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现代化

2024-05-09

人口素质现代化(精选9篇)

人口素质现代化 篇1

摘要:人口素质和物质基础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相互促进, 如果人口素质不能与物质基础设施相适应的话, 这些基础设施就如同堆积在一起的钢铁、水泥, 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甘肃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提高人口素质开始, 找到突破口, 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加速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甘肃地区,人口素质,现代化建设

西部开发是一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长期性举措,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应是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的大省之一, 其现代化建设的脚步更不能有所滞后, 为此, 甘肃省各有关部门正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进行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这是甘肃现代化建设不应缺少的步调。但在为甘肃省的发展打下物质基础的同时, 我们不应忽视人口素质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更为重要的基础, 如果能为甘肃培养出代代新人, 将会从根本上为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也只有人口素质得到提高, 该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才能有所发展。

一、甘肃地区人口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 人口现状

根据2009年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 参考省公安厅、省人口委人口年报数据, 省、市两级统计部门分别对各市、县2009年主要人口数据进行了科学评估与推算。通报如下:

全省2009年末常住人口为2 635.46万人, 其中:男性为1 351.46万人, 占51.28%;女性为1 284.00万人, 占48.72%;0—14岁的人口为548.44万人, 占20.81%;15—64岁的人口为1 885.93万人, 占71.5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01.09万人, 占7.63%。全年出生35.12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13.32‰;死亡17.69万人, 人口死亡率为6.71‰;自然增长率为6.61‰。城镇人口860.48万人, 城镇化率为32, 65‰。

1. 文化素质调查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中 (调查抽样比为0.900‰) , 甘肃省6岁及以上人口为22 562人, 其中未上过学的人数为3 866人, 小学毕业的为7 765人, 初中毕业的为7277人, 高中毕业的为2 790人, 大专毕业的为864人。

同样,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中 (调查抽样比为0.900‰) , 甘肃省1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23人, 男性为9 503人, 女性为9 519人;其中文盲人口为3 677人, 男性1145人, 女性为2 532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9.33%, 其中男性比例为12.04%, 女性比例为26.60%。

2. 身体素质调查

对该省城乡居民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 在调查的13 584人口中, 两周内有1 576人次患病;城乡合计两周患病率为116.0‰, 其中男性为103.0‰, 女性为129.3‰。调查显示, 城市居民两周患病率高于农村, 城乡分别为119.9‰和113.0‰。其中城市男性为106.3‰, 女性为133.2‰;农村男性为100.6‰, 女性为126.2‰。

调查显示:调查人口中患慢性病的人数为1 597, 其中城市854, 农村743;患病人次数1 965, 其中城市1 106, 农村859。按患病人数计算慢性病患病率为117.6‰, 其中城市慢性病患病率为145.7‰, 农村慢性病患病率为96.2‰。按患病人数计算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06.6‰, 其中城市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37.1‰, 农村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84.4‰。按患病人数计算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28.7‰, 其中城市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54.1‰, 农村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08.6‰。

(二) 人口素质特征分析

通过对近十年甘肃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及自增率 (见上表) 的对比分析, 甘肃地区人口规模在扩大, 但是增长速度趋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步深入, 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东部沿海地区的吸引力更强, 加快了中西部人才流动的频率, 所以导致甘肃地区出现了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的局面。

1. 人口规模扩大, 增长速度趋缓

2. 文化素质提高, 文盲人口减少

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家和中、东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 甘肃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口文化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为西部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储备。在1997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中 (抽样比为1.016%) , 统计甘肃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为18 375人, 文盲人数为4 919人, 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是26.77%。在对6岁及以上人口的抽样调查中 (抽样比为1.016%) , 6岁及以上人口为22 835人, 未上过学的为5 258人, 小学毕业的为8 905人, 初中毕业的为5 962人, 高中毕业的为2 233人, 大专毕业的为377人。随着政策的实施、社会环境的宽松, 甘肃省在1997年到2007年这十年中, 人民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文盲人数大量减少, 但是, 受到地区限制, 文盲仍然大量存在, 制约着甘肃及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3. 农村人口多, 城镇人口少

城镇人口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甘肃地区农村人口多, 是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结果。由于甘肃地区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低, 众多的人口只能从事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2007年年末各地区人口数普查中, 甘肃地区总人口数为2 617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827万, 占总人口的31.59%, 已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4.94%) ;乡村人口为1 790万, 占总人口的68.4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5.06%。甘肃省各地、市、区应依据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生产力现状等基础资源,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 制定科学合理的市镇发展规划。在不影响工业技术进步和城镇负荷的前提下, 加大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力度, 加快人口城镇化的进程, 这不仅是发挥城镇中心、辐射、调控功能, 加快开发步伐的需要, 而且也是城镇更多吸纳农村人口, 保护环境的需要;同时, 也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的需要。

