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及失业保险(精选12篇)
养老及失业保险 篇1
国外常见的养老保险模式大致有储蓄积累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与投保资助型。以美、日、德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属于投保资助型;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属于国家福利型;澳大利亚属于国家保险型;新加坡属于储蓄积累型。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模式具有不同特点, 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一、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北欧诸国十分重视公民平等权利, 所以它的社会福利制度十分完善。他们认为, 公民有享受福利的权力, 谋福利是社会不可推卸之责任。在现实福利分配中, 政府担当着积极而重要的角色, 甚至超越了市场的作用, 政府建立各种法律法规制度, 旨在使社会福利普遍化、法律化。这种福利方式在给公民带来巨大福利、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 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负担。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 市场机制也更加完善和成熟, 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 十分重视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因此, 美国的福利制度不同于一些欧洲国家, 在福利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由于奉行市场机制, 所以养老保险主要以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存在, 这对一些生产能力落后的群体产生较大影响。
日本养老保险则是通过国家立法实行的强制性社会保险, 主要由雇主、雇员、国家三方负担。
德国养老保险目标是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正常生活, 并具有一定购买力。德国养老保险分为私人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法定养老保险, 其中法定养老保险由雇主、雇员承担, 并享受国家的特殊补贴。
以上国家的养老保险虽然采取了不同类型的保险方式, 但都是由政府、企业及个人分别承担责任, 雇主和雇员承担主要的社保资金, 政府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 作为投保开支, 在支出大于收入时由国家税收弥补空缺。因此, 积极投保是公民的义务, 享受养老保险是公民的基本权力。
二、国外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 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课题, 各国的改革方式各具特色, 但总的来说都是逐步向多层次、私有化发展。
美国根据国情特色推出了混合制多层结构养老保险模式, 在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辅以有限的制度改革。因为美国的个人观念及历史传统, 政府的作用范围逐渐变小, 其改革方向朝私营个人账户模式发展。此外, 美国还盛行“反向贷款”的养老保险形式, 如一些家庭在失去生产能力以后, 将房产以抵押贷款形式抵押给银行, 银行通过价值评估后, 每月发放一笔固定资金给房主, 一直延续到房主去世。房主去世后房产由银行拍卖出售, 所得用以偿还贷款本息。
拉美国家则采取根本性制度改革, 就是彻底取消现收现付制, 建立商业化管理的基金制。相对来讲, 拉美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 如果采取现收现付制将会带来极大的财务危机, 国家难以承担, 也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则强调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所以采用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一直致力于社会结构老龄化问题, 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 重点帮助老年人就业, 让退休的老年人不再打发漫长、无聊的时间, 提高55岁至64岁之间的老年人就业率, 以确保他们既能获得一定经济来源, 又不会觉得生活无聊和无助。其次, 新加坡政府还强调无障碍设施建设, 让老年人不再拘束于环境, 能够在熟悉的环境里养老。
西班牙采取延迟退休的政策, 但并不是强制性的, 而是通过鼓励和奖励来完成。目前, 西班牙65岁及以上人口多达700万, 占总人口的17%, 这一比例仅次于日本和意大利。西班牙在养老保险方面采取与物价指数相协调的方式, 每年根据物价来调整养老金数额, 确保养老金有所提高。在法定年龄65岁以上, 每推迟一年退休, 将获得3%的养老加成, 最高可延迟到70岁。
三、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及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 确定合适的养老保险理念
在养老保险理念上,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依据或出发点。北欧国家强调公民权, 英国强调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德国和日本则以贡献度大小为依据。这些国家的国情不同, 出发点亦不相同, 所以产生的养老保险理念也不尽相同, 构成了一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宗旨。就我国而言, 应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做法, 受益人应与个人贡献关联在一起。
(二) 构建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
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了依据不同职业或阶层的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等项目。虽然这些项目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但在构建过程中, 先产生了适应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 进而一步一步完成。鉴于我国的生产力比较低下, 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体系, 在此基础上应多参照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做法, 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 拓展保障渠道, 提供多层次的保障。
(三) 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统账结合”的基本原则
在改革的过程中, 中国应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合理调整, 即使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合理化、协调化。通过降低基本医疗养老保险水平来减轻国家负担, 同时为新的养老保险业务发展提高预留空间。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范围, 使更多劳动者享受到养老保险福利;采取多层次养老保障方式,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各主体的积极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
(四) 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我国养老保险模式的发展目标是部分积累制, 客观上要求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 以使呆滞资金活跃起来, 化解通货膨胀等不良因素带来的贬值危机, 实现基金的保值。同时资本运作可以实现资本的增值, 为了弥补保险基金的不足, 提高保养老保险给付水平, 应将基金用于投资建设, 以实现资金的升值。然而,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 存在着投资风险问题, 因此在资金投入上要遵循安全、收益原则, 保证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五) 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企业年金制度是养老保险制度多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可以有效减轻养老保险负担, 提高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 一方面在筹资、投资、给付等环节给予大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制度, 制定企业年金法、企业年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此外, 政府还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监管体制, 对企业年金的运营效益和安全性进行有效监管, 确保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 从而保证年金管理的科学运营。
六、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老龄化严重的国家, 建立适应自己国情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代山.国外养老保险法律制度[J].人民论坛, 2013, (11) :43.
[2]项禹晓旭.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 2011, (2) :79-80.
[3]刘秀秀.美国、瑞典、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 2013, (15) :28-29.
