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2024-07-05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精选12篇)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生主体性和素质教育核心的认识, 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性,激发途径

1、前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主体性是主体对客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主体是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在实践活动中, 人是作为历史的和现实的主体出现的, 人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 人是社会性主体。关于学生主体性, 有许多文章谈过, 并提出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 并采用注重满足学生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然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依然还存在着教学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以至于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主体性理论的认识

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人既能呈现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由人的知、情、意等要素构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主体从其内在的标准出发对世界以及对自身进行改造, 人的主体地位才得以确立。一个人的思想形成的过程, 是知、情、意、行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任何现实的人作为主体不仅有生存的需要, 而且有实现其价值的生存需要。在做好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 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一系列心理原则和心理方法, 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 在基础较一致的条件下, 由于学生主观努力不一样, 因而学习效果也不同。教师要通过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性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 传统的课堂教学, 缺乏教学民主, 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 而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又能使高中生的本性、其尊严、和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 从而促进高中学生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3.1 注重情感沟通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充分理解学生主体的不同需要, 了解和承认学生主体的差异,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客体的价值, 给予不同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方法,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高中语文教学要研究高中生的情感及其规律, 激发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情感, 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克服“师道尊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对学生亲切、平等, 能听取学生的意见, 和学生交朋友。学生能够结合教师的主导意图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教学中的知识,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 学生主体地位确立后就能自我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既有助于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高中生由于自己思想原因及外部种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情绪的多次反复, 阻碍情感的培养, 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情感沟通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3.2 重视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指人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 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行动紧密联系。在教学活动中,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 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 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一教学前沿阵地对学生进行主体意识培养, 能够让他们开始主动了解世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通常情况下, 学生积极或消极的学习心态、主动或被动的学习方式决定了学习的效果, 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 调动学生追求成功、成才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用语文教材中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受教育者, 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 激起进一步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

3.3 认清学生需要

需要是人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源。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 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和动机, 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愿望而进行的行动。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外部行为来把握他们的内部需要和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 凡是有关行为产生的原因都可以成为动机。心理学揭示了动机是人的认识的内在动力, 动机调动、激发着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表露出来的, 行为是满足需要的活动和途径。通过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以相应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良好、健康的兴趣。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兴趣, 是陶冶高尚情操、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是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社会的要求变为学生内在的兴趣, 把高中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4、结语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瞬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 学会学习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语文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 结合改革开放形势下高中学生的实际, 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 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 激发学生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法,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孙玉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J].新课程 (教师) , 2009/0.5

[2]方启仁.对新课程语文教学个性培养的体会[J].中学语文, 2009/15.

[3]杨美杰.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考试周刊, 2009/22.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篇2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下放评定权给学生;提倡成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意识 角色意识 参与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主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讲,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所以,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益终生的。

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方面,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构建民主平等 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

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在向教师学习新知,又在调动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我设法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这样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距离,使学生充满自信。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优化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评判教学的优劣,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太多,总是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例如,古文阅读,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过程,毫无创新意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针对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 1 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1.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习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生动、突出。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教师运用角色变换训练,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利于调动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授《鸿门宴》,我让学生自己写剧本,分角色扮演文中的刘邦、项羽、范增、樊哙,然后在班里演出。学生提高了语文修养,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它们不仅有声、像,还有动画效果,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像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是一篇涉及美学评价的自读课,授课时间紧,课文内容较抽象,但它又是对学生进行美学启蒙教育的好文章。课前,我发动学生一起合作,找来了雕像、图画,用电脑下载了各博物馆中有关的图片做成了幻灯片。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学习任务很快地完成了。因此,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很大作用。

3.下放评定权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的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是漠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教师应注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比如,作文教学,便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此外,学生也可以平等地参与评教。教学相长,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进一步加强。

三、提倡成功教育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讨论中,有师生之分,无尊卑之别,给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感受。合作者的身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语文教学中,尤其教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如,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中,对于“祥林嫂之死”,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出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人”的共识,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

创造成功机会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遇之一。“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学习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采用“茶馆”式的讨论方法„„这样,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四、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篇3