二、人口素质问题对甘肃现代化制约的原因分析

(一) 人口观念陈旧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甘肃地区人口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淀深厚, 与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甘肃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地域交通等因素为甘肃的贫穷落后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不从主观上找原因, 只强调客观条件。思想观念陈旧, 发展意识不强, 行动缺乏进取, 经济必然落后。因此, 思想认识上的落后比经济落后更可怕。二是自我封闭, 观念落后。缺乏研究和创新, 看问题、想事情、干工作, 仅凭着早已过时的老经验, 以不变应万变, 缺乏敢试、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和革除传统弊端的勇气。干事业需承担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特别是贫困山区民族地区部分群众“外边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吃粮靠救济, 花钱靠补助”的观念还很严重。三是按部就班, 效率低下。当今世界已步入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 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 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正在奋力追赶补工业化的课, 而甘肃地区仍有不少人眼界不宽, 还抱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依依不舍, 对工业化、城市化认识不深, 研究不透, 政策和措施跟不上。

(二) 人口素质低

建国以来, 尽管国家大力帮助西部地区发展社会经济,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因主、客观因素, 甘肃地区还相对落后, 人口身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一是贫困率高。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 甘肃的贫困人口一直较多。1995年国定的592个贫困县中, 甘肃有41个, 占全国的近7%。省内贫困人口全部集中在农村, 贫困程度较深。据1993年统计, 甘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少于500的有863万人, 少于300元的有335万人, 贫困发生率为30.4%。近年来, 这一比例减幅不大。“八五”期间甘肃GDP占全国的0.38%, 而人口增加量占同期全国人口增加量的2.7%;“九五”期间同比例反差更大。这说明, 人口增长过快, 削弱了地区经济增长的成效, 是甘肃近年来人均CDP值增长缓慢, 在全国位次持续后移的影响因素之一。贫困问题将会在较长的一段时期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二是人口死亡率高。甘肃地区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大都居住生活在地势较高地区, 交通不便, 医疗保健事业不发达, 地方病发病率较高, 通婚圈较小等造成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率较高。在2007年国家人口统计数据中, 甘肃地区人口死亡率为6.65‰, 比北京的4.92‰高1.73个千分点。因此, 要加快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 开展优生优育教育, 扩大通婚圈和禁止近亲结婚。同时, 创造条件, 普及全民健身运动, 努力提高西部人口的健康素质。

(三) 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过40多年的经济建设,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甘肃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总的来说, 甘肃经济发展一直还徘徊在高速、低效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之中, 产业结构现状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结构性矛盾在省内某些区域、某些行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已极为迫切。

按照三次产业划分, 2007年, 甘肃第一产业即从事农业人口为748.2万人, 占在业人口总数的54.4%;第二产业即工业、建筑业人口为198.3万人, 占14.4%;第三产业即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在业人口为427.9万人, 占31.1%。人口的产业结构分布顺序为一、三、二模式。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一是从事种植业人口比重高。甘肃地区农业人口高度密集在种植业不仅浪费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而且也制约了农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从事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低。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低, 折射出工业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只有实现工业化, 才能推进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因此, 今后甘肃地区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 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改善经济落后面貌。甘肃地区从事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人数仅有34.7万人, 占在业人口的0.18%。科研部门人员少, 不能承担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任, 又如何完成利用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西部大开发的使命。因此, 今后要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只有科技的不断振兴, 才能为甘肃大开发提供不谒的动力。

三、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 甘肃的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现代化不需要伴随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 相反还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而且要提高人口素质和调整人口结构。从物质再生产角度看, 如果甘肃人口生育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社会则可因出生率的下降和出生人数的减少, 每年节约相当一笔未成年人口抚养费而增加积累, 支援经济建设和科教事业的发展。甘肃居民的人均经济实力和家庭财产也可逐渐地增多, 从而缩小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

(二) 甘肃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

从主观上分析, 甘肃的现代化建设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 但应当看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 要把培养、改制、吸引人才等工作放在首位。

1. 培养高素质人才

“甘肃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已成为共识, 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制高点, 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西部地区在国内外竞争的地位。甘肃地区各省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高素质人才计划, 完善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 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的作用, 选拔、培养和使用一大批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 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使他们在重要领域, 关键岗位施展才能。

2. 改革用人机制

甘肃地区不仅人才总量少, 而且结构分布不合理。人才分布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少”, 即行政机关多, 生产一线少;国有单位多, 非国有单位少;社会领域多, 经济领域少;城镇集聚多, 农村分布少。用人机制不活还表现为“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机制是核心, 有了好的用人机制, 就能够激励人才的创新精神。所以, 应努力营造人才“多向选择、自主择业”, 企业“按需选人、竞争择优”的供需双赢环境。

