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者

2024-06-30

信仰者(共12篇)

信仰者 篇1

天珠,从开始出现到今天一直是一种神秘的存在,神秘的佛教传说,虔诚的宗教信仰,给“天神遗珠”裹上一层又一层的面纱。天珠收藏,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特别是当代中国,在经济的刺激下,大批收藏家开始出现,天珠作为顶级收藏,逐渐在收藏界中崭露头角。缘何天珠有这样的天价?未来天珠的走向又是怎样的?

“天珠收藏同瓷器收藏、古钱币收藏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北京古玩城天珠工艺品负责人马明俊如是说。随后他还表示“:由于天珠本身的宗教性很强,所以它的受众比例不大,很多收藏天珠的人是有着浓厚的佛教信仰的。天珠收藏是有一定附加性,这种附加性就是宗教信仰,藏民眼中,天珠是神的礼物,是神圣的,有的人甚至供奉起来,但对于普通的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它只是一个石头,甚至比珠宝便宜得多,所以与那些大众的收藏相比,天珠只是一小部分人收藏的东西。”

天价天珠缘为何

天珠不只是现在价格高,很多人都以为天珠高价是市场炒作的结果,当然这与市场运作是分不开的。在唐代时,就有一珠换五十匹战马的说法,这对于当时来说,应该也是天价了。20世纪80 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初次大发展,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颗两眼天珠可卖到2000元到5000元,天珠价格直到2007 年仍定格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1 万元到2 万元之间,当然几十万元的天珠也有,2007 年之后价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原因是台湾人对天珠价格的推动。那么,缘何天珠有这样的天价?

宗教因素

天珠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藏人认为它是天降之物,是藏民族对天神崇拜的圣物,更是作为殊胜的供佛圣物世代相传。关于天珠的神秘故事以及神话传说,加深了天珠的神秘感。天珠外部图案产生的原因,至今仍是谜团,大家都知道不少新天珠图案是用强酸溶蚀所致,但是老天珠的图案产生原因莫衷一是。另外,天珠磁场强烈,天然真天珠对人的身体有益,据史料记载,天珠是一种药引子。图腾、磁场、灵性等等交融在一起吸引了不少专家和收藏家探究、收藏。

工艺因素

除了天然纹路之外,天珠最重要的就是外部的图案,人们根据图案的不同赋予天珠不同的寓意,这种图案基本都是蚀刻玛瑙的结果,这种工艺起源于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及古印度,后传入西藏,由古象雄王朝将图腾符号蚀刻在玛瑙等矿石上,形成了最早的天珠。真天珠的图腾制作工艺是有着严格的程式的,包括对颜料的要求等,天珠一般是在材质打磨过后,初步形成天珠的花纹(这里的花纹有些是天珠上面本来带有的)然后绘上特殊制成的颜料,这种颜料可使天珠花纹颜色长期不脱落。由于天珠年代久远,一些花纹图案制作工艺也已失传,这样天珠愈发珍贵。

市场因素

天珠价格的升高与市场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天珠在藏人眼中属顶级珠宝,本来存世量就少,流传至民间市场的就更不多,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就决定了天珠的价格持续高位。当然最近这些年的明星效应对天珠价格推动有着一定的作用。西藏旅游热,一批关于西藏的电视剧、纪录片的出现使得天珠的曝光率增高,对天珠价格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珠未来市场展现

“与古钱币收藏等相比,天珠不太可能出现大众收藏这种状况。”对于未来走向,马明俊肯定地说。“天珠的起步本来就高,这对于普通藏家来说不是小的数目,很多人在它的天价面前望而却步。天珠是民族性很强的东西,这种藏品与信仰关联很大,没有这种信仰的人,基本不太会关注它,这也导致它的受众不会太多,就北京古玩城来看,购买天珠的要么是这行的行家,要么是研究与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目前,天珠的价格停留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但是,随着媒体的不断关注,对天珠感兴趣的人不断剧增,而市场上真天珠的存量不多,这会导致小范围内的供不应求,因此天珠未来市场的价格是会上升的”。

(摘自中国文物网)

信仰者 篇2

他们,是一群穿着素衣,吃着粗粮,住着破房的“普通人”,为了信仰,他们面对与亲人的离别,头也不回,即使深知一别即天涯。面临死亡,无惧无畏,即使深知一去不复返。他们,是在这逆流中铁骨铮铮的战士,是宁死不屈的“非凡人”。六个多月的牢狱生涯,敌人想尽办法,软硬兼施,依旧无果,信仰早已在其心中固如磐石,他始终坚信着并期待着那样一个全新的中国。在乱世风雨飘摇之中,他们坚守着对祖国的承诺,坚守着心中的信仰,而唯独不顾的是自己的生死。在枪林弹雨中,他们仰着高傲的头颅,迈着坚定的步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此坚贞不屈的中国魂,如何不叫人热泪盈眶,心血澎湃。

接近电影尾声,镜头转瞬切换,和平温煦的阳光下,一群现代化衣着的孩子们整齐列队,齐声诵读着《可爱的中国》,拉下了《信仰者》的帷幕。我早已不由自主地起身站立,铿锵有力地跟着一起念起来。我的心亦是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场震撼无比的心灵洗礼。是啊,孩子们的任何幸福,一定是因为身后有个强大的祖国。而幸福的中国,是无数过去、现在、将来都有信仰的人,共同支撑起来的安宁。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这样大无畏的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去充分发扬这样的革命精神!我们的国家正走向繁荣与富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的获得感在显著提升,同时,在社会进步中滋生出的毒瘤也在腐蚀着一些人的精神。作为在上饶这块红色土地上工作和生活的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决不能让安逸生活动摇我的信仰,也不能让幸福的生活松懈了我们的警惕,更不能让不良思想腐蚀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心!生于太平之世的我们,更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热爱和守护革命先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和平,更应传承先辈们忠贞、勇敢、爱国的革命信仰。

张维迎:市场信仰者 篇3

林毅夫也没打算改变他对中国模式的推崇:“中国过去35年,我们必须承认政府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绝大多数正确,不可能连续35年每年9.8%的增长,也不可能是现在唯一的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

坐在张、林二人中间的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黄有光半开玩笑地说:“我坐在两个人的中间,我的观点也是他们两个中间的,我认为市场和政府肯定都非常重要。”引发会场一阵笑声。与此前一些媒体渲染的“论战”不同,张维迎和林毅夫双方在谈及各自观点时,脸上都挂着微笑。

不久前,张维迎刚刚确定从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调任国家发展研究院。时隔20年,张维迎与林毅夫再次成了一个学院的同事。1995年,三位“海归”经济学家——林毅夫、张维迎、易纲一起创办了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

那场被描述为“张林论战”的研讨会结束一周之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专访了张维迎。他的新办公室刚刚布置好,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只放了一张办公桌、一张靠背椅和一对单人沙发。

不被理解的经济学家

张维迎的桌上摆着两本再版的新书。

一本是《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最初出版于1989年,这已是25年来的第三次再版。另一本《理解公司》初版时间也是将近十年前,书中每隔几页便会出现数学模型及各种图表。写作这本书,张维迎前后花了近七年时间,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人们在对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讨论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误解”。

张维迎历来以见解独到而闻名。

1983年,张维迎24岁,还在西北大学读研究生时,他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一篇消息:“首都青年个体户座谈批判向钱看”。张维迎写了一篇七八千字的批判文章投给《中国青年报》。标题为“为钱正名”。

后来,写毕业论文时,他的这种超前思维,让导师担心答辩能否顺利通过。在随后的“反精神污染”中,因《为钱正名》一文,张维迎被列为当时陕西的“八大自由化分子”之一。

茅于轼启发了张维迎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最初的认知。2013年8月,在中国国际金融博物馆的一次沙龙上,张维迎在演讲中提到,“31年前,茅于轼教授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这真是一扇窗,有了這扇窗,我才看得更远看得更亮,决定我以后走的道路。”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三十年后,在北大朗润园狭小的办公室里,张维迎用他略带陕西口音的普通话慢慢说道,“要说自己相信的话,内心相信的东西,就是你生命中最值得坚持的东西。”

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上,明知政府可能不会采纳自己的意见,而在价格改革的讨论中,张维迎仍然坚持政府应该放开价格管制,最终让市场决定的论调。

