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

2024-09-21

高校青年(精选8篇)

高校青年 篇1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压力

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迅猛增加,一方面导致学校对教师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加大,这使得高校教师不得不调整自己,来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以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众多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正承受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青年教师是一批学历较高、知识面广、业务性强和思想活跃的青年团队。这支年轻的队伍是高校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保证。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庞大,在整个教师队伍结构中占据较大比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计618419人,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1730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98%;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2859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23%;40岁以下的426154人,占总数的68.91%.由于高校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及在高校中的地位特点,使得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高校的过度竞争,也给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和压力,他们许多难免出现疲劳综合症等现象,甚至出现许多英年早逝的现象。适度的竞争和压力能引起人们的积极行为,例如集中注意和促进思考等等。但压力过度则可能引起人们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消极反应,产生种种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压力是一个复合体。笔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的压力主要包括生活、工作、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本文将对其逐一加以探讨。

高校青年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员。三四十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身兼工作、社会和家庭的三重重担,一方面使得他们的工作非常繁忙,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

一、经济上的压力

经济是基础。吃、穿、住和行是人的基本生存活动。由于高校青年教师许多都是由一个校门转入另一个校门,参加工作的时间短,职称也比较低,所以工资收入也较低。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结婚生子、住房等各方面的的压力,这使得他们想方设法去增加收入,无法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特别是在一些新建地方本科、二级学院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比部属高校的青年教师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为生活成本的剧增,特别是房价的猛涨。以武汉市为例,07年房价飙涨,目前商品住宅均价每平方米已超过5000元。

另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学校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日益扩大。而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处于各个院系等机构的非重要位置,也是身处金字塔的最底层,使得其收入和其他教师的收入差距愈加明显。所以,上述情况造成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非常低,有的比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还要低。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高校教师却被有关部门纳入“高收入”人群的范畴,这使得他们苦不堪言。为了增加收入,青年教师往往到处兼职和拼命承接课题,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以期获得高额的回报。长期的劳累,直接导致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睡眠不足、记忆力减退、腰酸背痛等等.许多中青年教师过早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和疲劳综合症等疾病。

二、学术上的压力

从目前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指标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科研、论文和教学工作量。虽然教学工作量增加,教学工作量大的教师每周课时可达20学时左右,尽管如此,教学工作量基本都可以完成。涉及到的主要是教学质量问题,这对教师来说有压力。但是,压力最大的是科研和论文的量化考核。

对于发展中的新建本科高校来讲,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历水平是高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经费等都与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所以,青年教师面临提高科研能力和学历水平的双重压力。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来讲,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只具有硕士学历文凭,有的还只是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或者跨专业毕业。实际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硕士学位的目标是培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人。但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273117人,比上一年增长25.4%,招生总规模为32.6万多人。所以,部分具有硕士文凭的青年教师根本没有发表高水准论文的能力,仍然面临沉重的学术压力。而成绩比较突出的青年教师,虽然在科研上是科研团队里的中坚力量,但对相关职称评定的规定和考核规定也感到较重的压力。青年教师的职称一般只具有助教或讲师职称,为了提高师资水平,许多学校(学院)都规定:教师担任副教授职务,要具有博士学位或至少主持过1项学科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等等。这些条件压得年轻教师喘不过气来,量化指标使人疲于奔命。而且,许多年轻教师为了首先解决经济问题,主要时间花在教学上面,所以学术水平提高较慢,学术压力相当大。

而高等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不但面临提升学历的压力,还要面临“双师素质”要求的压力。他们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得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或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以达到学校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三、教学上的压力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这也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要比别的职业付出更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教师的工作时间大大超过了八个小时,甚至晚上都要加班,如备课,改作业,制作课件等等。特别是在目前高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连年扩招,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买方市场),此类情况在一般高校非常普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教学监控制度,如督导员随机听课,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打分等等。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质量,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制度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压力。再者,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也十分繁重,要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行双语教学;在教育目标的要求上,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适应社会多元化要求等.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初涉教坛不久,许多青年教师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缺乏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这样只得许多方面迁就学生,特别是顽皮捣蛋的学生,这样更造成了教学上的恶性循环,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四、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前提。人际交往对于每一个社会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的各种心理压力和失调的各种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在一般人的眼里,象牙塔意味着纯洁和无暇。但是,实际上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有竞争的存在。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科竞争力比较强的院系来讲,教师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一般都短,资历浅,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往往处不好种种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压力过重,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性,教师一般不用坐班,教师之间平时缺乏交流和沟通,尤其年轻教师,刚进学校,难免会产生孤独感,人际交往压力会更大。

适度的压力能引起青年教师的积极行为,例如集中注意和激发斗志等.而压力的过度则可能引起他们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负面反应,产生心理危机,最终导致工作绩效的下降。因此,减轻过重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减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有切实的减压措施

相关领导和部门要辟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正处在结婚、生子的阶段,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比较大,高校必须考虑到青年教师的需要,从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疾苦,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一个团结、友好、安定的工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以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可以考虑建设一些的“青年教师公寓”,“出租”给聘任的青年教师,以解决青年教师无住房的担忧,使得轻松地、偷快地工作。

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与学生年龄相近、心理差距较小的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解。况且青年教师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为了防止青年教师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把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心理教育之中。不管在进行岗前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还是平时在引导青年教师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上高校都要起主导作用,定期召开各种心理座谈会,开展心理教育与辅导,举办各种心理讲座,经常为教师心理健康“号脉”,使青年教师逐渐战胜自我,克服消极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个性。

应给予青年教师足够的工作关怀和照顾不管是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青年教师都有一个逐步成长和提高的过程。教学上,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师专业情况、本身的能力、具体经验和精力等情况,合理确定工作量,对于新近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过教学关,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另外,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业绩考核机制。对于教师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测评分数,还要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实际上,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行为,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身情况,而且受学生的素质和学习动机、学校的教学条件、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定一个教师工作业绩时,要尽可能广泛和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因素。对于科研的任务,应该和个人学科专业特点、职称和学历等因素挂钩。同时应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增加科研经费,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青年教师往往教师把晋升职称作为自己今后的第一目标。所以,作为高校,应该在工作上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导,激起他们的斗志,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和宣传力度,改善高校教师待遇

