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乡镇财政论文

2024-08-09

优化农村乡镇财政论文(共8篇)

优化农村乡镇财政论文 篇1

一、乡镇财政管理的基本对策

1.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第一点,明确乡镇财政收入的相关的各项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执行的具体程序,完成一个审批的工作日时限,财政支出的记录与跟组,财政与地税局的合作,财政人员的岗位职责,财管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等等。第二点,细化并且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流程,并且设有相关的监督职能部门,对财政的预算进行规范化能够有效避免财政预算与财政执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设置财政监督部门,让政府工作人员在法律、同僚和热门的监督下完成工作,能够有效地对其监督,能够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透明度。第三点,优化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流程,地方性的职能部门因为乡土人情的原因经常工作上走“人情”路线,使得很多流程简化,甚至很多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的项目都无法执行,因此造成了资金上分配的不合理。所以,要优化现有的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程序,一切按照制度办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第四点,建立资金申报细则,为了避免资金申报项目不明确而导致的资金充入日常财政支出费用,最终导致了无法做到专款专用的现象,要完善资金申请审批的资料,细致到资金申请的具体项目,负责人,项目的制定情况以及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等等。第五点,落实财政部门信息化,将财政数据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相关性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这样能够节约异地工作的时间,同时提高工作的效率,进而提升整个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

2.强干部队伍建设

第一点,加强乡镇财政干部作风建设。要认真制订行为规范,增强组织纪律行为准则,树立政治上坚定、纪律上严明的良好乡镇财政干部形象。第二点,抓好乡镇财政文明建设工作。在乡镇财政所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建议县农村财政管理局每年评选表彰一次,条件成熟的可向市、省推荐,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努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法制型的乡镇财政机关。第三点,加强乡镇财政人员专业培训。对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实行分类指导、分级负责。乡镇财政所长每两年由市以上农村财政管理部门负责培训一次;其他干部每年由县农村财政管理局负责培训一次。第四点,实行乡镇财政干部竞争激励。要严把乡镇财政进人关,确需进人的必须统一纳入县财政局人员录用计划,并保证所进人员专业对口,有大学以上学历和较高政治思想品德;县级财政部门在配备财政所内部人员时要鼓励竞争,特别是选拔所长、副所长职位时要实行竞争上岗,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3.量化目标绩效考核

第一点,严肃重大事项报告。实现目标化管理是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年初即要根据县局工作规划和计划部署,立足所情,确定当年的重点工作,细化重点工作目标,确定主要工作途径和措施,并形成报告送县局和乡镇党委政府,以确保财政所各项重点工作获得县局和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予以监督执行和考核考评。第二点,完善层级岗位责任。有岗就有责,权责对等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遵守的原则。第三点,建立完善配套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AB岗工作制、限时办结制、业务台账制、岗位轮换制,保证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实现制度管事、制度管权、制度管人的目标。

二、结语

乡镇财政管理是地方性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财政职能部门出现管理漏洞的风险大于其他部门,本文主要针对乡镇财管中的相关制度不规范和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以及乡镇地方小大家都相识的特殊的浓厚的人情关系对工作决策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还会在具体的工作中衍生出新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监督职能部门对此持续关注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实现乡镇财管精细化,保证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优化农村乡镇财政论文 篇2

一、发展问题分析

(一)财政管理体制

乡镇财政管理中,对于财政收支,预算管理缺失,不能有效的进行收支预算,而预算约束机制较差。审计发现,乡镇财政收支,在制定收支计划时,只是象征性的制定,只对收入做了计划,而对支出却没有计划性,只是灵活掌握,在财政预算上,体现出了不合理性,更有甚者,不编制预算,在财政收支上,缺乏控制机制,造成财政管理上的混乱。

内部控制较差,对下属单位管理较为松散。针对于多数乡镇财政,他们并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对下属单位,其缺乏财政管理,而且内部监督并不健全,造成某些下属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财政管理,出现了不好的现象,如乱收费、滥支出,更有甚者,出现了私设“小金库”问题较为严重,收费票据自制,并且将其放在外账,脱离财政管理,财政秩序混论。

(二)职权划分

在乡镇发展过程中,财政管理、会计核算,这两个部门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从某种角度分析,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系,即监督与协调,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乡镇财政的合理开展,在部分乡镇基层中,相关管理部门将两种工作进行混淆,甚至出现了由一个部门实现两个部门的职能的现象出现,如财政部门独揽其本职与会计核算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职权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加大了管理难度,而针对会计核算工作,乡镇财政也缺乏有效的管理。

(三)会计核算管理

针对会计核算管理,其基础性工作管理较差。在乡镇会计核算中,财务人员对其职能工作都很清楚,即核算与监督,但是在乡镇财政工作中,其核算工作不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在会计科目的使用上,不够规范,登记账簿完整性较差,而且登记明细不清楚,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实行。

会计核算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即页面记载情况,不符合实际业务发生情况,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财务人员素质较差,缺乏职业精神,工作态度较差,出现工作敷衍塞责现象,对于领导一些指示,理解错误,违背规定操作;第二,乡镇政府,其对于财务人员的更换,相对频繁,不能保障财务人员工作的稳定。

(四)人员素质较差,监督体系不完善

针对我国基层发展而言,其财政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工作素质较差,尤其是农村会计人员,他们仅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还有在实践中的摸索出来的方式,进行实际工作的操作,而其工作缺乏相对的理论支持。例如在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写,或是会计账簿的整理工作时,大多数的会计人员存在知识量匮乏的情况,有的是甚至根本不懂,这些都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与此同时,部分工作人员还存在思想上的偏差,如道德素质较差、法律意识淡薄等,在金钱面前,无法实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道德标准,进而出现贪污腐败现象。

就我国现状而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监督体制严重缺失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缺失,相关部门的忽视,致使监督系统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无论是乡镇财政管理,还是针对会计核算,都无法实现有效监督。因此,在乡镇财政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暗箱操作”、做假账等事件频发,这样导致事业单位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解决策略

(一)制定财政管理,规范会计核算

由于乡镇财政管理上的不足,如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规范性较差等,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制定规范的管理体系,以确保财政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要根据实际情况拟定科学化的管理措施。结合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实现会计核算的变通,进而实现其规范化、高效化,达到二者的相互统一。优化财政管理,完善会计核算,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提升,促进基层经济的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并且保障核算的准确性,会计核算工作的完善能够促进财政预算能力的提高,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乡镇财政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带动乡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确定人员职责,完善资金管理

乡镇在进行财政管理时,必须将财政与会计工作有所区别,明确分工,针对专项工作需要专人负责,不要混为一谈,职责明确才利于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例如会计核算工作,乡镇政府部门应该招聘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负责,进行核算工作,会计人员的高素质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财务预算能力,对于每一笔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在账簿中都能清楚的展现。此外,乡镇政府还需要加强财务支出,加大对其审核力度,拟定合理的审批制度,促进财务支出的合理化,并且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实现资金管理的合理化。

乡镇政府在进行资金调配工作时,应该实行乡镇账户体系,对于财政性的账户,实现统一规范管理,并且根据资金使用方式的不同,在银行开设不同的账户,如镇级清算账户等,禁止镇级政府开设除此类之外的账户,按照我国统一要求,实现单一账户,针对镇级财政而言,就其中一种账户类型作说明,如镇级特设专户,其经过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具有特殊性、过渡性的账户。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员素质培养

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变以往办公条件简陋的情况,增加硬件设施,与财政管理相互配合。针对会计核算,在其原有核算的基础上,实现核算工作的信息化,并且实现网络化办公,摒弃传统的纸张核算形式,采用会计电算化,提高核算质量。此外,乡镇财政还需要注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尽量选择专业能力强,工作素质好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不仅如此,还要对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与交流,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知识储备不断增多,专业化技术不断完善,而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并且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工作素质,在私下里,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不断的学习。

例如:某市的一个乡镇财政部门在2013 年进行人才的全面改革,不仅招聘具有高学历、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而且定期举行一定的培训活动,并且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对于整体表现较差的工作人员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甚至有可能丢掉工作,反之,表现较好的人员会受到奖励,如奖金、升职等。

