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X县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2024-06-27

对XX县工业园区建设建议(共8篇)

对XX县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篇1

对xx 县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建设工业园区是建设“生态文明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化、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促进xx 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力推进新河工业园区建设,争取早日把该园区逐步建设成为标准化工业园区,加快工业发展载体建设的完善步伐,并以此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对xx 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是xx 县城发展的需要。该园区为县城最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主要发展外向型加工业及生产转运基地;二是“工业进园”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生态工业区,既可避免工业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现象的再发生,又可更好地解决好xx 生态文明县建设与加快工业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又可更好地节约、集约用地,最重要的是可集中处理污水、污物,注重环境保护,真正建设好生态园区;三是xx 发展现实的需要。

一、坚持规划先行。

对于xx 工业园区建设,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合理布局。一是园区规划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产业结构调整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逐步实施。二是园区规划要从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开发,按照地域相近、产业关联等原则,逐步加以整合,最终形成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工业园区。三是园区建设应量力而行,避免摊子铺的过大,要留有发展余地,在选择入园企业的时候要瞻前顾后,要从长远利益考虑,为未来

(5)经信部门负责规划修编、评审、申报的协调;

(三)确立园区建设的投资经营模式:

1、由县政府筹集资金进行园区的征地、三通一平等公共设施建设,引进企业进园,由园区管理机构管理;

2、由实力强劲企业全资进行园区的征地、三通一平等公共设施建设,引进企业进园,并对园区进行日常管理,县园区管理机构协调管理,税收实行比例分成;

3、由县政府与企业合作成立股份公司(企业)进行园区的开发、管理,税收、利润按股份比例分成;

4、由企业投资园区的征地。三通一平等公共设施建设,按照进度移交园区管理机构,并由园区管理机构负责引进企业、开展日常管理,税收、利润按比例分成。

三、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工业园区布局

合理的园区工业布局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意。宏观方面,从xx 整体工业园区布局来说,继续建设完善“三大园区”:提升充实城南工业园,规范推进新河工业区,适时开发城东工业区。当前要下大力气抓好深圳宝安(xx)产业转移园区的申报等工作,让已签订合同的企业早日进园建成投产。微观方面,从各园区内部布局来说,一是园区总体规划要合理,有前瞻性,园内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功能齐全,逐步实现园林化、城镇化、现代化。园内项目要按产品属性和原材料配套、污染治理等相关因素,合理规划不同的工业区域,安排不同的产业项目;二是园区三废治理

发展模式;三是加大企业自主创造能力,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和帮助制造业企业向高附加值和高盈利率的上、下游延伸,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业结构,完成增长模式的转型;四是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项目,形成新的产业链,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向上下游的不断延伸,使生产要素的组合更加合理,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出强度,真正实现园区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发展。

六、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工业园区的特色品牌。

努力打造园区工业产品的品牌,以品牌效应拉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品牌的竞争已成为本地区域竞争的重要内容,是构成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有利于提高园区的影响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产生聚集效益和企业链条的建立,通过资金的扶持,建立品牌软黄金,将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项目入园。

加大对xx 工业园区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及优势资源的宣传力度,继续利用“青梅节”、“经济项目推介会”、“粤港交流会”、“中博会”、“山洽会”、“同乡会”等大型活动或招商引资会议,宣传xx 的优惠政策,宣传xx 的工业园区。同时,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有利的招商引资平台,对xx 的优势资源进行广泛宣传。以入园成功企业为典型,宣传xx 工业园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千方百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招大商、选好商,把目标瞄准国内外大型企业,把先进项目引进园区,落户xx。同时

步,就是落实首期开发的50公顷用地批文,并就有关用地事宜由国土局牵头组织与省国土厅、市国土局联系好,取得省市国土部门的支持;

2、认真做好与省国土厅、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等省直有关单位和产业转出市的联系与沟通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同时加强与汕尾市政府、市经信局的联系工作,多请他们出面协调、支持;

3、认真组织实施好园区认定的可行性报告、环评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总规、详规的材料准备以及各项评审工作。

4、合作双方的有关协议、园区管理机构与办法等相关材料同时准备好;

5、经费的筹措与及时到位是实施申报认定的保障。

xx 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对XX县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篇2

1 秦巴物流园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它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联南贯北,承东启西,是架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桥梁,同时,它位居成都、重庆、武汉和西安四个特大城市辐射圈的交汇地带,历来为该区域的物资集散中心。在《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达州被列入四川省“十二五”期间积极培育的8个特大城市之一,同时被列为四川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二级节点城市和六大物流中心之一。因此,达州能否抓住历史机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来推动秦巴物流园区的发展,将成为达州乃至整个秦巴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对秦巴物流园区进行合理规划,不但可以提高入驻物流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使园内物流企业朝系统化、综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达州的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同时,通过秦巴物流园区的建设和新型物流服务的开发,可以将分散在各地的物流资源整合在秦巴物流园区内,采用统一发展的模式,有效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有利于促进达州现代物流业的形成。

2 秦巴物流园区建设的发展优势

(1)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达州位于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历来为秦巴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达州还是四川省“十二五”培育的8个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之一,是国家公路运输179个主枢纽之一和全省12个区域性次级枢纽、6大区域物流中心之一。

(2)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为达州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在去年获得通过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里,达州是成渝经济区中唯一被整体纳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市,这为达州迎来了接受重庆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也为达州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达州的丰富资源为秦巴物流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达州市传统的农业大市,各种特色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可开采矿产资源种类多达28种,其中天然气更具有比较优势,其资源储量达3.86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是“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这些为秦巴物流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物流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达州通过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完善物流规划,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力支持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3 秦巴物流园区建设的发展劣势和不足

(1)区域第三方物流发展慢,整体竞争力不强。目前达州的物流公司仍以传统物流为主,物流服务内容单一,物流附加值低,服务功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尚未形成规模,第三方物流发展慢,整体竞争力不强。

(2)园区规划发展政策还不完善,行业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到目前为止,与园区发展配套的各项优惠政策,如税收、土地、招商引资等政策还不完善,政府的支持力度也还不够,在行政服务环境建设方面也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办事效率低下、服务观念淡薄、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办事透明度低等。

(3)区域物流发展的“硬件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物流业“多、乱、散、差”现象严重;二是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落后。

(4)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现代化水平极低。目前达州仍没有一个可以供各物流企业之间商务交易交流的信息平台,这不但不利于物流企业的自身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秦巴物流园形成高效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

(5)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物流教育培训处于起步阶段。达州物流专业人才较少,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目前只有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

4 秦巴物流园区建设的发展建议及措施

近年来,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各地纷纷兴起了物流园区建设热潮。根据200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所做的《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到2008年为止,全国有475个物流园区。调查显示,我国物流园区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战略定位不明确,入驻企业少、空置率高等问题。因此,在发展秦巴物流园区时,总结国内外物流园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从中获得指引,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笔者认为秦巴物流园区今后应在以下方面加大努力:

(1)在规划初期,政府应做好调研,同时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在目前秦巴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阶段,首先应对物流园区的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同时综合分析考虑园区交通、市场、环境、政策、规模等综合因素,合理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以保证园区布局的合理性。达州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物产丰富,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为达州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因此当前要特别抓住“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做强做大物流产业,搞好秦巴物流园区的建设。

(2)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培育和吸引一大批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在秦巴物流园区发展初期,政府应通过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如土地、税收、工商等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并经营物流基础设施;积极支持物流园区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还应重点培育、壮大和引进一批具备发展潜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才能促进园区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园区和企业的互利双赢,推动园区的快速成长。

(3)在物流园区建设阶段,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物流园区发展后劲的问题。秦巴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园区将集中大量的物流企业,每日出入园区的车辆成千上万,这给园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园区的集疏运条件,是保证物流园区正常运转的前提。

(4)在物流园区运营阶段,应采取“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运作模式。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体系。物流园区的运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在园区的功能开发建设、企业的进驻和资源整合等方面,都要靠园区优良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物流功能、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周到有效的企业服务来吸引物流企业和投资者共同参与,真正成为物流企业公平、公开和公正地竞争经营的舞台。

(5)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提升园区物流的发展水平。在园区建设中,应根据实际出台支持政策,鼓励采用EDI、GPS、WMS等先进技术,使用先进的物流设备。作为发展现代物流的主体,物流企业必须利用标准化的网络技术将物资企业散布在不同区域的服务网点连接起来,改变过去有点无网、有网无流的状况,构筑物流服务平台。

(6)培养和储备物流专业人才,定期培训物流员工。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人才培育和培训工作:一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物流园区发展所需的各类高层次物流人才,特事特办或者柔性引进;二是要培养物流企业自身的管理人才;三是要开展定期培训以提高员工素质,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5 结语

物流园区的出现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发展背景下现代物流产业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秦巴物流园区建设已经进入起步发展阶段,因此,从实际出发,充分做好各项调研,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物流园区的经验教训规划建设好秦巴物流园区,对于达州乃至整个秦巴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鸣,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王红敏,杨蕾.日德经验对河北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8,(14).

