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目标管理(精选12篇)
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1
摘要:分析初中教学管理目标存在的缺陷,阐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从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三个方面,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以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素质教育,定义
初中教育是高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中间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初中教学管理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一、目前初中教学管理目标存在的缺陷
(1)有时过分依赖量化管理,而忽略质量管理。学校管理层在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时,有时存在着过度量化的缺点。比如,学校管理层评定一个教师的业绩时,往往只盯着这个教师所带班级在大型考试中的高分率有多高,看这个教师写的教案有多少页,看他写的思想政治感悟有多少,或者看他一年内组织了多少次公开课。最后,管理者将教师这些平时的教学活动量化成一堆数据,以此作为教师评优的唯一标准。久而久之,无疑会打击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导致部分教师倾向于应付教学检查,而平时不太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2)教学管理有时过度行政化。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如果学校领导和普通教师之间形成下级服从上级、上级给下级提供决策思路的关系,就将阻碍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而且严格的行政化管理会让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受到限制,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3)有时忽略教师的个性。教学管理者往往统一要求教师用同一种方式备课和上课,忽略每个教师不同的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也忽视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和态度所起的作用。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步调一致,可能影响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导致教学效率下降。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求通过教师个性化教导,让各种有价值的知识经过学生的深入体验后得到消化,并且让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得到平衡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和应试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更倾向于学生的个性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需要民主化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还需要教学管理者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由。因此,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传统教学管理目标需要得到相应的更正。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重新定义初中教学管理目标
(1)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管理目标,过度注重量化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却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执行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管理的成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应当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观察和引导,而不是仅仅让教师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学校管理者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时,要规定教师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和改正自己的教学失误,鼓励教师相互之间进行教学心得的交流。学校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来评定教师的优劣,而不仅仅是看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当然,量化教师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但不能过度依赖量化管理。因为素质教育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看教师有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2)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部分教师出现职业道德危机,与学校管理者过度注重教师业绩有一定的关系。学校管理者在设置教学管理目标时,有时不太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管理者需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让教师给学生做好榜样。在学校教师队伍中,要培养先进带头人,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只有通过各种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3)让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若片面要求教师必须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学生群体必须听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命令,则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可能。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导课堂进程,并且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调整学生情绪和学习态度,不能只负责给学生灌输知识。同时,学校管理者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少一点命令,多一点建议,让教师多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来。学校管理者要摒弃一刀切的做法,注意优秀学生、中等生、后进生的差别,还要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条件一般和家庭富裕学生也有差别,从而要求教师加强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而不是老是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保持步调完全一致。
四、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教学管理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但是,教学管理目标的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目标错位等状况,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章分析教学管理目标存在的缺陷,阐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重新定义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赵红梅,鞠学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积极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12).
[2]杜萍.有效课堂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2
考评总结
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实施教育工作目标管理是落实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几年来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为全面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县的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管理能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我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州教育局对县教育局目标考核指标的要求,结合我县教育工作的实际,我局与州教育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后,教育目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立即进行了专题研
究,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认真讨论了目标管理考核的各项指标要求,并根据州对县《考核指标》八大块32项考核项目,结合我县和各校实际,修订完善教育局对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将各项具体指标任务分解到各股室和各学校加以落实。几年来,我们实行局领导分片负责和股室工作人员挂点联系制度,责任到人,定期不定期到各学校督促指导工作,并把目标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列为督促指导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名誉下发了《双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5“两基”复查年审相关工作的通知》(双政办发[2005]47号),对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全县教育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年,10月24日——28日分五个组分别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目标管理考评。经过分组考评,集中复评,对照《2005双柏县教育工作主要考核指
