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研究

2024-09-24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研究(精选8篇)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研究 篇1

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在大学校园里, 学生是校园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影响着校园的发展, 也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因此, 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这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也是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具体谈一谈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精神动力

和谐校园的构建是一项多方面的大工程, 它既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的引导, 也需要先进的思想道德作为精神上的动力支持, 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体系。在高校里, 两课作为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基础, 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

但是,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上, 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宁愿做低头族也不愿意听教师教学, 认为教师所讲的内容没有意思。而且随着信息产品的飞速发展, 文化变得越来越多元, 我国的主流文化受到了较强的冲击,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 在建设和谐校园时, 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 转变自己的思想认识,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二、结合新媒体教学, 转变教学观念

如上文所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产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但是随着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的出现, 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大学生热衷于新鲜事物, 新媒体的使用已经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新媒体获取外界的信息, 了解身边所发生的事, 但是在网络上所传播的一些思想也并不都是积极的, 也有许多消极思想的传播, 这些思想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较为传统, 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使许多学生反感。因此, 笔者认为, 要想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 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开展教学, 例如大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化, 但是网络文化良莠不齐, 有许多负面的报道, 这些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新闻报道的本意虽然是为了揭示事情的真相, 但是过度地对事件剖析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让他们误以为在大学校园里遇到问题了就应该采取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教学, 将学生所关心的一些与思想道德有关的热点话题融入课堂上, 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分辨是非对错, 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为建设和谐校园出一份力。

三、思想道德建设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 构建和谐校园

大学生是校园发展的主体,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实力量。因此,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和物质文化需要为工作重心。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大学生经过初高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 他们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习一门专业知识。

因此,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时候, 必须要兼顾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知识是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比如说, 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 在即将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有些学生只是因为一两次的失败, 就对生活丧失了信心, 消极地对待生活, 学生的这种思想认识, 对其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也不利于校园的和谐安定。所以, 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入手, 通过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此外,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建设, 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感受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端正态度, 积极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总之,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绝非一日之功, 也并非只有一种渠道, 它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一起共同努力, 形成较为完备的高校教育机制, 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摘要: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高,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低, 反之,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极度不利于校园的和谐和稳定。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 建设和谐校园, 是大学教学中的一项基础工作。详细论述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马廷文, 张福胜.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8 (3) .

[2]李国辉, 杨芳.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3) .

[3]李来丙, 龚必珍, 刘晓玲, 等.弘扬先进文化创建和谐校园:加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才智, 2013 (4) .

大学生道德再建与和谐校园建设 篇2

重要契机。从建设和谐校园的角度出发,以就业人才综合素养为目标,完善道德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的双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理想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249-01

我们深知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它带给学生的应该是知识结构的精深、人际关系的丰富、进入社会前经验的历练。在这个大学生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由于父母、教育者、社会对于大学新人思想引导欠缺,导致普遍学生未能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大学生活一片混沌,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主观评价是:“几年青春,天天浪费,大学生活,枯燥乏味”。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智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校园风尚,成为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的一课。

1 再建道德理想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自由,在适应新生活的同时,需要大学生以成年人标准重树道德规范,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责任,适时引导,以利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传统道德观念,作为一般性的社会要求,它有利于公民继承美德,提高基本素质,然而时代发展瞬息万变,新时期社会的要求除希望大学生具备优良传统外,还要求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高为人处事的能力。

作为教育者,必须明辨是非,告诉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避免社会不良习气的沾染。当前社会,物质膨胀,学生出于生活压力、社会吸引,往往提前步入社会,有部分同学直接认为在校学习毫无用处,不如提前顶岗实习、创业就业。诚然,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就业能力不同,但是,面对社会的吸引很多学生忽视文化积累、忽视教育理念,也会导致综合素养的缺陷,不利于个人成长。

培养学生独立处事能力,引导学生做人、处事,做到不亢不卑、不贪慕虚荣、不畏权贵,遇事不惊、荣辱不慌,明确自身价值的实现需要依赖自身能力,而非依赖家长和老师,敢于尝试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受到社会风气影响,学生也普遍认同有关系好办事,在校期间动用家庭关系、老乡关系获得一定的荣誉或者资格,并且,把这些关系看做理所应当,忽略自身的努力、拼搏,导致校园环境公平性下降,引發更多学生的思想态度畸形发展。因此,当前教育工作者仍需公开、公平、公正处理学生事务,做思想引导的良性传播者,对于日常管理工作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热心服务,尽力尽责,言传身教。

