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质图

2024-10-18

数字地质图(共11篇)

数字地质图 篇1

摘要:该研究以嫦娥一号卫星1∶250万全月球影像图为基础, 综合绕月探测工程的其他科学成果和国际月球探测的已有科学成果, 编制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及其周缘区域数字地质图和大地构造纲要图。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多源数据, 开展月球岩石类型的识别, 获得月球典型域主要岩石类型的分布;开展月球撞击坑的统计和分析, 获得月球典型区域重大地质事件的相对年龄;开展月球构造类型的识别和分类, 获得月球典型区域构造类型的属性数据, 并进一步编制月球大地构造纲要图;开展月球物质成分、地层时代的划分, 综合构造类型属性数据, 建立月球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辅以地质图上需要表现的月球地理属性要素, 编制月球典型区域的数字地质图;开展月球陨石专题研究和月球东海地区地质演化专题研究, 结合月球地质图的研究, 修正和建立月球起源与演化的概念性模型。所选择的典型区域面积大于任务书要求的100 km2, 实际达到130 km2;典型区域覆盖月海、月陆等主要地质单元, 地质内容的丰富性符合任务书要求。月球地质图编图实际达到的比例尺为1∶250万, 超过任务书要求的1∶500万的指标;构造纲要编图实际达到的比例尺1:250万, 超过任务书要求的1∶1 000万的指标。月球地质图中承载的地质内容包括地层时代、物质成分和构造类型, 符合任务书要求;形成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结构合理、科学内涵丰富。在月球陨石中发现极富KREEP的新岩石类型, 提出月球岩浆洋固化年龄为39.2亿年, 论证了月球东海盆地的倾斜撞击成因, 对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月球,数字地质编图,构造纲要图,嫦娥一号

阅读全文链接 (需实名注册) :http://www.nstrs.cn/xiangxi BG.aspx?id=4247&flag=1

数字地质图 篇2

一、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地质勘查项目档案管理实现对分类不够完善。现阶段的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的档案管理不够完善,缺乏对数字化项目档案的分类编辑和处理,使得数字化项目档案不能得到有效的保管,分类不完善的数字化档案,在档案调用时不能将这些档案直接调出,同时在对各种类型的数字化项目档案没能进行有效分类,管理降低了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2、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加强。在档案管理时,相关责任分散、不够明确。缺乏对数字化项目档案的管理合作,不同部门的档案管理各自为政,不能将所有的数字化项目档案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效率低下。

3、档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阶段的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不高,对数字化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够,相关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完成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所获取的信息量小,对于档案的二次利用效果低下。

4、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缺乏协调合作。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地勘企业各部门间没有进行有效配合,没能将数字化项目的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分类,使得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进展不够顺利管理水平不高。

二、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建议

1、加强对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档案的分类整合。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收集和整理,从而增加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档案调用的有效性。

2、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拓宽档案管理范围。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地质勘查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增多,地质勘察数字化项目的.档案就不断增多。在地质勘察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完善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增加地质勘察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将其他与数字化项目档案有关的工作纳入到档案管理中去。增加档案管理范围。

3、加强对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加强相关人员培训。随着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进行,就需要对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的系统加以改进,提高项目档案的管理水平。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实现地质勘查数字化项目档案管理。

4、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并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和指导。通过档案管理部门和企业各部门间的有效合作能够,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全面性,同时,上级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做足对下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并制定相关的责任制度,对出现的数字化项目的档案管理失误人员进行合理的惩罚。

三、结束语

数字地质图 篇3

关键词:数字地质填图;地质矿产调查;应用

引言

数字化的地质填图技术在当前地质矿产调查中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对于这种数字地质填图工作来说,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操作、纸质记录模式来说,其应用的便捷性是极为突出的,这种便捷性也就进一步的提升了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且也逐步成为了今后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和发展趋势。

1.数字地质填图

对于数字地质填图来说,其主要就是针对地质填图工作来进行相应的数字化和现代化操作,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提升这种地质填图工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并且在准确性方面也具备着较强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说,这种数字地质填图主要涉及到了地质调查中的相关采集、存储、处理、分析以及结果呈现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具体的操作点上,尽可能的采用一些计算机技术、勘探新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模手段等进行优化,其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和内容体系也是比较繁杂的,比如地质知识、地理知识、机械设备相关操作知识以及遥感等。

对于这种数字地质填图的实际应用过程来看,其涉及到的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点:GPS相关设备;掌上机、电脑、摄像机、录音设备、图片图像处理软件、模型建立以及处理系统等,只有保障这些硬件设备以及软件操作系统能够得到较好的运用,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其最终的应用效果;对于这些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使用来说,除了要求相应的使用人员应该具备较好的操作技能之外,还应该重点加强相应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这些基础保障都能够得到较好的运转,避免出现一些故障或者是系统问题。

数字地质填图在具体的操作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区域相关基础调查研究信息和目标,这是整个地质填图操作的基本前提条件所在;(2)获取相关区域内的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和各方面的信息,为后续的分析处理打好基础;(3)充分运用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通过相应的系统软件来建立一个恰当的数字化模型,进而促使其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满意的应用模型;(4)针对这些模型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结合地质填图的基本需求来进行处理,保障其相应的结果能够符合于地质调查的需求;(5)最后,运用调查得到的各方面信息来构建数字地质填图体系。

2.数字地质填图在地质矿产调查中的应用

2.1数字化资料的收集。对于地质矿产调查中数字地质填图的应用来说,其最为首要的一个操作要点和前提条件就是应该针对各方面的数字化信息资料进行广泛的搜集,这种数字化资料的搜集对于后续各项处理分析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对于这种数字化资料的搜集来说,主要应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以往的相关数据信息,即前人的调查数据资料,这些数据资料虽然可能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导致其失准,但是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应用价值,需要进行全面的搜集;(2)针对地形图信息进行全面的搜集,地形图可以说是整个地质矿产调查中比较核心的一个工作内容,这种地形图的调查收集同样对于地质矿产调查具备着极强的价值和意义;(3)了解地质矿产调查的相关要求和目标任务,尤其是对于相关建模和制图的要求进行系统的分析,把握其调查的方向和目标。

2.2准备好相关设备和技术条件。对于地质矿产调查中数字地质填图的应用来说,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之前还应该准备好各种所需要的设备和软件系统,尤其是对于上文中提到的各种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来说,必须要进行详细全面的准备和核查,确保其能够为后续的数字地质填图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避免因为这些基础设备或者是系统的问题影响其使用的效果。

