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2024-11-04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共12篇)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1

察看南平市建阳区徐市镇劳动保障所, 了解平台建设情况。

与邵武市及平镇的有关领导座谈, 了解全民参保登记试点、续保等情况。

察看光泽县劳动保障所, 了解其便民服务措施。

与顺昌县人社局、城乡居民保中心座谈

1. 今年初国家部署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 请问我省怎么调?

答:2015年1月, 人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5〕5号) , 决定将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 并从2014年7月1日起补发。

根据国家部署和要求, 经请示省政府同意, 3月13日, 省人社厅、财政厅印发了《关于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 (闽人社文〔2015〕81号) , 将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5元, 并从2014年7月1日起补发。同时要求, 除2014年7月1日之后已自行提高基础养老金且标准高于每人每月85元的市、县 (区) 外, 其他市、县 (区) 对本次增加的15元基础养老金, 不得冲抵或替代之前已自行提高的基础养老金。如福安市2014年7月1日前已自行将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85元, 此次调待必须再提高15元, 达到每人每月100元。福州市由于是2014年7月1日之后刚调整完待遇 (2015年1月1日将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85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 , 因此, 允许福州市此次不再提高标准, 但2014年7月至12月必须每月补发15元基础养老金。这样做, 一是为鼓励地方先行调待的积极性;二是考虑当地财政承受能力, 避免盲目调整待遇。

2. 此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待后, 全省基础养老金平均水平达到多少?

答:此次调待后, 全省所有县 (市、区) 基础养老金至少达到每人每月85元, 有50个县 (市、区) 基础养老金标准超过每人每月85元, 如厦门市达到245元, 石狮市达到140元, 晋江市达到135元, 平潭综合实验区达到125元, 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平均水平达到每人每月94元。

3. 请问哪些人享受此次调待优惠政策?

答:根据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待规定, 2014年7月1日之前已年满60周岁的参保人员, 从2014年7月开始调整提高待遇;2014年7月1日之后达到60周岁的参保人员, 从其达龄的次月起调整提高待遇。

4. 此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待补发的养老金是不是一次性打到领取人员的卡 (折) 里?

答:是的。此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待补发的养老金全部通过当地合作金融机构一次性划入每个符合条件的领取人员卡 (折) 中。

5. 我是周宁县的, 我父亲之前参加了新农保 (现在叫“城乡居民保”) , 4月份卡里打了220块钱, 他有点不明白, 原来一个月只有7 0 块, 为什么这个月增加这么多, 怎么算?

答:目前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均已实现信息化, 您父亲所领取的养老金一般是不会算错的。据我所知, 周宁县从2015年4月起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5元。根据此次调待规定, 从去年7月起补发。4月份卡里打的220元应该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4月份的基础养老金 (85元/月) ;另一部分是补发去年7月到今年3月调整提高部分的基础养老金 (15元/月×9个月=135元) , 两块加在一起正好是220元。

6. 新农保又提高养老金了, 但是4月份发的养老金怎么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比如我就比我老婆多了30元, 这是为什么?

答:此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待, 同一个县 (市、区) 基础养老金月领标准增加额是一样的 (即增加15元) , 但补发金额有所不同、因人而异。2014年7月1日之前已经达到60周岁的, 补发金额一样, 都从2014年7月补发;2014年7月1日之后年满60周岁的, 是从其达龄的次月起开始补发。因此, 参保人员达龄月份不同, 补发的金额就不一样。您比您爱人多领30元, 说明您爱人的年龄应该比您小2个月, 您大2个月多补30元基础养老金 (每月补15元×2=30元) 。

7. 听说此次城乡居民保调待是从去年7月份补发, 请问去年已经去世的有没有补发待遇?

答:调待原则上针对的是健在的待遇领取人员, 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物价变动等情况, 对其适当调整提高养老金, 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因此, 此次调待, 2014年7月1日之前已去世的60周岁以上参保人员不补发待遇。2014年7月1日之后去世的, 要看县 (市、区) 怎么规定, 如果当地政府明确可以补发的, 则对2014年7月至其死亡当月补发每月15元的基础养老金。如果当地政府没有规定或明确已死亡人员不补发, 则按照惯例不予补发。

8. 职工社保那边年年提高养老金, 我们领新农保待遇的是不是以后也要每年调?

答:目前, 国家及我省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还没建立常态化的调整机制, 2014年、2015年先后两次调待, 分别是贯彻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以及国家的部署, 还算不上常态化调整。从人社部门的角度, 我们期待、也在积极争取尽快建立正常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 使广大城乡老年居民能够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老年基本生活得到更好保障。

9. 请问新农保养老金提高了, 是不是我们交的钱也就领得越来越快了, 以后可以退的钱也就越来越少了?

答: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合并计发。基础养老金是由各级财政全额提供;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从个人账户中支出的, 月领取标准为满60周岁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 (包括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总额及其利息) 除以139。基础养老金调整提高部分的支出是由财政承担的, 并不占用个人账户资金。因此, 调整提高待遇并不会使您缴交的保费越快领完, 影响将来个人账户余额继承, 而且政府会确保养老金发放终身, 即使个人账户资金领完, 政府也会继续发放, 直至身故。

1 0. 听说职工社保调待有跟年限挂钩,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待是否跟年限挂钩?有没有缴得越长调得越多一说?

答: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包括调待部分) 由公共财政支付, 因此, 注重体现公平性, 目标是非特殊群体人人一致、平等享有。目前国家和省里调待均一视同仁, 定额增加, 并没有因为缴费时间长短而有不同。因此, 没有缴得越长调得越多一说。但是, 我省已有68个县 (市、区) 建立了长缴多得激励机制, 即对缴费时间较长的参保人员适当加发缴费年限养老金, 如福州市对缴费超过15年的, 每多缴一年基础养老金加发5元。鉴于此, 我们鼓励参保人员多缴费、连续缴费、长期缴费, 这样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政府缴费补贴, 增加个人账户积累, 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 而且还可能享受到缴费年限养老金, 可谓是“一举多得”。

1 1. 去年6月份年满60周岁的, 但是因为中断缴费到了去年1 0 月才补缴足, 11月才领到城乡居民保养老金, 请问这次调待从哪个月开始补?

答:此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待, 从2014年7月补起, 但是由于您中断缴费至2014年10月份才补足、办理领取手续, 2014年11月才开始领取养老金。因此, 您只能从2014年11月开始补发待遇。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前身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它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除个人缴费外,还有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的补贴,个人缴费越多,政府补贴也越多,而且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全部计入参保人的个人账户。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元、3000元13个档次。

政府对参保人缴费将会给予补贴:对选择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3000元档次缴费的,政府补贴分别对应标准为每人每年40元、40元、45元、50元、60元、60元、65元、70元、75元、80元、100元、120元、160元。

对重度残疾人、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指独生子女三级以上残疾或死亡且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夫妻,政府将按100元/年·人的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负担。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由账户储存额,也就是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总额来决定;基础养老金则由政府全额支付。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是以个人达到60周岁(或退休年龄)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139指个人账户计发系数)。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3

【关键词】城乡居保基金;保值;增值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城乡居保基金)积累快速增长,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等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基金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领取养老金人数连续6年增涨也加大了基金支付压力。因此,要在继续加强基金管理的同时,提升基金管理层次,完善基金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城乡居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目标,不仅有利于增强养老基金的支撑能力,促进制度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城乡居保的养老金领取水平,降低各级政府财政压力。

一、城乡居保基金规模

自2009年开展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来,截止2015年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0472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14800万人。2015年基金收入2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支出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基金累计结存4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3%。

二、城乡居保基金保值增值存在的问题

1.基金管理层次过低,资金分散,降低了规模效应。

目前仅有少数地区做到市级统筹,大部分地区基金的筹集、管理、支付仍由各县(区)经办机构负责。 每个统筹区作为一个主体,这样的区域性分散管理,一是统筹层次低,沉淀资金规模小,难以实现投资规模化、风险分散化的组合投资策略;二是基金的支付中含有参保关系注销、转移等不确定因素,预留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极易影响个人账户的支付,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各地经办机构不得不留足活期存款以备周转。活期存款留存额度越大,基金损失也就越大。三是每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下拨的基础养老金,归集到各县(区)的社会保障专户,基层经办机构在管理的这部分资金时由于金额逐月减少,保管期限短等原因,大多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放于专户中,也不利于提高基金收益。

