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2024-09-09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精选12篇)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篇1

一、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现状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模式是由社会保障部门主导, 负责管理各种社会保障基金,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对基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从目前的基金运行状况来看, 在基金的运用和管理、保值增值方面已有很大的成果,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法制建设目前还不能囊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在医疗保险方面就存在缺乏专门的财务监督法律或法规的问题, 使得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具体操作不能予以及时的指导, 许多发现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矛盾存在于长期的管理工作中, 基金运作效率低, 医疗保险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关法规中所涉及的监督工作方面的规定也不够系统, 财务监督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导致社保基金监管弱化, 个别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为了个人或团体私利, 不惜利用各种手段, 大肆侵占、挪用医保基金, 资金使用过程中也缺乏安全意识和保值增值责任, 医保基金流失严重, 而面对这种种显而易见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法律或机构对其进行管理。

2、基金缴费与待遇问题矛盾突出

从理论上说, 本着公平原则, 基金缴纳比例应该和受到的保证相匹配, 但在实际操作中, 缴费与待遇不统一的问题使得许多参保人员缴费积极性受到重挫, 费用收取受到影响, 主要表现在:多缴费与少缴费待遇一样;早参保与晚参保待遇一样。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参保单位为减少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取造假名册、做假报表等手段, 扰乱医疗保险秩序;也可能是参保人虚报年龄、工薪等涉及事项而减少缴费……这些都造成基金流失日益扩大, 医疗保险成为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的一个负面因素。

3、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膨胀

从根源上说, 由于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制度设计不完善, 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大大降低, 支出的主观臆断性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保险市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 身体条件好的不愿意支付“无谓”的保险费用, 而体质弱的却更乐于参保, 造成医疗保险覆盖面小, 基金收入少;而占大多数的患者使得基金支出额度大, 最终造成医疗基金收支差额逐年加大, 日益膨胀。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医、患双方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可能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进行博弈,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导致医疗保险基金浪费严重, 更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

4、医保覆盖面狭窄

就单独的职工医疗保险来说, 据统计截止2006年12月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2786人, 其中机关 (团体) 79家, 参保人数2402人;事业单位178家, 参保人数4250人;企业154家, 参保人数3383人;其他人员2751人 (其中灵活就业人员1716人) 。从统计情况看, 2006年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职工仅占城镇就业人口的41%, 参保的退休人员占城镇人口的27%, 在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保情况良好, 参保率达100%, 做到应保尽保;但灵活就业人员 (自谋职业人员) 、个体经济组织、私营企业参保率低。经调查了解, 灵活就业人员 (自谋职业人员) 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是6185人, 而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只有1716人, 应保未保现象十分严重, 这是制约医保覆盖面的主要瓶颈。

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保险是社会生活稳定有序的重要保证, 尤其作为劳动部等国家机关和部门所从事的医保工作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 医疗保险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具体来说其功能不限于以下方面:保障功能——这是医疗保险最基本的功能, 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帮助, 保障遭遇到与劳动及收入相关的风险公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使他们不至被社会发展的进程所抛弃;互济功能——参保人员按照同一比例缴纳保险费, 汇集众多社会上分散的小额资金, 建立数额庞大的医保基金, 由国家统筹规划, 协调安排基金的支出, 使个别社会成员遭遇或可能遭遇的严重风险被全体社会成员分担, 降低风险程度;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功能——从本质上说,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资源再分配形式, 实际上起到一种将财富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的作用, 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分化的加剧, 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对策

1、加快医疗保险立法, 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医疗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 必须有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后盾作为保证, 为使具体问题的处理具有可操作性, 加大执行力度, 提高保险基金的运作和管理效率, 应该着力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加快医疗保险立法。包括界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单位、个人在医疗保险体系中的权利、义务;明确医疗保险的原则、覆盖范围、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 消除保险基金主观随意性支配的空间, 保证医疗服务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性, 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根本区别, 真正发挥医疗保险的社会效用。建立行政监管体系, 实现对医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劳动保障作为医保中心的上级主管部门, 是行政监管体系的主体, 应该尽职尽责, 制定严格的基金管理制度和违反规定的处罚制度, 同时还应该虚心接受参保人员和社会群众对医保基金的监督和指控, 对医保基金实行全方位监管, 确保医保基金收支及管理符合政策及法律规定。

2、改革医疗保险征缴管理办法

按照统一对等的原则努力实现征缴水平与待遇支出相适应, 实现社会化管理, 体现公平原则。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从企业性质来看, 因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不同, 其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也出现不均衡现象, 因此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征缴水平与待遇支出相适应的参保缴费机制, 坚持缴费与待遇挂钩, 即“低缴费低待遇、高缴费高待遇”外, 在确定最低缴费基数时, 应区别对待医保待遇支出水平, 允许具体区域、行业和企业根据具体发展情况适当调整, 真正体现公平和对等原则。其次, 统一确认缴费年限, 实现社会化管理。较为流行的是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建立省级网络资讯共享平台, 各层级管理机构和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 构建医保诚信体系, 避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效带来的缴费标准制定的不合理。

3、创新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模式

为解决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膨胀而收效甚微的问题, 必须改革和创新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 逐渐进行试点改革, 本着成效一样而尽可能减少费用开支的原则, 变为按项目支付医疗费用的后付制, 结合地区特色, 或者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实行预付制;或者探索并推广混合支付方式, 避免单一支付方式的弊端。同时充分利用医、保联网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设置政策、管理参数和监控指标, 对医保基金支出实行实时监控, 为医疗费用审核和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准确、详细的基础数据, 提高支付效率。再者转变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方式, 由政府补贴供方转为补贴需方, 有效解决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问题, 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此外,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医保经办机构要加大基金稽核和拒付力度,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指导建议, 对明显违规的从业人员的支付请求予以坚决拒付, 进行用药限量控制, 杜绝徇私舞弊现象;对违法行为予以相当力度的惩罚, 打压顶风作案的势头;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监督管理,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4、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改革的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 在发展医疗保险、扩大参保人员和地区范围上确实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的低端稳妥定位使得保障力度有限, 无法满足有支付能力的职工更高的医疗需求, 制约了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为满足各层次参保人员和潜在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需求,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 可以调动财政资金, 发挥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一个由基本医疗保险、企业、个人储蓄性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为广大职工提供全面的、满足各档次需求的医疗保障。另外具体到社会各个服务区域, 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覆盖面, 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医疗保险。政府还应该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财力, 不断完善医保制度, 同时可以将医疗保险机构与劳动、工商等部门联合起来, 提高服务强度和力度, 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 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 引入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 激发社区服务机构的内在活力, 使参保人员得到切实的医疗保险服务, 增强其参保意愿和主动性, 推动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医疗保险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们的医疗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但医疗费用日渐上升、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看病贵等问题依然很突出, 医疗保险部门也亟待改革。本文就从医疗保险基金的角度探讨有效管理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基金, 实现保值增值和医疗保险目标的对策。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医疗保险,职工保险

参考文献

[1]、高文洪.完善医疗保险基金之浅见.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8年第2期

[2]、孙作明.完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之我见.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 2008年第8期

[3]、王莉, 赵永生.非公企业员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新思路.卫生经济研究, 2009年第4期总第259期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篇2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对策

在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养老成为整个国家、社会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为保证人们退休后的生活,养老保险应运而生。所谓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以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依据,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后,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尚不发达,所以不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现阶段中国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坚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但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覆盖范围狭窄,大多由拥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缴纳,一些民营单位、私人企业受利益的驱使,拖欠甚至脱逃缴纳的范围,许多亏损企业也无力按时缴纳,农村养老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重重。通过筹集原则可以看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三方共同负担,但是从中受益的却是个人,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缴纳基金的积极性,目前尚没有一部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必须缴纳基金,再加上一些新建立的企业游离在社会保障之外,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难上加难。而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面,表现出的“工作的一代”供养“退休的一代”的代际赡养原则,又加重了个人与企业的缴费负担。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体制养老保险基金与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养老保险容易被挪用和拖欠。由于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收入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了防止外地人员的流入,各地普遍严格限制跨地区的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基金转移。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格局,使得各统筹地区的社保经办机构,只能管理本地区参保人员的有关情况,而对参保人员在异地是否曾参保则无过问。再加上冒领保险和提前退休现象的与日剧增,更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蒙上了层层迷雾。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

在退休金的发放方面,受职务高低和退休时间的影响。职务高的缴费数量大,享受的退休金也多,职位低的则反之。退休早的职工缴费少,享受的退休金也少。而退休晚的则反之。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了养老金发放中的一些不平等与失衡现象。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在养老保险保值方面,虽然我国规定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费大都被用于支付现期的退休金,对于剩余资金,政府规定除保留两个月支付款外,其余金额的80%必须购买政府债券或存入银行,利息用于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受通货膨胀影响,这些收入极少,因而出现养老保险金结余不断贬值,个人账户空账的现象,这必然会对未来养老保险带来沉重负担。

二、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对现行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的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基金征集同待遇支付相配套、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联系的基本原则,资金来源多渠道,实现城镇劳动者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制度。

(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的体系。这样可以避免参保人员退休时只能在某一地区享受养老待遇而不能跨地区享受。对于无法转移或不愿转移到其他统筹地区的养老保险,在当事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户口迁移出本地区时,也应允许其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金。同时还要健全各级政府的劳动保障的有关机构体系,采取奖惩措施,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养老基金的挪用与拖欠。

(三)养老保险基金发放

首先,对正常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企业,应按时足额发放退休金,不允许采取差额拨付的办法。对有能力而不按时缴纳的企业要积极进行催缴,除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外,还要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对确无能力缴纳的困难企业,各级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要及时办理缓缴手续,以保证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发、停发或缓发。其次,应以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为准。加大基金的调剂力度,使收入相差不太悬殊,充分地体现保障制度带给人们的优越性。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首先应加大各级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其次建立一种能对风险与投资实施有效控制的养老资金投资体制,投资于那些风险相对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领域,增加资金来源。国务院体改办宏观经济体制司司长宋晓梧建议,成立专门的、相互竞争经营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营运个人账户,以达到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

