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主体参与型

2024-10-09

探究—主体参与型(共10篇)

探究—主体参与型 篇1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笔者认为品德课堂教学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务必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学习, 获取个人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步提高适应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营造民主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教学情境, 只有处于自由、民主、宽松的氛围之中, 学生学习才会热情高涨, 才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此, 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 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 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和蔼可亲,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巨大的激情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如教学《粮食来得真不容易》这一课师生共同背诵朗朗上口的古诗《闵农》引入课题, 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距离拉近,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接着, 引导学生边看课文边交流各种粮食的来历, 初步了解粮食是怎么来的;然后, 组织学生观赏动画片《一粒米的自述》, 引导学生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 体验“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最后, 举行课前调查汇报会“浪费粮食可耻, 节约粮食光荣”, 让学生对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进行调查汇报。同时,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今后如何爱惜粮食, 并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 呼吁大家从自己做起, 珍惜劳动成果, 不浪费粮食。教师自始至终尊重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消除了学生畏惧的心理,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道出心声:“粮食来之不易, 人人都要爱惜。”孩子们形成了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 积极参与, 勤于思考, 自主地学习, 同时也获得了人格的发展。

二、引导全程参与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活动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任何人无法代替。

道德认识的提高, 道德情感的培养, 良好行为的养成, 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一系列的感知、体验、思考、分析、判断、比较、选择, 以及反复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采用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的活动形式, 调动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

例如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这一课时。首先, 教师巧妙地呈现“横穿马路”的交通事故案例, 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深度剖析, 让学生明白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接着,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平时的交通生活状况和课前收集的交通案例信息。最后, 教师还组织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 向身边的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珍爱生命。学生在各种实践探究活动中, 提升了交通安全意识, 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形成了珍惜生命和健康文明生活的积极态度, 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倡导主动探究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 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特别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好奇的问、幼稚的想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 也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科学谋划, 精心组织, 合理引导, 尽最大的可能为儿童创设和提供探究的条件和情境, 搭建探究的平台, 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探究, 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执教《影子的探索》时, 教师先和小朋友们一起表演了手影游戏。奇妙的影子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接着让每个同学都拿着手电筒亲自做实验, 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等探究活动, 他们发现了许多秘密, 有的说:“老师, 我发现手电筒从笔盒的正上方照下来, 盒子的影子最小。”有的说:“我用手电筒从前面照这个易拉罐, 它的影子在后面, 从左边照, 影子就在它的右边。”……学生们兴致勃勃, 积极参与, 主动探索, 自我体验, 自我构建, 快乐地学习着。

简而言之,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探究—主体参与型 篇2

【关键词】主体参与意识、探究性教学模式

目前,我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方式要发生根本性转变。《科学》新课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人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在《科学》教学中,非常有必要优化教学过程,把科学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研究,让科学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一、直面概念错误,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经具有理解外界世界的心理模型,这个心理模型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是正确的心理模型,那么就不存在学习的过程,更谈不上改变的过程。如:(1)一物体需要内力,并且该内力使物体保持运动;(2)移动物体的动力渐渐消失,以至于物体渐渐变慢,停止;(3)重物先于轻物落下等。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到首先得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对概念理解的错误,这时学生就会将自己原有的心理模型与正确的系统模型进行比较,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接下来他们就会从事各种构建活动,例如推论(包括自我解释推论)、提问、回答问题、实验、揭示、总结等等。那么教师在这里还得解决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原有概念的错误呢?国外一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的研究:当给某人呈现异常资料时发生的情况是此人可能会忽视、搁置、拒绝或排斥这些异常的资料,如此种种举动使前概念得以保持;此外,他们可能会对异常资料重新做出解釋,或对自己的理论做出表面修改,但这两种举动基本上是他们的前概念得以保持;最后一种情况,他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核心观念,形成某种新的理论和图式。要得到最后一种情况的结果我们首先要削弱前概念的根基;引进另一明确且可信的相异理论;给学生提供清晰且可信的资料,且这些资料与新观念构架相一致,但与旧观念相异;最后鼓励学生证明这一新观念的合理性,并作深加工。

二、设置探究情境,引导自主探究欲望,激活自主探究的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撞击的场所。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精神的需要。这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设计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情境设计的关键在于科学、艺术的处理教材内容,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可选择如:激励清境、愉悦情境、问题情境、惊愕情景、悬念情境、议论情境、游戏情境等各种教学情境进行设计。科学课程的内容最贴近生活,他的学习是为学生以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合理地创设情境,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再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探究情景也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

