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路

2024-09-17

工业园区路(共7篇)

工业园区路 篇1

2013年6月27日, 《农业机械》杂志主办的“中国农机工业高端对话”在北京,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报告厅隆重举行, 行业精英汇聚一堂。活动邀请的嘉宾包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高元恩、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副站长朱良、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毛洪, 活动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宪法主持。这些行业资深专家就眼下中国农机工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农机工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早在2011年《农业机械》杂志曾连续3期刊发了题为《中国农机工业升级路》的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农机工业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改变, 有必要进行再探讨和再研究。为此《农业机械》杂志在2013年7、8、9月已连续3期结合“中国农机工业高端对话”专家谈话内容, 从产品技术、国际合作和产业链竞争等方面刊文对当前中国农机工业升级道路进行分析, 本期从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方面进行探讨。

管理提升时代的到来

过去10年中国农机工业高速发展, 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的红利, 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和成本红利。首先是政策红利, 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拉动了中国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增长。2004—2012年, 中央财政共投入补贴资金744.7亿元, 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2 187.9亿元, 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2 272.6万台 (套) , 受益农民达1 822.5万户,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累计提高了24.5个百分点, 相当于之前35年的增幅。其次是技术红利, 10年前中国农机行业主流产品就是小麦收割机、农用运输车和中小型拖拉机, 与欧美主流农机产品技术水平相差几十年。技术的低起点使得我们经过引进、模仿和简化创新, 驱动中国农机工业连续高速增长数十年。第三是成本红利, 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在过去几十年都非常低廉, 致使中国农机产品在东南亚、非洲, 甚至在欧美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未来10年, 对于中国农机工业来讲政策红利仍将长期存在, 但是已经开始出现边际效应, 将不会再有过去10年那种强烈刺激效果;技术红利实现难度在加大, 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电液控制、环保发动机等产品技术不容易突破;成本红利已经基本消失, 一方面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压低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三大优势的逐渐退潮, 中国农机工业的持续发展将不得不依赖于每一个企业, 尤其是每一个规模企业的效率提升。而企业效率提升的动力则来源于企业家们所领导的管理职业化转型。唯有企业, 尤其是规模企业的企业家们主动实施管理职业化转型, 中国农机工业才有可能收获“管理红利”, 实现可持续的高速发展。也就是说, 中国农机工业进入了管理提升时代。

中国农机企业的管理现状就是家长制, 大家长管小家长, 最小的家长管员工。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整体管理水平非常落后, 企业经营状况受企业家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影响非常大, 有的甚至是,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带领一批员工, 能在不同的地方迅速复制其成功。现代化的企业就是一台机器, 每个人只是机器的一个零部件, 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 所有的人都齐心协力, 整台机器才能高速运转。但是, 每个人都仅仅是一个零部件而已, 没有任何人是不可替代的, 机器出了故障更换零部件即可。中国农机企业太多依赖企业家的个人能力, 没有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 有可能使得企业无法长久地运行。

从具体的管理手段上看, 中国农机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也非常落后, 质量管理体系、精益生产体系、电子商务等先进的管理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普及, 突出表现为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这也是本土农机企业与外资农机企业目前的主要差距所在。《农业机械》杂志记者从五征集团、东风农机了解到, 近几年这两家企业都高薪聘请日本专家导入丰田TPS管理模式, 通过管理手段的提升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精益化管理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 提高了产品质量, 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正是由于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使得中国本土农机企业具备“管理红利”的优势, 通过管理水平的上升能带动企业效率、效益的持续增长, 推动整个农机行业持续高速增长。随着低成本优势、技术低洼优势的丧失, 未来企业要继续发展也不得不依靠提升管理水平来维持。

战略决策水平亟待提升

中国农机企业的战略决策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为有很多企业在战略选择中常常迷失了自我, 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战略问题不仅仅是要制定一个战略规划, 而是企业发展必须有战略方向和战略的意识。我们很多农机企业, 当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来年的目标就要达到150亿元甚至更高。跨越式发展对农机企业来讲是不科学的, 做企业要踏踏实实, 要有长远的战略方向和战略意识。有的企业不愿意受战略和规划的约束, 总是希望在市场上抓机会, 放手一搏。实际上, 这种思维方式对大企业非常不利, 因为大企业一定要靠战略去导向, 大企业一定不能单靠抓市场机会去发展。如果今天抓一个, 明天抓一个, 几年之后大企业的定位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就都不清楚了。

在这方面美国迪尔公司可谓是战略高手, 不仅在美国本部而且在中国市场其发展战略也都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榜样。首先, 让我们来看一下美国迪尔公司的发展历程。

1837年, 约翰·迪尔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大迪图尔市的铁匠铺打造出一种磨光钢犁, 使得拓荒者能够在西部大草原的粘土中耕出匀整的垄。1838年, 铁匠约翰·迪尔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小作坊的制造商。

1852年, 约翰·迪尔买下其合作伙伴的所有股份。接下来的16年, 用过的名称有约翰迪尔、约翰迪尔公司、迪尔公司、莫林犁具制造厂。1858年, 在全国性金融恐慌的背景下, 迪尔公司经营面临危机, 为避免破产, 采取了改变所有权和管理机制的措施。约翰·迪尔仍担任总裁, 但管理权移交给21岁的查尔斯·迪尔。查尔斯·迪尔在此后的49年间一直执掌公司。

