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机制(共8篇)
加工机制 篇1
一、引言
心理语言学对比喻性语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研究的重点起初是隐喻, 最近扩展到其他比喻性表达方式, 如习语、谚语、类比等。隐喻理解是一种典型的语言理解机制, 对其进行探讨将有助于认识人类的语言理解机制。本文介绍四种主要的隐喻理解加工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从历时角度探讨隐喻理解加工机制。
二、隐喻理解加工机制
对于句子隐喻意义的加工是否需要不同于字面意义加工的特殊加工策略, 各种理论观点不一。
1、言语行为理论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我们是通过考虑然后拒绝字面意义来理解比喻性语言。该理论认为, 比喻语言的理解要经历三阶段:阶段一, 听者或读者抽取出句子的字面意思。阶段二, 根据情景和交际常规判断字面解释是否恰当。若恰当, 该句子就被理解了;若不恰当, 进入第三阶段。阶段三, 确定了字面意义不恰当, 便采用一定的策略和原则对句子进行隐喻性解释。
Searle的语用观有一些可验证的含义。一是字面意义先于隐喻义, 并且理解起来更快更容易。然而Ortony ( 1978) , Gibbs (1986, 1994) 等研究发现, 在情景信息充分时, 隐喻句理解和本义句理解所需时间并无显著差异, 即两者的加工过程是一致的。二是如果字面意义可以接受, 我们不应该理解比喻义。但是Gluksberg (1982) 已证实即使字面意义完全可以接受时, 人们还是可以理解隐喻的意义 (Carroll, 2008) 。
2、特征比较模型
该模型中, 较有代表性的是特征匹配模型和结构映射模型。
(1) 特征匹配模型
鉴于Tversky (1977) 的相似性比较模型在隐喻特征选择和不可逆问题上的缺陷, 本文主要介绍对该理论改进后的Ortony (1979) 的突显不平衡模型。
Ortony (1979) 提出的突显不平衡模型认为, 隐喻的理解是找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有特征, 而二者之间是不平衡的, 喻体的特征处于高突显的地位, 本体的特征处于低突显的地位, 喻体突显而本体不突显这正是隐喻理解的关键。他认为, 当共同特征对本体和喻体显著性都比较低时, 或对本体显著性高, 而喻体显著性低时, 常常被认定为异常句, 如“安眠药像布道”;共同特征对本体和喻体都具有高显著性时, 则通常为字面意义句, 即本义句, 无需隐喻理解, 如“铁像钢”。
Ortony的突显不平衡模型能够解释隐喻的不可逆性, 但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 隐喻可能在不对等的特殊属性特征中间建立联系, 如隐喻“男人是狼”将男人的社会性掠夺行为与截然不同的狼的食肉性掠夺联系起来。但该模型认为, 不对等属性为差异属性, 并非共同属性, 所以对这类隐喻现象无法解释。其次, 也是更致命的缺陷, 该模型不能解释隐喻映射中常发生的从喻体到本体的新信息投射。
(2) 结构映射模型
Gentner提出的结构映射模型认为, 隐喻理解始于本体和喻体表征之间的校正, 即找到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 这种校正不仅是成分之间的校正还包括成分之间的关系校正。这意味着即使不相同的成分, 只要处于相同的关系中, 起着相同的作用, 也建立对应。结构映射机制通过一定的规则对这些校正后形成的候选推断进行结构评价, 找出最适合的解释。
该模型确实解决了之前理论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首先, 特征选择可通过系统性原则进行解释:只有那些最大程度共有相关结构的信息才在解释时被选择。其次, 能解释相似性但不相同的特征匹配问题:这类特征通过在相似关系结构中的共同作用而被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最后, 对于不可逆的问题, 其认为隐喻理解是将喻体的结构关系匹配到本体上, 是单向的, 颠倒位置会改变意义 (吴念阳, 2009) 。
然而, 结构映射同突显不平衡模型一样受到隐喻“是比较还是引入”的困扰。作为理解过程的模型, 其一个基本假定是, 听者或读者在开始时从本体和喻体中搜索提取所有的特征, 排列所有共同的特征。这意味着听者知道本体和喻体共有的相关特征,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隐喻理解是引入特征, 而不是比较特征。如果理解是搜索喻体和本体匹配的特征, 理解永远都不能成功 (唐世民, 2007) 。
3、概念隐喻映射模型
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比喻语言的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并非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只是底层概念隐喻的例示。例如, 有一个概念隐喻是LOVE IS A JOURNEY。Lakoff (1986) 声称这一个概念隐喻是很多关于爱的隐喻的基础,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涉及了旅行 , 如“look how far we’ve come” , “we’re spinning ourwheels”, “we’ve hit a dead end street”等等。
该模型有实证研究的支持。Gibbs (1994) 对意象的一项研究发现, 非习语所引发的视觉意象差异很大, 而习语的意象一致性较高, 他将这种一致性归因于概念隐喻的制约作用。
然而, 概念隐喻理论也招致了一些批评。其心理现实性问题曾一度被质疑。另外, Gluksberg和Keysar (1990) 通过实证研究否定了Gibbs关于概念隐喻在隐喻理解中自动通达的观点。
4、特征赋予模型
特征赋予模型主要指Glucksberg和Keysar提出的属性归类模型。他们认为隐喻理解是通过指派给本体一个与喻体有关的抽象类别来实现的。这一类别要么预先存在于喻体本身, 要么是在加工过程中临时从喻体推导产生出的特定类别, 本体可继承该类别特征。在“My job is a jail”这一隐喻中, 喻体jail提供特征用来赋予本体my job。本体my job被归于一个以喻体词命名的上级类别:“令人压抑的、无自由的机构。”
特征赋予模型有以下优点: (l) 可以解决特征选择问题和预示不对称性。 (2) 可解释隐喻是怎样传达关于本体的新知识和新认识的:喻体向本体的特征投射赋予本体新的特征。 (周榕等, 1999) (3) 可为习语的理解和研究提供认知上的理据。如唐世民 (2007:12) 认为, 许多喻体词的上级概念经过多次使用, 就成为该喻体词的习俗化意义。这个上级概念就被词汇化了。如中国文化中的“陈世美”代表“升官发财后抛弃妻子的人”。
然而, 该理论模型仍有其缺陷。在理解期间, 用本体概念来检查适用维度时, 听话人或读者必须产生和维持这些隐喻类概念。一旦有关类概念被选定, 所有其他与之竞争的类概念都必须被抑制。这对于听话人而言, 显然有些过高。
三、从历时角度看待隐喻理解加工机制
基于上述讨论, 我们可知隐喻理解的各种加工机制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即便是近几年影响较大的特征赋予模型和结构映射模型依然可见不少的缺陷。为此,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 即历时的角度去看待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问题。隐喻认知是一个从两步加工到一步加工的过渡。
支持隐喻理解分两步加工的主要是以语言哲学家Searl为代表的学者们。他们认为, 隐喻理解要经历由字面意义理解不通再按隐喻关系来解释的两个步骤。这符合我们对语言的常规看法。但笔者对此有些疑惑, 我们如此去注意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的区别, 到底是语言在大脑中的自动加工还是注意加工过程?另外, 对于一些如前文所述的词汇化了的喻体概念, 如“他就是陈世美”, 听者或读者还需要这样经历字面意义违反的两步加工过程吗?