[3]王艳,张喆.我国中心城市物流园区发展发展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2:78-79.

[4]姚文通.物流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2008,(8).

XX县轻工业发展汇报材料 篇3

促进X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XX县人民政府

(2012年3月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县轻工业发展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XX轻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滇西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七县区结合部,特殊的地理气候及区位条件,造就了山区农业县的典型特征。县域农业产业主要以粮食、烟草、甘蔗、茶叶、林果和畜牧为主,具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优质糖料基地县、名特优经济林产品泡核桃生产基地县、造林绿化百佳县、南菜北调试点县、生猪调出大县和省级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县、竹子生产基地县、商品肉牛羊出口基地县、茶文化创作基地县,被美誉为“千年茶乡”。全县轻工业主要以制糖、制茶、造纸、木材加工、核桃加工、白酒制造、蔬菜加工和畜产品加工8大产业为主,至2011年,全县轻工业现价总产值达20.5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1.89%,其中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4户,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45户。—1—

主要工业产品结构情况是:食糖4.99万吨,精制茶1.41万吨,机制纸0.81万吨,木材产品17.85万立方米,核桃产品1.13万吨,白酒390吨,疏菜4.38万吨,畜产品1万吨。

“十一五”以来我县轻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县内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得益于全县人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下的坚实产业基础,得益于广大企业家遵循市场规律不断开拓创新。一是以蔗糖、茶叶、核桃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支撑作用突出;二是以木材精深加工、蔬菜加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三是产业发展体系趋于健全,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区域特色不断彰显。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回顾我县轻工业发展,总体呈现出思路更加清晰、氛围更加浓厚、总量不断壮大、基础更加夯实、特色不断彰显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小、散、杂”现象突出。我县轻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散、品牌杂情况,形不成规模效应,市场占用份额不大,龙头企业和品牌支撑带动能力不强。

二是产业链延伸不长。木材、核桃等工业产品仍处于“第一车间”初级加工阶段,下游产品和旁侧产业发展不配套,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

三是融投资能力不足。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分散布局的各中小轻工企业在土地、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2—

成本较大,可抵押资产评估价值低,融资能力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四是人才匮乏。从企业自身情况看,家庭式、作坊式经营管理现象突出,专业科技人才、熟练技术工人缺乏,大多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产品更新和技术进步能力不强。

三、下步发展思路、重点及措施

在下步工作中,我县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建设“两强一堡”和保山实施“板块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将XX建成“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最宜人居的新田园城市、澜沧江流域区域农特产品流通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三大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资源、生态和区位三大优势,健全和完善政策激励、融资投资、特色园区和政务服务四个平台,集中打造以核桃、茶叶、蔗糖、木材、蔬菜和畜产品为主的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集群,逐步实现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轻工业发展格局,为加快推进X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一批产业基地

按照“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要求,以甘蔗、茶叶、核桃、畜牧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外引内培、整合提升、大小联合等多种方式,采取“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的发展模式,着力整合和集中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特色产 —3—

业基地,增强工农对接度。到“十二五”末,稳定和发展粮食52万亩,油菜4.4万亩,甘蔗17万亩,烤烟10万亩,香料烟

5.5万亩,茶园25万亩,核桃200万亩,工业原料林30万亩,竹子40万亩,油茶15万亩,蔬菜8万亩,水果4万亩,蚕桑8万亩,畜禽肉类总产11万吨。

(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XX红茶业集团总部、龙润茶业技改扩建、XX福润年产15万吨肉类食品、雄达木业年产4万立方米室内装饰板、桦东实业年产8万立方米刨花板、云南建星纸业年产5.5万吨竹浆纸一体化、XX笑果果年产4000吨核桃产品、XX耈酒年产1000吨白酒技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提升恒盛糖业、康丰糖业、红庆糖业满负荷生产能力,努力实现一个产业“树一个龙头、创一个品牌、建一个基地、拓一方市场、兴一方经济”的目标。特别在茶叶产业上,以保山XX红茶业集团公司为龙头,以稳隆、树根地、尼诺、雪兰等企业为支撑,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对外营销,重点打造以“XX红”为核心、其它产品为补充的茶叶品牌。

(三)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打造一批专业市场

按照“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坚持走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道路。统筹园区建设与城镇化同步发展,以标准厂房建设为契机,以园招商与以商建园相结合,着力加快茶叶、核桃、木材三个集 —4—

加工、贸易、仓储、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园中园”建设,提升新田园城市建设品位,丰富“千年茶乡”、“核桃之乡”文化内涵;抓住XX“南菜北运”试点县的有利时机,建设优质高效的蔬菜加工、销售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中国蔬菜之乡”。把园区建成特色产业基地和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洼地,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四、工作建议

一是请求市委、政府在产业规划布局中,帮助我县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工业园区列入省级重点(特色)工业园区管理,在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成为保山参与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支撑,促进XX与全市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二是请求市委、政府帮助我县全力打造“XX红”茶文化,将“XX红”系列茶叶产品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把XX建设成为国家级茶叶出口示范基地,使“XX红”文化成为宣传和推介保山的又一名片。

对XX县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篇4

就业再就业工作一直是各级党政十分重视的工作,是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惠民工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就业再就业相关政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好评。通过各级党政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各级党政必须着力解决的又一重大课题。在此,我结合欠发达地区XX县就业再就业工作实际谈点体会。

一、XX就业再就业工作举措和主要成效

XX地处四川东北部,全县总人口68.2 万,劳动力就业总量41.5万,城镇劳动力就业总量6.2万,农村劳动就业总量35.3万。近年来,XX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紧紧抓住就业再就业工作新机遇,通过加快发展、落实政策、开发岗位、强化培训四轮驱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年来,XX始终坚持把促进下岗实业人员再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企业改制、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我们按照“四个百分之百”的要求(百分百分之转变产权,百分之百转变机制,百分之百转变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一举改革了经济效益不好的10多户工业企业,在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组建了1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了改一个企业活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的目的,通过改革,企业涣发了生机,提供就业岗位8300多个,76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二是落实政策扶持措施,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实现多渠道就业。我们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努力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重点抓了“一证、一台、一援助”,“一证”即《再就业优惠证》,按照“应发必发”和“简化程序”的原则,明确了《再就业优惠证》审批、发放和管理程序,为5823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对所有办证人员实行了再就业免费培训,执证人员享受税费减免289万元。“一台”即劳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保障平台。全县46个乡镇都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落实了人员编制和经费渠道,配备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先后多次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就业再就业工作延伸到了社区和乡镇。“一援助”即再就业援助。建立完善了再就业援助机制,将再就业援助对象列入扶贫帮困救助范围,开展了“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送保障、送启动资金、送政策”为主要内容“六送”援助行动,1300名再就业援助对象相继实现就业。

三是整合资源,强化培训,提高就业再就业人员就业竞争能力。我们先后整合了两所职业高中、民办职业教育、再就业培训中心、扶贫培训中心和劳务培训中心,组建了18个再就业培训基地,其中省级培育基地4个,全部实行免费培训,培训人员2783人,培训人员100%实现再就业,特别是缝纫技工培训,订单很多,供不应求,走出了一条产训结合新路子。在2004年12月26日,全市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现场会在XX召开,省领导称赞我县培训工作“突出了特色,创建了品牌,树起了典范”。

四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市场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县财政每年拨出50万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市场建设,按照“新三化建设”要求,竣工建设了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购置了计算机,规划了区域网,设置了前台服务区,推行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咨询、保险接续 “一站式”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了就业再就业有序开展。

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本经验

通过实践,探索出了就业再就业工作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两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思想上更加统一,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全省上下坚持以人为本,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保证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二,必须坚持市场就业方针,把政府促进就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现。近年来,各地积极培育市场就业机制,确立了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供给主体的地位,劳动力市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本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各级政府认真履行了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一方面,大力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走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之路。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全面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夯实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再就业救助,不断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帮助一大批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实践证明,把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正确选择。

第三,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把改革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在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要求,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近几年来,各地在这些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成都、德阳等市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扩大了就业容量;攀枝花、绵阳、南充等市指导国有企业积极稳妥地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整体推进;全省大多数地区通过引进外资、吸纳内资、激活民资、聚集闲资,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做法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有效地扩大了就业规模,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第四,必须坚持协同作战的原则,形成各负其责、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靠前指挥,各有关部门恪尽职守、协调配合,努力做到工作责任、政策落实、资金投入、措施保证“四个到位”。社会各方面积极行动,纷纷为下岗失业人员献爱心、送温暖、办实事,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各类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减轻社会负担。许多下岗失业人员不等不靠,谱写了自强不息、自主创业的新篇章。实践证明,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各负其责、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创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是我们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

三、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城乡劳动力在就业总量、就业结构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一是就业总量矛盾突出。2005年,全国将新增就业人员900万,提供就业岗位500万;我省将新增就业人数130万,能够提供就业岗位70万,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作为一个县来讲,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达7400余人,主要由4个方面构成:人口自然增长,每年将新增城镇劳动力(含城镇复退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1500人左右;农村劳动力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将向城镇和非农业领域转移3800人;城镇建设征用土地、农转非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300人;因企业改制、破产和经济结构调整,每年将有2100余人需要就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经营城市、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等方式,每年只能新增就业岗位5000余个,供需缺口达2400个,社会需要就业的人数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数。

