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质教育

2024-07-09

艺术素质教育(精选12篇)

艺术素质教育 篇1

作为艺术学教育重要分支的艺术理论教育, 当务之急更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中突出学术和学生个性。艺术理论向何处去?如今, 艺术理论正在开始呈现出批评化的趋势。

艺术意识形态上的艺术个性文化差异, 是以千姿百态而又绚丽多姿的不同形式呈现于世的。而这恰是人类历史文化中艺术及文化艺术的共性。只有认清了艺术的共性和个性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 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让个性化突出的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必须强调的是, 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 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 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 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 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 更包括已有的, 但对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 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 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二、以教育创新实现个性化的创新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国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体的表现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 过分强调整齐划一, 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总之, 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 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 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 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 加大教育创新力度, 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素质教育。

从传统教育转向创新教育, 必须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绝对不是可以独立单列的专项教育, 培育创新素质的任务要靠整个教育体系以积极自觉的努力来承担。从根本上说, 以弘扬“创新”的主旨, 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 才是实施创新教育最可靠的途径。教育急需振奋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 谋求“创新”功能的最大发挥, 针对根深蒂固的“五式”现象, 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并坚定不移地追求教育的“民主”“开放”与“创新”, 以期改变“双重力量”对比的现有格局。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技能;创新教育就是现有教育之外附加一些新措施;创新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因此,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时, 就要注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既要努力发展全体学生的创新性素质, 又要注意培养有特长的少数尖子学生。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努力使其成为创造型人才。

三、艺术理论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原则

就艺术理论的教育的性质而言, 其对于人的素质培养比例重于“专业”的高等文学教育更有突显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 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 因此具有个性化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艺术是一个复杂的艺术文化现象, 不仅仅局限于其单薄而淡薄的审美含蕴或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日益古板的教条, 任何富有洞察力、阐释力和概括力的艺术理论都难以一蹴而就, 毕其功于一役。相应产生的艺术教育更因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在复杂中寻求一种变化, 那就是在创新中产生个性,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型的个性学生, 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

我们多年的艺术理论课教学主要全部围绕技能为中心, 重点在教授和灌输, 而淡薄了对对象的第一感觉, 及由此而产生想象力, 忽视了让学生从对象中寻求自己的兴趣点, 从而造成了在平时技能作业训练中, 枯燥乏味, 毫无生气, 缺乏思维闪光点, 创造力差, 久而久之, 使技能教学僵硬化, 限制了教师本人与学生的创造力,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灵感, “艺术的灵感”这个创作的源泉被慢慢的吞噬, 变得麻木、机械。因此, 在文学教学中对学生起到, 观察训练, 培养感觉、发挥个性。实现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迫切的。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 人们的创新才能才有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除创新情感外, 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新成就的不同。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说,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与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面临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及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与发展速度, 艺术理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地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只有打破教育的束缚, 建立全新的艺术理论教育创新体系, 才能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 而艺术理论的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我们坚信, 在教育创新的推动之下, 创新教育一定能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伟大历史使命。

四、结语

现代艺术理论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完善。在新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中, 现代艺术理论教育从大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到小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都将经历深刻的变化与改革。作为教育者, 不仅要有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视野, 而且还应该有自我反省的态度和能力, 正视新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 修正观念, 加强文学理论人才的综合素质训练, 为社会培养更多素质全面并能持续健康发展的个性化人才。

摘要:艺术的差异, 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体受艺术教育程度之间的区别性差异所表现出来的, 个性的体现也恰恰是共性的产生, 如何使我们的教学与教育体现二者, 那么只有在创新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 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

关键词:创新,共性,艺术,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吴国强.设计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J].装饰, 2004年第4期.

[2]朱宗顺.现代学校教育导论[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马春东.营造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环境团[J].装饰, 2002, (1) .

[4]田建国, 韩延明..大学教育现代化[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12)

[5]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艺术素质教育 篇2

一、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显示形象。在阅读训练时,引导学生再造想象,运用多种表象去补充视觉表象,从而把课文所描绘的事物 或现象展现在眼前,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成为可感知的画面。

直观演示。通过观察小实验、实物的图表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它引导学生 从感性具体出发,建立抽象概念,它还是直觉思维形成的基础。“生动的直观不仅是艺术认识的一种表现,同 时也是哲学和科学认识的必经途径;但哲学和科学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概括,而艺术则从生动的直观到形象 描绘。”(注:黄济著,《教育哲学》第228页)

形象描述。运用形象化语言,具体说明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或联系语言的丰富表现,学习听 说读写的规律性知识。

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包括创设有利于听说读写训练的情境,以及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学习语言文字等。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必然要对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如果说逻辑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主 要借助于抽象概念的话,那么形象思维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主要伴随着具体形象或映象。”(注:华岗著,《美 学论要》第93页,)以“得意洋洋”(五、六年制第三册《美丽的公鸡》)的词义教学为例,可以这样对低年 级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彩图,让学生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起头,张大嘴 巴,圆睁双眼,挺着胸脯,扑打翅膀,翘起尾巴。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公鸡是怎样想的――“自认 为很美丽”,“要比漂亮我第一”;说说公鸡是怎样做的――“整天”唱,找啄木鸟、蜜蜂、青蛙“比比谁美 ”。最后,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得意洋洋”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联系公鸡骄傲自满的形象 ,认识“得意洋洋”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明确使用的范围。

每个词语都是概括化了的。以上的词义教学,借助事物的形象,引导小学生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发展 过程,从而明确概念。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的形象成为小学生抽象概括的感性支柱,促使他们顺利地登 上概括思维训练的台阶。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形象的伴随,形象又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深入与展开。

二、情感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教师的情感居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情感起诱发和培养的作用,具有推动力。首先 ,教师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和气氛,以情感人,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谐,产生共鸣,置学 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之中,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怀。其次,在教与学的双 边活动里,始终伴之以双向的情感交流。这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教师沟通学生与 课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情与理是密切相关的,文章一般是情与理并重,学 生也是动情才能晓理。最后,情感具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与学习,其主体往往乐 学不疲,其乐无穷,并且思维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学生的情感活动是以感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 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 想象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和抒发。这是因为,情感和形象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引发情 感,情感的激发使形象更鲜明,而鲜明的形象又将推进情感的激发。情感和形象就是这样相互促进。学生在掌 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就能深入理解有关词句所特有的感情。这样学习语言文字 ,有别于单纯训练语言技巧。学生在阅读训练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明晰形象,引发情感,领会意境,从而 使教材的思想内容化为春风甘霖,滋润小学生的心田,塑造美的心灵。

三、直觉性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判断的认识能力。比如,在几种方案面 前可以凭直觉判断优劣,观看一部作品后可以凭直觉判断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觉是 对整体情境的把握。近代认知心理学则把直觉看成一种再认识过程,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长时记忆中提 取具有问题解决意义的答案过程。直觉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于人们的知识、经历、性格等 各不相同,各人直觉判断的可靠性、准确性也有较大的差别。直觉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和观察力、 思维力、记忆力以及已有知识、经历、环境影响、个体特征等等在短时间内的整体显示。”(注:周义澄,《 科学创造与直觉》第115页至116页,)“可以把灵感、猜想、预感等心理想象看作是直觉思维的表现。”(注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第554页,)直觉思维在科学发明创造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直觉作 为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作为一种脑的机能,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 的所有领域。”“凡有直接的综合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的地方,凡有创造性认识与行为的地方,都有人的直觉活 动存在。”(注: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第389页。)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不例外,教与学双边的直觉活动 活跃,形成了直觉性的特点。

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从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到课堂教学都充满直觉判断。特别是在几个重要的教学工 作环节,直觉思维特别活跃,生机勃勃。这几个重要的教学工作环节是:

