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社会责任性

2024-10-13

公司的社会责任性(精选12篇)

公司的社会责任性 篇1

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试图对公司的绝对营利性进行修正。传统的法律所建立起来的原则是, 公司董事、经理在法律上对股东承担受信义务, 公司只应当对股东利益最大化承担责任, 即所谓的“股东至上”。然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了分离, 公司的权利集中在管理者手中, 导致公司对社会的支配力量急剧扩大, 从而使得公司能够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而, 人们认识到, 基与现代公司的地位, 公司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不仅仅是股东赚钱的工具。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所谓公司的社会责任, 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谋求营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 而应当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其他主体利益的义务。由于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对公司绝对营利性目标的一种修正, 公司的社会责任也可以被称为公司的社会性或公司营利性性质的相对性。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特征

第一,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公司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统一体。一项具体的公司社会责任往往包括了公司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两方面的内容。例如, 环境保护是公司的一项具体的社会责任, 公司按照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标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 是公司的法律义务;公司比照环境保护法的要求, 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 这又是公司的道德义务。这意味着, 公司的环境保护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统一于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之中, 共同构成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这一具体的公司社会责任形式。

第二, 公司的社会责任的主体既可能是公司本身, 也可能是公司的控制者。在通常情况下, 公司社会责任的主体是公司本身, 因为它是通过法律拟制而被赋予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 依法具有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但在公司内部, 公司的重大事项除法律或公司章程另有规定者外, 均由股东会作出决定, 并形成公司的决议。因此, 如果公司是由大股东控制的, 那么大股东就必须对公司的行为是否符合公司社会责任负责。

第三, 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公司义务的相对方。那么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这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 凡是能影响公司活动或被公司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等, 全都可纳入此范畴。第二种看法认为, 凡是与公司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这种观点排除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而通说则认为, 这些非股东利益相关者, 是指在股东以外, 受公司决策与行为现实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的一切人。具体包括公司的雇员、客户、债权人、上游供应商、当地社区居民等。在公司社会责任倡导者看来, 因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存在利害关系, 故公司对他们的利益负有维护和保障之责, 此种责任即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也便成为公司社会责任的相对方。至于公司的股东也是重要的公司利益相关者, 公司对他们负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直接责任。然而, 公司对股东所负有的利润最大化责任是公司的经济责任以及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责任, 而不是所谓的社会责任。因此股东应是公司经济责任的相对方而不是社会责任的相对方。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一) 预防公司滥用经济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司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得以聚集结合的最佳, 也是最大的场所, 是对全社会经济资源予以配置的最为重要的市场主体, 绝非合伙、自然人独资企业所能比拟的。从整个世界的发展来看, 公司的经济力量只会越来越强, 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公司集中。据统计世界500强的财富就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而且, 一些跨国公司的实力, 就可以和一些小国家的实力相提并论。有些公司排挤中小竞争者, 使他们无法与大公司公平的竞争。从而使他们无立足之地, 破产、倒闭的小企业无法生存, 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较大的公司有很大的责任, 因此说公司对社会的影响会日益增大, 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就可以预防公司的经济力量, 被人为地滥用来损害社会利益。有些公司以“合法”身份大量出现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如:专以捞黑钱为目的的合办行政性公司。有些公司以筹集资金为名, 以高利润为诱饵, 利用社会公众追求低投资高收益的心理, 骗取巨额资金, 供少数人挥霍。公司的这些现象不彻底根除, 必将极大地冲击社会经济规律, 破坏经济秩序, 影响公司制度的健康发展, 阻碍经济的顺利进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 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

在市场经济中, 公司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加上市场经济下公司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利益相关者单凭自身微薄分散的力量无法与公司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抗衡, 因此公司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去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而且在中国, 消费者买假货、债权人拿不回自己的债款的事情经常会见之于报端。所以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 完善公司立法, 规制公司行为便显得特别重要。

(三) 有利于公司的健康、长远的发展

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会不会导致公司经营的低效益呢?这是学者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在美国, 绝大部分的学者把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特征。认为一个公司的持久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协调工作的结果, 它体现了来自不同资源提供者的贡献。因此公司治理结构还必须认同和适当保护利害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并且鼓励公司和利害相关者之间就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保护企业财务健全进行积极合作。当代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表明, 物质资本对公司的发展作用日益减弱, 人力资本, 尤其是掌握各种复杂的专门知识的人力资本更能决定公司的兴旺发达, 公司职员所拥有的高素质的劳动比物质资本更为稀缺。因此不应简单地把公司看成是“股东们的联合体”而应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日本学者大隅健一朗也认为, 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现实上, 股份公司都是股东利益、公司债权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各种利益的错综物。同时公司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 其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其他利益者的制约。1984年著名管理学者Freeman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里, 第一次把利益相关者分析引进管理学中, 并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个人或团体。而且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健康的企业必然要与外部环境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 从而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另外, 他还认为处理好公司、股东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社会声望, 提高公司的调案和反应能力和增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像世界上一些发展较好的公司, 如通用公司、海尔公司, 它们就十分重视在公司与员工、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它们提供优秀的个性化服务, 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因此, 适当地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不仅不会增加公司的负担, 导致公司的低效益, 还会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强化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思考

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提到公司的社会责任或者利益相关者的问题, 而只是在相关法条上有所涉及。因而,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我国关于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进程, 明确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相关规定。

(一) 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对公司社会责任立法的主要努力方向是放在有利于公司社会责任落实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上, 其中, 建立职工参与制度又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工作。落实公司社会责任, 保护债权人、非控股股东、员工的利益, 在治理方式上应主要采取当事人自我实施模式。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 其中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也是落实公司社会责任的一项主要保障措施。虽然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主要被视为保护公司债权人的一种法律措施, 但事实上, 其适用效果已超出对公司债权人群体的保护, 而囊括对公司有关的其他利害关系群体的保护, 例如, 一些公司在利润目标的驱使下, 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攫取高额利润, 致使当地居民遭受严重损害。如果仅根据环境法或侵权赔偿法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一般场合下即使将该肇事公司的全部财产都用于赔偿, 也难以弥补受害者的损失。而根据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就可以追究肇事公司背后的控制股东的责任, 以更好地救济受害的当事人。

(二) 建立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没有一套比人类良心更强大有力的奖惩制度了, 任何实质性的经济制度都不可能很好地运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设计出强有力的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 鼓励公司自愿、全面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公司内部, 可以把经营者的报酬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联系起来, 并作为考核其绩效的标准之一。约束机制方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 应当被推广到公司从事商事违法行为的所有场合, 以保护受影响的非股东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而非股东的社会利益代表也应享有落实公司社会责任的起诉权。

(三) 以非强制性规范为主, 授权公司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

鉴于我国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现状, 以及企业改革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剥离传统上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的社会责任, 我国若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原则采取强制性规定, 其可行性和必要性都存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方面, 公司法中的强制性规范作用有限———通常都没有明确的执法主体, 加之民商事法律的消极性, 使得它们的法律效力的发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依靠当事人的告诉行为, 其实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实际接受程度;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转型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我们面临着竞争性市场环境缺乏, 保护投资者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社会信用机制低水平运行的现状, 而且司法系统和行政系统执行法律的公正性和效率性还亟待提高。因此, 我国的公司立法在设定公司社会责任时应仅作授权性原则规定, 其具体实现还应有赖于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关法律体系的配合、保障。

尽管公司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应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而且这种理念在我国《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规章中也有一定体现, 但公司作为营利性组织, 其基本功能只能是作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 如果法律过份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 并将此作为公司及其经营者的一般性法定义务, 很容易使公司异化为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组织, 最终不但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 公司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者的作用也将大大弱化。因此, 我国应对公司社会责任立法普遍化的主张抱持谨慎态度, 并且仍应坚持公司营利性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施天涛.公司法论[M].法律出版社, 2005.

[2]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A].商事法论集第2卷[C].法律出版社, 1997.

[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 2002.

[4]陈明添.公司的社会责任——对传统公司法基本理念的修正[J].东南学术报, 2003, (6) .

[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6]江平, 许冰梅.论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 (3) .

公司的社会责任性 篇2

(一)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位

近年来,我國正在寻求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为此笔者认为,公司履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國税法对于激励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履行社会责任的规定存在着严重缺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缺乏单独的环境税税种,排污征税无法可依。在我國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开设单独的环境税税种,对企业排污收取的是排污费。与环境税相比,排污收费制度存在以下缺点:

一方面,排污收费制度实际上没有起到导向作用。环境收费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希望实现“末端控制”,通过利益机制引导排污者加强对自身排污行为的约束,尽可能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然而,排污收费制度实施的环节是在污染产生之后,是一种典型的事后监督,缺乏对原材料的选择使用、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企业关注的仅仅是污染物排放了多少,要交多少钱,而对这些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对如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则关心甚少甚至漠不关心。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因为排污而需要交纳的费用与其获取的利润相比十分悬殊,因此,在治理污染与缴纳排污费的两难选择中,企业往往选 择后者。有的企业甚至抱着“缴费排污”的错误思想,认为自己既然已经缴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排污,而忽略了保护环境是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由此可见,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效背离了设计初衷,并没有起到实际的导向性作用。

另一方面,排污费的征收制度在设计上缺少必要的刚性,行政部门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是建立在政府行政主导的基础之上的,执行的依据仅仅是國务院的行政法规而非法律规定。由于我國在行政权力的监管上还存在较大问题,使得排污费在征收上缺乏必要的刚性。此外,由于排污费的征收和管理权限往往是按照行政区域被划分到基层环保部门,排污费的使用又存在严重的监管漏洞。地方环保部门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排污费用来维持经常性开支,甚至用于本单位职工福利,成为可供部门支配的“自留地”。这就使得排污收费制度成为滋生政府部门“寻租”的温床。

如果开设环境税,上述这些弊端就可以得到克服。一方面,公司在排污时会权衡其利益得失,会在排污与引进排污净化设备之间做一个明智选择。因为税务机关在对公司征收环境税时会要求查阅公司的相关凭证,因此公司必须准确记录自己的排污情况,否则便会遭致税务机关的重罚。这样不但会有效地控制偷排现象的发生,还有利于公司引进排污处理设备,从而在客观上激励公司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环境税的税收收入全部通过税务机关及时人缴國库,避免了地方“自留地”情况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通过國家运用这些收入补贴公司更新污染处理设备的方式,鼓励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2、企业所得税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作用有限。我國《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所称的税额抵免,是指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这一规定可以说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一个进步,但是该规定对于激励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也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这种税收优惠的手段过于单一,激励作用不明显。在我國,税收优惠有三种形式,即税基优惠、税率优惠和税额优惠。如果这三种税收优惠的手段运用得当,税收优惠政策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在企业所得税中,对于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税收优惠属于税基的优惠,手段比较单一;而且这种优惠是直接税收优惠,发挥的作用有限。其次,从优惠的对象上看,针对性不明确,激励作用不大。这种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整个企业而非针对具体的环保研究开发项目的优惠。因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是将该项单独列出来进行税额的抵扣,而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抵扣,这种抵扣针对的就是整个企业,而不是单独的项目,因而这种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也相应地被弱化了。综上,实行这种税收政策对公司的激励作用不大,因此公司便不会过于关注这方面的投资,客观上也就不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二)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缺位