(五)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问题

自1999年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入整顿规范阶段,但是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做出适当的回应,在基金筹集、管理与发放上均不规范。首先,在基金的筹集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多没有企业的缴纳,只有本人自愿缴纳,这就违背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性质,而这种单方的缴纳方式更偏向于商业保险。而农民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拖欠,逃避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严重,这样不但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还造成养老保险体系的不完善。即使农民按时按量缴纳了保险,但是地方政府的挪用情况又十分猖獗。所以,首先要减轻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其次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再次养老基金要一直保持在最初规定的利率下,防止因利率下调带来的损失,只要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农民缴纳养老基金。同时还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自愿缴纳养老保险基金。

参考文献:

1、张左已.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2、蔡秀静.防止养老保险基金不必要流失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师,2006(11).3、彭树生.论“税费分筹”——深化改革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式的探讨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篇3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

1 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内涵及特征

(1)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内容。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制度是伴随社会保险发展成熟起来的,它是对社会保险的内容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的一门专业会计。其理论渊源主要依据的是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和以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健康经济学。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中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在确立收付实现制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法,主要目的是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以实际收支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2)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征。一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主体的多样性。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内只有一个会计主体,但是在我国颁布的有关制度中经办机构与社会保险基金是不相同的,基金经办机构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所以基金经办机构会计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分设,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银行存款账户的分列性。一般企业在银行的账户可收可支,具有结算功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办法规定: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支出户又要开设收入户。收入户核算收到的社会保险费及有关收入;支出户核算有关基金的支付及有关费用支出,该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三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平衡公式及会计要素的特殊性。国际上会计平衡公式一般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或“资产=资本+负债”,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会计的独特性,它的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基金”,这样才能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

2 当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资产负债状况,不利于保障基金的安全。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资金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建立在代际间转移基础上的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则跟普通的基金制度保持一致。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如借入款项的利息、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并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支出,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准确记录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状况,不利保障基金安全。二是不能进行恰当的成本效益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真实结果。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征收社会保险费,或国家财政拨款而收集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储存性、基本保障性、统筹性、特定对象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标准入账,当收入产生和款项到账的时间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收入便不能说明经济活动的真实结果;同理,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费用也不能准确反映当期活动的支付。

(2)会计核算归属不明确。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区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单独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等,并没有正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纳入政府或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当中。单独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作为政府托管基金的,归属政府会计的一部分。同时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纳入到政府会计体系中,也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算。

(3)会计核算制度不统一。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报表不统一,填报的会计报表既有人事部门的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又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企业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到了年终的时候还要填报财政部门的会计报表,这样造成了会计核算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专门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其他科目设制也不完整,难以满足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需要;三是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由于记账方法不统一,会计核算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存储、拨付核算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策建议

(1)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实践证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不足,满足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的需要,而且又能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增进绩效。

(2)将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从属性上来讲,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公共产品的职能,所以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囊括到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这与社会保险基金本身的属性是统一的。在传统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开支是否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是受托责任的第一个问题。社会保险基金核算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记录收支,可认为是核查政府履行责任情况的确切依据。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工作的执行部门可以是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会计核算可借鉴西方基金会计的核算模式,即由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独立核算基金收支,独立编制会计报表,通过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将这部分基金纳入政府会计报表当中。在国家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也应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研究 篇4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基本方针是“安全至上, 控制风险, 拓宽渠道, 提高收益”。因此, 我国长期以来把保持基金的安全性作为首选目标, 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进行了严格限制。根据2001年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中, 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 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 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 且不允许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到2009年底,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对固定收益产品投资占全部基金的比例为40.67%, 对境内外股票投资占32.45%, 对实业投资占20.54%, 对现金等投资占6.34%。

与此同时, 社保基金会管理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从2001年的200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7 765亿元, 其中, 基金权益为6 927亿元, 基金权益投资收益率达到16.1%, 为849亿元。截至2009年底, 全国社保基金成立9年来累计投资收益2 448亿元, 而2009年一年的投资收益占到了社保基金在过去9年累计投资收益的35%。这就意味着, 社保基金成立9年以来的收益中, 有超过三成是在2009年中获得的, 之所以社保基金在2009年出现高回报, 主要得益于股市回升。因此, 如何提高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回报率, 确保基金稳定地保值增值, 不受或者少受股市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的提前到来, 以及自然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是我们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社会养老金的投资渠道

(一) 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金融债券

购买政府债券是社保基金最可靠的投资渠道之一。因为政府债券是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 投资风险几乎为零, 而且通常政府为了鼓励购买, 政府债券的收益往往高于银行同期储蓄利息。但是目前, 我国银行持续加息以后, 社保基金投资国债带来的收益更少, 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 持有国债的成本进一步加大, 无法满足社保基金获得较高增值的要求。因此, 当前投资国债的比例要考虑适当向其他渠道转移。

(二) 存入银行

银行存款是社保基金入市以前基金资产的最主要形式。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银行也是企业, 也有破产的风险, 但是只要选择信用好、业绩优良、经营管理水平高的银行, 基金的风险是很低的。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可以选择多种存期的组合, 既要有长期, 也要有短期, 以增强基金的可兑现性。社保基金存入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通货膨胀及利率波动的影响, 因此要尽量准确地预测经济形势, 合理安排好长期存款和短期存款的比例。

(三) 购买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社会保障基金可以投资于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及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 所占投资比例可达50%, 这一规定为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和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2009年, 全国社保基金实现投资收益849亿元, 其中60%来自于股票市场, 对股票的投资比例已经达到全国社保资金总量的32.45% (不包括股权投资) , 全国社保基金已成为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鉴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不规范, 监督管理不到位, 市场风险大大高于西方成熟股市的风险, 我们可参照国际惯例, 采取由少到多、逐步推进的战略, 允许养老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有条件、有步骤、有限度地进入证券市场, 主要购买风险小、收益稳定的证券投资基金或新股。待条件更加成熟以后, 再允许养老保险基金参与股票投资、信托投资、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以及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

(四) 实业投资

从投资组合理论及分散风险的角度分析, 社保基金入市不一定要局限于资本市场, 投资工具的选择也不一定要局限于金融工具。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 社保基金应有选择地投资于建设项目, 特别是符合政策导向的建设项目, 如基础设施项目。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周期长, 需要长期资金支持, 同时, 这些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将有长期收益, 这也符合社保基金要求长期回报的特点。由于投资实业的风险大于存入银行和购买债券, 所以这部分投资在社保基金中的比例不宜过大。

(五) 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通过对美国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的关联效应分析可以看出, 它们之间存在正的关联效应, 也就是说养老金投资共同基金的份额和共同基金的业绩表现是成正相关的。鉴于此, 我国应该将养老金投资到投资基金中。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成熟, 波动较大, 存在着资产质量报告及信息不对称、庄家操纵股价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且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 因此股票型基金并非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首选。由此, 我国养老金应重点投资于产业投资基金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随着股票市场的健全、养老金制度的完善和数额的增加, 再逐渐扩大对股票型基金的投资。养老基金投资应注重安全性、流动性、谨慎性、交易成本和管理效率等方面的考察分析, 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集中资金、专家管理、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规模经济的投资工具, 具有和上述关注因素相符的理想的投资对象的特征。产业投资基金具有相对高的投资收益、稳定的资产增长以及良好的风险规避功能, 使其成为养老基金的最佳投资工具之一。

(六) 进入海外资本市场

目前, 国内资本市场不可分散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票市场波动比较大, 市盈率水平比较高, 股息收益低;二是产品结构单一, 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不发达, 缺少可以使用的避险工具。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相对于国内资本市场, 海外有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 丰富多样的投资品种, 健全的对冲机制, 这些条件均是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必要组成条件。有时, 国际市场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国内市场, 特别在国内资本相对充裕时, 应当考虑把社保基金适当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 但同时会面临比较大的汇率和政治风险。

三、投资多元化和重点化———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必然选择

从上述不同投资品种的分析来看, 无论社保基金进行哪一种投资都将面临投资风险。采用多元化投资模式才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正确选择, 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真正实现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现实情况来看, 养老基金投资于产业投资基金具有风险和收益方面的优势, 与养老基金的特点和收益要求也比较匹配。

(一) 投资于产业投资基金, 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效率, 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养老基金具有数额巨大、来源稳定、收支间隔时间长的特点,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是经济建设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依照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模式来管理和运营养老基金, 必将有力推动养老基金资产的科学管理, 有效杜绝对养老基金的挤占挪用和低效率运作。

(二) 投资于产业投资基金, 能满足养老基金安全性的要求

养老基金以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进行运作, 具有多重的基金资产安全保护机制, 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养老基金安全、谨慎及增值的需求。首先, 按照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 基金资产交由独立的信托人来保管, 实现管理人和保管人相分离, 运作当事各方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减少了基金资产被滥用或侵吞的可能性, 为养老基金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投资制度保障。其次, 因为产业投资基金资产严格独立于有关当事人的自有资产, 即使管理人或信托人破产, 基金资产也能依法不被追索所有权。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会受到有关法规的严格限制, 对基金的投资范围、投资对象、投资比例、任职资格、信息披露等操作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范, 同时产业投资基金监管机构还将定期对基金运作情况进行现场或非现场检查, 能较好地保证基金运作的合规性。再次, 信托人作为缴费者的代表和基金资产的名义持有人, 对基金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负有最终责任。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篇5

基 金 工 作 报 告

根据《关于在2013元旦春节期间惠民利民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安纠办通[2013]1号)文件要求,结合本区社会保险工作实际,现将我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运行情况自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xx人,占目标任务数xx人的xx%;失业保险参保人数xx人,占目标任务数xx人的xx%;2012,共征缴养老保险费xx万元,占目标任务数xx万元的xx%;失业保险费xx万元,占目标任务数xx万元的xx%。发放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xx元;发放失业保险金xx元;平均发放居民养老待遇xx人,金额xx万元;平均发放居民养老待遇xx人,金额xx万元。