(四)加强监督,规范运作

乡镇财政工作的有效提升还需要加强监督,制定相应的监督体系,首先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设立部门监管,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与群众监督相互呼应的完善管理体制,做到内外相结合,共同促进乡镇财政管理的有效实行,做到信息的公开化,及时公布数据,促进财务支出透明化,严禁暗箱操作。乡镇财政部门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以便群众监督。此外,乡镇政府应设立考核制度,并且完善奖罚制度,对于一些不合法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例如:有些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擅自挪用专项资金,这样的行为不仅违法,而且是个人工作素质的缺失。因此,对于这样的工作人员,必须给予严惩,并将其记入档案,而且与其奖金和升职情况有直接的影响,最严重的会关系其工作前途。通过相应的惩罚机制,促进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转变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一步提高自身工作的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财政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而财政与会计核算是促成乡镇财政管理的有利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乡镇的财政管理工作,完善会计核算工作,乡镇财政部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文章针对上述情况展开论述,并对乡镇财政管理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我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能够切实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栾英光.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

[2]郭文静.浅谈乡镇财税财会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

[3]姚孝贤.对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0(08)

[4]王智才,樊晓民,陈俊亚,李伟,亢彬.乡镇财政“双基”建设问题探讨[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04)

[5]石洪波.关于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1(23)

[6]常军.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2(05)

[7]陈丰.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3(10)

优化农村乡镇财政论文 篇3

笔者由乡镇财政面临的困境展开论述,并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今期刊实例,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解决乡镇财政困境:一方面可以通过稳定和扩大税源,保证乡镇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如何摆脱现今乡镇财政普遍存在的财政困境,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全国的平均税率规定为单位土地面积常年产量的15.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均税率,由国务院根据全国平均税率,结合各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分别加以规定。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支出远远大于原以农业税为主的财政收入;二是从乡镇财政支出方面来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支出的压力进一步增加,不仅影响了政府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使得乡村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三是取消农业说会使乡镇财政收入从落后地区流向富裕地区,进一步拉大基层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二、乡镇财政运行困境的现状

1.收支矛盾突出、缺口扩大

乡镇债务包袱沉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长期官本位思想的作祟,乡镇的负债现状主要是以前多年积累以及偿债能力降低造成的。尽管许多债务是在农业税废除之前就已发生,但是由于农业税废除后乡镇收入降低、财政支出政策性缺口、收支结构及其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尚处于初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乡镇解决债务问题的难度。除东南沿海等较发达省份的乡镇企业较成规模并有较多的资金来源外,目前,绝大多数乡镇的企业税收都无法满足偿债需求,并且随着债务规模的膨胀,债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2.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不足,资金严重短缺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失去了重要的财力保障,无力提供财政支农应提供的公用设施建设来满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以乡村两级办学为主的乡镇统筹、各类教育集资和一些教育方向的收费项目,使教育投资资金经费缺口明显扩大,在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尚未形成之前,教育投入势必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状况。最后,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进程来看,取消农业税后财政支付能力较弱的部分乡镇,可能面临着上级政府转移支出不到位的困难。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公共财政在对三农帮扶方面也势必面临较大资金缺口。

3.乡镇财政的管理混乱,行政成本偏高

现行乡镇政府不同程度的存在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庞大的现状并严重影响行政机构有效运行和职能的发挥。如果主动压缩支出的意识不强,公用支出经费势必会持续增长,导致行政成本过高,财政资金不能得到高效的利用,进而使乡镇财政陷入负债的恶性循环。

三、解决乡镇财政困境的思路与方法

1.从“开源”角度解决乡镇财政困境

首先,规范县乡财政体制,建立稳定财力来源。要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市县对乡镇的财政体制,赋予乡镇较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乡镇财政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重点,建立稳定的财力来源。乡镇政府还应转变财政收入观念,以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导向,合理的利用经济政策,建立符合该乡镇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其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力培植乡镇税源。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再者,完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乡镇财政固定收入。从完善分税制方面来说,要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给予乡镇政府与事权相当的财力,包括乡镇政府取得收入的权利和与之配套的上级和平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最后,要完善乡镇财务管理机制,化解乡镇债务风险。包括对乡镇现有的债务进行全方位的的登记调查;分清楚债务的责任和轻重缓急,以不同的方法化解债务危机;健全财政监督审批制度,编制“乡镇债务预算”。

2.从“节流”角度解决乡镇财政困境

首先,精简乡镇机构,转变政府职能。臃肿的行政机构不仅增加财政支出负担,更影响了政府管理机构的有效运行,甚至会影响到政府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应加强政府管理机构改革,规范乡镇的机构和岗位设置,减少冗余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节省行政费用开支,降低行政成本,使更多的财政支农资金用到农村建设中去,从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其次,加强乡镇财政的财务管理。规范乡镇财务的核算职能,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健全乡镇财务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对国有资产实施严格的监管;加强涉农补贴对象的资格审核和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管机制;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情况,引入乡镇财政使用的预算和决算机制,扎实乡镇收入基础,细化、量化支出结构,科学合理编制乡镇预算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3.优化乡镇财政的支出结构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客观要求,公共财政活动在财政支农方面应立足于实际。在支出领域,应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应“与民争利”。只有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才能加强财政支农的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在教育方面,要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减轻乡镇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要有所取舍。二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农村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水利设施、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应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以推动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健康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树立全局观念,财政支出要紧密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四是社会保障方面,乡镇政府要努力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从财政、个人、社会资金等多个渠道筹资,利用社会保障机构、金融保险等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倾斜政策,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生态农业、环境治理、农村医疗保障改革等,要把乡镇财政支农,变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4.强化乡镇财政监督

首先,要加强乡镇税收监管。要加大税源监管的力度,坚决杜绝以费挤税、乱支滥发、设置账外账以及买税、引税、垫税等违法违纪行为,防止乡镇税收流失和虚增乡镇财政收入;同时,应当加强乡镇政府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贯彻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大乡镇预决算编制执行检查力度,严格执行追加、调整预算要真正履行审批程序,把财政预算执行和绩效状况作为评价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最后,建立健全乡镇财政监督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联络税务部门或者实行划片专人管理,提升监督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不仅使乡镇政府的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还使得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短缺,加重了农村债务危机,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乡镇政府以财政为基础的服务职能弱化的原因。笔者针对乡镇政府存在的财政困境给出了解决策略,即可以通过规范县乡财政体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和扩大税源,进而稳定财政税收收入;同时,还要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察力度,确保乡镇的财政真正为农民谋利益,切实提高农村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作者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优化农村乡镇财政论文 篇4

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成效是不容质疑的,然而,人们目前担心或诟病最多的还是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财力的影响,特别是由此导致的乡镇财政的拮据,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势必最终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许多人因此

认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的缺口和债务问题,乡镇政府将不得不再次向农民“伸手”,这样一来,农村税费改革就避免不了要走历史的老路,就像唐代杨炎的两税制改革、宋时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和清初雍正的摊丁入亩一样,初时“向来丛弊为之一清”,时间一久难免“积累莫返之害”而归于失败。很显然,这些担心和忧虑,还是就事论事地局限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本身,对它所产生的影响及其连带效应缺乏足够清晰、全面和深远的认识。实际上,农村税费改革不单是分配关系的一种调整,就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围,对乡村政治、社会的发展乃至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的构建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本文试图从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开始切入,就农村税费改革对乡村政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做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乡镇财政的规范化

客观而言,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政的收支和管理。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财政收入基本上由国家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国家预算内部分,包括上级政府划归乡(镇)财政的乡镇企业所得税、屠宰税、城市维护建设税、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车辆使用牌照税、契税和其他收入。国家预算外部分,包括上级政府划归乡(镇)财政的农业税附加、农村教育经费附加、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一些按照国家规定征收的公用事业附加。自筹资金部分,包括乡(镇)政府按照国家规定征收的自筹收入,但不得随意摊派”。其收入分别纳入各自的支出范围。

过去的乱集资、乱摊派和乱收费主要发生在预算外和自筹资金部分,尤其是自筹资金一块更是难以控制。迄今为止,谁也无法对自筹资金和预算外收入进行比较全面的统计,甚至其中有许多收入根本就没有进入乡镇财政收入的帐户。由于它的非规范性,一些研究者将乡镇财政的自筹资金收入称之为“非正规收入”、“制度外收入”或“非规范收入”,有的则将其与预算外收入一起称作“非预算收入”()。从少数个案分析来看,樊纲认为,年,“非规范收入”平均相当于地方预算内收入的(占全部地方公共收入的)。根据谭秋成的研究,预算外收入和自筹资金占乡镇财政收入的比重是逐渐递增的,年还只有,年增至,年则上升到。

