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法律法规

2024-07-14

失业保险法律法规(共8篇)

失业保险法律法规 篇1

当前保险监管形势

一、2011年保险监管原则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1月11日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保险监管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保险监管面临的新形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转方式、促规范、防风险、稳增长”,坚持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着力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着力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着力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2011年保险监管主要工作

(一)防范化解风险是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

1、一是强化资本约束,发挥偿付能力监管在风险防范中的核心作用。

2、二是加强资金运用监管,维护保险资产安全。

3、三是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夯实防范风险的基础。

(二)继续规范保险市场秩序

1、突出现场检查重点,2、保险中介领域,以保险公司中介业务为重点。

3、二是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4、三是建立健全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完善保险代理管理制度。

(三)要严肃查处保险领域重点案件

1、推进稽查制度建设。

2、加大犯罪打击力度。

3、三是继续完善稽查体制。

(四)加强保险公司内控监管

1、进一步强化法人机构的责任。

2、进一步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

3、三是进一步强化高管人员责任。

(五)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

1、不断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2、二是健全举报投诉处理机制。

3、三是加强舆论监督。

三、安徽保监局2011年监管动态(1)

(一)重点查处虚假经营行为

(二)重点强化对制度的执行力

(三)加强行业风险预警预防

(四)建立风险防范联动机制

(五)提高公司风险管控能力

四、当前监管重点工作---中介业务合规管理

2011年保监会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大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清理整顿保险代理市场的通知》(主要内容学习)

进一步加大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检查重点:继续针对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在业务财务等方面不合法、不真实、不透明的合作关系,重点查处保险公司利用中介业务和中介渠道弄虚作假、虚增成本、非法套取资金等突出问题,清理整顿保险代理市场

整顿重点

1、为保险公司虚构中介业务的行为;

2、为保险公司虚开发票违法套取资金的行为;

3、挪用侵占保费的行为;

4、依托行政资源、行业强势垄断地位,侵害被保险人利益的行为;

5、不正当竞争和商业贿赂行为;

6、涉嫌传销行为;

7、涉嫌非法集资行为;

8、其他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秩序的严重倾向性行为。

五、第二次财务业务数据真实性大检查

保险公司自查整改阶段:2011年3月10日至7月20日,各公司开展自查以及处理和整改工作,并在2011年7月20日前上报自查报告。

监管部门抽查处理阶段:2011年7月至11月,检查重点

(1)重点科目数据不真实情况。各公司要以原保险保费收入、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赔付支出、退保金、准备金、再保险、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科目和“小金库”为重点,全面排查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情况。

六、清楚认识保险行业自身发展中的风险

(一)业务结构不合理导致的风险

(二)市场秩序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三)保险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七、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一)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二)内控管理薄弱的风险

(三)定价不合理的风险

吴定富主席

“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险业将呈现三大特征,即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处于矛盾和问题凸显期和保险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阶段,经营形势将更加复杂,机遇很多,但挑战也更严峻。我们必须对经营形势变化具有前瞻性、敏感性,冷静分析,牢牢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因势利导,赢得主动。

2011年中国大地保险发展主基调

严合规、强管理、高质量、大发展

充分认识当前监管形势与监管环境,顺应市场变化以及监管要求,切实加强公司内控基础建设,确保公司稳健、持续发展。

洗钱,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使其形式合法化的行为。

洗钱的危害:

在洗钱泛滥的国家,政府声誉必然受到影响;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洗钱扭曲了社会资源配置,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洗钱严重损害社会公平,助长和滋生腐败。

反洗钱的意义:

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严厉打击经济犯罪;遏制其他严重刑事犯罪;维护金融机构信誉及金融稳定。

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

一、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

二、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1)

三、建立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

四、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五、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

六、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反洗钱预防、监控制度的要求,开展反洗钱宣传和培训。

七、金融机构发现洗钱活动后,向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举报。

三、合规监管要求

1、《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保监发〔2006〕2号

 董事会职责:使保险公司建立合规管理机制,并对保险公司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评估。

 合规负责人既向管理层负责,也向董事会负责,并向中国保监会及时报告公

司的重大违规行为。

 合规管理部门负责对重要业务活动进行,对公司管理制度、业务规

程和经营行为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测并提交合规报告。

2、《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保监发〔2007〕91号

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完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合规管理责任,构建合规管理体系,有效识别并积极主动防范化解合规风险,确保公司稳健运营。

3、关于《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具体适用有关事宜的通知保监发〔2008〕29号

4、保监发〔2009〕16号关于2009年保险公司合规工作要求的通知

失业保险法律法规 篇2

这些年,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成为工伤保险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之一,也是修改《工伤保险条例》过程中激烈讨论的问题之一。有观点主张,由于2006年之后有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权责任法》,因此应当取消《条例》中关于“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事故伤害”认定工伤的规定,以解决重复赔偿的问题。

然而,修改后的新条例不仅没有将上下班途中机动车事故伤害排除工伤认定范围,还把工伤认定的范围扩大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如何解决重复赔偿问题?

