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价格波动

2024-06-20

蔬菜价格波动(精选12篇)

蔬菜价格波动 篇1

2011年刚开始, 乌鲁木齐的韭菜贱卖少人问津, 愁煞菜农, 但市民买菜并没感觉便宜。其他地区少数蔬菜品种同样出现“卖难”现象, 一些卷心菜、大白菜等收购价格跌到了一毛钱一斤, 如此价格已然跌破农民种菜的成本价, 这让部分菜农遭受惨痛的损失。蔬菜价格如此大的起伏波动既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又影响了农民蔬菜种植的积极性, 有可能导致另一轮的涨价, 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研究蔬菜供应链及期间的价格形成, 关系到蔬菜生产和供给。

蔬菜商品价格形成

蔬菜价格的形成, 具有如下的特性:供需的不确定和相关性, 消费者对蔬菜品种的选择具有相对的可替代性, 针对单一的蔬菜品种的需求不易预测。即需求的不确定性大于一般产品。一个品种的价格上涨, 消费者可以转为消费其他的品种, 从而影响另一品种的需求和价格。利益驱动性,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力, 主动接受市场规律的调节, 灵活升降价格, 并以市场价格信号来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蛛网模型现象, 蛛网模型考察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 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不能中途改变, 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 而本期的产量则取决于前期的价格。因此, 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本期的产量决定于前期的价格。由于决定本期供给量的前期价格与决定本期需求量 (销售量) 的本期价格有可能不一致, 会导致产量和价格偏离均衡状态, 出现产量和价格的波动。

蔬菜供应链现状分析

从农资供应到农户种植, 再到消费者手里, 整个供应链既有生产物流又有销售物流, 在不同阶段分别具有这两种物流的特点。

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主要以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生产规模较小。对农资的购买无法形成规模批次效用, 农资的采购成本较高;另一方面, 一些生产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单位蔬菜产量提高不大, 而且抗风险能力较低, 采摘后的预处理相对比较简单, 损耗较大。同时在产销的关系中, 分散农户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而且销售渠道单一, 经常出现企业压价收购行为。

技术进步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所以一直是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的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手段。中国也在农产品科技的某些领域走在世界前端, 但农技服务人员没有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有效模式。2007年国家对基层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革后,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难以维持, 一些农业技术人员纷纷转行, 使得花费大量投入所获得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获得实际应用。实际上, 我国耕地的单位亩产近几年来基本稳定, 没有大的提高, 1998年到2008年, 单位土地产量仅提高3%左右, 在成本提高近两倍的情况下, 只有涨价才能维持农产品的简单再生产。

蔬菜生产相对缺乏计划性, 生产者往往根据过往的价格对市场进行需求预测, 不可避免造成扎堆生产, 经常出现供需的不平衡, 容易造成蔬菜品种和数量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供需的不平衡反过来造成蔬菜价格的波动, 供过于求时相互杀价, 出现“菜贱伤农”, 如今年部分地区的蔬菜卖不出去;供不应求时, 农产品商贩哄抬价格。

蔬菜物流过程对价格的影响:蔬菜销售供应链过长, 而且各环节间的联系相对松散, 供应链上下游缺乏协同运作的机制, 无论是生产者农户, 还是中间的批发商以及终端的零售商户或连锁超市, 都缺少紧密地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各环节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这之间唯一联系的是价格竞争。其间生产者农户处于销售的起始段, 也是整个销售环节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资供应中受挤压, 销售中同样处于信息的末端, 对于价格最为缺少发言权, 这与价格形成机制相违背。

销售渠道复杂, 但农户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一般情况, 在农村地区, 菜农种植的蔬菜直接运到农贸集市与消费者交易, 这也是最为原始的交易模式, 最直接反映蔬菜的价格。但在农村市场, 更多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蔬菜的销售量不大, 不是主要的销售市场。主要的交易来源于各种中介或批发商贩, 由于生产者缺乏对市场的第一手需求资料, 不完全了解价格的及时变化, 只是根据自身的生产成本确定价格, 大部分交易利润被中间机构获得。另一方面, 农户缺少冷藏储存措施, 而且对采摘后的基本处理技术相对缺乏, 蔬菜一旦采摘, 就必须进行交易, 否则就会烂掉, 而部分中间商可以进行简单的冷藏处理, 保存时间相对较长, 从而利用时间差, 提高市场价格。

流通环节多, 渠道混乱。蔬菜集散环节较多, 流通时间的增加使蔬菜的鲜活度大打折扣, 损耗量增大, 无效的物流成本增多。另一方面, 流通环节的增多使得蔬菜的社会交易成本增加, 销售价格上升, 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市场信息和价格的扭曲, 不能反映蔬菜真实的供需状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城市扩张减少了郊区农产品种植面积;另一方面, 原来的农民进城打工, 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 居民收入提高, 吃菜、吃肉的比重也增加了, 城市成为主要的蔬菜销售市场。城市的主要蔬菜供应来源于城市郊区和外地农村的种植, 城市的规模越大, 郊区种植面积越少, 蔬菜生产基地从大城市郊区逐步转向外地农村, 如北京, 其蔬菜的主要供应来源于河北和山东等地。由此, 流通环节增多, 物流成本对蔬菜销售价格的影响比重加大。也就出现了山东等地的蔬菜卖不出去, 而北京的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

以山东蔬菜供应到北京为例, 来了解目前大城市的蔬菜供应渠道:农户将蔬菜运到当地交易市场与批发商进行交易, 根据当天的品种供应量确定价格;当地交易市场负责提供交易场地和工具, 批发商和农户根据交易量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批发商将购买的蔬菜简单分拣归类后包装, 租用当地运输车辆运输到北京的批发市场, 然后经由批发市场流通到超市、商贩和市内小的零售店, 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费用的增加, 最终反映到蔬菜的价格上。

整个渠道的费用成本构成基本如下:生产成本、到一级市场的运输成本、批发商户现场收购成本, 含人工及出差成本、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运输成本, 含包装成本、二级市场销售成本, 含租金、人工、税负;二级市场到三级市场的运输、三级市场的销售成本, 含租金、人工、税负等, 而且在每一个环节中的损耗在7%~10%左右, 如此从产地到城市的小区销售市场, 销售价格也就只能不断上升, 甚至翻倍。特别是中秋、春节时, 运输价格甚至上涨50%。

渠道的增多, 存在着中间机构对生鲜农产品的期货炒作, 人为的抬高价格。社会资金利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 恶意囤积, 哄抬价格, 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蔬菜价格管控的供应链应对措施

蔬菜价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是一个综合、复杂、多变的过程, 必须由对产品生产经营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了解最多最准确的企业来定价, 才能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蔬菜的价格应该象工业产品定价一样, 由种植户根据生产成本和物流流通成本确定市场价格, 而不是由中间机构确定。

要实现价格调控模式的转换, 建立起政府间接调控的价格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要进行转换, 但价格放开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政府必须对价格调控的对象和目标进行调整, 对价格间接调控的手段和措施进行优化。

充分发挥现有和不断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进行土地集中或生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 从而解决非规模经营的散户种植模式。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协调安排技术培训, 并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 通过技术不断提高产量, 从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另一方面, 组织还可以集中采购生产资料, 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价格。合作组织起到内部协调外部联系沟通的作用。

政府扶持专业物流公司, 在农村建立冷库, 进行蔬菜采摘后的预冷和短期的储存, 并有专业物流公司负责冷链运输, 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包装物的标准化和标准重量运作模式, 减少中间环节和接触损耗, 降低流通成本。专业物流公司的介入, 还可以使种植户更专注于生产技术和种植的维护。

(刘同利、王耀球:北京交通大学)

蔬菜价格波动 篇2

一、总则

(一)价格异常波动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价格异动事件)是指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紧急情况或其他人为、自然因素,引发区域性、大范围重要商品价格出现异常上涨,需要政府依法进行干预的价格异常波动状态。

重要商品主要指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包括粮、油、药品(药材)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农资、建材、燃料等重要生产资料。

(二)根据价格异动事件的波及范围、危害程度、发展阶段等因素,将价格异动事件划分为三个级次。

1、明显价格异动事件: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生,重要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达到50%以上,市场开始有抢购迹象,如不加以控制有可能继续恶化的情况。

2、显著价格异动事件: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生,重要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达到50%以上,市场出现抢购,对经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3、严重价格异动事件: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生,重要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达到50%以上,市场出现大面积抢购,对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情况。

(三)处置价格异动事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县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上级价格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价格管理权限,制定行政区域内的价格异动事件应急预案,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处置价格异动事件。

二、机构和职责

(一)县价格主管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内部有关职能机构组成的处置价格异动事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分析判断价格异动事件状况,研究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向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报告有关价格异动事件的情况;向有关部门通报价格异动事件情况;统一调配价格部门的人、财、物资源开展价格异动事件处置工作,检查处置工作落实情况;根据上级的指示,采取处置措施,稳定市场价格秩序。

(二)领导小组下设监控、政策、检查、宣传四个小组。

1、监控组由价格监测人员和价格成本调查人员承担,主要负责市场价格动态监测;预测与分析价格走势;预警、预测价格异动事件;建议启动应急预案。

2、检查组由价格监督检查人员承担,主要负责市场价格行为的巡查、调查、核实;依照有关规定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进行干预;对价格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3、政策组由办公室、价格管理、收费管理人员承担,主要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起草、制定政策文件材料。