养老及失业保险 篇2
揭阳养老保险网上查询体系:wssb.gdsi.gov.cn/szggfwxt/login.jsp
查询范畴:此成果可以查询个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及缴费环境等。
电话查询
查询电话:12333
查询范畴:可以咨询养老金补缴(补交)、养老保险治理、退休金转移等题目。
网点查询
可持本人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到揭阳市社会保险基金打点局或社保包办机构查询养老保险账户信息。
揭阳市社会保险基金打点局
地点:揭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面
揭阳市东山区社会保险基金打点局
地点:美得福电子有限公司四面
电话:(0663)8202771
揭阳市普侨区社会保险基金打点局
养老及失业保险 篇3
关键词:养老机构;责任保险;风险控制
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和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病残化与空巢化加速发展的形势对我国社会养老体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比之下,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短缺,发展滞后。这其中,养老机构意外事故风险愈发成为阻碍养老服务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类机构内老年人意外伤害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伤害程度往往较为严重,由此,给养老机构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赔偿压力,使其盈利能力大受影响。
近年来,与养老机构内意外事故相关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涉及到医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包括应对机制研究、事故责任认定,以及风险因素分析等。
关于养老机构运行风险问题,章晓懿、刘永胜(2012)[1]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框架,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提出建立社会化风险分担机制。针对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应对机制,马凤领、邹华(2014)[2]着眼于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演化机理,把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应对机制的重要部分,其推广需要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紧密结合。
责任保险是养老机构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在解决养老服务产业风险问题上将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2014年3月,民政部、中国保监会、全国老龄办联合发文鼓励养老机构投保、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但在上海、北京等试点地区,该保险的推广却遭遇了困境。
受制于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在国内的覆盖面小、数据经验缺乏,国内相关研究尚未成熟。谢晶雪(2012)[3]基于上海市试点相关数据,对其推广时的阻力进行归纳。张军(2014)的研究类似,但更侧重实践操作层面。Bernadette Wright(2003)着眼于保费过高问题,分析了保费厘定与赔偿标准核定方面存在的问题。Edwards, Douglas J.(2000)围绕美国俄亥俄州的现实案例,对投保选择与保费厘定提出对策建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眼于当前养老机构责任保险推广阶段的运作困境,分析其原因,总结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养老机构责任保险运作困境具体表现
第一,养老机构难以承受保费负担。目前国内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尚且保本运营,甚至亏损。而对于公办机构,尤其是对乡镇养老院来说,其主要依赖的县乡财政保障能力较弱,责任险保费加大财政经费压力,削弱了公办机构参保积极性。第二,保险机构盈利困难。由于责任险的公益性,即保费标准低、赔付风险大、缴费时间短三大特点。第三,险种本身存在缺陷。首先,多数保险合同中,高龄、失智失能老人等高风险群体与一般老年人共用同一保费、赔付标准,使得养老机构歧视性拒收问题难以根治。其次,道德风险较大,事故发生率并无降低。最后,缺乏保证赔偿金支付的制度保障。
二、养老机构责任保险运作困境原因分析
(一)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率过高。赔款支出、保费水平与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率成正相关。事故发生率高使保险公司承担巨大赔偿压力,并提高保险费率或承保标准,最后导致养老机构难以承受。目前国内多数试点地区意外事件频发,赔偿率高企。从可预见性与可防范性、经济损失程度和发生频率三个维度,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事件分为:高发型事件、高危型事件和普通事件。其中,类似于自杀、猝死等高危型事件,年均发生频率低而稳定,且具有隐蔽性、系统性和继发性,难以预见和防范。而类似走失并找回、脑溢血和车祸等普通事件,发生频率较低且对于养老机构造成损失较小。因此,我们难以通过降低以上两类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率来解决责任保险的运作困境。然而,骨折或摔伤等高发型事件,其发生频率高,单个事件造成的损失大于普通事件。此类事件容易预见,可以通过改进硬件设备与服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防范。可见,威胁老年人权益、造成责任保险运作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高危型事件频发,这也是解决困境的突破口。
(二)保险模式混淆、保单设计粗糙。依托保险转嫁养老机构风险的途径,主要分为责任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然而,目前养老机构责任险保险模式混淆不清。从有效转嫁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的角度来看,责任保险的模式具有明显优势。“代位追偿原则”理论上认为老人遭遇事故后,在获得意外保险赔偿金后还会追责养老机构,故意外险不能免除其被二次追责之忧。并且,入住老人的意外伤害风险只是养老机构经营风险的一部分,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包含养老机构的第三者责任险。
保单设计的不合理性,也是养老机构责任险运作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保费厘定: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风险大小,故应当采取差异化的保费标准。而目前国内责任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不同老年人群体的风险状况不能做到准确评估,差异化保费的核定难以做到公平合理,因此大量出现了“一碗水端平”固定制均一制保费的现象。索赔制度:目前责任险的索赔制度主要分为事故发生制(Occurrence Policies)与索赔发生制(Claims-made Policies)两类,二者各有利弊。1989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美国养老机构责任保险中,约72%选择事故发生制,剩余28%选择索赔发生制,但由于当时该项保险业务难以盈利,故市场上出现了由索赔发生制替代事故发生制的趋势。而目前,就多地试点结果来看,意外事件的索赔与赔偿金到位情况令人满意,加之该类事件索赔的提出往往比较及时,理论上应该采取保费较低的索赔发生制。然而,我国目前多采用事故发生制,在索赔制度上对保险机构一方不利,易使保险机构难以盈利。免赔额与共付比:免赔额与共付比的设置,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促使养老机构加强安全管理和对小额风险的控制。此外,免赔额的设置减少了保险公司在高发型风险上的赔偿金支出,有利于其扭转亏损,保证其在高危性事件理赔中的资金能力。然而,目前国内试点城市普遍不设置免赔额,成为保险机构赔偿金支出过大的原因之一。同理,设置共付比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但在国内的保单中同样没有体现。
(三)政府补贴效果不佳。为兼顾养老机构经济承担能力(Affordability)与风险分摊需求(Availability)之间的两难选择,政府应以补贴等形式给予经济支持。然而,目前国内补贴力度总体不足,直接导致两大后果:一,养老机构经济负担过重,保费支付困难;二,保险机构保险费率过低,引起亏损。
但从减轻财政负担、促进责任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各地在发放补贴的做法仍有不妥之处,使本身有限的补贴更加效益低下:比如,目前国内补贴金额存在固定制与比例制两种形式,但二者皆有缺陷。固定制核算简单易行,但没有考虑到保费标准的差异性;比例制则会给政府补贴总支出的控制大大增加了难度。
(四)参保规模过小。根据大数法则,扩大参保规模可以摊薄风险成本,如果一家保险机构的责任保险业务能吸引更多家养老机构参保,可降低其经营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其估计预计利润率、确定保费水平和赔偿金额的难度,有利于该保险业务的长期运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责任保险业务刚刚起步,覆盖的地区较少,参与的养老机构占总体比例还不大。亟待全国各地由点及面地推广养老机构责任保险,既能使更多养老机构的长期运营得到保障,入住老人的权益得到维护,也能使保险提供方的这项业务步入正轨。
(五)法律法规不完善、责任认定有失偏颇。目前我国在养老机构意外伤害纠纷的司法处理上,由于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养老机构举证难度较大,加之社会舆论的压力,法院倾向于本着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原则,强调养老机构的责任。况且目前国内养老行业管理有待改善,硬件设施的配置难以满足老人需求,服务上存在漏洞和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养老机构方往往难逃其咎。责任认定有失偏颇,导致民事责任的范围往往超过了责任保险的,养老机构与保险机构承担了部分不属于自身的法律责任,不仅加大了养老机构的运营风险,也加大了保险机构的赔偿压力。
三、对策建议
(一)针对保险机构的对策建议。第一,明确责任保险模式,适当拓宽保险责任。保险公司要明确“养老机构责任保险”的模式作为保险技术的基础,为应对最终认定的民事责任范围超过保险责任的问题,应适当拓宽保险责任。第二,科学厘定保费水平。保险机构应精确厘定保费标准,并按公办与民办、入住率、城市与农村、高龄及失智失能老人数量等指标形成差异化的保费标准体系。此外,还可设置奖惩费率制,控制养老机构的道德风险。第三,完善保单设计。其一,增设免赔额和共付比标准,剔除难以控制的小额风险,降低养老机构道德风险,倒逼其完善安全管理;其二,采用索赔发生制,在无损养老机构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保费水平;其三,借鉴美国标准化保单的经验,可考虑由行业协会统一设计标准化保单。第四,扩大参保规模。保险机构应积极扩宽覆盖区域,将更多养老机构纳入。也可以采用类似“团体购买”(Group Purchasing)的形式,组织多家养老机构共同协商,共同办理责任保险,既使养老机构享受优惠,又摊薄了风险成本。第五,建立养老机构责任赔偿基金。参考工伤保险基金的运作,以保费作为基金的资金来源,保证赔偿金的及时支付以维护老年人的利益。
(二)针对政府部门的对策建议。第一,采用灵活的补贴形式与标准。首先,根据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收费标准、年事故发生率,以及是否收容“三无”人员或五保户等指标,确定差异化的、浮动的补贴金额;其次,采用奖惩补贴机制,对于由于管理不善事故高发的养老机构减少补贴,反之则给予奖励;最后,平衡省市财政与县乡财政,对于县乡财政紧张的农村地区,上级政府应予以资金支持。第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纠纷裁定机制。该类事件本身争议性较大,追责难度高,亟待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明确养老机构在意外伤害事件中的责任认定,从“近因原则”出发在法律层面上确立“机构与老人共同责任”的原则,使养老机构不必承担过多的赔偿责任。第三,建立健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督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利用行政权力,严格监督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与安全保障,并推广科学先进的硬件设备与护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养老机构的赔付率,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章晓懿,刘永胜.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养老机构运行风险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6期).