我國现行的资源税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占用税,主要是为了调节各个企业间由于资源本身的优劣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而不是以引导企业自觉承担保护资源的责任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目前我國税制的“绿化”程度还不够,尚未形成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税收体系,难以起到系统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作用。具体来说至少存在以下缺失:

1、征税范围过窄。我國目前的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的级差收入并体现國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我國现行的资源税只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征收,而未对其他我國目前仍旧很缺乏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征收资源税。这样就使得我國一些本来就很匮乏的资源根本得不到保护,甚至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征税范围的设计不利于公司承担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社会责任。

2、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矿产资源税计税依据的设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客观上不利于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我國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的自用量或者销售量,在这种税收制度下,开采资源的公司关注的是其自用量或者销售量,而不是开采量。因此,当遇到贫矿与富矿的选择时,只开采富矿;当遇到伴生矿时,开采矿藏的公司只关心主矿藏,而忽视伴生矿藏的开采和保护。因此,计税依据设计的不合理,不利于公司承担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社会责任。

3、税率明显偏低。资源税的税率不利于体现税负公平。我國现行资源税的税率是定额税率,这种税率的设计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这种税率的设计违背了税负的公平原则。按税负公平的原则,收入多的主体应该承担更多的纳税义务。而资源税实行的是定额税,忽视了各社会主体在纳税能力上的差异。虽然这种定额税是浮动的定额税,但是仍无法弥补税负不公平的现实。另一方面,采用定额税率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资源税采用定额税率,其反应市场信息的能力会受到很大制约。目前很多资源的市场价格都比当初制定资源税法时涨了多倍,而税率一直没有变,这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这种税率设计下,有一些主体并未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税负,这样就客观上纵容了它们使用廉价的资源,进而会滋生浪费资源的思想。因此,在这种税率下,不利于公司承担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社会责任。

(三)在社会公益方面的缺位

按照目前学界的观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投资于社会公益事业,國家应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是國家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表现。世界各國大多对公司投资于社会公益事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我國现行税法也有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國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國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3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但笔者认为,我國现行税法在鼓励企业投资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仍存在不足。

1、流转税中公司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不能得到税收优惠。我國现行的流转税中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大税种。按照现行流转税法的规定,公司如果以实物进行公益性捐赠,则一律视同销售产品或者劳务,在计算流转税税额时不能够进行税收抵免,这就增加了公司的负担。公司捐赠这些实物以后,已经失去了对这部分财产的控制,仍然对其进行征税是有悖税收公平原则的。而如果公司把这部分财产作价变卖,以这部分价款进行捐赠,则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这种对实物与现金的不同处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公司进行公益性捐赠,影响了公司承担社会公益方面的社会责任。

2、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力度不足。我國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但笔者认为这种扣除的力度仍然不够。很多发达國家对企业公益捐赠的扣除力度都高于我國。如美國规定企业进行的公益性捐赠在所得税10%以内的范围允许税前扣除;如果当年的捐赠额超过该限额的,超过限额部分可以向后结转5年。而我國没有规定可以向后结转的年限,扣除的力度不大。而且我國税法规定,企业必须通过税法上列举的公益性机构进行捐赠,否则不能够进行税前扣除,这也增加了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的操作难度,直接影响了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的积极性。

四、我國公司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一)促进公司履行环境方面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1、开征环保税。在督促公司履行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上,需要摆脱传统路径的依赖,进而由过去的行政处罚手段转变为以经济诱导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宏观调控模式。这就需要取消我國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进一步推进税费改革,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或者促使公司提升其排污处理能力,以此减少在环境保护税方面的税收负担。

2、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增加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与开发的税收优惠。企业发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与开发费用,无论当年公司是否盈利,都应当允许其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据实扣除;当年科研与开发投资较大的,可以允许其向后结转。对于公司将其收购的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的,可以适当降低或者免除其相应的企业所得税。

(二)促进公司履行资源方面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1、拓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应该扩展到关系到國计民生的资源、战略性资源,以及目前國家紧缺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只有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扩大了,资源税法在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将这些资源或资源性产品明确规定列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可以有效地引导公司在经济活动中积极承担起保护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社会责任。

2、改革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目前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资源的自用量或者销售量,应当将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改革为资源的开采量,这样能够有效地保护贫矿和伴生矿,使公司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但要合理地保护矿产资源,也要想办法提高矿产品的开采率。这样,在客观上公司就有效承担起了在保护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

3、改革资源税的税率。现行资源税的税率是定额税率,实行从量计征的征收模式。就中國的國情而言,由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明显不足,实行定额税不足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应当改为比例税率或者定额税与比例税率复合征收的形式。因为随着國际物价的上涨,國内各种资源的价格也一路上涨,而定额税的税率却不能够根据物价的波动做出应有的反应,很难起到调节物价的作用。如果采用比例税率则不但能够抑制资源价格过快上涨,还能够为國家贡献更多的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实行比例税率能够有效地均衡税负,使得各公司之间的税负平等。这样就减少了一些公司“搭便车”的可能性,使各公司都能够切实承担在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

(三)促进公司履行社会公益方面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1、改革流转税税制。我國的流转税制度之所以规定所有的赠与行为(包括公益性捐赠在内)都要视同销售征收流转税,主要是因为我國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國家财力不足,地方财政也面临着困难,國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才做出这样的制度安排。笔者认为,目前随着我國的财政收入的稳步上升,完全有能力应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因此,可以考虑将公司进行的实物捐赠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准予扣除,这样,一来体现了國家对公益事业的支持,二来也可以激励公司主动履行社会公益责任。

公司社会责任的现实内涵 篇3

[关键词] 新公司法社会责任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公司法修订草案获得通过,成为正式法律,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公司法修改的指导思想就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十多年来公司法施行的经验与教训,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公司法律的通行规范,适时、适度地调整有关制度,使公司法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公司法是市场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商事法律。公司法是以私法为基础的法律规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保护和促进各种形式的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法律制度安排,它所要解决的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公司的设立及治理结构问题。同时,公司法所涉及的又不仅仅是市场交易主体自身利益的调整,还关系到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关系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关系社会的整体利益。因而关于“公司社会责任”入法成为法定义务,是本次公司法修改的亮点之一。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起源

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始于19世纪。1919年,美国福特公司董事会认为公司不应该将全部利润分配给股东,而应该仅分配一部分,其他利润则应该重新投入公司扩大生产创造价值,目的是为了雇佣更多的工人,使尽可能多的人员享受由公司所从事的汽车工业所带来的利益,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此后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讨论日趋激烈,人们对传统公司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并提出各种鲜明的观点。而从2004年5月1日起,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相继推出在全球所有的工商领域均可应用和实施的SA8000认证标准,即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认证标准,无疑对现在的社会责任的争论间接地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

公司社会责任在美国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面前,其定义各不相同。美国立法界、企业界、环保主义者和消费者都对其有不同的阐述。笔者认为,在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鼓动营利作为自己唯一的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由于公司责任是对公司绝对营利性的一种修正,其也可以称为公司的社会性或公司营利本质的相对性。

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质是在微观经济的基础上构件经济民主。经济民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不是孤立的,对于公司本身,有一系列的配套要求,这体现在新《公司法》第五条“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同时,笔者还要强调指出:强化公司社会责任不是指要加重企业的负担或者让企业办社会。公司社会责任的前提是,借鉴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实现企业与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现实内涵

《公司法》修改之后,公司社会责任的现实内涵有了新的界定,笔者认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责任:效率目标下的公平追求

公司社会责任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离不开需求和供给双方的影响,不过公司提供社会责任给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也是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公司提供社会责任给各利益相关者,也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但同样可以获得收益,虽然获得的不是直接的利润,而是预期的潜在的未来收益。只有承担社会责任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公司才会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正如科斯所讲,与市场一样,公司也是一种资源调配的形式,无论从公司制的产生及其演变,还是从公司的运行机制来看,公司始终是以营利为目标,在竞争市场中长期为了利润之外的任何其他目标而经营将导致公司萎缩,甚至非常有可能破产。从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来看,公司没有动力无私地、纯粹地承担所谓的社会责任,在一定意义上说,“关于现代公司是否真正是利润最大化者的这种争议可能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所以,如果把效率与公平看作“做蛋糕”与“分蛋糕”, 那么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社会责任的承担,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殊途同归了,都是为了既将蛋糕尽量做大、又尽可能把蛋糕分得公平。公司社会责任作为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权利和配置资源的方式,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公正,力图在效率与公正之间取得平衡,经济效率所追求的是以最经济的方式来实现公正的目标,而新《公司法》第五条的实质也在于此。

2.企业公民:企业的正确社会定位

企业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主体,它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从经济学角度讲,企业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国家提供税收,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企业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从社会学角度讲,企业承担、涉及到一系列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涉及到社会一系列人群的利益,包括社区、城市、职工及附近居民的利益。因此,企业是一个社会的微观主体,是企业公民。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只要创造利润、照章纳税、提供就业,就已经算是尽到了它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分化、社会贫困、环境污染和劳资冲突等。到了当代,很多现代商人内心中仍有“兼爱”、“大同”的情怀,积极进行灾害救助、教育卫生捐助,为家乡建设出资等。但是,当个好社会公民不是简单地拿支票去搞慈善,而是以基本的法律责任为基础,包括企业的道德责任,以及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正如新《公司法》第五条所规定的:“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我们强调企业公民应成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强调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贯彻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中,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强调更多地从企业与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视角来界定企业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强调企业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要与社会、环境和人类事业共同发展。

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篇4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述

( 一)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时, 公司为全球81% 的人口解决工作机会, 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 , 制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 , 全球100大经济体中, 51个是公司, 49个是国家; 全球最大的10个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了世界上最小的100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 公司是创造财富最为重要的经济实体。自公司诞生以来, 公司营利性的本质特征从未发生改变, 公司营利的直接目的在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难免忽视甚至损害公司劳动者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乃至社会公众利益。因此, 为了调和公司股东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 1924年, 美国学者谢尔顿提出公司了的社会责任理论, 旨在调和公司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

( 二) 公司社会责任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大约有两百余种,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起源于美国, 从其产生便跨度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管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在我国法学界, 不同学者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不一。刘俊海教授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仅将最大限度地为股东盈利或赚钱作为其唯一目的, 而且还应当包括最大限度的增进股东利益以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竞争者利益, 当地社会利益、社会弱势者利益和整个社会公众利益。

( 三) 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

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是理论界一直探讨的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 公司的社会责任从性质上来说属于法律责任, 也有学者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应当属于道德层面的责任。我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了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因此,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有了立法上的依据。不可否认的是,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规则主要属于倡导性的规范, 具有道德义务的性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理论界普遍承认公司的社会责任兼具法定性与道德性双重性质。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

