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信仰感想

2024-06-13

观信仰感想(精选12篇)

观信仰感想 篇1

每个共产党人应撰写好自己的信仰故事

看完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一个个共产党人用自己真实的故事把信仰这个看似抽象的东西刻画的生动真实,把信仰这个看似“高不可攀”的境界演绎的朴素丰满,把信仰这个看似亘古不变的真理阐述富有时代震感。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人,都应撰写好自己的信仰故事。

故事生动真实,不是没有抓手。一提到“信仰”,总感觉是一种思想层面的东西,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意识,然而信仰最终的目标是要落实到行动。讲信仰,就要履行党员义务;讲信仰,就是坚持为民立场。服从组织的安排是信仰,听从国家的召唤是信仰,干好本职工作也是信仰。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人,信仰不是抽象得没有抓手,不是讲则有,不讲则没有,他应该印在骨子里,刻在潜意识中,自己以一个党员的标准去为党尽忠、为民尽责就是信仰。

故事朴素丰满,不是遥不可及。形容一个有信仰,总觉得境界高不可攀。共产党员有信仰,总觉得必须干了轰轰烈烈的大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信仰,“拼命拿下大油田”也是信仰,但雷锋坚持为民做好事也是信仰,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开通为民微博也是信仰。衡量信仰的高低,并不是以做的事情大小为标准。在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其实很简单,是否心中有“党”,是否心中有“民”,对岗位工作的尽职尽责,对人民群众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尽善尽美,朴素的事情做多了照样很丰满,每个共产党人都可以做到。

故事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共产党人能始终挺立时代潮头,能始终引领中国逐浪前行,就是因为信仰,信仰的灵魂一直未变,为民谋利的宗旨一直未变。但党的事业发展不是一片坦途,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共产党人坚持信仰,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紧跟发展步伐,始终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党的新思想新成果不断武装自己。要在思想上、行动上跟上党的步伐,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去实现自身价值,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写出自己与时俱进的故事。

信仰,应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故事。讲信仰,不是大脑中的虚无缥缈,而是真实的行动;讲信仰,不一定是轰轰烈烈,朴素的故事照样感人;讲信仰,不是做时代的落伍者,而是要做时代的“弄潮儿”。(作者 李亮)

观信仰感想 篇2

教育健康发展必须有教育信仰的强力支撑, 教育信仰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向、凝聚和超越等作用。就教育信仰而言, 概括起来学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观点:第一个观点认为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 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1]。第二个观点认为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动中信仰关系的具体化, 是精神地把握教育活动的特殊方式”[2]。比较可知, 前者对教育信仰的界定难以和信念区别开来, 后者对教育信仰的定义则过于宽泛, 两种观点都难以正确把握教育信仰概念的内涵[3]。基于信仰特征来阐释教育信仰是研究教育信仰的一种主流范式, 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教育信仰的研究仍停留于对教育信仰内涵的揭示和特征分析等方面, 对教师教育信仰研究未给予足够重视。一些对教师教育信仰的涵义和特征等层面的初步观点散见于少数文章, 尚缺乏对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基于知识观演变视角分析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研究成果更为鲜见。知识构成了教师教育信仰的根基, 对教师教育信仰的生成、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确立的知识观对其教育信仰形成的塑造和影响程度及方式必将有异。笔者认为, 其一, 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以及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信服和尊崇。其二, 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与知识观演变息息相关。本文拟从知识观动态演变分析入手, 分析和揭示知识观对教师教育信仰形成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提出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相关建议, 这将有助于促进教师崇高教育信仰的培育和形成, 有利于推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知识观演变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 影响

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的观念、态度, 具体指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 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知识观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丰富与增长, 人们对知识所作的一种意识和反思[4]。信仰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 我国哲学家贺麟在谈论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时说, “盲目的信仰依于愚昧的知识。知识空洞者, 其信仰必渺茫;知识混淆矛盾, 必与信仰的杂乱反复相依随;知识系统, 则信仰必集中;知识高尚, 则信仰亦必随之高尚”。对知识的本质、价值以及知识获取方式的不同认识, 会引起教育思想、理念乃至教育目的、功能及结构的转变, 将会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建构产生影响。

1.古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古代知识观下教师教育信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信仰教育的知识探求价值。如孔子使用“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教学, 帮助学生发展其内在知晓力以认识、体会知识, 发展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探求能力以引导其逐步认识事物本质。经书、语法、修辞、逻辑和辩证法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2) 信仰教育的内在伦理价值。实际上, 我国传统的教育信仰也是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的, 只不过重视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是德性的培养, 重视德性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重视的是个人的发展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统一[5]。另外, 在西方柏拉图认为人类灵魂中最高尚的部分是理智, 教师把培养人的理性灵魂及促进个人伦理形成和发展当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3) 信仰教育的促进个人知行统一价值。教育不仅在于传授和探求知识, 更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和实践结合, 促进其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转换, 实现知行统一。尽管古代教师教育信仰注意到个人的价值, 但此阶段教育带有严重的阶级性色彩, 大部分教育信仰实质都在于为政治服务。

2.近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在近代知识观的导向作用下, 教师教育信仰发生了显著变化: (1) 信仰教育的知识传递价值。因为信仰知识的客观性,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便注重教育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的价值, 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 在较短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 实现科学知识的普及、先进生产经验的推广。 (2) 信仰教育的外在功用价值。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以知识有效性为主要取向, 这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 信仰教育的促进社会发展价值。教育的传承和选择文化功能、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政治功能对社会具有促进作用。尽管在 近代知识观指引下, 教育促进了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教育的经济价值得到实现, 然而在一定程度上, 教育启发人的情与意的职能被迫于教育边缘, 忽视了对人潜在理性思维、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的积极培养。

