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现代化理论

2024-06-01

人口现代化理论(精选5篇)

人口现代化理论 篇1

摘要:简述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观点, 分析了其中的反科学性及合理成分, 并分析其对解决现阶段中国的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反科学性,合理成分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1766~1834) , 英国经济学家, 近代人口问题研究的先驱。1798年他匿名发表了《人口原理》 (第一版) , 引起了广泛关注。210年来, 很少有其他著作像《人口原理》那样可以引起人们截然相反的评价。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传入我国的100多年里, 始终伴随着争议, 我国学术界对其态度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倍加推崇到上世纪50年代起的全盘否定, 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部分肯定的转变。笔者试图站在客观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并为中国的人口、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内容

1.1 历史背景

《人口论》的出现及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非偶然, 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8世纪3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 在经过上百年的时间后, 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工业阶段的过渡。产业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恶果:一方面广大的小生产者特别是农民迅速破产, 不断加入无产阶级的队伍;另一方面, 随着资本主义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剥削的加重, 工人大量失业, 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工人、农民陷入了贫困、失业和苦难的深渊, 从而导致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的加剧。这种情况引发了思想界对未来社会走向的全面关注和讨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1.2 基本内容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发表于1798年, 它的发表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关注。由于当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人口问题的社会势力很大, 以致马尔萨斯不敢署名。1803年该书进行了改版, 题为《人口原理》, 之后不断再版, 总共有7版, 每一版都加入了新的思想观点。概括来说,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容。

1.2.1 两个公理。

马尔萨斯认为,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遵循着两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一是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且几乎会保持恒状”。因此, “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提供人类生活资料的能力”, 这两者的矛盾决定了人类永远不会“完善”或“至善”,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要受到这对矛盾的制约。马尔萨斯的全部人口思想是以这两个公理为基础的, 其他的观点也都是从这两个公理中推理演绎得到的。

1.2.2 两个级数。

是指:物质资料是按照1、2、3、4、5、6、7、8、9、10……的算术级数率增长;人口是按照1、2、4、8、1 6、3 2、6 4、1 2 8、256、512……的几何级数率增长。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是不平衡的, 前者要大于后者, 即人口的增长总比物质资料的增长要快, 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绝对的人口过剩。

1.2.3 两个抑制。

是指两个“阻止”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积极抑制 (许多的学者认为现实抑制更为确切) 。即通过贫困、罪恶、饥饿、瘟疫、灾荒、战争等来抑制人口的增长和消灭现存的多余的人, 使物质资料与人口之间保持平衡;消极抑制 (又称道德抑制) 。也即通过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来阻止人口的增加, 实现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一致。前者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手段, 一般来说,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是一种人为的、自觉的、主观的手段。

2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2.1 反科学性

马尔萨斯由于抛开了一定的社会制度, 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来谈人口和生活资料的关系, 因此, 很多地方违反科学和事实。这是他站在剥削阶级的反动立场, 坚持为剥削辩护的必然结果。下面对其反科学性进行简要分析。

2.1.1 反科学性的实质。

首先表现于把人口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 把人口规律说成是超越社会制度的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尔萨斯完全抹杀了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抹杀了这样的事实:人类要吃饭, 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要延续后代, 就必须建立一定的婚姻和家庭关系, 这两件事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制度, 我们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来研究人类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 马尔萨斯的错误在于他“把历史上不同的关系变成一种抽象的数字关系。这纯粹是凭空捏造, 既没有自然规律作依据, 也没有历史规律作依据。”

2.1.2 矛盾性与负面性效果。

马尔萨斯从两个所谓的“公理”出发, 得出贫困与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并将其归结为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性以及《济贫法》的负面性效果, 而没有看到隐藏在贫困和不平等背后的社会与阶层根源, 这毫无疑问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对此也给予了精辟地批判。马克思认为, 过剩人口同样是一种由历史决定的关系, “它并不是由数字或由生活资料的生产性的绝对界限决定的, 而是由一定生产条件规定的界限决定的。”马尔萨斯把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关系看成是毫无社会性质差别的关系, 并且把它“愚蠢地归结为一种关系, 归结为两个等式。”因而, “也就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数字关系”, 这显然是极不科学的。