[2]马凤领,邹华.养老机构意外事件的应对机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第5期).
[3]谢晶雪.养老机构意外责任保险探析.华东政法大学.2012.
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对策
为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摸清现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底数,揭示基金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是切实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保障参保农民实际利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顺利推进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因此查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农保政策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
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力度不大,制度建设不完善。目前政策仍然执行民政部颁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没有新政策的出台,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二)政府扶持功能弱化
民政部颁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性约束。哈尔滨阿城区由于集体经济不发达,农民很难享受到集体的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据审计,1992年至1997年集体补助了33万元,1998年至2006年集体没有补助,政府更是没有投入资金给予扶持。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三)保障水平偏低
经审计,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月2元缴纳保险费,区最低领取保险金每人每月0.2元,最高每人每月85元,2006年阿城区人均领取养老金每人每月7.83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56.91元,2006年底领取养老金人数440人,其中,月领取额少于农村低保的人数为432人,占领取人数的98%,只有8人高于低保标准。这根本保障不了农民的基本生活。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较低标准缴费,从而导致领取养老金水平极低。很难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四)农民参保意识差
据哈尔滨市阿城区审计局对未参保的农民调查,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家庭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文化生活缺乏,农民参保意识差,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却忽视了远期生存的艰难性和风险性,即便有些意识到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却因为对农村养老保险了解不多,知识甚少,对农村养老持怀疑态度,因此,也不愿意参加。农民参保的态度和对养老保险认识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目前农民表现出的参保意识淡漠、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正是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出现扩覆不力、征收困难的真正原因。
(五)管理较为松散
从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看,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正处在停顿、半停顿阶段。在管理机构、政策宣传、组织实施、基金管理等方面均未形成完成的管理体系,只是靠着惯性的作用,维系着目前的现状。一是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农村养老保险对保障农村老龄人“老有所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力度不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二是制度建设不完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特别是民政部颁布的《方案》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农民参保“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
二、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政策宣传上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保障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农民参加养老保险。
(二)积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渠道
一是从扶贫资金提取一部分。二是从国家财政收取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提取一部分。三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交纳一部分。农民个人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可按适当比例缴纳保险金。受保个人做一定奉献,也是国际社会保障制度通行的原则。不过,要以农民的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条件,而且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三)搞好农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和衔接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制度组成的完整体系,各项制度功能各异,缺一不可。政府要从农民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上下功夫,使农民老有所养,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五)加大三农投入,逐步改善农村软环境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在这个五年计划里农村必须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何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风貌,这既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财政部门急需解决的财政分配问题。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六)抓好管理机构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
农保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对管理方式和管理人员素质都有严格要求。
合肥养老保险查询及参保指南 篇5
个人用户网上查询:60.173.202.221/wssb/grlogo.jsp
单元用户网上查询:60.173.202.219/wssb/dwlogo.jsp
窗口查询
合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中心
地点:合肥市政务新区政务环路88号
保险一科63536109、63536100
保险二科63536491、63536150
上班时刻:周一至周五 9:00-17:00
途径公交车166路、18路、13路、129路
市构造奇迹养老保险打点中心
认真全市构造奇迹单元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申报事变;打点全市构造奇迹养老保险基金;认真全市构造奇迹单元离退休职员养老金的发放事变等。
地点:合肥市金寨路360号市劳动保障局三楼
电话:0551- 2642812
市企业养老保险打点中心(市企业退休职员社会化打点处事中心)
认真全市企业离退休职员养老金的发放事变;考核、发放衰亡离退休职员的丧葬抚恤费和遗属糊口坚苦补贴费;认真企业退休职员社会化打点处事事变等。
办公地点:合肥市金寨路360号市劳动保障局三楼
养老及失业保险 篇6
关键词:养老保险 转移接续 困境归因 对策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员跨区域工作已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在人员的流动过程当中,除了小部分经过组织、人事等部门批准的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手续才能够正常办理。而大部分的流动工作人员在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之上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面临困境,如今面临这个问题的又多数是城镇职工、农民工以及退休人员。因此针对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制定有效的对策以应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困境归因
1.1 基本养老统筹层次低
造成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困境究其根源还是其统筹层次低。如今统筹层次过低的缘故,主要是由于最初选择路径之时预留的问题所导致。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统筹层次发展路径之上进行了争论。从中央政府来看,其希望能够实行全国化的统筹,促进一体化发展。而从地方政府来看,则更加偏向于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展区域,其市场化程度相较于其他地区更高,对于自主权的要求也更为强烈。由于当时特殊的发展背景,地方利益得到强化,因此在二者的博弈当中,地方政府暂时取得胜利。加之当时中央财力不足,全国统筹对之而言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同时养老保险正在新旧交替时期,巨额的历史欠账阻挡其进一步发展,其中“新人”和“中人”当中由于养老保险的资金就一度被用于渡过难关。以至于后来“空账”现象越来越严重,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各级政府皆是如此,也就造就了今日的局面,进而形成了自下而上,统筹层次偏低的局面。
1.2 财政体制的缺陷
养老保险对于每个地区而言都属于一种社会责任,而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工作,对于转移城市在一定程度之上减轻了负担,而对于转入城市而言则是增加负担,加之财政体制的缺陷,以及利益关系也进一步加剧了其困境。比如,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而言,人均工资偏高,相应的保险费用也更高。因此如果将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转入发展较快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之上将会对发展带来部分负担。反之,亦然。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大部分在转出之时相对容易,而转入接续则存在困难。
1.3 制度不完善
首先,根据有关规定可知,通常情况之下需要连续缴纳长达十五年的养老保险费用,之后才能够享有应有的待遇。然而如果在此期间转出保险,同时由于转移接续困境,大部分人不得不选择退保,然后一切再次重头开始。对于如今流动性越来越强,这无疑是给了参保人员一个“永远的十五年”。进而导致部分人在参保—退保—参保—退保的无限恶性循环当中,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满足了养老保险标准,却永远得不到应有保障。其次,即便转移成功对于参保人员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只能相应的转移个人缴纳资金,而对于统筹方面的权益却无法享有。加之不同区域的制度不同,一些地区甚至个人缴纳资金也无法转移。至于这笔沉淀资金的具体情况,目前并没有给出有关数据,作为何用更是不得而知。