2.3户外数据的采集。户外数据的采集工作可以说是整个数字地质填图应用中比较核心的一个要点环节,其数据信息采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最终数字地质填图应用的效果,在这种户外数据的采集中主要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内容:(1)相关线路的勘探,这种线路的勘探是数字地质填图的基础所在,对于最终数字地质填图效果来说具备着极强的影响;(2)地形剖面图的测量,对于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来说,还应该重点针对相应的地质剖面图进行相应的调查勘探,这也是最终绘制数字地质填图的基础所在;(3)地质填图,主要就是针对相应的地质信息和资料进行搜集。

2.4相关数据的处理。在所有的地质矿产调查数据都得到较为完整的搜集之后,还应该重点针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有效的处理,这种数据的处理对于最终数字地质填图的应用效果来说极为关键,其直接影响着最终数字地质填图的准确性。具体来说,在相应的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应该针对所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这种数据信息的检查对于后续的处理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其实也就是考察这些数据信息是否具备着较强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一些无用数据或者是错误数据的使用;另外,在实际的处理操作过程中还应该重点针对数据的处理方式和手段进行恰当的选取,选择恰当的数据处理方式能够较好的保障其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尤其是从输出结果上来说,这种处理方式的选取意义重大。

2.5制作地质图。数字地质填图的最后一步就是制作相应的地质图,这也是地质矿产调查的最后一步,对于这一步的实际操作来说,保障其真实性是最为基本的一个要求,除了这种真实性的保障之外,还应该重点针对后续的地质图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这些地质图的应用之后,也就能够为地质图的制作指明方向,提升其最终的应用价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字地质填图在地质矿产调查中的应用来说,其积极作用和价值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也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后续实际操作使用中应该规范相应的操作流程,提升其操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任海鹏,刘胜.数字地质填图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9:82.

[2]王依.数字地质填图在地质矿产调查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14:228-229.

[3]于淼.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数字地质填图的作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9:6.

数字地质信息安全初探 篇4

地质信息安全事观重大, 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安全, 关系到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当然, 数字地质信息的安全也非常重要。所以加强数字地质信息的安全技术就很有意义。

要提高数字地质信息的安全性, 首先需要了解数字地质信息的特点, 与传统的地质信息资料相比, 数字地质信息资料有以下几个特点:a.存储方面, 一个小小的移动存储设备可以存储大量的数字地质信息。b.携带方面, 不再像携带传统的地质信息资料大包小包的, 数字信息资料只需一个小小的移动存储设备就带走了。c.复制方面, 只要和电脑一接, 想复制多少份都可以。

虽然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但使用现状却令人担忧:很多存有大量数字地质信息的电脑与互联网相连;存有数字地质信息的电脑经常出现人机分离, 电脑长时间不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对持有数字地质信息的人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这几方面的原因使得数字地质信息资料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地质信息丢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被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直接从存有数字地质信息的电脑上盗取。b.被不法分子使用移动存储设备直接从电脑上非法复制。c.持有数字地质料的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出卖数据。

根据数字地质资料的特点、现状和信息丢失的主要方面分析, 地质信息被盗和泄密可可能性越来越高。由于地质资料如果没盗, 似乎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来无影, 去无踪”加以数字地质信息的安全迫在眉睫。数字地质信息安全对地矿系统显得就更为重要。

加强数字地质信息的安全, 根据数字地质信息的特点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网络和计算机安全

1.1 网络整体安全配置, 为信息安全把好第一关, 首先从整个局域网的入口着手, 与互联网联接的网络应有防火墙, 并对防火墙安全策略进行严格设置, 不该开放的端口坚决不要开发。

1.2 网络管理和监控, 网络应加防毒功能, 经常对整个网络进行病毒查杀, 重点预防特种木马盗取资料。

1.3 网络客户端, 网络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应该设置密码, 在网络第一关被攻破了后, 还有第二关做为保护。

1.4 应对部分非常重要信息资料和文件夹还需进行文加密。以保证信息的最后安全。

1.5 网络安全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网络管理员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培训学习, 掌握网络安全技术, 能及时的解决各种安全问题。

2 从管理上入手, 提高数字地质资料的安全性

很多信息泄密和信息的丢失都是由于管理不善引起的, 所以, 加强管理也是保护数字地质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

2.1 安全教育培训。

有多信息泄露都是无意识, 也就是当事都连自己泄露信息了都不知道, 所以加强全员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地质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 让全员有安全意识, 有掌握一定的安全技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地质信息的安全性。

2.2 利用管理制度提高地质资料信息的安全性。

规范管理, 并建设相应的制度, 可以保证地质数据的制作、使用、存储更加规范, 如果有规范的管理, 可以大大降低地质信息泄露的风险。

2.3 对造成地质信息泄露的人给予严惩。

数字地质图 篇5

关键词:MapGiS;数字制图;地质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制图技术,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对地质制图技术进行不断改进,提高制图质量与制图效率。MapGiS制图技术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应用,并且通过人们反复实践探讨,使其制图效率与制图的规范性都得到了提高。

1.MapGiS技术的优势

MapGiS是以Gis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基础软件平台,支持此平台有效运行的技术就是MaPGiS技术[1]。该技术将计算机作为载体,在具体工作上通过人工交换的方式进行,因此技术应用上具有较强的功能,在应用中能够完成复杂的数据管理、分析、查询等多项工作,具体应用过程中更加便利。此外,利用MaPGiS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二维图形的制作,而且能够对三维透视景观进行仿真。

2.MapGis技术在数字制图中的应用

2.1 数字化制图方法

MapGiS是一款国产专业软件,其在数字化制图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尤其是在数字化输入系统或智能扫描矢量上,系统构建的各类图形数据库,从本质上来看,数字化制图就是将图像转化为数据的一个过程。

2.2数字化制图过程

2.2.1获取数据:数字化制度的基础内容就是获取数据,数据的录入是在MapGiS软件的基础之下完成的。通过分析可知,MapGiS适量图形数据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点图元数据、线图元数据、面图元数据,在制作过程中,要保存好这些数据,并且每一种数据的文件名都不一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做好区分,避免混淆。