关键词: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品质教育

语文是目前我国高中阶段开设的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很多教师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能力,但是在不断地努力和尝试之下,我们发现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能力在提高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很难再有显著的提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经过无数教育实践者的探索之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就是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体性不足,而很多教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加大力度开展课堂教学,反而收到了相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的分量越大,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空间就越小,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完全丧失,在课堂上完全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失去了自我意识,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瓶颈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不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不高,由于高中是学生整个学习历程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高考的压力时刻伴随学生的左右,绝大多数学生都变成了高考分数的奴隶,在学习中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根本谈不上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喜爱。而这种学习情绪时间久了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导致学生成绩出现下滑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其实并不困难,由于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我们在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财富,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其实也不乏这些珍贵的文化积淀,而教师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这些文化瑰宝的充分利用,例如,教材内容中有很多优美的诗歌、辞赋以及具有很强时代性和教育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如:鲁迅先生的文章,斗争性和教育性都很强,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时代的背景进行渲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那个动荡的时期所受到的屈辱,学生会从心底泛起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对学生自发地驱动自己的内在学习动力有着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主体意识不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挥主体意识的客观条件。

很多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效果,过度地占用课堂时间,将课堂内容安排得过满,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即便是学生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磨殆尽,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将主体意识慢慢恢复起来。例如,在学习一些比较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理论的角度去学习这些文章,要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要对这些文章的深层含义有所感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当地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教学空白,让学生去发表自己对于这些文章的感受和认识,这种表达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于文章再学习的一个过程,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这些主体参与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理解的情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三、加强学生内在品质的教育,唤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语文的教育更深一层的含义可以扩展到对于学生的品质教育和文化教育,而主体意识的培养亟须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需要有学生强大的内心作为支撑,在高考的巨大压力面前,过硬的文化知识储备只是顶住这个压力的一个片面的辅助,真正强大的内心才是学生顺利完成高考,实现自己人生理想飞跃的关键性帮助,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也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对于学生内在品质培养的文章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可谓是信手拈来,教师只要对这些文章的深层含义加以重视,并借助这些内容来不断地感染学生,学生的意志和品质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地提高。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是描述成功者的文章,这些成功者在起初都是平凡無奇的普通人,甚至有很多人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如:身体残疾、学习条件困难等等,这些人都是通过自身顽强的努力而披上了成功者光辉的外衣,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反思和崇拜,也值得我们的学生学习。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优美的古文,其中很多都饱含着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家天下思想,这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是当代年轻人所欠缺的,也是我们亟须唤起的民族意识。这些文章都能够深刻地感染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更加坚定学习的信心和明确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王畅怀.培养学习语文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1).

(作者单位 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篇4

为何语文教学会有这种尴尬被动的局面?恐怕主要还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特征, 把学生当作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强化训练以备考的机器, 因而往往费力不讨好。随着新大纲、新课标的颁布实施, 广大教师进一步认清了目标, 提高了认识, 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认识“主导”与“主体”的差异性, 进而从“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 向“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的新型模式迈进。

在此, 我就主体性教学操作程序及有关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问题之一:什么是主体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其主体性, 这是主体性教学操作程序中的先决条件。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激活其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 学会探究,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解:一是要体现教育目的, 着力培养, 弘扬学生主体性,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尤其强调学生需具有独立个性, 即要使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形成开拓精神, 创造才能从而提升个人价值;二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教什么和怎样教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而不是相反;三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四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从主体参与, 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及平等交往等问题进一步去探索,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逐步达到“不教自教”的境界;五是把学生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并以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突出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 主动获取知识, 这样经过努力获取的知识才能记得清而且长久难忘。 (2) 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知道, 一个人一个苹果, 相互交换后仍是一个苹果, 但是每人一种思想, 相互交换后就变两种或多种思想, 而且在交换讨论中, 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3) 通过分组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 分组讨论可以发挥群体优势, 相互问可以学习, 借鉴, 取长补短, 而且有一定的竞争性。 (4) 通过启发教学来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教师的相机点拨, 可以架接学生的思维通道, 从而避免学生因为找不到问题的解答途径而丧失信心。 (5) 通过引导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叶圣陶语) , 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问题之二, 区别“主导”与“主体”的差异, 明确师生在主体性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这是操作程序中的实质内容。教师的主导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始终由学生单方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使学生活动起来, 以活动促发展, 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要不断引导帮助, 鼓励学生, 从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最佳发展。作为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则要积极主动参与, 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未知的东西, 不断开拓进取, 从而发展自我, 超越自我。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教师始终以平等态度看待学生, 尊重学生, 使学生不断完美自身, 当探求过程中遇到了难题, 教师则积极帮扶促进,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前进的力量, 主动开拓, 主动发展。