三、鼓励独特见解,激发、巩固探究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有过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兴趣,点燃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之火。新课伊始,教师就应该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质疑入课,并在思维延伸中不断质疑问难,使“疑”成为学生“思”之源,“智”之本。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文本,不断质疑,让学生解决了这一个疑惑,进而又产生一个更高的疑惑,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思维和创造的空间,使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那学习也将变得其乐无穷。

在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时,有些学生思路很开阔,他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回答的答案可能又和我们预想的答案大相径庭。作为我们教师就要利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又要把握好问问题的一个度,决不可因为这些同学打断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而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泯灭了他们逐渐培养起来的探究意识。例如七年级第一课“科学在我们身边”教学中,我要学生提出在他们身边的科学时,学生发言异常的积极,问题异常之多,可能是他们想把一直以来深藏在心中的很多曾经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下子都寄托在我的身上,真的让我太惊讶我们的学生观察如此的仔细、知识如此的丰富。在这节课中如果不用一些教学策略既有可能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有可能从此丧失了一个科学教师的魅力。

经过这一年的培养摸索,我深刻体会到,主体参与意识的增强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和今后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它能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品德和科学思想,为以后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的确这一年的培养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均已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亦菲,《探究性学习:概念辨析与实施要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 教育科学出版社

探究—主体参与型 篇3

1 主体参与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

主体参与是指医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特有的学习创造力, 在教师指引下, 积极参与教学和社会实践, 自主学习、自我思考, 学会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科学观、职业观、医患观的自我判断与自我输入[1]。主体参与是当前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 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1.1主体参与体现了医学生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医学人文精神倡导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呵护生命, 体现“以人为本”精神, 医学生道德教育也以激发医学生主体参与为目的, 以发掘医学生智慧潜能为宗旨, 以尊重医学生人性需求为前提, 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学者杨福家认为,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 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这表明, 人本教育要尊重医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医学生的人性需求, 肯定医学生通过正当手段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 激发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让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道德精神的魅力, 体会压力和痛苦、快乐与成就, 从而提升道德底线, 提炼生命价值。

1.2 主体参与适应了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时代需要

社会经济的多元化与价值取向的多极化使得部分医学生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无法进行恰当的人生定位, 道德教育目标的崇高性、内容的抽象性、教育方式的单向性也制约了医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兴趣与内在动力。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医学生原有的被动地位, 从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界定、教育效果的评价、教育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尊重医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激发医学生道德提升感为内驱力, 在现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和尝试提升医学生主体参与性的途径, 这是医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1.3 主体参与提高了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社会责任主体。强调医学生的主体参与, 就是将医学道德教育中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化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并通过反复社会实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终目的。主体参与能够促使医学生主动选择和汲取教育影响, 在道德感的驱使下主动学习、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总结, 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正直、尊重及同情等道德品质, 让形而上的“坐而论道”变得脚踏实地, 并通过自身努力反作用于教育者,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 医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参与实施现状

2.1 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多元化背景, 使人们的价值观普遍处于迷茫和无序状态, 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部分医务工作者乱开大处方、过度治疗、收回扣等现象, 使医学生对价值取向缺乏掌控力, 对道德选择缺乏恒定力。应试教育也导致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不足, 学习态度被动, 学习动机不纯, 学习思维落后。部分医学生即使参与道德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 但因限于课程设置的单一, 教育理念与方式的落后, 无法以主人翁的心态进入主体角色, 习惯于被动接受和等待, 没有主动参与教育过程的内驱力, 以致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斥心理。

2.2 教育者提供主体参与空间不足

现代心理学认为, 主体参与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而不是外在强迫。目前, 在医学道德教育中主体性教育的主流思想尚未形成, 普遍存在“客体化”现象, 教育者凭借知识与经验的优势, 以制造者的身份打造统一化、标准化的教育, 满足于单纯的道德传递, 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 学生既无权质疑, 更无权尝试提出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医学专业课教师缺乏道德教育意识, 而人文学科教师也缺乏对医学知识与医学现状的切身体会, 道德教育与医学专业精神之间没有搭建起桥梁, 无法实现两者的恰当融合, 制约了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道德教育也无法真正走进医学生的心灵深处。

2.3 教育方法创新不够

道德是个人社会性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教育是促进个人、群体乃至社会良性运转的必要保障。传统的教育方法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没有站在交互主体的角度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 缺乏平等的思想碰撞和观念交流。灌输教育重“灌”轻“输”也造成教育过程中不分对象一味灌输的现象。正是缺乏这种内省精神, 缺乏个人意识的觉醒, 使医学生难以体会到主体精神的需求及情感体验, 出现了“学生不满意、学校不满意、社会不满意、教师自己也不满意”的情况。