一般来说,纯农业地区的乡镇“非规范性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左右),其来源主要是乡镇统筹、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等收入,基本上是从农民头上直接征收的;而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及市郊乡镇的“非规范性收入”所占比重则畸高(一般都在以上,甚至达到以上),是这类乡镇财政收入的“大头”,其来源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剩余上交、土地征用收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什么农民负担问题突出表现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基本上以农业收入为主,以农业税收为主体的预算内收入根本无法维持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乡镇政府就不得不在非预算部分“动脑筋”,但是由于在非农领域缺乏征收空间,其非预算收入惟有从农民头上征收之一途了。随着人员和机构的增加、各种达标升级活动的开展和政绩(面子)工程的建设,乡镇公共开支逐年上升,农民负担也便随之累年加重,乡村干群冲突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之下,因情势所迫,就不得不进行农村的税费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国家政策内的收费并入农业税收之中合并征收,将乡镇的非预算收入、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这一制度设计的好处主要有三点:一是简便征收,二是遏止农民的税外负担,三是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政的收支及其管理。例如:安徽省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增加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收入,全部作为乡镇固定收入”,同时“将乡镇职能机构的支出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列入乡镇预算支出(国家明文规定上划的除外),原由乡统筹费开支的乡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以及乡级道路建设支出等五项事业支出纳入乡镇预算支出范围”。这样一来,乡镇财政收入和支出就只有预算一块,不再存在预算外和自筹资金部分。其中,乡镇财政的收入范围调整为:乡镇范围内组织征收的增值税(留存乡镇财政)、地方工商各税、企业所得税、农业四税、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支出范围包括:乡镇组织正常运转的支出和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公共设施维护建设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政的常规收入实际上是由这样

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财政收入部分,这部分以农业四税为主体,除此以外还有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二是地税收入,包括地方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三是国税收入(增值税)留存部分。以下是笔者调查的三个乡镇的财政收入结构(表),它基本反映了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财政收入的大致状况:

表某年安徽省三个乡

镇财政收入结构情况(万元)

镇乡镇

⒈财政税收

其中:农业税及特产税

⒉地税收入

⒊国税收入(其中上交)(其中上交)(其中上交)

注:镇是农业型山区镇,人均土地只有亩;乡是农业型畈区乡,人均土地约亩;镇地处旅游区,虽然人均土地不足亩,但是其旅游服务业较为发达,镇财政收入的支柱是地方工商税收。

资料来源:某年月日、月日田野调查

在乡镇财政收支规范化的同时,乡镇的收支结构也被模式化了。换言之,在堵住乡镇财政收支的疏漏的同时,也给乡镇财政套上“紧箍圈”,乡镇财政的增收空间非常有限,尤其是农业型乡镇,基本上没有任何合法性增收途径可言――有些乡镇在农村税费改革中为了使财政收入不留太大缺口,又不能冒违背政策之险将农业税率调到上限以上,只得在农业税应税土地面积和常产上做文章(个别山区乡镇常产竟然调到公斤以上),即便如此亦是非常有限的――仅农业税而言,一旦按照新的税率调整以后,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了。而地税和国税收入,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政将面临巨大的收支平衡压力。

二、乡镇财政缺口:个案分析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某年),安徽省农业两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及附加是亿元,比改革前亿元(包括改革前的农业税、特产税、乡统筹和村提留中的公益金、管理费)减少亿元,再加上被取消的屠宰税和农村教育集资,全省乡村两级政策内减少财力就达亿元。其中,乡镇财政减收亿元,平均每个乡镇减少收入万元(可参考表)。

表镇农村税费改革前后收入政策性增减因素对比情况(万元)

改革前(年)改革后(某年)政策性增减收入

农业税

乡镇统筹(含教育集资)―

屠宰税―

合计

注:镇地处皖西南,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民负担就相对较轻,因此政策性增减幅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虽然目前的转移支付填补了乡镇的政策内减收,但是,在税费改革之前,乡镇财政除了政策内的收入以外,还有政策外的收入(即“制度外收入”或“非规范收入”)。政策外收入占乡镇财政收入的比重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安徽省北部地区政策外收入较高,南部地区较低(从镇财政政策内减收与全省乡镇平均减收差距可以反映出来)。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镇财政的政策外收入,因此,安徽省乡镇实际减少收入远远大于万元。

乡镇财政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就难保收支平衡,其收支缺口主要依赖“非规范收入”(制度外收入)弥补。现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非规范收入”,再加上政策内的减收,乡镇财政势必留下较大的资金缺口。例如,改革之后,皖北濉溪县祁集镇农业税正税收入万元,地税和国税收入万元,合计财政收入万元,而支出人员工资万元,民政优抚万元,计划生育万元,工作经费万元,至少需要万元,收支相差万元。皖中定远县张桥镇改革前总收入万元(其中政策性收入万元),改革后只有万元,减少收入万元(其中政策内减收万元),减幅达。某年该镇财政收支缺口大约是万元。又如皖南的乡,改革前(年)农业税和特产税收入万元,乡统筹万元,国税收入万元,地税收入(含工商营业税、企业资源税、屠宰税和外出务工经商所得税等)万元,实际可用财力为万元,改革后(某年)农业税万元,农业特产税万元,土地有偿收入万元,企业管理费万元,其他收入万元,国税收入万元,地税收入万元,实际可用收入万元,减少收入万元,加上转移支付和结算等收入,某年该乡实际财政赤字万元。

另外,还有乡镇财政的负债问题。据安徽省财政部门的调查,全省乡镇一级财政负债平均达多万元。乡镇举债的绝大部分是前几年农村基础教育达标和发展乡镇企业引起的。尽管这些债务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就已发生,并非农村税费改革造成的,但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形成的乡镇财政政策性缺口、收支结构及其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的刚性约束,这些改革前留下的乡镇债务问题就没有消解的希望,原本失衡的乡镇财政,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债务重担,启能支撑多久?!

三、乡村公共品、农民负担与乡镇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这场改革的矛头似乎主要对准乡镇政府,因为在一般人眼中,乡镇政府是加重农民负担的“罪魁祸首”,国家的政策始终是好的,如果乡镇政府严格按国家的政策行事,就不存在所谓的农民负担问题。实际的情形好象也是如此,往往是乡镇政府在政策之外添列了不少农民负担的名目,并且是乡镇政府直接到农户家里强行征收,由此造成的干群冲突也集中在乡镇一级,乡镇政府往往是农民上访、控告的主要对象。日益恶化的农民负担问题和逐渐升级的乡村干群冲突,不但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危及农村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和国家的统治权威。

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层目的,就是重建国家在农村社会的合法性基础和统治权威。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说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分配关系和经济利益的调整,毋宁说是国家在农村社会基层政权重建()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能否取得实际的效果,后文将继续讨论)。这种努力,主要是通过这样两个途径达成的:一是取消一些不合理收费项目,将另一些收费项目并入农业税收中合并征收,从而将农民负担降低并控制(或固定)在某一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农民由于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实惠)对“国家”增进了信任和拥护;二是取消乡镇财政的非预算收入,将乡镇财政的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在随后的改革中,又将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归县财政统一发放,并对乡镇财政实行“零户统管”。这些措施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说白了就是规范和约束乡镇政府的行为,以免他们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和乱摊派。

总而言之,乡镇政府成为众矢之的,不但农民对他愤懑,“国家”也不信任他。甚至,在个别地方(如陕西省)还撤销了乡镇财政,认为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腐败的温床;不少学者也主张虚化或撤销乡镇政权。在他们认为,撤销乡镇财政、虚化(或撤销)乡镇政权,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治理农民负担问题(他们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只是短期的治标之举),而且还可以渐臻理想的乡村自治之境。

固然,乡镇政府在农民负担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如果进一步从财税体制、县乡政权的结构关系等制度层面进行分析,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乡镇政府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首先,从财政上而言,县乡之间始终是一种事实上的“财政承包体制”。这种承包制由于“游戏规则”的制定权掌握在上级政府手中,下级政府始终处在被动、服从的不平等地位,因此,它始终是有利于上级政府,以保证上级政府收支为基本前提。其结果是“乡镇财政高比例的收入上解和返还补贴”,缺乏财政自主权的乡镇政府在巨大的支出压力下,不得不在制度外“另辟蹊径”谋求资金收入。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或地处城市郊区的乡镇,这些制度外收入可以从乡镇企业剩余或土地收益中获得;而在广大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村地区,乡镇的这些收入就只能在农民头上直接征收,这样就必然形成“一税轻,二税重,三税四税无底洞”的现象。