问题之三:注意主体教学基础上建立的多种具体教学模式的操作, 这是主体性教学操作程序中的细化要求。下面我们来看看设问导学式和课堂讨论式的具体操作: (1) 设问导学式设问导学式即教师提出预定的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借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形式, 从而导入新课、学习、巩固、小结等环节都体现问题式教学的特征。具体来说,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用启发性的语言,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去饱尝成功的喜悦;同时,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形成正确答案, 再进行强化训练, 直至当堂达标。 (2) 课堂讨论式课堂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就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操作程序大致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 指导自学。让学生在了解和熟悉教材过程中发现问题, 从而进入主动思维状态。

第二, 学生质疑。由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一些感兴趣或弄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 而对学生忽视的一些重点问题, 则由老师启发引导,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作为讨论的内容。

第三, 课堂讨论。这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讨论由老师或学生拟定, 讨论时要注意讨论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即问题的答案有多样性、发展性、辐射性;讨论要有恰当的组织形式, 可分小组和全班集体讨论, 讨论后安排代表进行恰当点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堂讨论的关键所在,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论, 对错误的观点不能简单否论和指责, 教师要相机点拨、引导、调控。

第四, 综合评议。待问题讨论到所需程度上, 教师要将各种不同见解综合归纳。对论题作出正确的解答, 对同学的表现给予正面评价。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篇5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创新、变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知识传授。这给教学效果一向“少、慢、差、费”的语文学科,带来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由于突出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表现欲都被激发出来。“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变。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一分忧虑:学生活动成为一种时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读,便“左邻右舍”或几个学生合围而坐,展开讨论,还有当堂辩论,动作演示,影视观摩,声乐熏染等等,课堂变得热热闹闹起来。热闹之余,不禁令人深思:这应该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吗?不是,断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满堂闹”的状况,是我们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当改,但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和专家们深入思考的。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能完全割裂历史,都应既继承又创新。我们是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并且不能藉此而否定知识传授(包括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下同)的作用和地位,而实际上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80页)可见,新课标虽然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未完全否定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当讲则讲,当活动则活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对。

知识传授是增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在组建知识内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化认知误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也决定了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教学中存在自发的成分,有效的教学却是系统的科学观的产物。”([美]小威廉姆。E.多尔,语文学科包罗万象,知识浩瀚无边,而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譬如,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见仁见智,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介绍各流派的不同看法来加强学生的见识,扩散其思维,鼓舞学生大胆发言,师生互动才能撞击出强烈的思想火花。文学鉴赏的一些方法、步骤也应指导一下,以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就说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吧,教师可先指点一下:联系哪些因素(环境、情节)来鉴赏,从哪些方面(思想、性格、社会意义)来归纳,注意一些写人的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描,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烘托,抑扬等等),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导性格,附属性格)。同时辅以相应的事例来说明,然后再让学生去做,岂不是事半功倍!如果事前不加点化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思考讨论,其主体地位好像是得到突出了,但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可见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传授是必要的。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体性;误区;措施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明确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当前所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仍然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提问时间,这样简单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虽然学校按照课程改革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沿用传统教学思路,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在利用提问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合理把握提问方式的度和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过程流于形式。比如,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直接固定了学生的思维,进而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效果。