这里的因果关系是:交通事故导致职工工伤,职工工伤导致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导致工伤保险机构的工伤赔偿。相应的责任链条是:交通事故肇事者应当为交通事故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承保交强险的保险人应当为交通事故肇事者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若肇事者逃逸,则工伤职工用人单位应当承担工伤责任,工伤保险机构应当为用人单位承担保险责任。因此,从理论上讲,若属于工伤性质的交通事故发生而肇事者逃逸,工伤职工首先应该找自己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再找工伤保险机构,由工伤保险机构对工伤职工支付工伤赔偿。由于工伤保险机构的赔偿最初是由交通事故肇事者引起的,故工伤保险机构拥有对交通事故肇事者的追偿权。

失业保险法律法规 篇3

关 键 词: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法;促进就业

中图分类号:D922.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2-0103-05

收稿日期:2013-10-15

作者简介:黄蕾(1969—),女,江西上饶人,上饶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法学、经济法学;周模顺(1974—),男,江西玉山人,上饶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10年)规划项目“就业促进法律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FX22。

所谓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因各种原因失业而暂时失去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由事先设立的保险基金提供物质帮助并促进其实现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1]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大局的重要问题,而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促进就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4.1%,但是隐性失业问题较为严重,一旦隐性失业转变为显性状态时,就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的社会风险。因此,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挑战,完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原则

历史上,英国是第一个强制推行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1911年12月16日,英国正式批准实施《国民保险法》,其中包括失业保险条款,从而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范围内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学家发现经济周期性波动与就业波动之间的关联,证明了经济危机可以导致大规模失业。并认识到,保护劳动者和创造就业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而开始倡导为失业者提供制度化支持。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历经了百年的变迁,各国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该制度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原则:

(一)保障劳动就业权原则

根据《世界人权公约》,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人的平等权、生存权和发展权。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确定为宪法的基本原则,保障劳动者人权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世界人权宣言》第23条规定:“每个人都享有工作、自由选择职业、公正和满足的工作条件,以及得到保护免遭失业的权利。”该条中所涉及的是劳动就业权,即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公民依法享有从事有劳动报酬的职业的权利。该权利是我国劳动者作为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人权,是实现其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前提和基础。而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是实现其生存权应优先考虑的问题,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必须考虑人们的最低生存保障的问题。平等权和发展权应当是每个劳动者自主地促进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方面的共同发展,并且平等地参与体面劳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因此,国家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劳动者实现就业,通过建立失业保险法律制度,保障所有劳动者包括失业者和已就业者的劳动就业权,尤其是要为失业者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和职业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这是《就业促进法》在社会保险法领域的贯彻落实。

(二)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责任原则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多,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全体社会成员都承受着失业的风险。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因素所导致的,该风险可称之为社会风险。对于社会风险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完全由社会成员个人来承担是不公平的,也是无法承担的。这就要求多方共同分担责任,因此产生了共同责任原则。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各国失业问题都比较严重,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均致力于解决就业问题,这是国家保障公民生存权和实现社会公平的的重要举措。英国著名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的职责是为公民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依靠自身努力获得充分公民效率所需要的一切。国家的义务不是为公民提供食物,给他们房子住或衣服穿。国家的义务是创造这样一些经济条件,使身心没有缺陷的正常人能通过有用的劳动使他们自己和他的家庭有食物吃,有房子住和有衣物穿。”[2](p80)因此,国家建立失业保险法律制度以促进失业者就业为目标,通过国家、社会及个人三方出资共同设立保险基金,既能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能促进他们实现就业,从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角度构建就业促进的长效机制。

(三)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在较早建立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发达国家,制度实行初期及其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更多强调的是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以至于保护水平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保护过度的状况,失业者的收入与就业者的收入相差无几,因此出现了主观失业的“懒汉”失业者。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8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影响导致失业率攀升,发达国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摆脱以往那种不断提高保护水平为基本目标的传统做法,消除实施过度保护和过高福利政策所导致的负面影响。这种高福利政策体现了形式上的公平,却牺牲了经济效率。[3](p414)公平与效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效率,公平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在注重公平的同时也应强调效率,用制度去激活失业者的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因此,公平与效率始终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目标。

二、失业保险制度的独有特征

我们探讨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除了要认识其建立的原则基础之外,还要准确分析该制度的独有特征。关于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独有特征,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预防性

发达国家最初建立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用于事后救济。但由于在实施高福利政策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端,因此对该制度进行了改革,制度属性也发生了变化,由消极救济转为积极的事先预防,更注重的是预防失业的发生,有效发挥该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功能,从而保护劳动者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劳动就业权。

(二)救助性

市场竞争机制是通过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劳动者之间形成一种劳动力的竞争关系,不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劳动技能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劳动者必然会被市场机制所淘汰,进入失业大军的行列。此外一些高校毕业生由于专业需求市场的饱和,出现“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状况。这些失业人员在失业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所以,建立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从而维持其生存需要,救助其家庭生活。

(三)稳定性

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指社会的稳定,即该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共同构成社会安全体系。失业保险基金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消除失业者的不安全感,稳定其家庭生活,防止出现社会动荡,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是指经济的稳定。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保险金的发放可以缓解失业对整个国家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和震动,具有抑制经济波动的功能,从而有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

(四)调节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诚实劳动中付出努力和勤劳程度、就业状况、个人禀赋和能力、社会要素占有的状况、机遇等诸多因素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悬殊。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城乡、行业以及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警戒“红线”,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通过向失业者提供物质帮助来调节和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通过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高效、稳健运行。

(五)时限性

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有双重功能,不仅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具有促进失业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就业的功能。因此为有效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失业者就不可能无期限地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待遇有一定时间期间限制,失业者只能在一定的法定期限内领取失业保险金,超过这一期限,即使其仍处于失业状态,也不得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比如我国规定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24个月。

三、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失业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建立的一种法律制度,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失业保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多数国家制定了单独的法律。

如前所述,英国是第一个建立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根据英国失业保险法,失业对于每个有正常工作能力的被保险人来说只能是暂时的问题,而不是长期的问题,失业保险津贴是帮助工人渡过短期失业,而不是供给他全部的生活费用,更不是供给他以往的全部工资收入,失业保险只适用于那些不可避免的季节性失业及周期性失业的工业部门工人。1995年《求职人员法》是英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法律。该法实行的是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双重失业保险制度,适用于所有符合条件的失业求职人员,失业者在失业后经历3天的等待期(自愿保险人员等待期为30天)后可以领取最长不超过26周的失业保险津贴。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是被保险人、雇主和国家三方按比例承担。

