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促创业(共7篇)
失业保险促创业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法》第十六条也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依法确保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并促进其实现就业。”20多年来, 失业保险以其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三位一体功能,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从容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 积极为政府分忧, 为企业解愁, 给职工关爱。它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 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是就业工作的“助推器”。发挥失业保险促创业功能, 为创业者插上腾飞的翅膀, 这是失业保险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1 失业保险促创业的必要性
1.1 失业保险促创业是当前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
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多的国家, 失业职工、新成长劳动力、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使就业安置的任务十分繁重, 阶段性、地区性、群体性的高失业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将长期存在,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使更多失业人员成为创业者, 不仅是就业形势的需要, 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创业不仅能实现失业人员的自主就业, 而且随着创业规模的扩大,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及政府的政策引导支持, 以市场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把握创造创业机会, 还能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就业, 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1.2 失业保险促创业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现实需要
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三位一体功能的失业保险, 目前体现更多的是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促就业和防失业的作用十分有限。事实上, 从推动就业的需要来看,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特别是失业职工通过初始创业实现再就业, 更需要失业保险为其“输血”以保障其最初的创业生存, 加之已运转的商贸服务型企业等小型实体也需要注入更多资金以确保生产的持续经营。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有所倾斜, 但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创业融资更显困难。一些失业保险基金积累较多的地方, 适当增加扶持失业人员创业支出比重,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更是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失业保险三位一体功能的需要。
1.3 失业保险促创业是涵养费源, 调控失业的长远需要
失业保险促创业, 着眼点不仅要解决失业人员就业, 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 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失业人员的稳定就业和预防调控失业。《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把社会保险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以法律形式为失业保险费征收从源头上提供了保证;而失业人员创办企业并积极缴纳失业保险费, 又能有效预防和调控失业, 从源头上稳定就业, 为失业保险促创业提供更多更长远的资金支持, 使失业保险促创业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 失业保险促创业的可行性
2.1 寻求创业项目 搭建创业平台
从就业的角度看, 创业是劳动者个人或团队依据创新的方法自寻项目、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创办新的生产、服务项目或企业, 从而开创新的就业门路、开辟新的就业岗位的过程。失业保险促创业, 首先要寻求创业项目。源于各级政府的产业升级、科技进步, 发展型创业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多, 而生存型的初始创业投入相对较少, 且创业者多为素质不高的失业人员和农民, 而初始型创业占有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相对较少, 带动的就业能力更强, 应该成为失业保险促创业的重点。如街道 (社区) 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第三产业的小型企业实体等都是失业职工的创业项目。其次要搭建创业平台。一要围绕失业人员创业的整个过程, 以项目支撑为依托、政策支持为动力、资金保障为突破口, 与创业指导中心联合并定期举办创业项目推介大会, 充分运用市、镇、街道、村四级劳动保障平台, 使创业项目家喻户晓;二要与创业培训机构联合, 及时给予失业职工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训, 注重提高失业人员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动员组织最有创业愿望、最具备创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 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坚定他们的创业信心;三要与创业指导中心的创业项目专家评审组联合, 对投资小、见效快、市场潜力大、适合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从事的创业项目, 进行有效评估和市场可行性测算;四要与初始创业的失业职工和创业指导中心签订协议, 在申办创业、业务指导上做好做足文章, 努力为失业职工尽快创业提供可能;五要给予创业者经营过程中的咨询指导、前景分析及结构调整等后续引领服务。要用项目创业平台引领失业人员实现自主择业, 自谋就业, 使就业工作走上促进创业、扩大就业、共享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突破创业瓶颈, 强化信息服务
资金等问题一直是失业人员初创业及后续发展中的重大制约因素。我国的融资渠道和方式目前还不能适应小企业融资“少、急、频”的需求特点, 加上近期货币政策由“稳健”调整为“从紧”, 创业融资难度可见一斑。失业保险扶持创业就是要不断地探索更好更快地解决创业者的申办难、融资难、场地欠缺、能力欠缺等创业瓶颈, 运用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失业人员创业提供全程信息指导和后续跟踪服务, 实现对创业者“造血”帮扶。比如为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对全员参保的创业企业招用失业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的, 给予创业者社保统筹部分的补贴等。
