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参与性

2024-06-02

学生主体参与性(共12篇)

学生主体参与性 篇1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是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主体参与数学活动, 就是通过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 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那么, 在教学中又如何做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呢, 我个人的体会如下.

一、过程, 让学生主动参与

完成一个新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在方法上通过小组讨论, 独立思考, 以及动口, 动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 使学生在知识, 技能诸方面素质获得提高.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节课时, 我让每个学生带一个萝卜和一把水果刀, 依照长方体的教具, 让学生切出一块长方体状的萝卜切好后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说一说, 弄清楚长方体的特征.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讲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 讨论交流中达到了深化理解新知识, 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学生的主体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知识点, 让学生探究感悟

学习任何知识, 最好的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其实质就是要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知识点的过程, 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独立去完成, 去发现新知识.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首先让学生在三个大小相等的圆上用阴影部分表示出34, 86, 912;其次再剪下每个圆的阴影部分比较出43=86=192;再次引导学生根据等式43=86=912, 提出探索思考的问题:从左往右看, 分子、分母各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说一说分子、分母这一变化规律.当学生把这一变化规律讲清楚时, 再去看书, 学生明白大家讲的分数这一规律, 就是分数基本性质, 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新知.

三、练习, 让学生自主选择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就拿计算题来说, 学生对书上大量的计算题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倦心理, 处于被动状态, 针对此种情况,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 在讲一道例题后, 让学生把书上的练习题自己去选着做, 你喜欢做哪道题你就做哪道题, 学生很高兴.教师在恰当时去问学生:你为什么不喜欢算某道题?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抓住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缺陷, 再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可创设有趣的游戏及竞赛活动.如, 计算接力赛、找朋友、夺红旗、奖励五角星等等, 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兴趣浓, 情绪高, 充分地掌握了计算这一技能.

四、疑难, 让学生自己提出

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以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敢于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不管是有用的, 或没用的, 都要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高,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一定要给予回答, 在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在教学生学完“积或商的近似值”时, 我沿用了答记者问这一形式, 学生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积或商要取近似值?”“取近似值的作用在哪里?”“为什么求积的近似值要把题目算完?而求商的近似值却把题目算到一半?”“既然是近似值, 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来取?”等等.基础差的学生能提出基本的问题, 基础好的学生能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索的学习中去,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知识网络, 让学生自主建构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 掌握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 让学生自己小结, 不仅能及时地反馈所学知识的信息, 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主体参与的意识.如在教完“年、月、日”进行小结时, 我提出了一个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觉得有什么收获?”学生踊跃的举手发言, 有的说:“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的说:“我知道了一年有平年和闰年之分.”有的说:“我知道了平年有365天, 闰年有366天.”有的说:“我知道了一年中哪几个月为大月, 哪几个月为小月.”等等.课堂气氛热烈又轻松, 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也完整地建立起知识网络.所以很乐意参与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尽管处于主导地位, 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 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 而学生的学习也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 强化储存的过程, 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 它需要学生主体积极地参与.因此,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应做到学生主体参与, 积极地引导学生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参与整个过程,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 同化新知识, 构建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到组织启发, 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而学生是充分参与了,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生主体参与性 篇2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教育论文《作文教学中尝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试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篇3

一、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

(一)教师无自我有学生是基本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应全心为学生着想,在备课阶段应想到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在上课时不可把焦点放在诸如:我有没有讲错(教师应对知识了然于胸,不应边讲边想);我能不能把内容讲完(教多少本不是目的,关键是学生学了多少)。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理应坚决杜绝,即拖堂。拖堂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学生多学点,但究其心理深处,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是为了学生。还有,现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有很多课含有教师作秀的成分。其实,如果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在每个环节都考虑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爱,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但这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而只有这种付出,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教师无统治有管理是有力保障

教师不应是课堂的统治者,但也不可放任学生,应科学、民主地管理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加约束,要处理好学生主体性和约束性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熟悉的优秀教师魏书生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他所教的学生很有自主性,但学生刚一入班时也并非如此,而他们班的各种规章制度也是非常多、非常严的。他走的是由严到松这样一条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之路。

应避免“教师中心”,但教师身为人师,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相处应有节制,不要放弃了管理的职责。马卡连科在其著作《教育诗》中多次提到了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二、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源动于师生的相互作用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外部条件与学习主体交互作用,才能使内外两方面的必要条件转化为最终原因,从而推动学生这一主体发展变化。