3.现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1) 现代知识观的特征变化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有了明显变化。现代知识观对知识的内涵、性质、功能和传递方式都有新看法。现代知识观并不是对知识的客观性、实用性和绝对性的完全否定, 而是通过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与继承, 以促进人类对知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第一, 知识内涵的变化。如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的著作《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中提出了“个人知识”的概念, 主张个人知识并不是和科学知识截然相对的另类形式, 而是对科学知识性质的一种表述;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相互结合, 是个人缄默性和信念的相互统一[6]。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 对知识的形态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知识包括四种, 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可见, 现在人们对知识本质的认识除显性的公共知识外, 还包括另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个人“默会知识”以及做事的技术和能力。显然, 知识内涵已不再停留在认知范畴, 而是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 扩展到了应用范畴[7]。

第二, 知识性质的变化。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观遭到当代建构主义的批判, 他们认为知识绝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 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解和假设。知识不是不考虑时间地点、境域而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法则, 而是需要人们针对具体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的, 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过程, 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确定性[7]。

第三, 知识功能的变化。知识不只是技术, 也不只是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工具。知识更是积累、传承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媒介。学习知识不应该只以功利为目的, 尽管功利是学习知识必须要达到的目的, 是转化为物质保证的条件, 但更深更多的知识应该用来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四, 知识传递方式的变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知识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 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送”包括从声音、文字、图像、演示、讨论到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学生则“接受”包括从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时间和不同指向的主动选择, 包括生生、师生的个别和群体的相互辩论。

(2) 现代教师教育信仰解析

现代知识观更深入地回答了“谁的知识有用”的问题, 强调发展知识的动力在于探究, 获取知识的方式在于建构, 知识的功能在于运用, 从多元视角理解知识, 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本价值。知识观演进给教育带来了冲击, 它使得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了更全面的教育信仰。 (1) 信仰教育的继承价值和创新价值相统一。教育不仅具有传递文化和推广经验的价值, 而且“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 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对于教育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丰富、广泛和深刻。教育对于生命不仅依然具有原始性的价值, 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意义, 即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础性价值”[8]。 (2) 信仰教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相结合。不仅注重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外在价值, 更注重教育倡导社会和谐、深化民主观念的内在价值。不仅重视教育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或技能的外在价值, 更强调教育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和陶冶人格的内在价值。 (3) 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融会。在教育满足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需求的同时, 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育不只是教人掌握知识或技能满足生存, 教育的使命更在于培养完善的人, 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建构教师教育信仰的相关建议

1.深识教育理性, 夯实教师教育信仰观念基础

任何教育信仰首先要建立在清晰而笃定的教育观念基础上, 若没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支撑, 教育信仰便会成为无依据的“迷信”[9]。因此, 深刻认识和透彻把握教育理性是形成教师教育信仰的前提。教师只有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活动进行深刻的认识, 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进而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当教师的教育理念上升到教育信仰这一高度, 便会成为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内在动力。

2.反思教育实践, 推动教师教育信仰外在强化

教师教育信仰建构有多种途径, 但不断进行教育实践及其反思是基本方式之一。在反思过程中, 教师通过思考现实和境遇、历史与文化, 在理解他人中理解自己, 在理解过去时理解未来, 进而形成自身稳固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论, 保持教育信仰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3.涵泳教育情感, 促进教师教育信仰内生塑造

教育情感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通常在教育实践中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 外化为一种积极稳定的情感追求。教育情感是一种神圣而高尚的情感体验, 融会到教师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中, 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推动力量。反之, 一个没有神圣而高尚的教育情感体验的教师是不能对教育事业产生崇高信仰的, 教师因为对教育事业具有神圣而高尚的情感体验, 其教育信仰才能够得以持久。

4.坚定教育意志, 实现教师教育信仰持久升华

由于教育意志的作用, 教师教育信仰不只是停留在内在的心理和精神层面, 而是转化为一种外在行动。只有教师拥有坚强的教育意志, 才能看清主流, 抵制各种诱惑, 始终坚持教育方针和政策, 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 坚守教育事业。

摘要:教育是一项需要信仰的事业, 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以及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信服和尊崇。一般而言, 知识在教师教育信仰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引导和促进作用。不同知识观的知识内涵和特征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塑造和影响程度及方式必将有异。为此, 本文从知识观演变, 深入分析和阐释知识对教师教育信仰形成的作用, 提出促进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主要建议。

关键词:知识观演变,教师教育信仰,建构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2) .

[2]叶文梓.论教师的教育信仰.浙江社会科学, 2004 (2) .

[3]张璇, 高伟.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当代教育科学, 2010 (9) .

[4]潘洪建.教学知识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

[5]刘魁, 李茜.教育信仰重塑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对策探究.江苏高教, 2012 (1) .

[6][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7]王莉颖.试论知识观的演变与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教育论坛, 2003 (3) .