2.3 优化创业环境, 推行个性指导
部门联动,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政府主抓、部门共管而搭建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业大平台, 失业保险促创业就要与各部门联动并加强协调与配合。一是要与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联合, 完善创业政策环境, 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措施, 切实解决失业人员创业的证照办理、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问题, 把服务业、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作为失业保险促创业的主要扶持领域。二是与教育培训等机构联合, 营造创业人文环境, 不仅聘请劳动、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领导就失业人员创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讲解, 还要聘请成功创业的企业家用亲身经历给初创业者现身说法, 在此基础上, 再定期举办项目推荐课、专家指导课并组建志愿者服务团, 通过“零”距离的交流, 为失业人员创业从管理体制、融资策略、资本结构、技术信息、人才用工等内部环节予以全面策划, 从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创业环境、公共关系等外部因素着手分析, 及时帮助创业的失业人员调整结构、优化组合, 更新策略, 改善经营, 量身定制并反馈他们急需的各项需求, 使创业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关爱扶持, 让失业保险真正为创业者插上腾飞的翅膀。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繁重的就业任务, 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失业人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并带动更多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进一步涵养失业保险费源, 探索失业保险促创业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失业保险促创业,必要性,可行性
互联网金融促保险IT创新 篇2
无独有偶,泛华保险集团在7月份正式推出了网络互助平台“e互助”:每个参与的会员最高捐助3元,一旦遇到癌症等人生重大变故时就可以获得最高50万元的帮助。其商业模式完全类似互联网企业,先“圈”用户建立互助圈,再建立社交圈,从中寻找赢利的商业模式,这也正是互联网公司的思路。
近年来,受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影响,不少保险公司像泰康人寿和泛华保险集团一样,开始借鉴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保险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以求在保险费率逐步开放、互联网企业等第三方企业进入保险行业之后能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已从28家上升到60家,开展网络保险的保险公司数量、保费、客户都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发展潜力巨大。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大多数保险企业还只是试探性地在互联网保险上试试水,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互联网金融作为企业的战略重点。而从IT角度来看,不管是技术还是观念离实际需要还有不小的距离。
正因为如此,在今年举行的“2014中国保险IT应用高峰论坛”上,“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思维”以及“创新”成为被大会代表们提及频度最高的几个词汇。本次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保险企业的数百位IT部门负责人、保险行业专家参加,他们就中国保险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互联网金融来袭
近几年是中国保险行业发生变化最大的几年,互联网、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给保险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保险行业带来全面的冲击,保险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处于急剧变革之中。
“保险行业受互联网和移动化等技术的冲击很大,从客户到保险企业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张剑敏介绍说。
其中,保险行业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一方面,保险公司纷纷试水互联网金融,探索新的销售渠道和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大多数保险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来强化销售和服务客户。”张剑敏表示。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保险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互联网保险的出现。“互联网企业有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参考这些商业模式,一些保险公司也在改进或者创新自己的业务,而商业模式的变革也会引发保险行业在互联网浪潮下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中科软总裁左春在演讲时表示。
实际上,以腾讯、阿里和平安共同成立的众安在线为开端,互联网保险正在逐步展现其巨大的市场威力。我们注意到,今天不少保险企业已经试水互联网金融,比如华泰财险去年和淘宝合作推出来的网络购物退货损失险,1天就卖出了1.5亿份,相当于1.5亿个客户,有1.5亿个保单,收入9000万元。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也在淘宝上推出了一种名为“保利来终身寿险(万能型)计划”的理财险,3天卖出了2亿元。
不过,目前保险企业试水互联网金融业务基本以理财类为主,真正的保险业务并不多,而且大多数保险企业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到底哪些业务适合互联网,目前保险行业还在摸索之中,总体上看,简单的短期险(比如旅游险、意外险、车险)适合互联网化,而长期险(如各种寿险)由于责任界定复杂不太适合互联网。”业内人士表示。
IT面临挑战
保险市场在变化,保险企业也应该实时做出调整,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出局。而在保险公司应对最新变化的过程中,IT部门所受到的冲击最大。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作为传统行业的保险企业IT部门存在很多不足,不管是技术储备上还是思维观点上,还不足以支撑保险企业大步迈向互联网金融新时代。
北大方正寿险曾与淘宝合作初次尝试互联网金融,成功推出“保利来终身寿险(万能型)”的理财产品。回顾这次经历,张剑敏感觉受益匪浅。他总结说:“其一,互联网金融产品更新速度要求快,互联网讲究的是快速迭代,传统的软件开发周期根本就行不通;其次,企业内部流程要优化、要快,否则跟不上互联网的节奏;第三,产品要碎片化、简单化,要让用户很容易理解。”