2.基金征缴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有城乡居保基金结余主要来源于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参保人员可在当年的1-12月缴保费,也可若干年后补缴。这样的多次征收、多档次征收阻碍了基金规模筹集。一是基层经办机构每月都要做保费征收工作,增加了工作量。二是每月基金缴费收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对当月和全年保费收入做出合理估计。三是就全国大多数地区来看,居民喜欢选择低档次缴费,特别是100元缴费档次,也不利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每月的个人缴费收入在形成一笔定期存款以前,都会以活期的形式出现,活期利率与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之间的利率差也造成了基金隐形贬值。通过对2015年度各地公布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国有四大行存款利率进行比较,即使是在基金活期存款执行3个月定期优惠利率的情况下也远远低于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

3.基层经办机构基金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各地城乡居保基金尚未开展省级管理,仅有少数地区做到市级统筹。大部基金的筹集、管理、支付的权力仍在各县(区)经办机构,资金以收益较低的定期或活期存款形式存放于财政专户中。原因在于:当前市县级经办机构缺乏专业的基金管理人才或投资机构,也未形成规范的投资管理制度,除国债或存款外,若开展其他形式的投资,不仅基金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也增大了风险系数。但稳健的银行存款方式下,城乡居保基金受利率下调、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4.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尚未试施

目前,由于城乡居保基金省级管理的资金归集、机构设置、风险偏好度、收益目标、职能职责划分等一系列的问题尚未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仍未具体实施, 各地可投资的养老金归集到省级社会保障专户的工作尚未完成,基金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还未开通。

三、对城乡居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几点建议

1.强化当前基金保值增值管理

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配套方案出台以及全面实施省级统筹前的一段间内,各地区对于城乡居保基金仍会实行市级统筹或县级统筹。 因此,市县级经办机构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利率稍高的定期存款或国债来提高基金收益,积极为省级管理过渡期的基金保值增值护航。

(1)落实活期存款优惠利率政策。 经办机构要主动与开户银行协商活期存款执行3个月定期优惠利率,担负起城乡居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责任。不仅要确保城乡居保基金的日常周转与安全,还要对基金进行结构分析,确定最佳收益状态下的活期存款额度。

(2)协商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目前商业银行定期存款较基准利率上浮20%~30%,通过大额定单或协议存款方式利率能上浮40%,在投资途径受限的情况下,与银行协商定期存款利率水平不失为一个便捷的保值增值办法。

(3)做好基金存款组合。 在保障养老金正常发放的前提下,根据资金的可用程度和可用期限,以及未来短期、中长期养老金的支付情况,建立最优基金存款组合方案,提高基金收益率。

(4)加强基金存款日常监控。 建立基金定期存款台账,及时做好到期定期存款的结息和转存工作,动态监测财政专户中活期存款余额,在留足3个月支付额后剩余资金转存定期。避免因不能及时转存定期,而造成的基金收益率降低。

2.提升居保基金管理层次

(1)完善省级管理相关政策

①现在各地已经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接下来应就如何从县(市)级管理转变为省级管理以及实行省级统筹后的操作出台具体实施细则,使省级管理制度尽快落到实处,为下一步的城乡居保基金投资垫定坚实的基础。

②制定在省级管理模式下的各级资金上缴下拨流程和结算方式,灵活调动和安排资金。在保证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的情况下,减少“沉睡”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确保资金的高效运营,以获得基金的保值增值。

③实行省级管理,应重新定位省、市、县级部门在城乡居保基金筹集、管理、监督、投资等方面的职责,完善基金运行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使省、市、县各级基金管理部门切实有效履行职责,在城乡居保基金投资运营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高城乡居保基金管理层次

①盘活各县区资金存量。归集各县区经办机构基金结余,实行收支两条线,合理测算城乡居保基金省级管理模式下备用金底线,通过资金在各县(区)之间合理调配来保证每月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减少沉淀资金,提高进入投资运营环节基金的比重,拉升基金整体收益水平。

②统一资本运作,总体控制风险,提高资金收益。通过各级部门对基金收支经办风险控制,投资运营风险控制,实现对基金更有效的监督,保证基金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规范性、高效性。

③积极探索全国统筹。在省级管理模式成熟后,通过总结省级管理模式下的经验,探索城乡居保基金全国统筹模式。归集各地区省级管理基金,进行全国统筹试运行,逐步将基金管理提升到最高层次。由国务院指定机构进行管理和运营,从而达到管理专业化、资金规模化、投资结构最优化、风险分散化、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3.加快基金投资办法落地

目前, 各地城乡居保基金归集到省级社会保障专户的工作尚未完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准备工作,尽快将基金投资运营落到实处:

(1)摸底基金存量详情。 如:各县(区)级经办机构基金收支结余情况、基金在各银行的存储结构或购买国债情况、近期基金预计收支情况,为规划基金投资规模及投资结构等提供数据支撑。

(2)完善相关投资配套政策。包括选定托管机构和受托投资机构;各类合同的制定;基金在县、市、省各级归集管理办法;财务会计核算、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等;打通实施城乡居保基金投资的关键环节。

(3)制定投资策略。 制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相关运营策略,对短期、中长期投资目标和基金风险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确定相应的资金配置方案,确保城乡居保基金投资能够顺利开展。

(4)健全城乡居保基金监管机制

健全城乡居保基金监督机制,强化内部机构监督、外部机构监督、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进行监督,使基金在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受到有效控制,基金运营结果公开、透明,保障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人社部官网,2011-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国发〔2015〕48号.

[3]庞波,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1-03-25.

[4]张树江,辽宁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年05期.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4

一、养老金待遇不公现象及其原因

《意见》第六条明确指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由中央确定最低标准, 并根据物价变动和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对长期缴费的, 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原先的城居保和新农保均规定基础养老金为每月55元, 新的城乡居保出台后, 基础养老金调整为每月7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缴费、地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投资收益等组成, 个人缴费又分为12个档次, 供个人自由选择, 地方政府对选择500元以下缴费档次的个人给予不低于每年30元的补助, 对选择500元及以上档次的个人给予不低于每年60元的补助。个人账户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存储额除以139。现假设参保人连续15年以同一档次缴费, 并以3%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个人账户计息, 经测算可得各缴费档次的月待遇水平, 若选择每年100元的缴费档次则到60岁后每月可领约92.71元, 就算选择2 000元的最高缴费档次, 养老金待遇水平仍只有每月约358.91元, 养老金待遇水平甚至不如低保水平。由此可见,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是比较低的, 而就在这一低水平待遇的背景下, 还存在经济待遇的不公平现象。

(一) 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之间养老待遇的不公平

新农保和城居保虽因《意见》的出台而走向合并,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推进, 是对传统户籍制度的有力冲击, 但现行制度改革并不彻底, 仍存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双轨运行的状况, 据人社部发言人李忠称, 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达到2 200多元。而同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则要低得多, 就算选择最高缴费档次, 城居保的参保人员也只能领取每月约358.91元的养老金, 经统计得知大多数人仅以最低档次入保, 其养老金则更少了, 每月不足一百元, 可想而知, 养老保险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目标成为了一句空话, 居民的养老金大约只占同期职工的六分之一, 显得极不公平。而造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何在?从基金来源看, 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缴纳, 而居民养老保险方面则少了企业这一重要的缴费主体, 《意见》中虽有提及集体补助, 但由于并无强制细则以及当前我国集体经济现状, 这句话往往流于形式, 使得城居保的基金积累紧靠个人缴费和少量的政府补贴, 加之城居保这一政策实施时间尚短, 个人账户积累必然不足, 这些均导致了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养老待遇的巨大差距。