上世纪90年代在英国牛津大学就读期间,以米塞斯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再一次坚定了张维迎以市场为导向的世界观。张维迎景仰的米塞斯,是自由意志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最近十年,张维迎使得一批真正的市场派人士眼睛一亮,但也令他与那些凯恩斯主义者愈加渐行渐远。

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发文指责当时由顾雏军主导的格林柯尔私有化,导致“国退民进”、国有资产流失。郎咸平的言论一时引得不少底层民众拍手称快。“郎顾之争”爆发后,张维迎是第一个打破沉默的主流经济学家,呼吁“要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坚持必须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2006年3月,张维迎发表长文《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后再次遭到强烈质疑,被视为“既得利益集团代言人”。而一些批判者甚至没来得及看完他的全文,只看到那句“官员是改革中相对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就断章取义地给了他“黑心教授”的封号。

正是从那时候起,张维迎成了让草根阶层难以理解的经济学家,同时也被传统的经济学家视为主要的反对派代表。

财经作家苏小和曾经问过联想控股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为什么张维迎得不到民众的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经济体依然那么迷恋政府操控?柳传志回答,这种事还得有艺术性,如果毫不掩饰地直接言说,别人听不懂,不能理解你的意思,所以做事还得很小心,说话得注意。

对于张维迎的不被人理解,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曾感叹:“可惜的是群众往往不明白谁是真正维护他们利益的人,而社会的先知先觉往往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这才是真正可悲的。”

孤独的改革者

张维迎给记者递过来一瓶矿泉水,歇了歇嗓子。这天上午他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院子里录了一档视频节目,当时还穿着一身西装,三个小时下来,衬衣已经湿透。 “这个不录像吧?”他有些担心地问《中国新闻周刊》。没有摄影师的采访会让张维迎更放松些。

这么多年来,作了那么多演讲、写了那么多文章,张维迎传播的其实还是那些常识:为什么要相信市场、私有财产、自由意志的自发作用。几乎在每一个公开场合,一有机会,张维迎都会呼吁政府改革。

去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发言刚一结束,台下的张维迎马上发问,“发改委全名叫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但是我们也观察到发改委过去十年其实只关注发展,不太关注改革。根据朱部长刚才的讲话精神,是不是下面新一届政府的发改委会反思自己的功能,给市场放权,给企业放权?”

朱之鑫道:“说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天张高丽副总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在发言里也特别提出了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干成一件事情必须要有政治勇气。我们讲改革的总体方案,设计图、路线表看出了我们这方面改革的认识。”

张维迎的那番话,让台下不少官员面面相觑。

2013年,国务院一共分三批下发、取消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张维迎并非不谙世事的教书匠。1984年,他从西北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体改委一度扮演着中国改革的中枢角色。在体改委的六年,也是张维迎距离决策前线最近的六年。但这没有改变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性格。

在历年的中国企业家亚布力年会上,张维迎和高西庆都会辩上一场。2011年亚布力论坛上,围着红色围巾的张维迎先发言,他照例批评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是基于无知和利益,限制了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导致企业参与寻租经营。他认为强调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必然倾向于成为坏政策,应当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随后上台的高西庆,第一句话就是“每次开会我都避免和张维迎辩论,但每次听了他的发言我都不得不多说几句。”话音未落,台下一片掌声,而高西庆自己也笑了起来。高西庆1986年获美国杜克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发表这番言论时,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官居正部级,管理的资产超过万亿美元。

“张维迎说的很多道理都是对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处理是13亿人的事情,美国人一百年前就用玩儿自由放任的方式到今天,所以比我们发达,是这样吗?美国出台反垄断法,直接破坏了自由竞争的结果。”说到后来,高西庆一脸严肃。

坐在演讲台旁张维迎,转过身子,拿起话筒接过高西庆的话茬:“反垄断,最该反的就是政府的垄断。”张维迎左手握拳上下挥舞。

不只對政府干预和国企抱有质疑,对于他身处的高校体制,他同样有强烈的推动改革欲望。

2003年,出任北大校长助理几个月后,张维迎拿出了一份《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张维迎提出的那套方案基本复制自美国大学的“不升即退”的模式,在学校教职工中引发大面积反对声。这年底,北大党委换届选举,张维迎得票倒数第一。次年4月,北大教改草案第三稿中就删去了对教师流动比例限制,删除了“新聘教授应能用一门外文教学授课”的条文;“分级淘汰”“末位淘汰”这样的语言也不存在。张维迎本人自2004年初便不再参与教改事务。

张维迎在学院内的“仕途”绝非一帆风顺。

2006年,张维迎接替吴志攀出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在万科企业集团董事长王石看来,在张维迎的主持下,光华管理学院与长江商学院、中欧商学院并肩,成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但2010年,北大一纸通知,张维迎不再担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没几天,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发微博质疑北大此举,“张维迎走后的光华还是不是光华?”

“要做好一个商学院,现在想起来都后怕、都头疼。”几乎每申报一个新项目,给老师支付一些讲课费,学生学费的调整,几乎每一处细微变动,都需要去报备审批。无处不在的管制,让张维迎觉得当院长“其实蛮烦人的”。那时,张维迎几乎每天七点就到办公室。现在,每天一早,他都可以去寓所附近的奥林匹克公园晨练,一边快走,一边哼着信天游。

如今,年逾五十,张维迎对许多事情也开始想得开了些,“现在,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太较劲、太着急。现实太复杂,对于学者,有时只能去追求逻辑的和谐。”

呼唤企业家精神

张维迎几乎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为企业家打气。

“总理不要被就业吓住。”今年博鳌论坛上,张维迎在一个分论坛上发言的一开始就把话题转到企业家,“还有企业家顶着呢。如果政府让企业家对未来充满信心,企业家更愿意做长远的事情,就是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企业家有更多自由,废除不必要的管制,让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让我们的司法变得更独立、更公正。”

对于企业家精神,张维迎评价很高。早在1983年底,在张维迎脑子里,市场经济概念有两个最突出的东西,一个是价格信号,一个是企业家。

“企业家”在中国一度被归入敏感词之列。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观念里,一讲到企业家,就想到上海滩、冒险家、资本主义尾巴什么的,太负面。

在公开场合,张维迎从来不忘记呼吁人们理解企业家精神、特别是为一些落难的企业家说话。2004年,他反对有人利用顾雏军事件妖魔化企业家队伍。八年后,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张维迎又替吴英喊冤。次年,湖南湘西三馆集团总裁曾成杰因“集资诈骗罪”被处以死刑,在整个中国社会引起极大震撼。张维迎发现,在这年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企业家群体中弥漫着一种‘兔死狐悲的气氛。”于是,在演讲中大发感叹:“没有良知的法官比不懂法律的法官更可怕。”

一些企业家正是因为跟政治走得太近,最终身陷囹圄。南德集团创始人牟其中,曾把企业目标设定为“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振兴社会主义经济”,并命人裱成金字标语悬挂于大厅。2000年,牟其中因涉嫌信用证诈骗罪被逮捕,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

还有一些企业家,则不知如何与政府打交道也同样陷入困境。德隆系分崩离析多年后,隆德恒证券副总裁王世渝公开撰文提及唐万新如是悔道:“我们远离政治是一个巨大错误。如果今后还有机会,我们一定不去上海,一定就在北京设立总部。”

张维迎深知企业家的痛点。

2004年夏天,在中国企业家论坛深圳年会上,张维迎对着台下的企业家说,“在座的企业家,你们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起来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做企业非常的不容易,非常的累。这个累,并不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耗费了你很多的时间,而是你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变化无常,有时候甚至是非常不友好的一个环境。”

过去十多年来,张维迎先后担任过几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2001年,证监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张维迎则评价此举就像是麻袋上绣的花。当时,包括张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把“宝”全押在独立董事身上,希望依靠独立董事彻底防范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并不太现实。

同年,张维迎应天津家世界董事长杜厦之邀,担任这家公司独立董事。此前,他还曾担任国旅联合的独立董事。张维迎和杜厦相识于1982年在西北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数量经济学大会上,两年后,两人又一起上了莫干山开会,成为终生挚友。

2004年,第一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亚信科技聘请张维迎担任独立董事。尽管张维迎对于互联网业务并不熟稔,在董事会上发言并不多,但对于独立董事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是一种责任,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然而,万科企业集团董事长王石却认为,“张维迎与企业还走得不够近。”一次去亚布力论坛开会,王石在酒店房间里看到张维迎写的一本新书《竞争力与企业成长》,这恰好是万科当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看完这本书之后,王石写了篇文章建议张维迎深入企业,动用他的资源,用更多的精力去进行中国企业的案例分析,这样想必对中国企业成长、对中国经济发展更有帮助。

