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与艰苦奋斗(精选9篇)
论当代大学生与艰苦奋斗 篇1
论当代大学生与艰苦奋斗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近现代的中国,我们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为艰苦奋斗赋予新的内涵。我们的父辈祖辈都身体力行的践行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反观当代大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铺张浪费严重,吃不得苦、耐不得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纪律散漫,丝毫看不到艰苦奋斗精神的影子。社会上比比皆是的“富二代”现象,大学课堂上的纪律散漫现象等等,真的应该引起我们对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视。大学生究竟应不应该艰苦奋斗,该怎么艰苦奋斗,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我眼中的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出自陶铸《崇高的理想》:“我们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贯穿了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史。在不同的时代,艰苦奋斗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表现。正如先驱恩格斯所说:不同的时代自然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元素,也就必然被赋予不同的理念和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思想家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总是同反对奢侈腐化、提倡勤俭自强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我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周易·否》卦中说,“君子以俭德避难”,认为一个有“俭朴”美德的人,能够避免危险和灾难。《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认为人民的生计在于辛勤劳动,只有勤于劳动,生活财物才不会匮乏。孟子在《告子下》中说:“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就突出了艰苦奋斗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现代的角度看,古代思想家所推崇的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内涵,可见自古人们就公认,只有艰苦奋斗,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在革命时期的中国,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着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敌人政治、经济、文化的层层封锁下,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建立一个又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全国的工农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对着更加困难的条件,更
加凶残的敌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虽然敌我力量差距悬殊,但是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以少胜多,建立了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无论在装备、后勤补给条件上都远远落后于美帝国主义,但是我们的战士们凭借着伟大的艰苦奋斗精神,硬生生地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刘胡兰,杨靖宇,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无一不是有着笃定的艰苦奋斗精神。可以说,艰苦奋斗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新中国。
在建设时期的中国,艰苦奋斗精神被我党极大的发扬光大了。埋头苦干,努力钻研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陈景润;不畏艰险,勘探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寒冬坚持扔手雷,拉单杠的好楷模雷锋;身先士卒、处处为人民着想的好干部焦裕禄……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在用心血去建设自己的祖国。
改革开放后,艰苦奋斗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邓小平同志强调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有关内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色。江泽民给出了艰苦奋斗的新论述:“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精神根本问题”。胡锦涛同志更是将艰苦奋斗上升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强调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30年,通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们实现了GDP世界第二的突破,实现了总体小康社会。
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取得所有这些成就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想要实现自身价值,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有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么,艰苦奋斗精神在大学生身上又有怎样的具体表现呢?
二、大学生的艰苦奋斗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人才生力军,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一不要我们像解放军战士那样流血牺牲地战斗,二不需要我们像工人们那样汗流浃背地建设,我们的艰苦奋斗有着自己的内涵。
首先,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学好文武艺,储备各种知识技能,为今后投身祖国的建设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做准备。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求的是全面发展,不单单是自己的专业知识
要学好,其他方面的也要有所设计,例如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关系国计民生的时事政策,以及当前流行的思想等等。
其次,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对大学生的另一大要求。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这部分显得尤其重要。力所能及地从自己开始勤俭节约,小到一粒米,大到一笔钱,都要本着勤俭的态度去对待。正如李商隐在《咏史》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它告诫人们,大到国家,小至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
再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大学生是真正的“无产者”,大部分大学生的衣食全靠父母资助,作为纯消费者,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尤其是父母的,老师的,校工们的劳动成果。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要求我们要勤俭自强,不能铺张浪费;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要求我们准时上课,不逃课不旷课,保持课堂纪律,积极与老师配合;尊重校工的劳动成果,要求我们要爱护公物,保持校园环境,维持和谐的校园气氛。
当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是做一名有理想、有报复、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成才、成功不可缺少的必须品质。但是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三、当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敢想敢干是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现状。但另一面,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穿名牌,讲排场,消费水平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就业后的收人水平;学习上怕苦怕累,投机取巧,缺乏刻苦钻研和顽强拼搏精神,碰到困难或挫折就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工作上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艰苦创收的意识,只讲个人得失,缺乏实践勇气与团队精神,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幻想高收益,缺乏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艰苦奋斗精神及其长期性缺乏正确的理解