另一方面,过于追求直观效果却忽视对思想感情的理解。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开展教学,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内容,过于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却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讲解缺乏足够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只是学生主体性培养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是全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建议措施

1.创设师生互相交流的教学情境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一期间学生的思想意识相对强烈,并存在叛逆性的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来推动教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合理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以轻松的状态来对待语文学习,进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实现自主学习。

2.增强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独立人格意识,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具备主体性意识,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独立人格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自身意识力,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探究性教学。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明白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自觉性,注意避免一言堂情况的出现,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习经历,所以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主体性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才能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有效安排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并在提问和讨论环节合理设计教案,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营造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

总之,随着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推动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长峰.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2]黄锋盛.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6).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篇7

一、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 让学生主动学习, 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并不排斥教师讲, 而是主张教师精要讲,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 创造性地讲, 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两者如何融洽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 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 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究。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努力, 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 肯定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 肯定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创新、发现的行为和活动。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探究的能动性,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永远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有了好奇心, 学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行高级思维活动, 进而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学贵在问, 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才能有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才可能有探究式学习。创设情境, 要有针对性, 启发性、紧扣教学重点、难点, 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价值的“满堂问”。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三、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不间断地保持学习的渴望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地反映在不间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教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可持续要求上, 让学生永不间断地保持对学习的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资源就是学生自己,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 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 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是教师的职责。教育是让更多的学生有所选择, 让更多的学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 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没有发展不了的学生, 只有尚待发展的学生。

四、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实施新课改后, 在教学中实施新的教法, 这是一套科学的课改体系。为了成功运用这种教法, 打造高效课堂, 我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新的学习面貌。新的教法虽不够完善, 但已初具雏形。为了领悟并学习这套方法, 我开始听课, 不同的科目, 不同的教师, 我一次次听, 一次次感悟, 一年来不停地反复听课、评课、反思、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 我受益匪浅。

首先, 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刚开始, 我受老教法的影响, 总认为学生怎么会讲呢, 他们能把重点反映出来吗?但是, 当我看到各小组积极讨论, 为完成小组任务而努力, 最后, 选出代表讲解时, 我不得不承认, 学生是有潜力的。以前, 老师的“满堂灌”埋没了学生的能力, 恐怕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把问题掌握得那么透彻, 还可以讲给其他同学听。而新教法中的展示环节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为了体现自己的这种能力, 他们一定会在自学、讨论环节中充分合作、认真思考, 这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 教师们更加努力。学生在每个环节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 这要形成一个固定的学习模式, 并且发挥他们最大的学习效能, 这需要老师一步步地纠正、规范、再纠正、再规范。到现在, 这种模式已经成形, 我在想, 班主任和各位教师到底讲了多少节课, 听了多少节课, 做了学生多少次思想工作, 修改了多少次, 规范了多少次, 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最后, 我自己也受益匪浅。我因为很晚才接触这种教法, 刚开始时, 无所适从, 学生展示了多少, 我该如何补充, 这个尺度我一直把握不好。学生讲解肯定不如教了很多年的教师那么透彻, 最初的时候, 我老是想打断学生, 自己讲, 但是, 我发现, 这样反而使学生没有了积极性, 他们认为, 反正老师要讲, 我说成什么样都行。现在, 我已经慢慢地在平衡学生的不足与老师的点拨之间的关系,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在新课程理念下, 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 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灼见, 使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使教学更完善、更高效, 让教师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和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 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篇8

教师要深入研究本班学生的特点, 科学地开展语文自主阅读活动。一些在语文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无不认真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 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展开教学活动。此外, 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至关重要。高中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 能比较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 自我管理能力较初中阶段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心智尚不完全成熟。教师只有深入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比较科学地开展自主学习的训练。

开展自主阅读教学活动还要知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得的心理规律。我国学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从影响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诸因素、丰富学生的各种认知策略、训练学生的各种元认知过程以及教会学生主动营造和利用学习的社会性和物质性资源等诸多方面入手。”有专家认为当前开展自主学习要“在教学指导中以阅读兴趣、阅读技能、时间计划为三个突破口, 抓住学生“想学”、“会学”、“能学”三个关键点。”

