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师生关系

2024-12-08

论当代大学师生关系(精选8篇)

论当代大学师生关系 篇1

论当代大学师生关系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 海南 三亚)

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都具有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当代大学新型师生关系无疑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育主、客体的影响都是非常关键的。本篇文章针对当代新型的大学师生关系展开了深入分析,发现了大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解剖,最后得出一些出现问题解决的建议,目的在于引起全社会各基层的广泛重视,高校全体师生需要共同构造和谐、稳定、平等的当代大学师生关系。关键词:当代大学;师生关系

一、当代大学师生关系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与此同时教师的人数、教学设备等没有相应的及时配套,师生比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负担加重,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加大,必然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精力、时间不足。师生比过高也造成了高校师生的关系日益的淡漠。由于一些政策的导向,高校教师的晋升往往以教师的科研课题立项、科研成果、论文的发表等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教书育人却没有真正成为评价教师教育行为的统一标准。因此,很多教师把上课之于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论文的写作上。这也造成高校教师课下与学生交往的意识淡薄,沟通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在大学校园里“课上是师生,课下成陌路”的说法丝毫不夸张。

师生之间互不理睬,甚至是相互冷漠是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对老师或者老师对学生的认同感缺失使得教育被无奈的分解成“教”和“育”两个部分,而且“教育”中“育”的成分越来越少,甚至只剩下“教”本身。学生数量的剧增,教师无暇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除了按时上好自己该教的课外,课下几乎没有和学生有交流。上完课就走人,几乎没有参与学生管理的工作,这是普遍的现象,因此教师也几乎没有参与育人的工作。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现实,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最高追求,一切围绕毕业后利于找工作来学习。尤其在一些民办学校,由于学费的昂贵,使得学生觉得自己是在花钱买知识,教育成了赚钱的机器。金钱和利益关系冲击了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没有了敬畏感,老师没有神圣感,使得师生关系演变成了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这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应该明确师生关系不是买卖关系。

二、当代大学师生关系的问题分析

(一)宏观层面

首先,从文化环境方面来说。当代由于愈加开放的文化环境,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大学师生的思想,在多元文化环境的冲击下,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导致师生之间出现文化冲突,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其次,从时代背景方面来说。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教育产业化导致社会将教育看作是一种经济手段,而教育的真正职能也发生偏离。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时代大学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更加快捷,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权威减弱,师生之间出现隔阂。最后,从大学自身方面来说。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而教师队伍的壮大远远赶不上学生队伍的发展速度,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无法像以往那么精细,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被分离,师生交流愈发减少。

(二)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来探究当代大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应该从作为教育的主客体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进行全面分析。一方面,当代大学教师普遍存在科研轻教学的工作态度,导致师生之间的交往较少;许多大学教师仍然坚持陈旧的师生观,认为教师就是权威的代表,导致与思想行为更加自由发展的当代大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大学教师责任感降低,不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到改善师生关系上来,导致师生关系向更为恶劣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刚刚从严格的制度化管理的中学校园踏入更推崇自由发展的大学校园,对于教师的心理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也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由于家庭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愈发明显,性格各异的大学生在各不相同的交往对象面前都不愿意妥协,导致交往能力下降;在信息化社会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偏差,对师生之间的交往非常淡漠。

三、师生关系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师生相互尊重、互相平等

目前的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教育的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有道德上的权威,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而这往往会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学生和教师虽然有权力和义务的分工不同,但是在人格上两者是完全平等的,没有尊卑、高低之分。理想的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双方真正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上的。师生间互相尊重这是教育的前提和手段。尊重具体表现在对别人的言行保持宽容和大度,对别人能做到将心比心。平等是当代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点,师生双方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彼此与对方的认同和接纳,更好的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的误解和不尊重会导致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产生偏差或者对老师产生误解,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失败、教育的失败。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师生增加沟通,共同成长

以当今的情况来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总体来说是健康积极的。但同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倾向。大学生个性独立,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辨别能力不强,在当今社会一些浮躁的风气影响下大学生对一些传统的美德如惩恶扬善、团结互助、奉献精神等产生了困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在一部分大学生心中的地位日渐衰落,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了一个“富二代”的群体,对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会认为在找工作、职业发展、买房子方面靠的不是自己的个人能力,而主要是看自己的父母,只要父母有钱有势,就得来全不费功夫,如果自己的父母无权无势,即使自己再努力再有能力也是徒劳。这种思想严重的蚕食了大学生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倍感迷茫,对于为什么读大学,将来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对学生理想信念及价值追求的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道德说教,要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困惑和迷茫,把握他们成长的变化和思想的转变,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有针对性的开导和教育。高校教师要多重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考研、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以及来自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要准确了解教育对象,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教育引导,这样教师才能给学生解答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参与学生的成长。避免学生在大学这个关键的成长过程中孤立无援,独自迷茫彷徨,以致走入社会后漫无目标,在经历挫折后容易自暴自弃。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将实现个人价值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以所有中华儿女的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三)教师加强自身的素质