(一)学生要有内在动机,有外部压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其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在教学活动中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是由教师提供的。教师通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等途径,设置诱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教学情境中,本着发展主体性的原则,教师可适当安排学习目标、组织竞赛和考试,造成适度压力。适度的学习压力不同于摧残学生的重负,二者的分野在于前者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着眼点;后者以施教者主观意愿为根据,全然不顾学生的死活。

(二)学生要有活动发现,有接受识记

青少年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期。许多成人感触:一些诗文能脱口而出,全是中小学时记下来的。有些内容虽然暂时还不能理解,但也应让其记住。当前减负的焦点不应放在要不要死记硬背上,而是要放在选什么内容识记上。一些基本的定理、公式、文学名篇应记牢。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概否定。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后的知识多是“外储式”的,只要具备了选择和检索的能力即可。这种矫枉过正的极端观点不足取。

(三)学生要有能动创造,有模仿操练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师必须改变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生的创造不只表现在发明、革新上,一个优秀学习方法的总结,一个变角度的解题方法,一句优美的语句,一个新颖的问题都是创造。教师要多鼓励以激活其创造欲望和行为。

能动创造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创新的个性也不是“放”出来的,教师尊重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不能放松训练,“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多少大科学家回忆自己受过的教育时都感慨少年时受到的良好训练,使其终身受益。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教师应大胆地承担起责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潜心研究教学,以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在实践中顺利发展。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学生主体参与性 篇4

一、以学生为核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以学生为核心, 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传统的教学中作为教学环节所重视的只有备课、授课, 而没有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强烈的爱好、兴趣。历史教材一味地强调历史的基础知识, 而很少增加其有趣的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体系中不断融会贯通,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导入框、大量的史料图片等, 同时,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学科也可以消除原有的枯燥乏味感。

2.积极启发学生, 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把知识“导”出来, 为学生开展新的标题型课程, 开放学生的思路, 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同时也为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精力充沛, 可以建议他们进行历史情景剧、舞台剧表演等, 以扮演其中角色的形式来深刻体验历史知识、文化内涵等。在教学过程中, 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其中, 会使他们更加受益。学生以探讨的方式融入学习中, 会更信任老师, 并增加学习兴趣和热情。

3.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长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认知和感悟历史的过程, 每个学生由于个性不同, 对待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按照其特点、个性来引导学生, 启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不要千篇一律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以免扼杀其创造性思维。

4.广泛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形式, 优化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中, 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历史课堂的学习, 教师不但要有精彩的教学内容, 还要用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氛围, 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意义, 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课外可鼓励学生对博物馆、历史场馆、纪念馆、遗址等地进行考察、参观, 使他们不拘泥于书本上的内容, 通过参观、触碰、体验等方式, 深刻感受历史。

5.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历史课堂。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 让学生闻其声、观其人, 既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 又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史料、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 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 从而激活学生的历史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在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时, 更应该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以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历史学科的讲解,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答疑, 促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

1.在研讨中学习。现在的学生都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潜在的独立思维模式有时已超过教师的认知范围。因此, 教师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 尽量配合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可以打破原有的思维束缚, 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让学生针对课程展开讨论, 积极探索、发言, 使他们不断认知历史涵义。教师还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具有争议的历史问题, 供学生思考, 以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

2.在辩论活动中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历史学科问题,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辩论赛, 让他们参与到辩论中来, 发表见解, 调动其学习的欲望, 以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同时, 学生通过正反方的回答找出答案, 还可深刻理解历史的概念。

3.在调查研究中学习。组织学生课外调查小组, 对所在城市进行考察, 对历史进行发掘, 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实践证明,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 有利于潜能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学校为学生提供机会, 定制服装, 开设场景, 排演话剧等,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按喜好扮演一位自己深知、熟悉的历史人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主动参与, 进入历史情境, 感受历史过程, 认识历史问题, 从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情境出发去思考历史问题, 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

5.情境创设要更加生动。注重营造学习环境的设计, 主张学习知识与具体情境联系, 在情境中形成知识的建构。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具有很大程度的间接性。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遥远的过去, 许多事件对学生来说都不可亲身经历或接触。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补充资料, 整合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情境化, 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活动着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再现那个时代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 才能充分地理解历史。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 使学生接受新型的历史课教学模式, 他们才能够融入到历史课堂中。通过大力开展历史课的实践、体会、辩论、扮演等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后, 更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 这样就能使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参与性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赵亚失等.编著国外历史教育连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柱, 2001.

