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服务体系

2024-10-13

农机化服务体系(通用12篇)

农机化服务体系 篇1

浙江省诸暨市是农机大市, 是首批“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全市现有农机总动力达80.2万千瓦, 拥有各类农机具7万多台 (件) , 农机从业人员2.5万人。近几年来, 诸暨市的农机工作以创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平安农机示范县为目标, 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思路, 通过下述五大农机服务体系为工作重点, 有力地推动了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

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诸暨市农机推广机构健全, 推广队伍稳定。诸暨市共有县乡两级农机推广人员63人。诸暨市农机管理总站设有农机推广站、农机化技术培训学校、维修检测中心。诸暨市农机管理总站属全额事业单位, 现有职工干部30人, 技术力量雄厚, 负责诸暨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诸暨市农机化技术培训学校占地2万m2, 负责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市农机维修检测中心配备电子化的检测设备, 负责对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检测。诸暨市每个镇乡 (街道) 都有健全的农机推广机构, 27个镇乡 (街道) 农机推广机构都单独设站, 属全额事业性质。全市镇乡农机推广人员共有33人, 工作时间都在10年以上, 农机工作时间长、推广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从2008年开始, 诸暨市扎实推进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 聘任5名首席专家、90名农技指导员、146名镇乡街道责任农技员、449名村级农技推广员, 市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多万元, 扶持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 落实农技推广责任, 实行工作目标考核。市级农机责任指导员实行了联乡镇、联基地、联企业、联大户制度, 诸暨市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完备的农机推广技术服务体系。

培育多元化农机公共服务体系

培育农机服务组织, 建立农机服务中心。诸暨市从2005年6月成立了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 到目前已有85家农机合作社, 拥有社员900多人, 总注册资金1600多万元, 拥有各类农机具2500多台 (套) , 已形成了以农机大户为基础, 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机推广服务新机制。诸暨市农机合作社的数量、规模及发展速度居浙江省之首, 其中“诸暨市定荡坂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定为全国100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点之一, 也是浙江省优秀粮食生产服务组织;“诸暨市恒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诸暨市诸北农机专业合作社”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先进农机合作社。另外, 诸暨市还拥有植保与粮食生产类专业合作社180家。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优化配置农机资源, 统一经营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资源的整体效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械化收割等是近几年来诸暨市重点推广应用的农机技术, 而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70%以上是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来完成的。目前, 诸暨市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建设了集水稻规格化育秧、粮食烘干、农机维修培训为一体的农机服务三中心24家、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4家, 全面提升了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机服务主体。诸暨市在培育农机合作组织的同时, 积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中, 把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村级经济组织从事农机服务业作为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的重点, 探索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把加强农机产学研推的协作配合作为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动力, 把整合利用各类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作为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支撑, 把培育服务品牌、建设服务文化作为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近几年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中, 诸暨市已有6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及1个企业开展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服务工作, 先后涌现了水稻机插村、农机化示范村,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建立农机信息与培训体系

建立农机信息服务体系, 实现信息整合共享。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短信、会议等方式, 及时收集发布各类市场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信息、政务信息, 实现产、供、销的有效对接。定期在电视台农业专栏播出农机专题节目, 在《诸暨日报》刊出农机专版;组织科技下乡、印发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明白纸、张贴农机政策等宣传资料, 宣传农机知识;举办种种形式的座谈会、现场会, 演示新机具、发布新技术;充分发挥农民信箱资源优势, 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功能, 真正做到农机政策的家喻户晓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入户到田。

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 建立农机培训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 培训工程的实施以市农机化技术培训学校为主导, 全市27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 设立农民素质定点培训机构, 建立了县乡两级完备的农机培训网络服务体系。近三年, 共举办联合收割机、水稻机械化育秧、水稻插秧机操作技术、谷物烘干机操作使用、茶机、植保机、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等各类培训班150多期, 培训农机实用人才1.2万人次。

建立农机产品供应与维修保障体系

为实现农机产品供应和维修实现服务方便、优质、高效, 解决农户使用农机的后顾之忧, 诸暨市十分重视农机产品供应与维修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本市地理及农机发展的新形势, 认真规划农机产品供应与维修网点布局, 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完备的农机维修和配件供应服务网点。目前, 诸暨市拥有农机产品供应点100多家, 其中, 省农业厅指定的农机补贴机具经销商有10家;农机维修服务网点86家, 有持证农机修理工90人, 今年诸暨市还将启动水稻全程机械化区域服务中心及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

建立产品质量维权与安全长效管理体系

依法加强产品销售与维修网点管理, 保障机手权益。近几年, 诸暨市按照农业机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及农机维修工的管理。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为契机, 依法对农机维修网点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提升农机维修网点的服务能力, 提高维修质量, 彻底改变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相对滞后的局面, 使诸暨市农机维修网点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 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使用情况跟踪检查。开展农机投诉服务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诸暨市成立了诸暨市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 并确定了3名机具质量监督信息员, 充分发挥诸暨市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及补贴机具质量监督信息员的作用, 公布了投诉电话, 并常年组织有关人员, 对机具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解决了多起质量投诉事件和维权纠纷案例, 切实把农机投诉服务的各项工作抓实抓好, 为购机户排忧解难。

建立农机安全长效管理体系,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一是抓宣传营氛围。结合集中检审、机手培训、田间路查、农机专项整治和安全片组学习日等时机,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宣传栏、发放资料等宣传方式, 积极宣传“平安农机”创建工作, 做到宣传广泛、培训到村、服务到户。二是抓考核保落实。近几年来, 诸暨市把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等工作纳入对各镇乡、街道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三是加大安全监管投入力度。近两年, 诸暨市共投入“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活动经费100多万元, 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机安全管理网络。2008年诸暨市通过了浙江省平安农机示范县的考核验收。四是完善“农机公安联络室”。诸暨市公安系统选派了两名思想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的干警为联络室成员, 配备路检公安警车一辆, 农机安全检测车一辆, 专职负责全市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近年来, 诸暨市农机管理总站连续多次被评为“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先进集体”。Θ

农机化服务体系 篇2

摘要:以近几年岐山县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调查为基础,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问题 发展思路 岐山县农机总动力为215938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5773台,配套农具7486部,配套比为1:1.5。全年完成机播面积70万亩,玉米硬茬播种18万亩,机收面积39.1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5%。随着国家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我县目前建设有县、乡两级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县农机技术推广站为龙头,在全县13个乡镇府设有农业干事为纽带的农机化服务体系。