4、宣传组由办公室承担,主要负责拟订相关的对外宣传材料,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

三、启动和实施

(一)加强价格异动预警预报工作。要依托县价格主管部门、价格监测网和12358投诉电话广泛收集市场价格动态信息,建立健全价格异动监测网络;完善重要主副食品和生产资料商品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可能引起价格异动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县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和报告价格异动事件信息。要建立健全价格异动事件信息报告制度,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外公布值班联系电话,保障信息报送渠道畅通、运转有序。处置价格异动事件领导小组接到价格异动信息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县人民政府和市物价局请示,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三)建立价格异动事件三级报告制度

1、发生明显价格异动事件时,县物价局要按规定在2小时内将事件信息向县人民政府和市物价局报告,并随时报告现场状况,通报县直有关部门,实行向市物价局一天一报制度。

2、发生显著价格异动事件时,县物价局要按规定随时将事件信息向县人民政府和市物价局报告,并随时报告现场状况,通报县直有关部门,实行向市物价局半天一报制度。

3、发生严重价格异动事件时,县物价局要按规定随时向县人民政府和市物价局报告情况信息,并随时报告现场状况,通报县直有关部门。

(四)建立省、市、县分级管理制度

1、明显价格异动事件的应急处置

县物价局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处置工作,及时派出检查组调查摸清情况,开展价格检查,对构成价格违法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对有价格违法倾向的,给予提醒、告诫,防止价格异动事件扩大、蔓延。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处置价格异动事件给予配合。

县处置价格异动事件领导小组对明显价格异动事件的处置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范文网】

2、显著价格异动事件的应急处置

县处置价格异动事件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开展处置工作,对重点地区派出检查组,督促指导当地做好处置工作;开展价格检查,及时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迅速通过新闻媒体,公告价格政策法规、供求信息,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告知广大消费者保持冷静;开展24小时价格监测,受理价格投诉,做好应对事态进一步扩大的各种准备工作;协调县直有关部门共同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秩序。

3、严重价格异动事件的应急处置

县处置价格异动事件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按规定迅速开展处置价格异动事件的各项工作;定期向县人民政府和市物价局报告严重价格异动事件发展情况,及时会同县经贸、公安、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加强管理,维护市场价格秩序;根据事态发展,必要时向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对部分重要商品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或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

(五)各相关部门的应急行动

1、价格异动事件发生后,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县物价局根据具体情况,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提请动用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和重要商品物资储备,调节供求,平抑价格。

2、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囤积居奇、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协助价格主管部门监督检查集贸市场价格行为,配合价格主管部门依法查处价格违法经营者。

3、质监部门负责查处制假售假等产品质量、计量违法行为,配合价格主管部门提取价格违法行为的证据

4、食品与药品监督部门负责监督检查食品与药品质量,充分运用监管手段,积极配合价格部门防止哄抬价格行为的发生,发现价格违法行为后要及时移交价格主管部门查处。

5、公安部门负责做好社会稳定工作,注意掌握社会动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控制谣言的传播。对故意制造、传播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和市场价格秩序的人员,应根据情节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因价格异动事件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应按有关规定依法妥善处置,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秩序。

6、经贸、粮食、供销、农业等部门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做好组织生产、供应、销售等工作,保证市场供应。

7、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引导,减少负面影响,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四、附则

(一)本预案由县物价局负责解释。

谁在推动价格波动 篇3

【关键词】市场;价格;波动;推动

经典经济学告诉我们,供需决定着价格,但在相当多的时间内,商品价格波动并不遵循这一流行已久的所谓经济规律,那么除了基本面中的供求因素外,还有什么对价格波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呢?

对商品价格波动的研究,始于传统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的总供给形成供应曲线,市场的总需求形成需求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就形成了市场的均衡价格,随着影响总供给因素的变化,总供给发生改变,使供给曲线产生位移,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形成变化,均衡价格发生改变,也就是价格产生了波动。需求曲线也如此,供给需求二者的不断变化,使二者的交点也不断发生改变——也就是均衡价格不断产生变化,使得市场价格产生波动。这一理论,适应了早期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对价格波动分析的主要工具,但是随着金融及其衍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金融及其衍生品投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些投资行为,对商品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使得市场价格的波动不仅更加频繁而且幅度更大,关键在于,这些影响,并不与供求因素对价格波动的影响保持一致,绝大多数是相反。另外,国家经济部门(财政及央行)对经济的掌控或施加的干预越来越深入,施加的手段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往往引发市场的强烈反应,导致市场价格产生剧烈波动,这充分表明,货币对市场施加的影响愈来愈大,因此,传统市场学所依据供求理论对商品价格波动的分析,偏差越来越大。无论是短缺经济学还是过剩经济学,都不能很好的解释价格波动的成因,我们看到各国中央政府对经济调控的行为,本身就对商品价格波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对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而且更加复杂。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影响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并非供需单一决定,事实果真如此?在此我们通过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先来看一段商品价格的波动情况(因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直观明了,且现货价格随之波动,因此选取期货市场一交易品种为例)

这是螺纹钢期货2016年10月期合约,日期是从2015-12-1起到2016-4-21止的价格走势图(日K线图),从图形看,价格从1628元/吨一路上涨至2787元/吨,是一波经典的上涨,整个涨幅达71%,涨幅较为巨大。这个过程主要涵盖2016年一季度,我们来看看在这段时间与之密切相关的几个主要因素的表现。1,2016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7%,不仅处于7%以下,也是中国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表明整体经济处于下滑状态,整个商品市场的供需也处于疲软当中,按传统逻辑,商品价格应该下行。2,就商品本身而言, 2016年一季度全国初钢产量19201万吨,同比下降3.2%,众所周知,中国钢产能巨大,增产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几乎没有一个钢铁企业能满负荷生产,产量的下滑,意味着需求下滑更加突出,这种情况下,按传统经济学观点,市场价格是要下跌的。3,再来看看央行的货币政策,2016年一季度,广义货币M2增长了13.4%,这是一个明显的阶段性经济刺激举措,央行的这一“放水”行为,大幅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造成整个商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数据均来自官方公开统计),上述几个因素(当然不排除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上图螺纹钢一季度的上行,而且不仅仅是螺纹钢,包括铁矿石,煤炭焦炭等其他商品,在这一时期,都有相似的表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16年一季度商品的上行,最主要因素就是央行M2的大幅增加,而这一因素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供需对价格的影响,这也充分说明商品价格波动对货币投放量的敏感,也就是商品表现出了极强的金融属性,这一属性在这一阶段的作用,已经超越供需因素占到主导地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影响价格的众多因素中,货币因素愈来愈重要,而且在分析师眼里,已经占到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早期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不仅对产品(商品)的交换带来严重不便,而且不能衡量价值的相等或相似,交换的公平原则不能体现,甚至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货币特别是金属货币(黄金,白银)的出现,使得贸易极大的丰富起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货币主要的两大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经济社会中得到完美体现,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货币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货币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商品价值的大小.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这把尺子还是较为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纸币的出现,价值尺度功能出现了千差万别的变化.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各国中央政府为了各自的经济或社会发展目标,对纸币的发行各不相同,多发甚至滥发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社会商品总量与纸币发行总量之间的比值在不同时间各不相同,而且变化很大,这就带来商品价格的频繁波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贸易量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的货币比值的不断变化,也就是汇率的变化,也深刻的影响着商品价格,在以不同货币标价的商品价格,其波动幅度和频率也各不相同,但这些都是货币的影响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纸币已经不是货币的唯一表现形式,特别是互联网的高度发达,电子货币,信用货币,虚拟货币(如比特币)等其他一些货币的出现,也会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带来价格的波动——这是今后对价格波动分析也要关注的方面。无论如何,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在众多因素中,愈来愈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在相当多的时间内,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对商品价格波动分析中,货币因素必须作为主导因素之一考虑,这样对价格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不会产生大的偏差。

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在于,宏观上,通过市场高效合理配置 社会资源,从而达到效益最优或次优,微观上,引导着社会投资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这些作用又是通过价格波动来实现,价格的波动,犹如指挥棒一般,引导着资源的流向,引导着社会投资的方向,因而对价格波动的研究就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什么推动着价格的波动?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然而,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推动市场价格波动的不仅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且有很多只“看不见的手”,甚至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或没有发现的手,它们共同推动着价格的波动,并且在不同的时间段,推动的力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的时段,抓住那一只或几只处于主导作用的手,才能牢牢把握住价格波动的轨迹和方向性,从而在投资或资源配置中处于有利地位。

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波动是受到无数的”看不见的手”推动,这些”看不见的手”在不同时空以不同的方向和力量推动价格的波动变化,产生不同的轨迹,引导着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并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

