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管理(共12篇)
素质教育管理 篇1
班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小单位,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层组织, 是塑造集体向着人性化、民主化、创新化发展的重要环境。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的教育为主, 学生的强制性接受为辅”, 忽略了学生的主见, 一味强调教师的专管作用; 而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实现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现今的素质教育理念本质上存在着极大的矛盾, 因此, 要想全民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从班级这个小集体做起, 立足实际, 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 做学生的好榜样,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班级凝聚力。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 考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砝码, 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性地做出指导, 实现素质教育的尽快转变。
一、传统教育存在很多不足
1. 在教育教学中忽略民主化。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每个学生是组成家庭的平等的一份子, 他们每个人不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也具有同等的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但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民主化的重要性。例如, 在进行班干部选举时, 大部分的教师会以认定的形式进行, 将自认为能力强的学生任命为班干部。这在极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使部分班干部产生高傲的心理, 破坏班级风气, 忽视学生的个性意识,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 学校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单纯的以智育为中心, 忽视德育的发展, 造成学校教育的畸形发展。学生本身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存在本质的差异, 应试化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 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关注甚少。现阶段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的以人为中心的本质, 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灵关注, 错失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的本质不单纯是应试教育能力的培养, 更注重的是心灵的开发, 潜力的拓展, 情操的陶冶以及独立发展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是一味的批评甚至惩罚, 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 厌恶学习。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 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班级自主管理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注重学生的心灵成长。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 目标是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树立正确的人格, 以人为本, 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能力, 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去获得成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性, 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师独断制, 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正所谓, “成功需要鼓励和赞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去关心和鼓励学生, 用爱心去呵护他们,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平台。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引导, 对他们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表扬和肯定。对于后进生, 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鼓励, 给他们信心, 必要时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 进行档案记录和跟进, 协助督促学生进步。
2. 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化被动为主动。在班级管理中, 可以采用分层管理的办法, 先自主选举班干部,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体作用, 由干部去带动全班的发展。班干部作为班集体的重要份子, 是教师有效实施班级管理的助手, 因此, 教师要想深入管理班级, 首先, 要树立班干部在同学中的威信, 鼓励其他同学学习他的优点, 并发扬光大; 其次, 维护班干部的尊严, 班干部在犯错时, 避免当众批评, 降低其威信, 打击其为班集体着想的信心, 但也不可袒护, 可以进行私底下的沟通; 再次, 创造同学交流的空间, 增加同学间的互动, 使班干部能够深入班集体, 获得同学的信任, 有利于班干部实施管理。教师应该放心的将班级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参与班级管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会他们是班集体的一份子, 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 而是升级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即育人。将讲台交给学生, 教师进行积极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教师可以多设几个岗位,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 从中得到锻炼和激励。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有意识的参与和引导, 树立参与班集体活动的信心, 增强责任感, 提高自主动手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 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全新型人才。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时, 应该改变教学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逐步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全新型人才。
摘要:现阶段, 教育界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摒弃传统的“个人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使学校教育向着全面化、民主化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教育理念, 注重班级管理,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实现自主管理, 真正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了更好地使现今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美接轨, 教师应该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 面向学生, 培养学生的个性, 加强沟通与交流,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 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目标,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班级管理,自主管理
素质教育管理 篇2
——青少年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河南省渑池高中上官书庆
加强中小学的班级管理,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呢?近年来,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两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要求,在班级管理中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是在我校普通班,由于生源较差,后进生比例大,部分班主任老师产生了急躁情绪,以致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忽视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而有不少学生把自己摆到与班级管理对立的位置上。为了改变这种消极状况,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班级管理,我做了这样一些工作。
1、发动学生制定班规班纪
班级管理的实质是对班内学生的管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颁布的《学生管理条例》虽然都是很好的管理学生的基本规定,但它们都只是在宏观上提出管理的原则和目标,并不能概括出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到每一个班级,并且这种来自于行政或师长的现成的法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对立情绪。于是每学年开学初,我便组织学生根据各级法规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班纪。具体的做法是:①进行调查研究,找出班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有的放矢、有轻有重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纪。②要求每一个同学起草一份班规,交学生干部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初稿。③由全班学生以无记名方式投票通过,由班委会颁布执行。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班纪,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愿望,遵守纪律不再是“班主任对我们的要求”,而是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是学生的自觉行动。我对班级的依法管理,不再是“与学生过不去”,而是“满足他们的愿望”。可见,通过发动学生制定班级班规,使他们在思想上首先处于管理者的位置,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便得到了增强。
2、发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以前在班级管理中,我仅仅靠自己和几个班干部来管理班级,尽管我们忙碌辛苦,结果费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甚至一些原本出自于好心的、善意的管理,也很难被学生理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引导学生制定班规班纪的同时,大胆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实行了值周班长制,使每个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①班级设立常务班长1——2名,每期开学初由全班学生选举 1
产生,负责全期班务工作。②选出20名值周班长,由值周班长自行组成20个班委会,每个班委会全面负责一周班务工作并组织相关的班级活动。③每届班委会任期结束,向常务班长报告任期执行情况,并向下届班委会移交班务日志。值周班长制有力推动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强化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而这种主动发展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因此,在建立健全班规班纪、改革班级管理体制的同时,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在我的支持和鼓励下,学生自发成立了各科学习兴趣小组,如时政新闻小组、文学社、环保兴趣小组、英语爱好者小组、书画艺术组、篮球爱好者小组、乒乓球爱好者小组等兴趣小组。我以兴趣小组成员为骨干开展学科竞赛、才艺大赛、文艺晚会、书画竞赛、班内乒乓球赛、班际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精力集中到学习和活动中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个性特长在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上述做法,提高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余地和较大的发展天地,在班级管理中营造出素质教育得到充分发挥的氛围,在班级管理方面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格局,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
怎样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这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我通过实践探讨发现以下几种做法比较有效:
(1)、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
要求学生及时把自己一周来的所看、所思、所感写出来,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以利于逐步提高自己。
(2)、要求值日生坚持写班级日记。
当天的值日生写好当天的《班级日记》,主要内容包括:记录当天写在黑板左侧的名言警句;当天班级学生表现;当天课堂及晚自习纪律情况;对好人好事提出表扬,对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对班级或个人提出意见或建议。
