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波动

2024-05-15

CPI波动(通用3篇)

CPI波动 篇1

摘要:运用协整系统中的长短期驱动力检验技术,对CPI波动的长短期驱动力进行理论以及实证方面的研究结果是:对CPI的波动具有长期驱动力的是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5类价格指数;既具有长期驱动力、又具有短期驱动力的是食品、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3类价格指数。政府在关注CPI整体面的同时,短期内可重点控制后3类价格指数;长期看则主要关注前5类商品的价格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积极的政策措施,增强有效需求;健全市场自我完善的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社会体系结构,提升社会整体抗通货膨胀能力。

关键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分类,影响因素,研究

一、引言

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就业充分、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是指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失业按工人是否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与通货膨胀直接相关,而通货膨胀率可通过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来度量。

在当今世界经济研究体系中,对通货膨胀率进行定量模型或定性方法研究成为主流趋势。而在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较高的通货膨胀会给经济的良好发展带来反面制约,从而当局在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四大目标时越来越关注消费物价指数CPI,而由于CPI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通胀程度,而且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民生状况,从而CPI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所在。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具有时效性及和国际性,成为宏观经济政策部门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水平调控的重要指标,各国评测通货膨胀或紧缩水平、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首要指标也锁定在CPI指数。

二、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基本理论

宏观经济学上的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按照其程度可以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和超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通货膨胀率的定义,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消费物价指数CPI作为一个相对指数,是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及服务的价格为基础,反映一定时期居民购买能力下消费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相关公式如下:

通货膨胀率∏t=(Pt-Pt-1)/Pt-1

消费物价指数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二)研究方法

CPI作为一个相对指数,其呈现出来的态势是上下起伏波动的,研究其波动原因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参考CPI组成的8项分类指数自身的结构特性,从各构成内容的角度出发,本文运用Gonzalo和Granger在1995年提出的协整系统中各因变量的长期驱动力(Permanent driving force)检验技术,评测消费物价指数CPI的8项分类指数,这8项分类指数总体是否构成协整系统,若存在协整系统,那其中哪些是长期驱动力,哪些是短期驱动力,从而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部门在意图稳定物价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三)数据来源

本文考虑到CPI指数以月度为主,CPI总指数及分类指数均采取月同比数据,外部因素相关指标中非月同比数据及类似数据均换算成本月数据与上年同月相比的比例百分数(即统一默认上年同月=100)。同时为了保证结论的相关性以及普遍性,样本数据区间定为从2002年1月到2012年1月,总计121个月,相关数据来源均为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http://db.cei.gov.cn)的官方数据,数据处理运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是SPSS18.0、SYS-TAT12、Eviews6.0等。

三、驱动因素分析

(一)选取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的波动,呈现上下起伏的态势,分析其影响因素在社会经济等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地理、环境、气候、科技、人口、管理、消费、风俗等等,具有影响因素广、关系复杂的特性。本文拟从宏观经济理论、国民经济理论,以及相关经验研究、指标的公开化、数据的可取得性和中国国情出发,在CPI内部构成和外部影响两方面,选取8类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的数据,分别是食品(SHIP)、烟酒及用品(YANJ)、居住(JUZH)、交通通讯(JTTX)、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YLBJ)、衣着(YIZH)、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JTSB)、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YULJ)。

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参考到居民消费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意图更为准确切近的反映实际价格变化水平,国家在研究调查后根据具体现实将其构成和各部分比重在2011年度进行了最新调整,具体如下表所列:

(二)分析思路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受到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使消费者对于价格上涨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态,价格上涨销量下降,价格上涨销量上涨以及价格上涨销量无明显变化。在商品价格变化时,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和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将同时发生变化,而每种商品具有其特定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从而导致生产厂商对于价格上涨需求量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商品价格波动对物价总体水平的度量有不同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进而对整体通胀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也不尽相同。下面运用Gonzalo和Granger在1995年提出的对协整系统中各变量的长期驱动力(Permanent driving force)检验技术,检测我国CPI一篮子8项分类指数构成的协整系统中,哪些分类指数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波动的短期驱动力,哪些为长期驱动力。