3 医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推进主体参与的有效途径

现代医学不仅是科学, 更是人学, 医生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思维和情感的人。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生的人文情操、人文关怀、人文理念在培养德艺双馨的合格人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提升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动性, 教育者需要了解医学生思想观念及心理需要, 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和形式, 整合一切有效资源, 发挥合力, 让受教育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真正促进医学生自主发展。

3.1 提升医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同度

要想激发医学生道德教育主体参与的能动性, 首先需要医学生消除对道德教育的误解, 提高对道德教育的认同度;而要提高认同度, 就需要教育者从调整与完善现有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入手, 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贴近社会, 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高校德育课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医学院校德育课要实现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 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 适当融入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训, 增强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认同, 提高对医学人文精神、职业能力和伦理规范的理解及感悟。例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可以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和医疗行业发展现状, 恰当引入医疗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如医疗改革、医患关系、社会学、法律法规等, 强化医学生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主体性精神, 重视医学生的情感和主体需要, 注重内化;在教育方法上提倡体验式、互动式、渗透式, 增加自我教育在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中的比重, 在解疑释惑中唤起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促进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德育课, 从而获得专业发展。

无论是德育课程还是医学人文课程, 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将传播社会道德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目标, 为医学生答疑解惑, 启发他们主动思考, 把以往结论式的教育转变为提供思想判断、道德推理的标准和方法, 提升医学生道德教育参与主动性。

3.2 构建医学生道德教育主体参与的协调系统

当前医学院校整体上尚未形成系统协同的道德教育工作机制, 德育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管理部门各自为政, 缺乏联络渠道和联动制度, 与其他高校、附属医院、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性也不够, 从而使社会不良思潮、多元价值观特别是消极的网络文化对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造成不良影响。

形成以德育教师为主体, 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相关管理部门为辅助的校内道德教育网络体系。德育课教师要挣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了解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了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寻找道德教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契合点, 避免教育空洞化、抽象化;同时, 以职业导师的身份参与医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 为医学生就业发展提供指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督促各临床专业课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道德、从业法规、生命科学、沟通技能等内容穿插进去, 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医学生道德精神培育, 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平台搭建、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 努力营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仁爱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 激发医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内驱力。

形成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家庭、社区为一体的校外道德教育网络体系。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层面, 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更了解具体情况;社区联系着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和普通群众, 社区日常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 可以通过协同创新使他们参与到医学院校道德教育工作中[2]。医院实习是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 在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和较长的实习期内, 实习医院自身的人文氛围、职业环境对医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激励、规范作用。学校和实习医院可以根据实习计划与要求, 共同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考核制度, 对医学生的德、能、勤、廉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一体化。

总之, 创新医学生道德教育必须站在交互主体的高度, 转换教育思维, 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方法, 以解决道德教育主客体对峙为目的, 以提升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为宗旨, 把道德由他律引向自律, 还道德教育于生活。这不仅是医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也是医学专业精神发展的需要, 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摘要:医学生道德教育采取主体参与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对道德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通过观念的改变搭建医学生主体参与范式平台, 促使医学生道德教育从他育走向自育、由外塑走向内求, 形成以自育为主、他育为辅的道德教育范式。

关键词:主体参与,医学生,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娜, 周春国.主体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范式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3) :47-49.

探究—主体参与型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投掷训练 要点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68

在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不喜欢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他们觉得体育锻炼非常艰苦、单调,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教师要用“主体参与型”思路开展体育教学。本文以引导学生开展投掷训练为例,具体说明应用“主体参与型”教学思路优化体育教学的要点。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原因是学生觉得体育项目是教师决定的,他们没有选择权。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师要把体育锻炼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以引导学生开展投掷训练的过程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师:小时候,我最喜欢投掷纸飞机。我把飞机投出去,看飞机在天上飞,觉得很开心。

生1:我也喜欢玩纸飞机!

師:你们除了喜欢掷飞机之外,还喜欢掷什么?

生2:我喜欢掷沙包。

生3:我喜欢掷石头。

师:那我们今天选一个物品去玩投掷好不好?

生(齐声):好!

上述教学中,教师虽然放弃了掷铅球的训练,但是他把握住“投掷”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投掷训练。

二、鼓励学生主动掌握锻炼的方法

在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动作有失误,就会立即出声制止学生,然后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然而学生总是习惯性地使用错误的动作,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自己的错误,主动纠正错误的动作。以引导学生开展投掷训练为例,一名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投掷动作不规范,他没有出声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动作规范的学生。

师:××同学的动作做得漂亮不漂亮?

生1:漂亮!

师:大家说说看,为什么他能投得这么远呢?

生2:因为他的力气天生比较大吧!