学生主体参与性 篇5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教学观念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 认知,这种理念和认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没有确立好受教育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认识不清,固守“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不会“学”,课堂上气氛沉闷,回答问题过于机械死板,更谈不上提出质疑,做作业照搬照套,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真正让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变老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强化主体意识。(一)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

《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课程标准》上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全心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等多方面多渠道地为学生着想,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发展的空间,要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又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感过程。知识要通过情感这一媒介发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和注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课文虽然感情真挚,但是写作年代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很远,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在感情上与作者之间很可能有一条“代沟”,不能相通相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讲讲抗美援朝的有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教师再深情地导入课文,学生视听结合。在这样的氛围中,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很真切地体验了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机会,而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此外,设计精妙的导语,以及多种形式的作业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觉进入到学习的意境中去体验成功者的欢乐。

二、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主题地位

《大纲》修订版要求: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要,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欣赏和积累。为此,语文教师要摒弃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改“大锅饭”为因人而异的“小锅菜”,变“老师一言谈”为学生“大家谈”,形成“学生自教自学,老师帮解后导”的教学新模式,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学会到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先学会,再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投入到自学中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从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低年级识字教学,要注重培养识字能力,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坚持先写基本字,教好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就可以自己分析识记了。有的借助表义偏旁识字法:如“看”为什么有“目”?“吃”为什么有“口”?学生都能说出原因来。有的根据熟字加偏旁来识记,如“草”看成“ ”和“早”组成,“地”是由“土”和“也”组成,有的字还有多种识记方法。如“体”,有的说是熟字加笔画,即“休”加“一”,有的说用熟字加偏旁,“本”加“人”。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真正成为课堂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这样的教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地发掘出来。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挥主体功能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部分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一项,把课文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都纳入语文教学之中。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内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带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到课堂,互相传阅,并利用班队活动课、早读时间让他们交流。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之前,老师让学生查阅“冬眠”的有关资料,学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或上网,或看书,或咨询父母亲戚),完成这项作业,然后带到班上交流,资源共享。学生不仅知道什么叫“冬眠”,还知道了动物为什么回“冬眠”,有哪些动物“冬眠”等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知识,拓宽了阅读范围。学生的主体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发挥评价功能,引导主体参与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判断,进而发挥其自身的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及时的评价可以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确方向和目标,激发他们潜在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一)运用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控教学方向

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课程,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控教学方向。

反馈是及时了解学习结果的好方法,也是给予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要积极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反馈评价,尤其是学生相互间的评价。这样才能保持和强化学生参与的意识。如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中,要了解全班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抓住学生朗读的反馈情况,就必须进行先训练再评价:1、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课文;2、讨论朗读技巧和语气;3、自由练读并指名朗读;4、共同评价朗读效果;5、再练读。如在朗读某一段(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练读,互相交流,指名朗读大家评议,比一比、想一想,自己能不能读得更好?这样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反馈评价,参与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教学方法的效果饿,一般是由教师进行评价的,但是,许多主体意识较强学生,他们除了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还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客观的评价,而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改进教学方法,调控教学方向,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终结性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每当学习告一阶段或学期结束时,教师可根据平时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进行终结性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进步。如教师平时收集学生写话的作品,通过展示台展示给学生看,将学生第一篇写话与最后一篇写话作一比较,让学生去反思、去共同评价,找出各自的优缺点,看到自己的进步,最后教师再进行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就促使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会,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总结的基础上,同时也有了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好语文,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

学生主体参与性 篇6

参与。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上,一个班40多个学生,部分学生抢着发言,其余学生却一言不发;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各想各的,不认真倾听。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整体没有参与进来,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行为。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过:“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应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影响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因

目前,英语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课堂上不活跃,不主动参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学生英语基础差,英语学习动机不足,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学生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习比较被动。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1.培养和谐师生关系是前提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承认并接受学生可能出现的一切不良习惯等不利因素,并且从行动上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因为所有的抱怨、责备和强制学习都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

2.改革教育内容及载体是重要因素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是就业而不是升学,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那么,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的各个岗位,充分调研各个岗位对英语的需求就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是在英语学习的开始阶段,还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牢抓学生的兴趣不放松。这要求老师对每一节课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实物、图片、投影仪、多媒体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的参与热情。

3.扮演好教师的多元角色是关键

要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以下几个重要角色。

(1)教师是教学方法的筛选者和执行者。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示范与模仿法、练习法、评价法等。现在又有不少专家和教师们提出了行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其实这些方法都是殊途同归,即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首先,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不能让基础差的同学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同学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教师要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所有学生都从语言实践活动中受益,掌握语言知识重点和交际技能,在参与中体验乐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成为英语学习的鼓励者。罗杰斯认为,教学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只有营造和睦融洽的情感氛围,才能使“参与”机制发生作用。要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对学生的参与就必须采取积极态度——多鼓励、多尊重、少批评。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根本

