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特征及原因

2024-09-09

波动特征及原因(通用12篇)

波动特征及原因 篇1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蛋白质含量高的牛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肉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近几年来,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全国牛肉价格普遍高升, 作为肉牛主产省吉林省的牛肉价格也不断上涨, 仅2012年1年的时间里, 牛肉价格就从年初的38.05元/kg上涨到年末的54.14元/kg, 上涨幅度高达34.4%。从2000年到2012年, 吉林省牛肉价格在每年的3—4月份出现1次低谷, 这与全国牛肉价格波动趋势相近。牛肉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老百姓在购买肉类产品时更容易去选择猪肉、鸡肉等价格相对较低的肉类, 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牛肉消费量, 也影响了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畜产品价格研究现状

近年来, 对畜产品价格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唐江桥等[1]运用ARCH类模型对我国主要畜产品的价格波动率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牛肉、羊肉和鸡肉的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波动积聚性。韩星焕等[2]采用X12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对活鸡价格的波动进行研究, 从中总结出活鸡价格波动的主要成因是饲料价格的上涨。陈迪钦等[3]通过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和1阶AR (1) 模型测度各主要因素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生猪价格与仔猪价格、玉米价格、鸡肉价格呈正相关, 与生产者预期、疫情呈负相关, 其中玉米价格的波动对生猪价格影响最大。周晓媛[4]运用X12季节调整法对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饲料、仔猪价格、猪肉产量和滞后一期的猪肉价格是影响猪肉价格的主要因素。田露等[5]认为在牛肉产业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玉米价格是影响牛肉市场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2000—2012年吉林省牛肉价格变动特征进行分析, 找出价格波动的真正原因, 并提出稳定牛肉价格的对策建议, 为培育健康、良性发展的牛肉市场建言献策。

2 分析方法

研究将采用X12季节调整模型中的加法模型Y=T+S+C+I进行季节调整, 将季节要素和不规则因素分离出来, 得出周期序列, 其中长期趋势变动 (T) 、季节波动 (S) 、循环变动 (C) 、不规则因素 (I) 是影响价格波动的四大因素;再用HP滤波法将周期序列和趋势序列进行分解。

2.1 X12季节调整法

X12季节调整模型中加法模型的3个阶段[2]。

第1阶段:季节调整的初始估计。

1) 通过中心化12项移动平均计算趋势循环要素的初始估计:

2) 通过3×3移动平均计算季节因子S的初始估计:

3) 季节调整结果的初始估计:

第2阶段:计算暂定的趋势循环要素和最终的季节因子。

1) 利用Henderson移动平均公式计算暂定的趋势循环要素:

2) 计算暂定的SI:

3) 计算最终的季节因子:

第3阶段:计算最终的趋势循环要素和最终的不规则要素。

1) 利用Henderson移动平均公式计算最终的趋势循环要素:

2) 计算最终的不规则要素:

2.2 HP滤波趋势分解模型的计算方法[2]

设Yt是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经济时间序列, YtT是序列中含有的趋势成分, YtC是序列中含有的波动成分, 则:

时间序列Yt中的可观测部分趋势YtT常被定义为下面最小化问题的解:

其中c (L) 是延迟算子多项式, 如下:

将式 (3) 带入式 (2) , 则HP滤波的问题就是使下面损失函数最小, 即:

3 数据来源与说明

研究分析吉林省牛肉价格波动特征所运用的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采用的数据为月度数据。选择的时间范围为2000—2012年, 主要是由于2000年以前吉林省牛肉价格比较稳定, 2000年以后开始缓慢上升, 直至2007年开始快速上升, 波动幅度较大。2000—2012年吉林省牛肉价格波动情况见表1, 为了减少物价变化的干扰, 牛肉价格按吉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

4 实证分析

采用Eview6.0软件, 对吉林省2000—2012年牛肉价格月度数据进行X12季节调整和HP滤波分析, 结果如图1~6所示。从图1牛肉价格原序列可以看出, 吉林省牛肉价格在2003年、2007年、2011年和2012年这4年里变动幅度比较明显, 这一趋势与图2牛肉价格不规则要素分量序列的变动趋势基本相同, 说明吉林省牛肉价格在这4年里的大幅度变动是由不规则要素引起的, 而不规则要素影响了季节性波动。

由图2、图4可见, 从季节因素来看, 2000—2012年间吉林省牛肉价格季节性波动比较明显, 呈现出“W”型态势, 2000—2006年, 每年的2月到次年的2月为1个波动周期, 上半个周期和下半个周期波动的幅度差距不大, 季节波动规律基本一致, 分别会在每年的3, 4月份和8, 9月份产生一次低谷, 主要是由于每年的2月份正值春节期间, 牛肉消费需求上升, 牛肉价格随之上涨, 而到了3, 4月份气温开始上升, 大量的应季蔬菜开始上市, 牛肉需求量下降, 价格也随之下降。吉林省10月份开始转冷, 冬季饲养肉牛不易增重, 育肥效果差, 养殖户会选择8, 9月份出售肉牛, 故8, 9月份正是肉牛出栏的旺盛时期, 这就会导致牛肉价格的下降。2007—2012年, 牛肉价格季节波动的上半个周期比下半个周期表现得明显, 同样会在每年的3, 4月份出现1次波谷。

由图6可见, 从牛肉价格趋势循环序列的HP滤波结果来看, 图上方逐渐上升的平滑曲线代表趋势线, 2000—2012年吉林省牛肉价格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2000—2006年价格上升比较平稳, 2007—2012年价格上升速度较快, 从图6最下方曲线来看, 跨年度的波动周期主要有3个, 分别呈现出“∩”型、“U”型和“W”型的波动特征。“∩”型波动周期从2002年5月份到2003年4月份, 周期长度为12个月;“U”型波动周期从2006年4月份到2008年2月份, 周期长度为23个月;“W”型波动周期从2008年3月份到2012年12月份, 周期长度为58个月。

2000—2012年牛肉价格波动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 2003年肉价价格由年初的16.4元/kg下降到年末的15.7元/kg, 主要是由于2002年国际上普遍爆发的疯牛病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居民减少了牛肉的消费量, 牛肉需求量略有下降, 导致价格的小幅度下降。而2007年牛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是玉米价格、仔畜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快速升高, 2007年1月份吉林省玉米和豆粕价格分别为1.23元/kg和2.64元/kg, 持续上涨到2012年12月份的2.32元/kg和4.12元/kg, 上涨幅度分别为88.62%和56.06%;1头400 kg重的架子牛由2007年的4 100元上涨到2012年的9 200元左右。每头肉牛生产成本由2006年的845.47元上涨到2007年的1 410.78元, 上涨了66.86%。另一方面是牛源紧缺, 且肉牛饲养周期长, 居民牛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人均牛肉消费量由2003年的2.0kg增长到2011年的4.1 kg, 导致供不应求。2011年和2012年牛肉价格再次大幅上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生产成本的升高, 分别由2010年的6 830元上涨到9 492元和12 093元, 全国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下降, 散养肉牛成本利润率由2007年的36.63%下降到2011年的28.57%, 直接造成肉牛养殖户积极性下降, 2010年吉林省肉牛年末存栏量为455.7万头, 2011年末存栏量下降为423.7万头, 这一期间全国肉牛存栏下降了266万头, 肉牛生产能力下降, 供给不足。另外, 2010年末全国能繁母牛3.42万头, 到2011年末则下降到3.1万头, 造成2012年牛肉供给紧缩, 给牛肉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4 结论与建议

运用X12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对2000—2012年吉林省牛肉价格波动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吉林省牛肉价格呈现上升趋势, 波动的主要原因来自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 在剔除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的影响之后, 吉林省牛肉价格周期波动先后呈现出明显的“∩”型、“U”型和“W”型。牛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肉牛养殖成本升高;养殖户比较效益降低, 积极性不高;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肉牛存栏降低, 能繁母牛减少, 供给能力下降。

稳定牛肉价格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稳定牛肉市场秩序, 促进牛肉市场良性循环, 也有利于促进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此针对导致牛肉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稳定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 适时增加饲料储备并保证饲料的安全供应, 抑制饲料价格的大幅波动, 降低养殖户生产成本, 提高养殖意愿, 从生产成本上减缓牛肉价格的波动。2) 鼓励饲养母牛, 扩大能繁母牛的饲养规模, 通过对饲养母牛的农户按照饲养规模不同给予不同的资金补贴, 来调动农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母牛数量增加, 必然会使得犊牛数量增加, 就会降低犊牛市场流通的价格, 从而降低饲养成本, 增加供给量, 抑制牛肉价格大幅波动。3) 促进肉牛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培育产肉量高、肉质好的肉牛品种, 提高牛肉总体产量, 增加牛肉供给量, 弥补牛源紧缺导致牛肉产量供不应求而造成的价格波动, 培育健康稳定的牛肉市场。

参考文献

[1]唐江桥, 雷娜, 徐学荣.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分析:基于ARCH累模型[J].技术经济, 2011 (4) :86-91.

[2]韩星焕, 姜天龙.我国活鸡价格波动成因分析:以2000—2011年为例[J].中国畜牧杂志, 2012, 48 (12) :46-49.

[3]陈迪钦, 漆雁斌.中国生猪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4) :959-963.

[4]周晓媛.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及影响效应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2.

[5]田露, 王军, 张越杰.中国牛肉市场价格动态变化及其关联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12) :79-83.