备受争议的公共知识分子

采访中,放在桌上的手机震动了好几次,张维迎都没有接。他是个大忙人,7月初,正值高校暑期,他就一直奔波于京沪两地,出席各种论坛。

一次,王石在文章中写到,“張维迎就像一个布道者,坚持苦口婆心地传播现代企业理念和外国优秀企业的经营经验,实在难能可贵。”

“你问我这二十年来,观点为什么始终如一?”张维迎说,我是有自由意志的人,我们对这个世界好奇,就希望搞明白这个世界,现在我觉得弄明白了,我就希望能说出来,你不能让我不说,或者说假话,这就会让感到我不舒服。“说话要对得住自己的良知”。

张维迎所赞赏的奥地利学派,可谓是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摇篮。尽管求学于牛津大学,但回国之后,张维迎数十年传播市场理念,也被视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在中国的代言人之一。

前不久,他给香港一家媒体撰文时谈到对过去十年的三个判断:第一个判断是,从经济增长速度的角度来讲,是过去35年里最好的十年;第二个判断是,从社会矛盾、社会和谐的角度讲,是过去35年里最糟的十年;第三个判断是,从体制改革的角度讲,是失去的十年。说到未来十年,张维迎预感这是中国改革的窗口期,“我们还是应该有所期待。”

但更多时候,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张维迎,展现出来的批判、悲观一面较多。东南大学经济学教授华生认为,张维迎如此悲观的原因是他从没离开过体制。前不久华生在微博中写道,“毅夫讲政府做的95%都是对的,否则中国没那么大成就,恐是他在世行时看到不争气的发展中国家太多了。我觉得对70%就不错了。维迎总说市场万能,政府最好别干啥事,恐是因他从没离开过政府附属单位,衣食不愁,话语有平台,不知我等体制外的众人生存的难处。”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就不免经常卷入舆论漩涡,耳朵里总会有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分量的批评比廉价的赞美更有价值。”张维迎说,“人家和你争论,首先是尊重你。最大的不尊重就是,不理你,你说啥,人家都不回应,装作没有听到。这才是最可怕的。你看很多人观点针锋相对,但在私下却是很好的朋友。”

今年7月29日,林毅夫在新华社举办的一个讲座上,特别澄清“我不是反市场。我一直讲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但被媒体报道出来以后,都只剩下有为政府。然后另外一方被认为是代表市场派,我代表政府派。”

张维迎生长在陕西吴堡农村,地处黄土高原深处,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张维迎早已是陕西的大名人。上世纪90年代,当年的研究生同学、体改委的同事纷纷经商,一些人也劝他“下海”试一试,但张维迎依然选择做一名学者。早年张维迎给本科生上课,讲博弈论时,他曾让两个学生当场分一百块钱,并制定了一条规则:每人在纸条写上自己想要的数额,如果两个人加起来刚好等于或小于一百元的话,按所写数额给付;但如果两人所要之和大于一百元的话,谁也得不到,结果是两位学生各写了50。然后他告诉学生,这就是博弈。

学生用最理性的方式,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拿到了那一百块钱。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作为一个北大教授、不被人理解的经济学家、遭遇挫折的改革者以及不知疲倦的公共知识分子,张维迎的博弈之道却难以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概括。

信仰者 篇4

一、“中国梦”与“信仰”的关系

1.“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牢固和广泛的信仰基石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的关键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必然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尤其是信仰方面,受中西文化冲突的影响,当代青年一代部分出现了信仰危机。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信仰选择必定会影响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的实现进程。白岩松说,我们亟须一场心灵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拉开心灵改革的大幕,中国依然危险。十八大以来查处的那些知行不一、贪腐享乐的负面案例,绝大部分人从根源上分析就是信仰出现了问题,这也为我们党的执政敲响了警钟,因此,从严治党将成为常态。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信仰能够让我们胸怀理想,努力奋斗,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信仰能让一个民族安定团结,自强不息,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信仰能让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繁荣昌盛,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加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实现中国梦,这需要以信仰作为支撑民族精神的基石和顶梁柱,并最终展现为精神和价值的形式,托起“中国梦”的金字塔。

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三个层面的信仰共同支撑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信仰结构大致也是金字塔的模型,首先建立在最底层的,是广泛而深厚的基督教文化信仰,其上建立了健全的法制体系,在高效的法治体系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西方的政治体系。当代青年信仰多元化和信仰危机客观存在。一个国家的信仰应该是分层次的,不同的层次是基于不同的信仰认同,如宗教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等。“中国梦”的实现,其信仰结构应基于“政治认同”“人权人格认同”“国家与民族认同”三方面,建立起政治信仰、法治信仰和文化信仰。该信仰结构构成一个金字塔模型,塔顶是政治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等显性的意识形态教育为标志;法治信仰是支撑政治信仰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健康运转的基础;而往往被忽视的应该是融入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最广泛的文化信仰,文化信仰是信仰金字塔最牢固的根基。

二、三层信仰结构的内涵价值分析

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提炼概括,本文所提出的三个层面的信仰结构,其内涵价值也契合了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

1. 政治信仰有利于凝聚共识,保障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有主流的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是凝聚共识、团结人民、保障方向的必须手段,也是建立政治信仰的过程。所谓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信仰即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高级层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政治信仰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继续保持政治信仰的坚定,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2. 法治信仰有利于建立规范,保障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政治信仰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必须用法治来规范。在法治社会,公民有自己的政治权利,但同时也负有政治义务,中国正以四个全面为指导,在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信仰属于思想范畴,法治不能约束一个人的思想,但必须规范和约束公民的行为。法治信仰而非人治信仰,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法治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共和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法治新图景。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要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家因和而睦,国凭法而昌,法治兴则国家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建立在全民法治信仰基础上。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执行上,要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要素,就是要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3. 文化信仰有利于夯实基础,保障社会主义发展恒力

中国发展的定力和恒力,最终取决于广大人民的信仰,取决于人民是否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文化信仰植根于广大民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以儒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文化是根,是凝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原动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最牢固的基础。吸收和传承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青年信仰教育更具有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层次所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在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坐标符号对应。

三、当前信仰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信仰教育要体现层次性和实效性

一是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精心设计,体现层次。如不能单一强调最高理想,而忽略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将共产主义信仰的最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结合起来,强调更具现实性和直观性的“中国梦”理想,还要将政治理想教育和其他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如文化信仰,道德信仰,法治信仰,职业理想等。二是教育对象要体现层次性,比如党员、积极分子、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普通群众等,教育手段和内容都要有针对性,否则会导致认同感不足而知行不一,削弱了信仰教育的效果。

2. 信仰教育要基于内心认同原则继续探索新的有效路径

一是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十八大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迎来新的春天。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教育人们仁爱、和谐、真诚、向上、团结等积极的元素,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培养了中国人民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形成,有利于树立符合中国社会现状的理想信念。二要扩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载体,继续培育学生在德育、美育、职业理想、法治精神等方面的意识,巩固文化信仰的基础。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强大的物质基础不可或缺,但信仰的基石更需要牢固,稳定而强大的信仰体系,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中国梦”的金字塔,需要三个层面的信仰支撑,而信仰的教育也需要体现层次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中国梦,政治信仰,法治信仰,文化信仰,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程育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体现层次性[J].孝感学院学报,2008(3).

[3]公茂虹.解读中国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

[4]十八大报告全文.