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有着特殊而神圣的使命。要培养出具有优秀品格、志存高远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校教师应当在学术上不断钻研,在业务上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科学并掌握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精心设计每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科学研究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教师要平衡好科研和教书育人的关系,要做到会搞科研,能教书,善育人。

四、小结

良好的大学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长路上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现在,改变当今各大高校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是迫在眉睫的严肃问题,我们必须要任重而道远。同时,要建立新型大学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也是变化的,多元的,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探讨的几个方面,如何建立长期、良好、稳定的师生关系,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实践教育教学中进一步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张忠华,赵明星 现代大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2]张小红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和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3]邓显波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4]叶飞 师生交往的对话性建构,超越技术理性主义的旨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依据探讨 [J] 教育参考,2000.[6]白桂香,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用心理学[M].开明出版社,2000.

论当代大学师生关系 篇2

一、当代大学师生关系现状

(一) 大学师生感情淡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 起着授业者、设计者和研究者的作用, 学生则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承担着是受业者、学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作用。这两者之间本应该相互依存, 相生相长。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信息传递与获取越来越便捷,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 学生的各类知识储备也越来越丰富, 甚至超越老师, 学生学习逐渐不再完全依靠传统的课堂, 对老师的学术崇拜也逐步削弱。而大学教师因面临科研任务、职称评审、社会工作的压力, 大学教师不再把与学生的交流作为其工作重要方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连结点越来越少, 教师叫不上学生的名字, 学生不尊重教师, 师生关系之间的淡漠, 显示出师生间的隔阂越来越厚。

(二) 大学师生关系功利趋势明显

大学师生关系本该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简单纯洁、无利益诉求、充满责任感情的关系, 但受到社会浮躁气氛的影响, 一些功利化、庸俗化现象逐步出现在大学师生之间。[2]我国高校制度改革, 大学本科开始收缴学费, 部分学生产生了教师收费讲课完成工作任务, 学生交费上学拿学分, 师生间互不干涉, 期末共同完成各自的利益目标的不良思想观念, 使得传统的师道观念沦落, 部分学生将课堂教学等同于市场化的商业行为, 对教师上课提出了商业化服务的要求, 严重破坏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有些大学教师还存在收受学生礼品、接受学生请客吃饭等不良行为, 其代价就是帮学生修改学习成绩或其他利好事件, 利益交换明显, 大学这一纯洁的学术教授场所变成了师生交换各自利益的场所, 严重背弃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初目的。

(三) 大学师生关系不平等

传统的师生关系崇尚和强调“师道尊严”, 这种关系强调教师是主, 学生是客, 是一种主从关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存在明显的不平等。而在宣扬民主、自由、平等的今天, 人们渴望自由平等交流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不平等的交流往往给大学生带来交往中的强大精神压力, 高高在上的教师越来越不受到大学生的喜爱, 平等的、趣味化的、平易近人的教师才是学生们喜爱的对象。另一方面, 大学教师因职业习惯, 传道, 授业, 解惑, 以及教育管理的权利掌握在教师手中, 不自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交往过程中的不平等, 影响着师生间的交往。

二、当代大学师生关系原因分析

(一) 高教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传道、授业、解惑, 是传统教育理念中对教师的要求, 而现行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讲授这一层面, 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倾向于教师的科研能力, 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自身的科研实力的关注, 比较不注重教学, 甚至忽视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和沟通。教师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不断增强、途径不断增多、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冲击着还未成熟的大学生心智, 渴望关注、自我意识强、性格偏激是这一代大学生的新特征, 在高等教育的功能培养人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人”的理念下, 教师与学生关系间的诉求冲突, 导致相互之间关系的淡漠。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和高校对教师评价制度亟待进一步调整。

(二) 大学教师师德有待加强

在各高校招生不断扩招的基础上, 高校教师的人才引进和招聘力度空前加强, 以育人为本分的大学教授、大学老师成分越来越鱼龙混杂, 越来越多的教师刚刚踏出大学校园, 便又踏回校园, 走上讲台, 他们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 但缺乏对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认可和职业所需具备的其素养, 大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层次不齐, 面对社会的各类诱惑, 大学教师把控能力也呈现出较大区别, 有的教师把本应纯洁的教学场所变成了利益交换的基础, 部分大学教师师德欠缺, 直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影响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三) 大学师生沟通困难

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因成长环境不同, 其个性和行为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成长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认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喜好关注新鲜事物, 而相对年长的大学教师, 受成长环境和经济发展、社会观念的影响, 与学生存在着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冲突难以避免。从目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关系来看,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 教师与学生因传统的教育观念存在与生俱来的距离感和地位关系的不平等性, 这种不平等性无意间延伸了师生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虽然从内心上秉承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益发展的观念, 但因缺乏平等关系而难以达成互动的动力, 而使二者难以相互理解以至冲突在所难免。[3]