当今世界, 各国通行的做法是既尊重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又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化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前文已经述及, 20世纪30年代,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美国产生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并得到蓬勃发展。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助推公司社会责任在立法上的固化, 诸如1983年宾夕法尼亚州在立法上授权公司的董事在考虑公司的最佳利益时, 顾及股东之外的其他人的利益。除此之外, 日本、英国等国家或地区关于公司的社会责任,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 相继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

我国学者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经历了从起步阶段的理论化, 到现阶段务实化的转变过程。我国《公司法》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了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但是仅有一个条文。虽然分论部分零散的规定了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等职工保护制度, 但是公司对消费者, 公司对社会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提及。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的实际情况下, 更应细化、鼓励公司自愿承担社会责任。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践行

公司社会责任在内容上体现了多维性, 即公司应当对其劳动者承担责任, 对消费者承担产品安全的责任, 对公众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等等。在实践中, 公司没有履行社会责任损害到消费者、劳动者权益的情形最为普遍。

( 一) 公司应当践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著名公司法学者刘俊海教授强调, 强化公司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是落实公司社会性的重要内容。公司是否善待消费者是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尊重消费者价值的试金石, 是否具有诚信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三鹿奶粉事件。除了三鹿奶粉事件之外, 镉大米事件也让消费者惶恐不安, 地沟油事件更是成了消费者的餐桌危机。除了食品领域, 公司对消费者不诚信的行为还遍及服装、化妆品、药品等行业。

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 公司绝不能以牺牲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来换取企业的利益和经济发展, 公司应当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公司践行对消费者的责任实际上能产生双赢的效果, 当公司不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 提供或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受损时, 消费者一方面不会再选择失信公司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 另一方面, 通过媒体曝光以后, 轻则影响公司的效益, 重则直至摧毁公司, 三鹿集团的消亡就是最深刻的教训。相反, 如果一个公司将消费者真正视为上帝, 以质量求生存, 真正践行着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消费者最终也会投桃报李, 公司也能长久存续下去。在西方国家, 公司经营良好, 以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取信于消费者的公司不在少数, 这样的公司往往存续百年并得以辉煌发展。因此, 公司践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是公司能够持久发展的动力。

( 二) 公司应当践行对劳动者的社会责任

公司利益是股东利益与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等的集合体, 劳动者在公司利益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践行对劳动者的责任主要表现在提供就业机会给劳动者, 按时按量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践中, 公司侵害劳动者的权益时有发生, 虽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制度, 但是劳动者在维权时困难重重。笔者在兼职从事律师实务的过程中, 曾办理过很多起劳动争议案件, 有企业拖欠工资的纠纷, 有企业不签劳动合同的纠纷, 还有企业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纠纷等等。劳动者在维权的过程中, 相对于公司来说, 处于弱势的地位。公司有专门的法务工作人员或者聘有法律顾问, 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劳动者拖延。由于劳动纠纷设有仲裁前置程序, 因此劳动纠纷的处理周期短则几个月, 长则几年不等, 劳动者在这冗长的程序里耗费了巨大的时间成本, 加之有的劳动者聘请了律师还得支付律师服务费, 因此劳动者最后能获得的利益少之又少。

公司践行对劳动者的社会责任, 要求公司模范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规定, 尊重劳动者,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公司最为重要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 一个对职工利益重视的公司, 必将获得职工的爱戴, 职工也将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

四、结语

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虽然是公司法领域古老的课题, 但是却经久不衰, 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实属必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落实到公司这一重要的经济实体层面, 要求公司应当为实现社会利益、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而努力。

摘要:公司的本质属性是营利, 即公司应当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公司追求营利的目的在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公司除了追求营利之外, 还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我国《公司法》不仅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公司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而且在《公司法》的分则中, 也设计了诸如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等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具体制度。本文将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出发, 总结公司社会责任的国际实践以及国内实践, 探讨公司对消费者、劳动者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营利性,公司道德义务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公司社会责任案例 篇5

每年有超过310万儿童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其中45%是5岁以下的儿童。6600万小学生饿着肚子去上学,其中仅非洲就有2300万。

尽管目前全球有数以百计援助机构正努力救助饥饿儿童,儿童受饥和营养不良的问题仍然持续着…

NU SKIN 如新集团及事业经营伙伴对于世界各地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深感忧虑,因此于发起了「受饥儿滋养计划(Nourish The Children)」,旨在凝聚遍布全球事业经营伙伴、顾客及员工的力量,透过持续性的蜜儿餐捐助,以滋养全球饥饿及营养不良的儿童,并拯救他们的生命。截止到年8月,该计划每天都在向全球超过15万名儿童提供食品捐赠,累计捐赠蜜儿餐量突破5亿份。

使命

该项目旨在结合教育和生产,打破贫困地区恶性循环,为全世界饥饿及营养不良儿童提供最迫切需要的营养。

我们遇到的问题

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因营养不良及饥饿而死亡

每年则有超过5百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因此而死亡

全球儿童中有77%体重过轻

每晚有10亿多人饿着肚子入睡

尽管目前有数以百计援助机构正努力救助饥饿儿童,受饥及营养不良的问题仍然持续……

如新的解决之道

NU SKIN 如新集团及事业经营伙伴对于世界各地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深感忧虑,因此于20发起了「受饥儿滋养计划」。在该计划中,如新凝聚遍布全球的事业经营伙伴、顾客及员工的力量,透过持续性的蜜儿餐捐助,以滋养全球饥饿及营养不良的儿童,并拯救他们的生命。NU SKIN如新的事业经营伙伴、顾客及员工可购买蜜儿餐然后选择自用或捐赠。NU SKIN如新鼓励将蜜儿餐捐赠给第三方非营利性机构,由它们将蜜儿餐分发给正在遭受饥饿及营养不良的儿童。

作为蜜儿餐总体开发的一部分,NU SKIN如新的营养科学家们精心调配了适合营养不良儿童的营养成分和比例,从而研发出了富含多种儿童成长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蜜儿餐。与一般救济组织提供的谷物制品不同,蜜儿餐能为儿童提供更多营养。

「受饥儿滋养计划」“授之以渔”式的救助链条

如新的事业经营伙伴、顾客及员工购买蜜儿餐并委托NU SKIN 如新捐赠,NU SKIN 如新选择信誉卓越的慈善机构,专业慈善机构将蜜儿餐送到贫困地区的学校,而不是直接送给贫困地区的家庭。其目的是要通过蜜儿餐吸引贫困地区的儿童去学校接受教育,让受饥儿既吃得健康又学到知识,如此他们长大以后才有能力可以改变贫困现状,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该项目不仅仅是为贫困地区的受饥儿童和弱势群体捐赠食物,而是送去改变贫困命运的机会。这也正是善的力量“授人以渔”理念的体现。

同时,为了给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赋予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如新集团在当地安置了蜜儿餐生产基地,推动当地经济及民生的发展,使受惠者可投入到良性循环的新生活。

在华合作机构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世界儿童基金会

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亟需强化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

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

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于美国,强调企业对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所在社区以及所在地政府等)的责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引起一系列社会矛盾,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特别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提起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2006年1月1日施行的新《公司法》第5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即公司理应对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公司所在地的居民、自然环境和资源、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承担一定责任。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纪守法,遵守商业道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并积极承担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责任。参与社会捐献、赞助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在股东权益保护方面,上市公司应当制定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利润分配政策和办法。制定切实合理的分红方案,积极回报股东。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上市公司应当根据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制定整体环境保护政策,指派具体人员负责公司环境保护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并为环保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和财力支持。

二、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清。在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尚处于引入、探索阶段,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涵盖范围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公司的第一要务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创造出经济效益,至于公司的其他社会责任,有能力就做,没能力就算。我国好些上市公司还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还没有把公司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专门工作来对待,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2、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较淡薄。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社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小投资者权益受损。上市公司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行为仍时有发生,例如,通过关联交易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或者进行选择性披露和不公平披露。造成中小投资者与大股东之间、公司与社会公众投资者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二是员工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较少考虑员工的切身权益。员工在企业发展和运作中的参与、监督和分享未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债权人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企业破产申请需经主管当局审批,债权人往往成为破产程序中事实上的局外人。四是环境治理的支出水平比较低。涉及上市公司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五是上市公司的公益责任尚不强。

3、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不完整、不真实。截至2007年4月30日,深交所共20家公司披露2006年社会责任报告,仅占深圳主板上市公司的0.41%。从这20家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看还存在不足,一是披露不完整。由于公司受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在信息披露成本过高的情况下,经营者往往通过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和责任来忽视或损害消费者利益;有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范围较为狭窄,如仅包括环保和捐赠,没有对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群体的社会责任表现。二是个别报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没有披露公司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定量描述。内容空洞。

4、政府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督导不力。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原因在于调节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政府担当着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公共管理结构的角色,因此。政府应该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社会行为使之履行社会责任。如今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强制性责任的法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但实际上,有些上市公司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资金挪用、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养老保险、超时劳动等有损劳工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已成为我国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

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1、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导致公司社会责任缺失。在股东主权治理理念下,高层经理人员以最大化股东利益为目标,而最大化股东利益与最大化公司利益相一致。股票价格涨落是衡量公司业绩和高层经理人员努力程度的标准。在这一价值标准下,公司忽视了利益相关者利益,并导致社会责任缺失。最大化股东价值是导致公司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公司财富创造的重要原因。

2、高管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公司社会责任缺失。高层经理人员往往过分强调自身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而侵犯股东利益和忽视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公司高层经理人员损害中小股东、债权人和职工权益。自己确定过高的薪酬和在公司财富分配方面忽视社会责任。

3、公司文化契约的缺失导致高管社会责任缺失。公司文化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体现了公司共同的价值观,主要包括勤恳、敬业、忠诚、奉献和共生等,这种文化契约能够把公司员工凝聚成一个具有创业意识、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团队。公司文化契约的缺失往往导致高层经理人员缺乏社会责任、忽视团队成员利益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等损害公司利益。

4、外部环境不完善导致公司社会责任缺失。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对企业的环境治理还没有形成有力的约束,公民和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参与环境决策和监督还不够。消费者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去抵制严重违背社会责任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购买严格遵守社会和环境标准的产品。资本市场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数据,并没有将企业的社会、环境和伦理表现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四、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建设的建议

1、上市公司要强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上市公司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还应该考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赢得公众信赖,不断做大做强。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借鉴西方大集团、大公司的经验,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上市公司的发展战略中,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制度规范来强化,要求公司制度和规章的建立要体现公司的责任理念,任何事情权责利划分明确;对负责和逃避责任的行为要赏罚分明。当前要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对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及外延、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时间范围等展开研究,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

2、上市公司要把承担社会责任当作经营的原则性目标。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应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股东有必要通过合理的方式给经营者承担社会责任以充分的激励。一是实行按劳取酬,在保证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格不会过于偏离其人力资本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地以工资、福利等其他方式给予额外补偿。二是授予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保证经营者有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鉴于上市公司行为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会对社会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如果上市公司只顾自身发展而不承担社会责任,则不仅会严重破坏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而且社会也会重新考虑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从社会高度看,承担社会责任应成为上市公司经营的原则性目标。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应是从属于原则性目标的具体经营目标。

