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参与

2024-10-18

主体性参与(精选12篇)

主体性参与 篇1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是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主体参与数学活动, 就是通过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 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那么, 在教学中又如何做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呢, 我个人的体会如下.

一、过程, 让学生主动参与

完成一个新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在方法上通过小组讨论, 独立思考, 以及动口, 动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 使学生在知识, 技能诸方面素质获得提高.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节课时, 我让每个学生带一个萝卜和一把水果刀, 依照长方体的教具, 让学生切出一块长方体状的萝卜切好后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说一说, 弄清楚长方体的特征.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讲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 讨论交流中达到了深化理解新知识, 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学生的主体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知识点, 让学生探究感悟

学习任何知识, 最好的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其实质就是要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知识点的过程, 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独立去完成, 去发现新知识.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首先让学生在三个大小相等的圆上用阴影部分表示出34, 86, 912;其次再剪下每个圆的阴影部分比较出43=86=192;再次引导学生根据等式43=86=912, 提出探索思考的问题:从左往右看, 分子、分母各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说一说分子、分母这一变化规律.当学生把这一变化规律讲清楚时, 再去看书, 学生明白大家讲的分数这一规律, 就是分数基本性质, 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新知.

三、练习, 让学生自主选择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就拿计算题来说, 学生对书上大量的计算题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倦心理, 处于被动状态, 针对此种情况,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 在讲一道例题后, 让学生把书上的练习题自己去选着做, 你喜欢做哪道题你就做哪道题, 学生很高兴.教师在恰当时去问学生:你为什么不喜欢算某道题?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抓住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缺陷, 再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可创设有趣的游戏及竞赛活动.如, 计算接力赛、找朋友、夺红旗、奖励五角星等等, 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兴趣浓, 情绪高, 充分地掌握了计算这一技能.

四、疑难, 让学生自己提出

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以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敢于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不管是有用的, 或没用的, 都要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高,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一定要给予回答, 在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在教学生学完“积或商的近似值”时, 我沿用了答记者问这一形式, 学生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积或商要取近似值?”“取近似值的作用在哪里?”“为什么求积的近似值要把题目算完?而求商的近似值却把题目算到一半?”“既然是近似值, 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来取?”等等.基础差的学生能提出基本的问题, 基础好的学生能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索的学习中去,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知识网络, 让学生自主建构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 掌握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 让学生自己小结, 不仅能及时地反馈所学知识的信息, 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主体参与的意识.如在教完“年、月、日”进行小结时, 我提出了一个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觉得有什么收获?”学生踊跃的举手发言, 有的说:“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的说:“我知道了一年有平年和闰年之分.”有的说:“我知道了平年有365天, 闰年有366天.”有的说:“我知道了一年中哪几个月为大月, 哪几个月为小月.”等等.课堂气氛热烈又轻松, 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也完整地建立起知识网络.所以很乐意参与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尽管处于主导地位, 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 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 而学生的学习也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 强化储存的过程, 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 它需要学生主体积极地参与.因此,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应做到学生主体参与, 积极地引导学生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参与整个过程,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 同化新知识, 构建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到组织启发, 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而学生是充分参与了,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主体性参与 篇2

我们提出“主体参与性教育模式”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认为,当前的德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以管代导。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制订出各种规走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眼眼贴贴,德育成了高压式教育。

②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视德育为外在的东西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

③单向灌输。具体表现在:一是过于知识化,即仅仅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作为某种知识尤其是抽象的理论体系来介绍,而不是在如何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准则、思想文化素养、内在信念上下工夫。二是外在制的化,即过分强调德育内容特别是道德对学生的外在制约作用,而未看到它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

2.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一思想愈来愈为人接受。我们知道,德育过程是教育者遵照一定的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接受教育后,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此,没有后者就会使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能动的,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而应该把学生视为德育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3.从全球范围看现代道德教育改革的主流和趋势,尽管学源林立,模式纷繁,但其核心无一不是强调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以发展自我教育能力与素质。英国威尔逊・马库菲尔的德育主张与实验、瑞士皮亚杰的“活动德”、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会儿童学习”与“自我教育”等等,都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强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教育者引导下,“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与活动。

此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良好素质,因此,我们提出了主体参与性的.德育教育模式。

在实验中,我们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改革,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做到“三性”“四变”。

“三性”是指德育教育活动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具有三个特点:

1.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德育活动的主人,班级活动中的主人,学校活动中的主人,来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道德认识的需要,激发道德动机,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影响。

2.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引起积极思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去。

3.独立性。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会走路,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四变”是指:

1.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从主体的角度去思考和决定自己的行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作出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主体意识。二 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地位。我们开展“争当小主人”的活动,试行“干部轮换制”,使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身价值的尊严。三是引发需要。

我们在教育中一改过去教师以权威身份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努力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引发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如成功欲,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满足。

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人。

2.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学校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校园内进行“温室育苗”,而要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出校园,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

一是充分挖掘当地德育资源。庙港镇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她傍依太湖,远连西山,湖光山色,有着物阜景华的自然资源,庙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唐代陆龟蒙,近现代的费孝通、费达生等都与她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编写了“三史”(林史、厂史、校史)、《红村名人》等乡土教材。二是建立基地,拓宽育人渠道。我们建立了太湖节制闸、敬老院、全蜂集团为十多个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活动,让学生看家乡新面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檄情。三是聘请校外辅导员。我们聘请离休老干部、派出所干警、敬老院老人、工厂企业领导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来校给学生作讲座,进行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3.变显性教育为显、隐性相结合的教育。

显性教育是指学校各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活动及基本管理形态等直接教育,隐性教育则包含于周围的环境、人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即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间接教育