师:比××同学力气大、体型大的学生站出来,你们要不要比比看,谁投掷得远?(投掷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发现把沙包投得远不远和力气大不大没有直接关系)

师:要不你们请教一下××同学,看看他是怎么投的?(学生进行交流)

生3:××同学在投掷的时候,用了腰、腿的力量,他不是只用手臂的力量投出。

生4:××同学在投掷的时候,投出一个固定角度的弧线,这个角度投出的距离最远。

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错误动作,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渐渐掌握规范动作的要领。

三、引导学生主动分析训练的成果

部分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锻炼时,会直接告诉学生他的体育成果。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给学生评估体育成果,会让学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从而失去了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反之,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训练情况,让学生自主了解训练的成果,可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以引导学生开展投掷训练为例,生1的投掷成绩不好,他害怕丢脸,不愿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这时,体育教师引导如下。

师:你喜欢不喜欢投掷呢?

生1:喜欢。

师:你只是怕自己投掷的成绩不好,其他同学笑话你,是不是?(生1点头)那老师不告诉别人你训练的成果。老师帮你找个训练的地方,命令谁都不许去偷看你训练,好吗?

生1:好。

师(把生1带到训练的地方):现在只有你一个人了,你能找到自己有没有进步的方法吗?

生1:我在地上画一条线,然后投一次,就画一条短横线。

师:好聪明!那你训练的目标是什么呢?

生1:我一定能达标,让他们刮目相看。

师:好!待会儿老师来看你的训练成果。

(生1通过不断的摸索,成绩终于达标)

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估,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应用“主体参与型”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探究—主体参与型 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主体参与,教学理念,实施方案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当做改造的对象, 这样做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受到一定的体育锻炼, 但是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更多的是根据教学大纲和主观意愿对学生进行教学, 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太多的主动性, 很容易出现课堂氛围不高, 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 这也是传统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相对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一现象出发, 如何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动参与性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1、体育教学中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

所谓的“主体”系哲学名次, 它是与“客体”概念相对而成的, 两者的具体含义为:主体是对于客体具有一定实践和认知能力的人。从高中体育教学层面来看, 主要指的是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具体学习内容具有实践和一定认知能力的学生, 根据这句话反过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 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或者认知能力相对缺乏的学生也就不能被称之为体育学习的主体。那么, 对于学生的实践和认知能力我们该进行如何的判断呢?通过教学实践经验, 我们可以看出其关键点在于, 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来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 以及学习的方法和程序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通过解释也不难发现, 这是与传统体育教学中按照老师制定的教学任务和学习方法进行体育学习相悖的。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系统的总结出主体性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2、传统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结合实践,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课内学习、课外练习、巩固加强以及具体复习等几个阶段, 并且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均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开展的, 学生的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教学阶段看上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但是由于学生主动性比较缺乏, 所以很难对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进行提高, 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很难再适应现阶段高中体育的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的需求。只有打破这些传统的旧模式构造一个科学的教学理念,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总体质量。

2.2、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学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 教学的过程应该主要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反观传统教学, 由于教师长期通过自己的主观性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复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长期循环, 学生就很容易养成一种被动的学习习惯。并且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关键环节的学习也多是由教师的讲授为主, 这对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有很大的束缚。以上两点, 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久而久之学生们便会产生一种应付体育课的心理, 再加上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除体育特长生以外, 一般学生对于体育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 这些多方面的因素合在一起也加大了学生的应付心理。

2.3、教师质量有待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主要应起到教育、引导和调整这几个作用, 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 现在很多高中体育教师的竞技心理和应试心理比较强, 在教学的理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教学内容上相对比较落后, 对于学生的根本要求也只是基于成才教育, 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于其今后的人生走向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主体参与教学理念的实施策略

3.1、教师转变其教育观念

要实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 首先就必须从转变转变教学观念开始, 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模式的状态, 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死气沉沉的体育教学课堂, 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活跃、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对于一些体育综合实力和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 由于其自身客观原因, 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速度要慢于其他学生, 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在教学评价应该更多的放在其学习的态度方面, 这样做不仅教学评价更加有科学性, 也不至于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挫败感。此外,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上, 锻炼其自我学习的能力, 并以此来巩固自身所学到的体育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

3.2、尽量让学生认可学习目标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一。所谓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内容明确、方法具体、可行性高三大要素, 缺一不可。例如, 教师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时, 如果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篮球技巧和理论知识并提高投篮命中率, 那么这个教学目标就是难以被评价的。因为, 其中有一些很难被量化的词比如提高命中率, 要到什么地步才能算是提高;掌握基本篮球技巧, 要达到哪种程度的技术才能算是掌握了篮球技巧。由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 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概念模糊的情况。那么, 如果我们改为以40%命中率为二阶, 60%命中率为一阶,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评价前的测量来确定学生的教学目标, 就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具可行性, 并且其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