1868年, 经过31年的合伙经营、独资经营后, 正式成立为迪尔公司, 最初有四名股东, 一年内增至六名。查尔斯·迪尔和约翰·迪尔共控股65%。1907年, 查尔斯·迪尔去世, 他的女婿威廉·巴特沃斯接任公司CEO一职。

1910年, 迪尔的董事们开始对公司进行大改组, 使之成为由迪尔公司董事会管理的整合实体。此方案统一了各个工厂和分公司, 提出了收购计划, 并对会计和财务进行了集中化管理。1911年, 迪尔公司首次发行了40万股优先股, 次年, 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1912年, 现代约翰迪尔公司形成。有11个生产实体在美国、1个在加拿大;另有25个销售机构——20个在美国 (包括1个出口部门) 、5个在加拿大。公司还经营一家锯木厂, 在阿肯色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拥有41731英亩的林地。当年, 迪尔公司还在东莫林成立了收割机厂。

1918年, 约翰迪尔在对拖拉机生产进行多年调查后, 收购了制造“滑铁卢小男孩 (Waterloo Boy) ”拖拉机的工厂, 拖拉机迅速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 当年售出5 634台“滑铁卢小男孩”拖拉机。1927年, 迪尔公司生产出约翰迪尔2号联合收割机。一年后, 大力宣传体积更小的约翰迪尔1号联合收割机, 并受到市场追捧。1958年, 约翰迪尔信贷公司开始运营, 为购买约翰迪尔设备的美国用户提供融资支持。1984年, 约翰迪尔收购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的Farm Plan公司。

1955年, 威廉·休伊特当选为总裁, 并在其岳父查尔斯·迪尔·威曼去世后接任公司CEO一职。作为最后一位来自迪尔家族的总裁, 威廉领导公司27年。1973年, 约翰迪尔销售总额首次超过20亿美元。董事会决定逐渐向更加独立的趋势发展, 并任命首位外部董事。1982年, 罗伯特·汉森接替董事会主席威廉·休伊特的职位, 后者进入退休生涯。1990年, 汉斯·贝克自1987年起担任总裁, 1989年起担任CEO, 并在罗伯特·汉森退休时当选为董事会主席。2000年, 汉斯·贝克退休, 罗伯特·莱恩当选为CEO。2009年, 山姆·艾伦被任命为约翰迪尔第九任CEO。公司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全球运营模式, 并将全球农业设备部及商用和民用设备部的技术、专业技能、经验、渠道及投资进行合并, 组建了农业和草坪设备部。

2012年, 迪尔公司庆祝成立175周年。2011和2012年连续两年, 荣登由全球最大的品牌管理顾问公司Interbrand主办的年度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2009—2013年连续五年, 上榜《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受赞赏公司”。2013年, 约翰迪尔连续7年荣膺“全球最具商业道德企业”。

迪尔公司成立后经历了合伙经营、独资经营, 实行股份制管理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随后还引入独立董事和全球运营模式。在经营范围上, 迪尔从生产犁开始, 到拖拉机、收割机、工程机械和草坪设备等, 逐步实现了多元化经营。176年的发展历史使得迪尔成为全球农机第一生产商, 而那些竞争对手, 像福特、万国、凯斯、奥利弗等先后都退出市场或走向资本联合。另外, 迪尔公司的“掌门人”也先后由约翰迪尔家族成员及其亲属担任, 到完全聘任职业经理人担任, 实现了从家族企业到现代企业的成功转变, 但是约翰·迪尔创立公司的精神一直被保留。

中国农机企业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成立的, 其发展历史不过五六十年, 而真正经历市场竞争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所以说, 完全竞争环境下的中国农机工业不过就是30来年的历史。另外, 像福田雷沃、奇瑞重工等一大批新兴农机企业是最近一二十年才成立的。读过中国一拖集团朱士岑为《农业机械》杂志撰写的《拖拉机史话》的人都知道, 世界拖拉机发展史上, 除了迪尔公司外, 曾经独领风骚的企业都先后步入历史殿堂, 有的退出竞争舞台, 有的被别的公司购并整合。未来, 中国农机工业也将会重复这段历史, 能否笑到最后就看谁的战略决策更长远、更持久。

也许, 迪尔公司的发展史比较久远, 对中国农机工业借鉴意义不直接, 那我们再来看看迪尔在中国的发展史。

1978年, 迪尔公司首次向中国黑龙江农垦提供了62台当时最为先进的农机设备, 并在友谊农场创造了“20人耕种733 hm2 (11 000亩) 地, 平均每人产粮10万kg”的生产奇迹。20世纪80年代, 向中国出口了近2 000台拖拉机、收获机械及各种农具。还向中国农机行业转让制造技术, 并与黑龙江农垦合作开展了技术培训项目。

1995年, 迪尔公司在北京成立办事处。

1997年, 约翰·迪尔 (佳木斯) 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成立, 这是约翰迪尔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