另一方面, 支持一步加工的主要是以认知语义学家Lakoff为代表的学者们。他们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语言表达, 尽管是以隐喻方式形成的, 但是现实都已沉淀为概念隐喻, 我们对这些隐喻的加工无需一个注意加工的映射过程, 而是自动加工。我们从认知经验似乎认识到对于一些概念化了的隐喻表达, 其隐喻义常直接获得加工。
笔者认为, 从共时角度看, 上述两种观点均有可取之处, 只是在隐喻发展和认识的不同阶段, 隐喻加工有所不同侧重。从历时角度出发, 隐喻的使用是一个由生到熟, 习惯成自然的过程。正如哲学家黑格尔 (1981:128) 所说:“每种语言本身就已包含无数的隐喻。它们的本义是涉及感性事物的, 后来引申到精神事物上去……但是这种词用久了, 就逐渐失去隐喻的性质, 用成习惯, 引申义就变成了本义, 意义与意象在娴熟运用之中就不再划分开来, 意象就不再使人想起一个具体的感性观照对象, 而直接想到它的抽象意义。”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在隐喻认知的初始阶段, 即在某个隐喻刚刚创建之初, 人们对其的理解会非常依赖其字面意义, 尽量在本义和隐喻义之间建立联想, 寻求相似性。因而对隐喻的理解更需要两步加工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 认知主体对特定隐喻熟悉度增强, 便会逐渐减少对字面意义的依赖。最后, 到隐喻认知的成熟阶段, 即概念化阶段, 认知主体便能够脱离字面意义, 直接将喻体投射到本体之上, 实现一步加工。所以, 笔者认为, 正如隐喻本身从创建到概念化是一个由新奇隐喻到死隐喻的发展过程一样, 隐喻认知是一个由两步加工到一步加工的过渡。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关于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各种模型都各有优劣, 远不能对于隐喻加工机制下定论。为此,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从历时的角度看待隐喻理解加工机制。隐喻认知是一个由初始阶段的两步加工到概念化阶段的一步加工的过渡。而究竟什么时候隐喻认知实现从初始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不仅仅取决于社会对某一隐喻的认可程度, 还取决于认知主体对它的熟悉度。具体影响因素有许多, 还需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摘要:关于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共时研究, 主要有言语行为理论, 特征比较模型, 概念隐喻映射模型和特征赋予模型。本文归纳了这四种理论模型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并提出从历时角度看待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问题, 隐喻认知是从两步加工到一步加工的过渡。
关键词:隐喻,特征比较模型,概念隐喻映射模型,特征赋予模型
参考文献
[1]Gentner D, Wolff P.Alignment in the Processing of Metaphor[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7, 37:331-335.
[3]Ortony A.Beyond Literal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9, 86:161-180.
[4]D.W.卡罗尔.语言心理学[M].谬小春, 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7.
[5]高永刚, 候晓雷.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理解[J].双语学习, 2007 (9) .
[6]黑格尔.美学 (第二卷) [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7]唐世民.隐喻理解的特征赋予模型[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9) .
[8]吴念阳.隐喻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
[9]周榕, 黄希庭.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 1999 (3) .
加工机制 篇2
大学生消费群广告名人效应的心理加工机制研究
从自动化加工和控制性加工这个视角研究了名人效应的.心理加工机制.实验运用加工分离程序,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者对名人广告的信息加工模式.结果发现:①与用一般消费者做代言人相比,大学生消费者对名人广告明显存在更多的自动化加工;②在非注意条件下,代言人的专业化程度明显地影响了大学生消费者的控制性加工,但与自动化加工关系不大.
作 者:陈宁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上海,33刊 名:人类工效学 ISTIC英文刊名:ERGONOMICS年,卷(期):8(2)分类号:B849 F713.55关键词:大学生 广告 名人效应 心理加工机制
加工机制 篇3
【关键词】番茄;根腐病;原因;生防菌;防病机制
1 番茄根腐病的发生原因
番茄的种植范围十分广泛,是世界人们最喜爱的蔬菜之一。但番茄各种病害的发生几乎给其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这不但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番茄根腐病主要是由腐真菌属、疫真菌属等土传植物病原菌所造成,这些病原菌大多隐藏在土壤当中,存活的时间很长,一旦植株根部被侵染,初期可能并不容易发现,但当番茄开始出现症状之后就会迅速死亡,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1 土壤方面的原因
根腐病的病原菌多隐藏在土壤当中,而且生命力十分强,在对土壤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化学熏蒸剂进行杀菌。然而这些药剂除了能够杀死病原菌外,同时也会将土壤当中的有益生物一起杀死,甚至对土壤造成一定的破坏,二者难以兼顾,这也是导致番茄根腐病常发的原因之一。
1.2 种植技术和耕作制度不合理
作物连作是造成番茄根腐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进行番茄种植时常常被忽视,从而导致番茄根腐病高发。为了减少番茄根腐病的发生,必须使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正确的耕作制度。
1.3 品种抗性不强,防治不及时
通过培育优良的品种来增强抗性和减少病害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由于技术的限制,加之病原菌种类比较多,要培育出一种能够抵抗番茄根腐病的各种病原菌的品种十分困难;与此同时,对于番茄根腐病的发生的预防和救治措施也不太完善。随着安全食品要求的提高,对于农药的使用必须有所控制,而相应的预防和救治方面的农药研制却不够完善,导致预防和救治工作同食品安全相矛盾,这也是番茄根腐病一直无法得到有效防控的原因。
2 生防菌防病机制研究
通过试验,选取无损伤的加工番茄种子,经过生防菌处理48h之后,可以观察到瓜果霉素病菌菌丝体形态和并没有经过处理的形态差别很大。那些没有经过生防菌处理过的菌丝十分饱满,且细胞壁非常光滑;而经过处理之后的种子,其病原体的菌丝体发生解体现象,甚至有些菌丝细胞已经开始扭曲。这说明,经过生防菌处理之后,可明显抑制菌丝生长,对于控制加工番茄根腐病有积极的作用。
植物的细胞膜对细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维持细胞活动所需要的正常微环境,有助于细胞的代谢。如果细胞膜被破坏,细胞内部的电解质就会发生外渗,从而使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在经过生防菌处理之后,其电导率变得较为稳定,这说明生防菌可以有效维持细胞膜的稳定,并且能够保障其活力性。在种子的萌发过程当中,种子中的蛋白酶活性越高,其活力才会越强,成活率也就越高。而生防菌可以有效地提高蛋白酶的活性,使种子在萌发当中保持活力,从而促使其健康成长。在使用生防菌之时,可以采用拌种和随水滴灌的方式,但在进行滴灌之时必须要注意使用次数。通常情况下,滴灌2次即可达到最佳效果,一旦超过这个量,生防菌的防病效果以及促进生长的优势都会受到抑制,甚至会出现逐渐下降的情况。
3 其他措施
为了防止和减少根腐病的发生,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土壤进行消毒,从根源上消灭有害生物;(2)在进行栽培和耕种之时,调整现有的模式,使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为番茄的生长保持优良的环境;(3)积极培育抗性强的品种,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同时适当使用农药进行预防和救治。
4 结论
在滴灌条件之下的加工番茄根腐病发生比较严重,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可以采用生防菌、有机改良剂、轮作等比较生态的方式进行防治。生防菌对防治和抑制番茄根腐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还并不是特别多,这就要求相关人士继续加深对生防菌的研究,从而不断提高番茄根腐病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娟.连作甜瓜蔓根真菌病害发生与放线菌生物防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陶晶.多功能菌剂的组合效应研究及其抑菌物质的特性和分离[D].石河子大学,2009.
[3]王玉.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生理生态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侯彩霞,任娟,赵思峰,张慧,杜娟.2株枯草芽孢杆菌防治加工番茄根腐病的效果和防治机理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152-156.