2 创造和谐校园

对于学生思想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保障和谐校园的有序建设,应当在课堂教育、就业教育的基础上,有效渗透正确的思想价值,通过实践、反思、对比,再回归思想教育的轨迹,以此推广逐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创造和谐校园,应加强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人文管理。在日常教学中,教育者除完成必需的专业课教学外,还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地安排时间,严格耐心地教育学生,宽容对待学生信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从而实现人文管理的目的。

创造和谐校园,必须促进师生之间道德观念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师生的协同发展。但由于师生的观念差别,有时学生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也不了解学生的激进想法,造成双方价值判断标准不一,从而产生教育矛盾。这需要双方增进交流、联络,交换不同领域的思想、知识,达成最大程度的共同认知,实现观念和谐,以减少教育教学中,多发的校园矛盾。

创造和谐校园,注意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目前,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比较常见,学生深知逃课、作弊等行为,有悖于学生道德,但是仍无所顾忌。因此有必要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并强化对他们的日常行为管理,使之知情意行合一,以至“行胜于言”。并要求教育者的教学过程不能照本宣科,应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注重开发学生潜质,并且在日常教学中身正为范,做到诚实、守信,让学生明白凭借自身努力实现目的,而不是投机取巧换取成功捷径。

创造和谐校园,必须依托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发展。校园就是小社会,当然不能与社会脱节,因此,在学校教育日趋完善、不断改进的同时,也需要当前的社会工作者、家庭人员都能给在校生一个合理人生价值导向,否则,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矛盾,学生思想容易产生偏颇,不利于学生成长。

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也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全体的师生的参与才能建设文明校园,创造属于大学校园的和谐空间。

参考文献

[1]李耀臻.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德育环境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2]田建国.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研究 篇3

一、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

高校通过实施消费道德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和纠正自身消费意识与行为的不足, 并树立科学、理性、和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更对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1.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

首先和谐校园要求人与人的和谐。为了达到人与人的和谐, 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教育, 而消费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面的消费道德教育, 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保证他们的消费有一个合理的限度, 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 大学生才能自觉形成自己的眼光和判断, 自觉抵抗物欲的侵袭, 修炼自己的完美品质。因此,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内容。

2.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可以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和谐的。那么对于校园来说, 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会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而消费道德教育正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道德意识和对和谐消费的理想信念。

3.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途径。

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群体构成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也就导致不同消费层面的学生群体出现,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适时适当地创建一个合理的消费环境, 减少校园矛盾的发生率。如果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没有一个合乎道德理性的消费观的导向作用, 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 树立大学生的消费道德观, 创造一个和谐、理性的校园消费环境, 是消除校园矛盾, 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消费道德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容易受到新型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的影响。而在我国目前还缺少比较完善的消费道德体系, 更缺少在这种体系指导下的主导消费道德观, 所以大学生在多种消费观念冲突交织的复杂背景下, 往往很难保持证确的消费道德观念, 也就出现了道德缺失的现象。

1. 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身份还是一名学生, 所以在消费的时候就应该切合自己学生的身份。应该把基本的消费放在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学业完成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上面。而不应该过多地注重其他方面的需要。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 不是过多地注重学习消费, 而是用于其他方面。如人情消费、通讯消费、装扮消费等等, 这些方面的投资远远大于学习上的投资, 使得学生们一方面精力被分散, 不再过多地关注学习, 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学生过早的社会化, 和校园整体环境不相容, 也不利于其他同学的成长, 从而影响和谐校园建设。

2. 节约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还表现出节约意识淡漠, 很少为消费反复斟酌、仔细思量, 不少学生花钱大手大脚, 很少经过深思熟虑。

3. 攀比性消费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大学生一般都是集体生活的, 再加上年轻好强的个性, 所以很容易出现从众现象, 加之其消费心理脆弱、虚荣心较强, 致使从众心理演变为消费中的盲目攀比, 从而出现赶潮消费、盲目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等, 甚至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加入其中, 使得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蔓延之势。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

三、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途径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而道德建设也是德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突显消费道德的内容, 告诉同学们培养消费道德的重要意义, 并且可以把中外的消费道德做一个比较, 或者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所以要帮助其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 并致力于把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给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教育素材, 例如一些优秀大学生的事例或者身边大学生的事例, 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来起到教育的意义。