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县乡之间财政承包体制的偏重倾向。鲍尔认为:“中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际上是一个把国家流转类税收和对利润所征税收在中央、省和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分享,再辅之以各级政府自上而下有条件的专项拨款的体制。最终进入地方政府预算的地方税收收入取决于中央确定的税基、税率、税收征管、地方政府的收入任务和收入分享公式。”尽管这种税制改革的初衷主要是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税收关系,扭转过去中央财政收入偏低的局面,加强中央政府的整体调控能力(包括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能力),但是,这种做法却被地方各级政府自上而下所广泛效仿,其结果必然是财力自下而上逐级向上集中。更糟糕的却是,分税制改革仅仅停留在税收和财政层面上,没有适时进行相应的政治分权改革(即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以至最终形成财力日益向上集中,事权却逐级下移的局面。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事无巨细最终都会落在乡镇政府身上。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到了年代中后期农民负担问题愈演愈烈,乡村干群冲突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而且,这种偏重的财税体制是与县乡之间既存的政治结构、人事制度等耦合在一起的,从而在体制上进一步削弱了乡镇对县的谈判能力,以至上级政府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和绝对的政治权力随意平调乡镇的财政资源。结果往往是乡镇超收不能多得,减收却依然保持较高的上缴基数不变。由于体制内的乡镇财政自主性(或独立性)阙如,严重束缚了乡镇财政的正常建设和健康发展,迫使乡镇政府摆脱制度内财政的规范(和非规范)的束缚而另辟财源,从而激励并加剧了他对制度外财政的倚赖,最终形成乡镇制度内财政与制度外财政畸轻畸重的异常结构关系。乡镇政府对制度外财政的倚赖,必然转化为农民负担问题。

但是,也应当客观地看到,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制度外财政在乡村公共品产出()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甚至直接参与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如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具有鲜明的建设性特征(这一点不应忽视)。在乡村公共品的供给上,最突出的莫过于乡村中小学校的改造和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地,乡村教育支出约占乡镇公共支出的。乡村教育不仅对受教育者个人、家庭、社区有好处,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裨益。乡镇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具有溢出效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这些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生产投资应该按其实际的受益情况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别承担。然而,在过去这些投资几乎完全或绝大部分由乡镇政府承担。除此以外,乡镇政府还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承担的部分事务,如民兵训练、优抚、计划生育和部分农业生产支出等。民兵训练和优抚是为了增强国防,属于全国性公共物品,而计划生育也是国家的根本国策,并不反映农民的偏好。然而,实际的情形往往却是“上级政府请客,乡镇政府出钱”。诚如樊纲所言,“所谓‘非规范收入’,其实正是这样一种在旧的财政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经济条件和新的经济形势的情况下,人们自发地解决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问题的一种处于‘草创’阶段的体制创新”。

从整体上而言,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还与我国的“二元财政结构”不无关系。国家不但包揽了城市的所有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生产(和供给),甚至还将城市居民的个人福利(如住房、养老和失业等)囊括其内;但是,对农村的公共品生产却较少投资,即便是属于全国性的公共品,也由农民负担(除了直接的税费负担外,还有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形成的间接负担),从而形成了不平等的城乡二元的财政结构。在这种二元财政结构下,农村基层政府为了生产和供给乡村的公共品,就不得不在体制外寻找途径。

这样一来,乡镇政府实际上处在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为了生产和供给乡村公共品,就不得不加重农民负担;如果不加重农民负担,就不能生产、供给基本的乡村公共品,满足广大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在两难之中,乡镇政府面临着双重的合法性挑战:一方面,如果不能满足乡村人民基本的公共需求,生产和供给最起码的乡村公共品,乡镇政府的存在价值就被置疑;另一方面,如果为了生产和供给基本的乡村公共品而加重农民负担超出了农民接受的界限,乡镇政府的合法性同样会大打折扣。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同时却又将乡镇政府推向了另一种合法性危机之中,由于他受财力所限和规范化财政的刚性束缚,他不可能有效生产和供给乡村公共品而满足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要。令人忧虑的是,至今为止人们似乎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合法性危机正在悄然来临;事实上,也难以预料这种合法性危机对于整个基层政治权威的冲击将会造成怎样的恶劣后果!

四、依附性、官僚化与乡村社会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后果,将是进一步加重乡镇政府对县级政权乃至国家()的依附性。

事实上,乡镇政府几乎从来都不是一级完备(或完全)的政权组织:一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严重削弱了乡镇政府的权能。诚如一些人所指出的那样,“乡镇政府名为一级政权,实际上是一个空架子,根本无法领导和管理本区域内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缺乏应有的权威、效能和社会凝聚力。……通过(县级设在乡镇的)分支机构,瓜分和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职能,侵夺了乡镇必要的自主权,使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乡镇政府的大部分政权化为乌有”。二是自主性阙如的乡镇财政制约了乡镇政府的实际“作为”。如前所述,在偏重的财政承包体制中,乡镇财政实际上依附于县财政,它并非责权统一的一级实体财政。而且,乡镇财政一般都是实行双重领导制,乡镇财政组织名义上属于乡镇政府,但其人事权和主要业务则由县级财政部门掌握。三是乡镇政府缺乏应有的人事权和行政执法权。乡镇政府的人事考核、政绩评定、职务升迁等基本上掌握在上级组织部门手中。而乡镇政府的行政执法权(如公安、司法、计划生育执法权等)大多也是直接或间接掌控在上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手中。通过这些体制性设计,使乡镇政府沦为县政府的附庸或事实上的派出机构。

农村税费改革则会进一步剥夺乡镇政府的自主性。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政府由于存在制度外财政,至少具有体制外的部分自主性。乡镇制度外财政的存在及其扩张,实际上是乡镇政府自主性要求的一种异态反映。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取消乡镇的制度外财政,将乡镇财政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之中,这就意味着乡镇政府体制外的部分自主性也将完全丧失。

正如本文首先所阐述的,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乡镇财政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则是乡镇财政面临严重的收支缺口和债务压力。在规范化财政的约束下,乡镇政府为了缓解自身的财政压力,就只能仰赖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上级财政的资金支持,从而加重了他对上级政府乃至国家的依赖性。乡镇政府对国家依附性的累积,将对整个乡村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导致一系列后果。

首先,乡镇政府将会进一步“官僚化”()。“官僚化”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各种国家政权都试图在县以下设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政权组织,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渗透和控制,但是,其中不少尝试和努力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效。即使在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体制中,乡镇政权也未完全实现“官僚化”,以至国家不得不通过诸如“三反”、“四清”等经常性政治运动来清除“异己”分子,确保国家意志在农村基层的顺畅贯彻。这种没有任何政治自由和公民权的基层政治制度最后终于被历史所抛弃。随之而来的是,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基层政治民主的扩大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通过规范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以及国家对乡镇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加强,乡镇财政将被完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之中,乡镇政府势必因此而整合到国家的政治体系之中,成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元件”。