部分大学生一提到艰苦奋斗就想到吃树皮,穿补丁衣等情景,觉得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根本不用什么艰苦奋斗精神,其实,我们讲艰苦,并不是提倡苦行僧主义,而是为实现崇高目标所付出的必要代价。它不是一种被迫的痛苦的行动,而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自觉要求。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国家改革开放取得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同时,高校忽视了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的教育。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教育的式陈旧,内容不全,力度不够。不少大学生对我国的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对艰苦奋斗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邓小平同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艰苦创业,对干中闰是什么样的国家,将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很少。
3、家庭的教育指导方向不当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多是8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为主。经济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却较少过问如何花费。这让生长在逐渐富裕起来的环境中的大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没有接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思想上父母更是放弃教育,只看孩子学习成绩不看孩子综合素质的成长。这导致多数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一遇困难就垂头丧气,稍受挫折就心灰意冷,甚至哀叹前途渺茫。这样无形中养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不良习惯。
4、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及不良消费观的影响
首先,当今党内外的一些腐败现象,一些由于时代变迁造就的通过捷径取得成功的事例,给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以投机取巧的暗示。一旦这样年龄阶段的青年在内心深处刻下如此的烙印,那么他们将永远生活在幻想之中。一其次,在当今一些离开国情,离开现实经济条件盲目追求享受的畸形的“高消费”影响下,一部分学生滋长了贪图享受思想。还有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富二代”现象,对大学生们产生了很坏的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没有物质生活的压力,铺张浪费成风,奢华攀比成性。
5、大学生本身缺乏实践锻炼
首先,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较少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践,他们不大懂得劳动的艰辛,不太了解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不知道用资源换取的价值来之不易。其次,长期轻行为训练和实践锻炼,致使许多大学生知行脱节,实践能力不足,社会经验缺乏。最终是在真正面对社会时,即使能够渐渐明白创造的艰辛,却没有勇气和思想准备投身到艰苦奋斗中。
6、受欧美日韩等外来文化的熏染
传统的那些工作模范或人民英雄的论调已经被当代大学生所淡化,他们不知道王进喜,雷锋这些艰苦奋斗的杰出代表,而只关心日本的《火影》《海贼王》等动漫以及欧美的当红影星歌手。而这些外来的现代元素大多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流行的特点,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他们形成安于享受,不思进取奋斗的懒惰心理,最终与中国历来弘扬的艰苦奋斗精神渐行渐远。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首先,要从教育入手,使广大的青年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历史教育
培养忧患意识,重点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近代中国的革命史,现代中国的建设史,充满了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事迹。历史中有榜样的力量。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清醒的民族要居安思危,一个成熟的国家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让大学生切实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困难: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科技发展的对比,找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进行党史教育、典型人物创收史教育和反面人物的警示教育,增强对艰苦奋斗现实性、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们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真正理解现在能不能坚持艰苦奋斗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荣辱兴衰,关系到个人是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2、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其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或受到挫折后产生畏惧心理。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就要学会怎样去面对挫折。一个大学生如果经不起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的考验,即使他有满脑袋的知识,也不可能在事业上有作为。因此,大学生的成功必须有坚强的挫折容忍力作后盾才行,应该做到遇挫折而不气馁,处逆境则更奋发。通过开展挫折教育讲座,邀请名人讲述挫折经历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大学生们不惧怕挫折,敢于直面挫折。
其次,要从管理制度入手,用相对硬性的手段帮助大学生建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建议从改革大学生在校生活开始入手,逐步实现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制度。
1、制度军事化改革
军事化的制度是最能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了,适当的在大学校园中引入军事化管理制度,能够很好的帮助大学生培养起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要强化纪律,包括出勤纪律、课堂纪律等等,将纪律严肃化、军事化。其次,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体制锻炼、进行耐力训练,培养大学生强健体魄。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定期安排学生参加军训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2、条件艰苦化改革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适当的降低当前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合理科学地安排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开展体验革命年代艰苦生活的活动,体验艰苦的生活,这样大学生们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物质生活。
另外,还有从课外活动入手,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广泛开展各类有意义的大学生课外活动,例如支教活动,开展去敬老院的爱老敬老活动,开展参观军旅生活的活动,开展为校园、为社区、为市区义务服务活动等等。通过此类的活动,让大学生们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劳动人民,更加懂得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
五、结语
论当代大学生与艰苦奋斗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
讨论人生价值的问题, 就是为了认识生活应有的意义, 明确人生应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讨论人生价值的问题, 有助于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怎样的生活, 从而知道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在看完《亮剑》与《奋斗》这两部影视作品之后, 不难从中明白了这些道理。
1《亮剑》与《奋斗》对人生价值独到的诠释
《亮剑》与《奋斗》是两部不同题材的电视剧, 《亮剑》是一部军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而《奋斗》则是一部记叙现代都市年轻人奋斗打拼成功过程的青春励志剧。之所以把它们放到一起来说, 是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一面, 那就是对人生价值独到的诠释。这两部电视剧都会将人不由而然的引入面对“人性”的深思, 关于人生观, 价值观的深思, 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 审视自己的人生。
1.1《亮剑》中主人公的个性分析
《亮剑》 (1) 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是个个性极为鲜明的人, 是个敢做敢当, 敢爱敢恨的人。他做事当机立断, 从不拖泥带水, 是个优点缺点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人, 他为什么能成功了?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用他自己在南京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而言, 就是“亮剑精神”, 坚忍不拔的精神, 就是我们想要成功必须先拥有的一个重要条件。
1.2《奋斗》中人物的个性分析
《奋斗》 (2) 中, 陆涛、夏琳、米莱、露露等人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其实是接近现实、源于现实的。当代大学生可能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五彩斑斓的梦想, 而真正为了梦想在认真努力的又有几个人?