一、体系建设情况

岐山县目前主要从事农机化工作的有三个单位,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农机化学校。三个单位现实有人数5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27 人,占职工总数的55%,因机构改革曾今在每个乡镇所设的农机管理站被撤销,现在乡镇没有直接管理农机的机构,每个乡镇府有一名主管农业的农业干事来从事农机工作,这些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比例很少;全县有农机化合作服务组织5个,基层有农机技术人员 52 名,服务于基层一线的农机

从业人员均通过激励机制来服务农业。发展情况:一是县农机部门组织、鼓励本地的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成立农机作业服务队,按农时季节,在本村、本乡和邻近乡村开展耕、种、收、运等农机作业;二是县农机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结合项目实施,到重点乡镇开展耕、播、收等作业,同时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新机具,并建立大面积连片示范区田。三是农机部门通过基层一线的农机技术人员来从事农机人员的培训、机具的管理和登记工作。

二、工作成效与经验

1、开展田间机械化服务。机械化播种、机械收获技术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农机服务技术。在三秋三夏农忙时节,农机服务部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粮食生产的主要环节耕、播、收,做好农机具的检修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因现在农机部门没有机具,只能引导、扶持、鼓励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机耕播收跨区作业服务队,提高农机具有效利用率,扩大作业面积,增加机手收入。近几年,我县实施的农机具补贴政策也使农村有了很多的农机大户来为农业服务,一则促进了农业发展,二则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2、结合项目,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我县近几年来实施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保护性耕作项目,农发项目,结合这三个项目的实施,我县在凤鸣、青化、益店、大营、京当、蔡家坡、雍川、故郡、蒲村、祝家庄等10个乡镇先后

实施这三个项目,主要推广免耕播种、秸秆还田、机械深松、玉米机械化收获等关键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已在全县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但秸秆还田、机械深松、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在我县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尚未完全推广,机械化水平仅达到10%。

3、农机信息和宣传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多年来,农机部门围绕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利用宣传版面、电视、发放资料和张贴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结合农时季节,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村镇,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需的农机技术和配套机具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活动,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全县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4、引导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我县这几年共发展和扶持了5个专业合作社,尤其是秸秆联盟和运丰专业合作社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已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各类农业机械数量明显增加,各种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组织逐步兴起,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不顺,职责不清,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县上的农机部门归县农业局统一管理,而乡(镇)技术人员的工作精力放在包村搞行政工作上。特别是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含农业、农机),由乡政府和农业局双重管理,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后,农机专干不专,人员缺少的现象较为突出,基层农机管理功能不强,农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机发展的需求。由于没有健全的乡、镇农机服务站,因此,县站“中枢”纽带作用难以发挥,乡镇“骨干”的作用更谈不上,导致基层无腿,服务下不去。虽说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农机,但因为乡镇农机部门服务跟不上,从而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农机新机具的力度就不够,如拖拉机除翻地、运输外,基本闲置在家,农机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低。

2、乡镇农机部门工作条件差。工作场所简陋,工作条件差,无设备、无场地,现乡镇农机站均不存在。

3、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农机队伍知识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大,全县各级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中非专业人员占比重薄弱,加之知识老化等问题,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使用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4、农机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

健全。到2010年底,全县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仅有5个,农机作业服务零散无序,分散经营造成农机市场无序竞争,农机作业质量低,农时季节难保证,运行不能规范,管理比较混乱,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在农机化服务体系中,县、乡两级农机服务网络严重缺乏服务手段,村一级处在断腿状态。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中更显得无所作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乡镇农机管理涣散;二是农机市场监管不力,农机经营、维修无序发展,处于自流状态。

四、建议和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稳定农机队伍。

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机制、精简优化人员的原则,切实加强农机机构和经营机制的建设。从有利于农机化事业出发,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要全面履行农机管理执法、农机具和技术推广、农机培训教育、农机经营服务等四大职能,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把关系理顺,把工作做好。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财产应依法得到保护,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平调农机服务部门的资产。

2、培育新的服务组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兴办包括股份合作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机械协会,培育产业群体。结合国家和省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购买科技含量高,配套系

列化的作业机械,重点扶持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组建农机协会,在农机部门组织引导下,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扩大跨区域作业的规模与范围,提高组织化程度。为此,要做到4个必须:

⑴必须建立专业化的跨区作业服务队。以县区为单位,把有限的农业机械组织起来,利用南、北、东、西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差,进一步开展有序的跨区作业,这样既解决了农机忙闲余缺调剂,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

⑵建立形式多样化的专业化公司。根据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个体、股份合作、集体等形式的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开展租赁、上门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全方位地进军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突破原先单一为粮食生产服务的模式,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储藏、保鲜等领域拓展、深入。

⑶建立群众团体的农机手协会。在充分尊重农机户自主权、完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由管理部门牵头,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分散的个体私有农机业主广泛组织起来,加入协会实行机组合理配套,提高组织化、系列化程度。内部协调分工,合理编组配套作业服务,对外承接业务统一收费标准开展服务。既解决部分地方有机无活干,部分地方有活无机干的实际问题,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高农机的利用率,兼顾少数农机户的利益,实现共同经营、共同致富等,也在一定程度

上避免小型农机具盲目发展。

3、搞好体系建设规划,提高队伍素质。农机服务组织是农机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经济载体。是涉及农、林、牧、付、渔、工、商、建等的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进一步理清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首先要加强乡镇一级建设,重点是搞好五有(有一支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施、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站建设,向社会化服务,实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建成农机化服务的基地,发挥中坚骨干作用。

其次积极完善巩固提高村组一级,使其成为一方服务的主体。大力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户和股份制组织,使农机化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延伸。

第三要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分批进行轮训,进行知识更新和“充电”。要建立和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农机队伍,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增强农机科研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4、优化政策环境,增加农机投入。增加农机化投入要走以国家扶持投入为导向,集体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社会、工商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种渠道、多元化的路子。一是要积极争

取各级政府从政策上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二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办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提供优惠条件,实行政策倾斜,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以达到兴机富民计划的有效实施。三要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机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真正解决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四要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各级农机服务组织要坚持“以服务为主,综合经营”的方针,积极鼓励广大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开展各种农机技术承包的有偿服务和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壮大自身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

5、发展农机销售、维修等服务市场,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规范维修行业,提高维修服务水平。

农机化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24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在基层农业综合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农机化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 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和地位

农机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利用率,解决农户种田难问题,还能有效扩张农作物的机播面积,推进农民的增产与增收。因此,农机化服务体系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