标》要求,逐项对照进行自评,自评96分。现对我县的教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德育工作 加强德育工作。目前,我县各学校都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在德育制度建设和德育队伍建设方面较之过去都已得到加强,在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落实相关工作。为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2004]8号文件精神有具体实施,我县教育局党委认真推广使用《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修订)》,合计全县共征订《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修订)》734份(中学181份,小学553份)。
双柏县辖4镇5乡,85个村(居民)委会,县内居住着汉、彝、哈尼、白、回等18种民族,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万人。根据省、州教育主管部
门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几年来双柏县教育局、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几项专题教育的有关要求》,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课时安排和教材征订等有关要求做统一的安排,规定将民族团结教育的课时安排在课程表中进行;二至六年级每学年8课时,初中每学年8课时;并要求各学校在学年初、学年结束时将专项教育工作教学计划、工作总结上报教育局。
各学校党政领导充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把它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是抓教材征订,共征订《民族常识》1056册,《中华大家庭》704册,《民族政策常识》996册。做到城区学校人手一册;乡镇中学、中心校每班一册;完小、村小每校一册,并可反复使用。其次是抓计划、抓实施,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校党政领导亲自领导、安排、参与,亲自督促落实每项活动,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有章有序。(1)严格按照要求开设开足课程。(2)坚持每年各中小学校出民族团结专题板报1共。(3)每年9月自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情况。(4)在办好双柏一中高中、双柏二中民族班的同时,加大对安龙堡、大麦地、雨龙三个民族乡民族学生的“两免一补”和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5)通过课堂教学,老师们向学生正确宣传我国的历史及民族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正确把握对民族团结理论和实践的认识问题。(6)部分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7)在各科的教学中教师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五观”教育渗透在文化知识当中。(8)各学校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力度,并充分利用板报、课堂、主题团队会等手段,坚持正确导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及
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活动。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进一步增强民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为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营造气氛,形成合力,为我县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一步做出积极的努力。
立足素质教育 注意管理艺术 篇3
关键词:班任工作;素质;组织;鼓励;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72-01
班级是学校的基础观管理单位;班任既是管理者更是引路人,要带好一个班级,既要加强自身德才修养,以自己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更要讲究工作艺术,凝聚学生之心,使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本文仅结合自己实践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要注重班级组织机构建设的艺术
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班集体管理的第一步,没有优秀的班干部,班级是管理不好的。所以说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非常重要班主任工作,这个工作搞得好,后来的工作会得心应手。班主任必须注意班干部的任用工作。一是要挑选好正副班长。由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和组织领导能力、诚实负责的学生担任,职责是全面负责全班的学习、纪律、卫生、调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二是要选好体育委员。体育委员由身体素质较好,有一定安全防范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安全工作;三是要选好纪律卫生委员,协助班长负责全班的纪律、卫生,做好同学们的思想工作,检查班内值日情况及校园为卫生区检查的工作;四是要选拔科代表。由各科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负责各科作业的收发、监督和检查。严把该科作业的质量关,负责该科学习兴趣小组的组织和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走上班级管理者的舞台,班主任把具体工作落实给学生,让学生管住自己的口和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从而增强自我的约束力。创建良好班级组织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激发每位学生要自尊、自信、自强、自主,让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学会自立自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有集体主义的荣誉感。
二 要讲究有鼓励与赞美的艺术
表扬是教育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的手段。表扬的目的是把它作为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恰当适时的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其进取和自信,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但是许多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太少,好象教师的话一字千金,轻易不出嘴。还有一些教师表扬手法单调,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我们认为班主任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与"表扬",学生有了进步,不妨表扬;与以前相比,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也可以表扬。表扬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学生会踏着表扬的阶梯不断进步。
表扬应实事求是。班主任对学生的表扬,既不能夸大,也不要缩小,必须实事求是,分寸适度,真实可信。另外,表扬应该把握时机。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贴心人,工作上的细心人,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小进步,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学生表现出一点点进步的苗头,班主任就应该给予适时适度的表扬。表扬是非常好的方法。如果一时没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闪光。
三 要讲究违规违纪的矫正艺术
学生违纪是正常的,矫正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没有矫正的教育可以说不是完整的教育。因为,第一,"人"并不是完全自觉的,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第二,由于客观原因,"人"会犯各种错误,有时犯了错误,自我并没有认识是犯了错误,只有客观给予报复后,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对孩子来说,这个客观应当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为了提醒孩子下次不犯同类错误,处罚是必须的。所以,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必须有适当的处罚,这既对被处罚的人有利,对他人更是一种保护措施。 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处罚的目的是告诉学生这样做是错的,警醒学生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处罚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处罚就可以了。比如魏書生发明的"唱歌法"、"写一份说明书法",都不失为好的"处罚法"。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现在我们的许多班主任处罚不当,或者说是处罚失当,体罚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避免的。 处罚手段是班务管理的一种方式,运用得好,有利于班集体建设;运用不好,不仅起不到正向教育效果,还会产生副作用。所以,运用处罚手段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适度原则、时原则、公正原则、情感原则。
四 要讲究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重要教育环节,它的教育和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和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合作是完成教育计划的重要条件。
召开家长会是班主任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班级家长会一般是教师向家长汇报班内学生思想、学习、健康状况,指出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和家长一起研究改进教育方法等。家长座谈会是根据具体问题邀请部分家长来校征求意见,研究学生情况,改进班级工作。这两种班主任与家长联系形式都是班主任经常运用的。在利用这两种形式与家长联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事前的准备工作,确定会议主题和研究的工作重点,切忌勿忙无准备地召开家长会。另外,在召开家长会之前,要与家长取得联系,通报会议内容,让家长来开家长会做到有所准备。讲话应以鼓励为主。对个别学生比较严重错误或缺点,不要在大会上点名道姓地讲,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会后留有关家长个别谈。最好请学生一起参加,也要允许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尽管现代通讯工具很发达,家访还是非常必要的。