3. 吸引高素质人才

西部地区总体上讲, 区位优势差, 创业环境劣, 生活条件苦, 吸引人才能力弱。然而, 甘肃现代化建设, 必须要有各类人才相匹配。面对人才总量不足的现状, 要实施“筑巢引凤”工程, 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来人才。一要抢先。充分认识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在吸引外来人才时, 要突出一个“抢”字, 要舍得投入, 谁抢先吸引到大量高、精、尖人才, 谁就能创造社会经济发展的奇迹。二要留住。吸引外来人才要建设硬环境, 更要建设软环境。要通过努力, 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 让到西部的外来人才都感受到, 大开发的事业需要他们, 丰厚的待遇吸引他们, 纯朴的西部人喜爱他们, 宽松的政策利于他们。三要服务。要构建吸引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 对引进人才的工作条件、家属安置、住房配备、子女入学、户口迁移等各方面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

(4) 培养未来人力资源, 加强甘肃教育事业

开发甘肃, 科技为本;振兴科技, 教育为本。只有普及教育, 才能为甘肃的科技振兴, 为甘肃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定的基础。西部的教育事业还相对落后, 除国家投入外, 省市各级政府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 “宁可少盖几座写字楼, 也要多盖几所学校”, “宁可少摆几桌席, 也要多帮几个贫困孩子上学”。要提倡适用市场机制办学, 鼓励个人、合资办教育。也要鼓励和欢迎国外和中东部地区投资西部办学。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在普及9年义务教育, 杜绝新文盲产生的基础上, 要站在面向西部现代化的高度, 创造条件, 及早推行普及12年义务教育。同时, 也要加快中等专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扩大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 特别是少数民族和女性人口的招生人数, 提高其文化素质, 增强西部人力资源积聚的能量。

现代化建设与人口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各种人口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对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各自和综合影响, 充分认识和运用各种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 关注人口素质问题, 也就是关注所有的社会经济问题, 关注我们未来的生存与现代化发展的问题, 它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甘肃人的发展, 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甘肃的现代化发展尽快的与中、东部接轨, 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吴鹏森, 王先俊, 张奇才.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

[2]武康平, 费淳璐.西部经济增长的方式与途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朱尼, 袁红.西部开发中的人口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03, (5) .

[4]赵曦.21世纪中国西部发展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7]刘勐.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教育, 2003, (9) .

[8]张菊霞, 李志强.西部地区人口现状与法律调整[J].甘肃科技纵横, 2007, (2) .

[9]金文俊.突破人力资源瓶颈——提高甘肃人口素质的思考[J].西北人口, 2005, (4)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11]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http://www.gsjsw.gov.cn/.

人口素质现代化 篇2

一句笑语,但是,我国的人口素质的确不容乐观。我国也因为人口素质闹出不少的笑话,纠纷,前些日子一对男女对泰国空姐泼了脏水,那一天又有几个人将一个人围在角落里……我们可能觉得这些离我们都太远了,我们都是孩子,都是中学生,管这些干什么,反正发生不在我们身上。但是,人口素质这一个大问题发生在任何地方,你是否看见有人随地吐痰,你是否看见你的朋友,校友大骂出口,你是否看见几个混混总是绕在学校旁?不得不说,我国现在人口素质确实太低,前日一表格展示了各国人口素质排名,中国排了第二!!!!倒数第二罢了,全科依稀记得是5门。美国及欧洲各个发达国家均在450,也就是各科90以上,而中国,只是惨惨的来个及格罢了……

来点实际例子,光说空话的文章是不能服众的,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优良传统,诞生过词圣—苏轼,乐圣—李龟年,文圣—欧阳修,茶圣—陆羽,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 画圣——吴道,药圣——孙思邈,辞圣——屈原,诗圣——杜甫,武圣—关羽,至圣—孔子。数不胜数的名人啊,所以说,我国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和为之骄傲的历史。但是,不要忘了这些人指鹿为马--赵 高,借刀杀人--石 显,诌媚有术--和士开,忠诚老奴--高力士,宦官监军--鱼朝恩,“六贼之首”-童 贯,阉国英豪--郑 和,立地皇帝--刘 瑾,宦官第一--魏忠贤,第一奴才--李莲英。这些奴才使中国历史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 篇3

“人口素质”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人口素质”内涵和外延的基础理论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学复兴以来众多学者关注的一大热点, 至今依然见仁见智, 未有定论。

对人口质量较早给出定义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 他在著名的《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定义如下:“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认为, 所谓的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 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涉及人口性别年龄构成、职业构成、人群健康、国家政策、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诸方面因素。人口的思想素质指人们的社会心理、传统习俗、民族自尊心、献身精神、使命感等, 可从社会号召力、凝聚力和社会活力中体现出来。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一般指标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文化水平构成、文盲率、科研率、科研人员比重、中等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技工的技术等级构成、社会管理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创造性能力等。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目前, 我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 文盲、半文盲、贫困人口占一定比重, 一些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还较高, 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问题, 仍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出生约1500万新生儿, 其中严重出生缺陷占1.3%。我国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 其中单基因病占5%~7%, 多基因病占15%~20%, 染色体病占0.5%~1%。