[5]陈芳.关于儒家文化与大学生信仰缺失现状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6]郑润权,陈杨.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信仰者》观后感(杨舟) 篇5

杨 舟

8月1日,历时两年多辛勤创作的一部表现方志敏烈士的影片《信仰者》面世观众。观看结束后,我和大家一样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我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洗礼,精神也经历了一次极大的震撼。影片在内容上主要展现了方志敏烈士的最后岁月,讲述了他带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被俘后抱定信仰、坚贞不屈,身陷囹圄依然坚持写作、壮烈牺牲的故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形势风云变幻。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暂时走入低谷。祸不单行,此时日寇侵犯我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民族大义,北上抗日,救亡图存。红军主力长征北上,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奉命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挥师北上抗日。国民党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重兵围堵我北上抗日先遣部队。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方志敏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危险和死亡留给自己。1934年(农历)冬,因叛徒告密,方志敏在怀玉山不幸被捕。在狱中,方志敏和狱友们勇敢对敌斗争,不畏严刑拷打,不被威逼利诱,铮铮铁骨,大义凛然。8个月的狱中非人生活,方志敏以顽强的意志写下了十余万字的手稿,《清贫》《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留给我们的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革命理想高于天”."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的内心独白。共产党人的信仰力量也感染者敌对方。王耀武在俘虏了方志敏等一批红军高级将领后,经过一番较量后也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力量,他对红军也有了新的认知,觉得红军都是好样的,只不过是信仰不同而已。而身为国民党元老的胡逸民,开始对方志敏他们不屑一顾,通过接触和了解,他也慢慢被方志敏等人的信仰力量所折服,对共产党人表达了敬仰。方志敏也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仰,感化了狱卒。影片通过这样深入内心的人物细致描写,从细腻的人物情感变化来反衬人物的本性,而信仰则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本性的重要组成。这种由人之本性散发出的信仰力量穿透银幕,直射观众的灵魂。

一个爱情信仰者的诞生全纪录 篇6

1

一次堵车,使马瑶对冤家路窄这词有了新解:路窄才会成为冤家,堵车才会成为冤家中的冤家。遇到那个路怒症患者,活该她倒霉。

丁字路口,一辆车不徐不疾地占了右转车道,开着蓝色飞度的马瑶急踩刹车,等下一个绿灯到来。这时车后传来刺耳鸣笛,后视镜里一辆亚金色悦动正喘着粗气。绿灯一亮,悦动一把方向别过飞度绝尘而去。马瑶不急不恼,就这车头攒动、万车齐喑的路況,悦动肯定会在下一个红灯与她相遇的。

飞度驶上三元桥后被堵得严严实实,马瑶无聊得写起微博。“世界三大‘堵’城:拉斯维加斯、澳门、还有咱北京。这压根就是按照大型停车场的思路来设计的主干道,害得机动车扎堆地等着。”

她伸了伸懒腰,一回头,发现刚刚那辆悦动紧跟其后。一男子从悦动车里跳下来,与其他司机嘟嘟囔囔、胡乱比划,甚至还把不顾路況一头往前扎的无良司机揪出来,训诫一番。马瑶惊叹道,这丫原来是路怒症患者。

1个多小时后交警给出通行手势,马瑶的车发动不起来,后面的悦动却迫不急待地追尾了。路怒症患者火急火燎地跑下车来跟马瑶解释:“我叫张行,因有急事必须先走一步,我把身份证押给你,你把名片给我,明天我随你处置。”马瑶傻在原地,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马路孽缘?

晚上,马瑶在家里浏览微博,看到网友马路天使的回复:“大都市,堵车是正常的。咱要是能在这高难度的路況上练好车技,以后也能跑到美国开飞机,共勉。”马瑶回复:“理解万岁。”

不一会儿,马路天使又发来一段京剧版《忐忑》,还通报哪家餐厅有限时半价的套餐,就连周日他看了几部大片也一一汇报……马瑶和他聊得不亦乐乎,其他粉丝提意见,说:“你俩打情骂俏,我们看着眼热,闪人了。”马瑶顿时脸红。

2

第二天一早,张行来到马瑶的单位找她。飞度的后保险杠被刮花了一点点,马瑶不打算索赔,于是把张行的身份证还给他,还即兴地问了句:“我有个比索赔更迫切的问题,你昨天为什么急着赶路?”张行苦笑:“昨天是我女友的生日。”马瑶两眼放光:“你的女友真有福气啊。”张行无奈道:“我跟女友是被两家父母牵着鼻子走到现在的,我对她没有爱的冲动也没有分手的冲动。”张行拍拍脑门:“我怎么对个车技很滥的陌生女人讲这些没头没脑的话。”打卡时间还剩两分钟,马瑶头也不回地走向电梯:“情圣原来是被人挑剩下来的惰剩啊,不好玩。”张行杵在那里,有些茫然。

下班的路上马瑶又遭遇堵车,她掏出手机发微薄:“今天有人说我是个不称职的销售顾问,有人说我开车的技术很烂,还有人说我冲的咖啡难喝,我该怎么办?”几分钟后,马路天使回复:“生活有无限可能,你有无限潜能,别辜负自己。”马瑶笑了。

可接下来的几天,马路天使都没有在马瑶的微博里留言,马瑶好奇地跑到马路天使的微博里问:“几天不见踪影,难道你去别的地方做马路天使了?”这条留言放了好些天,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复。后来一直没人跟她聊,马瑶就很少上微博了。

3

张行出差回来就给马瑶打电话:“你确定不要我赔钱吗?我是好人,是个不做一点亏心事的好人,我一定会赔偿你的。”马瑶举手投降:“好吧,你想怎么赔就怎么赔,你就是赔我一辆宝马,我也敢笑纳。”

张行果然赔了。他给马瑶的飞度打底、补漆,抛光后再以他那做室内设计师的艺术天分给飞度作了车绘,这下飞度在路上的回头率暴涨。

来而不往非礼也,马瑶请张行吃了顿海鲜大餐,张行一高兴就说要帮马瑶免费设计她的公寓,马瑶为表示感谢,又在淘宝上选了一套车载吸尘器送给他……就这样,他们从马路上的冤家变成了谈得来的朋友,而且经常见面,只是每次见完面后,他们的心里都觉得自己有点太不正常。

见得越多聊得越多,他们对彼此的了解逐渐加深,甚至关心起对方的点滴生活。“难道我和马瑶都喜欢上了彼此?不行,这么下去不行。”张行每当想到女友的时候,都这么告诫自己。

某天,张行约马瑶到画展中心看画展。走到一个无人角落时,他吭吭哧哧地开口:“马瑶,明年我就要和女友结婚了,为不给你带来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还是做普通朋友吧。”

马瑶讥讽道:“你果然是典型的路怒症患者。”张行辩解:“我只是不想伤害你而已,我是好人。”马瑶立即抛出从某本小说里看来的金句:“你的女友真可怜,你不爱她却要跟她结婚。你可以践踏自己的爱情,但不该妨碍她的幸福。你要么爱她,要么让别人爱她。而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Mr.Right,就不劳你费心了。”

今天居然撞上无情告白,马瑶郁闷。

4

有时候,人们不是不知道感情里的对与错,而是缺乏修正的勇气。马瑶不知道,正是她给了张行修正错误的勇气。

张行与女友约会,他先说了些有的没的,做完营造氛围的铺垫工程后突然卡壳,他拿捏不准女友听到“分手”时,是肝肠寸断还是寻死觅活。可不管怎样,他在两家父母眼里都会变成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女友见张行紧张自己也跟着紧张起来,不时地搓衣角揉发梢。张行咕咕咚咚灌下一杯冰水,锵锵开口:“对不起,我辜负了你,我们分手吧。有个傻乎乎的女人告诉我,我不该妨碍你的幸福,要么爱你,要么让别人来爱你。”

气氛紧张到爆棚,张行脑门的汗都下来了,女友垂着眼皮咬着嘴唇,嘴角向下坠着坠着……“扑哧”乐了,张行揉了揉眼睛,她的确是在笑。女友如释重负:“我刚才紧张得就怕你跟我求婚,其实我该早点告诉你,咱俩没感觉不来电,可我又怕父母和你受到伤害,现在我终于可以向所有有人交差啦。八卦一句,你是不是爱上了那个傻乎乎而又英明伟大的女人?”张行没有回答,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

5

马瑶病了,重感冒,请了5天假。她窝在被窝里织起了“围脖”:想喝豆浆,想吃生煎馒头,嘴馋的女人就是热爱生活的女人。

有人敲门,是张行,他气喘吁吁地拎着两份豆浆和生煎馒头。马瑶惊诧:“你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吗?”张行咧嘴一笑:“有个叫跳跳马的女人在微博上大嚷着她饿了,我知道后非常心疼,我想我肯定是爱上她了。”马瑶问:“你就是马路天使?苍天啊,从路怒症患者到马路天使,你先容我缓缓神。”