。隐性教育具有弥散性、渗透性等特点,其教育功能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使德育教育“人耳”、“人脑”、“人心”。一是优化人际关系。改变师生关系,由命令式、强制式变为平等式、民主式,创设互尊、互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团结友爱、和谐的同学关系。二是优化文化环境。努力创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还在走廊、过道、宣传橱窗张贴(挂)名人画像、语录及学生作品,构筑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三是优化物理环境。尽管我们校园狭小,但我们想方设法,栽花种草,堆叠假山,创设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以此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他律”转向“自律”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条儿童品质发展规律。所谓“他律”,是指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所谓“自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由此,我们努力在主体参与性教育方面追求教育的自律性。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修养,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会活动,让学生自己制订一日常规。二是引导学生自我反盛自我评价,如开展期中、期末的两次学生自我鉴定(百分)及互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判断,明确优点、缺点,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三是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读写结合 主体参与 篇3

一、读写结合,正本清源

华中师大博士生导师於可训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原点就是读和写,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

学生具体读什么?我认为,一是让学生把中学语文教材上规定背诵的篇目背好。新课标规定了初中学生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学生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白话文诗文背通篇目由教材编写者和任课教师推荐。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切实落实。二是教师每学期可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散文、精彩段落让学生背诵,也可以让学生每天熟记一条名言警句。日积月累,数量是可观的。三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自己去采撷。每学期,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两部文学名著让学生阅读。四是把报刊杂志上的优美时文和反映当今科技动态的文章介绍给学生。五是引导学生从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吸取营养。如湖南师大附中、华中师大附中、南京大学附中等名校,规定学生每晚必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第二天还要就“焦点访谈”有关内容进行回忆、讨论。语文教师自己也要加强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的修养,多涉猎一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六是引导学生解读大自然、解读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就告诉我们,写文章、做学问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探索,欣赏大自然美,观察、体味世态人生,要让学生体会如果不善于观察,不注重生活的积累,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至于写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这些。一是配合教材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大小作文,通常是大作文两周一篇,小作文每周一篇。批改作文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教师全批全改;也可以部分批改;还可以学生互改、教师抽查……但有一个环节必不可少,那就是认真搞好作文讲评。另外,大小作文训练要有序,要循序渐进,每篇训练什么,要有侧重点,切忌“眉头一皱,题上头来”,随便出个题目让学生写。二是指导学生写日记。特级教师魏书生规定学生每天写500字左右的日记,一个月就是1.5万多字,一年下来就有18万多字,这个数量是可观的。日记的内容可以是随笔,也可以摘录一些名篇名段,还可以谈些感触……开始时,我们语文教师可以不强求学生每篇都写那么长,但一定要养成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三是成立写作兴趣小组或文学社。爱好写作的学生,意气相投,聚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自己的习作变为铅字,这是他们感到十分快乐的事。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向省市、全国有关报刊杂志投稿,想方设法创造机会使学生的习作能够公开发表。

二、主体参与,主动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首先要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这样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教学效果就会越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很多,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了十种课堂教学激趣方法。这里略举几例,如集体朗读,口头作文,妙语引入,说话声音变化,变换板书字体,引导想象,等等。其次,教师必须树立民主教学思想,要千方百计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并千方百计强化学生当主人的愿望。例如,在教学目标上,要与学生多商量,以求得学生的认同。遇到学生回答问题与我们教师的意见或书本上的答案相违背时,切忌说“蠢货”,“连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这类话,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据悉,美国教师从来不对学生说“不”,即使学生答得如何荒谬,教师还是说:“请坐下,你这个问题可以研究。”最后,就是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梯度,要努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课堂提问不能搞“连珠炮式”,也不能搞“地毯轰炸式”。我认为,课堂提问要问在关键处,问在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特色处。此外,作为教师,学生读不出的东西,教师要能读出来;学生看不出的东西,教师要能看出来,既要有高尾建瓴的宏观把握,又要有画龙点睛的精彩点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参与 篇4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因此, 教学过程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如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这种形势势必要求政治教师与时俱进, 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 积极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学习的承担者, 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要实现这一活动的任务, 不仅与教师水平、教学内容、设备有关, 而且要发挥学生本身的作用, 即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程度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结果。在新课标的思想政治课中,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 需要我们共同去探讨, 不断去实践。

二、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过程的现状分析

当前,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学生多数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而不是发现式的。因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多数是机械的、被动的。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关系也变成了简单的“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因此,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替代了学, 学生是被教会, 而不是自己学会, 更不用说会学了, 以致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全被遏制, 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2. 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的影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重结论、轻过程,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种传统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 从而将学生导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再加上教师往往过多地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既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又抑制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影响。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强弱也是影响学生主体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教师抱、扶、不放心意识, 认为学生自己学不能解决问题, 只有自己讲才是最安全的, 久而久之, 学生就对教师有了一种依赖性。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态度。鲍比·迪波特兰说过, “在学习方面, 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与否是其主体性发挥极为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由于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影响,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有极大的“功利性”, 学生为了高考而不得不重视, 而一旦不考则早早把它扔掉了, 因而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思想政治课中的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过程的途径和策略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 从而引起了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而树立新课程理念,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我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 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