或许有人会说:乡镇政府本身就是一级国家政权组织,理所当然是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实际的情形却不尽然:首先,乡镇政府的干部绝大部分都出身农村,他们的父辈、亲人都是农民,其中还有不少干部是土生土长的,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实际的交往中,他们都与农民结成了纷繁复杂的关系,因而他们与其上的各级政府的“官僚”并不相同――他们往往会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或保留、或变通、或阻挠执行国家的某些政策、法令。更为重要的是,乡镇政府与其上的任何政权组织都不同,他直接面对乡村人民而治。这种面对面()的治理形式,决定了乡镇政府必须摆脱衙门式的官僚作风(以及正式而严格的等级制度),保持较高的亲民性。换言之,像乡镇政府这样乡村基层组织的合法性权威,必须建构在乡村“权力的文化网络”()之上。诚如杜赞奇所言,“在组织结构方面,文化网络是地方社会中获取权威和其他利益的源泉,也正是在文化网络中,各种政治因素相互竞争,领导体系得以形成”。乡村文化网络“不只是角逐权力的场所,也不只是接近各种资本的工具,它还是正统和权威产生、表现及再生的发源地”。正是基于这些原颍缯蛘詈檬枪乙庵竞兔褚獾慕岷衔铩K仁枪疑柙谙绱迳缁嶙罨愕恼ㄗ橹梗庇质窍绱迳缜卫淼闹魈宓ノ唬硐绱迦嗣窠凶晕抑卫怼U饩鸵笏匦刖哂幸欢ǖ淖灾餍浴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随着乡镇政府自主性的不断丧失,对上级政府(和国家)的依附性积累,乡镇政府将极有可能完全纳入国家的官僚体系之中,其结果将不难想象:一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挤压,必然阻遏乡村社会自治式民主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二是国家与基层民众之间缺少必要的调节、缓冲和磨合的“中介”组织(机制),二者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或冲突将会处于“短兵相接”的状态之中。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比较难以解决彼此的矛盾或冲突。然而,此前的乡镇政府却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介于国家与基层民众之间的一种“中介”角色,对于缓解、调节国家与基层民众的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乡镇政府有时候就成为一种必要的“牺牲品”――基层民众将他们的不满撒在乡镇政府的头上,而国家则可以置身事外,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上)。三是增加国家的统治成本。农村税费改革切除了乡镇的制度外财政,国家就必须加大对乡镇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加重国家在农村基层的统治成本。然而,国家的财政能力毕竟有限,如果国家的转移支付弥补不了乡镇财政的缺口和从根本上化解乡村债务,乡镇财政就不得不再次在体制外寻求收入来源,如此一来,农村税费改革就会功亏一篑,而不幸被人言中,重蹈历史上历次税费改革之覆辙。或者,国家以正式的税收形式进一步提升对乡村社会的汲取能力,以此来保障乡镇政权的运行。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将对乡村社会发展造成不言自明的负面影响。

五、余论及改革建议

每项改革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亦不例外,而且许多负面影响并非农村税费改革本身所致,而是由于相关的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造成的。很显然,单纯的农村税费改革很难取得成效。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乡镇公共财政改革、乡镇自治式政治改革和政府间的分权式体制改革。

(一)乡镇公共财政改革,就是要消除县乡之间偏重的财政承包体制,将乡镇财政建设成为一级自主性公共财政,使乡镇财政真正担负起本社区内公共品生产、服务的职能。然而,目前的乡镇财政却承担了大量本应由上级政府和国家负责的事务,结果导致乡镇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乡村人民必需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得不到满足,农民负担加重,乡镇机构大肆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各级政府都能自觉担负起属于自己相应层次的公共品生产和服务的职能,一些不必要的乡镇机构、组织(过去有不少乡镇机构、组织是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基于自身利益要求而设立的)也可随之撤销,乡镇政府就会因此减少大量的(外部)财政支出。

另外,还必须保证乡镇财政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从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来看,农业四税很难满足乡镇财政的基本公共开支需要。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村社会也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差距,国家可以因时开征所得税、财产税和遗产税等调节性税收,将乡镇范围内的这些税收全部作为乡镇的财政收入。或者,增加国税收入的乡镇分成比重。同时,还要建立和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地方进行公共建设。

(二)要想消除县乡之间偏重的财政承包体制,建立乡镇自主性公共财政,就必须同步进行乡镇自治式政治改革。乡镇自治式改革,并不是撤销乡镇政权,实行完全的“乡镇自治”。而是建立和扩大有效的乡镇人民直接参与乡镇政治的机制,增强乡镇政府的自主性和自我治理能力。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民主参与机制,乡镇财政就容易偏离乡村公共品生产和服务的职能,而成为少数人腐败的温床。“要使乡镇财政提供的服务满足辖区内农民的需求,就必须在农村进行民主制度建设,让农民有表达偏好、监督公共品生产和服务的机制,使乡镇政府受社区农民约束,执行农民的意愿”,诚如有学者所分析的,乡镇财政之所以偏离公共财政职能,其主要原因是“乡镇政府以服从上级政府而不是辖区内农民的意愿为主,社区农民缺乏显示偏好、监督和评价公共品生产的可操作程序,缺乏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实际权利”。而乡镇政府之所以会“听命”(服从、依附)于上级政府,是因为他们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上级而非乡村人民,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首先改变他的权力来源问题,即乡镇政府应该由乡镇人民直接授权建立。

优化农村乡镇财政论文 篇5

一、当前全省乡镇财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乡镇体制变化和农村税费改革为标志,我省乡镇财政经历了建立期(1949—1983年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发展期(1983—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前)和转型期(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至今)三个阶段。虽然乡镇财政在不同的阶段工作侧重点不同,但都保证了乡镇组织的正常运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推进,各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多,直接面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及各种财政补贴的具体落实和管理责任多数由乡镇财政所承担,工作任务量较税改前更为繁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为突出。

(一)乡镇财政体制运行情况。2005年全省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自主收入规模大幅下降、支出范围明显缩小,特别是不少乡镇的经济基础薄弱、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债务负担过重、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日渐显现,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层政权稳定。为适应这种新变化,根据财政部的要求,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全省除少数经济较发达、财政收支规模大并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乡镇外,其余乡镇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监管”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在保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县乡“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目前,全省107个县区都已全部实行了“乡财乡用县监管”,有50多个县实现了县乡联网,有些地方已初步做到了县乡资金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拨款。从几年的运行情况看,“乡财乡用县监管”的实施,加强了县对乡镇财政收支的监管力度,确保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规范了乡镇收支行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控制新债、消化旧债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乡镇财政职能的转变,乡镇财政服务、核算、监督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市、县财政部门普遍反映,“乡财乡用县监管”管理方式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陕西实际的。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现行的统收统支乡镇财政体制和“乡财乡用县监管”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预算共编在不少地方变成了预算代编、预算代理,乡镇成为一个县级预算部门,失去了预算编制的法律地位。二是乡镇三权不变中仅落实了财务审批权不变,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上移到县财政,乡镇政府缺乏自主权。三是统收统支财政体制调动了县级财政理财积极性,部分乡镇政府对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四是一些经济发达镇缺乏统筹城乡发展的财力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后,绝大多数乡镇政府无主体收入来源,乡镇财政自身可支配财力有限,基层政权运转基本上完全靠县以上财政供给,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发达镇没有足够的自主财力作支撑,也桎梏了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调查,延安市乡镇财政收入占县级财政收入的比例由税改前的19%下降到税改后的4%。2009年,全市乡镇财政收入仅为2.9亿元,而且主要集中在少数乡镇。一些重点镇和扩权强镇的镇财政收入高、财力好,但由于受县乡体制的制约,乡镇收入被县级集中,影响了县域城镇化建设。如岐山县蔡家坡镇2009年全镇财政收入2718万元,财政支出180万元,仅占收入的7%。

(二)乡镇财政职能转变情况。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特别是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三个“转变”,即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转变,由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由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与过去相比,乡镇财政一些原有的职能严重弱化,一些则明显增强,具体呈现为三强三弱:

──发放各类惠农政策资金的职责不断强化。随着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农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补贴越来越多。这些资金的发放涉及面广,种类繁多,政策性和时效性强。以商洛市为例,惠农补贴的发放形式由最初进村入户发放现金到现在实行“一折通”发放,资金项目由初始的10多项增加到现在的40多项,资金数量由开始的2.3 亿元增加到6.5亿元,全市得到惠农补贴的农户达54万多户。随着改革的深入,乡镇财政所发放国家惠农政策资金的职责将不断强化。

──会计核算职能日益增强。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后,许多乡镇都成立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与财政所合署办公,由财政所人员担任会计,负责乡镇预算单位经费管理和村级资金管理以及转移支付资金、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管理,全权代理乡村账务,集中时间对外办公,定期进行账务公开,通过代管方式发挥监督作用。咸阳、宝鸡、商洛、渭南等市的乡镇直属部门财务已全部纳入财政所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全省大多数县区推行了“村财村用乡代管”,对村级组织运转资金和村集体资金实行代理记账。

──支出管理职能明显加强。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城乡统筹政策措施的落实,通过乡镇财政下达的新农村建设、救灾、涉农补贴等资金逐年增加,乡镇财政承担的基础管理和资金兑付工作量明显加大,支出管理职能越来越强。同时,乡镇财政还担负着对村级资金的监管任务。