(二) 不同地域间的不公平

以基础养老金为例, 《意见》中只规定了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为70元, 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但又并未对调整细则作出详细规定, 这就导致了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差别巨大, 据人社部对2015年各地城居保实施情况的统计得知, 上海的基础养老金位居全国首位, 达到每月660元, 北京天津紧随其后, 分别为每月470元和245元。而其他省份基础养老金则比较低, 例如黑龙江、湖北、贵州等地仅达到了最低标准每月70元, 可看出, 基础养老金的地区差异最高达到了九倍多, 虽然说各地确实存在经济差异, 生活消费水平确实不同, 但经济水平的差距显然没有基础养老金差异之大, 这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 不利于人口全国范围流动和人才的合理配置, 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加大了社会不公平, 可以说这一状况是由顶层制度设计不够合理造成的, 即制度没有根据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给出相应的补缺措施, 导致经济落后地区被经济发达地区甩在了大后方。

(三) 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间的不公平

《意见》的出台, 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与农村居民实现统一, 两者养老金待遇实行一致标准, 表面上看来, 这是公平的体现, 消除了对农民身份的歧视, 但仔细想来会发现仍有不妥, 综合考虑城市与农村物价差异、需求差别、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保障等因素, 可以发现在城市生活的成本要高于在农村生活的成本, 也就是说在给予二者相同养老金的情况下, 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会不如农村居民, 这就造成了二者隐性的不公平, 所以说实现城乡公平不是简单地给予其相等的物质待遇, 而是在消除户籍歧视的前提下, 保障其享受权利的同等性, 赋予相同的养老权利, 而在物质待遇上仍要考虑到城乡经济差异。

二、对提升经济待遇公平性的建议

(一) 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

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不合理, 造成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要统筹全局、着眼未来, 充分考虑政策实施的连锁效果, 推进养老保险改革的同时要注意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 以期制定出合乎国情、利于民生的政策, 切实保证社会公平性, 例如加大农民种粮补贴力度, 确保农民经济收入稳定增长以保障其有足够能力参保。

(二)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城乡居保待遇水平

城乡居保与职工保差异的存在势必要求提高城乡居保的待遇水平, 而城乡居保中缺乏单位这一重要缴费主体, 这时国家必然要承担起保障责任, 目前每月70元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显然过低, 国家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 切实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并增加对居民的缴费补贴。例如建立国有资产划拨为养老金的固定机制, 加大福利彩票基金的划转力度, 形成养老金的多方来源渠道。

(三) 扩大制度覆盖率, 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保

首先, 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让广大城乡居民弄清政策实质;其次, 加强对城居保经办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培训, 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这些都有利增强政策的公信力与吸引力, 激发参保热情, 以扩大城乡居保的覆盖面最终达到增加基金积累、提升保障水平的目的。

(四) 大力发展经济,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东中西部地区养老待遇水平的差距, 很大方面是由于地区经济水平不一, 各地财政实力不同造成的, 要想消除这一不公, 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快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样这些地区的政府才有足够资金提供补助, 居民个人也才有足够能力参保缴费, 而这一过程自然要求中央政府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财政倾斜。

(五) 城居保和新农保合并的背景下, 物质待遇方面适度向城市居民倾斜

城乡居保的合并本来是一种进步, 但这一进步是表现在养老权的同一性上, 即不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有权享有国家提供的养老待遇, 并有权要求相关部门提供同样的服务。而城市与农村经济水平差异的客观存在, 则要求我们在具体的经济物质给付方面采取灵活性原则, 向城市居民适度倾斜以消除隐性不公, 例如可以在实行相同待遇标准的前提下, 根据城乡经济差异大小对城市居民提供一定的物质扶持, 譬如提供食品券, 当然扶持力度要适中, 具体应根据城乡具体经济差异确定, 不可使城乡居民经济待遇差距过大, 以补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物价之差为限。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EB/OL], 2014 (5) .

[2]人民网.人社部:企退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超2 200元[EB/OL], 2015-10-27.

[3]薛惠元, 仙蜜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14 (1) .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5

关键词:军转公选,张为臻,军转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汇报,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会议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各项工作和决策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国务院各部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相关建议、提案,是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全国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府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由国务院部门牵头办理的建议、提案分别为6672件和5065件,占建议、提案总数的88.1%和91.96%。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各部门认真负责做好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截至去年底,所有承办的建议和提案均已依法按时答复,涉及的问题大多得到解决。通过办理建议和提案,推动一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发展改革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度加大,促进了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但也存在其中一些答复的针对性不强、合理化建议转化为政策措施不够、部门间沟通协调还需加强等问题。会议强调,今年两会在即,各部门负责人届时要到会认真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法治理念,进一步做好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把受领、办理建议和提案作为接受人民监督、回应人民呼声的重要渠道,完善办理工作制度,深入调研,明确按时办复、与代表委员直接沟通等“硬要求”,提高办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要建立和完善台账制度,将建议和提案办理纳入国务院及各部门督查工作计划,采取抽查、重点督办等形式,督促检查落实,探索逐步向社会公开办理结果,让办理工作成为政府转作风、办实事、解难题的过程,使政府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会议指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进“新四化”建设的需要,这既有利于促进人口纵向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也有利于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对于拉动消费、鼓励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决定,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基金筹集采取个人缴、集体助、政府补的方式,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鼓励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6

【关键词】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缴费激励机制

基金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上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项目编号:“cs1515003”)阶段性成果。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扮演了主要角色。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因素。为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社会保障须在向农村倾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整合。2014年2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顺应大势,上海市于2014年5月开始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一、上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适用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

2.缴费方式与标准

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500元、700元、900元、1100元、1300元、1500元、1700元、1900元、2100元、2300元、2800元、3300元12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3.养老保险待遇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凡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政府对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区县政府对本辖区户籍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按照每年500元、700元、900元、1100元、1300元、1500元、1700元、1900元、2100元、2300元、2800元、3300元缴费标准,对应的缴费补贴标准为每年200元、250元、300元、350元、400元、425元、450元、475元、500元、525元、550元、575元。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现状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共计发放150份问卷,有效问卷129份。

1.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各占总人数的58.1%、41.9%;在年龄构成中,20周岁以下占3.1%,21-30周岁占8.5%,31-40岁占15.5%,41-50占12.4%,51-60占14.7%,60岁及以上占45.7%;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含中专、职高)、大学、大学研究生及以上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8.8%、39.5%、9.3%以及2.3%。

2.了解情况调查

在129位调查对象中,有4人对上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十分了解;24人对其比较了解;41人表示了解较少;60人不了解。

在了解渠道调查中,调查對象通过当地政府及村干部宣传、邻居及家人宣传、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宣传的方式分占52.7%、34.1%、8.5%,而通过看横幅及其他方式了解的总占4.7%。

3.参与情况调查

参与调查的129位中,参保人数为107人,未参保人数为22人,分占总量的82.9%、17.1%。其中,不参保的原因有:子女赡养无需参保(40.9%)、不能维持基本的养老需求(31.8%)、担心政策有变(13.6%)、费用太高,缴费负担重(4.5%)、养老金少,作用不大(4.5%)。而在参保的人中,按占总数从高到低的百分比分配,参保原因有年老后有生活保障(85%)、亲戚朋友建议(10.3%)、不清楚原因只是从众参加(3.7%)。

由参保能力的相关数据显示,72.4%选择的调查对象选择500元的缴费档次,18.4%的对象选择700元的缴费档次;9.2%的对象选择900元的缴费档次;选择其余缴费档次人数都为0。

4.满意情况调查

从居民对办事人员的满意度情况调查来看,43%的居民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感到十分满意,22%一般满意,4%的居民表示不满意;而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办事程序的熟练程度上看,49.8%的居民表示不满意,感到十分满意的占6.7%。

三、上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根源

1.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缴费层次低

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调查对象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少数选择700元、900元的缴费档次;而1000元以上的缴费档次几乎无人问津。可见多数参保对象更倾向于选择较低缴费档次。

(二)居民了解度低

在调查中发现,样本总量中只有少数人非常了解制度,不了解的对象占了近乎总量的二分之一,可见调查对象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度较低。从文化程度来看,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其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认识。调查对象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人员宣传、邻居家人的告知来了解城乡居保制度,了解渠道较为有限。

(三)居民对办事人员满意度较低

从居民的满意度情况调查来看,不足一半的比例表示对其工作态度满意;从对办事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熟练程度上来说,满意度更低。总体上看,居民对办事人员的满意度较低。