机制丝绵的生态加工技术研究 篇4
丝绵被是以天然蚕丝纤维为原料, 更以轻软、舒适、保暖性好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它也是我国传统丝绸产品和重要的出口商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使用蚕丝被, 产品出现了旺销的局面。传统丝棉被的加工方法是采用下脚茧 (双宫茧、蛆茧、柴印茧等) 为原料, 经过高温煮茧, 将脱胶的蚕茧经剥茧去除蚕蛹, 经清洗然后将茧丝纤维扯松套环, 后经脱水、自然干燥, 最后将丝绵用手工方法拉制成丝绵被胎。这种用手工制成丝绵, 从整个生产过程中仅使用纯碱液作为煮茧的脱胶剂, 丝绵加工完全采用手工拉制, 虽然其加工工序较为简单, 但由于手工丝绵的生产效率低, 工人劳动强度大, 出绵率不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蚕茧脱胶废液会造成对环境严重污染, 因此手工丝绵不符合生态纺织品标准的要求。近年来丝绵被销售数量日益增长, 进入21世纪初国内相继出现机制丝绵生产工厂, 机制丝绵与手工丝绵相比生产效率要高出4倍以上, 工人劳动强度下降, 出绵率亦提高0.5%~0.8%, 但目前机制丝绵生产工艺尚有不完善之处, 机制丝绵生产过程用烧碱将蚕茧进行开茧, 然后加工成丝绵片, 同时排放烧碱和大量丝胶废液, 小作坊生产的机制丝绵的脱胶废液大部分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下水道, 造成了对环境严重污染;规模较大的机制丝绵生产厂脱胶废水虽经污水处理, 但大量丝胶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一些小规模作坊生产厂, 为追求蚕丝被高额利润, 采用以劣质蚕茧 (霉茧、黄斑茧、油污茧) 为原料, 在丝绵片精练过程中加入过氧化氢漂白剂和荧光增白剂增白来提高丝绵的白度。由于机制丝绵的蓬松度与柔软性比手工丝绵有所降低, 此外机制丝绵脱胶残留碱液, 由于丝绵片叠堆精练袋中, 用水冲洗不易将丝纤维表面的残留碱液除去, 往往在有机硅柔软剂还需添加少量冰醋酸, 才能使机制丝绵p H符合生态纺织品标准的要求。
据业内有关专家估算, 目前丝绸类产品内销市场消耗蚕茧量在30%以上, 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蚕丝被已成为丝绸内销市场新的消费亮点。2010年全国蚕丝被年产量已达1 980万条。目前, 蚕丝被生产已由手工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生态纺织品方向发展, 在茧丝绸行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国家“东桑西移”和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下, 广西近年来蚕桑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2005年蚕茧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约占全国蚕茧产量35%, 取代了“十连冠”的江苏省, 成为第一大桑蚕生产省份。而广西南宁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温暖的气候条件, 年产茧批次多, 出茧早, 亩桑产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以上, 拥有丰富的蚕茧资源, 近年来蚕丝被已成为丝绸内销市场的主导产品, 而目前广西南宁地区加工蚕丝被的生产规模与品质处于较低水平, 在国家“东桑西移”政策指导下, 对机制丝绵进行生态技术研究, 生产优质蚕丝被供应市场, 实现蚕茧资源深加工, 对发展南宁地区蚕桑业具有现实的促进作用。
目前, 机制丝绵的产量占整个丝绵总份额比例日益增加并占主导位置, 鉴于机制丝绵的生产状况, 研究机制丝绵生态的加工技术课题, 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使我国的丝绵产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积极研究和推广机制丝绵的生态加工技术, 从原料、加工过程到成品直至消费过程满足生态方向的要求,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健康、绿色床上用品,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 机制丝绵生态加工的生产流程
3 机制丝绵生态加工技术关键
3.1 机制丝绵片挂练生产工艺
(1) 概况
机制丝绵片的脱胶精练工艺, 目前全国各丝绵厂往往采用土法生产, 将丝绵片袋装在布袋中, 叠堆在水泥池或不锈钢圆桶内, 加入精练剂通过蒸汽加热进行脱胶精练, 将经过精练后袋装丝绵片用手工方式取出, 再浸泡在水池中, 最后用自来水冲洗、脱水, 除去在丝绵片上沾附丝胶和精练残液, 然后经过软化后整理和烘干, 该手工作坊式生产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丝绵片装袋叠堆在精练池 (桶) 内, 在精练过程中由于丝绵片相互挤压, 精练时间将延长, 有时往往造成丝绵片局部精练效果不佳, 丝绵片会出现少量绵块和丝筋;
(2) 该生产工艺劳动强度大, 工人用手工方式不断在精练地上下翻动装入袋中丝绵片, 生产环境差, 生产厂房地面到处流着精练残留液;
(3) 该生产工艺精练液约有30%~40%流失, 如当天重复使用精练液, 必须要补加水和精练剂, 蒸汽加热, 水、电耗能大, 助剂用量增加, 生态丝绵生产厂设计, 必须要改造原有手工作坊丝绵片精练生产工艺, 采用丝绵片挂练与水洗一条龙的新生产工艺。
(2) 丝绵片挂练生产工艺的创新点
(1) 与原生产工艺相比, 水、蒸汽、精练助剂用量减少20%~30%, 排放脱胶废水便于回收利用, 同时可缩短精练时间。
(2) 由于采用松式挂练将丝绵片脱胶、硬水洗, 丝绵片的品质优于旧生产工艺, 特别是丝绵片上基本不出现软硬绵块和丝筋。
(3) 挂练丝绵片的品质明显优于旧老生产工艺, 尤其是丝绵片成型好, 丝绵蓬松性亦有所提高。
(4) 采用电动行车代替手工操作移动精练丝绵片, 将大大降低操作劳动强度, 生产车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5) 机制丝绵挂练加工技术具有节能、节水、高效、设计合理、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优点。
(3) 丝绵片挂练生产设备有关说明
(1) 挂练槽采用不锈钢材质制造, 容积大小与高度、宽度尺寸可根据丝绵片尺寸与生产需求量设计, 丝绵片的挂练架子亦采用不锈钢材质制造, 挂练架子上方部位有吊钩, 可通过电动行车上下或左右平行移动, 丝绵片挂练架子必须保证丝绵片在精练过程完全浸入精练液, 精练液蒸汽加热时, 悬挂丝绵片受热均匀, 确保丝绵片脱胶均匀, 为此, 在精练槽底部和槽壁四周安装蒸汽管, 使精练槽体各部位升温速度快, 调节温度容易控制, 为节约蒸汽能源, 挂练槽可安装活动的不锈钢盖板。
(2) 将精练后丝绵片悬挂在精练架子上, 用吊车放入高温、中温水浸泡, 然后用喷淋水充分洗涤丝绵片表面残留的精练废液 (亦可用高压水枪在丝绵片正反面冲洗) 。
(3) 挂练槽与清洗槽应平行安置排列, 每个挂练槽旁边应配2~3个清洗槽, 清洗槽应配有蒸汽管、进水管、出水管, 其水的容积应比挂练槽适当扩大。
精练后丝绵片上粘附精练液中污液, 特别是吸附着一定量的碱液及助剂残留液, 若去除不净, 日久会使丝绵泛黄、变硬, 所以水洗必须充分。该水洗生产工艺采用多次且逐步降温, 可避免精练液中污染物突然遇冷凝聚而沉积在丝绵片难以去除。
3 防止蚕丝被的p H值异常
Oeke-Tex Standard 100标准公布的有害物质表及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均将p H值列为技术规范的第一位。
p H值作为衡量纺织品的酸碱性指标, 人体是从皮肤开始接触纺织品, 因此纺织品p H值, 尤其是贴体蚕丝被的p H值对人体健康影响甚大, 正常人体皮肤的p H值是5.5~6.0, 呈微酸性, 可防止病菌的入侵, 保护人体健康, 与皮肤接触的纺织品的p H值偏高 (碱性) 或偏低 (酸性) , 都对人体皮肤健康不利, 轻则引起皮肤过敏、瘙痒, 重则导致皮肤溃疡, 进而引发其它疾病。在我国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中, 均规定婴幼儿用品和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用品p H值为4.0~8.0, 蚕丝被应符合此规定范围p H值。然而, 采用目前常规生产工艺, 将丝绵片装入布袋中精练, 精练后丝绵片叠堆在布袋中用自来水冲洗, 往往水冲洗不彻底, 丝绵片会残留脱胶残留的碱液, 会造成p H值超过8.0, 达不到生态纺织品p H规定值;机制丝绵生态加工技术采用挂练生产设备, 将丝绵片采用松式悬挂脱胶以后, 放在高温水池浸泡清洗, 再放入温热水池浸泡清洗, 然后将丝绵片松式悬挂, 用高压水泵水枪正反面冲洗丝绵片。由于避免了装入布袋丝绵片相互重叠挤压在一起, 只要将丝绵片充分水洗一定能除去丝绵表面残留碱液, 是保证丝绵绵片达到生态纺织品p H值指标最好、最经济的方法。
4 机制丝绵脱胶废水中回收提纯丝胶
蚕丝主要由占70%~80%的丝素及包覆在外围的占20%~30%的丝胶及少量的蜡质和无机物组成。在机制丝绵加工过程中, 一部分的丝胶被煮茧溶液里的氢氧化钠水解而溶解在煮茧废水中, 在接下来的精练过程当中, 丝绵片残留的丝胶进一步被碳酸钠溶解在脱胶废水中。因此, 机制丝绵加工废水当中含有高浓度的丝胶蛋白, 浑浊度和COD都很高, 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会严重破坏水体质量, 引起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丝胶蛋白在纺织品涂层、生物材料、医药、化妆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 丝胶废水直接排放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从丝绵脱胶废水中提取高纯度的丝胶, 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环境的污染, 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可以变废为宝, 对实现丝绸产业链的延长, 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机制丝绵脱胶废水中回收提纯丝胶, 可采用膜分离技术, 为减少运行过程中膜的负担以及降低膜堵塞, 先用盐酸将废水溶液调节至其等电点附近p H3.8~4.0, 大部分的丝胶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使得上层清液的丝胶浓度大为降低, 然后再使用超滤膜 (截留分子量8000~6000) 过滤, 实现浓缩脱盐的目的, 同时, 滤出的清液丝胶含量较低, 在经过纳滤膜 (截留分子量400~200) 过滤后, 水质清澈透明, 达到国家排放要求, 对环境无害。
由于采用超滤膜和纳滤膜分离提取丝胶, 整个过程是纯物理的, 不再加入新的杂质, 有利于保持丝胶原有的化学特性, 对于其后续加工提纯及应用带来更大的方便。
丝胶提纯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5 对机制丝绵的生态加工技术产品质量评估
对采用生态加工技术的机制丝绵进行手工扯松后加工而成的蚕丝被送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其结果如表1、表2。
摘要:鉴于目前机制丝绵的产量占丝绵总份额的比例日益增长, 而且占主导位置, 从当前国内绝大部分机制丝绵工厂现状来看, 符合要求的生态纺织品甚少, 因此, 研究机制丝绵生态加工技术显得十分迫切, 大力推广节能、节水、高效、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从丝绵脱胶废水中回收丝胶, 以减少可用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原料、加工过程直到消费过程满足生态方向的要求,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健康的、绿色的床上用品。
加工机制 篇5
1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现状
龙北总场当前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属买断式利益联结机制, 是利益联结的初级方式。剑麻加工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自己加工的需要量, 凭借自己的信誉, 在市场上随机收购剑麻农户生产的麻片、纤维。双方不预先签订合同, 自由买卖, 麻片价格、纤维价格随行就市或按保护价。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纯粹通过市场价格发生交易。这种利益关系的好处是剑麻农户与剑麻加工企业都可凭自己的意愿自由决定交易, 并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交易对象, 获得最大的市场利益。