3、提高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要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机制,通过社会舆论和道德压力促使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一要改进责任披露的内容。目前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广泛涵盖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安排及具体指标等。力求实现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严格性、时效性和可核实性(GRI,2002),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和指导。深交所也鼓励公司按照GIRl的指南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二要提高责任报告的真实性。定性信息的精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述的清晰、详尽。而定量数据最好注明来源或加以佐证。鉴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需要通过交易所审核,因此建议其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关键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要求企业提供数据来源或第三方证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可引入社会责任审计。三要为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技术规范和支持。如研究报告的格式标准、报告的质量特征及具体内容、社会责任信息的第三方认可等。

公司的社会责任性 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决策有用,实验研究,上市公司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关注度日渐提升。随着交易所层面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的全面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也逐渐趋于完善,从公司年报中分散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到年报中以独立章节披露再到独立社会责任报告,报告的形式日益规范,到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共发布658份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旨在规范企业信息披露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从而保护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形式是否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值得关注。由于社会责任报告往往和年报同时披露或附于年报之后,年报中信息承载量过大,采用传统的市场反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社会责任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研究易受到“噪音”干扰,而实验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排除其对因变量的潜在影响,保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更加纯粹、干净的因果关系。因此,本文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进行检验。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社会责任信息的市场反应和实验研究两种方法来检验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Ingram(1978)最早利用资本市场的反应来检验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有用性问题。Anderson和Frankle(1980)通过对投资组合的配对研究,发现年报中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会引起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而且证券市场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做出正面的反应。Mahapatra(1984)选取1967年-1973年67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股票市场投资者是否关注环境污染治理支出信息,研究发现环境支出与系统风险和投资回报率均呈负相关。Pattern(1990)以签署“沙利文原则”作为研究事件,考察公司披露签署“沙利文原则”信息前后7个交易日内股票交易量和价格的变动,发现与控制样本相比,这些公司在窗口期内的每一天股票交易量都出现了显著异常的变动,股票价格也出现异动,但不显著。总的来说,这些基于市场反应的研究都提供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具有经济后果的经验证据,同时这些信息主要来自公司在年报中的披露。Milne和Chan(1999)选取证券分析师和会计师作为受试对象,运用实验方法来验证年报中叙述性社会责任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

我国对社会责任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研究主要有:陈玉清、马丽丽(2005)检验了2003年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总体来讲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贡献信息与股价相关性不显著。沈洪涛、杨熠(2008)观察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所引起的股票价格的变动,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其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具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2002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实施后表现出来。宋献中、龚晓明(2006)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会计专业学者作为受试对象,评价了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公共关系价值。宋献中、龚晓明(2007)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信息质量特征的概念框架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和决策价值进行了整体评价,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水平和决策价值较低。王建玲等(2011)对汶川地震捐赠公告的市场反应进行了检验。以上我国的研究多是对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决策有用性的检验和评价,多是通过市场反应来检验决策有用性,对社会责任报告决策有用性的研究较少,且通过市场反应进行检验很难排除其他“噪音”。

二、研究假设

公司为什么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是否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合规性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都与社会存在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契约,组织从社会中获取资源和支持,相应的应当对社会有所回报。如果一方不履行责任,契约将会终止,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将会受困。起初社会公众仅仅以公司的盈利状况作为衡量合规性的最佳指标,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日渐突出,社会公众判断公司合规与否的标准也发生变化,公司产品是否能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公司是否关注员工权益、是否关注公益事业、是否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等开始成为判断公司是否合规的一些新标准。社会责任履行较差的公司可能由于不合规而带来的风险被投资者“抛弃”。因此,公司会披露相关社会责任信息,而信息使用者也会利用这些信息来作为判断公司是否合规的依据,从而决定自己的决策行为。而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投资者获取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途径,将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提出假设1:

H1: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社会责任信息会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

国内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通常有两种,即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会计基础型即传统会计报表型,是用会计特有的程序和方法,以货币化信息为主来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并规定了相应的资产负债项目和收益项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现有报表内披露,但不单列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二是在现有会计报表内披露并单列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三是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而非会计基础型则主要以文字表述的方式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加以说明和评价。Graves和Waddock(1994)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常规年报中的非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信息并不能为投资决策带来依据,人们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通常放在非特别社会问题上,往往通过非利益集团获得该类信息。如果社会责任信息是量化的信息,人们通常会关注。因此,提出假设2:

H2: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信息比非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信息在投资决策中的有用性程度更高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模拟投资者决策情形,将受试者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不同组别提供具有相同会计信息和不同类型(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信息的材料,通过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按照投资额的多少衡量投资者对披露不同类型社会责任信息公司的偏好,通过对不同组别的投资者的决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是否存在组间差异,从而判断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得出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

(二)受试者选择与分组

(1)受试者选择。

经验研究(如Hunton and Mc Ewen,1997)认为,非专业(没经验)的投资者习惯于顺序阅读报告,对信息的把握能力不强,而有经验的投资者对企业各类信息有一定的评价方法,善于在各类信息之间跳跃阅读以获得相关信息,进而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而且有经验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鉴于以上原因,在实验中,选取150名MBA、MPAcc学生作为受试者。一方面,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财务背景和投资知识,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对所给信息有一定理解;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大都在所在单位从事财务或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投资经历,能够较好运用相关信息进行投资决策,选择他们作为受试者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实验的真实性。

(2)实验分组。

受试对象按照实验的目的和实验材料的构成分为3组,每组50人。为了验证假设1,将实验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为了验证不同类型社会责任信息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又将实验组分为实验组1和实验组2。

第一,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材料第一部分为导言。在导言中设置了承诺环节。要求受试者承诺其所作的投资决策是在经过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部分从受试者基本情况、对报表分析的实践、证券投资实践、所学课程四个方面对受试者背景进行调查。William Brums(1968)认为在决策有用变量的刺激下,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将会发生变化,变化具体表现为投资者投资额的变化。因此,第三部分实验任务为给定10000元人民币,依据所提供的信息投资A和B两家公司,且为了验证假设3,区分了短期和长期两种投资策略。第四部分为决策所需信息的设计。该部分材料的设计以A、B两家同一行业、规模相当的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为依据。A、B两家公司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有着显著差异。A公司仅有简单的文字陈述。B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内容涉及公益捐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改进、职工权益保护等方面,披露的形式以非会计基础型为主,有少量会计基础型信息。实验材料因组别不同而异。控制组的实验材料仅包括A、B两家公司2011-201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主要财务指标。根据吴联生(2000)对国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显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运用,绝大部分是运用指标的形式进行的,个人投资者最关注的财务指标排序是:每股收益、市盈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报酬率、存货周转率,对于这些指标有50%以上的投资者认为是其投资决策所需要的。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提供以上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作为受试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

就目前来讲,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多以非会计基础型为主,即以文字表述的方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这种披露方式太过模糊,很可能存在印象管理的现象,“文过饰非”、“信口雌黄”有可能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鉴于这种情况,国内学者针对我国企业自身特点和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改进模式,阳秋林(2005)认为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最终发展趋势,我国企业编制的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应该以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包括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利润表和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但是投资者决策时往往借助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因此,可以认为以以上三张表为基础的社会责任指标更具有决策有用性。在陈玉清、马丽丽(2005)和刘长翠、孔晓婷(2006)所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贡献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构建了包括公司对职工的贡献率、对政府的贡献率、对债权人的贡献率、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率和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率五个指标在内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这五个指标能够衡量公司在社会责任所包含的最主要的五个方面的履行情况。各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对职工的贡献率=工资和福利费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对政府的贡献率=缴纳税金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对债权人的贡献率=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率=捐赠和赞助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率=各项排污绿化费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报告期年初资产+报告期年末资产)/2。

实验组2的实验材料中,包含2011年-2013年A、B两家公司的五项社会责任贡献指标数据,B公司的各项社会责任贡献指标均优于A公司。

第二,实验任务。向150名受试者随机发放实验整套实验材料,其中控制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各50份。要求受试者通过阅读所提供的信息,在限定时间20分钟之内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完成投资决策并对其决策过程中所依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最后以问卷的形式收回。

四、实验结果与假设检验

(一)受试者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通过对问卷的统计,从年龄结构来看,受试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和30-40岁这两个区间之内;从工作经验来看,他们之中有95%的人从事与会计相关工作,而且工作年限大都在2年以上,36.67%的受试者能够完全理解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所披露的信息,63.33%的受试者能够理解部分报表中所披露的信息;从实际投资经验来看88.33%的人购买股票和债券,有较为丰富的投资经验;从理论水平来看,受试者大都学习过7门以上的财务或会计的主要课程,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并且受试者均为MPAcc或MBA学生,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综上所述,所选受试者正是年富力强、具有丰富工作和投资经验、理论基础扎实,大都是所在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选择他们作为受试对象,能够满足实验所要求的条件,从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实验分组的随机性是保证实验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方面,为了保证实验分组的随机性,对每组的以上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受试者背景相关的各项指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存在组间差异。这也验证了受试者分组符合随机化原则,最大限度的控制了额外变量对实验效度的影响。

(二)实验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表3列示了实验中三个不同组别的受试者在短期投资策略和长期投资策略下投资于A、B两家公司的比例。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控制组和实验组1而言,不论是短期投资策略还是长期投资策略,受试者都倾向于投资未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A公司。对于实验组2而言,在短期投资策略下,受试者倾向于投资A公司,而在长期投资策略下,受试者更倾向于投资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信息优于A公司的B公司。这反映出在长期投资策略下,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

实验中,不同的分组代表不同的信息类型,控制组与实验组1投资B公司的比例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体现了非会计基础性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控制组与实验组2投资B公司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体现了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表4列出了在不同投资策略下,控制组和实验组1投资B公司(社会责任披露较好的公司)比例的均值和标准差。在短期投资策略下,控制组对B公司投资比例的均值为40.25%,而实验组1的投资比例下降到34.75%;在长期投资策略下,控制组对B公司的投资为42.40%,实验组1对B公司的投资比例上升为42.75%。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实验组1在长期两种投资策略下对B公司的投资比例较短期投资策略下有所不同,在短期投资策略下,实验组1对B公司的投资比例为34.75%,在长期投资策略下增加到42.75%,这也反映出不同的投资策略对叙述性社会责任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

注:括号外为投资在B公司的比例的均值,括号内为标准差

表5列出了在不同投资策略下,控制组和实验组2投资B公司(社会责任披露较好的公司)比例的均值和标准差。在短期投资策略下,控制组对B公司投资比例的均值为40.25%,而实验组2的投资比例下降到39.50%;在长期投资策略下,控制组对B公司的投资为42.40%,实验组2对B公司的投资比例上升到56.50%。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实验组2在长期两种投资策略下对B公司的投资比例较短期投资策略下有所不同,在短期投资策略下,实验组1对B公司的投资比例为39.50%,在长期投资策略下增加到56.50%。

注:括号外为投资在B公司的比例的均值,括号内为标准差

(三)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在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对描述性统计中所体现出的控制组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之间的差异分别进行ANOVA分析。表6为控制组与实验组1之间差异的方差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不同组别、不同投资策略还是组别与投资策略的交叉分组下,投资B公司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这反映出陈述性的社会责任信息并不能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这有悖于假设1。

表7为控制组与实验组2之间差异的方差分析结果。从表7中可以看出,不同组别和不同投资策略,投资B公司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而在组别与投资策略的交叉分组下,投资B公司的比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结合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2在长期投资策略下投资B公司的比例有较大的提高,提高的幅度较为显著。这反映出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信息对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是决策有用的。这也验证了假设2。

五、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实验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文字表述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责任信息决策有用性较低,而且不受投资策略的影响。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信息对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是决策有用的;非会计基础型即陈述性的社会责任信息并不能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以上的分析也反映出,社会责任报告中非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信息的供给模式可能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模式相失调,从而导致其决策有用性较差。而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信息的供给模式可能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模式相协调,而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决策有用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监管部门制定和完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指导政策和关键指标体系,使之成为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有效工具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献中、龚晓明:《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2]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3]宋献中、龚晓明:《公司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研究——基于内容的专家问卷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4]沈洪涛、杨熠:《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当代财经》2008年第3期。

[5]王建玲、宋林、王博:《汶川地震后上市公司捐赠公告的市场反应》,《预测》2010年第1期。

[6]Ingram,Robert W.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certain)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8,16(2).