三、构建和谐大学师生关系的建议

(一) 完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 积极关注教学对象

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是评价高校教师优良与否的标准, 因此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成为了高校教师的行为指南, 评价制度的倾向时刻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行为, 影响着全体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在以科研作为评判教师优良的标准的评价制度下, 必然导致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攻克科研问题, 花费较少的时间从事教学, 甚至不去研究教学成果。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科研轻教学, 改变高校教师评价制度重科研和轻教学的标准, 能依据教师的不同风格特点, 制定灵活的评价机制对全体教师的发展大有裨益。对于教学型教师, 逐步加大加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工作量考核的倾斜势必会引起高校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和对教学的积极性, 引起高校教师对自身教学、教学对象、教学效果的关注, 从而加强与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 加强大学教师师德教育, 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 传授其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师师德等方面知识, 提升和加强其人格感召力;加强青年教师在职各项培训, 提升其各项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成为加强大学教师与学生沟通关系,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氛围的基础条件。大学教师要借着培训机会及自我学习不断提高修养和职业道德, 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与学生的精神沟通中互为师友, 相互尊敬和爱护。要加强个人品行和人格的修炼, 对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引导和教育, 大学教师不仅要通过日常的教学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 更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内在品德影响学生、教导学生、树立榜样。以教师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 以教师良好的素质带动学生成才。

(三) 加强师生间沟通, 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氛围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 现实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师的诉求, 也是学生所关心的, 良好关系的建立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创造师生间沟通机会, 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学生沟通, 取得与学生的共同语言, 获取学生的信任, 要全面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掌握个体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等。创造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沟通, 可以开设教师值班室、学问研讨室、开展学习沙龙、师生交流活动等等。另外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的平等, 形成平等交流的关系文化, 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常表述内心的权利, 平等交往的机会, 这种平等交往不颠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者地位, 反而进一步促使师生关系融洽, 完美实现教学目标。师生交流中还应注意相互包容和理解, 建立在包容和理解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能够较好的实现相互间交往的需求, 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围。

参考文献

[1]岳强.以生为本, 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型和谐师生关系[J].海外英语.2013, 1.

[2]冯平.构建和谐大学师生关系之我见[J].2010, 2.

[3]刘建丽.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和谐师生关系[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1.

[4]沈正玉.当代高校关怀性师生关系及其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论当代大学师生关系 篇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当代高职院校学生队伍是我国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从发展阶段来看,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发展智力、价值观形成的最佳的时期,也是他们提高自身觉悟、促进自身道德发展最为积极的时期。可以说,整个大学阶段是促进学生成才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保证他们拥有积极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十分必要的。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有赖于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高职院校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目的、有意识的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生哲学。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促进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能为其日后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这其中包括向在校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要有集体意识、要有一颗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决心,并且能够时刻拥护党的领导。这样,从思想层面上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强调学生的自愿性和独立性

要想使学生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拥有自愿选择和独立的能力,就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用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3.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

这其中包括学校定期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并且邀请相关专家就当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在校学生培养剖析现实社会的能力,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理论知识,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帮助。

二、当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理论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不仅能在思想上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更为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在经济、政治逐渐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思想涌入社会,这其中有积极的,同时也有消极的。如果这种消极的思想在学校中蔓延开来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要想实现大学生的正确成长成才,必须要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做出正确的指导。

其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定位。要想实现对学生正面的思想引导,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比如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正义感的新世纪人才。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其中最缺少的就是来自学校和社会各界正面的思想教育。因为在此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心智还不是特别成熟,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各种思潮的影响,如果不对其加以引导和教育,他们的价值观就会发生偏差,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之路。

再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学生的前进道路中起到引领性的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现在的很多在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不仅在生活上缺少必要的独立能力,在思想上也不是特别的成熟。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更是不把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心上,从这些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还处在轻狂和不安之中。所以,面对学生的这些状况,必须从思想的高度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促使他们能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多为社会做贡献,做一个有利于国家的新世纪人才。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只有在接受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才能以一颗更加热忱的心态去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三、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运用丰富的信息资料和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丰富的教育资料和优化的教育方法。所以,作为校方来讲,一定要注意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而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灌输式教育,我们一定要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老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只有把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看做是自己所需要的时候,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高职院校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得转变观念,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且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需求从宏观上把握,在微观上审视,将学生的疑点、难点一一作答,积极主动地向大学生宣传党的政策,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构建是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思想方面的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能够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边.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57-59.

[2]李毅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55-59.

[3]罗光晔,曾丽.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37-38.

[4]黄明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大学生成才规律来做[J].学校思想教育,1996,(1):51-52.