人生的价值也就是人生的意义, 在说到人生意义的时候, 又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我们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 才会自觉的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 以全部的感情、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陆涛等人在奋斗历程中, 就是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 坚持不懈的奋斗知道获得成功。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人生之所以有价值, 是因为人能够自觉的、有意识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 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的源头活水,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就如李云龙、陆涛等人在实践中, 利用自己优势的性格资源, 人际资源, 创造出非凡的成功,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向人民群众学习, 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 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 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 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3) 《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就是一个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无产阶级斗士, 他取得的成就与广大人民的支持密不可分。
艰辛知人生, 实践长才干, 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事业的经验总结。大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 而且要努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中探求真知。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 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 信息爆炸式的增长,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大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 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 更需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 善于为实践而学, 善于在实践中学习。
人生价值实现的方法有很多种, 俗话说“三十六行, 行行出状元”。首先面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们在整体上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对于人生, 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要有一个有益于人生、社会的价值观。
在当今中国, 最重要的社会实践, 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青年人代表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肩负着使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只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 就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创造无悔的青春。
谈了这多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想法, 还有重要的一点没有说, 那就是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才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导向, 也为其思考问题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同时,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 能够使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 转逆境为顺境, 化阻力为动力。因此,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自信心, 并产生悦纳自我的情感体验, 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保持心理健康。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 要是有了这种亮剑精神, 有了这种奋斗精神, 那么成功就离我们很近了。李云龙、陆涛等人取其一便能够取得成功,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就其光辉的人生, 正是源于这两种精神。我们从现在起就严格要求自己, 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别人用一种精神就可以成功, 我们就用两种, 我们既要有亮剑精神, 又要有奋斗精神, 成功不是离我们更近了吗?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 取得成功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前导演, 《亮剑》, 影视作品, 2008;梁都, 《亮剑》, 军事小说,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
[2]赵宝刚导演, 《奋斗》影视作品.2008, 石康, 《奋斗》现代文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艰苦奋斗;大学生;途径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05-01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艰苦奋斗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提倡勤俭节约、珍惜财富的意识,为达到目标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是乐于奉献的行为品质。
二、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
1、继承我党光荣传统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仍然要牢记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建国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光荣传统,并把艰苦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
2、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不容乐观。只有动员全体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想祖国兴旺发达,社会不断进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现实。
三、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薄弱的表现
1、生活上表现为自我服务能力差
现在的大学生赶上了好时代,出生的背景大都在改革开放以后,从小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着长大,根本没做过什么家务活。他们普遍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长大,导致了家长和老师对学习成绩的高要求,动手能力的低标准。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自进入大学开始,就不用做家务了,自己的事情也不想做了,找父母或花钱让别人代劳,轻视体力劳动。
2、学习上表现为心态浮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浮躁功利的习气也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浅尝辄止、不求深究学习规律和技巧的现象。功利心强,市场需求成了他们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宗旨,所以出现了很多学生连课都不去上,甚至一学期下来连老师的名字都不知道的奇怪的状况。有的学生一学期结束,也没去过图书馆几次,顶多考试的时候去突击一下。考前不努力,等到考试的时候就想着找老师开小灶,押题猜题。
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途径
1、贯穿于日常生活教育中,培养节俭的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从小处入手,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首先,从最基础的单元班级和寝室入手。一般来说,大学生经常在班级和寝室活动,在这些地方涌现出来的节俭奋斗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例对整个大学生群体都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其次,要尽可能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充分展现天底下伟大灵魂工程师的积极意义。再次,艰苦奋斗教育必须在家庭的协助下进行,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比如培养学生忆苦思甜的革命精神,让大学生懂得怎样去面对挫折,树立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学校艰苦奋斗教育的实际成果。