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能力,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做准备。因此,“授之以渔”更重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培养人际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认知发展。所以,参与既是教育的条件,又是教育的目标,参与意识、参与精神、参与能力应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学生主体参与性 篇7

一、转变教育观念, 革新教学思想

目前, 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就是努力工作, 专研技术, 提升教学能力, 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无论是在教学强度上还是在教学难度上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普遍较高. 有效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更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之中, 为此, 实现初中物理的优质教学必须考虑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当前有很多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 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如在讲完密度公式之后, 有学生对密度公式还是一知半解, 这时我以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事作为例题帮助学生了解消化知识: 某同学在一次实验课中测得某物块的体积为100 cm3, 质量为270 g, 此物块的密度为多少? 解答此类型习题时, 我要求学生先看清楚单位是否统一, 如果单位不统一就需要将单位化作同一单位进行计算. 学生们很容易做出解答:

新形势下,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课堂的回归,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实现学生知识的积累, 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升华. 这就决定了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摒弃以往的不合理的教育观念, 改变师生地位, 自觉的分清课堂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 老师只有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 才能真正很好地为学生的发展做正确的引导.

二、教学方法改革与调整

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更新教育思想. 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教育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 学校要履行启迪智慧, 探索真理, 发展科学, 传递文化, 服务社会的职责和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 而且还要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结合, 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 更强调社会的责任. 因此, 学校教育不应只是适应社会, 为社会服务, 而应按预计的社会发展方向主动引领社会发展. 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的措施. 许多教师认为能量守恒定律只限用于高中阶段, 在初中阶段可有可无. 但初中物理习题求解过程中, 如果介入能量守恒法能让学生解题过程更简便快捷. 如例题, 在光滑水平的导体杆上垂直放两个质量为m, 电阻为r的金属杆a, b, 其中不计水平导杆电阻, 长度处于足够大的匀强磁场中, 两杆静止, 现在给aq初速v0, 使之向b运动, 就b杆的最大速度. 如果按照常规方式解答此题, 学生往往会感到十分迷茫, 有的学生甚至弄不清题目说的到底是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介入能量守恒法. 作为一道电力综合题, 显示系统只有相互作用的磁场, 所以系统受外力为零.

三、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初中物理主体参与式教学而言, 其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对物理学习有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 就不会再把学习看做是一件繁琐、枯燥的精神负担, 相反的还会主动的投身到探求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去. 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学习物理, 其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就基本的教学程序而言,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导入环节, 利用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求意识.其次, 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操作.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类学科, 是以实践为主的, 很多的物理知识都来自于生活, 那目的自然就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 为此, 在教学中, 物理教师一定要突出实践课程的安排, 可以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观察或者动手参与到实践实验的教学中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要做好相关的教学辅助工作. 再讲完速度公式之后, 学生明白速度公式为, 其中物理量单位v代表速度, s代表路程, t代表时间. 但许多学生对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换算搞不清楚.

为了让学生明确上述单位换算关系, 我出示这样的例题让学生解答, 一辆汽车行驶了960米用时2分钟, 求这辆汽车的速度为多少? 学生们根据速度公式s. 不仅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也对单位换算有了清晰的了解.

学生主体参与性 篇8

一、大学参与性教学内涵

大学参与性教学综合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但作为一种渐进生成的教学理念,它是对历史上类似教学思想的一次突破。同时,它也是在历史上类似教学思想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而成的。[1]大学参与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反叛,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都蕴涵着参与性教学思想的萌芽。

我国学者许建领对大学参与性教学进行如下界定:大学参与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投入,既包括学生的个体“神入”活动,又包括学生与教师、同学、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2]

大学参与性教学是一种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观。具体来说,大学参与性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充分发扬主体精神,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使其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等素质上得到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理念。[3]

二、大学参与性教学特征

由于大学参与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更大的参与性,因而大学参与性教学不同于中小学的参与性教学。

(一)大学参与性教学具有生成性。

所谓生成性,主要指大学参与性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建构,便于学生的主体性由内向外、自然而然地发展。[4]大学参与性教学建立在交往与互动的基础上,它不同于传统教学单纯的“传道授业”功能。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进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真知灼见,促使不同的个体形成崭新的自我。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培养形成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大学参与性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客观文本的解读过程,而是对话、交流、理解和意义的建构过程。教师和学生从单纯的“授”与“受”,转向更有效的知识创造历程,这样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大学参与性教学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特征是指大学参与性教学将学生看做有决定自己发展途径和方法的权利主体,并在更大的空间和更弹性化的教学氛围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5]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多维性和多层次性;教学内容教学不局限于教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及教学评价标准多样化等方面。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开放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没有僵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相对自由的发展。

