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

2024-09-30

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共11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 篇1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摘要: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字: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自身原因 政府方面 社会方面 大学生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从国际看,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呈低速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虽仍较快,但下行压力加大,加上大国的宏观政策有可能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复苏弱势难以改变,美国量宽政策退出预期增强加大了世界经济走势的变数,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国内看,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动力偏弱,化解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财政金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与此同时,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还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多发。整体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工作岗位和机会的减少。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

渐培养的,这 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还有很多应届大学生均缺乏实践能力,对于整个企业的战略来说,没有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不会给公司马上带来业绩或许还要赔上老员工的辅导,便拖了整个公司的后腿。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毕业生应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白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大学生要转变就

业观念。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积极主动提高自身能力,为工作打下基础。

4.高校方面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语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 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 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 敬岗敬业, 吃苦耐劳,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 气质和语言表达, 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1302班

高仁杰

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 篇2

就我国目前的人口总量来看是四种类型人口的高峰时段, 分别是:人口总量、就业人口总量、老龄化人口总量以及流动人口总量的峰值阶段。单纯分析就业人口总量的话, 我国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的高校毕业生人口总数分别是108万, 114万, 146万, 211万, 281万, 337万, 411万, 494万, 558万, 610万, 631万, 以此来看毕业生人口增长趋势是逐渐上升且平稳的, 但是11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骤然剧增到759万人次, 这样的人口数量势必会造成严峻的就业形式。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一,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 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的学习口号是教育成就未来, 学习改变命运, 大多数学生也是秉承这一观念迈向大学的校园, 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但是不能只是依靠数年来的知识累积以及寒窗苦读来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有明显的不同, 同时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很多, 当下很多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与素养并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因为我国普通高校比较重视大众化教育, 且这一教育形式的进程是非常快的, 但是并没有切身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同时各个学校的办学设施也是不同的, 所以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参次不齐。

三、资料收集--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的进步,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当代的就业环境, 在校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现象, 以下就是四川文理大学在校学生创业调查,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出在校学生的就业培养方式, 塑造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素养,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创业, 早日获得人生第一桶金。

(一) 创业意识

四川文理学院在校大学生创业调查问卷共发放800份, 总回收742份, 有效率92.7%。

(二) 创业理念

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能够看出,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非常的, 所以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就会日趋强烈。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当中, 统计如调查表5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 当代大学生中较为认同创业理念占大多数,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压力下, 多数学生已经对在校创业的观念趋于认同, 也改变了以往对在校创业的片面理解思想, 面对未来的就业环境, 更多的学生是选择实事求是的, 选择与时俱进的方式来不断塑造自己, 使自己在创业过就业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建议

(一) 政府与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 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应该创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机构, 这样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思想调查来给与一定的帮助。

第二, 我国社会化进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大学生就业能够得到法律的合法保障, 与此同时可以为大学生成立就业与创业信用体系。

第三, 针对大学生创业培养, 政府部门应该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支持, 在出台在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政策上要科学合理, 一定要建立在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基础上, 这样能够帮助大学生进入社会竞争环境时能够快速适应, 不要给大学生过多的、不和实质的优惠政策, 那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 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创业, 都应该得到社会范围内的肯定与好评, 针对创业型的大学生, 需要社会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 对于就业的大学生, 社会企业应该给与适当的就业就会, 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就业难题。

(二) 加强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

为了进一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技能, 应该将创业部分纳入到正常教学当中,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 这样能够使大学生真正的做到活学活用, 将理论与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强理论知识的教育, 同时一定要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 在校园学习环境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创业类型的课程, 可以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熟知创业理念等等, 这样学生在理论基础上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掌握就业过程中应该有的素质与技能, 在未来的就业市场环境中就会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三) 加强大学生综合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吸收人才的种类与质量都在发生变化, 所以高校应该全面塑造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综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需要, 无论大学生选择创业或者是就业, 都要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 才能够在就业环境中与其他人一争高下。

五、结论

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 大学毕业生是非常珍贵的人才资源, 而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动向以及就业形式是关乎到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国民安定团结的利益综合体, 同时也是我国高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 需要社会、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本身共同来努力, 只要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就能够带动大学生的就业, 从而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郎建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 2011 (9) :86-87