2.2.2设置图层:图层是数字制图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概念。MapGiS在制作数字地图过程中,要构建编辑图层名,图层的设置和应用多数字制图编辑都有着重要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该项内容的重视,通常来说,数字化图层一般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等高线以及其它地貌符号[2]。第二层为:高程。第三层为:界限。第四层为:区类。

2.2.3编辑处理表:MapGiS图形编辑器提供了对点、线、面三种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准确编辑的强大功能,通过对该功能的合理应用,可以使绘图的精准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图像编辑系统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点、线、区、图等。

2.2.4输出数据:输出数据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1)输出图形,该图形输出的首要任务是将已经完成绘制的数字地图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其转变为图形输出能够识别的信号,再通过驱动图形输出装置,形成地图图形。MapGiS系统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将点、线、面等多项数据内容逐一的输入到编辑工程文件中,通过光栅处理后,形成相应的文件。(二)输出文件,将系统中的图形数据编辑为一个工程文件,同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为了完成数据交换,MapGiS系统还提供数据转出与转入功能。

3.MapGiS技术在地质图中的应用

3.1准备工作

地质制图绘制人员在对MapGiS技术进行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这对于制图效果和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前期准备工作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解读地质信息,该内容关系最终制成地图的有效性、真实性。此外,还需要依据具体需求情况,完成地质底图绘制。在绘制地质底图中,要严格遵守以下原则:(1)专题性。专题图件应当以专题元素为主,同时在绘制过程中要与适当的与其它元素相结合,严格参照国家地质绘图标注完成绘制[3]。(2)实际性。地质制图人员在工作中,不仅需要考虑绘制图中涉及到的主要元素,同时也需要考虑坐标系和比例尺等多方面的问题。部门人员绘制地质图过程中,过分追求精准度,对一些地质地物的处理上难以取舍,绘制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建议在绘制过程中,先选用大比例尺地形图,再进行适当取舍;针对坐标上存在的问题,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择的坐标系与我国标准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3.2原图件的扫描与校正

扫描仪是应用MapGiS技术中不可获缺的一项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对原图件进行扫描,并将扫描后的文件转化为方便存储的文件。在扫描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原图件中的各项参数进行整合,还需要处理好误差。

3.3图形编辑

做好以上两项工作内容之后,进行图形编辑。工作人员一定依据具体情况对地质图的性质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MapGiS技术具有的图形编辑功能,将需要的内容添加到地质底图上,并且需要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例如,删除冗余部分,修改花纹图案等多项内容。完成对图形的科学编辑之后,要做好相应的校正工作,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误差,提高图形精准度。

3.4图形输出

对MapGiS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在对图形进行科学的编辑、处理、校正之后,地质图人员要进行图形输出工作,该项内容需要在MapGiS输出系统支持下进行。MapGiS输出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输出方式,分别为:窗口输出、页面描述语言输出、光栅输出。每一种输出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用户需要依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种科学的方式。例如,对精度要求较高时,可以选用光栅输出方式,若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输出,则可以选择窗口输出。

结束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地质看他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地质制图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MapGiS在数字制度和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得到人们的认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该方面问題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蕾. Excel与MapGIS结合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J]. 山东国土资源,2014,04:100-102+106.

[2]柳建平. Mapgis数字地面模型系统在地质勘查制图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3,27:65-66.

[3]李代平. MAPGIS输入编辑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探讨——以MAPGIS 6.7版为例[J]. 西部探矿工程,2015,08:105-106.

绵阳联通助建“数字地质博物馆” 篇6

本刊讯北川羌族自治县地处四川西北部,“5·12”地震后,在全国人民的关爱和山东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如今的新北川已是另一番景象。现在北川即将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川政府着力发展旅游产业,而寻龙山风景旅游区则作为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绵阳联通本着国有企业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利用自身优质高效的通信网络,助力北川寻龙山旅游景区走上新兴之路。

该景区是集“休闲、康体、运动、观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地,属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唯一的砾岩喀斯特溶洞,被地质专家称之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由于溶洞的地理环境特殊,洞内无任何通信信号。绵阳联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实现了卧龙洞长达4000米的无缝隙网络覆盖,保障了卧龙洞洞内游客的通信需求,成功塑造了寻龙山景区的品牌形象。并陆续在寻龙山风景区提供了宽带、固定电话、手机等全业务服务,实现了寻龙山旅游风景区的全业务全方位网络覆盖。寻龙山景区目前使用的“3G综合视频监控”业务,改写了景区传统的管理模式。该平台通过联通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多种宽带接入方式和多样化的视频监控产品,为客户提供基于计算机、手机等多种视频监控业务。它将分散、独立的图像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跨区域、统一监控、统一存储和统一管理,利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将固定的监控点与移动的监控点相结合,实现客户用计算机或手机等多终端察看视频的需求。景区办公人员可以通过景区32个视频监控点了解游客及工作人员的动向,实现景区的现代化管理。下一步,绵阳联通将进一步强化在北川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建设,为打造旅游北川、数字化北川、信息化北川而不懈努力。

数字地质图 篇7

我校自2006年设立地质专业以来就开设了《区域地质调查》课程, 实习地点一般选择在距离南京120公里处的安徽省巢湖市凤凰山地区, 于2008年与安徽省巢湖铸造厂签订了巢湖实习基地协议。经过全国二十多所地质类院校的共同建设, 目前巢湖实习基地已经拥有了专门的教学网络和实验室, 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并有采用集成地理信息系统 (GIS) 、卫星定位系统 (GPS) 和遥感系统 (RS) 等技术的数字地质填图软件和虚拟教学基地。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引入数字地质填图的必要性

安徽巢湖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是我校针对五年制高职地质专业四年级学生的综合性野外地质实习课程, 是在学生系统学习地质学专业课程 (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等) 和完成了普地认识实习后进行的。该实习使学生系统学会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 进一步理解已学的基础地质理论, 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 同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和进行生产、毕业实习打下基础。巢湖市凤凰山地区分布有海西—印支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复式褶皱, 组成褶皱的地层包括所有的沉积岩种类, 背斜和向斜形态完整, 断裂构造典型而简单, 加上距离地区行政中心巢湖市区不足5公里, 距离江苏省省会南京市120公里, 交通非常便利, 是较为理想的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基地。

区域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收集资料及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图件编制、野外验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资料归档等程序。除立项论证等少数项目外, 其余均是巢湖区域地质调查实习的主要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野外地质填图、地质调查报告编写、相关图件编制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是很好的训练。