(三)基本原理

Gonzalo和Granger在1995年经过实证及研究,证明得出协整系统Xt中各分量可进一步分解为短期分量和长期分量相加之和。假定Xt为一个(8×1)维向量,其分量就分别是我国CPI一篮子中的8项分类指数,即:

Xt作为一个(8×1)维向量,若其中每个分量均是单位根过程(记为I(1)),且这8个序列间可以检测出存在r个协整关系,据Granger表述的定理,在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向量对应的误差修正模型(VEC)为:

上式中,α为协整向量,Δ=I-L,L为滞后算子,εt~IIN(0,Λ)。根据Stock和Watson在1998年的实证研究证明,如果Xt的8个分类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Xt中每个组成分量的分类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k(=8-r)个I(1)过程的共同因子(Commonfactor)ft和8个I(0)序列!xt之和:

式(3)中的共同因子ft,是分类指数数减协整关系数,其维数是k=8-r,ft即为Xt中8项分类指数所共有的长期成分,Xt^则为Xt中8项分类指数的短期成分。协整系统Xt在统计分析时,其基本思路就是利用长期成分和短期成分的分解对共同因子ft进行估计。基于共同因子ft的估计,Gonzalo-Granger的分解表达式为: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可知,如果检验可得出协整系统Xt中某个分类指数并非整个系统的长期驱动力因素,可将再选去G,将其设定为一个8×(8-n)维矩阵,本文研究的即是CPI的8项分类指数是否构成协整系统,如若构成协整系统Xt,其检验中的8个分类指数是否是长期驱动力,则可将G设定为(8×7)维矩阵。Gonzalo和Granger在1995年提出似然比检验统计量及其分布如下:

其中,^ηh+m-8是受约束的特征方程、ηh是非约束的特征方程所对应的从大到小排序的特征值。

(四)检验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检验,其结果表明8个分类价格指数均为I(1)过程。在单位根检验结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检验8个符合I(1)过程的分类价格指数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统计分析软件的结果显示存在6个独立的协整关系,即6个相关性结论。同时考虑到我国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分类指数能够构成完整的协整系统,运用上述所提的协整系统中短期驱动力和长期驱动力更深层次地进行结果检验的原理,对8个分类指数是否是整体消费物价指数波动的短期驱动力和长期驱动力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说明:8个LRp的统计量服从数理统计中的卡方分布,其自由度均是2;8个LRT统计量服从数理统计中的卡方分布,其自由度均是6。

从表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知道,在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8项分类指数中,对其波动的影响因素既有短期驱动力也有长期驱动力。短期驱动力涉及食品(SHIP)、交通通讯(JTTX)、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YLBJ)、衣着(YIZH)、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YULJ)这五类;长期驱动力则包括食品(SHIP)、烟酒及用品(YANJ)、居住(JUZH)、交通通讯(JTTX)以及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YULJ)这五类。其中有三类既是短期驱动力又是长期驱动力,而比较特例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JTSB)既不是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波动的长期驱动力,也不是短期驱动力。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构成的8项分类指数,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并在统计分布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协整系统中的长短期驱动力检验技术,对消费物价指数CPI波动的长短期驱动力进行了理论以及实证方面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如下:

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平均工资水平的上涨,也给物价总水平造成了向上的压力,此时政府就要密切关注消费物价指数CPI的情况,当超过一定的警戒线时,就需要运用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加以抑制。但是我国又有自身制度方面的限制,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持续、稳定的增长既是当前的任务,也是增强国家实力的一项长期任务,如果在各方面进行权衡也成为政府制定政策需要关注的重点。从长期来看,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波动主要受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5类分类指数价格的影响;而在短期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就是主要受食品、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5类分类指数价格的影响。其中既是长期驱动力又是短期驱动力的为食品、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三类分类指数价格,这三项也将成为宏观政策执行者核心关注点所在。