2. 开展与消费道德相关的校园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对正确消费模式的认识, 例如可以开展讨论会、征文会、辩论会,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消费活动的调查, 通过切身的感受写成研究报告,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使更多地大学生参与进来, 反思自己消费行为或模式, 从心理层面达到对角色消费理性消费的认同, 修正已有的对社会上高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趋同, 形成一个提倡节约校园消费的氛围。

3. 教师的榜样作用。

司马迁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止;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充分说明率先垂范的作用。作为高校中的教师, 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可以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所以作为学校的教师要首先拥有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行为, 如果号召学生健康消费, 而自己则追求高消费, 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 也会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所以除了学校以外, 家长、社会等其他方面也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都应该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道德而努力。

摘要:本文从和谐校园的视野出发, 阐述了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并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消费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校园和谐 篇4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策;探索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让人们应接不暇。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深感: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又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变化的缩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经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我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新变化。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变化

(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

2012年,我校对600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背对背”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更加务实,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如有82%的同学选择医学这一专业的原因是:今后的工资待遇,个人发展机会,可以有更多得谋生机会。可见对于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来说,亟须正面引导,否则会受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风气影响,使一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少数大学生中有所表现,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方向,酿成严重后果。

(二)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发生了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快,各式各类的教育方式方兴未艾,学校不断升级,原来中等专业学校不少升级为职业技术学院;不少大专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等等,这让学生们“眼花缭乱”难以选择,对自我的定位也略显不够准确。再者,各地都在建设大学城,学校之间少了围墙,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际范围,同时也发生了不少校园安全事件。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商业化色彩更浓,隐性地助长了学生们的“拜金主义”。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由原来固定性的学习生活方式被上大课、住公寓甚至租房住等流动性的学习生活方式所代替。

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人人都不能离开网络,网络具有较强大的社会功能,有娱乐、学习、交流等功能。大学生善于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网络获取的新信息,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应该这样说:没有大学生是不上网的!

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再使用网络时加强自制力、自律能力,这无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挑战。

(三)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及就业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往往被看成“天之骄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寄予了重任,被视为“时代骄子”“天之骄子”,考取大学就意味着有“铁饭碗”。而今天,就业矛盾和困难更加突出,就业与学生的前途、利益直接相关,因而成了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们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有的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热情下降。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打算毕业后自主创业;有的到了毕业时,还不知要何去何从;有的甚至准备毕业后,就回家“啃老”。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方法

(一)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亲社会”行为

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我校每年都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增长才干,为国家建设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既能增长才干,又能不断培育学生们奉献社会的意识、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颠覆了传统重智轻德教育观念下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加大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注重对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和深造,改革思想道德理论课的考试方法,避免考“死知識”,而要突出素质和能力的考试,坚持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根据社会需要并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我校与本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德钦县部分医院结成对子,利用暑期时间,组织学生到相关医院见习、实习。学生们实习回来后,学习更努力,更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中出现了升学热(许多同学参加专升本的考试)、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的出勤率也逐步提高、图书馆座无虚席等现象,学校的学习气氛浓厚,学风有了明显好转,更有甚者打算毕业到德钦工作。可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接受教育是砥砺心志、发挥才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给力”的方式。

(二)加强法制、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的培养

近年高校校园违法事件频频发生,这再次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敲响了校园法制工作要常抓不懈的警钟。务必要确实提升法律素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树立权利意识,在法制教育中必须强调:公民要依法享有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依照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依法制止各种侵权、违法行为;采取正当合法的方式维权,不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争做“知法”“学法”“护法”的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法律己,从而自觉维护国家尊严,捍卫自身自由和权益。

在价值判断方面,让同学们明白:我是社会、国家的一员,我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人民服务,才能改变国家现状,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古今中外,纵观历史,大学生是追求理想最热烈的时期。大学生树立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前进就有了充足的动力,人生发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

我校组织“感恩、励志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主题的讲座和报告会,同时向学生推荐书目104本。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组织校园艺术节。去年,在艺术节中我校连续组织了16场系列文艺擂台赛。

作为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网德”教育,要让大学生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不抛信息垃圾、不传播黄色下流的图片、不在网上有恶作剧的举动、上网聊天时语言要文明、自尊自重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营造全社会关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现在,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学校。

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要为青年学生导航,要为学生准备营养的“心灵鸡汤”,才不枉费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怡.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 北方经贸,2003(3).