教育主管部门要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高校教师的待遇近年来,高校教师收入有了很大改善,不再有“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总体收入还偏低,家庭生活对教师压力还很大,也出现年轻博士月收入才一千多一点的事实。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高校教师的生活待遇,减轻其生活压力,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尤其是民办二极学院和高职学院新近聘用的青年教师,由于用人机制改革,应为教师办理好各类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尊师重教的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师要营造全社会都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真正感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自豪,激励其献身教育事业,从而减轻工作压力。

三、教师应正确应对种种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对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要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认识到压力是人人都会遇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关键是要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自我调整的方法,学会发泄和放松自己。

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师要加强意志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和锻炼,要勇于改变自我,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在行动上克服受暗示性,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种类的压力,本文仅对其中的四种压力进行了研讨。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和整合,青年教师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冒容,贺晓星,穆荣华等.无觅桃花源何处好耕田— 高校教师精神 压力问题初探[7l.高等教育研究.1997,(7):31-36.2、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闭.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 6-121.3、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4、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闭.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2004,(5).5、高校教师的“怕”— 一项关于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2,(4).6、梁芹生.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归因及心理调控策略闭.教育评论,2004 ,(3).

高校青年 篇2

关键词:高校工会,青年教师,发展需求

青年教师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健康成长与高校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高度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而高校工会作为群众组织,理应在关心青年教师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

为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诉求,课题组对成都五所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24 份,有效率为75% 。教师发展诉求的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 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结果显示,92. 1% 青年教师渴望在工资待遇上能有所保障,这是所有选项中呼声最高的。其中,在青年教师急需解决的福利待遇类型中,78. 3% 选择了“住房”,72.6% 选择了“增加津贴奖金”,21% 渴望学校工会在“子女入学上”能提供帮助,18. 3% 希望能“解决配偶工作”,15. 9% 的选择了“医疗保障”。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高校工会服务于青年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 相对科学公平的职称评聘体系。调查中,有87. 5% 青年教师渴望高校的职称晋升体系能相对科学、公平。其中,95. 3% 青年教师认为职称评聘体系应科学、人性化,一是从制度上摒弃唯纯论文或科研经费为指标的扭曲式评价体制; 二是呼吁加强对科研过程绩效的考核,从根本上抛弃“只问结果与数量,不问过程与质量”的原则; 三是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建议单列应用型职称体系。

3. 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68. 6% 的青年教师对学校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有较高期待,具体表现如下: 98. 3% 青年教师期望各级管理人员的态度能较为热情,特别是在与教务、人事、计财打交道时能获取更多对称性信息; 82. 8% 期望学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强、办事效率高; 80. 4% 渴望学校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上能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及一对一的业务指导; 75. 5% 希望学校能提供多种载体的专业提升机会,包括到企业挂职锻炼、出国学习、进修等;62. 1% 希望学校能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咨询服务,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

4. 相对优越的工作环境。70. 5% 的青年教师渴望学校提供相对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主要表现在配备先进实验室、提供及时的网络资源、搭建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

5. 相对幸福的工作氛围。70. 3% 的青年教师期望学校的工作氛围能较为宽松、人性化,能关注师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目前,随着不合理的家长期望、功利化的评价制度以及组织管理的缺陷等冲突和矛盾的加剧[1],高校教师往往因为心理压力剧增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最终导致幸福感失落,而由于校园生活不仅在教师整个生命历程中占有着大额比重,而且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所以青年教师对这方面怀有较高的期待。

二、高校工会在服务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 长效沟通机制建设相对不足。问卷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在个人利益维护渠道上,找工会帮忙解决个人诉求的比例不到23% ,而通过非制度化途径解决的( 如网上发帖、课堂宣泄、集会抱怨、沉默生闷气) 比例高达38. 8% 。可见,高校工会与青年教师的沟通机制建设相对不足,高校工会与青年教师的良性互动有待于加强; 青年教师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呈现低组织化、自主性强特点,这种状况不利于利益的顺畅表达及利益的有效维护,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 工作着力点与发展诉求脱节。自愿参与工会组织开展的活动数量上,65. 1% 的青年教师少于2次/年,从未参加过的竟有42. 3% ,参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高校工会停留在原有的娱乐活动、体育比赛及联谊等传统品牌活动上,形式较为陈旧、老套,感染力不足,除非青年教师自己有这方面的特长,否则是很少自愿参与其中的; 而上文分析显示,他们更渴望高校工会在工资待遇、职称体系、服务体系、工作环境及工作氛围上能得到帮助,显然目前工会的工作着力点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诉求存在脱节。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当前高校工会面临的一大挑战;青年教师可依附的组织选择面较以往拓宽很多,许多青年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朋友圈,除非高校工会的活动较有创新性或感染力或是组织上的硬性要求,否则他们是不会牺牲自己的朋友圈活动时间的。

3. 工作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所调查的高校中,目前从事高级工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来看,工会专职人员与青年教师的比例为1: 100; 从学历构成比例看,整体学历偏低,专科( 含以下) 学历的有35% ,本科学历的有50% ,硕士的有15% ; 从年龄结构看,整体年龄偏大,45 岁以下的仅为8. 7% ,45 ~ 55 岁期间的则高达85. 7% ,55 岁以上的有5. 6% 。可见,高校工会的人才队伍结构不太合理,整体素质有待于优化。

4. 二级工会建设不足。( 1 ) 经费投入缺乏保障。高校校级工会经费投入有保障,但对二级工会的经费投入却无统一规定。有的实行学校一级分配的高校,对二级工会几乎没有经费拨付; 而有校内院系二级分配的高校,院系对二级工会有经费支持,但经费投入的多少具有随意性。( 2) 场地支持不足。当前,高校教学资源普遍紧张,尤其是办公场地,更显不足。在此情况下,二级工会的办公场地基本无法满足,即使划有场地,多数也是徒有虚名,一个场地多种用途共用,没有专门性。( 3) 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二级工会负责人多由二级院系副书记兼任,其主要工作是学生管理; 工会委员也多由院系办公室人员兼任。因此,他们能投入到工会工作的精力十分有限。