2000年, 约翰迪尔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2005年, 约翰迪尔 (天津) 产品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和约翰迪尔 (天津) 有限公司在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2007年, 约翰迪尔 (宁波) 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在浙江省宁波市成立。

2010年, 约翰迪尔 (天津) 产品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农业机械检测中心。

2010年, 约翰迪尔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 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农业设备客户融资的公司。同年, 约翰迪尔 (天津) 有限公司旗下新建柴油发动机工厂, 这是约翰迪尔在中国的第一家柴油发动机工厂;约翰迪尔 (哈尔滨) 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立, 该工厂制造大中型拖拉机、收获设备、植保设备、灌溉设备等多种产品。

2012年3月, 在广西、山东分别推进甘蔗及棉花生产机械化的试验农场项目;7月, 第一台国产摘棉机在佳木斯工厂下线;11月, 哈尔滨新工厂开业。

迪尔在中国市场是从直接出口产品开始, 随后建立合资企业开始生产收割机、拖拉机, 全资收购企业生产水田机械, 目前已经开始全线产品在中国生产销售。另外, 在其合资企业向独资转换的过程中, 迪尔高超的战略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显露无遗, 合资只是一种战术, 为实现掌握市场的战略可以连续准备10多年。在这方面, 中国农机企业则相形见绌, 我们有不少企业只干赚钱的事, 常常出现哪个产品赚钱就一窝峰地拥上去。有时候, 为了赚钱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和用户利益, 导致开发市场变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最终被市场抛弃。学习迪尔的战略长处, 弥补自己的战略短处, 是中国农机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然, 目前中国农机工业拥有超过1万家生产企业的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其中绝大多数都将会退出竞争舞台, 或被并购、或转变发展方向、或破产消失。但是, 能留下来并取得发展的必然是在技术、品牌、管理和战略等方面的佼佼者,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中国本土佼佼者能屹立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农机舞台。

工业园区路 篇2

同志们:

征迁工作是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大家都知道,我市工业路棚户区改造任务重、涉面广,征迁工作绝不是某个职能部门的事,需要各个责任单位及广大干部群众各司其责,通力协作。

为了进一步做好任务的细化分解,让大家明确征迁职责,市政府下发了相关文件,明确了责任单位,制定了工业路棚户区改造征收项目网格化工作机制责任名单、工业路棚户区改造项目网格化工作机制示意图,大家要认真对照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工作机制,认真搞好征迁补偿和住房分配等政策落实,公开透明运作,做细做实工作。

我市工业路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征迁户443户(包含公建单位20户),因征迁难度较大,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工作分为两期进行:一期73.5亩涉及95户私有产权房屋及公安局、武警大队2户公建单位;二期涉及328户私有产权房屋及18户公建单位,于2014年4月启动,要在2014年底前完成。截至9月8日,工业路棚户区改造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共完成签约310户、搬迁腾空284户,签约率达69.98%、搬迁腾空率达64.11%。

工业园区路 篇3

据介绍,该酒主打酱香型白酒,售价在100元至400元之间。对于此前外界猜测的娃哈哈将大举收购茅台镇酒企,娃哈哈此次披露的信息则显示,娃哈哈是与茅台镇金酱酒业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合作推出白酒产品。多位接受媒体采访的人士坦言,娃哈哈如果想在白酒行业占一席之地,未来应该建立兼并重组计划,而非自己新创一个品牌。

更关键的问题是,跨界“喝酒”的案例不少,甚至哇哈哈也曾两次“试”酒,但均是豪言多,捷报少,娃哈哈为何敢“重蹈覆辙”?

投巨资试水白酒

据了解,2013年9月,娃哈哈集团与贵州省仁怀市政府签订了白酒战略投资协议,一期投资150亿元入驻仁怀市白酒工业园区。据介绍,娃哈哈进军白酒行业的合作方是茅台镇金酱酒业有限公司,双方将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主要负责“领酱国酒”的销售,娃哈哈在新公司中的股权占比达80%,金酱酒业则占20%。

在当地政府“做媒”下,娃哈哈与金酱酒业合作推出酱香产品,宗庆后透露,除了金酱酒业,娃哈哈还与当地十余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事实上,受国家“三公消费”政策影响,2013年高端白酒业绩一落千丈,白酒行业在资本市场也是遍地哀嚎,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白酒股屡创新低,接着有消息称“五粮液三成经销商因亏损严重撤离北京”的屡见报端。“当前中国白酒业进入发展低谷,行业的振兴与传承需要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宗庆后如此解释此次试水白酒。

北京方德咨询机构董事长王健认为,由于受到品牌定位、品牌基因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短期来看,娃哈哈集团进军白酒业推新品短期会有一定市场效果,但从中长期来看,还有待考证。不过,对于行业来说,娃哈哈集团将成为一股整合的力量,以及渠道资源嫁接的力量,对行业是利好。

他同时认为,如果试水成功,娃哈哈才会真正扩大投资,未来不排除用娱乐营销的方式推广白酒。

多次受阻路不顺

娃哈哈集团曾多次尝试多元化发展。自2002年起,其宣布进军童装行业开始多元化布局,2010年推出了爱迪生奶粉,2012年娃哈哈宣布投资17亿元筹建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但上述多元化发展均收效甚微,爱迪生奶粉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娃哈哈的商业体系也多次被曝因业绩不佳,众多高管被集体停职。