而相对于技术,在观点上的差距则更大,特别是对“以用户为中心”的认识上。众所周知,“以用户为中心”正是互联网企业的立身之本,它们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市场战略的制定以用户为中心,业务开展也以用户为中心,企业中的一切都围绕着终端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进行设计。这一点传统的保险企业接受起来有难度。
而实际上,一旦把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引入保险行业,并与大数据、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结合就有可能为保险行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比如,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来进行客户群体细分和差异化产品设计,从而支持差异化营销。同样,现在的保险产品普遍对客户粘性差,比如车险和很多财险都是一年缴费一次,除此以外客户基本与保险公司没有联系。这在互联网企业看来简直就是资源的浪费,向互联网企业学习,一些保险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与客户保持联系,了解客户兴趣,从而为客户精准推荐新的产品和服务。
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技术,它被认为是保险行业未来创新的关键技术,在保险产品设计、定价、客户服务上,以及保费费率计算上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车险费率放开已经被中国保监会提上议事日程,不少保险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将大数据与车联网结合,进行保险费率的定价。
失业保险促创业 篇3
2016年, 福建省人社厅大力实施“稳就业、防失业、促创业”行动计划。一是加强与经济部门联动。密切关注各类企业尤其规模以上企业运行及用工状况, 确定就业用工重点服务企业, 予以政策倾斜和服务保障。二是统筹重点群体就业。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 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贫困人口以及关停企业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三是强化用工监测服务。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析评估及就业人才需求预测, 积极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技能提升培训等服务, 降低企业招工用工成本。四是落实支持企业稳岗政策。鼓励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稳定职工队伍, 对未裁员、少裁员企业, 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发放稳岗补贴。五是鼓励企业开展用工调剂。积极搭建各类用工调剂平台, 开展企业间淡旺季用工调剂, 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六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进校企合作, 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鼓励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训等方式, 提升培训质量。七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进“众创空间”等创业创新载体建设, 加强创业教育培训, 扶持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大本营。
失业保险促创业 篇4
由于种种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要远低于高等院校, 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的环境下其在就业方面会遇到种种困难。 一些学生转而创业, 收效良好。因此, 鼓励高职学生以创业促就业, 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将从学生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高职学生创业的重要性, 并从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欠缺、创业经验不足三个方面来分析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最后从宣传国家新政策, 营造创业环境, 提高学生创业意识;进行校企合作, 实施创业模拟,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组建创业社团, 进行创业指导, 丰富学生创业经验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展开详细论述。
二、高职学生创业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创业无论对于其自身而言, 还是对于社会而言, 都具有重大意义。
1.对于学生自身来说。虽然国内外经济增长形势一片良好, 但依然存在较多企业面对外部市场需求不足而裁员和小规模经营的问题。同时, 随着高校扩招,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问题, 高职学生由于竞争力较弱, 在就业方面并不占据太大的优势。因此, 转而进行创业不外乎一个很好的选择, 可以使学生不必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 而且更容易实现自身的价值。
2.对于社会来说。当前全球经济总是出现波动, 消费疲软, 经济增长的途径单一, 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遇到困难。而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可以对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形成一个有力的推动, 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同时, 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参与, 缓解就业问题, 使高职就业困难暂时得以减缓。最终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杠杆作用, 以减轻政府就业服务工作量, 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三、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虽然创业意义重大, 但创业必定是有风险、高难度的, 以目前高职学生的情况而言, 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创业意识淡薄。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也需要创业者“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愿。但是, 由于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 也需要一定的投资, 所以很多高职学生受到重重阻力, 更倾向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对创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欲望。一项调查显示, 大学毕业生希望创业、敢于创业的人数比例偏低, 创业比例不到1%。这种淡薄的创业意识使得高职学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选择创业并为创业做准备。