波动特征及原因 篇2

状态不好很容易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身心疲惫是正常现象,加上对自己希望过高、外界的压力太大等,都容易导致考试时不能正常发挥正常水平。

2.知识点、题型方面的原因

高中涉及很多知识点和题型,大部分考生都做不到能把每个知识点都熟练掌握、每种题型的解法熟练。如果说某次考试考查得正好是考生的薄弱环节,那么就有可能考不好。考试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所以偶然的成绩下滑从某些方面来说反而是好事情,能够让同学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

波动特征及原因 篇3

[关键词]库存;周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0-0001-05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为深入挖掘经济运行规律准确判断形势,本文基于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从库存变动、投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了国家及北京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得出,当前国家及北京市正处于库存周期的衰退期(去库存)、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的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周期波动的收缩期。根据周期变化规律初步判断,在没有巨大的意外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及北京市经济运行在未来1年~2年将延续下行态势。

一、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

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经济周期理论一般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四种类型。引起四类周期波动的内在动力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不同,但同时又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短周期

短周期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oseph Kitchin)于1923年发现,这一规律又被称为基钦周期或商业周期。一般平均波长为3年~4年; 短周期体现的是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规律,主要是由存货投资的周期性变化引致的。

(二)中周期

中周期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 Juglar)于1862年研究英、法、美等国家工业设备投资的变动情况时发现,因此又称为朱格拉周期,平均波长在7年~8年;中周期体现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现象,一般采用设备投资为研究对象。

(三)中长周期

中长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30年研究美、英、德、法等国家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长期波动问题时首先发现的,因此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平均波长在15年~25年;引致中长周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等。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因此,引致中长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最终可归结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四)长周期

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主要与引致产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革新有关,平均波长在50年~60年。由于我国及北京市数据时序相对较短,在本文的分析中不对长周期波动进行分析。

二、 国家和北京经济运行中的短周期性波动特征

(一)国家和北京市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扩张时,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会上升,导致销售量上升,会使存货下降,从而增加存货投资(补库存)。由此生产量和收入、消费继续上升,销售量也持续上升。当经济扩张到一定阶段,销售增长率和存货增长率将下降,导致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下降,进而存货继续下降(即去库存)。随着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各种下降将逐渐放慢。当收入、消费有了新的增长时,销售量开始上升,由此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本文使用工业产成品库存指标来反映存货变化。

如图1、2所示,按照波峰—波峰计算,从1999年至2011年我国库存变动的波动大致有4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波长为33个月;北京市库存变动的波动大致有7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波长为22个月,比国家周期波长要短。

从波动频度的比较来看,北京市的短周期波动频度相对国家更为频繁。从短周期的各个阶段比较来看,国家和北京市总体都体现出去库存波长(下行周期)短于补库存波长(上行周期)的特点;从国家来看,除了1999年~2001年6月这个周期,后3个周期补库存波长比去库存周期波長分别长16、2和8个月。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除了2003年4月至2004年8月这个短周期,其他周期补库存周期波长均比去库存波长要长。

(二)国家和北京市短周期的未来发展走势判断

国家及北京市分别处于2011年4月和2011年3月库存增长下降,而后上升,实际上于2011年10月和2011年11月开始去库存周期。按照最近的一次库存周期的特点计算①,国家完整的库存周期波长为38个月,去库存行为比补库存周期少14个月;北京市完整的库存周期为44个月,去库存周期比补库存周期少12个月;据此推算,国家工业企业去库存行为将继续到2012年年末,北京市工业企业行为将持续到2013年一季度。

三、 国家和北京市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特征

(一)国家和北京市的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在分析经济运行的中周期特征时,一般采用设备投资指标,但是由于缺乏完整的设备投资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国家及北京市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时,本文主要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通常的分析方法,采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②序列指标来分析经济运行的中周期。

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的波动情况来看,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均存在明显的周期波动现象。按照波峰—波峰计算,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致经历4个周期,平均波长为7.5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大致经历6个周期,平均波长约5.8年,略短于国家投资周期平均波长。

从固定资产实际增长波动周期的各阶段波长来看,国家和北京市均没有呈现出短周期波动上行周期短于下行周期波长那么明显的特点(如表3、表4所示)。从波动频度来看,与短周期波动一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波动相对国家波动更为频繁,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波动。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以及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北京市投资增长波动要比国家更为剧烈, 2010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已经下降至长期发展趋势值以下,而国家则依然处于长期发展趋势值之上。从周期的稳定性和二者波动的一致性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和北京市固定资产周期相对1998年之前的周期更为稳定,并且二者的同步性进一步增强。

(二)国家和北京市中周期的未来走势判断

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摆脱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步入2000年新一轮周期的恢复期,并在2006年达到这一周期的波峰; 随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影响,投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迅速在2008年达到波谷,2009年在国家救市政策以及天量投资项目带动下快速回升达到阶段性波峰,而后迅速进入衰退期。目前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均处于2009年以来新的一轮周期,大体计算前几轮周期的上行期和下行期的平均值,国家和北京市分别按照平均波长4年和3.6年计算,未来2年依然处于固定资产周期波动的下行周期,即2009年~2012年,国家和北京市仍将处于这轮周期的下行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继续趋缓。

为了更为准确判断中周期波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对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按照短周期理论波长进行4年几何移动平均,以剔除短期波动和意外冲击等因素,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中长期波动特征。如图5、6所示,按照波峰-波峰计算,1985年~2010年期间国家共有2个完整的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即1985年~1994年、1994年~2006年,波长分别为10年和13年。 1982年~2010年北京市共有3个完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周期,即1982年~1990年、1990年~1995年、1995年~2006年,波长分别为9年、6年和12年,2006年达到波峰后开始的新一轮中周期。

从国家和北京的比较来看,剔除短期波动和随机影响后的中周期,平均波长均相对拉长,同时北京市的中长期周期波动依然明显高于国家,2008年~2010年期间的波动就较为明显。并且与未经过4年几何移动平均处理的增长相比,虽然2009年以来北京市投资处于下行运行阶段,但2010年的实际增长依然要高于长期发展趋势值。按照国家和北京市历史的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特征来看,未来2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处于下行期,这与中周期波动的特征一致。

四、国家和北京市经济运行的中长周期波动特征

(一)国家和北京市中长周期波动特征对比分析

理论界通常以产业结构变动作为中长周期波动的考量,鉴于目前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处于工业化过程,北京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因此本文中将以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幅度作为反映我国以及北京市经济运行中长周期波动的研究对象。具体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和即非农产业比重变化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幅度。

从国家情况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年度变化幅度存在明显的中周期波动现象:按照波峰-波峰计算,从1959年~2005大致经历6个完整的波动周期,平均波长约为8年。相比较而言,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年度变化幅度的周期波长则更长,中长期周期特征更为明显,按照波峰-波峰计算,1979年~2010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共经历了1979年~1991年、1991年~2009年两个完整的中长周期,波长分别为13和19年。

(二)国家和北京市中长周期的未来走势判断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5年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趋于放缓,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2008产业结构升级幅度仅为0.038;2009、2010年的也分别为0.39和0.16,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已经从2006年中周期波峰进入收缩和衰退阶段,按照中周期理论波长8年,上行周期和下行周期各占一半来计算,新一轮中周期的下行周期共为4年,据此判断,2010年应是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的谷底,未来两年产业结构升级可能会相对加快。而北京市的情况则与国家不太一致,对于北京而言,2009年④达到波峰后急速进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衰退期,按照前两个周期的平均波长计算,在没有外力冲击的条件下,这轮下行周期将持续3年~4年,2010年~2013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将保持较缓的态势。

为了更准确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中长周期波动特征,本文将产業结构升级的年度幅度按照中周期理论波长进行8年算数移动平均,滤去中期波动和随机因素。如图9、10所示,按波峰-波峰计算,从1960年~2010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共有1960年~1976年、1976年~1992年、1992年~2006年三个完整的中长期周期,周期波长基本为16年; 而北京市1986年~2010年产业结构升级共有两个完整的周期:1986年~1998年、1998年~2009年,波长分别为13年和12年。

根据周期发展理论,一个中长周期包含两个中周期,在中周期波峰与中长周期波峰重叠之后,下一个中周期的波峰应为中长周期的波谷。鉴于1992年既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周期波峰,也是中长周期的波峰,2000年是1992年以后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个中周期波峰,而2001年产业结构升级的中长期升级幅度是1992年~2006年的最低值,因此2001年是1992年~2006年周期的谷底。2006年之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中长期升级开始下降,从2006年的0.81逐步下降至2010年的0.45,进入新一轮中长周期的收缩期和衰退期。按照中长期理论波长16年,上行周期和下行周期各占一半估算,下行周期为8年,收缩期和衰退期分别约为4年,因此估计2011年~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将处于中长期周期的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相对放缓。对于北京而言,按照最近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波长12年计算,在没有外力冲击的条件下,2009以来的衰退期和收缩期将持续6年,即2009年~2015年产业结构变动年度幅度处于下行周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将会保持平缓⑤。

五、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短周期的衰退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短周期和长周期的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和中长周期波动的收缩期。虽然具体时点、周期波长以及周期特点有所不同,北京市经济运行基本处于与国家相一致的周期阶段,也处于短周期的去库存周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的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和中长周期波动的收缩期。那么,相对应经济运行也将受到如下影响:

(1)库存变动在2011年转入收缩期,即去库存阶段,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上升势头产生抑制作用,企业会根据合理库存的要求而减缓扩张生产活动。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进入下行周期,不会再出现2009年政府主导的高速增长,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市场需求和硬预算约束的限制也更趋谨慎;同时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尤其是房地产调控影响,虽然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继续优化,但增速将继续趋缓,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3)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从中长期波动来看,国家及北京市均进入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减缓的阶段,即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缓慢期,这一点对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北京尤其明显,所以,不会出现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引致的经济加速增长现象;同时虽然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将持续,产业的高端化、高质化发展将继续,但调整难度也更为加剧。另一方面,伴随着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等各种成本的增加,给市场主体企业调整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调整减缓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从理论上讲,巨大的意外冲击会改变经济运行短周期和中周期波动的增长路径。目前世界经济发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较小,短期内应该不会面临强大的外部需求冲击。因此,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来看,在经济运行的内生增长机制作用下,我国及北京市经济增长在未来1年~2年将延续下行态势。