[2] 罗月丰.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J]. 思想政治教育,2004(6).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研究 篇5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中国古典大学的基本理念, 大学教育的内容之一是道德教育和品性修养始终。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教育中具有价值的目标”是培养“直接的德行”, 并认为“德行愈高的人, 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亨利·纽曼在《大学理想》中则认为“即使是纯粹的智育, 也蕴含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 大学教育的本身就成为一种道德性的教育和引导, 大学教育的成效可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以及道德素质呈现。大学教师肩负着学术责任, 更重要的是肩负着育人责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与保障。文中所指的高校教师涵盖了校园中与学生有联系的全体教职员工, 包括一线的专任教师、学校的职能部门人员、政治辅导员以及其他工勤人员。全面构建涵盖学校各工作岗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就要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着力点, 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提高专职教师自身素质, 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全部教学环节的意识,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古人所说:“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可以看出, 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大学教师更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同时有高尚的人生境界, 要能够严谨治学, 既注重教书同时强化育人责任, 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才会产生敬佩感, 这样的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师生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可使教学双方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相互促进, 使教与学相结合, 师生才能在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中达到共同进步。教师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应用, 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知识权威和文化知识传递者身份逐渐转变为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实践活动的诠释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传统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和学术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同时,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改进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信, 端正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在教学实践的各环节中, 每一位教师要因材施教, 能够正确评价每一名学生, 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 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能够倾听并且辩证地接受,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 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智育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 教书与育人并重,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和思想教育质量。

二立德修身, 完善辅导员自身人格, 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与能力, 以人为本, 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 在新时期承担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新的历史时期要求辅导员有较高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 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关键。

目前,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信息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辅导员与学生“猫和老鼠”般的关系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辅导员应主动转变观念, 树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 以人为本, 保持对教育事业和对思想教育工作的热情, 关爱每一位学生, 这是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有力保证。辅导员要真切地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改进“猫和老鼠”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投入发自内心的感情, 使师生都能够切身地感受到相互的关爱与和谐关系,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与情绪, 使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目前学生评价体系仍未完全摆脱“以成绩论成败”的模式, 因此辅导员应努力尝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 激励和帮助每一位学生, 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以诚相待, 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

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辅导员还应该全面地深入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与心理沟通,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师生之间道德与人格的交流融合。辅导员与学生在专业知识、情感认知、道德情操、行为心理等方面沟通、交流与融合, 使学生认同教育理念, 最终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尊重、宽容和共鸣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尊重与理解学生, 在学生犯错时需要给他们宽容与帮助,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主动参与到全部教育和教学环节中来, 成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角”。因此, 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改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作风, 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 突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 加强窗口建设, 构建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帮助学生树立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

学校各级职能管理部门是学生了解学校的窗口, 随着服务对象的变化和时代发展, “服务育人”的功能日显重要。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职能管理部门依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学生到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办事, 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服务, 职能部门如果存在不良的机关作风会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看法, 也使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降低。这种不良现象也会使学生对当前的社会产生不良认识, 从而产生与学校相对立和抵触的情绪, 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同时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应加强管理部门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建设, 借鉴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机制, 在高校建立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以人为本, 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构建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建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任重而道远, 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 普通高校要注重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的形成, 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苏宝芳.创新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教书育人, 2005 (Z2) :88~89

[2]张小伟、盛庆玲.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研究 篇6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认清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想现状。经调查60%的学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是消极的,认为自己的前途是渺茫的。有些学生渴望成才,但由于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原因等,害怕承担责任,很少有生存的危机感和报效祖国的使命感。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前途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提到职业教育这个名词几乎无人不知,但要深究什么是职业教育,除了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外很少有人把他和高等教育区分清楚。对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主要群体来讲,深受中考打击以后,带着遗憾踏进了高职大门。在大肆宣扬职校生是社会的急需人才的今天,很多学生都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就是“高技能人才”,只要混到毕业证,走出校门,等待自己的就是一份优越的工作。部分学生就业时不是关注企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多大帮助,自己在企业中能学到什么知识,只有工资待遇问题是他们的热点话题,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远大理想和长远发展,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从而淡化了社会责任感社会因素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高职学生的人身价值取向也陷入了误区。