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4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 考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砝码, 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性地做出指导, 实现素质教育的尽快转变。
一、传统教育存在很多不足
1. 在教育教学中忽略民主化。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每个学生是组成家庭的平等的一份子, 他们每个人不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也具有同等的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但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民主化的重要性。例如, 在进行班干部选举时, 大部分的教师会以认定的形式进行, 将自认为能力强的学生任命为班干部。这在极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使部分班干部产生高傲的心理, 破坏班级风气, 忽视学生的个性意识,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 学校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单纯的以智育为中心, 忽视德育的发展, 造成学校教育的畸形发展。学生本身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存在本质的差异, 应试化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 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关注甚少。现阶段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的以人为中心的本质, 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灵关注, 错失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的本质不单纯是应试教育能力的培养, 更注重的是心灵的开发, 潜力的拓展, 情操的陶冶以及独立发展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是一味的批评甚至惩罚, 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 厌恶学习。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 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班级自主管理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注重学生的心灵成长。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 目标是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树立正确的人格, 以人为本, 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能力, 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去获得成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性, 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师独断制, 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正所谓, “成功需要鼓励和赞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去关心和鼓励学生, 用爱心去呵护他们,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平台。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引导, 对他们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表扬和肯定。对于后进生, 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鼓励, 给他们信心, 必要时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 进行档案记录和跟进, 协助督促学生进步。
2. 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化被动为主动。在班级管理中, 可以采用分层管理的办法, 先自主选举班干部,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体作用, 由干部去带动全班的发展。班干部作为班集体的重要份子, 是教师有效实施班级管理的助手, 因此, 教师要想深入管理班级, 首先, 要树立班干部在同学中的威信, 鼓励其他同学学习他的优点, 并发扬光大; 其次, 维护班干部的尊严, 班干部在犯错时, 避免当众批评, 降低其威信, 打击其为班集体着想的信心, 但也不可袒护, 可以进行私底下的沟通; 再次, 创造同学交流的空间, 增加同学间的互动, 使班干部能够深入班集体, 获得同学的信任, 有利于班干部实施管理。教师应该放心的将班级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参与班级管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会他们是班集体的一份子, 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 而是升级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即育人。将讲台交给学生, 教师进行积极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教师可以多设几个岗位,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 从中得到锻炼和激励。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有意识的参与和引导, 树立参与班集体活动的信心, 增强责任感, 提高自主动手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 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全新型人才。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时, 应该改变教学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逐步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全新型人才。
摘要:现阶段, 教育界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摒弃传统的“个人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使学校教育向着全面化、民主化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教育理念, 注重班级管理,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实现自主管理, 真正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了更好地使现今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美接轨, 教师应该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 面向学生, 培养学生的个性, 加强沟通与交流,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 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目标,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培训班管理 篇5
素质教育培训班管理的几点说明
各班主任:
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双休日素质教育培训班的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减小有关负面效应,经校委会讨论研究决定,对双休日素质教育培训班班务管理的有关事项作如下说明:
1、培训班的各班人数原则上不再变动,依次分别为56人、57人、57人、58人、55人、57人、40人,请各班主任进一步核定好人数将名单报送办公室主任打印成册,便于点名和核查学生到校培训情况。
2、班主任管理费按各班参培数(除教师子女和特困生)每生10.00元给予补贴,敬请在理解谅解的基础上予以配合学校工作,并及时收清款项予以上缴。
3、教师子女的界限划定原则上为在职直系亲属;特困生为单亲或孤儿。两种类型学生至少缴纳教材费和资料费20.00元,由班主任酌情掌握,并将名单呈报办公室主任,特殊情况需报批。
4、组班以及开班后的有关班务工作之繁重学校给予备忘,望继续配合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并把《告家长书》回执查收后上交学校存档。
5、请各班主任代培训中心感谢各任科老师的辛勤劳动及来自学校各位同仁的支持。
6、未尽事宜可直接与***电话联系。
初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管理研究 篇6
【摘要】初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端正学生的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品质,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初中教育 管理 素质教育
【分类号】G711
初中生思想波动很大,思想不够牢固,可塑造性很强,初中教师要做好初中生的思想管理工作。
初中学生喜欢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但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学校和家庭都存在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的缺点,许多初中生只会重视读好书,学不会洗衣服做饭等。当前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只对孩子注重过分的宠爱,而不能重视教育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当前社会背景下很多初中生都喜欢物质享受,而不能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伴随着社会上的富翁的增加,学生大款的人家也在逐渐增加,这些富翁人家因为常年在外面工作,不能照顾到这些子女,造成这些人家的家庭教育有很多缺点。当前教育背景下,青少年不能形成爱劳动的好行动,这样就引起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积极关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落实素质教育
学校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阵地,学校的思想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更要重视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实现对学生的感化,感染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让初中生形成好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特征。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说教,重视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并启发学生的心志。学校进行教育的时候,教师要重视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辨别思想的能力,重视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教育活动,全面陶冶教育情操,积极锻炼学生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形成好的教育观念。