3.3、通过分层小组的方式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同一个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 有的学生却要用很多的时间;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实际情况将学 生分成不 同的小组。作为学生来讲, 在一些综合实力差不多得同学周围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不仅能够爆发出很强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像话指导、相互借鉴, 一起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很强的锻炼。

3.4、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 , 鼓励其参与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执行一个基本的教学方式就是多提出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和反思总结的空间,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学生会不自觉中被教师引入到教学中来, 经过长时间的融合, 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势必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5、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时间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前面已经提到了,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长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进行学生, 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即便新模式被成功构建, 但学生本身的思维并没有与传统教学理念想脱离,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予重视的方面。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就应该从学生实践这一块入手, 以客观实践来影响学生的主观思维, 并且还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感觉到, 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 这也从根本上构建起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模式。

3.6、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之于教学的重要性, 前文已经谈到。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水平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 提高职前教育的质量, 在对教师进行招聘时, 我们的审核标准不应该仅仅着眼于专业技能上, 还应该有意识的对各方面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其次, 职后培训, 很多学校在将教师招聘入校后, 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对教师进行再培训的过程, 这显然是不能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

4、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体现在强身健体方面, 对于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 我们必须要在体育教学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不难发现, 其中存在的弊端依旧很多;对此, 我们应该找准问题, 然后以科学的方式去解决, 本文提到的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王行.参与式教学在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12, 12.

[2]张永进.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在标枪教学课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3, 102.

[3]吴杜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18.

探究—主体参与型 篇6

根据调查, 目前中职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串译法, 强调“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 一篇篇好诗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对于古诗文基础非常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 名诗名篇就成了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学生上课睡觉等现象屡有发生, 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如何改变这一局面,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领略古诗文的魅力呢?结合教学工作实际, 我们积极探索“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设计, 通过正确处理好教学关系, 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和启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则能主动认识、概括而获取知识, 收获学习的喜悦,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学习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 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 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有:

1. 朗读激趣法。

古人读书讲究“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今人读古书, 就更应在读上下功夫, 以读激趣, 以读促讲。为此可根据不同课型, 设定不同的朗读法, 如教师示范读、学生反复品读、分角色朗读等。如《鸿门宴》一课中, 根据项羽和樊哙的人物性格, 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模仿人物进行朗读, 通过角色的动作和语言, 让学生领略人物风采。在古诗文教学中, 读出古汉语的特色, 读出人物的性格,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心通其情, 意会其理。

2. 情景激趣法。

在古诗文教学中, 创设情境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表明, 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让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主动地去思考、探索, 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所以在讲授课文时, 我们应考虑所设的情境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游褒禅山记》时, 如何使学生对这篇文字较难又与众不同的游记产生兴趣、主动阅读呢?我们可以在第一个分论点设置“平夷”和“险远”的情境, 再启发和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各抒己见。当然, 创设情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对所设的问题只能“各取所需”, 但一定要把学生导入情境之中, 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实现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

3. 分析激趣法。

学生不喜欢古诗文的原因之一是在古诗文的字词理解上有障碍, 弄不清含义。因此, 中职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和窍门,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获得字词甚至是句子的正确含义。当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而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时, 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 兴趣自然就激发了。如古诗文有一个行文特点:对称句多, 互文见义。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规律, 学会由已知部分去猜测分析未知部分, 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在《劝学》“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一句中, 学生不明白“跬步”的含义, 就引导学生根据相似结构的句式特点, 推断出“跬步”是“小步”的意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激趣,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调整教学关系, 使学生热爱学习

传统教学把教师视为主体, 教师主宰一切。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敢于退出讲台, 让学生唱主角。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中职古诗文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 独占课堂, 抑制了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厌烦。而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要求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变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 教师要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 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 解除学生的压抑感,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如学习《师说》时, 要求全文背诵, 教师不要高高在上, 逼着学生背诵, 而应走到学生中间, 和他们一起背诵, 并先试着背, 让班里学生指出遗漏的内容, 还给教师做示范, 课堂气氛和谐, 师生如同伙伴, 通过朋友式的无拘无束的思想交流, 发挥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能力作用, 达到学生当堂成诵的教学效果。