在一些区域,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极不健全,管理体制实用性也十分缺乏。在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其办公条件不是很理想,出现了通讯设备不足、交通困难以及宣传设备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等现象;在很多偏僻、贫困、落后的乡镇甚至缺少办公用房、未设置专用电话、未配置电脑、交通工具落后、培训教室匮乏以及试验设备短缺等问题;很多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还体现在办公人员少,相关经费无法保障,难以形成以县为龙头,以乡镇为骨干,以村为基础的服务组织。如何实现农机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向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且纵横联系的服务网络转化,是目前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难题。

2.2 服务农业思想意识观念滞后

相关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且很多专业人才趋于断档,因此造成了大部分人员服务农业思想意识观念滞后。

2.3 服务体系与现代农机化发展不适应

据统计,目前我国乡(镇)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30%左右,农机专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仅占15%左右,并且大部分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因此就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而言,其与现代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 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搞好体系建设规划

加强乡镇一级建设,努力落实并做好“有一支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施、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五有站建设工作,让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成为区域服务的主体。除此之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并积极打造规范性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化服务组织,全力推进农机化服务向产前与产后拓展延伸。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人才的建设,主要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3.2.1 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 提高乡镇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法,组织农业公共服务人员进行学习与培训。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制订定期业务培训与知识讲解计划,并应始终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的方针,对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结构完整合理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与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勇于开拓创新的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人才队伍。

3.2.2 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 要求对定岗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以确保管理人员的质量,保证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对于考核不称职或是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必须将其解聘。

3.2.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在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从而全面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工作环境。

3.3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推进各个地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均衡发展与快速进步,应尽可能争取短时间内的新突破,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加快发展步伐。特别要针对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相对较差的地区实行政策的倾斜,以充分鼓励与全面带动落后地区的跨越发展。

3.4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应结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采用联合工商部门与民政部门的方法,对服务组织的结构进行优化,并有效控制农机服务组织不同类型的数量所占比例,提高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整体作业的效益。在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农机服务组织成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有关人员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水平,促进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向企业化与市场化发展。

4 结语

在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乡镇公共服务整体设施能够发挥新技术与机具的推广作用,有效地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可以承担农机技术的鉴定以及农机安全检查工作,从而全方面提高各个区域公共服务组织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晓辛,朱小静.美国、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农机社会化

服务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224-1

5226,15256.

[2] 张明哲.政府补贴与融资租赁技术结合在农机推广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62-9663.

[3] 徐艳.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291-292.

农机化服务体系 篇4

1 问题

(1) 承德县是河北省农业县, 山地多、地块小, 限制了农业机械性能的正常发挥, 机械作业“回头”多、无效作业多、使用成本高、作业效率低,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特别是大型机械的发展, 影响了农机化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农机化受到传统种植形式、作物品种和农艺要求的限制, 加上农民对土地投入的农家肥少, 地块板结严重, 机械作业阻力大、耗油多, 一些农民不愿意使用机械种地。另外, 当前柴油价格居高不下及农用燃油没有补贴, 作业成本很高, 也是制约承德县农机化服务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3) 农业机械总体管理差。一是县农机部门资金短缺, 农机检测设备陈旧, 自收自支人员比例大, 工资没有保障。二是乡镇级农机部门除资金短缺外, 几乎无专业管理型人才, 外行管理已属普遍, 指导农机手提高技术水平、帮助科学管理机具已不现实。另外, 乡镇农机人员归当地乡镇政府管理, 其主要工作都在包村搞行政工作, 难以正常开展农机管理工作。三是农机维修行业设备状态差、人才短缺, 购买机械配件困难, 本地配件偏贵, 部分机手只好到遵化市去购买, 给有机户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并延长了修理时间, 延误了农时。四是农机部门技术力量薄弱, 农机队伍非专业人员比例大,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使用新技术和农机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4) 由于收入少, 素质低, 农机大户发展缓慢, 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农机服务队等组织少, 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 拥有普通机械设备多, 而高效、低耗及多功能的先进机械少, 农机服务项目单一, 作业服务领域不宽。

(5) 农机中介组织不健全、不规范, 农机经纪人极度匮乏, 造成了农机信息沟通不畅, 不能实现农机作业价格、政策信息资源共享。

2 建议

(1) 提高认识, 加强对农机服务组织工作的领导。农机服务组织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县、乡 (镇) 政府要把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并列入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协调各部门, 扶持农机服务体系发展, 理顺和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管理。

(2) 改革服务管理体制。首先, 将县级农机机构经费和农机工作人员工资纳入财政。其次, 乡镇级农机服务管理人员极度匮乏, 急需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农机化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机管理队伍。再次, 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在乡镇建立区域站, 实行划片的办法, 3~4个乡镇建立1个区域站, 归承德县农业行政部门管理, 人员编制全部纳入财政, 这样可以使农机人员工作安心, 队伍稳定。

(3) 改革投入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引导作用, 按中央1号文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要求, 提供优惠条件, 实行政策倾斜, 让更多的农民办农机, 服务农村、农民, 达到兴机富民的目的。二是加大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如争取免息贷款、贴息贷款等发展农机化, 以及对农机服务项目争取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三是建议政府争取一些资金用于县级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及购置补贴, 加大投入力度。

农机化服务体系 篇5

泰安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省投诉站的指导下,在市农机局党委的关心支持下,泰安市农机投诉站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紧紧围绕全市农机发展的中心任务,以财政补贴机具的消费维权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实干,切实维护了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泰安市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成立于1998年5月25日,由山东省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批准,人员3人,办公室两间配有办公用桌椅、电话、计算机、照相机等。从成立市农机投诉站至今,承担着全市农机质量管理投诉工作,每年都处理一些投诉案件。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困难,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2009年为了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规范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根据省投诉站09年工作任务要求,三月份向各县(市、区)下发了《关于建立县(市、区)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的通知》,到4月底,全市6个县(市、区)建立健全了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新泰市农机局建立了新泰市消费者协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其余县(市、区)的质量监督投诉工作,挂靠在农机修配管理站,由各县(市、区)修配管理站兼管。到目前全市共建有7处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从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13人,方便了各地群众就地进行投诉,重大投诉案件或县(市、区)调解不了的案件,市站协助进行调解。

二、开展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工作的经验体会

(一)加强自身学习,履行好职责。投诉站的全体同志认真学习《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决执行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法规,每个同志都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工作积极负责,严格要求自己,从未出现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同志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二)加强宣传和制度建设,为方便群众投诉,向社会公开了投诉电话,在办公室门口挂上了投诉站的牌子,以利于投诉人及时找到办公室。在办公室内张贴了“投诉规章制度”“受理投诉范围”“消费投诉之注意”“农机消费投诉应提供哪些证据”等宣传栏,以利于投诉者了解投诉的法规制度和投诉应提供的法律依据和注意事项。