三、高校工会服务青年教师发展的对策

1. 转变服务理念,服务青年教师发展。青年教师的诉求已不只停留于传统的娱乐、体育竞赛、交友联谊等活动方面,而是对自身发展有更多的期待。因此,工会要及时转变观念,树立青年教师发展观。在工作领域上,要注意融入涉及青年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职称晋升、素质提升) 、主观幸福感提升( 服务体系、工作环境、应对职业倦怠) 、工作与生活平衡( 工资待遇保障) 及权益维护( 利益表达) 等领域的发展诉求; 工作途径上,要注意适应青年教师在信息获取方式,主动利用新媒体载体贴近青年发展需求,把工会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有机拓展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探索线上线下服务联动机制。

2. 建章立制,营造幸福工作氛围。高校工会组织要积极向学校党政领导建言献策,联系相关部门,建立较为宽松、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制度,积极回应青年教师的诉求。( 1) 建立合理的教学监督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教学督导的巡查结果通常作为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要件,评奖评优的依据,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亦有消极的一面。学校工会应该在此项制度建设之中,积极汇合教务部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教学督导制度更趋合理、更趋完善。要强化教学督导的指导功能,弱化巡查功能,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制度的积极性,降低其消极作用。( 2) 加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特别是初入职的青年教师,面临着工作、学习、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多重压力。高校工会应该建立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相关机构( 如教师心理健康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咨询和心理危机的干预,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来营造幸福工作的氛围。

3. 协同配合,关心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工会要联合学校各相关部门,建立起一套完善、成熟的青年教师学术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规划和有力支持。青年教师在学术发展上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应关注青年教师的学术生涯。譬如,要通过组织学术沙龙、实施“青年学者培养计划”、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学术水平。如果每个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明确目标、对自己如何参与和承担研究项目、对自己如何建立起国内和海外的学术交流等问题都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他的学术发展就会更好。

4. 排忧解难,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及集体意识。各级党政和工会组织要认真解决青年教师在福利待遇和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在住房、医疗、婚恋、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方面给予关心照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断改善生活条件,创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生活幸福指数。对于经济确有困难的青年教师,要加大社会优抚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2]。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行和逐步深化,各高校应设置一些既符合本校实际又符合青年教师现实需求的福利计划,实施多元化的福利制度[3],让青年教师享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5.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适应服务青年教师需要。首先,要建立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数量足够的高校工会工作队伍。当前,一些高校的工会存在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等问题,这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依据工会法第十三条“工会专职工作人员的人数由工会与企业、事业单位协商确定。”,但对于协商的依据、办法都无明确规定。这就给高校工会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去协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学校支持,满足相应的人员编制,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其次,要建立工会干部学习培训制度,提升自身素质。各高校工会要整合资源,建立工会干部学习、培训的网上平台,实行网上网下培训的联动,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的学习研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青年教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霞,刘毓航.塑造和谐校园文化实践幸福校园路向[J].吉林教育,2008(31).

[2]廉思.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不公平感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9).

高校青年教师的迷思 篇3

两年前,学者廉思对全国范围内各类高校的5138名青年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完成了《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给高校青年教师的身份定位是“工蜂”,基本特点是:有光鮮的“外表”,但“鸭梨山大”,是单位的业务主力但收获有限,多数忙碌于金字塔底端,仅少数人能拼到上层,才“有资本做真正感兴趣的事”。

三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曾谈到自己到北京大学兼职的经历。最初,他热情很高,给学生们开的选修课也很受欢迎。可是两年后,这位老科学家决定不再授课了,原因很简单——“我不能去跟年轻老师争饭碗,我很可怜他们。”

更早些时候,前任清华大学校长曾公开表示,“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与房价差距太大,根本买不起房。我现在很担忧这个,这样下去会导致青年人才流失”。

我之所以转引这么多对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描述,是想说明,这实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是,面对事实,却没有力量改变,就连院士,也只能以自己不上课的方式来“可怜”青年教师。这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出路在哪里?以我之见,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迷思,源于大学教育的迷失。

近年来,高校不断传出薪酬制度改革的消息,让整个社会形成“教师是高收入群体”的印象。但这只是假象,一方面,高校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经费确实有大幅增加,但更多是用到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上(有的其实是“假引进”以制造人才政绩)。由于在“洋大师”身上投入经费太多,即使是从海外引进的青年教师,收入水平也不高,更不用说本地的青年教师了。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教师薪酬采用“工资+奖金+津贴”制度,工资部分低,奖金和津贴要靠教师从研究、教学中获得,其中学术研究的提成是“大头”。一些教授,工资加津贴再加课题提成以及各类兼职的丰厚收入,赫然已进入富翁范畴,好事者甚至排出了“高校教授富豪榜”。但是,大学教师的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北京社会发展报告》对11所北京市属院校、7所部属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授2010年的总收入最低的为4.95万元,最高者为79.7万元;副教授2010年的年收入最低者只有2.8万元,最高者为67.1万元;讲师最低者只有2.2万元,最高者为57万元。”可见薪酬差异之大。而青年教师群体收入低者居多,特别是难以独立获得课题、没有科研成果、没有企业聘请兼职的青年教师,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即使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月收入不到3000元的大学青年教师也不在少数。

这与目前的科研经费配置体系有关。由于科研资源由行政主导配置,在配置过程中容易出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勾连的情况,很难有平等的学术竞争环境。一个有能力的青年学者,难以通过竞争获得课题和项目支持,而那些没有精力做学术的行政官员,或者已过学术黄金期的院士们,反而能比较轻松地获取各种纵向(来自政府部门)和横向(来自企业和社会机构)课题,成为重大课题的负责人。这种学术资源配置体系,让青年学者处于学术的最底层,有些行政官员、有显赫学术头衔者,成为课题的“承包方”和“转包方”,青年教师只能“可怜”地做他们分来的课题,再以他们的名义做出成果去发表,获取的只是很少的报酬。

不仅学术资源配置如此,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也一样。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评选的国家教学名师,80%以上有行政头衔,近20%是学校“校座”,这是行政通吃的典型表现,对第一线辛勤耕耘的青年教师,无疑是一种打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制度,推进院士退出和退休,这是有所指的。我国院士制度本来想通过设立最高学术荣誉,激励学者投身学术,可由于院士头衔趋向利益化,当选院士不但是院士个人的声誉,还有着永不退休的学术特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改革院士制度,关键在于取消院士的利益,回归学术荣誉,不然,只要有学术特权存在,就不可能有平等的学术竞争,也难以让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当前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中不对称的付出和回报,让青年教师失去了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形成学术不平等的认识,转而信奉最为实用的“丛林法则”——等待自己也有行政职务、学术头衔那一天再求翻身;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则人在心不在,马虎应付学校内的教学任务,尽可能多地到校外兼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薪酬更高的机会出现,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其实已不用多说。也有一些青年教师,并没有放弃在高校发展的念头,但他们必须应对行政部门为职称评审制定的一系列条件,包括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档次)、课题、经费、成果,还有职称英语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等等。即使成为教授,也摆脱不了这些考核指标的纠缠,一些大学教授其实只是“学术民工”。