二是就业结构矛盾突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将下降5个百分点,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将增长一个百分点,三产业将增长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承载就业人数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城乡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2%,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16%,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8%,有一技之长的实用技能人才约占14%。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三是统筹城乡就业的问题显著更加迫切。受我省经济建设用地、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将逐年增多。据测算,目前我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100万人。今后3年,每年大约新增50万人。同时,农村劳动力呈现出向非农产业转移规模扩大、速度加快的趋势,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就业出路问题显得更加紧迫。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体制性障碍,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任务日益重要和迫切。

四是解决困难群体生产生活问题任务十分艰巨。截止2004年底,我省已经登记的“4050”等救助对象尚有5.3万人未就业或再就业。全省集体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还有约10万人没有纳入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范围。过去几年中,有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已经实现了再就业,目前结存的“4050”等救助对象和没有纳入享受扶持政策范围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将会更大。同时,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我省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失地无业农民,目前结存需要再就业的人数尚有20余万人。据测算,今后3年还将新增近40万失地无业农民。这对扩展城镇就业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是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的难度仍然很大。目前,我省同全国一样,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表征城镇的失业状况。由于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尚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就业再就业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没有办理失业登记手续,未被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统计。此外,按照国家规定,各类企业的下岗职工也未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统计。到去年底,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如果考虑到上述两方面因素,我省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将达到8%以上。随着并轨工作在今年底全面完成和失业登记制度的完善,今年3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可能超过5%,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任务十分繁重。

四、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建议

为有效缓解我省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扩大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在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在统筹城乡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在缓解当前突出就业矛盾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建立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确保我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1、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为着力点,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城乡就业的根本途径。一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国企改革步伐,振兴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的行业;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做活做优商贸、餐饮、服务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二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兴办经济实体,提供就业机会。三要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充分利用基地,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组织成建制输出。

2、以加强技能培训为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劳动力就业结构失衡、技术工种供求矛盾突出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强化职业培训,增强劳动者竞争就业能力,就成为扩大就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抓住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在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办学发展一批,对运作规范的培训机构加以扶持壮大一批,对基础薄弱、名存实亡的培训机构适度淘汰一批,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竞争、优生劣汰的社会化培训格局。二是强化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通过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主动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指导各类培训机构按照市场需要设置培训专业,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力求技能培训与就业有机衔接。三是抓好公益性培训机构的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采取用人单位与培训机构联合办班、培训机构为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培训以及政府根据培训的合格率和就业率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后的就业率。对文化程度较高、年纪较轻的下岗失业人员重点进行创业培训,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对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人员重点进行家政服务培训,面向社区寻找岗位;对文化偏低、技能单一的下岗失业人员重点进行与劳动密集型岗位相近、紧缺的技能培训(如对男性失业人员进行机械、建筑培训,对女性失业人员进行缝纫培训)。用好用活培训补贴,凡是培训下岗失业职工和县内紧缺工种的,都可享受培训补贴,新办实体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并提供在岗培训的也给予培训补贴。

3、以完善就业机制为保障,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有序开展。竞争公平、运行有序、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是建立就业长效机制的基础,今后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硬件投入,逐步将网络建设延伸到各镇和社区,实现资源共享。强化信息收集工作,及时进行更新,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通过相关媒体及时发布劳动力供需信息、技能培训信息、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等,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强化对基础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适应劳动就业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需要,着力解决乡镇事务所和社区工作站的经费问题,切实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为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劳动保障代理等一条龙服务,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扶持有条件的单位、个人创办职业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劳务中介队伍,加速劳务输出网络向社区、村组延伸。

4、以落实扶持政策为推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开展。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是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一要加大对欠发达县市再就业资金的倾斜力度。川东北是四川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均耕地较少,每年有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就相应挤占了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有限的再就业空间,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抓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上级政府还应加大对这些地区再就业资金的倾斜力度,确保对下岗失业人员扶持政策的全面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再就业工作的双赢。二要进一步鼓励企业吸纳下岗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工。对与下岗失业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给予适当补贴;公益性岗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在给予岗位补贴的同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三要继续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对“4050”人员和双下岗、双失业人员全面登记、审核,完善帮扶弱势群体就业的常规制度。对符合企业用工条件的人员,由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其提供3次有效用工信息。对年龄偏大、技能偏低、不符合企业用工条件的,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生活特困的,落实结对帮扶措施。愿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进一步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手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经济实体。帮助再就业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切实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要按照“低进低出”和“谁征地、谁负责”的原则,将失地农民纳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落实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经费。

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就业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指标,也是重要的社会指标。一方面,从经济运行角度讲,消费增长主要靠稳定的就业来保证,老百姓对就业和收入有了稳定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促进消费;从发展的角度看,对困难群体而言,就业才是最好的保障。如果失业率过高,不仅导致消费需求不振、影响经济健康增长,还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社会稳定。一方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必然要求我们把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经济和就业同步增长。

对XX县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篇5

省级文明单位创建迎检工作计划建议

一、上级文明办要求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

一)关于在中秋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根据中央文明办〔2012〕23号文件要求,文明创建单位要在中秋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1、把握好活动主题。要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这个主题,挖掘节日丰富内涵、设计开展活动项目,通过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和体育健身活动,在家家思团圆的气氛中融入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民族大义,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旋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2、广泛吸引群众参与。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充分调动街道、村镇、社区和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利用城市、农村各类文化阵地,举办中秋文化庙会、民俗文化展、千家宴、燃灯赏月、社区联欢等,推动活动热在基层、热在群众。要组织动员志愿者、社区居民与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一起过中秋、吃月饼,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要广泛开展诗文朗诵会、诗词赏析讲座、优秀诗歌征集等活动,组织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诵读、吟诵中华经典,传承文化血脉、汲取思想精华。

3、切实加强组织引导。各级文明办要把中秋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摆上重要位置,突出未成年人、突出人文关怀、突出营造氛围,精心策划、认真部署,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要充分发

挥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的优势,普及节日知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明网及地方文明网将开设专题网页,集中展示“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情况。

二)继续组织开展省级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新村活动

根据省精神文明办鄂文明办文[2012]3号文件精神,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省级文明单位服务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表率作用,省文明委决定,以“共建新文化”为主题继续组织开展省级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新村活动,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围绕“共创文明、共建和谐、共促发展”的目标,根据“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量力而行、积极作为”的原则,以“共建新文化”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如支持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帮助完善广播室、宣传栏、留守儿童活动室、农家书屋、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阵地;辅导培训农村文化人才,帮助业余文化队伍开展活动;参与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经常性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等.实施方式

1)开展一次调查研究.县烟叶分公司将深入结对共建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生产状况、生活状况和文化生活需求.2)制定一个共建计划.县烟叶分公司将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共建村一道研究文明新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共同制定文明新村文化建设共建计划.3)落实一个帮扶项目.县公司将发挥自身优势,在文化建设方面,确定

一个以上的重点帮扶项目,具体办一件实事,安排专项资金,明确专人负责,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4)进行一次宣传教育.县烟叶分公司针对共建村的实际,落实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的要求,通过培训、宣讲等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政策、法律、科技、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在全县及广大烟农中广泛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烟农、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组建志愿服务QQ群,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志愿服务;要壮大志愿者队伍,在公司机关、个烟叶收购站组分别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

四)实施“文明餐桌”行动

县公司在机关食堂启动“文明餐桌”行动试点,食堂以公开承诺、温馨提示、适度点餐、吃完有奖、免费打包等形式,引导人们在就餐时不剩饭、不剩菜,培养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习惯。

五)建设“道德讲堂”

充分利用技术培训学校、党员活动室等阵地,统一标识和背景元素,设立“道德讲堂”,围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内容,组织发动广大群众称赞身边好人好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达到“身边事教身边人”的目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要在所有的省级文明社区开设“道德讲堂”。

六)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学习宣讲活动

精心组织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投票、评选、表彰、学习、宣讲、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道德力量,引人向善向好,打

造精神高地。县公司每年举办五场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或道德模范事迹巡讲。进一步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

七)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

紧扣爱党爱国爱家乡主题,以中央文明办推出的百首爱国歌曲、中宣部等部门“唱响中国”活动推出的36首优秀新歌以及富有地方特色、歌颂家乡的好歌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学唱、传唱活动,在全省上下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八)开展省级文明单位“五个一”创建活动

州、省以及中央文明委要求,在省级文明单位(含最佳文明单位)中开展“一堂”、“一队”、“一牌”、“一传播”、“一帮扶”的“五个一”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文明单位创建的思想道德内涵,提高质量,提升水平。

“道德讲堂”,探索设计本单位人员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修身律己”活动,提高本单位人员的道德素质;

作与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

公益广告宣传牌,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在单位内营造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引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崇尚道德,践行文明;

单位人员运用微博、QQ群等多种形式,传播文明风尚;

