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基金统筹(精选12篇)
保险基金统筹 篇1
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其设计的初衷就是保大病的。因此, “大病保险”筹资还是从统筹基金中划拨为好, 统筹基金支付起付线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部分, 进入大额的由大额医保资金支付, 其余自付部分由商业保险进行补充报销。经过这三个阶段, 就可以基本解决“大病”参保职工的医疗经济负担。如果参保职工享受公务员医疗待遇, 还可以从公务员补贴再报销一部分。这种多层次的保障机制可操作性强。一是已有现行政策, 有依据可实施;二是政策宣传已深入, 参保人员容易接受;三是资金来源有保障。统筹基金、大额资金、公务员补贴, 各地都建立了畅通的筹资机制, 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也体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是目前“大病保障”行之有效的办法。
保险基金统筹 篇2
摘要: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明确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是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要求,社会保险是保障弱势群体正常生活的有效方式,现在我国学界提出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的观点不一致,完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当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研究了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以及经营管理的方式,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管理运营
所谓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指的是单位为员工办理的保险费用里,除去个人账户后,剩下的金额。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其他保险等。社会统筹基金面向全体员工,管理者是社会保险机构,在经办机构的统一管理下,实现统一调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专款,独立储存,并做到专款专用,用人单位和个人不能以任何名义擅自使用。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下而存在的,被称为老百姓的“养命钱”,是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的重要保障。下面介绍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
一、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现状及问题
(一)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现状
作为第一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正在建设世界上覆盖人口数目最多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财力的增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日趋完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数额空前增加。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权威公报指出,今年以来社会保险工作开展顺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年五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数额达到39828亿元,和去年相比,增加了四千五百亿元,超过百分之13的增长率。支出达到33003亿元,同比增加了五千多亿元,增长率为18.2%。随着社会保险统筹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多重利好效应的助推之下,社会保险统筹基金不断进入资本市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面临各类问题。
(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现时问题
1.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投资制度和方向不够明确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由我国政府部门决定,这是由我国政治制度决定的,不能像专业的投资公司对资金投资进行统筹的规划,在资金的流通和管理上,效率不高,各个环节在管理的协调性上与专业的策划公司有很大的差距,个人的保险投资可以通过投资公司进行运营,但是社会保险与个人保险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政府相关部门提高了重视,但是没有专业的科学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思想,增加了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投资管理的风险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基金的投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督效率低下,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效果。
2.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社会治理的方针是依法治国,随着依法治国机制的深入,法律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法律管理体制并不完善,保护和监督的区域更加广阔,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由政府直接管辖,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责任落实不够明确,在出现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失误时,责任落实困难,一般情况下,社保制度应该有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将实施和监督的权利分开,由信托公司实施监督权利,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尽量做到权力分散,可以防止不法人员钻法律的空子,或者是利用职权上的便利而挪用这部分资金,从而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3.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由于政府是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直接管理者,对资金的收支、管理、运营都缺乏必要的监督,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投资方向的确立进行流程规范化规定,从而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影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管理。
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及定位
(一)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的主要观点
我国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的主要观点有:公共基金说、财政资金说、半财政资金说、法律待定说等几种观点。
(二)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定位
1.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权属的两种类型。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是预备性基金,并且属于国家的专款专用,其所有者应该是所有参保人员。但是以法律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参保人员都是这种基金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代表性,有两种模式可供参考和借鉴,即国家所有制和社会自治体制。西欧的德国实行的是后者,即社会保险机构是一种法律实体,享有自治管理权。而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实行的是前者,即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所有权在政府。2.我国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源于国家的税收收入,其所有者应该属于国家。首先,从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上来看,国家属于保险者,那么国家就应该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享有所有权,而且这部分资金属于强制性缴纳,而负责管理和运营的是国家指任的社会保险基金办理机构;其次,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很多,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国家应该享有支配权和使用权。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属于财政收入的形式;最后,《社会保险法》明确指出,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是经过国家预算的,不存在过多的财政赤字和盈余。这也意味着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国家所有,不足支付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补足。
三、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制度及其完善
(一)学界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的主要观点
我国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的主要观点有:政府机构管理模式,分权式管理模式,他益信托模式。
1.政府机构管理模式。
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社会统筹部分留在省里,实行省级统筹,省级政府负责投资管理。中央负责制定一个统一的投资政策和方案,并为其专门设计一个投资方案计划。以地方性投资工具和部门性的投资工具为主,中央政府债券为辅;以“准债券市场”和“金融债市场”的投资为主,以银行协议存款为辅。
2.分权式管理模式。
将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管理权交给社会保险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基金统筹账户资产经营权交给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保基金管理局,统筹账户的负债管理权交给财政部门,监督权交给社保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和外部监督机构。由社保基金管理局依法行使统筹账户基金的资产经营权,根据基金保值增值要求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将统筹账户基金投资于固定收益金融工具为主的对象和国家重点开发项目。
3.他益信托模式。
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的管理问题上,应当依法建立由参保企业作为委托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受托人、参保劳动者作为受益人所构成的他益信托法律关系。(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制度我国相关法律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管理运营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中就有《社会保险法》,最高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性条例也作了详细的说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制度具体如下:首先,企业职工和单位负责经办的社会保险基金分成两部分;第二,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经营和管理调配,并有义务使这部分资金增值,减少财政负担;第三,银行的储蓄是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主要来源。并且购买国家债券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途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投资收益全部并入基金并免征税费;第四,政府将收入作为统筹基金,禁止任何人和组织擅自挪用。
四、结语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建设属于民生方面的建设,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物质保障的前提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制建设来促进民生建设;同时要完善资金的信托制度,提高统筹资金的增值率,减少国家这一部分的财政支出。除此之外,要完善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完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规划。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资金的管理模式,提高自资金的增值效果,根本途径在于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相关职能的发挥,为统筹基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制度的完善上来加强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杜晓艳.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1-62.