(二)建议

1. 关注消费物价指数CPI的整体面,同时关注具体构成细节。由于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5项分类指数价格的波动是整体CPI波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通货膨胀的长期性和其潜在趋势,建议当局也相应的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深入分析。

2. 对于抑制通货膨胀,短期重点可集中在控制食品、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五个方面的价格上涨。长期则主要调控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五个方面的价格上涨。同时,控制食品、交通通讯以及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三个方面则是重中之重。

3. 细化控制如上各个方面的价格上涨,政府也可以采用一些积极的政策措施,以此来增强有效需求、健全市场自我完善的机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方面,可以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增加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受惠群体,让居民个人的抗通货膨胀能力增强;在社会体系结构方面,可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商品市场、证券市场,引导各地区经济平稳向上发展的同时,提升整体地区的抗通货膨胀能力。

参考文献

[1]Gonzalo J.and Granger C.W.J.Estimation of common long-memory components in cointegrated systems[J].Journal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1995(13):27-35

[2]黄守坤,林栋.我国物价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8(5):108-111

[3]王宏利.中国物价走势分析及其宏观调控[J].世界经济,2005(7):51-59

[4]张红,章辉赞.通货膨胀与商品住宅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29-332

[5]潘淑娟.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投资对CPI波动的传导机制分析 篇2

物价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物价的大起大落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其消极的影响,而毫无疑问,投资是影响物价的关键原因之一。近年来,很多专家都对投资与物价波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例如,王双正从投资结构和基础产业产能状况等方面对2008年以来中央扩大投资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剖析,认为对今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不是很大[1];张军和方红生通过采用Touda-Yamamoto长期因果检验程度和广义脉冲反应方法,发现了投资在影响物价水平变动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且认为只有高的投资效率才能使经济在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之下以相对低的投资率实现可持续性增长[2]。战明华、胡剑锋从一个新的视角——信贷内生扩张能力和投资外生收益冲击,对我国近些年来的投资与通胀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并且认为如要从投资角度对通胀进行有效分析的话,关键在于分离出一些诸如政府行为的非市场化因素导致的无效投资需求[3]。

以上文献从投资结构、投资效率等方面对投资与物价波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说明投资对物价波动的影响是多途径的。本文着重从传导机制方面对投资对消费品市场价格(CPI)波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投资对CPI波动传导的理论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从投资波动引发生产资料价格波动、消费需求变动、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投资对CPI波动的作用。

1.投资波动引发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并导致CPI的波动。投资在“三驾马车”中对经济的拉动和乘数效应是最大的,因此投资对物价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投资导致生产资料价格波动主要是通过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来实现的:首先投资规模扩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而上游的供给部门在短期内难以进行结构调整,因此必然形成生产资料市场的供给“瓶颈”[4],形成需求拉动型价格上涨。其次,由于投资带动的煤、油、电、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上涨,也会增加资源开发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开发成本和制造成本,推动生产资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涨[5],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必定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导给消费品市场。

例如,由于煤炭、成品油、电力等能源价格的上涨及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导致生产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上涨[1],最终带动消费品价格上涨。如1978年的投资过热导致1980年全国CPI上涨率达7.5%,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一个高峰,也是1962年之后到当时的最大涨幅。其次,投资规模收缩时将导致各生产企业的订单和需求减少、库存增加,为了争夺市场,将会竞相降低生产资料价格,从而导致消费品成本的下降,再加上投资收缩时往往伴随着经济的收缩和消费需求的减少,因此生产资料价格的降低也会引发CPI的下降。又如,为了治理1980年的通货膨胀(CPI增长率达到7.5%),政府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措施,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由1979年的1.5%降到了1981年的0.2%,CPI涨幅也回落到1981年的2.5%。还有如1988年,中央为全面整顿经济秩序,大幅提高银行利率、削减基本建设投资等措施,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由1989年的18.6%降到了1990年的4.1%,CPI涨幅也从1988年的11.8%下降到了1990年的3.1%。