[注 释]

① 从数据观察来看,短周期的估算采用最近一次的周期特征来估算,相对准确。中周期和中长周期采用前几轮周期的平均特征来估算相对准确。

② 通常理论上分析中周期均采用投资的实际增长率,因此本文分析也采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由于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只有1991年以来的,时间序列不够长,不能很好的显示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資产投资的周期性变化,同时,和用1991年以来剔除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投资实际增长走势与固定资产名义增速除以GDP缩减指数计算的投资实际增长走势基本一致,因此,在本文中投资实际增长采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除以GDP缩减指数计算而来。

③ 长期趋势值是通过对数回归分析得到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的发展趋势值,可以大致认为是有效产出达到其潜在增长率时,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④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总部经济服务经济的经济特色使得北京市率先在全国走出危机的影响,迈入复苏。2009年之所以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加快,也正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北京市服务业相对受影响较小。

⑤ 这与北京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点也是有关的,北京市经济发展处在后工业化阶段,根据产业结构变动和升级的规律来看,后工业化阶段,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幅度相对将变慢。

[参考文献]

[1]易 纲,吴任昊.论库存与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0(5):5-9;财贸经济,2000(6):17-22.

[2]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J].经济研究,2003(7):10-17.

[3]于 鸣.存货投资与经济周期关系研究 ——以绍兴市为例[J].理论探索,2009(7):131-137.

[4]Abramowitz. Moses. Inventory and Business Cycle [Z].NBER, 1950.

[5]Blinder. Alan. Can the Production Smoothing Model of Inventory Be Saved?[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a :431-53.

Analysis of Periodic Fluctuations in China's

and Beijing's Economic Operation

Yuan Haixia

(Research Department of Beijing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Beijing 10003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conomic periodic fluctuation theory, analyzes economic fluct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China's and Beijing's economic operation in terms of inventory changes, investment growth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urrently China and Beijing are in the cycle of recession for inventory (add inventories) and for fixed asset investment growth both in short term and in long term, and in the contraction stage of periodic fluctuation and medium-and-long-term fluctuation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Based on the changing patterns, it can be preliminarily judged that if there is no huge impact, China's and Beijing's economic growth will continue in downward trend in next 1-2 years.

Key words: inventory; business cycle; economic growth

波动特征及原因 篇4

2006年下半年以来, 北京市猪肉价格一路走高, 这不但影响北京人民的生活, 更左右着我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猪肉价格的波动性可谓牵动着全国猪肉价格的波动走势, 因此其猪肉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于研究整体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北京市猪肉价格波动特征和原因作为研究对象,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猪肉价格的波动根源在于供求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这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上。梳理相关文献发现, 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因素进行分析。

理论分析中, 白暴力和梁泳梅[1]的研究表明, 猪肉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特点决定价格出现周期性地波动上涨。这不仅会引起市场推进型的价格总水平上涨, 同时, 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市场机制无法解决, 必须要求政府的介入, 才能最终实现维持猪肉价格的稳定;郝昭远、周伟等人[2]认为猪肉市价格上涨受到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在生猪饲养长期发展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出现了求大于供而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矛盾突出;杨朝英、徐学荣[3]的研究表明政府对生猪的支持政策是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因素, 因其在生猪价格上涨时加剧了生猪市场波动的风险。

在实证分析方面, 辛贤等[4]综合考虑营销投入、生产投入和生产者价格预期等因素, 得到的结论为:居民消费每增加10%, 生猪和猪肉价格的弹性分别上涨7%和5%, 而散户对饲料的低使用率并未对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造成较大的影响;刘云、王阳[5]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对猪肉价格过高的真正原因进行分析, 认为导致猪肉供求难以实现稳定均衡, 进而导致猪肉价格波动的根源是现行市场经济的滞后性;虞祎、胡浩等[6]建立猪肉价格均衡转移模型, 采取弹性技术分析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生猪供给受投入品价格、养殖技术及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猪肉消费受收入、替代品价格、人口等因素影响, 如果其中任一因素发生改变, 相应的市场均衡就会被打破, 刺激市场产生新的均衡而发生价格波动。

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对象

作为中国的首都, 2011年年末, 北京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 达2018.6万人, 属特大型消费城市。近些年来, 猪肉价格的走向影响着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猪肉价格波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本文主要选取了猪肉 (去皮带骨猪肉) 、仔猪、玉米和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四个时间序列变量作为分析因素, 对北京市猪肉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明确指出猪肉市场行情的变动路径、规律和特征, 为稳定猪肉价格提供相关性的政策建议。

1.2 数据来源

如果采用年度数据研究猪肉价格变动, 则具有时间跨度不好把握、代表性差等缺陷, 因此本文采用月度数据形式考察猪肉价格的变动规律。数据来源是基于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www.caaa.cn) 整理。根据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选取的变量为猪肉 (去皮带骨猪肉) 、仔猪、玉米和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四个时间序列变量, 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12年3月。

2 实证分析

2.1 趋势描述

首先, 绘制猪肉、仔猪、玉米和配合饲料的趋势图, 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12年3月。

由图1和图2可以明显地看出, 虽然波动幅度不同, 但猪肉和仔猪的价格、玉米和配合饲料的价格都存在大致相同的上升和下降的相关趋势。四个变量也有相似的发展趋势, 说明从长期来看, 四个变量间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检验这种相关关系, 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分析, 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ECM) 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2.2 协整分析

由于数据的非平稳性容易造成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 首先应设法减少数据的非平稳波动性, 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分别记作LNZR、LNZZ、LNYM、LNSL, 分别代表猪肉、仔猪、玉米和饲料的价格对数。采用EViews 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 LNZR、LNZZ、LNYM、LNSL原始序列均不平稳, 但一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显示出较强的平稳性, 所以它们之间是同阶单整的关系, 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代表在5%水平下显著。

表2对四个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性检验。因为变量多于两个, 采用EG两步法不足以进行确切的分析, 因此采用Johansen协整性检验方法。表2显示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的检验结果。零假设:不存在协整关系, 可以看到, 迹统计量为72.60171, 5%临界值为63.8761, 统计量大于临界值, 而且P值也表明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最大特征值统计量为41.12499, 5%临界值为32.11832, 统计量大于特征值, 且P值也表明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当原假设为: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可以看到, 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的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 表明接受原假设, 表明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综合两种统计量来看, 都表明四个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可以认为LNZR、LNZZ、LNYM、LNSL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如果直接经过OLS并消除序列相关和异方差后, 四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表达式中玉米的显著性很不明显, 且系数为负, 不符合理论和常识, 鉴于玉米是组成饲料的主要原料 (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54) , 且饲料的价格一直高于玉米, 可进行两阶段OLS。

首先进行LNSL对LNYM的回归, 表达式为:

由于玉米是构成饲料的主要元素, 由方程 (1) 可以看出, 玉米价格每上升 (或下降) 1%, 饲料价格平均上升 (或下降) 0.934%。

然后进行LNZR对LNZZ、LNSL的回归, 表达式为:

回归方程式 (2) 表明, 随着仔猪价格平均每上升 (或下降) 1%, 猪肉价格平均上升 (或下降) 0.44%, 饲料价格每平均上升 (或下降) 1%, 猪肉价格平均上升 (或下降) 0.508%, 饲料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影响程度要稍稍大于仔猪价格。

若将LNSL替换为LNYM, 表达式为:

回归方程式 (3) 表明, 随着仔猪价格平均每上升 (或下降) 1%, 猪肉价格平均上升 (或下降) 0.493%, 玉米价格每平均上升 (或下降) 1%, 猪肉价格平均上升 (或下降) 0.391%, 玉米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影响程度小于仔猪价格。

2.3 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协整分析, 可以探究各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的、稳定的依存关系, 但却无法明确这些变量在短期中的动态关系和调整关系。计量经济学中的误差修正模型 (ECM) 则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Granger的研究表明, 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 都可以表示成误差修正模型 (ECM) 的形式。

由于饲料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玉米价格, 所以选取LNZR、LNZZ、LNSL三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方程表达式为 (4) :

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式为:

其中, 误差修正项为, 修正系数为-0.823, t统计量为-9.99, 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方程 (5) 符合反向修正原则, 表明误差修正模型成立, 在短期中, 非均衡状态会逐渐向长期均衡状态不断趋近。

误差修正模型表明, 在短期中, 仔猪价格的变化对猪肉价格的变化影响程度为0.528%, 即短期来看, 仔猪价格波动1%会引起猪肉价格相应波动0.528%。饲料价格的变化对猪肉价格的变化影响程度为0.448%, 即短期来看, 饲料价格波动1%会引起猪肉价格相应波动0.448%。但由于t统计量不显著, 说明饲料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在长期中较为明显, 而在短期中不是十分明显, 这与生猪养殖的周期较长具有很大关系。误差修正系数为负数, 符合经济学理论。在短期中, 当猪肉价格发生变动时, 生猪养殖系统会在长期均衡关系的作用下自动减轻这种价格波动, 以便维持对价格的偏离程度不致发生较大的非常态变化。采用计量分析技术, 这种修正幅度约为0.823%。