(3)、要求犯错的学生写说明书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借鉴魏书生老师建立写说明书制度。说明书内容包括:事情的起源及过程,原因及后果分析,得失分析,今后怎么办等。“说明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检讨书”: 检讨书是一种纯惩罚行为,缺乏人性关怀;而说明书是在老师与学生一起平等交流、分析之后由学生写出的,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问题并努力改正。
(4)、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信
根据学校要求每期都要召开学生家长会,在准备家长会的过程中,我要求每个学生给
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谈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取得那些成绩,存在那些问题,都要如实给家长汇报,并写出今后的打算。
(5)、组织学生学习励志文章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给学生读一些优秀的励志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这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效。读完一篇文章以后,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启示?我应该怎么办?等等。
2、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的关键是使学生内心建立起“道德法庭”,自己能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公正评判,正确辨别善恶美丑。在这方面我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撰写警示语、名言警句、座右铭
例如在期中、期末考试前,我在黑板两边写上“严肃考风考纪,绝不照抄作弊”、“离期末(或期中)考试仅有X天”等语。要求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要贴上自己的“座右铭”。每天由值日生在黑板的左侧写出一条名言警句,并在早自习前对学生做适当的讲解,学生将这条名言警句记录在日记本上,并思考这条名言警句对自己的启示作用。这样长期坚持下来,能鞭策学生自己鼓足干劲,认真学习,少犯错误。
(2)、开展主题班会交流
在每周三的班会课上,我都要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唱主角,自我交流心理活动及反映班上的方方面面情况。学生们踊跃发言,强烈谴责某些不良行为,纠正班内不健康思想行为,唤回学生的正义感和道德感,激发全体学生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效果很好。
(3)、量化学生积分
根据《班级量化管理评分细则》对学生实行了量化管理,将其作为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辅助措施,提醒学生时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二、发挥班级管理的集体功能,用集体的力量教育学生
素质教育重视班级集体功能的发挥,主张通过班集体的力量去教育学生、转化学生,从而使“集体成为个人的教师”。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我常常感到:有时苦口婆心的说教,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往往事与愿违,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我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经常运用班级集体功能去强化管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发挥班级管理的舆论导向功能
集体舆论是为多数人赞成的言论和意见,是左右集体和个人动向的主要力量,发挥集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每周三的班会时间,我都要组织值周班委总结一周来的班级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情况。,然后让学生们积极发言,大家摆违纪现象、谈违纪危害、查违纪原因、提改进的方法,以形成强有力的旗帜鲜明的舆论谴责力量和导向,而不是来自班主任个人的批评和惩罚,因而能触动灵魂,加快改正的进程。
2、发挥班级管理的约束功能
在班级管理中坚持导与堵相结合,是强化班级管理重要的手段。如果说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是班级管理中的导,那么班级管理的约束功能就是堵。只有行之有效的堵,才能保证导的顺利进行,达到导的目的。因而,我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其约束功能,具体做法是:①健全制度,做到有法可依;②严格督查、严肃处理。对违反制度和纪律的,按班规坚决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任其泛滥。
3、发挥班级管理的激励功能
我在班级管理中体会到: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激励功能,利用伟人、名人、英雄的事迹和优秀学生的先进事例进行教育,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树立正气、催人奋进,能在班内掀起一个看谁进步快、看谁贡献大、比学赶帮超的新高潮。
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素质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很重要的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这些生活在心理阴影的孩子自尊自信,迎头赶上。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我采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法、推心置腹交谈法、把握时机转化法、潜移默化隐形教育法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法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全面了解学生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只有详尽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此,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班,都要首先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利用学生填写的《个人信息卡》、和学生的交谈、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个人兴趣、爱好与专长、崇拜的人物、在家中和以往的表现、现在的思想与学习状态、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等等,并作出文字记载、分类统计,从而为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依据。
2、推心置腹交谈法
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后进生往往自我意识较强,师生之间产生心理隔阂,难以实现心理沟通。我作为班主任是这样与他们沟通的:①摆正自我,不自高自大,不单向沟通,而是充分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和尊严,努力创设宽松的接触情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去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让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情感上产生温暖感、心理上产生归属感,从而大胆的反应自己的心态,表达自己的见解,更好的实现师生心理沟通。
3、把握时机转化法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正处于形成时期,一般来说,只有当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引起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正向运动时,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必须注意把握好适当的教育时机。如对平时学习不努力,听不进老师劝告的后进生,他们在考试成绩下滑的客观事实面前,往往头脑比较清醒,内心有所触动,我就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找他们个别谈话,通过谈话,他们进步较快,我又不失时机地在班上表扬他们,他们就会更来劲。几年来,我密切观察着学生的心态变化,在他们受到表扬与批评、遇到顺境与逆
境、感到委屈与称心的时候,我就抓住时机,及时的教育,大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潜移默化隐形教育法
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还注意运用潜移默化隐形教育法,从各方面去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具体做法是:①营造温馨、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去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他周围所看到的一切,都应当对他有所启示、有所诱导”。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模仿性强是中学生性格特征之一,而“教”字的本义就是“上行下效”。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就坚决不做。几年来,我从不迟到、旷课,从不参与打牌赌博,每次劳动都和学生一起劳动,并尽可能拣挑重担。这样的无声教育往往比教室里的空洞说教强得多,它既起到了隐性教育的作用,也为我有形的管理增添了权威性。
加强体育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篇3
管理出人才,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能人才,主动适应二十一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其价值,我们通过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来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一、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1.认真钻研教材,不断丰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项教学能力。2.认真落实体育教学常规,落实课余体育训练常规,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常规。3.认真组织早操、课间操。班有领操,校有带操,做到有组织,有检查,有评比,有竞赛,不断提高两操质量。4.积极进行教改教研活动,不断研究专业业务,改革完善专业教材,探讨学校体育工作规律,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5.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保持精神饱满,神态自然,并随时注意言行举止服饰。6.积极协同医务室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健全健康卡片,积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提高体卫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对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1.根据教师的专项优势,实行专项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通过有效的体育实践,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意识和习惯,奠定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3.通过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喜爱体育、懂得体育,了解人体和珍惜生命,掌握体育的基本原则和原理以及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参加体育活动以及健康、安全地从事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体育课外活动管理办法:课外体育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校风校纪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对精神文明建设,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开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新局面,特制定本管理办法。1.为了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确定一位体育教师专门负责课外体育活动,以协会形式组织开展活动,包括自愿组成的各种俱乐部。各协会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取自由自愿的群体组合,自命队名、自备服装器材、自聘教练、自选队员,形成各种形式的俱乐部(队)。在校生每人至少须加入一个协会,并逆守其协会的规章制度。2.组织形式:全校所有运动场地,都将按协会用途划分区域,由各协会会长统筹安排,凡不属于本协会会员,占用本场地,会员有义务协助队长或会长劝其退场,不听劝者,有权维护本利益,可将其驱逐出场。
四、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为保证学校体育训练和竞赛的正常开展,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校体育后备力量,特制定本办法。1.体育训练规定:凡是在不影响教学的时间内,学校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由师生自由双向选择,实行训练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2.个人项目:根据各指导教师推荐,通过教研室综合评估选拔,最后上报学校确定参赛队员和教练。训练仍然由学生指导教师继续负责,参赛成绩归属于指导教师。3.集體项目:在由师生双向选择组成的若干队伍中选拔一支强队,再由此队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组成校队并任教练报学校审批,参赛成绩归属于组成校队的指导教师。4.特长生训练,由师生双向选择上报教研室备案。5.运动竞赛,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上半年为达标运动会,下半年为田径运动会,并以班为单位组队参赛。6.其他各项目竞赛,据情况和要求,由任课教师与各协会会长商定,并规定以专业教研室或专业科为单位组队参赛,成绩和奖励到班级.