2.投资波动将会引发消费需求波动,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波动。历次经济波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投资波动在乘数、加速数的作用下,投资、消费、国民收入相互作用,形成周而复始的经济波动[6]。正是投资的乘数效应使得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同时引起居民收入的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消费需求的周期波动,消费需求的波动引起CPI波动,直到CPI到达波峰或波谷,然后因购买力的变动致使消费需求发生变动,并引发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变动,进而使得CPI向相反的方向变动并开始另一轮周期。可见,在乘数-加速数的作用下,因投资引发的消费需求的波动与CPI波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我国,几次CPI波动都与投资和消费不无关系。例如1984年发生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导致1985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达到8.7%,CPI上涨率达9.3%,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二个高峰;1992年到1994年经济过热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三年增速为44.4%、61.8%、30.4%,同时期的消费需求也过热,这几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3.4%、16.8%、13.4%、30.5%,导致通货膨胀又一次出现,同期的CPI增长率分别为3.4%、6.4%、14.7%、24.1%。由于经济承受不住,不得不又一次进行调整,把投资的增长速度减慢下来,一直减到1997年的8.8%,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也从1994年的30.5%减到1997年的10.2%,终于使得CPI涨幅降到了1997年的2.8%[7]。由于投资导致的居民收入增加会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经济规模,促使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由于收入的增加,将会有助于城乡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的提高,这些都有可能给CPI上涨带来压力。

3.投资波动可能会引发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进而导致消费品价格的波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有着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农产品价格作为“百价之基”,其价格变化会对居民消费价格产生巨大影响。2003年以来,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加剧了我国物价的不稳定。那么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率与投资增长率进行了时差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以下规律: 1980-1991年期间两者相关系数是0.0008,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是0.57,1992-2004年的相关系数是0.46,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是0.9。因此,农产品价格波动一直都受投资波动的影响,但市场化改革之后要比之前大得多,这说明投资仍然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关键原因。

投资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作用于农产品价格:首先,因为投资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度,同时由于投资建开发区、开发房地产等,挤占了大量耕地。例如中国农作物的耕地总面积从20世纪末开始逐年减少,2002年比1999年减少了1.08%[8];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2 542万人[9]。

由此来看,投资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机制是:由于投资挤占了大量了农业资源,并且吸引了大量的农村生产要素,造成了农产品供给的减少,而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又不得不依赖进口,再加上1992年农产品市场化之后农业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空间范围不断扩大,这一切都提高了农产品本身的开放度,从而很容易受到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由于农产品走向了市场,而且农产品的供求弹性本来就很低,因此投资扩张时很容易导致农产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4、投资加大了对国际市场能源、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依赖,使我国的物价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投资扩张时必然会扩大进出口,而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2008年轻纺、橡胶、矿冶等初级产品出口额约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4。由于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通常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10];其次投资扩张时必然加大对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因此当国际市场的经济和物价发生波动时必然会通过进口渠道对我国的物价形成冲击[1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投资对CPI波动的作用途径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是间接的和滞后的,下面通过实证分析来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验证。

三、投资对CPI波动的实证分析

首先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comt)、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率(gst)、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率(nst)、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int)以及CPI(cpt)增长率为内生变量建立VAR模型,然后再进行脉冲反应分析。以上5个变量的数据均来自《建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考虑到农业生产价格是从1985年开始逐渐放开的,这些数据都是从1985年到2008年。

建VAR模型,首先确定模型的滞后变量,综合考虑样本数量和其它因素,并利用AIC准则我们确定模型的滞后变量为3,然后依靠EVIEWS5.0软件建立VAR模型,如(1)式所示(由于篇幅所限,此外把矩阵A1、A2、A3、C的具体数据略去了)。

[CΡtΙΝtCΟΜtGStΝSt]=A1[CΡt-1ΙΝt-1CΟΜt-1GSt-1ΝSt-1]+A2[CΡt-2ΙΝt-2CΟΜt-2GSt-2ΝSt-2]+A3[CΡt-3ΙΝt-3CΟΜt-3GSt-3ΝSt-3]+[C1C2C3C4C5](1)