[2]金耀武.新形势下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对策[J]黑龙江史志, 2011 (11) :127

[3]郭利伟.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1 (2) :87

解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 篇3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存在矛盾。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280万人, 2005年达到338万人, 2006年有413万人,2007年将突破500万。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一个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和就业目标的实现。

(二)学校环境因素

1、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其实,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市场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的“回炉”现象。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

2、扩招后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

一是教学环节偷工减料。扩招以后,有的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规模扩大,限于学校的资源,许多学校产生了几百人上“大合堂”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以及专心力明显下降,可想而知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再加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削弱了培养环节,导致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在知识掌握上往往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精。加之所招学生素质的下降,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但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使得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影响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认可度,而影响就业。

二是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三)个人因素

1、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2、找工作时“眼高手低”。

高学历但好高骛远的应届毕业生绝不是少数,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花钱去雇佣一个添乱的人。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常常会以为自己博览群书,才高八斗,一进入社会就应该是大有作为的。但是,校园里曾经的成绩和赞扬并不代表一定会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事实上,从进入社会的那一刻起,进修职场学分的课程才刚刚开始。

3、把工作当成“跳板”。如果自私的把工作单位当成自己“有偿实习”的场所,那肯定是没有哪个单位愿意做你的垫脚石。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但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想法却非常的嬗变,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可想而知,像这样的没有诚信的毕业生是不会被社会认可的。

4、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并且缺少吃苦精神,不能深入实践,脚踏实地。再加上现代家庭的影响,很多学生过关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克服,这些也同样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5、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要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要学会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要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在结合实际中与发达国家有比较性的分析出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形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4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2.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1.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2.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5

数学与信息学院2012级5班42号张宏 摘要:从高校扩大规模招生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渐下降,而金融危机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关键词:就业难,期望高,市场供应失衡。

正文: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从近年开始,高校每年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而就业率是逐渐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的高校的毕业生将突破630万,而且每年将以50万的人数继续增加,使得整体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随着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和较发达城市,以及一些发展缓慢的乡镇间有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在高薪水,高待遇的条件下,许多的大学生就业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跟随经济的发展方向。许多大学生选择在大中城市中寻求发展,谋求生路,这样就逐渐形成向大中城市发展的洪流。长此下去,导致市场供应失衡。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渐提高,而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就居高不下。据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的理想薪水定每月4000以上,只有较少部分的大学生将薪水定在1500以下,而大多数的企业单位将薪水定在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会使得有些大学生失去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存在着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企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去才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单位去只能是打工。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去一些中小企业就业,更不愿到一些偏远的地方去。而且有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怀着较高的期望,非高薪水不去,还想着是相对轻松的工作。有些大学生既想高薪水,又不愿有多的付出,且对自己的能力不是足够了解,当面临就业的时候会发现现实与理想有差距时,有的大学生就选择不就业,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从03年的第一批扩招大学生毕业出去就业开始,我国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人才需求市场从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大批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然而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经济开始衰退,人才市场逐渐饱和,社会就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的现象日趋明显。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不太强,大学生很难将学校里学的知识很难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进而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比较缓慢,有的高校还停留在注重培养理论知识的阶段,使得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远不能适应当今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吸收的才人是有限的。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是需要高精专的人才,而大多数的大学生是不符合条件的。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有些的中下企业破产,使得生存下来的企业不断裁员,从而使就业岗位逐渐减少,进而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随着持续的扩招政策虽然可以使很多的人享受高等的教育,但是却进一步稀释了现有的教育资源。而大学生从学习到工作转变,大学生缺少系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规划,导致大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和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有些大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错误的认为高学历就是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二者的发展不一致,知识与就业的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三,大学生就业建议

怎样利用不到四年的时间来完善自我直接影响大四的就业形势。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尽可能的途径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等级证书,进而将来在用人单位应聘时占优势,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利用实习机会,积极争取被实习单位录用,或者在实习区域内寻找机会就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招聘会一种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毕业生的就业要求,因此需要在才