2.根源分析

(一)激励机制不足,补贴标准偏低

尽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有“有弹性”原则,但在调查期间发现,调查对象对补贴水平待遇发放水平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原因在于,根据计算可以发现,缴费档次越低,政府给予的补贴率越高:若按每年500元缴费,补贴率为40%,而若选择3300的最高档次缴费,补贴率仅为17.4%。这是导致参保人员大多选择较低参保档次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在于,政府虽根据弹性标准给予补贴,但居民表示补贴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表明激励作用仍十分有限。

(二)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欠缺

参保者了解新政策的方式多通过政府宣传的渠道,但此渠道十分单一,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年龄较大者、文化程度较低者来说,不能及时清晰地接收该制度政策。况且,邻居及家人宣传带来的效果也取决于邻居家人本身对于制度的了解情况,从众心理的基础也是基于有一定的知晓情况。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大众媒体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在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也阻碍了居民及时了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政策与细则。

(三)服务力量薄弱,人员编制紧张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保险参保面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工作的增加,社会保险的管理对象和管理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增高。新制度又是两种存在差异的制度的合并,资金来源、缴费主体、基金管理等内部结合中存在着不少矛盾,办事人员需自我调整整合熟悉。且机构中人员编制缺位、基层管理平台脆弱,工作人员的配备处于失衡状态,社会保险经办人员压力也在不断上升。

四、对策建议

1.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完善补贴标准

政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参保人的经济承受力,立足于实际情况,优化城乡居保制度设计,保证必要的财政投入,按照缴费档次划分进行更具有激励作用的补贴。政府也可把补贴标准与缴费年限年龄进行挂钩,鼓励参保人员早参且长期缴费,对于符合早参长缴的积极参与者给予更高档次的补贴。同时,可以采取多方筹资方式,从征收的土地出让金等余额中拿出指标投入至社会保险基金。

2.多种宣传方式结合,加强宣传强度

针对宣传渠道单一的情况,政府及社保局可以采取开办宣传栏、制作宣传海报、分发手册、开展讲座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形式;以社区、乡镇为单位,利用节假日,在人群较多的公众场合(如汽车站、广场等),设置宣传点、现场讲解政策、接受群眾咨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参保;同时,利用大众传媒广传播的方式,在相关网站上播放宣传影片、设立在线问答环节,从参保流程、缴费标准、待遇状况等具体内容入手为居民答疑解惑。通过其传播,提升关注度以及认知度,提高制度的宣传效果。

3.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队伍建设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业务量大、情况复杂,从管理层面来说,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管理能力建设,科学整合现有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及时对基层人员进行政策解析以及服务力量培训,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减轻人员压力,为制度的合并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基础经办人员应及时跟进了解相关政策,倾听群众心声,加强自我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美桃.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问题探讨[J].中国财政.2014(21)

[2]俞燕锋.覆盖城乡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以嘉兴市为分析个案[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1(4)

[3]薛惠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3(04)

[4]钟俊.新时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不足及优化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4(23)

作者简介:向晨曦,(1995-),女,湖北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周淑芬,(1988-),女,湖北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养老保险。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7

一、贵阳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1.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贵阳市政府于2011年8月24日出台《贵阳市城镇老年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试行) 》规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以及其他补贴构成。个人缴费为每年100元到1600元12个档次, 政府每人每年补贴30元。截止2012年5月30日, 全市共有10435人参加城居保, 其中60周岁以上人员有9498人, 并且在这10435人中超过半数的参保人选择了最低档次 (每人每年100元) , 其余大多选择的档次也中间偏低。说明制度吸引力低, 导致居民参保不够积极。主要原因是缴费选择标准低, 待遇低。

2.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根据《贵阳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中规定:2012年城镇职工参保基数按照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708元/年 (2809元/月) 进行调整。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不足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1685.4元缴纳, 超过300%的按8427元缴纳;月平均工资在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至300%之间的, 按实际工资额为基数缴纳。对于灵活就业人员 (个人) 参保基数最低为1685.4元, 最高为2809元 (详见下表) 。

截止2012年1月1日, 贵阳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5万 (其中退休人员18.5万) , 征缴养老保险费24.85亿元。虽然该制度已经成为贵阳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核心,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贵阳市有数万名在工作中涉及跳槽、离职、调动等情况, 不得不中断缴费, 并且没有续接或是转移保险关系手续。排除主观因素外,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区域统筹进展不顺。其次, 加上沉重的隐形养老金债务等问题,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城保“的发展, 进而影响了我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2008年, 贵阳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农保”试点工作并出台了《贵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其中规定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到800元8个档次, 政府补贴30元。截止到2012年5月30日, 全市累计参加新农保人数74.58万人, 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人数18.92万人, 累计征缴养老保险费7.34亿元, 累计发放养老金4.08亿元。在这4.04亿里, 中央财政补贴1.66亿元, 省级财政补贴607.44万元, 市级财政补贴9350.66元, 区县财政补贴11436.17元。可以说, 若没有国家和省级部门部门这么高比例的补贴, 贵阳市新农保工作将举步维艰。同期, 贵阳被征地农民总人数37.28万人, 其中农村户籍人数33.26万人, 60岁以上人数4.02万人, 已提取社会保障资金6.3亿, 支付被征地农民参保补贴1832.9万元, 结余6.12亿元。以被征地农民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0364人, 享受养老待遇的有2270人。土保和新农保一样, 农民拥有自主自愿的权力, 既可选择城保也可选择“新农保”, 但是近四十万的失地农民, 只有一万人参保, 由此可以看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依然不乐观。

同时, 根据贵阳审计局的调查发现:部分区 (县) 农业户籍人口中共有182人同时参加了城保和新农保, 有2人同时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分属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 不能联网统筹运行, 导致部分农民重复参保和享受双重待遇。

综上所述, 贵阳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确卓见成效, 尽管制度的决策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和调整变革, 可总还是有些棘手的问题难以攻克, 并且在变革的过程中往往又会衍生出新的问题。而大部分的原因在于现有的“二元”结构。因此, 我们必须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迈进, 才能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进而让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二、贵阳市养老保险制度在城乡统筹中存在的问题

1.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较窄

根据数据显示, 贵阳市共计106.25万贵阳市城镇职工和居民参加养老保险。此外, 贵阳市累计参加新农保人数74.58万人, 失地农民总人数37.28万人, 而参加土保的人数只有10364人。根据《贵阳市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贵阳市总人口432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294.6万, 农村人口137.8万人。由此可知, 贵阳市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比例只有36%, 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比例只有54%, 失地农民参加土保比例只有2.8%。此外, 贵阳还拥有近150万的流动人口, 这些流动人口数量已近超过了全市城保参保人数, 可见现实中的参保率也许会更低, 因此, 目前贵阳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离真正的全面覆盖还有很大的差距。

2.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待遇差距较大

根据政策, 现在贵阳已退休职工基本上都是1988年9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中人”。他们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由三部分构成, 即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及过渡养老金。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则仅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两样, 并且新农保的相关政策文件是于2008年才出台的, 在这之前的老农保, 退休金仅有个人账户一项。这造成了很多参加老农保的退休老人, 现在每个月只有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的养老金, 而新的政策却未能有效弥补这个缺陷。同时, 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可以享受社会经济的成果, 有正常的退休待遇调整机制, 而农村居民则因缺乏财政兜底的支撑, 调整待遇没有资金来源。这样不但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而且不利于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很难体现统筹城乡的政策目标。

3. 地方财政补贴能力差异较大

贵阳市各地区的财政收入差异明显, 以2009年为例 (详见下表) 。

由上表可知, 云岩区、南明区和金阳新区的财政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云岩区与高新区相比, 两者相差有14.3倍, 而与其他地区也在6.3倍到2.7倍之间。因此, 对于富裕的云岩, 南明和金阳新区来说, 政府补贴没有一点问题, 而对于相对贫困的白云, 息烽等地, 政府补贴就成了财政支出的最大负担。