R2=0.8

其次,还需要确定滞后结构是否满足模型的稳定性条件以及残差序列是否是白噪声序列,先检验模型的平稳性。利用AR根图表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其是稳定的。同样依靠EVIEWS5.0软件,可得表4所示结果。由表1可知,15个单位根的模的倒数都小于1,上述模型的滞后结构是满足模型稳定条件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检验模型残差,可用残差相关图来检验残差是否属于白噪声序列。同样依靠软件包可得以上模型中的CPI与其它各变量的残差相关图如图1所示(为简便起见,这里只列举了CPt与其它各变量的残差相关图)。从图1可以看到各残差的交叉相关图的相关系数都落在两条点线的区间内,这表明各残差都是白噪声序列,残差检验通过。

资料来源:同表1。

资料来源:同表1。

资料来源:同表1。

综上所述,本文所建模型完全满足脉冲反应的条件,因此可以依靠EVIEWS软件包对以上各变量进行脉冲反应分析。根据理论分析的结论,投资增加将引发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消费需求上升,并可能导致粮食供给减少进而使得农产品价格上升,即将引发gst、nst、comt上升,并最终导致CPI上升。因此,把gst、nst、comt受到int一个正向冲击的反应值列于表2,把cpt受到gst、nst、comt的正向冲击的反应值列于表3。如前所述,gst、nst、comt受到int冲击的脉冲反应值应该为正,而cpt受到gst、nst、comt的冲击的脉冲反应值也应该为正。从表2和表3得知,所得到的脉冲反应值基本上都符合要求。gst、nst、comt受到int冲击的脉冲反应的第一年的值都为零,而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值都为正;cpt受到gst、nst、comt的冲击的脉冲反应第一年的值除消费外都是零,第二年的值都大于零。这说明投资的波动确实引发了这三个变量的波动并最终引发了CPI的波动,而且发现脉冲反应值的第一年的值大部分都是零,第二年的值才为正,这说明投资通过这三个渠道对CPI产生作用是具有滞后效应的,这些与我们理论分析的结论都是一致的。

四、总结

本文从生产资料价格、消费需求、农产品价格及国际市场的传导几个方面分析了投资对CPI波动的传导机制,可得出以下结论:

1.投资通过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导致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并进而引发CPI波动。投资规模扩大时,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形成需求拉动型价格上涨。投资带动也会增加企业的开发成本和制造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结果必定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导给消费品市场。投资规模收缩时由于需求下降,造成库存增加,竞争激烈从而一样会导致价格下降。

2.投资的乘数效应使得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导致消费需求的周期波动,并引起物价波动,直到物价到达波峰或波谷,然后因购买力的变动致使消费需求发生变动,进而使得物价向相反的方向变动并开始另一轮周期。

3.投资也可能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并使得CPI上涨。由于投资挤占了大量了农业资源,并且吸引了大量的农村生产要素,造成了农产品供给的减少,而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又不得不依赖进口,使农产品很容易受到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冲击,结果导致农产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4.投资加大了对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使我国的物价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因此当国际市场的经济和物价发生波动时必然会通过进口渠道对我国的物价形成冲击。

5.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投资的变动确实引起了上述几个变量的变动并引发了消费品价格的变动,并且投资对消费品价格的作用是间接的,一般要滞后一到两期。因此,既然投资是引发CPI波动的重要原因,那么要保持CPI稳定,就必须要提高投资效益、改善投资结构、加强硬约束、促进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才能防范投资和物价的大起大落。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投资波动将会导致生产资料价格、消费需求和粮食供给的变动,并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最终传导到消费品市场引起CPI的波动。因此,保持CPI相对稳定必须要熨平投资波动、促进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投资质量。

关键词:投资,CPI波动,传导

参考文献

[1]王双正.当前扩大投资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分析[J].财贸经济,2008(8).

[2]张军,方红生.投资与通货膨胀-紧缩的联系: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07(1).