(三)建立健全了投诉工作档案,在投诉接待受理与处理方面,设立了来人来电来函来信登记本,投诉登记表受理通知书、调解书等,处理投诉案件能做到及时、公平、合理,做到

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在处理投诉案件中,不管是集体投诉还是个体投诉,我站在工作中采取了热情接待、查清真相、收集证据、依法调解、双方满意的工作方法,使调解工作收到了显著地效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案件达到双方都能满意的接受调解。2009年,共接受投诉咨询30多次,受理农机质量投诉9起,其中集体投诉1起,个人投诉8起,结案9起。投诉的特点多在夏秋两季农忙季节,大多数是零部件的质量问题或农忙季节机械出现故障后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人员跟踪服务不及时。

(四)积极开展3.15消费者维权活动和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评选活动。每年的3月份,市农机投诉站印刷了一部份宣传单、明白纸,在市消协、市工商等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出动车辆人员,上街宣传,提高了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每两年一次的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评选活动,我站认真分配评选票,认真组织评选活动,并且深入基层搞好调研,实行全票回收,使选票真正代表了农民的意愿。

(五)认真组织开展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治理打假活动。每年春秋两季,都认真组织开展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治理活动。一是领导重视,成立专门领导班子组织这项活动,各县(市、区)也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安排专人分工负责,健全监管机制,实行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生产源头治理与市场规范管理相结合,狠抓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大要案查处。二是认识到位,大力搞好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出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做到电视里有影像,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了农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假辨伪能力。三是密切配合,深入检查,由农机部门牵头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参加,组成检查小组,对农机经销商修配网点进行全面检查。

(六)开展阳光服务热线活动。我市每年都要开展两次阳光服务热线活动。一是市局专门在市广播电视台每年组织一次阳光热线活动,大力宣传农机部门的有关法律政策,及时解答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阳光工程热线,听到了群众的呼声,一些不知道投诉渠道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二是市局和各县(市、区)组织收听省办开展的阳光热线活动,及时解答处理本地区内的有关问题。

三、农机化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1.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不足,处理投诉案件本身不收费,财政部门又没有专门拨给办公费用,开展质量调查、出发等缺乏经费。

2.基础设施不具备,处理案件,质量跟踪调查,需要一定的检测设备和交通工具,这些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

3.开展质量检查执法人员要配执法证件,要着装,不然群众就不认可,不接受。

4.县级投诉站09年刚建立,办公场所基本条件不够完善。

5.投诉管理人员素质、业务水平急需培训提高。

四、农机化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发展对策

1.加强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引起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强化对农业机械质量的监督管理,规范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提高农业机械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

2.加强资金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各级投诉站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投诉电话、照相机、传真机、微机等相应的投诉受理设备和设施。

3.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各级投诉机构一定要配置事业心强、业务能力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必要的农业机械专业知识的人员。

4.开展农机打假,质量检查活动,参加检查的人员,要有合法的身份,才能进行这项工作,因此,对工作人员要办理执法证,进行公务活动要着装,配有执法服装,以利于活动开展。

论农机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服务体系;规范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56-1

1 农机化发展现状

梅河口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位于长白山区与松辽平原的交汇处。全市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旱田面积90万亩。因地势较为平缓,绝大部分耕地适合机械化作业,具有发展农机化的优势。多年来,该市一直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吉林省最大的绿优水稻生产加工基地。2007年6月,梅河口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市有35万亩水田被上级质检部门列为“绿优水稻标准化示范区”。

近几年,梅河口市农机部门根据本市农作物特点和地形地貌特征,制定了农机化发展规划。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服务和管理,使农机化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 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维修网点在管理制度上亟需规范

目前,覆盖农村的农机维修网点主要由个体修理部及一部分农机合作社负责建设。一些农机合作社在章程的制定和修改、人员设置与培训、民主管理与决策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管理方式与水平差强人意,经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偏低。

2.2 服务领域需要拓宽

维修网点内的维修技术人员大都是老师傅,缺少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以及专门的后勤保障人员。另外,维修站点大都以本合作社的农业机械为主要服务对象,没有加入农机合作社的农机使用人,一旦遇到机械出现故障,往往要到市区或者个体修理铺才能得到维修。农机合作组织以及农机大户大都满足于自给自足,丝毫没有跨区作业观念,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理念比较淡薄。

2.3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在一些城镇,农机维修网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其保养、维修、检测等技术与汽车4S店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大都无法对农机具进行高质量的服务。另外,由于农机合作社可供抵押质押的资产十分有限,当地金融部门难以实时有效地对其提供信贷资金,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农机合作社的维修设备、设施较为落后。

3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加快政策落实,切实保证农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的正常进行。

3.1 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要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开展农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社会各界对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业、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将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从而为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3.2 加强合作组织建设,明确政策实施方向

各地应严格按照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的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合法经营、加强管理、倾心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生产与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与此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作业道路建设,解决大型农业机械停放的场地建设问题;全力争取和落实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贷款贴息、政策性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3.3 抓好专业人才引进,搞好技术培训工作

农机专业技术人才是提高县域农机化发展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各地应本着“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从编制、薪酬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吸引高层次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平台。同时,有效利用现有师资力量,为广大农民提供通俗易懂、好学管用的技能培训,为他们购置农机创造条件。要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逐步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高其对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服务能力。

3.4 始终坚持多元化发展,鼓励多元合作经营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积极推动农机合作社、农机销售公司、农机经纪人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经营收益。

3.5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地要积极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按照当地产业的优势,致力于农业机械相关设备结构布局调整,积极组织好机械化生产作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打破地区、行业等方面的限制,推动和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进行农机跨区作业,推行订单作业、承包服务、产销一条龙的新型服务模式,促进农机化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浅谈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创新 篇7

一、当前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三个现实

1.农业弱势

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 农业生产效益低,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农民素质和收入水平较低, 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更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尤其是目前在我国农村基层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组织薄弱, 公益性农机服务资金缺乏, 农机服务产业刚刚起步的情况下, 落实政策, 投入更多的资金, 加快完善和创新各地的农机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2.经营分散

目前, 我国处于现代大农业与土地分散经营的矛盾状态, 走发达国家大规模—机械化—高效率农业的发展路子是行不通的。实践证明, 在不改变家庭经营体制的前提下, 形成以机械化技术服务为载体的新的农业规模生产方式, 是一条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符合中国特色的机械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高产高效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3.管理薄弱

目前, 我国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暴露出诸多的问题, 主要是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受到削弱, 尤其是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部门条块分割, 乡镇农机管理站行政上隶属乡镇政府, 业务上接受上级职能部门领导, 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编制和经费不落实, 导致农机管理和公益服务功能弱化。若不迅速改变这一状况, 我国的农机服务体系在管理和公益性服务层面上将会出现缺失和阻滞, 严重地影响我国农机化进程。

