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自主探究

2024-09-24

主体性自主探究(共12篇)

主体性自主探究 篇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摆正自己的位置,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创设情境, 启动自主探究活动

1. 营造人文环境, 为自主探究保驾护航。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在知、情、意、行共同参与下进行的。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 特别是小学生更为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 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的氛围, 从而启动自主探究活动, 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首先, 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热爱学生是为人师者最重要的品格, 师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是学生通往成功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因而教师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其次, 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子上, 把信任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 让和蔼的微笑覆盖全体学生, 使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与信任中感到“我能行”, 感到自尊、自信。再次, 要发扬教学民主, 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2. 创设问题情境, 为自主探究提供契机。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我们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定律、公式等知识变成有吸引力的材料, 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带入数学情境中,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随着教改的深入, 情境创设的方式日益丰富, 包括故事、游戏、谜语、表演、动画等等。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出发, 创设买东西的生活情境, 出示商店里一些文具商品及单价, 组织学生进行买卖, 在活动中, 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读出商品的标价。在自然放松的情境中让学生观察并商量:“这些数有什么特点?这些数叫什么数?”等问题。这时, 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 并在已有知识的支持下, 自主能动地探索。在学会初步的读小数后再问:“小数点两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小数?”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这样, 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定的学习目标, 随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一定的教学目标也就得以实现。实践证明, 通过良好的情境创设, 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激起学生对问题深究的强烈愿望, 这种由内在需要而产生的动力, 远比外在动力来的强烈而持久, 这就保证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始终能主动实践, 自主学习。

二、引导探究,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 渗透思想,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就该在教会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之掌握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从而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学会“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后, 缩短长方形的长变成正方形, 进而让学生推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 教学中, 我们就要重视结合知识教学进行学法的研究与指导, 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归纳, 从而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2. 大胆放手, 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正如吃饭不能被别

人代替一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无可替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变教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学材”,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我们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验证、想象、创新的过程。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最可能和哪种立体图形有关?”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方案, 运用实验验证猜想, 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学生亲自“做数学”获得的知识比由教师教更易于接受。

3. 讲求民主,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个自立的人,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发展世界, 而且我们面对的是能力、经验不尽相同的学生, 提出统一要求肯定不会适应所有的学生,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讲求民主, 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给学生多方面的自主选择的权利。首先是学法的选择。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 所以, 我们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节学习行为, 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其次是理解的选择。对同一问题要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与观点, 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理解方式, 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地求异和求同, 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再次是练习的选择。给学生练习的选择就是认同学生的个别差异, 增加选择性与弹性, 不求统一, 但求发展。还有可以让学生进行伙伴的选择等等。自主选择不断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4. 适当点拨, 给学生明确主导的方向。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 而学生能自为探索, 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可见, 主体与主导互为条件, 互相促进。我们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以利于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 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在课堂伊始时要导其兴趣;在研究新知时要导其方向;在导其质疑后要导其讨论, 导其归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往往会发生偏离或出现障碍, 这就要我们注意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 及时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把握探究的主导方向。这样, 学生的思路得以诱导, 从而避免了多走弯路, 有效地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正常进行。

5. 评价激励, 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学中学习上的成功, 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 促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因此, 我们要注意鼓励学生探索成功。首先要期望学生成功, 坚信学生能取得学习的成功, 并将这种期望运用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点头等方式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有成功的信心。其次是要指导学生成功, 给学生尽量多的展示才能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要对学生予以正确的评价与激励。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时而准确的评价往往会激发学生的热情与信心, 使之更加奋发上进。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 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成果等多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应以鼓励赞许为主, 即使学生出了差错, 也给他们再努力的机会和信心, 使之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得到进步。有时虽是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与指导, 受益的却是全班学生。只要我们张开爱的翅膀, 多一份期待, 多一份鼓励, 创设良好的氛围与机会, 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取得成功。

摘要: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发挥其主体作用。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生,教师,自主探究,主体作用

主体性自主探究 篇2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培养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是管理好班级乃至学校的前提。作为学校应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当家作主”,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我评价等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和学校自主管理中,让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是班级——学校自主管理的最终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呢?现就我校实际做一下介绍:

一、日常事务全面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1.学生参与班级和级部日常事务管理。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最基础内容。学生是班级的组成成员,对班级事务最有发言权。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那么,班级就会出现良性运转,从而使学校工作也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既可以减轻老师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2、学生会“六部”全面推开学生自主管理:

(1)纪律部以 李璐部长为龙头带领X多位纪律部干事,抓常规,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礼仪教育,仪表仪容,课间纪律等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2)卫生部在郭春的带领下,卫生部X多位干部每天督促各班级的卫生清洁,评价校园卫生,使校园朝着净化、美化方向迈进。在文班级评比中收到良好效果。

(3)宣传部在高丹的带领下每天中午定时广播,每月督促班级出好

墙报,在宣传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文体部在杜迦楠的带领下,学生大胆工作主持课间操,评比各班做操的质量与出操纪律,使许中的课间操质量不断提升,课间操初步成为九中校风的缩影。本学期开展迎艺体节文娱演出,从场地的布置到节目的编排发挥了学生自主能力。

(5)生活部管好学生的生活纪律与卫生。从宿舍到食堂纪律、卫生良好,宿管、食管工作投入人力少但效果显著,这与引入学生自主管理有密切的关系。

(6)学习部每天巡视各班早读情况,评价自主学习优秀集体。

二、在活动中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各班班会课、团队课;及各年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实施自主管理。如本学期开展金话筒朗诵;语文科组、英语等科组开展的知识竞赛从主持、会场布置、竞赛纪律,充分发挥学生管理作用,使得活动顺利进行效果显著。可见我校教师从各个方面提供机会给学生锻炼,促使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过程实施自主管理

1、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各班建立学习小组,实施小组长管理组员的评价体系

2、在班级学习管理中学生会学习部试用自主学习评价系统从早读、自习课、午自习等方面引导各班学生自主学习。

四、本学期自主管理的成效:

1、大部分班级能达到没有老师在,班干部能独当一面主持班级各项

活动、维持班级纪律(如本学期由于科任教师、班主任外出学习,安排班干部负责管理班级而秩序井然纪律良好令人满意)

2、班级学生干部能管好本班空档时段。(如早读课前、午休、午自习、晚修、自习课等管理时段)

3、各个部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出色完成各部工作任务。

4、实行“班级自留地”学生自主管理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主体性自主探究 篇3

关键词:主体;探究;情境;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21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31

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创新,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型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其主要目的。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主体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会像吸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同时寓问题于游戏活动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我创设情境:“猪妈妈有三个儿子,三只小猪在长大后,猪妈妈让他们自己盖不同的房子。猪妈妈家是三角形建筑,老大把自己的房子盖在90度的角落,老二把房子盖在60度的角落,同学们想想,还有一个角落空着,老三盖的房子所在的角落是多少度?”

学生都讨论起来,我故意得意而自信地说:“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只要你告诉我三角形中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我不用量也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不信就开始试试吧。”学生们边度量边一个个报出,我一一对答,显得很神奇

此时的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疑问: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呢?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准而快地答出来呢?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这一知识规律,主动投入到探究之中。通过学生猜想动手实验、互相交流、师生合作等活动探索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于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想错、说错、写错,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我们只有不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满足他们充满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求科学的精神。

二、指导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探究方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去看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随时捕捉问题契机,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首先放映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寻找三角形,并讨论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然后又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木条铁钉自己做个三角形支架,感受一下三角形是否稳当。最后,我让学生把做成的三角形支架分类,他们把三根木条做成的支架放在一起,四根的放在一起,没做成的放在一起。接下来我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研究一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组结果是三角形支架是由三根木条围成的,具有稳定性。二组的结果是三角形有稳定性,第四根木条做了三角形的高,就更稳定了。三组说了,原来两根木条合起来都不如其中第三根长,这样的做不成三角形。我肯定地说:“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如果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可见,有些知识只要我们稍加引导,再经过学生亲自去实践,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学生的求索中我看到他们的聪明和智慧,看到了他们有着挖掘不尽的潜能。

三、引发争论,提高探究能力

课堂讨论时的争论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一种有效方式。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在争论中,参与者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去寻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这时智慧的火花才会竞相迸射。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时,因为三年级下册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那是一、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而且小数部分最多仅限于两位小数。而本节是在已有基础上更深一步地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我们首先根据生活情境图再结合生活经验来比较小数部分是多位小数的大小的比较,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分析,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找出此类小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后,让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并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哪一种比较方法容易理解?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得出了七种比较的方法,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得到了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不要再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空间交给学生,把“问”的过程留给学生,把“探究的方法”教会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敢于实验,勇于发现,呈现出一个互帮互助、合作交流的团体。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探究能力才会进一步形成和提高。