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大部分。失业保险制度是美国职业保障体系中建立最早、覆盖面最广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措施。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案》及1937年美国各州相继通过的失业救济法是失业保险的法律依据。按照上述法令的规定,美国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必须无条件地参加政府举办的失业保险。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政府提供的是有限的失业保险援助,不仅期限短,而且金额少。1996年的改革又压缩了规模,其目的在于迫使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重新就业。由于美国失业保险费给付标准较低,为了不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还实行了企业补充失业津贴,这是对法定失业保险的较好补充。[4]

1927年德国颁布了《失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1951年建立了由社会保险机构、雇主和投保人三方共同管理的社会保障经营制度,1956年对《失业保险法》作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改。1969年又颁布了《劳动促进法》和《职业培训法》,1974年颁布了《失业救济条例》,1987年又对《劳动促进法》进行了修改。从而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的失业保险制度。德国失业保险属于国家性的强制保险,其保障的对象基本采用国际标准,即凡是能够工作、可以工作,并且确实在寻找工作而不能得到适当职业,致使没有工资收入的人也可成为失业保险对象,其覆盖范围广泛。德国失业保险制度侧重于促进就业功能,该制度中不仅有职业培训、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的积极促进就业措施,而且在失业保险享受资格条件、领取标准和期限等都有对失业者积极寻找再就业的压力机制。[5]

二战后,日本于1947年制定了《职业安定法》和《失业保险法》。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66年颁布了就业促进基本法《雇用对策法》,1971年制定了《关于促进中老年劳动者就业的特别措施法》,1974年底日本对原有的《失业保险法》进行了彻底修改,更名为《雇用保险法》,有名的“就业促迸三事业”即始于此。[6]日本失业保险法注重发挥失业补助金的就业促进功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险金保障失业者的生存需要,促使失业者参与人才市场竞争,重新获得就业机会。

国外失业保险制度自20世纪初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从初期以强调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需要为主到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的同时积极促进再就业的制度转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为减轻失业压力,相继改革完善了失业保险制度。从总体上降低失业保障整体水平,实施积极的失业保护政策,建立在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促进再就业功能的新制度。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严格限制失业保险金申领资格、缩短津贴给付期限等做法,既消除了部分失业者对失业保险金的依赖心理和“主观”失业现象,又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从而达到促使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尽快实现就业的目的。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保险制度都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的,在具体内容上有各自特点,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多数是由立法机关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并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以保证该项法律的实施,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四、建议制定《失业保险法》

从我国现行法律来看,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规范失业保险的法律是《社会保险法》和《失业保险条例》。2010年10月28日《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标志我国进入了依法实行社会保障的时代,该法突显了政府责任,弥补了我国社会保险法律体系的空白。但是该法存在过多的授权性条款,加大了执法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有些失业保险条款规定过于粗疏,欠缺可操作性。而1999年施行的《失业保险条例》属于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在效力层次上不高,立法技术性不强,在条例中对就业促进功能的规定过于原则,同时也缺乏完善的基金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另外国家又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规定或细则。以至于在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失业保险费征缴难度大,监督管理混乱,失业保险基金被侵吞、挪用等现象严重,有一部分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不愿参加失业保险;各方利益相互冲突,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执法困境。因此,笔者建议,有必要单独制定《失业保险法》,主要理由如下:

(一)将失业保险制度单独立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具体落实在劳动法领域中,体现在促进就业方面,就是以劳动者为本。报告深刻指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顺应社会需要,单独制定《失业保险法》,对失业保险作出较全面的制度安排和科学设计,突出就业导向原则,将党中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转化为根本性、稳定性的国家法律制度,从而构建以预防失业、保障生活、促进就业的新型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将失业保险制度单独立法,提高其法律位阶,为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等下位法的制定提供依据

专门制定《失业保险法》,一方面,将以控制失业率为目标,以控制失业调控为手段的失业预警制度在该法中作出明确规定。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失业预警制度是我国政府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长效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失业保险法》中全面系统地对失业预警制度进行规范,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积极就业政策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在该法中建立失业保险金监测制度,强化并细化保险金的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止失业保险基金流失和保证基金的安全将发挥法律保障作用。总之,通过立法确立与失业保险相关的法律制度,并建立和完善一些配套法规规章,以保障该法中所规范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将失业保险制度单独立法,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现行《失业保险条例》第2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本条所称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第6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条例的适用范围未覆盖乡镇企业职工、城市农民工。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应将其称为城镇失业保险。《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失业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在立法上有较大进步,但是还不够全面。失业保险是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的一项法律制度,所以应当体现每个社会成员平等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因此必须建立适用于保障更多劳动者的失业保险制度,才能真正体现该制度建立的初衷。在现实社会,城镇个体经济蓬勃发展,自由职业者群体不断涌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就业门路,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将城镇个体劳动者和自由职业者纳入《失业保险法》的范畴,在他们遭遇失业风险时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物质帮助,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的进步。另外,国家公务员以及社会团体专职人员目前完全被排除在国家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之外,这种做法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之间,不同就业群体之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公务员或社会团体专职人员同样面临着失业的风险,一旦失业,也失去了基本生活来源。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为促进劳动力之间的合理流动,有必要将公务员及社会团体专职人员等群体纳入到国家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中。因此,应当单独制定《失业保险法》,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现行《社会保险法》中不足之处予以完善。