二、自我意识膨胀,自控能力较差

部分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初中时是“乖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差点外没有其他问题,但从入校以来,变化较大,反应最多的是学生开始讨厌父母唠叨。从这一现象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升温。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不断地探索和寻找自我的定位和能够表现自己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自己的外表。很多学生进校时穿着很朴素,色差不是很明显,款式也一般,但一学期过后,再仔细观察学生的衣着打扮,就会发现50%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衣服的颜色和款式变得丰富了,从一个朴实的学生变为穿着时髦的城市青年。二是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代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父母和老师发出“请相信找们”的呼唤。教师的谆谆教诲,他们有时认为是多此一举。对父母的嘘寒问暖也看作是父母对他们人身自由的禁锢。由于他们的年龄尚小,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道德观念淡薄,做出一些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

三、节约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调查住校学生的每月生活费500—1000元不等。俗话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有了支配金钱的权利,部分学生在生活方面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作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学生之间请客吃饭也是校园生活的一大话题,比谁的生日宴会阔气,谁平时花钱大方,谁的手机价格昂贵,谁穿的是名牌,等等。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在这种风气下,有的会渐渐产生自卑,有的会从家里骗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有甚者会张口向别人借钱来供自己挥霍。收缴书费或倡议捐款时,他们可能才会心疼父母的血汗钱,抱怨迭起:怎么又要交钱,怎么又捐款,缺乏社会责任感。

四、沉迷网络世界,价值观念倾斜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生的产物网络资源,而网络这把“双刃剑”也会给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网络的开放多元化容易造成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移,网络开放性使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往往会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碰撞。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果难以抵制网上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就会陷入错误的价值观里不能自拔。主要表现为包夜上网,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更有甚者经济出现问题就敲诈勒索,走向犯罪的深渊。这些骇人听闻的案例时时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如上种种表现说明了五年制高职的部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与我们提出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清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反思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切实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连璐, 张爱萍.普通高校学生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井冈山医学学报, 2007, (14) :6.

[2]张雷, 葛东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培养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8) :11.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研究 篇7

关键词:学生干部,道德素质,和谐班集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要求高校努力营造和谐、团结、进步的校园环境。具体到班集体,就是要努力营造和谐、团结、进步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生活、与人交往,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激发每个大学生潜能的发挥,实现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目标。

1 学生干部道德素质对于构建和谐班集体的重要意义

和谐班集体主要是指班集体内各种要素处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班级气氛和谐,成员之间相互团结,价值追求积极向上,班级成员的个人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学生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干部是联系辅导员和广大同学的纽带,是辅导员管理班级的协助者,也是很多班级事务、班级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承担着班级管理的大部分任务。学生干部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和谐班级的构建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干部高尚的道德素质对和谐班级的构建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能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发挥对学生健全人格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班级中,学生干部承担着不同的班级工作,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学生干部的言行举止会深刻影响这个班的学风、活力、团结性与凝聚力。因此,学生干部在进行班级工作中一定坚持做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热爱学校,关心集体,顾全大局,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宗旨。在生活中要带头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校纪校规,不能有任何违反纪律的行为。使个人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成为引导广大同学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榜样和旗帜,激发他们主动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学生干部以高尚的道德人格引领班级道德建设和同学们健康人格的塑造,带动全班同学共同建设和谐班级。

1.2 能使班级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确保班级人际关系和谐

当代大学生面临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压力等多层压力。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奖学金、三好学生、入党推选等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甚至关乎今后的就业,导致很多同学在这些所谓的“诱惑”面前自然也就缺少了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一旦遇到评优选举,班级内部就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拉帮结派等现象,班级和谐、团结的氛围也就被打破了。

学生干部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协助辅导员处理这些涉及到处理同学切身利益问题诸如奖学金评定、贫困助学金评定、党员推荐等问题时,能够坚持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使班级事务的处理始终在客观公正的轨道上进行。同学们就会感到在这样一个班级里生活、学习能够心情愉快,同学们之间相互信任,互助互爱,进而在班级内构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1.3 能够使学生干部带头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增强班级凝聚力

学生干部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就能够带头抵制诸如功利主义、小团体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袭,在处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就能够从班级整体利益出发,能够正确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同学们在和谐、团结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使个人与班级能够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激发班级全体成员对班级前进方向和目标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带动整个班级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奋斗,促进全体同学健康成长。