[7]Anderson,J.,and Frankle,A.Voluntary Social Reporting:An Iso-Beta Portfolio Analysis.The Accounting Review,1980,7.

试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篇8

公司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在经济社会中属于支配地位, 因此, 可以说当今的世界在相当程度上是“公司的世界”。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公司在发挥其积极影响的同时, 公司也是社会问题的主要制造者。现代国家所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滥用经济优势垄断价格、生产出售假冒伪劣产品、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以及其他类型的公司法人违法犯罪行为, 无不与公司企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近几十年来, 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不顾社会公共利益, 使这些社会问题日趋严重。正是因此, 有学者将公司比喻为现代的“利维坦”。

传统经济学一直认为, 企业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 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惟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在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而言之, 公司应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而实现股东的利润最大化为其终极关怀, 而且公司只是股东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公司经营管理者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应是为了使股东获取最大的利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关于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 美国尤为突出。20世纪30年代, 美国理论界有关公司对相关利益者的社会责任首先在伯利与多德之间展开。伯利代表了

传统公司法的理念, 认为公司是营利性经济组织, 一切公司权力都是为股东的利益而委托的权力, 公司董事是受股东委托、为了股东的利益管理和控制公司, 法律的功能在于保护股东的利益, 防止董事放弃追求利润动机的可能性。而多德的观点则带有明显的反传统公司法理念的特色。他认为, 从现行法律上看, 伯利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 但使用私人财产是深受公共利益影响的。公司应是同时具有营利和社会服务两种功能的经济制度, 公司权力作为一种受托权力是为了全社会的利益, 不仅公司的活动要对社会承担责任, 而且控制公司活动的经营者要自觉地履行这种责任。总之, 多德认为公司既要为股东谋取利润, 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的管理人员既是股东的受托人, 也是社会的受托人。二十多年后, 多德的社会责任说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美国的主流观点认为公司不仅仅是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 而是相关方面的利益共同体。在欧洲大陆国家, 对公司社会责任, 更注重在公司经营管理中设计劳动者与股东共同参加重大决策。以此来协调劳资关系, 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在实务界, 美国开始从法律层面上解决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其中, 1984年, 美国法学会向社会推出建议性蓝本《公司治理原则:分析与建议》, 其中就明确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放松管制, 以及随之而来的恶意收购浪潮造成了企业治理结构的重大转变。恶意收购者宣称被收购的目标公司大大忽视了股东的利益, 恶意收购的目的就是要维护股东的利益。恶意收购后企业现有的管理层一般遭到解雇, 并通常采取关闭工厂、大规模解雇的措施来偿还恶意收购的贷款。为维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减少恶意收购对公司经营、地区经济、社会的冲击, 自1985年后, 美国以宾西法尼亚州为首的29个州通过法律特别规定, 对公司股东的权力加以限制, 对工人的利益予以保护, 并授予公司经理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的权利。与此同时, 在美国的影响下, 欧洲的许多国家, 包括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 也在各自的立法中确立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 但这些国家的公司社会责任发展程度较美国低, 而且多倾向于劳动问题, 例如就业、工资、工作条件。

二、公司社会责任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的发展中国家, 注重的是公司的经济效益, 因此学者们更加关注的是国外那些有利于公司如何盈利的制度设计,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公司侵害利益相关者合法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的引进与完善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因此在我国提出公司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使得我国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认识存在着以下几种偏差:第一是企业办社会:这是一个曾困扰我国国企改革的一个大问题, 它成为长期以来背在企业身上的一个沉重包袱。在计划经济下, 没有真正意义的公司, 有的是社会功能齐备的企业。企业与政府职能错位, 这是政府社会保障服务功能不健全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很多人对公司社会责任抱有天然警惕的根源所在, 但是, “企业办社会”和公司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是真正的社会责任无人承担。伴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但同时, 由于企业公民意识淡漠, 加之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 使得经济坏的外部性也随着充分显现, 侵吞资产、销售劣质商品、损害职工利益、污染破坏环境等逃避社会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是公司社会责任的困惑:公司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 也易产生歧义。它作为企业追求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的义务, 在一些地方, 却可能成了无法律约束的“强制性负担”, 领导出面, 要求企业赞助某项公益事业, 地方要求必须安置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小企业在初创阶段, 不切实际地要求它们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 意味着企业的责任成本超出了企业现阶段的承载能力, 将压垮这些小企业。

另外, 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来源于公司强大的经济力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 通常论及公司的社会责任时, 意指已积蓄相当多财富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营利性团体。所以, 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应集中指是大型的股份公司。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公司, 由于其社会影响力不是很大, 不太可能对社会上其他群体的利益造成太大的影响。

三、在我国构建公司社会责任的意义

1. 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不应简单地把公司看成是“股东们的联合体”而应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无论在理念还是现实上, 股份公司都是股东利益、公司债权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各种利益的错综物。因此, 适当地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不仅不会增加公司的负担, 导致公司的低效益, 还会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2. 预防公司滥用经济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司是对全社会经济资源予以配置的最为重要的市场主体, 绝非合伙、自然人独资企业所能比拟的。从整个世界的发展来看, 公司的经济力量只会越来越强, 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公司集中。据统计单世界500强的财富就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而且一些跨国公司的实力就可以和一些小国的实力相提并论。因此公司对社会的影响也只会日益增大, 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就可以预防公司的经济力量被人为地滥用来损害社会利益。

3. 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

在市场经济中, 公司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加上市场经济下公司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利益相关者单凭自身微薄分散的力量无法与公司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抗衡, 因此公司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去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而且在中国消费者买假货、债权人拿不回自己的债款的事情经常会见之于报端。所以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 完善公司立法, 规制公司行为便显得特别重要。

四、我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规定

2008年新年伊始,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今年第一号文件《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这一举措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领导人将这一举措视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取得重大进步的标志。该意见规定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 可以为其他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意见规定的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有:

1. 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

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商业道德以及行业规则, 及时足额纳税, 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 保护知识产权, 忠实履行合同, 恪守商业信用, 反对不正当竞争, 杜绝商业活动中的腐败行为。

2. 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

完善公司治理, 科学民主决策。优化发展战略, 突出做强主业, 缩短管理链条, 合理配置资源。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管控能力, 降低经营成本, 加强风险防范, 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 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 改善产品性能, 完善服务体系, 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护消费者权益, 妥善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 努力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取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同。

4.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 带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发展节能产业, 开发节能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加环保投入, 改进工艺流程, 降低污染物排放, 实施清洁生产, 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5. 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 着力突破产业和行业关键技术, 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发挥对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6. 保障生产安全。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职工提供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保障职工职业健康, 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和其他疾病对职工的危害。

7.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依法与职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 坚持按劳分配、同工同酬,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尊重职工人格, 公平对待职工, 杜绝性别、民族、宗教、年龄等各种歧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创造平等发展机会。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 深化厂务公开, 推进民主管理。关心职工生活, 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

8. 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鼓励职工志愿服务社会。热心参与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事业, 关心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福利事业。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 积极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摘要: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 公司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阐述了公司社会责任的产生, 分析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并对我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股东利益,社会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哲松著:《韩国公司法》, 中译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页

[2] (美) 斯蒂纳著《:企业、政府与社会》, 中译本, 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27页

[3]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第45页下

[4]刘俊海著:《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 载《商事法论集》第2卷, 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公司的社会责任性 篇9

1.1传统公司理论缺陷

自公司出现之初, 有关公司责任的争论就未曾停止。传统的公司理论一直将利益最大化视为公司的本质, 该理论认为公司仅对股东负有营利责任。典型的如哈耶克指出“公司的管理人员如果在其经营决策中考虑社会公众利益或支持社会福利, 就会改变他们只作为股东的受托人并为其利益而运用资源, 同时受其监督而避免滥用公司权力的状况, 从而发生公司权力无法控制的局面”。然而, 进入20世纪后, 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 其影响也从经济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 尤其在当今, 社会的各方面如环境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等, 都与之密切相关。如果仅以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唯一目标和公司责任, 那么公司很容易为了该目标而忽略其他相关者的权益,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事件层出不穷便是一例。

进入21世纪后, 公司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各国经济合作的加深, 公司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本国, 跨国公司的出现, 影响更是扩大至全球。若将公司责任仅仅规定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股东以外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 既不符合公平公正的社会伦理, 也不利于市场的有序竞争。为了避免公司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侵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情况发生, 公司对其股东之外的其他个人、组织也应当承担责任, 这便是公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2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不断争论中诞生的。1924年, 美国学者谢尔顿首先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自此以后, 有关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研究、理论日渐增多并完善。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公司的绝对盈利性的修正, 随着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公司已经影响到与公司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了社会资源, 因此, 其在获得盈利后, 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弥补经营过程中给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使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得到协调平衡。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其他公司利益相关者, 包括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利益。公司的逐利目标与公司的社会责任应当协调均衡, 实现公司和社会的双赢。为了明确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 明晰公司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需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予以研究, 再通过法律、法规规定公司的社会责任, 以期公司能切实保障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贡献。

2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

2.1公司社会责任性质

由于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理解存在不同, 关于其范围、内涵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也正因如此, 法律上对其的规定也一直较为模糊。“责任”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为符合一定的社会价值要求、伦理道德应做的事, 侧重于主动承担责任做某事;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事, 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侧重于违背法律法规、政策性规定的后果。公司的社会责任也因此而具有了双层含义, 即道德意义上的责任和法律意义上的责任。前者指公司的社会行为为合乎道德伦理的价值要求而自愿、主动地予以采纳, 其一般不能由法律予以强制;后者则是一种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可以由法律强制予以执行。因此, 在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研究时, 应当注重对其性质的研究, 在分清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后, 配合以适当的义务承担和救济手段, 法律条文中的有关规定才能明确、清晰。