2、贯穿于实践教育中,磨砺自强不息的品格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在农村、山区亲身经历的事情,使他们真切的看到我国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切身体会到农村人民的艰辛,认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从而激发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觉继承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真知,在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和共鸣的同时,加深对艰苦奋斗的必要性和精神实质的再认识,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的概念,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和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加深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3、占领网络空间,加强勤俭奋斗精神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高校应注重开辟多种渠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搞好艰苦奋斗教育的网站建设,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构建一个多方互动、立体化、多元化的网络勤俭奋斗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 吕桂宁.加强艰苦创业意识教育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2] 苏成筑.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荣辱观教育[J].世纪桥,2007(1).
[3] 陶韶菁,雷育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4] 田建国,陈燕.高校如何教育管理改革开放中成长的新一代[J].高校教育管理,2009(1).
[5] 张丽苹.学生要增强节俭意识[J].高校理论战线, 2007(7).
论当代大学生与艰苦奋斗 篇4
摘要:马克思已逝世100多年了,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不但没有被人忘记,却日益深入省心。当今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在学校主要都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但马克思主义却是所有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到底为什么被人们这样看重,它对当代大学生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呢?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所讲述的“认识”和“实践”方面,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分别论述了它们对大学生的作用、它们的联系以及它们的意义。
关键字: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认识 实践意义
正文:
作为大学生,除了要在专业学科扎实知识和非专业领域充实自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虽然政治状况和主流思想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诸如诚信度降低,趋于功利化、庸俗化,尊师重道的风气逐渐淡化等思想道德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本质,在认识下实践从而改造世界。只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认识方面
当代大学生在实践方面或许没有很好的条件,但在认识方面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怎样的认识自身。这又牵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因为只有认识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观,然后才引发了人生观从而认识自己。同时,我们在中国古代哲学之中,也离不开一些对“认识”的观点。比如孔子的“生而知之”,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等名言。先不论这些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理论,他们讲的都是一个“知”字。也就是“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说道:认识是人特有的现象。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又说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间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两个概念联合起来,就是说人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也只有人的关系复杂,单一认识便引发了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需要人去认识,认识好这些关系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
所以说“认识”对一个人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认识是根本办不好的。当代大学生要学会按照不同角色和不同要求,适时的去调整自己的行动。并且还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起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确定自己的一生所奋斗的目标。
其实人类的认识活动很早便随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开始。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关于认识和自我认识的经典事例。不论是埃及古老传说中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还是古希腊神庙中的“认识自我”的碑刻都告诉人们:探究问题真谛所具有的很浓的神秘性和艰巨性;不论是世界最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还是世界最著
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告诉人们:认识自我,解决困惑寻求真理的重要性。人生的一切都是认识的过程。认识问题,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人生才能得以丰富,得以精彩。
实践方面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通过实践。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么究竟什么是实践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其包括了三层含义:(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2)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比如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属于前人的认识,这些认识又都是前人从实践中得来的。我们这一代人又通过实践去发展认识。所以说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当然,认识到了就要去运用,而运用就是一种实践。没有实践产生的直接经验根本无法认识到根本。认识到了根本,也就又有了经验,从而产生了能力和素质。有的人说现在许多大学高材生却是高分低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很少思考,很少实践,就算背得再多,也不能算是认识,更别说认识真理了。当然,我们大学生不可能所有理论都亲自去实践,但可以思考问题,查阅资料,查看前人实践的例子,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有的人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比如文革时期,四人帮把许多理论问题搞得非常紊乱。但是,这些五花
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
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他告诉我们:理论之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上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了实践。
当然我们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同时还要从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实践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实践的同时不能盲目地相信实践的结果,在看到它绝对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相对性。
同时我们大学生还要牢记,在实践中认识到的道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强者生存的道理,但是没有再回到实践中去研究人。于是留下了漏洞。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而从认识到实践又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没有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相对来说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巨大。正如牛顿被苹果砸到了头,这一个无意间的实践让他认识到引力的存在。然后他将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的结论。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伟大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缺乏了一个实践的精神,也就缺乏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的过程。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我们人生中一个最长的认识过程。经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们更应该懂得认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让“认识”的发展进化在“实践”中轮回,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哲学》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论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 篇5
生的发展