对此,宗庆后这样解释,娃哈哈商场的亏损是因为第一家超市选址位置不对,但不会放弃商业计划,位于宜昌的商场不久将对外开业。此外,宗庆后曾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不会放弃多元化发展的“野心”。

数据显示,娃哈哈2012年实现营收636.31亿元,同比负增长6.23%;其中完成净利润80.58亿元,同比增长16.93%。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达到700亿元。

此外,娃哈哈目标是在未来3至5年达到千亿元。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表示,娃哈哈更多的角色是饮料企业,渠道资源也多是为饮料业务服务。娃哈哈的渠道资源是覆盖各级城市及乡村的经销商网络,尤其是以农村为重。而娃哈哈的酱香型白酒虽性价比高,但是价格也多集中在100元至400元,从消费层级上讲娃哈哈的渠道资源与酱香型白酒运作并不匹配。

此次娃哈哈进入白酒业并非首次,资料显示,早在几年前,娃哈哈就涉足关帝酒、金六福等,可惜两次“试”酒并不顺利,并最终失败。娃哈哈此次大手笔再次投资白酒业让业界震惊的一个理由是,进入2013年,国内白酒行业结束了多年高速发展期。据Wind统计,前三季度13家上市白酒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出现双降,营业总收入下降了3.17%,净利润同比下降6.33%。

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

笔者通过梳理发现,此前,跨业资本进军白酒的案例已有多起。比如联想收购湖南武陵酒、板城烧锅、孔府家酒等多家白酒企业,组建丰联集团,被视为企业多元化战略中涉足白酒行业的经典案例。然而2013年的现状却是丰联旗下子品牌板城烧锅、文王酒的销售及市场占有率均呈下滑态势,给联想整合白酒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白酒行业前几年风光无限的好日子,引得各路资本垂涎不已,然而,在当前背景下,诸如娃哈哈这样的“大鳄”此次能否成功,外界看法不一。

简爱华表示,从娃哈哈整合酒企,迅速推出产品这一动作来看,娃哈哈是想以产业资本进入、发展白酒业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当前饮料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并且娃哈哈近几年产品创新也未有出色表现,其需要拓展新的业务。“虽然白酒行业遭遇瓶颈为其提供了低成本进入的机会,但同时也提供了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

简爱华表示,娃哈哈一直有涉足白酒行业的倾向,此时涉足是因为管理方认为是最好的进入时机。从进入成本来讲,当前进入有一定合理性。因为白酒行业遭遇瓶颈,诸多中小酒企承压过重、濒临破产的边缘,价值或被低估,娃哈哈此时进入仅需付出较小成本。“虽然进入资本较低,但在品牌、渠道方面均难以与一二线白酒企业相比,所以后期发展压力较大。”

一位行业知情人士也表示,随着此前宗庆后遇袭事件的曝光,娃哈哈的继承人问题也再次成为焦点。而宗庆后女儿宗馥莉最近曾在公开场合质疑娃哈哈多元化经营的正确性,表明宗庆后与女儿在经营理念上有明显不同,那么这次进军白酒业,究竟是宗庆后深思熟虑后留给女儿的“金山”,还是将成为宗馥莉执掌娃哈哈后的“绊脚石”,需要市场和时间来检验。

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在何方? 篇4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指能促进文化资源、资本、技术、项目、人才融合发展的服务业集聚区,主要特点是文化企业集中布局、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服务功能集合构建以及资源集约利用等。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近年来整体发展良好,但作为新兴发展产业,目前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物业出租或销售进行盈利,仍属于传统的房地产运营模式。

“新常态”下,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仲量联行华南区工业地产部总监张宁就此作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为开发商与运营商支招。

挑战来自哪里?

越来越多房企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市场竞争加剧。张宁表示,传统房地产企业受中国经济“新常态”影响,住宅等传统业务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在深圳发展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是政府重点支持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形下,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推动力或者借文化创意之名,进行融合式发展成为很多房地产企业的选择。

文化创意企业需求与高租金矛盾,导致园区产业空心化。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市场导向型产业,文化创意企业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区。张宁指出,受深圳市房地产物业供需关系的影响,深圳办公物业(包含文化创意园)的租金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同时,在国内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文化产业进入调整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企业对于成本控制的敏感程度不断上升。因此,在园区通过传统房地产运营模式提供物业服务的前提下,不断上涨的租金会导致部分文化创意企业流失,将出现产业园区的空心化现象。

发展路在何方?