2.创业能力不足。不可否认, 高职毕业生中存在着一部分人愿意创业, 有着强烈的创业心, 也为此不断地筹集与准备, 试图能在毕业之后进行自主创业。但是这些学生通常没有足够的准备, 他们欠缺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 并不知道如何创业, 从何处下手, 甚至有些学生虽准备创业, 却连创业最基本的计划都没有, 对于市场的考查也几乎为零, 对于后期企业的管理、资金的来源、市场的开拓等问题都处于空白, 使得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即使历经磨难创立了自己的企业, 也会由于能力不足而致使所创办的企业夭折。
3.创业经验欠缺。创业并非说的那么简单, 它不仅需要创业者的热情、能力、资金、市场、政策, 还需要创业者的创业经验。一些有着多年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尚且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创业失败, 更不用说毫无经验的高职毕业生了。高职毕业生没有经历过创业, 因此在经验方面十分欠缺, 很多人完全是凭着一股热情在创业, 热情一过, 创业就会被搁置。即便是没有丧失创业热情, 也经常会面对创业之路上的重重阻碍, 这些阻碍都需要创业者具有较丰富的经验才能泰然处之。因此, 对于刚刚毕业的高职学生而言, 创业经验的欠缺也是制约其创业的重要因素。
四、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高职学生在创业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问题, 导致其创业难、创业失败。因此, 高职院校应积极做出努力, 广泛宣传国家新政策, 营造创业环境, 提高学生创业意识,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实施创业模拟,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并组建创业社团, 开展创业指导, 丰富学生创业经验。通过多方努力, 使高职毕业生在创业方面更具优势。
1.宣传国家新政策, 营造创业环境, 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比如免征企业所得税、简化贷款程序、提供低息贷款、免费保管人事档案等, 这些新政策对于学生的创业来说十分宝贵。为此, 高职院校应多宣传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 举办创业讲座、张贴政策条文、进行创业标语宣传、进行创业项目课题研究、开展创业咨询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对创业的认识, 使其认识到创业的意义与国家的认可, 长此以往, 学生耳濡目染, 就会逐渐产生创业的意识。
2.进行校企合作, 实施创业模拟,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而言, 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首先, 要积极践行校企合作。因为企业的运营经验、人才培养与评估、资金运转、市场开拓等都已比较成熟, 将学生置于企业中, 可以使学生深入工作岗位, 感受体验创业氛围, 学习提高创业技能。其次, 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室, 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生产设备、科研成果, 同时接纳一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第三,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中心, 规范创业项目评审程序, 选择优秀创业项目进入中心经营, 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第四, 高职院校应夯实校企合作平台, 促进校政行企深度融合, 吸收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管理骨干等组建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 邀请他们参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更好地解决校内外创业教师培训、兼职和校外创业基地建设等发展难题, 积极争取属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支持, 逐渐形成与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最后, 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实施创业模拟, 利用校内创业、创业构想、创业计划、网上创业、创业课题、创业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对创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使其更乐于创业、善于创业。
3.组建创业社团, 进行创业指导, 丰富学生创业经验。针对学生创业经验不足的情况, 高职院校应积极组建创业社团 (或创业俱乐部) , 吸引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加入, 在社团内开展各项创业准备活动。比如, 学习创业知识、进行创业项目交流、进行创业政策宣传、播放创业内容的相关视频、模拟创业、开展小规模的共同创业、进行网上创业、给予会员创业优惠、进行手把手创业指导、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工厂和农村开展顶岗实习……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 学生与创业密切接触, 了解了更多的创业知识与政策, 拥有了更多的创业经验, 在今后真正开始创业的时候能够有条不紊、从容面对。在这个过程中, 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 积极观察与指导学生为创业做准备, 使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实施自主创业, 挖得第一桶金。
五、结语
大学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阵地, 其应该成为创业者的摇篮, 但事实上,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就业率而对学生做出种种束缚, 成了学生创业之路上的绊脚石。大学中好不容易有学生经过长期的、尖锐的思想斗争, 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对于这样处于犹豫徘徊中的创业学生来说, 高职院校扶一扶、帮一帮, 也许就能让他们创业的脚步变得更坚定、更快捷;相反, 如果是压一压、拦一拦, 那么刚刚迈出的第一步也许就成了最后一步。创业教育是利国利民利生的好教育, 尽管它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 但只要我们这些创业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去尝试、不断去实践、不断去指导、不断去总结, 宣传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 实施校企合作,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创业指导, 久而久之一定会形成一套适合中国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 也一定会为创业创新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金石.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J].黑河学刊.2010 (10) .