1.4 信息限制和户籍因素
各个区域之间的业务信息共享性不高,相互之间并不连接。通过每一个环节的层层上移,费时费力制约性明显。同时户籍管理也制约了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工作。通常情况之下,能够参保的人员只能是当地人,而外来人口则无法享有该保障。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等,对于户籍之上的管理更是严苛,这样是极为不利转移接续工作的。
1.5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对于保险之上,我国一直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在日常的管理当中,通过人为治理多于通过法制治理,漏洞颇多。由于保险体制关系着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此针对这方面法律法规缺失状况,应该进行及时的完善和弥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对策和建议
2.1 实现全国统筹
转变如今统筹层次低的状况,逐渐实现全国统筹,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合法享有该保障。这就要求首先要解决各级政府的保险基金问题,弥补由于历史遗留而造成的缺口。尤其是对于一些困难地区,以及老工业基地方面的养老保险,应该进一步的进行调剂和支持。其次严格退休制度、养老金计发办法,以及进行社会保险监察,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利益因素而侵害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的情况出现。同时养老金的发放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调整,保障参保人员基本生活。
2.2 农民工部分是重点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制度,农民工部分是重点。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强,并且在退休过后通常情况会回到农村,因此要针对该特殊性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新的制度当中应该尽力避免户籍带来的困境,针对费用的收取按照一卡累计进行。确保其能够正常享受统筹权益,通过折算转入账户。针对缴费必须超过十五年的规定,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那些不到十五年的可以计算规定下限,保障其享有应有的权益,并且缴费比例可以适当下调,符合大部分农民工的实际情况。
2.3 分段计算为过渡
所谓分段计算,就是打破区域限制,将所有已经缴纳的费用通过累积的方式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缴费工资指数,确定缴费年限和应该享有的权益。这就要求要进一步削弱户籍的限制,提高统筹层次,打破区域限制等。
2.4 建立两层养老保险基金
建立中央和政府两层的养老保险基金,转变之前从下而上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社保机制。中央对于基本的养老保险进行直接的管控,加强中央调剂能力,针对全国进行统一化的管理。而地方政府也需要参与到管理当中,主要对附加养老保险进行管理,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相互结合,进而确保其转移接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2.5 统筹资金的适当转移
在统筹资金之上虽然一直有争论,但可以在一定限度之上进行转移,尤其是针对流动性较强的人口。比如当工作人员从工作地而将转移接续到户籍地之时,可以将个人账户之上的百分之八,以及统筹基金的百分之二十转入户籍地。这样在一定程度之上减轻了地方财政问题,也才能够进一步的解决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同时注意使用一卡通用,避免不停参保退保的恶性循环。
3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在养老保险之上的转移接续问题,想要走出困境,就要求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同时完善法律条款,做到有法可依。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化管理、转移部分统筹资金、重点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等,进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仙蜜花.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困境归因及对策建议[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6-10+16.
[2]章书平,黄健元,刘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的对策探究[J].理论与改革,2009,05:47-49.
[3]王书娜.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主要困境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23:118.
[4]刘靓.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困境及出路 篇7
一、我国计算机联网审计发展现状
1998年,审计署提出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意见,并着手筹备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金审工程。2001年,审计署在《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中明确了计算机联网审计基本目标。2002年,国家计委批准了审计署的开工申请,并下达2002年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5 000万元,专项用于审计信息化系统一期工程建设。2004 年,审计署以金审工程建设为背景,在计算机审计实践研究基础上成立了“计算机联网审计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明确了金审工程总目标,成为我国计算机联网审计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的标志。
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信息审计,二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联网审计。当下我国正处于金审工程二期攻坚建设阶段,建立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是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保障养老资金安全、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客观要求,更是增强审计机关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查错纠弊、规范管理、揭露腐败能力的有效举措。十多年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践,为计算机联网审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计算机联网审计作为现代审计新技术,具有传统审计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也给审计机关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一,在审计主体方面,计算机联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其二,在审计客体方面,计算机联网审计不仅包括电子数据审计,还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审计;其三,在审计环境方面,计算机联网审计需要依托网络环境运行,审计人员主要面临电子数据,承担的审计风险明显增加;其四,在审计技术方面,计算机联网审计在审计标准、审计规范与审计流程等各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挑战分析可知,当前制约我国计算机联网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源于三方面:首先,在计算机联网审计制度建设方面,尚未颁发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网审计实体法,计算机联网审计缺乏法律保障;其次,在计算机联网审计技术发展方面,联网审计对计算机网络及审计应用软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较高,但我国目前在这几个领域的发展都不够成熟;最后,在计算机联网审计人才建设方面,能够完全胜任计算机联网审计任务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稀缺。
二、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面临的困境
近些年,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计算机联网审计技术在养老保险审计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仍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依然存在诸多困境。
(一)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之人才困境
人才困境是指计算机联网审计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知识结构较单一和综合素养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对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1.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不高
在目前的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仍然停留在传统审计模式上,难以适应审计工作新形势发展需求。很多审计人员对计算机联网审计认识不够深,没有真正从理念上把握计算机联网审计本质与特征;大部分审计人员因知识结构较单一而无法胜任复杂的联网审计工作;还有一些审计人员虽然手工审计经验丰富,但因计算机水平不高,难以胜任计算机联网审计。
2.交叉型审计人才较短缺
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涵盖了社会保障、审计、计算机、财务会计、信息技术、网络系统等多门学科知识,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社会保障、审计、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精通网络信息技术、能识别判断计算机网络系统经常发生的各种风险等,而同时具备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审计人才较稀缺。
3.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面临的最大阻碍,尤其是在基层审计机关,形势更严峻。首先,人才结构比例不太合理,财务会计人才占多数,计算机审计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较少,管理人才稀缺;其次,人才年龄结构不太合理,骨干技术人员平均年龄趋于老化,新上任的年轻人员理论知识较丰富,但缺乏相应的审计技能与经验;最后,专业人才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缺乏智力支持与技术人才保障。
(二)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之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是指实施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遇到的各种风险。计算机联网审计是一种天然依赖于互联网的现代审计技术,只有在畅通无阻的网络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虽然互联网是一种相对较成熟的技术,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从而给计算机联网审计带来很多风险。
1.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数据安全问题