关于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叶圣陶、吕叔湘等前辈以及当代的一些专家学者都作了深刻的阐述。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等早就指出, 语文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技能的获得。叶老说, 语文学习“以学生获得受益, 练成读作上熟练技能为要”。“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贯彻以语文技能学习为核心的思想, 才可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基本学习技能和高级阅读理解技能的获得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地促进作用。

上述三个方面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 对于如何有效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探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应试和发展兴趣的关系、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这四个问题至关重要。限于篇幅, 笔者仅围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进行论述。

新课改倡导个性化的阅读。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则倡导这样的观点, 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 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 直接阅读。笔者曾在拙作中指出: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具备教育的民主思想, 和学生多商量商量, 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熟悉的内容和长处去教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 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 启迪学生的灵感, 诱发学生的悟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让学生有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阅读, 实现独立阅读中的自我感觉和感悟。在这样的论述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民主思想”, 接受学生不同的阅读个性和阅读内容。教学民主之中应该包含阅读自由。但是我们又强调“让学生有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阅读”, 这样的目标如何实现呢?笔者认为即使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也不能忽视。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除了学识之外, 最能影响学生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诚如德国学者林德所言“真正能教导学生的就是教师的人格”, 而不是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格魅力在高中阶段尤其表现地明显。高中生心智的成熟及社会化使他们更能够意识到教师品质的特点对他们学习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同等重视。为了实现这样的并重目标,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从二个角度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 目标引领。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要优化阅读教学目标, 使其更为明确、更具有层次性。目标明确就是指在阅读活动中有一定的目标指引, 甚至于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优秀的教师在指定阅读活动的目标时非常注意目标的层次性与明确性, 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步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其次, 有效指导。教师能够对学生有效的指导可以从教师的讲授、教师的提问、教师的反馈几个角度来进行。教师的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都必不可少的, 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须的。教师清晰有效的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讲授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篇9

一、转变语文教学理念, 将每个学生当做平等个体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师生关系都是不平等的, 教师处于主宰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在学习活动中渴望尊重, 渴望平等, 因此,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进行转变, 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也不能以师道尊严的陈旧理念对待学生, 要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理念, 尊重每一位学生, 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哪怕学生在学习中犯了错误, 也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谈心, 了解他们语文学习的实际状态, 寻找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起和谐关系, 这样的关系应当体现朋友加长辈加老师的综合性, 让学生乐于参加语文学习。

二、加强课前预习要求, 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预习活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于教师而言, 应当注重这一环节的要求, 培养学生提前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与能力。首先, 教师要强化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相当比例的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并未养成坚持预习的好习惯, 这就导致学习的全部压力集中在课堂的45分钟之内, 课前准备不充分, 学习针对性不强, 影响教学效率。对此, 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对新授内容学习前坚持预习, 并且作为一项硬性规定强行入轨, 让学生从不适应到适应, 坚持将预习当做学习的必要环节。其次, 教师要强化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活动应当体现高效原则, 放任自流的预习活动会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对此, 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预习方法的指导, 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工具书、网络查询文学常识、背景资料, 解决生字词难题, 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质疑等, 以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预习活动的重点性和实效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预习技巧, 让预习活动更加务实高效。

三、课内注重合作研究, 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较强的参与愿望, 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内呆板的听讲, 他们有自己的思维, 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相应的载体与平台, 顺势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任务。在每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预习的成果进行简要交流, 以较短的时间检测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在教学目标落实的过程中, 大多数时候多安排思考题供学生分析研究, 这样的思考题可以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地学习课文, 并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在学生相互研究学习的过程中, 笔者动员学生组成一定规模的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进行集体研究, 重点针对思考题中的难点群策群力寻找答案。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笔者出示了一组探究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 这三天光明带给海伦一种怎样的感受? 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 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 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 如何理解“对于欢乐与悲哀, 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一句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体现了海伦·凯勒怎样的精神实质? 朗读最后一节考虑, 作者重新面对黑暗有没有恐惧, 失落, 懊悔? 以这样一组探究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提高教学成效。除此之外, 教师在学生合作研究的过程中要点评, 帮助学生熟练归纳, 实现提高研究成果全面性的目标。实践证明,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相互合作、深入思考, 对于加深理解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显著的作用。