张宁认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将不再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方向。深圳文化创意园区要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进行转型。

转型方式一:打造生态产业链体系

转变传统地产的运营观念,以产业方式进行运营。充分发掘目标主题产业的产业链,将产业链上下游有机结合,使园区内形成完整、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帮助园区企业节约成本、提升企业价值。通过产业链的打造,形成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避免产业园区空心化现象。

转型方式二:互联网+

在移动互联概念的影响下,利用“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与突破变革的运营模式,建设发展虚拟园区平台。结合线下的实体园区,做好线上虚拟园区的运营,形成线下线上有效补充,相互促进,帮助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转型。

转型方式三:文化+金融,整合金融资源,畅通金融渠道

工业园区路 篇5

1 混合料设计

1.1 粗集料

现场使用碎石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统料 (未筛分, 又称连槽料) , 另一种是单粒径石料 (分0~10mm, 10~20mm, 20~40mm三档料) 。现场统料和现场三档料1∶2∶2掺配后的碎石级配情况如图1。

1.2 混合料配合比

研究拟采用如下配合比:石灰∶锰渣∶碎石=8∶32∶60。其中, 碎石采用四种配合比, 即三档料、现场统料、《规范》二灰级配碎石集料1号级配和2号级配, 如表1所示。

1.3 混合料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最佳含水率可通过石灰锰渣最佳含水率和集料的表干含水率加权平均计算而得。最大干密度可参考《公路土工试验规程》的表面振动压实仪法, 在计算的最佳含水率条件下进行振动压实试验, 分别得出各档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见表2。

2 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2.1 无侧限抗压强度

抗压强度是公路路面基层材料重要的路用性能。为了测定石灰锰渣碎石基层的抗压强度, 研究选定了四种配合比的石灰锰渣碎石, 对其分别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试验结果见表3。

为了进一步研究工程现场三档料的合理比例, 对不同比例的三档料为粗集料的石灰锰渣碎石混合料进行了强度试验, 试验结果如表4。

从表3和表4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采用三档料的石灰锰渣碎石混合料强度最高, 规范1#和2#级配的强度均低于现场三档料和统料, 而对于农村公路, 在湿养6d浸水1 d的强度大于0.7MPa, 即可满足要求。说明由于锰渣的特殊性质, 采用规范级配的情况下, 石灰锰渣碎石混合料并不适用于基层, 但选用现场三档料或统料时, 就能完全适应农村公路抗压强度的要求。

2.2 劈裂强度

由于采用三档料的石灰锰渣碎石混合料强度最高, 故对其劈裂强度进行了试验, 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 劈裂强度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具有不同的规律, 细料越多, 劈裂强度越高。同时, 其劈裂强度与石灰土碎石 (0.03~0.04MPa) 相当, 能够满足农村公路基层要求。

2.3 CBR试验

CBR值的大小能够反映基层材料承载能力的大小。为了掌握石灰锰渣碎石基层的承载能力, 评定其是否能够满足农村公路基层承载能力的要求, 研究进行了石灰锰渣碎石CBR试验, 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规范, 由图2单位压力与贯入量的关系可计算得到石灰锰渣碎石基层的CBR值为140%。由于农村公路等级较低, 碎石基层的CBR值大于100%即可。

2.4 收缩试验

碎石基层混合料的收缩性能是评价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为了评定石灰锰渣碎石混合料的收缩特性, 研究中拟定锰渣石灰和碎石混合料的两种比例进行对比试验, 试验结果见图3、图4。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 石灰锰渣碎石基层随龄期会有轻微的膨胀, 其变化规律与普通石灰碎石混合料相似, 7 d后体积趋于稳定, 变形量均处在0.1%以下, 满足农村公路基层材料收缩变形量不高于0.15%的要求。相比较而言, 碎石比例越大, 变形越小,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适当增大碎石所占比重, 以减少变形量。

2.5 水稳定性试验

水稳定性是评价基层材料重要的路用性能, 而水稳定系数是衡量基层材料水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系数越大, 则水稳定性越好。农村公路由于在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条件较差, 基层材料在这方面更应该严格要求。为了评定石灰锰渣基层材料的水稳定性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研究进行了石灰锰渣基层材料的水稳性试验, 表6为不同龄期的石灰锰渣的水稳定性浸水试验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 浸水后石灰锰渣强度降低, 龄期越长, 水稳定性越好, 但就总体而言, 水稳系数均处在80%以上。当年降雨量大于500mm的情况下, 公路路面基层材料浸水试验的水文系数应处在85%以上, 就能作为基层材料。试验结果表明, 适当加大锰渣石灰所占混合料比重, 水稳系数将有所增强, 当采用第一种级配类型 (锰渣石灰∶碎石=4∶6) 时, 7d时的水稳系数就达到86.8%, 大于500mm的年降雨量条件下的限定值, 从而说明石灰锰渣基层材料的水稳定性满足农村公路路面基层的使用要求。

综上可以看出, 采用三档料的石灰锰渣碎石混合料强度最高;劈裂强度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具有不同的规律, 细料越多, 劈裂强度越高;石灰锰渣碎石基层随龄期会有轻微的膨胀, 碎石比例越大, 变形越小;适当加大锰渣石灰所占混合料比重, 还能增强水稳性能。因此, 在工程应用过程中, 还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 对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更好地应用于农村公路基层中。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石灰锰渣碎石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CBR值、水稳定性、干缩特性等路用性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试验分析表明, 石灰锰渣碎石基层的各项指标在满足一定配合比设计情况下, 都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村公路路面基层的要求, 可作为农村公路基层的材料进行应用。尽管石灰锰渣碎石混合料作为农村公路基层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并非修建农村公路时就要选用这种方案, 还要考虑锰渣来源、运输成本、气候水文等条件, 因地制宜应用。

摘要:为了掌握石灰锰渣碎石基层的应用技术, 研究中通过对石灰锰渣碎石基层的配合比进行设计, 并对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CBR值、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进行评价, 为石灰锰渣碎石基层在农村公路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锰矿废渣,石灰锰渣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

参考文献

[1]严旺生.中国锰矿资源与富锰渣产业的发展[J].中国锰业, 2008, 26 (1) :7-11.