蔬菜价格波动 篇4

关键词:蔬菜价格,价格波动,经济学分析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357, 其中平均每人年购买蔬菜类支出占食品支出的10.4%。而长期以来, 我国蔬菜价格整体趋势呈现忽高忽低态, 如图1所示。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国居民鲜菜消费价格指数两端期间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同期比较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与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期间, 后期鲜菜消费价格指数相比前期波动幅度要大:前期各月份的鲜菜消费价格指数波动为小涨幅1.7点后大涨幅4.3点, 最后小降幅1.0点;而后期鲜菜价格指数波动为大涨幅4.3点后骤降8.8点, 随后小涨2.1点。虽然期间是春节时节, 鲜菜市场出现短期供不应求、南菜北运紧张等现象, 但价格指数的这种不稳定波动仍值得分析。

本研究综合考虑蔬菜生产、运输和消费等环节, 从货币因素、流通因素、生产成本因素以及居民收入结构等方面对蔬菜价格的非常规性波动予以诠释。

一、货币因素——基于IS-LM模型的规范分析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 货币供给量同农产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国内外学者通过定量分析也得出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影响, 如胡冰川采用2001-2010年的蔬菜价格与M2建立自回归模型, 得出我国货币供给量每增长10%, 蔬菜价格水平上涨4.5%;Saunders的经验研究表明, 美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其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滞后影响是存在的, 只是影响的滞后期不确定。

IS-LM模型是通过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来确定产品与货币市场是否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本文利用IS与LM的方程表达式, 推导收入与名义货币供给量均衡值的表达式。

产品市场均衡IS:Y= (a+e-dr) / (1-b (方程1) , 其中, 令A=a+e, 表示自主支出, 1/ (1-b) 表示政府投资乘数。货币市场均衡LM:r= (ky-m) /h (方程2) , 其中, m=M/P, 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m、名义货币供给量M与价格指数P之间的关系。

方程1与方程2整合得:Y=A+ (d/h* (M/P) (方程3) 。从方程3, 可看出均衡收入主要取决于两个外生变量:自主支出A与真实货币存量M/P。其中, A包括自主消费a、自主投资I和财政政策参数G等;均衡收入Y或者可以说是均衡国民收入 (NI=GDP-资本折旧+G) , 其中G包括TR与T以及政府补助金等, 与A部分抵消, 因此可近似将GDP等同于Y。如果货币供给量M2的增速大于GDP的增速, 要保持均衡状态, 物价指数P必然要相应的增长。2009年货币量M2的增长率显著大于GDP的增长率, 货币的溢出效应显著, 受此效应影响, 我国2008年鲜菜价格指数高于2009年4.7点;而2010年货币溢出效应逐渐减弱, 表现为2010年货币量M2的增速略微高于GDP的增速2.2点。此时相比2009年的鲜菜消费价格指数, 略高3.3点, 如表1所示。可见, 货币供给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之间的增长速度对于蔬菜价格的波动具有一定影响。

二、运输成本——基于边际效用的分析

本文以“最后一公里”问题作为解释运输成本的载体。“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指, 生产者进行鲜菜城市运输配送环节中所出现的进城难、配送难、线路选择优化等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穷国的经济学》中讲道, 全世界的农民都在与成本、利润和风险打交道, 他们是时刻算计个人利益的经济人。这实际上是说农户会以投资与收益的差异为依据来选择行为。因此, 城市鲜菜运输配送中“最后一公里”问题, 就是农户在城市配送中, 权衡运输线路、车辆与进城费用之间的成本与收益的过程。

根据边际效用论, 花费在每一产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相同的边际效用即实现最大化。表达式为:MU1/P1=MU2/P2=…=MUi/Pi=λ。式中MUi表示消费最后一单位i产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i=1, 2, n表示所购买产品的种类;Pi表示为得到最后一单位产品所付出的货币即i产品的价格。本文中, MUi与Pi分别表示蔬菜运输商为了能够顺利进城, 完成配送所投资的最后i单位的, 在配送线路、运输车辆选择等方面上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及付出的货币。对于蔬菜运输商, 随着进城路程的缩短, 为进城而付出的在运输线路、运输车辆选择上的货币越来越多, 即P越来越多。然而运输商从中得到的边际效用, 随着运输线路的延长、鲜菜损耗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少, 因而越来越偏离均衡条件, 即MU1/P1=MU1/P1=…=MUi/Pi≠λ。为了保持均衡, 运输商只能变动价格。当自己所付出的货币多了而边际效用未随之而增加, 蔬菜运输商就会将损失以转嫁给消费者的方式来重新获得, 即市场上的蔬菜价格会上升, 从而恢复原有的均衡水平。相反, 当自己在付出最后一单位的货币前提下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变大, 就会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城市配送的环节, 对于一定时期相对稳定的蔬菜需求, 供过于求, 蔬菜价格就会下降。

三、生产成本因素——基于成本理论的解释

根据成本理论, 总成本与可变成本具有相同的变动规律。在既定产量的前提下, 可变成本的上升, 导致总成本也随之相对提高。结合生产者盈亏分析, TR与TC的交点即为生产者的盈亏平衡点。由于总成本的提高, 生产者在产量既定下要想保证原有的获利水平, 必然会以变动蔬菜的价格来实现。

本文中, 蔬菜生产的成本即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在内的生产成本, 为了说明生产成本与蔬菜价格波动的确定性关系及生产成本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对蔬菜价格波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分别对生产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对鲜菜消费价格指数建立回归模型。

建立生产成本与鲜菜消费价格指数回归模型, 设定自变量c为生产成本, 因变量p为鲜菜消费价格指数, 模型:p=a+a1c。运用SPSS18.0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模型拟合度为0.562, 回归模型的Sig值为0.053, 说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和统计意义。最终得到拟合结果, p=87.125+0.012c, 表示生产成本变动一单位会引起鲜菜价格指数约0.012个单位的波动 (其中包含数据的误差性) 。

同上, 建立物质与服务费用及人工成本和鲜菜消费价格指数的回归模型:p=b+b1c1+b2c2, 其中, 因变量p表示鲜菜消费价格指数, 自变量c1表示物质与服务费用, c2表示人工成本。运用SPSS18.0进行回归分析, 去除不显著影响因素, 最终得到模型拟合结果:p=106.206+0.023 c2, 表示人工成本每变动一单位, 导致鲜菜消费价格指数变动0.023个单位 (其中包含数据的误差性) , 亦即人工成本与生产成本的变动趋势很相似。

四、收入结构因素——基于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

消费理论模型表明收入与消费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本文认为收入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消费, 因此选取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数据进行收入结构与消费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以工资性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数据表示各自的收入结构, 分别对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蔬菜消费量作回归。

建立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结构与蔬菜消费量的回归模型:C1=α+α1X1, 其中, 因变量C1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蔬菜消费量, 自变量X1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纯收入结构。运用SPSS18.0进行分析, 得出模型的调整可决系数为0.802, 检验模型整体的统计意义的Sig.值为0, 表明此模型拟合情况很好模型且具有统计意义。最终得出模型拟合结果:C1=158.129-151.394X1, 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纯收入结构变动一单位, 会引起蔬菜消费量 (-151.394) 个单位的变动。

同上建立农村居民家庭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结构与蔬菜消费量的回归模型:C2=α+α2X2, 其中, 因变量C2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蔬菜消费量, 自变量X2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结构。最终确立模型拟合结果为:C2=49.291+96.201X2, 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结构变动一单位, 蔬菜消费量变动96.201个单位。

各回归方程中Xi (i=1, 2) 前的系数代表Xi对蔬菜消费量的影响程度, 系数越大, 代表其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越大。比较方程式中Xi的系数可看出, 对农村居民蔬菜消费量起正向影响大的是居民家庭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结构, 然而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与此相反, 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虽没有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的比例大, 但农村家庭居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逐渐变大, 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对居民鲜菜消费的负影响大于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对居民鲜菜消费所产生的正影响。收入结构的变化导致蔬菜消费由温饱型转变为质量型, 间接改变蔬菜的需求弹性, 影响蔬菜价格。

五、结论

目前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速略高于GDP增速, 我国仍需进一步实施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蔬菜生产成本导致的蔬菜价格波动中起主要影响的是人工成本, 缓解价格波动可以从控制我国人工成本或依靠科技促进产量或质量的提高两方面入手, 收入结构的变化也是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王艳霞.“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05 (5) .

[2].彭兆琪等.简明市场经济学[D].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孙虎等.边际消费倾向与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2009 (12) .

[4].胡冰川.2010年我国蔬菜市场分析及2011年展望[J].农业展望.2011 (1) .

[5].徐磊等.2009年以来中国蔬菜价格上涨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 18 (1) .

[6].刘小铭.我国粮食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 (4) .

[7].刘同山等.我国蔬菜价格形成及对策研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8].陈柏福等.我国物价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及货币政策选择[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 (4) .

[9].胡瑶等.我国物价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6.

[10].单玲娜.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高效理科研究.

[11].增勇.中国蔬菜生产与供求分析[J].经济分析.2006 (1) .