[2]罗小秋, 殷开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10 (05) .
[3]王玉国.浅析职业教育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 (04) .
[4]李蕊, 郑炳章, 赵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09 (02) .
失业保险促创业 篇5
1 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职责分工
现代社会中, 保险有互助合作型保险、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三种类型, 其中互助合作型保险是民办、非营利, 商业保险为民办、营利, 而社会保险则是官办、非营利。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和制度政策的制约, 目前互助合作型保险在中国发展缓慢, 在整个保险领域仅占很小的比重。因此, 本文重点讨论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定位与职责分工。
从历史上看, 商业医疗保险比社会医疗保险出现更早。但是, 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出现之后, 商业医疗保险的定位就发生了变化。社会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 商业医疗保险是补充性医疗保险, 这两类医疗保险有明确的分工。从保障对象看, 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险早期主要覆盖工薪劳动者, 后来逐步扩展到全体国民;而商业医疗保险只针对部分社会成员, 这个群体一般收入较高、家庭经济情况较好, 因而具有缴纳保险费的能力。从保障水平看, 社会医疗保险一般是“保基本”, 因而保障水平不高, 且其标准由政府统一规定;而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 则根据被保险人的保障需求和缴费能力, 由保险双方协商确定, 因而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 商业医疗保险对于社会医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风险是不承保的, 因此, 这两者的保险责任范围是不重复的。也就是说, 保险公司设计的医疗保险产品, 不应该包含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责任;保险公司核保时, 必须先了解清楚被保险人已经有了哪些保障, 包括是否享有社会医疗保险和其他医疗保险, 从而明确被保险人对医疗保障的真实需求,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所以, 商业医疗保险只承保社会医疗保险所不保的那些病种、项目和费用。
当然, 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初建之时, 其保障范围、保障责任、待遇水平等要素是需要认真研究, 并交付国民充分讨论的。因为涉及到国民的权利, 涉及到政府的责任, 涉及到经济上的可行性, 还涉及到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所以, 许多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方案需要经过多年的充分论证, 最终经过权威的立法机关审议决定。一旦决定, 就成为法律, 不可随便更改, 并且严格执行。于是, 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者, 就必须充分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已经为国民提供了哪些保障, 深入研究社会成员在已经具有社会医疗保险之后, 还有哪些医疗保障需求, 从而设计适销对路的医疗保险产品。
这几年, 保险公司们积极参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尤其是在代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业务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业务方面,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 应该注意到, 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全面实施, 政府直接举办的社会医疗保险项目及其责任范围、待遇标准等已经明确。因而, 保险公司在医疗保险领域的主战场不是代理社会医疗保险业务, 更不是经营社会医疗保险中的某一部分业务, 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自己主办的补充性医疗保险业务, 专门承保社会医疗保险责任范围之外、保障标准之上的那部分医疗项目和费用, 以满足社会成员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障服务需求。
2 商业保险代理社会医疗保险经验分析
保险公司是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的企业, 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开发设计保险产品, 也可以受托代办政策性保险业务。2002年10月, 国务院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具体由卫生部门组织实施。从技术原理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而卫生部门是医疗卫生行政部门, 可以直接办理社会医疗保险业务, 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 委托其他机构办理这项业务。从近10年的实践看, 全国大多数地区由政府部门 (主要是卫生行政部门) 直接经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业务, 有一部分地区政府委托保险公司代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 也有一部分地区已经停止委托保险公司代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2008年以后,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出台, 也有少数地区政府委托保险公司代理这一业务。