五、体育达标实施办法:1.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参加一年一次体育达标运动会。2.凡达标运动会成绩不达标者,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补考一次,仍不达标者,参加补差培训,再安排一次有偿补考。3.单项设立破纪录奖。 凡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者,虽然平时努力锻炼,但仍不能达标,可向学校提交降低标准申请,申请有效后,降低幅度,一般每项目不超过10分。
六、体育考试管理办法 :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达到下列要求,方为体育合格:1.体育课成绩,每期体育课成绩,每学期进行六个项目的专项教学,教师专项教学结束时进行四个等级评定。2达标成绩: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一年一次达标运动会,并达到下列要求,方为达标成绩合格:每一单项达30分;总分250分以上(含250)。2.每学年对学生进行达标成绩合格的评定。达标运动会成绩不合格者,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补考一次,仍不合格,来年安排补考一次。3.凡因病或残疾者,可向学校提交免试申请,申请有效后,与体育合格者同等对待。4.凡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者,虽然平时能努力锻炼,但仍不能合格,可向学校提交降低标准申请,降低标准的内容只限于达标测试,降低幅度一般每项目不超过10分。
素质教育管理 篇4
首先,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有很多条,其中关键的三条是受约律、适应律和协调律。
受约律是指教育发展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而存在。学校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治教。要研究、遵循、运用经济发展规律,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努力传播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弘扬和丰富社会文化,不断催生和创造新的文化。要适应科技发展水平,充分运用已有的科技发展成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
适应律是指教育发展应该适应两个发展的需要,即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课程设置要考虑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一展身手,真正享受到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协调律是指教育发展需要协调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学校要有正确的理念、措施、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效果、教学效果、管理效果。学校应注重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使大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教育的合力和凝聚力。
其次,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管理规律。管理规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全面规律、以人为本规律、激发动力规律和注重效益规律。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系统全面规律。学校教育管理涉及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多个方面。管理要全面系统,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以偏概全,要全盘考虑、系统把握。管理中要力争做到全员、全面、全过程,使教师团队优者更优、差者赶上,优秀生培养有成绩,学困生转化有成效,问题生教育有成果。要抓好管理过程中的计划制定、任务落实、效果检查和总结提高工作,真正通过高效的学校教育管理使学校、教师、学生都有发展。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以人为本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面向生命的事业,因此管理中以人为本更为重要。管理过程中要了解教师的诉求、需要,因势利导,改进服务,使他们能够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困惑,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教育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分,是教育的本义,也是教育的本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才能实现高效。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激发动力规律。学校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推动力量,包括国家教育政策、上级行政机关指令以及学校师生员工的有意识的行动。学校教育管理要善于把国家教育政策变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准则,使大家干有方向、做有目标。学校教育管理还要善于借助上级行政机关的指令推动师生员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大家有获得感,有成就感。当然,学校发展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师生员工自身的努力。这种动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一种机制的力量。教育管理中要重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要通过机制的力量调动干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注重效益规律。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社会效益是首要效益。学校教育管理要注重效益,就要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率。要科学评价教育效益,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看学生是否德有所立、智有所启、体有所健、美有所向、心有所养。要科学评价教学效益,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开展,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提升了技能、培养了能力。要科学评价管理效益,通过学校管理活动的开展,看是否实现了预设的目标、促进了师生的成长、办出了人民满意的教育。
总之,学校教育管理需要研究、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哪个学校做到了,哪个校长做到了,学校管理一定就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素质教育管理 篇5
努力提升中考质量
——浅谈当前学校中考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为抓手,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实践。通过扎实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镇中考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可喜的局面。但是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在学校对教师管理上还是存在这一些问题,造成了教师在思想上没有端正教学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为了全面快速提升中考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脚踏实地进行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强化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积极有效地开展备战中考工作,以高效的复习效果促进中考质量的稳步提高。加强领导,精心策划,系统总结往届备考经验,全面把握中考变化要求,分析教改创新趋势,创新备考思路,完善备考体系,调整备考策略,稳定备考心理。笔者作为一个中心学校校长,我认为从中考变化实际、课改工作实际、学生具体实际,要解放思想开路,利用科学发展观,不断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真抓实干,不断提升中考质量,努力打造出教育的旗舰。
关键词:面向全体 创新教育 真抓实干 提升质量
一、向管理要质量,从创新找出路
(一)充分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管理
当前教育形势发展很快,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中考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往的优势日渐下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有所提高,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追求。为此,我认为中考备考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统筹兼顾,精雕细刻,确保质量”的中考备考方针,科学组织,扎实工作,为开创学校中考新局面而努力。
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市教育局中考评价方案,对症下药,认真做好毕业班工作。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中考成绩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毕业学生家长集中关注的焦点,关乎全镇教育工作者的荣辱;认识到它是一个乡镇教育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足之本;从而激发我们做好毕业班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二要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从而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努力营造良好的毕业班工作氛围,把目标任务、责任要求自觉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让管理激发动力、发挥效益。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备考中的主体作用,科学安排,合理调节,优化培优转差,抓两头、促中间,积极创设一个活泼、民主、多维、动态的发展空间,形成了勤奋向上、积极备考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造优异成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及对自身目标定好位,采取“五跟踪”措施,即:思想跟踪、课堂跟踪、作业跟踪、测试跟踪、学法跟踪,力争学生各学科能均衡发展、出色发挥。指导学生注意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在测试、模拟考试中的失分点。
(二)召开迎接中考誓师大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中考氛围
1、在毕业班中分别召开师生中考备考动员会、潜能生会,及时清除影响中考备考的各种不利因素,真正让师生朝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考进入全市前茅而努力。进一步统一师生的思想,树立必胜的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中考目标的实现。如:“审时度势,争分夺妙,超越自我,挑战极限,让九年的付出在六月绽放光芒,力争我校中考进入全市前五强”。
2、特别要求中学制作醒目的横幅悬挂在教学楼,明确中考目标,鼓舞士气。同时,要求各中学组织好初三中考百日倒计时誓师大会,设置倒计时牌,以增强紧迫感。使之争分夺秒,备战中考。
(三)建立毕业班工作激励机制
1、成立中考备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领导小组组长是校长,副组长为副校长、教务主任、组员为全体校务会成员、八九年级主任。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是:制定中考备考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和总结;对中考各项备考工作进行全程管理和检查;组织初三年级学生参加月考和对月考质量进行分析和总结;安排初三学生中考报名和组织初三学生参加中考、填报志愿;对中考质量进行分析和总结等。领导小组成员要经常深入初三进行指导,多次召集初三教师召开专题会议,指导教师工作,听取教师意见,总结工作成绩,分阶段提出整改意见,强化初三工作的过程管理。还坚持做到“到课堂中去,到学生中去”,听教师的课,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鼓励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业成绩。
如果领导得力,那么教师工作开心,学生学习舒心,初三工作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活力。
2、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要加大资金投入,让毕业班教师辛勤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初中毕业班教师,是农村中学教师队伍中的精英,他们知识水平高,教学态度好,工作能力强,积累的经验丰富,相比其他年级的教师,付出的更多,理应得到应有的回报。学校应及时兑现各种上课、考试补助和奖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待遇。
3、建立学生日常激励机制:对于毕业班中日常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采用每月一次的通报表彰方式,对学习成绩进步幅度大的学生采用向家长发喜报的方式加以激励。
(四)强化理想教育,狠抓思想工作
1、强化理想前途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形式经常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教育毕业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立志成才,发奋读书,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学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内趋力,使之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复习中来,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纪律教育,加强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遵守校纪班规,将主要精力用于复习迎考,激发班集体的斗志,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学科教师也要积极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跟班主任通气。加强对住校生的管理,安排教师轮流夜间值班,保证学生安全和睡眠质量。
3、学校管理人员要跟班驻点。学期初,要求学校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对毕业班进行驻班管理,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们知道学校对他们的高度重视。
二、教育管理到位,教学责任到人
(一)强化复习措施落实,全面提高复习效果
1、成立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同科目的教师必须经常在一起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加强集体备课,发扬团队整体作战精神,做到在思想上、目标上、内容上、进度上、测试上的统一。
2、组织毕业班教师利用寒假认真学习“考标”、“考纲”、“课标”。认真钻研教材,明确考试内容、要求,胸有成竹地指导学生复习,狠抓复习方法的指导与落实。
3、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复习计划。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根本,以中考指南为纲,讲清概念,揭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好学习和复习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有效地把初中阶段的知识点梳理清楚,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好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后期要抓应试技巧的训练。在每 2
次摸拟考试或适应性考试前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考试中的失误点,教会学生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学会揣摩出题者意图,学会规范答题,从而减少低级失误,在中考中考出最佳水平。