首先,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 从而一直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 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建立起民主平等、真诚和谐的新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 才能促进学生参与交往;只有学生参与交往, 才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 个性的表现, 创造性的解放。其次, 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 要舍得放手, 学生才可能拥有真正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选择、设计、策划、组织、操作、展示、评价, 学生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释放出无可估量的潜能, 从而使各方面能力在自由的空间里得到自由的生长。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 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只有这样, 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再次, 要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由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向以学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生”上, 使学生爱学习, 学会学习, “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对学生辅导、激发、引导和促进, 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会增强, 从而激发主观能动性,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最后, 要以宽容的情感分析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许, 学生开始尝试某项活动时是生疏的、笨拙的, 如语言表达是不流畅的、组织和表现是稚嫩的、思想政治观点是不成熟的, 甚至还可能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一些过失。这些都需要教师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 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 将它们看作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将它们转化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宽容的情感会使学生的自由之树生长得更加健壮。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努力探求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参与者。”如在讲述“在财政的巨大作用”这一题目时, 我从韶关市“7.15”特大洪灾这一学生亲眼目睹的事件中, 设计了“如何重建我们的灾后家园”这一课题让学生探讨;同时结合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我又设计了“假如你是财政部长, 你如何发挥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一探究活动。在这些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不仅理解了财政的巨大作用, 而且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授的、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向以学生为中心, 组织学生从活动中学习和提供结构化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以及在创设的情景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转变, 实行“多样结合”,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

3.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的兴趣, 被迫地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习掌握知识的意愿。”铃木在《让你的孩子更聪明》中也指出:“启发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精心安排, 在学生当中展开广泛的调查, 捕捉他们关注的“兴奋点”, 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辩论赛、社会调查、小论文或设计开放性试题等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结合教学实践与教学内容为学生确定了“我的世博会情结”、“中学生应不应该用手机上网”、“新农村建设之我见”、“房价还会涨吗”等热点、现实问题, 学生纷纷参与其中, 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产生了对学习的内在需要, 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从而实现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

4.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背投、实物投影、多媒体教学等, 通过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 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目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采取灵活多变的作业形式, 提供研究性课题, 允许学生对问题各抒己见、百花齐放, 标新立异。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获得成功, 增强其主体参与意识。

总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新课程理念不断被师生所接受和领悟, 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共同努力探讨, 不断促进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增强, 不断在探索实践中完善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钟启泉, 崔允郭,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明光.《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试验) 》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吴仁英.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5.

[5]胡齐国.如何激发学生政治课学习的兴趣[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1) .

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篇5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在实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参与“.笔者在此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作 者:徐耀其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仁东二中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主体参与 学习兴趣

加强主体意识 引导主动参与 篇6

一、教师更新理念,确立学生为主体意识

更新教学思想、观念,转换角色。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作用。课堂由“供应式”向“超市式”转变,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为落实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从学生的角度创造性地重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教学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以丰富的情感魅力感染学生,采取:设置悬念,巧提问题。创设富有趣味性、实践性、思考性、挑战性的,多形式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迫不及待地探究的欲望。如教学“ 普查与抽样调查”时,提出:“如何知道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如何知道鱼塘里鱼的数目,”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把水抽干再数。”有的反驳:“把水抽干再数鱼都干死了。”当同学们争论不休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样探究新知的目的性强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贴近,触发学生主动参与地意识。

三、提供参与机会,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以适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的水平,设计有梯度、有思考价值、有启发性、有深度、有思维空间的问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借助不同的体验去感受素材,确定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思考、探索,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让学生动起来。

四、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丰富教学形式,以集体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考虑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的差异,促进学习的开放性、交互性。创造相对独立的思考空间。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把改善教法和指导学法有机统一。教材中许多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师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绝不代替,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充分表现自己,自始自终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具体做到:

(1).放手自学,学出自我。.放手,而不放任。给出自学或预习目标,即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学后及时反馈,交流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惑?从师本位回归到生本位,变讲为导,以导代教,以导诱思。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享受学习过程,收获成长的快乐。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以展的空间,成功的喜悦。

(2)设疑质疑,激励创新。在学生独立探究,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在小组或班级,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不还学生课堂话语权。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训练质疑的条理性,培养质疑的深刻性,激活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汲取,课堂由静态走向动态。鼓励“有疑必问”直至“自疑自解”,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倡导学生向课后续延,拓展第二课堂,达到课堂学习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

(3)适时鼓励,培养自信。积极评价学生,增强健康向上的心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下,用发展的眼光,放大优点。激励要适当,表扬不廉价,有争对性,多样化,符合学生审美观,及时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效益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彰显。

主体性参与 篇7

一、大学参与性教学内涵

大学参与性教学综合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但作为一种渐进生成的教学理念,它是对历史上类似教学思想的一次突破。同时,它也是在历史上类似教学思想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而成的。[1]大学参与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反叛,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都蕴涵着参与性教学思想的萌芽。

我国学者许建领对大学参与性教学进行如下界定:大学参与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投入,既包括学生的个体“神入”活动,又包括学生与教师、同学、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2]

大学参与性教学是一种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观。具体来说,大学参与性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充分发扬主体精神,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使其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等素质上得到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理念。[3]

二、大学参与性教学特征

由于大学参与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更大的参与性,因而大学参与性教学不同于中小学的参与性教学。

(一)大学参与性教学具有生成性。

所谓生成性,主要指大学参与性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建构,便于学生的主体性由内向外、自然而然地发展。[4]大学参与性教学建立在交往与互动的基础上,它不同于传统教学单纯的“传道授业”功能。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进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真知灼见,促使不同的个体形成崭新的自我。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培养形成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大学参与性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客观文本的解读过程,而是对话、交流、理解和意义的建构过程。教师和学生从单纯的“授”与“受”,转向更有效的知识创造历程,这样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大学参与性教学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特征是指大学参与性教学将学生看做有决定自己发展途径和方法的权利主体,并在更大的空间和更弹性化的教学氛围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5]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多维性和多层次性;教学内容教学不局限于教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及教学评价标准多样化等方面。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开放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没有僵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相对自由的发展。

(三)大学参与性教学具有民主性。

民主平等,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只有具备这种理念与现实,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沟通和理解。在大学参与性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四)大学参与性教学强调主体性。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大学参与性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大学参与性教学的主体性教育特点,使之不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肯定学生在大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只是关注大学教学方法变革,而是强调将大学教学的着眼点始终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