(四)将失业保险制度单独立法,与就业援助立法一起形成联动的促进就业法律机制

失业保险和就业援助具有互补性,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失业保险既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育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市场就业援助机制的重要条件。要保证能够长期维持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劳动力结构,必须建立起失业保险制度使从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失业人员得到必要的保障,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7](p442)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等途径,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单独制定《失业保险法》,使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和就业援助法律制度紧密衔接,配合联动,共同作为就业促进法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体现失业保险的立法宗旨,有效发挥其失业救助和促进再就业的功能,从而实现减少失业,扩大就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五)将失业保险制度单独立法,有利于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建立

从法理上而言,《失业保险法》与《劳动法》应当是子法与母法的关系,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关系,《劳动法》作为基本法,其效力高于《失业保险法》。《劳动法》对失业保险仅作了非常原则的规定,根据后法优于先法的原则,《失业保险法》不仅可以细化、补充《劳动法》的现有规定,而且可以有选择性地突破《劳动法》。《失业保险法》与《就业促进法》的重合在于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失业保险法》与《社会保险法》的重合在于失业保险的体制、管理、监督等规定,但《失业保险法》的规定更加具体,对《社会保险法》进行了补充,对其不完善之处进行了修改。《失业保险法》与《劳动合同法》的重合在于劳动合同订立后,用人单位应当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缴纳失业保险及相关权利义务规定。《失业保险法》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重合在于因失业保险发生争议的解决问题,前者是实体法,后者是程序法。总之,通过专门立法,做好失业保险制度与其它法律制度的协调衔接,与《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起构成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框架,有利于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http://www.mohrss.gov.cn.

[2]霍布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

[3][7]黎建飞.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刘玉侠.美国、德国和瑞典失业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东岳论丛.2004,(01).

[5]陆周莉.欧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6]徐卫东,李正平.日本失业保险的法律体系[J].当代法学.1998,(03).

失业保险法律法规 篇4

牡林劳社函[2011]2号

关于《牡丹江林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 社会保险法律法规专项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根据总局劳动局《牡丹江林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 社会保险法律法规专项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森劳社发【2011】25号文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厅黑人社明点【2011】3号文件要求,制定实施本方案。

一、专项检查范围和内容

专项检查范围:牡丹江林区各类用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建筑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重点是劳务派遣企业、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制造、采矿、餐饮等服务类企业和其他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个体经济组织。

专项检查的内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履行劳动合同的情况;按照国家工资支付有关规定支付职工工资的情况、遵守最低工资规定以及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休息休假的情况;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情况;建设单位依法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情况;其他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专项检查方法和步骤

专项检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7月1日至7月10日)。各地要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深入宣传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最低工资规定》和《黑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增强用人单位依法规范用工的意识,提高广大劳动者合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督促用人单位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主动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执法检查阶段(2011年7月11日至8月5日)。各林业局劳动局要成立执法检查组,加大力度对用人单位进行检查,对重点行业、违法行为多发区域要集中力量进行逐户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情节轻微的,督促其积极改正,规范用工行为。情节严重的,要坚决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阶段:是分析总结阶段(2011年8月5日至8月8日)。各林业局劳动局要对本辖区专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理清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第四阶段:牡丹江管局劳动部门将以抽查的方式对本辖区各企业进行检查。

三、工作要求

(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各林业局劳动局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专项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亲自抓此项工作的实施,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切 2 实可行的专项检查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要把专项检查与全省劳动保障监察专项行动相结合,做到同部署、同检查、确保工作效果。

(二)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执法。各林业局劳动局要选派劳动监察专项执法人员,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全面细致掌握本地企业用工情况,特别是劳务派遣单位用工情况。坚决依法严肃处理重大、典型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同时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予以曝光。

(三)抓好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充分运用“两网化”管理工作平台,对用人单位实施动态监控和分类监管,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完善并及时更新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管理数据库信息。同时,健全和推广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等。强化与公安、建设、工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职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劳动者维权工作。

(四)认真做好相关材料报送和专项检查总结工作。

1、请各林业局劳动局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于2011年8月10日前将本辖区专项检查书面总结及报表报管局。

四、领导小组

管理局成立林区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专项检查小组

组 长:陈宝华 副组长:王浩波

成 员:王婧宏 唐伟 刘海彤 刘俊楠

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行动的综合协调工作。

联 系 人:刘俊楠 联系电话:0453-6560215 电子邮箱:mllzc@tom.com

附件:

1、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专项检查情况表

2、全省劳动保障监察专项行动情况统计表

保险合同生效的法律 篇5

根据合同法的一般原理,保险合同成立于双方达成合意之时。但法律对保险合同的形式上的要求,也是决定保险合同能否成立的条件。我国保险立法对保险合同形式的确认经历了从要式向非要式的嬗变。

我国传统的保险立法确认保险合同为要式合同。1 981年颁布的《经济合同法》第3条规定“经济合同,除即时清结者外,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第25条规定:“财产保险合同,采用保险单或保险凭证的形式签订。”据此,保险合同须采用“保险单或保险凭证”的书面形式。1983年颁布的《财产保险合同条例》第5条进一步规定保险合同必须经过“投保方提出投保要求,填具保险单”、“并经保险方签章承保后”,保险合同才能成立。

失业保险法律法规 篇6

考试试卷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固定场所检验指的是__。A.检验人员固定 B.检验站(点)固定 C.验证仪器设备固定 D.检验文件固定

2.承揽合同与买卖合同的区别在于,承揽合同是__。A.有偿合同 B.诺成合同

C.已完成一定工作为目的的合同 D.双务合同

3.甲设计并雕刻了一尊造型别致的雄狮,置于当街店门口招揽顾客。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

A.甲将雄狮置于公共场所,视为放弃著作权 B.乙以该雄狮为背景拍照纪念不构成侵权 C.丙可以该雄狮为范本制作和销售纪念品 D.丁可以该雄狮为立体造型申请注册商标

4.申请人对人民法院裁定不受理破产申请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几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__。A.5 B.10 C.15 D.30