2.1.3 以静止的眼光看待辩证关系。

马尔萨斯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人口与资源的辩证关系, 只看到食物资源对人口的制约, 而没有看到物质资源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他的“土地肥力递减”论是以生产技术假定不变为前提的, 但是事实上, 由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的出现, 使得2 0世纪人类对土地的使用效率大大增强, 从而有可能导致今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同时, 作为一名宗教人士, 他仅仅从狭隘的宗教教义、宗教文化观念出发, 认为避孕和堕胎是非法的, 而忽视了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对人口增长控制的可能性, 于是, 便从“人类两性之间的情欲 (性欲) 是必然的”出发, 得出“人口的增长也是必然的”这样一个错误的结论。

2.2 积极合理因素

当然, 在批判其反科学性的同时, 我们不能以此来全盘否定这一理论。大量事实说明, 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包含了许多积极合理的因素, 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

2.2.1 人口理论的诞生。

首先, 马尔萨斯第一个分析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研究了生育欲望提高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他用公理的形式描述了人口与生活资料的相互作用, 描绘了人口变动的一般规律。马尔萨斯把人口生产的均衡过程看作是动态的人口波动, 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过程。“‘制约原理’和‘增殖原理’于此方才开始从内部结合起来, 终于构成了当作一个统一原理的, 即马尔萨斯所称的‘人口原理’。”在他之后, 人口理论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2.2.2 开辟人口研究新领域。

与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不同, 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去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消费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 没有消费人类就无法生存和繁衍, 人类社会也不会存在, 当然更谈不上人口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人口生产和再生产与生产、分配、交换都有一定的关系, 而消费欲望、消费方式、生活资料、消费水平都会影响人口生产。所有这些因素中, 生活资料无疑对人口生产的影响最大。马尔萨斯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 并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索。

3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当前,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分布不均衡, 仍然是困扰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提倡晚婚, 男女在有负担能力的时候再结婚。晚婚可以提高父母的抚养能力, 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同时, 人口生育时间的延后, 相应地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因此我国把晚婚晚育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原则。马尔萨斯还看到贫困家庭生育率高, 富裕家庭则相反。他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 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无疑是极有价值的思想。

简言之, 我们应当历史而客观地看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通过批判《人口原理》中消极、错误的思想, 吸取其合理内核, 为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充分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这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实现人口与经济增长, 资源环境、社会稳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 熊彼特著;朱泱等译.经济分析史 (第2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59.

[2]邓建清.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合理成分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3) :31.

[3]高莲克.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再探析.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018328390621245.pdf.[EB/OL].[2008-06-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03.

[5]唐少中.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再认识[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1 (2) :43.

[6]南亮三郎.人口论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58.

[7]周传真.试论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合理因素[J].读与写杂志.2007 (5) :133.

人口现代化理论 篇2

一、学习要求

本年度本委党组中心组的学习,以理论武装为首要任务,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内容,以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重点专题,着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决策水平和工作本领。同时,充分发挥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

二、专题设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具体专题设置如下:

1.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2.坚定理想信念,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3.强化机关绩效管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4.深入学习国家、省、市“两会”精神,努力解决“十二五”人口计生事业发展难题;

5.认真学习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人口计生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任务;

6.认真学习贯彻市纪委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7.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8.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

9.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党的召开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10.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法治保障;

11.深入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全面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篇3

【关键词】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失业

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及其形式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积累的进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即随着资本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就会出现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通常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临时失业的工人,这种形式在城市和工业中心最为普遍。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业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现役劳动军中就业极不固定的人。主要包括在家内劳动中替工厂主和包买商干活的城乡劳动者。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它的可变部分即合并于总资本的劳动力的绝对量也会增加,但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不仅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工人越来越少,而且原有固定资本的更新,新技术和机器设备的采用,又使越来越多的工人被游离出来。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要吸收与以往一样多的工人,都要求以递增的速度加快积累。而这种不断加快的积累以及与其伴随而来的资本集中,又成为使资本构成发生新的变化的原因,从而成为可变资本再次迅速减少的原因。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的增长还要快,因而不能吸收全部待业人口。这是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真正原因。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就社会总资本来说,资本积累的运动是周期性地变化的。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会扩大,可以大量地吸收工人;在经济危机时期,积累会缩小,从而大量的排斥工人。就不同生产部门来说,积累的运动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减,会有不同的情况。在某些生产部门,虽然资本的总量没有增长,但由于资本的集中,生产资料的积聚,资本构成提高了,从而对劳动的需求就会绝对地减少;在有些生产部门,虽然资本的总量增长了,但由于资本构成的提高快于资本总量的增长,可变资本部分和它所吸引的劳动力同样会绝对地减少;在另一些生产部门,资本时而在原有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积累,从而吸引工人,时而又改变它的构成,从而排斥工人。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条件。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又反过来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资本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可以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一个随时剥削的人身材料。第二,相对过剩人口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就业的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降低劳动成本,强化劳动纪律。“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不是工人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动,而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形成的一支强大的产业后备军来迫使工资的变动符合资本增值的要求。第三,相对过剩人口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可以促进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生产部门,有利于顺利实现产业的调整和升级。相对过剩人口最初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大量被吸收,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相对过剩人口又被释放出来。