改革高校的薪酬体系和科研管理、评价体系,才能给青年教师生存、发展的空间。在薪酬体系方面,可借鉴国外大学实行年薪制,取消科研提成等不合理制度,实行“阳光工资”——从近年的实践看,科研提成制造了科研经费黑洞,使科研成为某些学者致富的手段,调查显示,只有40%左右的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研。与此同时,要取消行政对学术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建立学术共同体,依照学术标准、学术规则配置学术资源,而不是搞权学交易。

事实上,考核指标不合理、薪酬制度不合理等,还只是造成大学青年教师待遇低、地位低的表象。问题的关键是,在大学里,几乎没有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机制,所有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都由行政主导配置,包括院士、教授在内。如果没有相应的行政职务,很难在教育管理和学术管理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青年教师待遇这类问题,最多也只是抱怨,而无力改变。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类问题,大家寻求的办法,总是找上级行政部门,期望能出台校正措施。这其实是再一次把问题纳入行政管理的轨道。前些年,为了解决青年教师受资助少的问题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设立青年课题、推出青年计划等。可近年来,当政府部门的关注点不在这里,青年教师就再一次被冷落。还有的大学,整天琢磨着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只想着引进人才,却不考虑培养人才,而且对引进人才,也不考虑如何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致使高校可以拿出光鲜的人才数据,却没有令人满意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成果,声望反而每况愈下。

不独青年教师的问题,我国大学当前的其他教育问题,从本质上分析,都是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是行政治校而非学术自治所致。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一种维护教师权利、学术权利,维护和保障教育者教育权益、学术权益的机制,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才能改变大学的生态,给教师真正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也才能谈及按教育和学术规律进行办学、学术研究,使教育回到正轨。

(作者系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探索 篇4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多数高校面临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大幅增加,教师队伍质量需要稳步提高的现状。对医学院校而言,一线教师主要来源于医学、生物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尝试构建以成才为目标的成长环境。二级学院是落实教学任务,具体承担学生培养任务的工作单元,从院系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以成才为目标的成长环境需要重视如下五个方面。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培养 成长环境

一、重视思想道德培养

青年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具体体现在如下:①坚信和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是一支完全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生力军;②能坚守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认同民主、平等、公正、诚实、守信等社会广为接受的道德追求;③热爱教育事业、开拓进取,重视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珍惜在工作中的表现。但在如下方面需要加强: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我国历史和国情,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第二、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建立,通过教育与传承,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思想逐步成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通过教育与评价机制的改革结合,增强勤奋、敬业精神,减少懈怠和消极情绪,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重视教学能力培养

重视教学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并建立对个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水平是影响教学能力的两个方面,其中专业水平需要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高,高年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如下的观念被广泛认同,以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师基本功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重视教学基本功训练,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其内涵,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基本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①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包括粉笔和钢笔等),对教师普通话水平的考核认证已经列为高等院校教师上岗必须条件;②具有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虽然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各异,但教学设计均包括确立教学指导思想,分析教学目标,安排备课和课时,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③具有教学评价能力,要求教师通过结课考试、实验和实践能力考核等形式分析评价教学效果。本世纪科技发展迅速,除以上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教师努力掌握如下基本能力:①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包括检索网络资源,制作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开展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手段;②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核心,引导学生扩展学习,适当掌握学科前沿;③服务不同培养目标下,协调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及指导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和参与科研活动,从而构建多维度的创新型学习体系。

三、科研和学术能力的拓展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两翼,也是青年教师发展的两方面能力。伴随高等院校数量和规模扩大,近年来涌现了大量教学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比较,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通常同时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在时间和经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用于教学和科研的经历,科研和学术能力占何种地位成为青年教师需要思考并存在困惑的问题。检验表明,在教学型院校,科研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对青年教师成才同样重要,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兼顾科研可为青年教师切实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增长教学能力提供保障;②兼顾科研适应教师目前通用的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其稳定工作;③兼顾科研增强了青年教师未来发展的可塑性,为高级人才成长、人才合理流动奠定基础;④兼顾科研可缓解高等院校人力、财力等教学资源有限的困难。基于以上背景,青年教师成长需要重视参与科研,而学校也需要重视为其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提供一定支持。

四、辅助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规划

按教师自然情况、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学历和职称等情况的差异,以及教师本人对自身发展的思考,适合每位青年人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也是异质的。在深入了解工作岗位的具体情况后,大学和专业院系相关部门应辅助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成长规划。科学而可行的个性化成长规划应在如下方面促进青年教师的成才:①包容青年人“成家”和“立业”阶段的个人需求,在合理分配时间能有精力完成个人工作、外出进修学习,同时保证稳定生活节奏,身心健康;②寻找到个人情趣与工作需要的结合点,细致规划教学领域和学科发展方向,将长远的目标划分为的成长规划,按部就班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③培养活跃思维和开放的思想,伴随教学和科研能力成长,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成长为具有赋予开拓进取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④边培养边使用,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发挥作用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教学和科研中体验自己的进步和缺憾,合理修正其成长的路径。

五、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对青年教师业绩的评价机制,是长效促进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 “发展性评价”在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并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给予很高热情。“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奖惩性评价”而言的,后者是指社会、学校根据需要制定统一标准对教师过去工作进行评价,以达到奖励或处分的目的。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上还处于发展和摸索阶段,没有明确定位和丰硕成果,用学校统一标准的各项奖励条目衡量,他们缺乏竞争力并处于劣势。而发展性评价是指教师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实现目标,主动地不断进取、反思、再进取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主体在动态发展中自我目标设计和实现是评价其发展潜力的内核。

【作者简介】李妍(1972-),女,博士,教授,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高校青年教师个人总结报告 篇5