保险基金统筹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统筹基金;信托;社会保险法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谁的,如何管理运营
(一)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现状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实施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使得社会保险基金以较高速度增长,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6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0亿元,增长率为17.7%。基金支出合计12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8亿元,增长率为24.0%。目前,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经超过上万亿元,全国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余近2千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规模超过3千亿元。然而,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面临大案频发、通胀侵蚀、保值增值等各类问题。
2006年上海社保大案之后,各地各类“社保基金案件”时有发生,违规问题资金被审计发现。随着个人账户的逐步做实,到2020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滚存将在10万亿元以上,但近年来中国养老金账户投资的收益率不到2%,而在过去9年里,CPI平均为2.2%,面对高于收益率的CPI,社保基金受到通胀的巨大侵蚀。[1]根据郑秉文的研究,中国十年间CPI平均涨幅为2.2%,而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益率仅为2%,加上工资的平均增长率,资金购买力实际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央行公布的一年期定期人民币存款利率2.25%计,在2010年4月CPI涨幅已达2.8%,实际上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已在“缩水”。[2]这些事例暴露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立法层次较低,监管部门执法乏力,基金保值增值问题严重,基金支付环节问题突出。同时也说明社会保险基金内在的增值冲动与目前只能用来购买国债与银行存款之间的矛盾纠结。
(二)问题的提出:钱是谁的,如何管理运营
社会保障国家作为法治国家的新蓝图,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日益增长的客观现实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法律制度,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流动与增值。社会保险保基金法治化运行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重要的问题:钱是谁的,如何管理运营。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类社会保险基金,既有社会统筹基金,又个人账户基金,还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企业年金基金,这些基金是属于谁的,它们是自我管理运营,还是他人代为管理运营,如果是他人代为管理运营,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的。这些问题需要阐释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属性,明确管理运营的法律途径。权属界定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营的逻辑起点和基础,是明确责任、有效管理、良性运营、有力监督的前提,管理运营是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核心问题,只有有效的管理运营才能使社会保险制度永续运行。
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
(一)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的主要观点
1、公共基金说。郑功成用三个公式来认识统账结合模式:社会统筹+个人账户=部分现收现付+部分完全积累;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社会公平待遇+个体差异待遇;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公共基金+私有基金。[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认为,社会保险基金形成的资产不属于国有资产,是受益人共有的资产,但由政府受托管理。[4]郭士征认为,社会保险基金不是财政性资金而是归参加保险的全体劳动者所有。[5]
2、财政资金说。杜俭认为社会保险基金的属性为财政性资金。[6]朱柏铭认为,社会保障基金就其性质而言应当是一种财政资金。社会保障属于为全体国民所共享的公共物品,社会保障支出无疑是一种财政性支出。[7]俞金红认为,社会统筹基金是一种现收现付的形式,个人丧失了对这部分基金的所有权,而全部集中到国家手中。[8]
3、半财政性质说。程晓燕认为,社会统筹基金既有来自于参保企业和个人的私有资金,又有来源于国家的税收补贴和财政支付保证资金,社会统筹基金是属于所有参加社会基金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及符合养老金领取条件的退休职工共同共有的半财政性质的基金。[9]
4、法律待定说。周宝妹、郎俊义认为,社会保险基金的财产性质并不单一,既非公共财产,又非集体财产,更非私人财产,而是三者的统一体,其性质尚待法律进一步明确和完善。[10]
(二)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分析
1、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权属的两种类型
从经济属性来说,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专款专用的社会性公共后备基金,属于参加社会保险的全体劳动者所有。但是从法律属性上看,参加社会保险的全体劳动者不可能都成为所有者,必须要有代表机制,目前主要有社会自治制和国家所有制两种模式。德国坚持社会自治的模式,社会保险机构是在公法上拥有自治管理权的法律实体。美国、日本、英国等采用国家所有制,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国家所有,美国、日本实行专项基金预算模式,英国实行预算内管理模式。
2、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财政收入,理应属于国家所有
我们认为,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应当属于国家所有,原因在于:第一,根据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是社会保险关系中的保险人,国家理应对通过强制性方式筹集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拥有所有权,具体由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依法负责收支、管理和运营;第二,强制性征收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国家财政收入体系的组成部分,理应属于国家所有。根据财政学者的观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属于财政收入的形式。[11]根据财税法学者的观点,公共收入分为私法上非强制收入和公法上强制收入,其中公法上强制收入主要包括税捐及非税公课,非税公课指规费、受益费及特别公课,社会保险费属于受益费。[12]因此,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公法上的强制收入中的受益费,理应属于国家所有;第三,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这也意味着社会保险基金属于国家所有,不足支付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补足。
三、国外典型制度模式
(一)美国模式:国家所有、法定信托、特别债券投资
美国社会保险基金主要包括美国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和医疗统筹信托基金,两者都来自工薪税,统一由“社会保障和医疗统筹基金信托董事会”管理。美国将这些基金视为公共信托,遵循《社会保障法》和《信托法》的规定。美国有学者研究了在公共部门推行信托制度的原因,认为在美国许多联邦信托基金也能被看作与某种合约行为有关——政府会对选民群体作出承诺,通过一定的方式为政府特定的行动建立基金。这些非常相似的属性,使得在私人部门具有吸引力的信托制度设置,也在公共部门得到推行。在公共部门,这意味着为了与一般税收的收入相区别,信托基金的收入必须登录记账,这样,才能使项目状况易于被利益相关的群体监督检查。[13]
社会保障和医疗统筹基金信托董事会是一个规格很高的机构,基本职能是负责社会保障体系的当年资金流入和流出统筹管理,以及社会保障和医疗统筹基金信托基金的保值增值。具体来说,国内税收局(隶属于财政部)负责征收社会保障税,把社会保障税存入国库,并立即自动转为信托基金,按照比例分别划入老年遗属基金、伤残基金、住院保险基金等3个信托基金账户。信托基金的支出主要是津贴和管理费,其中80%左右用于社会保险支付,0.9%—1%左右用于支付管理费用,剩余部分用于积累。在社会保障结余投资管理上,美国联邦政府仍然奉行非常保守的政策,明确规定基金结余只能购买联邦政府的特别债券,而不得购买其他任何证券。美国《社会保障法》第201款规定,为联邦社会保障基金发行的特别公债义务,应当有一个固定的兑换期,以满足对基金的支付需求。不过,社会保障基金中的DI信托基金购买了少量的公共债券,即一般公众也可以购买的市场债券,并且也只是联邦政府发行的市场债券,而不是其他任何证券。[14]
(二)德国模式:社会自治、自我管理、现收现付
德国的社会保险资金主要来自雇员和雇主交纳的社会保险费,不足部分由联邦财政补贴。每个险种一般都有独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些机构都是以具有权利能力的公法法人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法定的疾病、灾害和年金保险义务并不都由国家承担,而是由工人和经营者组成团体,通过该团体的机构履行。[15]“社会保险的承办机构及其自主管理机构凭借国家主权手段完成国家公共任务。它们作为所谓的非国家的公法法人发挥作用,并仅仅受到国家的监督,这被称为间接的国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与直接国家管理相抗衡的均势力量。相应地,国家对社会保险承办机构的监督也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法律监督形式。……法定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劳动保险及事故保险在德国的运作方式可以被称为介于完全国家与完全市场保险体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16]
德国社会保障实行社会化管理原则,在管理方式方面实行自主管理原则,在基金收支方面实行自收自支与调剂相结合原则。社会化管理原则表现在,社会保障管理主体主要是社会保险机构,它具有社团法人地位,在财务和组织上是独立的。自主管理原则表现在雇主和雇员通过代表大会和董事会自己管理社会保险,董事会和业务领导决定机构的财务预算,监督财务支出。自收自支与调剂相结合原则表现在基金原则上自收自支,但也进行必要的调剂。因此,德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除了每年只保留次年第一个月的波动储备金以外,基本上没有或没有大量的储备金,在投资运营上限于银行存款这种比较保守的投资手段。
(三)日本模式:国家所有、法定委托、多元化投资
日本的公共年金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民年金,又称基础年金;第二层次是与收入联动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这两个层次的年金均由政府来管理,因此称为公共年金。政府将每年的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收支节余部分积累起来,形成年金储备金。日本将养老保险基金等纳入国库预算,原由大藏省资金运营部列入国家财政投融资计划统一使用。大藏省将养老保险基金的大部分用于购买国债或贷款给公团、地方政府和其他机构用于兴建住宅,医院、道路等公益设施、福利设施,或贴息贷款给基础产业。
2001年“基础年金”和“厚生年金”的储备金改由厚生省管理,厚生省大臣负责投资计划,并对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做出严格规定。2003年日本通过《年金资金运用基金法》,对日本养老基金资产的投资管理架构进行了改革。根据该法,日本设立年金资金运用基金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组织,接受厚生省的委托,负责对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资产的管理和投资。经厚生大臣批准,年金资金运用基金会可以将部分投资和管理职能委托给金融机构或内阁指令的其他公司。此外,日本相关法律对基金投资运作的各相关主体赋予了受托人义务,各主体履行职责时,必须为基金的利益履行一个谨慎专家的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并不得为个人或基金之外的第三方谋取利益而从事对基金不利的活动。[17]
四、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制度及其完善
(一)现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制度
我国《劳动法》与《社会保险法》等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颁布的一些政策与法规进行了具体规定。综合起来,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制度主要表现为:(1)用人单位以及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及其基金积累要转入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2)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依法收支、管理和运营养老保险基金,并负有使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责任;(3)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存款,按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算;购买国家债券;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用途。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全部并入基金并免征税费;(4)社会保险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或挪用。
(二)学界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的主要观点
1、政府机构管理模式。郑秉文主张,应当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社会统筹部分留在省里,实行省级统筹,省级政府负责投资管理。中央负责制定一个统一的投资政策和方案,并为其专门设计一个投资方案计划。以地方性投资工具和部门性的投资工具为主,中央政府债券为辅;以“准债券市场”和“金融债市场”的投资为主,以银行协议存款为辅。[18]
2、分权式管理模式。李珍认为,将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管理权交给社会保险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基金统筹账户资产经营权交给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保基金管理局,统筹账户的负债管理权交给财政部门,监督权交给社保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和外部监督机构。由社保基金管理局依法行使统筹账户基金的资产经营权,根据基金保值增值要求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将统筹账户基金投资于固定收益金融工具为主的对象和国家重点开发项目。[19]
3、基金法人制。张淳建议我国实行社会保障基金法人制度。他认为,从信托法的角度来看,作为信托财产的社会保障资产的所有权在这种基金设立后便当然系由该基金本身享有。[20]