2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现有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上, 利益联结属于买断式利益联结机制。剑麻农户纯粹提供原料, 承担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剑麻加工企业因没有稳定的关系, 收购的剑麻原料规格与品质难以保证, 不利于加工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种联结机制基本上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 没有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2.2 双方联结关系不够稳定
剑麻加工企业处于主动地位, 剑麻农户处于被动服从地位, 在市场波动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剑麻农户往往舍弃自己同剑麻加工企业的协作关系, 转向利益一边。
2.3 双方运作行为约束力差
在签订协议过程中, 剑麻农户一般处于被动地位, 大多只能在剑麻加工企业印制好的格式合同上签字, 缺乏平等协商过程。在约束力较差的运作中, 剑麻加工企业有时在经营运作上会出现违反规则而不遵守承诺的做法, 损害剑麻农户的利益, 挫伤剑麻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2.4 相互的要求不能满足
剑麻农户的分散经营难以满足大规模集约化企业的要求, 先进生产技术很难得到推广和应用, 剑麻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得不到提高, 剑麻加工企业整体规模小, 水平低, 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带动辐射能力弱.剑麻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 生产能力弱, 市场观念淡薄。以剑麻农户为主的剑麻基地生产极其分散, 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易实现。
2.5 现有配套服务欠佳
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还有欠缺, 影响了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 制约着剑麻产业效益的提高, 从而影响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的效果。
2.6 企业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当今的市场竞争, 最重要的是品牌竞争。剑麻加工企业对品牌的塑造力度不够, 没有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剑麻产业知名品牌, 使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受到制约。
3 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意义
3.1 是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本质要求
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本质是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利益的一体化, 是剑麻农户与剑麻加工企业利益的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经营, 尽可能地使农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增加剑麻农户的收入, 使产业化组织更具生命力。
3.2 是剑麻种植基地生产实现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需要
产业一体化经营是一种新的经营制度, 剑麻农户与剑麻加工企业同是这一经营制度的主体, 双方在生剑麻产经营、利益分配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益。农业是基础, 剑麻产业一体化发展要关心剑麻农户的利益。剑麻农户在产业一体化中处于“弱势”, 处于提供原料的被动地位。合理的利益机制, 不但给剑麻农户增加收入, 还提高了社会地位, 即由单纯的原料生产者变为利益分享者。
3.3 是剑麻加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内在要求
不论是剑麻农户, 还是剑麻加工企业, 都是以剑麻种植基地为依托, 基地的规模和质量, 关系到剑麻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剑麻加工企业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 投入种植基地, 从分配角度看支持了基地, 但从再生产角度看, 是投入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第一车间”。
3.4 是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剑麻加工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 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 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是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3.5 是保障剑麻农户利益的需要
通过利益联结, 使剑麻加工企业和剑麻种植基地的剑麻农户之间建立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从而促进剑麻农户增收, 保障剑麻农户的利益。
4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市场为导向, 以剑麻农户增收, 剑麻加工企业增效, 剑麻产业发展为目标, 以剑麻种植基地为基础, 以剑麻加工企业为核心, 完善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使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之间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变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使剑麻种植基地成为剑麻加工企业稳定的原料基地, 促进剑麻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推动剑麻产业实施一体化经营。
4.1 完善家庭农场承包体制
坚持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 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 实现剑麻产业规模效益, 为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打下基础。
4.2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准确把握剑麻产业发展形势,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剑麻产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稳定剑麻种植基地面积, 优化区域布局, 改善生产条件, 加强剑麻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用现代科技、现代设备、先进的理念发展现代剑麻产业, 切实提高效益, 促进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
4.3 大力推进剑麻产业一体化进程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生产模式, 实现订单农业, 剑麻加工企业为剑麻农户垫支生产资料, 实行保护价收购原料, 原料价格和剑麻制品价格挂钩联动, 利润二次分配, 把剑麻加工企业的利润和剑麻农户的利益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下转43页) 调动剑麻农户种麻管麻的积极性, 实现剑麻农户增收, 剑麻加工企业增效, 国家增税, 三方共利的良好格局。
4.4 创建剑麻知名品牌
剑麻加工企业加大创建剑麻知名品牌研究力度, 尽快创建出剑麻制品知名品牌, 形成强大市场竞争力, 并在细分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提高剑麻制品的经济效益, 推动原料价格的提高, 促进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
4.5 全面提高剑麻产业一体化经营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 构建剑麻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剑麻加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 优化企业装备, 提升技术水平, 为抢占行业制高点奠定基础。种植基地要推行良种创新和繁育体系建设, 加快剑麻高产优质高效益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 提高科技对剑麻产业增产增效的贡献, 促进剑麻产业大幅度增效, 从而使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共享增收的利益。
4.6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建立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如:合同式利益联结机制、合作式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等等。强化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 打破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通过利益联结, 使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之间建立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从而促进剑麻农户增收, 剑麻加工企业增效, 双方共赢。
4.7 不断强化剑麻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剑麻农户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基本主体, 也是市场主体和要素, 是平等的竞争和合作伙伴, 享有合法的权益。政府部门和企业, 都要充分尊重剑麻农户意愿, 以人为本, 切实保证剑麻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维护剑麻农户的合法权益, 避免出现扶持剑麻加工企业却损害剑麻农户利益的现象。
4.8 充分发挥剑麻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
剑麻加工企业要不断更新利益取向观念, 树立起双赢思想和共同致富、长远发展的利益取向, 建立合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使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之间结成互惠互利的关系。剑麻加工企业要不断开拓市场空间,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加快体制创新步伐,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监督机制。
摘要:对广西农垦国有龙北总场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现状进行阐述, 指出当前存在问题, 分析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重大意义, 提出了完善家庭农场承包体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剑麻产业一体化进程等建设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思路。
加工机制 篇6
一、基于共生理论的上游供应链的利益分配分析
(一) 共生理论[5]