为了尽快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用心引领青年教师订阅《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等专业杂志,拓宽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面;指导他们学习《引领高中新课程》等书籍的新理念,并指导他们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录象、听名师教学讲座视频,将新课改理念及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要求他们摘记新课改理念及现代教育理论之精华,将所学到的理论、教法、技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技巧。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习目的是借鉴,总结结果是提高,将他人的经验加以验证、提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逐渐构成自己的工作作风和教学风格,来促使青年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促进业务潜力。

二、端正职业意识,助树用心心态

在工作中首先是要看潜力,但如果心态不好,再有潜力也会无济于事。而往往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有些偏颇。刚入行时,理想远大,憧憬着完美的未来,热情高涨,干劲十足,然而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且年轻急躁,感觉事事不顺心,适应不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就会消极思考并认为地位钱财不如人,辛苦劳累多于人,而产生消极心态,不能用好的心态去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用心的好心态是教师做好每一件事情、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务必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我会用我自己的耳闻目睹及亲身经历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以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帮忙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琐碎、艰辛、平淡及清苦,教师职业工作需要不厌其烦、需要不遗余力、需要耐得住寂寞及需要挡得住诱惑。因此帮忙青年教师端正教师职业意识,树立用心心态,才能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崇高的背后是艰辛,艰辛的背后是无尽的乐趣;才能让青年教师认识“心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才能让青年教师明白无论成功之路有多曲折,都应秉持一种不服输的顽强的精神,以用心心态去应对,唯有努力才能走向成功。

三、相尊交流沟通,互赢共同进步

青年教师既年轻又有活力,对新事物理解吸收得快,个性是新课程改革更是给了他们以用武之地,但他们教学经验少,无法把学习的教育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来。而作为老教师有经验,但对新事物理解吸收不如青年教师快。因此两者互补性强,若要构成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就务必构成“同行相尊”的风气,人与人相互尊重,才能构成和谐环境及彼此信任关系,才能坦诚交流沟通,才能知己之不足,知人之所长,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使青年教师的活跃思想与老教师的丰富经验溶为一体,生成更多的理论经验,以致新老教师都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到达互赢共同进步的局面。

四、跟踪课堂教学,成长于每课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论文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和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吸纳了大批的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很多高职院校出现师资队伍年轻化的现象。虽然他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工作的激情以及比较前沿的知识信息,但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却相对缺乏,从而对教学的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中较为年轻的教师普遍存在有六个现象:

第一,缺乏实践经验,虽然他们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但很难与现实实践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第二,教学当中的重难点不够突出,“大而全”的教学特点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三,语言的精炼程度不够,很多都是照本宣科,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无法做到深入浅出的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第四,讲课节奏太快,咬字不清,声音微弱,严重影响的教学效果;

第五,教学不规范,手段单一,并且有过于依赖PPT的现象,一旦停电或电脑出故障,没有多媒体帮助,就无法进行正常教学的情况;第六,课堂板书随心所欲、胡乱书写,使学生课上无笔记可记,板书没有达到服务教学的目的。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导致的。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教学能力,通俗的讲就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缺少对青年教师的岗前系统培训。青年教师一般学历层次比较高,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知识较为扎实、知识结构新、创新思维强、接受新事物快。但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没有师范类课程专业学习与培训,因此教育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也相对缺乏。而多数学校也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也不够重视,培训内容往往趋于形式化,高校对于青年教师使用多、调教少,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青年教师对职业技能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掌握。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对相应课程与教案的熟悉度,却忽略了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重难点把握不精准等方面问题。

第二,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教学研究是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自我完善的有效方式。青年教师年轻、精力旺盛、家庭负担小,往往是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每学期承担了大量的课程教学,使得大量的时间被用于应付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精力去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院校资源分配不均,再加上青年教师刚入职,科研成果较少,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是成为弱势群体。再加上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几乎都要求申报人至少是副高以上职称,从而导致很多青年教师无法获批一些重大项目,这严重限制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青年教师教学反思意识不强。一直以来,教学反思都被认为是教师职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最核心的环节。通过对教学中重难点问题的教学反思可以使青年教师认识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很可能就上升为教育中的创新理念与新模式,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而现实中,一方面,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整天处于备课-上课的循环中,几乎没有进行教学反思的机会;另一方面,个别青年教师由于对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有时间,也不愿意在教学反思上花时间和精力。第四,青年教师交流能力不强。教师交流在这里指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教学交流,听课、评课、研讨、会议报告、教学论文等等收属于教师交流的范畴,青年教师在攻读完硕士、博士学位后一般都是直接走上岗位,因此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与实践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后,整天埋头于备课,按照自己想当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缺乏与周围的交流,看不到自身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青年教师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听评课等活动,可以取长补短。通过与学生进行关于知识传授与知识学习的相互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按照学生的特点完善教学内容设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2.1不断完善制度环境

高校考核评教机制、教师人才培养机制以及职称晋升机制都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高职院校要想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就应建设良好的环境与制度,首先,要建立起支持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合理的评教机制,目前的评教机制主要包括学校督导评价、院系领导及教研室同事间评价、学生评教三个方面。其中院系领导评教基本上属于走过场,有的领导甚至叫不上该教师的名字,何来评价的公正、客观,学校督导也只是通过一两次的听课给出看法,学生评教通常也会掺杂自己的情感与主观认知,因而也难以获得一个教师的真实信息。我们要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方式要客观公正,采用导师、学生、同行教师、专业教学评价机构等多方考核形式。其次,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不但要规范、丰富新入职青年教师的职前培训还要开展多样化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在职培训,可开展方法培训,如教学导入培训,讲授技巧培训等,也可开展提高教学能力与设计能力的专业培训,使青年教师教学更完善,也能收获更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定期开展关于具体教学问题的主题研讨会,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开设主题研讨会,共同解决教学问题。最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青年教师以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为重心。如青年教师的奖酬金制度、职务职称晋升标准、评先评优等各种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建立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激励机制,使科研为主和教学为主的教师都受到较高的待遇和地位,激发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2.2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那教学就作为了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青年教师要避免产生“重科研轻教学或重行政轻教学”思想的不良影响,要认识到教师的真正职责,即育德育人、培养人才质量,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因此,青年教师要重视学生能力、知识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养成,用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3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以往多,对教师的需求也与以往大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加强自我知识的内化和提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积极学习并与学生进行分享,才能完成新时代条件下对学生的“授业解惑”的使命。