基础上创新,使得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更近距离的接触,通过专场的招聘会,师生座谈会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扩展就业领域。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和能力。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大学生刚从学校毕业后,不仅动手能力弱,而且语言的沟通能力也存在一心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校应该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毕业时应该给自己一个合理就业定位,不要把期望值过高,同时放低身段,如果可能,尽量从最基层做起来获得一定的经验。大学生毕业时应该形成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思想。同时也应该鼓励部分大学生大胆创业,因为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式。作为创业者,首先你是一位就业者,就应该对就业的资金和当今的发展形式有着足够的了解,然后敢于创新和挑战。作为创业者可以先到一些培训机构获得一定的经验,然后再决定干什么。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应该在寒暑假多参加社会实践去兼职或者打工,与今后职业多接触,为今后就业做准备。

对于当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希望大学生们好好考虑,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规划,合理安排时间,有个正确的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1.邹云龙, 刘海滨, 徐文.高校就业部门的横向知识协调与专家化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 第13期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篇6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特点分析,对策及建议

价值观一词如果放在职业生涯的选择方向问题上就应该称其为职业价值观,这是我们人对待我们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态度与信念,是我们人对于职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的呈现,或者也是我们在职场中所体现的一种价值的取向。从第一层到最高一层的顺序依次为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拥有现实的职业理想是树立正确职业观的必然条件,我们首先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浩瀚的职业类型里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树立职业理想。然后在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进行职业选择,通过一步一步认真的抉择,最终确立正确的职业在某某公司的工作机会,找门路走后门的现象是对学生们对自己的不自信和不负责的表现!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当的现象?这需要政府部门的深思。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除了洁身自好之外,更需要政府的价值观!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处在社会或职场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造成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进而影响到未来就业:

(1)盲目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在意社会价值的存在。人生价值主要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对我们周边的人或我们所处地方创造的价值和影响。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我们作为个体对我们自己的人生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价值,自我价值的表现主要使体现在对于自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意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密切联系,又相互之间有区别,两者一起构成了人生价值。(1)当代大学生很多只是追求自我价值,忘记了社会价值,做任何的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的观念,做事情都是我行我素,没有为集体着想的观念,所以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2)注重金钱、物质利益,功利主义严重。很多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利益和物质的追求严重,在就业的问题上也深受影响,不衡量自身条件、不以学习或贡献的姿态,而盲目追求金钱或功利。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都想选择发达的地区,他们要选择工作环境舒适的工作,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工作带来的物质生活方面,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2)

(3)找私人关系,走后门。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原因。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家里或亲友的一些关系而很快找到相对较好的工作,相关机构应该抑制这种不正之风。

当代应届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都是在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几乎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一旦毕业即将工作却面临失业的问题,心里难免出现落差。而他们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家里的父母为了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省吃俭用,等他们应该回报父母的时候竟然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凄凉场面。这种种的现象让他们情何以堪?金钱上已经不是什么智力投资,而是沉重的债务包袱。(3)

那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第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现在社会中的大学生比比皆是,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百万人之多,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能拥有国家公务员这个“铁饭碗”的机会,难道这样就是职业生涯中的不幸吗?能够由这样的良机当然是幸运,如果没有得到这个“铁饭碗”我们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寻求新的职业。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积极摆脱狭隘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能眼高手低、只想着赚了多少钱或做了什么样体面的工作,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只有我们经历这些过程,才能逐步的走向成熟。在就业的道路上,难免四面碰壁。但如果当代的大学生能够摆正好自己的姿态,了解自己,了解当今的就业形势,相信他们眼前一定有不一样的景象!

第二,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60°全面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里就把实事求是列为重要的一条,伟大的毛主席在新中国建立的时候都把实事求是视为必不可少,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走进市场经济社会后,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对自己进行360°的全面分析,通过SWOT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各是什么,而不应好高骛远,浮想联翩。不应该走各种的极端,把“大跃进”的精神拿到职场中来。对大学生来说,要切实认识到从学生走向社会身份的转变,要知道你已经不是学生了,你是一个职场中的新人,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只有这样不断地暗示自己,才能更快更好地取得进步。(4)大学毕业踏入社会后,很多学生都心高气傲、自命不凡,利用好,是性格上魄力和勇敢的体现,可利用不好,难免心浮气躁,经不住考验。这就是所谓的一瓶不满半瓶摇的状态。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要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以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并熟练运用一两门技能,这样才有利于自己长期、全面的发展。

以目前形势来讲,要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只是单单靠大学生们转变就业观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个毋庸置疑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社会,政府,家庭,还有大学生自己一起努力,我们才能走出一个属于中国人才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肖红.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5(23).