搜集资料: 整理资料:
撰写文章:
校核排版:
论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大学
生的发展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其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即一切事物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充实、发展、提高自己,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为自身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自身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则很好地解决了当代大学生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理论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其发展的方向与质量,将影响到以后中国的发展,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促进自身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份子,即将面对社会中错综复杂的环境,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保证在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我,不沦陷不堕落。
首先,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科学技术是 进方向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我们最主要、最崇高的价值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最值得追求、具有崇高价值的文化。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就灵魂,决定人发展的大方向,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可以激发人们掌握科学技术、钻研业务、贡献社会、造福人类的积极性,可以弥补智力方面、文化业务基础方面的不足。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使人能以科学的态度、按照科学的方法遵循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最佳效益。不断提高文化业务素质,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进步。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即使一个人掌握了高新技术,但如果他思想政治素质差,缺少人文精神,也可能无益于社会。通过对思想道德价值的确认,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逐渐培养自觉祟尚先进文化和主动追求高尚思想道德的精神境界。再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树立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人生观,在社会实践中贯彻以以人文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坚持走群众路线,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谋福利,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努力,为早日建设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奋斗!
再次,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具有普遍性,所以大学生应树立矛盾观,正确处理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大学生要学会处理好个人与宿舍成员、班级同学、其他校友、领导老师的关系,学生干部还应着力处理好自身所在干部队伍内的各种关系,妥善解决相处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活泼,为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做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正确处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实现了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
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大学生应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再次,权利和义务具有统一性,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在享受社会给自身带来的各种福利推动自身发展时,也应该尽回报社会,发展社会的义务,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最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应该是一个各发展因素相协调的发展,大学生在追求自身与社会发展时,还要善待自己、爱护自己,不能以不爱惜身体、不关注心灵为代价一味追求自身的快速发展;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现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标准。即使一个人身体残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弃,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相反,即使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他的生活不会开心,甚至可能逐渐损害身体健康。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做到自身和社会全面、协调、科学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还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艰苦奋斗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不搞奢侈消费和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为自己的人生谋划出路时,大学生应做好多手准备以保证生命线补给畅通,不能走死胡同、钻牛角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伟大祖国复兴的重任。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刻苦拼搏、磨砺己身,为祖国的强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论当代大学生与艰苦奋斗 篇6
一、“八荣八耻”为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
备军和接班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以造就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进入新世纪之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此次“八荣八耻”的提出,既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一贯态度的体现,又是上述纲领性文件的深化和具体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内容上说,“八荣八耻”无疑是从荣辱观的高度对20字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展开,与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一致的,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荣辱观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首先,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来说,“八荣八耻”与当代大学生渴望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疾恶如仇、态度积极、目光远大,希望学成之后能够报效祖国和人民。同时,他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将来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优良的道德素质和个人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八荣八耻”为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大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个性、兴趣、知识、气质、品德不仅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利于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会对教育者本身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更好地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
最后,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八荣八耻”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学生成人成才既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要求有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风气的构成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其中的不同成分和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没落观念,会时时抵消学校道德教育的努力和成果。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职责。
二、“八荣八耻”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项根本的内容,就是要培养他们“荣荣耻耻”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树立和强化,既需要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又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职责。