[8]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哈萨克族民间信仰生成的生态观 篇3

摘 要:原始信仰作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所有的人类群体中都可以见到。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其所形成的原始信仰也各具特色。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生成了哈萨克族流传至今的生态思维。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等两大体系。

关键词: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态观

一、原始信仰概述以及哈萨克族原始信仰的产生

原始信仰是指原始社会人们对某种宗教,神,思想的信奉。在民俗学中,专指原始宗教心理,即相信有超自然的世界与的力量(神灵,精灵,魔鬼等)存在。在信仰者看来,这种存在不需任何证明,而自然传承。原始信仰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臆想和缺乏认识的自然的反映。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作为哈萨克族的原始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原始信仰是个非常广大的领域,其起源并非与人类的产生同步,而是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过去,首先,哈萨克族人无法解释周围世界的季节变换,雷电风雨以及人类自己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其次,大自然在提供给他们种种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危害,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精神上的压力与恐惧。因此,他们认为,在冥冥中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自然界的万物,控制着万物的盛衰枯荣,令其即可以造福于他们,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也可以加害于他们,将他们置于死地。因此,他们只能怀着惊恐和神秘的情绪,臣服在大自然的脚下,对其顶礼膜拜,并企望通过种种崇信仪式,能将大自然中危害自己,威胁自己的力量变成顺服自己,帮助自己的力量。哈萨克族原始信仰意识就这样产生的。

二.哈萨克族原始信仰生成的生态观

1.哈萨克族自然崇拜生成的生态观

水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对水的依赖远远超过任何其他自然物,因而水便成为人类最早产生并延续最久远的自然崇拜之一。人类的生存不可缺水。人类很早就发现水可促进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带给人类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人类在以采摘植物为生的原始社会早期,就体验到了雨水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同时,水中还生长着无以数计的动物和植物,直接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料。但是,水也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祸害。一方面,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江河泛滥,淹没大地,吞噬人畜,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久旱不雨,江河干涸,大地龟裂,庄家枯死,颗粒无收,人类又面临着饥饿与死亡。水可以施福,施祸与人类的两重性,导致了人类对水的依赖和恐惧,产生了原始的水崇拜。

水在操突厥语民族的意识中,是构成世界最早,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基于对水神的敬仰,哈萨克族建立了许多关于水的禁忌,这些禁忌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原则上:玷污了水,也就触犯了水神。如,哈萨克族禁止在泉水,河水上游方便,若有违反,会惹怒水神,会被它诅咒;不能往水里吐痰,这样等于往爷爷的胡子上撒尿;不能往井里吐痰,不能再流着的水里洗衣服,不然会被水神诅咒;不能堵住流着的水,不然事情会不顺利;把被堵住了的水松开让它流走,是件很好的事情,会让你的事情变得顺利。由此可见,哈萨克族通过对水的崇拜建立了一些列关于水的禁忌,而这些禁忌中充分体现着哈萨克族不能浪费水,不能玷污水的生态思维。

植物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原始人天天出没森林,攀崖涉水,采摘植物为生,把植物当做自己生死存亡的命根子,对它抱有特殊的感情。在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观念的支配下,对于地上生长的花,草,林,木都看做是由人类情欲和品格的东西。客观食物变化多端,自身主观认识反复无常,难解难分,幻觉地认为,植物具有超人的意志和力量,神奇莫测,秘奥难明,因此引起狂热的植物崇拜。

哈萨克认为春天新长出的青草,树枝,树叶是生命的延续,所以不能随便揪草,折树枝,否则就会遭到树神的报复。在哈萨克族的习俗中,不能踩踏农耕,农作物,这样做是不团结,是不吉利的预兆。放火烧草地与像河水撒尿相同的重罪。不能砍伐荒野郊外的独树,不然会失去独子。认为这棵独树是树神,不能触犯它。不能砍伐连根生长的树木,不然你也会失去你的另一半。不能砍伐生长着的树木,点火要用牲畜的干粪。哈萨克族通过以上禁忌,禁止人类砍伐树木,踩踏绿洲和耕地,以此来维持原始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哈萨克族认为鸟窝不能破坏,不然你的家庭也会家破人亡;不能打碎百灵蛋,否则脸上会长雀斑;不能踩踏蚂蚁窝,否则你会变瘸子;不能频繁猎获老虎和熊,它们是动物神;不能打死青蛙,否则会发洪水;不能碰触蝙蝠,否则会遭它的诅咒;不能猎获动物的幼崽;不能猎获老鹰,否则会遭它诅咒;不能往鸽子扔石头,不然会破坏团结等等。以上禁忌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原则:加害动物,也就触犯了动物神,触犯了动物神,就会被诅咒家破人亡。通过这种方式,哈萨克族减少并阻止了对动物的猎获和破坏,维持了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

狼崇拜是古代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的崇拜内容,从印第安人到古罗马人,莫不如此。哈萨克族也有狼与氏族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古时候,哈萨克乃蛮部落的一支突然遭到外敌的入侵。敌部烧杀掳掠,把这一支乃蛮人都杀光了,只留下一位年老力衰的巴特尔,他们砍断他的四肢,把他抛弃在荒野,企图让他羞愧地死去。敌人退去后,跑来一只母狼,把巴特尔藏进阿尔泰山的一个峭壁岩穴里保护起来,并且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后来有孩子了,子孙繁衍,这支乃蛮人又重新发展起来。因为母狼和巴特尔藏身的岩穴是在名叫额尔捷涅·孔的山巅,所以后来这支乃蛮也就名为额尔捷涅·孔乃蛮。⑥这则神话反映出这支乃蛮人是把狼作为自己的始祖母的。所以说,在哈萨克族的图腾崇拜中也充分地涵盖了原始生态意识。

三.结语

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对传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维持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民族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今科学技术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保护生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由于之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了解生态系统平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因而生态保护意识十分强烈。因此,有必要提取哈萨克族传统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中的生态文化,并使之转化为现代文明,提升为现代的生态伦理观,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乃至世界环境和生态保护中发挥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帆 著《生态民俗学》[J],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227-236页.

[2] 木拉提·黑尼亚提,迪木拉提·奥迈尔 著《论哈萨克族民间信仰》[M],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 第2期,第51-53页.

