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治疗方法

2024-06-29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精选10篇)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 篇1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我们使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26例, 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男21例, 女5例, 年龄20~62岁。左侧20例, 右侧4例, 双侧2例。骨折均为粉碎性, 波及跟骨关节面。跟距Bo..hler角改变均<15°。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跟骨, 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 锐性自上而下切剥跟骨外侧皮瓣, 用三枚克氏针固定阻挡掀起的皮瓣, 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查看骨折情况, 撬拔塌陷的关节面, 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及跟骨的高度、宽度及长度。塌陷骨缺损处自体髂骨植骨, 克氏针临时固定, C臂X线机透视满意后, 选用合适的跟骨钢板塑形后螺钉固定。去除克氏针, 逐层缝合, 切口留置橡皮引流条。

2 结果

26例均获随访, 时间10~24个月, 平均16个月, 骨折3个月内全部愈合。2例出现切口皮肤部分坏死 (“L”形切口拐角处) , 经换药治疗后愈合。术后Bo..hler角大于25°。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

入院后常规冷敷, 脱水及石膏托外用, 待患者足部肿胀消退, 无张力性水泡及皮肤皱褶试验阳性[1]时手术, 多于伤后7~10d手术。

3.2 手术疗效

距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 只有尽可能解剖复位, 坚强内固定, 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早期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 可以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 并可以较早的进行功能锻炼。

3.3 术中植骨

术中采用自体植骨相容性较好, 可使骨折尽早愈合。

3.4 皮瓣坏死

原因多由于: (1) 增宽的跟骨持续压迫跟骨内外侧软组织; (2) 切口设计不合理, 术中操作不当; (3) 术后引流不畅及感染等。预防方法: (1) 粉碎性骨折有突出骨块压迫皮肤组织者应急诊手术; (2) 择期手术待皮肤条件较好时手术; (3) 术中“L”形切口拐角处应切成圆弧状, 并一次全层切开, 微创操作; (4) 分层缝合, 术后充分引流。

参考文献

[1]武勇, 杨明辉, 王金辉, 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华外科杂志, 2005, 43 (12) :788~791.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 篇2