蔬菜价格波动 篇5

目 录

一、总则………………………………………………2

二、预案适用类型……………………………………2

三、应急组织机构和主要职责………………………2

四、应急处置原则……………………………………4

五、应急措施…………………………………………5

六、附则………………………………………………9

—1— 富县应对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为了应对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异常波动事件,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规定》、《价格异常波动监测预警制度》、《陕西省价格监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规章和政策,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类型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三种价格异常波动(以下简称为价格异动)预警情形:

1、紧张状态级警情。是指价格异动的商品品种不多,波及范围较小,波动幅度不大,社会经济活动受到轻微影响的。

2、紧急状态级警情。是指价格异动的商品品种较多,波及范围较广,波动幅度较大,社会经济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

3、特急状态级警情。是指价格异动的商品品种很多,波及范围很广,波动幅度很大,市场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社会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的。

三、应急组织机构和主要职责

(一)成立富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2— 价格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县物价局、应急办、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粮食局、广电局、通讯组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指导、监督和处置全县价格异常波动应急工作;

2、制定、修改、启动和实施价格预警方案和价格应急工作预案;

3、根据市场形势,认定价格异动警情级别,提请县政府决定实施和终止价格异动应急行动;

4、根据价格应急工作需要,统一调配价格异动应急资源;

5、统一部署和指挥有关部门开展价格异动事件应急工作;

6、报请上级政府采取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

7、报请县政府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和储备物资;

8、完成市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价格应急工作;

9、完成县政府交办的其它价格应急工作。

(二)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物价局,办公室主任由县物价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内设秘书综合、监测监控、监督检查、物质保障和宣传报道五个工作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给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参谋;组织、实施和监督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做出决议或决定的执行;完成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3— 其它工作。

1、秘书综合组。由县物价局牵头,主要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会议和对外宣传;及时上传下达价格异动情况和上级决策,督促决策的落实及反馈执行情况;提供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起草具体工作方案及各类文件。

2、监测监控组。由县物价局牵头,抽调农业等部门或有关单位人员参加,主要负责价格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对价格异动情况和价格走势进行监测、预测和分析,提出价格异动事件警情级别、预警及对策建议。

3、监督检查组。由县物价局牵头,抽调工商、公安、质监和药监等部门或有关单位人员参加,协助价格部门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对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4、物质保障组。由县财政局牵头,抽调物价、粮食、经济发展局等部门或有关单位人员参加,主要负责价格调节基金和储备物资的投放等具体落实工作。

5、宣传报道组。由宣传部牵头,抽调广播电视台、通讯组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主要负责宣传报道,加强舆论监督,运用舆论手段引导市场价格行为。

四、应急处理原则

(一)快速反应原则。出现价格异动事件,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必须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作—4— 出监测预警,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二)综合调控原则。针对价格异动事件的不同情况,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舆论等手段,调节市场,平抑价格。

(三)依法行政原则。在应对突发性价格异动事件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出台价格干预措施,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和储备物资,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查处价格违法案件,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五、应急措施

(一)价格异动事件应急工作制度

1、信息通报制度。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各有关部门及群众发现价格异动诱发因素或者价格异动事件时,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疫情、事故以及群体性事件引发的价格异动事件时,应迅速将有关情况报告市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价格异动的警情信息和应急工作情况向县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或单位及本系统进行通报和反馈。

2、应急资源调配制度。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价格异动事件的警情级别,明确各成员单位应该承担的应急任务,采取的应急措施以及所提供的人、财、物等应急资源,并视具体情况统一调配应急资源。

—5—

3、价格异动事件报告制度。进入预警状态后,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立即启动价格异动事件报告机制进行跟踪监测,实行一天一报告制度。即每天下午三点前,按照规定的报告内容,报告市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人民政府。出现跨县区的大范围价格异动事件,应坚持随时报告制度。

4、应急值班制度。出现跨县区的大范围价格异动时,按照市、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实施24小时警情值班制度,随时接听预警专线电话。

5、价格干预措施的特别审批制度。出现价格异动事件且需要采取价格干预措施时,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可以通过电话、口头、书面请示形式(电话、口头请示后必须留书面记录),向县政府申请对部分已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价格干预措施,并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二)各类预案的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价格监测应急预案,严格执行价格异动事件报告制度和应急值班制度。

1、紧张状态级警情的预案

—6—(1)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接到或发现价格异动事件警情时,要立即组织秘书综合、监测监控、监督检查、物质保障和宣传报道五个小组人员,迅速掌握情况,分析判断警情,提出价格应急措施建议,及时向本级和上级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紧张状态警情的相关情况。

(2)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迅速召开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紧急会议,通报价格异动情况,认定价格异动警情级别,明确各成员单位的任务、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应提供的人、财、物等应急资源,做出启动应急工作预案的决策。

(3)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和本预案规定的分工原则与制度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将价格异动警情信息和应急情况向邻近县区的价格部门进行通报。

(5)县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有关公告,关重申有关价格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通报价格部门对事件所持的立场、态度及采取的措施; 提醒经营者要加强自律,遵纪守法;告诫违法经营者立即停止并纠正价格违法行为;告知广大消费者保持冷静,不要盲目追风,并积极举报违法经营者。

—7—(6)价格部门迅速派出监督检查组开展检查,对于构成价格违法行为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形成高压震慑的态势,防止价格异动范围的扩大、蔓延;对于没有构成价格违法行为的,给予正确引导和警示告诫。

2、紧急状态级警情的预案

出现紧急状态警情,除采取上述紧张状态级警情预案外,还应采取如下措施:

(1)经县政府批准,启动应急资源调配制度,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和储备物资,调节供求,平抑价格。

(2)通过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调配物资,调节供求,平抑价格。

(3)启用价格干预措施的特别审批制度,报请市政府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价格干预措施。

3、特急状态级警情的预案:

出现特急状态级警情,除采取以上紧张和紧急状态级警情预案措施外,还应采取如下措施:

(1)由县政府报请市政府在全县采取临时集中定价权 限、部分或全部冻结价格的紧急措施。

(2)通过县政府向市政府请示调拨紧缺物资和利用进口手段,调节供求,平抑价格。

—8—

(三)后期处置

价格异动事件平息后,县价格异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全面总结价格异动应急工作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价格异动应急工作预案,事件平息后,表彰奖励工作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六、附则

1、本预案由县物价局制定并负责解释;

2、本预案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主题词:价格

应急预案

通知 抄送:市物价局。

县委办,县人大办,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

价格剧烈波动引发的物流难题 篇6

时面积压,时面断货

入夏以来,上游原料市场价格一路飞涨,旭日公司不得不多次提高成品销售价格。下游客户一时无法接受,旭日公司销量持续下跌,从工厂到前沿仓库,货积如山。

在销售部门努力下,下游客户慢慢接受了新的价格,局面开始好转;加上近期上游原料价格小幅回落,旭日公司相应回调了销售价格,下游客户一直压抑的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

局势好转,销售总监长舒一口气,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追回前期损失的销量和利润。谁知接二连三接到报告:市场面临断货!仔细查看近几天库存,销售总监发现:区域内6个仓库的库存,短短3天内迅速降到安全警戒线,而调拨的货物还在路上不紧不慢的,要5天后才能到达!

价格波动杀死计划

旭日公司所面临的是典型的供应链问题:因价格剧烈波动等因素,市场需求突然紧缩,之后又突然反弹。震荡从销售反射到物流部门,计划来不及变更,市场就会出现断货或库存超量积压。

几年前,上游原料市场价格相对平稳,一般半个月波动一次,幅度很小,对旭日公司的市场价格影响很小。

同时,旭日公司的下游客户不了解上游原料市场的价格,也不关心,他们只在意采购价能不能获得预期收益。因此,旭日公司的定价往往随行就市,根据历史经验和市场现状制订的销售计划也比较准确;销售计划提前两个星期转到物流部,物流部也有充足的时间制订运输计划,安排运输。因此,仓库库存总能保持相对充足。

但近年来,上游原料市场的价格波动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以前两个星期才会有明显变化,但现在一个星期、三天,甚至每天都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这样一来,随行就市地制定销售价格变化太大,自然被客户质疑。旭日公司不得不开展价格教育工作,让下游客户明白整个产品链的价格传递过程。

没成想这却让下游客户变得异常精明。他们总希望在原料市场价格触底反弹时多采购,而在原料市场价格刚刚下跌时,希望旭日公司立即降低产品价格!