[2]赵纯碧,李浦豪.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5(5).

[3]谭胜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观变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

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28-01

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招统分”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实施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约为70﹪左右,而30﹪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如愿找到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高而自我定位过高、认为高学历就代表着高薪水、大量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的就业现状。

二、当代大学生错误的就业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近年来,我国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许多变化。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错误就业价值观有以下几点:

(一)期望值过高,不肯降低标准。虽然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但不少大学生仍然抱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认为读大学就理所应当应有好工作。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稀有产物,而是市场经济下的普遍人群。所以很多大学生在错误的就业观念指导下在工作地域的选择方面仍然是偏向大中城市。预期的收入也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根本没有考虑到现在社会的残酷现实。当残酷的就业考验摆在面前时又不肯降低标准,仍一味地固执己见,不肯将就工作,以致现在出现大量的“啃老族”的年轻人,宁可啃老也不出来自己就业或者创业。

(二)盲目追捧所谓的“铁饭碗”。众所周知,公务员、律师、医生是目前稳定性最好的职业。这些“铁饭碗”无疑是当下广大毕业大学生毕业后的最优选择。他们都满怀希望期盼能使尽浑身解数挤进这些最稳定的职业队伍,以求捧上这个“铁饭碗”。近几年来报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尽管成功的机会渺茫,但这仍不能打消广大大学生追求这个“铁饭碗”的高涨的热情。有的考生一年没考上,可能会两年、三年甚至是牺牲更多的时间开考公务员。

(三)一定要专业对口。找工作找对口的仿佛是大学生就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了。大学四年寒窗苦读自己的专业,如果毕业没有对口的工作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离开大学四年苦修的专业而去做一个根本不熟或者没有多少接触的专业的工作就力不从心而且还会没有自信。

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措施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和科学的发展意识,在找工作时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要到国家需要的西部,到基层去实现自身价值。即使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也有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支持引导着大学生完成各项工作。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指导,照亮大学生就业的道路。当然,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仿佛给广大的大学生很大的就业压力。当今的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很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认清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式。因此,学校应当多加强大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交流,帮助大学生认清现在的情况,以便他们更好地投身基层工作和到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第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硬性要求。现在的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招聘会上的招聘条件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士优先。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身的就业机会。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很少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经历更是少之又少。当然面对有需要工作经验的岗位时会望而却步,这时就需要各个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注

第四,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抗挫折的能力。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应当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校期间多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学要的全方面的人才。努力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各种挑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和坚定地信心,打消各种就业中的消极观念,使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第五,大学生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知识,加强自身诚信意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人才。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文化知识,用党的各项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坚持诚信就业,一旦和公司签订就业合同后就努力在自己的公司实现自身的价值,不应频繁更换公司。要做到从一而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氛围下,在各种各样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下,要始终跟隨中国共产党的各种理论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先进文化知识,并用他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科学文明的就业价值观,并在学校积极接受诚信教育,加强自身素养,用正确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指导自己未来就业之路。

结束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应当根据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改正大学生错误的就业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长远的、合理的就业价值观。努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作者简介:杜肖静(1986— ),女,河北人,河北经贸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

参考文献:

[1]张进辅.青少年的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篇8

早在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中,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曾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7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然而时至今日,2017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加上去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届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大学生就业难既有自身原因同时还存在着社会等复杂的原因,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社会现象。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大学生就业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过去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较高的心态,求高薪、求舒适的心态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这样就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观偏差,一味蜂拥沿海、沪京津地区,导致就业人数集中竞争大。东部沿海的岗位往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西北地区有些条件优厚的工作却无人问津。一方面,东部惊呼人才过剩,大学生预期薪酬屡屡跌破底线,甚至有人主动提出零薪上岗;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急缺人才,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引不来金凤凰。许多大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西部就是荒漠戈壁、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去那里扎根意味着纯粹的奉献,难以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那里不但有希望的绿洲、丰富的资源,更有供大学生施展抱负的大舞台。这里不是苦行僧的炼狱,很多时候它更适合发挥你自己的才干。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该通过制定你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你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大学生要学会整理你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你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以后在社会中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过时的就业观念就会导致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依赖和盲目乐观的心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竞争意识缺乏,对择业缺乏充分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准备。并且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全面实施,大学生数量的上升使得这个群体的质量受到相应的影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尤其针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由于个人家庭出生的背景,受教育的背景以及个体性格与资质差异等各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尽管都在相同的环境、相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个体的差异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二、巨大的社会压力