落到实处,结合单位实际,量力而行,结对帮扶农村或者周边弱势群体、困难人群,每年至少落实一个帮扶项目,通过帮扶行动,传导温暖,传播文明,引领风尚。“五个一”创建活动将纳入省级文明单位申报的考核内容。公司要求,原则上有服务能力和一技之长的退休在职干部职工均要报名参加开展“五个一”活动的情况以及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服务,人员名单经审查合格的,按照属地和归口管理的原则,分别报所在县文明办备案。

省文明办将把以上6项工作纳入今年文明单位考核内容,纳入年底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精神文明建设项目测评内容。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逐项组织实施,加强检查督办,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九)加强烟草行业服务品牌建设

二、公司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十个一”工作计划

一)举办一次“我们的节日.中秋”离退休干部职工座谈会

二)启动一系列道德讲堂建设活动

1、开展一次道德理论讲座(请县委党校娄伯才副校长讲课);

2、举办一场报告会;

3、学会一首公民道德歌曲;

4、选树一批道德典型;

5、办一期道德建设专刊;

6、推行一系列道德讲堂建设主题活动

三)召开一次创省级文明单位迎检推进会暨志愿者服务动员会;

四)开展一次以关爱烟农为主题的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

五)安装一组LED电子显示屏

六)结对共建一个文明新村

七)挂树一批思想道德公益广告宣传牌

八)制定一套创省级文明单位迎检推进工作方案

九)收集整理装订一套创省级文明单位资料汇编

对XX县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篇6

一、庆城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㈠“一老一少”“一老一少”即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偏大, 人员数量太少。庆城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及年龄经历了1960年~1976年, 1980年~1992年, 1994年~2002年, 2003年~2010年四个阶段的变化。1960年~1976年, 在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体制下, 农业科技发展速度很慢, 农业科技人才多为经验型的公社社员;1980年~1992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响了改革的第一炮,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粮食生产成为全县人民的头等大事, 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 培养和扶持了一批农民科技人才, 这些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多在65岁以上, 已告别了农村的田间地头;1994年~2002年, 庆城县农业经济结构由单一粮食生产型向苹果、黄花、瓜菜等特色农业方向迈进, 扶持培养了一批农民科技人才, 这些农民科技人才为庆城县苹果、瓜菜、草畜等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但这些人多已年近50岁;2003年~2010年, 由于庆城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为了顺应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扶持和培养了一批协会、专业合作社型的农民农业科技人才, 这些集经营、经纪、农业技术服务一体的农民科技人才为庆城县特色农业的发展起了领军作用, 这些人年龄多在50岁左右, 且队伍人员数量较少。据资料统计:庆城县农村科技机构有97个, 农民科技服务组织42个, 农业科技人员3209名, 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3%, 占农村劳动力的2.6%, 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农村农业科技人员的89%, 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1%, 年龄在30岁~45岁之间的占10%, 呈现出“一老一少”的特点。

㈡“一低一差”“一低一差”即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文化程度低, 整体科技素质差。据调查:庆城县农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总人数的1.2%,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8%, 小学文化程度占46%, 接受系统培训、正规培训的人很少, 多以短时、临时培训为主, 且以接受单项技术和零碎的科普知识培训为主,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难杂症”能力差, 与工程建筑、机械修理、商业贸易、服务等领域的农民技术人才相比呈现出“一低一差”的特点。

㈢“一缺一乏”“一缺一乏”即农民农业科技人员社会服务职能缺位, 后继乏人。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下出现的农民科技人才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产需求, 农民农业科技人才社会服务功能缺位。一些协会、专业合作社型的农民科技人才发挥不了应有的技术服务作用, 一些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 对农村农业生产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作用甚微。同时, 随着城乡经济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弃农从商、弃农从工、弃农入城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多, 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令人担忧。留守的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年龄明显偏大, 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数量大幅减少, 部分村组出现80、90后农民空白的现象,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后继乏人, 将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技人才严重断层。

二、庆城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老少低差缺乏”的原因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既有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 又有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工农业剪刀差不断增大、农村人口外流等原因, 但探究工作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扶持培养工作力度小, 无政策支撑在庆城县,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硬”条件和政策等因素不利于农民农业科技人才的出现和成长, 尤其是受自然、政策、市场三大因素限制的农业产业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对乡村农业科技人才的扶持和培养投入资金极少, 没有把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纳入政府工作的对象,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一些特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的农民群众很少参加高层次的技术培训, 农村农资经营机构的人员长期得不到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培训, 不懂、不学、不会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农资产品, 得不到科学的指导服务, 技术错误和失误时有发生, 缺乏政策支撑。

㈡经济收入较低, 无利益驱动农村农业科技人才与普通的农民劳动者在一些人眼中的劳动贡献界线不清, 一些农民科技示范户、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没有形成利益驱动的机制, 技术服务工作无利益回报, 在农民科技示范中不同程度存在封闭和保守的现象。一些涉及农业技术服务的产业协会、合作社、示范园中, 其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经济收入较低, 致使绝大多乡村科技服务组织真正从事农业技术专业工作的人员少, 而从事经营、经纪工作的人较多, 没有形成农业科技有偿服务机制, 一些果树修剪、病虫防治、嫁接育苗等有偿服务专业队没有形成, 与工程建筑、民俗文化、卫生服务、美容理发等行业相比, 无利益驱动机制, 致使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一些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难以稳定, 无组织管理机构, 处于散乱状态, 影响了农村农业科技队伍的发展壮大。

㈢社会地位低, 无社会支持力量农民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生产田间第一线涌现出和上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养和扶持出的一批技术能手、产业领头人。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 从事农业技术的一些科技示范户成员, 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社会影响力较小, 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农民技术人才, 由于经济收益较高, 受社会力量直接或间接的支持, 不断发展壮大。而农民农业科技人仍然脱离不了农村大环境、农业大田野。“城市支持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条件依然没有形成, 一些有雄厚资金的社会“名流”、企业家在教育、慈善、救济等事业中支持的较多, 而在农民农业科技人才扶持、基层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却很少得到这些社会精英的支持。

三、解决庆城县农村农业科技人才“老少低差缺乏”的对策及建议

建设庆城县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确保粮食安全, 确保农产品优质足量的供给, 关键在科技, 核心在于人才。针对庆城县农村农业科技“老少低差缺乏”的现状, 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㈠以优惠政策保障和扶持农村后备农业科技人才力量制定一系列扶持和培养25岁~40岁之间的农业科技示范户, 对一些能长年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农民, 从土地流转、资金投放、农资补贴、技术投入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发现和扶持一批愿在农村从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的科技示范户, 建立扶持和培养稳固的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 切实解决农村农业科技人才断层的问题。

㈡以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素质整合县内涉及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的相关资源和资金, 充分利用近几年农村中由于生源减少闲置的小学校舍, 创办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学校。在全县分山、川、塬不同特色农业布局内, 按照“有校舍、有设备、有领导机构、有师资队伍、有稳定的学员、有培训制度、有专项资金、有培训验收标准”的“九有”要求, 建立5个~10个区域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学校。加大培训投资, 建立健全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制度, 就地建立农民培训实习和操作示范基地, 变临时培训为长效培训, 变单一性的培训为系统性培训, 达到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对XX县工业园区建设建议 篇7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根据会东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我校党政十分重视党员和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放在各项工的首位,从2009年2月下旬起至2009年11月,我校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一步推动了全校师生员工的作风建设和道德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各方面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

我校在加强教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以营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求上进的教师人文环境氛围为目标;以法制学习教育和组织教职工开展活动为依托;以“以法治校”、重在落实的管理制度;科学评估、重在激励为手段,形成良好的教师队伍,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开成合力

我们认为,开展创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顺利推进学校新一轮创业的迫切要求。学校遵循“以建为主,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工作指导思想,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由校长亲自挂帅,党政工领导共同配合抓,多次召开行政会议,学习传达上级精神,讨论研究有关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及时反馈分析情况,探讨

解决有关方面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正因为有强有力的领导和健全的机构,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学习做到计划落实,内容落实,不搞形式主义

3月开学初,学校就拟订了“教师政治学习、师德训练计划”,每次学习内容都落到实处。由主讲人根据计划去准备内容,拟订主讲提纲,一般由各校党小组长和校长承担。2—3月组织教职工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隆阳区师德规范十不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等,还观看了《教育师德启示录》,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师德师风建设与深化素质教育、联系起来。

三、建立师德师风的建设制度、相关条例,加强全员管理、科学管理,形成教职员工良好的师德行为

为了加强对《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的贯彻力度,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真正做到防微杜渐,向教师提出坚决贯彻会东县教育局精神,坚持做到“十个做到”、“十个禁止”,《新街中学师德规范十不准》和执行《新街中学教师责任追究制》,让每位教师记录下来,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工作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条例,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行为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强化师德师风教育