生态理论和共生理论近几年在很多的领域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为解决一些系统问题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视角和方法工具。共生系统的进化是共生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称性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 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进化的根本法则。所有系统中对称性互惠共生系统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稳定的系统。任何具有对称性互惠共生特征的系统在同种共生模式中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任何具有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特征的系统在同种模式中, 关键共生因子分配的非对称性越小, 则具有越大的共生能量[5] 。
共生系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系统。在企业实行供应链的管理后, 实际上也就是进行了一个共生系统的人为设计。在共生系统中, 如何增加共生能量, 对共生能量进行合理分配, 保持共生系统的竞争力, 稳定和防止共生系统的相变是重要的。
农产品加工企业上游供应链就是一个共生单元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上游农产品供应商之间非对称互惠的共生系统。如何使上游供应链共生系统从非对称互惠状态向对称互惠共生特征转变, 这就要对上游供应链共生系统增加的共生能量 (利益) 进行合理分配, 以利于稳定上游供应链共生系统和提高其竞争力。
(二)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上游伙伴的利益分配
涉农供应链的构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型的成员关系——共生关系, 尤其是企业与农产品供应商间的共生关系[6] 。虽然在此共生关系中, 企业与农产品供应商相互之间是互惠的 (上游供应商可以成功进入市场, 支付较低的市场交易成本和获取更多未来净收益;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稳定的、数量和质量有保证的原材料等) , 但由于企业实力较强,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较强地位, 而分散的农产品供应商在规模、实力较之都要弱些, 在供应链中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 所以二者在地位上通常是不平等的。因此,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农产品加工企业 (或龙头企业) 就是上游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 而农产品供应商则是非核心的上游供应链伙伴成员。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 使上游供应链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伙伴间各司其职, 并形成有利于核心企业的势力分布, 保持上游供应链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及其竞争力,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
本文假定某农产品加工企业上游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A, 而上游合作伙伴为B。 A和B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交易圈 (其实, 在考虑多种因素后, 这种封闭圈的存在是很可能的) 。由于加工企业A处于上游供应链的结构优势状态, 是上游供应链共生系统的主导共生单元, 对整个上游供应链共生系统的设计也是基于A的利益考虑的, A、B是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 因此要实现A与B之间的对称分配关系是很难的。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A应该如何确定合理的分配机制, 才能保证整个上游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呢?本文定义α为A与B之间的非对称分配因子, 理想共生状态的分配系数为kn, α即为上游供应链共生系统偏离理想共生状态的系数, Ea、Eb分别为共生单元A和B在非共生条件下的能量, Es为共生条件下新增的能量, Esa、Esb分别为A和B分配到的新增能量。
对于α的确定, 当然不是基于A的短期利益的考虑, 越大越好。因为A、B处于一个共生的系统中, 他们还需要与其它的共生系统 (上游供应链) 抗衡和竞争。如果α一味地扩大, 将会影响到B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影响其合作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到整个上游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α的确定不是单单由上游供应链共生系统的内部力量对比决定的, 还要受外部竞争共生系统的影响。A应该对整个上游供应链共生系统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一个目标, 应该根据自己所处共生系统的发展和潜力及其与自己相竞争的共生系统的情况, 设定一个参照的上游供应链共生系统的新增能量Ex作为超越的目标。并且应满足:α0≤min≤min (α0, α1) , 其中α1为本上游供应链系统的新增能量与外部竞争上游供应链的新增能量相等时的A对B的非对称分配因子, α0为共生体系不解体的临界非对称分配系数, 若α>α0时, 共生体系就会解体[7] 。
上述只是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上游供应链利益分配提出了一个分配的思路, 对分配系数的确定并未具体量化, 接下来本文将构建一个基于博弈论的上游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 得出利益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及伙伴的最优行动选择。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上游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
从博弈论[4] 的角度看, 上游供应链合作伙伴以整个上游供应链利益最大为目标的行动策略选择时称为合作, 而以自身的利益最大为目标的行动策略选择时称不合作。因此, 上游供应链合作的运行过程可以分为两步, 一是双方共同确定一个彼此都认可的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 (系数) , 这是一个合作博弈的过程;二是在确定的利润分配系数下, 双方各自确定自己对上游供应链合作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努力水平, 以使自己的净收益 (即支付) 最大, 这是一个非合作博弈过程。然而, 其中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第一, 上游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最合理的收益分配系数如何确定;第二, 上游供应链合作伙伴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的最优行动选择怎样。 (一) 模型的假设条件
假设1:为了研究的方便, 本文假设上游供应链合作由两个伙伴成员A、B组成, A为核心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 B为上游某农产品供应商, 两者均符合理性人假设, 且两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伙伴B为风险厌恶的, 即回避风险;加工企业A是风险中性的, 即不回避也不喜欢风险。由于上游供应链合作的具体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各自创新性活动, 因此, 各伙伴成员的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产生性成本和创新性成本, 其中对上游供应链合作组织内每一次任务来说, 生产性成本可以计算和度量, 是相对固定的, 可以认为是与努力程度无关的一个常量;而创新性成本与努力程度相关, 它随努力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且增加的速度加快[7] 。
假设2:设a, b分别表示两个伙伴的工作努力水平;α, β表示A、B工作的贡献系数 (其大小取决于伙伴各自核心能力的独特性和相对重要性) ;γ, δ表示A、B的创新性活动的成本系数;CAX, CBX和CA (γa) , CB (γb) 分别表示伙伴A、B的生产性成本和创新性成本。其中, α, β, γ, δ, CAX, CBX均为大于0的常数。
假设3:农产品加工企业A与上游农产品供应商B合作获得的总收益为R (αa, βb) , A、B在总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S和1-S, 其中0≤S≤1;加工企业按线性关系T+ (1-S) R给伙伴B支付报酬 (其中T为加工企业A支付给伙伴B的固定报酬) ;G为上游供应链合作的净收益, P、Q分别为A和B的净收益。
则有:G= R (αa, βb) - (CAX+ CA (γa) ) - (CBX+ CB (δb) )
P=S*R (αa, βb) - (CAX+ CA (γa) ) -T (1)
Q=T+ (1-S) R (αa, βb) - (CBX+ CB (δb) )
假设4: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 本文进一步假设伙伴A和B创新性成本以及合作的总收益均为努力水平的二次性函数, 并且:
CA (γa) =CAO+0.5 (γa) 2
CB (δb) =CBO+0.5 (δb) 2 (2)
R (αa, βb) =0.5 (αa+βb) 2+ (αa+βb) +RO
其中CAO, CBO, RO为常数;α<γ, β<δ以保证上游供应链合作净收益G的收敛性, 即2G/a2<0, 2G/b2<0。各函数式中加系数0.5是为了后面运算简单化的方便, 可以通过对0.5开方计入贡献系数或成本系数, 而将各函数式的系数化为1, 并不影响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将 (2) 式代入 (1) 式则有:
G=0.5 (αa+βb) 2+ (αa+βb) +RO- (CAX+CAO+0.5 (γa) 2) - (CBX+ CBO+0.5 (δb) 2) (3)
P=S (0.5 (αa+βb) 2+ (αa+βb) +RO) - (CAX+CAO+0.5 (γa) 2) -T (4)
Q=T+ (1-S) (0.5 (αa+βb) 2+ (αa+βb) +RO) - (CBX+ CBO+0.5 (δb) 2) (5)
(二) 最优努力水平的确定
本文首先逆推考虑伙伴A和B博弈的第二步, 假定收益分配比例已定, 分析A、B怎样选择自己的行动 (即努力水平) 。根据 (4) 式和 (5) 式分别对a , b求偏导, 可得伙伴A, B追求自身利益最大 (即采取不合作行动策略) 而在纳什均衡时的努力水平a0, b0:
P/a=S (α (αa+βb) +α) -γ2a=0 (6)
Q/b= (1-S) (β (αa+βb) +β) -δ2b=0 (7)
由 (3-6) 和 (3-7) 式, 求得a0, b0:
a0=Sαδ2/ (γ2δ2-Sα2δ2- (1-S) β2γ2 (8)
b0= (1-S) βγ2/ (γ2δ2-Sα2δ2- (1-S) β2γ2) (9)
则有:a0/b0=S/ (1-S) *α/β*δ2/γ2 (10)
由此, 可得结论:上游供应链合作伙伴追求自身最大收益时付出的工作努力水平与自身的分配系数和贡献系数成正比, 与自身创新性活动的成本系数的平方成反比。
(三) 最优分配系数的确定
由上式 (8) 和 (9) 可知纳什均衡努力水平。a0和 b0均为S的函数, 而此时上游供应链合作的总体净收益G又是a0和 b0的函数, 因此G也是S的函数, 为了获得使净收益G最大的S, 将G对S 起偏导:
G/S=G/a0*a0/S+G/b0*b0/S (11)
上式中a0/S和b0/S可由公式 (8) 和 (9) 得到, G/a0和G/b0可通过公式 (3) 求偏导得到。即:
a0/S=αδ2 (γ2δ2-β2γ2) /[ ( (γ2δ2-β2γ2) +S (β2γ2-α2δ2) ) 2] (12)
b0/S=-βγ2 (γ2δ2-α2δ2) /[ ( (γ2δ2-β2γ2) +S (β2γ2-α2δ2) ) 2] (13)
G/a0= (αa0+βb0) α+a-γ2a0 (14)
G/b0= (αa0+βb0) β+ b-δ2b0 (15)
根据公式 (7) 有:
(αa0+βb0) α+a= (1/S) *γ2a0 (16)
根据公式 (7) 和 (9) 得:
(αa0+βb0) β+ b= (β/S) *γ2a0 (17)
将以上两式分别代入公式 (14) 和 (15) , 则可得:
G/a0= (1-S) /S*γ2a0 (18)
G/b0=β/α*γ2a0 (19)
将公式 (12) 、 (13) 、 (18) 和 (19) 代入公式 (11) 得:
G/S=γ2 (a0) 2*[ (1-S) /S*αδ2* (γ2δ2-β2γ2) -β2γ2/* (γ2δ2-α2γ2) ]÷ ( (γ2δ2-β2γ2) +S (β2γ2-α2δ2) ) 2 (20)