传统的区域地质调查是靠地质人员手持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的“老三件”, 通过连续的野外地质路线观测和观察, 把获得的第一手基础资料记录在纸介质的记录簿和工作手图上, 再根据各种观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编写出地质报告, 绘制地质图、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等地质图件。地层产状、方位角、坡角等地质数据主要依靠罗盘测制, 精度往往不高, 文字、图件、数据等资料保存困难, 而且无法对测区资料进行适时更新。运用数字地质填图后,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发生了根本变化。

数字地质填图是集GPS、GIS、RS技术于一体, 结合计算机软硬件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处理、成图和分析一体化的数字作业, 实现了野外路线观察过程精确的定量化描述。在实习过程中, 教师首先讲授数字地质填图和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 使学生能用自编计算机软件对实测地层剖面制作、野外地质路线观测、定位、各种地质图件成图的全过程进行精确的定量化及数字化描述, 实现区域地质调查的数字化表达, 完成整个实习过程从文字到图件的计算机处理。实习中我们广泛使用了野外数据采集掌上机、手持GPS、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新五件”, 采集、记录野外资料、野外定点、剖面测制均在电子地图上进行。从野外踏勘、实测地质剖面到野外地质填图各阶段, 实习从以教师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对这种实习方式很感兴趣, 对高新设备感到很新奇, 都能提高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非常好。

前期数字化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

资料收集工作第一, 选择并收集备齐合适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或纸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所需背景图层的底图。我校所用1∶10000巢湖凤凰山地区数字地形图是在1∶50000地质图的基础上按有关规定放大、裁剪编制的, 以此作为数字地质图及专题图的底图。第二, 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 收集涉及测区的地层、岩石类型、矿产种类、物化探等资料。第三, 确定填图范围和填图比例尺,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 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 统一图式图例。

技术装备除常规填图所必需的技术装备外, 数字地质填图还需要一些特定的硬件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GPS、移动硬盘、数码摄像机等。软件支撑包括野外采集系统和室内桌面系统, 如用于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处理的GiSP、实测地层内业处理的SDP软件、用于绘图的MapGis、Coreldraw等。

制定教学计划整个区域地质调查实习主要分为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资料整理两个阶段。其内容、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实习时间共21天, 行路等工作耗时2天, 实际工作时间19天。

野外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阶段主要包括路线踏勘、地层剖面实测、地质填图三部分。

路线踏勘路线踏勘的目的是认识测区内分布的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特点、地层接触关系及识别特征, 认识测区地质构造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由实习教师负责讲解, 要求学生练习使用GPS进行定点, 同时地形特征明显时, 用罗盘练习后方交汇法定点, 并完成野外记录。路线安排: (1) 观察志留系剖面、泥盆系剖面 (狮子口附近) ; (2) 观察石炭系剖面 (驻地附近) ; (3) 观察二叠系剖面、三叠系剖面 (柴火山一带) 。踏勘阶段要求学生掌握GPS的使用方法, 学习使用数字地质测量软件。每天路线踏勘后, 下午和晚上进行内业整理, 要求各学生小组按规范完成野外记录, 绘制剖面示意图。

实测地层剖面在一个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 首先必须确定填图单位。不同的比例尺填图单位也不同, 不同的地区 (如侵入岩地区、变质岩地区) 填图单位确定原则和方法也不同。沉积岩地区是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基础划分, 通过实测地层剖面查明地层层序和厚度, 确定填图单位的。实测剖面前一天下午进行实测地层剖面知识准备, 安排专题讲座, 要求各小组利用课后和晚上的时间在驻地进行模拟测量。实测时分成4队, 按照实习队的安排对各自地质剖面进行实地测量。第二天进行实测剖面资料整理, 编写报告。根据各小组的数据, 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份完整的综合成果图, 并提交文字报告。

地质填图地质填图阶段采取穿越地层路线法为主、追索路线法为辅布置路线。地质填图前一天进行区域地质测量阶段的知识准备, 安排相应的讲座。填图时间安排6天, 前两天班级全体学生在实习教师的示范下, 沿小山王东北经平顶山向斜、凤凰山背斜至7410厂附近, 开展由一个向斜和一个背斜组成的完整地质路线测量, 旨在建立学生对测区褶皱体系的全面认知, 为最后接图做准备。后3天班级分成两队, 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野外地质测量, 通过实习教师的言传身教, 使学生掌握地质测量的基本方法。最后一天安排野外路线考试。

接图和补充测量 (补点) 野外实习最后一天进行接图、补点以及提交实际材料图。

室内整理

室内整理包括数据整理和编辑、编制各种地质图件、编写地质报告三部分。室内整理是整个实习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提出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总结提高的过程。在室内整理过程中, 实习教师每天要组织讲评, 及时纠正成果编制中的失误。

实测地层剖面数据的编辑与整理实测地层剖面是指在选择好的剖面线上对地层进行划分、测量与研究。室内数据处理包括对各个数据记录的校对和完整性的检查、分层的室内归并以及真厚度计算, 主要通过SDP实测地层内业处理软件完成。在实测地层剖面数据处理系统 (SDP) 中, 首先要将野外取得的数据保存在系统数据库中, 然后再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 自动绘制成各类表格和地质图件, 并可以将计算结果、表格和图件打印输出。目的是提高实测地层剖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减轻区测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GiSP数据的输入和整理GiSP是依托GIS技术研发的地质调查数据处理平台, 用来对野外确定的位置点进行信息补充和完善, 同时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形成实际材料图。GiSP数据管理器具有很强的数据编辑功能, 导入巢湖地区填图区域地图后, 可以根据需要录入、编辑或删除点位数据。位置点和地层产状的标注分别采用“数据图示”菜单中的“标注位置点”和“标注产状”选项即可实现。目前GiSP试用版仅能输出实际材料图框架。框架图由位置点及其点号、位置点的产状、测区范围构成。输出实际材料图使用“图件输出”的“导出图档”选项来实现。为了获得最佳的解析度, 在使用“输出图档”选项之前, 应该通过“显示比例控制”设置显示窗口, 尽量将工作区铺满整个地图视图窗口, 然后再使用“输出图档”输出图形。GiSP输出的图档可以导入到Coreldraw软件中与事先打开的专业图件底图叠加进行精细加工。