大学教学过程,即是学生主动选择、主动参与、主动调整,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具体而言,在教学目标上,参与性教学强调建构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从而养成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促进学生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大学参与性教学涉及大学教学的所有环节,大学教学的全过程渗透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视。

(五)大学参与性教学强调全体性。

大学参与性教学强调全体性,即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大学参与性教学认为,任何一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都是教学所不能忽略的对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教学中关照每一个学生的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三、大学参与性教学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启示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性,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发扬人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是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发展其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发展学生主体性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但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和中心环节。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追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并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近十多年来,大学课堂教学增加了许多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课程及教师的教学观等,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观,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从学生自身来说,应把自己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主体意识。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大学参与性教学认为,在教学互动中应把学生看成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从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同时,学生应意识到自己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的过程中,学生应遵从教师的引导但不盲目,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主体意识。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在大脑内部进行主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和发展,主体性得以生成,并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

社会实践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结合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或开展小组论文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四)尊重个性和才能,培养创造性。

大学的教学对象是富有个性的个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差异,尊重个性和才能,从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入手,注重学生的身心特点,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向新的水平。

同时,大学生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对问题大胆质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培养自身的批判意识与探索能力,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大学参与性教学能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和工作能力。大学参与性教学强调开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为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系统构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向华, 颜丙峰.高等教育的生成与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3]何丽丽, 李乐.试论参与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19) .

[4]李森, 李霞.论参与性教学的背景、内涵及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5]黎晓杰.浅谈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完善[J].北方论丛, 2001 (2) .

[6]李霞, 李宝峰.教学主体参与度研究[J].教学研究, 2005.

主体性参与 篇8

曾有人总结当前教育的危机为:“用昨天的知识,教授今天的学生,去过明天的生活。”对于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人而言,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危险的。[3]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鉴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关系,必然要从分析社会入手。未来社会的特征可以从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两个方面去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波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向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地参与社会活动,以尽自己最大的责任,这不仅保证了集体的效用,而且也是谋求个人幸福,掌握日常管理社会与控制事物的权力,走向自己决定自己命运之道的先决条件”[2]。

从我国情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剧这种挑战和震撼,也更为迫切地对未来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这种要求突出表现在人的主体性方面,即未来的公民是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是具备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人。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学者指出:“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无论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加速,还是作出正确的选择,都是要有人,且富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实现的。社会的发展,也同样要靠主体精神的人来实现。”[1]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每一个人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活力,积极投身到市场竞争中,在竞争中求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真实地向我们走来了。这个时代需要能在多样变幻的社会风浪中把握自己命运、保持自己追求的人,需要靠这样的新人来创造未来”[2]。

因此,我们把使学生具有二十一世纪公民素质的起点放在“学会参与” (9) 上。对于学生来说,重在“学会”。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转变观念。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承认学生参与和发展的权利,又承认学生潜在的主体能力及发展的可能性;第二,调整目标。确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小学生培养目标;第三,寻找方法。探索让学生学会参与的方法,进而探索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活动、学会做人的方法。

二、“学会参与”教育实验的实践思路

“学会参与”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参与”和“发展”,这是教育实验的灵魂,也是实践关节点。学生在“学会参与”教育中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过程得到全面发展和不断提高。[5]只有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优化,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主张“让学生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具体包含三层意思: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活动;在做人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做人。

1.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是未来社会对人类的呼唤。“学会参与”将“学会学习”作为首要内容研究,并试图找到在操作上的支点,为此提出“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构想。

“学会学习”比单纯的学习知识和技能有更丰富的内涵。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学习,有较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及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因此,除了认知技能领域外,它更加关注学生态度、价值取向、能力、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学会参与”教育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使学习成果得到恰当的评价,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将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地统一,注重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学习者的亲身参与才会有效。

2.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活动。

“学会活动”是“学会参与”教育的基本学习形式,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本参与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学会活动”就不可能有“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

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4]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学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以参与活动促进发展”,是“学会参与”教育的重要观点和实践策略。我们强调主动学习,通过学生的亲身活动实践,变被动消极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使学习成为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发现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活动实现。

3.在做人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均以“学会活动”为中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我们认为,教育并不只是简单的现存知识的传承过程,更是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的过程。通过这种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不仅完成知识的传播,而且实现为人处世方式的授受,对学生生命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学会参与”教育以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新人为根本目标,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两大基础目标,让学生在学会参与中学会做学习的小主人、做活动的小主人、做集体的小主人、做生活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并将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服务、学会自我评价作为具体的操作目标。

三、“学会参与”教育实验的实施经验反思

在“学会参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1.动与静的关系。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是在活动中学习的儿童教育的基本特征。“学会参与”教育特别注重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在参与中学会活动,在参与中学会做人。但这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其另一个方面应是动而有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动一静,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所谓动而有度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得到的刺激不能过分强烈,若过于兴奋,就会受到抑制而得不到有效发展。因为学习也需要专心,需要全神贯注,需要安静下来认真思考。有了动才会有实质意义的静,有了静才会有真正有效的动。

2. 个体活力与规范约束的关系[7]。

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自由的经济,个人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全部活力。市场经济又是一种讲究秩序与规范的经济,个人不能无限度地自由发挥,必须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单方面强调个体活力而不接受规范约束,只会使市场陷入混乱状态;过度地注重规范约束而轻视个体活力,又会使市场因缺乏竞争而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服从市场经济的活力应当是遵守秩序的活力,自觉受规范约束的活力。这种秩序和规范意识越强、越自觉,恰恰是越具有活力的真正表现。这就是说,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当既有个人活力,又能接受规范的约束。要实现个体活力与规范约束的和谐统一,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完成。