令G/S=0, 则有: (1-S) /S*αδ* (γ2δ2-β2γ2) -β2γ2/α* (γ2δ2-α2γ2) =0
解上式得:S0=α2 (δ2-β2) /[α2 (δ2-β2) +β2 (γ2-α2) ] (21)
那么, 同时有:1-S0=β2 (γ2-α2) /[α2 (δ2-β2) +β2 (γ2-α2) ] (22)
根据假设α<γ, β<δ, S0和1-S0均大于0,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上游供应链合作伙伴A和B之间分别按S0和1-S0分配比例分配总收益时, 可使合作的总体利益最大, 因此S0也称为最优分配系数。
根据公式 (22) , 求S0分别对α、γ的偏导; (1-S0) 分别对β、δ的偏导, 得:
S0/α=2αβ2γ2 (δ2-β2) / (α2 (δ2-β2) +β2 (γ2-α2) ) 2>0 (23)
S0/γ=-2γβ2α2 (δ2-β2) / (α2 (δ2-β2) +β2 (γ2-α2) ) 2<0 (24)
(1-S0) /β=2βα2δ2 (γ2-α2) / (α2 (δ2-β2) +β2 (γ2-α2) ) 2>0 (25)
(1-S0) /=-2δβ2α2 (γ2-α2) / (α2 (δ2-β2) +β2 (γ2-α2) ) 2<0 (26)
公式 (23) 和 (25) 表示工作贡献系数增大时最优收益分配比例也响应增大, 公式 (24) 和 (26) 表示创新性活动的成本系数增大时受益分配比例缩小, 因此可得结论:上游供应链合作组织内某一伙伴的分配系数应随其自身贡献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随其自身创新性活动的成本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同时表明, 对上游供应链合作的各伙伴, 当其核心能力越独特、越重要, 贡献系数越大时, 或者当其创新性成本系数越小时, 在收益分享越处于有利的地位, 其收益分享系数越大[8][9][10] 。
假设已知加工企业A和农产品供应商B工作的贡献系数α, β分别为6和4, 创新性成本系数γ, δ分别为8和5, 并且A和B共同创造的净利润为1 000元, 根据上游供应链合作利益博弈分配模型公式:S0=α2 (δ2-β2) /[α2 (δ2-β2) +β2 (γ2-α2) ]和1-S0=β2 (γ2-α2) /[α2 (δ2-β2) +β2 (γ2-α2) ], 求解得A, B伙伴的最优分配系数约为:SA=5/8;SB=3/8, 则A, B伙伴所分得的净收益为:RA=675元;RB=325元。
参考文献
[1]占辉斌, 郭锦墉.Shapley-value法在战略联盟利益分配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 2005 (19) .
[2]Qin Yuan-jian Ma Dian-ming.study on pro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among Enterprise in the suppychain.Proceedings of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anagement science&engineering.2003.
[3]叶飞, 郭东风等.虚拟企业成员之间利益分配方法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0 (7) .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5]袁纯清.共生理论[M].北京:就管理出版社, 1998.
[6]彭健仿, 白志礼.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户与企业共生路径选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2) .
[7]廖成林, 孙洪杰.均势供应链及其利润分配机制的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 2003 (3) .
[8]John V.David D.Van Hoose.Goods-marketCompetition and Profit Sharing:A Multisector Mac-ro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98 (50) .
[9]陈菊红, 汪应洛等.虚拟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博弈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02 (11) .
加工机制 篇7
一、新汇率机制下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所以对具有不稳定性特征的汇率风险防范已成为进出口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当务之急。就我们调研的金坛地区而言, 近年来贸易依存度已达到70%, 再加上这次汇率机制的变化, 进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加。主要表现在:
1. 汇率波动增加了企业的交易风险
对于金坛大多数涉外企业来说, 其经营国际化程度不高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进口付汇、出口收汇和利用外资等场合的交易风险范畴, 以前是国家承担了这些的汇率风险。
2. 外汇敞口额不断扩大, 增加了企业的汇率风险
据外管局金坛支局统计, 2006年全年金坛对外贸易高达5.69亿美元:其中出口5.08亿美元, 增长30%;进口0.61亿美元, 增长77%;全年实现贸易顺差4.57亿美元, 增长29%。
3. 外汇市场不完善, 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防范的效果
从金坛地区来看, 不仅外汇市场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利率市场化程度也有限, 而且市场所提供的避险产品匮乏。
二、汇改后样本企业经营行为的变化
本次调研我们随机抽取服装进出口企业9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家,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家;纯出口企业1家, 进出口兼营企业8家。抽查的9家服装生产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占金坛地区自营服装进出口企业销售收入的30%以上。从调研情况来看, 样本企业总体出口状况较好, 但企业间存在差异, 企业员工数量和工资稳中有升, 只是虽然保持较高的盈利面, 但盈利空间有所缩减。
1. 汇改以来样本企业经营行为的主要变化
(1) 经营管理行为:调研显示, 80%以上的样本企业为保证利润, 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并重。
(2) 市场销售行为:如表所示, 出口意愿依然较强, 产品价格小幅提升, 汇改后75%的企业通过谈判与改变国际贸易交货方式等措施维护产品价格。
(3) 投融资行为:调研显示, 37.16%的企业在汇改后调整融资结构, 被重点调研的5户企业外汇贷款余额比去年同期增加83万美元, 增幅达32%, 此外还积极进口设备和原料并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
2. 汇改以来样本企业经营行为变化趋势分析
访谈中100%的企业对人民币汇率抱有持续升值的预期, 那么按照传统的厂商论和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模型, 在国际市场需求保持不变或者上涨幅度小于汇率升值幅度的情况下, 以人民币表示的市场需求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 企业将减少生产要素投入和均衡产量, 而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高于市场需求曲线的企业将退出市场。但是, 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以诸多假设为前提的, 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尚需要实证的检验。调研结果可归为两类:一是对传统模型内生变量的调整, 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投资和销售行为;二是改变模型的外生变量, 它包括调整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等。而被调研企业目前在外销利润率降低的情况下仍然积极出口是出于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长远考虑。
三、人民币升值趋势下进出口企业经营战略的适时调整
对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 面临的经营风险是不同的, 由外汇风险带来的经营风险也有不同的衡量与防范方法。我们以金坛服装企业来以小见大, 当前进出口企业应该适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调整:
1. 强化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
当前人民币升值作为一个积极的价格因素, 将促使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等来分散经营风险。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拥有专门的人才, 还应该建立外汇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紧密联系相关咨询和信息服务机构。
2. 积极开辟国内市场, 勇于拓展海外投资
在像金坛这种城乡结合型的城市, 依托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 企业必须以内需的扩张来减少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同时要培育出口品牌打开国际市场, 拓展海外投资在国际范围内实施风险的分散, 结合现金管理来规避汇率风险。
3. 选择正确的财务战略, 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
进出口企业可以借助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 结合货币选择和组合法、提前收付或拖延收付法和在合同中订立货币保值条款等方式制定适合自己的财务战略, 还可以在国内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美元 (或其他货币) 来套期保值。随着外汇市场加速扩容、培育避险衍生品交易市场、逐步放宽对人民币兑外币交易的实需原则等等, 企业必须灵活运用汇率期货、汇率掉期、汇率期权等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防范经营风险。
摘要:为了了解新汇率机制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河海大学战略研究所成员在人民银行金坛支行的协助下对金坛市有代表性的服装进出口加工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动进行分析, 总结出汇率作为外生因素使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取向发生变化的情况, 并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民币升值趋势下如何适时调整进出口企业经营战略的建议。
关键词:新汇率机制,经营状况,经营战略调整
参考文献
[1]唐福勇:人民币汇率将更富弹性[N].中国经济时报.2005~07~22
加工机制 篇8
传统工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近年来, 大批学者对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和实地调查的方法, 发现在福建、江西等地存在明笋这一特色食品的传统制作工艺, 有广泛的市场, 但其生产需要制度加以规范, 以保持其特有的食品特色和价值。本文拟在对明笋加工传统工艺运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对明笋加工传统工艺保护提出一点建议。
1 明笋加工存在传统工艺
1.1 明笋加工的传统工艺