[3]战明华,胡剑锋.信贷内生扩张能力、投资外生收益冲击与价格波动——对我国投资与通胀关系的一个新的解释视角[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8(3).

[4]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南金融,2004(9).

[5]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投资增长对价格上涨的传导与调控[J].价格月刊,2004(8).

[6]陈乐一.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7]房维中.不能用高增长低通胀来解释经济并不过热[R].中国经济报告,2006-10.

[8]胡定寰.粮价为何波动[J].科学决策,2004(1).

[9]谭建新,杨晋丽.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及对策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0]李征.中国物价水平波动的内生性及未来趋势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

CPI波动 篇3

1 相关研究概述

1.1 核心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核心通货膨胀 (Core Inflation) 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72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扣除抵押利息和食品后的CPI具有特别的政策含义。此后Eckstein (1981) [2]、Bryan和Cecchetti (1994) [3]、Quah和Vahey (1995) [4]、Blinder (1997) [5]与Cristadoro (2005) [6]等学者分别从货币政策、经济学理论等不同角度对核心通货膨胀进行界定。而学术界对核心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核心通货膨胀是剔除短期因素影响后通货膨胀的长期成分。

核心通货膨胀通常以核心CPI来表示, 计算的方法主要有扣除法、修建均值法 (Trimmed mean) 、加权中位数法 (weighted median CPI) 和平滑技术法 (Smoothing) , 其中扣除法是国际上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之所以普遍扣除“食品”和“能源消费”是因为这两类商品的价格经常变动, 且此前学者普遍认为这些冲击只会对短期价格水平有较大的影响而对长期价格水平的影响却很小。

1.2 扣除食品的核心CPI在中国的可行性讨论

在“核心通货膨胀之所以要扣除食品和能源, 是因为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只是整体CPI波动的短期主导因素而不是整体CPI波动的长期主导因素, 因而不能反映价格变动的长期趋势”这一观点的指导下, 中国国家统计局从2013年1月开始发布的核心CPI数据是扣除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的CPI。但对于扣除食品的核心CPI度量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是否可行在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观点。

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 分析价格形势时, 不应只关注提出食品的核心CPI, 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须予以足够重视。春来 (2007) 认为: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通货膨胀可能低估通货膨胀风险, 掩盖了通货膨胀的真相[7]。谭本艳和黄双超 (2014) 应用时间序列长期成分和短期成分分解技术对核心通货膨胀扣除食品的可行性进行了检验, 得出食品价格既是中国整体CPI的短期主导力又是长期主导力的结论, 证明了度量中国核心通货膨胀时扣除食品是不科学的[8]。但是学者在论证这一观点时, 基本上都是运用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而在食品价格波动对中国整体CPI中长期影响的传导路径方面几乎找不到相关文献。本次尝试对这一传导路径进行一些浅层次的分析。

2 食品价格波动对CPI中长期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

2.1 经济环境介绍

关于“中国经济何时走过的刘易斯拐点”的问题学术界并没有一个一致的观点, “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的支持者都有, 笔者比较同意中国经济在2005年左右走过刘易斯拐点的说法。无论如何, 中国的经济目前已经跨过了刘易斯拐点。这一点可以从几年前的“用工荒”和“农民工工资大幅上涨”看出。

中国的经济可以分为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 可贸易品是要遵循一价定律的, 但是在“自力更生”政策指导下的食品类商品由于其本身的限制 (新鲜蔬菜的保存周期、运输成本的限制) 大多是不可贸易的, 其供应主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

2.2 通货膨胀预期诱导了食品类价格上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 代表工业部分的第二产业GDP平减指数和食品价格指数表现出非常强的同步性, 在最近15年间其相关系数高达0.85[9]。这使得自然灾害作物歉收等给予短期供给变化的解释缺乏说服力。北京大学的宋国青教授提出了农户部门通货膨胀预期的假说。经济整体的冷热、工业品的价格变化诱发了食品类的通胀。这是由于两个机制的影响:第一种是成本传导, 即种子、化肥、农药、薄膜、汽油等的价格上升提高了农户生活成本从而影响了粮食价格;第二种是通货膨胀预期, 即农户观察到了价格上涨从而产生通胀预期, 在保值需求的作用下农户会增持粮食、生猪等食品。