3.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关系。

“学会参与”把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应当表现出积极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合理想象。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十分重视教育过程。我们把现代教育不仅看作是一种水平、一种目标,更看作是一种过程。因为,一种教育如果能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那么这种教育已经离理想的教育不远了。因此,我们也就始终使“学会参与”教育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追求教育的结果,更追求教育过程的有效展开。

4. 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

教人做个真正的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学会参与”的研究,就是站在这个高度来思考的。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现在的教育为其终身服务,使其终身受益。当前,学生积极参与了学校的全部活动,使学校生活成为自己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不断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动性。在学校生活中,他们的发展潜在力得到了充分的开掘,认知能力获得了极为有效的发展。学生有了参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求与动力,才能产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道德面貌才会有大的飞跃,才会逐步积蓄日后成为时代新人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这些都是他们投身社会后积极进取的强大支撑力。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参与意识与参与动机等要素有健康的发展,能促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积极发挥作用,从而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充满自信,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总之,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意识等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是知识、技能、思想等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这部分因素之重要,很少被人所注意,甚至很少被教育者所注意。唤起学生的天然条件,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是“学会参与”教育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5.

②③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参考, 1999.7.

④叶澜.教育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 2004.06.

⑤叶澜.新基础教育语丝[J].山西教育, 2004.18.

⑥叶澜.新基础教育引发的思考[J].人民教育, 2006.07.

⑦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 2003.03.

主体性参与 篇9

一、营造主体参与的空间

给学生一个舒展灵性的空间。因为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保持最活跃状态。

作为一名教师, 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 这既是爱的涓涓细流, 更是永恒的美。这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使教与学互相交融, 师与生互相尊重, 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扬教学民主, 让学生在充满关怀、支持和鼓励的氛围中学习,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成功与进步的机会。换取学生心理上的亲近, 情感上的融洽, 参与意识的增强。

二、搭建主体参与的平台

1. 满足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更多的学生喜欢从“做”而非“听”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在课堂上可以多采取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方式促进学生行为参与。

2. 问题引领

要提高学生主体性参与度, 问题的设计要有序, 有层次;问题的难易要适度;问题能激发矛盾, 具启发性;问题要少而精, 切忌泛而杂;问题要具有反思性,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思考“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 “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等等。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 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是教学能否成功、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 这样能瞄准方向, 清除教学过程中的障碍;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设计, 这样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问题还可以根据生活情境进行设计, 这样能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设置陷阱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构思、设计一些“陷阱”, 巧妙地在新知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 把学生引入迫切需要探究的学习情景中, 从而激发学生人人开展“自救”行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反思自己的思路, 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辨的能力。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 我发现学生对单位“1”、具体的数量和分率一直混淆。针对这一情况我从分数意义入手, 先简单地比较这些题目的异同:

(1) 一根铁丝剪下1/4, 还剩几分之几? (2) 一根铁丝长4米, 剪下1/4, 还剩几分之几? (3) 一根铁丝长4米, 剪下1/4米, 还剩几米?

这里教师故意设下了一个陷阱让学生去钻, 但是又不是为了取笑捉弄学生, 而是让学生从主题背景相近的题目中分清实质与区别。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 指出他们的错误, 并通过正误辨析, 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 记取教训, 使学生在“落入”和“走出”陷阱的过程中, 吃一堑长一智, 使他们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和获取有益经验, 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习、补充、反驳、修正, 最终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人人“自救”行为, 学生的印象一定是深刻的, 理解也是较透彻的。

4. 知识超市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学生对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和学习时间的选择权。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就要把原来的“知识大饭厅”改成“知识的小超市”。要把选择权放给孩子, 把课堂变成一个知识的超市, 让学生自由的选择。

新课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来抛出自己的问题, 也就是你自己今天来想要买什么?然后有部分学生去“抛出自己的产品”———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学生需要的东西。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 教师是一定要巡视, 帮助那些不会独立学习的学生, 对他们进行指导, 甚至帮助他们去提出问题。有时候一些后进生, 他们是连知识超市的门都摸不着的, 这时候教师就要起到引领的作用, 引导这些孩子找到“门”, 然后进入“市场”。要提高课堂上的参与度, 最好的捷径 (关键) 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就要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

5. 个别导学

学习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 水到渠成的,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 需要教师特别关注, 进行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 又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

教师合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 巧妙调控, 每堂课都应该这样安排时间给学生个别“导学”。如对学习信心不足的, 给予鼓励;对任务应付型的, 提醒完成学习任务是你的责任;对思维碰到障碍的, 给一点提示;对学习材料不足的, 提供一点材料;对知识准备欠缺的, 即时讲点知识, 为他们顺利进行后续学习送点“炭”;对浅尝辄止的, 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课堂, 尽管有时很难做到, 但我们可以努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可以编织出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 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因学生的人人参与而变得更加精彩!

摘要:新课程在实施要求上, 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 提出了“参与”、“探究”、“合作”、“交流”等一系列关键词。其中, “参与”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主体参与的空间和平台提出必要的策略。

主体性参与 篇10

一、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在原本薄弱的职业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面临教育资源的紧缺和不易集中的问题, 最为严峻的是缺乏一支素质精良的职教师资队伍。仅以“双师型”教师为例, 数量不足且含金量不高, 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于15%的占了41.1%, 其中, 全国有130所高职院校无“双师型”教师[2]。

高职优质师资匮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因素。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多数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的, 以专科层次为主体, 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行业岗位一线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 要求学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教育。这意味着高职教师队伍与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不同的是不仅要有专深的专业理论素养, 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术和能力, 同时还要拥有作为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 也就是要求高职教师要做到“专业性”、“技能性”、“师范性”兼备。而目前我国的高职教师队伍素质现状与要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职教师队伍中多为中职教师转职而来, 教师学历层次不达标较为普遍, 也就是说, 教师承担专业理论教学的专业素养欠缺, 即教师专业基础薄弱。