4、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中考教研活动,及时与市教研师训中心联系,将各位专家请进学校进行复习迎考指导工作,了解和熟悉中考动向,探讨中考命题意向,并有针对性进行平时练习的设题、选题工作,精讲精练,注重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能举一反三,提高复习的科学性、针对性、高效性。
5、鼓励教师在QQ群里进行复习研讨和对中考问题的探究,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培优转差,全面提高。鼓励每一个教师随堂听课、评课,组织开展校内复习研讨课活动,提高每一位教师复习课备课、上课、听课的水平。要求每一位教师上课时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对尖子生采用定时、定点、定人的专题培训辅导,让尖子生冲刺市重点中学;对中等生要加大催促追赶优生的力度,每月有所进步;对后进生进行复习方法的指导,及时解决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实现整体质量的提升。
6、很抓“双基”落实,注重改革复习中的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处理好复习进度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复习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7、重视体育训练,狠抓学生体育成绩的达标。每天早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的晨跑训练,每天课间操时间和第八节下课后进行专项训练,力争每位学生中考体育测试拿高分。
8、中心成员每月到各所中学召开初三任课教师会议,期初组织毕业班教师分学科学习中考考试大纲,共同研究中考备考方案,落实各学科备考复习计划,不断提高复习效率。通过月考,及时了解情况、分析、摸底、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师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班工作。及时地进行月考质量分析和总结,对月考成绩拔尖的学生进行成绩的分析和鼓励。邀请有关教育专业人士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中考健康心理咨询工作。同时要求初三年级各班班主任必须经常性的与学生的谈话、沟通交流,切实解决在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要有针对性地对初三年级学生分别进行中考备考动员和中考复习方法辅导。组织学习,把握中考动态和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中考备考工作。
(二)抓好“三轮复习”环节,实行分层分阶段推进的总复习策略
中考总复习分三个阶段:基础复习阶段、综合训练阶段、实战演练阶段。
在基础复习阶段,坚持基础性、系统性知识的复习,综合训练阶段抓好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及综合学科考试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提高。实战演练阶段,在研究中考有关信息基础上,按中考要求,统一组织模拟考试,把模拟考试当作中考的模拟练兵,严格规范地按中考有关要求进行。如考场的编排、试卷及题型、试题难度及分值、监考及考试纪律、流水阅卷及成绩统计等等。各中学根据娄底市近年来试题中的趋向性、针对性,认真考察学生的知识点、能力点,在中考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在实战演练阶段,强化学生考试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考试技能与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以充分的准备,良好的心态参加中考。
三、争取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管理成员在毕业学期到各中学组织召开二次毕业班家长会,期初一次,报考前一次,通过召开家长会和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及时通报学校初三工作安排和设想,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大限度的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商学生迎考大事。力争做到家长的协助,形成教育的合力。因为除了学校,学生更多时间在家里,家庭的教育力量不可低估,要求班主任注意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电访,经常与家长沟通、协调。家长也非常信任我们的教师,有事情都会和老师商量,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1.组织做好中考报名工作和录取工作。中考报名分流工作是一项非常敏感而且难度很大的工作,须慎重对待。要求毕业班班主任和驻班管理人员一同做好此项工作。2.为学生积极创造良好的中考条件,优化复习环境,做好优质服务。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疏导,少埋怨,营造宽松、和谐的复习氛围;及时通报最新中考信息,了解中考新动向;加强和学生交流与指导,开展好心理咨询服务。
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 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隐性;策略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l997年全国招收的研究生仅为24.20万多人,1998年27.40万,1999年31.90万,2000年39.20万,到了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达到47.5万人,博士生的招生数量达到了6万人, 2010年全国约有140万名考生报考,比2009年增加13%,报考人数创2001年以来新高。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的教育呈现多元化,研究生的事务性工作日益繁琐,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摆脱传统的教育管理和治理模式,如何打造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就需要探索研究生的教育规律,打造新的教育管理与治理模式。
一、教育管理、教育治理、教育自治之间的关系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管理的涵义,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定义为: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目的的过程[2]。
“治理是一个任何组织、公与私管理共同事物的各种方法的总和”[3],治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的英文是Governance源自拉丁文的Gubenare,掌舵的、导航的意思,常被用来指称有关指导(guiding)的活动,组织引导(steer)自身的过程。汉语中Governance被译成“治理”,最早出现在市政学中,用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种种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这一概念不在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被广泛地应用经济社会领域[4]。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有两个英语单词来表示“管理”,一个是Governance,另一个是Management。在英文翻译时,对这两个高等教育管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指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而后者多指大学的微观的组织管理[5]。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在促进高校正常运转,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效率,改善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在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上是一致的。
教育自治,所谓“自治”即意味着政府应逐渐退出微观办学过程,促使高校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教学、科研、课程设置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相对的自由和更多的弹性。
教育管理、教育治理、教育自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教育管理重在“管”,教育治理重在“治”,如高校运行、人事、教学、学生、科研、财务、后勤、档案、安全、数字化等方面均可用“管理”一说,管理重在规章制度建立,治理重在执行、“善治”。自治则体现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政府本位”和“行政本位”到学校本位,教师本位的根本性转变。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是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科研管理、国际交流等方面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和执行模式。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存在的隐性缺陷
(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隐性缺陷
国家对研究生的选拔主要是经过考试来筛选。考试的主要科目是英语和政治,加上一到两门的专业科目,按照书本和试题上的指导,研究生入学考试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除考试之外,在研究生的选拔上,近年来我国虽总结出一套看似比较切实可行的招生制度,但还不够完善。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清晰性与实际操作的弱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非常清晰。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比较熟悉马克思主义,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实验的技能,懂得两门外语,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工作,身体健康。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生,更注重的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可以体现出一个研究生的学习、分析、综合和创新等能力。我们不但缺乏研究生培养机制,还缺少具体的操作内容。2009年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出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研究生占用有限的资源,教师很难进行一对一地指导。
(三)研究生教学模式可行性与实际操作单调化
研究生的教学模式都有现成可以搬照,教学手段有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实验室、社会实践等等。但现行的最简便、最节约成本的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课堂授课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严重地束缚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授课内容过时陈旧,有些内容还会与本科课程重复。
(四)研究生科研管理的不足
由于科研能力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特征之一,而高校间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论文数量成为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硬性指标。许多高校将科研与毕业学位直接挂钩,以论文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科研能力,科研量化的主要方式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转载引用率”等等。
(五)研究生国际交流的广泛性与针对性缺乏之间的矛盾
合作共赢是当今的世界共识。目前,在某些国内高校,研究生短期出国、培训、实习的人数不是少,而是太多了。由于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研究生的外语能力非常有限,许多学生连阅读外国文献都困难,难以与外国朋友面对面地交流,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即使有,也达不到目的。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保障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与研究生就业制度等工作有效运行。一是将市场需求与学校需要进行招生,依据国家战略,按照学校计划,有效实施研究生招生,不要为了扩大招生而招生,并从社会需求反馈信息,及时、适当调整招生人数和计划。二是继续扩大学校自主招生与灵活推荐的招生制度,引入招生、培养与就业一条龙导师负责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只招不管,只管不培养,只培养不负责的缺陷。三是监督、自律和制度相结合,以资格审查年审等形式推选导师,弱化行政管理对导师的影响,提高导师地位、待遇、权利和义务。
(二)改变人力资源成本理念,战略性培养研究生。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人才的投入是第一资源,把人才从成本概念演变成为资本概念,将研究生培养作为人力资源。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战略,帮助研究生创造自身价值,满足研究生发展需要。有计划安排学生参加政府课题、社会重大课题、社会实践的研究,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对研究生培养战略实施要从政策、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管理模式、今后发展、时间、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合理配置和各个阶段需要资源,保障计划的实施及战略的实现。
(三)拓宽研究生视野,着力增强国际学术的交流能力。高校应该创造积极与国际进行学术交流的学习氛围,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国际化。高校可以定期地在本校举办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本国和国外优秀的高等教育专家做报告,教师与研究生都参加,向国内外名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去。适当鼓励研究生与国外专家进行英文交流,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学校可以开设英语角、英语大赛等等。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让研究生走向国际,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加强研究生科研管理。高校应改变传统的研究生科研管理体制,不能单纯地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既要考察研究生的治学态度、人格素养,又要考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体包括研究生的科研立场、获取信息的能力、求异思维的培养、学术表达能力等。高校应把科研考察放在科研成果的质量上,鼓励研究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高校可以建立研究生科研基金,解决研究生的科研经费问题,还可以设立研究生科研奖励基金,激励研究生创造出高水平的论文。对那些弄虚作假、胡乱抄袭的研究生,应提出严厉的批评,责令其改正,经批评不改正者,令其重写论文。
(五)改革研究生教育体制,着力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改变以论文与英语过级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但能提高研究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团结、合作、进取的工作作风。理论教学只有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鼓励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并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规定研究生要有到企业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历,建立一批创新实验和实习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研究生要进行课题研究,除了大量地查找相关资料之外,应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各种各样相关的社会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67.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05.