观《信仰》有感 篇4

7月3日深夜,根据医院党总支部的要求,观看了人民网《信仰-我们的故事》,看完之后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为国家、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活灵活现地向我走来,他们的步伐是那么的坚定,因为他们充满了自信,而这自信来自于他们坚定的信仰。这是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信仰,一度曾经熟悉而今却又陌生的字眼再度映入我的灵魂,激起我感情的波澜,催我深思、反思、自问。我的信仰曾否有过?而今还是否保留坚持?忘不了书中的一个个英雄人物,从大革命开始时期,从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就是人才辈出,热血儿女前赴后继。他们接受了先进的马列主义理论,深受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影响,为自己的祖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状况心急如焚。他们奔走呐喊,为民请愿,目的就是实现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幸福、富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一旦他们认识到美好的理想是科学的和一定会实现的,他们就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甚至牺牲生命为之奋斗,而这正是信仰的力量!

通过观看《信仰》,我看到了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离党员要求的差距和不足;让我明确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工作的的信心和干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觉努力学习。信仰的奋斗无止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无数代人的不懈奋斗。信仰的奋斗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填新的内容,所以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做到“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价值;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它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完善自身的素质同时向党组织靠近,不断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为信仰而战;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信仰。

二、爱岗敬业。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为信仰浴血奋斗,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目的就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了,消灭了剥削阶级,人人平等、自由,为信仰而奋斗被赋予新的概念,不再是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大义凛然的赴死,不再是董存瑞炸碉堡的举动,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倡导的爱岗敬业、艰苦劳动、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努力学习、尊重知识、发明创造等等行动。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信仰而奋斗的内涵,这就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以人民利益为重,为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殚精竭虑、做出卓越奉献甚至牺牲生命。形式不同,本质都是为共产主义的大厦添砖加瓦。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我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

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要锤炼忠诚坚定、攻坚克难的作风、埋头苦干的作风。作为一名护士,我们怎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医改的推进,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一方面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日常工作中必需扎扎实实服务好每一位病人。要用党的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态度,科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病人和护士双满意,服务好病人和护士,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做病人的好老师,护士的好姐姐。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践行宗旨,带好团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查找病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严抓落实。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需要。

观信仰感想 篇5

——观《信仰》有感

人的价值不在于生时萦绕耳际的歌功颂德,而在于死后依然有很多人甘心拜服于灵前。

有些人高尚的存在于某个卑微的角落,不为人知却始终顶天立地的活着。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

他们胜利于无比艰难的时代,前进于激情澎湃的时代,引领着锐意改革的时代。他们的故事在流淌不息的历史之河中沉浮,他们的精神在最伟大的国家和最伟大的民族中传承,被历史铭记,被人民铭记。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中国共产党人,你们虽消逝在纷繁的历史中,却因不朽的人格永存于宇宙。

文献纪录片《信仰》,带着我回到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一个个鲜活的共产党人形象跃于眼前,让我深切体验到信仰的力量。

九十一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一大批“只要主义真”,誓将“壮志换新天”的“时代先锋”们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改变了历史,创造了历史,更给所有炎黄子孙打造了一个无比美好的未来。如今,新一代的共产党人,还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共产主义进行着不懈地奋斗。

年轻的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生活于那个年代,能否为坚守自己的信仰彻底抛开功名利禄和锦绣前程,能否用信仰的力量去对抗严刑拷打,用生命去践行“永不叛党”的誓言?这是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在信仰和生命之间做出选择何其艰难。但是,对于真正的共产党人而言,信仰永远是唯一的选择。

当时苦闷彷徨的中国人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寻找着各自的信仰。1917年11月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主义中解脱出来。

无数的青年人冒险、吃苦,为了给国家带来一个新远景,他们把自己的整个人生投入到那个新尝试的大运动,他们不知道这个大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但它至少牺牲了这一代人而造就了另外一个远景,他们始终坚守着追求理想社会的信仰。

英勇的革命先烈在敌人的铡刀前大声地喊出:“怕死不当共产党!”一个个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使信仰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声音,不再只是思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一个又一个具体鲜活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未来,正是由这些不同阶段的目标连接起来的。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不顾一切地向这些目标挺进。终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新中国的成立,使海内外所有的炎黄子孙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期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自己的信仰之旗上,抒写新的传奇。

无数共产党人以钢铁般的意志锻造钢铁,于艰苦卓绝中钻井炼油,用鲜红热血对抗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离炼钢炉和油井最近的永远是共产党人,冲锋号想起时冲在最前面的永远是共产党人。他们为的是同一个信仰,那就是自强不屈地建设和保卫新中国。

当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多年来共产党人为之奋斗追求的目标,就这样从理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观信仰感想 篇6

——观《大国崛起》

观看《大国崛起》系列中的英国与日本后,个人认为它们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是注重、挖掘信仰的力量,让信仰成为发展的推助力。

不可否认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即便信仰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衍生出巨大的现实力量。

首先是英国。英国在工业革命前,有很多家庭,在新教思想影响下,开始努力创造财富,追求利润,他们想以现实的成就与上帝沟通,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弄钱是人生的主要之事。”因为对上帝、先定论的信仰,英国全民疯狂创造财富,追求成功,为英国现代化奠基。

其次是日本。令日本步入现代化明治维新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原因是颁布维新政令的天皇是日本人民的信仰,大和民族在疯狂而盲目的信仰中完成现代化。反观中国戊戌变法,如果人民都以光绪、维新派为信仰,上行下效,政令会难以实现?