(4)他益信托模式。程晓燕认为,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的管理问题上,应当依法建立由参保企业作为委托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受托人、参保劳动者作为受益人所构成的他益信托法律关系。[21]
(三)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
1、两种管理运营模式、两种投资方式
目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所采用的法定信托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主要在于将社会保险基金与一般财政收入相隔离,利益相关的群体易于监督检查;另一种模式是德国和日本所采用的委托授权管理模式,德国的社会保险机构是在公法上拥有自治管理权的法律实体,日本设立政府年金资金运用基金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组织,接受厚生省的委托,负责对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资产的管理和投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和德国采用的不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式;一种是日本所采用的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式。
我国学者所主张的各种观点大致也可以划分为信托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张淳和程晓燕的观点可以归类于信托模式,区别在于前者将基金拟制为法人,后者主张他益信托。郑秉文主张的政府机构管理模式和李珍主张的分权式管理模式可以归类为委托授权模式,区别在于郑秉文主张由省级政府负责投资管理,李珍主张将资产经营权交给社保基金管理局。就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投资方式,我国学者的观点也可以划分为不进入资本市场和进入资本市场两种,其中大多数学者主张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不能进入资本市场,只能够投资于固定收益金融工具为主的对象和国家重点开发项目。但是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可以进入资本市场。
2、委托授权管理模式还是法定信托管理模式
目前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对于隶属于第一支柱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采用国家所有的模式,郑秉文指出德国、法国的分散管理型的社会自治模式并不适合我国现实。[22]至于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是采用委托授权的模式,还是采用法定信托模式,目前观点不一。我们认为,只要制度设立合理,委托授权模式和法定信托模式都是可行的。
就委托授权模式来说,这是我国目前沿用的模式,只要稍加改革就能予以完善。我们认同李珍的观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开管理运营,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外设置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机构,这些机构在法律的授权下管理运营社会保险基金。另外,还是要保留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从而能够使社会保险基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
就法定信托模式而言,其可以隔离政府对基金的不当干预,也可以将社会保险基金与一般财政收入相隔离,做到专款专用,并且群众易于监督。我们不赞成基金法人制和他益信托模式。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国家财政收入,既然是国家所有,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目前还无法实行社会自治模式,也不能实行基金法人所有制,法定信托模式可能是更好的制度选择。只有国家作为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初始所有人才能成为委托人,基金本身就不能成为委托人,参保企业也不能作为委托人,而且这种信托应当属于公益信托,而不是私益信托。我们认为,应当在《社会保险法》或者《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等立法中明确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定信托管理模式,由财政部门代表国家作为委托人,受托人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者另行设立的专门机构,受益人是参保劳动者,劳动保障部门作为信托监察人。具体来说,可以用下图表来表示:
3、进入资本市场还是不进入资本市场
我们认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分账管理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用于现收现付,没有多少基金结余,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统筹基金保值增值的问题。因此,属于政府直接和间接管理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基于经办主体的性质和基金用途的考虑,不宜进入资本市场,而是主要通过银行存款或者购买国债的方式运营。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注释:
[1] 袁军宝、焦国栋.养老金“空账”,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7/27/c_12379141.htm, 2010-07-27/2010-08-20.
[2] 杨华云.中国1.9万亿社保基金面临缩水,利率跑不过CPI[N].新京报,2010-05-22(6).
[3]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0.
[4] 孟昭喜.社会保险经办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05.
[5] 郭士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
[6] 杜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209.
[7] 朱柏铭.建立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构想[J].财政研究,1998,(2).
[8] 俞金红.浅析入世背景下我国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的运营[J].江苏统计,2002,(2).
[9] 程晓燕.私权视角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J].当代法学,2008,(5).
[10] 周宝妹、郎俊义.试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刑法保护[J]法学杂志,2001,(4).
[11] 邓子基.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6—98.
[12] 葛克昌.行政程序与纳税人基本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2—45.
[13] [美]埃里克•M.佩塔斯尼克.美国预算中的信托基金——联邦信托基金和委托代理政治[M].郭小东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8.
[14] 王洪春、卢海元.美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与借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5.
[15]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70.
[16] [德]赫尔穆特•普拉策.德国社会保险自主管理的构想与功能[J].社会保障研究,2005,(1).
[17] 程晓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律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8.
[18] 郑秉文.建立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系的战略思考[J].公共管理学报,2004,(4).
[19] 李珍、孙永勇、张昭华.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4—318.
[20] 张淳.关于在我国信托法中增设“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信托”一章的建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4).
[21] 程晓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律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31.
[22] 郑秉文.社保基金的法律组织形式:欧盟的经验教训[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1).
Studies on the Legal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Social Pool Funds
Wang Xian_yong
(Law Schoo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Law Schoo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84,100070,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requires to define the legal nature and avenues of social pool funds. For the legal nature of social pool funds, there are academic points of view such as public funds, financial funds, half of fiscal funds and other views. Social pool funds should be part of the financial revenue, and belong to the state. Trust management and authorized management are two methods to operate the social pool funds, and our current legal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保险基金统筹 篇4
一、现阶段中国人口流动的态势
(一) 人口流动规模大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 如果中国人口流动迁移政策没有大的变化, 到2050年流动人口规模可达3.5亿人左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0年大陆人口中, 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约为2.6亿人。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
(二) 人口流动方向以乡村-城镇流向为主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200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乡村流出人口占到了流动人口总量的58.7%, 省内流动人口中乡村流出人口占到了流动人口的51.7%, 省际流动人口中乡村流出人口占到了流动人口的78% (田雪原, 2007) 。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镇的“向心式”流动将伴随中国集中式城市化过程的始终。
(三) 人口流动类型以经济型人口流动为主
2010年全国暂住人口中务工人员、务农人员、经商人员、服务人员占所有暂住人口总数的82%以上, 因公出差人员、借读培训人员、治病疗养人员、保姆人员、投靠亲友人员、探亲访友人员、旅游观光人员、其他人员占所有暂住人口总数的18%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 2010) 。中国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前将长期存在以经济型流动人口为主的人口流动态势。
(四) 人口流动距离以近中程流动为主
近邻流动是指人口在县内或市内各乡、镇、区之间的流动, 中程流动是指人口在省内跨县、跨市的流动, 远程流动是指人口的省际流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绝大部分省份省内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省际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户籍制度, 中国人对家庭关系的重视, 城镇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压力相对较大,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人口远程流动。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人口流动距离仍然会以近中程流动为主。
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低统筹层次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低统筹层次的现状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管理和发放的范围。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较低。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 也可以县 (市) 为统筹单位, 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原则上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2003年《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般采取以县 (市) 为单位进行统筹, 条件不具备的地方, 在起步阶段也可采取以乡 (镇) 为单位进行统筹, 逐步向县 (市) 统筹过渡。2007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发展至今,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存在四种类型:第一, 省级统筹。这主要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实施。第二, 地级市统筹。这主要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部分地区实施。第三, 县级市统筹。这主要在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实施。第四, 乡镇级统筹。这主要在部分不发达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实施。
(二) 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低统筹层次形成的原因
首先,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初始统筹层次低。国家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之初把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规定为地级市和县级市水平, 这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维持在低水平的直接原因。其次, 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仅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固化在低水平上, 而且使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推力不足。再次, 地方上级财政部门没有动力配合同级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 使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拉力不足。最后, 基本医疗保险数据库兼容性差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固化在低水平上。