2. 凸显学生主角地位, 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古诗文教学中往往只注意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学生很少参与, 使古诗文教学陷入了死气沉沉的境地。钱梦龙说过:“学生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 在他们自己头脑中进行, 别人谁也替代不了。”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就要积极开展课堂活动,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1) 进行质疑和答疑活动, 倡导“反叛”意识。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 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教师可在班内专门成立质疑组和答疑组, 各有若干名成员, 每人都有一次质疑和答疑的机会。这样, 质疑组的成员常常是在开始学新课之前, 就主动预习找问题。答疑组的成员更是煞费苦心, 不仅要想问题, 还要多方查找材料, 努力解决问题。课堂上舌战激烈, 辩论精彩, 带动了其他同学主动思考, 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 质疑组一位学生提出了文章第六段中, “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后面应是句号, 而书上是分号, 是错误的。课堂上质疑组和答疑组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 展开了“舌战”。通过这次质疑和答疑, 学生既了解了分号的用途, 又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2)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调动“能动”意识。在教学中, 教师可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育和发展。把小组学习作为课堂上的一个经常性出现的环节, 会改变高中生不喜欢发言的习惯。如《五人墓碑记》, 此文在文字上有一定的难度, 但感情激昂很有感染力。在学习之前, 教师可将学生分作十个小组, 每组四至六人。教师提出一些问题, 让组员共同讨论, 并由专人负责做好记录。学习活动过程中各组针对问题热烈地进行讨论, 积极地探讨, 发表自己的看法, 肯定正确的, 改正错误的。事实证明, 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 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虽然学生讨论问题花费了很多时间, 效率看似不高, 但它的学习效果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要好得多。

三、改变教学方法, 使学生融入学习

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要根据课文内容, 本着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的原则, 我们综合多种教学手段, 还采用了两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1. 专项承包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集体动力原理, 把教学活动看成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 全班学生参与, 各有任务, 促使主动地阅读有关资料, 互相之间密切配合, 达到自化、自解、自得的目的。操作步骤是: (1) 自学, 初步感知课文。 (2) 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 分成串译组、结构分析组、古代知识介绍组、质疑组、答疑组等若干组。 (3) 每组对所承担任务做精心准备。 (4) 课上交流。 (5) 师生共同探讨疑难杂症, 得出结论。如对《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篇幅较长、知识点较多的文章, 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 学生试教法。

学生试教法是让学生当教师来上课。这个方法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当教师的学生既有责任感, 也有成就感, 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平时教师教读时要浓厚得多。当然, 在选择试教篇目时要注意文章的难易, 教师也要进行课前指导。

如《秋水》这篇文章, 篇幅不长, 文字也不难, 又是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推选出最信赖的一名同学, 做精心准备, 代替教师去讲课, 具体操作程序:调查—准备—讲析—答疑—小结。前四步由学生完成, 最后一步教师总结。

这些方法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 由注重教师的教, 转向注重学生的学, 让学生自己探索和融入教学中, 体验进步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满足, 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总之, 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调整了教学关系, 使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提高了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了“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 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摘要:中职学生古诗文的基础非常薄弱,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串译法, 使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增加。为改变现状, 把古诗文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笔者进行了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究, 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索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焕发出古诗文教学的生命活力, 实现“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 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古诗文,学生主体,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敏华.新课改视野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3) .

[2]刘志国.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J].新疆教育, 2013 (7) .

[3]王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等职业教育, 2008 (12) .

[4]黄永乾.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教育, 2010 (33) .

[5]长沙市财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研组.以提升语文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8) .

[6]刘生乾.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 2009 (2) .

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7

1. 养德、开智、健体、立美,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养德———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开智———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健体———是创新教育的基础;立美———是创新教育的神韵。四者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2. 以“教学三原则”为依据设计课堂结构,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 而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求真、崇善、立美的和谐统一过程, 这一过程的完整有序特性, 反映出一定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模式而又不唯模式,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创造出有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 使课堂教学完整有序、和谐统一。

3. 实施主题参与型单元教学,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在教学目标上, 不仅要传授知识, 训练技能, 还要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 应体现教与学的交融, 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 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以启发和讨论式为主线, 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 促进学生乐学、会学。在教学结构上, 要体现集中教学、小组讨论和个体自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 体现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兼容并存。

二、“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模式”操作原则

整体性原则———把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发展看做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 做到能力的多样统一性和身心健康的有序统一性。

探索性原则———教师要积极创设具有探索性的、开放性的课堂情景, 让学生充分地参与, 有充分的思考、想象和发表意见的余地, 不仅使学生能接受性学习, 更能强调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师把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 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

探究—主体参与型 篇8

1. 养德、开智、健体、立美,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养德———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开智———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健体———是创新教育的基础;立美———是创新教育的神韵。四者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2. 以“教学三原则”为依据设计课堂结构,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 而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求真、崇善、立美的和谐统一过程, 这一过程的完整有序特性, 反映出一定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模式而又不唯模式,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创造出有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 使课堂教学完整有序、和谐统一。