科学地加工处理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按一定的体系进行编排,逻辑顺序严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 钻研教材,有别于阅读一般的文章材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重在实际运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科 学地加工处理,包括合理地组合,适当补充,进行科学的再加工,使之成为适合教学活动的内容。这就需要教 师的直觉判断,就像导演处理剧本一样,进行艰苦的再创造,发挥创造性。至于对相同的教材,根据不同班级 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则更需要教师的直觉思维。

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结构完整而又合理,环环相扣,引导学生 步步登攀。编制课时授课计划时,教师要灵活安排教学环节,而且要有预见性,包括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和估算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教学时间等,进行周密的考虑,防患于未然。对教学过程出现的突发性事件,教师更 要灵活地处理。这都要求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进行直觉判断,适时调整,使教学方案更切合教学实际 ,顺利实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艺术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小学生的认识有它的发展规律。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一般要引导他们从生动 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思维再到具体的实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既可以进行顺向的思维训练,也可 以进行逆向的思维训练。一旦学生的思路受阻,思维处于停滞的状态,教师就应进行直觉判断,巧妙地给予启 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突破停滞,获得新的发展。

从学的角度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学生直觉思维活跃。有的提出种种问题,有的猜测答案,有的.提 出不同的看法,等等。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只说到一半,有的学生就脱口而出,说出答案。学生思路敏捷,反 应迅速,一扫“满堂灌”的沉闷气氛。

四、审美性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它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同其他艺术一样,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具有审 美性,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不同种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审美特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主要 有如下几方面。

功利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是以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它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为突现课堂教学 目标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美,当然谈不上教学艺术,但如果只有艺术的美,而没有效益,它就失去 了存在的价值。只有既具有艺术性又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有一位教师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第四段,让学生上台表演董存瑞“站”、“托”、“顶”、“拉 ”的动作,模拟董存瑞的神态和竭尽全力的高喊,还安排了几个学生端着“机枪”对准“董存瑞”扫射。然而 ,学生表演时拖拖拉拉、羞羞答答、装模作样,滑稽可笑,远不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段课文是故事的高 潮,也是全篇的重要部分,集中表现了董存瑞为革命而献身的高贵品质。教师采用“以演助读”的方式,是为 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的情绪变化,似乎也符合“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点。但 是,由于机械套用,表演失“真”,事与愿违,学生不感到愉快,违背了审美性的特点。

综合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段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广。它可以调 动其他种类艺术的表现手段为自己所用,包括线条、色彩、语言、教学副语言、音响节奏和造型等。特别是现 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表现手段的高度综合性达到一种新的历史水平。人们感知教学艺术的器官也是多种多 样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因此,它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等。

同一性。这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统一,即审美主体的对象化、审美对象的主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实 践活动,同生产活动一样,“不仅为主体产生对象,而且也为对象产生主体”。但是,教学又与生产不同,它 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同一性,既适用于教师,又适用于学生。由此才成为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最重要 的审美特征。

教师既是创造、实施教学艺术的审美主体,同时又是学生审美的对象,成为审美客体。在课堂教学的大多 数情况下,教学艺术主要是通过各项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从而成为实施教学艺术的创造主体;与此同时,它 又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美育的效果,从而使教师成为审美客体。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学艺术的长期不懈探索追求中,既创造了教学艺术的风格,又不断发展了自身和学生的审 美感。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各项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是他们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客体。通过审美对象,才能给学生 以特定的审美感受,才能培养美感。学生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积极投入听说读写的实践性活动,必 然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反映审美意识。这时,学生就成为教师的审美对象,教师从中获得信息和反馈;他 们也成为其他学生的审美对象,让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从审美的主体转换为审美的客体, 也就推动了各项艺术性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创造性

(一)独创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独创性,体现在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围 绕课堂教学目标,从教材处理、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结构的安排,到教学方案的实施和评价等,无不凝聚着 教师独创性劳动的心血。在课堂教学里,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展现,正是教师用创造性精神开拓出的优美艺术 境界,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活”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在课堂教学里,教师犹如演员进入艺术创作的角色,往往会随 着自己情感、兴致、灵感等的产生和作用,进行即兴发挥,并顺乎教学情境之自然或必然,产生锦上添花的功 效。在课堂教学里,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意外地提出各种问题。对此,迅速而恰当地处理, 不但能使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有时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新境界。在课堂教学里,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根据反馈的信息,有时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使之更切 合教学实际。教学既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章可依、有序可循的,又是灵活应变的。教学艺术的灵活性与教学 活动的计划性并不矛盾。任何计划,无论多么周到、严密,都不可能把客观实际存在的问题都预计在内。有计 划而又不拘泥于计划,善于灵活应变,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共振性。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不仅使教学具有艺术的美和科学的美,而且必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使课堂教学出现和谐的“共振”。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教师本身的一些活动,重要的还在于为学生培育一种良好的创造 气候与社会心理环境。在这方面,根据有关的研究,其要点是:(1)保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通向创造性 思维的桥梁。(2)发展想象力。鼓励幻想。任何的创造性活动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幻想又是创造性想象的特 殊形式,问题在于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现实眼光加以评价。要从小在学生心里播下理想的种子。(3)解除恐惧 心理,放下思想包袱。小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将阻碍独创性的发展。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 消除不安全感,将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的热情。(4)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承认个别差异,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将促进创造力的提高。

艺术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赫伯·里德;艺术教育理念;高校艺术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1202

一、赫伯·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

1.形成背景

赫伯·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即社会教育背景与学术背景。就前者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的完整性发展,在人性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开始探寻根源,试图以教育的手段来促进个体的独特性与自由性发展。加之当时的教育体制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所压制,并暴露出不少矛盾,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重新研究与探寻,很多教育家开始呼吁要发展自由、个性以及和谐的教育模式。从后者方面来看,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主要受到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理论的影响,而且现代艺术观也给予其极大的影响力[1]。这些都使得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原创精神的发挥,在他的眼里,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是具有创造力的个体。

2.理论依据

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这么几种: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以及荣格的心理学。就柏拉图教育思想来说,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这本书的开篇中就提到了探讨的主题并不是创新的主题,即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柏拉图早就对该主题进行了系统且明晰的解说。从这个方面来看,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显然对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柏拉图是一个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提倡基本素质教育理念,认为人的德、智、体、美应该协调发展,而且非常重视文艺教育,认为审美教育可以让人变得更为平静与和谐。而里德由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追求人心灵的平静与人格的重塑,且认为文艺可以起到维护心灵健康发展的作用。这显然是受到了柏拉图教育观的深刻影响[2]。此外,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还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以及荣格的心理学等的多重影响。其中,里德从格式塔心理学中获得了艺术教育可以弥合与统一分裂的人格这种教育观,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看到了统合的潜意识形式,从荣格的心理学中对人类心理结构进行了更为透彻的分层,并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实现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统合,是一切平衡与智力统合的基础所在。

3.主要内容

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中,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活动或借助于艺术工具和手段来保护儿童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其人格的统合与和谐。在里德看来,艺术教育活动并不单纯局限于其艺术本身,而应该要包含对个体人格与个体心灵的人文关怀。艺术教育应该以人性观作为根本基础,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潜能,要能够让学生进行自然且自由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是一个旁观者,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在。教师应该避免受到自己主观意志的影响而要立足于学生本身来让学生表现出最大化的个性特征,这样的艺术教育教学将会减少或避免艺术教育中的技术性因素对于学生创作的压制,而让学生能够放开胆量地进行自由创作。教师应该弱化艺术教学的统一化要求,从而促使学生表现出最大化的个性创造能力。因此,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这样的教育目的,即要通过改变既定的教育制度来解除人性受到压抑的状况,要让人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本来的自我,并在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意识与相互性,并具备健康的心理状况。换言之,里德的艺术教育宗旨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让个人独特性与社会统一性实现协调发展。