三、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权益面临的挑战
(一) 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低
流动人口收入较低, 限制了其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 2009年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仅为47.8%。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亦导致其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低, 尤其对于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地的流动人口来说更是如此。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地的流动人口一般不会选择在患病后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地就医, 这降低了其参加统筹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预期。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地的流动人口就业所在地一般也不接受其参加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 流动人口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报销医药费用的比例低
这一方面表现在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异地就医费用报销比例较在统筹地就医时报销比例偏低 (杨玉林, 2011) , 另一方面表现在仅有少数流动人口的医药费用能够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得到报销。《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 2009年仅仅有26.8%的流动人口的医药费用可以部分被报销。除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偏低外, 各统筹地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服务设施目录不统一, 一些统筹地对流动人口异地就医设置了比在统筹地就医时更严格的医药费用需求方控制政策, 这些都增加了流动人口在异地就医后医药费用在统筹地报销的难度。
(三) 流动人口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报销医药费用的周期长
一方面是流动人口在异地就医行为未结束前不能及时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报销部分医药费用, 流动人口在异地就医过程中需要自己垫付大量医药费用。另一方面是流动人口异地就医行为结束后医药费用报销过程等待期较长。大部分流动人口一般在异地就医结束后1-3个月才能完成相关费用报销。流动人口异地就医费用报销周期长导致流动人口异地就医费用负担较重。
(四) 流动人口合理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需求受到抑制
由于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低、医药费用报销比例低、周期长和异地就医被诱导需求的道德风险严重, 在同等条件下出于害怕自身负担过多医药费用的考虑, 流动人口选择较高级别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合理就医的需求客观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这也不利于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安全。
四、基于人口流动和权益保障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筹
(一) 省级统筹相对于地级市和县级市统筹对保障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权益的比较优势
一是省级统筹有利于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实行省级统筹将会使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在省内分割的状况不复存在, 从而会在相对大的一个范围内对流动人口实施相同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这增加了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就医费用报销的预期, 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积极性。再者,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后, 劳动力跨地级市和县级市流动的障碍将得到部分清除, 劳动力跨县市的自由流动将对流动人口收入增加产生积极作用, 这为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是省级统筹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报销医药费用的比例。实行省级统筹后大部分流动人口在统筹地之外的就医行为将会减少, 大部分流动人口医药费用报销将享有和非流动人口医药费用报销相同的国民待遇, 这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医药费用报销水平;提高统筹层次符合大数定理的要求, 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增强, 基金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口之间的调剂功能将大大增强, 这也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医药费用报销水平。
三是省级统筹有利于方便对流动人口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报销医药费用的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若实施省级统筹, 管理系统将统一兼容, 管理手段将更加先进, 管理透明度将进一步提高, 管理监督将易于实施, 流动人口基本医药费用报销结算周期将会缩短, 骗保行为将会受到一定的遏制。
四是省级统筹有利于规范流动人口自主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行为。每个省都有数家三级甲等医院, 如果把基金统筹层次设定为省级, 本地人口绝大部分的就医问题都可以在省级统筹地区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解决, 这将大大缓解目前低统筹层次下流动人口的异地就医问题, 从而减轻流动人口的就医负担和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安全。
(二) 全国统筹相对于省级统筹对保障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权益的比较劣势
一是全国统筹不利于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效率。实施全国统筹相比省级统筹会过多地增加管理层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的高成本将降低基金的管理效率, 最终会影响到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二是全国统筹不利于规范流动人口自主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行为。在省级统筹范围不能提供的医疗服务在跨省之后也多半不能提供, 即使跨省之后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也超出了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全国统筹将增加流动人口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诱导, 进而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平衡构成挑战, 反过来威胁到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三是全国统筹不利于保持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权益和当地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全国统筹具有过度非属地化的特征, 这将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同一化, 同一化会使基本医疗保险发展滞后或者超越当地的发展水平, 不利于地方创新基本医疗保险管理, 当然也就不利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三)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施省级统筹的对策选择
一是制定全省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全省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主要包括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率政策、基金管理政策和待遇支付政策。为了避免全省统一缴费率后对收入较低的城乡居民缴费造成压力,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需要转变缴费方式。具体来说, 各级政府可以继续采用按人头费的办法补贴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 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个人缴费应该采取特定费率乘以费基的形式。全省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政策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进行调剂。省级以下现有的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仅保留其对基金管理的执行权、监督权和信息反馈权。全省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政策要求全省范围内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标准要统一, “两定点”、“三目录”的管理政策也要统一, 这有助于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系统链接和数据传输。
二是实施全省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基本不增加现有统筹层次下信息管理系统硬件的基础上, 开发统一的软件系统, 该系统的开发和运行可借鉴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软件系统运行和管理的基本经验。信息系统平台统一后要实施全省基本医疗保险一卡通, 让其成为城乡人口在全省范围内就医和结算部分医药费用的有效工具。
三是处理好现行统筹层次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债权债务。实施省级统筹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债权, 在实施省级统筹后, 由基本医疗保险原来统筹地的管理部门统一划拨给省级管理部门,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债务应由原来统筹地区负责偿还, 对于一次性偿还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债务有困难的地区可设定一个相对较长的偿还期限以分散其还债压力。
四是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工作。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筹需要积极利用有关媒体向社会公众告知基金省级统筹的必要性、具体政策以及其他相关事宜, 同时需要对各层级基本医疗保险软件系统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政策执行人员、企业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宣传和培训工作有助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摘要:目前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出规模大、方向以乡村-城镇人口流动为主、类型以经济型人口流动为主、距离以近中程人口流动为主的基本态势。人口流动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以地级市和县级市为主的低统筹层次的共同作用使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权益面临着多方面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决定了中国现阶段人口流动态势具有相对稳定性。为了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应该实施省级统筹。
关键词:人口流动,基本医疗保险权益,统筹层次
参考文献
[1]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汇编 (2010年) [M].群众出版社, 2010.
保险基金统筹 篇5
淮人社〔2015〕30 号
各县区人社局、财政局、卫生局,各定点医疗机构:
为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人社部发〔2012〕70 号)要求,规范我市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工作,我们制定了《淮北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总额控制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淮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淮北市财政局 淮北市卫生局
2015 年4 月15 日
(此件主动公开)
淮北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总额控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基金收支平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根据《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人社部发[2012]70 号)、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经办规程的通知》(皖人社秘〔2013〕52 号)、《淮北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算暂行办法》(淮医改〔1999〕3 号)《淮北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就医和结算细则》(淮劳障〔2007〕31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基本原则】开展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按照“以收定支、确保统筹基金收支平衡”的原则和“保障基本、科学合理、公开透明、激励约束、强化管理”的原则,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总额控制下的以总额控制管理为主的复合型付费方式。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淮北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医疗保险基本统筹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支付。
第四条【基金总额控制】以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为基础,统筹考虑异地就医、按病种等付费方式结算的基金支出以及各类支出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总额。
第五条【预决算管理】总额控制管理实行预决算制度。年初确定各定点医疗机构基金预算总额,次年结合定点医疗机构实际基金发生情况、日常管理服务情况以及绩效评定结果等进行决算。