[5]侯明志.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表现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7,(32):120-121.

论师生关系 篇4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所以,搞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通过调研,我认为,师生关系分为三种。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一般是参与者、学习者、倾听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和锻炼。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教育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之间的深入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心理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授课情况,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优化师生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折射着社会的一般伦理规范,同时又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伦理矛盾,因此师生关系也表现为一种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而这正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关键所在。

同时,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其中,应该遵循以下两点原则。1.遵循理解原则。2。坚持尊重原则。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举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发现一个学生故意让旁边的一个同学抄作业,便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

批评了他,说他这样做是害了那个同学。挨批评的学生很不服气,下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进行谈话:“我知道让他抄作业不好,可是他说看看我怎么做的。我想让他看看也没什么不对。”听学生一说,老师意识到自己调查了解不够,没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评他是不对的。便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及时解决了矛盾。学生认为让同学“参考”一下自己的作业“没什么”,教师却把这类事看得很严重,这就是成人与孩子间认识上的差异。其实,学生实在不会做作业,看看别人怎样做的,再动脑思考不是坏事,学生的学习愿望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对于一点不动脑筋、完全照抄别人作业的学生还是要适当批评,绝不能听之任之。

我觉得,如果在未来,我能够有幸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会提高师德修养,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争取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论文:

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报告 篇5

调查指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有计划也有目的地来理解某一种事物或事情。

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它反映的是某一个社会的在某一个时间段社会关系。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按照上边说的调查的概念,每个调查应该是有目的和计划的。本调查的目的是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的师生关系,知道交流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问题或者矛盾,知道那些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本调查的计划本来是准备好两个问卷。一个是提供给教师们,另外一个准备给学生。在问卷里准备师生关系相关的问题,最后把每个问卷的结果做出来。再最后把两个问卷放在一起和做结论,想办法解决所在的问题。

结果是本小组准备了两个问卷。老师的问卷包括二十一个问题,学生的问卷包括十五个问题。一共在调查当中参加了227人,其中38位老师们和189个学生。下面是每卷的结果和结论。首先是老师的问卷。

大部分参加的老师们是女性的 - 61.11%, 38.89% 是男性。66.67% 老师们的年龄是30-40岁,11.11% 是40-50 岁的老师们,16.67% 是<30岁, 5.56% 是50-60 岁的老师们。在他们中61.11% 老师们对目前的师生关系较满意。0% - 不满意。77.78% 老师们认为师生关系十分重要。0% 认为并不重要。94.44% 老师们想对学生有问必答,希望跟各种类的学生沟通。0% 不希望太多沟通。如果学生对某一位老师做出了负面评价是83.33% 老师们会对加注意。面对跟学生不同的看法88.89% 愿意深刻地讨论。他们50%老师们认为学生适应老师但也50%认为老师适应学生。

从这里可以来看,老师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选了某一种答案,常常有些问题甚至0% 老师们选了某一个答案。这个代表的是老师们已经很多年工作,而且对自己的工作很熟悉。他们已经知道终点和最重要的东西。学生不是一样。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个可能是跟年龄有关的。

下面是学生的问卷。上面已经告诉了大家,189个学生参加了这个调查。其中,49.74% 是男的,50.26% 是女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比例是差不多一样的。这个表示的是不管性别,学生的行为是差不多一样的,而且结果是跟男和女的学生都有关系。大部分学生都是二三年级的学生。其中,73.02% 是大二的学生,17.99% 是大三的学生。调查也包括2.65% 大一的学生,5.29% 大四的学生和1.06% 研究生。这样的比例表示大部分学生是大二三的因为他们不算是新生也不算是毕业生。他们对大学,大学的老师们和生活是比较熟悉的,而且是已经上过的好多课。他们认识的老师也比较多。大一的学生对大学了解还是很少,而且也没上过太多的课。毕业生虽然是对大学的老师们最熟悉的但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工作和未来,而且他们很多人已经实习,甚至开始工作。研究生年龄比本科生年龄大,所以关系也可能是有不一样的问题。

62.96% 对自己的跟老师的关系一般满意,同时21.16%是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学生的数量比非常满意的大是因为平时老师们对学生不太了解,也是放过来。他们的.交流次数都是在教室里,甚至出了上课并没有。对老师们非常熟悉的人数更少。还有1.59%非常不满意的学生,14.29% 是个别不满意。原因是在每个人组会出现矛盾,师生的关系也不例外。

64.02% 学生有<5 5-10=“”>10 位老师的联系方式。这些学生最可能是大四的学生。他们认识的老师们最多。

41.8% 学生到不上某一位老师的课程还是能跟1-2位老师们交流,分享自己的信息。这些学生有机会好好认识老师们。15.87% 学生能跟3-5位老师们分享。6.88%学生能分享跟>5位老师们。还有35.45% 学生完全不会分享自己的信息。可能这些学生没有机会很好地认识老师。到不上某一个课程的时候71.43% 学生能在路上跟以前的老师打招呼。原因也是很明确的 - 礼貌。 19.05%人要看心情,而9.52% 并不会跟老师打招呼。