──组织收入职能明显减弱。具体表现为:一是税源大幅减少。取消农业税后,多数地方乡镇财政固定税收收入大幅减少,仅剩下契税和耕地占用税两个税种,且税源有限。二是非税收入产生的可用财力少。乡镇非税收入中,社会抚养费占较大比重,有的占到80%左右。而乡镇要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需依靠村级组织的协助,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或奖励,扣除征收成本后乡镇剩余很少。三是组织协调难度大。由于乡镇税务所按片设臵,征管人员少,加之税务人员经费实行垂直管理,增加了乡镇财政所的协调难度。四是乡镇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减小。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后,乡镇政府的调控能力削弱,一般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涵养和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不高。──预算管理职能严重削弱。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后,县财政统揽了乡镇干部职工工资发放、组织财政收入、代为编制预算、专项资金项目储备申报和分配下达等业务,乡镇财政只承担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资申报、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的报账核算和涉农专项资金的兑现落实等具体业务,收支管理工作单纯、业务局限性强、范围狭窄,缺乏统筹调控余地。以商洛市为例,目前各县普遍将所辖各乡镇政府分别作为独立的预算单位,除洛南县将公用和专项经费直接预算到乡镇各单位外,其余县区只预算到乡镇,再由乡镇分解到各单位。乡镇财政实际上等于县财政的一个预算单位,成为县财政的报账单位和“出纳员”。

──财政监督职能相对薄弱。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强有力的惩戒手段和相应的监管能力,乡镇财政对非财政渠道下达的涉农资金监管难,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监管难,对乡村的资产监管难,对报账单位的资金使用监管难,乡镇财政所对报账单位开支的真实性无法掌握,仅能审查票据是否违规而已,对专项资金发生转移用途、截留挪用和使用不规范时,乡镇财政“看得见、管不着”。

这些情况表明,必须紧密跟踪乡镇财政职能变化,瞄准乡镇财政职能定位,该加强的加强,该明确的明确,不断提高乡镇财政的履职能力。

(三)乡镇财政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已拥有一支较稳定的乡镇财政机构和基层财政干部队伍。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省共有乡镇财政所1745个,其中:属于行政机构的1509个,占86.5%;属于事业机构的236个,占13.5%。乡镇财政所的管理体制大体分为县财政垂直管理、乡镇直接管理和县、乡双重管理三种模式。全省实有乡镇财政工作人员9828人,占全省财政队伍总人数的37%。按编制性质分,行政编制实有6945人,占71%;事业编制实有2488人,占25%;以工代干271人,占3%;集体人员124人,占1%。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1698人,占17%;31-40岁的3762人,占38%;41-50岁的3171人,占32%;51-60岁的1227人,占13%。按学历状况分,本科以上学历的1316人,占13%;大专学历的4045人,占41%;中专学历的3000人,占30%;高中以下学历的1497人,占15%。在乡镇财政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对乡镇财政的工作指导。我省省、市两级财政部门没有专门的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县级财政部门大多是由预算、综改等科室负责业务部署和工作指导,极少数县财政局成立了乡财科。总体上看,乡镇一级(对上挂县,对下挂村)监管什么和如何监管,财政工作如何开展,缺乏上级财政明确的指导和支持。二是人员编制不足,队伍不稳定。一些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乡镇财政所由行政改为事业,减少了财政所人员编制。许多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不足,与实际担负的工作任务不匹配。有的地方乡镇财政所只有2—3人,甚至还有不少1人所。不少地方乡镇财政干部中,行政、事业、聘用人员并存,长期混编混岗,身份模糊,人心不稳。三是业务培训机会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乡镇财政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全省41-60岁的乡镇财政干部4398名,占总人数的45 %;中专以下学历的4497名,占45%。这些人大多都是在财政所成立时进入的农税人员,知识结构单

一、老化,又得不到财政政策和业务知识等正规培训,有些还不会使用计算机,形成基层财政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的局面。

(四)乡镇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从总体上看,全省乡镇财政办公用房条件较差,工作经费紧张,信息化建设进程较慢,“双基”建设相对滞后。据统计,全省1745个乡镇财政所中,有独立办公用房的795个,与乡镇政府机关合署办公的808个,租赁房屋办公的40个,无办公场所的102个。同时,信息化、网络化办公没有全面普及,目前实行电算化的1193个,仍有552个财政所实行手工记账。据铜川市调查,多数财政所办公用房属于砖木结构且房龄在30年以上,多年来从未维修,许多成了危房,不能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有的财政所7个工作人员挤在一间办公室,有的至今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购买的民房里办公,有的甚至还租用民房办公。办公桌椅、电脑设备大都多年没有更换,一些边远山区根本没有配备现代化办公设施。全省绝大多数乡镇财政所没有公务用车,乡镇财政所干部下乡骑摩托车,有的还得自己掏钱加油。

二、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政策建议

基于实际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要按照《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和即将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的要求,从政策层面上出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充实强化乡镇财政职能,规范乡镇财政机构设臵,为乡镇财政更好履行职能创造良好条件。

(一)抓紧出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在乡镇财政的发展时期,财政部曾于1985年4月和1991年12月发布了《乡镇财政管理办法》,对乡镇财政的性质、职责、任务、收支范围、管理体制等作出明确规定。近10年来再没有制定有关乡镇财政管理的制度文件。建议中央财政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抓紧出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的重要性、职能定位、机构设臵、人员配备、干部培训、硬件建设等提出较为系统的指导意见,有关工作要与乡镇机构其他各项改革同步推进,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在2012年初步建立起“职责明晰、机构统一、管理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是确定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和撤并乡镇任务完成之后,在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区分不同类型,实行不同的乡镇财政体制。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初步考虑县对乡镇财政体制可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一:分税制。

1、基本内容是分级管理、支出定责、收入分享、责权统一。分级管理----县与乡镇财政收支实行分级管理,可设立财政分局。支出定责----合理划分县与乡镇财政支出责任,分级负担,各负其责。明确界定县与乡镇政府的支出责任,行政管理费分别由各本级负担,县派出机构经费由县财政负责;根据有关政策要求,乡镇教师工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乡道路建设等支出以县财政为主;乡镇财政自行安排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区服务支出,并按规定分担乡镇卫生、文化及其他事业发展支出等。收入分享----收入划分着眼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财政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共享收入和上级返还收入。具体如何划分收入由县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确定。责权统一----在合理划分县与乡镇收支范围基础上,合理调整县与乡镇财力分配关系,按照财力与支出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确保各级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力来保证其职能的顺利实现。

2、适用范围是经济比较发达,财政收入规模大,乡镇自有财力较强,除满足乡镇正常经费开支和社会事业基本支出外,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可用于自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有较强的城镇化发展潜力,通过自主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够成长为对周边区域具有较强吸附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乡镇。如神木县大柳塔镇、岐山县蔡家坡镇、南郑县大河坎镇、延川县永坪镇等可实行此种模式。

模式二:统收统支加激励体制。

1、基本内容是收支统管、核定收支、超收奖励、节支留用。收支统管----县级政府作为县乡财政主体,对适用范围内的乡镇财政收支实行统一管理,乡镇作为县财政的预算单位,主要负责收入征收和乡镇财务管理;乡镇财政收入由国税、地税、财政部门负责按属地原则组织征收,集中上缴县金库,不再设立乡镇金库;乡镇开支由县财政统一审核,统一拨付。核定收支----县财政对乡镇收支进行分户核算;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的个人经费支出,由县财政根据标准核定,直接拨付,在适用范围内实行统一政策;乡镇机关和公益事业单位运转经费支出,由县财政按规定标准核定,包干使用;乡镇计划生育、公共卫生、乡村道路、村级组织运转和社会保障性支出,由县财政根据政策规定统一核定;农业生产、农田水利等经济社会发展支出,根据有关政策,由县财政视财力情况统筹安排,列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各乡镇间大致均等的社会服务水平。超收奖励----县财政根据乡镇经济发展实际,以2008—2010年三年平均收入数来核定乡镇收入基数,一定三年不变,对其辖区内组织的收入超过核定基数的乡镇,超收全留,用于乡镇增加公用经费或事业发展支出,以调动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和协调组织收入的积极性。节支留用----对乡镇核定支出后,乡镇通过培植财源、优化结构、厉行节约节省下来的财力留给乡镇自主支配使用。

2、适用范围是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农产业聚集度较高,有主体税源,通过努力短期内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财政收入有一定规模,可用财力除满足乡镇正常经费、社会事业基本支出外还略有结余,可用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乡镇。如按照《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确定的重点镇可实行此种模式。

模式三:统收统支体制。

1、基本内容是收支统管、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乡镇作为县财政的一级预算单位,其财政收入和基本支出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安排,保证工资和正常运转经费支出需要,强化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监管。

2、适用范围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主体税源,财政收入规模小,可用财力满足不了乡镇正常经费、社会事业基本支出的乡镇。全省绝大多数乡镇都适用此种模式。