主要是指审计数据在采集、存储、转换阶段遇到的风险。在数据采集阶段,审计机关要借助互联网间接采集被审计单位数据,数据在异地采集与传输过程中容易发生数据丢失或数据篡改。在数据存储阶段,由于采集的原始数据存储于磁性介质中,有可能因存储服务器发生故障或存储软件中毒等原因,使数据被损坏而失效。在数据转换阶段,因被审计单位装设的信息系统不同,导致数据格式不一致,因而需要在数据转换阶段将原始审计数据转换成标准格式数据,转换途中可能因审计软件功能异常而造成数据流失。
2.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网络安全问题
计算机联网审计依靠网络平台作为支撑,保证网络安全是实施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的关键条件。网络技术越成熟,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越有保障。由于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数据大部分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为保障社保审计业务数据信息安全与完整,须严格要求计算机网络安全达标。而目前我国的网络技术水平本身还不高,审计内网、审计外网与审计专网之间的网络隔离技术尚不成熟,网络安全建设滞后制约着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发展。
3.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安全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应用软件子系统可能因审计人员操作失误,导致联网审计系统无法运行;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数据规划子系统可能因系统设计不完善或版本不匹配等,导致审计机关无法实现数据采集与传输;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基础设施子系统可能因设施配置不当,导致Windows操作界面失控,直接影响其他子系统正常运转。为此,标准化界定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操作流程,统一规范联网审计系统安全操作细则非常重要。
(三)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之技术困境
技术困境主要是指审计软件、审计硬件、审计数据库和审计接口等各种技术因素对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产生的不利影响。
1.计算机联网审计软件功能比较单一
我国现有大部分计算机联网审计软件功能较单一,服务范围较狭窄。有些审计软件具有电子数据审计功能,但无法进行系统管理及系统审计;有些审计软件具有审计管理功能,但不具备数据筛选和数据分析功能。例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软件主要功能是小规模数据审计,缺乏系统审计功能;金剑审计系统2005主要功能仅局限于数据筛选,缺乏审计支持功能,且应用范围较小。
2.计算机联网审计接口技术不够完善
审计数据接口技术是实施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必须实现的一种关键技术。审计数据接口是指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向审计单位数据库中心传输数据的规范和程序。目前,我国计算机联网审计数据接口有些基本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各地区审计数据传输的规范与程序不一致。有些被审计单位未按照审计机关要求对自身计算机信息系统设置符合标准的数据接口,有些审计机关未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必须设置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尚未从政策层面对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数据接口予以标准化和规范化。
3.计算机联网审计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尚未成熟
实施计算机联网审计以后,审计机关可以通过数据库访问技术开通数据库连接访问系统,直接从被审计单位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获取审计数据。但目前我国在计算机联网审计数据库访问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不同软件公司提供的审计数据库格式差异又较大,加上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采用不同的数据库格式,造成审计机关难以通过数据库方式访问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导致审计机关运用计算机审计数据库访问技术获取被审计单位数据的能力受限。
三、应对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困境的出路
(一)化解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之人才困境
1.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举办以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向审计人员普及基础知识,促进他们更新审计理念;组织审计人员系统学习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不仅让他们掌握新技术,更要提高他们处理审计风险的能力,注重从审计立项到审计结论每一个审计环节中培养他们的审计素养,全面提升审计人员业务分析及处理能力;从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两方面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的知识范围要涉及社会保障、审计、财务会计、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多门学科,同时还要重视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2.培养交叉复合型审计人才
交叉复合型审计人才具有较高的创新特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符合计算机联网审计对人才的整体要求。具体做法:不断改进教育模式,科学制定审计人员职业规划;有条件的审计机关可考虑选拔一批年轻上进的审计人员,对他们进行委培,引导他们朝着交叉复合型审计人才方向发展;拓宽交叉复合型审计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审计人才资料信息库,通过国家统一的公务员考试、招聘政府雇员或高薪特聘等方式,引进交叉复合型审计人才。
3.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人才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的宏观服务与监督保障能力,是当前审计机关面临的重要任务。具体做法:调整审计人员结构比例,严格制定审计机关人才准入要求,适当控制非审计专业人员比例,从各类高校或社会中介机构选拔社会保障、审计、计算机、财务会计、网络技术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审计人才队伍;通过进修、短训等方式,对现任骨干技术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更要不断引进优秀的年轻人才,优化审计人才年龄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审计人才培训机制,不仅要重视专业型审计人才培养,还要大力培养职业化审计人才。
(二)化解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之安全困境
1.采用数据加密方式保护数据安全
审计机关通过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系统,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获取的原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易遭遇各种风险,采用数据加密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显得十分重要。数据加密是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数据安全的重要技术,审计机关可采用节点加密方式,在数据协议传输层上加密,保护原始数据从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传输至审计机关数据中心时不会被人为损坏或窃取。有条件的审计机关还可考虑采用端对端加密方式,确保原始数据的安全与完整。
2.运用访问控制策略保护网络安全
访问控制是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保护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网络安全最主要的技术措施。具体做法:对用户访问网络数据与资源的权限进行可靠性认证和控制,一般通过用户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等方式,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权限,从而达到保护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网络安全的目的。
3.联网审计各层子系统的安全措施
对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基础设施子系统,要严格按照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定期维护保养各类基础设备;对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安全技术子系统,要确保基础管理层、网络服务层、安全认证层和加密技术层正常发挥作用;对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数据规划子系统,要运用统一数据加密技术,保护数据在采集、传输、转换和分析各环节中的安全;对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应用软件子系统,应注意各类软件配置与版本相适应问题,确保软件功能正常发挥作用。
(三)化解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之技术困境
1.丰富审计软件功能
我国现有的计算机联网审计软件中兼具数据分析、系统审计与审计管理等多项功能的应用软件十分少,真正普遍适用的审计软件不多。审计机关可以考虑与审计软件开发公司签约,定制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软件,重点考虑软件的运行机制、具体功能和审计质量等方面问题,更要重视审计软件类型多样化,不仅要研发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现场作业软件、专用审计软件,更要研发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管理软件,确保审计软件功能丰富及类型多样。
2.提升审计接口技术
提升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数据接口技术,当务之急是要规范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数据接口程序,化解计算机联网审计数据接口矛盾。具体做法:构建一个由逻辑层、传输层和控制层组成的审计数据接口系统。逻辑层规定审计数据的接口标准,即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共同使用的语言标准;传输层明确审计数据的传输方式,负责审计数据安全地从被审计单位传输至审计单位;控制层采用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数据加密技术,确保审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及完整。
3.数据库格式标准化
相关的审计监管部门应通过制定《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具体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具体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采用标准化数据库格式,适应养老保险基金联网审计实践发展要求,提高各地审计机关运用数据库访问技术直接开展联网审计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王智玉.审计信息化与审计组织方式[J].审计研究,2011(4).