活动育人是更好的育人途径。通过学习活动前的宣传发动,活动中的启发引导,活动后的总结反思,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月围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成材”的“三全”、“三爱”、“三让”教育活动和中级职称竞岗工作,开展教师演讲比赛,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畅所欲言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们在工作中严格的遵纪行为、爱生的表现、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参加活动的每位教师。6月,各校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到学校进行了“学法、懂法、守法”专题讲座,紧接着又参加普法知识竞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的组织学习、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才会有保障。

五、加强过程管理与监控,真正使制度条例通过教职员工的行为表现出来。

通过学习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制度的约束,使全校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有了进展。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及时发现问题,真正、全面地了解教师的治学行为,9月,各校开展了《家长、学生评价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活动,问卷的内容之广,有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改革成果,有教师上课、批改作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方面等等。学校根据情况进行整改和总结,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校教师的师德行为90%以上受到家长、学生的肯定。但也有少数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校长作出调查分析,在教师会议上或私下,将此分

析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深深感到:自己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六、以激励为手段,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学校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了五点师德师风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违规行为或好人好事及时记录在案,各校建立了课堂教学考评组,考评结果与学年履职考核挂勾,更重要的是作为文明教师评比依据,每年对文明教师进行表彰。

我校由于重视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整体风貌是积极向上,进取精神很强。政治思想素质及师德师风水平提高很快,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如:有的教师加班加点不计报酬;有的教师带病坚持工作;有的自己的孩子住院打吊针,含泪丢下孩子匆匆赶到学校为学生上课,为后进生耐心补缺补差是常有的事,对少数弱智生,老师们总是那样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从没有丝毫厌弃的言行,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评价。

XX县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篇8

项目名称:肉牛养殖基地 项目地点:XX县羊凤乡麻纳村

投资总额:450万元(其中:申请项目资金40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50万元)建设规模:选建200户肉牛繁殖饲养户,养殖基础母牛1000头(户均5头),建植1000亩皇草饲料地,建设一个肉牛育肥示范场,牛育肥二次,育肥出栏肉牛600头。项目建设期:二年

项目编制:XX县畜牧事业管理局 编制时间:二○○九年五月八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项目产品及市场需求分析 第三章 项目建设总体方案设计 第四章 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项目建设地选择及主要工程设计 第六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第七章 项目建设期及分期实施进度计划 第八章 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第九章 项目投资效益评价 第十章 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组织与管理 第十二章 结论

XX县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XX县具有可发展畜牧业草山草坡资源90万亩和25.3万亩的耕地资源,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过渡的丘陵地带,是西南内陆通往沿海的交通要道,贵州的南大门、黔桂铁路、公路和贵新高等级公路贯穿县境南北,册

三、独荔公路横贯东西,全县形成三纵五横的交通网,交通便利。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优势,面向市场,大力发展畜牧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已得到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力争建成贵州南部的畜牧大县,为此,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公司+场+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的畜牧产业化生产,是我县畜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组织生产方式和措施,加速肉牛生产是我县畜牧业发展重要的方向。

第二节、项目经济及社会必要性评价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畜牧业将是贸易自由化和中国加入WTO在农业部门内的主要受益行业。畜产品的出口将显著增长,为此,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加速我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畜牧产业化建设是实现粗放经营的自然经济型农业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型的现代农业转变,是今后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建立以现代畜牧科技进行生产的畜牧产业化道路建设是我县畜牧业产品适应竞争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项目经济、技术、管理可行性分析

项目建设以“场+农户”的方式进行实施,技术依托独山县畜牧局,畜牧局现有技师5人,助理技师91人,有承担草地项目多年的经验,牛品改良在全州位列第二。以现代畜牧科学技术手段实施肉牛生产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进行项目建设较为先进的科学管理方式,技术有保证,产品有市场。项目实施后,户均增加纯收入2500元以上,促民增收。

第二章 项目产品及市场需求分析

第一节、项目产品分析

牛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于猪肉,胆固醇含量低,是其优于其它肉类产品而被注重营养保健的现代家庭生活所重视,其肉质鲜美细嫩不肥腻,易消化。牛皮是制革工业的主要原料,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的开发被普遍受到重视,食品工业和制革工业需求量不断加大,市场对牛肉和牛皮的需求在与日俱增。

第二节、项目产品市场调查分析近年来,国外肉牛生产受疯牛病的影响,欧美等国大量在我国进口肉牛,因此,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肉牛生产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竞争能力的产品,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相比,我国的牛肉生产在入世后有较大的竞争潜力。现今我县市场肉牛售价在每公斤活重9元以上。

第三节、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及预测分析

以肉牛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的冷确肉、保鲜肉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食品,肉骨粉的生产在饲料工业正在逐步被开发利用,制革工业需大量的牛皮,为肉牛生产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前景。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肉牛生产受疯牛病影响而我国肉牛价格较低,均被国外客商看好,中国牛肉出口正在逐步扩大。至今,我国的肉牛生产属供不应求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肉牛生产早起步、早受益。

第三章 项目建设总体方案设计 第一节、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项目建设以“场+农户”的方式进行组织实施,选择在农村中有一定文化、能接受技术培训的农户,通过项目实施,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公司的信息、技术、服务,以科学的技术方式进行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闯市场。

第二节、项目建设总体方案及目标设计

一、项目建设总体方案

立足我县农村素有养牛的传统生产习惯,充分发挥现行推广的牛改工作效应,一是改变役肉兼用为肉牛生产,实施西门达尔改良本地品种,实现肉牛生产繁殖母牛一代二元杂交化,商品肉牛育肥生产杂交二代三元化;二是改传统饲养为科学饲料育肥;三是改小农经济生产向专业化商品经济生产,充分利用经济杂交优势走商品化道路建设;四是改分散经营为产业化经济,通过以“场+农户”的方式,使肉牛商品生产上规模,成批量,树立肉牛生产商业品牌。建设肉牛繁殖、育肥、营销体系,实施办法为:选户进行繁殖饲养,建场进行育肥生产。对农户投贷基础母牛,建场回收肉牛进行育肥。

1、专业户自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植饲料生产基地为基础母牛饲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育肥示范场,向专业户收购草,回收一岁杂交犊牛,实施配合饲料进行育肥生产和销售。

二、目标设计

通过以“场+农户”的肉牛生产方式,选择200户肉牛繁殖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的肉牛生产,推动全县的肉牛养殖,形成肉牛产业化生产。

(一)、基础繁殖母牛饲养,建设1000头基础繁殖母牛基地(选择200户,户养5头),人工冷冻输配成活率达60%以上,牛繁殖犊牛600头(户均3头),第四年起实现基础母牛一代杂交化20%(200头),第五年40%(400头),第六年60%(600头),第七年80%(800头),第八年达100%(1000头),第九年后实现全部繁殖母代杂交一代化。

(二)、育肥肉牛生产,杂交牛周岁进入育肥场进行育肥,杂交一代周岁150kg,杂交二代200kg。经6个月180天的持续育肥,杂交育肥,杂交一代18个月龄出栏350kg,杂交二代450kg以上。

(三)、皇草饲料作物生产。亩产1.5万公斤至2万公斤。

(四)、产品生产计划

1、项目专业户:对育肥场销售皇草和周岁育成牛,项目建设期2年。(1)出栏周岁,第三年出售400头(户均2头),选留200头杂交一代作后备基础母牛;第四年,600头(基中母牛200头,杂交一代400头);第五年,600头(母牛200头,杂交一代400头),第六年,600头(母牛200头,杂交一代340头,二代60头);第七年,600头(母牛200头,杂交一代280头,二代180头);第八年,600头(母牛200头,杂交一代220头,二代180头);第九年,出栏800头(母牛200头,杂交一代120头,二代480头);第十年,600头,全部杂交二代三元化。(2)皇草,第三年至第八年,每年交售育肥场216万公斤;第九年后,每年交售324万公斤。

2、育肥场:育肥6个月180天,每年周转2次,杂交一代育肥180天,出栏活重350kg,杂交二代育肥180天出栏活重450kg。通过回收专业户肉牛、购卖专业户生产的皇草,实施配合饲育肥生产。根据专业户的实际开支情况,项目实施第三年到第八年,每年育肥出栏400头,第九年后每年育肥600头,其中第三年至第五年,育肥杂交一代肉牛,第六年育肥生产杂交一代340头,第二代60头,第七年,杂交一代280头,二代120头,第二代60头,第七年,杂交一代280头,二代120头,第八年杂交一代220头,二代180头,第九年杂交一代120头,二代480头,第十年育肥杂交二代600头。

3、价格体系:根据市场价格,杂交一代周岁出栏1200元/头,杂交二代周岁牛出栏1600元/头,出栏肉牛活重9元/kg,皇草每公斤鲜草或青贮料0.1元,肉牛配合精料每公斤1.2元,淘汰母牛。第四年淘汰的母牛每头1400元,第五年每头1350元,第六年,每头1300元,第七年每头1250元,第八年每头1200元,每九年每头1150元。

第二节、项目重点建设内容

1、选建示范专业户:

2、实施圈舍改造:

3、建植皇草饲料生产地:

4、建设青贮窖:

5、选购基础繁殖母牛:

6、规化建设肉牛育肥场:

第四章 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项目技术措施及选择评价

项目实施以现代畜牧科技进行畜牧产业化建设,充分利用杂交优势进行育肥生产。技术措施:

1、建立健全疾病防治措施,定期进行防疫和驱虫及产科疾病的防治。

2、建立繁殖配种档案,实施人工冷冻输配;

3、建立草畜平衡体系,选定饲养方案,实施全价配合饲料育肥生产;

4、改变饲养方式,实施干平圈饲养。

第二节、项目技术关键及保障条件

项目技术关键是确保牛健康生长和配种繁殖的提高,因此为避免疫病造成的死亡,由保险公司对牛的疫病死亡风险进行承保,在进行常规疾病防治的同时,重点做好产科疾病的防治,做好发情鉴定,配种前做好牛体卫生和精子活率的检查,选择精子在0.7以上的精液进行输配,提高基础母牛的配种的受胎率。

第三节、项目技术先进性评价 利用杂交优势进行肉牛生产是现阶段国内、国际肉牛产业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人工冷冻输配和配合饲料育肥生产是现代先进的畜牧科技手段。

第五章 项目建设地选择及主要工程设计 第一节、项目建设地及条件评价

项目实施地XX县XX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0km,地处107025 ——107030,北纬25044 —25053 之间,海拔1268.5米,全乡14860人,少数民族占55%,总面积120.09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

1、资源条件:全乡耕地面积10771.39亩,其中旱地2626亩,水田8145.39亩,可开发利用荒山草坡面积3万多亩,土质为壤土,保水、保肥性能较好。

2、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4.6℃,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0℃,年平均降雨量1330mm,无霜期270天,适宜各种农作物和家畜的生长繁殖。

3、交通条件:册三公路贯穿全乡,村组之间有乡村公路互连,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有利于产品的运输。

4、电力通迅:全乡村村通电,属国家电网供电,2002年以来已基本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

5、社会经济条件:全乡经济以农作物生产为主,商品化程度不高。2002年全乡人均收入1100元,基中畜牧业收入占27%。

6、拟选址地点:项目选择在羊凤乡麻纳村,有7个村民组1008人,全村具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3000亩,位于册三公路旁,交通便利,通讯条件好,有利于建设肉牛产业集约化、商品化生产,形成独山县肉牛养殖示范园区。

第二节、项目建设主要工程设计

一、肉牛繁殖示范户,每户种植5亩皇草,养殖5头基础繁殖母牛,建设8立方米青贮窖4个,42平方米的圈舍,内设料槽、牛栏、牛床和排粪沟。

1、圈舍:长12米,高3米,宽3.5米,双坡式屋顶,半开放式牛舍,地面有斜坡,防滑的水泥地面建筑。

2、水料槽:建在牛舍内牛床前面,高出牛床10厘米,建设“U”型结构,前壁高30厘米,后壁高60厘米,上口内宽60厘米,下底内宽40厘米,斜向一方,斜坡有利于水料冲洗,前壁用铁管埋栏。

3、牛床:每头牛床长1.8米,宽1.2米,防滑,向后斜。

4、排粪沟:内宽40厘米,深15厘米,斜向一方以利清扫。

5、给饲道:水料槽前宽1米,水泥地面。

6、青贮窖:倒圆台型,出料口80厘米,下底半径1米,上口半径1.2,高2米,水泥清光。

7、皇草饲料栽培:每亩栽培皇草1500株,施足底肥3000kg农家肥,株行距50×50厘米。

8、运动场:每户100平方米。

二、育肥场。

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设办公生活用房,饲料仓库和兽医室200平方米,育肥牛圈舍建设930平方米。

1、办公、生活、饲料兽医室用房1幢,双层,层高3.2米,长20米,宽5米,上层为办公生活用房,下层为饲料仓库和兽医室用房,中间楼梯前面道,办公生活用房5间80米,饲料用房32平方米,兽医用房16平方米。

2、育肥牛圈舍,6栋,每栋长25米,宽6.2米,高3米,钟楼式屋顶,封闭式建设,对头双列式牛床布置,中间给饲道,内设牛床、牛栏、水槽、排粪沟。水料槽、排粪沟、给饲道同肉牛繁殖饲养户建设,牛床,每头长1.6米,宽1米,牛舍1.2米窗台,全透明采光。

3、水、电、路三通,场地平整,建设围墙。

第六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选择基础繁殖母牛饲养专业户200户。

二、饲养基础繁殖母牛100头(户均饲养5头)。

三、建设母牛干平圈840平方米(户均42平方米)。

四、青贮窖建设6400立方米,每户建设8立方米的青贮窖4个,共32立方米。

五、建植皇草饲料地1000亩,每户栽种5亩。

六、育肥示范场建设。

1、场地平整2000m2;

2、办公生活用房200m2;

3、育肥牛圈舍建设930m2;

4、围墙建设200m;

5、水、电架设500m;

6、饲料搅拌机1台;

7、年育肥出栏肉牛400—600头。

第七章 项目建设期及分期实施计划

项目建设期为二年: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在麻纳村选择落实基础母牛饲养专业户,由农户自愿申请从事繁殖母牛养殖。

第二阶段:技术培训。由技术部门完成,对选择从事繁殖母牛养殖专业户进行母牛养殖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

第三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户按技术要求完成母牛养殖圈舍、青贮窖建设,配置牧草切割机。

第四阶段:牧草饲料地建设。专业户按技术要求栽培高产饲料,栽种皇草,每户种植5亩。

第五阶段:基础繁殖母牛配置。第六阶段:育肥示范场选址建设。

第七阶段:项目生产管理。制定疫病防治制度、繁殖、育肥计划,建立疫病死亡保险,鉴定技术服务合同。

第八章 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450万元

(一)、母牛养殖专业户投资概算 311.2万元

1、基础建设 61.2万元(1)繁殖母牛圈舍200户×42m2×50元/m3=42万元(2)青贮窖200户×4个×8m3×30元/m3=19.2万元

2、牧草切割机

200台×500元/台=10万元

3、牧草饲料地建植

(1)皇草 1000亩×1500株/亩×0.2元/株=30万元

(2)基肥 1000亩×3000公斤/亩×0.05元/公斤=15万元(自筹)

4、基础繁殖母牛

1000头×1600元/头=160万元

5、母牛保险1000头×150元/头=15万元(自筹)

6、兽医防治1000头×100元/头=10万元(自筹)

7、配种1000头×100元/头=10万元(自筹)

二、育肥场建设138.8万元(一)基础设施建设43.5万元

1、工作用房200平方米×320元/平方米=6.4万元

2、育肥圈舍930平方米×200元/平方米=18.6万元

3、电力安装 10万元

4、饮水设施 5万元

5、围墙 200平方米×50元/平方米=1万元

6、场地平整100平方米×20元/平方米=2万元

7、饲料搅拌机1台 0.5万元(二)肉牛周转金 300头×1200元/头=36万元(三)饲料周转金48.6万元

1、饲草:300头×30kg/天×180天×0.05元/kg=16.2万元

2、精饲料:300头×5kg×180天×1.2/kg=32.4万元(四)兽医防治 300头×10元/头.年=0.3万元(五)水电费 3.5万元

(六)人员工资6人×6000元/年.人=3.6万元(七)其它费用 3.3万元

三、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450万元,申请项目专项资金400万元,用于基础母牛购置和育肥牛周转金,农户自筹资金50万元,补助基础设施建设,牧草地建植购苗、场部建设,饲料周转,兽医水电费和人员工资,用于保险、配种和兽医防治,草地建植,(见可行性报告附表

一、表二)

第九章 项目投资效益评价

第一节、项目财务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年出售肉牛600头,项目专业户第3—8年,户均实现利润2300元以上,第九年后,户均3800元以上。育肥出售后,年上交利税18万元,项目财务净现值55.12万元,内部收益率19%,投资回收期9年(见可行性报告附表五、六、七)。

第二节、项目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项目实施后,农户通过参加项目生产,增加了社会产品,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得以改善,达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以“场+农户”的方式建立独山肉牛养殖示范园区。项目实施中,以栽种皇草进行肉牛养殖。皇草是防沙固土的饲料作物,具有保持水土的功效。通过皇草进行养牛,牛粪培植皇草,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以此拉开独山肉牛产业化的序幕,建设相应的肉牛加工厂、骨粉厂、食品厂等,使肉牛产业系列化,形成我县新的财税之源,更好地增加社会就业面。

第十章 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项目投资当成不变,收入下降10%时,项目财务净现值为42.3万元,内部收益率为15.2%,当收入不变,成本上升10%时,财务净现值为48.5万元,内部收益率为17%。两种情况下内部收益率均高于基本成本6%的1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肉牛养殖项目不会出现亏损(见可行性报告表八)。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项目建设实施管理方案

1、建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协调示范场进行选择肉牛养殖饲养户和选点建设育肥场。

2、确定人员、负责专业户的选建工作。

3、责任承包,按技术指标建植皇草饲料地,根据图纸建设青贮窖,按技术要求完成圈舍改造。

4、选择技术人员,根据技术指标设计育肥场建设图纸,选定施工人员按合同要求进行建设。

5、选择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基础母牛的购进,每选购一头,统一编号,专业户上交保险时,三人联保,凭保单发贷。