根据笔者这些年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河南、青海、贵州等地的实际考察, 在那些目前继续受托代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的地区, 保险公司的服务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政府的肯定。比较典型的有河南新乡 (中国人寿保险) 、江苏江阴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 、广东湛江 (中国人保健康保险) 等, 他们都有成功的经验, 其共同特征:一是政府信任支持, 特别是当地政府主要领导理解和支持;二是管理服务到位, 都有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 服务质量好, 群众满意;三是有良好的管理服务队伍, 特别是有若干高素质的管理骨干——我在与部分核心管理人员接触过程中发现, 这些朋友不仅业务熟悉、能力很强, 而且视野开阔、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四是通过有效的机制, 把代理社会医疗保险业务与发展商业保险业务有机结合起来, 互促共进, 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毫无疑问, 政府委托保险公司代理社会医疗保险业务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方式, 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的一种探索。然而, 应当看到, 在现行社会条件和管理体制之下, 真正要做起来、并且能够坚持下来, 并非易事。因为上述条件并不容易满足。因此, 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成功经验中哪些是代表发展方向、应该为其创造条件、积极加以推广的?哪些只能是在某些特殊地区、特定条件下存在?所以, 看看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关系的演进, 将是有益的。
3 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关系演进
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30年左右, 我国医疗保障主要是社会保障性质的, 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十分有限 (保险公司只在1949年到1959年经营人身保险业务, 且其中医疗保险比重很低) 。1951年起, 国家通过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为城镇就业者提供保障水平较高的医疗保障, 享受劳保医疗制度的职工的亲属也有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俗称“半劳保”。60年代开始, 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在各地实施, 农民因此有了较低水平的医疗保障。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实施,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农村集体经济逐步瓦解,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多数地区随之消失, 农民的社会医疗保障回归于零。所幸的是, 大多数农民从经济体制改革中得到实惠, 个人和家庭应对疾病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直到2002年, 政府开始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已是20年过去。在城镇,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10多年艰难的过程, 但其职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劳保医疗制度依然发挥着作用。而新兴的个体私营企业, 并没有劳保医疗制度。直到1998年, 国务院颁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个体私营企业才逐渐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由此看到, 20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的20年内, 中国有两个庞大的群体 (农民、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及其亲属) 没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障。这一时期, 老百姓确有商业医疗保险需求, 保险公司也销售了一部分保单, 医疗保险业务有所发展。但由于体制、机制、技术和环境等众多的因素, 保险公司们更青睐于人寿保险, 对于医疗保险并不热衷。医疗保险产品不多, 且大多数是重大疾病保险之类定额给付性的“非典型性医疗保险产品” (典型的医疗保险产品是以非寿险精算原理为基础设计, 并配以相应的管理服务机制, 而重大疾病保险是以寿险精算原理为基础设计的医疗保险产品, 其技术原理与人寿保险基本一致) , 医疗保险业务在整个人身保险中的比重一直很低。客观地说, 这一重要机会, 保险公司们没有很好抓住, 商业医疗保险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
进入21世纪, 保险行业开始重视医疗保险, 甚至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健康保险公司。但却正好遇到社会医疗保险大发展, 尤其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覆盖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施。原先曾经拥有商业医疗保险保单的一部分客户转向社会医疗保险。这就意味着保险公司又把医疗保障服务市场的一部分还给了社会保险部门。与此同时, 一部分聪明的保险人看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 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之际, 与卫生部门讨论代理业务之事, 一些地方因此而成功, 走出了保险公司代理社会医疗保险业务之路。然而, 保险公司代理社会医疗保险的成功案例并不很多。这就使得我们重新思考保险公司在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定位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4 商业医疗保险定位与若干建议
前几年, 保险界出现了商业保险社会管理职能论, 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几年, 国家又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险界怎么贯彻落实之?保险公司该怎么做?这是大家都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我以为, 一个社会中的任何主体, 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党派团体、国家机关, 都需要从自己的职能出发, 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只有这样, 各主体才能做到风险降低、安全系数提高, 成本降低、收益提高, 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就医疗保障而言, 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体制不同、具体制度不同, 但其政府和市场都有明确的分工, 政府该做的, 企业不会去做;企业该做的, 政府不会去做。基本医疗保障属于基本公共服务, 如社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 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 当然不排除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委托保险公司代理的可能性, 但前提必须是政府或其相关部门有这个愿望。补充性医疗保障, 就应当交给市场, 政府的职责就是制定规则、实施监管, 并通过一定的政策杠杆进行调节, 促进或限制其发展。