李春洋.浅谈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技术[J].现代经济信息,2011(6).
张永杰.信息化环境下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的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2(5).
魏祥健.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系统设计与风险控制[J].会计之友,2015(1).
社会养老保险转制成本及解决思路 篇8
养老保险转制成本与其财务制度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养老保险财务制度有三种模式: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和部分基金积累制。所谓现收现付制, 即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 先对最近几年内所需支出的养老费用进行测算, 然后以支定收, 将这笔费用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参加保险的各单位, 使得基金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平衡的筹资模式。所谓基金积累, 即以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 在对一些有关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如退休率、伤残率、死亡率、工资率、通胀率) 等进行长期测算的基础上, 将被保险人在享受保险待遇内的费用总和按照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险期, 并对已经提取尚未支付的保险基金进行了有计划的管理和运营。所谓部分基金积累制, 即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混合体, 养老保险制度按缴费的不同主体按不同的财务模式运行, 但从总体上看呈现混合特征。
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时, 特定时点累积的对政府部门索取养老金的权利价值, 减去历年滚存的基金余额, 其差称为隐性债务。因为本代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被政府用于上一代人的养老金, 这样, 相当于政府欠了本代人一笔债务。当本代人退休后, 政府需要给这些人提供养老金, 提供的养老金就是对这笔债务的偿还。如果改变财务制度, 由现收现付制改为“基金积累”制, 这时, 会出现以下问题:在新制度实施时已经退休的人 (“老人”) , 他们缴纳的养老费已经被上一代人用掉了, 而新制度实施后缴纳养老费的人 (“新人”) , 他们缴纳的养老费是为他们自己退休以后积累的, 这些老人的养老金就成了一笔需要由政府来承担的债务。此外, 还有一部分人, 他们在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养老保险, 新制度实施后尚未退休 (“中人”) , 这些人在新制度实施后缴纳的养老费是为自己退休后积累的, 而在新制度实施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也已经被上一代人使用了, 因此, 这笔养老金也是政府的一笔债务。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转制成本是从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过渡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所付出的改革成本。新制度建立一方面需要继续偿还旧制度的债务, 另一方面需要为建立新制度积累基金, 这需要注入一定的资金, 保证新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两方面之和为转制成本。
2 我国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测算
我国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积累制过渡的过程中, 由于旧制度下的隐性债务必须要偿还, 所以同样出现了转制成本问题。必须指出的是, 我国的隐性债务和转制成本并不相同, 隐性债务与现收现付制相联系, 它指在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下, 在职一代把养老费缴给政府, 在缴费的同时积累了退休以后得到养老金的权利;而政府把在职一代的缴费用于同期已退休的人员, 因此在职一代积累的退休以后的养老金权利就成了政府的债务。如果现收现付制继续下去, 这笔债务将由下一代偿还, 对政府来讲这笔债务就是隐性债务。而转制成本来源于隐形债务, 但转制成本不等于隐性债务, 只有当现收现付制完全转变为基金积累制时, 转制成本才和隐性债务相等, 而在我国目前“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 只有需要被做实的那部分个人账户资金才够成为转制成本。
原国家体制改革办公室以1997年全国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评估期对中国5年的IPD进行测算, 根据企业缴费率和退休年龄变动的情况不同, 对隐性债务分5种方案和3种回报率进行测算, 得到了15种不同债务规模, 其中方案一认为, 如果政府承担“老人”和中人的债务, 企业缴费率可以降到8%, 加上个人缴费的8%, 总的缴费率为16%, 以60%左右的养老金替代率和4%的投资回报率为标准, 中国的隐性债务为当年GDP的145.4%, 与OECD国家养老金隐性债务相当于GDP的100%~200%的比例接近, 比智利、阿根廷转制时的债务要高, 而比世界银行1996年的测算要高。
摘要: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但经过十几年的实际运行,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制度变换过程中巨大的转制成本问题、个人账户空账等问题等, 这些都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分析转制成本的由来及对养老保险产生的重大影响, 并就如何解决转制成本问题提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养老及失业保险 篇9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首先,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出现了不断增长, 从2000年的8821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1893万人, 增长幅度明显, 人口比重也是不断攀升, 从2000年的6.96%增长到2010年的8.87%。另外,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的资料显示, 我国现在已有6个省市进入老龄化的状态。而且,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 201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又增加到了1.85亿。中国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15年, 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 2020年达到2.43亿, 届时几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同时, 十年间老年抚养比从2000年的9.92308%上升到2010年的11.90125%。在中国三世同堂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大多的家庭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 当然也还存在四代人口同在情况, 于是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能力被削弱, 需要社会养老弥补家庭养老。
第二,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外出打工人员必须要在户籍所在地参加, 由于目前农村人口的流动性较大, 外出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加, 对于他们来说不能在居住地就地参加养老保险, 由此造成很大不便, 因此他们不愿意参保。
第三, 保障资金短缺, 政府支持不到位。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健全需要资金的支持, 资金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 而我国一直面临着保障资金不足的困境。其中政府在实施农村养老保险过程中一些必要责任的缺位, 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同时,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中, 一些地方存在着资金挪用、公款私存或委托不当等问题, 这直接威胁到基金的安全, 不仅损害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本身的发展, 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形象。基于此, 政府应该重新定位政府责任, 努力、积极地承担和履行应尽的职责。
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
首先, 加强政府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持。一方面, 要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没有专门性法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 国务院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执行条例。因此, 政府要尽快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和相关的具体执行条例, 以弥补现有的法律空白。另一方面, 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 作为农民养老的坚实后盾, 这是吸引农民参保的物质基础。具体而言, 政府可建立养老救助制度, 代替低保农民参保, 各级财政依照国家规定与当地实际情况来确定;政府与民间结合, 强化多元投入机制, 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 来充实农民养老救助基金;也可以把商业保险作为一条重要的选择途径或补充模式, 为农民投保团体保险等;随着城镇化的进程, 也可以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养老保险资金来源, 并专户储存, 专门机构管理。此外, 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监督体系, 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一般行政事务的管理, 以促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民的经济实力和参保意识也逐渐差别化, 因此, 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人群, 可以设立阶梯型、多档制保费标准和保险待遇标准, 积极引导农民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档次, 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保费服务, 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受益面。比如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适当降低贫困农民缴费的基数, 以本地的最低工资为标准来规定缴费最低限, 对于收入较高的农民允许他们选择与当地城镇职工相同的基数缴纳。