2.4 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

显著性水平为5%。

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 从滞后二期的价格变动来看, 拒绝“仔猪价格不是猪肉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 接受“猪肉价格不是仔猪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 即仔猪价格能显著解释猪肉价格的变动;拒绝“玉米价格不是猪肉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 接受“猪肉价格不是玉米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 即玉米价格能显著解释猪肉价格的变动;拒绝“饲料价格不是猪肉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 接受“猪肉价格不是饲料价格变化的Granger原因”, 即饲料价格能显著解释猪肉价格的变动。

3 结果分析与主要结论

通过建立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四个主要结论:

(1) 饲料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影响程度稍稍大于仔猪价格, 根据方程 (2) 式的弹性分析, 仔猪价格和饲料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弹性分别为0.44%、0.508%。

(2) 猪肉价格、玉米价格和仔猪价格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均衡关系。这就表明, 在较长的时期中, 玉米价格、仔猪价格均与猪肉价格有正向关系, 二者价格的上升均会对猪肉价格造成上涨压力。这其中, 仔猪价格对猪肉价格的影响较强于玉米价格, 两种价格的影响弹性分别为0.493%、0.391%。

(3) 仔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玉米价格和猪肉价格, 以及仔猪价格和玉米价格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并且能够相互影响。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会在价格波动加强时加剧猪肉价格的周期性向上波动。

(4) 在短期中, 猪肉价格发生变动, 生猪的养殖系统会受到长期均衡关系的压力, 自动减轻这种波动, 维持对价格的偏离程度不致发生较大的变化, 且这种修正幅度为0.823%。

4 维持猪肉价格正常波动的调控政策建议

4.1 加强猪肉价格监控, 维持最佳储备规模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影响猪肉价格各个因素的监控。首先, 要同时做好价格的短期和长期监控。其中, 短期监控以玉米价格为主, 因为玉米是构成猪肉饲料的主要成分;长期监控以仔猪价格为主, 因为仔猪有固定的生产周期。然后, 再及时根据仔猪价格、玉米价格及其滞后变化对猪肉的影响大小, 制定相应的猪肉价格调控政策。最后, 根据供求原理, 可以充分发挥猪肉储备对猪肉价格的调控作用。根据各城区每日、每周、每月猪肉消费需求量, 确定不同时点上猪肉储备的最佳规模, 进而合理把握吞吐时间、吞吐量和间隔时间, 努力减少猪肉价格波动幅度, 使价格波动平缓化。

4.2 尽量平衡供需, 稳定仔猪价格

供求均衡是维持价格稳定的根本手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政府和相关生产部门要加强对生猪生产的支持力度, 切实保障生猪供给。首先, 应提高对可繁殖母猪的饲养补贴, 继续贯彻加强母猪保费的补贴政策。其次, 为降低生猪养殖的风险, 特别是对承受风险能力较低的散养户, 要积极推行生猪保险。对于大型养殖基地, 加强病情防控和防疫, 降低疫病等外部因素可能导致的供给量减少。

4.3 加强消费者科学消费理念, 引导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 生产力不断增强, 而今是需求决定生产的时代, 只有科学合理的消费需求, 才能促进生猪产业标准化。正因如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 稳步推进生猪价格的同时, 更要加强消费者科学消费的理念, 使生猪价格维持在合理的水平。

4.4 加强生猪流通环节建设,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提高生猪产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道路。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引导和鼓励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同时推进生猪期货市场发展, 利用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发现功能, 有效回避价格风险, 稳定生猪市场价格。

4.5 加强猪肉市场信息监督, 完善价格预警机制

完备、及时的猪肉市场信息监测、监督, 是有效实行猪肉市场价格预警的基础。在现实工作中, 要注意强化猪肉市场的动态信息监测, 建立切实、高效的价格预警机制。这种机制保证了相关部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猪肉市场变化规律, 及时将猪肉市场变动信息向社会公布。积极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工作, 能够有效防止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 稳定猪肉和整个市场。

参考文献

[1]白暴力, 梁泳.当前猪肉市场价格上涨的市场原因与对策[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8) .

[2]郝昭远, 周伟, 李福成, 刘成银.中国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因素测定[J].行业论坛, 2008 (4) .

[3]辛贤, 谭向勇.中国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因素测定[J].中国农村, 1995 (5) .

[4]杨朝英, 徐学荣.中国生猪生产支持政策对价格调控的有效性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 (5) .

[5]刘云, 王阳.基于蛛网模型的2007年猪肉价格问题分析[J].市场调研.

[6]虞祎, 胡浩, 刘莹.我国城乡两市场的猪肉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均衡转移模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2) .

[7]闫振宇, 陶建平, 徐家鹏.2000~2011年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征、原因与调控对策[J].统计观察, 2012, 9 (35) .

[8]徐小华, 吴仁水, 黄位荣等.生猪价格与玉米价格动态调整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 .

[9]贾涛.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J].农业问题研究, 2007 (9) .

波动特征及原因 篇5

高速公路路面破坏的特征及原因初探

我国的公路事业进入了以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为主的新时代.早期修建的一些高速公路,在没有达到设计年限的`情况下,也开始进行大修.不仅对社会、交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深入分析了高速公路路面破坏的特征及成因.

作 者:赵秀云 作者单位:中铁十三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8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年,卷(期):“”(14)分类号:U4关键词:高速公路 路面破坏

中国经济的高波动特征 篇6

1.经济大起大落,有着较大的波幅。1976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速的波谷出现在1976年,为-1.6% ,波峰则出现在1984年,为15.2%,波幅高达16.8%,明显高于同期印度、德国、日本、美国经济15.0%、10.0%、13.4%和9.9%的波幅。当然,中国作为这些国家中平均增速最高的国家,经济波幅较大可能是难以避免的。从单年份GDP增速的变化幅度来看,1976年至2010年期间,GDP增速单年变化幅度超过4%(含4%)的年份数共计9年。由于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年均增速不超过3%,单年GDP增速4%的变化幅度也反映出了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大起大落的特征事实。

2.经济起伏频繁,波动的频度高。1976年,我国经济还处于负增长的状态,然而两年后的1978年,GDP增速很快飙升至阶段性的波峰,高达11.7%。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GDP增速再次跌至谷底,仅为5.2%。之后,经济很快升温,GDP增速在1984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的最高水平——15.2%。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90年我国GDP增速仅为3.8%,然而到1992年时,经济增速旋即跃升至14.2%的阶段性高峰。可以用1976年以来GDP增速的标准差来衡量这一时期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这一期间我国GDP增速的标准差为3.35%,而同期的印度、德国、日本、美国经济增速的标准差仅分别为2.96%,1.93%,2.64%和2.07%。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是非常高的。

3.在大多数时间里,经济快速上升,然后缓慢下降,经济“扩张”和“收缩”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1976-1999年的24年间,GDP增长速度上升的年份数仅有9年,而GDP增速下降的年份数则多达15年。换言之,这一期间,GDP增速从一个阶段性的波谷抵达下一个阶段性的波峰所需的时间往往较短,而从一个阶段性的波峰抵达下一个阶段性的波谷所需的时间往往较长。这种经济“扩张”期和“收缩”期之间的不对称性,直接导致了2000年以前我国经济波动呈现出前峰型的特征,经济很容易就过热,而给经济“降温”的持续时间却较长。

然而,自1992年以来,由于计划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我国经济运行的平稳度有明显提高。这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波幅明显减小,相邻年份间经济增速变化也较小。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的波幅仅为6.6%,相邻年份间增速差最大也仅为4.6%。其次,经济波动的频率大幅降低,经济扩张期和收缩期明显延长,不对称性问题弱化。1992-2007年期间,中国经济仅分别经历了1次收缩和1次扩张,其中收缩期和扩张期分别持续了7年和8年。最后,这一时期GDP增速的标准差为2.15%,波动剧烈程度比1976年以来要小,更小于1976-1991年这段时期。

近年菜价频繁波动的原因及对策 篇7

关键词:蔬菜,价格,滞销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 为改善国内市场肉、蛋、蔬菜等副食产品供给长期紧张的局面, 1988年我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1988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603.1万公顷, 2009年增加至1841.5万公顷, 年均增加59万公顷。另外, 据农业部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达470公斤, 比世界平均水平多200多公斤。在蔬菜播种面积、人均蔬菜占有量均处世界第一的背景下, 从2009年3月开始我国蔬菜价格同比持续上涨;到了2011年4月, 山东、河南等地又出现了大量蔬菜滞销问题。买菜贵、卖菜难问题交替出现 (或同时出现) , 菜价频繁波动对我国蔬菜产业及菜农带来巨大冲击。

二、近年菜价变化情况

为准确反映近年蔬菜价格变化情况, 以下从终端消费者购买和菜农出售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终端菜价持续涨, 居民生活成本高

自2009年3月以来, 我国蔬菜价格总体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居民鲜菜消费价格指数发现:除2009年2月、2010年12月和2011年4月低于100外 (即:当月鲜菜价格较上年同比下降) , 2009-2011年多数月份我国居民鲜菜价格指数均处于100以上。尤其是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间, 鲜菜价格指数一直围绕在120左右波动。由于菜价的持续上涨, 居民生活成本大幅增加, 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

(二) 农民卖菜难, 蔬菜产业受冲击

在终端菜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 2010-2011年陆续出现农民卖菜难现象, 如:2010年11月四川成都地区莴笋和胡萝卜滞销、2011年3月浙江温岭大白菜滞销、2011年4月山东、河南等省大量叶菜滞销……在高菜价背景下, 出现的蔬菜滞销导致许多菜农血本无归, 这不仅损害了菜农的经济利益, 更严重的是为后期菜价波动埋下隐患。