(三)大学参与性教学具有民主性。

民主平等,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只有具备这种理念与现实,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沟通和理解。在大学参与性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四)大学参与性教学强调主体性。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大学参与性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大学参与性教学的主体性教育特点,使之不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肯定学生在大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只是关注大学教学方法变革,而是强调将大学教学的着眼点始终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

大学教学过程,即是学生主动选择、主动参与、主动调整,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具体而言,在教学目标上,参与性教学强调建构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从而养成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促进学生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大学参与性教学涉及大学教学的所有环节,大学教学的全过程渗透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视。

(五)大学参与性教学强调全体性。

大学参与性教学强调全体性,即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大学参与性教学认为,任何一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都是教学所不能忽略的对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教学中关照每一个学生的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三、大学参与性教学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启示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性,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发扬人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是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发展其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发展学生主体性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但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和中心环节。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追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并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近十多年来,大学课堂教学增加了许多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课程及教师的教学观等,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观,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从学生自身来说,应把自己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主体意识。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大学参与性教学认为,在教学互动中应把学生看成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从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同时,学生应意识到自己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的过程中,学生应遵从教师的引导但不盲目,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主体意识。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在大脑内部进行主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和发展,主体性得以生成,并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

社会实践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结合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或开展小组论文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四)尊重个性和才能,培养创造性。

大学的教学对象是富有个性的个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差异,尊重个性和才能,从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入手,注重学生的身心特点,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向新的水平。

同时,大学生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对问题大胆质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培养自身的批判意识与探索能力,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大学参与性教学能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和工作能力。大学参与性教学强调开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为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系统构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向华, 颜丙峰.高等教育的生成与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3]何丽丽, 李乐.试论参与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19) .

[4]李森, 李霞.论参与性教学的背景、内涵及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5]黎晓杰.浅谈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完善[J].北方论丛, 2001 (2) .

[6]李霞, 李宝峰.教学主体参与度研究[J].教学研究, 2005.

作文评改应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篇9

当下的作文教学评改充斥着伪对话, 缺少交锋, 自说自话、强权独白仍广泛存在。一方面, 教师高高在上, 拥有话语特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 处于失语状态。另一方面, 教师的评价往往形式化, 模糊化, 大而无当等等, 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也无法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提高写作能力的要领。在这种评价方式中, 师生双方貌似有来有往, 实际上却是各说自话, 互相封闭:教师在强调写作技巧, 学生在述说生活感受, 变成了双方的各自言语。这样做的弊端, 一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全然被看作一个写作的“机器”, 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 以至于造成了学生“怕写作”的不良心理。二是不能适应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作文评改以教师为中心, 纯属单向交流, 教师高谈阔论, 学生唯唯诺诺, 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填鸭式”。调查显示:“ (学生) 大多看看分数 (或等级) 就把作文塞在书桌里, 那些‘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叙事生动、议论深刻’之类的话, 我们 (学生) 都知道, 却又不甚明了。”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要求教师改得“越红越好”, 批语下得“越细越好”, 但因为师生之间缺少沟通, 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 其结果是越俎代庖, 虽然教师颇下苦功, 但学生只能被动地了解自己的作文情况, 仅注重教师所给的分数或等第, 既不主动探究, 更谈不上自我修改, 其结果是教师费神费力, 学生无动于衷, 作文教学效率低下。

发现教学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在学习中, 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信息的积极建构者。在信息时代, 我们的学生已不同于以往,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鲜活的个体, 学生时刻都在自主猎取各种知识, 以及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思维想象等。作文教学中真正的评价者、修改者应该是学生, 教师应在写作教学中把评改的权力还给学生, 逐步让学生获得独立修改的能力, 这应是写作教学的最终追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使之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强调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参与, 就是要以自主评改为中心, 以改促读, 以改促写, 使阅读、写作、评改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 进而打破学生只写不改, 缺少借鉴、反思、改正、提升的“高耗低效”的怪圈。主体参与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使之学会思考, 学会合作, 学会探究, 从而获得“解放”。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 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提倡学生主体参与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使学生能够乐于“倾吐”, 通过“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来让学生主动地“倾吐”, 进而延续、发展这种冲动。