二、赫伯·里德艺术教育思想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动教学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现状严重压抑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整个教学双边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过多地重视艺术技能方面的培养,难以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改进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有选择地借鉴里德艺术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适度调节师生间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弱化传统意义上的单向教授,引导并刺激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从而成为艺术教学中的主体群体。促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创作空间,彰显自己的个体化特征。

1.高校艺术教育要尽量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传统的高校艺术教育体制下,学生们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将会逐渐丧失對于艺术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显然是既定的教育模式让原本较为热爱艺术的年轻大学生在技术性教学的压制下,慢慢感觉这种偏重于技能的艺术教学活动乏味而枯燥,他们个人的感受被严重忽略了。这实际上是把艺术教育进行了艺术与科学的人为分裂,即让艺术教育成为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分割体。高校很多艺术教育中十分强调学生要能够掌握艺术技巧,但是,却把他们作为个体人的情感与创造力等严重弱化了[3]。长此以往,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将被慢慢消磨掉。这与里德所处的时代中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分离是类似的,他认为艺术教育能弥合二者间的裂缝。那么,我们就应该从里德的这种艺术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要重视人文关怀,努力促使被分割为感性与理性的艺术教育再次实现统合。事实上,中共十七大报告上就已经提出了人文关怀这个词,并认为其核心理念就在于肯定人性与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要关心个体的内心需求来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必须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特征,让艺术教育在教会学生基本技巧的同时,重视起人文修养的培养与提高,这将有利于创作出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因为只有凝聚了浓郁人文气息的作品才可以算得上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重视其主体地位确立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进行感性教育,让他们体会到内心情感的最大化满足感,并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感受事物来让他们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出学生能够把艺术直觉与科学理性相互平衡与相互强化的能力,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应该说,里德的这种艺术教育思想在客观上降低了艺术教育中的技术难度,但是,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由想象力与创新创造力。另外,高校艺术教育中还应该注意到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的同时要做到适度恰当,避免给予学生自由变成了放任自流。

2.高校艺术教育要努力促使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艺术教育能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那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充分重视挖掘出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同时,还不能忽略掉学生社会性的一面,要努力让他们成为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在社会上能够发挥出创造和谐人生的能力。这是因为人并不仅仅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自然人,更是处于某种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因此,人的情感与健康等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那么,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艺术熏陶,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这要求高校艺术教师应该尽快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局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权利让他们进行自由选择性的学习,把他们原本被压抑惯了的内心情感能够很好地宣泄出来,在艺术作品中能够表达属于自己的情感与情绪,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与社会背景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还有可能让学生的个体性艺术创作风格表现出来,让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在艺术教育中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与机会。换句话说,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化发展,实现个性与社会的有效整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保护好学生的个性,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还可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此外,高校艺术教育中还应该根据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尽快改革旧的评价标准,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设定符合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充分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并给与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使其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从而让学生通过这种艺术教育活动来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理辅导,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品性,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范希琴.赫伯特·里德美术教育观评述[J].艺术教育,2005,(5).

[2]许家德.论美术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培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素质教育艺术先行 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功能

艺术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至今不受重视, 原因固然很多,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它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 再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认为艺术教育可有可无, 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视为“副科”。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在新历史时期对传统教育体制和观念的一次整体超越,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艺术教育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造性人才, 就必须重视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的独特意义

所谓艺术教育, 就是通过艺术作品, 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 去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诗教”“乐教”等概念, 可以算是最早的艺术教育思想。辛亥革命后, 蔡元培倡导“美育主义”, 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他一面主张进一步完善学校艺术教育, 创办美术、音乐、戏曲等专门学校;一面又向社会普及艺术教育知识, 敦请当局规划城市、美化环境、建美术馆、戏剧院, 以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李泽厚谈论艺术教育的独特意义:“看齐白石的画, 感到的不仅是草木鱼虫, 而能唤起那种清新放浪的春一般的生活的快慰和喜悦;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感到的也不只是交响乐, 而是听到那种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俄罗斯的眼泪和苦难, 那种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也正因为这样, 你才可能对着这些看来似无意义的草木鱼虫和音响, 而低回流连不能去了。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交响乐, 常常是通过有限的感知形象, 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更深远的东西, 领悟到那日常生活的无限的内在的内容, 从而提高我们的心意境界”。

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古希腊的柏拉图说道:“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 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 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 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 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柏拉图这里说的, 正是艺术教育。他认为, 艺术教育能够浸润、滋养、美化人的性格和心灵, 而且这种浸润的力量能够达到心灵的最深处, 能够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培养起对美的事物的识别能力, 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厌恶。这里讲的艺术教育在作用方面的特点。这种教育在方式上, 他认为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 并且伴随着受教育者的“快乐”。这显然是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最神奇之处。还应当注意到, 他认为这种艺术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融美于心灵”的教育, 正是艺术教育的这种本质和目的, 决定了它的独特方式、独特形态、独特作用和独特魅力, 决定了艺术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 艺术教育对于人才素质的养成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 对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 许多人尚未真正地认识到, 更不用说重视它了, 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 艺术教育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 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善

艺术教育不以说教和训诫为手段, 而是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因而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 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教育离不开感情, 感情最能教育人, 最能打动人, 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理服人, 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在音乐教育中,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情感丰富、音律优美、寓教于乐的功能, 引导学生演唱优秀的历史及现代歌曲, 不仅能够有效培养他们鉴赏声音美的能力, 养成“音乐的耳朵”, 而且能够激发他们高昂、欢快的、振奋的情绪, 使优美崇高的“音乐形象”伴随着节奏旋律有力地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 给他们美的意象和感受, 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不断的净化和升华。

当前, 中小学生的模仿欲和模仿能力都特别强, 在对他们实施德育的过程中, 给他们施以恰当的积极的艺术教育, 让他们接受健康的文艺作品, 对他们的道德发展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 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并形成高尚的人格。

(二) 艺术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让抽象思维能力与直觉思维能力协调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脑科学的研究充分证明, 人的两种思维能力, 即抽象思维能力与直觉思维能力, 只有得到了协调均衡的发展, 人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中不少人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有的能诗能文, 有的擅画擅乐,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手握着科学一手携着小提琴在科学的高峰上达到极顶的。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人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左半球同抽象思维、逻辑分析有关, 它具有语言的、理念的、计算的能力;右半球与知觉、空间有关, 具有音乐的、绘画的能力。大脑皮质的活动包括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 如果大脑左半球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 它会自然地疲劳而受到抑制, 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减弱。如果有意识地转换兴奋中心, 即在左脑间歇之际, 使右脑兴奋起来, 使左脑得到休息, 就能够重新提高左脑的抽象思维能力。保加利亚著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通过实验发现, 以优美的音乐使左脑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 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态的2.17—2.5倍, 如果人脑两半球长期得不到平衡发展, 就会阻碍人的智力的开发, 影响智育的效果。

(三) 艺术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一句话点明了身体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基础作用。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 愉快感会使人心情舒畅, 肌肉放松, 心律舒缓, 机能协调, 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 促进有益于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的分泌, 从而增强体质、体能, 提高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 艺术教育可以为健康的身体带来饱满的精神, 从而进一步造就坚强的体魄。艺术对心理健康影响主要表现为当遇到情感波折时, 通过音乐和美术作品的欣赏, 使自己的不愉快的情感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出去, 回归正常的心境。因此, 我们认为艺术教育不但可以培养人的健壮的体魄,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坚忍不拔的毅力, 开阔他的心胸, 净化人的心灵。