于是上游原料市场的每一次小波动,下游用户都可能反应过度:价格些微上涨,客户就等着公司降价,销量锐减,价格突然下跌,客户都想低进高抛,订单暴涨。这种心理变化,使市场需求充满变数,准确预测销量成了奢望,销售计划形同虚设,不得不经常修改。

销售锐减时,由于运输计划在两周前就已经制订,大多数已经发出的货物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仓库,一周内库存就会迅速上升。如果销售部不能在短期内提高销量、消化库存,就必须削减销售计划。

削减部分体现到库存水平上,大约要10天时间。如果这10天内销量又突然上升,物流部来不及修改运输计划,就极易导致库存水平快速下降,市场断货。

旭日公司的物流系统反应迟钝,导致库存水平无法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时而过高,时而断货。提高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系统弹性,是旭日公司的当务之急。

增加物流系统的弹性

1.物流部与销售部必须分享市场调查结果。

长期以来,市场调查结果作为一种“市场信息”,只在市场部和销售部之间传阅,认为物流部不需要,物流部也向来不闻不问。物流部不了解市场下一步的可能变化,往往会做出与市场走向相反的运输计划。

现在的局势,要求物流部和销售部都能及时看到同样的市场调查结果,两部门之间还必须每周沟通两次信息,保证物流部充分了解、领会销售部对市场趋势的判断。

物流部若发现运输计划大大高于市场预期数量,即使销售部还没有提交新的销售计划,也要口头提醒工厂的运输部门,减少、延后甚至暂停发运差别最大的几个品种,防止未来库存更高;相反情形下,则应增加、提前发运几个品种,防止断货。

2.物流部在申请铁路计划时,应适当考虑部分富余运力。

运力资源是公共资源,紧张时,想要追加非常困难。因此在旺季,个别区域的个别产品可按照正常计划的110%~130%申请发运计划。工厂在安排这些10%~30%的富余运力时,可接受物流部提前一天的计划变更,而不是以前的一个星期。这样可以提高产品发运的灵活性。

由于市场在快速变化,处理这些富余运力,需要一定的技巧。一旦原定的区域和品种不需要这些运力,便可安排它们运输其他区域的其他产品,并相应削减后续的运输计划。这相当于提前执行了其他区域和产品的运输任务。

富余运力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运输费用、计划可变更性和服务水平等因素。一般说来,铁路行包运输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首先,运费比公路便宜,安全性高于公路;其次,货源很充足,配货运输方便,与铁路车皮计划相比,更容易接受运输计划变更;最后,运输时间短,还可提供门到门的服务。

3.变革仓储系统。

由于历史原因,旭日公司一直沿用以前的仓储网点,功能单一,只存放货物。

考虑到部分仓库之间覆盖区域的重合度很高,再结合笔者在《客户自提如何变革为主动配送》(见本刊第七期物流供应链栏目)里的产品配送需求,物流部需要重新建设仓储系统。

首先,取消相对集中的租赁仓库,改租一个配送中心。一个配送中心的吞吐量等于现在多个仓库的吞吐量之和,但其库存要小于现在多个仓库的库存之和。

这是因为,原来各个仓库的安全库存合并到一个配送中心后,相互之间具有可替代性。这样就降低了库存总量,提高了货物流转速度。同时,配送中心的租用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要低于原来数个仓库的成本之和。

其次,配送中心集中了多个仓库的市场需求,合并计算后,原来波动的市场需求被相互冲减一部分,提高了销售计划稳定性,运输计划也相应减少变化的次数。即使区域市场需求同时出现同向变化,配送中心的相对库存较大,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供货紧张。

最后,配送中心改变了当前仓库功能单一、只能存放货物的现状,集储存、配送、客户服务于一体。尤其是拥有产品配送能力,能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4.与其把产品放在工厂仓库,不如将产品放在各配送中心以方便销售。物流部应该削减工厂的仓库面积,产品生产出来后尽量及时运到各配送中心。

由于配送中心的数量要比现在的仓库数量少,物流部制订运输计划要更容易些。且工厂的产量相对稳定,运力要求也相对稳定,有利于物流部合理搭配运力,减少计划外紧急运输现象,降低物流系统变化成本。

5.新的配送中心应该放弃以往的包租面积做法。

蔬菜价格波动 篇7

本文在搜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 试图从蔬菜产业链中的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及运输成本等方面入手来解释蔬菜价格的波动与高涨并探索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1 生产成本

蔬菜在生产过程中要耗费三项基本资料: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力。近年来物价水平的飞涨, 到2011年6月,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进入“6.0时代”, 而这一数字在7月更被刷新为6.5%, 创下2008年7月以来37个月的新高, 农民的各项生产资料、劳动用工和土地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以全国大中城市露地西红柿、黄瓜、茄子和大白菜为例, 从2000年到2009年之间, 生产成本分别上涨了78.77%、95%、71%和81%。

蔬菜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产地建设、产前准备、产中维护和产后收割等环节, 发生的直接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种子秧苗费、农家肥费、化肥费、农膜费、农药费、蓄力费、机械作业费、燃料动力费、棚架材料费等。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数据, 笔者选取了全国大中城市四种露地蔬菜2009年的几项支出较大的费用, 整理如表1:

相对于2000年来说, 四种露地蔬菜的种子费、农家肥费、化肥费、农药费、农膜费、棚架材料费均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 其中西红柿的各项物资成本分别上涨了90.08%、84.7%、59.39%、57.11%、33.55%和30.34%;黄瓜的各项物资成本分别上涨了55.2%、92.7%、133.7%、53%、10.6%和30.7%;茄子的各项物资成本分别上涨了37.6%、49.1%、108.9%、61.3%、24.8%和40.5%;大白菜的各项物资成本分别上涨了76.2%、40.2%、77.2%、7.6%、32.8%和150.3%。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 笔者搜集到2004年至2009年四种露地蔬菜土地成本的资料, 见图2, 可知土地成本是逐年上升的, 西红柿、黄瓜、茄子和大白菜的土地成本平均分别每年上涨13.22%、16.68%、18.68%和30.33%。

由以上分析可知, 蔬菜各项生产成本的上涨是蔬菜价格高企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种菜成本的增加使得菜农在菜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 面临的市场和价格风险也增加, 导致出现“菜贱伤农”的局面, 菜农的积极性急剧下降。

2 劳动力成本

蔬菜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劳动用工费, 即人工成本, 还是以全国大中城市四种露地蔬菜为例, 笔者搜集了2000~2009每667㎡耗用的人工成本, 见图3, 从2000年以来, 西红柿、黄瓜、茄子和大白菜的人工成本涨幅分别高达90.57%、110%、81.8%和77.9%。

人工成本是由用工数量和劳动日工价决定的, 由下图5可以看出, 劳动日工价这10年是逐年往上升, 并未发生大幅波动, 这说明2004年和2009年人工成本快速上涨主要是由用工数量引起, 我们回想到, 2004年和2009年中国气候异常, 降雨严重程度不均, 极端天气事件频繁, 多灾并发, 点多面广, 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 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蔬菜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 耗用工时多, 所以造成人工成本急速上升。

除了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用工, 蔬菜在流通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人工成本, 笔者搜集了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行业2000年至2009年劳动力的平均工资, 见图4, 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平均工资均逐年上涨, 平均分别每年上涨18.67%、30.53%。

3 运输成本

燃油价格大幅上涨, 是导致运输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2009年以来, 我国的成品油的价格一共调整了16次之多, 十一升五降, 调高的次数和幅度多, 调低的次数和幅度少, 以北京为例, 从2009年1月到2012年2月之间, 93号汽油的零售价累计上调幅度高达42.27%, 见图5, 油价上涨必然会增加运输成本。

在一个货币通胀的动态系统里, 要协调好各环节经济链, 应该注意各环节时间上的先后通胀, 如果地头蔬菜先涨, 再到经销商, 运输物流成本涨, 最后是汽油通胀, 如此循环, 那么通胀过程中资源应该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分配, 但现在是汽油提前涨价, 打乱了整条经济链。同时, 因为夏天气温高, 蔬菜在运输过程中, 不仅会耗费汽柴油, 而且还要在集装箱里放冰块给蔬菜降温防止蔬菜变质。冬天, 还要在运输过程中将蔬菜放进塑料泡沫箱里保温以避免在低温过程中菜被冻坏, 由此, 导致成本增加、价格上涨。笔者在武汉白沙洲批发市场了解到, 由于运输成本太高, 许多收购商都不愿意去田头收菜, 尤其是近段时间蔬菜的批发价格如此之低的情况下, 收菜几乎只能够保本甚至赔本。因为流通环节上的成本其实是相对固定的, 它并不会因为收购价的高低而变化。相反, 若批发价格太低, 而运输成本是不变的, 则收购商的加价幅度很小, 赚取的利润就小, 不愿意去地头收菜, 所以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蔬菜滞销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促进蔬菜的流通, “绿色通道”就是其中一项, 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优惠政策, 但目前高额的运输成本使得大部分运输司机挺而走险, 超限超载运输。而高速公路上乱收费现象由来已久, 收费名目众多, 运输农产品的车辆在超载时只接受“超载罚款不卸货”的“从轻处理”, 且不开票比开票便宜30%-50%之多, 所以一趟远距离的运输下来, 一路上缴纳的过路费、过桥费以及大量不规范的公路乱收费, 导致目前蔬菜运输成本上涨。

4 结论及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 蔬菜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及运输成本高涨等是造成我国近年来蔬菜价格高企及波动频繁的重要原因,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4.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政府应该对蔬菜种植面积进行科学的规划, 积极引导蔬菜种植户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种植结构, 以增强菜农的风险意识, 实现理性生产, 降低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4.2 加快信息化建设

政府及时掌握各地主要蔬菜品种播种面积、长势、产量、收菜时间等生产情况, 发布权威的供求信息, 建立蔬菜产销机制, 提供蔬菜生产者的话语权, 提高产销市场之间的信息灵敏度和透明度, 且各地围绕中心城市建立自己稳定的销售渠道。

4.3 强化流通体系建设

积极贯彻蔬菜“绿色通道”政策, 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 下调或减免高速公路收费, 清理蔬菜运输环节乱收费现象;新建一批公益性质的标准化市场, 鼓励批发市场与蔬菜基地直接对接, 鼓励零售市场采用批发市场直采直供的方式, 不断探索“农超对接”的运行模式, 减少中间环节。

4.4 大力发展合作社

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比例, 逐步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转为有组织、有规模的生产经营,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户的议价能力;引导和鼓励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及生产企业推行净菜上市, 提高蔬菜的商品率, 增加菜农收入。

参考文献

[1]钱智、康芳华等, 上海市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成因及对策[J].科学发展, 2011 (1) :53-59.