2.2公司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

在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较为完善的国家, 公司社会责任初时更多体现的是公司的道德责任, 而非法律责任或法律义务。如在盛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国家, 社会公众只是依据善恶标准来对公司提出要求, 而很少论证公司行为的违法性;公众要求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 许多并没有法律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社会责任由道德约束, 社会只能通过倡导、呼吁的方式期盼公司承担某些社会责任, 当公司侵害社会利益时, 公众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公司履行其应有责任。在缺乏法律规范的领域, 仅凭道德层面的谴责, 难以起到实际的作用。另外, 道德责任多以社会价值取向为判断标准,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 社会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 而且, 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并不相同, 很多时候, 社会价值取向并非所有人都认同。以这种缺乏稳定性和同一性的社会价值作为判断标准, 原则性过强而客观性较弱, 在现实生活中给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带来较大困难。若能从法律层面对“公司社会责任”予以定义, 使之成为法律责任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 将为判断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客观稳定的标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经常使用“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概念, 并试图将之作为法律概念规范公司的经营活动, 但由于公司社会责任在应用的过程中的多变性和灵活性, 导致在法律界定时出现了困难。我国著名法学家刘俊海教授为了使“公司社会责任”成为一个法律概念, 而创设了“社会权”, 并对之进行了阐释:“作为一个高度浓缩的概念, 社会权指属于人权和基本自由范畴的各类体现社会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按照作者解释, 这里提到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十分广泛, 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列举的10项权利, 也包括其他具有经济与社会权利特点的权力, 如吃饭权、消费者权利、环境权和发展权等。公司是一种盈利性组织, 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 作为社会主体之一, 既享有权利即社会权, 也应当承担义务即社会责任。通过这种定义, 社会权与社会责任成为一组对应的法律概念。于是, 公司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义务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商事领域的范畴, 而应当扩大至社会的其他领域内, 丰富了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 这种定义仍然存在缺陷,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 “公司社会责任”内容包括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两个方面, 与之相对应, 社会权除了包括法律已经规定的实然权利, 还应当包括法律没有规定的应然权利。然而, 从作者的解释看来, 社会权的定义只强调了实然权利部分, 却忽视了应然权利部分。

通过上文的分析, 不难看出, 公司社会责任应当作为一个复合概念, 同时具有双层含义, 即道德意义上和法律意义上的责任。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相互影响、互相补充, 共同构成了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整体。

2.3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伴随公司的发展、壮大, 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 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出现, 涉及的利益相关人范围愈加广泛, 公司社会责任若仅停留于道德层面上, 不利于实践中各方主体的利益, 各方的冲突也难以协调解决, 这就产生了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必要。当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层面责任通过法律形式得到确认后, 这种道德责任便成为法律责任, 成为公司必须履行的责任, 如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公司雇员权益、保护环境资源等方面。

同时, 如果法律在规定公司责任出现遗漏, 道德责任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用来完善公司社会责任内容。另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所有人对公司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产生共识时, 且公司本身对之也有了清晰地认知, 并能有意识地自主承担, 那么原本需要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的责任内容可以由共同的道德标准规范、调整, 即作为道德责任出现。由此看来, 公司社会责任中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互为补充, 两者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可以相互转化。

3我国《公司法》关于社会责任的规定

在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通过聚集闲散的资金, 以特定的营运形式, 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被提出后, 基于公司对社会的影响, 各国都通过法律形式对公司社会责任予以积极规定。公司法规定公司社会责任, 最早见于1937年的德国《股份公司法》, 其中规定公司董事“必须追求股东的利益、公司雇员的利益和公共利益”。

我国的第一部《公司法》制定于1993年, 该部法律并未将公司社会责任纳入规范范围, 但在2005年时对《公司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首次将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引入法条。新《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该条款的规定实现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法条化, 使得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时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并对公司的相关社会活动起到引导作用。新《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确认, 是公司法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也使我国的《公司法》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尽管如此, 该《公司法》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仍显单薄, 第五条的规定存在某些不足。

首先, 《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原则性强, 内容过于狭窄。其规定虽然强调了公司社会责任, 并对职工利益的保护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但公司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护、应当承担何种责任、如何承担等都缺乏规定。

其次, 《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性质不明确, 难以区分是道德责任抑或法律责任。第五条就其内容而言, 只是原则性规定, 实践性不强。当公司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时, 该条规定难以成为处理依据, 即从条文本身不能明确看到公司所应承担的后果。笔者认为, 应当在法条中严格区分公司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中法律责任部分, 即公司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遵守的最低标准, 在此基础上, 配合特别法予以详细的规范。而道德责任, 则以其他方式予以引导和鼓励。

最后, 《公司法》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可诉性不明确。就我国诉讼法规定来看, 在起诉过程中, 利益相关者不能以公司违反社会责任为由, 直接起诉公司, 而必须以符合《民事诉讼法》中可诉理由起诉。在现实生活中, 法院只能受理民商事权利义务争议, 而道德争议则无法以法律途径予以申诉。在法治社会中, 缺乏可诉性的法律往往是一纸空文。公司社会责任作为一项可能涉及道德争议的事项, 需要法律规范、行政法规等的整体配合, 而不是单单依靠《公司法》第五条就能解决。

4结语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出现是对传统公司盈利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强调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利益的目标应当并重。公司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社会组织,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享有权利, 当它侵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时, 则应当承担责任。在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界定时, 应当明确其性质;在用法律对公司社会责任予以规定时, 应当考虑社会实践性, 使相应的各部门法律能协调适用。在未来的立法中, 通过法律及道德层面的互相配合, 使社会各个主体的利益能得到有效保护, 并对公司产生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使之成为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驱动力, 平衡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 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J].法学研究, 1998, (5) .

[2]周士伟.公司社会责任、性质、内涵及其激励机制[J].研究生法学, 2009, (1) .

公司的社会责任性 篇10

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 在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据统计, 2009年和2010年广东省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 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位。按照国际惯例,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结果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向社会披露, 以作为公众了解并评价企业价值的一个参照性指标。2008年12月, 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要求“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和纳入“深证100指数”的上市公司在2008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同时鼓励其他上市公司积极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因此, 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义重大。

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概况

(一) 社会责任报告与实际控制人类型分析

实际控制人类型是指谁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如果国家或国家的代表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 此公司为国有控股公司。如果是由如募集法人、境内法人、境外法人、一般法人、自然人等其他人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此公司为非国有控股公司。统计结果显示, 2009-2011年三年中国有控股公司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所占比例变化不明显, 但每年国有控股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均比非国有控股公司低。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在传统经济体制下, 历来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 被寄予了太多的社会期望, 所以初期是国有控股公司起带头示范作用, 主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但随着大力提倡和谐社会发展, 以及社会责任报告影响力逐渐的扩大, 非国有控股公司也纷纷加入到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

(二) 社会责任报告与行业分布分析

证监会将所有上市公司划分为13个行业。样本公司按照证监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涉及了11个行业。说明社会责任理念在上市公司行业内的影响范围很大。统计结果显示, 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排名, 前五名依次是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电力煤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从连续三年的分布来看, 除了建筑业、采矿业、社会服务业和综合类行业发布的数量没什么变化, 其他行业都是增长的趋势, 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特别是制造业, 增长趋势尤为明显, 增长幅度最大。

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无论是总体样本统计, 还是分年度样本统计, 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都排名第一, 其原因是制造业属于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的行业和自然资源消耗大户, 外界非常关注其经营活动是否对环境和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减少外来的压力, 制造业公司愿意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来改善并提高其社会形象。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生产过程与产出同样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并且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 因此这些行业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形成公司的正面声誉, 也积极加入到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行列中来。

房地产行业在总体上占据了第二的位置。在分年度统计中, 2010年位列第三, 其余两年位列第二。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经逐步走向整合发展阶段。这个行业由于近年来发展迅猛, 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法规、政策不完善及执行不到位, 政府管理不完善, 部分企业急功近利, 企业质量意识淡薄, 产品质量问题多,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缺乏, 使得行业整体发展失衡, 社会形象一直备受争议。这些问题使得房地产公司受到较大影响, 长期受困于社会形象障碍。房地产行业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 迫切需要通过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来提升行业形象和社会声誉。

三、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分析

(一)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指数分析

笔者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按利益相关者分为8个大类, 在8大类下再具体分为16个小类。为了分析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质量, 确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指数, 按定量详细披露、定性概括披露以及未披露三种披露方式对样本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16个小类的信息披露进行分类。定量详细披露是指采用了数字进行说明, 并用文字展开较详细的描述 (如列举承担该责任获得的外界评价) ;定性概括披露是指仅用文字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具体而言, 如果披露了表1中的数量指标和详细信息则确定为定量详细披露;没有提到的为未披露;介于两者之间的披露程度为定性概括披露。然后, 给定量详细披露赋值2, 定性概括披露赋值1, 未披露赋值0, 各类信息的权重相同。最后将16小类的分值进行加总得到的分值, 定义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指数, 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32之间。

统计结果显示, 2010年的披露指数均值为15.5, 标准差为4.48, 两项指标都是三年中最高的;2011年的披露指数为15.43, 略低于2010年, 但标准差为4.05, 是三年中最低的;2009年的披露指数均值为14.37, 在三年中最低。说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质量在逐年上升。2011年所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在三年中是最均衡的。

(二)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分类披露指数分析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股东权益、消费者权益和员工权益这三类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最充分, 披露指数达到了对应类别总分的50%以上。在绝大部分社会责任报告中, 对于这三个责任类别的阐述比较充分, 表现在篇幅较长, 图文并茂, 统计数据详实, 案例丰富, 所以得分率较高。保护股东权益、创造最大回报是上市公司基本的责任, 是公司履行的社会责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满足股东利益是首要任务并且是履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的根本。消费者是公司的上帝, 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增加产品信息的透明度, 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统计结果表明广东省上市公司增强了对消费者责任的意识。在新修订的《公司法》中, 加强了公司对员工的权益保障, 并且由于员工数据属于内部管理的统计数据, 容易获取, 而且成本不高, 因此, 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员工权益的披露很充分。统计结果表明, 上市公司倾向于充分披露股东权益、消费者权益和员工权益之类信息。

在这164份社会责任报告中还可发现, 对于债权人权益的披露绝大部分的报告都是点到即止, 泛泛而谈, 诸如“公司依法制定了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规范, 确保公司财务稳健, 保障公司资产、资金安全, 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公司在经营决策过程中, 充分考虑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及时向债权人通报与其债权权益相关的重大信息”, 这样的陈述比比皆是, 基本没有信息价值。在赋值时, 为了与一字不提的未披露方式区分, 还是将这种披露确定为定性概括披露, 赋值1分。因此债权人责任披露指数的实际价值远远低于指数本身。