(四) 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商, 使情商和智商同步发展

智商不是一切, 智商之外有情商。所谓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因素,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钻研能力等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情商是指人的一种心灵力量, 人的一种为人的涵养, 也被视为人的性格因素。它主要包括人的情绪、情感、兴趣、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情商包含了人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品质, 培养自我激励的心灵动力, 情商是指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 但它能对智商起到启发、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 是人成就事业的决定性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 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情商是以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能否满足其需要为中介, 而艺术教育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是最能容易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教育, 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表现中获得心理感知;在欣赏中陶冶情感;在交流中培养情感;在集体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多种评价中认识自己。因此, 艺术教育的陶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实现其自我完善的过程, 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行成与发展的过程, 也是人的精神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过程。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素质教育的先头兵。艺术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副业”, 而是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养心”教育;它是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 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在美感中动之以情, 在愉悦中晓之以理, 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素质方面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 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社会的有关方面都应重视并加强艺术教育的实施,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魏传仪.《艺术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艺术素质教育 篇5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艺术喜爱的儿童日益增多,艺术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培养艺术能力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重点应包括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和反思与评价这三个关键方面的内容,要把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考虑,对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入挖掘三个方面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影响,来提高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艺术能力;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能力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培养艺术能力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就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加深对艺术能力内涵和要素的理解

艺术能力是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是精神世界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在掌握艺术知识的基础上,并对其吸收改造融入自己的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能力。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和评价与反思是构成艺术能力的三要素,这三个方面互相依托、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艺术能力是人的一种内在潜能。所以,加深对艺术能力内涵的理解,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儿童艺术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就需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才能提高儿童的综合艺术能力。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就要掌握艺术能力的组成要素。一体验与感知。体验与感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过程。对艺术的感知是人们对艺术最初的一种体验,它是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和了解,伴随认识的加深,人们就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验与感知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体验与感知首先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直观形象的认识与感受,在此过程中,是儿童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认识。然后是通过其他因素的参与,经过深入的整合和思考形成一种独立的、内化的思想,这一过程就是体验。二表现与创造。表现与创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接触与观察从而形成感知,再经过进一步吸收消化,完成体验过程,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意识,这样的意识经过自己判断思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与超越,最后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艺术作品。表现与创造是在体验与感知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批判分析最后形成的。三是评价与反思。评价与反思是人们对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这两个过程进行不断的回顾与理解,对隐藏在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了解哪些是积极的有利因素,能对艺术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哪些是负面的不利因素,会限制儿童艺术能力的发挥形养成,以及每一要素或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或结果都要清楚。评价与反思是对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更多追问、思考,正是通过不断的反思才使得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过程不断得到完善。

二、提高儿童艺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艺术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陶冶和升华儿童的心灵,培养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首先,它能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让学生学会辨别善恶美丑、学会取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能够学会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儿童阶段是其身心发育发展最佳时期,此时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能有效减少不良因素对其思想品质的影响。让儿童懂得理解生活、欣赏生活和享受生活。二是能让儿童养成良好心态。通过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能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心态,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消除消极情绪影响,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心态能够使儿童快乐成长,提高其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能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学会理智思考。三是发展儿童思维,激发儿童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能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童的文化学习也到头重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让儿童能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丰富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激发儿童的创新灵感。

三、培养儿童艺术能力教育的启示

(一)在儿童艺术教育时注重加强文化教育

体验与感知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关键步步骤,在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验与感知。进行综合性感知与体验主要是指对儿童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以及艺术教育和非文化教育之间进行综合性体验与感知。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综合性体验与感知是指对儿童的艺术教育要和文化课教育采取综合学习,在进行艺术教育教学中,要重视把艺术和文化课进行融合,将儿童的艺术能力培养融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能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在文化课学习中,也要顺应儿童对艺术感知与体验的需要,促进儿童体验与感知不断突破自身的限制,使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合理选择和引导儿童对艺术语言学习

培养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需要儿童把艺术知识加以吸收消化后,并融会贯通形成儿童自身的内在文化。在表现与创造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虽然要求儿童掌握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语言,但不是每一种艺术语言都能提高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有些艺术语言由于使用不当,会对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三)积极引导儿童对艺术作品反思与评价

在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中,对儿童艺术能力的评价与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儿童看到一件漂亮的艺术品时,由于儿童的单纯与率真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表情、肢体动作或者脱口而说出赞美之词,这些表现都是儿童艺术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儿童艺术教育并不能仅限于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儿童对艺术作品进行积极评论与反思,要让儿童知道这些艺术品好在哪里,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哪些特点和地方吸引了你,要引导儿童对艺术品做出评价,这就是不但要让儿童“知其然”而且还要让儿童“知其所以然”。总之,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首先就需要教师提高对儿童培养艺术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深入理解艺术能力的内涵,掌握艺术能力的三个要素,在艺术教育中注重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此来全面综合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天天艺术10年推广艺术教育 篇6

创建品牌

天天艺术创立之初涉及的一块主要研发领域是音乐素质教育配套产品,由于该系列产品针对的目标消费群是低龄阶段的音乐学习者,“天天”这两个叠字音方便幼儿记忆和口头传播,品牌名称由此而来。

10年发展,天天艺术已经积淀了400余家新华书店、200余家艺术类书店的批发、零售商合作资源,合作区域覆盖中国大地。

品牌拓展

天天艺术的业务最早从内容产品制作起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在向其他方面拓展,形成了涉及到音乐、舞蹈和美术这三个领域的产品布局,并主要通过新华系统和专业渠道进行销售。

从1999年起,天天艺术正式开始分销业务。实际上,从1997年开始天天艺术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设有销售专柜,当时,音乐学院里很多学生都询问老师在哪里购买专业的资料。天天艺术的专柜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专业书店,渐渐地这个店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很高的知名度,随后公司依次在成都、上海、杭州、广州等8个城市开设了分店。

公司的出版业务发展,依托于中央音乐学院的资源,在音乐领域一直具有权威性。当音乐考级逐渐成为热点,国家不断强调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社会需求被激活。

成功元素

天天艺术的成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地处北京的地缘优势。北京是全国的艺术文化中心,有大量艺术教育的资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教育市场。二是公司一直明确自己“艺术教育”的专业定位,以一种非常专业化的状态运作。由于战略上的坚持,保证了渠道和编辑方面的集中投入。

“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在管理水平与掌控能力方面不断受到挑战。”天天艺术副总经理吴海文介绍,公司经历了爆发期、平衡期,现在进入提升期。1997年建立时天天艺术只有3个人,而今天已经扩大到160多人,在成立第一年,公司就有上千万元的营业收入,几年以后明显感觉到了经营压力。2002年公司中层集体参加管理技能培训。“运作公司就像是做游戏,选择中层接受培训,会让整个机构组织得到好的影响,同时让员工在日后工作、生活中也会感受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吴海文如是说。

满足个性需求

天天艺术在品牌内容战略选择上具有前瞻性,在发行当道,发行商购买版权的时代,天天艺术一直坚持自有版权。现在,公司拥有的超过6000小时的内容都可以迅速地上传到网络,形成新的赢利点。公司在今年7月份推出网校模式的新网站,网站设有音乐分院、舞蹈分院等多个分院,艺术资源上网后可以打包销售给一些教育机构或与学校教育合作,可以形成了网络课堂。

网络时代需要对大众需求作进一步的细分。比如同一首曲子,天天艺术出了5个级别,分别适合初学者、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同时,考虑到中老年和儿童学习音乐的不同要求,对产品也进行了细分:老年人喜欢苏联歌曲,而小孩更喜欢卡通音乐;老年人看的乐谱字号要大一些,而小孩就可以看字号小一点的;老年人更喜欢看简谱,孩子乐于学习五线谱。网络服务的人群也在进一步的扩大,以往高端客户一直被忽视。像参加小提琴国际比赛的课程,全国只有50-100人需要,通过网络这些高端资源可以轻松找到自己的对象,最终要形成一种“库”的概念。在网络营销时代,资源越丰富越细分,越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浅谈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7