在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青年学生首先要自己做到自省自律、知耻改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要求人们“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荣辱观的培养中,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从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和意识入手,大力加强荣辱观的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是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同时,还要通过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使这一工作取得实效,就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互相配合,不断创新,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此外,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积极通过提高师德、反对学术腐败等各种途径,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他们对学生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重视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对学生提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成人成才目标。这一目标,既反映了大学生的追求和理想,也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同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的要求是一致的。
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还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荣荣耻耻”的环境。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给大学生的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中,当然离不开本人的主观努力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同时他们更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为了给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改善社会风气。
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 篇7
1、有人认为是高校扩招导致的后果,社会提供不了如此巨大的就业空间,所以必然会有学生处于失业状态。当然这只是目前存在的一种观点,以我看来,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并非来源于此。一方面中国人口数量在增长,另一方面,人民素质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普及是必然。
2、那么这里就提到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近几年高校教育也已步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高峰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这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率低等现象。
3、大学生就业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有的专业毕业市场上没有需求,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又比较多,造成了严重的需求脱节;而有的专业入学时还是热门专业毕业时却成为了滞销专业;也有市场急需却没有培养出来的专业,造成人才短缺的现象,以上原因不但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4、产业结构不合理。即就业平台承载不足制约就业。现阶段社会可提供的大量的就业职位多少低层次的劳动岗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的岗位相对不足。目前中国正处于高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大园区科研机构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需求巨大,却没有足够的科技人才。
5、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原因。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只认学历,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符合,造成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仅就让其做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就连初中毕业生都能胜任的工作居然用到了研究生。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有很多岗位不招用男生,比如会计、秘书,这些职务难道男生不能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很多用人单位这种用人误区对我们大学生相当不利,用人单位的用人误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6、此外,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不少大学生平时在家是娇生惯养的,追逐物质享受,怕吃苦,不肯吃苦。找工作时对各方面都很挑剔,底薪过低觉得丢脸,专业不对口的不想去,职位低的不愿意去。这样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在大城市找工作而忽视了中小城市及农村,愿意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同时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没有工作经验,现如今工作单位一般只招收有经验的,这就使不少大学生失去了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本身的专业问题,现在不少行业已出现员工饱和,所以现在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缺少机会了,所以很多只能找与专业不符的工作,这就增加了难度。专业的不协调或是断层。社会上排名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人才已经饱和。四年大学生涯毕业后,许多行业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对于一些人才紧缺的职业,出现就读人数少,甚至是冷门现象。
7、就业政策的问题。任何一个政策在它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国就业政策步伐的力度较快,政策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的力度,主要流向是县、乡(镇)机关,这是改善基层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重大举措,但是基层机关的工资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方面使社会各层面吸纳了毕业生,另一方面也使得离岗的多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长时间后,这无疑使国家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工作更加艰巨。(2)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加和就业难度的增加,考研深造也热了起来。由于考研人数的持续上升,个别地方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高消费,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将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同时与高校招生计划进行适度的硬性挂钩,表明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重性,以至于主管部门不得不下决心来使用行政手段命令学校。
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如何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这里就仅从大学生的角度谈谈面对就业我们应该做的。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其次,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提高各方面的认识能力,我们不必怀疑知识,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学历有可能会贬值,但知识、能力永远也不会贬值。当然我们也不是默默的等待,因为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的。机会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手中,生活中到处都是机遇。最后,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2、应树立自主创业观
目前大学生创业证处于快速发展期,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也较大,正式自主创业的大好时机,我们应时刻关注创业机遇,在学校时刻准备,才能在未来的出路方面走在他人前列。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会给自己的未来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关于大学生就业,无论是负面的还是积极地,常常见诸于报纸网络等媒体而引起热议。而探讨此话题的对象众多,角度也多有不同,因此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试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 篇8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状况