(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2)【摘要】目的 探讨跟骨异形钢板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8例(30足)Sander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跟骨异形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并观察患者术后Bolher角、Gissane角情况。结果 本组28例患者随访12-18个月,结果显示30足骨折全部获得愈合,优16足,良10足,可4足,优良率为86.67%。术后随访测量Bohle角、Gissane角满意。结论 跟骨异形钢板治疗跟骨骨折可取较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较少见,在治疗跟骨骨折中值得推荐。【关键词】跟骨骨折;异形钢板;疗效【中国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75-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pecial-shaped steel in the treatment of Sander III type calcaneal fracture. Methods 28 cases (30 feet) Sander III calcaneal fractures were treated using special-shaped steel , Maryland score standar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effect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postoperative Bolher angle, Gissane angle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2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18 months, and that 30 feet fractures were all healing well, including excellent in 16 feet, good in 10 feet, general in 4 feet, the excellent rate was 86.67%. The follow-up measurement of the Bohle angle, angle Gissane were satisfied. Conclusion Special-shaped steel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can get better clinical effects, less common complications, is recommended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Key words】Calcaneal fracture; Shaped steel plate; Efficacy跟骨骨折是临床上最多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2%,随着近年来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跟骨骨折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1]。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主要由周围覆盖薄弱软组织的松质骨所组成,做为足弓的着力点之一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跟骨骨折处理不当,常遗留慢性疼痛、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严重影响关节正常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及适应证尚未有统一标准,其治疗方法及效果仍存在广泛的争议[2]。我们采用切开复位跟骨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2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8例患者均为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9-62岁,平均(31.8±8.9)岁,单纯右足14例,单纯左足12例,双足2例,共30足,均摄双足正侧位、患足轴位、半冠状位X线片以及CT检查确诊为Sanders分型Ⅲ型,原因包括高处坠落致伤15例,车祸致伤9例,砸伤2例,其他伤4例。1.2 手术方法 术前给予单次剂量抗生素,采用硬膜外麻醉,单侧骨折患者取健侧卧位,双侧骨折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于跟骨外侧做L形切口,顺次切开皮肤、筋膜及肌肉组织,锐性骨膜下剥离,注意对腓肠神经进行保护,将跟骨外侧壁、距下关节及跟骸关节充分显露,为显露清楚可先用两枚克氏针打入距骨向上弯曲以起到扩大视野显露范围的目的。将1枚2.5mm克氏针在跟骨结节处穿入帮助牵引。将外侧骨折块掀开,将一小骨膜剥离器插入跟骨塌陷处,将其向上、前、后撬动,尽量将塌陷的关节面恢复。将结节块与载距突的位置关系进行调整,使跟骨Bohler角得以恢复,此时可根据关节面下骨质缺损的大小,采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植骨。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此后进行侧位及轴位摄X线片,确认其复位良好后,采用异形钢板(合适大小的)予以固定,然后检查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并在透视下对骨折的复位、钢板的固定和螺钉的长度进行检查。冲洗、缝合切口,创口置入引流条。术后抬高患肢,应用抗生素常规预防感染3天,手术48小时后将引流条拔除,3周后拆线,根据情况进行X线片拍摄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如X线示骨折端有连续性骨痴通过时,患者可以借助拐杖负重行走锻炼。1.3 疗效评价(1)功能评价 所有患者在术后12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3]进行评分,并根据分数将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列为四个等级: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50分为差。(2)影像学评价 患术后3天、3个月、12个月对跟骨Bolher角、Gissane角进行测量记录。2 结果2.1 患者随访及治疗效果 本组28例患者随访12-18个月,结果显示30足骨折全部获得愈合,足外观、功能正常,无疼痛,异形钢板螺钉无松动、折断现象。术后出现4足延迟愈合,2足创口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无伤口感染。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定,其中优16足,良10足,可4足,优良率为86.67%。2.2 术后Bolher角、Gissane角情况 术后12月内Bolher角、Gissane角情况详见表1.表1 术后Bolher角、Gissane角情况3 讨论跟骨呈不规则立方形结构,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具有六个面和四个关节面,在其上方有前距、中距、后距等三个关节面,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4]。跟骨是在足弓的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功能的正常是人体正常站立及行走的条件之一。因此,跟骨骨折一直骨外科领域的研究重点。Sander将跟骨骨折分为四型:I型即无移位骨折,Ⅱ型是指后关节面的两部分骨折,Ⅲ型是指后关节面的三部分骨折,Ⅳ型为四部分骨折包括粉碎性骨折。SanderⅢ型一般存在关节面中央塌陷大于2mm伴有跟骨内外翻畸形等情况,因此采用保守治疗难以使关节面得到整复,且不能维持复位,有可能导致遗留足跟增宽、高度丢失、关节面错位等情况,从而改变了足部生物力学特性,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5]。手术治疗可以达到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骨折块,恢复Bolher角、Gissane角和跟骨轴位角的目的,能够使跟骨后关节面光滑完整,矫正跟骨体增宽、跟内外翻等畸形,一般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及内固定材料的进步,跟骨异形钢板在跟骨骨折中应用日渐增多。异形钢板特别是钛板,具有质韧,弹性好的优点,术者在术中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弯曲、扭转、剪除等处理,内固定后能起到维持正常足的生物力学性能,使足弓的强大承载能力得以维持,无需钢板外单独使用螺钉固定,可使跟骨增宽畸形得到很好的纠正,术后不需要石膏固定,可早期活动距下关节和踝关节,减轻粘连并刺激关节软骨的再生,对恢复足部功能,减少僵足的发生具有确切的效果[6-7]。本研究显示采用跟骨异形钢板治疗跟骨骨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olher角、Gissane角得到较好的恢复。同时笔者体会到跟骨骨折手术治疗需要注意:手术时机一般在伤后5-12天伤后肿胀明显减退时为宜,但不宜超过14天,以免骨折复位困难;对于严重跟骨塌陷骨折,因其复位后出现明显缺损空洞,可进行缺损区植骨,以起到支持塌陷的关节面及骨块,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8]。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切口愈合延迟及感染问题,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手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尽可能的保护软组织,可有效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跟骨异形钢板治疗跟骨骨折可取较好临床效果,并发症较少见,在治疗跟骨骨折中值得推荐。参考文献[1]杨召,廖永兴.跟骨骨折手术治疗进展[J].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6,27(2):78-81.[2]彭光军,王荣华,衡德峰,等.跟骨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0):1686-1688.[3]Sanders R.Intra-articular:fraetures of the caleaneus:present state of theart.Jorthop[J].Trauma,1992,6(2):252-265.[4]郑伟.跟骨异形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6):456-457.[5]施军凯,常伶文,徐毓林,等.应用异形钢板治疗跟骨骨折40例[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3):226-228.[6]韩铭,毕荣修,王式鲁,等.跟骨异形钢板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J].中医正骨,2005,17(9):29-30.[7]马象武,李占明.异形钢板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療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同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4):1116.[8]李振鹏,刘克,郑钦洪,等.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Ⅲ型骨折26 例[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20(2):113-116.

跟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9例, 男7例, 女2例, 年龄21~58岁。均为波及距下关节的关节内骨折, 按Paley分类方法:B2型1例, C1型1例, C2型5例, D型2例。术中证实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面骨折9例, 距下关节的中关节面骨折7例, 距下关节的前关节面骨折1例。

1.2 治疗方法

硬膜外麻醉, 外侧入路, L形切口, 将包括腓骨肌腱在内的全层软组织瓣一起掀起, 跟骨的外侧壁可全部显露至跟骰关节, 在距骨颈部、骰骨、腓骨放置克式针, 分离跟腓韧带, 显露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面。显露内侧壁的骨折部位和距下关节需将外侧关节骨块以附着软组织为轴掀起, 克式针置入跟骨结节帮助牵引, 由外侧插入骨撬撬拨内侧骨折块复位, 克式针固定。重建后关节面、中关节面, 自体髂骨植骨, 外侧关节骨块复位, 克式针固定。跟骨前外侧骨折块复位, 距下关节的前关节面复位, 克式针临时固定。跟骰关节面复位。术中C臂X线机侧位、轴位、斜侧位评估骨折、关节复位情况, 跟骨高度、宽度、前后径恢复情况, 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复位满意后皮质骨拉力螺钉置入后关节面的软骨下骨载距突内, 跟骨接骨板塑型贴伏外侧壁, 跟骨后方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 跟骨前方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取出克式针, 置负压引流, 关闭切口。术后前5~7d内患肢抬高位, 石膏托置足踝90°位, 关节活动始于24h, 肿胀减轻后可非负重下床活动, 4~6周后影像学证实骨折愈合后负重锻炼。

2 结果

本组9例均获随访, 时间8~36个月, 平均21.5个月, 骨折均愈合。Bohler角恢复情况:>25度7例, 15~25度2例。按Maryland评分系统评价:优 (90~100分) 4例, 良 (75~89分) 3例, 可 (50~74) 1例, 差 (50分以下) 1例。优良率77.8%, 差1例为合并脑伤伤后13d手术, 术后行走受限。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选择