关键词:艺术,美,情感,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特别是欣赏到好的艺术作品的时候, 总会听到有人感慨地说, “这才叫艺术”。当问起什么是艺术时, 很多人都会如数家珍般的例数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敦煌壁画等等众多大家熟知的艺术作品。但是, 我们继续追问它们为什么称之为艺术, 如何来界定艺术的标准时我们似乎又变得茫然起来。艺术究竟是什么?“模仿说”、“载道说”、“再现说”、“表现说”、“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说”前人已经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 沿着他们的思路, 我们仍可以继续回答下去。在前人已经提出的所有解释中, 任何一种解释都有道理, 但又似乎都不够完整, 我们即使将所有的解释加在一起也还无法准确说明什么是艺术。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地就是艺术产生的目的是什么, 那就是美, “艺术是审美活动展开的领域”。一切的艺术活动都应该是围绕着美产生的。

“艺术不是对生活和自然的简单摹写, 不是对生活的再现, 不是艺术家的主体性所为, 也不是人的想象力所为, 而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并不能简单的概括为一种行为, 它应有着更深层次的内容蕴含其中。

首先, 艺术是一种人的行为, 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任何事物, 它必须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但光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因为并不是所有美的都是艺术。像傍晚天边出现的火烧云、春季绚烂的花海、海滩上色彩斑斓的贝壳……都是美的, 为什么我们不把它们都称之为艺术呢?当“山顶洞人”把各种贝壳钻出小孔用绳子穿起来挂在脖子上时我们把它称之为艺术, 当艺术家把美丽的火烧云完美的表现在画布上时我们称之为艺术。都是同一事物, 同样都是美, 可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自然现象而后者是人类的再创造。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敦煌壁画等等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人类通过一定有意识的劳动实践, 对现实材料进行一定有意识的提炼和加工, 使之成为自己情感和生命力的一个表现。

其次,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表达一定情感的精神产品。人类的生命现象之所以是一切生命现象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现象, 是因为他们创造了语言并借助语言发展了抽象推理的能力。人类的生命活动包括了思想的过程, 而艺术的任务恰恰就在于捕捉和表现人类的思想。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情感的表现, 所谓“情感”, 往往指喜、怒、哀、乐等少数比较集中和突出, 可以用语言符号纳入固定概念的心理过程。而艺术中所要表现的情感概念, 内涵要丰富得多、外延要广阔得多。它包括一切确实存在而又无法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 包括一切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包括那些骚动不安、时隐时显、时快时慢、似乎留下什么却又使我们惘然若失的东西。如此种种就构成了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艺术的表现和传达也为语言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 我们顿时会觉得心情舒畅, 而当我们看了一部悲剧电影时也会不禁落泪。这就是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和欣赏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表现。

最后, 艺术还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但并非所有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情感的表现可以是嚎啕大哭, 可以是开怀大笑, 可以是双眉紧锁, 也可以是手舞足蹈, 但这些都不是艺术。艺术作为表达一定情感的精神产品除了是情感的表现以外还应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这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就在于创造出能表达个人情感并与别人在情感上能产生共鸣表现性形式, 这是艺术创作的目的也是人类一种本能的精神需求。要创造这样的形式并引起别人同样的情感, 艺术家必须经过有意识的和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只有是自己深切体验到的真实情感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把它表现出来才有可能引起别人的“同感”,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就好比是让一个从未接触过藏族文化的外国画家和一个藏族的本土画家同时创作一幅以藏民生活为题材的画一样, 刨除他们之间绘画技巧的差异他们创作的“艺术”的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的不同。所以说艺术必须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当对艺术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 我们应如何进行艺术教育呢?

艺术教育是艺术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教育的媒介是艺术, 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应抓住艺术的特点,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

首先, 由于“艺术品是艺术的承载者”, 艺术品就成为了我们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最好、最直接的媒介。我们可以从众多优秀的艺术品入手, 通过对艺术品细致的分析, 例如从艺术品所选择的材料、表现的手法、表现的对象、运用的技法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内容。以在河北景县出土的北齐时期的青瓷仰覆莲花尊为例, 整个器物高达60厘米, 用了堆塑、贴塑、雕刻等多种手法, 整个器物以器腹为中心, 下部装饰以向上的莲花瓣三层, 上部装饰以向下的莲花瓣三层, 层层相接, 尊底也有莲花瓣形, 共7层, 每层的莲花瓣造型都各不相同。由此我们可以通过上述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在陶瓷工艺中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并通过上述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器物的典雅、秀美、高贵的气质。

其次, 由于艺术是人类创造的表达一定情感的精神产品, 要进一步了解这种情感的存在, 除了要对艺术品进行分析以外, 还要对创造这一精神产品的人———艺术家进行了解和分析。虽然艺术家不是艺术创作的主体, 但他却是艺术与艺术品之间联系的纽带, 要对艺术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就不得不考虑艺术家的思想, 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只有这样才更容易使我们理解艺术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并与之产生共鸣。以北魏时期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为例, 石窟佛像都是形体高大、面相方园丰满、隆鼻薄唇、眼大眉长, 与我们熟知的隋唐时期的佛像有所不同, 我们在对这些艺术品进行分析时就应结合北魏时期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了解当时佛教盛行, 与国外的交往不断增多, 印度僧人和西域工匠来到中国, 艺术风格上也受到了希腊、波斯艺术风格的影响这一背景, 从而对这一时期的佛雕艺术品有更深刻、清晰的认识。

最后,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还有一个环节是不可忽视的, 那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这是一个情感积累、艺术积淀的过程。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都不乏其例, 他们虽然自以为对创作对象已十分熟悉了, 对其也倾注了大量的情感, 似乎艺术作品已成竹在胸、唾手可得了, 可当他们在进行创作时, 却似乎感到创作对象离自己愈来愈远了, 形象更陌生了, 他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了。艺术家并不缺乏娴熟的技巧, 问题在于艺术创作者其实一开始对艺术创作对象的了解是肤浅的、表面的, 情感是缺乏纯粹的、不够深刻的。艺术创作者往往在这一创作过程中, 还需沉入生活, 进入到创作对象的情感世界中去, 这一创作过程是一个艰难磨砺的过程。只有当他们对艺术创作对象从表面到内质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 他们对艺术品越来越能融注真挚、深刻的情感, 并使自己完全投入其中, 乃至融为一体时, 真正优秀的艺术品也就越来越走近他们了。我们在对优秀的艺术品进行解读或从事艺术品鉴赏教育时, 就应将这一艺术创作的情感积累升华, 艺术厚积薄发的过程向他们清楚地表述和传达, 让他们懂得一个道理:任何一件成功的艺术品, 绝非艺术创作者心血来潮、灵感一动的结果。这里我们要十分重视体验艺术创作者的艰辛的艺术创作过程。只有通过对这一过程的了解才有助于我们对优秀艺术品的深刻理解, 并激发我们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欧仁·德拉柯罗瓦屈从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的《自由引导着人民》的创作过程, 就始于画家在七月革命事件发生的时日, 曾目击巴黎市民为推翻查理十世这个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 与保皇军队展开白刃战的悲壮激烈的战斗景象, 而画中所展示的这幕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 竟是他在自己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家最终选择了一个优美的自由女神形象作为全画的主人公, 将她置于全画的中心和观众注目的焦点的位置, 从而将画家个人追求个性解放与社会革命向往的自由、平等融为一体。这一主题的完美体现是画家情感积累、艺术积淀过程的生动证明。