2.4不断坚持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反思,不仅可以为教育教学积累经验,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可以丰富个人的工作生活,修炼心性。通过教学反思,客观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达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论高校青年教师的成才之路 篇7

一、青年教师的成才要素

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表现为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敬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不断升华的过程;表现为学科知识、专业知识逐渐丰富, 专业能力、职业能力逐步提高心理品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表现为学术品格、学术操守形成与学术能力不断正向累积的过程。只有思想境界、知识积累与职业技能、学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我们方称之为成才。

师德主要包括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个人品德表现为忠 (忠于祖国和人民) 、孝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诚 (诚实、诚恳、讲信用) 、义 (羞恶之心、明辨是非) 、礼 (为人处世合乎法度) 、仁 (恻隐之心、乐于助人) 、勇 (勇于担责、锐意进取) 、恕 (宽恕他人) 、严 (严格要求自己) 、敬 (敬老尊贤) 、恭 (承认真理、服从真理) 、谦 (谦虚谨慎) 、公 (处事公正) 、廉 (公私分明, 两袖清风) 、勤 (勤劳、勤勉) 、俭 (朴素、节约) 等16个方面。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业必须具备的工作品质, 它主要包括坚持真理、讲究科学、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自信自立、教学相长、热爱本职工作、爱护学生、率先垂范、乐观向上等10个方面。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相互依存。

除传道外, 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根本职责。由于教学工作的特殊性, 大多数教师都是一个人承担和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制定教学大纲、编制授课计划、授课、命题、改卷、评定成绩等, 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也是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

学术能力是指掌握知识、运用工具, 进行理论创新的能力。特别要申明的是能力不同于水平, 水平是能力的表征, 它通常表现为学术论文的质量与数量、科研成果的新颖与独创、获得同行认可或政府奖励等方面。这些指标对青年教师不合适, 只能用“能力”指标而不能用水平指标。年轻人刚走上工作岗位, 不可能立刻取得成就。但青年教师学习知识的能力强, 使用工具与材料的水平高, 能领会、分析、综合、评判现有文献、工具、材料的优劣,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 从而能找到知识、工具、材料应用的新基点, 这就表现出了一种性向、一种能力。

二、青年教师的自我成才

一个优秀的教师, 必须能担负起并充分地实现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到的“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这里所说的“传道”, 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探索真理;其二, 引领道义, 也就是“向学”和“做人”两方面。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 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自古至今, 人们都提倡“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君子以厚德载物”。教师应是君子的典型代表, 更应该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率先垂范者。

品德垂范必须以职业技能垂范做支撑, 具体表现在: (1) 制定教学大纲, 依据学科 (专业) 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技巧在于以适当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基础, 挖掘教育的深层次内容, 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编制授课计划, 合理组织和搭配各种教学活动, 它涵盖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实训等多种手段。 (3) 授课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和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讲好关键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兴趣, 使学生能够动脑、动手、动口。加强教学互动, 努力做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和谐统一。 (4) 抓好布置作业、命题、改卷、评定成绩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业以论文形式布置而不注意知识与技能的集中考查, 会使论文宽泛而流于形式。现行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而忽视对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等能力的综合评价;对技能的考查需要注重实时性、现实性, 多次进行。批阅试卷、评定成绩过程中除判断试题的难易外, 还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日后改进教学打下基础。

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应在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如申请和完成纵向横向科研课题, 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 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最新进展等, 以保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指导教学, 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更为重要的是, 青年教师还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困惑和迷茫, 反映了理论的缺乏和理解的浅陋, 这需要教师积极探究, 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 理解表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使以后的实践更有理性特征。提高理论水平的途径很多, 如学习教育教学基础理论, 阅读有关教改前沿信息的专业报刊等。总之, 通过开展研究, 不断找到职业发展的新基点, 找到教学的新乐趣。

学术研究应有学术操守。美国学者佛兰斯纳在1930年就强调大学应该是时代的表征, 他不认为大学应该跟随世界的风尚;但他也不认为大学应该是象牙塔, 他认为大学应当严肃地把持一些长远的价值。学术品格就是遵守科学、人文领域内公认的规则和持有相应的价值观。这种品格是自主、独立的, 不依附于他人和某种团体, 不附和官场、商场的潜规则, 只是服从真理的探寻精神和真理本身。

专心于学术的人未免会有点儿脱俗, 遇事儿往往要坚持个人意见, 这样形成习惯后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风格。如此就会被人们认为太死板、太落伍、不合群。大学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为了在大众化的环境下更好地生活、工作, 有时不得不学会欣赏流行风尚, 谈论时髦话题, 学会取悦对方, 一句话, 就是要学会媚俗。但媚俗不能跨进研究的范畴, 否则科学就不成为科学, 真理就不再是真理, 内心的学术操守就会荡然无存。这种生活中的“圆”与研究中的“方”是很难把持的, 正因为难, 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坚守职业操守更具重要意义。

三、青年教师成才的外力推动

高校教师压力的确很大, 除了来自学生的之外, 也来自于学校———一味地向教师索取而不注重创造条件。学校只向教师要科研成果, 很少考虑怎样为教师的教学科研、职业发展做点什么。

实际情况是, 大学青年教师不管是硕士毕业还是博士毕业, 大多数人没有学过教育学, 对怎么当好教师心中没底儿。论文该怎么撰写?科研项目该怎么申请?怎么才能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下一步该怎么发展?类似的问题, 许多青年教师可能遇到困惑或正在困惑着, 却很少有人来给他们排忧解难。理解青年教师的困窘, 并乐于扶助, 在情感上是帮助了青年教师, 在战略上则是帮助了学校。因为帮一个人是小事, 帮一批人就是大事;帮教师是善事, 帮青年教师则是百年树人的工程, 意义更为深远。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但需要教师, 更需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人员在内的多方支持。在美国的大学中, 有多种多样的项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包括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和更新知识储备等。普遍的做法是:采用模拟教学、课堂录像、教学咨询、讲座和讨论会、小型教学改革、设立教学奖等方式, 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新教师或者由学生临时充当的教学助理而言, 在上岗之前接受专门的教学技能培训是必需的。