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重点镇的数量将逐步增加,统收统支加激励体制就可逐渐过渡到分税制财政体制。鉴于我省各地乡镇数量众多、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可以县为单位,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三种模式的具体适用范围,全省不搞“一刀切”。但不论实行哪种模式,都必须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坚持与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撤并乡镇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与兼顾县乡利益、调动县乡两个积极性结合起来,坚持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

(三)充实和完善乡镇财政职能。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财政职能是县级财政职能的延伸,是乡镇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其职能定位要结合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来展开,着重从规范的资金监督权、高效的会计集中核算、满意的公共服务和适度的预算管理权等方面予以细化。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

1、资金监管职能。管理乡镇范围内提供公共产品所支出的各类财政性资金和其他公益事业资金;逐步把乡村取得的集体经济收入纳入监管范围;监督管理项目资金,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论证、实施和绩效评估工作;办理政府集中采购和财政资金的集中支付工作。

2、会计核算职能。组织开展乡镇财政、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组织的会计核算和档案工作。负责“村财村用乡代管”审核记账工作。

3、公共服务职能。负责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和相关管理工作,做好综合协调和公共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乡镇范围内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全面发展。

4、预算编制职能。参与或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管理与执行,加强预算监督,保证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5、资产与债权债务管理职能。管理乡镇单位国有资产,对资产购臵、登记、处臵进行管理。对乡镇及村级债权债务实施监督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化解乡村债务,杜绝产生新的债务。

6、协调组织收入职能。涵养税源,协调组织辖区内的税收收入,负责乡镇有关规费、政府性基金、租金等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做好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业务的移交和善后工作。上述六项职能,具体到不同地区的不同乡镇,可能侧重点不同,特别在实行统收统支体制的乡镇,其预算编制、组织收入职能可能就比较弱。建议省政府尽快明确将乡镇财政所负责征收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职责,交由地税部门负责,以便于税务部门统筹安排税收任务,加强税源调查和征管。要以县为单位,结合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来具体界定,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确定乡镇财政的工作任务。

从我省实际情况看,乡镇财政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上级财政部门指导下,负责所在乡镇政府预(决)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乡镇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工作;负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核算与监督;负责乡镇组织实施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负责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与管理工作;负责村级资金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负责乡镇政府债权债务清理工作;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管理;负责各项农民补贴核定兑付;协助税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

(四)规范乡镇财政机构设臵。一要明确乡镇财政机构的性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陕办字„2005‟51号)中,明确乡镇机构改革时保留财政所,人员为乡镇机关行政编制。建议各地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陕办发„2010‟10号),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继续保留财政所,人员性质明确为公务员,并在乡镇财政所加挂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牌子,副科级建制,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以更好发挥乡镇财政为民服务的作用。二要确定乡镇财政所的编制。结合乡镇财政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的现实,应按照乡镇人口、地域和业务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建议以县为单位按每乡镇平均5人核定编制总数,由县按乡镇规模再分类确定,但乡镇财政所最少不少于3人。建立规范的乡镇财政人员准入机制,在招考公务员时,应充分考虑基层财政干部的现状,为乡镇财政所招录一部分会计和计算机类的专业人才,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财政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三要统一机构管理模式。实行分税制的乡镇可设立乡镇财政分局,其余乡镇财政所均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财政所人、财、物由县财政局归口管理,财政所长由县财政局提名,组织部门考核任命,代表县财政管理乡镇财政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完成乡镇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三、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明确乡镇财政指导管理机构。要在财政部门内部明确一个处室具体负责对乡镇财政的归口管理和指导。据我们了解,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区、市)财政厅(局)组建了专门的基层财政管理处(局)负责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其中黑龙江、浙江、广西、重庆、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等10个省份在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加挂农村基层财政管理局的牌子。我省铜川市从2006年起将原县(区)农业税收管理局改为农村财务管理局,同时将原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更名为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负责乡镇财政的管理工作。大荔、太白、彬县、旬邑、蓝田等县已经明确把对乡镇财政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交由县综改办负责。我们认为,要贯彻落实谢旭人部长关于“乡镇财政机构建设、职能定位、资金监管、工作指导由国务院农村综改办负责;乡镇财政预算、体制问题由预算司负责”的批示精神,对乡镇财政管理的有关问题尽快予以明确。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乡镇财政所履职条件。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解决乡镇财政所办公用房不足、交通工具缺乏、办公设备老化等问题,为乡镇财政干部创造必需的工作环境。从铜川、商洛等市情况看,标准化乡镇财政所建设要达到:宿办分离、三室一厅、柜台式办公。所长办公室、档案室、会议室面积为20平方米左右,综合服务大厅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从建设投入来看,新建一个财政所需40万元,扩建一个财政所需30万元,更新修缮一个财政所需10万元。另外,乡镇财政所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公务用车。建议将乡镇财政所的建设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中省财政补助、市县加大投入”的办法,逐步实施,分三年完成财政所规范化建设改造任务。同时,要将乡镇财政所的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局的部门预算,实行集中支付、集中核算。

(三)着眼提高素质,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创先争优和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要求,把全省近万名乡镇财政干部锻造成服务群众的联络员、资金安全的督查员、财务核算的监管员。一要建立健全乡镇财政干部激励机制。明确乡镇财政干部的交流方式,不但要在县乡财政间建立人员交流的有效机制,而且应把乡镇财政干部的提拔任用纳入县级组织人事部门的大盘子,建立能上能下、能出能进、合理流动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经济待遇,把乡镇财政干部纳入乡镇干部岗位津贴的发放范围。二要建立乡镇财政干部培训机制。围绕财政中心工作,以财政业务培训、岗位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骨干人才培训为重点,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和师资力量,分期分批对乡镇财政干部进行轮训,形成省级培训师资、市级培训骨干、县级培训基层干部的培训格局,力争用三年时间对全省乡镇财政干部全面轮训一遍。三要建立基层财政所“评优创先”机制。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重点围绕硬件设施建设、软件环境创造、人员整体素质等方面开展评选“人民满意基层财政所”和“优秀乡镇财政干部”活动,省财政厅每三年开展一次,市级每两年开展一次,县区每年开展一次,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路、整体推进,加快乡镇财政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步伐。

乡镇财政工作 篇6

一、一年来所做的工作

(一)、认真制定了2010年财政工作计划。

(二)、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会计法》和相关的财经纪律制度。

(三)、节支增收,努力保工资发放、保机构正常运转。

(四)、按照所内学习、办公制度的规定,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和乡党委、政府关于开展效能建设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召开办公会议,并作好记录工作,工作总结《乡镇财政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工作;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争当“服务明星”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逐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以“九零服务、九带头”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五)、干好本职工作,服从领导安排。

按照乡党委、政府的“以中心工作为主,部门业务工作为辅,两相兼顾”的工作原则,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和各部门搞好全乡的中心工作。如下乡突击计划生育手续任务、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台帐和催收社会抚养费工作和村道公路的硬化等。全所同志服从安排,任劳任怨,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

(六)、按照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认真干好各项工作,搞好财政财务管理和所内环境卫生、安全等工作。紧紧围绕全乡发展经济、节支增收这个主题,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财政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有机结合起来。以“九零服务、九带头”为各项工作和学习的总体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学习,强化理财观念,全面推进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实干型集体、服务型队伍,成为顾全大局、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廉政务实、公道正派的先锋。

(七)、抽出空余时间,对以前的有关会计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档,认真搞好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工作。

(八)搞好各项财政财务工作。在财政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领导争取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经济、社会和发展各项建设事业的资金需要,并强化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程序操作,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优化农村乡镇财政论文 篇7

一、理顺管理体制, 实行“乡财县管”

取消农业税后, 乡镇财政组织收入的职能明显弱化, 收入规模不断缩小, 支出规模大幅增加, 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所的职能由组织收入为主向管理支出服务“三农”为主转变。针对这一实际, 2007年金塔县委、县政府适时制定印发《金塔县“乡财县管”改革实施意见》, 县编办将县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局更名为县乡镇财政管理局, 以乡建制的乡镇财政所上划县财政局垂直管理, 更名为基层财政所, 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 人、财、物归县财政局直接管理。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主要负责对基层财政所的业务指导, 工作考核和监督检查工作;各基层财政所具体负责乡属各项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和监督管理工作;乡镇经管站承担村级财务的代理记账职能。体制理顺后, 形成了县乡联动, 分工协作, 密切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 进一步加强了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作用。