三、菜价波动原因分析与调控政策评价

(一) 原因分析

1. 产需信息不对称导致菜价频繁波动。

按照基本经济学原理, 商品供需决定商品价格。以下从蔬菜供、需两方面对引发菜价频繁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来看, 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可以深入剖析2010年以来菜价频繁波动的根本原因。

图1为蔬菜价格波动示意图。D为蔬菜需求线, S为蔬菜供给线, A点为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蔬菜供需平衡点, 即:在A点, 菜农与蔬菜消费者均达到了效益最大化;P0为当前市场均衡价格, Q0为均衡供给量。

居民收入变化、人口数量变化等因素都会引发一个国家蔬菜需求总量变动, 从而表现为该国蔬菜需求线的左右移动。同样, 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资源禀赋的变化等因素会引发供给线的左右移动。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此研究期内, 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没有明显革新和生产资源禀赋均没有显著变化, 因此在研究期内蔬菜供给线S固定不变。另一方面, 研究期内我国人口增长数量与居民购买力水平增长幅度极其有限, 对蔬菜需求线的影响非常小, 因此假设在本研究时间期限内, 蔬菜需求线D固定不变。

由于城郊菜价面积缩减导致大中城市蔬菜自给率大幅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蔬菜流通成本增加、灾害频发等原因, 2010年1-11月蔬菜价格同比持续走高 (宋莉莉等, 2010) ;2010年蔬菜平均价格达到了P1, 市场供给量为Q1, 即:菜价和供给量达到图2中的A1点。显然菜价P1远远高出均衡价格P0。

面对2010年较高的蔬菜价格P1给菜农带来的丰厚收益, 2011年众多菜农做出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的决策, 即在P1价格水平下, 市场的供给量达到了Q2, 达到A2点。然而, 当消费者面对Q2的蔬菜供给量时, 需求线D给出的价格为P2 (即A3点) , 远低于期望价格P1。这便是2011年4月“由南至北”我国诸多省份蔬菜滞销, 许多菜农血本无归的根本原因。上期价格指导下期生产行为, 即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 是近年“买菜贵、卖菜难”交替发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短期内我国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生产经营格局难以发生改变, 因此农业生产与需求信息不对称矛盾难以消除。小农户对大市场的判断, 即小农户生产决策只能依靠上期价格指导。于是便出现图1中蔬菜价格与供给量从A1、A2、A3、A4、A5……点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便是导致近年蔬菜价格频繁波动的根本原因。

2. 流通环节多, 流通成本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蔬菜种植区域逐步由城市近郊向远郊转移、向农区转移。蔬菜产区集中化程度的提高加剧了蔬菜产销区分离, 蔬菜流通成本明显增加。目前我国蔬菜流通大致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包含了菜农、产地批发商、蔬菜物流商、销地一级批发商、销地二级批发商、农贸市场零售商和消费者“七位一体”的流通链条。这种模式是当前我国蔬菜流通的主要模式, 其特点是: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 终端菜价贵。

第二种模式是包含了菜农、专业合作社 (或产地经纪人) 、销地一级批发商、销地超市、消费者“五位一体”的流通链条。与第一种流通模式相比, 第二种流通模式具有流通链条较短、流通成本较低, 终端菜价较低的特点。

第三种模式是包含了菜农、产地收购商、超市、消费者“四位一体”的流通链条, 即“农超对接”模式。其特点是:链条短, 流通成本低, 终端菜价低。蔬菜的第三种流通模式仍处于试验阶段。

鉴于当前蔬菜主要采用的是第一种流通模式 (即“七位一体”的流通链条) , 即使当蔬菜产地出现生产过剩、收购价大幅下跌, 但是经过“七位一体”的流通链条最终流入消费者手中菜价的降幅依然较小。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是2011年4月卖菜难与买菜贵同时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 调控政策效果

针对2010年以来相继出现的买菜贵与卖菜难问题,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

1. 应对买菜贵的调控政策, 治标不治本。

针对2010年持续高涨的菜价, 有关部门在当年的3月、8月和11月3次出台调控措施。其中, 以2010年11月下发的《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调控措施最为严厉。《通知》从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促进蔬菜生产、收费公路免征鲜活农产品运输费、减免批发市场入场费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政策出台的1个月内调控效果明显, 2010年12月蔬菜价格应声回落。

进入2011年1月, 蔬菜价格出现反弹, 2011年1-3月蔬菜价格持续走高。菜价的触底反弹证明了该调控政策的局限性, 即没有针对导致2010年菜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

2. 应对卖菜难的调控政策, 标本兼不治。

一方面由于2010年菜价的走高, 2011年菜农纷纷扩大种植规模, 蔬菜播种面积同比明显增加。另一方面, 进入2011年4月南方和北方蔬菜, 特别是叶类蔬菜集中上市。两方面因素叠加导致2011年4月蔬菜供给量猛增, 山东、河北等省出现了严重的蔬菜滞销问题, 大量菜农血本无归。

为了缓解菜农卖菜难问题, 各级政府纷纷号召国有大中企业、事业单位、学校、批发市场、超市等加大滞销蔬菜采购量。由于政府的倡议, 个别地区蔬菜滞销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滞销区大量菜农的卖菜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四、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 产需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是导致买菜贵、卖菜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针对买菜贵、买菜难问题, 政府已采取的调控措施效果甚微。本文认为解决买菜贵、卖菜难问题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政策措施, 具体建议如下:

(一) 建立健全农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平台

要保证菜价稳定, 需要从根本上逐步改善产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此, 应建立健全中央、省、市、县四级农产品产需信息双向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双向的信息交流平台, 一方面, 农业部门及时发布全国各地蔬菜的生产信息;各地菜农根据全国及本地区的种植信息, 准确判断下一期的种植品种及规模, 避免出现区域性过剩或不足;另一方面, 通过对接平台销售地批发市场可以获得全国蔬菜生产情况, 合理采购, 降低采购成本, 降低终端菜价。

(二) 鼓励菜农加入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组织

要提高菜农及蔬菜产业应对菜价波动的冲击能力, 应鼓励菜农加入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组织。发挥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在生产方面对菜农给予技术指导, 提高蔬菜的产能与品种;在销售方面提高菜农销菜的话语权, 保证菜农在整个蔬菜产业链中获得正常利润。

(三) 发挥批发市场的公益功能, 压缩流通成本

对于一个城市, 其一、二级蔬菜批发市场有限的摊位属于绝对的稀缺资源;这些稀缺资源以高价入场费、摊位费的方式给批发市场带来丰厚利润。要缩减流通环节成本, 国有企业入股批发市场, 政府给国有企业控股的批发市场给予财政支持, 大幅缩减摊位费, 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的公益功能。

(四)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卖菜难导致许多菜农血本无归再一次暴露了我国农业保险服务的严重短缺。农业生产不仅具有简单的市场经济效益, 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蔬菜产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必然导致蔬菜频繁地在短缺与过剩之间徘徊。为保证蔬菜生产稳定, 降低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对农民造成的损失, 财政应加强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支持,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五) 完善蔬菜供销应急机制

目前来看, 当发生蔬菜供给出现紧张或过剩时, 临时性的调控措施的效果平平。这充分暴露我国蔬菜供销应急能力相对较低。为此, 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不断完善蔬菜供销应急机制, 提高政府应对蔬菜供给短缺或过剩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清.大都市郊区蔬菜产地的竞争策略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 1996 (9) :52-55.

[2]周应恒, 卢凌霄, 耿献辉.中国蔬菜产地变动与广域流通的展开[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5) :10-13.

[3]宋莉莉, 马晓春, 王秀东.近期食用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原因探析[J]农业解决, 2010 (11) :73-75.

[4]吕超, 周应恒.我国蔬菜播种面积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 2011 (1) :118-121.

[5]马晓春, 宋莉莉.大中城市城郊菜地面积锐减原因分析及前景—以京、津、沪为例[J]农业展望, 2011 (1) 3:1-34.

水泥质量波动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篇8

1 水泥均匀性的标准及控制方式

水泥均匀性指的是水泥质量波动的程度, 一般是针对水泥的3d和28d强度值而言。水泥均匀性虽然在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中没有做明确的要求, 但在JC/T452—2002《通用水泥质量等级》中优等品及一等品不但规定了水泥的最低强度值, 还要求28d抗压强度值不大于1.1为同品种强度等级水泥28d抗压强度上月平均值, 至少20个值) 。在《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中要求水泥28d抗压强度变异系数Cr不大于4.1% (也曾要求出厂水泥标准偏差不大于1.62MPa) , 一般在出厂水泥的统计中用变异系数Cr, 而在生产控制中用标准偏差, 这是因为标准偏差只计算强度值的方差, 相对直观和简捷。

2 出厂水泥标准和质量统计

我公司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及市场需要制定了严格的企业质量标准及考核指标, 见表1。

在2008年的实际生产中, 出厂水泥质量虽然达到集团公司质量指标要求, 但波动较大, 见表2。

3 出厂水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3.1 熟料质量的影响

在水泥生产中尽量追求高的熟料强度是提高水泥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最佳途径之一, 然而如果熟料的质量不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 强度不能相对稳定, 熟料的高强度就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 造成质量的浪费及水泥质量的波动。

我公司2008年普通熟料28d抗压强度平均值为53.3MPa, 高值虽然达到66.3MPa, 但由于强度波动大, 熟料标准偏差S值平均达到4.52MPa, 熟料28d抗压强度最低只有44.3MPa, 见表3。化验室为了确保水泥的质量, 在配料时就要考虑熟料强度的低值, 往往是通过降低混合材掺量或是提高水泥比表面积的方法来提高水泥强度。这样一来, 不但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还造成出厂水泥的质量波动。为此, 通过控制原材料质量、提高均匀性、优化配料、统一煅烧操作以及燃烧器等设备工艺的改进措施, 从2008年9月开始, 熟料质量逐步提高, 稳定性也相应提高, 2009年出厂水泥强度和均匀性较2008年都有所提高, 出磨水泥混合材掺量提高3.8%。