张行坦诚,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以及父母之命的感情困扰,让他在生活中找不到宣泄的出口,驾车上路的事一多,他的脾气就跟着变得不好,烦躁易怒,缺乏耐心。直到遇见马瑶,他才惊觉自己是个典型的路怒症患者,所以他现在都会在车载DVD里放《堵车别堵心》,烦躁时就大嚼口香糖,堵车时就给马瑶写微博。马瑶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我是跳跳马的?”张行说:“从你写微博陈述自己撞上了一个无情告白的疯子开始,我才知道真相。”

马瑶没有拒绝张行,世界上最有成就感的爱情就是一个女人改造并拯救了一个男人。在她的调教下,张行成了一个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马路天使。有时候,一些哥们多事地搬出张行的路怒症往事来调侃,张行会一本正经地回敬:“那厮是谁?是这世上最后一个路怒症患者吗?我跟那厮一点也不熟,我可是个好人啊。”

信仰者 篇7

然而,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逐渐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年轻人却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例如政治信仰边缘化、模糊化、淡化、世俗化、功利化等不积极的现象, 挖掘其原因, 主要来源于三方面。首先, 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人, 其政治信仰不再像以前那样纯粹, 主流政治信仰被边缘化的现象愈来愈明显。其次, 当代中国经济日益发展, 社会日益进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 青年学生对于政治信仰的追求不再强烈, 并且由于其认识水平有限, 对于人生及道德认识尚未成熟, 简单地认为这些主流的政治信仰在如今已经失去了它本来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他们仅仅从满足自我需求的角度出发, 相比政治信仰, 更愿意信仰金钱、物质、权利、地位等更加“实际化”的东西, 政治信仰因此被逐渐淡化。再次, 受社会环境影响, 当愈来愈多的人们给自己贴上“名”和“利”的标签, “追名逐利”已经成为多数人最现实、最主要的人生追求。导致某些学生信仰马列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只是为了将来早日入党, 享受党员的权利, 完全趋向功利化。错误的入党动机致使一些对党认识尚浅、对党忠诚不够人们加入了党组织, 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党内“蛀虫”, 成为危害党组织、危害人民群众的威胁所在。所以, 青少年学生政治信仰正确与否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自身政治信仰的缺失与偏离, 不仅会导致对自己存在价值和精神追求感到茫然, 失去对未来的方向感, 更有甚者会步入歧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如何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在逐渐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中正确做出分辨, 进行理性选择, 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政治信仰与理想追求已经尤为迫切, 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需引起高度的重视。祖国的未来在青年、希望在青年, 他们的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 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前途。

而高中时期作为学生汲取宝贵知识、塑造健全人格、砥砺德行、明确未来的关键时期, 针对部分学生政治信仰偏离、淡化的情形, 学校应予以正确引导, 切实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因此,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政治信仰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良好阵地, 其肩负着教育学生形成良好政治信仰、意识形态的使命, 显示出了较为重要的政治价值。切实搞好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政治信仰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关系到民族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施, 目的是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意识形态及理想追求, 通过接受主流政治信仰教育, 提升自身政治认知能力, 从而锻造自身, 着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 政治信仰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意识、政治立场的培养, 同时对学生进行渗透的途中更要注重系统化, 配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案例加以引导, 善于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以学生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 紧密联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增加授课内容, 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使其深刻地领悟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道路,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度, 逐渐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 以此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对于推进政治社会化、统一社会意识形态、坚定社会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有助于为青少年学生指明奋斗目标, 让其政治信仰成为支配人生行为的强大精神动力, 使得整个社会整体凝聚一心, 共同为一个相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当青少年学生选择了正确的政治信仰, 就会自觉地将个人的作为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机结合, 怀揣着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以坚定的信心与执著的毅力战胜艰难险阻, 从而形成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身的人生抱负, 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以此来看,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刻不容缓, 应该予以投注更多的目光, 着力推动青少年学生政治信仰健康化、科学化发展, 从而早日锻造出于国于民有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社会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思潮碰撞, 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政治信仰偏离甚至缺失。要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就要从教育着手, 注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信仰者 篇8

关键词:信仰缺失,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这种转型不是单指经济层面, 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四位一体的、全方位转型。而在文化层面, 价值观念体系是其核心, 信仰又是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作为我国人民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却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和放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 如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苏东剧变又使中国人对共产主义产生了质疑;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 整个社会的一些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问题也随之产生。在这些因素合力的作用下, 我国人民的信仰出现了困惑、迷茫、动摇, 表现在:一些高级干部禁不住巨大利益的诱惑, 贪污腐败;某些企业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诚信缺失;大多数农民的精神生活受到社会条件和收入条件的制约, 信仰物化、异化。

一、信仰缺失后的中国人的表现

1、一些高级干部禁不住巨大利益的诱惑, 贪污腐败

自我党建党之日起, 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无论是毛泽东, 周恩来, 还是邓小平, 他们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原政协副主席钱学森就曾这样评价周恩来:“许多党外人士说, 我们是认识周恩来才认识共产党的, 相信周恩来才相信共产党的。”而总理之所以会为人民如此鞠躬尽瘁, 就是在他心中有一个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念———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同是共产党员, 原重庆市公安局正厅级副局长文强只因没有被提拨, 就怪组织、恨社会, 放弃曾经一直坚信的理想信念, 搞起不升官就腐败的事情。与黑道人员称兄道弟, 纵容黑势力犯罪, 组织“亮点”卖淫组织, 公开进行卖淫活动, 肆无忌惮的种种恶行, 让老百姓毫无安全感可言。[1]列宁说地好:“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 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2]。一旦政府官员失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员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 都变成了一种说教, 权和钱则变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文强已经被判死刑, 他的死, 其实也是在警示世人特别是党员干部, 人是需要信仰和自律的。

2、某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诚信缺失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 是对传统观念的破除, 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后, 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1978年, 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元, 2008年跃升至300670亿元。短短三十年, 国民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速度, 经济总量升至全球第三位。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高达33.5万亿元。但也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陋习。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致使多名婴儿食用了问题奶粉而患上肾结石, 制造了一千多个家庭流泪的悲剧。随后蒙牛、伊利等知名企业也被查出添加三聚氰胺。这一事件的出现, 让我们认识到, 这已不是企业个人品行道德的问题, 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仰缺失。

3、大多数农民的精神生活受到社会条件和收入条件的制约, 信仰物化、异化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 其中农民占八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民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改善。不仅解决了温饱, 而且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但精神文化生活枯燥乏味, 集中表现在他们的追求和信仰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信仰物化、异化。一些农民有了钱不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 而是进行各种享受, 买六合彩, 聚点赌博。有时他们也会给自己寻求精神寄托, 特别是当家中遇到病痛、灾难等变故无力自救, 就会寄托于宗教。近年来, 基督教传播已经出现了组织化的倾向, 大小教堂在农村随处可见, 每个周日去做礼拜的的人越来越多, 过去信徒大多是老弱病残, 但现在已经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渗透。虽然,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但我国的主流价值, 还是马克思主义, 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

二、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

信仰问题, 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或文化重塑的核心问题, 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所以, 重塑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最美好的共产主义学说, 它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也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毛泽东曾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3]。江泽民也曾多次说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是我们的思想政治信仰。”[4]他还明确提出“四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5]所以说,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平民百姓都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邵道生《信仰危机与贪官之道》民主与法治2007年4月30日

[2]《列宁全集》第五卷, 第52页.

[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第131页.