[3]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0.
[5]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沙志平.现代高校管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素质教育思想和小学管理分析 篇7
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表现:其一, 成人。成人就是具备完善的人格, 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可用之人, 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及各方面发展之人。其二, 成器。成器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 在后期学习中更为多才多艺, 能够快速融入社会, 并在其中准确找准自身位置, 通过对自身能力或多或少的付出, 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进步。素质教育的价值是学生是否成才重要衡量标准和依据, 同时也是对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内容。需要将其育人目标予以实现, 应始终基于实际角度来分析及考量问题, 将素质教育的大致方向进行确立。
如果想要使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功效, 还需要相对应的先进管理方法给予辅助, 在先进管理办法的支撑下方可实现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就先进管理办法来讲, 其不仅要与社会要求相适应, 同时也是教育对多规格人才进行培养的现实需要。伴随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社会对教育提出更为苛刻且全新的多样要求。其不仅要求教育要是全面教育, 还要将科学育人及人文育人给予融合, 实现培养与通识之间的相统一, 确保知识、情感、道德及能力等协调掌握及运用得以实现, 在对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进行培养时, 还要对其周围与之相称的合作意识及协调能力进行培养, 并始终把持教育的个性化、开放性、多样性及创造性等基础特征。教育管理者要善于把学生的创造力及意识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 并对学生的智力提升及个性发展给予足够重视。应按照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依托, 对高素质、多规格及多层次人才进行深入培养。
二、小学管理必须善于理性创新
理性作为智慧的深层结晶, 小学管理必须对理性创新给予足够重视。开展管理应善于主动学习, 培养出积极学习且善于学习的教育团队。在不断学习管理经验当中, 对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掌握, 并且在具体学习中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对各级各类学校经验的借鉴当中, 促进自身正确教育观的树立, 教师在团体性的教学活动、教研及培训当中获得更为准确、科学的教学观。管理应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创造与所在院校相协调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开展小学管理要对学校的工作思路进行梳理, 对学校运行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知晓并分析, 对教师相应思想及情绪进行着重了解。管理还应该具备进步的思想及科学的处事方法, 还需要经历总体论证的检验, 促使管理更为准确和高效, 在教育改革理论的大框架下对管理进行论证, 分析教学管理是否与时代发展要求及潮流相适应, 是否与科学规律相协调;对小学管理在学校日常工作当中给予融入并论证, 观察教学管理是否与学校的客观实际相适应。此外, 还应在工作当中将教学管理置入其中并实施检验, 观察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及其可行性。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讲, 其应始终具备相应情感性。实现以情感人及以理服人, 通过情与理的紧密结合, 方可实现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
三、教育管理必须对创新理念予以落实
校本管理作为学校开展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对于素质教育的完善及人才深层培养作用明显。由于小学长期受制于“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小学在校本管理的相应实践经验及传统普遍缺乏, 对于校本管理来讲, 其实现制度化运行需要一个具备渐进性模式的实现方式。伴随学校在管理体制方面改革的持续深化, 小学校在主体意识及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和增强, 至此, 其为校本管理的深入落实奠定坚实的运行基础。因此, 小学应以我国学校的现实状况为基础, 并对西方先进且有益的校本管理经验进行借鉴, 实现我国小学管理的不断创新及完善。
素质教育管理 篇8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里, 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基本上都是深层次的发展问题, 呈现出深刻性、广泛性、长远性和多难性等特征。
在这样一个阶段中解决一些深层次发展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创造新的服务机制和行事方式, 即——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一、政府职责
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政府主要责任都集中在四个方面, 即: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政府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 重点在于后两个方面——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1. 公共服务
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 专家、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 诸如“通过融资、提供或管理有利于健康和教育结果的公共服务。” (世界银行, 《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 “公共服务通常指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 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 (陈昌盛, 蔡跃洲,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 “公共服务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 (李军鹏, 《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等等。
显然, 公共服务实质为对公共需求的供给, 是公共资源投入与配置的产出, 享有的对象是所有老百姓。所以, 公共服务即指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使得所有老百姓都公平享有的服务。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公共服务, 最重要的领域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等。
公共服务的重要特征:一是非竞争性, 不通过竞争手段而获得;二是平等性, 覆盖所有老百姓, 不论民族、种族、性别和贫富。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公共资源与公共需求不断发展, 公共服务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充实。比如, 原来义务教育是政府法定的公共服务, 而幼儿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 政府服务可以是有限的法律责任。但现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政府有财政供给能力并且老百姓对学前教育需求旺盛的地区, 政府提供幼儿教育成本的可能性迅速提高, 已经开始逐步提高其中政府服务的比例, 所以幼儿教育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也成为一种准公共服务或者进步到完全的公共服务。
高中教育同样如此。以往政策设计中个人负担高中教育成本比例呈现上升态势, 现在一些普及程度高、质量相对稳定地区, 政府也在逐步提高财政负担的比例, 出现了高中实际上成本在提高, 而学费却没有同比例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职业教育领域内,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 上海进一步加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预计每年市区县两级财政将投入3.2亿, 使100%就读全日制中职校 (含民办中职学校) 的学生 (含非上海户籍) 得到补助, 且帮困助学对象从城乡低保家庭扩大至所有来自农村和海岛的学生。实际上, 这也是公共服务。
当然, 目前阶段学前教育、高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 更需要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来争取政府的公共服务, 其办学机会则按照一定规则的竞争来得到, 因为公共服务并不完全排斥竞争, 公共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法则。
2. 社会管理
20世纪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非政府组织逐渐发展与培育, 许多公共事务逐渐由社会承担。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 吸取了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经验, 日益重视非政府的管理。
在政府公共管理中, 对市场需要监管, 对社会则要引导, 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都要发挥, 其中必然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管理上的合力, 才能使社会健康发展。
现代政府的公共管理, 很多情况下是运用经济调节来加大对社会的间接管理, 如通过国民经济第二次分配中政府获得的财政从而转变为公共服务, 但这种服务是把财政间接转化为效益, 转化的过程必须有专业管理, 这种专业管理需要一些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方介入, 并且承担许多社会专业管理的职责。
社会管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自治, 即许多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自行解决。比如:报刊曾经报道, 有人在一个住宅小区绿地湖泊边唱歌, 居民觉得太吵, 从而发生吵架的事。物业公司则让每家每户代表讨论, 投票决定是否允许, 结果57%的居民同意唱歌, 43%则不同意唱歌, 后者服从前者。物业公司协调时提出, 允许唱歌, 但是不要超过晚上九点, 伴奏的音乐要轻一点。此事通过民主程序, 加上专业的管理得到了圆满解决。
社会管理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承担的事务。大量的管理经验已经告诉政府, 政府在繁荣的市场体系中不可能包办一切, 包办一切的过程是是低效的, 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因此政府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购买服务, 主要职责在于监管评估, 而管理的实施则由非政府的、专业的机构承担, 更多地采用“契约”方式进行。
二、从管理到治理:政府履行职责方式的转向
教育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块, 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稳定所在;教育的改革又极为复杂, 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人发展不平衡与教育公平原则以及教育和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关系之间的复杂性, 都决定了政府所负有的教育管理责任和履行的职责方式必须转向。
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 成为服务型政府, 必须从大包大揽的单向度管理转向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从管理走向治理, 政府要按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角色, 对教育发展要有敏锐的判断。
因此, 当前积极培育教育专业中介机构,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协商机制, 对于管理转向治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让专业性社会机构提供专业性事务
政府职责是不可推卸的, 但是履行职责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直接提供, 也可以间接提供, 运用公共支出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专业性的服务, 就是一种间接提供。
专业性的事务由专业机构来承担, 其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教育服务的质量上, 也体现在教育服务的效益上。委托给专业机构比政府自己去做要专业得多, 但并不是说教育专家就能成为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者专业是教育公共服务, 是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背景下履行好教育服务职责。学校管理不是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 熟悉学校管理的人员未必是个很好的教育行政人员, 两者各有管理不同的侧重点。