当前,受一系列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其就业基本状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待就业人数不断攀升,需就业人口系数庞大。据统计,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截止2014年,预计高校毕业人数达到约810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们赶上了一场就业前景的“寒流”。
2、热门行业人才需求严重缩水,新增就业岗位大幅度下降。外资企业曾遭遇了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就业岗位受到直接影响。房地产、投资、证券、建筑、外贸、汽车、酒店餐饮等行业受到极大冲击。各大企业裁员信息不断爆出,新增就业岗位大幅度下降。
3、一些被企业裁员的高学历、具备工作经验的人士再次就业,与大学生挤占部分新增就业岗位,这将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4、许多大学生涌向政府公务员、考研、出国和留校的队伍中。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的情况就足可以说明现状:2009年报考人数急剧上升,从去年的80万人,增长到今年的105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
5、许多大学生的择业偏向仍比较严重。许多高校毕业生偏向于东部沿海城市以及各大省会城市,而对中西部、二级及以下中小型城市却很少有人问津。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早在2003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就业难的问题就开始出现。此后,随着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压力日渐增大,就业难不仅表现在本科层面,硕士生、博士生也被波及。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个学者所表示的观点不一致,那么,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里?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求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1、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多年来,以市场换技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优势的想法已经过时。那种把国家作为世界廉价产品的加工厂推动经济发展的后果是:附加值告的产业发展不足,大量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较少投资于技术研发,大学生等一些高素质求职者无业可就。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我国高等教育依然存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第一,我们的教育机制存在很多的问题。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专业学生选的多,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出现选学的少,人才过缺。第二,高校的治理,仍然以校长治理为主,教授参与高校治理不足。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差别大,资源禀赋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最落后。在这些区域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发达,农村落后。。
4、大学生自身观念和能力问题。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在自身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观念问题。大学生普遍愿意到发达城市和东部地区,而不愿意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问题,同时普遍存在观念的问题,重机关和大型企业而轻中小企业。这种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不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浪费了青春。第二,能力问题。目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招聘时也倾向“优中选优”,不仅要看学习成绩,更要看社会实践能力、英语计算机水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加入党团组织情况等体现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指标。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重视理论知识,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够。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措施
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但我们应看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新问题,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道远、意义深远,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措施可以从长远和目前的角度来分析。
那么,从长远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在这方面的劣势不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还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当前,国家应配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推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高端产业发展,以政府行为储备产业、储备技术、储备人才,从战略上解决大学生就业。
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充分发挥教授在参与高校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更多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旧专业的存废和新专业的开设。其次,改革招生制度中“志愿定专业”的做法,允许大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第三、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首先,国家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努力消除政策性障碍,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为其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其次,国家应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机制,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减少大学生就业的行政性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生无障碍平等就业和自由、充分、有序流动。
从目前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第一、国家制定各项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各级政府应高瞻远瞩,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实施人才储备战略,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储备力量,特别是基层急需人才,国家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培养和锻炼人才。
第二、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和提升自身能力。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要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一是合理定位期望值,调整好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树立“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自立观念。二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于到基层和乡村就业。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数十万个乡村,存在巨大的就业市场,在基层和乡村就业,可以将大学生的科技知识和聪明才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地结合起来。三是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四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养,杜绝“有才无德”此类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目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满信心,齐心协力,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白清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09.1.
[2]段方乐.齐抓共管 实现大学生就业和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韩包海.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青年科技.2008.12.
[4]杨伟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如何[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11.6.