[2]杨惠芬, 方坤河, 杨华山.锰矿渣粉作为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 2005 (12) :60-62.

[3]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4]JTG E40-2007,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S].

工业园区路 篇6

工业品也能在网上采取B to C的方式进行直接销售吗?事实上, 中华自动化网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并采用创新的商业模式走着一条独特的运营之路。

终端用户采购现状暨风险分析

目前, 电子商务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B to B方式, 包括电子采购、电子交易等模式, 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以居民消费品为主, 都是采取B to B方式运营的。自动化领域工业品的销售目前主要以厂家直销、代理商销售为主, 网络直销还处在萌芽期, 从接受度上看还有待提高, 目前工业品销售领域和采购领域都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 在企业采购领域, 人为因素的影响仍然占据很大比例。虽然工业品采购基本上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 但招投标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以往的直接采购没有本质差别, 还是依赖于人际关系和企业的公关能力。这种局面实际上增加了销售成本, 对良好、公平、有序商业环境的培育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国家一直提倡的阳光采购很难落实。

中华自动化网销售模式的机遇分析

1.终端用户需求分析

面对此种情况, 中华自动化网积极挑战传统, 希望借助市场发展的变化趋势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直销这一观念。这是一条充满挑战而又富有前景的道路, 因为随着经济危机的演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采购模式的创新与企业成本效率的直接的良性关联, 相信面向终端用户的网络直销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且比例会逐步扩大, 确认借助使客户足不出户的服务条件, 可以满足越来越精细的用户方需求。

2.销售方需求分析

很多企业在工业品直销领域也做过尝试, 但并不很成功。因为他们没有切实为客户着想, 只是简单摆放一些产品图片或者做一个网络宣传。中华自动化网采用创新的方式, 用解决方案来带动产品销售, 使其销售走向为客户提供高效集成服务以吸引客户之路。

经过多年的运营, 自动化领域销售方也非常希望能够有一个平台降低销售运营成本。企业运营人员的成本在逐年提高, 由第三方销售平台介入可以减少销售方的人员配备和办公场地租金, 增加企业利润;降低信贷风险, 由中华自动化网进行市场开发试验, 企业风险较小;以中华自动化网为平台, 将销售方的市场触角伸向全国, 地域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可方便各地办事处解决客户问题;将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向技术答疑集中, 为销售方做好主业提供了优化解决方案, 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中华自动化网工业品网络直销的前景展望

只要中华自动化网和销售方分工明确, 做好份内事, 为终端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和服务, 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这种第三方平台。但是短期内很难占据主流, 只是大幅度增加市场占有率。因此, 网站的市场开发工作就是要更多地举办终端用户说明会, 让终端用户体验使用效果, 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 这个产品的价格一定要符合所提供的服务水准, 否则再多的降价也不会被认可, 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只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进行服务, 做好各项工作, 自动化领域工业品网络直销是大有可为的。

工业园区路 篇7

记者:顾老师您好,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乳品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吗?

顾佳升:在解放初期, 我国的乳品行业非常弱小, 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政府接受了联合国和欧盟发起的长达20年之久的“奶类发展无偿援助项目”;20世纪末, 在引入“灭菌乳”制造技术之后, 我国乳业终于在21世纪之初进入了令世界瞩目的“超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说明 (见表1) 。

我们可以看到, 2000年以后, 无论是奶类产品的年产量还是人均年占有量都大幅提高。在此期间, 我国的奶畜养殖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奶牛的年存栏增长约为14%, 奶山羊增长约18%, 奶水牛增长约15%, 牦牛增长约3%。我国的乳品加工业近些年发展更为迅速, 尤其是液态乳的日处理能力已经超过了生乳日产量的三倍左右。与此同时, 加工企业的生产重点也逐渐有所区分, 有些企业侧重生产“含乳饮料”, 有些则侧重生产“复原乳”。

由此可见, 我国以“猪”为中心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 正在起步向以“牛”为中心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根据现代农业国家的发展脉络来看, “牛、猪”之异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小康”和“温饱”的分水岭,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说, 当社会处于从“温饱”向“小康”上升发展阶段时, 人们对高质量的“衣食住行”必然产生巨大的需求, 进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乳类食品正是属于高质量的食物资源, 因此, 国务院再三强调“发展奶业推动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从而促进乳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乳业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朝阳产业, 可以说乳制品加工企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作为朝阳产业, 我国的乳制品加工业的市场虽然潜力巨大, 但是由于乳业在我国属新兴产业, 其发展过程是否会存在一些问题?