3. 实施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学理念的形成, 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 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教学工作本身内在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

在教学目标上, 不仅要传授知识, 训练技能, 还要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发展一般能力, , 必须体现认知、情感、技能、意志目标的统一。在教学对象上,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的可能性, 因材施教, 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教学方法上, 应体现教与学的交融, 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 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以启发和讨论式为主线, 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 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生动活泼地学。在教学结构上, 要体现集中教学、小组讨论和个体自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 体现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兼容并存。

二、“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模式”操作原则

“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并参与教学全过程为特点, 以单元整体为形式,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

整体性原则———把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发展看做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 做到能力的多样统一性和身心生长的有序性统一。

探索性原则———教师要积极创设具有探索性的、开放性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充分地参与, 有充分的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 不仅是学生能接受性学习, 更加强调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 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

创造性原则———把教师的创新与学生的创新结合起来, 把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统一起来, 把课内创新与课外创新犹记得统一起来, 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个性的塑造有机统一起来。

“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虽然只是刚刚开始, 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实验所得的效果不仅仅是学生成绩的普遍提高, 而是全面的、整体的、全方位的收获。

摘要:创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是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探究—主体参与型 篇9

关键词:主体参与 课堂教学 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主体参与型教学正是积极响应这一教学理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以“自主性、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为特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实践、总结中,我深切地认识到小学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是诱因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是开发学生主体思维的源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专注于学习。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教师就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要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是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实心实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把尊重、信任、关爱、激励、赞扬带进语文课堂,感染、感化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不情愿为情愿,从而把与教师的合作视为己任,视为快乐。

(二)用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因此适当开展一些学习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看谁说得好、看谁读的好、看谁写得好、比一比、赛一赛”等方法,让学生在期望——努力——成功的亲身体验中,不但学得兴趣盎然,而且能够高够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与吸收。

(三)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励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将学生那些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化为“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使学生能持久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激励性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态度。比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表现好或有进步的学生,口头授予他们“朗读小能手”“进步之星”“小作家”等荣誉称号,在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引探导学是关键

兴趣只是诱因,要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教师按照“省时、启智、轻负、高效”的标准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在“引导”上多下功夫,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合作交流、分析讨论、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导学——开辟学生自主的空间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导学要强调自主、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自读、赛读、齐读等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且把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讲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围绕本课的主线问题“从诗中的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长征之难?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在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的眼里,长征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采用“读读、看看、想想、写写、说说”等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感受最深的“难”,跟其他同学交流。有自主、有选择、有合作)。

像这样,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受教,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探究的兴趣浓厚,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启思——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奠基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思维的灿烂火花盛开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教学生学会积极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问题思考,善于纵深地思考,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启迪自己思考。

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曹冲的这个办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体重?”这一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课堂上让学生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有效激活主体,焕发活力,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因此,教师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创设情境,营造让学生大胆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敢问敢答,善问善答。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对课题进行质疑,对课文内容、语句进行质疑,对课文的叙述顺序进行质疑,对某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质疑。

三、开展活动是动力

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活动中,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才能高效地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其主体参与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像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进行的表演、辩论、唱歌、画画、访问、讲故事、在生活中找错别字等活动不但能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有有效地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善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探究—主体参与型 篇10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词汇课枯燥乏味, 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自学能力下降。目前, 在上英语词汇课时, 大多数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教法单调枯燥。通常采用词汇规则教师一条一条讲, 学生一条一条听;教师一条一条写, 学生一条一条抄的教学模式;使得词汇课堂显得沉闷枯燥, 学生只是机械性的记忆语言规则;既容易遗忘, 又使得一些学生对学习词汇, 乃至英语这门语言都失去了兴趣和热情。词汇就是语言, 是整个交际的支撑体系, 我们不能没有它。英语词汇的缺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从而影响学生学英语的乐趣和动力。高中英语词汇课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高中英语教学应当改革传统的“讲抄背”的词汇教学模式。词汇教学中要避免词汇讲得过多过深。这对词汇教学提出了更有效的要求, 即帮助学生养成词汇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二、高中英语词汇课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高中英语词汇课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的必要性。

词汇教学是学生能力的提高的必经之路, 是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基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词汇课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氛围下, 不仅学习到了词汇知识, 还尝到学习词汇的乐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怎样进行词汇教学是笔者一直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终生教育的需要, 也是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自主性也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