5.拘留是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一种,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4条第2款的规定,拘留的期限为多少日以下__。A.7 B.10 C.15 D.30

6.证券公司负责对拟上市企业发行股票进行辅导,辅导期为__。A.半年 B.1年 C.1年半 D.2年

7.甲公司的一注册商标系乙画家创作的绘画作品。甲申请该商标注册时未经乙的许可。现乙认为其著作权受到侵害,与甲进行交涉。乙对于此事的做法错误的是__。A.向甲公司所在地基层法院提起著作权侵权之诉 B.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甲的注册商标

C.采取许可方式使甲继续使用该注册商标,但甲应赔偿损失和支付报酬 D.如对法院判决不服可以上诉,但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裁定只能服从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要约邀请__。A.寄送的价目表 B.拍卖公告

C.商贩的沿街叫卖 D.商业广告

9.关于法律实施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__。

A.法律实施是指司法机关将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贯彻和实现的活动 B.法律实施包括法律适用和法律遵守

C.法律适用是指法院执行法律、适用法律,从而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 D.法律遵守是指老百姓自觉遵守法律的活动

10.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女干部的退休年龄为__周岁。A.45 B.50 C.55 D.60

11.行为人甲通过窃取、刺探、收买等多种非法手段获取了某国家机关的绝密文件多份,卖给境外的机构、组织捞取不正当利益。下列选项中对甲的行为和处罚认定正确的是__。A.以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一罪定罪处罚 B.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与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文件罪并罚从一重罪处罚

C.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文件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并罚

D.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文件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并罚

12.在工商谈判的收局阶段,当表达成交意图时,可以采用结果比较法,()属于结果比较法。

A.向对方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选择,引导对方

B.向对方分析签约与不签约的利弊得失,强调现在达成协议对其更有利 C.消除对方的心理障碍,针对对方犹豫的原因给予必要的解说 D.向对方暗示现在签约的种种好处

13.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的数目。下列有关管理幅度的表述正确的是__。

A.在组织规模确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 B.主管所处的层次越高,管理幅度就越小

C.计划完善的程度越详尽周到,管理幅度就越小 D.组织环境稳定性越差,管理幅度就越大

14.__是将国有小型企业出让给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的行为。A.股份合作制改造 B.企业出售 C.企业兼并 D.债权转股权

15.下列作品或文件中,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是__。A.口述作品 B.舞蹈作品 C.通用数表 D.工程设计图

16.按照宪法修改程序的不同,可将宪法分为__。A.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 B.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C.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D.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17.【真题试题】(2009年单项选择第13题)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的,支付的工资报酬不应低于工资的__。A.100% B.150% C.200% D.300%

18.甲公司将已交由铁路承运人运输并在途中的 600吨大米出售给乙公司。甲乙双方就大米的风险承担没有约定。该案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__时起由买受人承担。A.标的物交付承运人 B.买卖合同成立 C.交付买受人 D.交付货款

19.索赔期限是指受损害方向违约方提出索赔的期限,《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的索赔期自买方实际收到货物之日起()年内。A.1 B.2 C.3 D.4

20.下列经营活动中,适宜采用程序化决策的是()。A.新产品开发或投产 B.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C.企业合并与分立 D.企业生产运行调整

21.下列选项中是以法的效力范围为标准对法所作的分类的是__。A.普通法和衡平法 B.国际法和国内法 C.根本法和普通法 D.一般法和特别法

22.如果被侵权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法院可以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几倍合理确定赔偿数额__。A.1~2 B.1~3 C.1~4 D.1~5

23.某国有企业拟改制为公司。除5个法人股东作为发起人外,拟将企业的 190名员工都作为改制后公司的股东,上述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作为公司设立后的全部股东。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该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应当选择下列哪种方式__。

A.可将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由上述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出资并拥有股份 B.可将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由上述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以发起方式设立

C.企业员工不能持有公司股份,该企业如果进行公司制改革,应当通过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的方式进行

D.经批准可以突破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人数的限制,公司形式仍然可为有限责任公司

24.【真题试题】(2008年单项选择第21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和每周累计工作时间分别不超过__的用工形式。A.4小时和12小时 B.4小时和24小时 C.8小时和36小时 D.8小时和40小时

25.下列作品或文件中,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是__。A.口述作品 B.舞蹈作品 C.通用数表 D.工程设计图

26.下列属于多方法律行为的是__。A.订立遗嘱 B.免除债务

C.订立个人合伙协议 D.委托代理

27.(2008,21)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和每周累计工作时间分别不超过__的用工形式。A.4小时,12小时 B.4小时,24小时 C.8小时,36小时 D.8小时,40小时

28.下列不属于企业战略的特征的是:()。A.全局性 B.指导性 C.竞争性 D.针对性

29.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指的是__的组合。

A.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技术策略、销售策略 B.产品策略、技术策略、销售策略、服务策略 C.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策略、服务策略 D.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分销策略

30.下面哪一些不属于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的基本原则__。A.企业自主规范 B.从严约束国有企业 C.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D.总法律顾问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如果B公司就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则应当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__内提出。A.5日 B.10日 C.15日 D.30日

2.根据我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有__。A.载有仲裁条款的合同被确认无效

B.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C.仲裁裁决书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 D.仲裁庭的组成违反法定程序

3.甲、乙订有一买卖合同,后甲交付10万元定金与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如果甲违约,10万元定金归乙所有

B.如果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无效,则定金合同无效 C.如果乙违约,乙应付20万元归甲