随着我国教学从知识本位向主体本位的转变, 主体教学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并以其理论基础的厚重、指导思想的超前、价值取向的多元、方法策略的人文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主体参与是发展性教学的重要特点和策略, 它对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 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 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 (叶圣陶)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新课改背景, 我们提出了主体参与式作文评改。主体参与式作文评改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是作文评改的操作者、建构者、发展者、受益者, 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师傅并不用理论去阻留他们的徒弟, 他们从早就叫他们去做实际的工作……”可见, 学生的写作能力, 只有在写作训练中才能形成, 只有在自己的评改实践中才能提高, 最终达到“自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的较高水准。在主体参与式作文评改中, 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 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 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学生自己修改当然也许没有教师修改那么完美正确, 但训练多了, 学生边写边改, 边改边写, 反复思考, 这样迂回曲折的过程, 就是提高, 就是进步。从一点一滴修正各个方面的谬误和不足到逐步完善自己的作文, 才算真正获得写作能力。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要讲层次性。自改文章不一定要求一下子修改全文, 或改一句, 或改一段, 或改开头, 或改结尾, 或改字词, 或改篇章, 每次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确定重点, 有的放矢, 由易到难, 由部分到整体, 循序渐进。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 要把修改习作作为提升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要讲时机性。学生在第一次修改的基础上完成习作后, 不仅急于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 而且迫切希望知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我们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讲评。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 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学习小组中互相评改, 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好, 为什么好, 哪些地方写得不好, 为什么不好, 应该如何修改, 使学生在互评中得到启发, 然后对照自己的作文, 引导他们将例文与自己的作文对照分析, 领会应该怎样写, 不应该怎样写;或由老师在讲课前把习作发给学生, 要求他们对同学和老师批改的地方仔细琢磨, 写出心得体会, 然后选几个体会较深的学生做重点发言, 并引导其他学生作补充。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要授之以“法”。在评改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作文修改的十个切入点:一查观点是否正确, 二查中心是否突出, 三查内容是否充实, 四查扣题是否紧密, 五查详略是否得当, 六查结构是否完整, 七查文笔是否简练, 八查句子是否流畅, 九查用词是否贴切, 十查标点是否准确。升格示范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评改方式, 我们利用多媒体和讲义来展示升格前后的两篇文章, 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修改作文的要领, 促使学生重视批改, 扩大批改的效果。

维果茨基 (前苏联) 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主体参与作文评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一个是实际发展水平, 第二个是潜在发展水平, 这是儿童在别人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 会表现出潜在的发展水平, 能够促使最近发展区更好地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氛围之中。根据这一理论, 我们在学生完成初作后引导学生采用同桌互助、学生自改等方式来进行初步修改。“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学生通过评阅他人的作文, 不仅会发现他人作文中的不足, 还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 扩大阅读面,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让学生主体参与成为课堂的主宰 篇10

一、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参与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状态, 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 能调动一切因素, 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 (1) 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例如, 教学梯形面积, 探究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原来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个个参与探究, 动脑思考。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多数学生参与抽象、概括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集体交流时, 发言几十人次, 都展示了自己的学习结果, 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参与表现机会。 (2) 给暂时后进的孩子表现机会。“后进生”学习能力弱, 接受知识的速度慢, 可能他们曾经试着思考过老师提出的问题, 可屡次的回答错误渐渐磨灭了他们的热情, 他们没有了参与学习的勇气。当“后进生”给出一个你并不满意的答案时, 我们能否以理解的态度多说一句“你的勇气可嘉!”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这简单的几句, 这多花的一、两分钟, 能够抓紧最佳的时机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评价, 能保护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 他们也会走出封闭的世界, 跨进活跃生的行列。

二、让每一个孩子学得有“趣味”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 在教学“位置与顺序———前后”的时候, 教师根据当时正好是校运动会刚结束不久,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校运动会刚刚结束, 森林运动会又开始了, 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运动员比赛的情况?”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教师用电脑操作运动会比赛的情况, 学生们一下子被好看的动画吸引住了, 顺利地回答出:“小鹿在最前面, 它的后面有小松鼠、小白兔、小乌龟和小蜗牛;小松鼠跑在第二, 小兔跑在第三”等有关前后知识的问题。在学生高喊“加油”的气氛中, 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用妙趣横生的游戏,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 教学《确定位置》这一课, 上课伊始, 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游戏。“现在, 请同学们拿着手中纸条, 根据手中纸条上的座位号重新找位置。”学生们欢快地忙碌起来, 搜索自己的座位。老师微笑着, 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们进行活动。“一分钟、二分钟……”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窝, 各就各位了, 稚嫩的双眼好奇地望着老师:老师今天真有趣啊!———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把时间和空间还给每一个孩子