第六条【部门联动】加强部门协调,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财政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全面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有关工作,共同完善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执行预算、费用结算的监督。卫人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行为的监管。要顺应形势加强医疗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医院全成本核算和规范化诊疗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医疗成本,引导医务人员增强成本控制意识,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建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财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物价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总额控制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总额预算付费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 预算编制与调整
第七条【预留基金】根据当年我市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总预算,预留调剂周转金(统筹基金预算的5%,用于支付预算指标调整、年终决算费用、新定点医疗机构指标增加)、预留异地急诊和异地安置人员医疗费用、转诊转院费用、门诊慢性病费用、普通门诊费用(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后,剩余部分为本市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可使用的住院统筹基金总额。
第八条【预算编制】定点医疗机构总额控制指标按以下三步进行分配:
1、【定点医疗机构分类】将有住院资格的定点医疗机构按等级分为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一级及未评定级别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2、【指标计算】每年3 月底之前,医保经办机构根据前三年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实际执行和当年统筹基金收支预算情况,编制预算方案。
各定点医疗机构预算总额控制指标=初步计算额×基金支付能力系数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金总额控制指标不得超过上实际执行数的130%,高于的按130%计算(不含新增定点医疗机构)。
前三住院基金实际执行平均数=前三住院基金实际执行数÷3定点不满三年的医疗机构实际执行平均数=实际执行数÷结算月数×36 个月÷3调节系数=(1+前三年同类定点医疗机构人头数增长率)×(1+前三年同类定点医疗机构人次人头比增长率)×(1+前三年同类定点医疗机构次均费用增长率)
调节系数不得高于1+统筹基金预算收入增长率,高于的按1+统筹基金预算收入增长率计算,低于的按实际计算。
初步计算额=前三住院基金实际执行平均数×同类医院调节系数â.£基金支付能力系数=定点医疗机构可使用的统筹基金总额÷初步计算总额。
基金支付能力系数大于1 时,按1 计算。
第九条【预算调整】医疗结束后,根据定点医疗机构费用发生情况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年初预算进行调整:
1、【对因出院人次增加的费用调整】对因出院人次增加导致基金发生额超预算指标的按实际出院人次增量、前三年同类定点医疗机构次均费用及当年同类定点医疗机构平均基金支付比例按以下方式计算:
人头数增长率、人次人头比增长率、次均费用增长率不超过同类定点医疗机构前三年平均增长率的部分:出院人次增量×前三年同类定点医疗机构次均费用×当年同类定点医疗机构平均基金支付比例;
人头数增长率、人次人头比增长率、次均费用增长率高于前三年同类定点医疗机构平均增长率的部分:出院人次增量×前三年同类定点医疗机构次均费用×当年同类定点医疗机构平均基金支付比例×30%; 计算结果根据基金收支情况,按比例调整。
2、【对违规行为调整】各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杜绝分解住院、挂床住院。当年人次人头比超过同类定点医疗机构前三年平均水平的,从年终决算金额中按超出比例扣减决算费用。
在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中查实的分解住院、挂床住院费用双倍扣减总额控制指标。定点医疗机构在一个医疗结算内因违规中止协议暂停提供服务满一个月的,总额控制指标双倍扣减,直至当年指标余额扣完为止,因人次增长增加的费用不予调整。
3、【对其它情况调整】因装修等原因暂停提供服务满一个月的,总额控制指标相应按月扣减。
第三章医疗费用月结算
第十条【费用审核】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申请结算的医疗费用进行审核。
第十一条【按月拨付】医保经办机构将各定点医疗机构预算总额控制指标扣除5%的预留质量保证金后,按月平均分配,确定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月度结算指标。
在月度结算指标范围内的部分,扣除违规费用后拨付;超出月度结算指标的部分,暂不拨付,到年终决算时按决算规定拨付。
每年年初预付定点医疗机构1个月住院统筹指标额的费用,年终清算。
第十二条【暂缓拨付】对于实际费用增长过快、超指标比
例较高的定点医疗机构,在当月实行全额暂缓拨付或部分暂缓拨付,避免发生后期总额指标用完后导致定点医疗机构强制性限制医保病人就医和医疗的状况。并将缓付情况及时告知定点医疗机构,提醒其及时采取措施。
第十三条【新增定点医疗机构拨付】新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总额控制指标按照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前三年次均出院费用×当月出院人次×当月该院基本统筹报销比例予以拨付。
第四章年终决算
第十四条每年2 月底之前,医保经办机构根据基金收支情况为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上年终决算。
1、【结余决算】统筹基金实际发生额未超出预算总额的,按下列方法增加决算额:
在预算指标80%(含80%)—100%的部分,按50%增加决算额;
在预算指标60%(含60%)—80%的部分,按40%增加决算额;
在预算指标60%以下的部分,不增加决算额。
2、【超支决算】统筹基金实际发生额超出预算总额的,按下列方法增加决算额:
在预算指标100%-105%(含105%)以内的部分,按60%增加决算额;在预算指标105%~110%(含110%)的部分,按50%增加决算额;在预算指标110%~120%(含120%)的部分,按30%增加决算额。精神类专科医院增加决算额的比例提高10%。在预算指标120%以上的部分,基金不予支付。
预留调剂周转金不足时,超出部分根据当年基金实际结余情况按比例支付。
3、【质量保证金决算】根据考核结果,返还或扣减预留质量保证金(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章预算、决算程序
第十五条制定总额控制预算指标分配方案、年终决算方案要按以下程序进行,促进定点医疗机构间公平竞争:
1、预算、决算方案确定前听取定点医疗机构代表意见,并按合理意见进行调整;
2、报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部门讨论决定;
3、向定点医疗机构公开基金收支预算和总额控制方案;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因大规模暴发性传染病或受大规模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的医疗费用实行单独结算。
第十七条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不得分解住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符合入院标准的参保病人,不得降低医疗服务质量,不得将住院期间的诊疗项目、药品费用转至门诊或药店发生,并确保医保信息系统数据的及时完整上传。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淮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分析 篇6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逐渐加强了人口迁移的自主性,农村人口转向城镇人口的规模逐年扩张。此外,国家还大力倡导中西部落后地区人口可以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
(1)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治安的稳定,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是依据农民收入不稳定的特点来建立的,把农民也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它通过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取代以往旧的土地保障,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广大农民劳动者的利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不仅是建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必要条件,而且还是满足农民权益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可以基本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包括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不能很好地给所有农村人口提供社会保障,有些地区甚至连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现代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结合了农民的基本特点,这样可以消除农民的心理顾虑,进而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3)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往农民没有社会保险,一旦遭遇疾病、失业、年老丧失劳动力工伤等情况,通常只能用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作为资本,以土地为生。本来他们是想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希望不再以种地来获取微薄的收入,这样一来,他们又只能继续依赖土地,又以土地为生了,致使农村失业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城镇化进程。因此,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把农民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中,进而可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结构,与此同时,也可以转移农村人口。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措施
(1)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衔接工作。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衔接工作,一定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少农民工参保环节,降低办理手续的复杂度,提高统筹调剂能力,社会统筹账户一定要享有基础养老金的受益权,大力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不断完善城镇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其适应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特点,提高基础养老金的统筹层次,规范一次性返还政策,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多开设缴费和申报办理窗口,逐步完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努力实现全国统筹,实现异地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妥善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便于养老保险关系接续,真正实现社会养老保障的目标。(2)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想搞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工作,一定要逐步合并城乡制度管理方式,保持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致性和财务的可持续性,避免城乡制度转移成本和剪刀差的出现,实现统筹账户的分账管理;合理划分个人和国家的责任,减少社会的不公平;科学规划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策略,认真研究实施方法,实行人员分类推进方法;加快研制社会保险信息库,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心,设置社会养老保险个人服务窗口,简化参保程序,方便农民参保,设计全国通用的社会养老保险卡,灵活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运行市场化,提高投资收益,进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协调。
综上所述,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有利于国家人们的生活保障。因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都应该不懈努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适当降低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调整计发方法,改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服务手段,多提供政府扶持,延长缴费期限,尽量扶持农民就业和参保,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幅度,从根本上,搞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工作。
参考文献
[1]封铁英,贾继开.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1)
[2]周毕芬,阙春萍.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实践与理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于兰华.我国城乡统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2)
保险基金统筹 篇7
从今年4月1日起, 辽宁省沈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在门诊急诊抢救留观转住院治疗的, 留观期间符合规定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分别支付比例为70%和60%。 (沈阳市医保局赵倩)
中山市:7月起实施医保新政
从7月1日起, 广东省中山医疗保险待遇将得到进一步调整。新政策将各类恶性肿瘤 (放疗、化疗) 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特定病种范围。各种人造器官及体内置放医用材料医保支付比例由50%调整为70%。补充医疗保险起付额从4000元调整为3000元。即参保人因病住院, 个人支付的医保费用累计超过3000元以上部分, 由补充医保统筹基金支付90%。 (南方日报罗丽娟杨霞)
保险基金统筹 篇8
一、工伤市级统筹政策制定情况
我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确定以市级统筹、省级调剂、分级管理为原则, 全市工伤保险基金实行“五统一”, 即:坚持统一参保范围和对象、统一缴费标准、统一基金账户管理、统一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统一工伤待遇支付标准。
(一) 统一工伤保险筹资水平和待遇标准
全市范围内, 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 单位缴费按本单位上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总额为基数, 按月缴纳工伤保险费。按行业类别实行统一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即:确定一类行业缴费基准费率为0.6%;二类行业缴费基准费率为1.5%;三类行业缴费基准费率为2.4%。用人单位属一类行业的, 按行业基准费率缴费, 不实行费率浮动;二、三类行业在本行业基准费率的基础上根据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 1-3年浮动一次。