同样对于城镇和农村来说, 城镇的补贴压力一定小于农村的。“十一五”期间, 贵阳参保人数中单位职工身份的占总人数的81.8%, 政府和单位均为其进行缴费补贴, 而村级集体经济能负担的, 只有不到10%, 对于边缘农村, 能负担的几乎为零, 对于这些极其平困的地区, 政府的养老保险机制几乎停用。当地农民无法支付养老金, 政府对缴费补贴也无能为力, 只能让当地农民“吃低保”为生。这种财政收入上的差异, 不但给当贫困地区的政府增加了巨大压力, 同时也降低了当地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阻碍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发展。

4. 地区间制度的相互衔接不够

由于城市与农村各类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起步时间、统筹层次、基金标准等各不相同, 造成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 现在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 这也加大了城市与农村在制度上衔接和转化的难度。这样既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 也影响了市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 城市里的社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而农村却死气沉沉,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推广, 进而阻碍着各地区间制度的相互衔接。长此以往, 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更是大大增加了构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难度。

三、贵阳市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 整合农村各类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结合现实情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改进。一是放宽现有户籍限制。充分体现城乡居民同等待遇的理念, 并取消农村户籍人员对缴费基数档次的限制;二是增加适当的缴费基数, 并加以条件限制。如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可以选择较低的基数, 而收入较高的可以选择较高的基数, 这样不但增加了制度的吸引力, 同时也便于以后城乡一体化后与城保、城居保等并轨。三是建立长效的增长机制。适当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 交的多得的多, 反之亦然。

2.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现行城保制度是在“二元”结构下进行的, 不适应农民的基本需要, 更不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的建议是首先将农民加入城保的范围内, 征缴保险费。其次, 将个人缴费比例按照实际情况可适当降低或者提供多个档位供不同群体选择。再次, 养老方式可选择。即职工中断缴费或者达到国家规定享受养老保险金年龄时, 可选择按当地城镇职工计发办法领取, 也可转会原籍地参加当地相应养老保险制度。最后, 由政府控制, 细化转职接续流程, 完善相关操作系统。

3. 适当的财政倾斜

这里的财政倾斜分为两个内容:一个是政府补贴金额可是调度提高, 健全动态补贴机制。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 补贴标准应该随着物价指数、生活水平的变动而调整。另一个内容是考虑到各地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 对那些贫困的地区, 可先由县 (区) 分担, 然后由省 (市) 保底, 当个人正常缴费以后, 集体补助部分同时到位, 专款专用。50%计入个人账户, 50%计入国民基础养老金账户。

4. 有效衔接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需要将各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修改, 慢慢找到有效的衔接办法。然后找到合适的缴费折算方式, 比如当城保对象进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体系时, 个人账户不变, 而统筹账户按一定比例进入个人账户。最后要明确缴费的折算标准, 并计入到账户中去, 待遇按照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

参考文献

[1]石孝军.走向全面社保:贵州实践探索与运行分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2]郑成功.中国社会保障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白永秀.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J].学术月刊, 2012 (5) .

[5]范永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政管理问题研究:以某省会城市四个县区的改革试点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8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此前我国三类养老保险:覆盖城镇职工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职保”) 、覆盖16周岁以上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农保”) 和覆盖16周岁以上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金体系居民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城居保”)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09年开始试点 (1) ,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从2011年开始试点 (2) , 经过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 截止到2013年末,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750万人, 比2012年底增加1381万人;基金收入2154亿元, 同比增长17.8%;基金支出1453.7亿元, 同比增长26.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81元, 有15个省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3) 。在已基本实现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有利条件下, 通过多地开展的一体化试点积累了经验, 为全国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

2013年11月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对城乡一体化做出了战略部署, 而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之一。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第四点着重强调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4) 。文章认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 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其中,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

三、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重大意义

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一步, 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经济发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一) 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是改善民生的改革举措

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其次, 基本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可以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问题, 有助于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提高养老保险机构服务水平, 给城乡居民缴纳和领取养老金提供便利, 长期来看有利于提高待遇水平, 改善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 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城市化潜力, 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乡-城流动,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 预计在未来城市化还将纵深发展。人口流动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忽视的是, 许多在城市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口社保携带困难, 使他们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服务, 称为城市中的“边缘人”。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保制度城乡一体化的第一步, 这一重大举措及其政策指引, 有利于促进人口纵向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 也有利于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此外, 也对于拉动消费、鼓励创新创业, 具有重要意义。

(三) 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有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以增加老年人可支配收入, 实现老有所养, 缓解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养老模式的经济压力。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广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并且不断提高养老金支付标准, 减少了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率, 是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而通过建立广泛的全民养老保障体系, 将更多的人口纳入到养老保障积累中, 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言, 意义非凡。

四、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实施的有利条件

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改革举措,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并在三中全会之后迅速落实, 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可见一斑。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状况和养老保险的特性来看, 目前正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有利时间点, 此时抓住改革机遇, 选取统筹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突破口, 有许多有利条件。

(一) 抓紧人口红利期的有利时机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转变的尾声, 虽然老龄化不断加剧, 但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比例仍然处于较高的位置, 人口红利的窗口并未关闭, 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法, 从基金的精算平衡来看, 较高比例的劳动年龄人口能够增加社保资金的收入, 相对弥补当前老年人口养老金积累不足带来的空账问题, 保证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

(二) 过去几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快速有力的推进为制度合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到运行的短短几年中, 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各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很多经验, 培育了社保机构及专业人才, 提高了参保人的社会保障的认识, 保障统一城乡社会养老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使其成为突破口, 为进一步改革铺路

比起社会医疗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给付相对稳定, 不会随着费用的增加出现支出难以控制的情况, 也不存在诱导需求, 便于进行预测和管理, 有利于实现中长期精算平衡。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广, 但保险金给付水平较低, 且比较接近, 由这两类保险制度合并作为入手点, 也能确保改革下一步———统一给付待遇的顺利进行。

(四) 合并两项制度能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 有利于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

首先, 因为持续的劳动力乡-城流动, 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镇和城市, 有学者称之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 (李辉等, 2012) , 这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不利。而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利于打破原新农保靠政府投入的状况, 增加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促进保险基金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 两大保险制度的合将统一事权, 可望缩减机构设置和减少人员配备, 有利于提高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

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路径展望

统筹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学者戴卫东 (2009) 对整体改革路径的判断可以概括为“三步走战略”, 即:第一步 (2009~2012年) :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一起, 共同构筑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安全网”, 目前已基本实现;第二步 (2013~2020年) :逐步衔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整合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具有养老性质的保障体系, 实施城乡老年津贴制度;第三步 (2021~2050年) :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扩大城乡老年津贴制度覆盖面并提高其待遇水平。当前的改革已开启了由“相互分离”向“制度统一、标准有别”过程的转变 (童广印, 2007) , 接下来下一步即为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 最终达到全民一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永红.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综述[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3 (11) .

[2]戴卫东.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步骤规划[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60) .

[3]李辉, 王瑛洁.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 (1) .

[4]林义, 林熙.中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着力点[A].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韩国比较社会政策研究会、日本日中韩社会保障交流委员会.第九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摘要集[C].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韩国比较社会政策研究会、日本日中韩社会保障交流委员会:, 2013:2.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9

1 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效率不高

1.1.1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行城乡医保制度二元分治的管理模式容易引导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由于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拥有较高的筹资和补偿标准, 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人才涌向城市大型医疗机构, 而农村和城市的社区卫生机构则因为医保基金规模和市场份额较小, 基本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明显不足[1]。不均等的医疗资源分配导致了资源的低效率利用, 同时也不利于满足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1.2 多头管理导致运行成本较高

三项医保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 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各自设置一套经办管理程序, 配备一套经办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管理人员, 各自建立一套网络管理信息技术平台, 在管理上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与标准, 甚至在同一地区市下设的各区、县执行的管理办法和规定还存在着差别[2], 客观上造成了资金投入与管理上的重复和浪费, 导致医疗保险运行成本增加, 并且增加了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难度[3]。