上海实施的“以委托管理推进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项目, 其重要出发点就是为了通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机构的服务潜能, 促进郊区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 并从中培育出服务质量高的专业性社会中介机构。这一项目, 不仅以新的方式去提高学校的发展, 同时在探索政府走向教育治理的路上迈出积极的一步。
2. 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 是考评政府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准。什么是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根据以往的认识和经验判断, 市中心城区应该比郊区高, 城市比农村高。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些区县, 农村教育水平明显没有城市高, 但农村居民对教育满意率比城市高近20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期望值不同, 原来农村教育基础比较差, 一段时间里通过推进城乡一体的标准化改造办学条件, 以及农村教师加工资等倾斜政策, 农村教育虽然质量变化不大, 但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二是参与度不同, 这个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辛苦操劳家务, 子女还是不满意, 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所以要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 否则永远不满意。
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之间要建立协商关系、利益诉求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 要有根据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的决策机制, 只有这样, 许多矛盾才容易解决。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不过, 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发挥好作用并非易事。报上曾经有文章说家长委员会有时候与学校不一致:校长不准补课、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补课;校长不准收费, 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收费。其实产生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的, 如果事事都一致反而不正常。有不同意见就需要协商, 建立家校协商机制, 首先要承认家长是利益主体之一, 家长不是学校的代言人。学校也是利益主体, 两者之间要有利益诉求, 多元社会要有利益协调, 然后经过协商, 如果意见达不成一致, 要有决策的民主程序。然后, 由一定程序决定的事情, 大家要有民主的素养, 要自觉接受。这种经过民主协商以及走过大家都认同的程序所形成的决定, 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是有利的。
三、从管理转向治理:在深层次上思考体制机制改革
经验表明, 许多教育问题不是教育界本身就能够解决的。教育从管理转向治理, 要求政府深入洞察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寻找政策以及政策的切入口。但是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多同志不太关注社会的变化, 因循守旧, 或者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比较弱, 缺少审时度势的把握。比如总认为只要政府给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并非如此, 体制和机制是决定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 不从体制机制上考虑, 难以在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政府高度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 由于外来农民工子女占用了本地的教育资源, 所以流出地应该把学生的经费转移到流入地来, 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公共服务成本应该是公共财政提供的, 而公共财政依靠税收所得。今天农民工进城务工, 所产生的企业税收都形成了当地的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应该向所有创造和提供纳税的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中,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按照公共财政概念来落实老百姓的权利, 与原来政府按照户籍服务的方式相比更先进。
另外一种看法是, 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基石的前提下, 目前所有农民工子女应该得到同本地老百姓子女完全同等的教育, 这是我们追求目标但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是:中国存在着经济发展上的两元结构, 两元结构中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 要逐步解决城乡差别必须从保障制度着手。在现有保障体制中, 农民最大的保障由土地来实现, 即使农民工进入城市, 土地的保障依然还在, 只是土地的价格有高低而已。城市居民虽然生活水平高于农民, 而且发达地区与困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但城市居民没有土地的根本保障, 需要有其他的保障。所以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若不从这些深层次问题上以及社会发展未来趋势去思考, 就难以把握全局了。
显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 归根结底还在于现有教育制度是架构在户籍制度上的原因。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 就户籍制度而言已经作了许多修补, 但居住证制度还不可能立刻取代户籍制度。教育与人口关系中比较合理的设计是把教育制度架构到税收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上, 但当前这个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教育制度还会有矛盾, 会产生新的问题。
上海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是确定目标, 继续挖掘现有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提高到60%, 实现农民工子女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二是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问题, 纳入民办学校管理范围, 成为独立法人。同时定出一定的办学标准, 当然标准可以放低一点, 如此政府对其财务、教师资格、教师加四金等问题都可以监管起来, 从而提供必要的支持, 推动学校的有序发展。
2.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思考
同样,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也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思考。当前, 民办学校发展遇到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多少, 而在于设计合理可行的制度。在体制和机制的高度上, 反思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 寻找民办教育发展的路径, 这是民办教育发展到关键时期最应该做的事。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讲, 政府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 改善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公办学校的教师待遇, 这是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来民办学校在硬件和师资上的优势。但同样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 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不一定直接办教育, 而可以拿出钱来让社会来办教育, 然后政府购买社会的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 民办学校的发展就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非盈利财务制度的建立。只有建立起非盈利财务制度, 民办学校才具有长远发展的保障, 政府才能提供公共财政资金和监管公共资金的使用。否则, 如果政府向民办学校提供了公共资金, 却缺少公共资金足够的监管, 一旦资金使用产生严重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策执行效果。政策一旦不稳定, 左右摇摆, 前后不连贯, 肯定不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所以, 我们不能只关注民办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影响力, 而忽视制度的资源价值。
素质教育管理 篇9
一、更新观念, 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 班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 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因此, 班主任要常思管班之法, 常怀爱生之心,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积极向上, 团结奋进的班集体。他面对的是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学生群体, 自己的思想行为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除了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外, 还承担着“育人”的工作职责。由于班主任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暗示性, 学生大都有模仿班主任言行的心理倾向, 学生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 会逐渐形成心理模式。因此, 班主任是学生思想行为养成的导师, 班主任要在学生中具有高的威信, 必须坚持“育人先做人, 正人先正已”的原则。具体说来, 必须做到在行为规范上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 工作中能够兢兢业业, 埋头苦干,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本人必先做到。只有班主任勤奋工作, 敬岗爱业, 学生才会口服心服, 关心集体, 努力学习。
二、提高认识, 热心研究中职生特点
职业学校的生源层次千差万变:首先是因为分数较高但因经济原因不得已而选择收费较低的职业学校的, 这类学生人数较少, 自觉性强, 管理上难度不大。其次是纯粹来学习专业技能, 便于今后就业而来职业学校。再次是文化基础很薄弱, 对学习兴趣不大, 家长怕其在社会上惹是生非, 就送职业学校来了。最后是来学校的目的不明确, 思想不重视, 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专业技能, 都不能潜心学习, 这类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
坚持教育的人性化, 班主任的岗位是崇高的, 职责是神圣的, 责任是重大的。但要做好此工作, 也是不容易的, 这里面大有学问。根据笔者多年的实验, 认为对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把自己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 才能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博和行为倾向, 才能有的放矢, 因势利导地进行工作。“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对于职业学生的种种特点, 只要精心分析, 掌握运用好各类管理体制方法, 班主任工作也就得心应手。
三、关爱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贴近人
要想把中职生培养成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班主任, 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教学质量, 以分数定学生的好坏, 而忽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教育, 虽然学习成绩上去了, 但可能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好逸恶劳, 自私自利, 缺乏爱心, 这无疑舍本逐末。
1.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凡是成功的班主任, 都是将学生看成自己的亲人朋友, 与他们多做心灵上的沟通。首先要了解学生, 搜集与学生相关的各方面的资料, 深入学生当中, 观察他们的思想感情变化, 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以正确的引导。其次关心学生的疾苦, 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暂时的生活困难, 班主任就应多关心体贴学生, 尽力帮助引导他们解决困难。第三, 要热爱学生, 班主任要像亲人一样关心照顾他们, 时刻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 这无形中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营造了师生间的亲情。
2. 了解和研究班级。