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约有1%~2%智商小于70的智力低下者, 轻中度智力低下者约500万~1800万人。我国人群中没有遗传病的人也可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据估计, 平均每个人携带有5~6个有害基因, 并且会按一定的方式向代传递。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许多化学物品不断投入我们生活环境中, 其中有部分可诱发基因突变, 通过突变增加了我们的遗传负荷。综上所述, 我国迫切需要推行优生学知识, 以提高人口素质。

值得欣慰的是,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结果表明:我国人口素质已有进一步提高。这次人口普查, 我国人口的粗文盲率 (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 为6.72%, 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与1990年普查相比, 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变化较大, 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 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 增长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 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 增长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 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 增长了45%。这一变化趋势, 反映了10年来我国落实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然而, 我国仍然面临着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任务。未来世界竞争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竞争。因此, 要协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一定要设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质。首先, 要在未来世界的竞争中取胜, 要保持经济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其次, 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缺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 提高人口质量, 用人力资本代替自然资本。这样不仅能实现对“增长极限”的突破,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护自然资源。

此外,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更是加速中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因此, 科教兴国, 要先兴科教;科教要兴, 必须先投资于民, 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作文1000字 篇4

导语:人无礼则不立,国无礼则不兴,无礼,则无以立。有礼,则立天下。人口的增加使得人们的素质下降,我们要重新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欢迎阅读

提高人口素质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我想这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赞美与褒扬。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则无以立。”早在三千年前人们就提倡尊重师长,仁者爱人的重礼思想。可见中华民族对礼仪的推崇与重视源远流长。所以我们必须汲取其中的智慧与精髓,将这种优秀的传统继承和弘扬。

但在现今的中国,文明礼仪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随地乱丢垃圾,满嘴的脏话似乎成了现实的写照,难道这是国家在经济发展快速的情况下必然造成的结果吗,我想不是,这是国人缺乏了基本的道德素养。有人也许会说人口素质,文明礼仪不会造成多大的问题,可真的会这样吗?

XX年的春节,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国游客到日本买电饭煲,买马桶盖的事件,这么多人大费周章地跑到日本去买,难道中国就没有这样高质量的物品吗?其实,日本的智能马桶盖,国内最早生产的就是台州星星集团旗下的便洁宝公司,其产品不仅国内畅销,还出口国外,部分款式的智能马桶盖,售价远远低于日本。那国人为啥不惜高价舍近求远呢?在国外的商人眼中,商品要做的精益求精,要通过一道道精密的考核,才会出售。反观我国的部分商人,一味的注重眼前的利益,做出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产品失望透顶,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结果,是人们的素质,是人们的文明礼仪!

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也完全做得到!回首XX年的北京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冠以“无与伦比”的字样,是什么使北京奥运会赢得这样的赞誉?是盛世恢弘的场面吗?是投资巨额的场馆吗?不是,是中国人民的彬彬有礼,是中国人民的好客热情,是一个以“和”字贯穿始终的申办理念。所以我们获得了成功,所以我们永载史册。

文明礼仪绝不是难事,礼仪美德也绝不是什么空话、套话,简简单单就能做到,一时片刻就能养成。它更注重长远的坚持、发展。面对老师时,躬身行个礼;公共场所时,低声细气语;与人交谈时,不说脏辱粗;随时随地笑,好比那明珠。做到这些,你也是个文明的人。细节决定成败,国家的兴盛在乎硬实力,更在乎软实力的体现,更何况这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当我们为国外不断的建造起“孔子学院”而感到自豪与骄傲时。我们是否也该愧怍我们日常的行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注重基本的礼节,这不仅是为人处世之道,更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礼仪是没有法律的约束的,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的一种自觉地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需要我们自觉地去遵守,是要靠我们个人的信念去支撑与维持的。

21世纪的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 篇5

一、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后, 虽然中国的人口素质已有很大提高,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立足“两要素”说, 本文对中国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 身体素质较差

1. 人口预期寿命不够长。

建国以来, 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增加, 男性与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随之逐渐增长 (见表1)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差距。2004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7.3岁, 仅高出4.1岁;比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平均预期寿命63.5岁, 高出7.9岁。但是比加拿大的79.8岁, 低了8.4岁;比日本的81.8岁, 低了10.4岁 (见表2) 。

单位:岁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7中国人口》。

单位:岁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

2. 婴儿死亡率较高。

1990年后, 中国婴儿死亡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其中1990年为38‰、2000年为33‰、2004年为26‰。与世界平均婴儿死亡率相比, 1990年中国低25.9个千分点, 2000年低24.6个千分点, 2004年低28.1个千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2004年比日本高23‰, 比美国高19.3‰, 比澳大利亚高21.4‰ (见下页表3) 。婴儿死亡率高, 将会影响到人口的预期寿命, 关系到社会整体人口的发展。

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

3. 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 每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布的统计数据, 中国每年出生人口约1 500万, 出生婴儿缺陷率约为12.98%。推算出中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先天缺陷儿出生。再加上出生后显现出缺陷的儿童, 先天缺陷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 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