D.如果甲、乙之间的定金合同无效,则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也无效

4.根据市政府整顿农贸市场的决定,某区工商局和公安局对农贸市场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因某个体户乱设摊点,给予其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该个体户不服,申请复议。此案不应以谁为被申请人__。A.某区工商局 B.某区公安局

C.某区工商局和公安局为共同被申请人

D.某区工商局和公安局共同的上一级机关为被申请人

5.甲侵犯了乙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对于该侵权的行为,下列各项中乙可以选择的正确做法有__。

A.由甲乙二人协商解决

B.由乙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C.由乙请求商标局进行处理 D.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6.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在2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情形有:__。A.公司章程所定董事人数为15人,董事人数减少到11人时 B.持有公司股份5%的股东请求时 C.监事会提议召开时 D.董事会认为必要时

7.对有关当事人的行为的认定,下列意见中何者正确__。A.甲在手稿扉页上的表示,是行使著作权的行为 B.丙将手稿出借与丁,侵犯了甲的著作权 C.丁刊印手稿得到了戊的同意,属合法行为

D.丁以“内部资料”形式刊印手稿,不属于发表行为

8.管理者激励职工的手段和方法有__。A.工作丰富化 B.活动多样化 C.物质激励

D.职工参与管理

9.商场在履行通知指定的期间内提出异议的,法院应当如何处理__。A.对异议进行审查,异议成立的,停止执行 B.对异议进行审查,异议不成立的,予以强制执行 C.对异议不进行审查,但也不得强制执行

D.商场对债务部分承认、部分有异议的,可以对其承认的部分强制执行

10.甲向乙背书转让数额为50万元的汇的是__。A.请求丙返还汇票

B.请求付款人停止支付票据上的款项 C.请求乙返还汇票

D.请求乙返还50万元价金

11.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特点包括__。A.科研开发能力的内在性 B.技术与市场开发的率先性 C.研究与开发的针对性 D.投资的后倾性

12.下列关于委付和代位求偿权关系的提法哪些是正确的__。A.委付适用于推定全损,而代位适用于全损或部分损失

B.委付转让的中保险标的所有权及其他相关的权利义务,而代位是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 C.委付仅适用于海上货物运输保险,而代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货物运输保险

D.委付是保险人取得保险标的的所有权后,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赔款,而代位是以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赔偿为前提

13.分销渠道的基本职能是__。

A.把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或用户手中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加以组织 B.把自然界提供的不同原料根据人类的需要转换成有意义的产品组合 C.生产产品,寻找潜在购买者,使所供产品符合购买者需要

D.把某一种产品产、供、销过程中所有有关企业和个人组织起来

14.农民在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时__。A.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B.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C.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行 D.参照反不正当竞争法执行

15.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体现在__应当合法。A.证据的形式 B.证据的内容 C.证明的过程

D.证据取得的程序

16.当事人订立合同,要约于__时生效。A.要约人发出要约

B.要约人将要约写成文字 C.要约到达受要约人

D.受要约人了解要约内容

17.关于共同犯罪,正确的说法是__。A.甲某与丙某构成共同犯罪 B.甲某与乙某构成共同犯罪

C.甲某、丙某和乙某三人构成共同犯罪 D.甲某与乙某不构成共同犯罪

18.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__。A.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B.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C.熟悉本案当事人、代理人

D.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19.若乙参加诉讼,其诉讼地位如何__。A.乙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B.乙是本案的共同原告

C.乙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D.乙本案的证人

20.下列关于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发生效力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有__。A.无论是否登记,都发生效力

B.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C.凡未经登记的,一概不发生效力

D.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也要登记

21.分权的主要途径有__。

A.改变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 B.下级人员主动申请 C.主管人员在工作中授权 D.上级主管部门干预

22.我国法律规定可以适用先予执行的案件范围包括__。A.追索赡养费 B.追索抚育费 C.追索劳动报酬 D.追索医疗费

23.依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__,可以停止执行。

A.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B.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C.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D.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24.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可以适用该公约的是__。A.我国某造船厂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买卖一艘万吨油轮的合同 B.我国某国有大型电机厂将6000000千瓦发电机卖给加拿大某电站

C.我国某知名洗衣机厂与同属缔约国成员的利比亚某公司签订的销售10000台洗衣机的合同

D.营业地分处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甲、乙两公司签订1500吨钢坯买卖合同,据查,甲、乙两公司的注册地均为德国

25.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仲裁委员会收到乙公司的仲裁申请书后,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的时间是__。A.30天 B.15天 C.10天 D.5天

25.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体现在__应当合法。A.证据的形式 B.证据的内容 C.证明的过程

D.证据取得的程序

26.【真题试题】(2008年多项选择第69题)我国《对外贸易法》调整的贸易方式包括()A.服务贸易 B.劳务贸易

C.技术进出口贸易 D.货物进出口贸易

27.如果本案中甲某见勒索未成杀死吴乙,则关于甲某正确的说法是__。A.构成绑架罪与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B.构成绑架罪一罪

C.应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D.应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28.关于劳务派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劳动者报酬由用工单位以劳务费的形式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并由其向劳动者代发 B.劳务派遣一般不在辅助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C.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

D.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民事合同

29.人民法院可以适用先予执行的案件有__。

A.10岁孤儿王某起诉要求乡人民政府颁发孤儿生活供养证 B.伤残军人罗某起诉要求县民政局发放抚恤金 C.张某被丁商执法人员殴打致残起诉要求赔偿

D.王某因公致残起诉要求某市社会保险管理局支付保险金

30.下列选项中属于紧急避险的行为有__。

A.甲驾车行驶中刹车突然失灵,前方即将通过闹市,为避免重大事什发生,甲将车撞向一辆正停在路边的货车,致使两车被毁,损失近10万元

B.轮船失事,船长乙迅速乘救生艇率先逃亡,致使数十名乘客溺水身亡 C.丙唆使自己豢养的猎狗咬了,丁顺手操起地上木棍打死恶狗

失业保险法律法规 篇7

一、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状况

保险行业作为金融经济组成的核心之一, 面对持续震荡的国际市场背景, 各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收支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根据财经报告显示, 我国保险业收入水平相对客观, 与去年同期增长比例相比提升约9.06%, 标志着保险行业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 具体数据如表1。从表1来看, 财产险、人身险依旧是保险业的两大核心业务, 其所创造的保险费用收入占据总费用70%以上的比例, 也是保险企业实现盈利收益增加的重点项目。