艺术教育与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艺术的内涵认识越全面, 那么对于进行艺术教育的思路也就越清晰;同样, 在不断的艺术教育实践中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艺术素质教育 篇8

一、健全体系, 加强管理

1. 分层管理, 加强规划。

学校成立专门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分工明确, 并根据人员的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保证艺术教育始终有主管校长、主管主任参与, 日常工作由艺术教研组大组长负责的分层管理制度。专门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在每个学年度的工作计划中单独设立艺术教育工作。

2. 保障教学, 保证经费。

认真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保证开齐学科, 开足课时。保证艺术学科的教学经费;选送教师多次参加省、市艺术教师培训和美育研讨会;定期添购教学设备, 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完善美术教室、艺术活动室的设施, 为艺术学科教学内容多样化, 艺术活动常规化提供了保障。

3. 强化普及, 改革评价。

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 学跳校园集体舞, 开展各种艺术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种艺术竞赛活动, 使艺术教育普及化。改革艺术学科的评价办法, 改变原来的一次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如:美术学科将学生平时的美术作品成绩与学期末的考评成绩结合起来, 音乐学科不但有学生的演唱成绩, 更有学生音乐知识的笔试成绩, 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专门设计了成长档案袋等等。

二、开展活动, 提高实效

学校在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时,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审美水平, 一方面注意精心选择内容, 一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审美指导。

1. 选择活动内容。

在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中, 精心设计学生审美实践活动。如2007年开展的“世界经典战争影片展”、“铁西新变化”学生摄影展;2008年开展的迎奥运系列活动, 又如清除小招贴行动、暑期夏令营、校园文化进社区活动、为低保户送温暖活动……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 使学生体会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 树立正确的美丑观, 并有意识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2. 进行审美指导。

在学校每次开展审美实践活动之前, 学校都要结合活动内容进行相关的审美指导, 以保证审美活动的实效性。如在学生看电影活动中, 每次德育主任都要事先了解影片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 使学生能更好地领会影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课内课外, 全面推进

1.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1) 提高专业课水平。

学校艺术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 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求教师在艺术课教学中更多地体现艺术学科的经典性、综合性、人文性和创造性。

如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民歌赏析专题, 选取了地方色彩浓郁的《月牙五更》、《小拜年》、《新东北风》等东北民歌;带领学生观看世界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猫》等等, 为学生提供了高品位的艺术典范;将相声这一曲艺形式引入课堂, 让学生欣赏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大师的作品, 不但增强了课堂的愉悦性, 更展示了艺术的人文性, 等等。

如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努力开发和挖掘教材, 把教材中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做细做好。武老师在教授《枝条繁茂的大树》一课时, 抓住教材中的美术语言,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通过探索掌握并总结出吹画的技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邰老师的《陶艺创作》一课通过介绍秦汉唐三个朝代陶器的不同特点, 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渗透着强烈的民族精神, 整个课堂以引导学生共享人类文化资源为主题, 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开展多学科渗透。

除了艺术学科之外, 我校还注重其他学科的美育渗透。在学生的心目中, 所有的学科均有美的特色与它的迷人之处。例如历史课蕴含的社会美、艺术美;政治课中蕴含的道德美、人性美;语文课中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数理化中蕴含着逻辑美、辨证美等。因此, 我们要求教师在加强个人知识和文化修养的同时,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 最大程度地展现教材中的审美要素, 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 享受美, 体验美。

2. 以课外活动为载体。

几年来, 学校先后组建了各种课外艺术活动小组, 如素描组、水彩组、合唱队、器乐队、舞蹈队, 曲艺队等。学生们的许多作品不但在学校每年的艺术节中获得全校师生的好评, 而且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相关演出, 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如曲艺队的群口快板《劳模颂》, 先后在全区“劳模进校园”启动仪式、团区委“五四”青年节汇报演出、工人文化周活动中进行演出, 受到区领导及新区百姓的称赞, 舞蹈队创编的舞蹈《春风里, 阳光下》获得沈阳市“舞动青春”校园集体舞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外, 学校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大合唱比赛, 并结合重大纪念日和节日开展艺术活动。如在“世界禁毒日”开展禁毒漫画大赛, 在迎奥运网上举办绘画大赛以及“心系汶川”板报展览等, 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更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校育人水平。

3. 以校本课程为补充。

(1) 开发美育校本课程。

我校在2007年参加了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当代学校美育发展研究》的研究工作, 并承担了《美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子课题的实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 目前我校的音乐和美术校本课程都已经具备了雏形, 并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和补充。

(2) 利用地方艺术资源。

近年来, 东北地方曲艺二人转红遍全国。我校充分抓住这一时机, 将著名的二人转演员请到学校, 向学生们介绍相关知识和表演技能, 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开发了学生的表演才华, 使他们对这一传统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

四、提高品位, 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艺术化, 并非简单的绿化、静化与美化, 而是“本着教育性强 (融德育、美育、科学教育为一体) 、品位要高、独具特色 (形象感人、陶冶情操、美化校园) ”的要求, 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近三年来, 学校先后投资百万余元, 粉刷了教学楼, 进行了楼内基础建设的改造, 铺设了塑胶活动场地, 种植了观赏植物, 添置了崭新的乒乓球台、篮球架和新型健身器材, 使原来单调的校园环境变得色彩生动, 充满活力。

我们努力建设“厅廊文化”, 为教学楼每层楼设立了一个主题, 制作相应的宣传展板, 如一楼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二楼的“七彩校园”专题、三楼的“艺术教育”专题、四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五楼的“科技教育”专题等。同时, 我们提倡各班级自己美化教室, 要求有特色、主题鲜明。我们在楼梯缓步台、教学楼正厅等处展出学生的艺术作品……校园环境艺术化使学校成为一个综合的感性的教育有机体, 它在潜移默化、感染熏陶中对学生进行着真善美的教育。

医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 篇9

一、艺术素质教育现状

1. 艺术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 多数学校仍采用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空洞, 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在教师高密度的文化知识灌输及高强度的学习复习状态下, 造成了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心态。导致了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普遍偏低, “高分低能”现象普遍。进入大学校园后, 应试教育产生的弊端浮出水面。在大学的心理疏导室里, 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自控力与耐挫力弱, 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 当这种消极情绪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 行为人就会实施犯罪行为。2013年4月11日, 上海某大学一名毕业生因为事业不顺, 恋情无望, 在持刀自残后, 又做出了抢劫银行的疯狂举动, 这都是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典型表现。

2. 艺术素质教育对于医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传统医疗模式也在发生改变, 从医院服务发展到社区医疗进而发展成为家庭医疗。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 医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从心理和社会层面对患者进行疏导和治疗。同时, 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 医学生自身必须具备全面、发展、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掌握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进行相应艺术修养和素质修炼, 能对病患提供人文关怀, 具备多方位、多层次思考的能力。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大学阶段加强艺术教育, 可以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意识, 锻炼学生克服羞涩感、恐惧感和自卑感, 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情感沟通的能力, 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更容易获得病患家属的信赖感、亲切感。在医患关系异常敏感的时期, 面对病患可能出现的无理要求或情绪失控, 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用良好的自控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来解决问题, 具有充分理解他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 保持体贴周到细致地为患者服务。

3. 医学院校推行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困难。

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是“学科本位”, 学科之间划分明确, “隔行如隔山”, 医学院的学生多是理工科, 对文学艺术方面基础本身就更为薄弱。而医学生学制大多是五年, 学制长, 课程设置多, 记忆内容繁杂, 并且考试要求严格, 导致很多学生很难轻松通过考试, 医学生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学习专业课上, 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医学院校的学科设置也比较单一, 巨大的课业压力使医学生几乎丧失了课余生活。医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埋头学习, 从而导致人文、社会知识匮乏, 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产生强烈的反差。