主体性自主探究 篇4

现代教学倡导“学生是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也就是说, 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个性、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此, 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 我特别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努力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发展”的课堂模式。

一、教师要以正确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更新教学观念

《超级教学》的作者埃立克·詹森认为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创造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则是授课风格和方式。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就忽视了“状态”。试想, 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的精神状态, 只能被动接受教育, 那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内化。所以, 在现代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 而这首先需要树立“学生为先、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 把课堂给学生,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就要转变思想, 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为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学”为重心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 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 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基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授人之渔”成为教师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把时间留给学生, 把空间留给学生, 把自由留给学生

1. 把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 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为标准, 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为标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 就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 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 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完全能理解的内容, 坚决不讲;对于学生自学后大致能理解的, 采取设计针对性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只有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 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发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要采用案例导学、情景导学和问题导学的形式来完成。例如, 我在讲九年级第六课第二目《讲述春天的故事》时, 因为学生身处改革开放中, 对这一内容比较熟悉, 尤其是对开放的内容更熟悉, 而学生的父母或亲戚的工作则与此相关, 所以针对对外开放的内容, 我采用问题导学, 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1.说一说:我们周围与对外开放相关的人和事;2.谈一谈: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有效方式和基本途径;3.议一议:对外开放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4.论一论:我们青少年该如何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自行解决, 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回答了上述问题, 而且谈到了金融危机、20国峰会等, 开阔了思路。而对于改革的作用, 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只能大致理解, 毕竟他们对此没有直观的经验, 于是我就用海尔集团发展的两则材料进行对比, 用案例导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分析这个问题。第一则材料是当初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厂的情景。“八点钟上班, 九点钟下班, 十点钟往厂区扔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第二则材料是今天海尔的辉煌成就。通过材料的对比, 学生小组讨论, 最终学生理解到是改革推动了海尔企业的发展, 可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通过案例导学, 用材料直观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观点的理解。本课中另一个知识点改革的性质则是学生难以自行理解的内容, 这就需要老师来讲解。我先是利用课本P73的四副图片说明改革是涉及各个领域的, 因而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再通过展示材料“共享改革成果”, 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民利益, 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留时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课堂模式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考, 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种课堂模式还适用于试卷讲评课, 它可以使我们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时效。试卷讲评的目的是查缺补漏, 学生自己找到漏洞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 因而需要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查漏洞。于是我在上试卷讲评课时, 大致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先把试卷的参考答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对照答案自查问题, 找到问题后自行改错, 自己改不了的错误, 小组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集中讲解。集中性的问题必须师生一起讨论出错的原因并商讨解决方法, 最后对试题通过率低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总结出现的漏洞。这种自主、合作、发展的试题讲评形式提高了试卷讲评的功效, 保证了45分钟的高效性。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有这样形象的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存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 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如果教师总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 学生就真的会“智无力”。过去, 我们是学生的师长, 而今, 我们应是学生的“学长”。

2. 把空间留给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靠教师,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活”, 使学生学“活”、“活”学。例如, 每节课前的新闻播报, 让学生自行设置思考问题。一开始学生们可能会设计得很简单, 比如我班学生常问“材料说明了什么?”或“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但时间久了, 他们竟然也能问出“材料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思想品德课知识简要说明”等复杂的、高水平的问题。提问水平的提高说明他们对新闻内容进行了更深层的思考。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种技能而已, 而提出一个新问题, 从新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运用创造性和想象力。如在讲九年级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时, 尤其是学生们明白了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后谈自己该如何做时, 侃侃而谈, 从在校要努力学习到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和调查活动再到家庭中的生活小窍门, 从动手到动脑甚至都谈到第九课的民族精神, 真是从做法到思想的大融合。如果这个内容由老师归纳给学生, 这样讲课过程定会索然无趣。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要想办法给学生留出空间, 让他们去讨论、合作, 最终让他们从自己挖掘的知识中真正弄懂知识。