2008年, 首都经贸大学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帮助下成立了教师促进办公室。它将逐步推出以下服务:为求助者寻找志愿者教师, 通过咨询、听课、录像分析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一对一”的帮助;提供全校性的教学、科研潜能开发课程;组织和帮助开展教学和科研培训, 通过提供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资源、职业生涯发展、各种科研培训等方式直接服务于青年教师;编写涉及教学、科研、奖励、成长、资源、服务等内容的《教师职业导航》;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推出助教和助研培训规划等。这个“舶来品”适应中国大学的“水土”也许尚需时日, 但有专门的机构来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无疑是青年教师的一大福音。

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现行的制度设计———考核、评比、薪酬等从某种意义上迫使一部分教师学术上造假, 使一些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误入歧途, 令人感到惋惜。首先, 合理的制度设计是宽容青年教师作出更为细分的职业选择。教学与科研在理论上可以统一, 即教学推动科研, 科研促进教学。但事实上, 人有不同的特长, 能搞好教学的, 未必在科研上出类拔萃;科研能手未必是教学高手。以科研为基础还是以教学为基础而兼顾其他, 需要尊重青年教师的选择。教学水平也是学术水平, 不能片面认为只有科研代表学术水平。其次, 容忍青年教师的个性和失败。青年教师是否为可塑之才, 应放在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中去考查。要充分认识到现行科研量化考核的局限性, 不能把权宜之计的量化考核作为学术成长的长期评价, 不能把科研考核视同学术评价。现实中虽不能取消量化考核但要辅之学术评议, 将定量与定性考查结合起来, 从而更多地照顾青年教师的成长性、学科的特殊性;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结合起来, 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理解、信任、自由;建立学术共同体, 学者治学, 同行评议学术价值。最后, 弱化学术评价与职称、薪酬、评奖、奖励的纽带功能。现实学术评价是以行政考核为依据的, 行政考核的结果与晋级、酬劳、奖励直接挂钩, 这是教师在极大的生存压力下为“五斗米”折腰的根源, 有这一根源存在, 学术论文的水平、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根除这一纽带似乎有些不可能, 但弱化纽带的效能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高校一般都建立了保证教学质量的监督体系, 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校级、系部、教研室的纵向督导, 教务、学生质量信息员、专职督导的评教, 同行评议、学生评教、自我检讨等, 这些大都属于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也是必要的, 但对它要有正确的认识, 监督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监督不是为了树正面或反面典型, 而是为了实实在在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制定教学大纲、建立试题库、编制授课计划, 还是按照授课计划组织课程讲授、安排课程考试、进行教学总结, 都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和流程。按照程序、流程, 引导青年教师完成每一个环节, 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方法。对履行职责有不到位的, 重在指出问题, 个别人的个别问题, 个别谈话, 个别处理;共性问题, 对事不对人, 以会议、通报的方式指出, 并采取措施, 解决问题;如果还难奏效, 则要有组织地安排老教师开讲座, 作辅导报告, 以老带新, 传授经验, 推动青年教师的教学成熟进程。

提供激励的手段丰富多样, 如制订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每年遴选若干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问进修, 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对教学成绩突出但和老教师相比显然还有差距的青年教师, 设立“青年教师进步奖”;对热心为学生答疑解难, 既教书又育人的青年教师, 设立“育才奖”。

摘要:青年教师的成才需要经历一个培养过程。一方面靠自我磨砺、自我完善, 通过完善师德、提高职业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而实现;另一方面靠学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机制等外力推动而实现。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关键词:青年教师,成才,师德,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丘成桐.论高等教育[N].科学时报, 2008-07-01.

[2]向宝云, 卢衍鹏.对人文社科科研量化管理两面性的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

[3]罗丹.教师发展在国外[J].河南教育 (中旬) , 2007, (1) .

高校青年教师薪酬管理重在激励 篇8

如何保持这些青年教师的鲜活力、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高校管理者对此应该引起重视。

青年教师对薪酬普遍不满意

马伟所说的问题在青年教师们中普遍存在。一项针对35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薪酬水平不满意,认为其劳动收入与劳动付出差别很大。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激励型工资结构,这种工资结构模式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当年随着北大、清华等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行,岗位津贴制逐渐在全国高校中铺开。与教师绩效挂钩的岗位津贴逐渐成为教师可变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教师工资中相对固定的主要收入。岗位津贴的实行在增强教师薪酬的激励性方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的高校教师薪酬构成仍存在诸多问题,而其中令青年教师们非议最多的当属以下几种情况。重资历和学历、轻能力和实绩

当前高校教师的工资仍然采用的是与职务等级挂钩为主的工资制,即主要与个人的职务、职称学历相联系,个人的岗位差异和工作绩效差异难以在工资收人上表现出来。虽然目前高校也强调岗位聘任制,但是在进行工资、津贴分配时,却更多的是从职务、职称变动的次月起兑现新的工资及各类津贴,工作质与量的因素考虑较少,从而使考核、聘任流于形式。平均主义倾向特别严重

教师的劳动具有不可测量性,因此出于简便,高校往往实行平均工资制度。平均工资制度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专业技术职务相同的教师收入差別甚微。专业技术职务是教师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国家工资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而定,晋级由工作年限决定,而不与业绩挂钩。地方性津贴也由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不管贡献大小、业绩高低,相同职务人员的地方性津贴标准都一样。这种模式下,因学科岗位不同以及自身素质有别,同等主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业绩差别很大,而国家工资和地方性津贴却差别不大。青年教师的地位相对较弱

虽然这些青年教师大都有着高学历(一般硕士以上),而且大多数学术背景深厚,但在科研、教学方面,他们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在科研方面,没有项目和论文,青年教师们可能一辈子只能在原地趴窝,没有提升半步的机会。因为做科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尽管他们有着良好的科研功底,受过正规的学科训练,在读硕士、博士期间也积累了相关科研经验,但他们往往很难独立争取到各级各类项目。对于青年教师们来说,做科研可能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依靠大树好乘凉,找一个“大”老板,然后获得进一步搞科研的机会。但是如果学校一般,没有大老板可依靠,青年教师们只能去“嚼菜根”。

在教学方面,虽然这些青年教师有着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能带动课堂上大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但是因为课时费高低是和职称挂钩的,因此青年教师们的课时费相对较低。据马伟说,他所在高校,助教课时费19元,讲师22元,副教授30元,教授45元。而马伟上一个小时的课可能需要备3到4个小时的课,折算下来每小时最多5块钱,这个水平同街上小工每天的赚钱效率相当,实在是提不起积极性。评职称时,也只看是否达到工作量这一点,更多的是看论文和项目,上课上得多,只能耽误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而不是促进。因此,上课对青年教师而言是一种负担而不是工作动力。

薪酬改革何处入手?