[2]马国英、杨蕾等, 我国蔬菜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J].蔬菜, 2011 (7) :1-4.

[3]王小洁, 我国蔬菜价格及流通渠道问题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1 (5) :36-37.

蔬菜价格波动 篇8

1 我国蔬菜流通环节的人力资源新状况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一直在持续, 再加之我国高校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攀升, 导致大量有见识的外来务工人员、有知识文化的高校毕业生和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的私营业主从之前的加工贸易转移到其他行业, 其中就有大量人员进入到以前不被人所重视的蔬菜流通环节。除了原先从事蔬菜贸易的公司和个人之外, 近年又出现了如下人群参与到蔬菜流通环节, 他们构成了蔬菜贸易行业新的人力资源格局, 无疑提高了蔬菜贸易的市场经济性。一是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长期的农村生活让他们了解农业生产, 对蔬菜贸易也有一定的接触, 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外出务工有了一些资金积累, 并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意识, 而经济危机使其失去务工机会, 在思考寻求新出路时, 有条件的部分群体加入到蔬菜贸易行业。二是高校毕业生。他们中的部分来自农村, 再加上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学生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的政策, 很多学生到农村开始接触农业生产, 并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经济知识, 积极地参与到蔬菜贸易中。三是私营业主。部分由于经济危机经营困顿的私营业主们考虑转变投资, 加入到竞争相对较缓和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的蔬菜贸易中, 并带来了大量游资进入。

2 人力资源新状况对蔬菜价格波动的影响

新的人群和原先参与蔬菜贸易的人员、公司构成了蔬菜市场中的人力资源新状况, 他们或有着多年的经验, 或有着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和经营理念, 还有的拥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农产品贸易中蔬菜贸易, 尤其是大蒜、辣椒等蔬菜干货, 由于其总量相对较小, 并且好控制、易炒作, 成为蔬菜价格异常上涨的首批菜品, 并蔓延到更多的蔬菜品种中。这些新的经营者熟练地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在蔬菜贸易过程中谋取利润, 如在交易过程中首先签订购买合同控制货源, 再通过限制出货, 借机制造紧张, 并不断强化涨价的市场预期;利用北方部分地区的“倒春寒”、西南大旱、种植面积减少等概念, 人为制造货源紧张气氛, 事实上这类情况在过去时常发生, 影响范围有限, 但一经“概念”炒作, 涨价效应就会被立即放大;还有的人“买空卖空”, 对资金雄厚的经营者来说, 即使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货源, 他们仍可以一面组织货源, 另一面发布供货信息, 并以较高的价格与下一级经销商谈判。因此, 即便农产品未上市, 价格也已被抬高[4,5,6]。经营者通过这些手段谋取了更高的经济收入, 于是带来新一轮的蔬菜价格异常波动。

久而久之, 这些新人力资源逐渐涉及蔬菜贸易的各个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可能进入到蔬菜贸易的上下游产业, 如蔬菜种植和蔬菜加工行业, 他们会娴熟地运用掌握的市场知识去组织生产经营。该人力资源新现状一方面能活跃我国的市场经济, 丰富百姓的菜篮子;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会给群众的菜篮子带来更大的压力。

3 应对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对策

从短期来看, 国家可以通过直接经济补贴菜农;积极调动异地菜源, 充实紧缺地的蔬菜供应;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等办法解决蔬菜价格高涨的问题[5]。而长期来看, 无论是何种经营操作, 蔬菜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供应不足, 政府也有能力去应对这样的压力。首先, 应采取措施打击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囤积炒作[6]。对因菜价上涨影响生活的低收入家庭, 各地可考虑动用菜价调节基金给予适当补助;其次, 国家应象抓粮食、抓生猪生产一样, 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扶持力度。再者, 财政可划拨资金, 支持大型蔬菜育苗基地的建设, 另外还可考虑新增农产品储备品种, 如大蒜、辣椒等可贮存的干货蔬菜品种, 在供应紧张时投放市场, 以调剂余缺, 稳定供应, 平抑价格。

参考文献

[1]虞华, 颜艳, 陈光亚.2010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和判断[J].中国粮食经济, 2010 (4) :27-30.

[2]苏万明.疯狂大蒜利益链[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0 (21) :40-41.

[3]刘淑萍, 陆迁.新时期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转变[J].陕西农业科学, 2009 (4) :163-165, 191.

[4]六月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3 (26) :22.

[5]王晓媛.从“蒜你狠”看国家农产品宏观调控[J].现代商业, 2010 (26) :12.

我国食品价格波动原因探讨 篇9

关键词:食品价格,支出弹性,适应性预期

食品类商品在计算CPI的八大类商品中因其比重最高, 而决定着我国CPI的基本运行态势。2004年以来, 我国食品价格持续上涨, 有关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笔者对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食品价格的研究现状做了如下梳理:一是从理论上论证供求关系、成本推动、流动性宽松、全球经济等宏观经济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原因的研究较多。如:赵如 (2007) 认为, 全球经济影响、政府保护价格作用、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等是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成本推动、供求失衡是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替代效应是牛羊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收入效应对整体价格产生影响。薛慧敏 (2008) 认为, 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成本推动、美元贬值和供给不足是我国食品价格指数上涨的原因。罗鸿铭等 (2011) 认为, 食品类价格快速攀升是粮食与猪肉等农副产品供求失衡、成本上升、国际粮价输入以及流动性过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周智慧 (2011) 认为, 农副产品的成本上升、供不应求, 市场上存在的流动性宽松和投资炒作, 超额的货币供给, 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是我国现阶段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二是从实证角度分析食品价格上涨原因的研究较少。谭本艳 (2010) 从食品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的视角, 运用Gonzalo-Granger分解的方法, 检验得出粮食和肉禽及其制品是食品价格波动的长期驱动力和短期驱动力;而蛋类是长期驱动力, 水产品类是短期驱动力。张文朗 (2010) 采用微观和宏观层面数据, 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显示需求压力是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决定因素。

以上研究除谭本艳 (2010) 是从食品价格波动本身的结构特征出发,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食品对总体食品价格的驱动力, 其他研究均是论证食品的需求、供给及其他因素对食品价格的影响。本文先从食品价格指数的结构特征角度, 用支出弹性理论分析需求特别是高档食品的需求压力对食品价格上涨产生的持续推动作用, 然后用适应性预期假设下蛛网模型阐释为什么我国食品价格的波动呈现出较小的缓慢上涨趋势。

一、供给影响的阶段性和需求影响的持续性

一般情况下, 供给冲击对于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是暂时性的, 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表现为阶段性, 而需求压力对食品价格的影响相对比较持久, 表现为对食品价格上涨持续性的拉动作用。2004年以来, 我国经历了3次比较大的食品价格上涨:2004-2005年, 2007-2008年, 2010-2011年。首先肯定每次上涨都有供给冲击的影响。比如1999-2003年粮食连年减产、水灾、旱灾、2007年蓝耳病对猪肉供应的影响等。但存在质疑的是:2006年以来的连续7年里, 我国粮食丰产, 供求基本平衡;而且每次食品价格上涨都伴随着肉禽蛋等高档食品价格的高速增长。比如2011年食品类价格上涨高达15.3%, 肉禽及其制品涨幅超过30%, 成为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猪肉价格领跑食品类价格上涨, 猪肉价格同比上涨高达48.3%, 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13个百分点, 影响程度达18.8%。在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 说明需求压力, 特别是高档食品的需求压力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

二、从我国各类食品的支出弹性来看———食品特别是高档食品的需求压力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城乡居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食品消费水平及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粮食消费所占比重基本趋于稳定, 肉禽蛋奶等高档食品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居民开始注重饮食结构。基于此, 在微观层面上笔者用支出弹性来解释各类食品的需求压力对食品价格上涨的不同影响程度。

截至2013年4月, 在我国食品支出弹性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 即各项食品的支出弹性都是正值, 特别是肉和家禽类、奶及奶制品等高档食品的支出弹性大于1。例如, 张文朗 (2010) 以1995-2007年省级人均消费数据估计了8种食品的支出弹性, 结果是所有食品类的支出弹性都是正值, 而肉和家禽类、奶制品的弹性大于1;Hsu et al. (2002) 根据中国1993-1996年的数据, 中国城市地区鱼、家禽和猪肉的支出弹性分别是3.14、3.12和1.68, 而同期的谷物支出弹性仅为0.11。所有食品类的支出弹性大于0, 说明随着家庭消费支出的增加, 对食品的需求将上升;特别是高档食品的支出弹性大于1, 说明实际人均支出增加1%, 将导致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增加大于1%。这就说明消费支出总额的增加将导致对食品的更大需求。特别是肉类和家禽类食品的支出弹性均大于1, 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肉类和家禽价格是中国总体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在我国的食品价格上涨中, 尽管供给因素具有一定作用, 但需求压力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三、适应性预期假设下的蛛网理论对我国食品价格波动趋势的阐释