2 当前部分学生干部的道德素质缺陷及危害

和谐班集体建设需要学生干部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公平、公正地处理班级工作,在班级构建和谐、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当前大多数学生干部道德素质高尚,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够担负起引领和谐班集体构建的任务。但是部分学生干部由于一些原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道德素质缺陷,在班级工作中不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班级事务,影响了班级团结、和谐气氛的形成,影响了和谐班集体的构建,这也是笔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学生干部道德素质缺陷和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道德认识模糊,不能引领同学们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

作为班级学生干部,应该是引领班级道德建设和同学们和谐人格形成的领导者。但是长期以来各级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传统,以及部分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忽视等原因,部分学生干部道德认知水平较低,道德认识模糊,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准则,对荣辱、美丑、公私等概念的本质分辨不清,甚至是非观念颠倒等。认为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等观念都是一些大道理,与他们没有实际的联系[2]。由于道德认知模糊,导致部分学生干部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班级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在各种各样的道德冲突面前,不能理智、科学地选择合乎道德原则的行为,不能把握正确的道德选择方向,不能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不能引领班级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当然就谈不上对同学们健康道德人格的帮助和引领作用的发挥。

2.2 道德责任感薄弱,不能在班级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高校学生干部担负着引导整个班级和谐、健康发展的重任。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着对班级负责、对同学们负责的道德义务。学生干部应该用高尚的道德责任感督促自身努力为班集体进行工作。而实际工作中,部分学生干部道德责任感薄弱,不能以身作则,不能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对待工作多是形式主义,喜欢做表面文章。入党前工作表现积极,入党后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下降。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畏首畏尾。班干部的这种表现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在班级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严重影响了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道德价值观趋向功利,不利于班级和谐气氛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各种西方社会思潮随之而来。大学生受西方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自我意识迅速增强,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个人利益的功利主义倾向也日益严重。部分学生干部中,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也日趋明显,他们在价值观念上追求个人利益至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次之。他们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是考虑如何在工作中为自己在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等方面获得便利条件。在处理日常班级事务的过程中,不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仅仅考虑是否对自己个人发展有利或者照顾身边的所谓“朋友”、同乡等的局部利益出发。长此以往,导致班级气氛紧张,同学心态失衡、有的甚至产生心理扭曲等,对广大同学身心健康的成长构成极大威胁。

3 高校加强对学生干部道德素质教育培养的途径

和谐班集体的构建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积极引导学生干部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树立集体主义至上的观念,处理问题坚持一切从班级实际出发,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努力营造班集体和谐、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高校加强学生干部道德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营造高校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生干部道德素质

继续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同学们在道德品质、道德理念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激发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3]。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要充分发挥党校、团校培训等对学生干部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专家、学者、领导的专题报告、辅导课,引导学生干部将个人成长与班集体建设和整个学校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应加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分析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各种思潮和观点,辨别多元化的道德现象和道德观念,帮助和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利用大学生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去教育学生干部,使他们真正受到启迪;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网的重要作用,用积极、健康的内容来教育和影响他们,积极推动学生干部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完善。

3.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全面发展。

当前大学校园中,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共生,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交织,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发挥其主导作用和感召力。因此,高校应努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干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学生干部树立为班级、为集体服务的光荣理念,促进学生干部追求高尚的品德,帮助学生干部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3 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干部道德境界和道德水平

道德教育是一种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并主要在实践中进行的活动,学生的道德知识向道德素质的内化,必须通过实践去完成。道德教育的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达到好的效果。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干部创造各种道德实践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开设人文科学讲座、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等,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干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认识农村、社区、基层人民生活和生产实际情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和劳动光荣的道德理念。让学生干部在自身参与中提高道德意识,提升道德境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3.4 构建对学生干部道德素质的测评和监督机制,从制度上督促学生干部自觉提高道德素质

高校应该通过建立科学的学生干部选拔、测评和监督的机制,从制度上督促干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做到踏踏实实的为班集体服务,做全班同学的公仆和服务员。从学生干部选拔上,应该把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作为是否选用为学生干部的第一要素来考虑,对道德素质不过关的,应该一票否决。完善班级德育测评工作机制,班级成立班务监督委员会,由公选出的学生代表对班级的德育测评工作进行监督,严格执行高校学生德育测评政策,对于学生干部的德育测评,要提出更高要求,年终德育测评不能达到要求的学生干部,由班务工作监督委员会提请召开全班同学会议启动罢免机制,及时调整。通过学生干部道德素质的测评和监督机制的构建,督促学生干部自觉提升道德素质和真心为班级服务的理念。确保学生干部能够在道德素质方面在班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旗帜作用,确保学生干部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来处理班级事务,为全班同学提供一个心情舒畅、身心愉快的成长环境,为构建团结、和谐、进步的和谐班集体提供一道坚强的道德屏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2).