(二) 统一工伤保险业务能力建设
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成败的关键。市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健全并实施统一的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经办服务规则、会计核算体制、票据使用要求、会计报表、统计报表的填报;市级工伤保险行政部门组织执行统一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认定办法和标准。市、县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职责是严格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具体抓好参保登记、基金征缴、费用审核、待遇支付和工伤认定调查取证等工作。并适时对市、县经办机构及其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以便落实好既定的目标管理责任, 我市出台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施细则》, 并于2010年4月25日对全市工伤保险经办管理人员及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了市级统筹业务培训, 达到预期效果。
(三) 统一服务质量标准
为管好用好工伤职工的“治病钱”、“保命钱”, 统一下发了服务协议文本, 市、县根据制度要求及实际需要, 合理选择工伤医疗服务、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等机构签订协议, 使同一统筹区内执行统一的费用结算办法和统一的用药范围、诊疗和服务设施标准, 加强了工伤医疗、康复和辅助器具配置管理, 规范了服务行为。
(四) 整合工伤保险信息资源
我局投入近200万元资金, 统一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系统软件和信息网络管理的建设, 整合、升级、改造市、县、区现有的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信息资源, 统一规范程序、统一政策参数、数据接口、基础数据及功能模块。目标是实现系统互通, 资源共享, 达到经办机构与就医定点医疗机构直接联网结算。如此统一数据库和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平台,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程度。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医疗、工伤保险“一卡通”, 为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 统一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1. 建立市级统筹储备金。
在统筹储备金的建立, 使用及管理与监督方面建立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实行“统一管理、计划控制”的管理办法。市级统筹储备金的筹集按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的10%提取。单独列账、统一管理;沉淀储备金达到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总额的30%时, 不再提取。市级统筹专款专用, 用于全市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或弥补市、县工伤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储备金不足支付的, 申请省级调剂金进行调剂, 保证突发事件的储备作用和共济能力。
2. 基金账户管理。
实行市级统筹后, 市经办机构具体承担工伤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工作, 市、县工伤保险基金统一存入市级统筹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市、县经办机构根据上季度基金征缴和待遇支付情况向市工伤经办机构申请下季度用款计划。基金实行统一财政专户、分级管理、单独核算。
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运行效果分析
我市从历年工伤保险基金运行情况看, 工伤保险统筹层次低的问题逐渐显现, 所以经过探索, 实施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壮大基金规模、保障能力增强
统筹后, 统一了参保范围和缴费标准, 参保人数增长达25%, 使两县的保险费收入增加幅度较大, 两县收入增长率达37%, 加大了全市工伤保险基金规模。
(二) 统一收支标准、减少区域差异
市级统筹后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 基金共济能力增强, 统一待遇标准、提高了工伤保险基金支撑能力, 能够解决在全市范围内参保人员待遇不一致的问题, 提高了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 减轻了弱势群体的经济负担, 使工伤职工更充分地体验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社会保障体制的公平。全市每人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39万元, 每一位工亡职工由工伤所支付的相关待遇合计达45万元左右。
(三) 基金统筹管理, 发挥共济作用
统筹后, 全市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692万元, 基金统一管理, 在全市范围内计划调剂使用, 提高了基金抗风险能力, 发挥基金共济作用。
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现状及思考 篇9
1 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现状
自《关于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0号)下发以来,工伤保险市级统筹逐渐形成三种不同的形式。
1.1“统收统支”管理
市级统筹后,工伤保险基金在全市范围内按统一费率及标准征收,且全部上划到市,统一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基金支出由市根据区县申请统一拨付。这种体系下,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由区县上移到市。
如南通2010年1月1日实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时,就明确在全市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统一管理,即工伤保险基金纳入市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由市统一核算和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规定,统一编制全市工伤保险基金收支预决算并组织实施。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统一设立会计科目,对市、各县(市)、区工伤保险基金单独核算、分户记账管理。市和各县(市)、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分别开设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和支出户,用于工伤保险费的收缴和待遇支付。各县(市)、区地方税务部门将应征收的工伤保险费存入当地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将当月应征收的工伤保险费上缴至市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统收统支”管理的优点显而易见:增加市级统筹的权威性,利于“大数法则”规模效应的发挥;减少基金的管理层级和节点,市内跨区县费用支付问题迎刃而解;平衡全市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增强工伤保险制度公平性;真正实现工伤保险基金从两级管理到整齐划一管理模式的彻底变革,是市级统筹的最终发展方向。不过,其也存在一些缺点:对现有制度调整幅度较大,改革成本较高,推行难度较大;市级过度承担基金管理的风险责任,区县政府职能弱化,挫伤其积极性。
1.2“调剂金”管理
市级统筹后,区县征收的工伤保险基金不用全部上划,大部分留存当地,由市授权区县管理,少部分上缴市级,建立工伤保险风险调剂金。此体系下,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仍在区县。
如淮安建立的工伤保险风险调剂金制度。其市、县(区)按照年初征缴预算额10%的比例提取风险调剂金。当提取的风险调剂金总额达到市、县(区)上年度工伤保险基金征收总额时,可暂停划转,当风险调剂金使用或预算增加则恢复划转。风险调剂金主要用于市、县(区)工伤保险基金赤字,市、县(区)工伤保险基金当年收不抵支时,先从市、县(区)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中支付,当累计结余不足时,才从风险调剂金中调剂解决。
“调剂金”管理的优点是:基本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对现有制度冲击较小,改革初期成本低;没有削弱区县政府责任;分散了基金管理风险和市级财政压力;通过区县上解调剂金,可以保证市级在一定范围内对全市基金缺口的调剂,推行起来简单且容易实现。不过其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法则”效应;市级用于在全市统筹调剂的基金量有限,对平衡各地工伤保险基金风险力度不够;运行中容易出现“上解下拨走过场”的现象。长远来看,“调剂金”管理体系只是一种改革的过渡,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市级统筹。
1.3“混合式”管理
有一些地区在推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时并不完全遵循以上两种形式。如一些地区工伤保险基金由区县统收统支,统筹基金定额调剂;还有一些地区工伤保险基金虽然留存当地,但将留存基金的管理权上移到市级,区县动用留存基金需向市级申请。相比较,前一种由于基金的管理权分散在市、县两级,更接近“调剂金”管理;后一种县级征收的基金虽留存当地,但县级无权动用,即基金的管理权在市一级,更接近“统收统支”的管理形式。
2 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思考
2.1 实行省级统筹
当前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前财政体制实行的是省管县,县级财政不愿上缴基金,市级财政也没有过硬的手段强制其上缴;二是市级工伤保险的管理能力、经办能力、人员队伍跟不上市级统筹形势发展的需要,力不从心;三是当前的市级统筹有应付之嫌,没有“我要做”的强烈愿望。
因此,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省级统筹。社会保险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2011年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一条亦指出,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为工伤保险的省级统筹扫清了政策障碍。而且,一些省份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的有益尝试。如海南在2007年就已经实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市、县、自治县社会保障机构扣除当月管理服务费、当月应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后其余部分的30%上解省级机构,构成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基金;设立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基金专户,用于全省调剂,专款专用;市、县、自治县社会保障机构因当年发生重大工伤事故而自有基金收不抵支时,可申请使用省级统筹基金。
2.2 完善市级统筹的配套措施
2.2.1 明确市、区、县各自责任
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区、县级政府的责任不能因此而削弱。为防止统筹后出现“吃大锅饭、搭便车”的现象,市级政府应将年度基金征收目标下达给各区、县政府,纳入区、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区、县级政府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基础上,还应当承担必要的经济责任,区、县政府完不成当年基金征收目标任务的,由其动用自有财政资金补足差额,只有在完成年度目标征收任务的前提下才能纳入基金的统筹调剂。明确区、县政府的基金征收目标,其实质是对区、县依法承担工伤保障责任的量化。
2.2.2 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
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将分散于区、县的基金纳入更大的基金池,基金抗风险能力增强,不过工伤风险与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有必要完善现行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科学确定风险费率档次和浮动级次;科学确定工伤保险费的平衡期和统筹地区内用人单位分摊费用的系数;建立工伤保险费征缴数学模型等。
2.2.3 推动工伤预防及康复建设,规范工伤给付流程
市级统筹后,工伤保险基金存量有所增加,为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应抓住机遇,加快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明确工伤预防开支比例,制定完善康复计划,实现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的有机结合。
市级统筹也要求进一步规范工伤保险待遇给付流程:完善相关政策标准,辅之以下情上达的应急机制;建立标准化的经办服务流程,确保基金给付的可控性。具体来看,工伤保险待遇给付是通过一系列经办服务流程实现的,标准化的经办服务流程是确保工伤保险给付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完整的经办流程必须涵盖工伤认定、鉴定和经办服务各个环节,形成一条无缝隙的工作链条。细致的经办流程则必须涵盖经办依据、必备证据、认证过程、经办结论,形成可以追根溯源的数据库和档案库。“两级经办,一套流程”正是推进市级统筹的基础性工作。
2.2.4 严格考核,加强监管
市级统筹后,市级承担着实现工伤保险政策目标和管理统筹基金的主要责任,县级的工作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与市级是一致的,但在市、县两级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委托代理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委托人(市级)就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促使代理人(县级)采取适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克服和减少委托代理中的风险问题。严格考核、明晰奖惩,是地方政府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手段,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亦是如此。当然,至于具体形式,亦可通过市与区、县沟通协调的无障碍和有问必答,将监督检查融于沟通协调之中,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基金管理风险。此外,财政审计部门对此亦有不可推卸的监督义务。
摘要:2010年以来,工伤保险市级统筹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管理形式:“统收统支”管理、“调剂金”管理及“混合式”管理。进一步夯实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及相关配套措施:明确市级统筹后市、区、县各自责任;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推动工伤预防及康复建设,规范工伤给付流程;严格考核,加强监管等。
关键词: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现状,思考
参考文献
[1]胡大洋、顾忠贤、吴伯忠.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基金风险特点与防范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2011(8):58-60.