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2012年末我国失业率为4.1%,2013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9%,欧元区失业率为11.9%。我国的失业率统计指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的不足在于,在一定时间内,其反映总体失业状况的敏感度不高,而且有一部分失业人员没有进行登记,主要包括正在寻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和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农民工群体。所以它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我国的失业状况。

分析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既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共有的普遍性原因,又有基于我国当前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特定阶段的特殊性原因。其一,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出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其二,我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潜在的过剩人口。其三,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结构升级和资本深化的过程,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大大下降。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适当缓解当今的就业问题:第一,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目前,国家一方面国家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但同时又规定符合法律、法规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第二,健全劳动力市场,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准确掌握职工下岗失业情况,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供需的变化、发展动态以及就业的形势、政策等信息,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服务、职业咨询、就业指导、劳动协作等业务一条龙系列化服务体系。第三,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发展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又可以改善就业结构,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人数保持一定的存量,也会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最后达到吸收就业的目的。第四,应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解决失业人口的生活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即所谓“三条保障线”制度。第五,发展和扶持劳动密集程度高、资本密集程度低的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在宏观政策上必须体现和引导扶持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也就是用人力资源的积累代替相对稀缺的资本资源积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路线。第六,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增加社会总不变资本的数量。要提高社会资本总量,必须依赖于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延缓甚至抵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可变资本数量的影响,从而一定程度地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D].成都:四川大学.2012

[3]王珏、吴振坤、左彤.《资本论》介绍(第一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4]刘永贵.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J].当代经济.2007(02)

[5]李朝林.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J].经济与管理.2004(01)

[6]崔丹、钟思远.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就业问题[J].天府新论.2006(06)

如何加强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现代化 篇4

一、现代化管理观念对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实施有着积极作用

观念是一切行动的指导,也是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完备且正确的现代化管理观念,是现代化管理进程的根本保证。要想做到现代化管理,就得先用现代化的理念去充实自己。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相关领导必须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管理观念,要实施现代化的管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要看待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看到人口和计生档案对于未来社会的进步及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完备且正确的现代化管理观念是很有必要的。

二、加强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现代的策略

1、加大领导,增强组织管理

人口计生部门的相关领导首先要认真地学习和琢磨《档案法》,自己的一切行为和决策都要在它的指导下进行;其次要看重档案管理工作,要意识到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要计划部署,让专业的人员去进行档案的管理和看护。相关领导要与时俱进,要时刻地对自己的档案管理理念进行更新,要尽职尽责。单位领导要加大监督力度,要时不时地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管,要尽快解决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去对档案分类归纳和整理,要使得人口计生档案更加的透明化,法制化以及规范化。还要对档案管理工作投入精力和经费,给管理工作创设好的环境条件。

2、加强档案规范性管理

各个单位要时刻按照《档案法》中的相关规定来加强档案规范性管理。①明确文件的划分范围及保存期限,合理归档。文件要在保证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归档,要将同一类的文件划分在一起,保存期限也要标注出来。②规范档案整理。要将文书档案、人口计生档案、特殊人口档案等不同的类别进行规范性整理,要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去保存档案,要使用国家统一的档案保存和装订工具。③强化档案保存。档案的保存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来档案库实货失窃的情况屡屡发生,我们失去了很多有价值的档案。因此,档案的保存也不容忽视。档案要放在专业的档案室中,档案室要有专人看管,档案库要有除湿、防火、防潮等设备,要保证纸质档案的完整性。