目前, 对于熟料质量的均匀性, GB/T2372—2008《硅酸盐水泥熟料》中未予以明确规定, 但在相关质量规程中要求熟料KH的标准偏差S≯0.02。

3.2 混合材品种的影响

我公司使用的混合材以粉煤灰、煤矸石和石灰石为主, 还有少量的矿渣。表4为不同混合材的活性比较及对强度的影响。

注: (1) 试验方法:30%混合材+70%P·Ⅰ水泥按ISO法成型; (2) 以试验熟料的28d抗压强度为53MPa计算。

从表4可以看出, 不同的混合材对水泥28d抗压强度影响很大, 因此在找到不同品种水泥的混合材适宜配比后, 应尽量保持混合材掺量及品种稳定。

3.3 配料秤的影响

一般在水泥配料秤的配置选择时首先会考虑最大量程的需求, 然而不同品种水泥的混合材掺量相差很大, 往往无法用同一台秤满足不同品种水泥的配料要求。如我公司1号水泥磨原配置的石灰石和粉煤灰秤均为30t的皮带秤, 这种配置在粉磨P·C水泥时由于混合材掺量大, 尚能满足配料要求, 但在粉磨P·O42.5R以上级别水泥时混合材掺量小, 往往造成跑秤或是石灰石、粉煤灰断料现象, 出磨水泥的质量波动较大。为此, 2008年将粉煤灰秤换为双管配料秤, 同时增加一台10t的石灰石秤与原来的30t石灰石秤分品种使用, 30t的石灰石秤专供生产P·C水泥用, 才满足了不同品种水泥配料要求。

3.4 不同粉磨系统的影响

不同的粉磨系统, 有无辊压机、开流与闭流、磨机级配、有无磨内喷水、助磨剂的品种与掺量等, 都会影响水泥质量。我公司共有4台水泥磨, 由于建设时间及选型的不同, 其配置也不同。为了保持质量稳定, 按照磨机区分了生产品种, 对于销量较大的P·O42.5品种水泥, 在不同磨机生产时比表面积控制值也不同, 1号、2号磨为350m2/kg, 3号磨为340m2/kg, 这样强度值相对稳定, 但其他指标还是有所差异, 3号磨的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要小些, 水泥净浆流动度较大, 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相对要好些。水泥粉磨系统配置及生产P·O42.5出磨水泥质量统计见表5。

3.5 出磨水泥细度的影响

我公司出磨水泥的比表面积和细度合格率一般在85%左右, 但是采取控制低限值的方式, 许多磨机操作员习惯采用大减大增的操作方式, 这样虽然瞬时产量会较高, 也可避免事故处罚 (工序指标连续三个点不合格为工序事故, 直接考核操作员) , 但对稳定磨机工况, 稳定质量以及提高总体产量是不利的, 现在许多先进企业比表面积的标准偏差S值在15m2/kg以下, 而我公司一般都超过此值, 有些当班比表面积极差达到50m2/kg以上。按照经验数据, 10m2/kg可以影响1MPa的抗压强度, 当班强度的波动已达到5MPa以上, 远超出正常的范围。因此, 要稳定出厂水泥质量, 必须提高操作水平和工序合格率, 稳定磨机工况。

3.6 品种转换的影响

为了保证出厂水泥的质量, 一般企业在质量规程中要求在低级别水泥转换高级别水泥品种时都要洗磨40min以上, 我公司要求洗磨1h, 加上倒库时间往往在1.5h以上, 洗磨水泥要进入低品种水泥库, 这样即使相差一个级别 (如:P·O42.5转换为P·O52.5R) , 这时水泥28d强度要相差10MPa以上, 这么大的强度差靠后道的均化无法完全予以弥补, 虽是正差, 但对出厂水泥标准偏差的影响很大。频繁的倒换, 不但造成水泥质量的严重波动, 还会造成对出磨水泥合理控制值的迷惑, 因此要做好生产调度, 尽量减少品种转换的影响。

3.7 水泥均化程度的影响

现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水泥储库一般都有自均化设计, 我公司的水泥储库采用的是连续式溢流均化库, 在水泥控制环节使用DCS设置了连锁控制系统, 不同品种水泥入库、放库由计算机予以识别, 以避免混库现象;出库环吹均化和放库搭配预先设置不搭配、不均化不能出库。同时规定了水泥最低库存量的限额, 但销售旺季产销矛盾大时, 最低库存量往往无法保证, 这时出厂水泥均化效果不好, 质量波动加大。

4 结束语

重整分馏系统波动原因分析及处理 篇9

1分馏系统操作情况

1.1工艺流程

在催化重整中,典型的分馏工艺是指重整反应产物经过再接触系统,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提纯氢气和增加汽油收率后进入分馏塔。经过分馏塔的分离作用,塔顶得到液化气和燃料气,其中液化气出装置,燃料气送入燃料气管网;塔底得到符合要求的稳定汽油,送往下游装置再处理。

1.2操作状况及存在问题

经过一个检修周期的生产运行,该装置在2012年6月,分馏系统的操作开始剧烈波动,通过和5月相关数值进行比较,主要表现在灵敏板温度、塔顶温度、塔顶压力波动大,塔底液位、塔顶回流罐液位波动大,难以维持平稳操作。在2012年5月 ~6月期间,该装置灵敏板温度、回流罐液位,每天最大波动具体如下图所示。其中图1是灵敏板温度波动,图2是回流罐液位波动。

从图1和图2可知,5月份灵敏板温度很稳定,一直在允许范围内;回流罐液位波动也很小。而6月份灵敏板温度每天的波动都超过允许范围,随着灵敏板温度的变化,塔的回流罐液面也做周期性的变化,说明塔顶汽相流量在发生变化,当灵敏板的温度开始上升的时候,正是汽相流量开始增加的时候,而回流量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回流罐的液面也开始上升。

1.3 问题分析

由于塔底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而回流罐液位有很大波动,可以看出顶部雾沫夹带现象非常严重,可作为塔顶部发生液泛的标志[2],导致分离效果变差。考虑到原料含氮、催化剂注氯的特点,结合上述分析和以往经验,初步判断在稳定塔内部形成了铵盐。在稳定塔操作波动的这段时间,塔顶产品外送泵和回流泵多次出现机封泄漏故障,并且发现回流罐液位计因为堵塞无法使用。在维修机泵和液位计的过程中,均发现有白色粉末状晶体,经过化验分析后确认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铵。

稳定塔操作异常,正是由于铵盐结晶在塔板和降液管上积累、堵塞,致使部分塔板开孔率变小所引起的。

1.3.1氯化铵生成机理分析

催化剂上要保持足够量的氯,来保证催化剂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这是氯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原料带水和反应生成水等途径,导致系统内有一定量水的存在,催化剂上的氯在反应过程中会随着水的存在不断流失。为了维持催化剂上的氯含量,在催化剂进行再生时采取不间断注氯。从催化剂上流失的氯,一部分随着重整生成油进入下游装置,一部分融入重整氢气,汇进氢气管网。此外,催化重整作为一个复杂反应体系,对进料中的氮含量一直有着严格的要求,微量的氮经过反应后生产氨气,在低温部分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其反应机理如下。

氯化物随同原料油经过预加氢催化剂转化过程,被转化为无机物HCl,其反应式为:

除转化有机氯化物外,还可将有机氮化物转变成无机氮化物:

无机氯化物和有机氮化物又会在低温或常温下互相发生反应,生成铵盐:

生成的氯化铵从整体上减少了催化剂中氯化物的量。

1.3.2塔板堵塞分析

在低温部分生成的氯化铵,在反应热的影响下变成雾状微粒,通常会悬浮在油中,并随其流动。当氯化铵晶体进入稳定塔之后,随液相油流经塔体时,部分晶体会吸附在塔表面,特别是流速很低的地方,如塔板体、浮阀、降液管等处。剩余的晶体随液相逐层进入塔下部温度稍低处沉积。高气速的气体在沿塔板上升时,将塔板上的晶体带到上层塔板,并遇冷冷凝下来,沉积在上部塔板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塔板表面的晶体不断堆积,使浮阀卡死,塔板开孔面积减少,塔板压降增大,气相过孔线速增高,进而发展为液泛、淹塔,操作紊乱,无法正常生产。

2结盐的处理

2.1处理方法

为了保证生产的平稳,消除结盐造成的影响,我国各大炼厂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包括降低重整氢油比,降低反应温度,调节注氯量,更换重整催化剂,降低塔底加热炉出口温度,增加回流比,降低操作负荷和从塔底通蒸汽进行吹洗等。本装置根据问题的分析结果,结合其他炼厂处理经验和自身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了以下解决方案:

1) 在稳定塔进料线上增加重整生成油脱氯罐,以脱出稳定塔进料中的氯,从原料上减少氯含量,防止铵盐在稳定塔内大量聚集。

2)在塔顶空冷器前增加注水点,对空冷管线、换热器管线进行水洗。此外,少量的水还可经由回流泵打回稳定塔,对塔板进行冲洗。

2.2处理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1)增加脱氯罐并将操作调整稳定之后,生产车间对脱氯后油样进行取样分析,并与未脱氯前数据进行了对比,对比情况见表1。从表1中数据可见,稳定塔进料经过脱氯罐进行脱氯之后,油品的氯含量有了较大幅度下降,表明处理达到了预期效果。