二、如何解决现阶段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素质, 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育人, 不仅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石, 更要以独立的人格为前提, 以创新精神为动力。苏霍说,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启示性, 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塑造优秀教师形象, 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在良好的师德感召下,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艺术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结构, 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培训与观摩活动, 扬长避短,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 因地制宜制定全方位的教学计划, 探索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全面贯彻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划》、《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 开设了艺术教育相关选修课程, 并对艺术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制定教学计划, 正确设计理论课程与欣赏课程的关系和比重, 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人文学科内容引入教学, 运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活跃课堂气氛,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艺术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的艺术素质, 建立学生健全的人格。

3. 欣赏为主, 理论为辅, 欣赏与理论相结合, 有效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综合分析医学院校学生实际情况, 针对医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制定了一套教学计划。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每次上课前, 先给学生进行一些近年来获得国际大奖的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 再与他们就作品的印象与感想进行一些互动和讨论。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后, 适时地引入课程主体。并且在课程讲授时, 避开直接讲述枯燥的艺术理论, 先从各年代的艺术作品中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的介绍, 和与作品相关的一些历史资料, 作者的相关情况的讲解和介绍, 再将艺术理论融入其中。这种以欣赏为主, 理论为辅, 欣赏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收获了学生的好评, 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课外艺术活动的兴趣。

4. 充分挖掘学生艺术潜能, 完善开放性的学生艺术实践活动。

将艺术类教学改革、艺术类成果创新和艺术类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生活为依托, 以活动为中介,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实施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系统化、立体化的艺术素质教育模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课外艺术活动, 使课外的艺术活动与课程内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尊重学生兴趣爱好, 促进他们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 向自身特性的方向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走出去, 参加省内市内校内的各项艺术活动与艺术竞赛。培养出了一批有深厚文化、艺术底蕴, 有创新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学生。艺术教育的开展, 将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医学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对于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要求我们继续潜心改进教学方法, 多学习多思考, 提高自身素质, 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医疗模式发生改变, 如何疏导学生情绪,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深厚人文情怀和宽阔视野的合格医学生, 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艺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人际沟通与合作意识, 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情感沟通能力, 使其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病患家属的信赖感、亲切感。

艺术素质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异同,对比

在我国, 社会上主要的艺术教学模式为两种, 一种是高校艺术教育模式, 一种是社会艺术培养模式前者主要集中于各类高校, 譬如在许多学校, 特别是大量的专业的艺术院校, 为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均设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 并且按照按学科不同, 划分不同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 并成为我国艺术类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并不能满足所有艺术教育的需求, 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兴起, 大量私人艺术类培训机构的出现, 使得公众需求有了其他的选择。两种教育培养模式的兴起有着大量的异同点, 分析两者的不同点与相似点, 将这两者的优点融合, 消除二者的缺陷, 为培养出更多高艺术理论水平与高超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校艺术模式与社会艺术教育模式的相同点与联系

(一)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二者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及需求类型的多样化的发展, 艺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校艺术类教育成为此时代的主要培养模式, 为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四有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单一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深层次需求时, 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得以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 纵观二者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 二者的产生都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对于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二者的产生与发展, 有力推动了地域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 高校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为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

早期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虽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却存在者地域性与创新性的缺陷, 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人才培养, 乃至社会服务方面, 其空间和舞台是相当狭窄的。同时单单依靠单一的高校艺术教育, 不仅难以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应有的资源保障, 而且会加大艺术教育的城乡、区域, 及需求群体之间的差距, 从而造成新的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为此避免上述缺陷的出现, 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得以产生与发展, 与社会高层次的需求适应, 可以肯定的是, 社会艺术教育培养模式的产生是建立在高校教育模式的基础之上的, 正是因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才为社会艺术教育模式的产生创在了必须的社会基础。

二、高校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不同点

两种教育模式从产生到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二者却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点, 分析二者的不同点, 找出其差异性, 为我国艺术教育模式的进化提供理论支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的不同

高校艺术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以班级为单位, 以集中授课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模式之上, 各高校根据国家相关制度政策的要求, 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开设相似的课程, 选聘各种层次的专业教师, 制定专门的教学培养教案, 集体授课, 并进行统一的作业布置和考核, 此种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为班级为主要培训单位, 学生数量多, 较少关注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性, 同时高校教育模式有着学费相对较低的优点。而相反社会艺术培训模式则与高校教育模式大不相同, 其主要是建立在针对受训人员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 社会培训机构为受训人员量身定制符合其自身特征的教学课程, 较多的关注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性, 培训机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艺术能力的培养, 强调创造性和自由性的结合, 是一种典型的差异化基础上的非统一教学模式, 其主要特点在于受训人员流动制较强, 学生数量为定额, 人数较少, 相对于前者, 学费相对较高。

(二)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不同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注重基础教学, 目的在于让其了解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培养起审美和感知能力, 注重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注重与其他文化学科的渗透, 让学生建立综合的视野, 增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验, 培养多向思维方式。相反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则省略了艺术基础教学, 其培养模式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艺术理论的基础上, 主要通过培训教学提高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创作能力, 同时鼓励在受训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特性, 展现自我, 将自由的想象和实践结合, 鼓励学生自我创造能力的展现与培养, 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挥。

结语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欣赏能力以及艺术基本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教学资源, 有着社会培训不可比拟的优势, 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视野的拓展层面上存在更大的优势, 但在学生个性的培养等方面却有所欠缺。这一缺陷, 社会艺术培养模式却有着巨大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技巧、创作能力、艺术技能的驾驭和熟练程度方面更胜一筹, 因此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 建立一种高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今后艺术教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孙彦琴.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大众文艺, 2012 (10) .

[3]李莲香.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 .

[4]陆挺, 陈峰.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启示——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例[J].艺术百家, 2010 (3) .

[5]冯杰.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22) .

艺术素质教育 篇11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思路

1.提高认识,定位学校艺术教育的功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艺术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艺术课程早已不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可有可无的所谓“副科”了,特别是在我们学校,艺术教育已然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校上下对艺术教育工作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开展艺术教育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的学生是不健全的学生。”在我校,作为基础教育的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艺术天才。它的主要任务不在于传授多少艺术技艺,而是要着重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今后一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稳定素质和能力,如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想象力、创造力等,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把艺术教育工作思路定位在“一三二一”行动上,即建立一个中心,注重三个结合,实现两个突破,达到一个目标。一个中心,即学校艺术中心。三个结合,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两个突破,即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育人功能上有所突破,在艺术与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研究与实践上有所突破。达到一个目标,即让我校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享受到全面的、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艺术素养。

2.加强领导,建立学校艺术教育的体系

为了不断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一把手”亲自挂帅,主管校长为副组长,主任、教研组长、艺术组相关教师参加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规划、组织、领导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定期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在全校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指挥畅通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做到了重要工作有人抓,具体事情有人做。同时,我校还建立健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制订了《艺术教育课程方案》《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各项艺术活动方案》等,有效保障学校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健康有序地进行艺术教育。

3.加大投入,努力改善艺术教育办学条件

为了确保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几年来,我校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完善教育设施,努力改善艺术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去年,在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共投入200余万元,成立了占地1792平方米的艺术中心,修建、改造了一批艺术课专用教室和活动场所,购置了一批现代化教学设备,使艺术教育的硬件条件有了保障,教学资源日益完善,确保了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艺术中心现有400平方米的音乐厅一个,200平米的多功能排练厅一个,作品展室一个,音乐教室四个,美术教室三个。