1.1.3 医保各制度间衔接困难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差距缩小, 劳动力岗位变换、就业结构和个人社会身份变更频繁, 现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使本来就有限的医保资源得不到整合和利用, 不利于制度之间的衔接, 导致医疗保险异地转移、个人账户和参保年限续接等问题越发突出。例如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二者在筹资模式、待遇水平方面比较接近, 理论上应该很容易衔接, 但实践中两种制度是以就业和户口性质来确定参保类型, 城镇居民身份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许多矛盾, 增加了实际衔接工作的困难;城乡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在衔接上既滞后又存在缺陷, 居民生大病后即使参加了保险, 但由于后续的救助不到位, 医疗负担依然沉重[4]。

1.1.4 经办机构和信息系统重复建设

城乡医疗保险分别设立专门的经办机构, 各自开发信息系统, 确立定点医疗机构和保险目录, 导致财政投入增加, 降低了信息管理效率[5]。

1.2 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1.2.1 筹资和医疗费用负担不公平

目前, 各地倾向于对不同支付能力的参保人统一规定相同的收费标准, 如职工医保通常以一定比例的工资收入作为缴费标准, 却没有考虑到我国高收入人群收入来源多样化的事实, 导致低收入阶层的费用负担率高, 筹资存在严重的逆向再分配现象。申曙光[6]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出:新农合个人筹资存在较大的不公平性, 低收入者的费用负担反而高于高收入者, 筹资机制的累退性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社会医疗保险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共济制度, 筹资缺乏横向公平, 也就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影响了制度应有的公平正义价值[7]。

1.2.2 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和服务利用不均等

保障水平是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等多个指标的综合反映。从最重要的指标———报销比例来看, 与筹资水平相对应, 职工医保的保障水平远远高于新农合和城居医保, 后两者的保障水平相近。医疗服务利用方面, 城镇居民和职工无论门诊还是住院, 可以在大城市丰富的医疗资源中选择就医, 而参合农民住院在乡级医疗机构的占一半左右, 60%的门诊在村级就诊[8]。

1.2.3 居民重复利用医保资源

由于各制度信息系统间不对接, 参保的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难以避免会出现居民重复参保的状况。重复参保意味着可获得重复政府补贴, 既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也不利于全体公民公平享有社会保障资源。

1.3 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偏低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大多以市为统筹单位, 而新农合的统筹层次则大多停留在区、县一级, 统筹层次较低, 参保人数有限, 不能有效地用尽可能多的筹集资金去满足一部分人的疾病治疗需求, 难以充分利用大数法则来分散风险, 医保基金的风险调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不利于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9]。同时, 统筹层次低也导致各地区、各行业间医疗保障基金的转移接续、支付能力较弱, 不能适应非国有经济的劳动者就业地点改变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保障资金的延伸能力, 不利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全社会的调配。

2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建议

2.1 树立统筹城乡医保的理念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医保城乡统筹深刻而伟大的现实意义, 认识到实施城乡统筹是公平、正义、普惠、共享社保核心价值观的回归, 是宪法赋予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落实, 是遵循大数法则、化解风险的最佳方案[10], 彻底摒弃对农村的偏见, 理性增强公民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的意识, 从而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其次, 要认识到统筹城乡医保并不是无凭无据的“空谈”, 它的实现有着充分的政治和思想基础、经济基础、制度基础以及管理服务和群众基础[5], 切实可行。

2.2 确立医保体系的整体规划

加快医保城乡统筹, 须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步骤, 确立整体规划, 搞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领导高层对城乡医保体系的整体性设计, 包括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框架, 弄清城乡统筹中需要统筹的内容, 为城乡统筹建立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尽快出台统筹城乡医保的指导意见等, 强化中央层级的顶层设计责任, 明确指出统筹方向。其中, 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制度设计才是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目标的途径[11]。

2.3 实施城乡统一管理

实行城乡统一管理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统一行政管理。医保统筹首要工作就是从管理体制上解决由谁统一管理的问题, 将分散于多个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归口到一个部门。体制问题不明确, 统筹就缺乏效率。至于城乡一体化究竟应由哪个部门主管, 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其实, 任何一种管理体制都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 只有适应不适应, 采取何种管理体制取决于实行什么样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12]。医疗保险应该由哪个部门主导, 要看怎样更有利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 更有利于保证我国卫生事业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2) 统一经办机构。对原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优化组合, 在社区和乡镇统一建立基层医保经办机构, 统一规范城乡基层医疗经办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合理配备人员, 提高管理效率。 (3) 统一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新农合已建立的参合人员基本信息数据, 将其并入劳动保障信息系统, 建立新的社会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并将其延伸到乡镇和农村, 通过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信息联网, 实现参保群众的即时报销[13]。 (4) 整合医疗卫生资源。重新规划确定新农合的定点医疗机构, 缩小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存在的差异, 使三项医保适用统一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同时, 对城市的大医院采取抑制投资政策, 不盲目增加大医院的数量, 注重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把资金集中到中小型医院和社区医院, 加大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力度与报销比例, 引导病人往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利用率, 减轻三级医院就医压力[1]。

2.4 逐步缩小城乡医保差距

据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2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指出, 按现行的制度设计, 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水平是人均1 331.61元, 新农合的人均筹资为126.24元, 前者是后者的10倍以上。为此, 一方面, 要提高新农合待遇水平。通过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缩小与城市医疗卫生现状的差别;在此基础上, 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 使之与城镇居民基本处于同等水平;同时, 实行门诊医疗保障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动改革, 通过规范管理、实行基本药品零差价、费用减免等措施, 引导和鼓励患者到社区就医, 降低成本,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 要不断优化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合理调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 深化药品购销体制改革, 加强对城镇职工医疗卫生体系的监管, 扩大职工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提高基金利用效率, 把过高的基金结余率降下来,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2.5 逐渐提高统筹层次

医保统筹层次越高, 基金的规模越大, 医保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医保基金管理的行政成本降低, 各类进城务工人员医保关系的转移及异地就医结算问题得到解决, 才能够保证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注重提高医保基金统筹的层次, 可以先以省辖市为统筹单位, 再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14]。通过统一医疗服务和结算服务平台、深化制度间衔接层次、加大省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并调节好省级对非财政转移支付地区的税收上交等问题, 省级统筹可以逐步实现[4]。

2.6 加快医疗保障法制建设

我国社会保险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1年才开始实行, 相关配套办法还未出台。在城乡各医疗保险制度独立运行的过程中, 各项保险制度又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约束, 各有自身运行的指导意见、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难以形成统一权威的社会医疗保障法制体系[15]。服务者和参保者因为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机制而发生医疗资源浪费、管理松懈等问题。因此, 国家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是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重要保证[16]。国家应加快医疗保障法制体系建设, 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的配套法规, 并顺应广大民众长期以来最强烈的诉求, 即在直接涉及政府利害的两项授权条款上做出具体规定, 并确保落实到位[17]。

2.7 及时总结各地区医保统筹探索经验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10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自愿参保的形式, 因此, 对制度是否知晓以及对制度了解程度居民是否愿意参保的前提, 也是制度实施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为了解泸州市居民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知晓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 对泸州市两个区县进行了研究, 以期为调查地区完善该制度确保其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年满16周岁、非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入户调查问卷,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逐一入户询问收集资料。调查对象的选取, 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 本研究共调查了泸州市2个区6个乡镇18个行政村中的703名城乡居民, 调查时间为2015年6~7月。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知晓现状、知晓途径、宣传满意度等情况。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调查问卷统一收回, 经质量核查,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Epdi Data3.0双人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趋势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703名调查对象中, 男性295人, 占调查对象的42.0%;女性408人, 占调查对象的58.0%。城镇户籍173人, 占调查对象的24.6%;农村户籍的530人, 占调查对象的75.4%。调查者平均年龄为52.0岁, 其中以45~60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为主, 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9.1%和32.3%, 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年龄构成有差异, 其中男性主要集中于60岁及以上, 女性集中于45~60岁, 具体性别年龄分布见表1。703名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 分别占调查对象的40.8%和27.5%, 文化程度为文盲占22.8%, 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占9.0%。调查对象中, 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 占调查对象的85.9%, 未婚占4.1%, 离婚占1.6%, 丧偶占8.4%。