3. 把自由留给学生

当代中学生虽然思维敏锐, 但思想不成熟, 难免有认识的误区。思想品德课教师有义务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中的误区, 不能装聋作哑或狠狠打击。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就是让学生言论自由,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不同的见解, 因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 在讲九年级第一课第二目“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 我们要进行劝说和制止, 必要时要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时, 有学生在小声嘀咕, 我发现后便让一位“有异议”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说:“关于正义我觉得我做好自己的就行了, 我遵守制度, 不伤害他人就行, 没必要去与非正义行为做斗争, 万一伤害到我自己怎么办?再说, 有好多见义勇为的人还被别人误解呢, 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同学们以为我会批评那位学生, 但我觉得他说的这种社会现象也确实存在, 为什么不辩论呢?于是, 我说:“那咱们来场辩论赛吧。”然后把赞成与反对的分成两组, 让同学们围绕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展开辩论。辩论会进行一段时间后, 再让同学们重新选择赞同与反对时, 有意思的是那位“有异议”的学生也加入了反对自己的行列中。我想如果当时我在课堂上对那位“有异议”的同学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的话, 那么不仅教育不了他本人, 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的逆反心理, 失去学生的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他们在课堂上敢说并且能说了, 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所以要放手学生, 只要适时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即可。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现代中学生知识面广, 信息量大, 自主意识强, 思维日益成熟, 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 随意支配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 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集思广益,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体性德育教学模式探究 篇5

主体性德育教学模式探究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无论从培养目标,内容及方法上均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在德育教学中注入一种新的.模式--主体性德育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的充满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并能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人.

作 者:余彬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1150刊 名:黑龙江史志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年,卷(期):“”(7)分类号:G41关键词:德育教学模式 教育者 受教育者

主体性自主探究 篇6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

第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

第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第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第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与方法。北师大教授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颗爱心去保护孩子的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

四、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

主体性自主探究 篇7

也许是现在科技进步了, 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没有为了资料去图书馆或书店查询的热情, 坐在电脑前, 登录网络搜索就得到了。由于方法越来越简单, 学生们就变得越来越慵懒, 不再看书, 不再去书店买书, 更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了。

对于丰富的媒介,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引导, 让学生在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的同时具有目的性, 并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一门学科开始前, 第一节课教师先不要急于讲授教学内容, 而是应对学生分析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所学专业, 或者知之甚少。教师应当从专业内容、教学目标、社会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宏观认识, 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在介绍完成之后, 教师要留作业, 作业就是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专业资料, 通过学生自主寻找资料的过程, 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 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目的。只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学习中来, 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才能让即将展开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 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质, 采用全员参与的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懒惰, 缺少主动性, 只愿意等现成的。现在的学生不愿去思考, 急于得到答案, 然后去记住答案。由于缺少思维过程, 这样即使得到答案, 但很快又忘记了。限于模仿, 创意能力越来越缺乏。不能将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 这样学知识是不能牢固的。

专业课程, 涵盖了多种学科。除了要在专业技术方面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之外, 更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 既要有好的创意, 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呈现, 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

实现创意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要求结果精彩。不像1加1等于2, 一种结果是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实现的。一个人每次做的不尽相同, 几个人做一个案例, 结果也不尽相同。评判标准是只要具有好的创意, 完美的构图、色彩等美术要素, 同时具备完整性即是好作品。完成好的作品, 技术的实现并不是最难的, 难就难在创意上。创意从哪里来呢? 他来自知识的积累, 也是在个体智慧的碰撞中得以产生。

在制作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 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大家一起探讨, 在探讨过程中, 对每一个建议或想法深入研究, 最后敲定一个可行性方案。这个方案由于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并通过的, 比教师硬性的规定更符合学生的制作心理, 制作起来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热情。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都争着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出来。通过探究, 学生们会发现一些问题, 由于他们的想法海阔天空,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到, 怎么办? 首先, 学生们自己研究解决方法, 看看用老师讲到的知识是否可以触类旁通。其次, 有的学生自己就去查找相关资源来进行解决, 这也正是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如果以上两种方法还没有解决, 这时,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过程评价了。

三、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对各种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成果的评价, 最后给出正确结论