时机的选择取决于软组织肿胀的程度和状态, 伤后6~10d是不错的选择。影像资料的完整获得需要一定时间, 选择急诊手术有争议。损伤和手术时间相隔太长术中剥离会更广泛、伤口关闭更困难[4,5]。

3.2 影像学资料的准备

侧位片和轴位片作用有限, 侧斜位片是有帮助的, CT扫描是必须的, 冠状位或斜冠状位扫描可提供关节和非关节部位骨折情况, 三维重建不是特别有用。

3.3 手术治疗体会

外侧切口可以延长, 显露需皮肤、皮下组织完全切开后再剥离, 全层软组织瓣一起掀起, 皮瓣剥离轻柔保护血供。跟骨骨折复位的关键是结节部骨块的复位以及结节部骨块与载距突、内侧壁骨块的轴向排列。术中植骨必须充分, 利于维持关节面的平整和跟骨的正常形态及骨愈合。内植物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类型、以较少占用空间为原则, 伤口的闭合是需要的, Donati改良的Allgower缝合技术伤口无张力缝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骨折有愈合征像开始负重[7,8,9]。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参考文献

[1]Gavlik JM, Rammelt S, Zwipp H.The use of subtalar arthroscopy i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intra 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J].Injury, 2002, 33 (1) :63-71.

[2]Sanders R.Displaced intra 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0, 82 (2) :225-250.

[3]Thordarson DB.1atteier M.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calcaneal fractures with a low profile titanium calcaneal perimeter plate[J].Foot Ankle Int, 2003, 24 (3) :217-221.

[4]俞光荣, 梅炯, 朱辉, 等.可塑型跟骨钛钢板的研制及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6 (5) :27-275.

[5]Schildhauer TA, Sangeorzan BJ.Push screw for indirect reduction of severe joint depression type calcaneal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2002, 16 (6) :422-424.

[6]Myerson M, Quill GE.Late complications of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 Bone Joint Surg (Am) .1993, 75 (3) :331-341.

[7]Lafrenetre O, Lavalle F, Moinard M, et al.Measurement of plantar heel pad thickness in the study of painful sequelae of calcaneal fractures[J].Foot Ankle Int, 1999, 20 (10) :615-616.

[8]唐三元.关节内跟骨骨折的并发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9) :629-631.

跟骨骨折的治疗及疗效35例分析 篇4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64-01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4例,女11例。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年龄37岁。按Sanders【1】分型:Ⅱ型13例,Ⅲ型18例,Ⅳ型4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冠状面和水平面的CT扫描。 手术时机选择在伤后5—7天肿胀明显减退后才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部分行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术。

2 治疗方法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取健侧卧位。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紧贴跟骨外侧壁进行骨膜下剥离。将腓骨长短肌腱、腓肠皮神经与筋膜皮瓣一并牵向上方,完全暴露跟骨外侧,用骨刀掀起跟骨外侧壁的碎骨片,看清跟骨骨折移位方向及距下关节面塌陷情况。根据术前评估和直视下全面了解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进行撬拨复位,必要时行克氏针临时固定。手术中行X线透视可见塌陷的后关节面完全复位,距下关节面完全恢复,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高度,对有骨缺损者采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放置引流片,加壓包扎。术后8~10周根据X线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允许患者下地负重锻炼。

3 结果

本组全部病例得到随访6个月~24个月,平均14个月,1例切口延迟愈合,骨折全部愈合,无骨不愈合现象,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2],优11例,良18例,可4例,差2 足,优良率83.5%。

4 讨论

跟骨是人体中最大的跗骨,是足弓的重要组成,对人体的负重及行走至关重要。对于粉碎及移位较大的骨折,应在肿胀消退后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切口选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转角处圆钝,避免损伤腓骨长短肌腱和腓肠皮神经。足部切口位于足背皮肤和足底皮肤交界处,在此处作切口对皮肤血供影响小[3]。皮肤和皮下组织要全层切开,应在骨膜下锐性剥离,注意保护皮瓣,避免过度牵拉,术后常规放引流。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距下关节解剖复位,B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正常[4]。临床病例随访结果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5]。综上所述,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SandersⅣ型虽然初期效果不佳,但经保守治疗症状多能缓解,且为后期关节融合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Sanders R,Gregory P.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calcaneus[J].Orthop Clin North(Am),1993,26(2):203214.

[2] Sanders R,Fortin P,Dispasquale T,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u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J].Clin Orthop,1993,(290):8795.

[3] 李山珠,俞光荣,梅炯,等.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处理[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4):243245.

[4] 唐坚,陈永强,孙月华,等.延长的外侧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2,5(3):203205.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30例36足, 6例为双侧跟骨骨折, 左侧15足, 右侧21足, 均为闭合性损伤。男23例, 女7例, 年龄25岁~69岁, 平均年龄48.43岁。受伤情况:坠落伤23例, 车祸伤7例。合并伤情况:5例合并下肢长管状骨骨折, 2例合并上肢骨折, 8例合并脊柱骨折。2例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侧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以及跟骨CT扫描检查。按Sanders分型, Ⅱ型9足, Ⅲ型18足, Ⅳ型9足。Ⅳ型中9例应用自体髂骨植骨。

1.2 内固定材料

采用可塑形跟骨钛板。钛板有大小两种型号, 分别为10孔、8孔, 类似“Y”形, 分别长74 mm、56 mm, 厚1.8 mm.