4. 残疾人比例不低。

“中国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 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口约有1%~2%智商小于70的智力低下者, 轻中度智力低下者约500万~1 800万人, 白痴就有100万~200万人。”[1]中国残疾人数量庞大, 且其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87年, 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4.9%, 残疾人口约5 164万。至2006年残疾人总数达8 296万人, 占总人口的6.34%[2]。

(二) 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1.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少。

198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5年, 2000年达到7.6年 (见表4) , 2007年增长到8.5年以上。而世界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年, 美国为13.4年, 韩国12.3年, 差距明显。

单位:年

数据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摘要》。

同时, 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差异明显。“2005年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 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3年, 比城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低3年左右, 甚至一些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三至四年。”[3]

区域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异大。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6年、中部地区为8.14年, 西部地区7.48年, 为最低。粗文盲率西部地区也最低。

城乡和区域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异大, 不利于城市化进程, 也难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

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

虽然与改革开发初期相比,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了较快增长。2000年“与1990年普查相比, 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变化较大, 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 422人上升为3 611人, 增长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 039人上升为11 146人, 增长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 344人上升为33 961人, 增长了45%。”[4]

但是,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2006年, 中国大学入学率达到了23%, 接近世界25.6%以上的平均水平, 但大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超过30%, 其中美国达到了80%以上。

3. 文盲半文盲率高。

与建国初期相比, 虽然中国粗文盲率和青壮年文盲率 (15~45岁间) 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 但是粗文盲率和青壮年文盲率仍然很高。1990年中国文盲人口18 003万, 2000年下降到8 507万。文盲总数虽有下降, 但基数庞大, 位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印度。目前, 发达国家文盲率为2%以下, 欧洲国家约为2.2%,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仅为0.5%。

二、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

目前, 中国应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人口政策的核心问题, 将人口压力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将人口大国逐步转化为人才强国。

1.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出生缺陷干预的关键措施在于预防, 必须按照预防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来实施干预。其中, 一级预防是防止出生缺陷儿的出生, 包括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孕早期保健, 包括合理营养、预防感染等;二级预防是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 主要是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 以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指对出生缺陷的治疗。通过实施这些健康行为干预、营养素干预、疫苗干预、药物干预等技术手段, 进行出生缺陷干预, 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

2.推进人口早期教育, 打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婴幼儿时期, 既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奠基时期, 又是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奠基时期。”[5]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以开发大脑潜能为主要环节, 以开展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致力于提高婴幼儿智能、加强其体能、健全其人格、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保育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组织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几大范畴的学习活动, 使婴幼儿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诸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3.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1) 增加教育投入,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中国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小, 为此, 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增加对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的教育投入, 以促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 优化教育结构, 加快各类教育的发展。继续抓好“两基”工作,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力争使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成人教育, 提高就业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突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3)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由于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巨大的无形资产, 对内可以产生凝聚力、鼓舞力和驱动力, 对外可以产生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 必须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 最大限度地给人才以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润香.论提高中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J].科学之友, 2008, (3) :96-97.

[2]中国人口年鉴 (2006) [K].北京:中国人口年鉴杂志社, 2006:229.

[3]马娟.中国人口素质问题探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8, (5) :39-42.

[4]陈蕊.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159-160.

简析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必要性 篇6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的、巨大的战略任务,它包括人的体魄强健、文化修养良好、道德高尚、追求知识、勤劳勇敢,从幼儿到老年、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物质基础到家庭社会环境,要全方位地持续不懈地提高人口素质。

凡是对提高人口素质有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应该坚持办;凡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妨碍人口素质提高的东西都应该坚决抵制。提高人口素质固然要有好的教育制度,但同时应该靠从小到老,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各方面来抓,贯穿在整个生活和生产活动中。

1 我国人口素质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贫困人口占一定比重,一些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还较高,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出生人口性别的问题,仍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出生约1500万新生儿,据不完全统计,严重出生缺陷占1.3%,也就是每年将有20万出生缺陷孩子出生。我国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其中单基因病占5%~7%,多基因病占15%~20%,染色体病占0.5%~1%。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约有1%~2%智商小于70的智力低下者,轻中度智力低下者约500~1800万人,白痴就有100~200万人。我国人群中没有遗传病的人也可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据估计平均每个人携带有5~6个有害基因,并且会按一定的方式向代传递。随着工业的进展,许多化学物品不断投入我们生活环境中,其中有部分可诱发基因突变,通过突变增加了我们的遗传负荷。由于医院技术的进步,使某些遗传病得到治愈,这在某些程度上使致病基因传于后代而增高遗传负荷。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国迫切需要推行优生学知识,以提高人口素质。值得欣慰的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结果表明:我国人口素质已有进一步提高。这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的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入口变化较大,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增长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增长了45%;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O1人,下降了4%。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速度之快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10年来我国落实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然而,我国仍然面临着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任务。未来世界竞争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竞争,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人口素质问题是人口与发展之间诸多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它居于中心的地位。因此,要协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要设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质。首先,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要保持经济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国民综合素质是由人的体力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其中体力和智力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其次,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缺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提高人口质量,用人力资本代替自然资本。这样不仅能实现对“增长极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护自然资源。此外,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是加速中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即科教兴国的基础前提是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文化素质的大提高,这又有赖于体力、智力、健康等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科教兴国,要先兴科教;科教要兴,必须先投资于民,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2 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对策