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 只有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才能对所面临的问题做多角度的思考, 多层次的推理, 多策略的探索。反思我的课堂教学过程, 常常就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没有了思考的时间, 没有了思考的习惯, 更没有了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在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时, 有些学生看到事物就可以直观感知到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得出了结论。简单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空间, 导致部分学生计算表面积存在问题, 甚至在练习时也不能灵活处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如果让学生拆开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 小组验证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由学生自己得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每个学生经历这个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 不仅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 自然也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注重每个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经验的支持, 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往往是十分有限的。丰富而多元的体验是小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司空见惯的情况: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指着实物数出1、2、3、4, 但他们往往比不出29和31的大小;在名数改写时, 学生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30公顷=0.003平方米, 20千米=0.02米, ……而教师往往将其归咎于学生的粗心。很显然, 学生没有很好地建构起“数”“公顷”“千米”的概念。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 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学生主体参与性 篇11

一、调研的主题

此次调研围绕“提高学生参与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主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采取听课、研讨的方式,通过听、看、谈、评等环节,了解全区思品学科生态课堂改革的推进情况,并对本学科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具体指导。

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参与状况来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下面就从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表现两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

1. 教师教学行为分析。

(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关注学生的地位,把设计学生活动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由只注重设计教师的教转化为既关注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的学。

(2)教师注重了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注重从学科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出发,把社会生活中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时政资料、社会案例等课程资源纳入到教学中,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教师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注重设计的深度和梯度,从学生原有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具体的问题,便于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学习。

2.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1)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并愿意把自己的成果与同学们分享。

(2)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们能够积极在课前完成导学案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并参与到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而使得课堂真正回归给了学生。

(3)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们能够积极与其他的同学交流、研讨;在小组学习中,能够完成规定的任务;在学习成果展示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在生态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也注意到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现象依然存在,有时还表现得很突出;课堂教学缺乏设计,随意性比较强,疏于科学和规范;学生活动的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缺乏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过于宽泛,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虽然有所提高,但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强,学生思维及动手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生态课堂构建的思考

1. 进一步关注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帮助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的课堂能不能发生变化,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才会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因此还必须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指导。

(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让教师接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

(2)要让教师走出校门,走进其他学校的课堂,感受先进理念所带来的课堂变化,以引起教师的思考,推动教师进行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3)要立足岗位加强对教师的指导。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课前指导,通过指导教师个人备课、参与学科集体备课,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实际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指导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式,通过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活动更加深入,使学生的参与更有效果;最后,指导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其直观性强的特点,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做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树立典型教师,发挥典型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带动全区性的生态课堂的改革。

学生主体参与英语语法教学的尝试 篇12

语言学家Wilkins指出:“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法是获得语言运用创造性的手段, 缺乏语法知识会严重影响交际能力。”而英语语法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交流, 既语法教学所关注的并不是语言形式或语法知识的本身, 而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及情景中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可见单纯的学习语法结构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如何将学生主动参与和语法教学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首先要弄清楚语法教学的几个误区:

一、机械操练,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

总结自己以前的语法教学, 我发现很多时候, 我的语法教学都是以单纯的语法知识讲解为中心。例如在教牛津教材8B unit1现在完成时态的时候, 通常会在黑板上列举几个句子, 让学生模仿造句, 然后进行操练, 最后讲解语法知识和规则。自以为学生应该掌握的不错, 可是反馈上来的作业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究其原因是学生仅仅被动的去记忆语法规则, 而并没有主动参与, 也没有理解语法的含义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交流和应用。

二、过度讲解, 学生只有被动接受

比如以前在上牛津英语8B unit3语法的时候, 我自以为也有一定整合教材的能力, 所以把unit3&4的被动语态整合在一起解决。以为这样子学生对被动语态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能系统地掌握被动语态的结构和用法。可是在交流和练习中, 我发现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被动语态的结构和用法, 甚至于什么时候用被动语态都不是很清楚。究其原因是讲解太多, 学生参与太少, 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 消化, 还是属于被动接受。

三、脱离语境, 学生难于理解掌握

我曾听过一节课, 主要是解决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用法。应该说学生掌握还是比较容易的。教师通过书本上的材料来讲解不同的Wh-词的用法。学生也很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 似乎对Wh-词的理解和掌握没有很大的问题, 可是随堂反馈的结果却不是很理想, 错误百出, 学生对这些词的实际应用还是不太明白。究其原因是语法的教学脱离了语境, 失去了语言学习的真实性, 学生的兴趣不浓。