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责任的披露绝大部分公司仅限于定性概括披露, 可能是由于数据难以获取, 上市公司出于成本效益原则, 不愿意充分披露此类信息。

对社区责任的披露指数呈上升趋势, 说明社会责任报告对社区责任越来越重视。这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普遍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相关, 可见, 从事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能直接有效地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环境类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中, 对污染控制和节约资源能源方面采用定量详细披露方式的公司数量逐年上升, 说明广东省上市公司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逐年在加强, 并采取了很多实际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在披露环境责任信息方面表现得更为主动, 并较披露较充分。当前, 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全球各界的高度关注, 加强环境类责任信息的披露, 顺应了全球经济向“更清洁、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变。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鼓励企业节能减排。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对环保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环境信息的公开、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已经倒逼企业正视其环境责任, 为缓解公司面临的舆论压力, 降低可能的政府管制成本, 上市公司选择主动并充分披露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责任信息。

(三)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指数分行业分析

根据分行业统计结果显示, 2009年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技术业四个行业的披露指数均值高于当年样本总体均值。从表3可发现2009年制造业在八个责任方面得分比较均衡;采矿业只有格林美一家上市公司, 由于属于重污染行业, 该公司在环境责任方面披露得很充分, 得分很高。信息技术业也只有中兴通讯一家公司, 该公司是纳入深证100指数的公司并且是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 2009年2月, 该公司正式成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成员, 在其企业经营和文化中, 融入了全球契约及其十项原则的精髓。在企业发展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 努力推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致力于发展为优秀企业的典范。该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在8个方面的阐述非常全面具体, 得分很高。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也属于重污染行业, 因此充分披露了环境责任方面的信息, 得分较高。

2010年制造业、采矿业、批发与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披露指数均值高于当年样本总体均值。从表4可发现制造业的情况与2009年类似;采矿业依然是格林美一家公司, 该公司在员工和环境责任方面的披露比2009年更充分, 两项分类披露指数均值和总指数均值在11个行业中最高;批发与零售业在八个责任方面都进行了较充分的披露, 其中员工、政府和社区责任方面得分比2009年有较大的提高, 说明该行业样本公司在落实社会责任的实践中, 结合行业的特点, 加强了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责任履行。社会服务业只有华侨城一家公司, 该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亮点在于充分披露了员工权益和环境责任。

2011年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业的披露指数均值高于当年样本总体均值。从表5可发现批发零售业在保持2010年披露质量的基础上, 加强了员工和环境责任方面的披露, 一跃成为2011年披露指数均值最高的行业;金融保险业2011年在员工和社区责任方面的披露指数均值是当年所有行业中最高的, 该行业不属于污染行业, 但环境责任并没有缺失, 各项目得分均衡, 使该行业的披露指数均值跃居第二位。其原因是:第一, 2007年4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环保总局为防范信贷风险, 要求把企业环境执法信息纳入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 作为金融机构审查企业贷款申请和对贷款客户进行后续管理的参考依据。2007年7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采用绿色信贷机制来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推行绿色信贷, 支持环保产品是这一类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举措。第二, 基于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 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一直排名靠前, 高盈利使其有充足的资源去承担社会责任。第三, 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大多在海外设有分行, 为了提高国际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 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希望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来提高声誉。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加强了员工、政府和环境责任的披露, 披露指数均值位居第三名。

四、社会责任报告的信度测试及中肯性分析

(一)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信度测试

仅仅由企业对其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义务、发生社会责任的活动、形成的社会责任投资以及所取得的社会责任绩效进行自我阐述, 报告的可信度是很低的。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由独立第三方对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验证以解决社会责任报告信度问题。据统计, 在所收集到的164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7份报告出具了独立的第三方审验意见, 三年的总体比例仅是4.27%, 广东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选择独立第三方验证比例远远小于国际40%的平均水平。而且审验机构都不是纯本土的, 反映了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在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方面尚无经验。因此, 为了提高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信度, 应该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理论研究, 尽快建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制度。

(二)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肯性分析

中肯性就是指公司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应当尽量客观, 避免主观化, 避免一些有可能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的披露选择、遗漏或者避重就轻, 对一些重大的负面信息一带而过, 甚至一字不提。那些明显“报喜不报忧”的社会责任报告难以让报表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信服。据统计, 在164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 只有12份报告披露了负面信息, 比例为7.31%, “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比较突出。其中, 华侨城对“太空迷航”娱乐项目发生安全事故和中金岭南对韶关冶炼厂铊污染事故的披露比较充分, 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其余只是轻描淡写, 披露一些数据而已。

五、结论

(一) 研究结论

通过对164份广东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统计分析, 发现广东省非国有控股公司比国有控股公司更愿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依据呈现多元化, 尚没有统一的规范;采用利益相关者模式阐述社会责任的报告居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质量逐年上升, 且质量越来越均衡, 说明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越来越重视;从行业来看, 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电力煤气水生产和供应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位居前列;从披露内容的类别来看, 股东权益、消费者权益和员工权益这三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得最充分;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第三方审验, 可信度低;极少数上市公司主动披露负面信息, 说明社会责任报告在中肯性方面有待提高。

(二) 建议

一是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抓紧社会责任的法制建设。法律制度是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必要保障, 目前我国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方面还刚刚起步, 缺乏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 如还没有相关的强制性法律规定、准则和指南, 因此大多数企业未能自愿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对于被强制要求披露的公司, 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和规范, 披露的质量还很低, 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和强化, 社会责任的法制建设迫在眉睫。二是构建一套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目前由于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量化分析方法的研究还没有突破, 社会责任信息内容大多不能以具体的数据进行表达, 严重阻碍了对社会责任信息的获取和评价。因此,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情, 构建一套便于操作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 制定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三是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审验制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于缺乏专业鉴证机构的审验, 其可信度和公信力备受质疑。为了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度, 我国应当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纳入审计范围。因此制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准则应提到议事日程。

参考文献

[1]李勤:《广东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6期。

[2]翟华云、刑丽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科版) 》2012年第1期。

[3]吴思思:《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会计学视角》, 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公司社会责任之社区责任制度探析 篇11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社区;利益相关者;社区公益

一、我国公司社区责任制度的不足与困境

1.外部

首先,国家对于公司承担社区责任、社会责任未出台体系性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环境保护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见其第五条规定,但也仅此而已,并未对公司社会责任作出明确的界定,未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作出专章规定,分布分散,可操作性不强,多停留在原则层面。对公司社会责任尚且如此,更遑论公司社区责任。当特钢集团出现无正当理由歧视当地劳动力、排斥雇佣当地居民的情况时,镇政府以及当地居民无法从法律上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只能从道德上来谴责,但道德并不具有强制性,实际成效并不大。其次,缺乏政府等官方监督机制。政府在引进公司时,多是为了拉动社区内经济增长,增加税收,为自己政绩考量,因此鲜少要求公司承担社区责任,即便是有也多是敷衍了事。官员除缺乏责任心外,法律的不完善也使其难以理解社区责任从而推行,国家未重视,下首的官员因保守而懈怠。这就好比养宠物一般,买回来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但养好宠物并不简单。偌大一个集团,政府官员在职期间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在责任心不够强大、手中无“权力”的时候不会大刀阔斧地改善。最后,社会层面缺乏监督。公众对公司社区责任不甚了解,内容为何?现实中,民众的权益往往受了侵害还不知道这是一种可以捍卫的权益。再者政策有何?违反后又有何后果?早期,核心媒体往往为政府所影响而隐瞒,个人的力量又微乎其微。但近年来随着微博等社交网络工具的盛行,此种情况有所改善。

2.内部

第一,早期公司发展唯利是图,一味关注股东的利益。从短期成效来看,公司承担社区责任必将牺牲一部分的经济效益,但这是一项放长线钓大鱼的工程,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应当放宽眼界,切忌目光短浅,要踏实行事。第二,部分公司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未曾深刻意会承担社区责任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一味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第三,公司并非自愿履行社区责任。在上述两种情况之下,部分公司随意敷衍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欺瞒社区、社会,假意承担社区责任,实则依旧如往日行事,排放污水、废气等。第四,公司员工思想文化素质不高。虽然近年来国家有一系列普法活动,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偏远山区收效甚微,而公司中有本地村民,也有外来打工人员,其文化程度可能较之村民更低。公司员工法律知识缺乏,一味忍受或者选择私了,助长公司气焰,使得公司侵犯员工合法权益时有发生,更遑论辅助公司承担社区责任、社会责任。第五,公司内部缺乏监督机制。公司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在作出牺牲社区、社会利益的举动时毫无顾虑,且未有阻力。

公司在承担社区责任方面懈怠,以及相关问题频发,如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以及噪音污染等,导致公司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较为紧张。社会上虽有公司承担着社区责任,对当地社区有就业方面的努力,但这仅仅只是小部分公司,大多数公司的观念仍旧停留在逐利上。当务之急乃扩大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影响,从根源上建立责任意识。同时,切实发挥大企业的榜样作用,倡导更多的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追求公司与社区共同发展。

二、完善公司社会责任之社区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社区是公司的所处的一定的区域,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根基和社会根基。社区与公司的关系,好比鱼儿与水的关系,鱼儿一旦离了水将不能存活下去,公司亦是如此。

其次,根据“公司公民”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作为社会、社区的一员,而社区作为公司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将对社区产生一定的影响。凡事有利弊,影响也是如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公司承担社区责任就是发挥其中的积极作用,减轻消极作用的影响。在今年三月份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向全国人民代表报告年度工作报告时,反复提及建设美丽中国,打造和谐社会。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为基本的组成,千千万万的小社区组成了社会这一大社区,社区的稳定、和谐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正如某一洗发产品的广告语所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最后,公司对社区有一定的作用,社区对公司也有反作用。三五不时地停水停电,员工的人身财产处于不定时受侵害的情况下,员工为此不能安心工作,试问公司如何能在治安问题频发、后勤保障欠缺的社区中蓬勃发展?公司不能一味地只关注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按时缴纳税款,扶助其他公司、企业,从而拉动社区经济发展,保障政府税收,促进供水、供电公司的发展。公司如果施行善举,资助贫困儿童,开办学校等,提高社区的文化水平,这也是在为公司的员工文化素质水平做贡献。除此之外,社区为公司提供充分的购买力、消费力,社区政府的相关政策等也将影响公司的发展。

总的来说,公司与社区之间无论从天然地理上还是经济人文上都有着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只有公司为社区建设提供各种能力范围之内的帮助,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增强公司与社区之间的凝聚力,提高其团结度,才能推动社区的发展,从而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社区责任,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提升公司形象以及公司信誉,无形中树立了公司品牌,同时有利于增强公司竞争力,提升内部修养,保證内外兼修。

三、完善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之社区责任制度的建议

1.完善公司层面的制度建设

第一,公司应当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公司应当致力于形成含有本公司特色的文化氛围,通过氛围的渲染强化公司的责任意识,将承担社会责任、社区责任作为公司生产经营的宗旨。文化是软实力,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作用力持久,信念一旦形成,改变不易。