实际材料图和地质图的制作实际材料图是在地形图上的野外操作手图, 反映全部野外工作行为 (路线、地质点、地层产状、地层/岩石单位、矿产资源、断裂构造) , 是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的基础, 具有原创性、综合性和质量属性。绘图要求上墨不着色。野外所有地质点信息检查整理无误后, 首先, 输入GiSP数据处理软件, 标注在地形图上之后选择输出, 将点位信息导入Coreldraw实际材料图底图。其次, 通过不同检索手段在符合V字型法则的基础上, 进行地质连图。再次, 对所连地质界线赋属性, 线转弧段造区, 赋予区属性, 最终形成实际材料图。地质图是在实际材料图基础上的简化, 去掉路线、地质点, 简化地形线, 反映野外工作实测的和推测的地质现象, 包括主图和附图。主图要具备四要素:地层产状、地层/岩石单位、矿产资源、断裂构造。附图对地质现象进行简要解释, 其中综合地层柱状图是对测区地层的解释, 地质剖面图是对测区构造框架的解释。绘图要求根据地质行业标准, 进行不同地质实体的着色、花纹填充, 提取和叠加注记、产状、矿产等图层, 最终即可完成数字地质图的初步编辑工作。构造纲要图是突出构造的地质图的简化, 要求以构造旋回为单位, 突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绘出褶皱轴迹。

内业资料处理结束后, 要求每个学生提交野外记录本、岩石标本及化石标本, 实测剖面综合成果图及文字报告和一份实习报告, 每个小组提交一套图件 (包括实际材料图、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

几点经验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中应用数字地质填图, 从野外数据采集过程入手, 实现了地质观察的图、文、像的数字化。2009年至今, 学生在巢湖数字化区域地质调查实习, 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是切实可行的。根据实践教学的经验, 现提出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应重视地质基本技能训练传统的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是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基础。野外岩石、矿物的识别, 各种构造及地质现象的分析, 罗盘及地形图的使用等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 是从事地质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技能。如果不重视这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野外数字化填图就无法开展。因此, 不能因为数字化填图就放弃传统工具的使用, 在教学安排上必须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基本技能的训练, 必须人人动手、动脑, 每个学生都必须观察、记录、素描, 每天结束后每人都得写当天路线小结, 并提出新认识、新观点和新建议。

增强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野外数据采集的每个阶段, 教师讲解、示范后, 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负责检查和督查。室内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所有图件和报告。实习结束前我们安排野外考试检验学生野外工作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沿考试路线统一行动。个人在野外记录本上独立完成野外记录和路线剖面示意图, 在考试路线的终点将野外记录本交给监考教师;实习结束后还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优秀实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

要加强师生交流, 保证实习任务完成要想让数字地质填图在区域地质调查实习中得到高质、高效的应用, 就要求野外填图人员都必须提高对GIS及地质专业的理解和综合能力。在实习中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实习任务的完成, 教师对野外所有地质现象统一备课、统一认识, 野外踏勘间隙安排多次技术讲座, 每天都要讨论明天的教学内容安排, 总结当天的教学情况, 同时下班与学生一起总结当天的路线地质情况, 解答学生的问题。

综上所述, 将最新的数字地质填图方法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实践教学中, 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体现五年制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与时俱进、积极面向社会需求的特点, 为学生将来从事地质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地质矿产部.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1.

[2]地质矿产部.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0) [S].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001-91) , 1991.

[3]赵温霞.周口店地质及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高新技术应用[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3:160-172.

[4]刘国生, 孙世群, 等.巢湖基地地学实习数字化方法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9 (1) :9-11.

[5]张树明, 蒋振频, 等.江山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引入数字填图技术的必要性及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77-80.

数字地质图 篇8

关键词:RGMAP,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应用

引言

RGMAP系统是为推动我国区调整个过程实现信息化, 结合计算机软硬件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建库、成图、管理和分析一体化的数字作业。而在掌上机数据采集基础上编制的数字填图软件, 具有一次性对野外数据数字化采集;室内线路数据整理、管理、检索、更新;图件编制出版等功能, 将其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中, 不仅可以使地质调查的流程信息化程度提升, 而且填图的效率、成果图件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等方面均得到优化。

RGMAP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从组队后的数字化装备配置要求、前人资料的收集和数字化、测区地理底图数字化、多源数据在同一空间的投影, 野外观测路线地质调查、野外驻地数据整理过程和野外剖面测量、室内PRB数据整理、实际材料图的形成、最终地质编稿图的形成等过程。

1 RGMAP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分析

1.1 资料收集、预处理阶段的方法

在此阶段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涉及调查区域的地形、研究成果、最新遥感图像、矿产资源分布、水文植被覆盖以及旅游资源等内容的材料, 调查人员需要利用扫描仪、数字化仪等设备将搜集的非数字资料向计算系统中输入, 并通过RGMAP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提供数字地形图以及地貌特征等隐藏信息, 在被调查地域不具备已有地形图的情况下, 需要利用遥感影像技术或传统纸质地形图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获取, 由于遥感影像建立的数字地形图建立在数字高程的基础上, 所以其精度相比更理想, 但对绘制专业性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而后者可操作性强, 矢量化软件或数字仪均可实现[1]。在资料数字化输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RGMAP对地理底图在投影、坐标系、数据比例尺、图层划分等方面的类型具有明确的要求, 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针对性的进行, 以此保证各项资料的可用性。

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野外调查工作的盲目开展, 在具体操作中主要包括编制遥感解译图、处理调查区域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等内容, 在此过程中三维地面模型、野外踏勘路线GPS定位、GIS、遥感技术等均是较有效的方法, 为野外地质调查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准确资料和数据。

1.2 数据采集、输入阶段的方法

数据采集模型对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分层以及各层的结构等进行了明确的设定, 以此保证野外地质调查人员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可直接将数据以统一的格式进行记录, 通常情况下数据记录内容中包括地质点、点间描述、地质界线三方面, 以此保证RGMAP获取的数据格式规范[2]。在采集空间数据的过程中, RGMAP直接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提供与GPS结合的图形, 实现直接的空间定位;在采集属性数据的过程中, RGMAP为其提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记录方式, 在数据采集后, 地质人员可以对两种数据进行直接的修改, 而且数据输入后, RGMAP会结合遥感解译地质图等对采集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分析, 这对提升数据采集工作的整体质量, 避免盲目性具有积极作用。