可惜国人现在没有信仰。经历了毛泽东时代的疯狂信仰后,思想逐渐多元化,但是没有一个信仰核心统一、安定人心,虽然国家一直努力建设国人对党及社会主义的信仰,但客观上收效甚微,所以国人日渐焦虑浮躁,尽管追求钱权却又内心煎熬,诸多才智浪费在现代化建设以外。

人因信仰而伟大—观雷锋影片有感 篇7

——观雷锋影片有感

许久不去影院,而去看这种红色主题的影片更是间隔遥远了。看着影院里成双成对的情侣,心里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实事求是地说,若不是单位组织,个人一般是不会来看这类主题的电影,但看完之后,却确确实实有许多的感受。

纵观影片,雷锋能不计较个人得失,事事以组织为先,支持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在影片中,有几处可以体现他的想法。一是挽留老乡时说的:“你不要说你是毛主席家乡的人”。说明他心里想的是自己是毛主席家乡的人,所以应当自强争先。二是他师傅去北京参加国庆典礼见毛主席时,他拿出自己几个月的细粮票给师傅践行。说明他心里觉得见毛主席是无限光荣的一件事情,也是他奋斗的目标之一。三是兵役局的领导展示他学习过的毛主席语录,到处都写着他学习的新的体会。从以上不难看出,雷锋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就是对毛主席的绝对崇拜。雷锋的个人目标就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雷锋带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每个人的人生必须有一个明确而强大的精神信仰,就像海上的灯塔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没有精神信仰的人,就彷如在大洋上失去导航的船支,漫无方向地漂泊。雷锋的信仰是毛主席,那我们的信仰是什么呢?西方的人大多都有宗教信仰、道德信仰,这也是我们看得的为什么他们能做到秩序排队,不闯红灯,主动帮人。也许他们的道德本身并无崇高伟岸之处,对信仰的追求能

驱使着他们去做出符合自身信仰要求的行为。精神信仰加法律约束购成了社会行为的框架。而对于国人来说,最缺乏的恰恰就是精神信仰。

年轻人会时常感到迷茫,找不到追求的目标与方向。常常在思考,什么的人生是快乐的?而我们又该追求怎么的人生?追求金钱的积累会快乐吗,富翁里忧郁的也很多;追求物质的享乐会快乐吗,满足后往往感觉是更空虚;追求权力会快乐吗,权利永无止境,领导人都会感觉自身处处受制;那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呢?蜜蜂采花酝蜜,享受着辛勤工作的快乐;蚂蚁合作搬食,享受着大家庭和谐的快乐;蝴蝶翩翩起舞,享受着悠闲宁静的快乐;鱼儿畅游水中,享受着自由自在的快乐;牛羊漫步食草,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精彩。简单的幸福,往往是最美的幸福。只要听从心内信仰的呼唤,按照信仰行事,人生自然安宁幸福。

观诗词大会之感想 篇8

姜少英

2017年新春伊始,一档节目的走红,勘称“意外”,走红的主角既不是当红明星,也不是流行歌手,而是中国古诗词。这个节目也被网友称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激发了众多观众重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令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成为传统文化的“铁杆粉丝”。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古典诗词,作为中文特有的一种文体,不仅是“六艺之一,群经之始”,也是每一个中国文人必备的文化技能,更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块靓丽瑰宝。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千百年来,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典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博大、精深,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更包含了中国国民精神的全部符码。

诗词大会上人才济济,不乏有才女武亦姝,才子叶飞,博士陈更等等,高手如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再普通不过的白茹云。2011年,白茹云被确诊患上了淋巴癌。在石家庄住院期间,白茹云买了一本诗词鉴赏,以打发无聊的时间,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把一本书看完了。她说:“虽然生活很清苦,但我可以在诗词里面品尝到喜怒哀乐。”

做完化疗之后,白茹云耳朵听不太清,眼睛老流泪,声带发音也不好。在外人看来,白茹云遭受了太多的不幸,不过,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满腹才华的大诗人,他们的人生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都会成为过眼烟云。”

白茹云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她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比如,杜甫的诗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非常喜欢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就是我该有的人生态度。”

白茹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家里还有一亩多地,我照顾家,给孩子做饭,闲下来就背背诗词。我背过的诗词不下一万首,现在张口就能说出来的有两千多首。”相比之下我们真是自惭形秽呀,一位女家妇女,在身体有病的情况下都能这么热爱我们的诗词,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何况我们呢。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古诗词亦然。那些几经历史遴选,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脱颖而出、传唱不衰的华美诗章,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还一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又仿若扑面而来的阵阵清风,一点点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拥有文化自信。

观烈士陵园感想 篇9

观烈士陵园感想

2011年8月10日下午,我们陆丰社会实践分队来参观了参观了雄伟、壮观的陆丰市革命烈士陵园,通过参观访问,使我们对陆丰老区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更透、更清晰的了解!来到碑前,望着那屹立着的纪念碑,以及那碑后高高耸起的山丘,那是用了许许多多条烈士的生命矗立起来,那里面埋葬的仅仅只是许许多多烈士中的一部分。脑海里想起了在课本上学过的那些知识。

海陆丰是彭湃烈士的故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开辟了中国革命历史新纪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同时他是广东省三大革命老区之一,他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海陆丰的起义在其中更具重大的意义,他是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党人和群众,残酷镇压革命运动的强有力反击,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初步提出了正确的构想。海陆丰革命老区以及他们所立下的伟大功绩,广大革命先烈和人民群众舍死忘生、艰苦奋斗、一往无前、敢为天下先的斗争勇气和首创精神,这些都将永载史册并将值得我们永生学习。