了解和研究班级是班主任工作的第一项内容, 也是贯穿于班主任工作全过程的一项内容。尽可能详细了解班级情况, 可以使教育和管理工作更科学更民主。具体了解哪些内容呢?一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民族、住址及家庭成员等。二是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 如特长、受奖惩情况、学习成绩、是否担任班干、身体健康状况等。试比较一个很长时间都不能叫准学生名字的班主任和一位对学生了如指掌的班主任, 哪一位能更迅速地得到学生位的认可呢?结论不言而喻。
只有了解了自已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的特点, 才能出现问题, 对症下药。比如, 学生中有一部分留守学生, 即父母双双出外打工, 把他们留给自已的伯伯或者什么亲戚等照顾, 他们属于很少有人关心问津的人, 他们也习惯于随心所欲, 一般不相信别人的话, 常常自卑多虑, 常常会有人怀疑班主任或者其他学生对他如何如何, 也就是缺乏自信心。对于这类学生, 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 每一次成功, 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 增强他们对生活、学习的自信心, 満足他们渴望尊重的需要, 让其自卑的阴影逐渐消散。还有一部分是单亲家庭, 他 (她) 们往往行为偏激, 行事异常, 针对这类学生, 就需要深入家庭, 了解原因, 这些家长往往从经济方面进行所谓的“补偿”, 但他们缺少的是与人的沟通和交流。所以, 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冷暖、思想动态, 抓其软肋, 解决问题。
高校图书管理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篇10
1 图书管理与素质教育的作用关系
在当今社会, 往往都提倡素质教育。而这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方式对于图书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管理如何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提供服务, 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图书需求、编写研发图书教材, 更好地为高校中的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做到与时俱进, 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质的图书管理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非常便捷的条件, 发挥重要的作用。真正有效的图书管理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广泛的知识面, 开拓他们的视野, 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的图书和有效的图书管理, 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还可以阅读大量的课外资料,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 高校的图书馆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探求课外知识的首选地点,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 学生们往往需要最新的知识, 他们去往图书馆的目的, 往往就是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 获得最优价值的信息, 由此可见, 图书馆是为学生提供优质信息的重要载体, 因此, 高校对于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 就必须要把最优质和最新的图书提供给广大的学生, 向学生们提供健康、积极向上、有益的信息。大学生们往往处于人生观、世界观进一步形成的时期, 因此, 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很深切的。而高校图书馆中的藏书以及对于这些图书的管理, 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优劣、学习知识的能力。因此, 高校的图书馆应该随时更新, 不断了解时下最新的知识变革情况, 充分掌握教育图书的需求状况, 多引进优秀的书籍, 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 图书管理和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互相依存, 不可分离。优质的图书管理深刻影响着学校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也不断地向高校图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两者相互结合, 共同发展, 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更优质的平台。
2 发挥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 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是高校相关素质教育的平台和基础, 图书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图书馆馆内藏书的管理, 从而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则是图书管理工作的核心, 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当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不断提升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 真正热爱自己的本职事业并不断追求。树立服务学生、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服务观念, 培养服务意识。
2.2 丰富藏书种类, 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丰富的书籍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 很多书籍不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知识性, 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对读者产生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图书馆应该进一步增加藏书的数量和种类, 充分利用好教育经费, 提高其使用效益。
2.3 进行阅读指导, 培养阅读兴趣
很多大学生面对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不知道该怎样挑选书目、如何进行阅读。因此, 课外的阅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图书馆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阅读指导活动, 为学生们开展课外导读, 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指导和培养, 引领大学生们真正地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增添其在阅读过程中体会的乐趣, 这也是启发性的素质教育方式之一。
2.4 优化藏书结构, 便于辅助教师教学
教师们应根据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知识技术, 重视自身业务素质能力的提升,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很多老师可选择去各个高校进修, 高校之间也可以互相访问、互相学习, 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探讨如何利用图书馆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另外, 高校的图书馆不能仅仅停留在增添新书的水平, 还应设置电子阅览室, 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资料, 从而为素质教育服务。
摘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 而图书管理同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作用, 探讨高校图书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本文首先探讨了图书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使图书管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措施, 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图书管理,素质教育,关系
参考文献
[1]郑荣佩.论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252+254.
素质教育管理 篇11
【关键词】生本理念 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CA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7-02
一、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源于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学生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有其自身具体、独特、不可替代的需求。不同个体的需求在整个群体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大学生活中,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感受,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对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个人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都是影响大学生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缺乏对这些因素的认识、了解和把握,高校学生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重视个体需求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预期的效果。
人本理念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和爱好,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并能走入社会后持续发展。这意味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要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观念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性投资”的观念。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处理人与组织(即学生与高校)的关系时,并不否定和排斥组织(即学校)的目标,而是应把人(即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组织(学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对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都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转变管理观念,转变过去那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信任学生,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采用宽松、自由、开放的现代教学模式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严格管束,如统一自习、早晚点名、上课表现不积极要写检讨等,就会压制其个性发展。也就是说,发展大学生个性需要宽松、自由和开放的教学模式,要摒弃传统“划一式”、“填鸭式”和“机械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宽松、自由、开放的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潜能,活跃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创新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各个学生的先天资质、性格和志趣等个性特征,在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设计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因材施教,实施个性教育。此外,应打破旧有的自我发展的封闭状态,推动教育与外部世界协调发展,开发学生的情商和心理潜能,鼓励学生从自我为中心中解脱,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会与社会、他人互动,做到学以致用,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改造内心世界,形成乐观、健康的心智,全面开发个体潜能。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以网络为媒介,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心理学教学的感觉形态和提示效果,這是现代心理学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和飞跃。应该说,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具有高效、直观、生动、资源共享等优势,让我在心理学教学中受益非浅。比如在感知觉教学中,我制作和运用了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感“知觉规律”和“错觉现象”;在讲解“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图片、量表或研究成果;在学习智能理论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观看电视、电影的片段。这一切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何乐而不为?