四、带领学生深入生活, 让学生充分观察与表达

作文教学难是高中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是造成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和写作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缺乏对生活的实际感知, 没有能够主动深入地观察生活。对此, 笔者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之中,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人和事, 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笔者经常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种专题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如深入居民区帮助大扫除, 迎接卫生城市的创建等。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干得热火朝天, 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大家不断加入到卫生打扫的队伍中, 学生的这些行为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活动之后, 笔者要求学生回忆活动中的观察所得, 并思考这次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活生生的生活感知,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滔滔不绝, 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从正面角度评价群众积极参与卫生城市创建, 也有学生从反面角度批评随意乱倒垃圾的居民, 学生有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 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写出来的文章都具有较强的真情实感与深度, 写作质量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转变理念, 对优化教学环节, 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语文教学更深入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程相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 (教师) , 2010 (12) .

[2]万敏涛.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初探[J].吉林教育, 2011 (05) .

[3]吴建军.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思考与对策[J].新课程 (教研) , 2010 (10) .

[4]徐莹.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36) .

[5]孟亚敬.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误区[J].学周刊, 2011 (13) .

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 篇10

一、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

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 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 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 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 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 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 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在向教师学习新知, 又在调动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所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 是教师服务的主体, 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我设法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 这样的氛围, 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 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 能够放松地自然地参与教学, 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 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 使学生充满自信, 还可以离开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 坐到学生位子上, 进行角色互换, 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评判教学的优劣, 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包办代替太多, 总是怕学生听不懂, 学不会。例如, 古文阅读, 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 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过程, 毫无创新意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针对这些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 引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愉悦的氛围, 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 获得学习的乐趣, 培养健康的个性, 唤起求知的欲望, 强化学习的动机。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人物个性也很生动、突出, 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教师运用角色变换训练, 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 利于调动情感因素, 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的裁定权, 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这是漠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教师应注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给学生, 使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比如, 作文教学, 便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 这样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使其自信起来, 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 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深入理解体会, 然后形成个人意见, 与大家交换, 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语文教学中, 尤其教文学作品, 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如, 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中, 对于“祥林嫂之死”,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 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 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 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在教学中, 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遇之一。“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 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 由学生组织实施学习方案, 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用讲座的形式, 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这样, 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 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 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 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 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 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 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的教导下, 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在教学活动中,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优化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11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可能与限度。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了现行语文课一个探索的主要问题。

一、让学生熟悉课文和材料

课堂教学就好比是一场“战争”,在开战之前,我们必须充分掌握对方的情况。学生对课文,对教材也应如此,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懂学会。因此,不但要求老师能非常熟悉地掌握教材,学生也应如此。但是有很多学生在讲课之前只是随便浏览一下,或仅仅是“把课文当故事看看”,没有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如何克服这一缺陷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熟悉课文和材料。

1.严把预习质量关。课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读,感知全文,从而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笔者教学中设计成初读、自读、质疑,要求学生把疑问、体会写在预习笔记本子上,还不时地进行抽查,这样严把预习质量。