二是高职教师队伍中原本就缺乏技术型人才, 中职教育投入有限, 校企结合不紧密, 没有实质实现校企联合办学, 学生技能的培养多数依靠的是校本培训, 其设施陈旧、设备老化, 教师重复着有限的、过时的技术, 新兴的专业技术不能及时地在教学中体现, 即存在现有高职技能型教师匮乏和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是现有高职教师中充实进一批兼职教师, 以弥补高职教师技能缺乏、技术过时的不足, 但是这些兼职教师多数来自生产一线, 没有经历教师教育培养和培训过程, 不仅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 更不熟悉学理性知识, 也就是说兼职教师虽技能精湛但缺乏师范性。

四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大批高校毕业生充实进高职教师队伍。新教师来源于高等职业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来自高校的高学历毕业生多偏重理论乏技能, 依然存在专业性、技能性和师范性不能兼具的状况。

总之, 现今的高职教师队伍面临缺乏“专业性”、“技能性”、“师范性”兼备的优质师资。但是, 就是这样一支高职教师队伍在承担着数以百万计的高职生的培养任务, 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渠道除了不断充实优质师资, 重要的解决措施是通过高职教师的职后培训来补救教师具体的不足, 完善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目前的高职教师培训工作虽然为高职教师素质提高作出重要贡献, 但是依然存在较为普遍的实效性差的问题, 其中主体性缺位是集中的表现。为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 提高高职教师的素质, 剖析高职教师培训主体性缺位现象并对症下药是当务之急。

二、高职教师培训主体缺位的现实分析

(一) 高职教师培训方案设计时目标主体缺位

高职教师培训方案设计时呈现严重的目标主体缺位现象。表面上看培训方案的设计都是指向高职教师的, 确切地说是指向高职教师群体的, 缺乏对高职教师这支整合的教师队伍的具体分析, 即缺乏细化和具体分析, 导致培训方案设计笼统、空泛、针对性差, 作为受训教师的培训需要没有体现在培训方案中, 所以虽然培训方案中有培训目标, 可实质上存在严重的目标主体缺位, 培训工作因此而无的放矢, 实效性差是自然的事。

导致培训方案设计时目标主体缺位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由于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 致使培训方案制定实质上没有针对性。作为高职教师培训的四个主渠道:普通高校、高职师资培训基地、企业培训和校本培训, 培训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培训机构各自为战, 按照自身既有的培训模式设计培训方案, 缺少对受训教师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直接导致培训方案设计时出现目标主体缺位。

(二) 高职教师培训内容确定时需求主体缺位

高职教师培训内容确定时的自上而下直接导致需求主体缺位。目前的高职教师培训还远不及高职学生的培训, 尤其缺少订单式培训, 更很少有对教师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培训, 教师急需补充的理论、知识、技能很难在培训中系统地体现。最典型的是技能培训变为三不管的真空地带, 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时高校因为要重视教师理论水平提高而不问津技能部分, 国家培训机构因为关注培训人员的共性也不问津具体的技能训练, 校本培训因为根本没有提供先进技能培训的条件而无法提供先进技能培训。所以虽然在职业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依然尽可能地开展着教师培训工作, 但是从内容上就不能反映教师们的实质需求, 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难有保证。

(三) 高职教师培训方式选择时适应主体缺位

高职教师培训方式选择时适应主体缺位表现在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两个方面。一方面, 在培训方式选择时培训教师缺位, 即当培训机构充分考虑高职教师实际情况安排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时, 通常找不到合适的师资承担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任务, 也就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且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现今又规模激增, 使得原本就少有的“双师型”师资显得异常稀缺, 短时间内难以补充, 体现在培训形式上尤为突出。我们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十分清楚, 有效地培训形式有哪些, 但是因为培训师资的匮乏也只能选择能做的方式进行, 造成客观上培训方式单一。另一方面, 在培训方式选择时受训教师缺位, 参加培训的教师通常清楚自己欠缺的知识、技能, 但是通常不清楚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获得这些知识、技能, 所以作为接受培训的教师既少有选择的机会, 也难提出合适的培训形式上的明确要求, 将培训形式的问题自然地看成是主办方的事情, 另外即便有要求也很少得到满足, 所以渐渐习惯于接受、不屑于质疑, 这样, 培训形式僵化老套也就民不举官不究了。

(四) 高职教师培训评价进行时考核主体缺位

高职教师培训评价具有制导性作用, 而考核主体缺位使高职教师培训评价工作丧失了评价的功能。高职教师培训评价工作缺乏统一和规范的评价机制, 根本做不到教考分离, 甚至出现培训教师自行制定课程培训方案、讲授培训课程、拟定考试试题、评判学生试卷一条龙式培训, 评价方案制定者与实施者相同, 教练员、裁判员一体评价运动员的状况, 使培训工作因评价主体实质上的缺位而失去其实效性。当然一些申请专业技术资格的培训评价公正而客观, 但是考试的严格、高昂的培训费用和教师原有基础的薄弱与精力的有限, 一般难以问津, 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较为缓慢。

(五) 高职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时承担主体缺位

高等职业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 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上存在投入主体不清、互相推诿现象, 呈现出高职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主体缺位, 并且直接造成高职教师培训工作困难重重、难收实效。经费投入承担主体缺位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经费投入承担主体缺位, 表现在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各项培训工作压缩、变相压缩上, 经费投入不足、不配套和转嫁给教师等, 比如, 常见的计算机教学应用技能以考代培, 各职业资格考试 (部分教师涉及转专业或者在相近专业工作, 需要拥有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只能自己负担, 否则没有岗位) ;二是隐性的经费投入承担主体缺位, 表现在各高等职业院校缺乏对教师进修提高的资助政策, 比如, 取消外出进修学习教师的津贴、停发因学历提升而脱产进修教师的工资、制定脱产进修学习延期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相关规定等, 客观上抑制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而这些非大型的培训更适合教师的个人实际, 通常因培训经费的个人支付负担和院校的限制性政策而淡化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因此即便有合适的培训机会, 终因培训经费投入主体缺位而难有教师参与。