3、明确相关的工作职责

明确相关的工作职责,让每一个相关人员各司其职,能够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责任到人,责任到部,责任到县,能够让档案管理中的每一个人以档案管理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档案保存相关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切实的保障档案的完整。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口流动性也比较大,档案内容变化也相对较快。所以档案录入人员不能松懈,要按照要求对档案进行录入和改动。各个地区以及各个乡镇的人口计生部门要帮助人口计生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要做好对群众的思想工作,要减少人口计生统计人员的工作阻力,做好计生调查服务,以此来实现档案的完整性。

4、实现监督的系统网络化

人口及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也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要想使得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就必须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对各个部门,各个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相关上级单位应该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计生局等下级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形成一条责任线。这条线上的各个成员要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实现监督的系统网络化。

除此之外,上级相关部门还要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精通档案业务,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事实也表明,只有完备的领导体系,团结有序的工作团队、完整的基层网络,才能更好地向着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迈进。

5、提升人口计生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它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素质。比如统计学素养、分类学素养等等。另外,它还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可以说,档案管理者的自身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知识素养的高低以及心理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人口计生档案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和指导,要让他们朝着全面的角度去发展。在培训时也要注意培训的方法要多种多样,要让他们真正学到些东西,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的内容也要尽量贴合实际,要对于不同层面上的工作人员制定不同的方案,形成合理的结构。

三、结束语

人口和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如果我们还按照传统的管理形式去进行管理,那么一定就会给档案管理带来很多的阻碍和问题。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形式突出责任制,突出上级领导作用,突出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突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素养的提升。长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实施现代化的管理办法能够帮助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的正常进行,能够让档案管理工作循序渐进,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目标。因此,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要采取相应地措施,去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摘要:最近几年来,人口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变得更加地法制、规范。传统的人口档案管理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的期望。现代化的形势给人口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高、更新以及更加严格的要求。提升人口计生档案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促进他们科学管理水平,促使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更加地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标准化是我们当前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加强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现代化展开论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加强,人口计生档案,管理,现代化,策略,监督

参考文献

[1]魏军霞.加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J].科技咨迅.2009.

[2]凌波.适合现代化电信企业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J].江苏通信.2011.

放开二胎:迈向现代人口治理 篇5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1978年开始提倡、1980年开始强制推行了35年之久的一胎化政策宣告终结。如何评价一胎化政策的历史影响,如何预估全面二孩新政的社会效果,如何看待人口政策变化对人口危机的扭转作用这“三问”早晚会提上议事日程。

独生子女政策带来深远影响

回望建国以来的人口转变,可以说一波三折、难以尽言,主要是由计划生育的三次转变推动婚内生育率快速下降的结果。其负面影响则主要应归咎于1980年之后计划生育的第三次转变所推动的“不安全的后期人口转变”。

1960年代初到1970年代初计划生育开始了第一次转变,从纯粹的家庭计划上升到倡导性国家计划,即国家倡导下的家庭生育计划(Family birth planning)。1962年可视为计划生育第一次转变的“元年”。1971-1980年开始了计划生育的第二次转变,从国家倡导过渡到政策指导加技术服务,但1980年前的计划生育基本上可以说是柔性计生。1980年9月25日公开信之后,一胎化政策出台,计划生育完成了第三次转变,即从柔性计生转向刚性计生。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低于1.5,即为超低生育率。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一旦进入“超低生育率陷阱”,由于坚韧的低生育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内卷力,将很难跳出。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来推算,如果不考虑意外死亡,从2015至2025年这10年间,23岁至29岁的生育旺盛期女性数量将从8388万人降至4741万人,即便生育率有所回升,但生育量也可能减少。持续的低生育率将带来“青年赤字”(劳动力短缺)和“人口冬天”(少子老龄化)两大极具挑战性的人口后果。

但中国非自然的人口和生育转变所带来的负面后果更为广泛和深远。强制性独生子女政策极大压缩了夫妇和家庭自主的生育决策空间,限制了生育自由,制造了人口风险。中国以外社会的人口转变经验告诉人们,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自发力驱动的人口转变比比皆是,相比于强制力推动的人口转变代价和成本要小得多。中国的计生体制则告诉世人,强制是最坏的堕胎药——强制下的人口和生育转变不是建立在公民自觉和拥护的基础之上,必然遭到民意的反抗,如果强力推行,一定会让家庭和国家付出沉痛的代价。仅仅从数据来看,固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成功”降低了生育率,其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可以说史无前例,但矫枉过正、过犹不及。