1.3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可塑形跟骨钛钢板内固定, 取自体髂骨植骨9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单侧骨折者取侧卧, 双侧则取俯卧, 外侧L形切口, 纵行切口位于跟腱和腓骨长短肌之间, 水平切口位于外踝尖部和足底皮肤之间, 向前达第5跖骨基底处皮肤, 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锐性剥离, 不使用电刀, 直达跟骨外侧壁骨膜, 翻起皮瓣, 用克氏针从皮瓣下方分别钻入腓骨、距骨、骰骨, 以暴露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先用跟骨持骨钳夹持跟骨结节部, 将其向后下方牵拉, 用血管钳或小骨膜起子插入骨折处撬拨复位, 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正常角度[1], 用数枚克氏针将已复位的诸个骨折块临时固定以维持复位。对于骨质疏松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 因骨折块压缩造成骨质部分缺损, 则行自体髂骨移植。复位后行C臂机透视, 位置满意后, 根据骨折类型、粉碎程度及距下关节损伤情况, 选择适合的新型跟骨钛板, 将钛板塑形使之与跟骨外侧面相服贴。类似“Y”形钛板的头部螺钉固定方向应朝向跟骨内侧载距突, 其余螺钉顺次固定跟骨外侧壁骨折块、粗隆部骨折块及后关节面骨折块, 确切固定后拔除临时固定之克氏针。本组36足, 均在止血带应用下施术, 手术时间50 min~70 min, 平均60 min.

1.4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 抗生素预防感染, 20%甘露醇脱水消肿, 24 h后开始膝关节、足趾的主被动小范围练习, 术后48 h开始踝关节主动伸屈练习。术后满2周拆线, 36足均未予石膏或其他支具外固定, 术后拆线3周可扶拐下地, 但骨折愈合前禁止患肢负重, 完全负重于术后3个月开始。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8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距下关节、Bohler角、Gissane角接近正常, 钢板螺钉无折断, 骨折全部愈合, 足外观基本正常。按照Mar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 优21例, 良11例, 可4例, 优良率为92%.

3 讨论

3.1 跟骨骨折的治疗经历了非手术治疗到手术治疗, 呈

周期性变化。大多数学者认为关节内骨折有移位者应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因为跟骨是足内、外侧纵弓的共同后臂, 骨折后跟骨高度及外形的改变将造成足弓的塌陷;同时其又是外侧柱的重要后部, 对足外形和力学的稳定有重要作用;跟骨上面的三个关节面与距骨构成距下关节复合体, 三者呈一定的位置关系, 功能上相互配合, 共同维持距下关节运动和力学的稳定;后关节面承受大部分体重, 关节面的不平整必将造成关节软骨面的损伤;距下关节是中后足和踝关节运动的重要环节, 它的损伤将严重影响中后足的正常运动功能;跟骨的几何特征非常重要, 跟骨的正常高度和长度是保证足部关节正常对位、足弓形态及稳定的重要条件, 骨折后的畸形可改变后足力线、中后足关节对位和力学特点, 改变小腿肌肉的牵拉力矩。跟骨在生物力学方面的重要性决定了正确处理跟骨骨折的重要性和高标准性。目前, 大多数学者及文献报道都认为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在治疗上要求尽可能恢复跟骨的距下关节面, 跟骨的高度、宽度、长度, 恢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恢复跟骨的Bohler角及Gissane角。对于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 尤其是关节面粉碎塌陷的跟骨骨折, 用非手术方法, 诸如牵引、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撬拨等很难达到理想的复位, 目前多趋向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2]为: (1) 跟距关节单纯或者复合的粉碎性骨折; (2) 足跟有变形、变宽、变短及内翻移位; (3) Bohler角改变; (4) 舌形骨折片可通过皮下撬拨, 不满意者考虑手术治疗; (5) 非手术治疗不能复位者或所有后关节面上移位≥3 mm的关节内骨折。手术禁忌证为:CT扫描示骨折片未移位或未粉碎、极严重的骨折致解剖关系不清, 年龄较大, 有病理生理疾患以致血液循环状况差;绝对禁忌证 (对急诊手术而言) :开放骨折和 (或) 软组织极度破坏。

3.2 对于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 目前临床多采用切开

复位可塑形跟骨钛钢板内固定。俞光荣等[3]对可塑形跟骨钛钢板进行生物力学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跟骨在该钢板固定后, 最大承载能力能达到6 230 N, 较正常足承载能力高, 说明该钢板能满足足部的稳定性要求。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优点有: (1) 结构合理, 它由前、中、后三部分构成, 后部分上、中、下三臂夹角呈30°, 前部中部与后部上臂连成夹角为130°, 与Gissane角相吻合, 可理想地通过螺钉与内侧壁, 载距突连接夹持、支撑、固定丘部后关节面及跟骨前部;后部中臂伸向结节部上方, 下臂伸向结节部下方, 能理想地固定体部和结节部, 维持Bohler角。 (2) 钛板能任意剪切, 三维成形, 可塑性好, 贴合紧密, 固定强度大。 (3) 钛合金材料组织相容性好, 可降低感染。 (4) 固定后的骨折跟骨其力学强度与正常跟骨相同, 术后不用外固定。