学生上他们最不喜欢的老师的课的时候60.32% 学生来为了拿到学业。35.98%来点名的时候但平时不来。3.7%学生完全不来。这一款儿表示的是更多学生更关注学业但不是师生关系。对影响师生关系的特点学生有下面的看法。51.85%学生觉得互动回应是最重要的,51.32% - 教学质量不佳,23.81% - 学术权威,10.05% - 年龄,2.12% - 不更新的朋友圈动态,3.7% - 其他。这样的结果表示的是互动的时候学生有机会认识老师,而且跟老师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不佳的教学质量也是一种原因。

虽然学生愿意跟老师们交流,但是他们只愿意上课时候。58.73% 学生下课后能去找老师如果他们有问题。10.58% 学生能去找老师。6.88% 能去期末的时候。23.81% 完全不会去。原因是时间。课间的时间不太长。当跟老师交流不愉快的时候 51.85% 几乎没有这样的情况。28.57% 有但是已经解决了。14.81 有,表面决定了但是还是不满。4.76% 正在有这样的问题。

从所有的数据来看,可以看出学生愿意跟老师们交流。大部分学生很关注自己的学业,而且交流的时候想关于好处。跟少学生有机会真正的认识老师,而下课后跟他/她交流,分享自己的信心。

从两个结果来看,可以做出一个结论。老师和学生都想有很好的关系。虽然很多学生注意自己的学业而且除了上课之外不太能跟老师交流,大部分老师们都还是愿意跟学生交流而且好好认识他们。可能大一的学生是还是新生,他们需要时间适应但大四的学生已经对沟通过程跟熟悉,所以能更有效的跟老师们交流。

论当代大学师生关系 篇6

1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1.1教与学良性互动

教和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有效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一堂体育课的形成。师生互动是言语的有效沟通、情感的交流、互相的理解和支持。良性的互动可以做如下的分析:首先,师生互相欣赏,教师的欣赏尤其重要。在课堂的开展中,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什么的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更多的运用欣赏的态度发现学生,鼓励学生,为学生的发展锦上添花。其次,更多地运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教师在一些教学内容相对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或者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上,需要更多地采取激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和勇气参与其中,使学习的成效最大化。

1.2教学创新即时启发与生成

教学并不是照本宣科,并不是如教案一样完全一成不变的。相反,教学是即时性的,尤其是学生的学习会随着当时的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而改变。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必须适时地把握体育课堂,及时地做出应对和改变,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当时学习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反应,及时迅速地做出反应,或者采纳学生建议和要求,和他们一起进行探索,或者适时地做出妥善的引导,有效地应对学生的需要,使大学体育课堂焕发生命力。

2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

2.1师生精神共鸣

体育运动由来已久,能够强健人的体魄是其发展最基本的功能。体育之所以能够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几千年来备受人们推崇,关键性的还是其包含的体育精神。至今风靡全球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体育精神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对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以此,大学体育课堂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体育精神的灌输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体育中去,使学生在体育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促使人格的完善。首先,坚强性共鸣。大学体育不仅仅需要理论的学习,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会有很多高强度的.动作,需要学生有充分的理论做支撑,同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也必不可少。其次,审美性共鸣。体育包含的力量美、速度美、造型美,会促使学生更加青睐体育,迷恋体育带给自己美的享受和快感。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学生从体育中感受美、体验没、创造美,使师生产生美的精神共鸣。

2.2师生文化共享

各种体育赛事、体育运动都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和学生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探讨体育文化,实现师生文化的共享,是师生共同形成崇高的体育意识。第一,体育文化创新共享。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体育赛事层出不穷,信息化也能及时地将各种体育赛事的创新记录传播开来。世界记录的更新、新的体育项目的发展,让大家兴奋不已,并在课堂中达成信息文化的共享,激励大家对体育的向往。第二,体育文化魅力共享。体育运动中物质文化也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和学生的共享有能够引起师生的共鸣。如体育服装的享受,篮球球服,跆拳道的服装,各种体育器材带给大家的美和无限的魅力,融合在体育实践中,促进本身提高的增强。

2.3师生魅力共创

师生在课堂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更需要亲身体验体育带给大家的魅力。体育活动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需要大家有足够的体力和毅力,努力克服这其中遇到的困难,敢于挑战自己,乐于挑战自己。在教师的协同下,不断地超越自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结语