二、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需探索的三个创新

1.组织制度创新

首先, 应强化农机管理的行政职能。农机管理涉及面广、管理复杂, 建议恢复和加强县以上农机管理行政部门, 并明确农机安全监理为行政执法部门, 可以考虑乡镇一级不再设农机管理行政部门, 由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向下延伸。其次, 要增加投入健全乡镇一级的公益性农机服务体系, 有条件的地区可成立农机服务中心, 以形成一个集技术推广、培训、示范等为一体, 服务全面、功能多样的公益性农机服务基地。第三, 积极鼓励加快发展农机服务产业群。对这一产业的培育, 应坚持多元化投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多形式探索和大力推进, 重视那些有可能对今后农村经济变革带来深远影响的股份合作制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 加强引导和培育。

2.服务体制创新

其一, 各级农机行政管理部门, 应学会如何在市场经济下有效及时地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 尤其要加强运用法律手段, 修订和完善农机化促进法。其二, 对乡镇一级的公益性农机机构, 应在明确其事业单位性质、保证其经费投入、人员定岗定编定责的基础上, 建立以项目为中心, 国家投资拨款, 个人收入与服务绩效密切挂钩的考核体制。今后, 国家也应把农机公共服务机构投入, 作为对农村增加投入的重点项目之一。其三, 在大力引导发展壮大农机服务产业群的同时, 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其向规模化和高层次推进,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质量和功能, 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系统化、全程化发展, 并引领他们树立品牌意识, 竞争意识。各地还应注意积极发展农机合作协会组织, 它是传递政府政策信息、沟通农民与市场的中介纽带, 对扩展农机服务市场、活跃经营、提高产业收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运行机制创新

我国农机服务体系应以国家的农机化政策引导和调控为龙头, 以公益性农机服务为先导投入, 以农村农机服务产业群为实施主体的运行结构, 形成一个有效传递, 高效能运转的机制。其中, 基层农机服务产业群的运行机制是这一运行机制的核心, 必须面向市场,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是政策引导、先期扶持、规范竞争、培植产业活力, 切忌盲目下硬性指标, 不顾实际条件的揠苗助长。此外, 各级政府部门还要创造宽松环境,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以及农机设施建设等综合优惠手段, 来提高农机服务产业的比较效益。

农机信息服务综合体系建设探索 篇8

关键词:农机,信息,体系,建设

仪征市农林局坚持“服务为先, 全心为民”的理念开展农机信息化工作, 在建设农机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工作中, 充分发挥综合服务网络的优势, 坚持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手段相结合, 走多策并举、立体开发的道路, 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全市农机呈现出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农机信息促发展, 综合服务惠三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 农机信息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仪征市地处长江三角洲顶端, 宁镇扬腹地。地域面积901 km2, 下辖9个镇2个乡, 总人口60万, 耕地面积4.97万km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以及“一免四补”政策的落实, 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 对农机信息的需求达到新的阶段。当今社会, 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能产生生产力的社会。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正在加紧实施“金农工程”,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必需重视发展信息化, 以便更有效、更全面地为“三农”服务。

2 农机信息综合体系建设

为加快农机信息入户工程, 提高农机信息服务质量, 结合具体情况, 仪征市先后完成“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点建设”、“农业一线通”电话语音热线、农业信息服务“四电一站”等项目建设, 建立了农机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新模式。即:电脑网络服务、电视节目服务、电话语言服务、手机短信服务、技能培训服务以及书刊板报服务等六大服务体系与方式。

2.1 利用电脑网络, 拓宽产品市场

近年来, 仪征市的农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光纤主干网已架设至各乡镇村, 为该市的农机信息进村入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早在2000年3月已开通了“仪征农业信息网” (http://www.yzagri.gov.cn) 。网站经过三次改版后, 在内容充实度、版块合理性、技术先进性、更新快捷度、服务全面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2009年为进一步完善农业电脑网络服务系统, 与该市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相结合, 把电脑网络配置到全市的148个行政村, 让村村都能用上电脑网络, 宽带用户达2万多户, 通过网站向广大农民、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提供技术、农业农机、跨区作业、购机补贴政策等信息的服务。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的全球性, 为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布产品信息, 拓宽产品市场。农机新政策、机具补贴、新技术培训、平安农机创建等信息搭上了网络快车, 很受农民欢迎。

2.2 利用电视节目, 指导农机生产

通过看电视来获取农机信息, 是农民最乐意接受的服务方式。电视广播是推进农机科学技术普及的最有效、最节省的资源, 是当前农民获取农机信息和生产技术的重要渠道。仪征市广播电视有线用户达4万多户, 电视覆盖率达92%, 是“四电一站”中唯一最容易将农机信息送至全市每家每户的传播手段。为了充分发挥电视对农机信息的传播作用, 2009年仪征市农机局与仪征电视台合作, 共同投资20多万元, 推出了《和谐大地》专题电视栏目, 每周安排在节目的黄金时段播出3次, 每次15分钟。节目分为:《聚焦三农》、《专家指导》、《农机信息》三大内容, 专门播放与该市“三农”密切相关的生产环节和市场信息, 并对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农机热点问题进行电视解答。

2.3 利用语音电话, 解答技术难点

该市有线电信网基础较好, 电话用户13万户以上, 农村入户率达98%, 为建设农机电话语音服务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6年3月该局建设开通了12316农业语音热线, 具备信息查寻、人工服务、在线留言、信息发布、短信发送等多项功能, 有较强的互动性, 全天24小时服务。农机生产、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有问题, 只要通过电话、手机或小灵通拨打12316就可得到详尽的指导和帮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获得专家“上门”指导效果。

2.4 利用手机短信, 传播及时信息

该市的移动通讯实力排名全省第二, 手机的拥有量已超过电话拥有量。移动客户总数突破23万户, 联通、网通、铁通在仪征发展也达到一定规模。该局开通了政府OA系统, 对农技服务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机户、养殖户、种植大户等人群进行个人短信群发服务, 并开展个性化服务, 使他们在经营、流通领域中掌握及时信息, 运筹帷幄, 畅游商海。

2.5 利用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新建设的教育培训服务系统将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农机科技展示、村级农民图书室建设、音像放映队等多种培训教育形式和多种手段相结合, 使之相辅相成, 互相辉映, 加深培训工作的深度和力度。“致福工程”农民信息化培训, “瑞博佳音”农民上网培训, 科技入户培训等等, 做到每个乡镇有培训基地和农民课堂, 每个行政村有“农民书屋”, 市级有电教制作中心和农业科技展示厅。开展针对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户、示范村的农机信息员的理论和操作培训。