3.3 手术中应注意

(1) 手术时机的选择, 跟骨外侧缺少有弹性的软组织, 跟骨骨折后足部肿胀严重, 多有张力性水疱, 需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皮肤表面稍起皱纹方可安排手术, 一般在伤后7 d~10 d, 否则会由于钢板置入引起切口张力高, 容易引起皮肤坏死和切口感染。 (2) “L”形切口转角处应保持圆钝, 避免直角, 以防皮瓣尖端坏死, 皮瓣分离应在骨膜下锐性剥离, 以减少对皮瓣血运的破坏;尽可能不用电刀, 以免术后组织溶解致内固定暴露。 (3) 跟骨载距突及跟骨丘部尽可能有螺钉固定, 因此处骨质相对致密, 有利于增强固定的可靠性;靠近跟骰关节跟骨处螺钉应后倾15°左右, 防止螺钉进入跟骰关节。跟部皮肤较薄, 螺钉不宜过长, 以免钉尾刺激软组织引起疼痛。 (4) 跟骨为松质骨, 骨折后常伴有骨质压缩塌陷, 骨折复位后多留有裂隙。应常规予以自体骨或人工骨填塞植骨。

总之, 只要手术前充分准备, 可塑形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是可行的, 可减少足跟保守治疗和以往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该钛板能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 外侧“L”形切口解剖简单, 操作难度不大, 是治疗跟骨骨折的良好选择。

参考文献

[1]赵亮, 刘长贵, 王宝军, 等.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7 (3) :239-241.

[2]张英泽, 潘进社.临床创伤骨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48.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 篇6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跟骨骨折患者28例, 其中男:20例, 女:8例, 平均年龄37岁, 左足:16例, 右足:10例, 双足:2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3例, 交通伤5例, 合并脊柱骨折2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6例, 按Sanders[2]分型, Ⅰ型为无异位骨折, Ⅱ型为劈裂后距下关节的部分骨折, Ⅲ型为较复杂骨折 (2条骨折线将跟骨分成3快) , Ⅳ型为严重粉碎性骨折, 跟骨骨折快通常在4快以上, 本组中, Ⅱ型为11足, Ⅲ型为17足, Ⅳ型为2足, 术前均行跟骨轴位及侧位像, 以及跟骨冠状轴位CT扫描, 有条件者行跟骨三维CT重建, 并脱水治疗。

2 手术方法

在患者全身稳定后行手术治疗, 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侧卧位 (单侧) , 患侧在上或俯卧位 (双侧) , 跟骨外侧“L”型切口, 直切至骨膜, 紧贴骨膜将包括腓骨肌腱在内的全层软组织一起掀起, 此时注意勿损伤腓肠神经, 皮瓣剥离必须小心, 手法轻柔以保护血运, 显露跟骨外侧至跟骨关节, 切开跟腓韧带显露距下关节。为显露内侧壁骨折部位和距下关节, 常需将外侧关节骨快撬起, 通过骨折区域插入骨撬, 撬拨内侧壁骨快使之复位[3]。克氏针临时固定, 将外侧骨快、前外侧骨快复位, 分别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大的骨缺损者均取自体髂骨移植, C型臂X线机透视, 见Bohler’s角已恢复, 骨折复位后位置满意, 置跟骨钛钢板, 螺钉固定, 注意中间孔的螺钉须从后关节面下向内侧固定到载距突, 螺钉应固定在内侧壁的完整骨快上[4], 对钢板不能固定的较完整的骨快, 也可单独使用螺钉辅助固定, 完成固定后, 须检查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 再次用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骨折的复位情况, 及内固定物的固定情况, 充分止血, 置胶片或硅胶引流管接引流袋, 术后引流24~48h, 跟骨外侧加压包扎3d, 并抬高患肢, 术后即可足趾主动活动锻炼, 2周弹力绷带包扎下下地扶拐不负重行走, 3个月后逐渐负重行走。

3 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24个月, 平均13.8个月, 骨折均愈合钢板螺钉无折断, 足外观基本正常, 行走灵活, 无明显疼痛, 经合皮缘部分坏死者2例, 后经换药自行痊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 其中优15例, 良10, 可为3例, 总体优良率为89.2%。

4 讨论

4.1 患者的选择

选择患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手术患者年龄<55岁。 (2) 患足有感觉障碍者不宜手术。 (3) 合并软组织损伤的跟骨骨折早期病例内固定手术最好延迟至伤后2~3周。禁忌证包括:有神经血管问题, 糖尿病患者, 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

4.2 手术时机

术前根据足部软组织情况, 大多数认为在伤后7~14d为佳, 本组28例均于术前常规应用20%甘露醇等脱水药物, 待患足肿胀消退, 皮肤出现皱褶后行手术, 最早为伤后5d, 最晚于伤后14d, 手术过早, 足部肿胀, 切口皮肤张力大, 术后皮瓣易坏死感染, 若超过3周, 骨折部分纤维愈合, 会使手术中复位困难。

4.3 注意事项

(1) 手术:“L”型切口后外侧角尽量弧形, 避免直角, 避开有软组织挫伤及张力性水泡的区域, 避免损伤皮瓣的供应血管, 掀起皮瓣时应将骨膜在内的全层软组织一起掀起, 这样能减少创口边缘皮肤坏死是机会。 (2) 合理计划切口的位置, 切口的下方不应有内固定物, 即使术中不能完全闭合切口, 术后皮缘坏死, 伤口不愈合时也不会有内固定物外露。 (3) 为更好地暴露并保护皮肤血运, 可分别自外踝尖、距骨颈、骰骨上分别固定3枚克氏针并折弯。 (4) 术中应注意重建距下关节及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 (5) 术后抬高患肢, 常规使用抗生素、甘露醇等药物, 肿胀消退后逐渐功能锻炼, 3个月后逐渐负重。

通过对2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例分析, 我们认为开放复位跟骨钛钢板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8例足跟骨骨折, 均采用切开复位, 跟骨钢板内固定,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24个月。结果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 其中优15例, 良10, 可为3例, 总体优良率为89.2%。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邵顺建, 武猛, 宋展昭, 等.跟骨骨折3种治疗方法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24) :1861~1863.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809.