在这两种机制中, 第二种机制占据主导地位。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实际生活中, 通胀较为严重的时候, 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大于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 因为其他成本包括占据比例不低但变动较生产资料价格要小一些的人工成本和土地租金, 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涨大于生产资料说明成本退工是次要的。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也容易发现粮食或肉制品价格上涨的时候种粮或养殖的受益更高。这些都说明成本加成机制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存在贸易壁垒, 同时出击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刚性较强, 生产对价格的反应具有滞后性, 这些属性使得通胀预期和库存调整能够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库存调整是影响食品价格波动的主导因素, 同时一种食品越新鲜、越不能储存, 存货调整的影响越小。所以农户通常会增持如粮食、生猪等容易保存的农产品, 从而影响市场上相应食品的供应和价格上涨。

2.3 不再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使得食品价格相当长时期内无法回落

在前面已经论证过中国的经济已经跨过了刘易斯拐点, 这意味着中国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经被充分吸纳, 边际产出开始大幅上升。这一点可以从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的变化中看出。

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这意味着农户种粮赚到的钱比以前有了大幅度地上升, 也意味着食品价格也要出现上升。由于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行农户普遍是抱有通胀预期的, 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的提升是必然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入户调查数据。

总供应能力受劳动力供应、资本存量和可得技术三个因素的制约。我国总体经济环境的增长都受到资本存量的制约, 2010年的农产品炒作事件也并没有使得资本大规模流入农业部门;农业部门技术上又难以有突破。而且这一局面是短期内所改变不了的。这也就是说中国食品价格上升是会对整体CPI造成中长期影响而不是像人均资本存量高的成熟经济体一样只是一个短期影响因素。

2.4 日韩台的经验证明食品价格短期内无法回落

由于这一价格波动的传导并不是由于短期食品供给波动所导致的, 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食品价格波动会带动非食品价格的波动, 从而成为中国整体CPI的中长期影响因素。

高善文总结了日本 (1960~1972) 、韩国 (1983~1994) 和台湾 (1985~1994) 在通过刘易斯拐点后大约十年的时间内PPI和分类CPI的变动情况, 并得出“CPI农产品和CPI服务业系统地超越整个CPI, 成为推高CPI的主要原因”的结论。

东北亚三个经济体通过刘易斯拐点的时候都出现了食品价格相对工业品价格涨得更快并且持续了十年的现象。这也侧面说明中国的食品价格波动拉高整体CPI的现象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消失的。

3 结语

由于中国的经济已经跨越了刘易斯拐点但尚未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这导致食品价格波动对整体CPI的影响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关注核心通货膨胀的本质目的是关注CPI结构分析中长期影响。可以效仿美国的做法:在公布扣除食品和能源的通货膨胀的同时, 公布扣除居住、能源、医疗等的通货膨胀。

本文对食品价格波动对整体CPI影响为什么短期内无法削减并未做深入探讨, 更深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

摘要: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通过计算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来度量核心通货膨胀的方法, 在中国的适用性受到我国学者的质疑。本文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食品价格波动影响中国中长期整体CPI的原理:结合中国经济跨过刘易斯拐点和资本存量限制的经济现实来论证食品价格波动是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中长期成分。

关键词:食品价格,核心通货膨胀,中国整体CPI,中长期影响

参考文献

[1]春来.“核心通货膨胀”掩盖了真相[N].民营经济报, 2007-08-10.

[2]谭本艳, 黄双超.核心通货膨胀扣除食品的可行性检验[J].统计研究, 2014 (1) .

【CPI波动】推荐阅读:

关联波动07-16

异常波动10-14

温度波动05-15

波动问题05-17

收益波动06-06

短期波动06-25

波动效应07-01

波动状态08-09

功率波动08-09

水位波动08-10

上一篇:排屑性能下一篇: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