1.3 数据整理、编辑阶段的方法

在此阶段: (1) RGMAP为地质人员编辑、修改输入数据提供可能, 使地质图像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得到保证; (2) 在数据修改、编辑完成并可以保证其完整性的基础上, 要将获取的路线、剖面线等向图幅路线数据库输入, 形成可以总结调查成果的材料图; (3) 在GIS空间叠加的作用下, 使遥感地质图、矢量图等相关图形得到直接的叠加处理, 利用其具体差异和在材料图上勾画的地质界线对地层界线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3]; (4) 对地质图中岩体、岩脉、地层、断裂等几何信息间的拓扑关系进行确定, 以此在空间上对区域地质产生系统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进行建区、着色、修饰和校正, 以此保证采集数据或信息以地质图的形式呈现。

1.4 数据研究、制作专题图阶段的方法

在上阶段制作的地质图, 可以直接通过GIS实现查询、统计、分析等, 所以为深度的数据研究和专题图的制作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RGMAP的SQL空间查询作用下, 可以直接将获取的地质图中的部分信息提取至新的图层, 在对新图层进行针对性的编制后可直接获取所需要的专题图, 这对提升制图的效率和准确性具有积极作用[4]。针对制作的数字地质图, 地质人员可以进行缓冲分析和属性统计等研究, 可见采集数据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1.5 产品输出、服务阶段的方法

在以上阶段完成后, 地质人员可以直接将矢量、栅格图像输出, 使其以高精度、高清晰度的形式直接呈现, 甚至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直接将相关结果上传于网络实现成果共享, 这也是地质调查数据利用率提升的具体体现。

2 RGMAP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方法的应用

现阶段RGMAP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例如湖北崇阳1:50000沉积岩区填图, 滇东1:1万地质填图, 1:25万色达县、阿坝县幅区域地质调查等过程中均得到应用, 结合应用实践的成果可以看出, 在RGMAP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应用的过程中业务观察数据的采集和记录与空间GPS定位、属性数据、手写输入等方式有机结合, 这不仅对提升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而且使数据记录的规范性明显提升, 野外地质调查的过程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另外, 在应用的过程中, 遥感技术、地球化学等得到叠加应用, 这一方面使区域地质的隐性信息得到有效的挖掘, 另一方面使区域地质调查的盲目性缩减, 地质调查的整个周期和成本均得到明显的缩减, 这对优化区域地质调查过程效果显著。除此之外, 此系统的应用, 为地质人员应用和修改相关数据提供了直接的途径, 使数据处理更加便捷, 为提升图像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提供可条件。

3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RGMAP系统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不仅提升了调查的效率、数据的准确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调查人员的工作量, 提升了调查结果的利用效率, 使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能力和作用得到强化, 所以对RGMAP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和应用进行不断的探索,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才航加, 史连昌, 许海全, 袁锦鹏, 李鸿财.RGMAP技术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3:26+23.

[2]王妍, 向中林, 司荣军.基于RGMAP的数字地质填图过程研究及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2, 08:59~61.

[3]李振辉, 廖桂香, 边红业, 候万荣, 赵春荣, 于明军.数字填图系统 (RGMAP) 在金厂矿区大比例尺填图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8, 05:442~445+352.

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抢救实践探讨 篇9

一、开展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的前期准备

1. 组建工作小组。

小组成员在具备良好的档案业务知识、地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能适应档案网络化需要, 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 进行国际交流。二是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电子信息的制作、使用、维护和管理。要建立以档案管理人员为主的地质资料数字化抢救专业小组, 由本科以上学历, 具有丰富的mapgis软件使用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组长, 由长期担任档案管理的地质工程师担任副组长。

2. 开展岗前业务培训。

通过培训, 要使工作小组成员明确任务的重要性和技术要求, 能熟练掌握有关软件的应用程序, 在进行档案数字化时, 能够满足原档案资料的规范标准, 做到不改意、不走样、不错数。培训结束后, 要组织统一考试, 通过笔试、实际操作检验培训成果, 成绩不达标不上岗。

3. 明确工作方法和流程。

老地质资料属于纸质的资料类型, 建立数字化系统需要在原登记薄上重新摘录, 按时间、专业、矿种等方面进行归类、排序, 确保无遗漏、无错失。按不同类型具体落实到若干小组, 落实到人。要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范围和完成时间。什么时间段进行文字、图种、附表等方面的数字化工作都要尽可能详细列出, 以保证可操作性。

二、数字化系统的建立方法

1. 文字资料报告的数字化。

文字资料数字化应做到“原汁原味”, 不以现阶段地质人员的认识、勘查、规范和工作方法去修正、修改原始资料的表达形式。但文字本身的数字化需采用现在通用的简化汉字, 不再采用原始资料中的繁体字、别字。文字报告的格式如与目前使用的格式出入太大, 则采用略加修正的办法, 使内容总体上表达清楚。由于电子文件易于修改, 应建立必要的备份制度, 以防止信息失真, 以维护电子文档的可靠性。在建立电子文档的同时, 再复制3~5套精装版文字报告的实物资料, 作为备份。

2. 图件的数字化。

图件资料由于放置年代久远, 有的已完全失色, 略显线条, 有的字体不清, 有的收缩变形, 数字化工作难度大、困难多。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对待。平面图件的数字化, 如发现平面坐标有误要修改, 平面图收缩严重的要进行格内平差后修正, 使坐标与实际位置吻合。地名和图名要尊重原始地名, 尤其是图件资料中矿权概念模糊, 地形地质图与坐标网基本完全趋于一致, 应尊重历史。有些图件如果图例、花纹、符号等方面确实无法恢复原本资料表达形式时, 应在地质人员同意后用现行规范进行套改, 但报告整体应要求一致, 防止前后矛盾或脱节, 失去其利用价值。剖面图件的数字化, 首先是平剖对比问题, 在平面图数字化定型后, 要以平面图上的剖面长度校正, 使之无大差别。但是, 在遇到用剖面法估算 (老资料中为计算) 矿产资料储量时就不再校正剖面的长度和矿体所在位置。另外, 如果是矿体所在位置, 要原封保留;剖面整体形式需尊重原本。

3. 表格及附件数字化。

表格在数字化原则上原封保留, 全部数据不可改动, 包括所有计量单位。但表格形式上表达不清时, 可加入适当的目录索引, 以便翻查。报告附件不采用数字化方式, 而是以电子扫描形式放入新电子文档中, 以复印件方式装入新实物档案袋中。