顾佳升:你说的很对, 我国乳业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近年来我国乳业一直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 乳与乳制品市场培育滞后, 消费者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地位;奶畜饲养方式落后, 缺少配套的饲料田和科学的粪便还田处理工序等。至于乳品加工, 我认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普遍存在技术的同质化现象和资源利用率低下。

记者:您能否具体谈谈乳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顾佳升:乳品加工业的“同质化”首先表现在乳制品的增长高度集中于单一产品——“液态乳”。全球液态乳产量大约仅为同期生乳产量的20%, 而我国则为80%。第二个表现, 我这里有一个图表 (见表2) , 在这个图表里, 蓝色代表的是巴氏杀菌鲜乳, 红色为灭菌乳, 我们可以看出, 世界液态乳市场上最为普遍的“巴氏杀菌鲜乳”的市场份额在我国却日益萎缩。究其原因, 是因为当我们在引进灭菌乳制造技术的时候, 没有同步引入国际乳业对各种不同的液态乳制造技术的比较研究结果, 这就导致了国内乳品企业认知的片面性。我国“液态乳”的增长全部集中于“间接法超高温灭菌乳”的单一品种, 而没有较高水平的“直接法超高温灭菌乳”。我国乳粉的生产也仅停留在传统工艺上, 只能生产经高热处理强度制备的“高温乳粉”, 而不能生产由低热处理强度工艺的高品质“低温乳粉”, 更无法规模化生产“天然奶酪”。

再有就是我国乳业还存在着人为的“生乳质量的同质化”现象和“复原乳等同于生乳”的错误认识。原料乳处于整个乳品加工的起点, 它的质量定位决定了下游所有加工环节产品质量的基础水准。但是国家标准在20世纪80年代后取消了不同级别生乳适用范围的规定, 因此不同质量的生乳在收购后就被混在了一起, 而生乳的“优质优价”原则只是非常有限地体现在牧场和加工厂的两扇“大门”之间, 这样一来, 有效保障终端市场乳制品“优质优价原则”的贯彻就成了问题。

乳品加工业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乳资源”的利用率, 对“奶的热损伤”意味着天然奶汁的有效利用率被大幅度降低 (巴氏杀菌引起乳清蛋白变性率为0.5%, 而灭菌处理为20%~90%) 。其次, “过热”处理必然额外大幅度消耗能源, 尤其在加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之后, 能源消耗比例将达到约1:8。还有, 片面追求“长保质期”势必造成特殊包装材料的大量使用, 以达到高效阻止气体渗透并隔绝光线的目的, 结果由于包装材料本身不能自然降解, 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通过以上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我们看到我国乳业在发展中还将面临很多挑战。

保障质量安全, 规范标准才是硬道理

记者:我国乳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哪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目前, 企业一般都是怎么做的?

顾佳升:所谓“经常遇到的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针对国家标准来说, 最主要的恐怕就是“细菌数”和“乳成分含量”两大指标了, 但现行的国家标准并不全面, 因此应对这两大指标的方法有很多。例如, 由于我们不要求防止对乳的“热伤害”, 于是“过度杀菌” (提高温度或者延长保温时间) 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应对细菌数超标的做法。又如乳脂肪或蛋白质的含量问题, 本应通过严格的“脂肪标准化”和“蛋白质标准化”手段来操作的, 但因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标准, 所以企业一般以简单的添加乳粉或“闪蒸”即整体脱水浓缩的办法来进行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 乳汁中的营养成分绝大部分都对热高度敏感, 即不耐热。现在不少企业所采用的“应对办法”其实是不规范的做法, 乳粉的制备和“闪蒸”所施加的“热”, 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伤害”了乳汁的营养, 而且任意提高热处理强度还有可能引起乳汁中不同成分间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不安全因素。而目前的“新产品开发”, 又全都集中在利用添加剂来“调整风味”、“改善质地”以及“强化营养”的层面上, 以部分掩盖国际上十分关注的“对乳汁的热伤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现行标准和法规的完善和健全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记者:在有效控制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 您有哪些高见?

顾佳升:高见谈不上, 我只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有效控制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少需要三个基础。第一个我认为是完善和健全国家标准和法规, 包括将要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因为标准属于法律范畴, 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具有调整参与市场活动各方利益的作用, 直接规范生产者和加工者的行为;也直接体现了消费者的权益, 更具有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今天国内乳品行业全都聚焦于“企业品牌的打造”上, 这使乳业市场陷入了低水平的恶性竞争怪圈之中。但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只能是由产品的制造技术来支撑, 制造技术的集中表征则是所执行的标准水平, 世界上一流企业都是以制定行业领先的“标准”为特征的。

第二个是培育理性的消费者。从根本上来说, 保护一个产业的中坚力量只能来自于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理性消费行为。经“商业创意”后的广告所转达给消费者的信息, 普遍具有相当程度的误导性, 潜伏着不少不安全的因素, 如何改变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地位,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是今天构建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后是行业自律。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 具有“社会第三方”性质的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领域里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是在中国, 长期以来行业协会的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从微观层面来看, 我国乳制品的安全问题, 我认为当前也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是加强对生乳质量的管理, 提高生乳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按国际惯例, 从饲料种植、奶畜养殖、乳品加工直到市场消费的全过程中完整地体现“优质优价”原则, 如果再结合奶农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保证奶农也能够获得加工板块来自成品市场的利润“反哺”, 那么奶农就会真正产生生产优质生奶的积极性, 进而奠定“我国奶业长远发展的良好制度基础”。