观《禁闭岛》后的感想 篇10

几天前,在图书馆自习,桌子对面的一个陌生同学突然传给我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请您对人下一个定义”。关于人的定义,虽然我作为这类群体已经20年了,却从来没有思考过。人是什么?有感情,会思考的高等生物?还有有大脑,用双手劳作,用双腿前行的高级“大猩猩”?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旅行的意义,不一定是最终的目的地,或许真正快乐我们的是沿途的风景,让心情去旅行。当我们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时,当我们柔弱的心灵不堪重负时,当无情的现实摧残我们的灵魂时,我们是否能够勇敢的去面对,去克服,去奋斗?抑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无视,选择了幻想。一个人生活在自己为自己虚构的世界,一部一个人的电影,身兼导演,编剧,主演。

人类之于地球,无论是主人还是附属,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人作为地球上特殊生物的独特性。我始终觉得,能够思考,具有感情的人类是很伟大的。可爱的地球母亲是克服了多少艰难才创造出来的我们呢?有感情,所以当我们面对痛失亲人的时候会悲痛的失去理智;会思考,所以当我们选择逃避现实的时候还可以自由的生活在自己构造的世界且全然不知。

安德鲁是可怜的,挚爱的妻子杀死了亲爱的孩子,在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时,怎样的选择是对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本应在父母的关怀下健康幸福的长大的。面对三个亲生儿女冰冷的身体时,安德鲁的那声哭喊是一个男人无法承受的痛,抱着那个曾经在神父的见证下誓言相扶到老的妻子,安德鲁扣动的扳机。多洛丽丝的血流满了全身,也溢到了安德鲁的心里。同时,安德鲁是幸运的,沉浸在检察官泰迪的梦里,却有着主治医师扮演的搭档查克的保护,有院长约翰考利为他步步点明事实,精神病院全院上下的配合,最终恢复了曾经的记忆,找回了自我。

电影中最精彩而又耐人寻味的莫非是影片结尾处,安德鲁望了望医生手里裹着的手术刀,对助手说的那句话:“究竟是变成行尸走肉好,还是堂堂正正的死才好。”虽然泰迪在医生帮助下找回了曾经的记忆,但是,面对着失去亲生儿女的痛,面对着亲手杀死挚爱的妻子的伤,面对着精神分裂时曾犯下的错,安德鲁最终也无法去面对,去接受,去原谅自己。他不愿像怪物一样的继续活下去,宁愿继续沉浸在泰迪的世界,假装自己还没有清醒,默默的承担起一个正常人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用死亡使自己的灵魂解放,用死亡使自己得意与家人团聚,用死亡报答医生们的付出。

人生旅途中的挫折林林总总,历经艰难却能加助我们的成长,磨砺我们的意志,升华我们的品格。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如安德鲁的经历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谁的生活也都不是风平浪静的。我相信平凡的生活中的曲折是走向成熟的垫脚石,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人为金钱烦恼,有的人为感情悲伤,有的人为事业苦恼,有的人为青春感叹,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金钱不需要太多,感情可以精心维系,事业要刻苦打拼,青春的逝去正意味着走向成熟,懂得珍惜。让生活中的每一步都过的充满意义,懂得知足,才是灿烂的人生。

那些因为感情,因为压力而选择轻生的愚蠢的人啊,那些拥有着优越的条件却不懂得珍惜,放肆妄为的人啊,那些每天纵情于灯红酒绿,用今天的生命浪费明日的光阴的人啊,请张开迷茫的双眼吧!看看那个坚持不懈的追求心爱的女孩直叫本来聋哑的女孩开口的锲而不舍吧;看看背负沉重学习压力的高三学子们在仅有的间操时间的欢快奔跳吧;看看每天走四个小时去上学,还得在农忙时节下地干活的大山里的孩子对于学习改变命运的坚定吧;看看身残志坚,勇于挑战自我,永不服输的青年们的积极进取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向上呢?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社会,抱怨家庭呢?因为我们有爱我们的家人,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我们有关心我们的朋友,我们还有需要我们的努力,需要我们的奋斗的祖国。奔跑吧,少年,为了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的一切!

语文课堂大赛观课感想 篇11

观“第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有幸参加“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场语文界的“豪门盛宴”。

活动之初主办方安排了两场学术报告。活动期间设多个分会场,采取专家、嘉宾主持与会议代表现场互动的形式针对语文教学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交流研讨。当然,最精彩的部分还属课堂教学竞赛环节。参与竞赛的老师们各个都拿出了看家的本领,虽然只是一节课,却能见他们平日里积淀的语文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功底:他们既重视语文知识的落实又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真正做到了兼顾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他们注重加强诵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努力回归文本,依据文本的表达方式去做“原汁原味的阅读”;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条件,给学生学习的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时而还会生成机智而幽默的思维碰撞。专家的点评总是一针见血,醍醐灌顶。来自扬州中学的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更是精彩纷呈,他们时而声情并茂的朗读,时而文笔优美的拓展,时而准确犀利的点评,台下时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不禁发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为乐也”的感慨。

观摩这次全国性的课堂教学大赛,使我对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得到又一次提升,其间丰满机智的教学,深入浅出的理论讲座,唇枪舌辩的专题论坛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

在此,谈谈自己的观赛感想。

一、赛课不是“表演课”,在比赛中充分体现教师的素养的课才是好课。

素养对人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素养包含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没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铺上一层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要从这三方面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增加自己的文化厚度,提高思想的高度,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让我欣喜得的是,在广东闫敬霞老师上的《拿来主义》一课中,我看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高素养。