通常的讲授法, 填压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了。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出人出耳朵, 好像讲的知识都听进去了, 懂了, 但其实没走心, 回头问一下, 什么都不知。教师在前面讲得非常辛苦, 但结果远不尽人意, 达不到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不好。一名好的教师, 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那怎样学生才能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记忆深刻呢, 那就是课堂一定要互动起来。学生自己参与进来, 那么不论是讨论的过程, 哪怕是学生错误的结论, 都会使学生记忆深刻, 教师再实时地进行评价, 进而给出正确结果, 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 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 找到解决方案。学生在困扰时, 通过查找也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 被老师一语道破, 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会豁然开朗, 原来还可以这样, 问什么我们没想到呢。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 学生学习到了思考的技巧, 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是没有找对方法。从而,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激发了再创作的欲望。使得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拓展分析, 将知识延伸, 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 又拓展了思维。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由于问题是在思考中出现, 并得以解决, 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环节印象深刻, 不必死记硬背就牢记于心了, 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2013年国家技能大赛的集训中, 我对于参加集训的学生应用了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我为参加集训的学生制定好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的实现靠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 学生通过探究学习, 将阶段成果反馈, 我给出评价, 指出优缺点, 学生再完善。这样反复进行, 最终学生通过市赛选拔, 省赛选拔, 获得代表全省参加国赛的资格, 并在国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获奖的学生都去北京的中国知名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造。我为他们的成绩自豪, 更让我欣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帮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探究中拓展了思维, 在获得成就中树立了自信心, 明确了什么是自己要的, 并为之去努力。

综上,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过程性评价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手段, 他以坚实的专业技术, 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 使学习者主动参与, 教师实时进行评价拓展, 能够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 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形成和职业生涯发展,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探究学习、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 获得成就感。

关键词:自主,探究,评价,激发,自信,人生观,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高强.影视动画实例详解:3ds Max和After Effects综合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06.

主体性自主探究 篇8

关键词:化学课程改革,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策略

1 自主学习的特征

主动性。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和本质, 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上的独立与自主。因此, 在自主学习中, 学生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在学习活动中能自我计划, 自我选择, 自我监控。

有效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做到“会学”。衡量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学习, 不仅要看学生是不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 而且要看他们是不是富有成效地学习。

全程性。全程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自主”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 从学习目标的明确到学习重点的明晰, 从学习方法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决定, 从学习过程的推进到学习反馈的进行, 学生均在参与。

2 初中化学课堂自主学习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策略分析

2.1 精选教学内容

由于化学学科具有自身特殊的学科特点,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要分析教材中的具体内容, 挖掘出适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 这是决定自主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如元素、分子、原子、单质、化合物等就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要选择那些宏观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且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例如:自然资源水的质量、淡水资源的短缺、水污染等方面的内容;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及金属回收的重要性;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在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 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总之, 所选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基本能够掌握和了解的通俗内容, 且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2.2 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以前, 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布置学生自学内容并写自读笔记;教师将学生的自读笔记收集上来, 把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成讨论提纲;上课时, 学生带着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来到课堂, 通过分组讨论、课上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变为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为避免两极分化、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 课上分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讨论分组采用异质同组-把不同学习质量、水平的学生编入一组, 讨论时互相帮助, 促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断进取。

2.3 激活学生的内部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和教案的执行者, 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学智慧的人, 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习惯, 然后才是学科知识、学习能力:教师要用自己教学智慧的积淀和教学艺术的折射, 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 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 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提升品质, 张扬个性。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而这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前提的。因此, 课堂学习要给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心灵的交际空间, 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

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自主学习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地, 教师的重要任务, 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 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 尽可能地融于精神活动之中, 激发精神生活, 引导身心参与, 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 又要考虑他们的个性, 要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中鲜活的生命个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展示才智、进行创造体验, 享受学习快乐的天地,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

2.4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

教师要尽力创设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和宽容性的课堂氛围, 创设富有开放性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化学学科教学内容, 大多数实际上来源于生活, 把教材内容本来的样子呈现在学生面前, 就能使教学内容动态化、情境化, 就能在课堂里为学生创造出学习和探索的时空, 通过情境的创设, 使课程与教学由一系列事件来整合贯通, 并不断产生张力, 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

2.5 转变教师角色, 实行有效控制和问题管理

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台上”走到“台下”, 从“台前”走到“台后”, 给学生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和正确有效地引导途径, 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要分享对方的思想、经验与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和观念。

实行有效控制。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使学生做到放开、放胆而不放任, 自主、自由而不自流呢?教师要把握“自主与自流”、“放开”与“放任”的界限, 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中的调控, 以避免出现“一放就乱”, 的现象。因此, 自主学习必须加强目标控制, 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探究。面对活泼的气氛, 开放的场面, 面对学生不尽的兴奋, 忘情的欢呼, 教师始终要以冷静的头脑驾驭课堂, 纵览全局, 细心分析。一旦发现问题, 不妨采取“提示”“调整”等方法, 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 保证自主学习的效率。

实行问题管理

鼓励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创造这样一种氛围: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怎么疑就怎么问。为此, 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亮开嗓子;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差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提出自己的问题, 表示自己的异议, 叙述心中的疑惑。还要打开学生提问的话匣子, 要求全体参与, 全程参与, 全员提问, 不断设问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质疑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