四、要树立教学为学生、成长、服务、奉献的观念,因为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
良好的教学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能。还能交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甚至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行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一线的有些工作者,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定要去研究个人所带的课程、施教的方法以及教育的对象。做到专业精、方法得当、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有针对性。而不是照本宣科,简单应付,造成误人子弟的后果。渊博的知识、端正的态度、流畅的语言、富有逻辑的思维、良好的仪容仪表这样的教师都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教师的形象,言传身教对学生来说都有模仿榜样的作用。所以,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一种为教学服务的奉献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的教育性,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
五、打造教师硬队伍,为人本管理提供源本支持
在大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备管理能力,还要求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自我管理。为此,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教师队伍。
学生数量多、层次化强、个性突出等特点对教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素质,加强人员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管理培训,开展学生管理交流与座谈,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为全方位管理学生做足管理知识准备。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教师必须完善自我,做到身为人师,表率天下,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在学生的情感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尤其是针对一些贫困学生的管理上,一方面注意到学生的困难情况,一方面要关注到学生的自尊心,做到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时不伤及他们的自尊心;健全学生服务职能,为学生提供动态化服务,建立学生工作信息平台化管理,建立学生事务处理系统、学生工作评价系统、学生工作教育引导系统、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系统,实现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要实现和谐教学,必须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在教学中“我说你听”的绝对权威和优越感,接受“一起探讨,共同探索”的民主平等,时刻意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不足,进而继续学习、完善自我。以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众. 以德育人 以情感人——浅谈如何做好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2]张磊、赵红妍、李兴辉.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转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素质教育呼唤教学管理新突破 篇12
一、旧管理体制弊端日渐显现
目前各中小学尽管提倡施行素质教育, 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还未出台或未成共识, 众多学校在管理上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 其弊端日益显现, 较为突出的有如下方面。
1. 以分数评人, 以分数排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考刚结束, 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 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老师说:“老师, 请别给我们排队了, 我们真的很难受……”。孩子们的目光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同行听后不禁心头一热, 两眼湿润, 心情格外沉重。笔者经年站在教学工作第一线, 发现不少的班级不知是出于作为评优的依据或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 常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名, 并张贴在极显眼的位置。学生每年都要应付各种考试, 每次考试排名对成绩差的学生来说, 不啻于是一场灾难。即使是小型考试, 学生们也会忧心忡忡。有的学校除了给学生排队外, 还会以分数给教师排队打分。以此作为考核和提拔人才的依据, 有的甚至在大小会上大张宣扬, 给教师和学生们施压。
2. 教学目标错位, 教方单一死板。
在我国, 由于种种原因, 尤其是与旧体制一脉相承的高考制度、教师评价标准、社会传统观念这三大顽症并存的原因, 不少学校表面上宣称教学目标是与国家的高度一致, 培养的是国家社会所需人才, 实际上却是片面追求升学率, “唯考试成绩、唯升学率是看”。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随意变动国家的课程计划, 更改教学大纲, 削减非考试科目的课时比例。有的为了提高升学比例, 给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派发毕业证让其提前离校,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此外, 在教学方法上, 有的教师出于应付考试或内部管理的原因, 本来有很多好的新的教学方法都不敢尝试、不敢创新。笔者在调查中遇到一位“优秀”的政治教师, 他的话令人深思:“你给学生讲得头头是道, 但总比不上划出重点让学生背效果好吧。记住了, 考试答上了, 这就有了分数。上课讲得那么精彩没用的, 因为考试不考, 不是在白白浪费时间吗?”的确, 划重点、背重点, 再通过大量的练习作业去强化, 能使学生考得好成绩。
3. 片面发展代替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规定, 学校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里强调的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各个方面自有着不同的作用, 不能相互代替。“五育”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既不能彼此分离, 也不能互相冲击。即“五育”中缺少任何一个部分, 其他各育就要受到埙害。故要求在实践中不能搞“一育代替他育”或“一育冲击他育”。现实中有不少的学校往往以“智育”为主, 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评价教师或学生时, 有的学校甚至以“一好”代替“三好”或“全好”。凡是要考试的学科就定为主科, 其他的定为副科。主科无论在师资、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都重点关照, 副科则可有可无。如此下去, 中国未来学生的素质确实令人担忧。
4. 外说一套, 内干一行。
尽管国家大声疾呼, 要减轻学生负担、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学校表面上也随声附和。但实际上有的却干着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事。如有的学校表面上提倡“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但实际上却又乱收费或变相收费;有的学校教师课堂上不下足功夫, 课后就要学生另外交费, 或者巧立名目成立各种“培训班”, 等等。在大学每年的英语四级考试、普通话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中小学每年的升学考试来临之际, 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就如潮涌现, 教育乱收费现象十分突出。
二、呼唤新理念、新突破
要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树立一种新的观念, 要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去透视剖析今天的课堂教学。并且要通过必要的措施, 纠正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 依法治教新理念。
好的教学质量是以有序的管理为基础的, 而常规的管理则是有序管理的根本。常规管理首先体现在严格依法治教, 体现在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要求管好教学。课程计划是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开设的目的、意义和任务以及教学时间和进度, 它体现了国家对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所有教学都必须服从于大纲和教材内容, 学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 开齐开足课程, 严格按课表上课, 并且加强对教学用书和复习资料的管理, 严格控制补课行为和作业量, 加强学籍管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依法治教的基本大法。管理者要对学校及教师加以规范, 尤其是对学生的休息及课业以外的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时间给以足够的保证, 对学生到校及离校时间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 对违法行为要有严格的处罚。
2. 教学方法突破新理念。
俗语云: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任何一种被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 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任何教学条件和要求。我们在选择或评价教法时就必须因人、因地、因时等综合因素加以考虑。比如, 适宜讲授的就用“讲授法”, 适宜谈话的就用“谈话法”, 适宜讨论的就用“讨论法”,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总之要从实际出发。现实中不少的教师不管情况如何, 总是教师讲学生听, 偶尔提提问, 一味惯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驾轻就熟, 不愿花费力气去探索新路;二是受学校制订的管理措施制约。比如, 一位教英语的同事在教口语课时, 欲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 一改以往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 把学生组织到一块草地上通过组织讨论、学生演示及穿插游戏等方式寓教于乐, 深受学生欢迎。但这位老师反而被有关领导叫去训斥一顿, 说乱搞一套。如此一来, 教师们多好的教法都不敢尝试, 更不敢创新了。
3. 规章制度制订新理念。
好的质量来自好的管理, 而好的管理必须体现出科学性、思想性、民主性和规范性。众所周知, 教学质量是经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创造出来的, 不是考出来的。现实中不少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主观随意性大, 制度制订不完善, 有的规定甚至违反教学规律。比如, 不少的学校在管理上重结果轻过程, 只在成绩排队上下功夫, 管理工作未深入, 或只在个别环节上下功夫。有的学校硬性规定教案必须写多少页, 且统一内容、格式, 甚至以教案篇幅定等级、评优劣, 至于备课是否有新意、是否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是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却无人过问, 由此造成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写教案上, 而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常常被忽略, 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4. 评价体系新理念。
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真实情况, 为其今后工作和学习提供努力的方向和依据。现实中不少的学校滥用评价或评价手段不当, 主要表现在如下:一是把评价结果作为向被评价者施压的手段;二是以评价的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三是评价的手段过于单一或频繁。众所周知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故在评价时不能仅以一、二节课或某次考试的成败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依据。
目前关于教学评价各校有各校的标准, 不一而足。有偏重教师的如语言、板书等;有偏重学生的如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等;有偏重内容的,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笔者认为在众多条款当中, 应重在教学目标的评价。任何一节课堂, 都是为了实现某个既定目标。如果目标不实现, 即使形式搞得再多样也没意义。目标评价必须突出如下几点:一是是否有教学目标, 且目标是否明确;二是目标是否实现;三是所讲内容是否围绕目标;四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恰当。只有把上述因素综合考虑, 评价结果才会更公平、客观。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行, 不少新的问题又随之出现。不少学校对外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 对内实则干着应试教育的事情。若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把众多学子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就必须从中小学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上寻找根源, 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突破
参考文献
[1]睢文龙, 廖时人, 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素质教育管理】推荐阅读:
科学素质教育管理08-30
德育素质教育管理09-02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09-17
课堂素质教育管理09-27
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05-16
数学整体素质教育管理07-02
素质教育目标管理08-09
体育素质教育贯彻管理08-10
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管理09-11
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管理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