首先,闫老师重拾课堂教学之真谛,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注重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探讨,让聆听者领悟豁然开朗的境界。是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具体的学习情况,科学、全面、艺术地设计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才能创建真实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叫有效教学。异地做课,最难把握的是学情,不止一次看到,老师精彩的设计无法落实,不是老师讲得高深而学生一头雾水,就是老师与学生的兴奋点不一致,学生会的老师还在讲,学生想听的没在老师备课的范围里。

这节课闫老师抛开了原有的设计,临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在初读时的困惑,老师归类,排序,答疑解惑。课堂少了做做,多了朴实,少了作秀,多了本色。其实,不论是怎样的课型都应该完成语文课应该有的实实在在内容,因此,回归“本色”回归传统,抓学生的问题,依情就势,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注重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探讨,创造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二、强化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当年周国平在台湾辅仁大学读西洋文学时,其中一门就是“莎士比亚戏剧”研究,老师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学生一句话一句话地朗读,揣摩其中的韵味,直至最后一节课也如此,而周国平本人认为此课对他影响最深刻。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而纵观这次比赛课,北京的《琵琶行》和辽宁的《望海潮》显然有高下之分。

北京王广杰老师凭自己扎实的功力以范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不时引起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是啊,还有什么比对诗词原作逐层深入的吟诵涵泳更能让我们走近作者的心灵、走进文本的意境呢?千古名篇《琵琶行》的无尽魅力又岂是粗浅如我者一节课所能解读?倘使学生因老师的多情的诵读,因而对沦落天涯者有了些许的心灵悸动,或因此记住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那便是老师的自豪了。

相比之下,《望海潮》的执教者在引导学生读诗时就有些刻板。古诗文教学,别忘了那才华和成就远胜我们的伟大作者其实也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有着更坎坷的际遇,更丰富的情感,老师应该拉着学生的手,走过璀璨的文字,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些灵魂,而不是让学生机械读三遍,再读三遍、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等,为了读而读冲淡了诗歌的美感,没有任何意义。

三、再说说《杜甫诗三首》这节课。

诗歌是一种精巧的文学样式,对于它的解读,更应重视语言的分析。然而执教者定位在情景关系的讲解上,当成了专题教学课。这样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既然要当专题讲,就要符合知识教学的逻辑。看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读诗——品诗中的情和景——讨论三首诗中的异同点。比较过程中,以登高作重要参照物——辨析将原诗与自改进行比较看情景关系——小练习(没充分展开),我产生了一些疑惑:诗歌是文学作品,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手段,作者选用的词语到底有什么用,是非下功夫思考不行的。不要以为你翻译了一遍,就触及了语言,因为你翻译时所触及的都是语言的字典义、字面义,而不是语言的临时义、附加义——言外义(语境义)。我们所说的语言是指那些富含言外义的关键词语。选择知识介绍可以,但诗词教学要以鉴赏为主,而不是贴术语,讨论手法时,暗含预设,品过精髓了才可以点评,但学生对三首诗真味似乎没把握到。

思修——观《湘江北去》后感想集 篇12

MUC-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基地班

2012年级 第6小组

郑和、乐堃、董昕怡、尚品芳

2013/3/25 成员:汪小平、陆于江、孟德斯磊

日前,我思修班组织观看了讲述毛泽东等青年在二十世纪初期军阀割据、乱象横生的年代里,为探索救过道路所奋斗的经历。在观看电影《湘江北去》后,我们小组就观看后的所感所想展开了小组讨论,大家各有所感、所触、所思。

《湘江北去》剧情介绍:

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同时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印,一段纯真美丽的爱情悄然萌发。

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他回到长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立《湘江评论》,声援北京学生运动。湖南督军张敬尧则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毛泽东和其它新民学会会员,联络社会各阶层,公开打出“驱张”的旗帜。“驱张运动”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可是,因为没有脱离独裁与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赶走张敬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湘现状。究竟什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在努力思索。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在新民学会的成员中交锋,成员间也逐渐产生了思想的裂变。终于,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毛泽东与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征途。

现将讨论过程及结论记录如下:

一、每人发言探讨观后感想主要部分:

陆泓江: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了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里迷茫,在黑暗里探索,在黑暗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看完这部影片后,让我们这些大学生最热血澎湃的莫过于毛泽东等人身上洋溢出来的青春与活力以及那份厚重的责任感。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啊,作为一个社会主义青年,我们怎可碌碌为为,虚度光阴呢?看看青年时期毛主席和他同伴们的所作所为,再想想我们自己每天的生活,这天壤之别难道不让我们觉得羞愧吗?有的人说,他们是迫于形势才会如此的奋进,如此的散发青春的活力。难道那些人觉得如今的形势就很安然吗?

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但也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先不妄谈为国家做奉献,就是为自己有个安身之地,也需要我们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要抱怨,不要颓废,拿出你百分之百的激情与活力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件的事,你的青春才会散发光彩。

孟显磊:

在看完电影《湘江北去》以后,我心潮澎湃,为正在遭受磨难的国家,更为那些为改变落后局面而不懈努力的人们。

当时面对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的中国,仁人志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胡适选择了以学术救国,陶斯咏坚持教育救国的和平方式,萧子升则从法国学回来了无政府主义来挽救中国,李大钊、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人则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改造中国现状的曙光。无论是何种信仰,亦无论是哪种主张,胡适、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是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将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百姓救出苦海。胡适等人身上所展示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以毛泽东、何叔衡为核心的湖南新民学会心怀湖南人民,以《湘江评论》为武器,发起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努力将湖南人民从倒行逆施的张敬尧的统治下解救出来。新民学会会员的所作所为展现的正是对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的最好的诠释。

纵观历史,正是这些拥有爱国主义的志士仁人,使中国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中摆脱出来,把黑暗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和谐的新中国。正是爱国主义的精神,使全国人民亲密团结在一起,走过八年的抗战和三年的解放战争,使中国在21世纪依然能够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我们怎能不继先代贤能、承爱国重任呢?同学们,加油战斗吧!