要灵活处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受到重视并得到回应, 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处理众多问题是有困难的。教师须对众多问题全面把握, 迅速权衡, 确定哪些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究, 哪些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哪些问题需教师适当提示。另外, 学生提出的问题折射了他们先前存在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教师要追问和反思学生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 从中挖掘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学生原始的个人兴趣与爱好水平上, 而要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认知世界, 并使这些兴趣与心愿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最终变成美好人格的一部分。

结束语

自主学习的顺利开展, 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性教育教学思想和恰当的引导策略, 而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 掌握主动认知策略, 养成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创新精神和主动探究意识较为薄弱的前提下, 必须从每节课、每一个环节抓起, 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瀚, 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科教文汇, 2006

[2]张天宝, 《主体性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自主阅读彰显主体 篇9

一、课前预习, 独立寻疑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果, 顺利地实现目标达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因此, 在预习中, 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初读课文时, 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题进行自学。在预习中圈画出重点词句, 寻找出不理解之处, 进行质疑、研究, 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 争论的欲望, 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 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教学《月亮的心愿》一课, 启发学生独立寻疑。学生自读后提出以下两个共性问题:月亮有什么心愿?为什么月亮有两个心愿?学生想解决这两个问题, 便会产生阅读的欲望, 希望通过阅读来解决疑问。通过课前预习研读, 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叉吸引, 设疑答疑, 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 让课堂充满了活力,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自读感悟, 以学定教

1. 以学定教, 自主探索。教育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是教学的最高原则。”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内容, 教师不需讲;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也不需讲, 实施“以学定教”。例如笔者教《小英雄雨来》一文时, 课文的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 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便于阅读和理解。关于各部分内容的概括, 可引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学时可采取同学交流, 小组讨论等形式。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协作学习、伙伴间的交流,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还让学生有了充分交流的机会, 从而带动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素养的同步提高。

2. 科学点拨, 鼓励质疑。语文课标大力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师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 对课文中矛盾处可以大胆质疑, 对于课文中交代不明处可以直抒己见。例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 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只小狮子整天在练习滚、扑、撕、咬, 而另一只小狮子却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呢?”学生正在小组讨论。忽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那一只小狮子可能是累了, 躺着休息一会儿吧!”对此笔者马上说, 再读读文章, 还有不同理解吗?学生再次读书后交流:一只小狮子知道父母终有一天会老去, 自己不好好练习本领, 以后就难以生活。而另一只小狮子却没有想到这一点, 因为它目前在父母的照料下日子还过得很好。借此, 我们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现在还小, 一定要展望自己的未来, 不要局限于眼前。所以……如此精彩地多元解读文本, 正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努力发问, 培养自主探索精神的结果。

三、多读感悟, 尊重体验

注重多读感悟、尊重学生独特情感体验, 是语文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表现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 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为落实这要求, 我们教师应充分理解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尤其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刨新精神。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不拘一格地读,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为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 声调的抑扬顿挫, 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味情感,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受到熏陶, 自主地进行阅读。例如笔者听过某教师这样引导学习《搭石》:

师: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 一边读一边想, 想到了许多许多。比如读到“进入秋天, 天气变凉”这里, 就想到人们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摆搭石呢?你能读读课文, 帮助老师解决吗?

(学生低头默读课文, 一会儿有孩子举手了)

生:“每年汛期,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会冲走原来的搭石, 或者把搭石冲得不平稳了, 所以人们要在汛期过后的秋天重新摆搭石。

师:那什么是汛期呢?老师这里有一份资料, 请看 (课件出示) 汛期指江河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 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到九十月份。这段时间, 因为受梅雨、台风天气的影响, 多下雨天气, 江河溪流水位容易上涨, 引起“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那可是很猛、很凶的, 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找的句子。

生:“山洪过后, 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 来来去去, 必须脱鞋绾裤。”很不方便, 所以要摆搭石。

师:请你把不方便的感受送进句子里, 读一读。

生读句子。

……

师:请你再细细地读这句话, 一边读一边想, 你又会想到什么?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从“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找石头, 想到了人们很善良。因为水深的地方, 要用大一点的石头, 水浅的地方, 要用小有一点的石头, 人们走起来才会平稳、安全。

师:摆搭石的人们会这样做都是为了——别人呀!乡亲们真善良, 为人着想的情感真美好呀! (板书:善良)

师:多棒的孩子呀!真会思考!能扣住细节来学习。你能读读这个句子, 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强调“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 (生读句子)

生:我从“平整方正的石头”感受到了人们很关心别人。如果用不平整方正的石头的话, 别人走起来会摔跤。

师:这都是因为人们的心里——装着别人。 (板书:关心) 你可以强调这个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句子)

生::“让人们从上面踏过”, “让”字使我想到了人们摆搭石是为了别人, 很关心别人。

师:真是善解人意的孩子呀!把你细腻的心思读出来!