[2]李黎.青年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2):17-20.

和谐社会体育法律和体育道德探究 篇8

关键词:体育;法律;道德

G80-0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精神和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但近些年来,一些违反体育法律、不遵守体育道德的事件开始在体育界中层出不穷,制约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与当下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我们必须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

一、我国体育事业中存在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1.体育赛事中兴奋剂的使用问题

兴奋剂的使用常见于大型的体育赛事中,有些是运动员本人自愿服用的,有些是受教练、领队或者体育行政官的要求而服用的。但其实质都是为了赢得比赛,从而获取一定的精神或者物质利益,这种行为既违反了体育活动中禁止使用非法药物的法律规定,又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表现,背离了体育运动提高体质、提高素质的宗旨和原则,危害着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兴奋剂在体育赛事中的滥用,掩盖了运动员的实际水平,是拜金主义的滋生物,侵蚀着运动员积极进取的精神,因而可以说,服用兴奋剂现象的日益增多已经为体育事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这是体育道德培养中的缺失,是没有正确引导运动员在奖金与体育本身之间寻求平衡的体现。

2.体育俱乐部运营的法律问题

我国的《体育法》规定,体育俱乐部必须依照一定的章程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并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各个体育俱乐部协会内部的规定也对体育俱乐部在经营和管理上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我国体育俱乐部的经营涉及到门票经营、商业性比赛、电视转播权经营等各种形式。这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与法律相关问题,比如其俱乐部的运动员与俱乐部之间特殊的劳资关系,这涉及到劳工法及竞争法上的问题;每一个俱乐部都要进行市场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而如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体育俱乐部商业性质的运营则需要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和管理部门认真商讨并制定解决方案。

3.社会体育活动中的法律道德问题

社会体育活动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问题的影响的。当下,一些社会腐败问题蔓延到社会体育法规的建设中,致使制定和发展的不完善,从而导致了社会体育竞赛的不公平。这对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来说,影响更为剧烈。受这些社会问题的影响,以贫困群体、残疾人群体、老年群体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正当体育权益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侵犯。在社会体育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很容易产生体育活动只是为了迎合一小部分人利益的不正当现象。观众在体育活动中既是观赏者,但观众道德的消极表现也直接对一场体育活动的质量产生妨碍作用。

二、体育事业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1.健全体育法律和规章制度

尽管我国目前在规范体育事业方面已经有了相应法律法规——《体育法》,但是其规定原则化、程式化严重,对于违反人员的惩罚力度轻,不足以形成威慑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也很难适应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带来的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健全现有的体育法律和规范,一方面是對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按照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对刑事司法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增加相应的条文刚性。另外,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也应该得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对竞技体育中服用兴奋剂的违法行为,刑法应该对其设立明文规定,根据制造、贩卖、使用兴奋剂的不同违法程度进行定罪,从根源上清除这一危害体育界公平公正的最大“毒瘤”。

2.加强体育立法和宣传

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针对当前体育俱乐部运营中存在的一些体育法律问题,立法部门应该加强相关的立法,规范其运营和管理。具体来讲,可以借鉴其他国家体育发展较好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对俱乐部管理人员组织进行体育法规的教育和学习,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对于体育赛事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加强法制教育,倡导社会进行对其的有效监督。

3.加强体育道德法制化建设

单纯的道德建设是相对单薄而无力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以及巩固没有法制的支撑是很难站稳脚跟的。而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在人们心中形成道德的“他律”意识,进而内化为道德的“自律”。在此不仅要运动员、体育工作从事者的体育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惩罚,还要对其不遵守体育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道德方面的谴责,这是运用法律的威慑力,来对人们的体育道德实践进行有力的监督。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向国外的经验教训的借鉴,可以看到,我国的体育事业已经突破了许多“瓶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制定坚实有效的体育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健康的体育道德风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新新.我国转型期体育道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2004.

上一篇: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论文下一篇:主体性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