由于市场上出现的大量的人力资源,使得用人单位将用人标准提的越来越高,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储备和吸收更多的人才本来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有些企业并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仅仅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厚经验。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本科学历,而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硕士学历,这些都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严重的挫伤了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很多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工作经验是需要在工作中产生的,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如果用人单位动辄要求几年以上工作经验,不给他们得到经验的机会,他们何时才能拥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经验呢。在2017年5月16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就已经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从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促进就业公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等。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三个要素

当代大学生就业代表发言稿 篇9

一、本公司的发展历程;

二、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背景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专业技术与贸易的关系;

四、时下营销手段。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能力

2010年全国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到目前为止,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也可能是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毕业生应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在这竞争激烈的就业中脱颖而出呢?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必须明确这个问题,这对当下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我定位能力

自我定位能力就是认清自己,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具体来说就是明确自己“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样的职位?”、“我选择做什么?”等问题,对于毕业生而言,定位重点在于认清自己是谁,评估自身能力的大小,大学生常常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奖励和文凭,或者看重自己原先取得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认为自己能力有限,难于胜任某项工作等等。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明确自身优势,发现自己不足,又需要明确自己选择方向,用长处来经营自己,以求准确地定位自己。自我定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毕业生就业首要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否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完成某项工作以及果断地作出决策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職择业,他人的忠告和意见各有不同,最终要靠自己来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件事情以及它们的变化发展规律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辅导员给你作出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果断作出决定,并及时处理。决策能力大小、决策正确与否,往往影响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一生。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特别是职业发展的转折关头,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非常必要的。

三、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能力就是指在原有的环境的基础上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正常的生活、工作,并持续的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现实社会往往不尽如人意,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往往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感到陌生、茫然、恐慌、不知所措。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太差。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在毕业时能更好地步入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

四、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在校园里,大学生人际关系单纯,没有利益冲突,与老师、同学关系相处融洽和谐,而步入社会后,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能体现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着他的工作能力、效果以及个人的发展等等。因此,大学生应自觉主动的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是指一个人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去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当今企业用人标准就是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也是大学生能否胜任岗位的应具备的能力,肯动手,会动手,把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一些专业理论或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当代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的锻炼,在大学期间,应充分利用寒暑假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社会调研等等,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样在求职择业中更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六、表达能力

社会交往活动中要求人们对语言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并善于清楚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向别人介绍信息,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能说,会说;书面表达能力就是能写,会写。这一能力对广大毕业生求职择业以及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都至关重要。

七、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指的是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善于用人的能力和协调关系的能力等等。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体系,大多数工作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组织管理者,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尤其针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能否胜任工作的首要条件。

八、心理调适能力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易变的。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向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会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就业期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从众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以及其他心理,如眼高手低、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求职择业本身就是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途中肯定也不会一帆风顺,遭受困难挫折是正常的,产生心理困扰也是正常的。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挫折。如果一遇挫折就心烦气躁,气馁,胡思乱想,不知所措,则难以适应这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在遭遇挫折和失败,均不消沉,更不放弃,而应永远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一切,这对大学生求职择业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凌雪峰.大学生入学教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1]曾德虎,海南海口,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学工办辅导员;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硕士研究生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及突破 篇11