2.2 调查居民家庭供养老人基本情况

2.2.1 家庭平均规模和老人数量基本情况。

703名调查对象中, 家庭规模平均为4.43人, 其中478名表示家庭中有60岁及以上老人, 占调查对象的68.0%。在家中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调查对象中, 53.8%的是有1个老人, 42.8%有两个老人, 具体情况见表2。

2.2.2 60岁及以上老人生活来源情况。

在家庭里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调查对象中, 本次发现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由儿女赡养和老人独立工作 (种地) 生活, 占老人总数的49.9%和41.9%。而社会保险养老金或商业保险的仅占10.28%和0.97。

在家庭里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调查对象中, 41.0%的调查对象表示供养困难, 表示一般的占50.4%, 表示没有困难的仅占8.6%。

2.3 调查对象最期望的养老途径

在最期望的养老途径中, 表示通过自我储蓄养老的为246人, 占调查对象的35.0%;表示希望通过子女赡养的方式的为199人, 占28.3%;希望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的为197人, 占28.0%;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其他方式的分别为20和41人, 分别占2.8%和5.8%。

2.4 调查对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现状

2.4.1 调查对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知晓率。

所谓知晓率是指受调查居民知晓我国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不包括其本已参保该制度、但是对该制度完全不了解、经由调查员解释后才清楚的人员。

在703名调查对象中, 515名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制度的知晓率为73.3%。

2.4.2 调查对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知晓途径。

在515名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查对象中, 知晓的途径主要周围人或邻居交谈、政府部门宣传, 分别占知晓人数的67.4%、65.8%, 具体情况见表4。

2.4.3 知晓人群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程度。

在515名知晓的人群中, 40.8%的人群对于该制度的知晓程度是一般, 而非常了解和了解的仅占1.2%和26.6%, 而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占到了28.5%和2.9%。

2.5 调查地区居民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5.1调查地区居民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单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调查地区居民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在文献阅读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分析了调查区县、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家庭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供养老人是否困难、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自我批评家庭经济状况、最期望的养老途径、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养老程度12个因素, 经卡方、趋势卡方或确切概率法,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年龄 (趋势=5.103, P=0.024) 、文化程度 (=13.777, P=0.001) 、婚姻状况 (确切概率P=0.003)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12.927, P=0.012) 、最期望的养老途径 (=32.177, P<0.001) 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养老程度 (趋势=72.750, P<0.001) 。

2.5.2调查地区居民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因变量,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和文献研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 拟合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采用forward:conditional法) , 进入模型的变量包括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最期望的养老途径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程度, 具体模型见表6。分析发现, 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及以上的知晓率较文化程度为文盲的高, 分别是其的2.083和2.106倍;婚姻状况中已婚的知晓率较未婚的高, 是其的2.241倍;家中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知晓率较没有的高, 是其的1.522倍;最期望的养老途径中, 通过购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知晓率较子女赡养的知晓率高, 是其的4.826倍;认为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率较一般和没有的必要的高, 分别是后两者的4.274和3.322倍。

4 讨论

4.1 城乡居民养老途径主要为儿女赡养和自我储蓄养老, 保险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本次调查发现, 在家庭里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调查对象中, 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由儿女赡养和老人独立工作 (种地) 生活, 占老人总数的49.9%和41.9%, 而社会保险养老金或商业保险的仅占10.28%和0.97%, 表明当前调查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仍然是由儿女赡养和依靠自我储蓄的方式进行。这种以家庭保障和自我保障为主的养老形式, 给家庭来带了较为沉重的负担, 在家庭里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调查对象中, 41.0%的调查对象表示供养困难, 表示一般的占50.4%, 表示没有困难的仅占8.6%。在如此沉重的家庭养老负担下, 居民依靠社会保险制度解决养老问题的意识仍显不够, 数据显示调查人群最期望养老方式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自我储蓄养老、子女赡养, 希望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的仅占28.0%, 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4.2调查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率有待提高, 对制度的了解程度有待加深

本次发现, 调查对象的制度的知晓率仅为73.3%, 距离建立时所提出的“2020年前, 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 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 更好地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的目标, 制度的知晓率仍然有待提高。且本次调查还发现, 即使是在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群中, 对制度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在知晓的人群中, 40.8%的人群对于该制度的知晓程度是一般, 而非常了解和了解的仅占1.2%和26.6%, 而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占到了28.5%和2.9%。上述结果说明知晓人群中, 大部分仅仅是听说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但是对该制度的覆盖人群、基金筹集、基金支付等具体内容了解程度不深。

4.3 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最期望的养老途径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是城乡居民是否知晓制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多因素分析后发现, 当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最期望的养老途径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居民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重要影响因素。分析发现, 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及以上的知晓率较文化程度为文盲的高, 分别是其的2.083和2.106倍, 其原因是文化程度高的对新鲜事物的感知程度较高, 更愿意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新知识, 对制度的知晓率自然也更高。婚姻状况中已婚的知晓率较未婚的高, 其原因可能是婚姻中是已婚的人员年龄普遍比未婚的大, 对自己和家庭中养老问题更为关注, 因此知晓率更高。家中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知晓率较没有的高, 是其的1.522倍, 其原因可能是家中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养老负担更重或者本身该老人已经加入了该制度。最期望的养老途径中, 通过购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知晓率较子女赡养的知晓率高, 是其的4.826倍, 这主要是已经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群已经具有较强的保险意识, 也对各类社会养老保险比较关注, 因此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程度更高;认为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率较一般和没有必要的高, 分别是后两者的4.274和3.322倍, 这主要是因为认为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的人群普遍保险意识较高, 在日常生活中, 会去关注有一些什么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具体如何运行、自己可以参加哪些养老保险。

5 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地区城乡居民保险意识不强、制度的知晓率和知晓程度都有待提高, 因此, 应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 以增强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提高制度知晓率和知晓程度, 以促进居民进一步了解、参加养老保险, 实现由“自我+家庭保障”转向“社会+国家保障”。切城乡居民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途径主要周围人或邻居交谈、政府部门宣传, 因此, 在宣传时, 笔者认为应该以政府为主导, 以点带面进行宣传。

政府为主导, 是指主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作为制度的宣传主体, 集中多方面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具体而言, 首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方案。在做宣传方案时, 应力求简单明了, 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具体的细节要简单直观, 以提高宣传效果。同时, 在宣传方案中应详尽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动员哪些人参与宣传, 以提高宣传的效率。其次, 在正式宣传开始前, 可聘请相关专家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负责人对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对政策进行详细的解读, 确保对政策的理解准确无误。第三, 充分发挥各级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力量进行宣传, 一是可发动社区、村级干部, 深入居民家中将政策宣传解读到位, 解释一些居民的疑虑, 尤其是要打消城乡居民因以往社会保障政策的消极影响。二是宣传时应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 如社区和村组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和保险金发放机构之间的衔接, 同时做好宣传, 让居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了解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知识。三是考虑基层机构人手可能会出现匮乏状况, 可以考虑和高校院校等机构合作, 以学生实习实践的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以点带面宣传, 是指在宣传时可以重点针对部分人群先做宣传, 再由这部分人群向其他人群宣传。本次调查发现, 是否知晓会受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最期望的养老途径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的影响, 因此, 宣传时可以首先针对文化程度、已婚、家庭中已经有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意识比较强的人群先做宣传, 当这部分人群对制度有了解后, 再通过他们对周围邻居和亲朋好友进行宣传, 以克服单纯政府宣传可能引起居民不信任、宣传时部分居民不在现场等影响宣传效果的问题,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程度, 以增强其保险意识, 提高参保积极性。

摘要:为了解调查地区居民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知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法, 对703位农村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 调查对象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率为73.3%;知晓的途径主要是周围人或邻居交谈、政府部门宣传;在知晓的人群中, 40.8%的人群对于该制度的知晓程度是一般, 而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占到了28.5%和2.9%;影响是否知晓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最期望的养老途径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上述结果说明城乡居民养老途径主要为儿女赡养和自我储蓄养老, 保险意识需进一步加强;调查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率有待提高, 对制度的了解程度有待加深。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知晓

参考文献

[1]罗维.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居民养老保险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2]张安定, 锁利铭, 刘俊.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3 (1) :51-54.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11

