《文献检索》,毫无新意、吸引力可言。这主要在于这类课程教育定位于纯粹的记忆课程。课程设置上只是机械地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因循守旧,忽视了信息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多元化新元素的分析,不能反映社会的新变化、学生的新需求。
1.2 一味技术化
很多高校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计算机技术教育,将其等同于计算机技能操作、软件说明书式的训练,走进了技术论的误区。这一观点的误区在于把人看成了孤立的人,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信息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1.3 照搬复制化
不同高校的地理风貌、办学历史、办学特色与定位、师资实力、生源素质等都不尽相同,但不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却几乎追求相同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一样,方式方法一样,“特色”、内容与形式相同。一些高职院校干脆竭尽全力照搬照抄本科院校做法,而不是有效借鉴。这种不认真审视自己优势、不扬长避短型的教育,最终会破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和谐持续发展,失去内涵与特色。
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原则
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发展来看,虽然不同时期(时间)、不同国家(空间)、不同学者(人)的界定维度是存在差异的,但有几点却是一致的:要用动态化、发展化的眼光理解信息素养概念;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具有整体性;信息素养表现在人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等[1]。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2.1 差异性原则
成功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在于有差异、有特色,能使不同大学生均感到受益匪浅。每所高校所处的人文环境不同、专业形态各异、学生素养基础不一,而且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学校信息网络文化性格,因此在推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就要坚持特色化、个性化原则。
2.2 可行性原则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与内容必须立足现有的条件,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超越自身实力,如师资实力、硬件条件,以及学生信息素养状况及潜力需求等,定位过高,不仅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有影响,还会挫伤学校相关部门、人员、学生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性。
nlc202309090139
2.3 协调性原则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要与学校的主导功能相协调。所有高校都是多功能的,扮演着服务实体、思想实体、实践实体、科研实体、教学实体等多重角色。然而,由于各所院校处于不同的自然状况和社会进程当中,其内部各功能的表现不可能千篇一律,必有某些功能更强、成长更快,并显示出不同于其他的特性。因此,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还应与所在高校功能相协调,尽可能发挥出取其之长、协助成长的功能。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信息社会时刻都在变化,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认知也会随之变化。将纷杂无序的信息转为有序的结构化知识、创新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把分散的信息转化为人类系统的知识与能力,是引导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的重要方向。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个长远规划、阶段落实、扎实开展、系统推进的完整过程,定位一旦确定,必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位视角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选择既是对大学生信息现状的描述,更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内涵及途径把握的航标,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定位。
3.1 心理学视角
每个人都隐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生接受一个信息的前提是其一定能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一条信息包含“内质”与“外形”,大学生只有从心里全盘接受方能体现信息的魅力、改变大学生的素养。
在“内质”(信息内容)方面,一般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工具性、调节性或实用性功能。大学生可以根据信息趋利避害,积极肯定或否定它。二是知识功能。信息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接触疑惑,获取知识。三是价值表述功能。一旦信息所提供的价值表述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一致时,大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此类信息,反之则不然。四是具有自我防卫功能。当信息使大学生产生困扰或威胁时,大学生往往会抗拒、抵触。
在“外质”(信息途径)方面,一般要体现以下几个特性:一是信息真实性。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其实是道德教育。对于教育者而言,传递的信息一定要有权威的信息源。在信息满天飞的网络时代,其实大学生更相信来自于权威性的信息源,相信它们的真实度更高。二是表述的合理性。Web2.0、Web3.0时代,信息传递更要借鉴合理的表述形态,以尽量展示其客观性,如图片、链接、影像等,有时候甚至可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信息。三是意见空间的从众性。大学生接受信息往往也会受到周围空间的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大学生传播或接受信息也往往会度量自己是否处于优势、多数,以便使得自己的意见和周围环境一致,以至于处于主导地位。
3.2 社会学视角
上世纪8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较为流行的说法是“3C”社会(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3A”社会(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4A”社会(“3A”加农业自动化),到了9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的说法又加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等条件[2]。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
初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几乎都认为核心问题是信息问题的处理,包括从采集信息到发布信息的整个处理流程,反映了信息处理过程在个体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但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信息社会中的人更是交互活动的,需要展现日常生活特质、需要信息交流沟通等。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主要条件。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人群、社区、民族、国家乃至抽象或具体的社会。英国早在1997年就将信息技术教育改为信息与通讯技术,着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处理事务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为大学生现在及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的。在内容上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交流技术和技巧,还要努力建构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时间与跨文化的多元交流,关注到学生信息观念层面,以促进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在方法上,要鼓励更多的合作学习与研究和伙伴协作等关系,形成一种融合的生态式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的学习与研究。
3.3 文化学视角
信息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3]信息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肯定会与原有文化发生冲突,带来文化范式的革命,使得个体与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观必然面临转型。一方面,社会的道德、伦理,乃至各种价值观无不影响着信息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信息也会影响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也带来许多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信息素养教育理论是以传统的教育学和素质理论发展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信息接受主体人的因素和价值,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信息的人化、人化的信息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实践的中心。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信息文化建构层面上,重视人文观念养成,如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价值观、信息伦理与道德、信息法律法规等,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与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创新等。它的构建既包括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的贩卖者、信息的消费大众等信息人内容,也包括如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资源共享与有偿获取、言论责任与自由、资讯失衡的调剂等具体指向。它的构建既是指导大学生健康、安全使用信息,更是对传统社会的民主、平等观念的再诠释,是体现这个国家治国、爱民、教育的文化使命,是对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从阶段走向终身等观念的再深化。从这个视角界定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会给我们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内容与途径框架。
nlc202309090139
3.4 方法学视角
《中庸》有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在信息知识领域对所使用之个别方法加以整合、比较探讨与批判,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在众多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信息。一般而言,在教学途径上,通识教育模式与整合教育模式、图书馆专题培训和公选课形式,以及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和独立课教学的方式均可很好地普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4]。
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大学生信息需求明显趋势是走向个性化,注重对某一领域的信息资料或更加完备的检索体系等。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则可在以下这两个方面做出探索:(1)在课程设计上要有主线,设计的课程应包括信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包括思维批判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要着力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意识、终身学习理念等培养。(2)在教学设计中,除采用较为普遍的范例教学法外,在“信息资源驱动”“问题任务驱动”“集成式信息服务”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也要作出探索。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时代的各种信息以分布式知识表征形式存在于学习网络的各结点中,需要用一定的结构将这些结点联通起来,通过不断地提炼、重构、解释来形成新的知识,从而构建人与内容共通的技术增强型学习网络。在教育过程中,从布点、连线、拓面、展体,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到空间的认知,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需逐步改造成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在借助通过不同人群、环境和学习动机之间的交互协同生产和分享信息之际,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最大限度推广和传播。一些开放的个性化的教学工具要去借鉴并使用,如Web2.0社交平台Moocs、Flipped、Classroo,以及Blog、RSS、Wiki、Tagm、Mlibrary等学习工具等;要引领学生进入资源门户(resource portal),如MetaLib系统和SFX服务;同时把文献资源管理的知识和工具,如Refworks、Notexpress等交给学生。当然,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评价也要体现个性化,使考核成为一种继续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解脱已有知识的束缚、敢于创新,考卷、作品、专利、论文等形式均可依据。
4 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国家相关信息素质教育政策、高校的教育理念、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设计以及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等多个层面。因此,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定位应联系实际,在分析把握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原则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法学四个视角尝试切入,探寻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符合本校大学生实际需求、多维度高效率的生态化信息素养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