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就业问题愈来愈受关注, 由于现实性和紧迫性原因, 国家有必要采取益于大学生就业的策略。针对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 学术界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到目前为止,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存在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普遍认为需要加强解决。从国际对就业问题的成因层面看, Niall O Higgins (2002) 认为毕业生的供给、需求和供求匹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凸显在工作岗位的结构和数量上。从预期收入层面, Betts (1995) 调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269名在校生收入预期的报告得出:预期收入的自我高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现实与预期理想差距巨大。从供给层面, Hillage, J.&Pollard, E. (1998) 认为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即知识水平、个人能力、自身素质等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1】从市场分割层面, 赖德胜 (2001) 认为:基于市场分割理论, 大学生劳动力过剩是客观存在的。【2】从就业能力层面, 郑晓明 (2002) 认为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3】从配套政策层面, 曾湘泉 (2004) 认为就业协议、户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4】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

1999年以前, 我国适龄青年入学率低于10%,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高校扩招开始于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指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 由此,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一直呈扩大趋势, 大学生数量迅速增长, “大众教育”替代了“精英教育”。

在2001到2011的10年里, 随着高校扩招, 高校毕业生人数呈增长趋势, 我国毕业生人数增长了近4.7倍, 待业人数增长了近4.8倍, 考虑到庞大的毕业生基数, 我国待业人数是大规模递增的, 具有一定积累性, 近三年毕业人数已超过1800万, 待业人数已超过500万人, 如此大的就业群体加上社会闲置劳动力供给, 是我国就业需方市场无法完全消化的, 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资料来源:2001—2012年教育统计年鉴

由图1可以看出, 毕业生人数和就业人数随着时间的推进, 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拉大, 毕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两条线在不断扩大, 即表明待业人数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我国高等学校就业率统计本身存在极大缺陷。它统计的就业人数主要包括了升学、出国等人数或者不完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滞后情况;因而, 我认为就业率应该使用实际的就业率, 即对现有的升学率、出国率予以必要的扣除, 即实际就业率=统计就业率-升学率-出国率。因此, 本文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实际就业率应该处于下降趋势, 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难问题依然是存在的。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大学生就业流向呈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 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学毕业人数大幅度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愈来愈突出, 不仅困扰着政府, 而且还可能会转化为社会问题。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 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从我国的就业政策分类角度, 主要包括指导服务政策、市场政策、创业支持政策。就业指导服务政策旨在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技能培训、求职经验等, 并提供就业信息, 搭建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就业平台等。就业市场政策是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机制高效配置的毕业生人才流通的一种手段, 通过毕业生、高校、企业三方的规制,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是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过程中, 国家提供税收政策、信息指导、创业基地等各种服务, 旨在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缓轻就业压力, 增加就业岗位。

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中西部地区就业等基层就业项目, 其中包括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选调生、应征入伍等。虽然政策和项目的出发点非常好, 支援西部、发挥自己的优势, 可没有被大部分毕业生所接受, 毕业生没有将促进就业的基层项目作为自己首选工作, 而是作为不情愿或者最后的选择。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 可对于总体而言, 杯水车薪, 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未能吸引到大量的毕业生, 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严峻。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人才, 这种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现状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整体就业环境也发生着重大变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引起了社会的热切关注。整体而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众多研究表明,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绝对量上的就业难, 更突出的表现是结构性失业问题, 这种结构性失业问题主要是指区域流向和行业分布的不合理, 尤其是区域流向问题显得更为重要。【5】

(一) 大学生主观预期偏高

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由表1可知, 大学生对期待行业就业不满意的比例较高, 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比例达到36%, 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为22%;本科生中自己与工作的职业期待不吻合比例高达56%, 高职高专中自己与工作的职业期待不吻合比例高达63%, 总体大学生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比例为60%;本科生半年内发生过离职比例为24%, 高职高专半年内发生过离职比例为44%, 总体大学生半年内发生过离职比例为34%。以上这些现象均易导致大学生跳槽, 工作状态不稳定, 加剧就业市场的压力。此外, 大学生预期工资收入偏高, 与企业所预期的工资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个人的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会导致自愿性失业。因大学生本身技能、专业、知识、素质、经验等差异, 与企业的用人要求的不符, 会导致大学生非自愿性的结构性失业。同时, 在工作地点方面, 大学生就业倾向于一线发达城市, 很少愿意到西部或者欠发达地区工作, 就业区域流向的差异性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 大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 落差感较大, 心态失衡等影响了其正常就业。