第二,公司应当相应国家号召,调整经营策略,完善经营理念。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经济会受到政策的影响,因此公司应当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决策。其中,国家多次强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与公司承担社区责任之间有密切联系,公司承担社区责任要求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紧抓社会效益。同时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社区责任有利于使公司与社区之间的紧张关系渐趋平稳,有利于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这响应了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

第三,公司应当在内部建立监督体制。公司社区责任的履行情况当应当与管理人员的工作考核挂钩,有過则罚,无过嘉勉。每个人都有自私 、追求利益的因子,一旦将责任与利益挂钩,公司在承担社区责任一事上事半功倍。

第四,公司应当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在公司中,对公司产生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往往是公司的决策机关,例如董事长。因此,公司在选任决策者时,应注意决策者的素质,选用眼光长远、创新的人才,最好对于公司社会责任有认识的人,以保证在总方向上不至于发生错误。再者,道德水平一般与文化水平有密切的联系,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对道德的理解。员工是执行公司战略的主体,员工需要理解何谓公司社会责任、社区责任,才能在工作上更好贯彻执行,同时也有利于责任意识的培养、强化。

2.完善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

第一,从立法抓起,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关于公司承担社区责任的法律文件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在2005年出台的《公司法》中,法律虽然首次明确提出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是社会责任的内容等未提及,更遑论公司社区责任。由于该法条倾向于原则性条款,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常有取巧行为,逃避责任。当然除了《公司法》之外还有《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有一定的要求,但这种情况更多的像是想起来的时候加一句,而非系统性的要求,这不利于宣传工作的展开,民众也无法下手学习,实在是较为分散。同时,在以往无法律规定时,社会上时有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爆发,是以放任并未见成效,反而情况有所恶化,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管制、强制约束。法律已经是社会的最大道德要求,在强制要求下仍旧无法遵守,那讲究自觉遵守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该怎么办?在立法过程中,我们应当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确认适合我国公司运行的法律制度。我们需要关注公司的股东是否愿意并热衷于遵守这部法律、这项制度,毕竟他们是最终的实施者。立法者应当根据法治和民主精神,呼吁其他利害关系人参与讨论立法,提供发表意见、建议的平台,注重法律制度和社会的和谐性。法律的制定应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服务相适应,不能一味地要求公司如何,应深入剖析公司存在的原理,以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公司特点的法律以促进公司的发展,同时达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效果。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懂事的,不能要求一个婴儿还未成长就懂事,而且只有成长了,强壮了,才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公司社会责任是有两层梯度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如果公司都不能盈利,我们怎么能要求其进行慈善捐助呢?存在是一件事,遵守又是另外一件事,当有法可依后,我们必须做到遵守、执行,如果有违反的行为必须严厉地追究惩治。

第二,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为人民服务一直以来是国家政府的根本宗旨,监督公司承担社区责任,使政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社区的利益,恰恰符合这一宗旨。虽然提升本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着实重要,但是如果以牺牲本社区的利益为前提,这是本末倒置。政府可以在社区内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媒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渠道进行普法,加强社区内居民的法律意识,因为唯有知法才能守法、执法,才能监督他人是否违法。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不贪污受贿。同时,政府应当对承担社区责任的公司予以一定的奖励,例如税收政策上的优惠等,以激励更多的公司承担社区责任,从而打造美好社区。

第三,加强社会对公司承担社区责任的监督力度。人们自身应当提高文化水平,树立维权意识,勇于揭发违法事实,绝不姑息养奸,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除媒体的曝光外,社区可以成立相应的民间组织,如同消费者协会一般,目的在于监督公司承担社区责任。同时,拓宽民众参与公司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渠道,例如规定民众可以对公司重大影响的决策进行投票等。

第四,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公司承担社区责任的优势,使其发展至一种信仰的存在,发动并鼓励更多的公司承担社区责任。对比西方国家其社区是内生发展的,我国则是后期设立社区作为行政区划,社区意识并不强,政府应当强化公司的社区意识,从小做起,由社区再一步步扩散至社会。

四、结语

公司作为一名“公民”,身处社区这一小社会、社会这一大社区中,在收获利润的同时,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公司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将目光局限在仅仅只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上,除了追逐经济利益之外,也应当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考虑,争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2]焦晓迪.《浅谈我国企业履行社区责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华人时刊》,2015年第9期

[3]李庆文.《关于企业社区责任维度的分析》,《企业家天下》,2012年第1期

[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5]刘连煌.《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6]高巍巍.《我国企业对社区社会责任的缺失及其治理》,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7]沈洪涛.《21世纪的公司社会责任思想主流》,《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8期

[8]苏欣.《试论和谐社区建设中公司责任的立法革新》,2011年第6期

[9]张桂蓉.《企业社会责任与城市社区建设》,《城市问题》,2011年第1期

[10]张桂蓉.《企业-社区关系影响企业社区参与行为研究》,中南大学,2013年

[11]郑祝君.《公司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管理 篇12

公司不仅是市场的产物, 也是社会的产物。随着公司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 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在全世界日益受到关注, 成为一个涉及众多学科的命题。然而, 尽管公司社会责任的作用得到了普遍肯定, 但是公司社会责任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和可被广泛接受的定义, 但大概涵义都是指实现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应对社会负担责任, 对社会承担义务, 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用“公司社会责任”一词探讨和评价一个公司发展是否具备良好的品格、社会地位, 人们从公司的责任履行情况来评论, 或从公司的终极追求目标来讲。分析公司的社会责任, 大概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 利润。利润是一个公司发达的源泉, 是社会对创业者付出的奖赏。往往, 企业家获得剩余价值并不能确定达到预期值, 需要承担了很高的市场风险公司面临社会对公司的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严格要求, 企业家必须负担全责, 因此, 利润也可看作是一种责任, 反映出公司产品 (服务) 的有效性。企业家的作用是从平时确定性因素里寻找出不确定性利润, 这一过程就是创新。因此, 利润来自企业家创新, 利润的多少与企业家创新能力的大小有关。当公司不断扩大时, 社会要素就不断被消耗和整合, 这样, 利润就反映另外一个责任即经济性。利润的有效性、经济性反映出企业的社会责任, 即公司的盈利活动必然带来优化资源配置的社会功能,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提高。所以, 判断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大小, 贡献多少, 首先看其利润多少, 如果利润多, 说明其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 如果这个公司不断壮大, 说明其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第二, 法定的社会责任。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和过去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相比有很大突破。这种进步表现为公司行为必须符合法制化的社会和市场制度框架, 依法经营, 讲究诚信。公司法定的社会责任国家法律要求的, 在发展到今天的社会里普遍诉求是经济法制化的产物。公司是社会生产力的桥梁, 企业家是社会精英, 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 所以公司应该承担起法定的社会责任。可能这些社会责任是在相当范围内与公司追求的利润相矛盾的, 如纳税, 遵守政令;节能减排, 治理污染;不歧视、虐待员工, 合理安排工作, 并促使员工成长;诚信经营等等。

第三, 公益责任。公司在获得一定剩余价值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回报社会, 如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济困求助、扶贫助学等慈善事业。公司是在产生以后不断强大的社会组织, 其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无可替代, 公司组织在有效实施进程中不断创造出有序的社会组织, 在不断创造经济效应的同时推动社会富强和国家繁荣。所以, 国家进步、社会繁荣和公司责任是内在统一的, 公司本应承担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任, 而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好评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改革就是一手造成市场, 一手造成公司。中国的公司社会责任起步较晚, 先前一段时期, 体制改革是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条件。

利润、法定的社会责任和公益的社会责任三方面并不是矛盾的, 利润是核心, 法定的社会责任是基石, 公益的社会责任是反映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领域。

二、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 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还主要是在外来市场压力下逐步兴起的, 随着中国公司国际化地位的提升, “世界工厂”的形成, 外国跨国公司在采购、下单过程中, 开始关注中国的工厂生产情况, 启动“工厂守则”运动, 并且开始推动社会道德责任标准 (SA8000) 的论证工作。同时, 在华的一些跨国公司也出现了中国化的公司行为。研究中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管理问题十分迫切。那么, 目前公司履行社会责任面临哪些问题呢?

第一, 公司内部管理存在工人受歧视的问题。表现为公司与员工不合法签订劳动合同, 使员工因职业病、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控告时, 缺乏有利的证据;劳资之间矛盾也广泛存在, 主要为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安全生产、违法延长工时和妇女保护等方面, 甚至出现扣压身份证, 收取所谓保证金, 非法雇用童工等侵害劳动者人身权益的问题。

第二, 公司的市场经营缺乏诚实守信。市场上很多造假、侵权、欺骗消费者的情况, 甚至出现危害消费者健康的产品涌向市场, 夸大宣传、投诉无门等市场纠纷不断出现。例如药品的商品名取代通用名, 导致“新药”泛滥, 并和媒体、医生勾结坑害患者等等。诚信缺失使打假变得职业化, 有些人甚至靠买假索赔获利。

第三, 推卸环境道德责任。在我国传统的经营理念中, 没有考虑到环境责任, 一般只考虑公司盈利, 而不考虑环境的负担。有些企业领导为了能产生哪怕只有一点点利润, 也会不惜环境资源的超量耗损。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土流失等等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些成为必须着力解决的社会问题。

第四, 参与社会慈善事业, 回报社会的观念淡薄。在中国, 慈善事业还须在政府或主流媒体的呼吁、号召下才会有人参与, 公司组织或企业家通过成立类似基金会等非盈利性组织投身慈善事业的十分少见。正如在所得税缴纳方面, 工薪阶层是主体一样, 慈善活动也主要是工薪阶层在参与, 这是和我国作为崛起中的经济大国、企业家是社会经济精英的地位不相匹配的。

三、加强公司社会责任管理

第一, 转变观念, 提升理念, 用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公司。如果说中国的公司管理理论和实践是由开放以来不断引进的, 那么我们应该知道当今世界公司理论出现了一些崭新发展趋势。转变观念, 要强调利润来源和公司其他责任的一致性。确定盈利的正当性是建立在遵守法律、善待员工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 完善公司立法。我国新《公司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 但仍然缺乏公司社会责任承担的方式, 若此规定缺位, 则会造成法律执行力不足。公司社会责任内容宽泛, 在公司法中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事无巨细地作规定是不可行的, 需要公司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相互配合, 达成和谐完善的体系。此外健全诉讼机制和仲裁机制尤为重要。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监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诉权的实现, 若受害者不能到法院通过诉讼维护自身权利, 那么这些权利始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第三, 将公司社会责任管理贯穿于公司文化建设的始终。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应该把诚信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统一起来, 把贯彻落实《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和公司文化建设统一起来, 转化为内心遵循的行为规范, 而不是将所谓劳动法理解为让人劳动的法律来曲解、抵触法律。

摘要:现代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区别于传统公司理念, 主张公司在确保公司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亦须考虑并实现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公司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基础出发, 通过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分析, 结合我国的公司社会责任不足, 提出完善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对策。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内涵,管理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2]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公文标题下一篇:农机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