[3]鲁迪, 墨菲, 王满宜, 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583~590.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诊疗的跟骨骨折患者66例, 均为单侧骨折, 经X线检查证实, 患者无踝部外伤史, 且伤前患肢功能正常, 将病理性骨折、伤前足踝功能异常等患者剔除此次研究。其中男41例, 女25例;年龄19~56岁, 年龄均值 (36.4±3.1)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 高处跌落伤20例, 砸伤16例, 其他4例;Sanders骨折分型:Ⅱ型32例, Ⅲ型18例, Ⅳ型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3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经皮撬拔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 取健侧卧位, 将患足抬高, 常规消毒铺巾后取直径为4~5 mm的克氏针从跟骨结节后外侧向前倾斜15°穿过皮肤, 然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入到距下关节面下方, 用力撬拔克氏针, 以便塌陷的骨块能复位, 配合手法复位帮助骨宽度恢复。明确复位满意之后, 使克氏针进入骨折块前方至骨折远端, 然后使用石膏进行外固定。治疗组应用切开复位跟骨接骨钢板内固定治疗, 麻醉、体位、消毒与对照组相同, 在股骨中下1/3处装置气囊止血带, 于跟骨外侧取“L”形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跟骨, 在紧贴跟骨外侧壁处于骨膜下剥离皮瓣, 将腓骨长短肌腱与皮瓣掀开, 然后使用两根克氏针在外踝、距骨处固定;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对各关节面进行复位, 并恢复跟骨宽度, 选择合适的钢板内固定, 适当调整以便钢板更加贴服。两组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评定标准[2]

通过Maryland足部评分[3]系统评估两组手术效果的差异, 得分90~100分为优, 75~90分为良, 50~74分为可, 50分以下为差。同时, 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表示, 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估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为90.9%, 与对照组的63.6%相比明显更高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并发症, 仅治疗组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

3 讨论

跟骨骨折好发于青壮年, 骨折发生后距下关节与跟骰关节会遭到破坏, 势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若未能及时复位则可能遗留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目的在于解剖复位关节面、恢复跟骨正常的宽度高度, 减少骨折后疼痛、畸形及跛行等的发生。经皮撬拔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常用术式之一, 具有操作简单、花费少等优势, 但最大的缺陷在于固定不牢, 且需外固定长达8周, 限制了早期患足活动,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足部功能的恢复。跟骨接骨钢板较薄, 且可以塑形, 有利于钢板更服帖于骨外侧壁, 固定较为牢靠;而且该术式无需外固定, 患者在术后早期即可开始相关锻炼, 有助于足部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显示出跟骨接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优势。切口愈合不良是跟骨骨折术后的最常见并发症, 应重视手术时机、切口、切口缝合等方面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针对跟骨骨折给予切开复位跟骨接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有助于足部功能的恢复,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黎文兵.26例跟骨接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18) :3618-3620.

[2]张小兵.经皮撬拔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4) :54-56.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 男45例, 女11例。年龄18~67岁, 平均35.8岁。单足49例, 双足7例, 共63足。高处坠落伤39例, 车祸伤11例, 其他6例。闭合性骨折48例, 开放性骨折8例均为单足。按Sanders分型[2]。Ⅱ型12例 (12足) , Ⅲ型34例 (38足) , Ⅳ型10例 (13足) 。伤后至来诊时间0.5~24h, 平均5h。受伤至手术时间开放性骨折6h内行清创、骨折复位, 异形钢板内固定术。闭合性骨折伤后4~7d手术42例, 另外6例因肿胀伤后8~14d手术。

1.2 临床表现

56例患者足跟均疼痛、肿胀, 踝关节及距下关节活动受限, 外观足弓变浅或消失, 跟骨横经增宽。均摄跟骨正侧轴位X线片, 其中48例51足行跟骨三维CT重建。所有病例均出现Bohler角减小 (18~-10°) , Gissane角减小 (90~50°) 。轴位示跟骨横经增宽0.5~1.8cm。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方法

采用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患者30°斜卧体位, 双侧骨折者俯卧位。上止血带, 应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骨外侧壁。钻入3枚克氏针作拉钩用以阻挡皮瓣。用大弯钳或小骨膜剥离器插入塌陷的骨折块向上撬拨, 于跟骨结节处钻入克氏针向下牵拉, 并用方形打击器向内侧敲击外膨的跟骨外侧壁, 恢复跟骨宽度及Bohler角。对关节面塌陷和骨折粉碎严重者, 取自体髂骨植骨, 填塞撑起关节面。位置满意后, 应用钛质异形钢板塑形固定, 钢板前端止于接近跟骰关节处, 后端止于跟骨结节处, 中间固定载距突。冲洗切口, 放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缝合, 加压包扎。

1.3.2 术后处理

术后不用石膏托外固定。术后24~48h内拔出引流, 足趾伸屈锻炼, 2~3周拆线, 以免切口裂开。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 术后1周患肢不负重扶双拐行走, 6~10周部分负重, 12~16周完全负重。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1]

根据足外形, 踝关节活动范围, 有无行走疼痛, Bohler角正常与否评价术后功能。优:足外形正常, 踝关节活动正常, 无行走疼痛, Bohler角正常;良:足外形正常, 踝关节活动正常, 行走有轻度疼痛, Bohler角正常;差:足外形正常, 踝关节功能受限, 行走疼痛明显, Bohler角<25°。