[2]李伟.浅议企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的重大意义[J].煤矿现代化,2010(6):176-177.
浅析全国养老保险的统筹管理 篇10
一、我国养老保险的统筹现状
养老保险的定义就是在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实行统一的规划。在98年提出的《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与行业统筹移交到地方政府管理的通知》中指出, 一定要加快全国养老保险统筹的步伐。而在07年召开的十七大中又再次指出“进一步加快进度完成全国养老保险统筹, 制定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据有关调查显示, 到09年年底, 全国各地市级以上政府都要制定出养老保险统筹制度, 但是人力资源调查中显示, 全国仅仅只有20个省级部门达到全国养老保险统筹的基本标准。由此可见,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层次。
由于养老保险的统筹并没有达到标准, 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决策权的不统一、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大等问题。统筹制度的不完善还会导致, 政府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自由支配与统一使用, 这种现象就制约了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统一支配与调度, 严重的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本应发挥的作用, 也加剧了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引起不必要的争执,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的完善。, 而有的地方由于养老保险基金费用的大幅度增高, 又没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就导致了养老保险基金缴费的艰难性, 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上几点影响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统筹实现全国统一的主要原因大致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是对于省级以下的养老保险统筹的激励还不够, 由于一些省级以下部门, 缺少养老保险基金征收的积极性, 在管理制度上, 虽然也实行了缴纳基金全部上缴的政策, 但是其实能真正完全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但是由于省级部门与其以下部门并没有划清界限, 导致了在完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时, 还有大部分不能完成任务的, 或者刚好完成任务的, 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个是养老保险统筹的政策还不够完善, 一直以来, 也没有一个完善的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 由于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较多, 流动性相对也较大, 这就导致了在企业里, 刚为其办理完有关养老保险的手续,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却辞职了, 而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 并不能实现养老保险的转接, 所以就导致了农民工对于保险的抵触性, 从而难以实现养老保险的统筹。第三就是对于养老保险征收的阻力较大, 由于有些企业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 对于工人养老保险的实际支出却成了一些小型企业难以支出的费用, 导致了在征收养老保险时产生的阻力, 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对于全国养老保险统筹的建议
1、加大养老保险宣传力度, 提高覆盖率
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来讲, 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基本政策, 能够让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有能在老年的时候都能够达到基本生活需求, 所以说, 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已是是否能够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首先我们一定要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以完善, 将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人员统一的纳入到养老保险的制度当中, 缴纳同样的保险, 享受同样的待遇, 实现社会的公平性。其次, 对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归属地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落实并解决, 对于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的归属问题做详细的研究, 要突破城乡的格局, 明确其从属关系, 使流动人口也能统一的纳入到养老保险制度当中。
2、完善全国养老保险统筹财务管理体制
首先, 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现今的预算管理方法,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以政府的收支任务作为最低的工作标准, 对于每年需要完成的任务要分担完成。其次, 为了防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上级政府可以采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 对于一些地区的其他拨款与补助适当的减少, 建立检审机构防止有人将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囊中挪为他用。
3、完善政府机关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政府部门首先要明确对于征收各类税务的义务与责任, 从而实现各部门的合作, 达到共同管理的目标。要将企业社会保险登记放在其工商保险登记之前, 对于没有办理社会保险的企业, 不予以颁发营业执照, 这样, 就能够控制社会保险的缴纳, 监督人员也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社会各种保险进行调查, 确保养老保险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护。实行养老保险统筹的首要前提是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定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要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实现公平与统一, 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的完善。
总结:全国养老保险统筹是绝对不可能一步到位的, 它需要的是一个完善的体制与社会的责任, 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保险统筹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线上, 我们可以从较低的统筹层次开始, 最终逐步实现全国统一, 这也是我国实现全国统筹发展的开始, 当然, 这还需要我们上级政府与下级管理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红娟, 史健勇.关于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的思考——从替代率和多支柱角度[J].北方经济, 2009, (12)
[2]李长远.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路径依赖及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3]林乐君.破解企业养老保险发展难题——黑龙江省实行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纪实[J].中国劳动保障, 2005, (08)
保险基金统筹 篇11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发展历程
我国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企业职工实行的以企业为本位的劳保医疗。保障对象覆盖了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及其家属。20世纪80年代初,原有的劳保医疗制度面临费用上涨、企业之间医疗负担显失公平等诸多问题,改革重点是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引入供需双方的制约机制,参保对象需支付一定比例的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或者由企业将医疗经费定额包干给职工个人,以此来约束参保人员的过度就医行为,控制医疗费用。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使医疗保障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劳保医疗开始尝试向社会医疗保险转轨,核心内容是实现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标志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步入了建立统账结合的新阶段。
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基本结构
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模式。根据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是否横向分开,目前统账结合的具体方式有“通道式”和“板块式”两种。其具体的运行方式决定了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以及医疗保险的费用支付范围。“通道式”的具体运行方式是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用完后,由个人自付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内的费用。累计医疗费超过起付标准,进入统筹按“三段累进制”报销。超过基本医疗最高支付限额的费用,由大病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报销。而“板块式”实行个人账户支付门诊费用。统筹基金支付住院费用的运行方式。参保人员门诊发生的治疗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如果个人账户不足以支付门诊费用,则由个人现金支付。
现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门诊保障的力度实际上是在不断削弱的。诚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为解决旧的劳保医疗制度下个人医疗行为无约束、企业医疗负担过重、企业之间医疗负担不公平以及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等问题。然而,现行医疗保障的制度安排不能很好地解决职工“看病贵、看病难”的实际问题。
职工门诊保障主要由个人承担。“板块式”实行个人账户支付门诊费用。统筹基金支付住院费用的运行方式。参保人员门诊发生的治疗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如果个人账户不足以支付门诊费用,则由个人现金支付。
个人账户基金结余过多,未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统筹基金和职工个人账户的累积额两部分组成,此设计通过统筹基金保障职工不因大额医疗费用开支引致沉重负担,同时希望通过个人账户使职工个人树立起费用节约的意识,并通过个人账户可以继承等特点,增强职工缴费的积极性。但是目前的个人账户却有基金结余过多之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确立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未对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的适宜度进行定量规定。相对于统筹基金而言,个人账户仅仅用于个人门诊费用的支付,横向调剂作用更差,发挥门诊保障作用有限。
门诊费用增长快,职工疾病经济负担较重。与个人账户资金大量结余形成对比的是门诊费用直线上涨,加重了职工的疾病经济负担。医疗费用增长大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而门诊费用又是医疗费用中增长较快的。尽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从1998年开始建立,覆盖人群在不断扩大,但是患病后因经济困难未寻求门诊的比例仍然有所增加,而且这一情况城市比农村更为严重。门诊费用的超快速增长已使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可获取性和公平性受到损害。
开展职工门诊统筹的路径及意义
从趋势看,基本医疗门诊统筹可以作为未来城镇职工门诊保障改革的基本模式,即在个人账户承担门诊医疗费用的基础上建立门诊统筹基金,在参保人员之间调剂使用。
当前职工医保制度仅以个人账户形式来提供职工门诊保障,代际间横向分散风险的能力较差。患病风险低、门诊就诊次数少的人,其个人医疗账户资金可能沉积;患病风险高、门诊就诊频繁的人,其医疗个人账户资金可能严重不足,不足的部分仍需个人负担。这使部分医疗保险基金“固化”到单个私人账户中,无法互助共济,横向分散风险,形成了“基金结余”和“保障不足”的矛盾。基本医疗门诊实行费用统筹可以在现有筹资水平下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可以在适当降低参保人员缴费水平的条件下提高门诊保障水平。
从需方给付来看,基本医疗门诊统筹能够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增强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减轻职工疾病经济负担。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版块式”统账结合医疗保障形式,即门诊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住院及部分大病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比较单一,即使账户资金积累较多,个人账户的积累效能大大减弱。门诊医疗纳入统筹范围,由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共同承担门诊费用,能够提高医疗保险的待遇公平性,改善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果。
从卫生资源利用来看,门诊医疗实行统筹有利于调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在现有卫生资源条件下提高参保人群的保障水平。某些疾病的治疗需要住院还是只需门诊并非泾渭分明,如按照只报销住院医疗费用而在门诊治疗就只能由病人负担的方式,会造成小病大养现象,增加住院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实行门诊统筹则能够有效促进住院和门诊的协调作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疾病早期的预防和治疗,通过少量门诊治疗费用支出减少大病医疗开支。疾病发生阶段越早,治疗手段越简单,治疗的成本效益比值越高。门诊统筹能够抑制小病大养的现象,同时能够减少小病发展成大病的几率,从而减少住院费用的开支。
简言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对于门诊保障来说还相对薄弱,实施基本医疗门诊统筹不仅是提高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社区卫生资源利用,优化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三大支柱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综述 篇12