二、重视队伍,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

1.重视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对教师培训

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我校始终把建设一只素质高、能力强、数量足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来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到“四重视”。一是重视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学校通过业务培训、参加大赛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派送艺术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和比赛,在实践中培训,在培训中提升,我校先后选送多名教师到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参加业务培训。有5位艺术教师在省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大赛,其中于秀云获得全国精品课一等奖,李洋获得长春市音乐学科优秀课奖;有7位艺术教师的论文发表在各类刊物上。目前,我校艺术教师中有省骨干1人,省十佳1人、市十佳2人、长春市优秀指导教师8人。二是重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学校通过开展主题沙龙形式,积极创设研究氛围,“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利用信息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子课题《发挥艺术教育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各项教科研工作有序开展。这不仅提高了学校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是重视艺术骨干队伍的培养。学校研究制定了优秀艺术师资培训规划,积极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在评职、评优、评先活动中,能够保证艺术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定期召开艺术工作会议,对艺术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每年进行表彰。这些措施为我校优秀艺术骨干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条件。四是重视优秀艺术人才的引进。我校从艺术院校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不但缓解艺术师资短缺的矛盾,还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校还十分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组建,聘请了一批艺术专业水平高、教学态度认真的兼职艺术教师,充实了教育力量,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艺术课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首先,我们认真落实教学计划,保证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开齐、开足,并拓展了艺术课程内容和延伸了艺术课程深度,通过建设校本课程,使艺术课程成为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艺术教师们联合创编了多套校本课程,其中“激情飞扬韵律操”、“芭拉芭拉舞”等校操,就是把音乐、舞蹈、体育结合起来,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美感。现在已经在全校师生中得到推广,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其次,加强学科艺术渗透建设,让每一门学科在系统地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灌输艺术精神,提高艺术含量。我们要求教师要注意挖掘蕴含于学科教学中具有美的价值的因素,让学生不仅在艺术课,而且在语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劳技等学科中接受到关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形体美、劳动创造美等教育。

三、挖掘潜能,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领域,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沃土,也是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校外教育阵地,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1.成立艺术社团,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学校艺术中心下设小百花合唱团、舞动青春舞蹈团、舞之韵民族舞团、小风帆乐团、青春畅想漫画社、写意秋风书画社、巧手生花制作社等七大社团,学生自愿报名,开展音乐和美术类等课外活动,内容涉及声乐、器乐、舞蹈、主持、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十几项。目前,这些社团活动十分踊跃,经常开展室外写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活动等,广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另外,我校还经常开展艺术周主题实践、师生音乐会、音乐沙龙等活动,让师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使学生们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修养,增加了艺术内涵。

2.举办校园艺术节,为学生搭建施展平台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展示的同时学习,学习的同时成长,也全面挖掘学生们艺术潜能。艺术节主要包括文艺和美术两类,比赛项目多达几十项,无论是神采飞扬的歌舞表演,还是气势宏大的书画展评,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们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校成为书画的天地,歌舞的海洋。这些活动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才艺,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个性,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每次演出,都邀请家长和专家共同参与,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坚定了家长培养孩子艺术修养的决心,同时也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使学校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3.建立书画长廊,打造艺术展示的阵地

我校还注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和展示的机会,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取长补短,最后实现共同进步。我们要求班班建立书画长廊,通过长廊中布置学生书法、绘画、手抄报等优秀作品,加强了学生广泛地交流和观摩,另外,还分年级建起了宣传橱窗,不定期对学生艺术作品进行展览。这些都为学校艺术教育营造了良好氛围。

四、艺术教育成果喜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长春市AAA学校、长春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校、长春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三星级特色校”。

2008年,我校学生李惠媛为汶川地震灾区学生谱写原创歌曲《孩子的呼唤》,受到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和广泛传唱。2009年,我校的冰凌花艺术团,参加了同一首歌的录制,与著名歌手蔡国庆一同演出,学生们的精彩表演得到专家的认可。2012年,我校在宽城区全民健身运动会上,一举夺冠,大型团体操和鼓秀表演,更是精彩绝伦,一炮打响。随后,“青春飞扬”打击乐队,先后参加了吉林省电视台、长春电视台和宽城区政府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其技艺之精湛,效果之炫目,受到与会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好评。

学校还利用校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并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外宣传,积极树立有艺术品味的学校形象。另外,学校的舞蹈社团、合唱团还多次参加长春市和宽城区中小学艺术节,并获得多个特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总之,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日趋显见,培养具有艺术气质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今后我校将继续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

从生活到艺术的桥——艺术教育 篇12

艺术教育包含音乐教育、美术教育 (也可称作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 、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这四大类。艺术教育从属于美育, 在美育中包含着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随着艺术的发展, 艺术门类不断的分化与融合, 影视艺术、媒体艺术等新兴的艺术门类的产生使艺术教育的外延和内涵不断的变化, 但艺术教育中美育的本质不会改变。

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图案、雕刻到今天的多媒体艺术。艺术如同生活本身一样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 它经历了人类发展的每一个时期, 并和生活一样永恒, 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人类自觉的情感需要。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不会自发形成和完善, 这就必须去创设情境, 有目的的培养和引导激发审美情感的产生, 并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这正是我们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那么, 审美情感是怎样发生的呢?它们的形成将带给我们什么?

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称审美情感是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突然“一下子注意到那个平常不十分注目的景色时, 在那一瞬间, 我们的意识一下子脱离了日常行动体系, 而集中那一景色……, 这时我们的日常意识被垂直切断了。”

日常意识在哪里中断, 审美情感也就在哪里产生。审美情感, 就是人们欣赏着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 所产生出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和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审美情感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以课堂教学为例则是应当有目的的建立一种有利于形成“垂直切断”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情境, 引发审美情感, 使日常意识在物象或情境的激发下转变和切断, 把“旧知”变为“新视”, “旧知”来自我们日常的意识和经验, “新视”则是我们未曾体验过的。对艺术而言这一转变带来的就是在经验范畴内了解到:“杰出的艺术不等同于照相式的精确”。

在这里取样造型艺术教育 (即美术教育) 来解读。现实状态下的学生审美经验, 一方面:在欣赏作品时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停留。如在比较欣赏荷兰画家卡培尔的写实主义作品《有帆船的海景》和莫奈的印象主义作品《日出·印象》时, 大部分学生偏向于卡培尔的《有帆船的海景》, 原因是因为作品画的“像”、很“逼真”;另一幅“不好看”、“画面太模糊, 没有把物体画清晰”、“线条太乱”, 所以不喜欢。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占据了大部分思维, 是一种生活化的实际浏览。学生只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上, 没有深入地去了解画作的本身, 需要教师在欣赏时加以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的实际浏览向审美经验中的美学浏览转变。

另一方面, 主要表现在对艺术表现的自信度上: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则提出了艺术表现“U”型曲线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艺术表现在5岁左右处于“U”型的左高峰, 大约在8~11岁之间跌到了“U”型的谷底, 这时如持续于艺术表现方面的努力, 则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 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在普适性教育阶段, 往往大部分学生在这一段时期因学业带来的压力等诸多因素, 在这一段时期停止了这些艺术表现的活动或只有少量的时间来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使他们冲出“U”型的低谷达到右高峰受到阻碍, 停止不前。冲淡了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艺术表现的自信心, 并影响到自身对审美经验的提升。因此艺术教育的另一作用就在于通过艺术常识、艺术文化、艺术技能的学习, 建立和维护艺术表现的自信心, 完成儿童艺术表现“U”型谷低谷达到右高峰转变。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种自觉的“垂直切断”的意识, 艺术教育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别于其他学科, 它具有唯一的和不可替代的特性。对艺术教育来说, 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角度, 让教学行为成为一个从生活到艺术之间的转变渠道。

上一篇:石膏品质下一篇:公路工程:预算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