2)车间对稳定塔进行了一次时长12h的注水试验,在注水的过程中稳定塔产生了小幅度波动。其中灵敏板温度最大偏差19℃,塔底液位最大偏差14%,塔顶压力最大偏差0.159MPa,回流罐水包液位上涨5%。经过分析后确定,注入的水在回流罐中停留时间过短,大部分水随着回流进入稳定塔,之后又迅速被蒸发,导致塔顶负荷突然变大,最终引起波动。由于只有少量水留在回流罐中,溶入水中的铵盐主要随着产品被送出装置。停止注水后,操作逐渐恢复稳定。

3结论及建议

经过以上对重整分馏系统波动的原因分析和相关处理,提出以下结论,为今后的生产提供指导和参考:

1) 在保证催化剂所需氯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注氯量,防止系统氯含量过高;

2) 在重整分馏塔进料管线上增加脱氯设施,严格控制稳定塔进料中的铵盐含量,将塔进料中的铵盐有效去除;

3)在空冷器前增加注水点,对空冷管线、换热器管线进行水洗。此外,塔回流中含有的水还可以进入稳定塔,对塔板进行水洗。但此法容易造成稳定塔操作波动,建议严格控制注水量,优先保证生产的平稳;

4)重整原料中氮含量过高是造成结盐的根本原因,如何能从源头上减少氮含量,这是有待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摘要:对某炼厂催化重整稳定塔的波动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结盐是造成波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关改造措施和水洗方案,介绍了在处理结盐问题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苯抽提蒸馏塔波动原因及解决措施 篇10

1 苯抽提装置工艺简介

1.1 抽提蒸馏工艺原理

抽提蒸馏分离芳烃工艺是利用选择性溶剂从富含芳烃的窄馏分中直接提取某种高纯度芳烃。原料首先进行预分馏, 切除轻、重组分, 留下中心馏分送去抽提蒸馏。在抽提蒸馏过程中, 通过加入选择性溶剂, 提高目的芳烃和其他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从而使精馏分离成为可能。溶剂和原料馏分在抽提蒸馏塔接触形成气液两相, 由于溶剂与芳烃的作用力更强, 使非芳烃富集于气相, 由塔顶排出;芳烃组分富集于液相并被提纯, 由塔底排出。富集芳烃的液相进入溶剂回收塔, 在塔内进行芳烃与溶剂的分离, 贫溶剂循环使用。

1.2 工艺流程

苯抽提装置由预分馏、抽提蒸馏、苯回收、溶剂再生罐等部分组成。工艺流程为:从界区来的裂解加氢汽油进入预分馏塔 (B-T-01) 进行分离, 塔底采出的C7+馏分, 由泵输送到罐区, 塔顶的C6馏分经缓冲罐 (B-V-02) , 由泵送入抽提蒸馏塔 (BT-02) 。以环丁砜和助溶剂为抽提溶剂, C6馏分经过抽提蒸馏把其中的苯和非芳烃分离开, 塔顶得到副产品非芳烃;塔底富含苯的富溶剂进入回收塔 (B-T-03) , 经减压蒸馏, 塔顶得到的苯进入白土塔脱除痕量烯烃后, 送入苯产品检验罐。溶剂回收塔底的贫溶剂一部分直接返回抽提蒸馏塔循环使用, 小部分到溶剂再生罐 (B-V-06) 进行再生。

苯抽提装置的原料为乙烯装置的副产品裂解加氢汽油。苯抽提装置利用环丁砜作溶剂, 在助溶剂的配合下, 将苯从裂解加氢汽油中分离出来, 生产的苯符合GB3405-89中石油苯优级品的要求。

2 影响抽提蒸馏操作的因素分析及措施

2.1 影响抽提蒸馏塔操作的因素分析

2.1.1 温度的影响

随着温度升高, 溶剂的选择性降低, 不利于分离;但温度升高, 溶剂溶解能力提高, 单液相区变大, 有利于避免液液相分离, 操作稳定。

2.1.2 压力的影响

提高系统压力, 对待分离组分相对挥发度影响不大, 但抽提蒸馏塔容易产生两个液相, 不利于稳定操作。

2.1.3 溶剂比的影响

提高溶剂比, 抽提蒸馏塔塔板上的溶剂浓度提高, 不仅提高了溶剂的选择性;同时有利于避免液液相分离, 使操作更稳定。但过大的溶剂比不仅增加了过程能耗, 同时液相负荷过大, 也容易造成液泛。

2.1.4 回流量的影响

抽提蒸馏塔顶回流的作用是回收溶剂, 由于溶-剂与待分离组分沸点差较大, 一般回流比较小。与普通精馏不同, 提高抽提蒸馏回流比不利于原料组分的分离。这是因为回流比提高后, 降低了溶剂浓度, 不仅使溶剂选择性降低, 而且容易产生液液两相, 使操作不稳定。因此在有效回收溶剂的前提下, 应尽量维持小回流比。

2.1.5 助溶剂含量的影响

当回收塔操作压力一定时, 贫溶剂中苯含量是由助溶剂含量和塔底的操作温度决定的, 因受环丁砜热分解所限制, 操作温度一般应控制低于180℃。因此, 贫溶剂中苯含量主要靠助溶剂含量进行调节。当回收塔底常压操作、溶剂比为4.1时, 不同助溶剂含量对抽提蒸馏结果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见, 回收塔在常压下操作, 并保持苯的纯度 (质量分数) 不低于99.95%的条件下, 随着助溶剂含量 (质量分数) 的增加, 回收塔塔底的操作温度可以适当降低, 而苯的回收率 (基于抽提进料) 逐渐增加, 助溶剂含量由5%增至19%时, 苯回收率由91.2%迅速提高到99.5%。由表1也可看出, 过度增加助溶剂含量, 对进一步提高收率无明显作用, 相反会降低苯的纯度。因此, 适宜的助溶剂含量为10%~18%。

2.2 抽提蒸馏塔存在问题分析

2.2.1 塔顶温度低

抽提蒸馏塔塔顶温度设计为102℃ (压力130k Pa时) ,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抽提蒸馏塔塔顶温度一直控制在95℃, 如果温度升高, 则塔顶非芳烃组分中的溶剂含量超标, 非芳烃中苯含量升高。

2.2.2 塔釜短时间内无液位

抽提蒸馏塔在高负荷 (设计负荷的90%以上) 的情况下, 经常会出现液泛现象。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内塔的液位急剧降低 (10~20min内液位从60%降至0) , 塔压差快速升高, 塔的中部温度降低。

2.2.3 负荷提不上去

抽提蒸馏塔的设计进料负荷为8065kg/h。装置开车后一年多来, 抽提蒸馏塔的进料负荷小于7000kg/h时, 塔运行非常稳定;当进料负荷达到7500kg/h时, 塔运行不稳定, 经常出现液泛现象。

2.2.4 非芳烃中苯含量高

抽提蒸馏塔塔顶非芳烃组分中的苯含量设计为0.74%, 实际生产过程中, 抽提蒸馏塔塔顶非芳烃组分中的苯含量为3%~5%。

2.3 稳定抽提蒸馏塔操作的措施

2.3.1 提高C6和溶剂进料温度

在抽提蒸馏过程中, 由于塔身较高 (62m) , 塔底气相组分在上升过程中所受阻力较大, 芳烃与溶剂溶解的过程中又存在相变过程。适当提高温度, 有利于塔中部的热量平衡。我们将C6进料温度由91℃逐步提高到100℃, 溶剂进料温度由118℃逐步提高到123℃。

2.3.2 降低塔顶回流量

在保证塔顶溶剂含量不超标的前提下, 逐步降低回流量, 一方面降低了塔的热负荷, 另一方面避免在塔盘上形成两个液相。塔顶回流量也由设计值1340kg/h逐步降至800kg/h。

2.3.3 调整溶剂比

根据苯产品、非芳烃产品的纯度以及塔的稳定情况, 调整合适的溶剂比。通过摸索, 抽提蒸馏塔溶剂比控制在4.3~4.5较合适。

2.3.4 调整溶剂中助溶剂的含量

溶剂中合适的助溶剂含量不但能降低非芳烃中的苯含量, 提高苯的收率;同时, 还能改善溶剂的选择性, 有利于塔的稳定。溶剂中助溶剂的含量一般控制为10%~15%。

2.3.5 增加保温装置

在C6和溶剂进料管线、回流管线增加保温装置, 防止因外界温度的大幅变化打破塔内热量的平衡, 造成塔的不稳定。

2.3.6 改造塔顶压力控制系统

塔顶压力控制设计为放火炬和补氮气分程控制。放火炬管线上有一个折弯, 环境温度较低时, 此处易造成积液, 导致塔压控制不稳, 我们对此处管线进行了改造, 并增加了保温设施, 避免了积液现象。

3 结论

采取以上措施后, 抽提蒸馏塔进料负荷长期稳定在7500kg/h左右, 塔运行稳定, 液泛现象很少发生。苯产品纯度由99.2%左右提高到99.8%, 完全达到国家优级品质量标准, 副产品非芳烃中苯含量逐步下降, 基本控制在2%左右。

摘要:介绍了环丁砜抽提蒸馏分离苯装置的工艺流程, 分析了温度、压力、溶剂比、回流量、助溶剂含量对苯抽提蒸馏塔操作的影响, 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改进后, 抽提蒸馏塔运行稳定, 在高负荷下易出现液泛的现象得到控制, 苯产品纯度达到99.8%。

波动特征及原因 篇11

一、云岩区看守所关押的未成年在押人员现状

通过统计《云岩区看守所新收在押人员登记表》,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云岩区看守所共关押未成年在押人员536人,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一)涉嫌“两抢一盗”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由于没有收入来源,身体素质较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谋生手段,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因此,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暴力侵财类犯罪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云岩区看守所2008年关押的未成年在押人员中,涉嫌盗窃犯罪的占未成年在押人员总数的9.70%,涉嫌抢夺犯罪的占27.24%,涉嫌抢劫犯罪的占47 57%,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侵财类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而抢劫这种粗暴简单的犯罪类型更是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多数。