6、项目实施村一律不得留喂未经去势的公牛。

7、按项目设计方案,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分解任务,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进行考核。

第二节、项目建运行管理方案

公司与专业户和技术部门之间签定合同进行管理。

1、公司与技术部门有关技术人员鉴定人工冷冻输配和兽医技术服务合同。项目实施后,由公司与当地牛改点人员按生产技术指标鉴定,输配品种必须系谱明确,建立档案。

2、签定肉牛回收合同。农户以肉牛还贷,按市场价回收,输精人员向专业户输精时,每检查配种一头母牛,与专业户签定一份肉牛回收合同上交示范场。

3、每年示范组织专业户进行一次养牛技术培训。

4、专业户每10户一组,每组选一人负责,每月填报母牛养殖动态表上交场部。

5、育肥场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岗位责任。

6、项目专业户向示范场交售周岁肉牛时,同时每天向示范场交售鲜草或青贮料。

第十二章 结 论

通过以上项目可行性分析,肉牛养殖项目投资风险小,社会效益好,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大。加强组织管理措施,落实技术承包责任制,通过建设肉牛生态示范园区,有利于推动独山肉牛产业化的建设,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XX县畜牧事业管理局 2009年5月8日

南漳县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1.1、项目摘要

1.1.1、项目名称:南漳县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1.1.2、主管单位:南漳县畜牧特产局 1.1.3、建设单位及法人:共7个。其中:

①南漳县天添畜禽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闫国军;

②南漳县昌海畜牧良种场,法人代表张福海;

③南漳县中原牧业公司养肉牛场,法人代表周立明;

④南漳县城关镇 “标准150”模式养殖户4户,养殖业主都正家(带动2户:张林村四组方道维、罗茂秀)、彭友兰(带动2户:漳河养殖小区彭友兵、肖世才)、龚以中(带动2户:姚岗村一组刘传刚、别文合)、张福明(带动2户:文笔峰村三组刘金涛、四组王宝俊)。1.1.4、建设地点:

①南漳县天添畜禽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南漳县清河农场皮家湾;

②南漳县昌海畜牧良种场,地址:南漳县九集镇邹湾村林场;

③南漳县中原牧业公司养肉牛场,地址:南漳县武安镇刘家河村三组;

④南漳县城关镇 “标准150”模式养殖户4户,具体为:张林村四组都正家、漳河养殖小区彭友兰、姚岗村二组龚以中、文笔峰村三组张福明。1.1.5、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完成后,建设单位年出栏商品肉牛增加7300头,出栏总量达到15800头左右。主要建设内容是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栏圈改造,水、电、路改造等。

1.1.6、投资规模与与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303.46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80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123.46万元。其中天添公司中央补助资金60万元,企业自筹20万元;昌海畜牧良种场中央补助资金40万元,企业自筹16.4万元;中原牧业公司中央补助资金40万元,企业自筹69.86万元;4个标准150养殖户中央补助资金40万元,养殖户自筹17.2万元。1.1.7、建设期限:一年。

1.1.8、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单位年可增加销售收730万元,新增纯利146万元,投入与新增纯利之比为1:0.18。项目完成后还可延伸产业链,发展生态养殖,增加水产养殖收入。

1.1.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年出栏商品肉牛 15800头,年销售收入1580万元,年获利316万元。1.2结论与建议:该项目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当前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项目切实可行。1.3编制依据

国发[2007]22号文件,发改办农经[2007]1939号文件,《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农业厅关于申报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重点户)改扩建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市发改委、市畜牧局关于做好申报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工作的通知》。

2、项目所在县肉牛发展现状

南漳县共有10个镇1个区,282个村,1371个组,11.28万农户,农业人口42.45万人。版图面积38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8 万亩。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是南漳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2005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7891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9%;2006年在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和产值计算单位调减的情况下,畜牧业总产值仍然达到7659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2006年,南漳肉牛出栏62.1万头,年末存栏38.95万头,其中能繁母肉牛存栏3.03万头,年内人工授精43200头,人工授精受配率75.04%。全县乡村人口42.45万人,人平出栏肉牛1.5头,与上年相比肉牛出栏增长1.8%,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7877万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116208万元的32.6%。

2007年,南漳大力推广“标准150”模式养殖和养肉牛专业村建设,规模养肉牛比重达到30%,上半年畜牧生产全面增长,其中肉牛出栏增长35.9%,预计全年出栏肉牛达到70万头左右,仅肉牛一项预计农民人平增收100元以上。当前,我县肉牛生产呈现 “三化”的发展态势。

一是向规模化发展。据统计,全县现有50头以上规模养殖肉牛场户1471户,100头规模的242户,300头规模的135户,1000头规模的72户,3000头规模的29户,10000头规模的2户,规模养殖出栏量达到总出栏量的30%。规模养殖场户现有存栏肉牛10.7万头,与上年同期对比增加11.3%。全县共有肉牛养殖小区16个,其中省级6个,市级5个,县级5个。

二是向专业化发展。我县肉牛养殖主产区武镇、九集、城关、清河等镇(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一批养肉牛大村。武安镇的跑马岗、老街、葫芦滩、陈家集和清河王家坡、雷家巷等养肉牛大村,每村年出栏肉牛都在6000头以上。其中跑马岗村,全村现有能繁母肉牛981头,与上年相比增加199 头,存栏育肥肉牛13500头,户平存栏肉牛21头,其中年出栏肥肉牛30头以上的农户达到210户,比上年增加50户,全村全年出栏肥肉牛将达到2万头左右,户平出栏31头,人平养肉牛纯收入达到1563元,比上年增加547元。

三是向新型模式化发展。全县肉牛养殖投资多元化,发展养殖业的有领导、有干部、有工人、有商人,有在职工作人员、有单位下岗人员,有从事其它行业转产的,有外地到我县发展的。并出现了“标准150”模式养殖,“肉牛-沼-鱼”、“肉牛-沼-果”生态养殖,和依托协会发展养殖等新型养殖亮点。武镇、九集、城关、东巩等镇现已发展“标准150”模式养殖户17户,预计到年底可发展到100户以上;清河区已发展天添公司等生态养殖户,武镇已建立肉牛养殖协会。南漳规模养肉牛场以个体和承包经营为主,在栏圈建设、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上有县畜牧部门作为技术支撑,全县畜牧部门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25人,助理及技术员职称152人,技术力量雄厚。但目前只有少部分养殖场建立了沼气池,推行了肉牛—沼—鱼(果)生态养殖模式,大部分养殖场没有配套粪污处理设施,急需配套粪污处理设施。

3、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共7个单位,包括三个规模养殖场和四个养殖户。其中:

①南漳县天添畜禽有限责任公司。是2005年4月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30万元。公司现有员工12人,其中具有中初级职称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畜牧兽医)人员5人。2006年,该企业出栏商品肉牛2950头,年末存栏肉牛1345头。现有存栏肉牛2000头,日产干粪2吨,日污水产生量8吨。该肉牛场三面环水一面临山,自然隔离条件优越,利于疫病防治。在肉牛场周围附带有一个350亩的小Ⅰ型水库和1000亩精养鱼塘,为肉牛场污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排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于发展肉牛鱼菜生态养殖模式。该企业占地面积60亩,地势平坦开阔而高燥,距离305省道直线距离6000米,离周围居民区最近距离也有1000米以上,交通便利,供水供电条件良好,布局合理,选址适宜,设施完善,设备配套,并建立健全了严格的防疫管理制度,废污实现了循环综合利用。

②南漳县昌海畜牧良种场。南漳县昌海畜牧良种场成立于2002年,现有员工10人,中级以上管理人员2人,该厂2005年取得襄樊市农业部门颁发的种肉牛生产许可证,并于同年获得湖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现存栏肉牛1300头,年出栏肉牛1800头,日产干粪1.5吨,日污水产生量6吨,粪污处理采取综合利用方式。该场地处南漳县九集镇邹湾村,该地环境清静,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生态环境适宜,符合兽医卫生条件;该场属县域郊区,北边紧靠305省道,距襄荆高速路入口20公里,达襄樊市区30公里,交通、通信便捷。

③南漳中原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法定代表人周立明,系浙江农大畜牧专业本科生、浙江大学动物营养学硕士研究生,高级畜牧师,从事牲肉牛养殖20年。创办的“宁波市东方牧业有限公司”管理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宁波市十大无公害肉牛肉生产基地之一。注册商标“东方日月”在宁波、广州、上海等地用户中享有声誉。为寻求更大发展,周立明先生创办了“南漳中原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正养肉牛场2006年出栏商品肉牛1800头,现有肉牛存栏2200头,日产干粪2.2吨,日污水产水量8.8号。粪水处理选用淅江宁波东风牧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动畜禽粪水处理机处理。