信仰者 篇9

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特征

通过对相关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研, 我们可以看到, 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个案化的问题, 高校校园存在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 我们看到, 同社会上宗教信仰的人群不同,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 感性大于理性。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和精神成长期, 生理机能的日渐成熟并不能代表他们心理机能特别是思想的完全成熟。因此, 高校大学生身心发育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思想认识上, 更多地来源于自身的感性认知, 而缺乏成熟的思考。他们更对地关注宗教的仪式, 更多地想通过宗教活动的参与能够解决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未来生活提供“佑护”, 这种功利性的感性思想使得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对宗教的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理性追求相对淡薄。

2. 时尚高于信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校园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 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沟通日益密切, 特别是互联网等的快速发展, 高校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时尚等早已经越过校园围墙, 进入到“象牙塔”内。作为莘莘学子的大学生, 越来越被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节日文化所吸引, 也越来越被西方电影、电视剧中的教堂婚礼等时尚礼仪所触动, 使得高校大学生们身陷宗教时尚无法自拔。

3. 表象大于深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宗教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 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不仅通过教义得以体现, 还在通过各种教堂或者寺院的设计, 塑像的艺术表现等来使宗教具有强烈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气质, 给人以庄严、神圣、肃穆和美的享受。这种宗教的表象强烈地吸引了高校大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他们仅仅对上述艺术感兴趣, 或者以为塑像等本身就是宗教, 而恰恰忽略了宗教教义所带给人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这些深层次内涵。

二、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因素

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格局带来了西方文化包括宗教的强势推进。加之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 社会转型期间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结构重构, 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也受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困惑,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思想困惑面前, 宗教所具有的道德教义和宣传的理念, 成为一些大学生解决内心困惑和寻求心灵慰藉的方法。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纵观近年来相关专家学者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的宗教信仰问题的调研,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大部分是由于家庭等亲人、朋友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 在信仰宗教或者对宗教感兴趣的大学生中, 相当一部分是出生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或者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家庭, 他们的祖辈或者父母都是信仰某一宗教的信徒。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在宗教环境, 这使得大学生在遇到思想、心理等困惑问题时, 自然更愿意选择宗教解决方式。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造成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很容易促使大学生转向宗教来寻求帮助, 以得到心理的慰藉。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由于方式简单、手段单一、内容枯燥等缺点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起到的功能和作用, 部分大学生通过信仰宗教这种方式, 来缓解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无奈和恐惧, 稳定自己的不良情绪, 从而达到内心平衡。

三、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构建

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是一个事实。为此,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一方面, 要看到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 也要看到, 宗教所宣扬的人生态度, 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避世的心态, 滋长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悲观主义的宿命观。为此, 应该从“学校与家长为两个主体, 思政课、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管理为三个载体”角度构建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 保障大学生的科学信仰。

1. 确立“学校、家长”两个主体

对于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 必须明确学校和家长两个主体, 这是由于大学生信仰宗教影响因素决定的。事实上,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较好的高校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信仰宗教, 其原因在于家庭或者家长的影响。为此, 一方面要强化学校的主体地位, 明确学校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上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 学校还要创新与家长共同开展信仰教育的机制, 明确家长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协同教育职责, 目标一致地共同推进大学生信仰教育。

2. 拓展“思政课、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管理”三个载体

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 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宗教观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内容, 充实唯物论和宗教观内容, 通过课堂理论讲授, 引导广大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使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要依托第二堂课, 大力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紧密围绕各类纪念日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 开展诸如演讲大赛、书画大赛、设计大赛等活动, 积极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促使广大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 生活、学习和工作变得充实, 并养成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心态。

要依托党团组织建设与管理, 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大学生团员的团员意识。特别是要结合党章和团章等的规定, 深化党团组织纪律的教育, 确保大学生党员和团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摘要:当前, 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信教人数也在逐步上升。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着感性大于理性、时尚高于信念、表象多于深层等特点。针对这样的宗教信仰特征, 高校可以从“学校与家长为两个主体, 思政课、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管理为三个载体”角度构建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

信仰者 篇10

一、信仰的价值

信仰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机制, 是在某种文化形态下形成的, 对人的思维意识、行为取向具有支配作用的主导性精神机理, 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评价、选择与行动。因此, 信仰属于精神范畴, 是整体的精神姿态和综合的精神活动, 它的指向与归属是明确、自觉、积极和主动的, “它给人们提供的是除了知识以外的关于未来的信念, 构成人类不断向历史纵深延伸和向未来极限挺进的精神支柱”, 体现出对改造自然的情感冲动, 或是对生存状态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信仰属于文化现象, 是被动地依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发生发展、固化定型, 而它的指向又被划归于所依附的文化圈, “最终归属到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民族、特定的社会群体、特定的阶级”。信仰属于价值观念, 它构成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力和判别力, 指导人们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活动, 并时刻支配、调度甚至控制着人的某些思想和行为。正如李德顺所说:“信仰是人生的‘主心骨’”, “成为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

二、信仰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对于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而言, 信仰可以检验主体理想信念的同质同向性, 并对主体理想信念具有无限制的强制性和趋同力, 直至归附于它的终极指向。

(一) 信仰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积极的理性评价

理想信念的确定是个体自我意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 只有上升到理性阶段, 才具有科学的情感指向, 并发展定型为科学的追求和愿望。信仰与理想信念的终极指向殊途同归, 信仰价值体系涵盖整个思想意识的理性层面, 并对理想信念上升到理性层面提供逻辑上的论证作用, 尤其对理想信念的价值指向和社会经验积累提供完整的理性评价。

(二) 信仰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明确的终极指向

对于个体而言, 信仰是寻求绝对和终极的精神渴望, 是人的精神支柱, 始终引领着人们向无限递升的目标前进。从这个角度讲, 信仰所指向的终极价值正好为理想信念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同时, 理想信念本身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终极价值取向合理性说明的基础之上, 从而形成对未来价值目标的情感取向和行为诉求, 它的精神轨迹与信仰的终极指向正好是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同的。

(三) 信仰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固化的精神形态

信仰是对文化价值的真理性认识和反映, 它的形成不是出于个体的某种嗜好, 也不是屈从于某个权威的命令, 而是根据满足个体价值需求的程度, 整合社会生活中分散的个体意识而形成固化的精神形态, 即共同信仰。共同信仰反过来对个体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目标进行牵引和指导, 使个体的思想意识、意志品德等方面获得足够的情感张力, 并从中体验和认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 信仰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完整的价值体系

从文化形态方面看, 孕育和培养信仰发生、发展的特定文化形态, 赋予了信仰完整的价值体系, 从信仰的对象、信仰的追求、信仰的终极指向等方面都有它特定的精神机制在发挥作用。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体。其中每一个维度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应用范围和特定的取向, 并且统摄着一系列评价规范和基本准则”。因此, 信仰的价值体系成为人类思想观念体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它积极地评价着人类的思想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并成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指南。

三、如何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信仰建设

信仰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基础, 除了依据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之外, 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层级结构和对个体行为的指导, 更直接地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明确了发展方向。

(一) 在内容上

面对多元的文化格局, 信仰体现着对文化形态的认同, 所以要始终用核心价值抢占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信仰对文化形态的认同, 对内是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能量释放, 对外是表现在终极目标上的一种动力和支柱, 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合目的、合规律的探索和创造。当前,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急剧变动时期, 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成为高校信仰建设的重大课题。高校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了解不同文化脉络的基础上, 自觉调整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 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尊严”的思想共识和价值信仰,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高校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

面对多样的社会思潮, 信仰体现着对主流意识的整合, 所以要始终用爱国主义唱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旋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 各种思潮相互激荡, 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因此, 高校要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密切关注广大师生的思想动态, 客观、科学地分析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 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使爱国主义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 成为凝聚全民族发奋图强的精神符号。

面对一时紊乱的道德秩序, 信仰体现着对主体行为的塑造, 所以高校要始终用理想人格引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风尚。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理想人格模式, 在理论与实践上都经受了无穷的拷问和验证。今天, 我们所憧憬和追求的理想人格, 是将自我完全置身于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中, 在领悟社会现实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文化心态和人格取向, 不仅要继承传统理想人格的优秀品质, 而且要具备追求利益的经济职能, 更要在解决社会主义背景下人生的终极意义、恒久的价值关怀和道德的安身立命上富有新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特征。

面对复杂的利益冲突, 信仰体现着对个体需求的满足, 所以高校要始终用和谐理论构筑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支撑点。信仰是伴随着人类生存意识的发生而发展的, 当人们不满足于现实的生存状态时, 便自觉地萌动了对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无休止的向往和追求最终定格为信仰。“和谐理论”的产生, 是实现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矛盾和解的协调发展, 表现了更高的思想和生活境界。因此,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和谐理念, 为全面解答广大师生不满意、不理解的热、难点问题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 在方法上

确立主渠道与主阵地统一的教育思路。作为高校信仰建设的主渠道, 政治理论教学必须在发挥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改革创新, 建立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践、需求与满足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精神需求的基础上, 完全将信仰价值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是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为信仰价值教育提供实践平台,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

坚持普适教育与个性引导的教育原则。从目前现状来看, 学生对信仰价值的趋同, 都是在客观现象的转述之下, 被动地形成对社会经验的初步认知和理解。因此, 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信仰必须合乎个性发展与价值认同形成的规律。首先, 注重个体引导。除了采取针对学生群体的普适教育外, 高校还要注意分析个性差异而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其次,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尊重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观发生机制的基础上, 高校应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信仰, 进而整合、提升为自己的主导价值观。