……

这里的教学,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你想到了什么, 是怎么想到的”, 在感悟交流中, 教师把握住一个感悟基点——从人们摆搭石的细节描写中感悟乡亲们的美好心灵和质朴感情, 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到”的, 学生所谈的感受也能切合基点展开, 把自己思维的过程用言语表达出来, 使整个语文课堂展示出学生产生语言感受、表达语言感受的全过程, 实现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达到了言意共生的境界, 真正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语言味。

四、读写融合, 强化阅读

目前的阅读教学在改革中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生阅读量有所提高, 语言实践也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 教学效率仍不尽如人意。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课堂教学仍嫌繁琐, 学生真正用以读书的时间不足, 用以思考、感悟的时间更不够。中央教科所张田洛先生曾经提出把写“挤”进课堂的观点, 现在来看, “写”不仅要“挤”进去, 而且要自然渗透, 有机融合。写, 必须用心——用心读书、用心感受、用心思考、用心表达。显然, 阅读中的“写”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它犹如合金, 可以起到理解课文、运用语言、发展个性等多种作用, 这是一石数鸟、一举多得的好事。正因为这样, 我们教师可以放开步子, 大胆删除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或者有机整合数个教学步骤, 通过让学生动笔写, 促使学生在充裕的时空里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例如教学《花潮》时, 欣赏完花潮, 看花人的不同特点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欣赏老奶奶看花时, 突然冒出一句“老奶奶摘花是不文明的行为, 不遵守社会公德。”“是啊!”“是啊!”有很多人在下面应和着。笔者就抓住这个课堂的生成点, 叫大家拿起笔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深邃的思想, 精妙的语言, 留在笔记本里, 实现了读写结合, 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五、注重激励, 增强自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的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 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应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 “读得真棒!把春天的气息都带来了。今天你没漏字, 语音很准确, 真不错!”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 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言, 如果思路再换一换, 就更好了。”“这个问题, 答对了一半, 也有一半的贡献, 另一半, 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注意鼓励后进生, 对常做“绿叶”的同学只要表现一点“红花”的倾向, 哪怕是一篇课文中只有一句话理解得挺有味, 便要作“夸张型”表扬, 以挖掘其更大的语文阅读潜能, 进而促使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 以良好心态进行学习。

总之, 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导、自主多元,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 提高整体素质。让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在语文教改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吧!

参考文献

[1]姚建清, 刘兴云.谈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J].宁夏教育科研, 2009, (3) .

[2]周江华.“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 2010, (2) .

主体性自主探究 篇10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因此, 就教师而言, 自身应具备创新精神;另外,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 并多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 将学生先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引入到活动中,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 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

切实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教师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 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 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 解决现有教学中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 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 就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 会学、善学。

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正确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 从而开发情感智力教育, 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根据学生的不同经历, 特长和需要进行相应教育。在涉及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能力, 兴趣, 思维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导, 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 保证每个学生进步。

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从巧妙的活动和实例开始, 通过各种任务把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数学概念串联起来。鼓励学生合作, 交流, 以便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学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导) .

[2]《指导——自主学习》 (王永、余文森、张文质编) .

倡导自主学习 激发主体意识 篇11

关键词:主体意识 学案导学 展示点评 多元渗透

新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而“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充满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都是建立在学习主体自主、独立基础之上的学习,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学习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语文教师有责任利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对如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切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达成目的。

一、学案导学——关注学习主体状态,理顺教与学关系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学案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

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以《汉家寨》为例,谈谈学案导学在关注学生学情,落实学习内容方面的作用。

《汉家寨》是一篇充分体现张承志的精神追求的文章,文章笔法奇特,还有大篇幅的景物描写,有极简约的人物勾勒,更有高浓度的情感寄托,这些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鉴于学情,我将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探究文本中 “坚守”的内涵,思考“坚守”的意义作为导学目标,带领学生循着语言文字的途径,一点一点去感受,一点一点去体察,通过“阅读、感知”——“品味、感受”——“思考、讨论”三个程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得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对这篇散文的鉴赏。