中国的故事告诉人们,即便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科技落后的国家,强制推动生育率下降代价巨大、后果严重和得不偿失。低生育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人口问题的终结,而是伴随着人口问题的转型——从高生育人口问题转向低生育人口问题,从增长型人口问题转向结构型人口问题,从体制型人口问题转向政策型人口问题。因此,以限制生育、人口控制方式来直接干预人口过程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好办法。中国生育率非正常的下降极大地破坏了人口生态、干扰了人口平衡,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不仅没有解决臆想中的人口问题,反而制造了很多现实人口问题。独生子女政策给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突出的一大问题是,延续了35年之久的独生子女政策严重削弱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底部人口力量,导致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人口的严重收缩,产生了严重的人口少子化问题,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从1982年的33.6%下降到2010年的16.6%,一手塑造了中国特色(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孤独终老)的少子老龄化,人口学称之为“底部老化”。估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可能接近40%,庞大的养老负担给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提出了巨大挑战。微观层面上,“四二一”家庭结构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种种风险。

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减少造成的招工难已是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共同难题。每年百万计的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正在危及中国一度骄傲的“世界工厂”地位,中国经济下行与此关系密切。回顾历史,2002年下半年,用工紧张状况已开始在浙江省部分地区显现。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报告《透视浙江“民工短缺”现象》的数据显示,2004年1-8月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统计的单位需求数为283693人,登记介绍数为231847人,民工缺口占比为18.28%;2004年第三季度,该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约134万人,求职人数约88.1万人,缺口比重为34.25%。工资高低成了农民工判断去留的最重要标准,就业环境恶劣、福利保障措施不到位,也造成农民工流失。无独有偶,从2004年3月份开始,珠江三角洲制鞋、玩具和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开始感到普通工人尤其是女工缺乏,七八月份开始达到高峰。广东省农调队2004年下半年的调查表明,广东省劳动力市场已开始由纯粹的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估计广东全省用工缺口为100万人左右。“后继无人”是目前全国纺织行业在劳动用工方面面临的普遍状况。现在,30岁以下的女工几乎断档。短短几年时间,全中国该行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了至少三四百万。

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相继采取了引进国外人口来务工的方式,或许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成为劳务输入型国家,这对从总量看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虽然远水解不了近渴,全面二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20年后劳动力供给绝对短缺的窘境,避免未来年轻人口亏损的雪上加霜。

二孩政策难逃“遇冷”命运

如果说1980-2015年是政策性独生子女时代,那么2016年以后中国就进入了选择性独生子女时代。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1975年到1979年出生人口中独生子女占15.6%;1980年到1989年独生子女比例稳定在19.3%左右。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独生子女比例不断提高:1995年是35.1%、2000年是49.5%、2005年达到64%。

至今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和落地后普遍遇冷已经成为事实和共识,目标人群大概1100多万,付诸行动的大概145万。迄今新增出生人口不到70万,与国家卫计委预估的年增200万出入很大。二孩政策的受益主体是非独群体,但70后为主体的非独群体大多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有生育权利却无生育能力或者有高的孕育风险。据国家卫计委统计,目前全国符合全面二孩政策条件的夫妇大约有9000多万对,其中60%育龄妇女超过35岁,40岁上下的各占一半,城乡比重差不多。无论是双独、单独还是非独家庭,他们生活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环境里,生育的高成本-低效用有高度的同质性。因此单独二孩抑或全面二孩政策都难免“遇冷”。

一句话,“生得起养不起”,而贫困家庭甚至“生不起”,害怕住院分娩。中国已经进入高生育成本时代,包括经济成本(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和非经济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都让很多家庭不堪承受。即使是穷养,抚养孩子到18岁,也需要几十万;如果是富养,那就没有底了,至少上百万。由于攀比以及龙凤心理,越来越多家庭养育孩子的模式同质化,即进入精养模式。一个孩子都让父母精疲力尽、心力交瘁,更不要说养两个孩子了。很多父母事实上沦为“孩奴”。为了孩子,很多父母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在低生育率时代,重视孩子质量甚于孩子数量的决策普遍化,从城市蔓延到乡村。