实施学科渗透与专业捆绑的教育方法。首先要找准结合点。高校应充分挖掘各专业教学中蕴含的信仰价值的内容, 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信仰与成才的关系上确立科学的理想追求。其次要瞄准切入点。将信仰价值的相关内容渗透进专业知识的科学性、知识性与思想性之中, 高校应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遵循规律。高校要遵循信仰发生的规律, 尊重学生的情感认同,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正确价值、科学信仰的趋近和追求。

发挥校园文化与舆论导向的教育功能。首先, 高校要加强党在思想理论界的领导, 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传媒上的传播和宣传力度, 确立舆论宣传的正确理论导向。其次, 高校要正确把握网络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 积极开辟网上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 坚守网络阵地的主导地位。最后, 高校要注意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舆论引导功能, 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方面入手, 提炼蕴含信仰价值导向的主旨, 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的人文环境。

(三) 在机制上

完善评价机制。在定性方面, 高校要始终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纳入信仰建设的目标、任务中, 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方面的重大作用, 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在定量方面, 高校要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 鼓励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把价值认同体现到日常生活、同学交往之中, 在为别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 增强价值认同, 养成良好习惯。

完善整合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对信仰建设目标进行整合, 使信仰建设的目标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相吻合, 引导学生在科学信仰的价值选择中树立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高校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摒弃过去只依赖学校政工人员和教师的单一形式, 建立基础性、全员性、开放性的教育模式, 确立全方位的信仰建设网络,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完善协调机制。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因家庭贫困、竞争力较弱、就业压力大而存在的思想问题和行为偏差, 高校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机制, 关注学生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增强他们的自主自立意识、民主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建立公正、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 引导大学生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完善控制机制。高校要加强信仰建设, 必须构建教育与管理互补的控制机制, 不仅要依靠道德观念进行教育, 还要依据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融入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中, 对那些诬蔑社会主义制度、诋毁党的先进理论的种种谬论, 进行坚决的批判, 保证当代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信仰现象的基础上, 消除对信仰本身的盲目排斥, 给信仰以应有的地位, 为确立科学的信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荆学民.论信仰价值的发生.哲学研究, 1994, (5) .

[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3]李德顺.论信仰.

[4]张成珊.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建构.

[5]戴素芳.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障碍及其排除.交通高教研究, 2003, (1) .

[6]王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道德信仰的历史逻辑功能.扬州大学学报, VOL10, (4) .

广西农村信仰危机与信仰重建研究 篇11

关键词:广西农村;信仰危机;信仰重建;研究

前言:信仰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精神追求,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形式。农村中多元的利益产生多元价值观,形成多元信仰格局,导致我国目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而信仰重建能够有效消除信仰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此,下文以我国广西农村的信仰危机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信仰重建原则。

1.广西农村信仰危机

1.1信仰危机内涵

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原本有信仰对象思想认识的动态过程,从对事物的信仰走向怀疑、从怀疑走向担忧,最后从担忧走向失望,对原有信仰的失落和崩溃就是信仰危机。当然信仰危机并不意味着人失去信仰,而是指人的思想意识中出现了怀疑与动摇,最终彻底放弃[1]。

1.2信仰危机之原因

1.2.1农村文化素质偏低

从人的思想意识上分析,无知与愚昧没有差别,人们无知是思想愚昧产生的根源,思想上愚昧与迷信也源于人的无知。在我国广西农村中,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民信仰危机尤其表现为非理性的信仰,例如宗教信仰、道德崇拜、邪教信仰等,这这信仰危机的存在与当地农民文化素质息息相关。换言之,正是由于农民的愚昧无知,才使得其精神信仰逐渐陷入盲目的泥潭中。

1.2.2乡村教育事业的荒废

在广西农村中,大部分知识分子移居城市,导致乡村中学校办学师资成为问题,在农村中由于乡村事业被荒废,具有中国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逐渐瓦解,随着人才市场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在社会文化变迁与农民价值观念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一蹶不振,农民文化素质下滑。

2.广西农村信仰危机重建

2.1信仰重建原则

2.1.1以人为本

信仰能够为人提供一种至善至美的精神价值关怀,属于人学范畴,因此,信仰重建需要以人为本,以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为发展目标,并逐渐实现人的本质,也就是似的人在其中能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农村现实生活中,只有以人出发点,才能将个体尊严与自由实现。这种信仰主张的是保护他们利益前提下,通过自身努力而实现自我价值[2]。

2.1.2尊重国情

信仰也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中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真实反应,同时也映射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在信仰重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民族特色,并树立符合国情的重建准则。在尊重国情的信仰重建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1)信仰的选择必须从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现阶段国家与地方的政治制度等。

(2)信仰的选择必须要与国家和民族文化现状相适应,信仰在社会中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形势变化而变化。信仰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深厚的民族特性,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不同,在信仰重建中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2.2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信仰体系

对于我国农村信仰的重建,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信仰体系。我国现代发展之路,主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开拓渠道。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变化,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变,随着变化的是人们的生活的方式以及社会面貌的变化。因此,在我国广西农村信仰的现代化构建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相适应。在农村中农民信仰的现代化建设,可以说就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仰适应的建树,例如自由民主、勇于开拓、发展创新等。首先只有在精神信仰方面建设,我国现代化发展才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3]。

2.3政治层面上强化信仰重建

对中国农民的社会主义信仰进行强化,其中关键问题在于需要鉴定农村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在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时,需要引导农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规律产生科学认识,对社会制度充分了解,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尤其自身发展的优越性,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以及文化需求,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使得社会财富与人们的精神财富能够满足人类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信仰是人类发展的最基本且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其中主要包含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与反思,对外界社会的调整,以及对精神价值的信念坚定。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社会形势交替,我国农村信仰出现危机,主要表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为此,本文立足于农村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提出信仰重建原则与策略。明确在信仰重建中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信仰体系,注重政治层面上强化信仰重建。

参考文献:

[1]郑来春.当前我国社会信仰危机及重建之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21-24.

[2]王红霞.试论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仰危机与重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03:29-31.

[3]魏庆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13.

信仰浅析 篇12

贺麟先生在《信仰与生活》中指出:信仰是一个价值问题,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根据信仰的虔信与确信两重内涵,信仰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科学信仰;第二层是对真、善、美、圣信仰,对良知的信仰及对规则的理性-----对善的信仰;第三个层次是社会信仰。如对社会公平、法律的信仰。

信仰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人生信仰是认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的信仰,是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等的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个人人生信仰决定着个人的人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人的使命是个人所信仰的人生的目的的具体化和切实化。人生目的与具体的现实生活及个人实际情况相结合就形成这个人的具体的使命。个人信仰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的体味不同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有独特的设计。

信仰是人的心灵对真实或自己所认为的真实的强烈认同、确信与坚执。作为人所特有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对“虚灵的真实”的确信和坚执。哲学上的真实可分为感性的真实和虚灵的真实。感性的真实是同人的肉体感官欲望相系的经验物品、金钱、权力,以及对这些感性物的占有和支配所得的真实感。虚灵的真实是同人的心灵、精神相通的超感性的真切圆满的价值理想和期许,以及对此期许的追求和获取所达到的自足型、充实性和坚定性的真切体验,存在于人对自己心灵的回观、内省、体验之中。

政治信仰指某种对政治的理想,它通过组织可使政权得到实现。其中社会理想信仰作为特定政治信仰,是指特定民族或社会民众,对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及终极发展归宿之理想的把握和持有。是一种超越个人人生信仰的“公众”信仰。在特定的社会或国家中,它可能表现为该社会的意识形态,并通过意识形态来维系。如果说,个人人生信仰着眼于个人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的把握,那么社会理想信仰则意味着特定民族或社会民众对自身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发展之前景的向往与关怀。它着眼于“社会民众”,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它是指特定阶级的共同信仰。阶级消亡以后,指特定民族或社会民众的共同信仰。

宗教信仰是三者之中最纯粹的,因为宗教是信仰的体现,是内心的超越力量。在宗教信仰中,一个人只要能够鼓起勇气、把做过的坏事说出来,那么在这一刹那,所有的过错就可以得到赦免。宗教可以把信仰中的人与超越力量的关系以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对表现出来的多元化现象,要尊重和宽容,甚至要欣赏。信仰往往展现为人内在对自我要求的定力。信仰中有各种仪式还可以帮助一个人舒缓压力、调适心态。一个人有了信仰,内心会有一个对照的超越力量,因此比较内省与内敛。