第三, 完善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使用和管理, 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权益。土地并不能像人口一样可以得到迁徙, 但是所有权和交通位置以及用途都会使土地的经济利益发生很大的变化。怎样合理的解决征地占地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城镇建设和规划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所以, 一定要加快用地制度的改革, 实现土地从粗放渐渐向集约型转变, 促进企业和人口的集中, 保护集体和农民土地的权益。比如, 鼓励对老城区的更新和改造, 合理利用小城镇现存的建设用地;采取相对优惠的贷款政策, 大量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坚持科学性的规划管理, 对小城镇内的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实行租赁制度, 使用者需要向国家支付租金;对于新增的建设用地, 根据用途的不同, 实行新型的政策, 对于公益性的建设性用地, 采用最低补偿的原则;对进城的农民和其所拥有的耕地和宅基地进行正确的处理, 保留进城农民耕地的所有权, 并且鼓励他对其所拥有的耕地进行转让;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商品房的开发, 实现农村居民点的集中化, 建立农民公寓, 逐步的达到退宅还田和搬迁改造。放开对农产品交易的限制, 打破垄断局面, 让农产品交易融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去, 消除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投机性和盲目性, 等等, 借助这多方位的措施, 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权益。
总之, 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改革与完善的目的, 主要是能够让农民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同时享受社会福利, 保证农村社会环境的稳定, 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 我们需要根据我国农村的新问题、新特点, 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 这既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也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为了确保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对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本文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石生.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3 (18)
[2]武永义, 张茜.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综述[J].西部财会.2013 (4)
养老及失业保险 篇10
一、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缺乏相应政策的支持与鼓励。政府部门虽然重视企业养老保险规划, 但并未通过实际手段来践行这些规划, 再者, 政府缺乏相关的鼓励政策, 以至于企业始终遵循“利益至上”原则, 疏忽了养老保险。第二, 企业养老保险管理落后。即管理缺乏科学性、秩序性与规范性, 监督机制不健全, 个人养老保险金的透明度不够, 很多员工到了相应年龄后却得不到养老保险金。第三, 电力企业员工的参保积极性低。养老保险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还需要员工的支持与参与。但目前, 由于种种原因, 电力企业员工参保意识低, 参保积极性不够, 这均制约着养老保险的高效开展。
二、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可行性的完善措施
1. 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 激活养老保险活力。
在我国, 政府对企业养老保险的干预性不大, 这导致了相应指导与鼓励政策的严重缺乏。政府的无视下, 电力企业对养老保险的重视度不高, 这造成了两个现象: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不规范和不高效;企业员工的参保程度较低。鉴于此, 政府一定要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 激活电力企业养老保险活力。首先, 企业应效仿西方, 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具体来说, 可通过经济政策与法律政策等对其进行引导, 提高电力企业管理者对养老保险的重视度。例如, 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促进养老保险发展。其次, 政府要强化监督。政府的外部监督对企业养老失业的推挤具有重要作用。
2. 多途径实现养老保险的规范、科学化管理。
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的规范和科学化管理对于其自身发展意义重大。简言之, 电力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建立养老保险的专门管理与监督制度。现阶段, 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的不规范与不科学管理已经造成了电力企业养老系统的崩溃, 如挪用保险资金用于投资、暗中克扣老员工保险以及中饱私囊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使企业管理者各司其职、各就其岗, 提高养老保险实施的高效性。第二, 要加大监督惩戒力度。制度的制定需要有相关人员的遵循与执行, 对于那些严重违反工作制度, 并不思悔改, 且阻碍养老保险实施的人要给予严重的处罚, 以儆效尤。第三, 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构建能极大改善养老保险金不透明的现象, 可以减少保险乱象, 最大限度为职工谋利益。
3. 实行多层次、全面性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要想完善当下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发展, 实行多层次、全面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很有必要。具体来说, 电力企业可借鉴国外先进的养老保险制度, 确保企业职工的养老金能够足额发放。也就是说, 电力企业可以依据自身发展的实力, 为企业职工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用, 这是其基本的义务。在完成义务之后, 企业还可以为员工补充养老保险, 再者, 还要鼓励员工个人建立个人养老保险, 形成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养老保险共同发挥作用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这样, 既解决了电力企业养老保险资金问题, 也提高了职工积极性。
4. 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 确保老有所依。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 只有多渠道筹资养老资金, 才能最大限度解决企业职工的养老问题, 确保职工老有所依。具体来说, 资金的筹集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第一, 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 使财政支出倾向于企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中养老保险所占比例很小, 因此, 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养老保险的倾斜度。第二, 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以国有资产“变现”的方式充实养老保险资金, 做到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第三。国家可以开辟针对于养老保障的新型税种。例如, 国家可以通过发行社会保障专门债券来缓解部分电力企业养老资金紧张的现状, 提高其养老支付能力。
三、结语
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着诸多问题, 缺乏政策支持与鼓励、管理与监督不完善、养老保险金得不到落实以及员工参与保险的积极性低等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的平稳运行。鉴于此, 电力企业应基于自身发展实况, 通过强化政府政策支持、规范养老保险监督管理、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多渠道筹集养老资金等途径突破养老保险发展困境, 不断完善养老保险, 提高其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邢志平, 冯烨.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分析及完善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24) .
[2]马陈恩.浅析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 2016 (4) :194-194.