从马伟2月份工资表可以看出,他的工资性收入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基本工资,包括国家拨款的职务工资加上活工资或浮动工资,国家、地方性的政策性补贴;二是岗位津贴,包括院津贴和系津贴两部分;三是奖励津贴,包括超课时津贴,对优秀人才、重大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和其他保险福利等。改变当前青年教师薪酬模式,也应从上述三项人手。改变当前单一的岗位薪酬模式

高校教师的工资、津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因此,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薪酬激励应主要集中在校内发放的部分。目前,各高校对这部分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强,已普遍形成了三种岗位工资模式:即以职位为中心的薪酬模式、以能力为中心的薪酬模式和以业绩为中心的薪酬模式。

三种薪酬模式中,以职位为中心的薪酬模式覆盖面最广、应用最广泛,其突出的功能是保障功能,但公平性最弱;以能力为中心的薪酬模式仅限于高校中聘请的极少数院士、牛寺聘教授、长江学者等,与青年教师关系不大;以业绩为中心的薪酬模式似乎能给青年教师以公平获取报酬的机会,但由于当前许多高校并未真正建立以业绩为中心的薪酬模式,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即使建立了业绩薪酬模式,也不能很好地起到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可以明显看出,各个系列在确定具体级别时,着重考虑的是被聘任者的资历、职称、行政级别等,这对于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显然是不公平的。让绩效薪酬成为工作动力

绩效薪酬的核心是教师薪酬水平随个人、团队绩效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制度下,高校据以付酬的是教师通过努力实现的对学校有价值的产出、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与学校相匹配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有利于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行为。因此,绩效薪酬与岗位薪酬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相对而言,岗位薪酬提供基本保障,而绩效薪酬则重在激励。当教师绩效能够得到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报酬时,教师对于公平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同时得到满足。

但问题是,当前高校普遍采取的是“消极薪酬政策”,绩效薪酬所占比例较小,甚至根本没有。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尤为不利。以马伟的薪酬构成为例,工资、岗位津贴以及课时津贴很低,科研津贴几乎没有,绩效薪酬缺失。除了实发工资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自然增加外,岗位津贴没有任何变化。据了解,虽然马伟所在的高校去年进行了岗位津贴调整,虽然马伟工作很卖力,一边上课,一边搞科研,但岗位津贴似乎没有怎么变化。

不考虑工作绩效的薪酬发放办法非常不利于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对高校里的教授、上层管理人员而言,高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出场(讲课)费”使他们很多时候并不看重学校的那“一点点收入”,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他们要全部依靠这个来维持生活。

引入多种激励型薪酬

健全以岗位和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制度

教师的薪酬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等级的固定工资上,同时也体现在不同绩效的浮动工资上。如果岗位的聘任、业绩的测评能够体现出相应的学术

水平和业绩贡献,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教师的人力资本的水晶及差异,那么薪酬制度就能够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当前,绩效薪酬制度的建立,在部分高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有绩效薪酬的部分高校,其所占比例也相当小。有学者认为,在“(高校)三元薪酬结构中,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和岗位绩效工资的比例为:40%:10%:50%比较合适,这种比例结构下,绩效薪酬才会产生较大激励作用”。当然,绩效薪酬具体比重为多少,还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发展战略、财力水平等方面具体规划,不便做一个统一规定。但其所占份额原则上应能起到激励作用,起到“按劳分配”、激发潜力、促进竞争的作用,否则形同虚设。

薪酬制度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由于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价值不易量化,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因此,它的评价只能通过主观评价。因为主观性的存在,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就尤为重要。只有做好了绩效考核工作,才能说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团体及个人的作用。

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马伟所在学校有两个考核机制,一是学生网络打分,二是教学督导组随机打分。教学督导组是学校返聘退休的老教师,从PPT的排版、到板书、到教师的台风等方面,每天对课堂随机抽查。网络打分只作教学评价参考因素,督导组的评价占很大作用。评价结果不影响职称评定,但是与评先进和年终奖金级别挂钩。确立宽带型岗位薪酬制

宽带薪酬是一种新型的薪酬结构设计方式,是对传统意义上那种大量等级层次的垂直型薪酬结构的一种改进。这种模式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转变为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

宽带薪酬是指把在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分为几个甚至十几个级别的层次划分到同一级别中,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与传统的基于资历或职位的薪酬体制相比,宽带薪酬使得工作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同一薪酬级别里,但在同一级别里,因工作者对单位贡献的大小,收入会有很大不同,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从组织环境要求来看,宽带薪酬匹配于扁平化的管理机构。

随着相当一部分高校由“校、院、系”三级管理向“校、院”两级管理的过渡,高校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但大多数高校在薪酬管理方面,普遍存在层次过多的弊端。以对青年教师收入影响最大的以职位为中心的薪酬模式为例,岗位津贴被分为12级和14级(党政管理系列、教辅系列为12级,教师系列为14级),每一级别的岗位津贴没有上下浮动范围,也就是说,在两年的时间里(岗位津贴一般两年调整一次),不管你工作多么努力,你是不可能获得比原先被定好的级别更多的津贴的。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引进宽带薪酬是非常必要的。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相结合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被称为保健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而像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这些是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的结合,尤其是间接薪酬的实施,可以改变这些激励因素,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间接薪酬主要是指与福利、服务等相关的内容。就青年教师而言,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立个性化福利政策,比如菜单福利。这种福利也称作自助式福利,组织设计出一系列合适的福利项目,如健身、探亲假、旅游等,并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福利包”。这样的福利政策减少了因职务级别不同带来的福利政策的差异,会增加青年教师的选择余地和满意程度,具有较明显的激励作用。对青年教师实施最低年薪制

实行最低年薪制,就是指对青年教师们的收入设一个下限,比如,对初到高校工作的博士以上青年教师设定最低年薪5万~6万,平时按月发放80%,年终再根据其全年表现在其余20%的基础上上下浮动。实施最低年薪制,既能够体现青年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又具有相对的激励作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热情,又可以增强高校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链接

美国高校教师工资构成

上一篇: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下一篇:小谈金庸三联版鉴伪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