三、多主体参与以提高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

高职教师队伍是一支庞大而特殊的队伍, 决定了高职教师培训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现实培训工作因多主体缺位而难收实效, 加剧了培训工作的难度, 在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社会逐渐接纳职业教育、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的大好势头下, 通过多主体的积极参与, 提高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 以优质的师资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一) 培训部门与受训教师所在单位联手确定培训方案, 使得培训方案设计时目标定位准确并切实可行

明确职业教育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发展趋势, 从专业性、技能性、师范性的单一发展向综合发展的趋势, 培训部门在确定培训方案时, 需要针对教师素质结构缺憾量身定做培训方案, 也要充分考虑受训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 做到教师培训后能够学以致用、充足够用, 既不虚高也不就低, 做到适用见实效。

(二) 培训部门做好培训内容需求调查, 自下而上地确定培训内容

一线教师最清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自身的不足, 也最热切盼望得到补充和完善, 因此来自一线教师的需求正是培训工作需要确定的培训内容。现实职教中最缺的就是专业技能和行业技术, 可是教师得到的培训最少的就是技能培训, 受训教师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培训部门针对受训教师的需求和要求, 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从教师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综合发展入手, 确立系统的培训课程, 并且循序渐进地分期分批完成培训课程, 最终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 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双向选择确定培训形式, 发挥培训教师各自的专长, 满足受训教师的多样化需求

做好对受训教师的需求调查, 针对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恰当的培训形式, 配备能够有效操控、驾驭各种培训形式的教师, 做到因材施教, 择教适学。无论是高校访问学者、高层次研讨会、学历进修、助教进修班、骨干教师进修班, 还是参与式、角色扮演式、模拟教学、现场教学, 不管是国家培训还是校本培训、网络培训都以满足教师需求和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为前提确定培训形式。以良好的形式有效地反映内容, 培训教师各尽其才, 受训教师乐得其所。

(四) 建立统一而规范的培训评价体系, 成立专门的培训评价机构, 确立培训评价责任制, 发挥评价的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 又属于职业教育, 教师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两不管的状态, 以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和完善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评价高职教育都不尽合适, 因此需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合理适用的评价体系, 来规范高职教师培训工作。同时设立专门的高职教师培训管理机构, 建立责任制, 避免一些培训工作走形式。通过评价实体介入,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把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出口, 提高培训的含金量, 增强培训吸引力, 发挥培训的作用。

(五) 设置高职教师培训专项资金, 出台高职教师培训优惠政策, 完善高职教师从业资格认定制度

首先, 需要国家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 为全国性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 并加强监管。国家“十一五”期间拿出100亿元来支持职业教育基础建设, 其中一项就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也要积极支持培训工作, 尽管高职教师培训工程浩大, 些许投入常常杯水车薪, 但是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江河。其次, 敦促各高职院校对教师培训的切实投入, 通过培训评估指标强制各高职院校保证经费和人力投入, 制定支持教师参加培训的政策, 树立人才强校意识, 以人力资源储备迎接院校的长远发展。最后, 提高各高校教师对参加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 从而发挥其积极性, 认识到终身学习型社会接受终身教育的必要, 并且以终身学习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认同并且积极加大对自身学历提高、学力提升的经济和精力投入力度, 从而获得长足发展。这样, 由国家、院校和教师的多方投入共同撑起高职教师培训工作, 终将受益于国家、院校和教师自身。

摘要:高职教师培训作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 其实效性直接影响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当前, 出现了高职教师培训工作中主体缺位现象, 所以高职教师培训宜多主体参与, 以增强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促进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师培训,主体缺位,多主体参与

参考文献

[1]时晓玲, 李丹.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述[N].中国教育报, 2010-07-12.

引导主体参与激活地理课堂 篇11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用诗歌来提升课堂魅力。如讲地球自转周期和赤道周长时,可以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在讲冬季风时,可引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些诗句形象生动,琅琅上口,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运用读图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提高教学效益。如在教学《祖国宝岛台湾》时,笔者采取以下步骤和方法:先识图。出示台湾地形图,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看看这幅图像什么,让学生认识方向、经纬网等。接着,析图。请学生通过台湾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析台湾地形特点、气候特征等。最后,用图。测量台北与福州、高雄与厦门的图上距离,计算实际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分析,帮他们建立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不再感觉地理课枯燥乏味,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秭归县实验中学)

培育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篇12

站在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分析, 当政府、社会组织、企业这三类核心角色实现了有机统一, 即此三者之间互相平衡制约, 政府、社会组织与企业之间如同一个“铁三角”, 并不断促使社会朝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也就意味着社会逐步的走向成熟。就目前来看, 在众多要件中, 社会组织属于多样性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要件, 政府优势是集中精力办大事, 但不擅长于提供个性化的、多样化的、多变的微观服务, 可社会组织则恰恰相反, 它的微观服务主要体现为多元性与个性化, 并且较为多变。社会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协同”就包括了社会组织协同政府的互联、互补、互动作用, “公众参与”就包括了群众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建设。在充分理解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及社会组织内涵的基础上, 我们必须充分掌握住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和居民凝聚力, 并时刻发挥着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核心发展的关键影响力;必须充分掌握住促进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创建的一部分, 促进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协作走向公平、互助、平等的方向, 增强社会自主管理和为社会服务的技能与水平, 如今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管理进一步变革的根本走向;必须充分掌握住鼎力扶持与发展社会组织, 引导社会新生力量持续的迸发, 由“依赖人民打天下”转变为“依赖群众治天下”, 并且转换党委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即自“撑船”过渡为“掌舵”等各类措施, 在社会创建与社会制度实现变革这一过程中, 均属于至为核心的目标, 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的谱写出党委“掌舵”、政府负责、各类主体一起参加的社会创建与监管的全新篇章。