二、教育学生学会遵守教育规范,发挥教育效果
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淡漠,有的学生形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学会了勾结,重视对学生进行正常的教育,有的学生重视进行逃学,喜欢贪图网吧,喜欢进入营业场所进行娱乐活动,有的学生喜欢玩游戏等活动,有的学生喜欢一些社会的恶习活动等。当前社会形势下,很多青少年学生都出现了违法的现象,并产生了持續上升的趋势。学校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门,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要预防违法的现象,并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很多学生开始走向犯罪的道路,很多学生出现了违法的现象。教师要全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强教育的效益的增强,保持社会的安定,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学校要加强法制管理教育。
三、学校要加强全面育人、全员参与、全程教育,重视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重视改进教育质量
学校要重视提高学校内部的教育力量的发挥,创造学校教育教学的新的形式,教师要发挥管理水平,重视加强班级风气的建设,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学校要加强教师职业教育,重视实现对学生的成长的全面的教育,落实教育教学的责任。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教师要重视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加强模仿性,重视发挥出工作的教育意义,全面塑造教育环境。学校里到处都是德育,教师要重视发挥德育管理的作用,加强德育教育,发挥教育原理,全面提倡德育教育,重视发挥教育的效应,提高教育的效果。
四、创造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育获得成功
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全面的交流,实现教育和教学上的交流和交往活动,教师要重视团结各种年龄各种角色差异的学生群体,重视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教育的效果。如果还是过去的教育形式,那么在师道尊严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就难以实现更好地沟通,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的神情严肃,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教师的教育教学灵性得不到全面的张扬和发挥,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不到锻炼和张扬。教师要重视发挥教师的尊严的教育效果,重视发挥教育教学的独立性,教师要更加负责,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认真组织教育形式,完善教育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师形象,按照新课程教育的标准,进行教师角色定位,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确立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教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全面宽容地对待学生,实现引领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承认和学生之间的差别,容许学生犯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犯错误以后及时地纠正错误成为改正错误的人,重视教育学生不断减少错误,认真改正错误,重视逐渐消除错误。也就是说,教师不能纠住学生的缺点不放,而要引导学生加以改正,教育学生学会改变自己的缺点,重视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指责,对学生要进行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改正学习中的缺点,并引导学生避免学习的缺点,重视生长智慧的种子,教育学生形成不断成长的力量。
明确教学目标 加强素质教育 篇7
一、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数学知识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作为中学数学教育, 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很重要的, 这关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也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 我们面对市场经济, 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应有所了解, 这方面的知识应有所渗透, 这样既可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提高教学素质, 也为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基础。但是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越多、讲的越深就越好呢?不是的, 中学生的负担过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它不利于全面发展地培养人才, 尤其是为了应试而实施的题海战术, 只能把学生培养成解题机器,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不能仅偏重于结论的展示, 而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历史背景中摄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枯燥无味。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讲“杨辉三角”时, 可简单介绍一下“杨辉三角”的历史背景, 这样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数学历史文化, 激发学生强烈的振兴祖国文化教育的热情。这就是说, 教师不仅把数学作为一种“技术”传给学生,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挥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二、加强能力培养, 为深造做准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更新愈益加快, 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走出校门后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得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 过去那种老师讲, 学生听, 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必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 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研究学生“学什么”, 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是否“学会怎样学习”。只有具备了独立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才可能保证将来继续深造, 从而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聪明才智。那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注重能力的培养呢?我想应注重以下三方面: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引之以趣, 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把课讲活, 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气氛中, 把知识学活。从而能力得到培养。否则学生厌学是教学的重大失败, 也就更谈不到能力的培养。 (2) 注重“方法”教学。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知识不能奉送, 奉送只能使学生生吞活剥地去记一堆无用的死知识, 不能理解和运用, 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把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后者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它的主导思想就是,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挥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我们课上一定要精讲多练, 特别要给优秀的学生有充分的自我发展的余地, 不必担心自己没有讲过的东西学生以后不会, 实际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占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一旦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能力得到培养, 那他的知识是会在不断探索中增长的。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有条理的思维习惯, 提高人的素质
数学不是描述性的学科, 它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及具有很强的严密性的逻辑系统。齐民友先生在PM N全国会议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我想了两副对联, 分别说明不学数学 (缺少数学训练) 和经过严格训练的人的思维 (及对待事物) 的习惯。
前者是:我想大概也许是;或者可能差不多。后者是:因为所以, 持之有据;充分必要, 是非分明。”