④城关镇标准150模式养殖户。城关镇是南漳养肉牛大镇之一,这四个养殖大户养场场选址适宜、布局合理,给排水方便,和稳定的电源,生产与生活分开,圈舍相向、栏圈设计等符合标准化栏圈建设要求,防疫较为严格,管理比较规范。2006年,四个养殖户共出栏商品肉牛1950头,现有存栏肉牛1634头,日产干粪1.9吨,日污水产生量9吨,粪水处理以人工清运为主。

4、项目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 4.1、项目建设地点: ①南漳县天添畜禽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南漳县清河农场皮家湾;

②南漳县昌海畜牧良种场位于南漳县九集镇邹湾村林场;

③南漳县中原牧业公司养肉牛场位于南漳县武安镇刘家河村三组;

④南漳县城关镇 “标准150”模式养殖户4户,张林村四组(都正家)、漳河养殖小区(彭友兰),城关镇姚岗村二组(龚以中)、城关镇文笔峰三组(张福明)。4.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肉牛生产是南漳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提出了创建全省肉牛大县的号召,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为实施本项目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一是县政府制定了畜牧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县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作为畜牧养殖业以奖代补资金。二是金融部门投资倾斜。县农发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每年分别拿出1000万元对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三是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养殖户新建、扩建畜禽圈舍所需土地,由所在镇村协调落实,允许农户间以地换地修建圈舍,土地管理部门按规定优先审批并免收费用,城建管理部门免收城建规费。林业部门对畜禽养殖栏圈建设用木材,优先审批供应。电力部门对畜禽养殖大户用电实行农业用电收费。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优先向养殖业倾斜,每年落实1-2个畜牧项目。扶贫办每年从国家投入的扶贫开发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发展畜牧生产。交通部门执行绿色通道政策,对运送畜禽产品的车辆免征车辆通行费。保险部门积极为肉牛养殖开展风险保险。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每年在包驻村发展畜牧业新型模式养殖户2-3户。四是我县实施了农村沼气推广建设项目。县能源办把农村沼气推广与畜牧养殖紧密结合,对规模养殖大场大户优先扶持修建沼气池,在沼气建设示范村全面推广1511(1个农户养5头肉牛,建1个沼气池,人平增加收入100元)生态养殖模式。五是畜牧部门对畜禽养殖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提供防疫,提供畜禽产品购销信息。

5、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方案 5.1、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5.1.1、工艺技术方案。①在3个规模养殖场中推广自繁自育养殖模式,在4个养殖户中推广“标准150”模式。②建立标准化栏圈和粪污处理、防疫设施,配套完善水、电、路等设施。

5.12、仪器设备选型。①栏圈以“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建设标准”为依据,“150模式”标准化栏圈建设面积220平方米左右;②粪污处理以沼气处理为主,选用县能源办实施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所用仪器设备。③生产用种肉牛从省畜牧良种场引进。5.2、建设方案及主要建设内容

5.2.1、项目建设目标。项目完成后,7个建设单位年出栏肥肉牛增加7300头,出栏总量达到15800头左右。5.2.2、总体思路:建设标准化栏圈,改造水、电、路、防疫设施,配套粪污处理设施。

5.2.3、土建工程及其它建设内容:①新建标准化栏圈4920.93平方米。其中天添公司1277.73平方米,昌海畜牧良种场900平方米,中原牧业1879.2平方米,4个150模式养殖户864平方米。②新建沼气池692立方米。其中天添公司160立方米,昌海畜牧良种场300立方米,中原牧业200立方米,4个150模式养殖户96立方米(含1带2)。③标准150模式养殖户1带2农户栏圈改造。其它建设内容详见附表4。

5.2.4、主要仪器设备:给排水设备、供电设备、消毒设备、疫苗保存设备、自动化养肉牛设备等。详见附表4。

6、规划、土地、环保、节能

6.1、规划和土地:本项目选址都符合城建和土地利用规划,不涉及占用耕地问题。建设单位相关土地使用证明附后。

6.2、环保和节能:本项目建设单位都建有粪污处理设施,可以改善粪水污染现象,保护环境,并能变粪为气为肥,节约能源。

7、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7.1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303.46万元。其中:

①天添畜禽有限公司总投资80万元。投资构为:建安工程33.41万元(空怀母肉牛舍289.7平方米,单价275.11元,需资金7.97万元;哺乳母肉牛舍225.9平方米,单价260元,需5.87万元;保育肉牛舍154平方米,单价248元,需资金3.82万元;育肥肉牛舍579.75平方米,单价240元,需资金13.91元;种公肉牛肉牛舍28.38平方米,单价249元,需资金0.71万元;场内道路绿化300平方米,单价37.5元,需资金1.13万元),环保工程24.05万元(尿粪熟化池2口,单价7.85万元,需资金15.7万元;尿粪沟338米,单价40元,需1.35万元;建沼气池20个,单价3500元,需7万元),引种肉牛53头10.5万元,仪器设备购置安装5.7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3.39万元,预备费2.95万元。

②昌海畜牧良种场总投资56.4万元。投资构成为:建安工程21.3万元(空怀母肉牛舍300平方米,单价240元,需资金7.2万元;哺乳母肉牛舍300平方米,单价260元,需7.8万元;育肥肉牛舍300平方米,单价210元,需资金6.3元),环保工程15万元(建沼气池300立方米,单价500元),引种肉牛50头7.6万元,仪器设备购置安装8.4万元(产床20套,单价1700元,需资金3.4万元;单体限位栏50套,单价600元,需资金3万元;消毒设备1套,单价5000元,需资金0.5万元;疫苗保存冰箱1台,单价5000元,需资金0.5万元;内部供电线路1套,0.4万元;内部供水管道0.6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6万元,预备费2.5万元。③中原牧业公司养肉牛场总投资109.86万元。投资构成为:建安工程59.26万元(标准化肉牛舍1879.2平方米,单价262元,需资金49.26万元;粪污处理设施200平方米,单价500元,需资金10万元),引种肉牛107头16.5万元,仪器设备购置安装30万元(标准自动化养肉牛设备5套,单价5.3万元,需资金26.5万元,粪污处理设备1套,需资金3.5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6万元,预备费2.5万元。

④标准150模式养殖户(含1带2农户)总投资57.2万元,每户平均投资14.3万元。投资构成为:建安工程21.28万元(肉牛舍4栋,每栋216平方米,单价200元,需资金17.28万元;1带2农户栏圈改造8间,单价5000元,需资金4万元),环保工程3.6万元(沼气池12个,每个8立方米,每个3000元),购育肥仔肉牛24.81万元(4户共600头,每头413.5元),仪器设备购置4.71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0.8万元,预备费2万元。

总投资估算表、单项工程估算表、仪器设备投资估算表附后。7.2、投资估算依据

参照当前标准化栏圈建设、农村沼气池建设、当前种肉牛价格、当地房屋建设、路面维修等经费测算标准,适当调整后作为本项目投资估算依据。7.3、资金来源及运用

7.3.1、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303.46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80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123.46万元。其中天添公司中央补助资金60万元,企业自筹20万元;昌海畜牧良种场中央补助资金40万元,企业自筹16.4万元;中原牧业公司中央补助资金40万元,企业自筹69.86万元;4个标准150养殖户中央补助资金40万元,养殖户自筹17.2万元。

7.3.2、资金运用。中央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栏圈建设、粪污处理和水、电、路改造等,自筹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种肉牛。(中央补助资金使用计划表附后)

8、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8.1、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8.1.1、强化领导,认真组织。县成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小组。管理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局、畜牧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实施的协调、组织,把本项目建设与争创全省肉牛大县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确保有计划,按步骤顺利实施。项目技术小组由县畜牧局黄光国局长任组长,聘请市畜牧局高级畜牧师仝允、高级兽医师姚建强等专家为技术顾问,县畜牧局畜牧师(兽医师)韩远宏、郑生国、郭庭发、谢志荣等为成员,负责项目可研报告、设计、工程监理和项目验收工作。8.1.2、强化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资金使用实行专帐专户管理,接受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审计,并对项目建设实行分阶段检查验收。8.1.3、工程招投标方案。严格按照“工程招标制”,对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投标;招标范围土建工程为本县范围内,仪器设备和种肉牛为湖北省境内;招标方式为议标。

8.2、建后运行管理。项目建成后,按照现代企业运行模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建设单位实行目标量化考核管理,对职工实行工效挂钩、定岗定责、强化成本核算,不断挖掘生产潜力,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8.3、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建设期为一年,即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和各项基建工作,2008年6月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完毕,2008年6月份开始引进种肉牛投入运营,2008年8月全部完工,达到项目建设设计要求。从2008年9月开始进入全面正常生产。

9、效益分析

9.1、经济效益。项目完成后效益十分显著,建设单位新增出栏肥肉牛7300头,按每头销售1000元、纯利200元计算,新增销售收入730万元,新增纯利146万元。9.2、生态和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对肉牛排放物(肉牛粪尿)进行转化利用,变废为宝,提高商品肉牛品质,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10、结论与建议 10.1、综合评价与结论

该项目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当前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项目切实可行。10.2、问题与建议

上一篇:凌乱的作文400字下一篇:德邦实习总结