(二)犯罪年龄低龄化,涉案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感知力、接受力、模仿力,但其知识少,阅历浅,涉世经验不足,缺乏对事物的辨别力、控制力,对事物和行为的理解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对行为的规范意识普遍低下,是非不分。这导致未成年人易受不良因素的诱惑、刺激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云岩区看守所2008年共关押过3890名在押人员,其中未成年在押人员536.名,占关押总人数的13 78%,初中以下(含初中)学历309人,占未成年在押人员总数的76.31%。

(三)犯罪随意性突出。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一般都未经过精心策划,往往只是一时冲动,只在偶然环境中犯罪,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有时仅仅为了抽烟的几块钱,或是为了刺激好玩,并无固定的目标,有时仅仅是因为打赌逞强。绝大多数犯罪都是临时起意,盲目为之,往往因一句话,一件事就可以诱发犯罪,对犯罪结果的估计不足,因此容易产生恶劣影响。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性别主要为男性。云岩区看守所关押的536名未成年在押人员当中,男生有503人,占总人数的93.84%。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男性的好斗性、虚荣性远高于女性,所以男性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地理因素

1、云岩区地处省会中心城区,是全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由于其经济相对较发达,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贵阳周边地区的外来闲散人员,而司法机关基本不具有事前监督能力,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而且便利的交通,巨大的人流量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前准备、具体实施、事后逃逸提供了方便,从另一方面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2、云岩区经济发达,区内公司、企业林立,带来了许多的就业岗位,成为了贵阳以外进城务工人员的首选地之一,以致云岩区外来务工人员不断聚集,而随之入城的未成年人也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流动家庭对子女的管理难度大,使得流动入城的未成年子女处于管理空档之中,而这些处于管理空档中的未成年人是最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群体。

(二)家庭管理教育原因

1、父母对如何管理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欠缺或缺乏相应的意识,即教育方法不对,要么娇宠溺爱,要么独断专行。前者未成年人自幼被父母宠爱有加,父母对其要求一律满足,使其养成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任性自私,没有自制力的不良习惯。而当这些未成年人一旦遭受挫折或欲望得不到满足,则往往失去自控走上邪路;后者未成年人从小得不到与家长沟通,缺少对家庭的温暖感和归属感,心理产生阴影,形成孤僻、冷漠、无情的畸形心理。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未成年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容易走向犯罪。

2、父母自身不良行为的误导,即教育内容不正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青少年无论怎么叛逆,但是其骨子里已深深的打上了父母的烙印,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假如父母自身行为不良,极易误导未成年人。例如,在押人员汪某某,1991年8月9日出生,因涉嫌盗窃罪被关押于云岩区看守所,在和他的交谈中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以贩养吸的吸毒人员,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14岁就辍学在家,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了一起,整天游手好闲,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父母离异,家庭管理教育内容不完整。这种家庭,家庭自然结构遭到破坏,孩子失去或缺少了家庭应有的温暖和关爱,心理产生阴影易形成自闭、冷漠、自私、孤僻的畸形心理,容易在成长的道路上偏离常轨。在押人员刘某,1991年9月5日出生,因涉嫌抢劫罪犯被关押于云岩区看守所,据他反映,他15岁那年父母离异后,他和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在网吧结交了三个辍学少年,从此四人组成了一个抢劫团伙,多次作案,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学校管理教育原因

1、不重视法制教育。当今社会由于过分强调升学率从而使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不惧法。

2、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育问题未法制化,没有一部法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入学作出明确完整的规定,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而造成无法入学的情况。另一方面,政府对公、私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状况管理松散。居笔者了解,云岩区部分民办学校挫学率超过5%。但教育管理机构并不知情,以至有超过5%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未在学校管理教育系统管理中,而是游荡在社会中,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社会原因

1、由于政府人、财、物力资源有限,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机制、体系不完善,使得政府对辍学未成年人的管理在力不从心的基础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此类未成年人實质上是处于无政府状态。

2、社会贫富差距过大,部分未成年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周围环境的相对富裕,会让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速富的心理和仇富心态,从而滋生犯罪的想法。

3、不良思想文化的诱导和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范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各种不良思想和价值观通过多种方式(电视、电台、网络等)进入人们的视野,辨别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其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经济原因。由于金融危机以致国内经济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资本缩水,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企业运行难度加大,企业裁员、减员情况时有发生,就业岗位逐渐减少,很多家庭生存负担越来越沉重,以致低收入家庭生活基础动摇,从而这些家庭重视生存而轻视子女教育的情况发生。

四、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社会各界要正视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峻现实。通过多种形式让人们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给未成年人自身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未成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力量,而后备力量的腐蚀,定会减慢社会前进的步伐,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力度,使得游荡在社会中的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增强关心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社会应尽可能的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防止未成年人犯罪,这应作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二)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子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源头。在孩子的品行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祥和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的和睦团结,尽量不要把夫妻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吵嘴打架,避免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父母平时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要花力气去关心、接近孩子,时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行为动态,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轨道。其次要提高自身素养,为孩子树好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作为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言行舉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正确的道德观去影响、教育子女,提高子女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真与伪等鉴别能力,逐渐学会识别和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再次要重视与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及“精神食粮”。家长要有意识地多为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和优秀的文学、音乐、影视作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对孩子观看的电视节目、计算机上网也要有选择有限制,要告诫孩子远离游戏机,禁止赌博和吸烟酗酒,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气或不良爱好要及时制止、纠正。

(三)发挥学校的重点教育作用。首先要从娃娃教育抓起,抓早、抓好、抓苗头,力求将未成年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要下功夫抓好中学阶段的双差生、流失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有效地控制住中学生,流失生犯罪增长的势头,控制犯罪低龄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消灭犯罪根源。其次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早期矫治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因人制宜,在摸清被矫治人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入手,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有的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以情感化,晓以法理;有的需要中断与某些不良朋友的交往;最后学校要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要把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切实抓紧抓好,要营造一个学法、知法、用法的氛围。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不要把“双差生”推向犯罪的边缘。未成年人犯罪以盗、抢案居多,犯罪手段从语言威胁发展到暴力殴打甚至持刀伤人。暴露了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时的薄弱点,学校应将法制教育作为专门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法制教育。要推行从政法机关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做法,协助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对流失社会的辍学生、双差生,要在了解和掌握辍学原因的基础上,主动配合学生家长有针对性的做好规劝工作,动员和帮助他们重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岗位,在思想上进行诱导,情绪上进行疏导,学习上进行辅导,行为上进行督导,有力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四)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能单靠一个部门、按照一种方法来解决,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各负其责,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要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新闻、出版、影视、文艺等单位及文化娱乐场所要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坚决依法予以惩处。对未成年人出现的严重不良行为,要采取严加管教、训诫、收容教养、治安处罚等多种方式,及时进行矫治。对已经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理,必须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考虑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情况,与成年人区别开来。

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第一,要严格审核控制文化娱乐场所的开办,坚决取缔无证经营或违反规定的娱乐场所;第二,对持证经营的娱乐场所要组织经常性和突击性检查,特别对那些销售、播放黄色音像、淫秽读物的摊点、厅室、网吧进行认真检查,违规者坚决给予取缔。第三,加强对娱乐场所和游戏机室外围的巡逻检查,严格控制未成年人进入电子游戏室、录像室、歌舞厅、网吧等场所,同时为未成年人多提供一些健康的活动场所。第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扫黄”的方针,严厉打击和坚决取缔制黄、贩黄的犯罪活动,杜绝黄源,达到净化社会环境的目的。

下塔液空液位波动原因分析及处理 篇12

KDON-4000/1800型空分设备, 采用分子筛吸附净化, 增压透平膨胀机制冷, 规整填料塔, 全精馏无氢制和氧氮外压缩流程, 由DCS控制系统控制, 2010年6~8月, 产生了8次由于下塔液空液位异常波动引起氧气纯度下降的现象。

2. 原因

综合当时空分装置的各项参数, 空气压缩机的电流、排气量均正常, 空分工况未作任何调整, 因此, 操作方面的原因可以排除。

判断仪表的原因会有几种情况, V1阀门故障、变送器故障、正压管压力突变或负压管线突然堵塞。由于制氧机已连续运行近3年, 分馏塔内难免会带入一些分子筛粉末、CO2等杂质, 这些杂质有可能附着在负压取样管线的管口周围, 突然堵塞负压管, 使得液空液位突升。请仪表工检查仪表的取样管线, 对负压管线吹除多次, 经过几天的观察问题依然出现。后更换变送器, 切换备用液空液位正压管通道, 校验V1阀并把V1阀打手动, 问题依旧。所有与下塔液空液位测量相关联的仪表器具全部仔细检查, 均未发现异常。重新分析发生波动时的现象, 判断问题可能出现在液位计取样管线的正压管上, 正压管线有可能存在漏点导致管内液体气化形成气泡, 之后气泡破裂使得压差突然增大, 液空液位突升。因为只有这种可能性可以对所有的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图1) 。

3. 故障处理

经过上述的检查试验和分析判断, 组织人员对液空仪表管线全部查漏, 确实发现在两个液空正压管线交汇处有漏点。对漏点进行补焊, 8月与9月未见液空液位有突升现象。2011年夏季经过3个月的观察, 运行工况稳定, 没有再出现异常波动, 证明处理正确。

上一篇:失业保险基金研究下一篇:二次光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