(二) 反馈训练的设计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我设计了一道仿写题,

“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雅,在 在 。”

此题关乎检验对汉家寨精神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学案导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彼此相互联系的中, 既加强了对旧知的巩固,又引导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

二、展示点评——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激发主体思维碰撞

学生在经历了自主、合作学习之后,要在课堂上展示其学习成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对学生而言,不光意味着分享理解,更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我们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

可是,由于学生表达不够准确顺畅或老师为了节约时间以完成预期内容等原因,课堂上经常有老师打断甚至剥夺学生的“展示权”“话语权”,将引导变成了强行指导。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展示、点评”的质量呢?

(一)搭设台阶 明确引导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课,尝试将知识点在课前分解到各个学习小组,并由小組长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组成员,学生自主设计其展示问题的方式。

比如《汉家寨》,由于其语言凝重深邃,思想意蕴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课前,我做好充分的强调和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包括上网查找关于张承志的资料。学生充分重视了,在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的前提下,这个环节就进行的充实而顺畅。学生在展示中字体工整,表述充分;在点评时自信大方,精准明晰。所以说,老师的课下功夫到位,学生的课上表现才精彩。

(二)关注后进 全面提高

考虑到一些学生总是在探究讨论中处于被动状态,听的多,说的少,不敢上台,不会表达的现象,我在平时就有意给学困生机会,激励表扬,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一次大型展示课前,我特别鼓励那些能力弱的学生展现自己,锻炼能力,为班争光。在我没有任何安排的情况下,有个一向沉默的4号位同学,大胆向展示者发问,虽然有些说法不太准确,但我真诚赞赏了他的胆量与态度。这之后,他听课更认真了,在组内的讨论也积极多了。这样关心全体,使得参与度及质量全面提高。

三、多元渗透——构建良好人际环境,拓展主体发展空间

新课程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语文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为此,教师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角色,努力争取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不尊重学生是扼杀主体意识的重要根源,落实新课标,语文教师就要率先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以给主体意识的觉醒营造一个自由的宽松的天地和氛围。

关注学生主体,激发自主学习 篇12

一、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亲自实践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徒劳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增强其主体意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和教师沟通,在教师面前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该面带微笑,用真诚而亲切的目光面对全体学生,绝不能把这种目光全部留给“尖子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能力,是培养学生从小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如何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辅导。对于刚学英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空出一定时间来与学生一起预习,以此来培养其预习的意识。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意识能力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检验教师教学思想的试金石。首先,教师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减轻学生说英语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说。其次,教师要尽量用全英文授课,创造英语氛围,注重与学生的语言互动,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性才有可能体现,学生才能如《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那样,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开口,用英语交流。因此,教师要改变“一言堂”和“满堂灌”,把主角地位让给学生,从“幕前”逐渐退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然后教师创设情境,设计相关联的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设计活动时,要做到尽可能分层教学,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使用评价效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进行自主学习。

四、自主选择、设计课外作业,形成自主能力

传统的英语作业一般都是抄单词、朗读课文、听录音带等,这些作业一成不变,死记硬背,内容枯燥,形式呆板,观念陈旧,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久而久之,学生感到英语作业是一种负担。为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英语作业,我曾、进行抽样调查,发现86.28%的学生都喜欢自主选择、设计作业,比如他们所喜欢的涂一涂(听音涂色)、编一编、集一集(收集生活中相关的英语)、做一做(做精美的卡片)、画一画(为词、句、文配图)等。为此,我布置的英语课外作业一般都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层次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学以致用,自主作业,同时鼓励学生课外多用英语交流,并阅读适合自己的英语课外读物,提倡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卡、摘抄卡,摘抄课外自己所学的课外知识,且定期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样不仅让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五、重视教师的鼓励和指导,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自主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论是课上还是课外的,都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指导。同时,教师的真情激励和有效指导也能为学生扫清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信心、胆怯、意志不坚强、缺少兴趣等实施自主学习的障碍,特别是缺乏信心和胆怯。我们要做到通过教师的激励和指导,让学生相信:“I can do it!It’s easy!I like it!Learning English,it’s fun!”因此,教师要多指导、多表扬、多激励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这样,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才能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才能有效发展自主能力。

上一篇: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研究下一篇:关注学生自信心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