2.6 利用信息快报, 发布农机信息

传统的刊物发行是目前农村最有效、最方便的信息传播手段之一, 该市农林局的《农林简报》已有多年的历史, 每年向该市各乡镇、农机户、龙头企业及相关单位发行达30期以上, 深受农民欢迎。

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农机化服务体系 篇9

1 经费、资产现状

目前, 吉林市辖5县4区, 现有农机化管理机构10个, 农机推广机构97个, 农机监理机构11个, 农机培训机构5个。批准编制478人, 现有人员463人, 在编人员431个。在编人员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173人, 占在编人数的40%, 拥有中专及中专以上学历的258人, 占在编人数的60%。2007年, 吉林市农机化推广机构恢复全额拨款, 工作经费财政保障80%以上的机构10个 (主要是市、县2级) , 20%以下的机构87个。建立人员聘用制度机构97个, 建立责任制度机构97个。农机推广机构目前都没有 (隶属本级自有的) 试验示范基地, 没有试验示范设备。特别是有的基层乡镇农机站办公用房被挤占, 有的乡镇站租办公用房, 还有拖欠人员工资的现象。

2 工作成效与经验

(1) 农机装备水平得到提高。从2005年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 吉林市农机化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农机装备总量迅速增加。到2009年底, 农机总动力达到254.04万kW, 比2005年152.00万kW增加了102.04万kW, 拖拉机拥有量近13.9万台, 比2005年的6.6万台增加了7.3万台。这样的增长速度得益于5年来吉林市享受国家补贴5 724.95万元, 吉林省政府补贴615万元。直接拉动农民自筹投资6亿多元, 大大促进了吉林市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迅速提升。到2009年底, 吉林市机耕地面积达到58.31万hm2, 比2005年的23.95万hm2增加了34.36万hm2;机收面积7.04万hm2, 比2005年0.72万hm2增加了6.32万hm2;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0%, 比2005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3)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实现了新突破。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方面, 近几年主要紧密结合吉林市农业生产实际需要, 利用现场会、示范区项目建设和农业科技大集等形式开拓创新, 实现了机械深耕灭茬旱耙、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水稻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药剂机械喷洒和水旱田全程机械化等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农机化专业服务组织蓬勃兴起。目前, 吉林市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1.1万多个, 农机大户376户, 农机专业合作社948个, 覆盖全市87个乡镇, 作业面积达到2 844 hm2, 成为吉林市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5) 农机监理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全市深入开展农机生产“三项行动”, 促进平安吉林建设, 以开展平安吉林创建为载体, 建立健全了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结合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和宣传教育行动的“三项行动”,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和依法行政。以整体提高“三率”为重点, 农机监理人员深入到村、社及户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作业机械依法检查、挂牌、持证及年度检验等, 有效遏制了无牌、无证行驶、酒后驾车、超速超载、违章载人及违章作业等不良行为发生,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6) 农机化培训、信息宣传工作上了新台阶。紧紧围绕吉林市农机化发展, 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 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局, 宣传政策、展示成就, 扎实做好农机化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30多期, 培训各类人员3 000多人次, 做到了报纸有字、广播有声和电视有影, 收到了较好效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县级农机部门归农业水利局管理, 乡镇农机站归属县、乡双重管理, 实行的是“以块为主, 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精力放在包村搞行政工作上, 农机专干不专, 人员缺少的现象比较突出。

(2) 乡镇农机站工作条件差, 办公场所简陋, 无设备、无场地且无交通工具, 甚至有一部分农机站租场地办公。

(3) 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发展步伐缓慢。各地财政只保工资, 不下拨工作经费。

(4)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农机队伍知识老化, 农机专业人员不足, 非专业人员比例占20%以上。

(5) 服务网络不健全。由于乡镇农机站工作条件简陋, 因此市、县中枢作用难以发挥, 农机技术指导不到位。全市87个乡镇农机站都没有计算机及交通工具。

(6) 职业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困难。没有场地, 没有经费, 也没有新机具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

4 建议与措施

(1) 建议在落实中央有关要求确保基层农机化公共服务公益性定位的基础上, 尽快理顺农机化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场所设备及工作经费方面给予保障。

(2) 加大对农机化资金投入力度。围绕新技术推广项目同时下拨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 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 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逐年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 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4) 加大对农机推广、培训和知识更新的培训力度。省、市要逐年建立制度, 迅速提高专业人员知识更新步伐。

(5) 大力扶持新兴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下发有关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各种优惠政策的文件, 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向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引导农民由传统的产销合作向新型的产权合作方向发展, 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

(6) 完善奖励制度, 加大对乡镇或区域性优秀农机人员的表彰和奖励力度。

农机化服务体系 篇10

一、毕节地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 农机概况。

全区辖七县一市一区244个乡镇6个办事处, 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257人每平方公里, 有效耕地1550万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 我区农机化事业实现了健康蓬勃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地区农机中心为龙头, 县级农机服务为纽带, 乡、村及农机户为主体的农机化服务网络。截止2009年底, 我区农机总动力为211.6万千瓦, 拥有拖拉机及变型拖拉机达25117台 (其中, 拖拉机10952台, 变型拖拉机14165) 、耕整机9657台、水稻插秧机139台、排灌动力机械23219台、农用水泵23600台、稻麦联合收割机37台、机动脱粒机13361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56.9万千瓦、饲草料加工机械4.8万千瓦, 持证农机驾驶员24639人。

2. 机构情况。

全区有农机管理机构9个 (地级1个、县级8个) 、农机教育培训机构1个、农机科研推广机构10个 (地级1个、县级9个) 、农机管安全监理机构9个 (地级1个、县级8个) , 现有干部职工486人, 其中:参公人员132人, 专业技术人员317人。每个乡 (镇) 均设有农业服务中心1个, 有农机技术人员454名。全区有农机化基层服务组织163个, 1475人;农机户65690户, 80114人。

3. 资金投入情况。

农机化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年, 全区农机化总投入8978.72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投入购机补贴资金504.3万元, 地方财政投入372.62万元, 农民投入8051.5万元。2008年, 全区农机化总投入10551, 33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投入购机补贴资金618.89万元, 地方财政投入574.95万元, 农民投入9292.84万元。2009年, 全区农机化总投入10716.18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投入购机补贴资金1309.84万元, 地方财政投入694.87万元, 农民投入8646.38万元。