二、自查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的生命线,基金安全关乎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事关党和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我局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基金自查整改工作,接到《通知》后,立即认真安排部署。重点围绕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支付等方面,认真开展自查工作。

(二)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管理

一是建立财务、会计制度。为规范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进一步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对征收 1的社会保险费均单独核算,分开管理,专款专用,没有社会保险基金之间相互串用问题。在银行建立社会保险资金财政专户,征缴的社会保险基金全部存入财政专户(或上解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做到专款专用,没有挪用问题。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做到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报表编报及时、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说明清楚、手续齐备。努力做好社保基金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如实反映基金收支状况。

二是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防止出现纰漏。在基金征缴和支付方面建立了各股室间相互监督机制,征缴科与基金科及时核对应收款项与开出的票据,保证了票款账相符,并建立了领取、收回签章负责制。

三是建立基金及时上解制度。社保基金收入及时上缴到财政专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失业保险),企业养老、失业保险上解到市社保局,定期与财政专户对账,保证了账账相符。

四是定期不定期进行自查。定期不定期对社保基金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易出现问题的岗位实行随时检查,严肃基金纪律。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认真加以整改。同时,分析查找在机制、制度、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管理,严格监督。

(三)强化基金征缴,严把支出关口

为做好基金征缴,严把支出关口,我们局不断加大基础工作,设立了征缴、审核、支付等股室,安排业务能力强负责把关。同时,通过业务学习、培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经办能力,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专业化。

1、严把收入关,确保基金征缴应收尽收。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做好扩面工作。通过送法到企、政策宣传周、举办培训班、发宣传单、张贴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保险的目的、意义及政策规定,使更多的人了解政策,从而提高劳动者和企业法人的参保意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增强基金保障能力。二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指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与工资、评优挂钩,做到人人有指标,充分调动全员收缴的积极性。三是大力清欠,实现颗粒归仓。深入欠费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进行稽查,对少缴、漏缴的单位,敦促及时补缴。对缴费单位进行稽查,核对企业参保人数,核实缴费基数。机关事业单位加大清欠征缴力度,通过政策宣传、电话催缴等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催缴及时催收,保证了基金足额征缴。

2、严把支出关,确保基金合理使用。一是严格工作程序,规范业务流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严格追款冲账业务手续,凡是重复缴费的,需提供缴费收据原件,注明原因,经办人员审核签字,局领导审批方可返款。凡涉及新增参保人员的保险费征缴、合同制人员的保险费补缴、新增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死亡离退休人员的丧葬费、抚恤金支出、个人账户的转移支出等方面,全部经由初审、复审后上报局里,审批后执行。二是与公安户籍管理等部门共同把关,每年做好离退休人员生存信息认定,杜绝养老金冒领,从源头上防止基金流失。三是做好待遇核准,认真做好失业职工的接收和档案审验认定,做好工龄认定和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核定工作。经自查,养老及失业保险基金均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安顺市社会保险基金支付政策,没有擅自扩大使用范围,没有贪污、截留、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情况发生,也没有采取欺诈手段套取、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现象。

(四)健全监督体系,实行全方位监督

基金监督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保证基金的安全性、提高收益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监督的有效性,我局主动接受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

一是严格规范社保基金的管理与运行,绝不出现套取或挪用现象。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强监督和检查,务必要把老百姓的“保命钱”管好、用好,确保基金的安全安全运行,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工作环节仍有不足之处。如社会保险费有当期欠缴现象发生;我区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建设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业务需要等。

三、下步打算

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是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领导重视是做好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工作的关键,规范业务操作、落实目标责任制是做好社会保障基金自查与整改工作的基础,实行社保基金信息化监管是做好监督工作的保障,积极开展各项检查是做好社保基金行政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根据自查情况,下步重点加大征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并派专人深入企业,定期、不定期对缴费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各参保单位是否有漏缴漏报现象发生,做到应收尽收。对当期欠费或

拒不缴费单位,请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行政、法律、舆论措施,强制催缴,减少社会保险费当期欠费现象的发生。

总之,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基础工作,规范业务流程,严格执行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基金安全运行的有效途径,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的安全。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篇6

关键词 投资组合;养老金;梯形模糊数;可能性分布

中图分类号 F840.67 文献标识码 A

The Research of Endowment Insurance

Fund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Fuzzy Yield

WANG Mengxia, ZHAO Mingqing, LV Dongd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Shandong 266590,China)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expected return being fuzzy number, this paper set up a mean - variance portfolio investment model for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fund by using possibility mean and possibility variance as the expected yield and risk of portfolio. Using lingo software for nume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portfolio; pension; trapezoidal fuzzy number; possibility distribution

1 引 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通货膨胀、利率下调等多因素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将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这就要求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是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关键,如何通过投资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养老金保险基金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研究越来越多.杨飞虎、叶圣利[1]认为社保基金可以采取准商业化模式,且由专门的机构负责,以新兴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胡继晔[2]分析了信托产品的优良品质,认为投资信托产品可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杨波[3]认为交易所基金是社保基金的有效投资手段;刘渝琳和杨先斌[4]设计了使养老金投资收益最大化且不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模型;王石泉[5]指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可采取组合型投资,其中包括行业组合和地域组合.

投资组合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Markowtiz在1952年首次提出,用投资组合收益期望度量预期收益,用投资组合方差度量预期风险,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6].但是研究仅限于随机性,实际上证券市场是极其复杂的,需要投资者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使投资收益高风险低的投资策略.事件的不确定性有两种的表现形式:一种是事件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即通常所说的随机性;另一种是事件本身状态的不确定性,称为模糊性.在现实生活中,模糊性的存在比随机性的存在更为广泛,尤其是在主观领域,模糊性的作用比随机性的作用重要的多.近年来,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带有模糊性的证券投资组合问题.Carlsson[7] 等人提出了模糊数的可能性均值和两种可能性方差的概念,随后使用模糊数的可能性均值和可能性方差建立了投资组合选择模型;Tanaka和Guo[8]用梯形模糊数来表示证券的收益率,建立了基于可能性分布的投资组合模型;付云鹏等[9]研究了基于模糊理论的组合投资模型及其在证券市场的应用;M Arenas Parra和A Bilbao Terol[10]等综合考虑了收益率、风险、流动性三方面因素,建立了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的双重模糊投资组合模型.

本文以梯形模糊数的可能性均值度量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以文献[7]中的第二种可能性方差度量风险资产的未来风险,建立一个双目标的养老金投资模型,并利用KT条件求讨论模型的内点解,最后给出实例分析.

5 结束语

本文建立了在预期收益率是梯形模糊数时的养老金投资组合双目标模型,通过线性加权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合理简化,并利用KT条件讨论了该模型的内点解,最后用lingo软件数值模拟了不同投资比例对组合收益率的影响.本文研究的结果对养老基金投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时,还可以考虑其他模糊数研究该问题以及鲁棒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飞虎,叶圣利.关于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的思考[J].决策借鉴,1997(6):19-21.

[2] 胡继晔.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理论探讨、金融创新与投资运营[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3] 杨波.论社会保险基金的指数化投资策略[J].当代经济,2004(4):58-59.

[4] 刘渝琳,杨先斌.基于风险、收益双重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营运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2006,12(3):51-55.

[5] 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的重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6] H M MARKOWTIZ . Portfolio Selec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52, 7(1): 77-91.

[7] C CARLSSON,R FULLER.On possibilistic mean value and variance of fuzzy number[J].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1,122(1):315-326.

[8] H TANAKA,P GUO.Portfolio selection based on upper and lower exponential possibility distribution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114(1):115-126.

[9] 付云鹏,马树才.一种新的基于可能性均值的证券组合投资决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3):164-166.

[10]M A PARRA,A B TEROL,M V R URIA. A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portfolio sele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3(2):287-297.

[11]C CARLSSON,R FULLER,P MAJLENDER. A possibilistic approach to selecting portfolios with highest utility score[J].Fuzzy Sets and Systems,2002,131(1):13-21.

[12]胡毓达.实用多目标最优化[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0.

[13]陈国华,陈收,方勇,汪寿阳.基于模糊数收益率的组合投资模型[J].经济数学,2006,22(1):20-25.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篇7

一、社保基金医保个人账户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在最近20年的改革中, 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这两种制度不仅容易诱发医疗需求, 浪费医疗资源, 刺激医疗费用的膨胀, 还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体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共济性和公平性, 综合借鉴新加坡和德国基本医疗保险相关做法, 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探索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个人账户的设置初衷可以归纳为具有积累性、支付性和约束性等三项基本功能[1], 这与个人账户的基本理论相一致。由于个人账户通过个人的费用意识, 使其更加审慎地对待其医疗服务利用需求, 可以将约束性进一步分解为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两个方面。

在实践中, 我国“统账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通道式, 即现金/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在门诊和住院支付中可通用, 该模式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的部分城市; 二是板块式, 即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独立运行, 个人账户主要用于门诊等小额医疗费用的支出, 统筹账户主要用于共付段住院医疗费用的支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此种方式; 三是“三金式”, 即个人账户、统筹基金和单位调剂金结合使用, 如天津塘沽等。如图1所示。无论哪种方式, 个人账户基金在医保基金所占比例接近一半,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比例不断扩大。此外, 个人账户可用于住院医疗费用个人给付部分的支付, 这将影响居民的就医行为, 从而也会对统筹基金支出产生影响, 因此个人账户除了上述基本功能与影响外, 还将对统筹基金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注:通道式以江苏镇江市2011年制度规定为例;板块式以广东省A市2011年制度为例;三金式以天津塘沽为例, 其在2009年与天津市区制度统一, 在此不再总结。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应该从积累性、支付性、控制医疗费用膨胀、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与对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 才能够综合、系统地评估个人账户在我国的应用效果。目前, 我国大部分学者基于理论研究或地市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 认为个人账户导致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增加, 约束作用有限 ( 或被削弱) , 总体积累沉淀、个体积累不够, 缺乏共济性, 管理不规范、管理成本较大, 账户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不公平和低效率等问题[2,3,4,5];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个人账户并未背离其设置初衷, 能够有效遏制过度的医疗需求和增加基金的积累, 从而能够有效抑制老龄化、医疗费 用增长而 可能引起 的基金风险[6,7], 并使得个人支付部分和统筹账户的公平性有所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8]。对于个人账户的争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其功能和设置初衷是否实现的层面, 学者们对其去留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认为个人账户目前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但可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该制度[1,2]。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个人账户的设置未能实现其制度设计的初衷, 应该逐渐弱化并最终取消[9]。