中国已进入21世纪,新的世纪里充满着竞争和挑战。能否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那么,我们国家应如何提高人口素质,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目前要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控制人口数量。

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每年净增人口仍达到1300万左右。人口过多是中国的首要问题: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劳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因此,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应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完备的调控保障体系,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将人口问题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均衡发展。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有利于加速资金的积累,加快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2)积极提倡优生。

提倡优生从根本上讲就是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

(3)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

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是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的基本途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适应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4)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

人口素质现代化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受关注, 人口素质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条件, 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本文将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影响人口素质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 初步得出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微妙的联系。

二、人口素质的涵义及研究指标

“人口素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我国学者朱国宏认为:人口质量、人口素质和人口品质均相当于英文中的Population Quality一词, 其所指是同一的, 至于使用哪一术语, 一来与时代背景有关, 二来与研究者的偏好有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人口素质”的说法。现代西方学者对人口素质的讨论最著名当首推从经济学角度对人口质量进行探讨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口质量就是人力资本, 舒尔茨的“人口质量经济学”早已成为人口经济学中的一门显学。但与其说这是人口学的研究, 不如说是经济学的探讨。这与人口学和经济学的天生血缘性是不可分割的。从人口素质的外延来看, 主要是“三要素”和“二要素”之争。我个人认为,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三要素”论比较全面, 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不能忽视;但是如果要从统计研究的角度看, 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适宜采用“二要素”论的思想对评价人口素质的各个指标变量进行定量的研究, 因为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缺乏必要的量化指标, 给分析研究带来一定的不便。所以, 在以下的研究中将采用“二要素”的思想。通过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来分析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根据人口素质的构成, 应遵循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原则来选择指标, 作为人口素质水平的评价指标。

在人口素质的个体素质中, 文化素质起着决定作用, 而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科技素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文化素质方面, 选取以下3个指标: (1) 文盲率。它是指15岁或15岁以上人口中,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的比重, 是识字率的逆指标。 (2) 高等学校数。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率。 (3) 招生比例。它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总招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说明高等学校的普及程度和就学情况。在科技素质方面, 选取的评价指标为:科技从业人员数。它是指从事科技研究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在身体素质方面, 选取的评价指标为:死亡率。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口身体素质状况, 同时它还由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医疗卫生水平和生活水平所决定。在思想素质方面, 由于它难以量化, 因此忽略不计。

在人口素质的社会人口素质构成中,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职业构成都决定人口素质的水平, 因此, 也要确定其可评价指标。在年龄结构方面, 选取以下两个指标: (1) 成年人口的比例。它是指15~64岁的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是体现人口年龄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越大, 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就相对越多。 (2) 负担系数。它是指负担少儿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的总和。若成年人口的比例较大, 其社会负担就较轻, 负担系数相对较小, 这两个指标成反比关系。 (3) 预期寿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在职业构成方面, 选取的评价指标为:每万人口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它是指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占以万人为单位的人口的比例,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人口脑力劳动者的比重, 决定社会人口素质的水平。在性别比例方面, 由于全国各地区的总人口性别比没有显著差异, 而且它难以对人口素质作确切的描述, 故不作为变量指标。

三、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 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及衡量标准至今在国际上没有统一而明确的界定。在传统经济学中,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往往使用单一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指标, 如人均GDP和恩格尔系数等等, 这些指标虽然具有简明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但尚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程度,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 我认为在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 有必要结合人口素质等相关因素, 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更加全面。

(二) 人口素质指标变量的统计分析

为了对人口素质进行定量的描述, 比较分析各地区的人口素质差异, 认识中国人口素质现状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需要提出人口素质指数这个概念, 这对提高中国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人口生命素质指数 (PQLI, The Ph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衡量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 相对比较权威, 它是1977年由大卫·莫里斯提出来的, 适用于考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水平。PQLI是一个综合反映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指标。该指标是由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及1岁预期寿命三个指标, 通过指数计算综合而成的。用生命素质指数考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 灵敏度是很高的。

在分析人口素质时主成分分析法在评价各地区人口素质方面比使用单一的平均指标更加直观、全面。根据前文提出的我国31个地区的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

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

此表主要反映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 包括三项: (1) 各成分的特征值, 从大到小排列, 第1个主成分特征值为4.785, 第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550, 第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178, 在本例中只有3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 (2) 各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 即各因子特征值占特征值总和的百分比。 (3) 各成分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的累计百分比, 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总方差的83.178%。因此, 前3个因子为人口素质的主成分。