(二) 高校调整滞后, 指导作用不强

1. 专业设置调整不合理

前几年的热门专业目前已成为冷门专业, 就业形势严峻, 其原因为高校对于热门专业的盲目扩招, 专业设置不合理, 形成了如今的供大于求的局面, 热门专业就业率很低;同时, 热门冷门专业招生人数差异过大, 冷门专业供小于求, 热门专业因专业不对口形成非自愿失业。

2. 教学质量水平和实践能力低

目前我国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质量不高, 扩招规模过大, 教育质量下降已成为一个趋势。高校过多注重理论教学, 忽视学生实践锻炼, 脱离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高校对学生创新实践投入不足, 创新平台和项目缺乏, 大学生长期接触不到科研和创新, 科研实践能力不高, 难以发挥自身优势, 以至形成核心竞争力较弱, 在就业竞争市场中不占优势。

3. 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不高

高校目前对大学生就业帮助力度不大, 就业指导配置不足, 没有形成系统性大学生指导体系和策略, 在职业技能培训、个性化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指导不足。此外, 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传递渠道不畅, 缺乏市场调研和有效指导;高校和企业之间联系不足, 缺乏协同性合作, 基础性堡垒作用有待提高, 缺乏整体反馈机制, 难以形成国家、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的高校人才输送方式, 人才资源配置能力不足。

(三) 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1. 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健全

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 可对于总体而言, 杯水车薪, 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未能吸引到大量的毕业生, 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严峻。国家补贴和减免助学贷款制度不完善, 西部基层项目就业安置不合理, 对毕业生激励性不足, 难以吸引大量毕业生致力西部建设。而且, 国家性创业平台建设不足, 创业制度不健全, 创业环境不合理, 创业者难以享受到创业优惠, 创业激励不足, 缺乏系统性创业知识培训, 劳动关系和户籍管理混乱等。

2. 区域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大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大, 大学生就业选择区域倾向于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 意向集中于待遇丰厚的政府部门等, 然而中西部地区、小型城市、较偏远地区等却比较冷门。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涌向北上广等大城市, 过多的毕业生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形成较明显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凸显;另一方面, 中西部地区有着足够的就业岗位, 然而很多岗位一人难求, 形成了中西部地区难以吸收优质的毕业生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就业市场定位区域不同导致的自愿性失业, 长此以往, 我国优质的人力资源会产生配置失衡, 导致发达地区的人才过剩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缺乏, 会加剧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向两极化发展, 最终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3. 产业结构不合理, 有待升级优化

从我国总体劳动力需求角度看, 依然缺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 1999年高校扩招是整体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999年基于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开始实行了高校扩招的政策, 用3年实现了从“精英式教育”到“大众式教育”的转变, 之后的几年入学率有了大幅的提高。由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实情, 中低端劳动力需求非常旺盛, 与此同时, 中高端和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平稳, 突出了我国的就业市场是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为主, 而中高端和新兴产业的需求相对偏低。高校扩招的快速发展, 直接结果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 无疑会使原本依靠于中低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模式与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不匹配, 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 大学生数量增长率明显超前于经济, 进而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即就业岗位的数量增加相对满足不了大量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郎咸平 (2009) 提出, 在当今国际分工和我国的产业结构情况下, 用产业链“6+1”理论强调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其中, 中高端和技术的环节才是容纳高等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岗位, 我国的基本产业结构决定了容纳不了大量的大学生。【6】换而言之,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增长率。根据西方经典经济理论, 经济增长会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 高经济增长率会产生高就业率, 高就业率会带动工资收入的增加, 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 形成良性循环。

四、大学生就业难突破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才培养, 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 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势必会促进我国人才的充分流动, 高效配置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 促进我国教育产业的健康成长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孤立发生的, 要减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压力, 需要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努力, 据此, 从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 大学生应降低过高期望值, 合理就业