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利用广东省A市医保系统的微观数据, 从积累性、支付性、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对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来系统评估个人账户的功能与影响。之所以选择广东省A市作为代表, 是因为广东省A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规范下建立的, 其管理模式、制度框架、运行方式和实施效果等对其他地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同时, A市的“统账结合”方式是绝对大多数地市所采取的“板块式”, 其具体规定不会影响分析结论。

二、个人账户的制度规定、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 一) 广东省 A 市个人账户的相关制度规定

A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建立了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账户, 两者相对分离、分开使用。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为个人所有, 可继承但不能提取现金或挪作他用, 退休前个人账户由被保险人缴费部分和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部分组成。A市将在职参保人群分为3个年龄段———35周岁及其以下、36到45周岁、46周岁至退休前, 各年龄段单位缴费的划入比例在1998年分别为缴费基数的1. 5% 、2. 5% 、4% , 而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划入比例则为缴费基数的7% ; 2009年各年龄段的划入比例分别下降0. 5% ; 2013年开始该市不再设置个人账户 ( 如表1所示) 。同时, 统计微观数据显示, 2008至2012社保年度个人账户占医保基金收入的比例为45. 08% ,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占比也不断提高。

此外, A市于2011社保年度开始实施门诊基本医疗保险, 其参保对象为本市户籍的城乡居民, 但综合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暂不纳入。参保人每人每月缴费2元, 市、镇 ( 区) 两级财政各补贴每人每月3元, 建立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就诊发生的属于报销范围内的门诊费用, 在村 ( 社区) 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 基金支付60% ; 在镇 ( 区) 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 基金支付20% ;每人每社保年度累计支付限额为250元。2013年6月将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的对象拓展至本市所有群体, 筹资方式按照人群进行区分, 但缴费标准仍为每人每月8元,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不变, 每人每社保年度累计支付限额提高到500元。

( 二) 数据说明与变量描述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调研项目。项目组在对广东省14个地市的社会医疗保险的运行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从各地市的医保系统提取微观数据, 用以反映参保个人信息、筹资、待遇与医疗费用支出等情况。

样本的时间范围为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同时, 根据制度规定和实际数据显示, 个人账户仅用于目录范围内门诊费用的支付, 而统筹基金仅用于支付共付段住院费用的支出和门诊特殊病种的支出, 因此, 本文使用门诊医疗费用支出数据来研究积累性、支付性、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对医疗费用膨胀的控制, 使用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数据来研究个人账户对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研究方法如下:

1. 建立统计指标。此方法用于研究个人账户的积累功能和支付功能。个人账户的积累性用当年积累率来衡量, 即个人账户当年剩余与个人账户当年收入的比值, 具体指标如公式 ( 1) 。个人账户的支付性用个人账户的实际支付比来衡量, 即个人账户支出与总的医疗费用的比值, 并通过个人自费支付比———即药品目录外自费的费用比来反映个人账户对于居民门诊费用负担的减轻程度, 具体指标如公式 ( 2) - ( 3) 。两类指标的数据见表2。

2. 建立计量实证模型。此方法用于研究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膨胀的控制、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和对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门诊医疗费用支出的对数、门诊次数和统筹基金结余的对数, 解释变量为性别、工作年龄、是否退休、年龄、个人账户 ( 或个人账户的对数) 、个人账户实际支付比 ( 或统筹基金支付比) 。其中性别如果为男性则设定为0, 否则为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和表3。同时, 本文对各计量模型进行了共线性检验, 其方差膨胀因子 ( VIF) 都小于5, 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 三)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取

如图2所示, 门诊医疗费用支出的对数、门诊次数和统筹基金结余的对数都存在着大量的零值, 且分布存在严重的偏正态, 而两部分模型不依赖同方差和正态性假设, 所以可采用两部分模型来进行估计, 从而得到更稳健的估计结果。但两部分模型要求“是否发生医疗费用支出”和“如果发生, 其门诊费用支出 ( 或门诊次数, 统筹基金结余) 多少”两个过程独立。一般来说, 如果居民进行“是否发生医疗费用”的决策时会考虑医疗费用支出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两个过程可能并不独立, 此时则应该考虑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 ( Heckman, 1976[10]) 来进行估计。因此, 需先进行逆米尔斯比率检验, 以决定采取哪个模型。

1. 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和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通过测算得到逆米尔斯比率的z值分别为 -51. 32和 - 2. 76, 两个过程独立的原假设被拒绝, 因此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 允许两个随机项相关, 即cov ( μi, ξi) ≠0, 具体如公式 ( 4) 和 ( 5) 。

2. 个人账户对居民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通过测算得到逆米尔斯比率的z值为 - 1. 53, 两个过程独立的原假设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被拒绝, 因此采用两部分模型, 不允许两个随机项相关, 即cov ( μi, ξi) = 0 ; 同时, 过度分散检验的卡方值为36 000, 存在过度分散问题, 在第二部分需采用负二项分布来克服, 具体如公式 ( 6) 、 ( 7) 和 ( 8) , 其中, α为离散参数:

负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

三、实证结果分析

分别从个人账户的积累性、支付性、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对门诊医疗费用膨胀控、对统筹基平衡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个人账户的总体积累率很高, 但部分个体当年收不抵支情况严重

个人账户的积累功能是希望通过个体纵向积累和调剂, 实现收入的纵向转移, 以应对老龄化, 对个体进行健康保护。据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显示, 随着老龄化, 我国居民的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 老年时会产生更多的医疗需求。因此,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人账户的积累率应该不断下降。如表4所示, 所有群体个人账户的积累率与年龄成负相关关系, 而生病群体个人账户的积累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即退休后个人账户的积累率反而最高 ( 2009社保年度除外)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群体的生病率更高, 能够“稀释”其医疗费用的“健康”群体更少。但图3却显示, 总体来看, 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在被保险人退休后, 个人账户积累水平趋于稳定, 个人账户并未发挥个人纵向自济的作用, 这与方黎明、张秀兰 ( 2011) [11]的研究结论一致。此外, 整个群体和生病群体的个人账户积累率都较高, 分别高于90% 和80% 。同时, 如表5所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年个人账户出现收不抵支现象的参保人数占比不断增加, 2011- 2012社保年度已超过0. 4% , 且45周岁至退休年龄段的占比最高, 超过0. 7% ; 收不抵支的程度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 2010 - 2011社保年度收不抵支最为严重的是45周岁至退休和35周岁及以下两个年龄段, 其积累率甚至超过了 - 100% 。许玲丽 ( 2011) [12]利用江苏昆山市2005 - 2007年的医保数据, 亦得出在个人自付部分个人账户并不能满足居民的小病费用需求的结论。

( 二) 个人账户的实际支付比很高, 但其成本收益不如普通门诊统筹

如表6所示, 对于生病群体而言, 个人账户对门诊费用的支付基本都在80% 以上, 且近年来趋于稳定, 保持在84% 左右; 总体上来看, 随着年龄的增加, 个人账户的实际支付比增加, 但其在45周岁至退休的年龄段最高。这与图3显示的内容相一致, 当年龄逐渐增长, 个人账户的累积水平远高于门诊费用支出, 而门诊费用的增长则逐渐放缓。这说明个人账户过度累积, 效率不高。从医院等级来看, 个人账户的实际支付比与医院等级成反比, 且在一级医院的实际支付比远远大于其他等级医院的, 达到90% 左右; 而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个人账户实际支付比的差距逐年缩小, 都在70% 左右, 这与我国鼓励基本医疗服务下沉的政策设定相一致。此外, 统计显示, 2008 - 2012社保年度, 发生医疗费用的参保个体人均个人账户支付为124. 01元/社保年度, 75% 发生医疗费用的参保个体的个人账户支付低于156元/社保年度, 95% 低于396元 / 社保年度, 99% 低于733元 / 社保年度。从表7可以看出, 个人之所以支付门诊费用是因为其使用了目录外的药品, 近年来, 个人目录外自付比稳定在10% 左右, 但其与年龄呈反向关系, 且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目录外自付比远远高于一级医院的。由此, 可以看出, 个人账户基本能够支付大部分居民的小额医疗费用支出, 并能减轻居民门诊医疗费用的负担, 个人账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补偿以住院和大病支付为主的模式。

此外, 将个人账户与门诊统筹政策规定比较发现, 除目录外的药品外, 个人账户的待遇水平远远高于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的, 但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说, 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的收益则远远高于个人账户。根据目录内门诊医疗费用的分布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的最高限额规定, 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在2014年6月前可以将85. 3% 的参保人的目录内费用全部报销, 之后则将比例提高到96. 2% 。因此,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说, 门诊基本医疗保险要优于个人账户, 这可能也是A市于2013年取消个人账户的主要原因。

( 三) 个人账户收入与门诊医疗费用支出正相关

如表8中第1、2列所示, 个人账户与医疗费用支出呈正相关关系, 且显著, 影响力也较大, 即当个人账户年初收入提高1% , 医疗费用的支出会提高31. 2% 。而个人账户的支付比与医疗费用支出却呈负相关关系。即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刺激可以通过提高个人账户支付比来减轻。同时, 分社保年度1子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全样本的基本一致, 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括号内为t值。

( 四) 个人账户收入与参保人医疗服务支出正相关, 与制度设计初衷不符

如表8所示, 个人账户与参保人群的门诊次数呈正相关关系, 且非常显著, 但其影响却很弱。个人账户年初收入每增加1单位, 参保人群门诊的次数会增加0. 025% 。据理论分析, 个人账户通过费用意识, 使得参保人更加谨慎地对待其医疗需求, 审慎对待医疗服务支出。另一方面, 个人账户是参保人的家庭财产, 使经济能力较弱的参保能可享受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 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消费。个人账户支付比与门诊次数呈负相关关系, 当个人账户支付比增加1单位时, 参保人群门诊的次数会下降49. 6% 。同时, 分社保年度子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全样本的一致, 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 五) 个人账户收入与统筹基金结余负相关, 不利于统筹基金管理