蛛网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的重要手段。蛛网理论的假设条件是:1.完全竞争, 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 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2.价格由供给量决定, 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3.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它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可用如下模型表示:

可推出动态价格为:

假设Pt=Pt+1=…=Pe (均衡价格) , 故可得均衡价格

从而可得:

根据商品需求弹性E (D) 和供给弹性E (S) 的不同, 蛛网模型可分为3种:当, 即当商品|E (D) |<|E (S) |时, 为发散型蛛网模型;当, 即当商品|E (D) |>|E (S) |时, 为收敛型蛛网模型;当, 即商品|E (D) |=|E (S) |时, 为封闭型蛛网模型。

食品有刚性需求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表现为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但食品包括高档食品的供给量受价格的影响很大。目前我国从事像生猪、禽类、牛等生产所需的技术门槛较低, 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 养殖户可以自由进退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养殖市场。此外, 疫病对养殖业也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我国食品供给比较不稳定, 供给弹性|E (S) |比需求弹性|E (D) |大。根据蛛网理论, 其价格与供给波动的动态趋势是发散型的, 均衡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动恢复。

但蛛网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模型, 它的基本假定是:商品的本期产量Q (t) 取决于前一期的价格P (t-1) 。Muth认为这种预期属于非理性的静态预期, 这与现实中供给方的预期心理不符。实际上, 供给方会不断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会用过去的误差来修正本期的预期, 即采用适应性预期理论。当然, 供给方作预期时, 除使用过去的特定信息外, 还可以使用现在所能取得的其他信息, 即采用理性预期理论。但笔者认为现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 供给者难以掌握使自己作出理性预期的足够信息, 加之大部分供给者的理性分析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 所以在适应性预期理论假设下, 用蛛网模型对食品价格的波动作出解释。

适应性预期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η为适应系数, 它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约误差进行调整的速度。

把适应性预期引入蛛网理论:

可推导出动态价格Pt为:

可以看出, Pt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系统的长期均衡价格, 等于蛛网模型中的均衡价格;另一部分为系统的动态特征。所以该系统是否收敛取决于是否小于1。由于参数作为适应系数, 是价格适应新信息的速度, 具有滞后作用, 所以无论食品需求价格弹性是否小于供给弹性的情况下, 都可以找出一个值, 使小于1, 使系统收敛。所以, 这一条件比蛛网模型的稳定性条件更容易得到满足。

我国食品价格的波动性不是很大, 且呈缓慢上涨趋势, 没有收敛趋势, 所以用适应性预期假设下的发散型蛛网理论阐释我国食品价格波动比较适合。如图1虚线所示说明了在适应性预期假设下发散型蛛网理论。

设初始价格为P0, P0*=0, 则如下是它的价格、预期价格、供给量的传导过程:

实线为发散型蛛网理论, 它的价格、供给量传导过程是:

可以很容易看出适应性预期下的价格波动幅度不大。如上文所说, 理论上可以找到一个恰当的η值, 使价格趋向于长期均衡价格, 即收敛型蛛网模型, 也可使蛛网模型成为固定型。但从我国食品价格的实际情况来看, 用略微发散型的比较贴切。

另外, 为了充分说明对于用适应性预期下的蛛网模型比用理性预期下的蛛网模型合适, 下面把理性预期加入蛛网模型:

μt为供给冲击, E (μt) =0

由Qdt=Qst可知:

再由, 可知:

这说明若供给方采用理性预期理论, 则食品价格是固定不变的, 等于蛛网模型的长期均衡价格,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结构的改变, 对食品特别是高档食品的需求在增加, 这是推动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作用。实际生活中, 由于适应性预期的存在, 尽管食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 而食品价格的波动也没有表现为过度剧烈, 食品价格的上涨表现为比较缓慢的稳步上涨趋势。

参考文献

[1]华仁海.预期理论与商品价格的形成[J].江苏统计·应用研究, 2008 (8) .

[2]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11) .

[3]罗鸿铭, 陈宝等.当前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原因及对策[J].价格月刊, 2011 (11) .

[4]王有鸿, 费威.关于供应链视角的食品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 2012 (6) .

[5]张文朗, 罗得恩.中国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及其对总体通货膨胀的影响.金融研究, 2010 (9) .

[6]周智慧.简析我国现阶段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J].法制与经济, 2011 (2) .

中日海运价格波动研究的启示 篇10

运价指数呈规律性波动

中日航线运价受海运市场运量和运力的双重作用。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运价指数,2005年11月——2008年3月底,中日航线运价指数大部分在600到800之间往复波动,如图1所示。06年和07年的7、8月份价格指数普遍较低,2007年7月为最低点584.28。每年年初和年底又是价格指数普遍较高的时段,08年初中日运价指数超过830,明显高过于07年和06年初。

图2~图4是2004年至2006年中日航线运价指数与综合运价指数的增长比较,进一步说明每年中不同时间航运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严重不同以及淡旺季所在。

运价指数变动与中日贸易量变化起伏一致

中日海运价格指数的这些变化和中日贸易量变化起伏基本一致,贸易量大的月份基本价格指数就高;相反,贸易量小的月份价格指数也低。图5选取了从07年1月到08年1月的中日贸易额数据,在5至8月份之间,中日进出口贸易额偏低,此时的海运指数也处于低位;2007年年底中日贸易额虽然波动较大但是数额较高,此时的中日海运运价也呈现高位走向。

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是中日航线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资料表明:从2000年至今,市场中一半的船公司规模增长了两倍,有的船公司甚至增长了五六倍,经营中日航线的船公司最多时数量达到了五、六十家,总体运力过剩。

利用运量和价格指数这两个数据,通过中点值公式£=[△Q/(Q1+Q2)]/[△P/(P1+P2)]计算,可以得出中日航线需求的点弹性。观察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之间的数据,见下表,除了06年3月其他月份的需求弹性均大于1,说明中日海运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比较敏感。所以导致很多船公司以降价这种方式增加需求者的总支出,进而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在价格弹性原理中,除了有需求弹性还有供给弹性。对于一种产品而言,其供给价格弹性的大小取决于获得额外投入品的难度和成本,一种产品如果越容易获得额外的投入品,其供给价格弹性就越高。在海运市场中,中日航线与欧美远洋航线相比属于近洋航线,进入门槛低,投入少,买一条船,甚至租一条船即可从事中日航线运输。因而中日航线的供给更具有弹性,一旦航线价格上升,船公司就会大量注入新的运力,以求获得更多的利润,当供给大大超出需求的时候,航线价格自然会大幅下挫。

运力资源全球部署

资产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目标 篇11

【关键词】 资产价格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一、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挑战

从过去几十年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低通胀与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并存。在1997年开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深受影响的国家几乎都处在国内物价水平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但这些国家并未因低通货膨胀而能逃脱被冲击的命运。这表明资产价格的波动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迅速扩张和金融资产总量和结构的变迁,资产价格波动的效应大大超出了对资本市场本身的影响,其在货币政策中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居民资产结构中有价证券和不动产份额持续增加,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产生深刻影响。在我国,随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增多,经济主体更加多样化,其行为更具多变性,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大,同时也使得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来说变得非常难以操作和预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并将继续受到更大的挑战。因此研究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有重大意义。

二、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

资产价格的波动对物价可能产生影响。资产价格的上升能够提高预期的未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膨胀水平,这主要是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的。

第一条渠道是财富效应,预算约束的存在决定了消费与资产价格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较高的资产价格增加了人们的财富水平,从而增加消费,导致总需求的上升;如果总需求上升超过总供给,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预期,原因在于股票等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对于私人部门而言就会产生更高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膨胀的预期,这样,可能会出现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发达国家,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居民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这种财富效应的大小在各个国家之间差别很大。现有的研究文献大多数是以美国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结论认为:资产价格每上涨1美元,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动在3-5美分之间,而且这种效应发生作用可能需要1-3年的时间。

第二条渠道是信贷效应。资产价格波动影响经济主体的净值变化,从而影响到外部融资成本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信贷的可获得性,最后对物价产生影响。

第三条渠道是托宾q效应。托宾认为,股价与重置资本成本的比率(用q来表示)是公司投资激励的一个良好的指示器。如果这个比率上升,那么资本就更有价值,会高于其在公开市场上的成本,从而投资是有利可图的。而资产价格的变化导致q值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支出,进而对物价产生影响。

第四条渠道是流动性机制。一般来说,耐用消费品和住宅等商品缺乏流动性,消费者对它们的需求受到其资产负债表状况的影响。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越好,其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低,就越愿意增加对耐用消费品和住宅的消费,从而刺激物价上涨。反之,则会减少对耐用消费品和住宅的消费,从而抑制物价上涨。而资产价格变化会改变消费者的资产负债状况。