先生谈到的这两副对联, 实际上就告诉了我们前者本就是缺乏数学素养的结果, “充分必要, 是非分明”的后者才是数学的可贵精神的体现。通过这个实例, 又提醒了我们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是简单的学会用几个公式计算题目, 或者会解几个方程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 数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它能解放人的思想, 增强人的探索精神, 它又能使人成为更完全、更丰富、更富有哲理性、更具有科学性的人。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成为单一的知识传授, 更重要的是通过严密的证明思路证明方法的讲解、训练采培养学生清晰科学的语言, 热爱真理、追求科学的态度, 有条理的思维习惯, 使他们出口的语言绝对是“因为所以, 持之有据”而不是“大概、也许、差不多。”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数学解题技巧及一系列数学思想的渗透, 因为它不仅可以大大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而且还能锻炼他们敏锐的理解力。因此, 在教学中应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培养人的探索精神, 科学的思维素质方面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应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凡事讲道理, 具有一定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高素质的人才。
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 教学体制也作了很大的更为合理的改革。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把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培养跨世纪人才摆在重要地位。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 教师要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所教知识, 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 先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时, 将演示的图形再次出示, 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吗?学生会明白它是由长方形拉成的, 所以正确判断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定相等, 老师说明并板书:对边相等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特征。这样的教学既能使学生轻松接受, 又能牢牢记住。
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 篇8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不只是几个学校, 喊喊口号, 几个教师改改教法, 而应是从教育到教学, 从宏观管理到具体工作实施全方位的改革。其中,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 摒除以考分、升学率为导向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 构建以全面育人导向的素质教育管理体系, 优化管理是关键。如果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观念不改变, 管理体系和方法不改变, 势必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有许多校长仍在高喊“分数”能说明一切吗?在这种体制下搞素质教育总会让师生们缩手缩脚, 举步维艰, 由此可见, 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管理改革必须先行,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任务
在学校管理中, 只有摆正德育的位置, 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工程才能健康正确地运行和发展。
1.净化校园环境
校园本是一块圣洁的绿地, 但是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污染, 一些歪风邪气正渗进校园, 走近青少年, 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必须落实德育工作, 弘扬正气, 净化校园环境。
德育内容要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方面的教育, 立足于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要突出实践性, 把明理、动情与导行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 形成德育目标的递进层次, 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从实际出发,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特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在学校学生中一定要弘扬正气, 抵御歪风邪气。有一些学校和一些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中存在的吸烟、酗酒、斗殴、偷窃、逃学、作弊等恶劣现象熟视无睹, 不闻不问, 有些学校商店竟公然向学生出售香烟, 食堂为学生吃喝玩乐提供场所。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加强法制教育, 打击各种侵害青少年的各类犯罪活动, 加强对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如惩治校园恶少, 清除校园周围的黄色书屋、网吧等, 使校园真正成为一个能切实保证学生安全、安静、健康的学习场所。
2.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 是难以作好的,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学校必须高度重视, 只有领导重视教师, 学生才会重视, 才能开辟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教育途径。
3.把握教育的时机,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教材是人类文化的经典, 蕴藏大量德育资源, 校长要引导教师善于捕捉、挖掘, 把德育工作和任务落实到教学工作过程中。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 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 震撼和启迪。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能是在守成守旧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都与创新精神相协调的条件下进行, 学校要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倡导、保障作用, 必须树立创新教育价值观, 同时树立创新教育多元观。创新既表现在学业上, 也表现在非学业上, 一种思想相对于个体是新的、是创新, 相对于群体是新的也是创新, 只有用多元化多层次来衡量创新, 才能真正倡导创新。
1.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一个学校由上而下共同运作的结果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使物体的教育成为创新教育而不是过去和现在这种单一灌输式的知识教育, 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素质就是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
(1) 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所谓积习难改, 搞了那么多年的应试教育, 一旦摒除是需要时间的, 也需要学校管理做大量的工作, 要向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应以人为本, 而是不以知识为本, 创新人才需要健康的, 全面的发展教育, 使人性本身得到健康发展。
(2)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努力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提倡创新, 哪怕取得一点点成绩也要给予鼓励与推广, 不要过分求全责备, 挫伤教师改革探索的积极性。
2.创造活动是人类最本质的活动
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与精神是一个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优良品格, 智慧和卓越才能的综合体现, 也是使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创新教育中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引导学生立足课堂, 放眼于社会, 学校要组织多种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 比如, 让学生走进自然, 去关心物种、生物圈、地球, 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去思考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机制, 强化课程作业和日常对学生的观察启示。重视采用表现性测验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 重视培养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把新学的书本内容与社会政治, 经济和环境结合起来, 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与日常实际相结合, 从而把考试观转变为评价观, 要将只重视“掌握结果”转变为既重“掌握结果”又重“发展结果”的评价, 发展结果往往与学生的思维品质等各方面能力相关。评价要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共性目标的辩证统一。
总之, 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大计方针,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以此为指南, 在学校管理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管理, 这样学校工作才能全方位进入科学管理轨道, 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才能形成, 教育质量才能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目标才能得到全面落实。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管理改革必须先行,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德育工作,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及改变评价机制都会推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所以在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 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管理,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6.
[2]廖文仙.构建素质教育的现代管理模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姜文义.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陈大超, 孙玉洁.学校管理的方法与艺术.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0.