如表8第5列和第6列所示, 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结余呈负相关关系, 且非常显著。而统筹基金支付比与统筹基金平衡却呈正相关关系。可通过提高统筹基金支付比来减轻个人账户对统筹基金平衡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 分社保年度子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全样本的一致, 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保留了基本理论和国外实践所赋予其的积累性、支付性和约束性的基本功能。而本文根据个人账户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制度规定, 将约束功能分解为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和对医疗费用膨胀的控制, 并将个人账户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到对统筹基金平衡的影响上。虽然个人账户能够减轻居民门诊小额医疗费用的负担, 但综合看政策效果不佳, 并未如预期一般起作用。因此, 应逐渐弱化个人账户功能并有步骤的取消个人账户, 汲取个人账户的经验教训, 做好相关配套工作。

1. 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账户的监管能力, 正确认识医生/医疗机构的市场力量。在医疗卫生领域, 由于信息不对称, 普通居民缺乏足够的医疗知识和冷静来作出理智的选择, 往往严重依赖医生的建议或决策[13], 从而使得医生和医疗卫生机构具有更大的市场力量来定价和决定医疗服务的质量。据国际经验显示, 个人账户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控制道德风险和医疗费用的膨胀, 其关键在于忽视了对供方的干预与监管, 如新加坡政府在识别出供方力量后, 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14,15]。因此, 在制定对需方进行控制和引导的政策时, 不能够忽视供方的市场力量, 应同时配之以强有力的针对供方的监管政策。此外, 改革初期医保经办机构、管理经验与信息系统基本处空白状态, 管理力量先天不足[16], 因此部分地区放松对个人账户的管理, 经过10余年的发展管理水平和能力大幅度提高, 经办体系完善, 信息系统已建立起来, 完全有能力对个人账户进行严格的监管。

2. 扩大个人账户的功能范围, 将其拓展至家庭账户和健康管理, 提高个人账户的使用效率。由于个人账户总额沉淀, 其效率低下, 特别是在“负利率时代”, 积累的基金难以保值增值, 也容易导致滥用现象严重。扩大个人账户功能范围, 并将其拓展至家庭账户, 不仅强化个人账户专项用于与医疗相关支出的性质, 还将个人账户的纵向自济转化为家庭成员间的横向互济, 有利于减轻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和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而将个人账户的功能拓展至健康管理, 则有利于将预防、健康管理等理念引入, 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 从而避免个人账户的滥用。同时, 自2009年开始, 新疆、广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区先后出台扩大个人账户支付范围的相关政策, 其先行经验为该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3. 完善普通门诊统筹政策, 做好与个人账户的衔接工作。根据前文分析, 虽然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 普通门诊统筹政策是更好的制度设计, 但其待遇水平远远低于个人账户的。因此, 应适当提高普通门诊统筹的筹资水平, 以确保取消个人账户后, 不会增加居民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 可考虑将部分个人账户的基金收入转为普通门诊统筹的基金收入。此外, 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 普通门诊统筹政策应与双向转诊制度相配合, 将“分流人群”的理念融入到制度设计中, 以支持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同时, 自2009年开始, 广东、宁夏、江苏、浙江等地区先后出台普通门诊统筹的相关政策, 部分城市已明确指出在普及门诊统筹后逐步取消城居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这为门诊统筹政策的后续发展提供了经验。

4. 增加医保政策的宣传, 提高人们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从个人账户政策的推行经验来看, 个人账户作为成本分摊的工具是否成功严重依赖于居民对于个人账户基金的态度, 如果把其当做或有基金, 则不会改变居民的医疗行为, 如果当做潜在的储蓄, 则作为账户持有人的居民会有很强的动机来控制自己的医疗行为[17]。从个人账户被滥用的现象来看, 我国居民并未意识到个人账户是属于个人的私有财产, 反把个人账户当做或有财产, 从而想方设法去消费。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将绝大多数人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全民医保”成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新目标, 个人账户的设置是否仍具有合理性, 即个人账户的效率如何成为医保制度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医保个人账户对社保基金管理的贡献, 通过建立计量统计模型, 利用2008-2012社保年度微观数据, 多维度地评估个人账户的制度绩效。研究结果显示, 个人账户未能实现其制度设计初衷, 未起到有利于社保基金管理的作用。因此, 应逐渐弱化直至取消医保个人账户。

医疗保险基金控费机制研究 篇8

1医保基金控费机制组成与作用

本文所述医保控费机制是指相关利益各方围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目标而形成的组织管理、职能分配、体制运转等一系列关系的组合, 区别于单纯的医保付费方式概念。

1.1 医保控费机制组成

医保控费机制主要由四个参与体构成, 即政府部门、定点医疗机构、参保者和基金管理机构。四方在控费机制中分别处于不同位置, 发挥不同作用。具体而言:政府机构作为宏观调控管理部门, 既要保证医保基金的持续安全, 又要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定点医疗机构通过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 实现医疗费用最小化和医疗救治收益最大化;基金管理机构通过医疗费用控制实现医保基金浪费最小化或使用效益最大化;参保者期望以最低的个人负担换取最好的医疗服务。各主体之间形成了三方四体的利益关联, 即医 (供方) 、患 (需方) 、保 (保方) 三方的经济关系以及政府与三者之间的组织、管理和监督的关系 (如图所示) 。在这个关系中, 每一方都可以采取相应策略控制医疗费用上涨。

1.2 控费机制的主要作用

医疗费用控制机制是否完善, 直接影响医保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通常来说, 医保控费机制改革主要起以下几个方面作用:一是保障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平稳, 二是促进医疗市场行为规范, 三是维护参保患者待遇享受, 四是推动医疗事业持续发展。

1.3 国外控费机制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 医疗费用的高速增长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完善控费机制成为各国保证医保基金安全运行的重要举措。

1.3.1政策体系更完备。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 实行的是一种强制性的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保制度, 为99.8%的德国人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美国是世界上医疗开支最大的国家, 其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经过多年的市场发展, 已形成由政府公有的社会医疗保险、雇主型医疗保险、个人投保的商业医疗保险三大部分构成的全覆盖医保制度。两国通过构筑政府主导、市场高度参与的多层次体系, 为实现全民医保、规范医疗秩序, 实现价格竞争, 提升医保效率, 保证医疗公平打下制度基础。

1.3.2医疗监管更全面。以西欧为例, 其普遍设立了专门的医保基金监督管理机构。其中, 荷兰、德国、瑞典的社会医疗保险和补充医保、私人保险由不同的机构分别监督。比利时医保基金监督机构同时负责对社会保险和商业补充医保的监督。这些国家普遍以监督对象、监督方法、监督重点为划分, 建立全方位的贯穿医疗行为全程的监督机制, 对供方和需方进行诊疗行为、治疗手段、药物管理、基金支付等监督, 从而达到保障基金运行合法合规、基金安全和服务可信、基金运行效率三方面目的, 以进一步优化基金管理和提升健康保障绩效。

1.3.3基金管理更精细。目前, 国外医保支付普遍推行精细化总额付费模式。其中, 美国于1983年在医疗保健计划中采取D R G s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疾病组) 支付方式。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 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 把病人分入500-600个诊断相关组, 按照医院费用相关资料算出每组疾病的标准费用, 将此标准费用预先支付给医院。标准费用随物价指数、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每年调整。实施DRGs以后, 有效减缓了医疗费用增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合理消费, 对世界范围内医疗费用控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 (G-DRG) 、英国 (HRGs) 、日本 (DPC) 、澳大利亚 (AN-DRG/AR-DRG) 等纷纷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细化付费模式, 且均在避免传统付费模式下的过度医疗及卫生费用不合理上涨方面取得成效。

1.3.4患者负担更合理。新加坡的医疗储蓄计划帮助个人支付住院费用和贵重门诊检查, 同时可用于购买医疗保护 (类似我国重特大疾病保险) , 对超过一定金额的费用进行额外补偿。通过建立个人账户强调个人对医疗费用的分担责任, 有效抑制对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同时, 通过强制储蓄, 促进个人医保基金纵向积累, 以提高应对未来疾病风险的能力。美国雇主型和商业医疗保险引入个人账户, 将起付线大幅提高 (从250美元提高到2500美元) , 而纳入统筹基金的保费因起付线升高降低了1/2左右, 患者可以把节省下来的保费存入个人账户。由于起付线很高, 可以有效控制传统保险下的需方道德风险, 节约医疗费用。从控费角度看, 设立个人账户强调患者合理分担, 对参保者本身及基金管理都有利。

综上, 从国外医保控费机制的实践可以看出, 医保控费机制普遍存在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由传统单一的后付制向以总额预付为主的混合支付模式转变, 由注重结算转变为过程监管, 由强调基金给付转变为与患者合理分担。

2 当前医保基金控费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医保控费机制矛盾的核心环节在于医保各利益方必然按照自利原则进行博弈, 理想状态是通过科学、理性的博弈过程达到一种利益均衡多赢状态。但由于理性的局限、道德水准不高、信息不对称、医疗技术的复杂性等因素, 导致医保控费机制存在不少问题。

2.1 制度层面有待完善

目前, 我国医疗保险政策群体化、碎片化现象严重, 多种控费机制并存。一是统筹层次偏低。以安徽为例, 目前全省16个市中实现市级统收统支模式的仅有4个, 有限的医保基金分散在县区级范围, 难以形成规模, 不仅不利于基金的调剂, 也不利于保值增值。二是政策体系单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应该形成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商业保险等补充医保为补充、医疗救助兜底的多层次体系。但由于商业医保的发展极不充分, 参保人选择医保项目过于单一。三是待遇差异。由于不同制度主管部门不同, 导致参保待遇、付费方式、监督机制等一系列体制差异, 给参保群体带来困惑和不便。