2.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56例, 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复位满意, 钢板固定位置良好, 无松动脱落;跟骨横径恢复正常者49例, 增宽在1~3mm之间者6例;Bohler角恢复正常者42例, 20~30°者5例, 30~40°者9例。切口49例Ⅰ期愈合, 2例出现切口皮缘部分坏死, 1例出现切口裂开, 4例出现切口少量渗液, 经换药处理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5周, 平均12周。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5~36个月, 平均18个月。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 优38例, 良13例, 差5例, 优良率91%。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跟骨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对于没有移位的Sanders I型骨折, 我们采用非手术治疗, 石膏托外固定。其余的采用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异形钢板内固定术。对关节面塌陷和骨折粉碎严重者, 取取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指征是: (1) 移位≥2mm, 如SandersⅡ、Ⅲ、Ⅳ型骨折; (2) 足跟畸形、变宽、变短及内翻移位; (3) Bohler角改变。

3.2 手术时机

由于跟骨外侧壁的软组织覆盖较差, 局部的血液供应直接影响到切口的愈合。一般手术在伤后4~7d进行。开放性骨折可考虑在6h内急诊手术。对于足部严重肿胀, 有张力性水泡者, 不宜马上手术, 要抬高患肢, 低频脉冲治疗及应用脱水药物促进水肿消退。等肿胀水泡消退后方可进行手术, 以免发生皮肤坏死和感染, 使手术失败。

3.3 切开不愈合的原因分析

(1) 术前准备不充分, 手术时机选择不当; (2) 解剖不熟悉, 要沿足底和足背交界线切开, 全层切开皮肤直达骨膜; (3) 过度牵拉肌肉、肌腱; (4) 电刀切割、电凝止血增加软组织的热损伤; (5) 钢板导致异物反应; (6) 未放置引流管或放置的层次不正确; (7) 足外侧切口为腓动脉终末支, 周围皮肤血供较差。

3.4 手术治疗的优点

由于跟骨主要为松质骨, 且跟骨骨折多为高处坠落伤所致, 骨折大多波及跟距关节面, 造成跟距关节面塌陷、骨质缺损、跟骨变宽。通过切开直视下复位, 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正常的Bohler角、Gissane角, 关节面复位后残留空腔需置入松质骨填充空缺, 可起到支撑关节面, 防止再次塌陷, 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更好地纠正跟骨变宽及内翻畸形, 恢复跟骨的正常形态, 避免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外踝管狭窄及腓骨长肌腱鞘炎引起的疼痛。手术治疗可早期功能锻炼, 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跟骨异形板为钛合金制品, 不同形状, 具有板薄, 质软可根据跟骨形态塑形, 与跟骨贴附好、应力遮挡小等特点。并且材质轻, 可塑性好, 稳定性好, 生物相容性好。所以跟骨异形钢板固定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跟骨异形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 (63足) 跟骨骨折实现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SandersⅡ型12例 (12足) , Ⅲ型34例 (38足) , Ⅳ型10例 (13足) 。均采用外侧L型切口, 跟骨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5~36个月, 平均18个月。49例切口Ⅰ期愈合, 2例出现切口皮缘部分坏死, 1例出现切口裂开, 4例出现切口少量渗液, 经换药处理均愈合。按照跟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优38例, 良13例, 差5例, 优良率91%。结论应用跟骨异形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 可最大程度恢复了跟骨的形态, 关节面平整及Bohler角,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异形钢板

参考文献

[1]陆裕朴.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725.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 篇9

【关键词】 胫骨复杂性骨折;骨牵引;外固定

复杂性胫腓骨骨折是临床上难治的长骨骨折之一,“多为高能量损伤,损伤暴力大,并发症多且发生率高”[1]。因其骨折线普遍较长,或骨折靠近关节,或骨折波及关节,在治疗上内固定法受到限制。从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我院以跟骨牵引为主治疗胫骨复杂性骨折57例,效果满意,现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11~69岁;骨折性质:左侧37例,右侧20例,开放性骨折41例,闭合性16例;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21例,长斜形及螺旋形骨折30例,其他6例。其中波及胫骨平台者6例,波及踝关节者29例,有骨质缺损者4例;致伤原因:高速(交通)伤35例,高处坠落伤21例,旋转扭伤1例。患者伤后均在24h内接受治疗。

2 方 法

57例均以跟骨牵引为主。牵引前首先对开放性骨折进行处理,手法复位,用简易夹板或铁丝架制动体位,再彻底清创、缝合,将开放性变为闭合性。对部分骨折块较大的病例行1~3道0.6mm的钢丝环固定(本组用钢丝固定者11例,其中1道6例,2道3例,3道2例)。对闭合性骨折复位后即可。在此基础上实施跟骨牵引:将患肢放于布郎氏架上,消毒,局麻后从跟骨结节内侧(跟骨结节下缘和内踝连线之中点)穿牵引针,给2~6 Kg不等的重量牵引。牵引后配合小夹板外固定,并于第3d、第7d、第14d分别拍床头X线片1张,据此调整夹板和牵引重量,纠正移位和成角,而且须在3周内完成。有开放性伤口者,在复查X线片前,松开夹板,查看伤口情况,更换敷料。牵引时间据患者年龄、营养状况、骨折复杂程度等确定,但最短应维持6周。去除牵引后,患者及时进行功能锻炼。

3 结 果

本组57例,均在6~14个月进行随访,并参照Johner—Wruhs评价系统评定疗效及功能[2],分优、良、中、差四等。结果:优18例,良30例,中7例,差2例,总优良率(优+良)84.2%。差者2例均二期行外固定器加植骨治疗而愈。

4 讨 论

4.1 胫骨复杂性骨折主要体现在骨折类型的不稳定性和开放性,且多为复合伤 其治疗很难选择适合的内固定法。采用跟骨牵引法为主,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操作容易,简单便利,治疗费用低,患者痛苦小,不受骨折局部条件的限制,且能为二期处理创造良好条件,因此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尤其是无条件手术、不能耐受手术、要求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是骨折保守疗法中值得首选的方法。