2.细读、品读。开讲前用几分钟细读、品读,以补充语文课预习中的不足并达到预习达不到的效果。初读,一些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少同学对文章根本就没有细细品味过,对其中的重点组块感悟浅,甚至不懂得问题怎么回答。我们要让学生很好地熟悉课文、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多读,也许有人会认为多读会浪费时间,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先把课文看上两三遍,甚至更多,以便熟练掌握课文。多读是达到“熟”的最佳手段。我们上高中语文课时,可以结合课文,结合中学生的喜爱,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去读,去思。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让学生粗读,再细读,尔后又品读,学生已经对《祝福》的内容、思想性、艺术性有了一些了解。但还不够,语文教师可以利用DVD光盘,播放《祝福》的影片,再配上老师的解读。此时此刻,学生的读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深华。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多让学生独立思考。我们经常听说学生学语文一听就懂,一做就懵。有时老师越是讲如何做,如何理解,而学生越是糊涂,原因在于学生只循老师的思路而未能开发自己的思维。为此老师要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开发他们的思维,然后再讲解。这样比教师直接讲好得多。这是因为学生开发了自己的思维,动脑筋思考,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曾说:“要用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予提示,给予时间,不满足于问题的解答,应追求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加强自由讨论。自由讨论是不可少的课堂教程,它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整节课学习的高潮,思维的高潮。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讨论激发思维的火花,通过答疑明辨是非,加强了自由讨论的学习形式。学生面对学生敢于直言,敢于说对,敢于说不对,敢于开诚布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每个同学的看法或答案都不可能是准确全面的,但在七嘴八舌中,分析、比较、综合、整理,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评价、分析、筛选或优化,既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和观点的品德、作风,又补充了自己答案的不足。通过学习别人的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词汇,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

3.重视新课点拨。新授、点拨是老师必要的讲解教程。唇枪舌剑的讨论留下了问题,学生也到了“悱”“愤”的程度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时老师对一些讨论未决或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与学生共同探讨中,适时加以点拨以达到较圆满的效果。新授、点拨,重点是点拨,意在引导学生把思维的“弓”拉满,然后让他们自行去突破。可以附以表演、示范来促使学生之间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比如说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品味,听《荷塘月色》的录音播放。可以让一些学生朗读描写部分,一些学生朗读抒情部分,一些学生读议论部分。从而让学生在自主读,自主听,自主议,自主思中去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重视学后拓展引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我认为老师教语文,无非是领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和创造。学完课文后,有的学生心神未定,有的仍在思索中,有的似有感悟。这时教师要抓住指导写作的良好时机,加强拓展引导。语文教师可以抓着这一大好良机,让学生写作不同的讲演性文章,或写政论文,或写评论文,再结合课文的思想性、写作特点,加以点拨、引导。

谈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 篇12

一、当前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实施的现状

1.教学中应试教育影响较大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前提的情况下, 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的实施仍受约束, 不够灵活, 缺少创新.尽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 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要求学生大胆提问, 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收效甚微.

2. 学生问题意识不强, 主体能动性较差

古往今来, 教育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古人云,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强调一个“授”, 此类深厚的国粹文化使广大教师从骨子里融入了接受的概念.而在具体数学教学中, 教师过分强调课堂纪律, 尽管教师注重问题引出, 以疑激思, 但不少学生依旧是被动参与, 因此,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 也不善提问, 有的甚至不敢提问, 无疑可问.

3.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得到落实

数学主体性教学, 是以学生为主的, 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和引导作用.然而实际教学中, 提问、发疑、释疑往往都是教师“一手包办”, 学生思考空间不足, 即使有的学生, 教师一讲就懂.由此可见, 要想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另外, 还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二、运用主体性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学的作用, 就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 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勤学多问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需要勤学多问.要想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勤学多问.另外, 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 首先要肯定, 然后耐心解答.例如, 某老师在讲授f (x) =ax4+bx2+c>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a0b0c0{a0b2-4ac0时, 不能单纯要求学生记忆, 还要询问学生有没有什么不懂的, 结果很多学生在思索一番后对{a0b2-4ac0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时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提出疑问的学习态度, 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问, 进行正反论证.这种以提问方式进行的学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有利用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

3.完善教师的引导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 为了完善教师的引导作用,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了解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以及本班学生个性特点.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与逻辑顺序,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分成多个层次, 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具有逻辑层次.例如, 在求解y=x2+1x2+2的值域时, 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分离常数法解题, 接着引导学生从另一层次思考x作为自变量, x2≥0, 将x2平方看成一个整体, 求y的值域, 然后再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并引导学生总结.这样的引导过程, 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思索与探究,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总结

上一篇:作文教学理论改革管理下一篇:超外差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