由于长期计划生育的宣传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上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家庭。一胎化成为生育常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变,将独生子女视为正常的和当然的选择,反而将两个孩子的家庭看成是不正常的和非常态的。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生育意愿代际弱化成为规律性趋势。亦即,80后弱于70后,90后弱于80后,00后弱于90后。生育的积极性和动力次第下降,不想生的人群和只想生一个的家庭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低生育率的持续低迷。

虽然出台了全面二孩政策,但这毕竟是迟到的改革,中国很难走出“独生子女时代”。由于低生育文化和高生育成本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全面二孩和单独二孩一样将遭遇“政策遇冷”的尴尬。中国虽然终结了“独生子女政策”和“政策性独生子女时代”,却走不出“独生子女文化”和“选择性独生子女时代”,很多年轻夫妇和家庭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了独生子女甚至不育。以独生子女为内核的低生育文化的形成不能不说与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推行和宣传密不可分。

如何不只是看上去很美

少年强则国强。发展经验显示,每一次“婴儿潮”主导的人口增长浪潮,都会对应出现一个经济繁荣期。创造“婴儿潮”等于创造生生不息的新“人口红利”。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尽量释放全面二孩政策弥补少子化亏损的效能。

从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到省市区层面上实施会有一个过渡期,在各地落地也有一个时间差。所以,首先值得期待的是各地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尽快落地实施,缩短过渡期也缩小时间差,以期充分释放政策效能,特别是让部分想生能生的“70后”抓住这最后的生育机会。非独群体主要是70后高龄人群,其中小部分可能会将二孩生育意愿付诸行动。如何科学备孕、助孕、优孕、降低风险是大家所关心的,需要卫计委提供相关的生殖健康优质公共服务并开辟绿色服务通道。

其次,要采取配套政策措施,将生育权限政策和生育服务、生育福利和生育宣导政策紧密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政策合力,重建生育文化,降低生育成本,营造生育氛围,鼓励生育行为,创造“乐生、想生、敢生、优生”的二孩生育格局。

再次,要豁免对超生二孩行为的惩处和罚款,要建立“包容性二孩”、“包容性计生”和“人道主义计生”的新理念。超生虽然属于法外行为却在情理之中,借此努力弥补长期少子化所造成的“年轻人口亏损”和生育新政遇冷所带来的“婴童赤字”现象。

综上所述,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意义很大,它终结了强制性的、代价巨大的独生子女政策;但因为并没有改变限制生育的传统治理方式,二孩政策实际发挥的作用预期很小,并不能迎来想象中的“婴儿潮”。所以中国很难走出“选择性独生子女时代”和“超低生育率陷阱”,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少子老龄化、性别失衡和年轻人口亏损等人口危机。

倡导科学的人口观

科学的人口价值观、发展观、问题观和治理观决定了科学的人口治理机制的形成和运作。

首先,科学的人口价值观体现在:人口是人的集合而不是数的堆积。人是人口的本质,口是人口的表象。古今中外的人口都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人口公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口是力量的载体,是生产力、消费力、创造力、战斗力、制衡力、威慑力、保障力和支撑力等的集合。人口是动力、资源和财富,婴儿是希望、未来和保障。保护生命、尊重人权、家国和谐、持续发展、造福人民应当成为“国家共识”。

其次,科学的人口发展观体现在:人口发展远比人口增长重要。人口发展重点在人口的结构、功能和关系。人口发展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惯性。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构成了人口生态,其平衡性、多样性和持续性需要保护和优化。

再次,科学的人口问题观体现在:尊重和认识人口问题转型规律。当下和未来中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少子化为源头的人口亏损、人口失衡、人口风险和人口萎缩等新人口危机。

最后,科学的人口治理观体现在:未来的人口政策要以人口安全、人口平衡、人口优化为导向,努力减少“选择性独生和不生”现象。无论是政策性还是选择性独生子女,都不是上佳的选择。中国不需要更多的独生子女。预期不久的将来,人口生育政策改革还将进一步深化,全面自主生育和全面鼓励生育或将成为中国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人口新国策和百年战略。中国不仅要还权于民,而且要造福于民。

丹麦、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在进入内生性、文化性和意愿性低生育陷阱之后,提振超低生育率必须走家庭去负担化、国家高福利化之路。广而言之,只有以自由生育政策、家庭福利政策、公共服务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四位一体”来重建生育文化、促进人民福祉、引导人口行为、保护人口生态、优化

人口发展,才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焕发人口生机和红利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非淋菌性尿道炎支原体下一篇:多目标决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