明笋加工工艺是指对新鲜竹笋进行手工去壳、蒸煮、压片、清洗、干燥、整形等系列工艺制取笋干的过程, 该过程前后历时约45天, 可以被总结成“二出二入”———出山、入锅、入箱、出架。出山, 是指制作人用特制锄头将天然山林中精心养育的优质鲜笋挖取、用特制镰刀去皮、用清冽的山林溪水清洗的过程。入锅, 是指制作者将山林溪水煮沸, 在特制笋桶里批量蒸煮鲜笋的过程。入箱, 是指制作者将蒸煮过的竹笋漂冷、漂白, 待尚有余温时装入特制笋箱, 并整齐排列以备压榨与密封储存的过程。出架, 是指制作者将已储存月余的熟笋压片从笋箱中取出摊晒在笋架上的过程。经过这些活动, 新鲜竹笋已经变成另一种独具风味的传统食品。历史上有许多名著古籍记载了笋竹的食用价值和加工方法, 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句 (1) ,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二·竹笋》中记述到“南人淡乾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 盐曝者为盐笋, 并可为蔬食也”。《乡村科技》中也记载了笋干加工技术:“选择有干净水流的小河、小溪建好笋寮 (即工棚、作坊) , 并备好蒸煮灶、连锅木甑、木制压棒机、烘房等。选择健康笋作原料, 剔除死笋、病虫害笋、变质笋。鲜笋挖出24小时内, 应完成剥壳、蒸煮等工序。否则, 笋体老化, 易变质。” (2) 可见, 明笋作为重要食材在历史上流传久远, 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但是沿用至今的加工工艺得上溯至元、明、清时期, 随着当时社会的进步, 笋干的加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创造了多种笋干加工方法, 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加工技术。
明笋加工在许多地区成为产业。我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 共有22个属、200多种, 分布全国各地, 但主要的优良笋用竹种有长江中下游的雷竹、早竹, 珠江流域、临安、福建地区的毛竹和台湾等地的麻竹和绿竹等, 其中福建省建瓯素有“中国笋竹城”的美誉, 是全国出产笋最多的市镇之一, 明笋产区则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西、安徽、上海等地。闽浙地区的人们每逢春季以春笋为原料, 通过去壳、切根、修整, 高温蒸煮, 清水浸漂, 压榨成形, 烘干 (民间以晒干为主) 和整形包装等传统工艺制作明笋, 这些工艺都系纯手工制作。
在江西铜鼓县, 竹笋加工同样拥有悠久历史。《铜鼓县志》记载到“本县竹笋加工历史悠久, 品种繁多, 有烟笋、明笋、笋米、笋片、笋果脯等……明笋加工, 始于清康熙年间, 广 (东) 、赣 (州) 、福 (建) 大批棚民迁至本境, 带来闵式榨笋技术, 将鲜笋去壳、做蔸、蒸煮、上榨、翻榨、漂洗、晒干、分等、打捆共十余道工序, 用这种技术加工的笋干, 型扁平, 色金黄透明, 所以称为明笋;……本县民间竹笋加工, 遍及全县各乡村。以大土段、排埠、丰田、石桥、二源、三都等乡最盛, 各家各户都掌握有竹笋加工技术。70年代, 常以生产队为单位, 组织社员集体上山起棚榨笋, 每棚年产明笋二三千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家每户上山榨笋。1984年, 大土段乡红苏村笋区加工笋干, 有些户年产笋干达万余斤。”铜鼓地区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 介于东经114°05’至114°44’, 北纬28°22’至28°50’之间, 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县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87%, 丘陵盆地占13%, 属典型的山区, 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山区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我县9.2万亩, 占全部面积的53.5%, 森林覆盖率高达93.8%, 是长江中游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和江汉三大平原之间的重要“生态孤岛”。其辖区内的双红村 (3) 明笋产量最高, 2011年达十余万斤, 2012年达三十余万斤, 2013年达六十余万斤, 成为制作者主要的经济收益来源。
铜鼓地区的明笋加工产业年产值呈现独特的趋势, 奇数年份称为明笋制作的大年, 而偶数年份称为明笋制作的小年, 顾名思义, “大年”是产量较大的重点开发年份, “小年”是限制开采的保护年份。据铜鼓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该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74798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1%;其中农业总产值18879万元, 林业总产值36224万元,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514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4%。据铜鼓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该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88822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67%;其中农业总产值22221万元, 增长0.79%, 林业产值43950万元, 增长4.07%。
然而, 这种纯手工制作工艺扎根在民间, 决定着明笋加工传统工艺无法采取现代加工技术进行创新, 对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1.2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特征
目前, 明笋等由传统工艺手工加工制成的传统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 现代加工产品的地位由于不断出现的转基因、不良食品添加剂、死病动物原材料等问题不断削弱。笔者从阿里巴巴 (4) 上抽取销量排列前50位的明笋商家进行竞争性分析, 发现他们的关键竞争点在于明笋的“传统工艺”和“纯天然”两个特性 (如图一) , 这也正是明笋等传统食品区别于现代食品与手工食品的两大关键所在。
这些传统食品是传承人个人或集体基于祖传制作技巧与特殊才华, 凭借独特经验创作的一种智力成果, 包含着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知识产权是主体对其创造性劳动成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所享有的垄断权利 (5) ,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显然适用于这类主体规定。另外, 传统工艺具有知识产权客体的两大特征, 即可复制性与非物质性,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可复制性区别于物质财产的唯一性和其他知识产权客体的可复制性与非物质性。其一, 它与知识财产具有同质性, 而知识财产的可复制性与物质财产的唯一性形成鲜明对比。其二, 它与其他知识产权客体的可复制性相比, 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为该传统工艺最主要的保护方式是物化的手工劳作, 无法像创意产业的著作权登记保护 (6) 以及三维美术作品的艺术画作授权 (7) 。其三, 对明笋加工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时应该将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性与有形部分统一, 因为它是制作者维持生计的一门手艺、一门技术, 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技能以及所蕴含的创意设计、精神意义等都是无形的, 通常保存在制作者头脑中, 只有当他们利用鲜笋按照特定的工艺流程制作出明笋时, 人们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
2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链分析模型
2.1 波特价值链分析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 (8) 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 (如图二) , 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等五类, 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 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他还指出, 不同的企业参与价值活动时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 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 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 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
2.2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创造性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核心价值在于森林产品加工技术的专有性和加工产成品的独特性。明笋加工工艺是制作者基于技巧、历史传承及升华而总结出的一系列智力成果, 将新鲜竹笋加工成明笋融合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而知识产权是主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创造性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垄断权利。如果将诸如制茶类传统工艺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武夷岩茶, 酿造类传统工艺制作的酒、醋、酱油、豆豉、腐乳, 制盐类传统工艺制作的井盐、海盐、池盐以及腌制类传统工艺制作的火腿、咸菜, 视为波特价值链里的最终产成品, 将茶、粮食、海水和蔬菜作为原料加工制成独具风味的传统美食的活动则是赋予它们的创作活动, 最终走向市场进行销售也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整个制作、销售过程可以看成一个虚拟产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这些活动就构成波特所谓的产业链, 笔者将各个作业进行协调和整合, 甄别出该价值链上五个基本活动, 这将为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在产业价值链的起点处, 是传统工艺传承者在掌握丰富的加工工艺前提下, 根据现实的需要加以特定的创造活动。经过工艺处理, 将原始材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后, 最终成为批量生产的传统食品, 在市场上传播与交换, 成为重要食材为消费者体验或使用。整个明笋加工活动的过程围绕明笋制作、深加工、销售进行。针对不同阶段的知识产权活动与特点, 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与途径。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明笋加工工艺知识产权保护如图三所示。
3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3.1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技术取得:传承人保护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 (团体) ,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 所以规制传承人机制是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首要工作。对原始的传统工艺而言, 传统工艺的产生基于群体的共同社会生活, 以浓厚的传统文化为底蕴, 而技艺必须要有人来掌握并传播, 传承人在传统工艺保留过程中贡献较多, 因此根据“劳动创造价值”的原则 (9) , 这些传统工艺赖以存在的群体是当然的权利主体, 传承人基于其付出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权利。