具体到现阶段中国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主要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组成。根据制度设计, 三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将覆盖全民, 且这些制度将逐步整合, 第一步是城乡居民两个制度的整合, 即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成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将来还要将其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成为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这个思路,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 因而政府也不会将农村合作医疗单独交由保险公司代理。更重要的是, 依照社会保险法和相关法规, 这些保障项目应当由社会保险部门和民政部门直接经办, 并且项目之间、地区之间需要有效衔接, 以适应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需要, 这必然要求经办部门及其工作规则和工作信息统一起来, 否则服务不能到位、保障目标不能达成。从这一点出发, 保险公司代理社会医疗保险业务的可能性将逐步降低。
因此, 保险公司在医疗保险领域的主业不是代理社会医疗保险业务, 而是自己主办商业医疗保险业务, 这种保险是补充性医疗保险, 即为具有购买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医疗保险责任范围之外、保障水平之上的那部分风险的保障服务。据此, 我们建议保险公司着重关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补充性医疗保险需求。任何社会中, 都有穷人和富人, 他们应当享有同样的基本医疗保险, 但补充性医疗保险并非人人都有, 所以保险公司的服务对象应当定位于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 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这个群体在已经具有基本医疗保险之后, 还需要怎样的医疗保险?二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医疗保险产品。各类人群, 其身体状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生活质量要求不同, 医疗保障需求就不同, 应当设计不同的医疗保险产品, 提供不同的疾病风险保障服务三是经营管理人才准备。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医疗保险是比较复杂的保险项目, 寻求损失分布、进行产品设计、销售、核保、理赔和后台支撑等需要有一批专业人士, 但目前保险公司的技术力量与之不相适应, 历史数据积累不够, 资源投入也不足。经营医疗保险, 不仅意味着保险公司业务结构的调整, 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的全面转型。转型需要代价, 需要充分的准备。
对于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而言, 需要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行政。一是要在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 千方百计实现人员全覆盖, 尽快让全国人民享受社会医疗保险。二是要秉持“保基本”原则, 合理确定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待遇水平, 并在病种目录、诊疗目录、药品目录、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和报销比率等方面严格把关。三是要积极探索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社会医疗保险部门可以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有利因素在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 提高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运行效率, 在保证决策权和监督权的前提下, 让商业保险公司承担部分服务工作, 例如购买服务、代办业务等, 降低社会医疗保险运行成本, 造就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摘要:在医疗保障体系中, 社会保险和医疗救助属于基本保障, 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等属于补充性保障。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和保障水平须根据老百姓的疾病风险保障需求和政府基本职责、并通过法律程序来确定。商业保险则为具有购买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医疗保险责任范围之外、保障水平之上的那部分风险的保障服务。因此, 保险公司需要加强需求分析、设计和开发医疗保险产品, 并在管理和人才方面与之相适应。政府及其部门则要秉持“保基本”的原则, 积极推进“制度全覆盖”走向“人员全覆盖”, 并积极探索医疗保险服务机制创新。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互促共进
参考文献
[1]晞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差异[J].卫生经济研究, 1999 (8) .
[2]何文炯, 楼淑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寿险业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 1999 (6) .
[3]孙祁祥, 郑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社会保险改革与商业保险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第1版) , 2005.
[4]周道许.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机理[R].CF40研究课题报告, 2010.
[5]何文炯.社会保险转型与商业保险发展[J].保险研究, 2010 (7) .
[6]王向楠.社会医疗保险、市场结构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J].保险研究, 2011 (7) :37-43.