当代教师礼仪与师生关系探讨 篇7

一、中国古代教师礼仪

在古代, 礼的说法源自《礼记》, 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 《礼记》开宗明义:“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纷争辩讼, 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宦学事师, 非礼不亲。班朝治军, 涖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 供给鬼神, 非礼不成不庄。”可见礼的作用很大, 其中所提到的“宦学事师, 非礼不亲”, 表明古人把教师礼仪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古代“天地君亲师”的祭祀顺序, 也显示了教师地位的重要性。

古代的师生关系, 非常强调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其实是强调了以身作则, 正人正己的“身教”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必须做到“身正”, 其中就包括了教师礼仪的要求, 言行举止都应该符合“身正”的要求。

荀子则提出:“师术有四, 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 可以为师;耆艾而信, 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 可以为师;知微而论, 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 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首先, 教师必须要有尊严, 且能够让人敬服;其次, 教师必须拥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再者, 教师需要具备能够系统而条理的传授知识的能力, 而且不能违反师说;最后, 教师必须了解精深细微的理论且能加以解释说明。其中第一点“严师而惮, 可以为师”也就是指对教师礼仪方面的要求, 教师注重自身礼仪, 方能建立威信、威严。《学记》中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把教师的品德高尚和学业精进看做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

晋人袁宏《后汉记灵帝纪上》说道:“经师易遇, 人师难遭。”由此不难看出, “人师”的标准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求为人师表, 而为人师表, 就需要强调教师的礼仪规范。

从中国古代人们对教师的要求, 可以看出人们首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修养;与此同时, 古人也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绝对的尊重与服从。

中国古代强调师道尊严, 所谓师道尊严者, 教师之尊严也。孔子门下三千学生, 高足七十二人, 颜回曾说过:“汝在, 回何敢死?”表现的是一种学生对老师的绝对的尊重。宋代的程颐, 威严而刚毅, 有的学生见他瞑目静坐而不敢惊动, 立于门内等候至雪深尺余, 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这些都是从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方面讲:老师既为人师, 就理应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既为老师之学生, 也首先应该表现出对老师的敬畏。另一方面, 我国古代的很多教育家也是尊师爱生的典范。比如宋代的胡瑗, 他一方面提倡“严师弟子之礼”, 同时也倡导师生之间感情深厚、关系融洽。平日里他视诸生如子弟, 诸生也敬他如父兄。朱熹也曾批评过官学师生关系淡漠的缺点, 如“师生相见, 漠然如行路之人”。他发扬孔子的“诲人不倦”的精神, 循循善诱, 孜孜不倦, 对学生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以上对我国古代教师礼仪以及师生关系的回顾, 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 它不仅强调教师的言行举止, 更强调教师自身的修为。在此基础上, 也提出了“尊师爱生”等观念, 对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中国当代教师礼仪处于一种怎样的状况, 当代的师生关系又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 有必要看看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转变。

二、中国当代教师礼仪

近代以来, 中国的国势衰退, 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五四”时期, 广大青年高呼“德先生”、“赛先生”, 并要求推翻封建礼教的束缚, 建立一个科学民主的国度。推翻封建礼教, 自然也包括打破师生之间的一些过时的、封建的陋俗, 从而建立一种思想上平等, 人格上独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制度上, 我们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 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 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 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 忽视了中国的特点。而在向外国学习这些近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同时, 我们也不可避免的学习和借鉴别国的教师礼仪规范, 以及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因此, 当代中国所讲的礼仪, 主要是从西方国家中引入中国的礼仪, 是一种经过对中国传统礼的文化的批判继承, 同时吸收外国先进礼仪文化的新型礼仪。不妨先看一下我们对礼仪的定义:

礼仪,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 它是人们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张岩松, 《现代交际礼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第6页。)

礼仪, 是指人们在诗会交往中由于受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既为人们所认同, 又为人们做遵守, 并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摘自http://www.beijing2008.cn/65/52/article212035265.shtml)

我们现在谈教师礼仪, 主要是指教师的外在形象, 以及言行举止, 是否符合大众对教师的要求。

那么当代教师礼仪应该做到哪些方面, 不妨探讨一下:

1、外在形象方面。

我国对教师从业人员的形象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记得笔者当年在报考师范院校时, 有明确的规定:男性身高不低于150厘米, 女性应不低于140厘米, 身体健康, 面部没有明显疤痕, 没有肢体的残疾或者语言障碍等等。说到底, 为人师表, 首先强调表, 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应该是一副健康的活力的形象。教师的衣着也应该大方得体, 男性教师应以男性正装为主, 女性教师则应穿着不露肚脐, 腰, 肩, 胸等部位的正式服装, 颜色不超过三种为宜。