最后,如果资产价格的上涨能够给中央银行带来一个信号,即中央银行认为私人部门正在预期会产生更高的通货膨胀,这种信息就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判断,这样中央银行可能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三、现有的通胀测量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物价稳定。在通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是将通胀维持在一个既定的目标内。而衡量通胀的指标通常是消费价格指数(CPI)。但对通胀的传统测量并不能完全反映通胀状况。如果消费价格在未来预期上涨更多,消费者将会感觉到一个更为恶化的通胀状况。然而,对通胀的传统测量方法不能指出这种恶化状况,因为它们大部分反映了过去的价格压力。因此生活成本的完整衡量应该包括未来商品价格的改变,而用CPI来考量通胀状况的准确度已经越来越低。

在我国,CPI中篮子商品及其权重已经难以准确反映经济内部各要素价格变动的状况;CPI保真度受到了学界的质疑,CPI统计数据也与居民生活体验存在某种程度的背离。众所周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数。而在进行计算时,相关统计部门对食品、教育、住房、交通等统计范围项目分别予以一定权重,从而得出不同时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成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这也是反映一定时期居民真实生活水平与变动的数据。

在现行消费价格指数统计中,食品的权重约为33%,医疗保健约11%,教育娱乐及服务约14.5%,居住为13.6%。由于食品价格占有指数的三分之一权重,目前食品价格变动对消费价格指数有着很大影响。在现在实际社会居民生活中,对居民生活影响最大,或者说占居民生活支出最大的应该是教育、住房、医疗,这应当是不容否认的社会事实。在居民收入稳定条件下,一些刚性支出,例如类似教育与医疗的支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使居民减少其它支出,例如食品支出。在食品占三分之一消费价格指数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即由于食品与教育或住房的在指数所占各自权重不同,居民在生活中的教育支出可能并不能在指数得到准确反映,而受教育影响减少的食品支出却因同样原因可能对指数有很大影响。而如此的价格消费指数统计,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真实的居民生活水平,当此数据成为宏观经济决策重要参考时对政策有多少扭曲,就不能不让人对此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消费价格指数存在的基础条件是要能够客观反映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但从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现实感受相背离以及消费价格指数篮子商品及其权重问题来看,消费价格指数并未能很好实现这些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不能等同于当前的通胀状况,而只能是作为反映中国通胀状况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如果政府按照目前的消费价格指数数据进行决策,就很容易造成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不足,甚至会影响其决策,也会扭曲一系列经济行为,如消费价格指数偏低导致了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按国际惯例或中国国情,如何设计出一套能真实反映目前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重要问题。

所以,面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失真现象,国家相关部门也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统计理念,否则,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仅会与居民生活不符,同时对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四、我国货币政策应把资产价格作为调控目标

在过去的20年里,资产价格的波动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资产价格在经济周期中已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资产价格的波动也给货币政策的决策与执行带来了极大的难题。迄今为止比较一致的共识是,货币政策不应该以任何直接的方式将资产价格纳入目标体系,而是应该致力于物价的稳定,并保证金融体系足以应付资产价格的波动。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相对于现代货币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而言,上述研究成果还只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由于金融市场中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不仅繁杂而且极其不稳定,货币政策跟踪资产价格容易发生明显的调控偏离。从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的关系来说,货币政策是以中性的货币为政策传导媒介,针对资产价格实行货币政策调控不符合货币政策调控的整体性原则。因此,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央行的调控实践都不会把资产价格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指标。但是货币政策专注于包括GDP、CPI以及投资增长等指标是基于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的逻辑传导关系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和偏离,一旦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的这一逻辑传导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如资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逐渐超越实体经济对资产市场的影响力,那么货币政策过度拘泥于GDP、CPI等实体宏观指标而对资产价格忽视就很容易纵容经济内部所存在的风险。

目前实体经济与资产市场的关系正在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金融资产价格对各国经济和通胀的影响比重越发凸现。这种日益凸现出来的新特征客观上对传统货币政策理论和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GDP增长的角度看,当前各国经济的增长一部分来自于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全球资产价格泡沫所产生出来的财富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化,产业分工的国际化配置一方面使得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对该国经济调节作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效用逐渐收窄;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失衡问题,即中国积累大量的贸易顺差和美国出现巨额的贸易逆差等问题更加复杂,仅通过调整两国间的贸易政策和主权货币汇率并不可能有效矫正国际贸易失衡问题。而美国之所以能够维系巨额的贸易赤字,并推动该国经济和中国等顺差国经济的增长,美国的金融市场对此功不可没。

当前经济的全球化和产业分工的国际化使得各国消费者得以享受到廉价的消费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国的通胀水平,如中国出口的廉价制造品有效地缓解了美国等国的通胀压力;但另一方面,大量积累起来的货币流动性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进行炒作,则又使得通胀超越国别,对几乎所有的国家形成压力。因此,当前出现的全球性通胀压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货币现象。资产价格被疯狂炒高,并通过开发大量金融衍生产品不断盘活其流动性,最终为投机资金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兴风作浪提供了粮草。

在我国,当前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危害程度日益超过了CPI的走高影响。一方面,股价、房价的持续过度增长不仅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也越来越加剧贫富差距,不利于消费内需的有效启动。由于银行是中国金融资源的主要配置渠道,而银行放贷依然依赖于是否有抵押品,因此资产价格超越内在价值的过高上涨,实际上把过多的资产价格风险聚集到银行体系之内。这使得资产价格调整风险过度地集中于银行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当前国内的投资越来越具有明显的财务性投资和金融属性的投资特征,这将使得投资的财富创造能力下降,而对财富的分享属性提高。如受房价、股价上涨所带来的客观财富效应的影响,国内企业向房地产和其他金融资产领域投资的倾向和力度越大,中国出现经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就越高。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尚较为脆弱,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资产定价能力不高,监管部门化解市场化的系统性风险的经验也不足,资产价格过度上涨给中国经济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和破坏性要远远高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

外部冲击、公众预期与价格波动 篇12

很多研究表明, 预期对价格水平变化具有显著影响。M.Hughart (2002) 的研究表明预期与实际通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Stephen等 (2003) 发现通货膨胀预期与名义利率显著正相关。王维安等 (2005) 发现通货膨胀预期与不动产预期收益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肖争艳等 (2004) 的研究结果表明预期在长期是无偏的。Mishkin (2007) 认为通货膨胀预期的锚定程度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运行有重要意义。陈晓莹 (2006) 认为理性预期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我国物价变动。很多学者研究了外部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2008) 认为外部冲击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何念如等 (2006) 研究了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CPI、PPI、GDP以及投资的影响。柴田明夫 (2006) 把20世纪70年代日本、英国等国家的通货膨胀归咎于原油、黄金、铜等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制造业重新布局。曾利飞等 (2006) 发现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主要是资本成本与进口中间品成本。Garner (1989) 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可以作为通货膨胀的领先指标。

我国经济波动到底受国际因素影响有多大?我们如何降低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预期对我国价格变化具有多大影响?本文运用回归分析、脉冲响应分析以及误差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外部冲击、公众预期与我国价格水平波动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认为:我国物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不是消费者信心不足导致的, 而主要是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下跌、出口需求下降和民间投资回落导致的。

一、进口原材料价格变化对我国CPI波动影响显著

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进口原材料价格对CPI的影响在当期就显现出来, 在一年以后达到最大。方差分解的模拟结果显示, 从长期来看进口原材料价格对CPI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 进口原材料价格在5%水平下对CPI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 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对我国价格水平从供给方面形成了巨大冲击。我国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价格水平下降压力, 是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跌直接相关的。由于我国经济具有较高对外依存度,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从供给方面对我国价格水平带来显著冲击,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近期物价水平的下跌。面对这种冲击, 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担心, 因为从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来看, 这种冲击效应在一年以后就会迅速减小, 不会导致我国陷入长期通货紧缩的困境之中。

二、产出水平变化对CPI存在着重要影响

回归结果表明, GDP增长率对本期价格水平会产生显著影响。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GDP增长率对CPI的影响在第1期显现出来, 并且为正响应, 在第7期达到最大, 在第15期影响消失。方差分解的模拟结果显示, 从长期来看GDP增长率对CPI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

可以看出, GDP增长率对CPI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即GDP高速增长会导致CPI上涨, GDP增幅回落会导致CPI回落或是负增长, 因此, 我国目前GDP增长率的大幅回落是物价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拉动我国GDP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对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 但是,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出口骤然下降, 这对GDP增长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由于经济周期的原因,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也出现下滑之势, 给GDP增长造成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政府主导的4万亿投资计划及其配套措施, 极大地遏制了GDP增幅的下滑,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出口下降和民间投资下降带来的压力。所以, 为了防止通货紧缩出现, 我国应该继续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 抵消出口下降导致的需求下降, 保证GDP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增长水平。

三、消费者信心对CPI波动影响不大

回归分析、方差分解模拟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都显示, 代表公众预期的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对CPI影响并不显著。有关理论分析认为, 公众的预期对物价波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是从我们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 公众对预期并不能对CPI产生显著影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我国居民消费中的刚性消费占比重较大, 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并不能降低这部分消费, 而高档奢侈品消费所占比重很小, 其需求的变化不会对CPI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物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不是消费者信心不足导致的, 而主要是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下跌、出口需求下降和民间投资回落导致的。为了避免落入通货紧缩的泥潭, 我国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和落实投资计划, 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出口。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校招投标管理下一篇:施工企业管理现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