抓创业培训 促就业再就业 篇6
1 坚持“培训、引导、扶持”原则, 全力打造创业培训知名品牌。
加强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再机构建设上, 县级政府应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人社、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创业培训领导小组, 建立县级创业培训中心, 并配备工作人员, 负责创业培训的宣传、组织、培训、后续扶持等工作。再师资队伍建设上, 从教学一线选派有经营管理经验的教师参加人社部举办的创业培训教师进修班, 在大中专院校、行业协会及相关部门担任兼职教师, 同时聘请部分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担任指导教师, 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主讲、兼职教师辅助、企业家示范的师资队伍体系, 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要严把学员招收关。学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创业培训的效果。为避免培训资源浪费, 严把学员入口关, 通过特定的筛选表格, 对学员进行初选, 要把有创业愿望的,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 有初步创业设想和一定经济基础的人选进来。在初选基础上, 由专家志愿团的专家通过面试、心理素质测试、简单的笔试等方法对报名人员进行进一步筛选, 最后经招生办研究审定正式学员名单。
要注重培训方法。在创业培训教学中, 可采用国际劳工组织针对培养微小企业家开发的《创办你的企业》 (SYB) 培训教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他们将SYB培训模块的教学方法与互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 按照“五位一体三城市培训法”
组织教学, 多用案例, 多让学员参与, 将讲授法, 答疑法, 讲解法, 现身说法, 案例法, 参观法, 见习法等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 始终保持学员想学, 好学愿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建立创业培训质量评估制度。为对创业培训所实施的各种培训活动进行全面评价和总结, 发放学员意见反馈表、学员创业跟踪表、学员个性辅导记录等, 并对反馈回的资料进行分析, 对创业培训进行系统的监控, 为创业培训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创业培训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 县里的创业培训工作由单独的培训, 向项目开发、政策扶持、专家咨询、小额担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系列服务发展, 不断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创业培训模式。
2 加大后续扶持力度, 为学员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提供优质的服务。
建立创业培训指导小组。由人社部门牵头, 建立由工商、税务、环保、银行、财政、卫生、物价等部门组成的创业培训工作指导小组, 主要负责创业培训的筹划、决策、组织协调、指导等, 同时, 各持有单位还要派出专业人员为学员进行政策法规讲解、答疑, 为学员创业以及以后的生产经营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学员开办企业的注册、登记、办证等手续, 全部由指导小组统一办理, 不用个人东奔西走, 深受广大学员的欢迎。
组建创业培训专家志愿团。通过报纸, 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及专业技术人员, 组建创业培训专家志愿团, 参与对招收学员的资格审查, 担任创业实务课程指导老师, 指导学员评析、修改《企业创办计划书》, 为学员提供信息指导。
建立学员实习基地。创办企业对于绝大多数学员来说都是第一次, 缺乏经验, 心中无底。为了使学员树立创业信心, 拓展创业视野, 可专门建立创业实习基地, 为学员下一步经营自己的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发挥舆论宣传作用。为了帮助学员创业取得成功, 除经常向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部门提供创业信息外, 还专门在新闻媒体开办了专版, 跟踪报道创业人员的创业经验和先进事迹, 帮助他们扩大企业的影响, 为企业的生存负责提供强大有力的舆论保障。
3 落实“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
中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多年来对就业问题的深刻总结。就业是工业社会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从小农经济走向工业社会, 就业是一大难题。从社会学角度看, 人一生无非是两件事———成家、立业。就业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 就业局面成多元化的特点, 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为了生存而就业, 二是为了体面而就业, 三是食利者阶层, 他们不靠自己的劳动就可以获得收入, 就会从社会的主题价值观逐渐分离出来, 对社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失业保险促创业 篇7
近日,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通过实施4项建设工程和2项重点项目, 促进全市创业就业工作。
实施4项建设工程, 一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包头市“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建设工作, 3年时间投入4000万元全面加强4级公共就业平台软硬件建设, 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二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利用2年~3年时间, 将建成占地300亩、总投资7亿元~10亿元的示范性公共实训创业基地。三是公共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工程。重点支持10个就业培训定点机构, 到2015年, 全市有条件的旗县区围绕就业 (创业) 培训, 分别建成1个公共就业 (创业) 培训基地。四是家庭服务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2013年底, 将启动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项目, 设立家庭服务呼叫电话, 建立健全网络服务、供需对接、信息咨询等功能。实施2项重点项目:一是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以奖代补项目, 启动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 2013年重点扶持2家创业园或孵化基地建设。二是创业就业工程专项奖励补贴资金项目, 对创业就业工程中工作突出的旗县区、企事业单位, 在自治区奖励补贴的基础上, 包头市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