主体参与型教学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于课文词汇的处理, 以往需要两到三个课时才能完成, 学生筋疲力尽, 被动的接受并记忆, 积极性不高。主体参与式教学把词汇的任务提前分配给学并由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词汇的讲解中, 在实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 也将词汇课的课时缩短到一课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词汇的热情, 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对自己总结的词汇知识及别人总结的词汇知识很有兴趣, 往往能用最简单方法解决相对较复杂的词汇知识, 学生乐此不疲。

主体参与型教学可以使词汇课堂充满活力。教学作为一种活动, 首先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 传统灌输式的词汇教学使学生昏昏欲睡, 沉闷的课堂气氛压抑了学生天真, 活泼的天性。在主体参与式词汇教学中, 教师把词汇的讲解任务交给了学生, 学生提出了一些激励手段, 比如, 讲解好的一组可以免一次听写或让一节课中得分较低的一组在下一节课表演一个节目等等, 这些方法不仅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 也可以让学生在讲与听词汇的同时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来记忆所学的知识点, 并乐于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分享。这一分享的过程, 促进了学生对词汇点的记忆。主体参与的氛围也可以使学生逐渐对课堂的主动参与有一种认同支持, 词汇课堂中封闭沉闷的气氛自然会消除。

2、高中英语词汇课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的可行性。

词汇的规则性强, 学生自己习得的效果比老师传授更好。词汇资料充实, 内容完整, 有据可寻, 可以节省学生自学的精力, 从而保证这一模式可以长期有效的实行下去。学生在主体参与式的词汇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节词汇课能否高效率, 除了老师的调控之外, 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学生课前的预习是否充分, 准备是否到位。因此,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具体的参考资料, 某种教科书、参考书、字典等, 这样可以节省学生预习的时间。学生在预习中并不会感到有压力, 也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感到的是轻松而不是厌烦, 这也就保证了这一词汇课的模式可以长期有效的实行下去。如果学生因为某一知识点无处可寻, 无据可依, 浪量时间, 并没有预期的效果, 这会让学生很烦燥并失去信心、兴趣甚至是乐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 甚至是不配合。这对主体参与式词汇教学有害而无一利, 最终只能以夭折而告终。所以, 教师要为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 让生明确目标, 给足资料, 轻松完成任务。

三、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的探索

学生有无参与教学的兴趣, 关键取决于教学有无较强的情感性与教学是否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英语词汇教学在先天就是不太吸引学生的。要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愉快教学, 无论是教师话语鼓励, 还是小组之间的竞赛都必须把握下列几点:

1、看是否符合学生课堂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 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 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 形成参与欲望, 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教师可以创设民主情境, 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关心爱护学生,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 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在学生讲解之后,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知识点, 教师要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 鼓励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往往会出现大家争论不休的局面, 学生对这种随机的讨论乐此不疲,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讨论中。这种讨论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的表现欲望, 促进了知识点学习的高效, 师生关系的和谐。

创设乐学情境, 使学生有乐于参与的心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构造美境、趣境、谐境、奇境来创设乐学情境, 营造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课堂教学气氛, 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参与效率, 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依据知识点, 创造乐学情境。在涉及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可以引起争议的话题, 让学生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力争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情境让学生在视觉上, 听觉上, 动作上, 思想上等各面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让一节原本单调的词汇课变得充实, 丰富多彩。

2、看教学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学变量, 使学生怀着快乐、有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 也就是说, 使教学在学生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传统教学中, 教师更多关心的是从认知角度上看, 如何使教学内容能够为生接受, 即贯彻的是可接受性原则。至于学生在接受时的情感状况如何—是乐还是不快乐、是乐学还是厌学, 这不多加考虑和关注。在情感教学中, 教的着眼点不仅在于学生能不能接受教学内容, 而且还在于学生了不乐于接受学内容。引入西方文化或相关的趣味表达可以博学生在课堂上一笑, 又扩展了知识面, 开拓了见解, 何乐而不为呢?

四、小结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主体参与就是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 把学生作为主体, 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措施,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从教的方面看, 英语词汇教学学生主体参与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 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从学生学的方面看, 英语词汇学主体参与就是学生从内心真正地主动参与到词汇学习中, 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探索, 体验到学习词汇的快乐与奥妙, 增强学好词汇及其他科的信心, 从而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与他人合作。

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好的情感态度、行为准则、自我调控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融入社会并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 更好地实现自身值。

摘要:主体参与型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有助于改革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 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可以使词汇课堂充满活力,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 也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责任感、合群性与社会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主体参与

参考文献

[1]侯文慧, 2000, 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第3期。

[2]李素梅, 2001,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探讨,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第17卷。

[3]庞维国, 《自主学习一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下一篇:协会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