一、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由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实施时间、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筹资标准、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直接导致了受益群体享受待遇水平的差异性, 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社会矛盾。因此, 从长远来看, 必须缩小城乡间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一)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我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呈现基数大、数量多、高龄化、快速化等特征, 其中, 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同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相比较为严重, 农村面临的养老问题压力更为严峻。然而, 由于农村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正规的、稳定的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因此, 有必要迅速建立一项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维护农民的权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弥补了这一空缺。但是, 制度间的差异和待遇的差距是现存的影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的基本因素。为了缩小不同人群间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差距, 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明智之举。
(二) 传统养老方式功能的弱化
千百年来农民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土地作为养老的主要方式, 然而,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家庭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子女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与此同时,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老人对子女的可依赖度也日益减少。此外, 土地收益率的下降、收益的不稳定性也降低了农民养老的安全性, 越来越多的农民期盼能够享受到制度化的养老保障措施。
(三) 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举措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公平性,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险种养老保险必须体现社会公平, 尽管每个国家不能保证社会保障待遇享受的绝对公平, 但是有必要努力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尽量让全体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制度的覆盖。因此,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 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养老保障及服务, 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手段, 也是我国政府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二、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研究
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 无论是让全体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 还是公平的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缩小差距, 这都是我国建立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步骤。受特殊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实现养老保险的统筹显然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学者认为“分类管理”更适合我国国情, 即在现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再为农民工和农民分别配套建立单独的养老保险制度;另一类学者认为“统一管理”更适合我国国情, 即重构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打破城乡、职业与户籍界限, 建立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即全国一个制度, 一种规则, 建立“大一统”模式。
(一) 分类管理
吴湘玲等 (2006) 、杨宜勇 (2007) 、杨翠迎、黄祖辉 (2007) 、徐秋花 (2009) 提倡建立多元化、多支柱发展模式。章剑谷 (2004) 、尹洁 (2006) 、高君 (2005) 、卢海元 (2006) 则提出农民工过渡模式, 即通过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
(二) 统一管理
郑秉文认为:二元结构不是阻碍“大一统”的障碍, 现有条件下, 仍然可以实施“大一统”, 并提出了实施“大一统”的九大优势, 同时, 郑秉文还明确指出“大一统”是中国社保改革的未来方向。牛桂敏建议未来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凡年满16周岁以上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 都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打破以往城镇、农村居民各自参加养老保险的二元障碍, 即将符合参保条件的居民, 无论户籍在城镇还是农村, 都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缴费、待遇等城乡标准相同, 从而在保险制度上没有遗漏人群, 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
三、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方案研究
受我国人口众多, 制度间差异较大及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 是一项巨大和复杂的工程, 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有明显的突破, 需要按照具体情况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一) 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的思路
杨宜勇指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要考虑城乡差别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遵循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规律, 并逐步将二元养老保险方案统一于城乡一体化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方案。牛桂敏认为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是: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构筑由国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 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模式转变, 各级政府承担相应责任, 企业 (集体) 承担相应义务, 个人承担相应风险, 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方式, 健全向农民转移支付机制, 将国家控制和稳定机制延伸到农村, 形成城乡、地区、代际互济的保障模式, 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使之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社会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最有效的制度保障。袁文全[5]则从参保主体的转换、缴费义务的转换、保险待遇的转换几个角度出发设计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的路径。
(二) 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的路径
1. 两步走战略
刘昌平 (2008) 运用历史学和经济学交叉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在当前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 农村正式养老保险制度又缺失的状况下, 要想实现制度的整合必须要完善原有制度和建构新制度。2009年在此基础上, 刘昌平提出通过两步走的路径实现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步是实现城乡两类制度之间有效衔接, 第二步是通过城乡两类制度合并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袁彦东等提出“两步走”战略, 首先用“过渡方案”起步, 等财力水平达到实际需求后, 再逐步过渡到“目标方案”。他们方案的相同点是涵盖范围、基本原则、待遇支付、个人账户管理、管理服务等内容完全相同;区别在于采用不同的统筹基金筹集方式和渠道, 并规定不同的享受养老金的条件。童广印认为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路径是:城乡分割到统一筹划、制度有别到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到城乡一体化, 到2030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覆盖全面、标准适当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具体可以分两个战略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2008~2015年) , 用7-8年左右的时间, 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相互分离”向“制度统一、标准有别”过程的转变;第二阶段 (2015~2030年) , 用15年左右的时间, 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 最终以产业为界将全体劳动者划分为农业劳动者和非农业劳动者来实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
2. 三步走战略
郑功成认为,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需三步完成。第一步 (2008年—2012年)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实现制度层面上全覆盖;第二步 (2013年—2020年) :将养老保障体系进行全面定型、稳定, 进而实现人人较公平地享有养老保障及相关服务;第三步 (2021年—2049年) :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与改进, 确保人人享有较好的老年生活。戴卫东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 (2009—2012年) :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一起, 共同构筑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安全网”;第二步 (2013—2020年) :逐步衔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整合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具有养老性质的保障体系, 实施城乡老年津贴制度;第三步 (2021—2050年) :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扩大城乡老年津贴制度覆盖面并提高其待遇水平。
四、评述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国内学者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 关注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对现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如何进行有效的路径设计和具体实施的步骤规划上, 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给出的建议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论述, 而对于待遇水平、缴费率等细节问题则没有进行深入分析, 即使有个别学者提到, 但是由于缺乏定量分析与可行性论证, 从而显得研究结果苍白无力。另外,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 大多数文章是2009年前的研究成果, 所以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后如何实现统筹的研究较少, 时效性较差。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 对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并重点从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模式、方案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文章分析指出现有成果较多的集中于从宏观上如何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 而较少关注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细节问题研究, 而且很多现有研究并没有和最新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联系, 这为今后的研究预留了空间。
关键词: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刘军伟.二元经济理论视角下的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5)
[2]郑秉文, 齐传君“.大一统”社保改革的未来方向[J].宁波经济, 2009 (6)
[3]牛桂敏.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4]杨宜勇, 顾加佳, 顾严.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4)
[5]袁文全, 邵海.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J].社会科学辑刊, 2009 (6)
[6]刘昌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7]刘昌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之路探索[J].社会保障研究, 2009 (2)
[8]袁彦东, 张军田.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 2007 (6)
[9]童广印.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7
[1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人民出版社, 200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