其次应规范加工中的工艺操作。首先应该按照国际惯例, 明确不同级别生乳的适用范围, 即加工制造不同的乳制品只能应用符合特定质量要求的原料乳, 应鼓励和提倡不使用复原乳;然后直接采用国际标准规定不同产品应有的“热处理强度”要求, 补充引进国际乳业对各种不同的液态乳制造技术的比较研究结果, 进一步完善乳和乳制品的加工工艺法规、成品标准和检验方法。

最后, 整个行业的质量控制观念应包括社会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 应从依赖抽样检验的“放行把关”模式, 转变为生产制造全过程的“过程控制”模式;乳品安全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并且必须向上游延伸, 从奶畜饲养业起步, 进一步提高我国乳和乳制品的食用安全性和产品质量的水平。

技术创新为先导, 全面升级靠理性

记者:乳品加工业产能过剩是近来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 有关部门发出信号要制定政策和规定提高乳制品加工业的准入门槛, 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顾佳升:其实“我国乳品加工业产能过剩”早就存在了, 之所以现在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2007年发生了国际乳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扬, 引起国内企业对奶源争夺已经升温到“白热化”程度。因此国务院提出乳品加工项目改“备案制”为“审批制”, 希望借助“准入门槛”的设定来破解难题, 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但是如何设定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我不认为简单地确定几个数量型的指标, 单纯从“规模”的角度来建立一个行政审批程序就是个好方法。审批程序应建立在正确认识我国乳业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 顺应乳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兼顾奶畜饲养和加工的天然联系, 更多的发挥标准、法规、技术和经济的杠杆作用。例如, 现在我们正在倡导鼓励“奶农合作社”从事加工, 而单纯数量型的指标和“规模化”的“准入门槛”, 势必使奶农望而却步。

建议中央各相关部委在制定各项具体政策时, 能否先形成一个正确清晰的整体思路, 然后围绕整体思路去设计具体措施, 形成合力, 保证各项政策和资金的使用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满足“优化奶业布局, 提高企业素质”的总体要求。

记者:就乳品行业自身来讲, 企业应如何进行战略调整, 做好技术升级, 从而达到整个产业的全面升级?

顾佳升:实际上政府在2007年9月已指出“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进而明确要求“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转变”, 对于乳品加工业而言, 更具体的说法是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完善国家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我认为下一轮的技术升级必须围绕国家的具体要求展开, 其中核心关键是借助技术标准的升级, 打破“同质化”僵局。

在前面几个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理解, 其实我国乳品加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准处于国际水平的中下层次, 因此借助国际标准就可找到升级方向。下面这个表格简单介绍了有关的国际技术水准情况 (见表3) 。

谈到升级, 具体来说我认为首先我国乳品加工业应提高对各种不同的液态乳制造技术比较研究结果重要性的认识, 迅速采取措施加强“乳汁热伤害”的防范。无论是超高温瞬时灭菌乳还是巴氏杀菌乳的加工, 对乳汁的热处理必须回归到国际标准的工艺技术规范上来。下一步, 对于目前最大宗的液态乳制品来说, 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应向营养保留较好的“直接法”升级, 应大力推广营养保留最好的巴氏杀菌技术, 扩大应用面;我国传统的奶粉制造技术则应向品质更好的“低热强度奶粉”升级。此外, 还应开发包括天然奶酪在内的各种发酵技术。

注:其中“总β乳球蛋白变性率”表达的是生奶中活性蛋白质营养功能, 经过加工后的损失程度, 越低越好;“糠氨酸”则是属于“呋喃类”的化学物质, 生奶中几乎没有, 含量越高越不好;这是国际奶业普遍用来评估奶和奶制品品质的两个重要指标, 也是国际乳业对各种不同的液态乳制造技术的比较研究结果之一。

其次, 说到企业的战略准备, 我认为提高生乳的质量可能是实现我国乳品加工业下一轮技术进步的一个“瓶颈”, 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赞同从加拿大学成归来正在国内推广“奶联社/农联社”的乔富龙博士的观点:“相对奶牛养殖业来说, 乳品加工业的投资只有与之相配套的奶牛养殖业投资的1/10~1/20。越是优质奶源, 乳品加工越是简单, 并且产品质量越好、附加值越高, 投资回报越快。”

最后, 我相信下一轮竞争优胜者的制胜点, 应在提高产品开发技术平台的基础水准上。以“低热处理强度”核心技术的升级产品来拓展市场和引领消费。只有当我国乳业整体真正认识到:保护一个产业的中坚力量只能来自于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理性消费行为的时候, 中国乳业才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轨道;而培育理性消费者同时也是培育理性生产者的基础, 只能用技术标准说话。

记者手记:

上一篇:艺术体操专项学生下一篇:西安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