2.2 供方逐利亟须监管

无论采取何种控费机制, 医疗机构都会想方设法逐利。一是结算方式不完善。现行医保结算方式出发点是为了控制由医保基金负担的医药费用增长, 但在实际执行中不但没能倒逼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 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 反而诱使医疗机构开大处方, 过度检查, 过度治疗, 套取医保基金, 进而增加患者和基金的负担。二是医患信息不对称。医疗机构为逐利, 往往利用医患信息不对称这一强势地位, 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 高标准用药、高标准检查, 甚至替换药品和项目名称, 损害患者利益。三是制约效果不明显。由于定点医疗机构同时受制于卫生计生管理部门和基金管理机构, 存在职能交叉、管理分散等问题, 往往导致医疗机构在与医保管理机构进行费用结算时, 利用信息优势, 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骗取医保基金。相对于卫生主管部门, 基金管理机构往往在行政处罚力度与效果上大打折扣, 大型医疗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话语优势。

2.3 保方管理长期缺失

一是资金管控不规范。存在着从统筹基金中多支付医疗费用、违规配置个人账户资金、会计核算不规范和严谨等问题。医保基金被截留、侵占挪用或贪污的现象屡有发生。二是信息化滞后。医保信息系统存在基础数据采集不规范、医保结算信息不准确、数据接口灵活性差等问题, 导致基金管理部门数据质量、谈判能力、决策支撑、公共服务等能力明显滞后, 对供方监管盲区普遍存在。三是监管力量不足。随着参保人员、定点医院及药店数量逐年增加, 监管人数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存在诸多监管漏洞和死角。

2.4 需方自控有待加强

在医疗行为发生过程中, 需方部分不合理行为往往给基金支出带来巨大压力。一是个人账户存在缺陷, 利用效率不高:积累功能基本失效, 截至2012年底, 我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的人数为26486万人, 个人账户积累金额为2697亿元, 占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余总额的39.2%。虽然全国范围个人账户结余总量较大, 但人均结余仅为一千元左右。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 2011年医院门诊患者次均医药费用达179.8元。以此推算, 个人账户人均结余仅够支付每人5-6次的门诊费用。而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 这点结余显然不能满足其门诊医疗费用支出的需求。控制医疗费用效果不佳, 个人账户基金与社会统筹基金共同构成个人疾病风险抵御基金, 这种“嵌入”特征使个人账户持有者有尽快或尽可能使用统筹基金的欲望, 往往通过过度使用、不合理使用医疗服务而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涨。管理使用存在漏洞, 部分地区从个人账户基金的私有属性出发, 管理宽松, 导致违规开药、购买生活用品、直接打入个人银行账户等现象层出不穷。二是随着个人负担下降, 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导致患者与医生合谋套取医保基金。

3 完善医保基金控费机制的政策建议

3.1 提升统筹级次

实行统收统支的市级统筹;推进省级调剂管理。

3.2 整合城乡体系

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 对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待遇水平、结算方式等进行统一管理。

3.3 强化基金收支预算执行

一是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水平。在确保基础数据质量的基础上, 可根据各险种统筹模式的特点, 分险种、有针对性地探索建立科学的预算方法体系, 如研究建立预算编制模型、预算指标体系等, 不断提升编制的技术水平。二是加强预算收入执行管理。建立长效的财政补助机制, 严格执行预算方案, 落实征收计划。基金管理机构应严格按照预算参保人数开展扩面。保费征收机构对基金计划征缴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等应做到应收尽收, 并严格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三是加强基金风险预警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对各项医保当期与滚存结余的相关政策规定;对风险及时进行预警处置, 详细分析出现风险的原因, 并根据分析结果, 提出调整费率、筹资方式或待遇政策等平衡基金收支的对策。四是实施运作基金保值增值。现行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单一, 实际收益率较低。为此, 有关部门在做好精算分析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优化基金存款组合, 谋求收益最大化。

3.4 将总额预付制作为付费方式改革主流

一是实行成本控制和服务总量控制, 通过“双控”防范统筹基金损失和浪费。二是提升管理绩效, 对预算执行的审核、管理要更加简便, 有利于促进管理成本的下降。同时, 要通过预算管理、总额控制将控费的主动权交给定点医疗机构, 要研究医保支付政策如何与医生的服务绩效挂钩, 如何充分发挥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 有效降低医疗成本, 保障参保人员权益。三是保障基金安全。总额预付严格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 将医疗机构支出预算与基金收入预算挂钩, 并在预算内划出一块资金设立风险池, 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3.5 探索建立复合型付费模式

宏观层面, 对医疗服务供方采取复合结算办法, 即通过以总额预付制结算为主, 服务单元平均定额结算、病种结算 (含单病种与DRGs) 、门诊服务项目结算4种结算模式为辅的混合运用, 使各种结算办法优势互补, 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保证基金收支平衡;微观层面, 对不同诊断方式的疾病可分类实施不同的付费方式, 门诊慢性特殊病等费用可采取定额结算, 住院费用采用总额预付制和其他结算方式相结合进行支付, 零星报销采取按实支付;操作层面, 鼓励创新, 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推进经办管理购买服务。

3.6 建立预算谈判协商机制

一是实行分类谈判。医疗保险机构在测算出统筹地区年度总额预算的基础上, 针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在卫生资源存量、服务提供手段、保障能力上的差异, 对不同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医药机构开展分类谈判。二是进行动态调整。遵循公开、公平原则和谈判规则, 分别与不同谈判对象就结算方式、总额预算指标测算方法、医保指标等进行协商对话, 并根据实际结果, 动态修正总额预算, 不断完善付费制度。三是建立倒逼机制。通过谈判协商与准入退出机制的建立, 倒逼医疗机构在现有的预算总量下, 规范、合理地收治病人, 达到优化医疗秩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基金支出的目的。

3.7 强化医疗行为监管审核

在推行总额预付的基础上, 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 如药占比、自付比、目录外用药及诊疗比例、一月内再次住院率、病历随机抽样等来考察定点医疗机构, 保障总额预付改革成果。对医疗行为规范、记录良好、服务质量优良的医疗机构, 在预算总额上给予适当奖励;对病人不满意、服务不规范的医疗机构, 则要依法处理并及时调整预算, 还要在来年预算上进一步体现。可借鉴国外的做法, 在医疗行业建立第三方组织, 专门负责检查处方内容和对医院、医生治疗行为过程进行监督。通过上述方式, 打破医疗垄断, 将能提供质优价廉服务的医院纳入医保总额预付定点范围。鼓励各种所有制医院展开竞争, 同时允许参保人自主选择医院和医疗服务, 促进医院为吸引患者而展开良性竞争。

3.8 主动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对医院信息进行强制性公开, 保障参保患者知情权, 引导医疗市场实现良性竞争。政府或医保基金管理机构应设定一系列的信息公开指标, 如各种疾病的治愈率、费用等, 定期进行信息公开和及时更新;建立医疗信息发布的第三方中介机构, 通过收集医院的基本信息, 包括专科建设及医疗技术水平, 医疗单位门诊、常规手术的费用, 对比各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与就诊费用;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督查、评价, 重大医疗事件与处罚结果等进行公示。

参考文献

[1]汪丹梅, 王静.中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文[J].中国经贸导刊, 2013 (8) .

[2]赵树青.中国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9) .

[3]傅鸿翔.国外医疗保险基金监督实践与启示[J].中国社会保障, 2013 (2) :78-79.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篇9

( 一) 政策背景。 2012 年8 月24日,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12]2605 号),明确了大病保险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是资金来源。 “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或额度作为大病保险资金。 ” 二是大病保险的承办形式。商业保险机构“中标后以保险合同形式承办大病保险,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三是核心经营原则。“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合理控制商业保险机构盈利率。”四是风险调节机制。“可以在合同中对超额结余及政策性亏损建立相应动态调整机制。 ”2013 年3月12 日,保监会下发《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3]19 号),明确了大病保险财务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是核心原则。 单独核算和单独报告,封闭运行。二是账户设置。 设置独立保费账户及独立赔款账户。三是费用核算。据实列支,合理分摊。 四是会计报告。 公开透明,接受政府部门监督。

(二)研究目的。大病保险是一项政保合作创新性重大民生工程,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国家政策推动大病保险业务迅速发展,但相关会计处理方法却出现明显滞后,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同承保公司对同一会计事项处理方法有差异;二是承保公司会计处理方法得不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强有力的大病保险会计理论支撑。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方向。在大病保险实施初期会计实践相对缺失的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但据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大病保险会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二是委托方与受托方的认识不同。作为委托方的政府相关部门认为大病保险资金是由基本医保基金划出, 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延伸,应遵循基本医保基金会计处理原则核算。作为受托方的承保公司认为大病保险资金从基本医保基金划出后,其资金性质已经发生改变,并且承保公司“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应遵循商业保险会计的原则进行核算。 通过本研究,笔者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大病保险会计、大病保险会计与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有哪些主要差异、推动大病保险会计理论实践发展的几点思考。

二、大病保险会计的概念界定

(一)大病保险会计的基本特征。

1.大病保险会计属于保险会计范畴。 与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相比:(1)会计主体不同。 大病保险会计的会计主体是承保商业保险公司, 是法人及其分支机构,是一个实体,与保险会计的会计主体一致, 而基本医疗基金作为社会保障会计的主体, 是一笔拥有自身名称和目的的资产。(2)主体职能不同。 承保保险公司作为大病保险会计的会计主体同时也是记账主体, 即由承保保险公司负责日常会计核算,并提供相应的专项会计报告。 而基本医疗基金作为社会保障会计主体与记账主体(相应的基本医疗基金管理部门)相分离, 会计主体不是其会计责任的承担者。 (3)政策依据不同。 大病保险承办商业保险公司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 具有明显的企业会计核算特征, 而基本医疗基金会计仅反映基金收支及结余情况,不存在经营风险。