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

从表2可知, 标准化后的第一主成分中, 变量总负担系数、文盲率、死亡率的系数为负, 而其它变量的系数都为正。这是因为总负担系数、文盲率、死亡率对人口素质水平起着负面影响, 而其它变量起着正面作用。因此, 可以认为, 第一主成分是对人口综合素质的度量, 代表一个地区总的人口素质水平, 综合素质越高, 说明整体素质越好。在第二主成分中, 高等学校和预期寿命和总负担系数为负, 其它变量的系数为正, 并且正系数中高校毕业生比例最大。所以第二主成分反映了人口的高素质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 可称为人口高层素质。它的得分越高, 表明人口的受高等教育程度越高和身体状况越佳。第三主成分中, 成年人口比例系数为负, 可见第三主成分反映了人口的基本素质状况, 即身体素质和识字水平, 可以称它为生活基本素质。

由于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人口综合素质水平, 所以要比较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 应把全国各地区按第一主成分排序。排序结果反映了各个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北京、上海的人口综合素质水平最高, 贵州、西藏的人口综合素质水平最低, 这和各个地区PQLI指数的排序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武建忠.数字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

[2]陈剑.人口素质概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3]向书坚.统计学与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4]张德存.统计学.科学出版社, 2004

[5]胡健颖.实用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人口素质现代化 篇8

一.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研究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文中用地区生产总值 (GDP) 来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分析人口素质的八个指标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根据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 分别对江苏省和沿海地区的人口素质八个指标和GDP做相关性分析, 发现人口素质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

(一)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纵向比较分析

本文用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素质的八个指标做相关性分析, 分别分析江苏省及沿海地区的人口素质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分析结果可知, 2010年江苏省经济发展与每十万人专利授权量、平均受教育年限、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每万人大学以上人口、成年人口比例和城镇化率六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性且与2000年相比都有所提高, 这说明当前人口的科技创新能力、城镇化人口的劳动力、城镇化率和人口红利等素质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而死亡率和文盲率这两个负指标与江苏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 与2000年相比, 负相关关系也有所提高, 说明从2000年到2010年, 死亡率和文盲率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换言之, 江苏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江苏人口素质。

同样地, 2010年江苏沿海地区的GDP与每十万人专利授权量、平均受教育年限、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每万人大学以上人口、成年人口比例和城镇化率六个指标也呈显著正线性相关性, 这说明江苏沿海地区人口素质越高, 劳动力水平越高, 地区生产总值就越大。而文盲率和死亡率与GD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说明这两个指标阻碍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横向比较分析

为了继续研究沿海地区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中又对江苏省及沿海地区2010年和2000年的人口素质八个指标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了横向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 从2000年到2010年, 江苏省及沿海地区的八个指标中的大部分与GDP的相关系数都有所增加, 而江苏省的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大学以上人口和专业技术人员这四个指标与GDP的相关系数比同期沿海地区的相关系数都要大, 这说明人口素质对GDP增长的影响很明显。而两地区在死亡率、成年人口比例和城镇化率等指标上的差异则表明, 与沿海地区相比, 江苏省经济的发展将更依赖于劳动力的数量。

二.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模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前面对人口素质与GDP相关性的分析, 综合考虑数据的获得情况, 本文选择成年人口比例和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两个人口素质指标来研究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弹性。其中成年人口比例是一个相对指标, 而社会就业人数是一个绝对指标, 且社会就业人数主要源自于成年人口, 所以本文用社会就业人数取代成年人口比例研究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 模型的建立

目前度量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弹性的经济模型有多种, 本文采用有效劳动模型, 即:

其中, Yt为地区生产总值;At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因素;Kt为物质资本投入;Ht为人力资本投入, α为物质资本产出弹性, β为人力资本产出弹性, Lt为社会就业人数, Nt为平均受教育年限。

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 得到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模型:

模型中假设α+β=1, 即中性技术进步。

(二) 模型计算结果

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 根据统计经验,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物质资本投入带来GDP的增加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因此, 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 本文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年末就业人数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为指标, 以南通、连云港、盐城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2001-2010年共十年的数据分析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弹性, 得到如表1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是依靠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 其中, 南通、连云港和盐城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产出弹性分别达到了0.78、0.87和0.80, 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对GDP的产出弹性仅为0.22、0.13和0.20, 说明这三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 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 总体经济增长为粗放型增长模式。而苏南地区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对GDP的产出弹性最高, 说明苏南地区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 所以要加快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 提高人口素质, 转变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结论

从2000年到2010年, 江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对江苏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 人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专业人口比例和专利授权量已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 江苏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人口素质的提升, 全面实施人才战略政策,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 提升人口总体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各层次教育工作, 不断壮大高层次人力资源队伍, 统筹协调, 均衡分配人力资源, 促进江苏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 江苏经济发展呈现区域性, 各市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苏南、苏北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为缩小各市经济差距, 政府应推进城镇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加大对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 合理分配资源, 重视结合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 制定区域产业政策, 使各地产业多样化, 相互协调。

摘要:本文以江苏沿海地区 (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 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 对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同时探讨了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较大的人口素质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人口比例指标为研究对象, 建立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模型, 对人口素质做了定量研究。

关键词:沿海地区,人口素质,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人口比例,人口经济弹性模型

参考文献

[1]王维国, 杨晓华.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06, 2:26-28.