4. 电子文档的校对。

老地质报告数字化整体完工后, 需组织人员进行全面校对, 无论文字、图件和表格均须认真进行校对, 遇错即改。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可一掠带过或放置不管, 要征求地质人员意见进行解决。第一遍校对结束, 组织另外两人再行校对第二遍。整个校对过程参加人员均不是原本资料的数字化人员, 只有校对第二遍后, 才能打印新报告。

三、实施安全与保密措施

1. 采取既公开又保密的原则, 对一般资料可向所

有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开放, 甚至向同行业展示自己的信息, 也可将同行业的档案信息介绍到本单位, 更好地为工程技术人员服务, 同时也起到了科技交流作用。对“机密”和“秘密”等小比例尺 (1:20万~1:50万) 的基础地质技术文件和图件、储量等要限制在一定的查阅范围。

2. 原始资料的提供利用安全。

陈旧资料虽然复制手段和材料差, 但其原始地质工作方法和满足规范的程度决不低于现阶段地质工作, 因此其资料价值是较高的。老资料数字化后的处理仍按有关规程归档。破损者进行修补粘贴, 褪色的图件用新图取代。数字化后老资料一般不再外借使用, 除非在电子版文档中发现有欠缺、矛盾和错误处, 再调取老资料进行校对修正。

3. 电子档案的提供利用安全。

数字地质图 篇10

关键词:数字测井;煤田;煤层解析

前言

近年来,计算机科技技术不断发展,以及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的成熟广泛应用于煤田测井技术的相关设备以及数字化组合方式也被广泛地的应用到测井技术中。为了更加快速的获取勘测区域内地层的强度相关信息,岩层的深厚度以及综合性地评价勘测区域的总体环境特色,上述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煤炭的勘测更加方便。此外煤层的解析在煤田探测过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也重点从定量与定性解释了煤层。

1.对煤层的定性及定量解释相关原则

煤层的解释是从不同的钻井中所取得的不同性质的相关参数及相应的曲线异常特征最后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比较,这个比较过程中要结合地质、钻探等相关信息作出符合实际且正确的地质变化规律的相应结论。对煤层的解释,就是对从不同钻井中所取得的不同性质的物性参数数据及曲线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结合地质、钻探等资料,作出符合实际且正确反映地质变化规律的结论,划定煤层,区分围岩。再则,测井资料解释人员,必须熟知当地煤系地层里不同含煤层位置分布及地质构造特征概况。笔者主要是针对煤层的定性解释原则,分述如下。

(1)多物理参数的原则。煤田测井,一般至少应选择使用3种(包括3种)或更多,可以说明岩石的物理参数和有效地定位层,如视电阻率这三种物理参数,γ射线,密度对于“煤炭地球的物理日志规范”确定的参数必须进行测量。其他物理参数,如声波时差,自然电位,可见当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作出适当的选择测量。必须针对必须同时使用三个物理参数测量,否则,任何两个种的单一或物理参数,它们一起将最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的组合。因为多个解决方案的一个单一的物理参数存在,它们不容易识别像煤特性,煤层可能由一些引起的,而其他人可能由其他岩石(性别)引起,如石灰石的煤地层具有高电阻率的,物理性能和低自然伽玛值,充满水的裂纹或膨胀大孔部,填充漏斗碳酸盐岩面积等,是有低自然伽马,密度和其它物理性质。(2)综合研究原则。在实际工作中,除采用多个物性参数外,经常还需要对地质界线、标志层、层间距、煤层厚度及结构、异常曲线形态特征等进行对比,这样得出的结果更趋合理。(3)其他原则。以多种物性参数曲线异常特征为主,以测区地质资料、已取得的化验资料、钻孔地质编录等参考资料为辅的原则解释异常层

2.数字测井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2.1利用数字测井曲线确定断层位置。在记录参数采集,完成收集控制标签曲线数字测井仪器系统日志层序地层学的总体特征,获得的测井数据日志进行与分析结果相比较,如果场景是重复或丢失的日志中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测量区域时,表明重复或缺失的地层位置,该位置是故障的位置,并能确定故障特性厚度的性质。日志时,分析表明,该曲线中,虚线表示曲线钻出273米~日志和日志316米的303米日志孔段~442米孔部是非常一致的,它可以推断出,其中重叠的地层和故障的存在位于在地面316米~442米,并导致钻井26米厚的煤系地层重叠的故障。

2.2利用数字测井曲线确定煤层性质。确定煤层的性质通常是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数字记录的,以及记录数字测井系统可以获取的煤层地质特点多为清晰,准确地反映:第一,核测井技术收购天然伽玛曲线,曲线的特征接缝区是等于或大于其他放射性地层下,可确定的位置,并通过特征煤层的厚度;其次密度曲线,通过观察不到1.5克/立方厘米领域密度曲线上体密度-确定的煤层特征的性质;三是声波曲线,缝声波传播速度曲线的特点是低于周围岩石的声音声波传播速度接缝,传播的时间和改变煤炭质量直接关系煤质程度的长度;第四是中子曲线特性,通过长期的分析,接缝钻孔孔隙率指数(Ф)是非常高的,这是由于煤的从结果的高碳含量。第五,横向导电率曲线,更高的煤,即不断变化的性质,接近于零的其导电性。因此,通过数字测井系统所有类型的煤地质勘探的日志,通过测井的分析,就可以清除,准确的鉴定和科学接缝的性质。

2.3利用数字测井技术进行自动分层研究。自动分层数字测井资料,测得的厚度和岩性识别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数字测井技术含量,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测井技术的深度和未来的应用,它利用计算机集成分析系统自动记录的广度最核心和关键的分层。电脑会自动记录综合分析系统,不仅可以增加解释日志,减少人员投入和劳动强度的速度,但在同一时间使用各种治疗方法的日志自动处理和分析,改进提高解释精度,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支持的煤田地质勘探和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计算机系统的综合分析会自动记录当前的研究分层技术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因此,可以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作用下登录地层特性的物理参数的统计参数进行研究,并给出了一个地层界面的方法简单的除法,实现了快速的自动分级数字记录,目前,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志自动分层,方法的适应性,在日常的分层的使用习惯,同时利用测井资料有多条曲线自动分层的过程中,不仅提供更可靠层分层界面和特征值被解释为记录分层,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

3.结论

通过登录煤田记录数字和模拟测井技术比较分析表明,数字化技术已经解释测井速度,低保人员工作强度大,精度高,信息丰富,数据量和方便的现场操作等,以提高整体素质煤田地质勘探测井重要。同时。统计计算中使用的数字记录系统,编制地图,有利于提高利用的研究,对煤层煤田地质勘探结果的总体范围和程度将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解释的基础上,钻井地质剖面师也将足够。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数字记录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中使用将越来越广泛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李舟波,王祝文.德国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测井技术[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8(2):24-31.