2、举止方面。

教师的举止主要是指在学校以及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课堂上) 的行为表现。首先, 教师的目光应该柔和, 亲切并且有神, 给人平易近人, 并有独立主见的感觉;不管在何种情况下, 都应该避免用鄙视, 傲慢或者不屑的目光与学生对视。其次, 教师应该以站姿授课, 这体现对学生的重视, 同事也能强化教学效果, 并且更好地和每一个学生交流。再者, 教师的手势在课堂上也显得很重要, 要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避免用手直指学生脸面, 多用手掌示意, 手心向上, 授课时也忌讳敲击讲台以及其他一些过分的手势。

3、言语方面。

这是作为教师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为教师传道授业离不开语言, 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 也需要语言作为最直接的桥梁。教师在言谈当中, 首先应该做到表达准确, 语言精练, 让学生容易明白。其次应该注意音量的大小, 要让听着舒适、不吃力、不刺耳为原则。

以上仅仅是对当代教师的基本礼仪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 真正受学生欢迎和尊敬的老师, 当然还需要从各个方面的历练, 比如专业知识, 授课技巧, 人格魅力等等。本文主要从礼仪方面展开讨论, 其他方面暂不复述。师生关系的建立, 应该从教师的礼仪规范的重建开始, 当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教师礼仪规范, 是否意味着他就可以和学生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 如中国古代先人们所提到的“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呢?这个问题有必要从当下教师生存环境切入进行进一步探讨。

三、教师礼仪与师生关系重建

师生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几经波折, 起伏不定。从古人强调“师道尊严”,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绝对服从与尊重, 到五四后推翻旧的封建礼教,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重新建立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 经历“文革”对教师等知识分子的严重摧残, 再到改革开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师生关系接受着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市场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反观今天的师生关系, 已经在市场化的大潮下变得极为简单乏味:学生交钱读书, 老师授课, 保证学生考试的成绩。师生之间除了课堂上对课本内容的讲解, 极少有其他方面的交流, 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分数负责, 而学生仅仅对自己的成绩有要求。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教师已然成为市场化的产物, 教师失去了社会的尊重, 失去了自身的尊严, 学生自然不会对教师有特别的尊重或者敬仰。最近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骇人听闻的弑师事件, 其实从一个极端面反应出了当代师生关系的失衡。

因此, 对于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的礼仪规范是一个先行条件, 只有教师首先具备了良好的教师礼仪规范, 才谈得上和学生建立师生关系。当然, 正如前面所讲到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还取决于很多因素。总之, 当代中国教师的基本素养就包含了教师礼仪规范, 有了良好的教师礼仪规范, 才能着手建立和改善师生关系, 为当代的教育事业奠定一个良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岩松, 《现代交际礼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2]张岱年, 方克力, 《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论师生游离关系 篇8

编者按: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实中存在的部分师生关系并非和谐愉悦。师生关系也是教育研究中亘古不衰的话题,不同时期教育理论对这一关系有着不同的研析与解读。所以,无论是实践创新还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我们都有必要来重新审视当前的师生关系。

19世纪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给教育界投下了一粒泛起层层涟漪的石子,正当学界还在热议这一学说的合理性或给予批判的时候,紧随而来的杜威的“学生中心说”无疑更深化了讨论的意义。基于对这两种学说的意义整合,教师和学生永不可单取其一的理念渗透到教育学的重要范畴——师生关系中。

一、师生关系现有界说

(一)师生平等关系的绝对化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说,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平等意味着教育教学中的话语权、参与权的平等,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人格的平等。[1]有学者认为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2]这种平等关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可居高临下,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同时另外一个术语——“对话”,也日益为学界所关注。对话是保障师生平等的机制,是使师生关系实现平等的基础,也是师生双方实现交往和沟通的有效手段。有学者认为:对话是精神性的,指向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由此也就决定了其内在的复杂性。[3]对话的实施有理论实践、技术技巧上的种种制约,也有对话实施者背景对成效的影响。现今学界文章著作多是关于师生对话重要性的阐释,影响对话实施的因素、阻力,对话在现实实施中的原则与方法等,然而,对这一概念作出清晰明确的界定及从本体上论证对话的文章并不多见,这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来开展具有实质意义的师生对话。

师生关系平等观点的提出,是对“教师主体说”和“学生主体说”的再提高,教师和学生二者不可偏谈其一,这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具有进步而广泛的影响。但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交往中的主体,分别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社会和国家的阶级性决定了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因此这一观点有待于继续深化、讨论。

(二)师生权威关系的再认识

权威“authority”,源于拉丁文“auctoritas”, 有尊严、权力的意思。由于社会本身的分层以及阶级性,使得教师能够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支配作用。师生之间的权威关系主要指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包含的职业特性和在从事这一职业时产生的对权威的诉求。有学者认为教师具有知识权威、道德权威和纪律权威。学者R.克利弗顿与L.罗伯特将教师权威分为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其中,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在现时期的师生关系中,这些权威形式正在被重新认识。