[2]丁仁船, 程家福.合肥市人口素质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统计教育, 2005, 6:58-63.

[3]江苏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简明资料》[M].2011.

[4]江苏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M].2001.

[5]姚旭, 张丽娟, 孙烨.论人口素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J].黑龙江金融, 2007, 4:22-23.

人口素质现代化 篇9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是综合分析给定对象多种模糊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和判别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将其各影响因素分成若干等级层次,并按等级层次对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一、西部人口素质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中国西部地区12省(含区、市)人口素质确定为层次分析模型的目标层,在这一总目标下,可将影响西部12省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分为“健康因素”、“科学文化因素”和“思想道德因素”等三因素[2],并将其作为模型的准则层,以此为基础,考虑11个具体评判操作因素作为方案层。层次结构(见图1):目标层为A;准则层为:B={B1,B2,B3};方案层为:C={C1,C2,C3,…,C11}。

二、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设ω=(ω1,ω2,ω3,…,ωm)(ωi≥0),为模型中某层因素的权重,是该层上的模糊子集,且满足。根据情况的异同,采用因素间两两判断比较,即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定量表示,得到每个因素的权重。

通常采用0.1~0.9标度法对某准则的相对重要程度给予定量描述,其中aij=0.5表示因素与自己相比同等重要;若aij∈[0.1,0.5),则表示因素xj比xi重要;aij∈(0.5,0.9],则表示因素xi比xj重要(见下页表1)。

三、模糊综合模型的评价

综合评价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总评价,即根据给定的评价条件,对每个对象赋予一个非负实数——评价结果,再据此排序。

1. 模糊综合评价的建立。当模糊权向量W,单因素模糊评价R已知时,作模糊变换:

其中,

A为模糊综合评价集,bj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其主要综合考虑了受中国西部人口素质中的单个因素影响时,评价对象对备选集中第j个因素的隶属度。由于无现成单因素隶属函数可采用,本文通过专家评判法来确定,即让每个专家对表中评价对象的内在因素“高或多、较高或多、一般、较低或少、低或少”的对应处选择一项,然后统计和归纳,得到对应的隶属度。应的隶属度。

2.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处理。

取以bj为权数,对各个被选因素vj进行加权平均的值为评价结果。即

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在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综合评价中,不仅需要的因素较多,而且一个因素还有多个层次。因此,需要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即先按照最低层次的各个因素综合评价,然后一层一层依次向高一层评价,直到最高层,则得到最后结果。若将因素作了κ次划分,则第κ次(κ=1,2,3,…,κ-1)划分的单因素评价,应是κ+1次划分的模糊综合评价。评价要从最后第κ次划分的诸因素开始,一级一级向高一级评价,一直到第1次划分为止(见表2)。

四、模型的层次求解

按照模糊综合评判的内涵,根据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层次的权重系数,对西部人口素质的因素值划分,即u={u1,u2,u3},u1={u11,u12,u13,u14},u2={u21,u22,u23,u24},u3={u31,u32,u33}(如表2所示)。

每类因素的权重进一步划分为:W={b1,b2,b3}={0.25,0.35,0.4}。W1={a11,a12,a13,a14}={0.167,0.283,0.292,0.258};W2={a21,a22,a23,a24}={0.192,0.242,0.283,0.283};W3={a31,a32,a33}={0.267,0.367,0.367}。

为了解决模糊评判西部人口素质高低的值,将人口素质各因素划分为5个等级,其取值范围定义为[a,b],并按步长h=(h-α)/5离散为6个值,得到被选择集。将其具体化,若a=1.0,b=2.0,则被选择集V={1.2,1.4,1.6,1.8,2.0},同时,为充分利用综合评判包含的大量信息,对各评分进行加权平均,则获得总分,即西部人口素质高或低的数值。经过3级综合模糊评价得到西部人口素质值v为:

由评价集可知,该西部人口素质值偏低。

结语

通过对西部人口素质问题的分析,即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方法,将各影响因素分为若干等级,按其等级进行综合评判,所以,在开始做一级单因素评价时,从量上处理因素的模糊性,从而保证更确切地反映各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由于两级以上的评价将人为主观因素限制在很小范围内,因而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人口素质是由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等素质构成的,只有西部健康、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等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保证西部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因此,中国应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推进早期教育;大力发展西部教育、科技事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思想道德建设步伐,全面提高西部人口思想道德素质,最终将西部的人口压力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聂思林,任小林.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指挥员决策能力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2009,(7):68-70.

上一篇:契约精神下一篇:渠道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