[2]张献民.应用计算机实现数字测井的自动分层[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5,17(1):6.

[3]冉广庆,齐艳俊.数字测井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J].陕西煤炭,2008(2).

[4]孔霞.数字测井技术在油页岩勘探中的应用[J].吉林地质,2008,4.

数字地质图 篇11

在矿井开采中,为了掌握矿区藏煤量和巷道开采进度,需要矿井记录人员在井下观测点记录大量的数据。在实地测量时一般使用有色标尺,以与背景色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在标尺的附近区域,一般手写一些数据参数,如煤层厚度、观测点编号等。地质记录系统采用防爆数码相机拍摄巷道实景图,在后续核对时再对手写数字进行人工判读,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一种手写数字自动识别方法,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特定区域的数字进行自动定位和识别,实现了对观测点图像的自动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1 手写数字自动识别方法

1.1 颜色过滤及数字区域定位

常见的测量长度标尺为黄色,首先根据颜色对标尺进行定位[1,2]。在过滤图像样本时,选择黄色的RGB特征值范围:红色分量R和绿色分量G取值均较大,为230以上;蓝色分量B取值相对较小。相邻区域的颜色均值也较大,为200以上。根据特征值的范围,设定滤波条件为

undefined

式中:P(i,j)为当前像素点值;AVG为当前像素点4邻域颜色平均值。

当满足过滤条件时,当前像素点设置为0,否则不改变像素点值。过滤效果如图1所示,可见该方法能够将煤层过滤掉,而将标尺较好地保留下来,为后续标尺上方区域数字的定位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定位范围。

数字区域定位步骤[3,4]:

(1) 对过滤后的图像进行投影运算,通过统计水平方向上的像素点值确定标尺的上下两个纵坐标,通过统计垂直方向的像素点值确定标尺的左右两个横坐标,从而得到标尺的区域位置坐标。

(2) 采用固定阈值二值化方法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

(3) 根据地质记录工作的相关要求,数字编号一般书写在标尺的右上角,因此在标尺右上角长为1/2标尺长度、高为1/3标尺长度的区域内进行检索。若检索到较大连通区域,则为包含数字的区域。数字区域定位结果如图2所示。

1.2 数字分割

由于原图像中的数字字体较小,为方便识别处理,对数字进行归一化操作,将数字区域放大到100×76像素点单位,效果如图3(a)所示。多位数由多个并列的单个数字组成,因此要先切分数字串,然后再分割单个数字。具体的数字分割算法:

(1) 定义单个数字分割的网格数为25。

(2) 根据数字的上、下、左、右边界,得出数字所占区域的宽w和高h。

(3) 划分5×5个小矩形区域。前4×4格的宽x=w/5, 高y=h/5。最后一列的宽度为w-4x,最后一行的高度为h-4y。

对数字串切分、分割的效果如图3(b)所示。统计每个小矩形区域内像素点的百分比,将其作为每个数字的特征值,结果见表1。

表1中序号值越大,模板也越大,即特征越多,数字越容易区分,识别的结果也越准确,但同时计算量增加,运算时间增长,所需要的样本库大小也成倍增加,综合考虑,设置特征值个数为6×6。一般样本库的个数为特征值个数的5~10倍。

1.3 样本训练

样本训练过程是为手写体数字建立模板的过程,是一个独立的运算设计过程。训练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识别率的高低。因此训练样本的选择极为重要,训练样本集应选择合适的数量和数据分布。

为了训练好每种字迹的数字,提高对不同字迹数字的识别率,应尽可能对多种字迹的数字进行训练,一般情况下每个数字需要10个样本[5]。将提取出来的特征值通过手工指定样本归类存入对应数字dat文件。每个数字所对应的样本集合被单独存放在X.dat文件中,例如5的样本集合存在5.dat文件中。0~9共10个数字则需要创建10个dat文件。将经过样本训练的新特征值以数组的形式,按照样本归类累加存放到与数字相对应的dat文件中。

1.4 数字识别

采用基于欧氏距离公式和模板匹配的算法对数字进行识别[7]。模板匹配即把未知样本和一个已训练好的样本库相比较,看它们是否相同或近似。设已训练好的样本库中有多个模板,其特征向量为Yi=(yi1,yi2 … yi25)T,i=1,2 … 10,待识别数字X的特征向量为X=(x1,x2 … x25)T。采用最短欧氏距离公式计算X与Yi的距离:

undefined

若存在i,使得d(X,Yi)

具体识别算法:

(1) 打开数字Y (Y<10,初始值为0)的特征值存储文件Y.dat,将训练集中该数字的特征值依次读取出来并存放在字符串stringData中。

(2) 使用式(2)计算待测数字X与训练集中数字Y的每个特征值的距离,并将结果存放在二维数组numberTrained[]中。

(3) 循环计算待测样本和训练集中已知样本之间的距离。

(4) 找出数组numberTrained[]中的最小值及其位置,从而得到与待测样本距离最近的数字,即待测数字的识别结果。

2 结语

矿井地质记录中手写数字自动识别方法实现了对手写数字的自动识别,相对于现有的人工判读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今后将进一步研究手写英文、数字复合书写方式和汉字手写等标记的自动识别。

摘要:针对目前矿井地质记录中采用人工判读方式识别手写数字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手写数字自动识别方法,详细介绍了颜色过滤及数字区域定位、数字分割、样本训练、数字识别等步骤。该方法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对特定区域数字的自动定位和识别,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矿井,地质记录,手写数字,自动识别,图像处理

参考文献

[1]马飞,武楠,程荣花.基于Fisher的手写体数字识别研究与实现[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25(2):100-102.

[2]马飞,吕海莲,石果.基于最短欧氏距离匹配的印刷体汉字识别[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27(2):70-73.

[3]杨辽,胡晓东,骆剑承,等.板坯号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2):696-699.

[4]邓红平,宋婉娟.基于反例样本的原始凭证的手写数字识别[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3):154-156.

上一篇:主体性参与下一篇:颌骨骨折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