二、明确工作职能, 服务农村发展

体制的确定和职能的划分, 把基层财政所的工作重点定位在了管理财政资金、核算单位账目、发放惠农补贴上, 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地服务和就近监管的优势, 着力实现乡镇财政从“收钱”到“发钱”、从“管钱”到“管事”的历史性转变, 使乡镇财政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乡镇财政管理局履行制定乡镇单位收支定额标准和相关制度, 开展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工作考核, 指导监督乡属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 规范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发放, 组织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落实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等职责;基层财政所履行乡镇所属单位的国有资产、债权债务和会计核算工作。负责村级三项费用的分配、拨付和发放工作, 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资金的分配、公示和发放工作, 负责乡属单位票据领用核销、代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开展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等工作职能。

三、加强资金监管, 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使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与核算权相分离, 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 切实发挥了会计集中核算和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 有效堵塞了收支漏洞, 防止了新增债务发生。一是开展清理, 移交账目。对乡镇政府及所属单位的银行账户、固定资产、债权债务、财政供养人员、票据进行逐一清理核实, 并建立了台账, 健全完善了账务, 摸清了各单位的资产家底。在此基础上, 组成了由财政、审计、人事、教育、纪检等部门参加的账目移交小组, 将乡镇政府、乡镇中小学、幼儿园、财政所等单位的财务收支账目全部移交基层财政所统一集中核算。二是统一建账, 集中核算。撤消单位银行账户, 各乡镇以财政所统一开设“惠农专户”和“基本支出户”两个银行账户。乡镇所属单位的会计业务, 由财政所按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乡镇一般性公用支出, 由乡镇财政管理局按规定程序进行统一审核, 从县金库或财政专户中实行集中拨付;工资性支出委托银行代发, 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建设项目支出安排, 经主管部门和县财政部门审批, 数额较大的报县政府批准。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办法, 撤消各村在金融机构开设的银行账户, 各乡镇经管站统一开设一个银行账户, 集中核算各村的村级财务收支。三是健全制度, 规范操作。制定了《金塔县关于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实施方案》以及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财政所及工作人员职责等8个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工作制度。在全县10个基层财政所, 全面建立了信息通达登记、资金监管台账, 公开公示影像资料和专项资金抽查巡查制度, 形成了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和财政局内部监督检查体系, 保证了财政资金的科学规范使用。四是完善措施, 强化监管。在具体工作中, 县乡镇财政管理局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 加强乡镇单位财务收支的监督与管理;各财政所履行会计核算职能, 代理单位记账;各单位坚持以收定支, 全面落实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非税收入等各项管理规定, 加强乡属单位财务收支管理, 全县纳入基层财政所集中核算的单位, 做到了一般性支出基本户核算, 专项支出专项核算。有效规范了单位财务收支行为, 杜绝了不合理的支出, 预防和制止了腐败问题的发生。通过集中核算, 严把收支报审关, 切实起到了资金管理“过滤器”和“安全阀”的作用。

四、突出重点领域, 管好惠农资金

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实施办法》, 创新思路, 强化措施, 以惠农补贴资金、涉农专项资金和财政奖补资金为重点, 切实强化资金监管, 确保各项强农惠农资金规范、安全和有效使用。一是严格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从维护农民利益的高度出发, 2008年在全县全面启动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方式改革, 实现了惠农政策由“一册明”通知到户, 补贴资金由“一折统”发放到户, 确保了各项惠农补贴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取得了促进生产、改善民生的明显成效。在惠农补贴资金的监管上, 我们严把关键环节, 规范业务流程, 强化公开公示, 公开举报电话, 使各项惠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做到了公正透明, 发放率达到了100%。二是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为确保惠农政策落实, 加强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的管理监督工作, 县上每年都抽调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或专项检查组, 对惠农补贴资金进行2到3次检查, 检查采取听、查、看、访等形式, 从宣传发动、信息采集、明白册填制、专户开设、服务窗口建设、补贴公示发放等方面为重点, 并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 发现的问题限期纠正。经过督促检查, 进一步规范了补贴发放程序、明白册填制、资金管理等工作。在全县建立了统一规范的“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程序和“六不准”制度, 采取财政所干部分村划片包干、定村定户到人的补贴发放办法, 确保了“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的规范运行。建立健全了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监管台账, 补贴资金公示影像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三是逐步完善制度确保规范运行。先后制定印发了《金塔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惠农政策落实工作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加强惠民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 《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审计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工作督查》、《操作规程》、《考核细则》等9项工作制度, 明确了惠农补贴落实的部门职责, 坚持部门管事、财政管钱的工作机制, 在“四不变”的前提下, 各补贴主管部门恪守所承担的惠民政策落实、宣传、享受对象、补贴标准等资金计划分配的职责, 财政部门负责做好资金拨付、资金管理和资金发放的职能, 确保了“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的规范运行。四是建立惠民大厅提高服务质量。在充分借鉴永靖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金塔县实际, 在全县10个乡镇统一建设了惠民服务大厅, 按照大厅窗口设置, 明确岗位职责, 合理配置人员, 坚持全天候坐班制度, 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把惠民服务大厅建成落实惠民政策的第一阵地, 联系群众的第一桥梁, 化解矛盾的第一窗口。五是强化宣传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印发了《金塔县惠民政策宣传手册》、《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和“金塔县惠民政策资料袋”各3.3万份, 发放到各农户。在乡镇建立大型惠农政策宣传栏, 村组建立“一村一栏、一组一板”的惠农政策宣传阵地, 同时, 通过张贴宣传牌、标语和在电视台开辟惠民政策解读专栏等形式, 全面宣传各项惠民政策的基本概念、补贴对象、补贴程序、补贴标准等, 开通手机短信、固话语音提示, 建立惠农短信服务平台, 使每个农户都知道自己所享受的惠农补贴项目和标准, 有效提高了群众对惠民政策知晓率。

参考文献

[1]佟伟.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J) .财政监督, 2011 (24) .

重塑乡镇财政 篇8

十几年过去,乡镇财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职能演变

2004年取消农业税以前,乡镇财政的主要任务是收农业税和所谓的“三提五统”,简而言之,职能就是两个字一“收钱”。

农业税取消以后,乡镇财政不再有钱可收,主要职能由“收钱”转为“发钱”,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等。

这是现在乡镇财政的职能现实。笔者去过的乡镇财政所,多则几个人,少则一两个人,天天为发钱忙,忙得没有白天黑夜。

乡镇财政已经经历了从“收钱”到“发钱”的历史性转变。

现实和未来需要乡镇财政,继续进行职能的演进。

乡镇财政,无疑要在“发钱”的基础上,发挥出就地服务和就近监管的特色优势和特色职能。

这应是乡镇财政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职能演变。

省管县的催化

2010年,财政省管县又经过了一年,虽然从现在来看年底前不会有太大动作,但2011年的推进似乎已经可以板上钉钉。“甜点”已经上完,“主菜”过后的乡镇财政所受到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

省管县完全实施以后,我国的地方财政层级将变为由省、县、乡镇三级。财政链条的缩短,反过来将是对乡镇财政职能的充实。这也必然要求乡镇财政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财政部领导也再三强调:当前县级财政部门在乡镇财政管理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县级财政管理的支出没有发挥乡镇财政了解情况、核实有关基础数据的作用;一些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管理但用在乡镇的项目支出,没有发挥乡镇财政熟悉情况、就近监管的作用。

整个财政链条理顺了,终端只能加强。套用一句公司理财术语,那就是——终端决定商业链的命运。

一句话,乡镇财政“不能掉链子”。

可以预见,省管县最终会催化乡镇财政的第三次职能演变。

逐渐成型的“统一办公”

现在的情况,是每个乡镇政府体系中,都有着完备的政务机关,每个机关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地点,等等。由于基层办公的相对程序简单,曾经有人提出过将所有部门在地域上统合,形成诸如统一办公大厅一类的平台。而这并非不可能。近到距离北京八十公里的密云,远到几千里外的新疆克拉玛依,都建立了自己的统一政务大厅。

事实证明,这种基层工作模式不仅节约了政务成本,也让作为经济中枢的财政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更为方便和紧密。如果乡镇财政能在这种横向上的整合中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可能开创乡镇财政的蓝海。这也算笔者关于重塑乡镇财政的一种“臆想”吧。

上一篇:小学生学习圣诞节下一篇: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 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