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9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里, 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基本上都是深层次的发展问题, 呈现出深刻性、广泛性、长远性和多难性等特征。
在这样一个阶段中解决一些深层次发展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创造新的服务机制和行事方式, 即——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一、政府职责
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政府主要责任都集中在四个方面, 即: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政府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 重点在于后两个方面——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1. 公共服务
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 专家、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 诸如“通过融资、提供或管理有利于健康和教育结果的公共服务。” (世界银行, 《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 “公共服务通常指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 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 (陈昌盛, 蔡跃洲,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 “公共服务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 (李军鹏, 《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等等。
显然, 公共服务实质为对公共需求的供给, 是公共资源投入与配置的产出, 享有的对象是所有老百姓。所以, 公共服务即指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使得所有老百姓都公平享有的服务。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公共服务, 最重要的领域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等。
公共服务的重要特征:一是非竞争性, 不通过竞争手段而获得;二是平等性, 覆盖所有老百姓, 不论民族、种族、性别和贫富。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公共资源与公共需求不断发展, 公共服务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充实。比如, 原来义务教育是政府法定的公共服务, 而幼儿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 政府服务可以是有限的法律责任。但现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政府有财政供给能力并且老百姓对学前教育需求旺盛的地区, 政府提供幼儿教育成本的可能性迅速提高, 已经开始逐步提高其中政府服务的比例, 所以幼儿教育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也成为一种准公共服务或者进步到完全的公共服务。
高中教育同样如此。以往政策设计中个人负担高中教育成本比例呈现上升态势, 现在一些普及程度高、质量相对稳定地区, 政府也在逐步提高财政负担的比例, 出现了高中实际上成本在提高, 而学费却没有同比例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职业教育领域内,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 上海进一步加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预计每年市区县两级财政将投入3.2亿, 使100%就读全日制中职校 (含民办中职学校) 的学生 (含非上海户籍) 得到补助, 且帮困助学对象从城乡低保家庭扩大至所有来自农村和海岛的学生。实际上, 这也是公共服务。
当然, 目前阶段学前教育、高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 更需要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来争取政府的公共服务, 其办学机会则按照一定规则的竞争来得到, 因为公共服务并不完全排斥竞争, 公共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法则。
2. 社会管理
20世纪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非政府组织逐渐发展与培育, 许多公共事务逐渐由社会承担。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 吸取了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经验, 日益重视非政府的管理。
在政府公共管理中, 对市场需要监管, 对社会则要引导, 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都要发挥, 其中必然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管理上的合力, 才能使社会健康发展。
现代政府的公共管理, 很多情况下是运用经济调节来加大对社会的间接管理, 如通过国民经济第二次分配中政府获得的财政从而转变为公共服务, 但这种服务是把财政间接转化为效益, 转化的过程必须有专业管理, 这种专业管理需要一些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方介入, 并且承担许多社会专业管理的职责。
社会管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自治, 即许多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自行解决。比如:报刊曾经报道, 有人在一个住宅小区绿地湖泊边唱歌, 居民觉得太吵, 从而发生吵架的事。物业公司则让每家每户代表讨论, 投票决定是否允许, 结果57%的居民同意唱歌, 43%则不同意唱歌, 后者服从前者。物业公司协调时提出, 允许唱歌, 但是不要超过晚上九点, 伴奏的音乐要轻一点。此事通过民主程序, 加上专业的管理得到了圆满解决。
社会管理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承担的事务。大量的管理经验已经告诉政府, 政府在繁荣的市场体系中不可能包办一切, 包办一切的过程是是低效的, 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因此政府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购买服务, 主要职责在于监管评估, 而管理的实施则由非政府的、专业的机构承担, 更多地采用“契约”方式进行。
二、从管理到治理:政府履行职责方式的转向
教育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块, 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稳定所在;教育的改革又极为复杂, 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人发展不平衡与教育公平原则以及教育和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关系之间的复杂性, 都决定了政府所负有的教育管理责任和履行的职责方式必须转向。
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 成为服务型政府, 必须从大包大揽的单向度管理转向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从管理走向治理, 政府要按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角色, 对教育发展要有敏锐的判断。
因此, 当前积极培育教育专业中介机构,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协商机制, 对于管理转向治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让专业性社会机构提供专业性事务
政府职责是不可推卸的, 但是履行职责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直接提供, 也可以间接提供, 运用公共支出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专业性的服务, 就是一种间接提供。
专业性的事务由专业机构来承担, 其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教育服务的质量上, 也体现在教育服务的效益上。委托给专业机构比政府自己去做要专业得多, 但并不是说教育专家就能成为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者专业是教育公共服务, 是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背景下履行好教育服务职责。学校管理不是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 熟悉学校管理的人员未必是个很好的教育行政人员, 两者各有管理不同的侧重点。
上海实施的“以委托管理推进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项目, 其重要出发点就是为了通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机构的服务潜能, 促进郊区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 并从中培育出服务质量高的专业性社会中介机构。这一项目, 不仅以新的方式去提高学校的发展, 同时在探索政府走向教育治理的路上迈出积极的一步。
2. 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 是考评政府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准。什么是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根据以往的认识和经验判断, 市中心城区应该比郊区高, 城市比农村高。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些区县, 农村教育水平明显没有城市高, 但农村居民对教育满意率比城市高近20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期望值不同, 原来农村教育基础比较差, 一段时间里通过推进城乡一体的标准化改造办学条件, 以及农村教师加工资等倾斜政策, 农村教育虽然质量变化不大, 但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二是参与度不同, 这个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辛苦操劳家务, 子女还是不满意, 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所以要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 否则永远不满意。
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之间要建立协商关系、利益诉求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 要有根据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的决策机制, 只有这样, 许多矛盾才容易解决。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不过, 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发挥好作用并非易事。报上曾经有文章说家长委员会有时候与学校不一致:校长不准补课、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补课;校长不准收费, 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收费。其实产生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的, 如果事事都一致反而不正常。有不同意见就需要协商, 建立家校协商机制, 首先要承认家长是利益主体之一, 家长不是学校的代言人。学校也是利益主体, 两者之间要有利益诉求, 多元社会要有利益协调, 然后经过协商, 如果意见达不成一致, 要有决策的民主程序。然后, 由一定程序决定的事情, 大家要有民主的素养, 要自觉接受。这种经过民主协商以及走过大家都认同的程序所形成的决定, 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是有利的。
三、从管理转向治理:在深层次上思考体制机制改革