尚姝喆:

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辜鸿铭在保释陈独秀的倡议书上画押,和那句:“我们虽不是青年,但也有热血。”

我一向敬仰在那个年代依旧专心于国学,试图取精去糟的大师,以辜鸿铭为最。在外国文化的强势进攻下,他们仍守着那一方故土,看似顽固,却不是不知变通。正如辜鸿铭在影片中所问:“你剪的了老夫这有形的辫子,那千万人心中无形的辫子你们又如何剪掉?”而他在五四运动中的所作所为也体现出,他心中确实早已剪掉无形的辫子,他那有形的辫子不过是在提醒大家,勿忘国粹。他在那个年代苦苦挣扎,所有的辛酸都揉在了这句话里,可是在当时又有谁认真倾听?

辜老先生的热血则体现在,他虽年事已高,但是仍未忘他当初为何求学,为何在盛行新学的北大仍坚持国学——为了救国,所以“陈独秀是为了救国而被捕入狱的,得救”。那是一个思想爆炸的年代,各学派争相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所谓的不过是一件事——救国。影片也很好的表现了各学派的思维碰撞: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坚信无政府主义的肖子升、激进派的彭璜、信仰共产主义的毛泽东与何叔衡,以及辜老先生的国学立国论。到今天为止我们都不可妄下定论,说坚守某一学派必然是救国之道,因为我们知道历史的巧合有时能造就一个学派的辉煌,但也会在下一个百年把另一个学派推向盛世。而现在,正是辜老先生所期待的、所追求的中华文化的盛世!

汪松平: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感触是:

责任和贡献。片中毛泽东深感时局大乱,国将不国,家将不家,因此他同其他有志青年一道立下军令状“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故,他去湖南楚怡学校任教,教授知识、讲述历史、认清当时、强身健体,培养当今之学子以雪国耻。但不久,学校被政府追查,他的教书历程告一段落。几经反转,他来到北大,接受了李大钊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最后他转战湖南,创《湘江评论》进行斗争。不难发现,毛泽东的一切行动作为都是与国家、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担当救国救民的责任的体现,这就是把自己无私贡献给国家、给社会的体现,这就是一个有志有为的青年的体现!我们又何尝没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呢?我们又怎能在这大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虚度呢?我们又怎能不学好知识、强健体魄、报效社会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明确自我的目标、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身体力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团结和博爱。为探寻救国道路的湖南有志青年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新民学会”、共赴北京、出国留学、《湘江评论》……团结就是力量!不能团结就会产生内乱,不能团结就会让他人乘虚而入,不能团结就不能做成大事。小家团结才能幸福和顺,大家团结才能和睦共进。我们每个人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互帮互助,我们各个民族要团结在一起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毛等同时也是博爱的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肖堃:

电影中的毛泽东身怀大众为国献身,他与他的好朋友……在张敬尧的“折磨”下,坚持不懈地寻找拯救国家的政策,努力地探讨通往中国的道路他们对真理和爱国的情谊一直都是坚持不懈的!这一点儿深深地令我感动看,有几个人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奋前进。

他们拥有最最坚强的斗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正确的科学理论,他们……怎能不成功?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有时也是软弱的,有时也是懒惰的,但我们的思想永远都是最端正、最具有思想的,我们吃苦耐劳也愿意一直为中国付出巨大的贡献,哪怕是一丝丝也可以!论中国思想的深度,勇气,甚至是智慧我都远远不如先人以及伟大的祖先,要想走出日本人的嘲笑声,要想让中国傲然自立、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都是要靠我们青年的力量。

他们一路走来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他既不算是小鸟也不算是霸气十足、展翅高飞的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救国的中国少年,一个有真正思想的人!

那时他那么的微弱,怎能承受家中亲人的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能承受那么多、那么大的困难,原因就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坚信自己的老师,他的眼眸里有一丝丝希望和无畏的挣扎,我知道!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红灯!永远不灭!!

二、思想争论部分:

我们小组就剧情片段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肖子升留学回国的时候,在救国道路上与毛产生了分歧。“晚霭峰间起,归人江上行。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两人信仰发生了分歧,是否就真的要分道扬镳?是肖子升错了,还是毛泽东错了?

就此,孟显磊同学表示,朋友之间,不能因为信仰的变化而变化友情。况且,还不知道谁的救国道路是真真但适合中国的,说不一定,当初没走的那条道路才是最好的。所以,肖子升与毛泽东应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探讨一下是谁变了,为什么变,变了后又能怎么样,该怎么做等等,或者比较一下谁的方式更好,或者结合两种方式。

董怡则不以为然,她说,当时明显是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更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和俄国有极为相似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况且,俄国十月革命是成功了的。我们虽不能照搬照抄,但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走中国化的道路。因此毛泽东当时的选择是对的。至于朋友的关系问题,当然与信仰有关,好比长时间建立的感情突然没有了一样。

三、总结

这次讨论虽各有各的看法,但都离不开一个主题:爱国、理想、奋斗、贡献。

总结起来就是:

1、先一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付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2、我们明确自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志向、高远的理想,清楚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上一篇:研发部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退投标保证金申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