注:本表数据是保险业执行《关于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 (财会[2009]15号) 后, 各保险公司按照相关口径要求报送的数据。

尽管2012年前3月以来, 保险业经济收益水平有所增加, 总保险费用收入突破4800亿元大关。但同时, 保险费用支出金额也显著地增加, 对比去年同期上升12.84%, 高额的赔付支出给保险企业的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资料显示, 赔付支出中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协议纠纷, 各种事件的赔付标准、方法、金额等普遍混乱, 这些都给保险企业处理赔付事件带来许多麻烦, 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法中保险赔付法的缺陷。金融法是维护金融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法律, 未来金融产业经济改革必须重视法律制度的创新调整, 对保险业的赔付措施给予明确的指导, 从而营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秩序。

二、法律制度残缺制约了金融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为本国金融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企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保险业是金融产业链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每年为金融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 法律制度缺失也限制了保险产业的持续发展, 从局部上约束了整个金融业绩的增长。金融法制度的缺陷表现:

(一) 残缺性

金融经济法的完整性是其发挥法律作用的基本条件, 一旦法律文件内限定的条款不够全面, 势必影响执行期间管理职能的体现。保监会2月份数据显示, 寿险行业实现保费共2430亿元, 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分别实现保费收入794亿、360亿、240亿和220亿, 同比增长分别为-6.2%、12.2%、17.5和0.7%。对于保费增速大幅下滑的原因, 经济分析师认为, 主要是由于:首先, 个险代理人成本上升而产能提升放缓;其次, 尚未找到保险业完整的法律监管策略, 最终导致保险收入水平增速出现停滞或下滑。这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法律的残缺性, 阻碍了保险业务收益水平的增长。

(二) 滞后性

就本次研究的保险赔付法而言, 现有的金融律法在内容编制上不够先进, 许多与保险费直接关联的条款不明确, 导致企业处理赔付事件“无法可依、无法可循”的局面。以表1的“人身险”为例, 其中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的赔付金额接近600万元, 在总险赔付支出里的比例达50%以上。行业人士指出, 部分赔付事件由于处理方法不当, 特别是各个险种的赔付金额缺少法律的规定, 造成购买者“肆意要价”, 预算赔付金额与应赔付金额存在较大的差距。相比金融业发达国家,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出台的法律政策十分明确, 在保险业赔付金额规定上均有明确的标准, 中国的金融法律相对落后。

(三) 单一性

当然, 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我国保险行业的法律法规, 立法部门每年均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 制定或修改了一些新的金融法律条款, 引导保险企业在市场经营竞争中坚持合法运营。“2012年1~3月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与支出”表中, 保险行业1~3月份的总赔付资金达1172亿元, 由保险赔付法律直接参与指导的案件数量超过80%, 涉及的赔付金额为586.2亿元。尽管如此, “单一性”依旧是金融经济法存在的主要缺陷, 保险赔付的操作流程过于传统守旧, 对待新的险种赔付问题难以高效处理。除了财产险、人身险两种主要业务外, 其他新的险种如:产权险、少儿险、分红险、投资险等, 赔付法律规定相对较少。

三、基于四大原则的金融法制度创新

《保险赔付法律法规》是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性法律, 在处理赔付案件或纠纷时能够为保险人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金融法是约束本行业经济行为的规范。立法机关应结合国内保险行业的经营现状, 编制全新的保险赔付法律文件, 更加科学地指导保险行业的经营发展。值得强调的一点, 面对市场上销售推广的新险种, 立法机构应重点参与调查监督, 以实时数据为依据修改赔付法的条款。赔付法制度创新的四大原则:发展原则、稳定原则、国际原则、利益原则。

(一) 发展原则

金融法不仅是规范行业运营的依据, 也是推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新法律制度的编排需坚持发展原则, 立足于金融保险业的长期性经营。未来保险赔付法改革创新是金融经济法的必然趋势, 发展原则的重点:从保险业发展角度出发, 颁布有助于保险业持续运营的新制度, 建立综合性的法律体系, 完善管辖范围。无论是保险企业或者购买者, 处理赔付事件需坚持公平意识, 立法机关编制的法律条款均要维护双方的利益, 以推动行业经济的发展。

(二) 稳定原则

由于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市场制度尚未全面, 保险业务在运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市场隐患。市场风险是保险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如:信用不足、政策变动、市场危机、资金流通、法律缺陷等, 阻碍了保险产业链的安全稳定性。由此, 保险赔付事件处理将面临更多的未知变化, 赔付金额支出额度过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压力。立法机关对赔付法进行改革调整, 必须在维持保险行业市场稳定的前提下, 出台可行的法律和政策以稳定市场运营。

(三) 国际原则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内产业与国际相接轨, 保险行业的业务范围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跨国公司参与投保活动也变得日趋频繁。鉴于这种经营局面, 我国立法机关在保险赔付法的限定中需考虑国际性原则, 以免涉外金融经济活动中与国外企业或客户发生利益冲突, 阻碍了两国金融产业的合作经营。如: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主要的保险业巨头企业, 逐渐启动了中外合资的保险业务, 总涉及金额超过50亿。高投资意味着高风险, 完善保险赔付法律可维护本国产业在国外承受的风险。