所以常常会出现一种令人尴尬的场面:老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习题做的不计其数, 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学生和老师都提不起兴致了, 身心疲惫, 双方的成功感一再地被挫败。

反思这些做法后, 我对我的语法教学也作了一定的调整, 化被动为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下面的几个列子就是我的尝试:

例一:Wh-词的教学

在牛津英语的7A的语法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教学,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wh-词。我作了如下的调整:I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 but you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Now 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party。我一说完, 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就立刻提起来了, 就主动地问我很多问题。我就像在答记者问一样。

When is your birthday party?

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birthday party?

Who do you want to invite to your party?

How do you celebrate it?

Where do you have the party?

Which is your favourite food?

Why don’t you ask your teachers to come to your party?

etc.我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问我这么多的问题, 我非常高兴地把这些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我把语法的情景置于我的生日晚会中, 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主动去做的某一件事情要比被动的去做某一件事效果肯定要好的多。于是, 我又问同学, 你们能否利用这些句子来组成对话?大多数的同学一听非常的高兴, 口中不停的说, 太简单了;很容易的;小菜一碟。于是单一的课堂问答变成了双向的交流,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致更浓了, 而我的角色至此基本结束, 只是在课堂里解决一些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

A:when is your birthday?

B:My birthday is on the 5th of June.

A:Where do you have the party?

B:At my home.

A:Who do you want to invite to come to your party?

B:My friends and some classmates.

A:Will you invite our teachers to come?

B:Yes, of course.

A:How do you celebrate the party?

B:I will sing, dance, play games and have a big meal.

当一组一组学生的对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 我心中暗喜, 预期的效果出来了。

当我把这些句子再改成画线部分提问的时候, 学生也是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我的任务, 且正确率还是比较的高。

当然同学的对话中也会出现问题, 比如:when will the party hold?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并没有影响到课堂教学, 因此我没有刻意地在全班讲解, 而就给有问题的这些学生讲解了一下, 因为班级大多数的同学没有出现这种错误, 更何况在初二下学期的被动语态中会详细解释的。

在课堂总结的时候, 我说今天学的语法是wh-词的时候, 学生惊讶了, 好多同学都表示, 这哪是语法课呀?完全是我们自己在活动。在接下来的课堂反馈中, 也证实了这一点———同学学会了, 而且是主动的去学习, 不累也不烦更没有对语法造成厌学。

例二:英语时态的教学

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 时态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在动词上面进行变化来构成相应的时态。这就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区别。为了避免我以前所走的弯路, 于是在时态教学时, 改动了一下我的设计,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主动去研究, 去理解, 去掌握。

如在教授一般过去时的时候 (前提是同学已经会读动词的过去式) , 我的课堂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说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I was very happy.I got a lot of gifts.I had dinner in the restaurant with my family.我逐句把这些句子写在黑板上, 告诉学生我昨天的生日, 在生日那天我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完整的事件, 让同学看明白。然后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告诉他们要谈论他们以前做过的某一件事情。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就共同的话题每人说一句, 后一个同学所说的句子必须先重复前一个同学的句子 (类似于接龙的游戏) 。如A同学说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B同学就要说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I was very happy.C同学就得说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I was very happy.I got a lot of gifts.依次类推。

小组的成员就立刻动起来了, 接龙的主题有生日, 春游, 电脑游戏, 同学聚会等。教室里非常的热闹, 同学们都非常主动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节选其中一组表述如下:

A: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B: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

C: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I went to the shopping mall.

D: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I went to the shopping mall.I bought a hair clip for my mother.

E: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I went to the shopping mall.I bought a hair clip for my mother.She was very happy.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 学生非常喜欢, 觉得就是在说他们自己的故事, 他们很乐意也很主动地大家一起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 每个学生始终运用着动词的过去时态来表达自己的故事,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且也容易掌握知识, 也明白了过去时态的基本用法。较以前的口干舌燥的讲解, 我省力多了, 效果也好多了。这就是因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一个有着各种不同需要的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学习主体, 他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以上仅仅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小小尝试, 尝试的效果比较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 要有开放的课堂活动, 要与生活结合的课堂活动。只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余地, 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教学, 努力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领受、理解知识, 相信他们会变得更聪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参考文献

[1]《论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性教育》车雪琴科教文汇 (下旬刊) 2007年12期

上一篇: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下一篇:吸收特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