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运行情况以及地方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现就整合建立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强统筹协调与顶层设计,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完善政策入手,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推动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促进全民医保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把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纳入全民医保体系发展和深化医改全局,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突出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衔接,强化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立足基本、保障公平。要准确定位,科学设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居民负担和基金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异,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保待遇,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有序推进。要结合实际,全面分析研判,周密制订实施方案,加强整合前后的衔接,确保工作顺畅接续、有序过渡,确保群众基本医保待遇不受影响,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和制度运行平稳。

4.创新机制、提升效能。要坚持管办分开,落实政府责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和经办管理服务效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保经办服务。

二、整合基本制度政策

(一)统一覆盖范围。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覆盖范围包括现有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所有应参保(合)人员,即覆盖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员以外的其他所有城乡居民。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困难的可按照当地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各地要完善参保方式,促进应保尽保,避免重复参保。

(二)统一筹资政策。

坚持多渠道筹资,继续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为主的筹资方式,鼓励集体、单位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给予扶持或资助。各地要统筹考虑城乡居民医保与大病保险保障需求,按照基金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城乡统一的筹资标准。现有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差距较大的地区,可采取差别缴费的办法,利用2—3年时间逐步过渡。整合后的实际人均筹资和个人缴费不得低于现有水平。

完善筹资动态调整机制。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稳定筹资机制。逐步建立个人缴费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衔接的机制。合理划分政府与个人的筹资责任,在提高政府补助标准的同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比重。

(三)统一保障待遇。

遵循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的原则,均衡城乡保障待遇,逐步统一保障范围和支付标准,为参保人员提供公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妥善处理整合前的特殊保障政策,做好过渡与衔接。

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发生的住院和门诊医药费用。稳定住院保障水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5%左右。进一步完善门诊统筹,逐步提高门诊保障水平。逐步缩小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与实际支付比例间的差距。

(四)统一医保目录。

统一城乡居民医保药品目录和医疗服务项目目录,明确药品和医疗服务支付范围。各省(区、市)要按照国家基本医保用药管理和基本药物制度有关规定,遵循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技术适宜、基金可承受的原则,在现有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目录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参保人员需求变化进行调整,有增有减、有控有扩,做到种类基本齐全、结构总体合理。完善医保目录管理办法,实行分级管理、动态调整。

(五)统一定点管理。

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定点机构管理办法,强化定点服务协议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和动态的准入退出机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同等的定点管理政策。原则上由统筹地区管理机构负责定点机构的准入、退出和监管,省级管理机构负责制订定点机构的准入原则和管理办法,并重点加强对统筹区域外的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指导与监督。

(六)统一基金管理。

城乡居民医保执行国家统一的基金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独立核算、专户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结合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进付费总额控制。基金使用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保应支付费用及时足额拨付,合理控制基金当年结余率和累计结余率。建立健全基金运行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基金风险,提高使用效率。

强化基金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坚持基金收支运行情况信息公开和参保人员就医结算信息公示制度,加强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

三、理顺管理体制

(一)整合经办机构。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理顺医保管理体制,统一基本医保行政管理职能。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经办资源,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人员和信息系统,规范经办流程,提供一体化的经办服务。完善经办机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培训和绩效考核。

nlc202309042253

(二)创新经办管理。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改进服务手段和管理办法,优化经办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新经办服务模式,推进管办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保的经办服务,激发经办活力。

四、提升服务效能

(一)提高统筹层次。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原则上实行市(地)级统筹,各地要围绕统一待遇政策、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和就医结算等重点,稳步推进市(地)级统筹。做好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根据统筹地区内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金的分级管理,充分调动县级政府、经办管理机构基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省级统筹。

(二)完善信息系统。

整合现有信息系统,支撑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运行和功能拓展。推动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与定点机构信息系统、医疗救助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做好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与参与经办服务的商业保险机构信息系统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强化信息安全和患者信息隐私保护。

(三)完善支付方式。

系统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及药品供应商的谈判协商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形成合理的医保支付标准,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通过支持参保居民与基层医疗机构及全科医师开展签约服务、制定差别化的支付政策等措施,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

(四)加强医疗服务监管。

完善城乡居民医保服务监管办法,充分运用协议管理,强化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各级医保经办机构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促进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五、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整合工作平稳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

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点任务,关系城乡居民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要求,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整合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各省级医改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整合过程中的问题。

(二)明确工作进度和责任分工。

各省(区、市)要于2016年6月底前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工作作出规划和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健全工作推进和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统筹地区要于2016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综合医改试点省要将整合城乡居民医保作为重点改革内容,加强与医改其他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快推进。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前后的衔接;财政部门要完善基金财务会计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基金监管工作;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参与经办服务的商业保险机构的从业资格审查、服务质量和市场行为监管;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管理部门要在经办资源和管理体制整合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医改办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跟踪评价、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

(三)做好宣传工作。

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准确解读政策,宣传各地经验亮点,妥善回应公众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努力营造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

2016年1月3日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篇12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

1 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整合的必要性

1.1 完善管理体制, 减少运行成本的要求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分别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负责管理与实施。保险费用的缴纳、保险基金的管理、费用的补偿支出等环节若要顺利完成, 都需要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各级政府的劳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 衔接机制不成熟, 使得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 不仅增加了管理费用, 也容易导致各个部门在工作中各行其是, 难以相互协调, 提高了制度运行的成本。

1.2 破除城乡壁垒, 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政策针对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这两种身份设置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差别对待的医疗保障制度,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为了缩小城乡差距, 势必要对城乡居民这种不平等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再分配的一种重要途径, 通过收入分配转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对特定群体造成的损失。

1.3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规避道德风险的需要

在这两项制度的运行过程中, 就医者在所规定的医疗机构所花费的费用, 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一定比例代为支付, 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缺乏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在患者就医看病的过程中, 医生与患者了解交易信息的多少是存在差异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机, 一旦医生的个人经济利益取决于其销售药品或者医疗服务的数量多少、价格高低, 医生就可能发生“诱导需求”、“开大处方”等牺牲患者利益, 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

目前, 没有统一的文件对两项制度加以规定, 参保与否全凭居民自愿, 使得这两项制度的执行缺乏强制力, 相互之间转换、整合的具体办法, 也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各地主要根据中央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进行统筹城乡医保的实践探索, 或为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重点与关注点集中于当时的突出问题, 这样制定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长远的制度建设与改革目标并不明确, 在无形中增加了制度运行成本, 也不利于进一步整体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工作。其次, 部门间对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权限没有明确的划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实施, 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与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宏观背景不协调。这两种制度的区分固化了市民与农民的身份, 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3 关于青岛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3.1 覆盖范围方面的整合

要在覆盖人群的范围方面实现整合, 首先就要打破城乡之间所存在的界限, 破除城镇、乡村户籍之间的壁垒, 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纳入统一的政策范围内。目前很多地区对此进行了改革,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参保人在户籍界限方面的限制, 允许参保人员依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做出选择, 但在覆盖范围方面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叠、疏漏现象。由此可见, 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改革逐步打破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在整合制度的过程中要特别考虑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等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的参保问题, 确保这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障权益不在制度调整过程中受到损害。并通过持续增加财政补贴力度, 改善他们的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3.2 缴费标准与待遇标准方面的整合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应当执行统一的缴费标准与待遇标准, 在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设立多个缴费层次, 由参保者自行选择, 每一缴费层次对应相应的待遇标准。在结合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原缴纳费用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情况, 可以采取分层的原则, 制定不同的缴费档次以满足不同经济实力人群的需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一个制度, 分档筹资”的方法, 把原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覆盖的人群都纳入到新设立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中。

3.3 管理机构方面的整合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明确医疗保险管理责任的归属问题即由哪个部门来主管整合后的城乡一体医疗保障制度则是需要优先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 在长期工作中社会保障部门具备了丰富管理经验, 锻炼出一支高水平、高效的工作队伍, 对提高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 社会保障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可以更好地对医保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独立监管。

参考文献

[1]申曙光, 侯小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J].湖湘论坛, 2012, (4) :5.

上一篇:山西省地方政府下一篇:作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