我国在长期强调师生平等的环境下出台了各种教育上的法律法规,以此规范教师在实际教学程序和环境中的行为,避免出现各种形态的对受教育个体的不尊重。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使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色行为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畸变,出现了极端以自我为中心、不知尊师为何物的学生,也出现了忍辱负重的教师。

师生权威关系客观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机构赋予教师的法定权威,然而在众多层次的教师权威类型中,就连得到最多支持的教师的知识权威也受到了质疑,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手段多样,并不见得一定滞后于教师。

二、师生关系新说——游离

(一)游离解说

“游”,可以指从容地行走,闲逛;可以指交游、来往;也可以指不固定的、经常的移动。“游离”指一种物质不和其他物质化合而单独存在,或物质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也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在此状态下,要使两种事物既保持各自的特色与独立,又要使其有联系,则两者之间的距离尤为重要——距离过远,会导致两事物永远没有交集;距离过近,又会造成两事物的特色出现融合与相互制约。

(二)师生关系游离的必要性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处于相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两种物体,他们既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师生交往是教育价值的体现,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为了实现对对方的改变,也不是为了在长期的共存情况下与对方一起消融。后现代主义认为,师生交往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students-of-the-teacher)及学生的教师(teacher-of-the-students)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teacher-student)及学生—教师(student-teacher)”。[4]

师生关系游离有几点必要性:首先,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促使师生关系发生调整。在旧有的师生关系体系中,学生是被动者,他们被训诫、被关心、被理解,表面看是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其实仍是被作为特殊的“应该受到关注”的个体而存在,学生的自主地位映象于教育工作者的大脑中,而没有存在于他们的意识中。随着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性的增强,师生关系必然不再偏斜于教师一方。事实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需要有什么化合作用,而应该单独存在。其次,教师社会地位的改变促使师生关系发生调整。中国传统社会中师道尊严一直占据师生关系的主流,然而 20世纪以来教师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或说更倾向于“平民性”,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再是高高在上,通过教师权威的下降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两点,教师和学生正逐步成为互相独立且平等的个体,一方包括不了另一方,更不能代表和吞噬另一方。

三、影响师生游离关系实现的因素

一方面,教师的平等意识需要觉醒。英国学者梅里尔·唐尼、A.V.凯利认为教师权威这种现象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自我毁灭的种子。在师生关系的定位中,教师曾经出现过自视甚高的心理,就是现在这种心理也还在个别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权威的滥用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所谓不合规矩制度的行为都能成为教师实施惩戒的理由。在教师权威的领导下,学生会对这种过度的约束行为产生一种厌恶和反感,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另一方面,在学界纷纷贬抑师生不平等和教师的过度权威化时,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走向上又步入了另一个极端。学生被视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理所当然的主角,教师只能在台下“导演”,甚至退居幕后遮掩自己的锋芒,就怕日常教学中显露的一丝严厉被形容为“过度”,造成学生的心理伤害、家长的不满、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批评等“严重的后果”。有报道称,两学生打架,教师怕自己阻止会引起激情状态下学生双方的不满,而没有及时阻拦,最终造成一名学生死亡;另有校长带领教师登门下跪向学生家长认错乞求原谅,而在有些地区教师的过卑行为甚至到了“奴化”的地步。

师生游离关系要求教师重塑自己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的思想,彼此需要一定独处的空间,对待学生不远观、不紧粘,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维持适当的距离。

四、师生关系游离的途径

师生关系的游离并不是停留在一纸空话的虚无缥缈的阶段,空间游离和心理游离是应予以关注的两个方面。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师生处于相同的空间,尤其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过于亲密,师生之间产生摩擦的几率会增加,学生或因管束过于严厉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无法分清自身和教师在课堂与课下不同的角色,使教师工作进行不畅;过于疏离,会令两者渐渐疏远并冷漠,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相理解,影响教学效果。

心理游离在师生游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心理效应或暗示对个体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随着学生地位在师生关系中发生变化,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显著的提升,这一群体早已不再是教师职业的附庸。各级学校的学生时刻围绕教师团团转的现象日益减少,目前仅在小学尚有一定比例。初、高级中学的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思想,更关注自己的隐私和空间私密性,希望能够得到尊重和理解。师生的游离关系正符合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现状,教师与学生保持心理游离状态,会让学生感觉自身得到应有的尊重,减少反叛心理的产生。心理游离并不是让学生的思想任意发展,教师在学生群体外不固定、经常地移动,需要时要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其思想得到启示和荡涤。

处理好距离的远近,把握好度,师生游离关系方能成功建立。教师从容行走于学生群体间,经常变换自身所处位置,却不与学生产生过多缠绕,这样既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可以不使学生感到压迫感。■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5.

[2]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7~99.

[3] 李斌辉. 论师生“平等对话”的阻力及对策[J]. 辽宁教育研究, 2005(4).

上一篇:新员工培训公司制度下一篇:其实时光也是美好的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