传统工艺传承人机制不完善之处在于, 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人口特征偏老龄化。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类78名代表性传承人中, 无40岁以下的, 处于60周岁以下的男性与处于50周岁以下的女性共计34位, 处于60周岁以上的男性为34位, 处于50周岁以上的女性为10位, 甚至出现高龄92岁的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大多老年传承人在观念上处于被动和无意识状态, 对国家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更不用说在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拿起法律武器捍卫;另外, 生计问题让他们对传承义务的履行无能为力。这两方面因素致使传统工艺传承的保护幅度小于传统工艺流失幅度, 传承人主体与国家传承人保护机制衔接不上, 可见, 传统工艺传承人机制亟待完善。县文化馆在铜鼓地区明笋加工传统工艺传承人保护机制的构建中应首当其冲, 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其一, 传承人群体年轻化 (10) 。其二, 认定过程采取现场表演, 完善以书面为主申报制度的不足, 观察申报者未来履行传承义务的可能性。其三, 管理工作中实行绩效加补贴原则, 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和激发履行传承义务的积极性。其四, 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 目的在于剔除已认定传承人中的个别无法负责任、尽义务继续传承者。其五, 监督时实行民间全程监督, 评定权力适当下放给民间文化群众。
3.2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物化:地理标志保护
现阶段,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集中在地理标志保护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2008年3月31日, 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审查批准自2008年4月1日起对福建省永安市现辖行政区域闽笋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而2010年11月中旬, 福建省三明市政府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包括建宁县文化馆申报的建宁溪源明笋加工工艺, 该项目已上报省级专家组评审, 有望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邵武笋干”地理标志证明于去年被核准注册, 其商标专用权从2012年5月28日起算, 有效期十年。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的来源、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 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⑾。申请地理标志保护更能体现传统工艺作为地区文化而存在, 地区文化指的是各地区形成的生活与生产作业方式,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思维沉淀、继受, 留存下来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价值取向, 也是人们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演变与历史进程, 它们逐渐以被社会认可的方式, 被人们所模仿、学习、掌握, 人们可能在出生时就已经自然掌握这些社会遗产, 也可能在家族、朋友、邻居这样一个社区中存在, 随时间流逝而后天地掌握了先人们创造积累成的伟大的地区文化, 所以地理标志更能从集体层面保护传统工艺。
4 明笋传统工艺加工的开发:商标保护
铜鼓地区现有石花尖牌、山里人家牌等软包装野生竹笋丝, 总体上呈现品牌分散、竞争力弱、商标保护不完善等特点。据资料显示, 国外对传统工艺产品的开发已经呈现繁荣景象, 例如, 日本人从火麻仁中分离纯化出具有抗衰老功能的γ-亚麻酸, 作为长寿食品申请商标;韩国人对党参、桔梗则进行发酵制品研制与开发;欧美国家也相继开发出系列功能型山野菜速溶冲剂, 注册商标进行批量生产。而我国传统工艺产品开发尚属初级阶段, 无深层次产品。建宁县溪源乡东溪村黄家坊小组富源笋竹专业合作社笋制品深加工基地正式揭牌成立, 对明笋进行深加工, 建厂房、购机器、申请商标, 有利于改变为别人做嫁衣的现状, 竹农自行抱团闯市场。综合上述, 要充分保护自己的商标权益, 就必须及时、全面地进行商标注册以确立商标专用权。关于及时, 一方面是指为避免被他人抢注使用的商标, 必须立即申请商标注册;另一方面是指源于商标从申请到核准注册一般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期限, 要使用注册商标就必须提前申请。关于全面, 是指企业不仅应当在自己正在生产经营的商品或者服务上进行注册, 而且应当在不久的将来可能生产经营的商品或者服务上进行注册;不仅应当在国内注册, 而且也应当在可能出口或者投资的其他国家进行注册。
明笋行业协会担当起申请注册证明商标与集体商标的职责。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 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 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条、《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 国内申请证明商标的商标注册申请人的主体资格范围为:“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合作组织名义注册, 供该组织的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 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集体商标的使用及保护有利于保护传统工艺品牌, 有利于发挥传统工艺产业规模优势, 弥补我国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的缺点, 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占领更大份额的国际市场。同时督促建立传统工艺产品行业标准, 就同种产品制定一套严格的行业标准, 并实行年检制度。所有会员企业要想使用该集体商标标志, 就必须达到行业标准, 否则禁止其继续使用集体商标。
5 明笋的交易:商业秘密保护
运用明笋食材可以做成很多闻名菜品, 类似于明笋等不能直接食用的食材, 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尤为重要, 笔者建议对明笋食品进行菜谱式保护。在我国许多餐饮行业里, 铜鼓明笋是一道重要的菜品, 将独特风味的冬瓜笋干汤、笋干啤酒焖五花花生、笋干炖猪脚、笋干炒丝瓜、笋干烧肉、笋干老鸭煲、排骨炖笋干、油焖咸肉笋干、五花肉烧笋干、番茄笋干牛肉汤等菜品制作手法以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对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保护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这将在明笋制作者与消费者之间构筑直接联系而减少价值链上的沟通障碍, 消费者能在菜品食用时直接满足其消费体验, 而明笋制作者不必为不熟悉的菜谱式商业秘密保护而分身乏术。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解释是:不为公众所知悉,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能适用也理应适用商业秘密保护, 因为商业秘密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 即不能排除其他任何人以正当的方式获得并利用该商业秘密。传统工艺在漫长的发展演化道路上经过不同的生产者、同风俗的制作过程, 很可能各自演化成相同的技术诀窍, 因此采用商业秘密保护, 可以让他们的权利同时得到保护, 并且不会导致权利要求上的混乱。
原因之二, 商业秘密时间期限上有不确定性, 与专利法上明白清楚的时间限制不同, 商业秘密有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期限。这种期限的到来是以商业秘密构成要件不再成立为条件的, 商业秘密的这一个特点非常适合传统工艺技术秘密的保护, 即当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的事实状态能够满足存续下去时, 商业秘密就一定能够得到保护。
原因之三, 商业秘密保护存在自发性, 即只要符合其构成条件即可得到法律的保护, 而专利、商标等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认证以后, 才能得到保护。对于大多数尚未大规模生产的传统工艺产品来说, 利用商业秘密保护其技术诀窍, 相对而言, 成本是切实可行的。
6 明笋的消费:打击伪造、仿冒, 知识产权执法保护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消费保护同其他保护机制相比较, 更多地从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与使用者角度来考虑。因此, 在打击市场侵权行为、严惩盗版的同时, 重点在于提高消费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这也是保障市场秩序、延续产业价值链的关键所在。一方面, 政府可通过诸多渠道普及公众对知识产权基本法律常识的了解, 使其意识到在知情情况下购买侵权产品可能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甚至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 宣传正确的维权途径能有效帮助消费者运用合理手段保障自身权益, 并有助于政府的执法和打击侵权行为。
7 结束语
正如卡迈尔·普里博士曾经说过“寻根的愿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 与过去的联系是任何社会的支持力量”⑿, 对传统工艺的保护研究目的在于改善传统工艺的生存现状, 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为现代社会提供“支持力量”。明笋等传统食品是传承人个人与集体基于祖传制作技巧与特殊才华, 凭借独特经验创作的一种智力成果, 包含着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与复杂的工艺。笔者基于价值链理论对江西铜鼓地区明笋加工传统工艺进行分析, 提出一系列的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首先, 完善传承人机制, 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 认定过程采取现场表演以完善以书面为主申报制度的不足, 在管理工作中实行绩效加补贴原则来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和激发履行传承义务的积极性, 实行民间全程监督。其次, 在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物化时提供地理标志保护, 将商标保护运用于明笋传统工艺加工的开发阶段, 而步入明笋交易阶段应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最后, 为保障明笋消费市场的秩序, 应严厉打击伪造、仿冒, 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
摘要:明笋加工存在传统工艺, 有其独特的传统工艺特征。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 发现明笋加工传统工艺是一种凭借独特经验创作的智力成果, 可以实施传承人保护、地理标志保护、商标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及知识产权执法保护。
关键词:明笋食品,传统工艺,价值链分析,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冯延冲.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 2010.
[2]王琛, 赵连勇.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9) .
[3]陈建红.与传统工艺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以新疆和田地毯为例[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4]易继明.中国科技法学年刊[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5]潘鲁生.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传承[J].传承, 2012, (09) .
【加工机制】推荐阅读:
加工误差机械加工10-01
加工中心加工工艺守则07-28
节能灯加工,节能灯办厂,个人如何申请“加工办厂”纯手工制作加工09-05
表面加工07-14
立式加工07-18
钢材加工10-14
语言加工10-15
加工模式10-17
加工途径05-09
加工装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