4.2 跟骨牵引及各种骨牵引疗法都要求随时调整牵引的重量和方向,及时纠正移位和成角 此类骨折常见的移位部位是中下1/3和踝上,常见的成角方向是前内成角,对重叠和横向移位在加大牵引重量时常可纠正,但成角的矫正较困难,笔者矫正成角常使用沙袋,将沙袋放在成角处,和牵引方向配合,简便有效。

4.3 跟骨牵引治疗方法和其他方法一样,也有缺陷 如“易致膝踝关节僵硬,卧床时间长,护理难度大,骨折固定不牢固,断端易分离等”[3],因此要及早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预防膝、踝关节的粘连和僵硬,一般牵引后即开始进行踝关节背伸和股四头肌舒缩活动,若早期股四头肌锻炼受到限制,可用手每日推移髌骨,同时加强钙质的补充。本组患者牵引时间最短6周,最长20周,平均12.3周,复位优良率达84.2%,没有出现关节僵硬、骨折固定不牢靠等不良现象。

4.4 本法成功的关键还要求医生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 治疗期间要加强巡诊、复查,及时调整牵引的重量、方向,及时纠正移位、成角,及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等,确保患者得到经济而满意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文学斌,赵劲民.复杂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进展[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5):792-794.

[2] 刘锐,王成军.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23):39-40.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1例, 女5例, 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38岁。双侧跟骨累积者3例, 其余均为单侧, 伴胸椎压缩性骨折1例。均为高处坠落伤。

1.2 手术方法

跟骨外侧切口入路, 显露距下关节和跟骨骨折处。在跟骨外侧面骨折线内侧可见到塌陷之后关节面。于跟骨结节处经皮横穿斯氏针向下牵拉, 助手对抗牵引, 手法牵拉整复Bohler角, 并同时用骨膜剥离子自跟骨外侧插入骨折部撬开, 明确跟距关节面损伤, 塌陷程度以及骨折块有无移位和翻转。在直视下复位, 尽可能恢复跟骨正常形态, 关节面平整, 恢复日常Bohler角。测量复位后距下关节面的骨缺损处大小, 取自体髂骨, 约大于缺损的骨块, 修整后移植骨缺损处。撑起关节面骨片, 并将碎植骨块填满周围间隙, 用三棱针自跟骨后结节进针, 穿过植骨块固定之。然后用双手在跟骨双侧挤出, 纠正跟骨变宽畸形, 跟骨外侧放入改良跟骨钛板固定, 拔出三棱针, 冲洗切口, 放置引流, 充分软组织覆盖关闭切口, 用靴形石膏固定。

1.3 术后处理方法

术后卧床, 抬高患肢, 第2天即行足趾关节活动, 拔除伤口内引流。石膏固定4~6周拆除, 行踝关节功能锻炼, 8~12周下地练习行走。

2 结果

本组患者单侧骨折术后2个月开始下地活动, 双侧骨折术后3个月下地行走, 功能锻炼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活动。全部病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36个月, 患者长时间行走均未出现足及足跟部疼痛问题。

3 讨论

跟骨骨折大多波及跟距关节面, 造成跟距关节面塌陷, 骨质缺损, 跟骨变形, Bohler角缩小, 单纯手法复位或经皮斯氏针撬拔复位, 均很难复位。通过切开复位, 可在直视下复位满意。可纠正跟骨变宽和内翻畸形, 恢复跟骨正常形态以及跟骨关节面平整, 避免了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外踝管狭窄及腓骨长肌腱鞘炎引起的疼痛;内固定物适当置入可抬起、支撑关节面, 抵抗一定压缩力, 同时固定骨折块防止分离, 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骨缺损给予骨移植并作内固定, 这样能使骨折复位稳定可靠, 并恢复了跟骨的形态及跟骨关节骨平整, 避免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

为使Bohler角及关节面良好复位, 通过跟骨结节斯氏针牵引及骨剥撬拔相结合, 并手法塑形足纵弓。单纯轴位穿针复位Bohler角较难, 尤其角度改变较大者, 手法复位是有限的, 而在跟骨结节牵引, 骨剥撬拔配合作用下, Bohler角及关节面可得到最大程度恢复;移植骨块应略大于骨缺损处, 这样可嵌插牢固, 加上跟骨钛板的坚强固定可靠支撑复位后距下关节面及利于Bohler角纠正后维持, 并可促进骨愈合;避免跟骨外侧切口软组织过多剥离和充分软组织覆盖植骨块, 均有利于骨愈合;对于涉及跟距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并骨塌陷, 早期行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 以及术后效果差, 均为二期施行关节融合创造了条件。

手术并发症是影响手术的重要原因, 故我们应做到严格掌握手术时机, 准确手术步骤, 术后可用高压氧治疗, 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优点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植骨加内固定复位治疗关节面塌陷性跟骨骨折16例。结果本组16例, 疗效优9例、良4例、差3例。结论骨移植加内固定治疗, 最大程度恢复了跟骨的形态, 关节面平整及Bohler角,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骨移植,内固定,跟骨骨折

参考文献

[1]张亚东.异体骨移植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所应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 32 (3) :62~63.

[2]陆裕林.实用骨科学[M].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58~259.

[3]朱通伯.骨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78~179.

[4]马钦华, 陈琦, 杨广夫, 等.跟骨正常力线分布X线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1993, 13 (4) :272~275.

上一篇:生态观察下一篇:诗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