(四) 利益原则

创造预期的经济收益是投资者参与保险业务的根本目的, 购买者定期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额, 也是为了在意外情况下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维护广大客户的切身利益是金融法改革的重点内容, 也是带动保险业费用集资额增长的有效动力, 体现了保险赔付法的公平、公正原则。如:云南汕昆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后, 太平洋保险很快查明遇险车辆投保了交强险、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承运人责任险、意外险等投保信息, 仅用两个工作日就将62万元赔款支付到位, 根据赔付法律的规定维护了投保人的利益。

四、保险赔付法律制度改革中需注意的经营风险

从金融产业角度考虑, 对保险赔付法律制度的改革也需注意潜在的经营风险, 特别是市场变动给企业经营造成的冲击。保险企业处理赔付事件承受的最大风险是“资金支出”, 因赔付事件的信息筹集不充分, 保险人员所制定的赔付方案存在缺陷, 支出的赔付金额高低与标准不一致。此外, 不乏金融人员通过非法手段调用赔付资金, 损坏了投保人的个人利益, 也危害了企业在市场中建立的信誉形象。为了解决这些风险, 保险企业须加强市场调查、经营调整、人员编排等方面的工作。作为立法机关, 须坚持“双方利益并存”的理念, 从客观的角度制定保险赔付法律法规, 督导保险业持久地发展, 保持金融产业链稳定。

五、结论

总之, 从本文的数据资料分析结果判断, 保险业作为金融经济的重要构成之一, 其在创造高额费用收入的同时, 也面临着巨大的“赔付支出”问题。合理降低保险赔付费用支出既减少了企业经营的成本投资, 也积累了更多的经营资金用于其他项目支出。保险业是金融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项目之一, 及时处理保险赔付中面临的问题是保障行业持续经营的基础。面对传统金融法的不足, 彻底解决赔付事件的关键在于法律创新。立法机关应结合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调整保险赔付法, 改革措施中要全面贯彻发展、稳定、国际、利益等核心原则。

参考文献

[1]大卫.福克兹-兰道 (DavidFolkerts-Landau) , 卡尔-约翰.林捷瑞恩 (Carl-JohanLindgren) .迈向金融稳定的框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2]王衡.论金融功能监管:金融监管核心思想——从全球金融监管新发展看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变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1) .

[3]田玲, 张岳.金融法中保险赔付法律研究的进展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4]谢清华.关于我国保险赔付法改革的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21) .

保险欺诈的法律整治与防范 篇8

一、对保险欺诈人的处罚

对保险欺诈人的处罚可以是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民事责任。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保险欺诈人应承担以下民事责任:

(1)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请求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并不退还保险费。

(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除《保险法》第65条第1款另有规定外(即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 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向其他享有权利的受益人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也不退还保险费。

(3)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4)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向其他的受益人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者伤残的,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丧失受益权。

(5)如果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进行保险欺诈,得到了保险人的保险金,应当将保险金如数退还给保险人。

(6)因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进行了保险欺诈,保险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正常的理赔,保险人为查明和确定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和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而支付了必要的合理的理赔定损费用,该项损失也要由致害人承担。

2、行政责任。《保险法》第138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实施保险欺诈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目前我国关于保险欺诈的行政责任的规定仅在1995年的《决定》中体现,该决定第20条规定:保险欺诈人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处于15天以下拘留,5000元以下罚款。

3、刑事责任。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采用欺诈方法,进行保险欺诈活动,构成保险欺诈罪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对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处分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1995年颁布的《关于对金融诈骗案涉及的金融工作人员行政处分的暂行规定》的规定,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失职等原因对保险欺诈负有一定责任,应按以下规定处分。

1、业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行政记大过直至开除处分:(1)因审查不严对伪造或虚构的密押、重要凭证、单据及其他证明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的;(2)违反金融业务规定操作,擅自简化审查和工作程序的;(3)滥用职权,越权审批,徇情办事的;(4)发现问题不及时采取安全措施,不向上级报告的;(5)违反保管、使用规定,造成重要凭证、密押、密押数据、印章被盗用的;具有上述情形,但诈骗未得逞或未造成资金损失的,可以从轻处分。

2、发生金融诈骗案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主管领导,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记大过直至撤职处分:(1)工作不负责任用人失察而发生金融诈骗案件,造成资金损失10万元以上的;(2)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落实而发生金融诈骗案件,造成资金损失10万元以上的;(3)审批不严或监督检查不力而发生金融诈骗案件,造成资金损失10万元以上的。

3、发生金融诈骗案件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主管领导和业务负责人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记过直至撤职处分。(1)诈骗案件发生后,不及时采取措施,造成资金损失的;(2)不报案或报案迟缓,贻误报案时机的;(3)不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的;(4)不如实提供事实真象,影响案件查处的。

4、发生重大金融案件的金融机构的上一级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主要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直至撤职处分:(1)对国家和金融领导机构制定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不及时传达、贯彻,致使下一级金融机构未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的;(2)对下一级金融机构管理不严,监督检查不力或对安全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隐患未予及时发现解决的;(3)一年内下一级金融机构同一单位连续发生重大金融诈骗案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上一级金融机构对其未采取有力防范措施的。

另外,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有以上所述行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可构成渎职罪,依法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对保险欺诈的防范措施

保险欺诈在法律整治方面,我国已臻完善,有法可依,与此同时,我们仍须注意的是,治理保险欺诈的关键在于预防。怎样及早识别保险欺诈并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一直是各国保险界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社会公众保险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让全社会学法、用法、护法,让保险欺诈行为人人自知其害。

上一篇:声名水上书的论文下一篇:英语俱乐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