[5]大学生就业出路新探.半月谈[J].2009.3.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
论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 篇9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生机活力所在,担负着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与祖国命运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然而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胸襟,更是对民族负责的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理性爱国,实际,行动Abstract: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vitality of our country.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bring about a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is is an arduous and glorious historical mission.Their thoughts and what they say and do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destiny of the motherland, is also the power of modern social progress.However, the rational patriotism is a mind;it is responsible attitude to the nation. Keywords: student.The rational patriotism.Actual.Action
爱国,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自懂事以来,我们便以各种形式接受着爱国教育.有来自父母的启蒙,有来自学校的教育,也有来自社会的熏陶.慢慢的,一种神秘的感情便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这种感情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时而强烈、时而微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已完全为这种感情所征服。我们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亵渎它,也不容许有任何对其不敬的行为或言语。爱国不分等级,任何人都有权利更有义务热爱我们的中华大家庭。爱国不需要任何理由。而我们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热血青年的集合体,更是一个高智慧的结晶体。大学生是祖国的生机活力所在,担负着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与祖国命运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
然而从1999年反美抵制美货示威,2004年西安抵制日货学生游行示威、2005年广东抵制日货学生上街打砸抢示威,一直到2008年围堵家乐福、抵制法货事件、2010年各地的砸日货店铺学生游行示威,以及在网络世界中不断上演的“口水爱国战争”和“爱国表演”,可以看出来目前我国大学生是怀有炽热爱国情感的。但这种爱国情感如果停留在情感层面上,没有规范引导,极容易演变成狭隘民族主义。中国大学生表达其爱国情感时所发出的一些非理性声音令人担忧。所以我觉得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理性表达爱国感情,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一、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理性爱国的思想
2008年5月3日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胡锦涛主席在北大讲话说:大学生应该将自己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我们今天有和平稳定的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对于正处于崛起时期的祖国,最需要的便是我们努力学习最终成长为国之栋梁,为建设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是我们爱国的最好方式。中华民族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大学生,只有拥有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操,才能将中华民族引向繁荣富强。表达爱国需要通过理性、务实的渠道。以“兴国”“强国”为目标和口号激励自我用实际行动来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步伐。这种“理性”反映了一种履行公民责任的担当。另一方面,理性爱国也应表现出一种大局眼光和创新智慧。应准确认识国家的方向和现实处境,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爱国主义由于其特征及表现,在现实当中是有危害的,这已是被历史证明的事实。一种如旧中国,把自己尊为天朝大国,而视其他国家为区区小国,其他民族为“蛮族”,都应向天朝大国纳贡称臣,向天朝大国学习,养成一种夜郎自大的心态。结果使自己逐渐走向自我封闭。由于缺乏“营养”,逐步走向衰败,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一种如当年的日本、德国,以大和民族优越论和日耳曼种族优越论为精神寄托,对其它民族进行疯狂屠杀和蹂躏,给人类带来空前绝后的灾难。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自觉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念和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与认清自我与国家关系、“理性爱国”和“以人民利益为最终准则”一脉相连的。爱国主义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是通过政治力量强制固定下来的个人对国家的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版的第二章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在我国,爱国主义是与社会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内在统一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的时候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在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要求“我党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共产党的指导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是以服务人民为最高使命和神圣职责的。当代大学生要将爱国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下,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将爱国情感升华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志的高度。
三、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具体行动。我们爱国就应该实实在在地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而不是空喊口号。刻苦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扎实本领.处于青年期的我们,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期.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利用,不断的充实自己。因为没有真才实学,我们终归只能是空有一腔热情。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我们才能更理性的看待问题,而不至于处处感情用事。目前,科技事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凸显出来。江泽民在《论党的建设》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中指出当前各国在综合国力上的竞争是其彼此关系的主要特点,这种综合国力包含了国家在经济、科技、国防、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实力。而在这种较量和竞争中,科技事业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在纪念科协成立50周年的大会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7日第4版。上也强调了科技事业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综合国力竞争的主动权。”我国大学生在当代发展战略机遇期,要倍加珍惜难得的和平和发展交流局面,自觉做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这才是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战胜各种困难的长远之策。
【论当代大学生与艰苦奋斗】推荐阅读:
论“认识”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10-04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06-21
论当代大学师生关系12-08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05-31
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07-17
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07-22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11-07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对未来憧憬认识08-14
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09-22
论礼仪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