经验表明, 许多教育问题不是教育界本身就能够解决的。教育从管理转向治理, 要求政府深入洞察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寻找政策以及政策的切入口。但是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多同志不太关注社会的变化, 因循守旧, 或者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比较弱, 缺少审时度势的把握。比如总认为只要政府给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并非如此, 体制和机制是决定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 不从体制机制上考虑, 难以在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政府高度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 由于外来农民工子女占用了本地的教育资源, 所以流出地应该把学生的经费转移到流入地来, 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公共服务成本应该是公共财政提供的, 而公共财政依靠税收所得。今天农民工进城务工, 所产生的企业税收都形成了当地的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应该向所有创造和提供纳税的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中,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按照公共财政概念来落实老百姓的权利, 与原来政府按照户籍服务的方式相比更先进。
另外一种看法是, 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基石的前提下, 目前所有农民工子女应该得到同本地老百姓子女完全同等的教育, 这是我们追求目标但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是:中国存在着经济发展上的两元结构, 两元结构中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 要逐步解决城乡差别必须从保障制度着手。在现有保障体制中, 农民最大的保障由土地来实现, 即使农民工进入城市, 土地的保障依然还在, 只是土地的价格有高低而已。城市居民虽然生活水平高于农民, 而且发达地区与困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但城市居民没有土地的根本保障, 需要有其他的保障。所以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若不从这些深层次问题上以及社会发展未来趋势去思考, 就难以把握全局了。
显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 归根结底还在于现有教育制度是架构在户籍制度上的原因。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 就户籍制度而言已经作了许多修补, 但居住证制度还不可能立刻取代户籍制度。教育与人口关系中比较合理的设计是把教育制度架构到税收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上, 但当前这个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教育制度还会有矛盾, 会产生新的问题。
上海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是确定目标, 继续挖掘现有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提高到60%, 实现农民工子女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二是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问题, 纳入民办学校管理范围, 成为独立法人。同时定出一定的办学标准, 当然标准可以放低一点, 如此政府对其财务、教师资格、教师加四金等问题都可以监管起来, 从而提供必要的支持, 推动学校的有序发展。
2.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思考
同样,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也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思考。当前, 民办学校发展遇到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多少, 而在于设计合理可行的制度。在体制和机制的高度上, 反思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 寻找民办教育发展的路径, 这是民办教育发展到关键时期最应该做的事。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讲, 政府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 改善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公办学校的教师待遇, 这是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来民办学校在硬件和师资上的优势。但同样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 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不一定直接办教育, 而可以拿出钱来让社会来办教育, 然后政府购买社会的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 民办学校的发展就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非盈利财务制度的建立。只有建立起非盈利财务制度, 民办学校才具有长远发展的保障, 政府才能提供公共财政资金和监管公共资金的使用。否则, 如果政府向民办学校提供了公共资金, 却缺少公共资金足够的监管, 一旦资金使用产生严重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策执行效果。政策一旦不稳定, 左右摇摆, 前后不连贯, 肯定不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所以, 我们不能只关注民办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影响力, 而忽视制度的资源价值。
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10
一、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校要实现育人目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高素质的人才,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能提高。
二、当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推广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时候,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在束缚教育管理者。一些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仍沿用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此外他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未能进行准确把握,导致小学素质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2. 实施素质教育的硬件及软件条件不足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传统教育相比较而言,对学校的硬件及软件条件都有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教学设备设施及师资力量有严格标准。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同步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目前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学校在硬件设施及师资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特别是一些中西部的偏远地区,其小学的教学设施相对简陋,根本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小学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素质教育不能全面展开,在各地方的实施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差距。
3. 应试教育评价模式的广泛运用成为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瓶颈
素质教育评价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对素质教育实施条件、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分数,其评价手段是以考核作为唯一标准。对学校、老师的评价都是以升学率作为取向,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只顾尖子生的培养,使教育为少数尖子生服务,人为造成教育的差异发展。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由于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评价也就不同。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把题海战术、出偏题难题作为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三、强化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意见
1. 教学管理必须执行革新理念
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以“校长责权”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因此,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证,而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仅提出了校本管理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许多实践经脸。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仅涌现出一些民办学校,而且民办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办学质量在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办学校不仅拥有办学自主权,可以自主聘任校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而且能够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办学形式较灵活。
2. 确立创新的小学管理理念
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其决定了学校的管理观念的确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及多样性
当前我国小学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统一性”,非常强调学生行动的统一性,纪律约束的同步性,这种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而制约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很少有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创造的意识和实践。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和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创造性的要求相违背。学生在统一模式与标准下遵守校纪校规,按统一的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而班主任则成为学生在校阶段学习生活的规范者。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成绩成为衡量学校管理模式的唯一标准。
4. 建立民主制的管理结构
在学校的管理结构上,不仅要以校长负责制为主,更要明确党的教育方针和对策,在党的监督下,贯彻和落实管理工作。学校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只考虑其自身的利益,还应该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以此辅导对孩子的教育。在法律的基础上,构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以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审议和监督学校的管理工作。
浅淡班级管理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11
一、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