2.大病保险会计兼具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的特征。(1)会计目标有部分重合。 大病保险会计从属于保险企业会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明确: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我国企业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的有机融合。 而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目标则是“受托责任”, 即基本医疗基金所有人委托政府管理基本医疗基金的收支。由此可见两者的会计目标有部分重合。(2)财务运行机制类似。《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保监发[2013]19 号)第三十三条明确指出 “单独核算和报告大病保险业务, 实现大病保险业务与其他保险业务彻底分开,封闭运行……”。 而基本医疗基金会计则是仅反映基本医疗基金在会计年度内的收入、 支出和结余情况, 同样是一个封闭独立的资金运作和会计核算系统。

(二)大病保险会计的概念界定。(1)会计的一般性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 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 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2)保险会计的概念界定。 保险会计指将会计理论运用于保险公司的一门专业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采用专门的方法, 对保险公司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映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3)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概念界定。 以社会保险基金为会计主体,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及资金运用等进行全面、系统、完整、连续的核算、反映、监督的一项专门会计。 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分支, 这里采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概念。(4)大病保险会计的概念界定。 综合以上大病保险会计的特点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笔者对大病保险会计做出以下界定: 大病保险会计属于保险企业会计范畴,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 对大病保险的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完整、连续的独立核算、独立反映和监督,并向相关监管部门及有关方面提供大病保险会计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 大病保险会计与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的比较分析

(一)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不同。

1.主要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 即大病保险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第四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即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核算应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2.对大病保险的主要影响。 (1)可能造成大病保险赔付现金流不足。 大病保险保费收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保险合同正式生效时即按合同金额全额计入,不论实际收到与否。在实践中, 政府一般采用分期拨付大病保险资金的方式。 从利润表账面上反映还存在较大结余时, 可能已经存在赔付现金流不足的情况。(2)可能造成合同双方对结余金额确认的分歧。 大病保险保单年度与会计年度不一致,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需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赔付按照经验数据计提相应的准备金, 而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根据收付实现制, 实际的收支按照会计年度计算结余, 实际保险期间与会计期间重合。 核算基础不同从客观上造成双方核算结余金额的差异。

(二)会计要素有差异。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是由哪些部分所构成的, 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 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 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 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 也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

1.主要依据。 大病保险会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 》 的要求,将会计要素界定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按照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 的要求, 基本医疗基金会计要素因主体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是社会统筹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的要求。 社会统筹基本医疗基金来自于用人单位的缴纳及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拨村, 实行财政预算管理,属于政府会计体系。其会计主体是社会统筹基本医疗基金的征缴、发放的结余。社会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的构成要素有:收入、支出、基金(结余)、资产、负债。二是个人账户基金会计的要素。 个人账户基金来源于劳动者的个人缴费, 属于所有者的纵向积累。除基本医疗基金的征缴和发放外,还具有追求投资回报的经济趋向。 个人账户基金会计的构成要素有:收入、支出、基金(结余)、资产、负债。

2.对大病保险的主要影响。 (1)费用与支出概念范围不同。 大病保险会计费用要素概念主要包括赔款支出、专属和共同费用成本。 基本医疗基金会计的支出要素概念范围主要为赔款支出及上下级之间的基金解付支出,不包括相关的经办费用。(2)经办费用难以比较。 大病保险会计要求对相关承办成本进行专项核算, 包括人工工资及福利费、办公费、网络建设费等。基本医疗基金会计不对相关服务成本进行确认, 相关承办费用在基金被委托单位的事业经费中核算, 在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报表中得不到体现, 无法就经办费用与大病保险会计进行比较。(3)结余返还计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保险企业利润要素为各种收入减去赔款及费用支出后的余额填列,结余返还按照合同利润的百分比计算。但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具体承办费用通常不予以认可, 导致在利润确认上存在分歧, 不得已采用固定的费用率进行粗略计算,得出利润不科学,不同程度存在侵蚀企业资金或基本医疗基金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披露有差异。

1.会计信息披露载体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四条: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第八条: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表。

2.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同。(1)会计报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及《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要求,大病保险会计报表按照会计要素大类全面、完整、真实反映大病保险经营活动产生的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最终财务成果及现金流动。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设计的会计报表主要侧重于反映基金的变动情况, 对基金管理主体具体管理活动没有体现。 (2)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 《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 对保险公司报表附注做了详尽的阐述,为大病保险的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权威的指南。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未对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应披露的内容予以规范,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3) 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 — ——基本准则 》 明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报表必须报送同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 大病保险会计信息使用人群大大超出基本医疗基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3.对大病保险的主要影响。 (1)会计信息编制成本高。 按照独立核算、封闭运行的要求,承保企业需要对大病保险会计信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再单独编制全套会计披露信息,编制成本较高。 (2)会计信息转换成本高。 大病保险资金的特殊性决定政府部门是其会计信息重要使用者。 但政府使用者往往惯于用阅读基本医疗基金会计信息的方法来审视大病保险会计信息,这就需要承保企业用政府部门使用者看得懂的方法将大病保险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转换,由于两者的会计核算基础、 方法等不同,转换成本较高。

四、 对完善大病保险会计实践和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理论研究。 (1)强化对大病保险独立核算规则的研究。 独立核算原则是大病保险会计的核心原则,但至今学术和理论界对大病保险独立核算界定仍然不清楚, 造成实践上的不统一。 如独立核算是需要单独设置新账套还是在公司既有账套内设置专门成本中心按产品线进行核算?又如,在银行账户设置上是否需要设立大病保险独立费用账户,形成收入、赔款及费用账户的完全物理隔离? 独立核算规则的制定, 将奠定大病保险会计核算框架搭建的基础,对今后保险(准)公共产品的会计核算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2)强化对大病保险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大病保险的经营成果最终通过会计信息披露向相关使用者传递。由于大病保险的特殊性,使用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满足不同大病保险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需求需要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做更深入的研究。 从现有实践来看, 大病保险会计信息披露通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 且披露充分性不够。 笔者认为应强化对现有大病保险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重新解构的研究, 在保留现有信息披露内容及方式上, 借鉴基本医疗基金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形成一套大病保险会计独有的信息披露体系。

(二)丰富实践手段。 (1)适当增加二级及三级会计科目设置。 大病保险会计与基本医疗基金会计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会计信息之间的转换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成本。 笔者认为通过增加二级及三级会计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信息转换成本。 比如2015 年跨年度赔付2014年保单年度项目,通过在第二年“赔款支出”科目下设置“2014 年保单年度”二级科目便于归集2014 年保单年度实际赔付金额。 又如2015 年返还2014 年结余, 通过在 “利润分配”及“应付利润”科目下设置 “返还2014 年结余” 二级科目能更清晰反映企业利润的走向。(2)注重大病保险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运用。 由于大病保险会计独立核算的规则尚未建立, 现阶段大病保险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往往只有险种利润表, 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大病保险资金的实际流动情况。 笔者认为通过大病保险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以较为完整地呈现大病保险资金的实际拨付、赔款及结余情况,能为大病保险利润表阅读起到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摘要:自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实施以来,其业务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扩大。但由于该保险产品的特殊性,这项业务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规范。本文试通过对大病保险会计的界定揭示其本质特征,与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比较解读会计处理对大病保险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最后,对完善大病保险会计提出理论和实践上的几点建议,为今后的延伸研究做好铺垫工作。

关键词:大病保险会计,基本医疗基金会计,比较

参考文献

[1]宋志华,李凯.社会保障会计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8,(5).

[2]林治芬,宋志华.中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2007,(1).

[3]王静.保险会计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篇10

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现状

(一)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概况

我国社会保险主要用于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以及为失业人口提供生活保障。而社会保险主要来源于参保人所在单位按比例缴纳的保险费、参保人按一定工资比缴纳的保险费、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及社会保险基金银行利息或投资回报。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分为现收现付式 (年度评估式) 、半积累式 (部分基金式) 以及完全积累式 (基金式) 。

据悉, 2015年我国的保险基金总收人达4.6万亿元, 总支出为3.9万亿元, 均比2014年增加0.6万亿元。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是由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及其所属的各省区县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纳入财政部门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则由财政部门定期从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划拨资金给社会保险机构用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 按国务院规定, 基金除预留两个月支付费用外全转存为银行定期的存款或者用于购买国家债券。

由于多部门参与社会保险资金的运行及管理, 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部门分散, 难以集中管理和协调运作。

(二)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机制尚未成熟、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管理有待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过于单一、保值增值难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压力大等。

1.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机制未形成。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能够及时全面地反应社保基金的收支情况, 利于对社保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分析, 对社保基金进行有效的管理。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机制的缺失, 导致有关部门无法及时发现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有待加强。社保资金的筹集由于未受法律保证, 筹资较困难, 部分参保企业缴费意识不强, 拖欠缴费时有发生, 而社会保险机构也未尽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的职能。此外, 社保基金被挪用挤占的现象较为严重。而负责社保待遇支付部门对基金的支出控制不严、疏于管理, 导致冒领现象频繁发生。

3.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过于单一, 保值增值难。社保基金投资过于单一, 导致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难, 与此同时, 物价上涨导致基金贬值, 给社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4.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压力大。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涉及的部门众多, 监管压力大, 要对各工作环节进行监督的工作量很大, 且实行较为困难。

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对策

1.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开源节流。首先出台相关法律确保社保基金的征收工作顺利开展;其次, 树立社保经办机构人员的全局意识、风险意识, 严控基金的支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关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 对各部门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

2.减少社保基金运转环节, 提高社保基金运转效率。由于之前社保基金管理涉及的部门过多, 导致社保基金运转效率低下, 基金管理难度加大。减少社保基金运转环节, 科学合理地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社保基金运转效率。

3.增加社保基金投资的方式, 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由于物价不断上涨, 且国债和银行存款的利率偏低, 为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应在保障社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上, 积极拓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 以实现社保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应加强行政监督、内部审计监督, 实行社会监督。成立基金监管部门, 建立行政监管、专业监管、内部监管以及社会监管相结合的长效监管体制, 实现社保基金管理公开透明, 接受社会监督。