二、促进社会力量融入社会治理, 首先要融入解决社会冲突

这些年来, 在上海指导的区县内, 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 采取了一系列引入人才的机制, 譬如说, 大力举荐心理方面的专家与咨询师、招聘律师、专业性的社工等。以上一系列的措施, 意味着目前在上海指导的区县内的探讨与实践之路已产生了相应的规模。比如, 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专注于家庭专业社工服务, 在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单亲妈妈家庭服务、浦东国际机场动拆迁遗留问题化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虹口区的为了更好的解决社会冲突与矛盾, 还形成了专业性的工作室, 譬如说, “梁慧英调解工作室”。该调解室积极主动的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 与此同时, 为了更好的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 此调解室还实现了社会组织与调解工作的有机统一, 即以社会组织为根本平台, 进而为社会与人民开展一系列的调解措施。在中心城区的再改造的问题上, 更是积极主动、竭尽全力的解决相应的冲突与矛盾;上海闵行区九星综合市场消费者投诉调解管理站发挥“老娘舅”作用, 化解专业市场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等, 这些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参与化解矛盾的实践经验, 得到了国家信访局的高度肯定。其次要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就上海来说, 为了更有效的维护城市公共治安, 在2015年起草并颁布了相应的管理条例, 即《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墙管理办法》。在此文件中, 明确表示对于上海市内的玻璃幕墙项目, 必须进行定时审核、维修、护理。可在上海内拥有数以万计的玻璃幕墙方面的建筑。根据资料显示, 单单在浦东新区就已拥有五千五百左右的玻璃幕墙建筑, 目前, 有关玻璃幕墙方面的工程数据还有待改善, 如果想要给数以万计的各式建筑工程进行审核与调查, 并开展相应的监管、维修、护理等措施, 单单依赖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实施审核与调查工作的。在2012年度, 本市的建交委采取政府采购服务的措施, 让该市装修装饰产业协会进行有关玻璃幕墙工程的资料库创建工作, 并同时实施相应的审核与调查工作。所有建筑的审核、维护、修理的基本现状, 在互联网中的“大数据”计算机资料库均能找到, 相关部门可让平台做出相应的预警, 达到实时监管、掌控的目的。截止到目前, 此协会已有十五年的历史, 旗下的公司数目在二千左右, 个人会员人数多达三千, 单就幕墙施工的公司就已过百。此协会在实施城市监管工作的过程中, 将他们过硬的专业水准、庞大的“企业圈”、优越的“专家库”等优势诠释的淋漓尽致, 还为公司与市场的融洽、全新商业机遇的发现创造了完美的契机。更值得关注的是, 在服务企业同时, 协会专门建立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施工队伍, 举办管理人员和维修工的培训班, 还将开展幕墙材料的诚信评价、企业的诚信管理等, 有效提升了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

经过几年的实践,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 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正得以有效发挥。但总体上讲, 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与现代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 发展方向还需要明确, 自身建设和发展环境还不完善, 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还需应对一系列亟待处理的困境与难题, 大致有四个层面的困难:第一, 难以登记注册。目前的社会组织均实施“双重监管”的审核登记体制, 在实践工作中通常会出现政府职能机构不积极主动承担社会组织的工作主管部门的现象, 但是对于社会组织而言, 其又无法与相应的工作主管部门实施对接, 由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组无法赢得合法地位, 同时也极大阻碍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第二, 难以生存发展。其核心显示为政府采购社会组织服务的常态化体制尚未形成, 首先, 政府机构难以形成采购社会的意识, 而社会组织积极自觉采购服务的意识也较为落后。其次, 政府在采购社会组织服务的过程中, 没有配套的规章体制, 以及详细的体制化措施尚未进入;第三, 难以吸引人才。大致体现为人事策略还有待改善, 即民办非企业机构 (涵盖民间社团组织) 的职工在某些层面上难以和公办事业单位的职工获得相同的权益, 譬如说, 专业化技能的审核、薪酬、人事管理、社保等, 均成为了制约民办学校、民办福利机构等社会组织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性阻碍;第四, 难以监管。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我国在监督与管理社会组织的过程中, 其核心分布在登记和审核这一环节。在社会组织的登记与审核赢得批准后, 就会体现出政府方面的角度与管理工作的不到位, 特别是在多元性、正常化、体制性的监督与管理措施尚未产生, 即社会组织的审核和调查、社会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难以贯彻落实。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会议于二零一二年十一月顺利在北京召开, 在此次会议上, 我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开创出了新的天地:首先, 明确表示在二零二零年我国有望实现全方位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其次, 转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构局, 即自“四位一体”过渡到“五位一体”。纵观“五位一体”这一整体构局, 社会建设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与此同时, 它还是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保证。而社会组织又属于社会创建与监管主体中的一部分, 它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实施。目前, 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以及行政制度改革的持续开展, 使得发展与促进社会组织融入到社会治理, 现已逐步演变为深层次社会管理变革的根本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社会组织,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王佳杰.创新管理视域下的社会公益组织协同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14.03.

[2]潘海生, 章斐龙.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积极创新社会体制[J].观察与思考, 2013.01.

[3]陈世瑞, 石君磊.社会力量参与信访矛盾调处的实践与启示[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03.

上一篇:声乐学习方法下一篇:数字地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