二、工作成效及基本经验

1. 工作成效。一是立足区情, 开展田间机械化服务。

近几年来, 年机耕面积达60万亩、机插秧达2.5万亩、机械化脱粒粮食达20万吨、机械化饲草料加工达3.3万吨、农机运输达4.68亿吨公里以上。二是围绕结构调整, 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依据自然条件优势和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以烤烟、马铃薯、茶叶、蔬菜等优势农业品为支柱, 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饲草饲料、茶叶、经果林等生产机械化为重点, 加快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步伐。三是加强农机信息和宣传工作。多年来, 围绕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 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 大力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四是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结合农时季节, 围绕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中心工作,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乡村, 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需的农机技术和配套机具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活动, 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 为全县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 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实惠。五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 以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为抓手, 开展“三项行动”、加强“三项建设”、筑牢“三条防线”, 近年来全区未发生农机死亡责任事故和重特大农机事故, 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基本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对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二是坚持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出发点, 农机作用才能有效发挥。三是抓好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我区地域、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差别大特点, 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遵循自然、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发挥各地优势, 形成特色, 有选择地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体制不顺, 职责不清。

2001年机构改革时, 乡镇农机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 (含农业、畜牧、水利、农机等) , 其人事、工资等由乡政府管理, 农机专干不专, 人员缺少的现象较为突出。

2. 缺乏开展服务工作必须的工作经费。

只有养人的钱, 没有办事的钱。农机部门工作条件差, 服务能力弱。

3.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农机队伍知识老化, 年龄老化, 非农机专业人员比例大, 全区各级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中非本专业人员占30%以上。

4. 服务网络还不健全。

由于没有健全的乡 (镇) 农机服务站, 因此, 县级“中枢”纽带作用难以发挥, 乡镇“骨干”的作用更谈不上, 导致基层无腿, 服务下不去。

5. 农机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到2009年底, 全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仅有163个, 农机作业服务零散无序, 分散经营造成农机市场无序竞争, 农机作业质量低, 农时季节难保证, 运行不能规范, 管理比较混乱, 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 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在农机化服务体系中, 县、乡两级农机服务网络严重缺乏服务手段, 村一级处在断腿状态。

6. 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发展步伐缓慢。

我区属贫困山区, 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无力投入,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力开展。

即使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 农民购买能力低, 不能很好地提高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四、对策建议

1. 针对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的情况实际, 建议乡 (镇) 农机

站从农业服务中心分离独立出来, 加强乡 (镇) 一级农机化管理工作。

2. 针对毕节地区农机发展的实际,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

贫困山区农机服务组织的资金投入, 特别是在农机购置补贴、农用柴油等农用物资方面给予扶持, 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

3. 针对农机是弱势产业的情况, 建议国家出台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优惠政策, 降低准入条件。

4. 针对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在我区发展不平衡、形式单一、

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的实际, 建议地、县农机管理部门要切实搞好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规划,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5. 针对我区农机化作业水平还比较低的实际, 建议地、县

农机化服务体系 篇11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机推广服务;发展历程;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18

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也在迅速发展,农机推广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为先进农业机械的宣传和普及起到推进作用,对农业增效增收也具有促进作用。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机推广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回顾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农机推广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阻碍,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总结教训,提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正确发展路径,从而保证农机推广工作更高效的进行。

1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在1953年,国家农业部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措施,旨在推进农业技术的推广,这标志着农技推广体系的初步建成。

在1980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指出严格建设好专门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落实到实处,保证农民群众的利益。

在1987年,国家农牧渔业部针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颁布了《关于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若干决定》,这一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使得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乡(镇)级农机推广站为支部,村级科技服务小组为支点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在全国逐步形成,这对于促进农民机械的引用和增加农业增收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对农业部等颁布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针对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措施给予了强调,旨在加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在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2006年第30号文件,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这一意见的颁发,正式拉开了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的序幕,文件指出了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并指出了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旨在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这之后很多省份也开始推出若干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与建议,从此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改善。

2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

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从初步建成到逐步完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探索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1加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

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属于政府服务部门,主要靠国家的资金支持来维持工作的正常运行,资金的短缺势必会影响农机推广的工作水平。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属于基层部门,与很多政府部门都有关联,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应该注意资金的分配,要设立针对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这样才能保证每一项政府拨款都能够落实到实处,真正应用到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改善中。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该健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管理和监管机制,从而保证农机推广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实际的监督。

2.2 提升农机工作人员的素质

农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机推广服务工作实行的好与坏,要保证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工作朝好的方向运行就应该对农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相应的提升。采用优惠政策和鼓励机制,加强农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对现有的农机工作人员定时进行农机知识培训,可设置农机知识的考试机制,择优进行相应的鼓励,从而提高农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手段让基层工作人员及时接受农机新技术,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并让他们了解提升自身农机技术知识的必要性。农机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农机知识,在实际进行农机推广服务的工作中,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满足工作的需要,从而有利于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改善。

2.3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加,农业的创收已经满足不了农村人们生活的需要,很多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更多的资金收入选择了外出务工,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断层的现象,要弥补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就需要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满足国家粮食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农机推广服体系建设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3结语

我国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从1953年的初步建成到现在的逐渐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阻碍,例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所投入的经费不足,相关的项目经费根本无法满足农机推广工作的实际要求;农机相关部门的队伍结构无法满足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年轻的技术人员加入;农民自身对农业机械的认识不够;还有农业推广体系整体体制不健全、区域划分不均匀、基础设备不足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鹏飞.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南方农机,2011,(1):14-15.

[2] 马红梅.临夏州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8):22-23.

[3] 白卫卫,杨德波,张向丽. 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的调研[J].农机开发与装备,2013,(7):3-4.

农机化服务体系 篇12

1 兴宁市农机化发展主要概况

1.1 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丢荒弃耕和劳动力短缺现象尤为突出, 但这些现实问题也为农机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 兴宁市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加快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特别是在水稻生产机械化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一是全市水稻生产耕和收的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市机耕水平达8成以上, 机收率达7成以上。二是水稻生产关键环节有新进展。2013年, 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在机械播种、育秧、机插秧和烘干机械方面有新发展, 种粮大户新购高速插秧机16台, 新增播种线5台套, 机插秧新增约133.33 hm2 (2 000亩) 以上, 插秧机推广无论从机具数量上和使用面积上实现翻一翻;购买12 t以上烘干机的有5户, 烘干机械从2011年前为0到2013年底达65台。三是水稻生产方式有新变化。随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最近几年兴宁市涌现出一批包耕种粮大户。据不完全统计:包耕1.33 hm2 (20亩) 以上的大户约有120户, 3.33 hm2 (50亩) 以上的约60多户, 6.67 hm2 (100亩) 以上的约10多户。其中新陂镇新金村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示范大户、润丰种粮专业合作社被梅州市评为优秀专业合作社。通过调查了解, 这些大户既是包耕种粮大户也是农机大户, 他们的机械在自用的同时也服务周边群众, 既方便群众也增加自身效益, 大大提高了全市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