三、结语

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是社会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行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 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率, 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仍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摘要: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经济实力、社会保险储备及社会保险互动调剂的物质基础及可靠后盾。为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 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 这对保险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基于此, 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现状进行研究, 就基金预决算、基金收支、基金保值增值以及基金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杨义君.浅议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4) :59-61.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篇11

关键词:失业保险 统筹层次 基金调剂能力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是国家制定的防范失业风险的一项政策。要发挥它的作用关键是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而要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就必须提高失业保险的统筹层次。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是指失业保险基金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实行统一筹集、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管理形式。对统筹层次作相应调整。提高统筹层次,有利于发挥失业保险的互济作用,增强基金承受能力。

失业风险具有周期性,采取现收现付的筹资方式不足以应付经济周期中的失业增长压力。在我国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现已进入第三次失业高峰,这表明对失业保险资金的需求会增大。现在失业保险基金有累积余额,并不说明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而是在保障水平低、保障范围小的情况下掩盖的假象。从关注民生的角度讲,确保不拖欠失业保险待遇,是失业保险工作的最低标准线。现在有的地区,只要失业人员再有新的增加,就无法保障了,加上北方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南方外资、民营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将可能出现大批失业人员。另外有的地区扩面重点要转到非公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上来,这样可能领取失业保险的期限要缩短,但人数会大幅度增加。失业保险金的标准也不会就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随着人本理念的落实和人性化管理的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肯定还会不断地提高。失业保险再不提高统筹层次,维持现行运转状态就很困难了。

我国在86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时候,就同时启动了失业保险制度,到现在已经22年了。在其之后启动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现在统筹层次均高于失业保险。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基金绝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地级市的失业保险统筹。根据我国行政区划,城市分为三种:一是直辖市,目前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重庆市;二是地级市,即设区的市,全国共有设区的市222个,市辖区727个;三是县级市,全国共有县级市442个。其他行政区域包括72个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30个自治州(主要分布在云南、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8个盟(全部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些行政区域所辖936个县。1999年开始实行的《失业保险条例》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失业保险工作现状,规定了相应的统筹形式。规定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这将原来大部分实行县级统筹的地区提高为市级(地级市)统筹。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管理水平差异很大,基金全部由国家或省级统筹的条件还不成熟。而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的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较均衡,工作基础较好,市场就业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对失业保险的需求也相对集中,有条件实行全市范围内的统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全市统筹的实现方式,可以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全部基金,也可以统筹调剂使用部分基金,以充分发挥基金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情况确定。2006年劳动保障部就专门对失业保险市级统筹作过动员部署,之后又提出以市级统筹为基础,加快向省级统筹过渡。由于我国失业保险统筹层次低,导致地区之间调剂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造成一些地区失业保险基金严重不足,而另一些地区则存在大量的节余。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失业保险基金征集困难,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调剂使用,而地方政府往往没有财政能力对匮乏的救济金与予以补足,致使一些地区不能按期支付失业人员的救济金。以城市为单位各自为政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促进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失业保险制度的先天不足增加了提高统筹层次的工作难度。现有结存基金分布结构和支付需求的不对称容易使一些地区对提高统筹层次产生抵触情绪。存钱多的地方,失业人员增长不一定快;存钱少的地方,失业人员却很多。存钱多、收支余额大的地区,会不愿意搞。而困难的地方一听说搞提高统筹层次,可能就会在基金征缴上有所放松;地方政府给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负担可能会增多,有些地方凭长官意志行事,执行政策的严肃性差,加大了失业保险支付风险的不可预见性。这就涉及到现在的结存基金的权属在提高统筹层次的时候如何处理的问题,地区间的调剂力度上怎么把握的问题,经办机构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失业保险基金和财政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失业保险基金研究 篇12

但是由于保险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果保险保障基金缴费方式设计不当就容易诱发问题。这便需要改进相应的制度,设计并创建良好的监管环境,以创造一种激励相容的保障机制,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积极效果。

一、基金的缴费方式存在风险

我国于2005年1月1日实施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筹集采取分险种的平准费率制,具体规定如下: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按照自留保费的1%缴纳;有保证利率的长期人寿保险和长期健康保险,按照自留保费的0.15%缴纳;无保证利率的长期人寿保险,按照自留保费的0.05%缴纳;保险公司其他保险业务的缴费比例由中国保监会另行规定。

可见,对于同一类的险种,平准制要求保险公司按照自留保费的某一固定比率缴纳基金费,虽然这种只考虑公司市场份额、经营规模的缴费方式操作起来简单明了,却忽视了保险公司不同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水平的影响。平准制的缴费方式会鼓励保险公司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来增加其预期收益,由此产生的问题,其承担的风险又将通过保障基金制度由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补贴,这也使得保险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

二、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博弈模型建立

(1)保险公司是在稳健型投资战略和激进型投资战略中进行选择,假定二者的投资成本都是C。如果选择稳健,公司将以θL的概率失败并损失掉投资成本C,以1-θL概率成功并得到净收益RL;如果选择激进,公司将以θH的概率失败并损失掉投资成本C,以1-θH概率成功并得到净收益RH,RI

(2)保障基金选择是否审查保险公司的投资战略,其审查费用为I。如果保障基金未进行审查,或者审查出公司采用稳健战略,都将收取基金费PL;如果保障基金审查出公司采用激进战略,将收取基金费PH,PL

(3)假设投资失败,将对保险公司履行保单义务造成重大影响,监管机构(保障基金的管理者)将不得不动用保障基金对其救济,救济金额为C。

三、电子商务平台下的求解

(1)当保障基金不区分风险水平对主营同一险种的保险公司收取相同的基金费时,保险公司选择稳健战略的投资收益期望值

保险公司选择激进战略的投资收益期望值

如果(1-θL)RL>(1-θH)RH,那么EπL>EπH,即稳健投资的期望收益大于激进投资的期望收益,保险公司将选择稳健型投资战略,保障基金会收取基金费P=θLC,这时并不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但是现实中更可能的情况是具有较高风险的投资项目才会有较高的期望收益,即(1-θH)RH>(1-θL)RL,那么EπH>EπL,激进投资战略将成为保险公司的占优策略。当保障基金意识到无论是否审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都将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组合,那么保障基金将不会审查以避免浪费审查费用,同时将保险公司缴纳的基金费定为P=θHC。这时保险公司的经营是不稳健的,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

(2)当保障基金根据保险公司不同的风险水平收取差别的基金费时

保障基金审查时的净收费

保障基金不审查时的净收费

我们得出

的符号将取决于(1-θH)RH-(1-θL)RL和β(PH-PL)的大小比较。如果

(PH-PL)<(1-θH)RH-(1-θL)RL,即使保障基金总是审查β=1,保险公司也将选择激进战略,如此一来,保障基金依据保险公司风险等级设置基金费的方法将无法起到作用。

所以保障基金应当设置PH和PL,至少保证(PH-PL)>(1-θH)RH-(1-θL)RL。此时如果保障基金选择了审查(即β=1),保险公司将选择稳健(即a=1),可是企业一旦选择了稳健,由于F审-F不审=(1-a)(PH-PL)-I=-I<0,保障基金又将选择不审查以节省审查费用。如果保障基金选择了不审查(即β=0),那么EπH-EπL=(1-θH)RH-(1-θL)RL>0,保险公司将选择激进(即a=0),但是保险公司一旦选择了激进战略,由于F审-F不审=PH-I>0,保障基金又将选择审查。上述分析可知,此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但是它却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可知此博弈的均衡策略组合是保险公司以的概率采用激进战略,保障基金以的概率审查保险公司。

四、改进保险保障基金缴费方式的建议

从Merton(1978)关于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产生影响的分析中得到启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加入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就相当于持有了一个看跌期权,期权合约的三方当事人是投保人(这里不严格区分投保人和保单持有人)、保险公司和保障基金。保险公司是以其剩余资产以及保险公司本身为抵押,换取保障基金对其投保人的担保,所以该看跌期权的潜含资产为保险公司的资产组合,执行价格为该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的负债。根据期权定价理论,当期权费(保险公司缴纳的保障基金费)一定时,期权的价值是潜含资产(保险公司的资产组合)风险的增函数。因此,保险公司的投资战略越是激进,对保险公司就越有利,可知平准制的基金缴费方式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从模型的均衡分析中可知,保险公司采用激进战略的概率1-a*和PH-PL成反比,对高风险的保险公司和对低风险的保险公司收取基金费之差PH-PL越大,保险公司采取激进投资战略的概率越小,采取稳健投资战略的概率越大。所以,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应当改变平准费率制的缴费方法,而是结合保险公司风险程度大小,采取风险费率制(Risk-Based Premiums)收取保障基金费,并且适当拉开PH和PL的差距,以激励保险公司选择稳健经营。

风险费率制这项机制设计要解决道德风险问题,需要保障基金能够准确地评估保险公司的风险水平,以此来确定保险公司要缴纳的基金费。但现实中,保险公司的风险水平是其“私人信息”或保险公司比保障基金更具有“私人信息”优势,这就使PH和PL不易确定。

各国保险监管机构都极为注重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因为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对其承担保险责任的经济补偿能力,它是判断保险公司财务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准,也是保险业经营的核心指标。当前尚难以很好地度量保险公司的风险水平,保障基金费可以结合保险公司自留保费和偿付能力差额两个指标来确定,这种缴费方式设计既考虑到了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经营规模等因素又体现了偿付能力差额所衡量的公司风险水平。

摘要:《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要求保险公司按照自留保费的某一固定比率缴纳基金费,这会激励保险公司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本文通过保险公司和保障基金之间的博弈,展示在电子商务平台下保险保障基金的方式,并提出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缴费方式应当逐步采用电子商务平台。

关键词:保险保障基金,电子商务平台,风险费率制

参考文献

[1]魏海港.保险保障基金的道德风险分析[J].上海保险,2007,(2):47-49.

[2]陶存文.论保险信用评级制度建设[J].保险研究,2005,(6):68 -70.

[3]David Cummins.Risk-Based Premiums for Insurance Guaranty Fund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8,43(4):66-67.

上一篇:研究式综合实验下一篇:波动特征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