1.选拔得力的班干部。选拔班干部,要强调学生干部的全面素质,以德、贤、勤、能为标准,公开进行民主选举,实行竞争上岗,把那些积极热情、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办事认真、愿意为班集体和同学服务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的工作岗位上,使班集体在班干部的组织和带动下,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朝气蓬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让学生看到希望,保持进取的旺盛精力。班主任可采用讲座、谈话、讨论、主题班会、社会模拟等多种形式,掌握全班同学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完美的人格表现。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教育,让学生辩证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减轻心理负担;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克服消极情绪;激发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做事做人明确果断,持之以恒;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始终以愉悦的心情对待学习和生活,对待班集体;经常对学生进行讲真话教育,使学生懂得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必须贯穿于人的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构建积极人生的基本因素,从而拒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4.培养学生的献身精神。班主任要安排好全班学生的文化生活,如让学生大胆主办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保护环境活动、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献身精神,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班主任还应该明白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认识或行为上的偏差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教育,不要学生一有错误就一股脑儿地责骂、惩罚,这只会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使教师失去与学生平等的关系。班主任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要有宽大的胸怀,善待学生的错误,要有纠正自己错误的勇气。
二、培养班集体的竞争力
竞争力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催化剂,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是学生完善自我的重要保证。
1.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积极的表现欲望是增长学生才干的加速器,是学生推销自己的驱动力。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讨论。如通过开展书法、舞蹈、普通话、演讲等活动,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优势,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2.正确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培养班集体的竞争力。人生的目的就是探索规律,创造知识,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班主任只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荣誉感,才能使学生形成人人争当先进的竞争氛围。
三、培养班集体的创造力
創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通过开发学生特长,不仅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接受教育,而且在开发特长的过程中拓宽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如多组织唱歌、乐器学习、舞蹈、体育运动、绘画、演讲、艺术品制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使班集体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
2.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当今时代是信息大爆炸、人才大流动、社会大竞争、人性大显现的时代。班主任要时刻了解每一位学生,研究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和改变学生中存在的偏激个性,使全班学生都以独特的个性参与改革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多样化。
高校图书管理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篇12
1 图书管理与素质教育的作用关系
在当今社会, 往往都提倡素质教育。而这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方式对于图书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管理如何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提供服务, 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图书需求、编写研发图书教材, 更好地为高校中的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做到与时俱进, 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质的图书管理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非常便捷的条件, 发挥重要的作用。真正有效的图书管理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广泛的知识面, 开拓他们的视野, 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的图书和有效的图书管理, 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还可以阅读大量的课外资料,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 高校的图书馆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探求课外知识的首选地点,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 学生们往往需要最新的知识, 他们去往图书馆的目的, 往往就是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 获得最优价值的信息, 由此可见, 图书馆是为学生提供优质信息的重要载体, 因此, 高校对于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 就必须要把最优质和最新的图书提供给广大的学生, 向学生们提供健康、积极向上、有益的信息。大学生们往往处于人生观、世界观进一步形成的时期, 因此, 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很深切的。而高校图书馆中的藏书以及对于这些图书的管理, 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优劣、学习知识的能力。因此, 高校的图书馆应该随时更新, 不断了解时下最新的知识变革情况, 充分掌握教育图书的需求状况, 多引进优秀的书籍, 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 图书管理和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互相依存, 不可分离。优质的图书管理深刻影响着学校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也不断地向高校图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两者相互结合, 共同发展, 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更优质的平台。
2 发挥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 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是高校相关素质教育的平台和基础, 图书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图书馆馆内藏书的管理, 从而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则是图书管理工作的核心, 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当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不断提升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 真正热爱自己的本职事业并不断追求。树立服务学生、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服务观念, 培养服务意识。
2.2 丰富藏书种类, 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丰富的书籍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 很多书籍不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知识性, 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对读者产生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图书馆应该进一步增加藏书的数量和种类, 充分利用好教育经费, 提高其使用效益。
2.3 进行阅读指导, 培养阅读兴趣
很多大学生面对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不知道该怎样挑选书目、如何进行阅读。因此, 课外的阅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图书馆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阅读指导活动, 为学生们开展课外导读, 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指导和培养, 引领大学生们真正地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增添其在阅读过程中体会的乐趣, 这也是启发性的素质教育方式之一。
2.4 优化藏书结构, 便于辅助教师教学
教师们应根据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知识技术, 重视自身业务素质能力的提升,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很多老师可选择去各个高校进修, 高校之间也可以互相访问、互相学习, 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探讨如何利用图书馆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另外, 高校的图书馆不能仅仅停留在增添新书的水平, 还应设置电子阅览室, 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资料, 从而为素质教育服务。
摘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 而图书管理同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作用, 探讨高校图书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本文首先探讨了图书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使图书管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措施, 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图书管理,素质教育,关系
参考文献
[1]郑荣佩.论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252+254.
【素质教育目标管理】推荐阅读:
素质教育管理08-19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05-27
科学素质教育管理08-30
德育素质教育管理09-02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09-17
课堂素质教育管理09-27
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05-16
数学整体素质教育管理07-02
体育素质教育贯彻管理08-10
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管理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