瑞士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11
1.瑞士养老保险制度的概况及特点分析
瑞士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三个支柱上, 第一个支柱是由政府对老人、遗属和残伤人支付的基本养老金; 第二个支柱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 第三个支柱是个人投资养老保险。这三者互相补充, 共同形成了瑞士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独具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
瑞士政府从1948年开始掌握基本养老保险金, 其宗旨是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需求。它来自居民上缴给国家的义务保险费。瑞士宪法规定, 所有20岁以上的居民和年满1 8岁的在职者都必须向国家缴纳养老保险金。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始于1985年,国家明文规定每个企业和职工都必须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企业职工养老金,作为第二大支柱的企业职工养老基金对老人在退休后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准、保证养老质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瑞士, 每个居民都可以参加个人养老保险。政府还通过对个人投资养老保险费用免税的方式鼓励个人保险。男性从65岁、女性从62岁起, 就可领取养老金。退休人员单从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这两项, 就可领到相当于其退休前最后工资60%的养老金。一般每月可领到2000到6000瑞郎, 加上他们的个人养老保险, 完全能够保证老人的生活需要。
瑞士养老保障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瑞士养老保障的范围上看,其养老保险制度具有范围广泛、项目全面的特点。三大支柱组成了瑞士养老保障的完整体系,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论性别、社会地位、民族和收入的多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保障。
第二,从瑞士养老保障的结构上看,其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多样性、互济性的特点。三大支柱中,每一个支柱都有具体的目标,即保障基本生存、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方式和保障较高的经济需求。这些支柱相互补充,共同支撑起瑞士的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从投保层面上看,投保人根据自己的收入投保,上不封顶,收入越多,按比率投保的数额就越大。但在给付数额上,条例规定最大给付数不能超过最小给付数的两倍,也就是说,投保数额多着,得到的给付数不一定就高,相反,收入低的人会因此得到较高的给付。
第三,瑞士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指导,合理的机构设置支撑,除了联邦所有的宪法条款、专业法规及其条例外,各州还根据自身的社会情况和经济实力,设有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补充机制和特殊法规。同时,瑞士还设立了专业的政府机构,这些机构统分结合、职责分明,能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全局、制定政策,从而能够制定出统筹全局和局部利益的政策。在富足的经济和规范地政策支撑下,瑞士还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作为保障。这些针对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体系覆盖了老年人生活的全部内容,从各方面确保了老年人应有的权力,充分体现了瑞士的高福利特征。
2.我国养老保险现状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较大发展,但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养老保障覆盖面较小
在2011年出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之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的大多是城镇职工,有2. 84亿人参保,占全国总人口的20.7%,距离实现养老保障的全面覆盖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我国于2011年开始实施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试点,但毕竟实施的时间较短,制度效果还不明显。
第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规模较小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吸引和留住人才很好的方式,通过保障职工年老后的生活,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可以帮助个人筹划年老后生活的来源,分散风险,减少后顾之忧。同时,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分担政府财政压力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我国国民的风险意识较差,这两类保险的参保人数仍然较低,规模较小。
第三.政策执行力度较低,缺少强制性的法律和有效的监督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和文件支撑,其相关立法仅有201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而在该部法律文本之中也只有一章的内容是关于养老保险的规定。在没有法律效力的状况下,各级政府的执行动力不足,人们也缺乏维护自身养老保障权益的意识,缺乏有力的监督手段,导致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相对迟缓。同时,由于各地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和待遇水平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各利益群体都不愿意撼动自己的既得利益,使得养老保障的立法存在较大难度。
3.瑞士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应积极提高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面及保障水平
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目前还没有覆盖到全体国民,有很多人游离在养老保险体系之外。而在瑞士,由政府主导的养老金体系的第一步就是为所有老年人提供老年收入保障,符合基本条件的老年人都可以申请参加。所以,我国应借鉴瑞士的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全体国民提供一个最基本的养老屏障,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最基本的养老金待遇。同时,我国目前的保障水平也是较低的。
第二. 积极推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未富先老的特征,国家承担着巨额养老金支付,给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在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上虽然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可以替政府分担一部分养老压力,但在实践中,企业和个人都缺乏养老意识,这两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推行。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政府应该出台一定的激励机制,拓宽养老金的来源渠道,促进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中去,如瑞士政府为雇主赞助的养老金计划和退休储蓄计划提供了税收优惠。
第三.加强立法和行政监督
我国应向瑞士学习,用法律手段保障制度的执行。瑞士在联邦统一立法外,各州和社区跟据自身的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以保障制度的执行。而在我国,虽然2010 年10 月28 日出台了《社会保险法》,对养老保险加以管理和约束,但出台时间仍相对较短,法律执行效力还有所欠缺,而且该法律仅针对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进行了立法,而非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依据,所以我国应该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与养老保险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鉴于我国的行政命令通常执行力较高,政府还应积极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对养老基金管理的监督。建立监控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和发放流程的一整套完善的机制,保障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合理运用。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养老及失业保险 篇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加速, 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正面临着各种压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 更是保障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 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在运行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险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史, 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 为我国射虎的而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如:人口老龄化问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等问题。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存在使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城镇养老保险存在明显的公平性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养老问题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视的问题, 它不仅涉及到社会的稳定, 更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 这种观念已经变成了“养老保险”。但是, 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反映的是社会的平等保障。在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并不高。同时, 由于单位的性质不同, 养老保险的待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明显的不公平性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
(二) 城镇养老保险的储备基金严重不足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养老保险储备基金的严重缺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离退休人员的迅速增加都使得养老金的支出出现过度的增长, 从而导致养老金出现缺口问题。例如:有的地区养老金收的少发的多, 有的地区几乎随时都可能出现发不出退休金的危险, 有的地区由于不能按月发放养老金而引发退休人员的严重不满, 这对稳定我国社会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十分不利。
(三) 城镇养老保险金的管理机制存在效率低下问题
80年代开始, 我国对养老保险金政策实行改革。80年代中期建立了一企业、个人、国家三方共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管理机制。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管理结构分为:养老保险的业务主管部门、经办机构、监督部门三部分。这种管理结构很容易导致管理的失控, 例如:政令不通、行政目标在不同层级的扭曲等。或是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三、解决我国城镇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 不断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必须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监管和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保证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规范性、统一性、权威性。例如: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尽快解决我国养老金的收缴问题、尽快落实各城镇养老保险金的发放问题、尽快处罚那些挪用、贪污、侵占养老金的个人或企业、尽快查处冒领养老金的个人,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个人或企业不仅要追究其行政责任, 更要追究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二) 在全国逐渐建立起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体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防止制度的分割, 必须在全国建立起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例如:可以改革目前事业机关单位、企业中职工之间所适用的不同的政策。再例如:要认识清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必将影响到该地区养老保险的待遇问题。因此, 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使身处不同地区的参保职工能能够按照统一的政策来缴纳、领取养老保险金。
(三) 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能力
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才能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能力。面对并不完全成熟的资本市场, 首先, 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运营进行把握, 对其安全性和流动性要准确把握。例如:对于银行存款、国债的买卖等必须选择后进行投资。对于一些政府的基建项目可以选择投资。其次, 国家必须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提供必要、安全的环境, 将其投资范围不断扩大, 以此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能力。
(四) 努力打造多层次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
养老保险基金必须受到相关部门及社会的监管, 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规范、合法的使用。一方面, 政府必须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 例如, 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证监会、审计部门、银监会等。另一方面, 必须加大社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力度, 例如:社会的专业组织、社会的保障监督委员会等。可见, 在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多层次监督, 在多层次的监督下,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必将得到安全收缴和使用。
总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政府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必将朝着健康、完善、利民的方向发展, 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发展已经经历了50多个年头,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我国的自身因素, 城镇养老保险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资金来源的不足, 城镇居民的覆盖面窄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的特点, 逐步完善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
关键词:城镇,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黄贻芳.论中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05)
[2]章萍, 严运楼.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中的定位[J].财经科学, 2008 (06)
【养老及失业保险】推荐阅读: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08-2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0
2022年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及调整通知11-20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6-14
公司员工办理养老保险的具体方法及要求07-12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08-25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