宗教信仰也有其特定的起源、社会利益的考虑以及独特的文化维度。托克维尔认为所有习传宗教都旨在把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心智引向一种精神境界。对制衡无限制的物质欲求,任何传统宗教都有其功能。现代社会中自由意识和世俗理性的增长,恰恰更需要宗教信仰的制衡,以达致社会生活的完善。精神世界的动摇,会促使人们力图依外在强制来建立秩序,这等于把自己交给独裁者去统治。宗教是“人性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可以使人心有所依托,不致在现世生活的动荡状态中心神不安。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信仰是非理性的,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也是无关紧要的。信仰上帝是一件极其个人的、充满激情的事,它不适合用任何方法进行论证。信仰是一种承诺,恰恰因为人不可能知道上帝的存在—“客观的不确定性”,才要求我们做出“信仰的飞跃”

人类最初的信仰形式是图腾信仰,认为某种动植物是同自己的族群有亲缘关系并能够保佑其平安幸福的力量。图腾观念所表达的是初民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期许,它正是“虚灵的真实”的特殊表现形式。中世纪的信仰形式是神、上帝,已没有了图腾的感性形式,而直接诉诸虚灵的真实。“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在经验世界中的确不存在,但人对“全知”、“全能”、“全善”的心灵期许和永恒追求却是真切的。文艺复兴后,西方人否定了神、上帝这种信仰形式,但并没有否定信念、信仰本身。“自然人”、“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观念是文艺复兴后新的信念、信仰形式。中国先秦至清代的文化以天、道、仁、理、无、诚等为信念、信仰的形式。它们都是同人的内在精神生命相契合的非感性经验的真实。近代以来文化以进步、自由、个人、平等、共产主义为信念、信仰形式,这些信念、信仰构成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心灵终极关切,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

信仰要以超感性的“虚灵的真实”为确信和期待对象,是由人的存在结构、人的生活结构和人的本质诸方面决定的。因为信仰总是人的信仰。从人的存在结构看,人自身存在着肉体与心灵、经验和超验两个异质的因素。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对人的肉体和心灵的异质性已有自觉意识,但灵和肉的区分成为一种文化观念是在中世纪。认为精神是人的内在方面,是自由的,肉体是人的外在方面,是不自由的。康德认为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人一方面属于现象,具有感性经验特征,是自然界因果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人本身又有理性、精神,是由超越因果必然性决定的,是自由的。其次人的存在的“一体双元”结构决定着信念、信仰的独特品格。因为灵与肉的差异会导致它们追求对象的异质性。感性的东西并不能满足心灵的需要,只有虚灵而真实的对象方能满足精神的需要。信仰有着源于人的存在结构的根据,但这根据只能是人的存在结构中的心灵、精神维度。存在结构决定了人生活的二重性,即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有独立性、自主性。在人的意识中,精神和心理是有重要区别的:后者对人的无知生理过程有着绝对的依赖性,而前者作为人的意识中的人文性因素对无知生理过程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超越性和独立性。张载提出的“心统性情”就是要把“性”(精神)与“情”(心理)加以区别。信念、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中的高层次内容,它要以自己的原则统摄和规范物质生活(这种统摄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灵魂的理性本质而非物欲才是人的最高价值和信念。人的灵魂因其理性而拥有内在的完满性,人没有必要信赖于外部事物和条件。以信仰为思想核心的基督教断言,肉体是卑俗的、罪恶的。“体贴肉体,就是以神为仇。”(《圣经·罗马书》第八章,第七节)康德为信仰留地盘,一方面限制知性能力,另一方面,反对幸福主义伦理观,强调“实践理性”的超感性特征。

中西方都以舍弃肉体、物欲、身体、生命、幸福申说人的信念、信仰,主要在于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超越性。人的精神生活主要包括科学、艺术、道德和宗教生活。它们所追求的真、善、美、圣信念、信仰都有功利性的一面,但更有其超功利的一面。正因为信念、信仰是对感性的真实的超越,对虚灵的真实的确信和坚执,所以使得持守信念、信仰的人能够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在种种艰难困苦面前保持坚定性、独立性、自主性和一贯性,使人具有个性和人格。(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

一个信仰缺失或信仰异化,规则不被信仰的社会,必然会浪费社会资财来冲击制度成本。缺乏宗教信仰,缺乏彼岸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性特征。其文化精神造就了中国人的“内圣外王”的个人人生信仰。但在消费社会中被“对物或金钱的依赖和崇拜”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信仰所取代。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危机最本质地呈现为人们社会理想信仰的危机。个人人生信仰虽以不同的个人为载体但却并不是个人独自冥思的产物,而是特定的社会存在所造就的。在其“超越性”上和社会理想是同构的。在社会发展时期,个人人生信仰往往寄托于特定的社会理想中。信仰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我超越。从超越的角度观察人们赖以存活的社会,关注当下的经济、政治生活状态,并且关注制约和引领这种社会的未来命运和发展方向的“社会理想”。在信仰的范畴内,社会理想是特定社会文化模式的最高层次和核心。是人对自身“个体有限性”的超越(“社会”才是对个体有限性的直接超越),也是对社会的当下状态的超越。

在人身上找不到科学逻辑要求的齐一性、单纯性、可还原性和可计算性。只能发现一种与生俱来且根深蒂固的微妙型、丰富性、多样性和模糊性。逻辑的必然性无法解决知识论范围以外的价值信仰问题。“感受到上帝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怀疑不是信仰的反面,而是信仰的一个要素。

信仰是伴随知识而起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知识的一个形态。构成信仰的知识,大都是无形间受熏陶感化暗示而来。源于理智之归纳演绎分析者少,感情之激动者多。信仰的养成是基于具体的生活、行为、经验和阅历,而很少出于抽象的理智的推论。构成信仰的知识另一来源,就是天才的直观和对宇宙人生的识度。其中构成信仰的有机成分的理想与想象成为主宰行为、推动行为的决定力量。社会心理学家黎朋说:“决定人生和历史的真正因子,就是信仰。信仰是不可避免的。它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一个民族的信仰发生变迁,必有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随之而起。”詹姆士的《信仰的意志》认为,信仰是生存竞争的利器,是人生特有的权利。一个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是信仰造成的。相信它则真,不相信则不真。

信仰的种类:(1)宗教的或道德的信仰。道德的信仰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信仰,相信人生之有意义、人性之善;相信道德律的效准、权威和尊严。有道德信仰的人行为自愿遵循道德的法则,为善去恶自有道德的勇气,在某种意义上,道德的信仰即是宗教的信仰。因为道德是宗教的核心。离开道德而言宗教是邪魔歪道。(2)传统的信仰。是一种社会的信仰,如社会的权威和礼教、民族文化的信仰等。这种信仰是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的结晶,其来源有时是无法追寻的。有时是自上而下,出于权威阶级的规定,目的在维持社会的治安和秩序的。这种信仰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公共信仰,对于个人是有强制性的。这种信仰的社会功用在于使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使社会各分子间有一精神的联系。传统信仰是维系一社会或民族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要素,也是构成校风、国风、社会风俗、民族性格的要素。它维系于风俗习惯、制度文物中,是构成礼教的核心(3)实用的信仰。实用的信仰是为生活的方便,行为的必须,事业的成功而权且建立的信仰。这种信仰无宗教或道德的信仰之深邃远大,无传统信仰之历史背景和社会力量。日常生活、实业、政治、军事上的种种信仰大都属于此类。这类信仰,一方面出于理智的计算,一方面亦基于经验的积累。三种信仰就来源而言,宗教信仰多出于天才的直观和理性的识度;传统信仰多基于不自知觉的熏陶、感化和暗示;实用信仰多缘于经验阅历和理智的计虑。

在西方,信仰问题的实质是道德、做人的问题。不能用对真理的追求取代对道德的追求。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但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汪丁丁, 知识为信仰留余地, 读书, 2000, 2-3

[2].王春成, 重筑信仰与拥抱宪政, 读书2009、3

[3].刘进田, 心灵的探索,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超越力量是指人间的苦、恶、死等的最后诉求;万物存在之充足理由;以及使个人产生绝对依赖感的对象。

[2].傅佩荣, 《哲学与人生》)

上一篇:带状疱疹病毒下一篇:钻井液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