1.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 全市农机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2013年10年期间, 兴宁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约3 900多万元, 拉动农民投入约1.3亿元, 全市农机投入总量近2亿元。截至2013年底, 兴宁市农机总动力36.89万k W, 水稻生产方面机械拥有拖拉机5 593台, 插秧机121台, 联合收割机1253台, 谷物烘干机65台, 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45%, 水稻机收率70.39%, 机耕率85.3%, 其中附城地带的水稻机收率达到了90.8%, 机耕率达97.9%, 机插率达36%;喷 (滴) 灌、畜牧、园艺及茶叶、油茶等及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呈“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延伸发展。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 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 农机装备水平、技术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2 兴宁市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

农机化的快速增长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同步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农机新技术的应有效益。当前, 兴宁市农业生产逐步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向包耕大户、专业合作社等集约生产方式发展。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或转移外出务工, 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耕作模式呈现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致使全市增加了丢荒弃耕现象。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机技术服务社会化, 促进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 兴宁市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 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2.2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社会化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 兴宁市农机大户都是包耕大户, 存在小而全, 投入大, 效能低, 作业领域不广, 组织化水平不高,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专职的信息人员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等问题,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虽然开始起步, 但农机大户少、农机协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中介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的市场作用不大, 全市农机服务组织总量偏少, 现有的农机大户都是以水稻机耕、机收作业为主, 机插、机烘、加工等生产作业环节明显滞后, 特别是在机具维修网点建设方面, 存在维修人才少、网点不多、维修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3 构建新型农机技术服务社会化体系解决农机推广工作难题

当前, 随着收割机、拖拉机等水稻机械的快速增长, 如何推进农机大户之间的沟通合作, 切实降低生产投入成本, 组成具有现代气息和强大市场生命力的专业服务组织, 打造服务品牌, 切实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走综合经营之路, 这是农机推广部门今后努力工作方向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2014年以来, 兴宁市农机推广部门围绕“三个转变、两个必须”来加强农机推广工作。

3.1 转变农机推广工作观念

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生产的必然选择, 是根据新形势对农机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要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兴机富民”的运行模式为宗旨, 不断创新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实抓好兴宁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效能建设, 我们必须转变农机推广工作思路, 从“推广农机新技术应用工作为重心”逐步转变为“推广优质农机服务模式为重心”, 致力于通过提高组织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来进一步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突出扶持专业服务组织发展“承包作业、机具租赁、机具维修、信息咨询、组建服务网点”等建设来化解“无机户用机难、有机户效能低”等矛盾问题, 着力培育拥有中小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农机大户组成专业的服务队伍作为新型农机技术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组织农机大户大力发展订单作业、跨区作业、承包作业等服务, 逐步实现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不断推进农机技术社会化服务来推动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3.2 转变农机推广工作方法

近年来, 在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 兴宁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水稻生产机械化总体情况是山区发展较为缓慢, 附城乡镇发展较快, 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组织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特别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一直是兴宁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难题和工作重点。农机推广部门立足本职, 把握工作重点, 力争推动水稻生产重点环节的新突破, 计划在3~5年内, 选准1~2个种粮大户, 扶持引导建设专业化育秧基地, 发展机械化订单育秧, 拟以扶持建立专业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配送服务中心, 大力组织专业育插秧社会化服务来推动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重点环节的推广普及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社会化在运营方式上主要是根据大户的需求订单育秧, 然后直接以秧苗配送形式运送到田间地头, 并通过机械化插秧机服务队将秧苗直接标准化插秧, 实现育插秧“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模式, 致力打造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生产服务社会化品牌。

3.3 转变农机推广工作形式

当前, 在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方面着重面向农民开展现场会的形式来广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 农民在接受新机具过程中, 主要以购置自用为主, 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从播种、育秧、插秧的各个环节不但关联性和专业性强, 而且投入大, 一般农户很难接受, 所以推广工作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推广工作思路和方法, 必须转变农机推广形式, 推广工作对象应重点面向种粮包耕大户, 结合形势变化必须从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层面上来推广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一是发挥机械化插秧与人工抛秧比对的市场优势。现在兴宁市水稻种植如按常规抛秧, 1个青壮年劳动力1 d只能抛秧1亩 (1亩=667 m2) , 每个劳动力每日工价80元;1台高速插秧机在丘陵山区1 d可完成20亩插秧任务, 每亩大概需60元。机械化插秧与人工对比每亩可节约成本20元,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二是发挥水稻育插秧专业服务组织的优势。推广水稻生产机械社会化、组织化、专业化服务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重复购机所增加的生产成本投入, 而且还省了找工人难的麻烦。不仅提高了机械作业效能, 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大棚机械标准化育秧适用于插秧机直接插秧作业, 机械化集约育秧基地围绕农民需求开展水稻生产产业链服务, 将社会化服务覆盖到水稻生产全过程, 实现了农户和合作社的合作共赢。在推广水稻集中标准化育秧上, 可以大大减轻种粮大户的生产成本投入, 加强大户之间的合作联动, 实现节本增效互利互惠、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服务可以科学计算育秧时间, 选择合适农时插秧, 而且机插秧苗插秧标准、规范, 机插深度、行株距合适, 有利于水稻生长。当前, 水稻育苗每亩工钱大概在40元左右, 每亩秧苗配送费约18元 (本县区域范围) , 每亩的机械插秧费约50元, 如不含谷种成本, 从育苗到插秧约108元即可完成插秧任务, 达到省时、省心、省力、省工、省钱的目的。

2014年以来, 农机推广部门着力转变农机推广工作思路, 以转变推广农机服务新模式为工作重点, 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3.4 大力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农机产业化核心是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 农机服务组织出于提高农机社会服务经济效益的目的, 将不断延伸扩展服务覆盖范围。兴宁市农机推广部门逐步引导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网络, 大力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设, 为农机化生产、农机管理、新技术推广、农机具供求、跨区作业、科学调度等各个生产环节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作业服务范围。

3.5 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保障体系建设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以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为目标, 突出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规模, 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农机大户走综合经营之路, 不断加强兴宁市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为主体, 农机服务社会化组织为网络, 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体系, 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充分利用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为农业机械使用者、经营者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安全知识培训、机械维修等功能齐备的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服务水平。

4 结语

上一篇:公司的社会责任性下一篇: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