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 大学生要转变社会精英、天之骄子的理念, 摒弃“优越感”, 应清醒认识到自身技能、人际关系、政府支持等是影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归根到底在于真才实学和自身素养水平。大学生应降低自己过高期望值, 对于自身工作要有合理的认识, 树立“干一行, 爱一行”的精神, 降低职业期望, 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计划, 提升工作兴趣爱好, 在本职工作中寻找快乐与兴趣, 不轻易离职跳槽。同时, 大学生作为社会普通劳动者的一员, 要树立劳动者光荣的形象, 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观念, 坚持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工作, 不要看重眼前利益, 计较薪酬、待遇、地域等问题, 降低过高的就业预期值, 顺利实现自身就业。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调节心理状态, 消除落差感, 合理定位, 全面提高自身能力, 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另外, 企业关注应聘者自身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能力, 在学习课程的同时, 善于利用外在环境锻炼自己, 参加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 合理定位, 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学历含金量。

(二) 增强高校的调整和指导性作用

1. 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失衡会产生不同专业出现差异性就业情况, 就业率相差很大, 因此, 对专业设置的调整是必然的。高校根据实际需求状况, 在统筹兼顾的理念下, 对专业的规模和招生人数进行控制, 渐渐调整和减少就业率差的专业的规模, 增加岗位需求不够的专业的招生人数, 尽量减轻因专业不对口导致的非自愿失业。

2.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 增强大学生的自身技能

我国的教育投入不足, 扩招速度过快, 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已是公认的事实。高校要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 保证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丰富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结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化素质教育;在科技创新方面给与学生大力支持, 组织科研创新活动, 提供科研资金支持和科技大赛的指导,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开展教育、文化、科技等活动, 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优势。

3. 提升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实现高校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匹配, 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是关乎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环节。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等相关就业工作, 开设有关指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选修课, 提升就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另一方面, 做好就业信息的服务工作, 建立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 加强对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市场预测, 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 拓展多元化就业渠道。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就业桥梁, 组织大型双选会等;加强国家、企业、高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探索定向培养和人才输送等模式, 建立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数据库, 增强信息的流动性和全面性, 提高人才资源配置和就业率。

(三) 完善就业政策、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政府应该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推进就业能力相关设施的建设、构建大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能力数据库等全国性信息平台。【7】

1. 完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鼓励基层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通过减免助学贷款、给予补助等国家财政经济调节, 鼓励引导高等人才面向艰苦行业、中西部地区、基层行业等就业。同时, 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 鼓励自主创业, 通过进一步的优惠政策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强对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支持, 免费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服务,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为自主创业提供劳动关系、户籍管理等优惠保障。

2. 加快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缩小地区贫富差距, 减少城乡经济和区域发展导致的不平衡。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 提供多元的区域性选择, 从供需结构上进行调整, 通过就业区域的引导, 分流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的供给量, 减轻其地区就业压力, 增加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供给量, 提高人才的流动性, 减轻人才流动的恶性循环, 将失业毕业生引领到岗位空缺的中西部地区, 实现高等人才在地区区域上的进一步合理配置, 解决区域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问题, 进一步提高就业率。

3.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最主要的是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来看, 吸收大学生最多的产业是第三产业, 其次是第二产业, 这两个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减少因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产生的相对过剩。首先, 要积极扶植支柱产业, 进一步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 扩大就业;其次, 提升技术改进, 增加高含量、高附加值, 促进产品产业链的拓展, 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最后, 整合重组传统的产业, 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根本上推动就业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 而这恰恰是当今最需要高等教育人才的地方, 能够吸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现实问题, 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促进和指导, 并促进经济发展、协调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以扩大就业岗位供给, 解决深层次的供给与需求矛盾;同时高校和企业也应加入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队伍”中, 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 与社会企业交流洽谈, 组织校园招聘会, 促进大学生就业, 提高就业率;另外, 毕业生自身要加强能力建设, 转变就业观念;最终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三力合一的大学生就业模式, 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探讨现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 得出主要原因为大学生主观预期偏高, 高校调整滞后、指导作用不强, 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应降低过高期望值, 高校应增强调整和指导性作用, 国家应完善就业政策、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以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问题。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观念,结构性失业

参考文献

[1]Hillage.J.&Pollard.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R].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Employment, 1998.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03) :91-92.

[3]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 (04) :70-75.

[4]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 2006 (4) :87-94.

[5]曹元坤.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8) :21-34.

[6]郎咸平.产业链阴谋1: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 (9) :5-7.

上一篇:此刻的我很不快乐高一作文下一篇:教学楼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